耕,設計臺北的26種在地行動

Page 1




設計臺北的 26 種在地行動 103 年度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區營造點成果專輯 社造點遴選第二個年頭 102 年度,透過 14 個社造點,是「萌」芽的開始, 我們看到臺北都會的社區力量萌發成長, 103 年度,26 個社造點,有更多元的面向及議題, 用 26 種行動方式,讓臺北更有活力,也更生動, 讓我們體會每個社造點都在用屬於自己的方式, 耕耘著屬於他們的社區。 從「萌」到「耕」, 是生命力量的展現、是更多力量的集結, 我們也逐漸耕耘出互相幫助的網絡, 因為有你,讓耕耘過程的淋漓汗水,是喜樂。 期待,有更多的「你」一起耕耘社區。


26+14:臺北市社區營造點 成為公民社會的基石

序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計畫主持人 / 李永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承接了 三年的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三個年度透過不同方式在臺北 市各社區推動社造,102 年度 開始由下而上由個人或社區自 主提案,最後透過 14 個社區營 造點 ( 以下簡稱社造點 ) 在臺北 市各社區落實社區自主的社造。

過資訊交流,盤點在地傳統與 新興產業,並發展成為在地青 少年學習的課程。以社區微型 企業的概念,讓有生產力的青 少年,透過在地產業經營,提 供相關活動背後的經濟支持, 強化社區力量,建構更綿密的 社會支持系統。

這些社造點雖然經費不多、期 程不長,而且有些可能只是單 點式、暫時性的營造,但不可 諱言,這些由下而上的社造力 量,正是落實公民社會最重要 的推手。如何結合行政力及社 會力、如何讓議題社群協助地 這 26 個社造點除了聚焦在高齡 緣社區、如何成為公民參與模 友善、都市綠生活及創意街區, 式的轉譯者,是未來社造點可 也跨越不同議題進行交流。有 以再精進的地方。 些社造點跨越了二個年度,開 創都會社造的可能性,例如街 二年來 40 個社造點可說是臺北 友便是透過當代漂泊協會及台 市公民社會具體而微的實踐經 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結合, 驗,希望這些小而美的社造點 能成為公民的尖兵,在各地體 朝自立工班的社會企業邁進。 現公民力量,進而凝聚成社區 102 年度「彩繪未來。設計台 力量,然後逐步累積成臺灣公 北」及 103 年度「北大同青少 民社會的基石。社造就像接力 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則 賽,一棒接一棒,希望未來會 促成了青年產業創業平台,透 更棒,大家辛苦,一起加油囉! 103 年度增加了文化部的補助 後,更將社造點擴展至 26 個, 透過小額補助,誘發社區行動, 然後與社造中心建立夥伴關 係,共同促成關注社區需求、 發展生活創意的集體行動。


目錄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序文 關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103 年度社區營造點計畫說明 102-103 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分布區域與團隊

01 02 03

26 個社造故事

綠的空間與互動 01 02 03 04 05 06

綠生活實驗基地 從平面到垂直的想像-松山區復建里魚菜共生實驗 樸門心.分享情〜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講座 雙和小薄荷計畫 國興社區樂活小站 老舊社區綠農耕-編織校園與社區學習網

友善社區 07 08 09 10 11

高齡社區的互助系統 「視吃特派」友善店家協力計畫 紹興公共空間修繕計畫 水稻.渠城-溫州街廓多元關懷永續甦活計畫 三水樓弱勢自立支援網絡

07 09 13 17 21 25 29

33 35 39 43 47 51


學校 x 社區 12 13 14 15 16 17

55 劍潭生態人文基地盤點與培訓工作坊 57 臥龍生態廊道的營造-志工參與生態調查計畫 61 兒童飛夢成長營 65 69 北投中正山親山步道旁木炭窯修護計畫 73 太平國小寶藏箱-解密計畫 Decode Taipin 紅磚厝小學堂-艋舺大道鐵支路舊城區空間教育計畫 77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18 19 20 21

漂泊工仔自立工班 台北創世代.社造動起來 北大同青少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 大稻埕社區報發行暨社區公民記者培育計畫

從溯古到創新 22 23 24 25 26

貴陽街日光計畫二年- 社區居民感情活絡及問卷調查計畫 曉劇場艋舺藝文講堂-聆聽城市的聲音 社區車庫-工具分享、互助修理站 世界女人與社區的約會-女影二十.電影沙龍 華光抗報-社區不散,築夢攜手

萌芽.深耕……

81 83 87 91 95

99 101 105 109 113 117

121


中心 介紹 關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二三事談起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座落於延平北路二段與涼州 街口,是一棟灰色的洗石子融合白色面磚的建築物, 建築物上的「仁安醫院」四字格外醒目。這棟矗立在 大稻埕街頭的老建築過去是大臺北地區少數台籍人士 開設的醫療診所,由創立人柯謙諒醫師設立於民國 16 年。隨著時代的更迭,這棟具歷史意義的老建築並沒 有被人們遺忘,因為柯醫師的子孫柯賢忠與柯陳美英 夫婦將其保留了下來,並捐贈給臺北市政府。自 92 年 起歷經修整至 98 年試營運,臺灣第一個有固定實體館 舍的社造中心誕生。

議題社群刺激地緣社區,能量留在社區 社造中心自 98 年運作至今,面對臺北市的都會特質, 我們在摸索中前進,但在與社區互動的過程中,我們 也逐步累積對於社區力量的相信,相信每個關心社區 生活的人、團體或組織,都能發揮自身優勢,從社區 生活的體會出發,發展出對於「臺北是……」的想像, 產生從社區著手的行動,也因而摸索出「議題社群刺 激地緣社區,能量留在社區」的策略方向。

多元的創意行動,活化歷史館舍 在方法上,則善用館舍的空間特質及歷史氛圍,以展 覽、工作坊、演講等各種不同形式與社區、社群產生 連結,並辦理社區營造點遴選,提供媒合經費、輔導 支援等協助,促使每個想像能夠開展,創意行動方案 能夠落實並持續發展。而社造中心所能做的,就是協 助資源的連結,提供必要的支援,成為可信任的夥伴, 和社區 / 社群一起推動臺北市社區營造持續前進。 01


社造 中心

社造 中心

社造 中心

計畫 說明

103 年度社區營造點計畫說明

103 年度社區營造點與社造中心 102 年度社造中心首度透過公開遴選,找到 14 個社區 營造點 ( 以下簡稱社造點 ),103 年度更擴展至 26 個, 透過提供小額媒合經費,促使社區的行動起步發展, 與社造中心建立夥伴關係,共同促成關注社區需求、 發展生活創意的集體行動。 透過社造點的遴選,我們找出各種不同議題的社區、 社群,在行動的過程中,社造點與社造中心共同挖掘 社區本身的寶藏與資產,培養社區營造的能力及動力, 串聯內在及外在的網絡,促使每個想像能夠開展,從 實體環境與社會關係兩面向解決問題、營造社區。 每一年、每一個社造點都是一個推展模式,社造中心 也會協助整理相關經驗,提供其他社區推動參考。並 透過社造點間彼此交流的機會,促成各自發揮所長, 形成互助,使原初想做的事,由點而線成面的產生影 響力,變成引起共鳴的實際案例,將成果回饋給社會, 使之紮根,從「萌」到「耕」的開展。

辦理期程 103 年 5 月 01 日 計畫公告 103 年 5 月 31 日 報名截止 103 年 6 月 03-18 日 書面審查 103 年 6 月 27 日 審查結果公布 103 年 7 月 13 日 社造經驗交流會 103 年 9 月 17 日 -10 月 03 日 社造創意實驗沙龍 4 場 103 年 10 月 09 日 提交成果報告書 103 年 11 月 02 日 社造點成果交流會 103 年 11 月 -104 年 03 月 社區營造點成果展 02


地圖

102-103 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 分布區域與團隊

大同區 空間結合文化路徑營造- 頂下郊拼 160 年歷史情境重現工作坊 社團法人台北市大龍峒金獅促進會

「我們都是社區一份子」攝影工作坊計畫 漂泊工仔自立工班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彩繪未來。設計台北 大同區國慶社區發展協會

國順里童樂聚場 太玥工作室

北大同青少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2013 大稻埕青年在地行動一日營 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女人與社區的約會- 女影二十.電影沙龍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太平國小寶藏箱- 解密計畫 Decode Taipin 臺北市社團法人太平國小校友會

樸門心.分享情∼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講座 邱榆棋 (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 - 台北家族 ) 飛舞的線條- 大同區社區長者集體美術創作活動 蔡蕙恩、吳翊琳 有愛相隨樂開懷-志工培力計畫 兒童飛夢成長營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大稻埕社區報發行暨 社區公民記者培育計畫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舒適房子的實踐計畫 社團法人台灣汗得文化協會

綠生活實驗基地 蔡文榮 ( 協同社造中心 志工夥伴共計 10 人 )

大同區 中山

中山區 「視吃特派」友善店家協力計畫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萬華區

北投區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市社 社區 區營 營造

劍潭生態人文基地盤點與培訓工作坊 中山區劍潭里辦公處

中正區 萬華區 大安

國興社區樂活小站 萬華區騰雲里辦公處 紅磚厝小學堂-艋舺大道鐵支路舊城區空間教育計畫 台北市糖䐪文化協會 臺北老城社區裡『老廟、老學校』共生營造 老舊社區綠農耕-編織校園與社區學習網 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三水樓弱勢自立支援網絡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貴陽街日光計畫二年-社區居民感情 活絡及問卷調查計畫 西京淡水河文化藝術發展組織籌備處 曉劇場艋舺藝文講堂-聆聽城市的聲音 曉劇場

03

中正區 高齡社區的互助系統 陳沅蓀 ( 儲備社區規劃師 ) 紹興公共空間修繕計畫 臺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北投區 主婦的力量-奇岩社協 20 年「社區學習」計畫 北投區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北投中正山親山步道旁木炭窯修護計畫 北投區泉源社區發展協會

圖示 102 年社區營造點 103 年社區營造點 地緣型社群

士林區 迷蝶地圖.走入綠地- 羅友倫故居保存推動計畫 士林區天玉社區發展協會

士林區

議題型社群 跨議題 / 地緣型社群

松山區 從平面到垂直的想像-松山區復建里魚菜共生實驗 劉啟明 ( 松山區復建里辦公處 )

內湖區

南港區

山區

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松山區

信義區 南港區 安區

信義區 雙和小薄荷計畫 信義區雙和社區發展協會 台北創世代.社造動起來 王警南 ( 信義區興雅國小學生家長會 )

大安區

文山區

綠生活樂活趣 胡韻婷 ( 雲和街社區關懷中心 )

大安區華光社區再生發展營造計畫- 華光心願景生活圈願景工作坊 大安社區大學

臥龍生態廊道的營造- 志工參與生態調查計畫 陳和德 ( 臥龍學園導護志工 )

華光抗報-社區不散,築夢攜手 華光社區自救會、華光社區訪調小組

水稻.渠城- 溫州街廓多元關懷永續甦活計畫 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車庫-工具分享、互助修理站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04


社造點

26 個社造故事

103 年度社區營造點成果專輯集結 26 個社造點,以社造點計畫執行 中期所舉辦的議題沙龍之分組,延伸為 五個分類 編排,將 26 個 社造點成果匯聚成工具書,透過系統性的操作方法整理,形成其他 社區可以學習的經驗,分享給社區工作人員、有興趣從事社區營造 的團體或一般大眾。

綠的空間 與互動

從溯古 到創新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05

友善社區

學校 x 社區


這本手冊的編排特色: 從各社造點的【序文】摘述開啟序幕,用短短的文字引發畫面想像,【思 與言】即是邀請社造點以一句話,呈現社區行動的成果精髓,點出社 區力量如何醞釀成【故事的開始】,並以敘事的角度陳述【社區怎麼 做】,記錄社造點執行的過程。最後以【社區筆記】呈現各社區於不 同議題中,使用什麼概念、技術或資源在社區耕耘。

執行單位 標題 編號與 分類名稱

思與言 序文 故事的 開始

社區筆記 社區 怎麼做

聯絡資訊 06


Part

綠的空間與互動 屋頂種菜、閒置空間再利用、環境永續等新興 議題在臺北市孵育而生,從空間營造到新的人 際互動聯繫,創建「綠」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07


綠生活實驗基地 蔡文榮 ( 協同社造中心志工夥伴共計 10 人 )

從平面到垂直的想像-松山區復建里魚菜共生實驗 劉啟明 ( 松山區復建里辦公處 )

樸門心.分享情〜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講座 邱榆棋 (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 - 台北家族 )

雙和小薄荷計畫 信義區雙和社區發展協會

國興社區樂活小站 萬華區騰雲里辦公處

老舊社區綠農耕-編織校園與社區學習網 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08


OP

臺北市大同區 |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綠生活實驗基地

綠的空間 與互動

天台空間慢慢綠意盎然了,用手 邊拿得到的材料,一線一竿的打 造我們的綠色基地,今天角菜來 了,種出來可以吃噢!明天左手 香,可以消炎解痛,我們的百香 果哪時結果?成為志工間的話題。 綠屋頂有助於降低減碳,也可以 結合許多人的營造共同推展,一 群社造中心的志工,平常除了導 覽館舍之外,能活用所學,利用 有限空間,造出無限可能。

主圖 / 社造中心陽台綠化情形,冷氣 室外機的架設,導致植物栽種不易。 圖左 / 即使位在炎熱的屋頂,許多植 物依然綻放著花朵,努力求生。 圖右 / 社造中心的志工-林大哥,即 使不在值班的時間,依然會到陽台照 顧菜園。

09


執行單位:蔡文榮 ( 協同社造中心志工夥伴共計 10 人 ) 實施地點:大同區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3 樓

綠生活做中學心思花 水泥陽台嘛是會結瓜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大同區乘載老台北繁華的記憶,許多舊有的商行、學校、古厝在此地默默守護著,相較於其 他臺北新興發展的區域,大同區多了幾分古樸。由於發展的歷史脈絡多以商業為主,早期人 口密集塑造了大同區大量的住宅以及商家的林立,綠地或公園相對於其他區也就顯得稀少。 坐落在大同區的仁安醫院,亦是全臺灣第一座實體的社區營造中心,大同區的風華年代在這 棟老舊的醫院身上略可窺探。身為社造中心志工的蔡文榮參與了中心所舉辦的社區營造講習 後,總希望能夠用自我的經驗為大同區帶來對於「綠」議題的關注,抱持著心動不如行動的 想法,集結了一群同樣在中心擔任志工的夥伴,以社造中心 3 樓陽台為實踐的場域,開始 嘗試用「綠」來改善屋內高溫的問題。

10


OP

綠的空間 與互動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綠屋頂營造結合社區議題的經營,召集志同道合的夥伴 103 年初,即開始在社造中心志工隊詢問有意願參與的志工夥伴,經 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集結各志工的長才,開始於社造中心 3 樓陽台 試種柑花植栽,並為了達到循環利用的效果,同時也著手廚餘堆肥、 雨水回收、環保酵素製作、培養箱製作等。

找出適合種植的植物,也考量夏日高溫的考驗 高溫一直是本計畫中最大的考驗,由於只要屋內開啟冷氣,陽台上的 室外機就會散出大量的熱氣,夏日高溫、太陽的西照等也影響了陽台 上園圃的設置,甚至造成許多植栽死亡。為了改善溫度帶來的影響, 從植栽擺設、植物的種類、植物生長的方法及高溫的預防等皆重新調 整構思。 首先,調整植物的擺設方法,搭建棚架以加高的方法讓植物遠離冷氣 室外機的熱源;第二,植栽的種類多以耐旱的植物,如:鳳梨、左手 香、蘆薈、石蓮花等,水生植物,如:布袋蓮、水芙蓉、水芋、水萍等, 以及攀緣植物,如:佛手瓜、錦屏藤等;第三,施作廚餘堆肥,廚餘 在高溫下,原有轉化為有機肥料過程可縮短為約四個月。

社區的未來期待 除了是歷史建物外,仁安醫院同時也肩負了臺北市社造中心的重責大 任,因此綠屋頂的施作不只是累積經驗,而是將這個場域作為實驗的 基地。除了刺激大同區對於綠議題的想像和重視外,各地的社區夥伴 來到社造中心,也能夠觀摩與交流彼此的經驗,互相激盪創造出更多 的可能性。回到志工隊本身,綠的實驗基地提供了志工們實作學習的 好機會,讓志工不只是侷限於館內的導覽解說,可發揮各自的長才, 為這棟充滿回憶的建築注入新的生命。

圖左 / 以果皮為 主的廚餘堆肥, 由於陽台溫度 較高,因此發酵 速度也較快。 圖右 / 雖然生長 環境困難,但經 過志工們努力 的嘗試後,終於 有許多的植物 結起了果實。

11


圖 / 社造中心志工們利用閒暇時間,一起規劃如何將陽台打造為綠化空間。

$0..6/*5: /05&4 社區筆記 屋頂綠化施作需應時、地、溫度等相關環境因素,因地制宜才可能發揮最大的效果,並須注 意到建築物本體相關的條件限制,如本計畫案中,由於歷史建物的關係,施作會受到許多的 侷限,如管理上有門禁及維護的限制、陽台上多台冷氣室外機排出熱氣造成植物死亡以及日 照時間短等問題,針對不同的建築物需有不同的施作。 植栽種類部分,經過本次實驗後測試出幾種較能承受屋頂環境 ( 耐熱 ) 之植物: 人參菜、土人參、土川七、小黃瓜、山麻黃、日日春、水芙蓉、左手香、布袋蓮、石蓮花、 地瓜葉、角菜、空心菜、長豆、紅鳳菜、芫荽、黃金葛、黃藥子、黑子菜、構樹、辣椒、銀 紋沿階草、鳳梨。其中地瓜葉、空心菜、紅鳳菜須注意蟲害問題。 屋頂農園涉及相關議題,包含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友善生活等,後續議題深化,相關局處 也有政策推廣,如活力老化及健康促進、災害儲糧空間、低碳社區、生態社區等,整理屋頂 農園相關局處議題與資源,如下圖。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蔡文榮 ( 協同社造中心志工夥伴共計 10 人 ) 聯絡人:蔡文榮 電話:0953-428-998 E-mail:mcpwen_jung@yahoo.com.tw

12


OP

臺北市松山區 | 復建里

從平面到垂直的想像- 松山區復建里魚菜共生實驗

綠的空間 與互動

利用公有空地,臺北市松山區復建里 居 民 在 社 區 內 共 有 了 一 片「 幸 福 農 場」。除了綠美化居住環境、引來昆 蟲與鳥類外,藉由交流成果與耕作經 驗,也讓居民們的感情更加密切。居 民參與的農地從 48 塊增為 168 塊,耕 作時不灑農藥與化肥,而是以咖啡渣、 豆渣做肥料,辣椒水、稀釋醋等天然 物質防制蟲害,從行動產生的心靈幸 福感逐漸洋溢開來。

主圖 / 社區居民提供魚菜共生 的種植實務經驗。 圖左 / 邀請魚菜共生師資講解 魚菜共生的原理,現場製作小 型魚菜共生成品。 圖右 / 因屋頂風太大於是加裝 兩片塑膠板。

13


執行單位:劉啟明 ( 松山區復建里辦公處 ) 實施地點:松山區復建里

請魚來種菜 讓幸福農場資源更豐富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復建里 94 年開始每一條巷弄都有居民代表參加推動巷弄綠美化工作,成立「復建社區植物 園」,植栽數達 1,400 餘株,並細心製作標示牌、導覽圖,把街道巷弄每個角落變成了花園。 101 年除爭取將國防部舊舍拆除後增設 3 處綠地外,更與區公所合作將最大片綠地闢為城市 中的綠洲-「幸福農場」,供里民種菜休閒,並在周邊設置健走步道,提供了平日疏於往來 的都市人一個身心靈交流的美好環境。但因本土地屬於國防部產權,後續將隨時會被收回, 因此開始引導居民想像社區內可以持續種菜的空間與方法,本次以魚菜共生的介紹及簡單裝 置製作,帶領民眾可以開始產生不一樣的行動。

14


OP

綠的空間 與互動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辦理魚菜共生工作坊 透過講師介紹和實際操作,讓里民了解魚菜共生種植方式的好處, 里民多提出相關問題,例如:魚菜共生的原理、養什麼魚、種什麼 菜合適,出外旅遊時,魚如何照顧等。

挖掘社區有興趣的人,共同尋找適合地點 陸續在社區裡邀請居民共同參與討論,最後決定最恰當的地點在社 區某處頂樓較合適,多次協調屋主、購買材料,找到最經濟的魚苗 購買地,希望透過降低操作成本,引發社區居民參與的動力。

邀請有興趣作為示範點的居民,參與魚菜共生的示範系統 幾經討論,決定在社區某處頂樓進行魚菜共生的示範系統施作,系 統設施包括安裝定時器可以自動打水,高水位時有洩水的設計,植 物選擇如何適節適種、如何選擇魚種等,邀請社區人士參觀了解, 部分原有意願作為示範地點的居民,透過工作坊,了解自身地點施 作的限制。如果出國無法照顧,可以加裝餵食器,後續可以運用廢 棄物 ( 如浴缸 ),結合社區水電人才來進行魚菜共生系統的建置。

施作小提醒 本次計畫施作之後,發現屋頂施作魚菜共生須考慮陽光方向、風向 ( 特別是颱風 ) 等環境因素,必要時可以使用黑網隔離過多陽光、阻 擋風力。

圖 / 第一次魚菜 共生說明工作 坊,工作坊中有 居民表示第一次 接觸魚菜共生種 植,認識養魚兼 種菜。有居民開 始進一步詢問並 了解自身環境是 否可以操作魚菜 共生系統。

15


註 / 圖片重繪引自【Avata 魚菜共生實驗農場】

$0..6/*5: /05&4 社區筆記 讓魚當長工,魚菜共生減低農地生產壓力 魚菜共生的原理就是讓魚當長工,透過魚呼吸產生的阿摩尼亞當種菜的養分。魚菜共生有三 種種植方式:介質床式、養液薄膜式及深水浮筏式。一般而言,1 公斤的魚可種植 50 公斤 的蔬菜。另根據英國魚菜共生協會 (Aquaponics UK) 提供的數據,養 1 公斤的魚,生產至少 50 公斤蔬菜和 0.8 公斤魚肉。魚種選擇是依據當地環境與氣候條件,臺灣以吳郭魚較佳,可 以在 9-40℃的環境存活,耐受力強;也有業者推廣寶石鱸 (jade perch),經濟價值更高,對 於吃素的人,則可養觀賞用魚種,如錦鯉。 魚菜共生可以有許多不同地點的系統,小到適合放桌上的桌上型系統,還有客廳系統、陽台 系統,若是家裡有大庭院,也可挑戰後院系統。一些無法取得天然光系統,則有賴於植物燈, 所需電源建議使用可再生的太陽能。農場面積雖然無法與傳統土耕的農地比較,不過仍別小 看生產的種類與數量。一般估計需要 6 分地才養得活一個人,若在陽台約 1 坪大,可種出 2 大 1 小的家庭所需的蔬果,將減低農地生產的壓力。

圖 /A v a t a 魚菜共生實 驗農場網站 QRcode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臺北市松山區復建里辦公處 聯絡人:劉啟明 電話:0958-383-134 E-mail:chiming670@gmail.com 圖 / 魚池上漂浮著菜苗。

16


OP

臺北市大同區 |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樸門心.分享情〜 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講座

綠的空間 與互動

一群想將樸門永續設計的理 念實踐在都市、社區中的行 動者,期望建造一個樸門永 續設計的農場、陽台、社區 或地景,讓城市可以逐漸有 自癒的能力。而如何與社區 合作,找到可以引發社區動 力的方法,以一個公寓大廈 為基地,開始實驗、實踐、 實現。

主圖 / 臺灣第一位園藝治療師- 黃盛璘,為社區民眾帶來本土可 食的青草植物,此次的講座雖遇 上鳳凰颱風攪局,但依然有多達 75 位社區民眾參加。 圖左 / 位於 50 坪的商業大樓屋 頂,即使位於市區,但仍有各種 綠意盎然的植物蓬勃生長。 圖右 / 信義新城與都市農園推廣 相關 NGO 媒合會,包含樸門永 續設計學會 - 台北家族、都市小 農孵、雲和小客廳及經典工程顧 問公司等,都是目前臺北市在推 動都市農園的相關組織。

17


執行單位:邱榆棋 (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 - 台北家族 ) 實施地點:大同區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2 樓

尋找並實踐永續生活聚落∼不.停.歇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樸門永續設計生活的理念是照顧人、照顧地球、重新分配多餘給需要的人,以與自然合作而 非違反自然的態度,珍視人以及他們的技術與工作,友善生活空間和減少污染,以未來為 念,減省資源,是一種值得學習的生活態度。一群樸門永續設計行動者試圖與社區連結,藉 由議題社群的力量擾動在地社區。 位於臺北市四維路的信義新城,社區委員會近年來加強節能減碳措施 , 獲得臺北市政府第 5 屆金省能獎第一名,每季辦理環保教育訓練 , 宣導友善地球、友善生活環境。而樸門永續設 計學會 - 台北家族期待藉由植物綠化社區、活化居民情感,營造共學、共有、共享的社區生 態環境。

18


OP

綠的空間 與互動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藉由分享活動促成社區居民理解,逐漸帶出居民的熱情動力 本計畫的第一目標是希望能啟動居民 ( 人與人 ) 對社區共學、共享的熱情, 凝聚社區共識,加強人與人的連結。由啟動者帶領找出 5 名有興趣的社 區居民,參與樸門生態社區分享會,再由此 5 名熱情社區志工影響更多 居民約 15 名共同參與綠屋頂的實地參訪學習,以關注居民的需求及引發 其需求為優先,讓人走出來,讓視野寬起來,理解社區的的成長來自每 一位居民的學習意願。

樸門心.分享情 ~ 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講座 第一場次:澳洲樸門生態社區參訪分享會 經營一個良善的社區,比經營任何其他事業都來的重要!綠美化、城市 農園、都已在政府政策、社區推動中逐漸擴展。樸門永續設計更想推廣 闡述:社會性的樸門永續設計,以友善都市生態環境的可能作為,社區 自給自足的生產力、經濟力、共創共同的居民福利,居民間的互信、互 助、共學、共享和樂的社區生活品質。

第二場次:社群支持型農業 合樸農學市集是由中部地區一群有機小農,與一群關切環境生態、社區 互助的人士集結,一群理念相同、彼此信任,成為一個有善念的聚落, 聯手組成推動的社群支持型農業,除了每個月第二個週六固定舉辦一次 農民市集,透過共學、共享的協力型態,讓消費者、生產者有了信任的 平台,展現都會聚落的美好事物。

第三場次:從樸門的分區概念所建構的都會糧食系統 新竹千甲聚落 CSA 農場,結合科技與社區力量,每戶一月 1,000 元,培 植在地有機小農,讓竹科家庭吃到健康。運用城鄉交界的農場,解決臺 灣糧食自給率過低的問題。

第四場次:城市綠屋頂 50 坪的市區商業大樓屋頂,透過所有權人、共同使用人協商簽訂協議使 用文字。考慮了建築結構的安全性,保留災害逃生救援的空間,解決生 態廁所、廚餘堆肥的可能惡臭、蟲蟻,採取適當而必要的管理機制,是 城市綠屋頂營造必要的考量。

第五場次:樸門遇上園藝治療 黃盛璘老師選擇以園藝治療照顧人們,藉由植物的豐盛能量、強大生命 力來照護人們的身心靈平衡 , 達到健康愉悅的目的。都市的綠地有限, 可將植物帶入室內照護銀髮長輩、身心障礙的族群。目前積極建構在信 義區的療癒農場,讓更多的群族感受植物的愉悅能量、與土地重新連結, 讓城市人普遍患有的大自然失調症、憂鬱、強迫症候群,得以緩解改善。

19


圖 / 陳孟凱老師,合樸農學市集人物,以社群支持型農業為模式,尋找支持友善耕種小農的方法,強調社群中,信任是必要的元素。

$0..6/*5: /05&4 社區筆記 樸門永續設計,以友善地球方式生產食物 樸 門 Permaculture, 最 早 是 由 澳 洲 比 爾. 墨 利 森 (Bill Mollison) 和 大 衛. 洪 葛 蘭 (David Holmgren) 於 1974 年 所 共 同 提 出 的 一 種 生 態 設 計 方 法。 是 “permanent”( 永 恆 的 )、 “agriculture”( 農業 ) 和“culture”( 文化 ) 的縮寫字。 發展至今,樸門永續設計已經不再限制於農業,而是擴展到永續文化。它是一套宏觀的設計 系統,不僅能以友善地球的方法生產食物,更能引領人類設計永續的居所,小至陽台、屋頂、 後院,大至社區、村落或一個國家,甚至無形的社群關係。舉凡土壤重建、沿等高線集水、 菜園地景規劃、厚土栽培、不翻土、不除雜草、家畜協力合作整地、堆肥製作及運用、用太 陽能來烹煮食物、雨水收集、可食地景、在地飲食或種子保存等獨到的樸門永續設計 knowhow,可以輕鬆又有效地收集地球難能可貴的陽光、土壤、水、植物,及世代傳承的在地智慧。

聯絡資訊

圖 / 用不同的媒材也可以創造出新的植栽方式。

團隊訊息 /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 - 台北家族 聯絡人:邱榆棋 電話:0952-281-917 E-mail:eunice349@gmail.com 樸門心。分享情

20


OP

臺北市信義區 | 雙和社區

雙和小薄荷計畫

綠的空間 與互動

未來,將不見老舊的雙和, 取而代之的是綠意盎然又 整齊可愛的小園圃,因為那 是由所有居民的愛灌溉而成 的。期待能聽到媽媽與孩子 們的開心呼喊聲音:「快點 來看,這裡有百香果!」、 「啊!葡萄長出來了」、「還 有地瓜葉!」屆時我們的臉 上將滿溢著幸福微笑。

21

主圖 & 圖左 / 辦理學習工 作坊-【城市農夫,在家 種菜】,邀請社區居民一 起參與課程、一起動手做, 整理社區園圃。 圖右 / 雙和小龍奇幻冒險 活動,帶領小朋友探索社 區園圃,解說植物、生態。


執行單位:臺北市信義區雙和社區發展協會 實施地點:信義區雙和社區

哇 ! 蝴蝶飛來 L-O 圃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雙和社區為臺北市信義區邊陲的眷村發展出來的社區,走在邁入老舊的階段中,如何用創意 轉化社區問題、改善巷弄意象,成了當務之急,若又要從中喚起社區意識、凝聚社區力量, 聚合地緣鄰近但生活作息卻不相干的社區上班族、青年學子、長者,這更是難上加難。 本計畫從社區內的小巷整頓做開端,鼓勵所有居民一同協力參與,打造成全新的「薄荷走 廊」。除了清潔整理外,將結合社區民眾力量,以綠美化的理念,納入雙和社區居民的意見, 動員居民共同施作,是完成計畫的重點。不同於傳統綠美化以園藝作物種植,本計畫以可食 農作物取代純粹的植物造景,同時兼顧綠美化與糧食供應之用,教育民眾認識、了解、親近 這些綠農作,建立人與植物情感的新可能,因此以「播種於雙和」為意念,大夥兒捲起褲管 與衣袖,開始打造都市街角的小農村。 22


OP

綠的空間 與互動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新媒體的資料蒐集及調查記錄 雙和小薄荷計畫,自 103 年 6 月起由理事長帶領社區綠化工作成員, 聘任信義社大專業講師共同資料蒐集及調查記錄,並開發手機 App、 資訊交流平台、【台北市信義區雙和社區 發芽囉】粉絲團,用新媒體 刺激青年使用率,收集更多居民的意見,以及討論社區事務的新方法。

鄰里道相報,工作小組的討論會及社區說明會 計畫執行期間,共舉辦 5 場工作小組會議,從不影響原本社區工作及 組織制度,但卻能將此計畫融入於各組別的工作任務,以達到各司其 職,並將社區居民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除了舉辦工作說明會,也透過 鄰長及居民間的口耳相傳,以動員社區居民參與活動。

社區尋寶遊戲-【雙和活力小龍的奇幻冒險】 「雙和活力小龍的奇幻冒險」活動以「行動、遊戲、體驗、發現」帶 領孩子們走入社區,希望能透過實地觀察、社區地圖來探索社區環境, 讓孩子了解雙和的歷史及草木。 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場冒險,能認識自己生長的社區與環境;對大 人們來說,這是能聯繫過去與未來的一趟輕旅行,隨著過程的互動, 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成長、茁壯、落實社區學習環境教育,「社區尋寶 遊戲」以活動促進孩童、青年參與,創作社區的新型協力關係。

舉辦學習工作坊-【城市農夫,在家種菜】 只要是對綠美化、對社區營造、對參與社區有興趣的民眾皆可參加, 從小學生至年歲高的長者都是學員。社區聘任相關專業講師、社區在 地花農 ( 社區內有多位花農持續在臺北各地進行作物種植 ) 講解作物的 特性、種植方式、綠美化的訣竅概念,分享綠美化對社區的重要性及 效益。另外也由社區發展協會教學組開設專門課程,並由社區理事長 帶頭分享過去雙和社區的「臺北農夫」與「假日休憩苗圃」計畫,從 過往經驗中檢討且學習。接著,將由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在地花農進 行預植,引導民眾進行參與實作。

社區的未來期待 雙和社區以新型態的數位媒體為工具,結合農耕議題,創造可食地景 的未來想像,除了社區環境的綠美化外,期待作物的成長及植物的栽 種能成為社區居民彼此討論的議題,動員社區原有組織工作小組,發 揮各自專長領域,以達到全民參與的可能。而有別於傳統的方式,使 用 Facebook、手機 App 等工具,使資訊能夠更加快速的傳播,並吸 引年輕族群對於社區議題的重視,藉由新舊方法的交互輔助,期待未 來雙和社區能成為都市裡的小農村。

23


圖 / 智慧社區時空資訊平台藉由不同的圖層資訊互相層疊,可以看到社區不同的面貌和結果。

$0..6/*5: /05&4 社區筆記 本次計畫中,雙和社區除了參加社區營造點的計畫外,亦參加臺北市立美 術館的「藝術進入社區」計畫,共同進行社區改造,並由臺大地理系同學 協助,運用數位科技開發新的公民參與方式。執行計畫期間,除了建置社 區 Facebook 粉絲專頁、網站外,也導入 GIS( 地理資訊系統 ) 軟體,建置「智 慧社區時空資訊平台」,並開發「Smart Community」App,藉由軟體協 助社區地景的標註。

智慧社區時空資訊平台 混合社區民眾蒐集的資訊及公制的資訊,轉化為地圖上的資料,每一筆資 訊 ( 如臺北市公共設施圖、臺北市村里界線圖 ) 為一圖層,藉由不同的圖層 相疊,能得出不一樣的結果,視覺化的地圖方式也能讓社區民眾對於資料 的表現更加強烈,經由資料有各種不同可能性的解讀,已達成社區處理事 務時,進行決策的量化參考依據。

Smart Community App 開發行動裝置 ( 手機、平板等 ) 能使用的軟體,藉由簡單的圖形、資料及簡 易的操作,使民眾不受時間及空間所限制,隨時隨地參與社區事務,另一 方面,也讓民眾能隨時隨地上傳自己所蒐集到的資料,讓每個使用此 App 的人無形之中就在為社區進行盤點和回饋。本計畫中,為刺激年輕族群參 與,透過 App 上能夠投票選擇希望能夠改善的社區空間,使無法參加說明 會的民眾亦能參與社區改造點的討論。 (App 可至智慧社區時空資訊平台網站下載 )

圖 / 智慧社區 時空資訊平台 網站 QRcode

聯絡資訊

圖 /Smart Community App 藉由行動裝置的軟體開發, 使民眾參與社區事務,打破 空間與時間的框架。

團隊訊息 / 臺北市信義區雙和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劉錦輝 電話:02-27381447、0910386068 E-mail:shsc1688@yahoo.com.tw 台北市信義區雙和社區 發芽囉

24


OP

臺北市萬華區 | 騰雲里

國興社區樂活小站

綠的空間 與互動

「那塊空地該怎麼辦?」辦公室裡不 同的口音混雜,話語此起彼落的在里 辦公室內互相激盪,尋找和諧的平衡 點。民國 71 年就建立的國興國宅,乘 載著許多人生及老台北的面貌,時間 雖然在這個社區裡留下了豐厚的記憶 卻也帶來斑駁的痕跡,以此為家的人 們很快發現,如何用對待新生兒的方 式呵護這個年邁已久的社區,將是眾 人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主圖 / 經由居民們不停的討論、協調 後,即使比計畫中的施作時程晚了 兩個禮拜,但也因取得共識,反對 的阻力化為助力,順利完成國興樂 活小站的改造。 圖左 / 國興樂活小站營造前,為社區 警衛室旁的小空地,年久失修,牆 面斑駁、雜草叢生情形嚴重。 圖右 / 空間外圍的花台經過重新翻 土、整理,預備種植由居民共同討 論後決定種植的花草。

25


執行單位:臺北市萬華區騰雲里辦公處 實施地點:萬華區國興路 1 巷 8 號旁空地

5 坪閒置空地 開啟老社區新希望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國興社區係屬臺北市政府國宅處管理的國民住宅,於 98 年轉型為公寓大廈,社區型態一直 保持公營民有型態,管理運作多仰賴管理委員會,社區從國宅轉型成公寓大廈後,提撥部 分專款協助社區自行經管,社區管理費用改由住戶自籌。社區缺乏經營管理專才,國興社 區部分公有地,在管理委員會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長年淪於無人規劃管理的閒置空間,而 這些空間往往成為社區的髒亂點,影響居民的生活,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就成為社區裡至關 重要的課題,而如何藉由這個課題喚醒社區民眾找到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和動力,則是本 計畫持續的目標。

26


OP

綠的空間 與互動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國興社區樂活小站的規劃精神,結合尊重、包容、和諧、進步四大精 神,尊重住戶、包容異見、強調和諧、持續進步一起改善這個老舊的 社區,因此計畫過程中,不停地讓居民有對話的空間,並和綠美化專 業者進行討論,最後才進行空間的改造。

招募社區特色專長人力,協力討論空地營造 里辦公室於計畫期間,針對不同的工作需求及志工專長,招募「社區 志工」及「社區藝術志工」兩種組別。過往的人力通常僅限於里辦公 室志工,而本計畫則特別擴大招募社區裡,具專業能力或關心社區發 展的住戶加入,鄰近社區的青年公園管理所綠美化專員及股長也參與 協助規劃。

參與式的社區閒置空間營造,化阻力為助力 里辦公處過去曾參與「100 年度臺北城市花園推動計畫社區綠美化競 賽」及 102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之「藝術介入社區」,協助國興 社區打造社區側門-中華路社區入口意象,成功地將國興社區每日堆 棄垃圾包的路口轉角垃圾減量,103 年 5 月的減量程度,已較 102 年 5 月同期,減少 80% 的垃圾量。因此為讓管委會充分了解到社區綠美 化與空間活化的重要性,本次計畫邀請管理委員會主委、鄰長及社區 居民共同討論空間的設計,召開討論會。細部規劃部分更擴大廣邀社 區居民參與,社區說明會期間蒐集居民意見,並納入設計考量中,即 使因為多次的討論、觀察、意見交流而導致原先規劃之工作期程延宕, 但因注入住戶的觀點,原先的阻力化為助力,使本計畫順利進行。

國興社區樂活小站施工,兼顧維護管理及志工認養排班機制 樂活小站施工期間,與社造中心駐點團隊-連振佑老師共同討論綠美 化專業知識及技術方法,包括種植生命力強的花草、設置蒐集冷氣排 水的集水桶,減少維護經費等硬體設備外,亦規劃後續管理維護等相 關問題,植物的認養機制、照顧的志工排班表等,除了閒置空間本身 的修復外,達到能永續經營的綠美化環境,樂活小站才算真正的完工。

社區的未來期待 從 100 年度至今,國興社區參與過許多大大小小針對綠美化的計畫案, 透過小區域空間的逐步美化,喚醒社區民眾營造社區的參與感,讓居 民了解到美化公共閒置空間,有助於提升社區整體居住品質。此外, 於本次計畫執行期間,吸引同屬於國興社區其他大樓的管理委員注意, 並積極詢問其餘公共空間改善的可能。國興社區樂活小站雖然空間不 大,但卻代表著許多人的參與及付出。公共小空間的改善,正在社區 裡掀起另一場屬於綠的革命。

27


圖 / 由連振佑老師分享如何用綠美化與社區空間作結合,藉由居民與專業者之間的對話與討論,激盪出更多空間的想像與可能。

$0..6/*5: /05&4 社區筆記 社區綠地 ( 老樹、綠地、公園、社區菜圃 ) 的操作步驟,可以參考《2013 年臺北 市社區營造中心社區營造點成果專輯》第 28 頁。

空間結合人力志工銀行經營,回應在地議題,營造不同的社區特色 透過空間的營造,結合社區人力的編組與能力盤點,及後續維護管理的任務編組, 或社區社會福利支持系統的形成,可以呼應在地議題。

OpenGreen 空間媒合計畫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因 103 年度於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補助之 下,有了「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OpenGreen 空間媒合計畫」,以透 過打開「綠」想像為策略,針對挖掘議題、凝聚社區共識、鼓勵社區民眾參與社 區活動等為前提,深化、落實相關各計畫為後續空間之改善。103 年度計畫案由經 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承接,針對「綠色公放空間」、「綠色行動方法」、「國內 外相關案例」等相關資訊進行整理及彙整。

【社區資源關鍵字】 Hello!Green Life!、社區參與手冊 綠色 Handbook 綠系統生活地圖 : 地理資訊標誌製作手冊

左 /Hello Green Life! 部落格 右 /Hello Green Life! FB 粉絲頁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臺北市萬華區騰雲里辦公處 聯絡人:李重華 電話:02-23096837、0928-628-781 E-mail:map543@mail2000.com.tw 圖 / 赤腹松鼠為社區旁青年公園常見的生物,因此以赤腹松鼠的家為空間意象。

28


OP

臺北市萬華區 | 萬大國小、東園國小

老舊社區綠農耕- 編織校園與社區學習網

綠的空間 與互動

翻土種植的過程中,大家認真的同時 也笑得開心,許多社區媽媽十分關心 校園菜圃的進行及未來發展。在說明 的同時,我們發現社區媽媽眼睛發亮, 於是我們大膽邀約她們成為協同學生 一起照顧菜圃的志工,社區媽媽很興 奮地答應,我們也因此順利地招募了 三位志工。

主圖 / 堀仔頭是貫穿萬華重要的水道, 然而因為城市發展已將部分水道蓋上水 泥成為馬路,現在僅存這小段親水地。 圖左 / 萬大國小校園農耕改造後,廢棄 課桌椅改造變成教學場所。 圖右 / 楊阿公年輕時是萬華地區專業的 農夫,課程的兩天傳授種菜的小撇步給 小朋友們。老人家與小朋友、社區與學 校的關係,在過程中慢慢的連結起來。

29


執行單位: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協力團隊:儲備社區規劃師陳沅蓀、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實施地點:萬華區萬大國小、東園國小

民以食為天,傳承好祖先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南萬華東園街一帶,早期稱為「加蚋仔」地區,加蚋仔生活圈以農業發跡,過去耕種多種 蔬菜植物,還有竹筍、茉莉花等,地方長者多有耕種經驗。除此之外,加蚋仔地區具有豐 富的文史空間,例如老厝、廟宇、保甲路等,地方人文主要以「廟宇」為核心,地方活動 或相關文化慶典,皆由廟方及植東里籌劃,各里間彼此互相協力舉辦,是臺北市保有在地 傳統文化的少數地區。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宗教多元化,各里相互協作關係愈來愈淡化,甚至連社區與學校之 間的關係也愈來愈少。如何促進社區間、社區與學校間更加多元綿密的互動互助,是加蚋 仔地區發展的課題之一,透過校園空間開放結合農耕活動,我們從一個學校到兩個學校, 期待兩校的經驗可以持續擾動,將加蚋仔老一輩原有務農經驗,逐漸傳承給下一代,讓萬 華的老學校、老社區,處處可見綠意點點、生機盎然的農耕生活與可食地景。 30


OP

綠的空間 與互動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社區與學校一起合作,創造校園空間開放的可能 東園國小已在校園內有簡易的實習生態種植區;萬大國小也利用二樓 教室旁的小平台,作為學生自然課的種植觀察空間。但更進一步,學 校期待將校園空間開放,讓更多社區居民進入使用,因此規劃將校園 內閒置的場地,由社區和學校協力整理後,增加更多可種植的空間, 創造友善校園與社區學習環境。

「行動綠」讓菜苗生長不受環境控制 東園國小校園空間有限,綠化空間以校門口前為主,目前校內已有規 劃種菜空間,希望改造旁邊的一塊空地,但此片空地因有大樹遮蔭, 難讓菜苗生存,所以採行「行動綠」( 又稱菜寶寶推車 ) 的方式,透過 可移動式的推車,平常將推車移到陽光處,提供菜苗良好生長環境, 放學後或太陽下山時,再讓小朋友推回原位。原本的空地可種植一些 耐陰性植栽即可。

利用盆栽創造空間層次感及有趣動線,吸引小朋友走入其中 萬大國小校園可用空間有二樓的平台,過去也曾有種植課程,但空間 雜亂,工具間紊亂,種植區域,盆栽參差不齊,種菜區規劃單調。這 次萬大國小空間規劃上,分成三個部分,一個是靠近牆角區域,透過 廢棄課桌椅再利用,以課桌椅裝飾成花台,將種植長盆放上,讓空間 具有層次感。二是黑盆區域,採交錯放置,透過有趣動線,讓小朋友 走入其中。三是欄杆處放置黑長盆,可種植攀爬性植栽,亦是考量安 全性問題,透過植栽阻擋,可避免小朋友太靠近欄杆。

加蚋仔秘境之旅,帶領小朋友走進社區裡上課 為了讓小朋友認識南萬華的歷史背景,及過往在土地上所形成的產業 和人文生活的聯結,進一步了解社區,和兩校合作辦理兩堂課程,以 及一場文史導覽活動。導覽參訪了南萬華百年老街「東園街」,提供 地方生老病死各種服務的在地老店商號、老廟與祭祀圈、沿街兩側的 自然河渠與活泉、古早傳統三合院、防空洞與綠建築等。

校園農耕成為代間學習的媒介,促成平行且垂直的學習網絡 校園農耕的活動中,有社區長輩居民帶領小朋友一起種菜,並傳授種 菜方法及知識,也有居民帶著自己種植的植物分享給學校種植,更有 對熟知香草的居民主動為大家講解如何種植香草,不同的知識與技術 相互交流。讓學生學習農耕栽培知識,帶動社區中的不同家戶,成為 一個平行 ( 各行政區 ) 且垂直 ( 各年齡層 ) 的學習網絡社區。

31


圖 / 學校裡的菜圃由於大樹遮陰、曬不到太陽,但團隊自製菜寶寶推車,把各種菜苗種在推車上,這樣就不怕曬不到太陽,可以追著太陽走囉!

$0..6/*5: /05&4 社區筆記 農耕結合學校課程,由小朋友認養,與志工媽媽組成協力維護團隊 萬大國小將農耕課程與六年級自然老師合作,與兩班同學一起整理園圃露 台、種植蔬菜及香草植物;利用校園中報廢的課桌椅以及塑膠箱堆疊出高 低不同的層次感,劃分出不同種植作物的區域 ( 分別為多肉植物區、香草區、 蔬菜區 ),並讓兩班小朋友分組,以認養方式製作小組名牌及寫上種植的作 物名稱,讓小朋友認識當季蔬菜,培養小朋友責任感及團隊合作,協力照 顧自己負責的區域。校方也找到一位志工媽媽未來協助小朋友照顧及維護。

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實施計畫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 104 年 1 月公布,以每行政區域至少一間高中職以下 學校的校園空地、屋頂、陽台等進行可食植物種植,除了學生及教職員外, 社區志工、農夫等相關專業者亦可參與此計畫,除了可強化學生對自然環 境的體驗學習、配合各學校規劃環境教育課程、教育友善耕種與環境關係 外,並結合在地農業,協助支持校園內弱勢家庭,施作地點經由學校、家長、 社區志工共同討論後決定。

圖 / 東園國小 行動綠 ( 菜寶 寶推車 )

聯絡資訊

圖 / 上一秒還在歷史建物楊聖廟內香煙裊裊,下一刻走出廣場便看到周圍正興建許 多高樓大廈。高老師帶著大家走進巷弄,感受新舊交替的場景,尋找最真實的萬華。

團隊訊息 / 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聯絡人:高傳棋 電話:0932-015-193 E-mail:a35353333@gmail.com

32


Part

友善社區 藉由環境營造友善氛圍,建立人與 土地的歸屬感、打破隔閡之牆、打 造友善節點,創建互助的支持網絡, 重新凝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33


高齡社區的互助系統 陳沅蓀 ( 儲備社區規劃師 )

「視吃特派」友善店家協力計畫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紹興公共空間修繕計畫 紹興學程 @ 紹興社區、臺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水稻.渠城-溫州街廓多元關懷永續甦活計畫 臺北市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

三水樓弱勢自立支援網絡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34


OP

臺北市中正區 | 和平新城

高齡社區的互助系統

友善社區

從眷村到公寓大廈,30 多年過去, 過往人際間的親切互動,在生計的 忙碌、空間的阻隔中慢慢沉寂。在 帶領社區長者互動的過程中,認識 了社區營造,看見了長輩的需要, 我要從自己生活的社區行動起,從 零開始,找回社區居民的連結。

主圖 / 大家齊聚見面 會,聊不夠的話題, 是下一次聚會與行動 的開始。 圖左 / 舉辦暖身茶會, 向社區居民說明計 畫,成為行動擴展的 種子。 圖右 / 隨著社區居民 的老化,社區與道路 間的坡度過大,讓人 不免憂心長者行動的 安全。

35


執行單位:陳沅蓀 ( 儲備社區規劃師 ) 實施地點:中正區和平新城

從零開始, 找回社區居民的連結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和平新城原為空軍眷村,於民國 70 年改建為七層樓電梯華廈,三棟共 94 戶,超過 50% 的 住戶為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提案人陳沅蓀曾參與儲備社區規劃師培訓,透過課程與實作的 啟發,觀察到社區人口組成與空間限制等問題,思考如何發揮所學運用於社區中。 從推動「互助」,建立長者自主「相互陪伴」的想像出發,開始找夥伴、找辦法、找可能性, 從「建立人與人之間聯結」這樣重要的事情開始,希望找到大家對於過去、現在的認識及 未來的想像,藉以凝聚未來自組互助社團的可能性。

36


OP

友善社區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觀察社區議題,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討論發想 提案人觀察到社區居民約有 70%的比例是原眷村的住戶,搬遷情形不多, 隨著居民老化,譬如社區與道路間的坡度過大等社區環境或設施的問題, 都使長者的行動不易,但因人與人之間缺乏聯繫,類似議題都難以進行討 論或推動。此外,許多長輩並無和子女同住,且子女多忙於照料自己的家 庭,相對較少時間照顧長輩,形成孤獨老人群聚的情形。因此,提案人透 過參與高齡議題研討的機會,與關心長者議題的臺北醫學大學王瑜君老師 產生共鳴,經其引介,陸續有幾位公衛相關科系的學生也加入討論行列。 希望不是先預設長輩需要什麼,而是安排相關課程或活動,透過 Facebook 社團及見面討論,大家一起發想如何讓長輩說出自己想要什麼。

舉辦工作坊,滾雪球式邀請愈來愈多人,見面聊一聊 原本計畫希望透過問卷了解社區長輩的需求,但幾次討論後,覺得做問卷 太費時且不能達到共同發想討論的目的。在社造中心輔導老師的建議下, 決定透過舉辦暖身茶會及參與既有的長輩聚餐,運用滾雪球的概念,主動 找幾位鄰居聊一聊初步想法,說明計畫的動機與未來進行方式,請出席者 幫忙邀請更多鄰居一起參與正式的活動。而後於 103 年 9 月舉辦正式的見 面會,運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形式,將參與者分為「敲門」、「樂活」、「夢 想」三組,分別討論分享與鄰居互動的模式、個人目前生活作息的模式及 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活動結束,大家都表示還沒有聊夠,才剛剛開始講, 希望常常聚一聚,多辦辦類似的活動。 「敲門」 為分享與鄰居互動的模式。 「樂活」 為分享個人目前生活作息的模式。 「夢想」 為分享個人對於自己未來生活的想像。

帶長輩們出去走一走,找尋共同活動空間的可能 提案人提案時原以為社區內的「自治會辦公室」可以作為活動使用,經聯 繫才知道所有權屬於國防部,其所轄臺北市內的類似空間都將收回並計畫 移交國產署,故無法借用。缺少社區公共空間,使得舉辦活動也相對受限, 因此籌劃、邀集長輩們一起走到社區附近的紀州庵,沿路認識環境,轉換 方式凝聚大家一起聊聊、想想下一階段以及空間運用的各種可能性。

社區的未來期待 社區內建築體為三棟獨立建物,居民互動多限於各自居住的垂直範圍內, 希望延續本次計畫居民連結的力量,持續進行公共討論,積極尋求社區公 共空間的可能性。此外,從建立社區高齡者互助系統的角度,除了關切高 齡者的人際互動以及心理需要,帶領長者能說出自己的需求外,還有進一 步延伸思考子女壓力解緩的面向。

37


圖 / 世界咖啡館形式的見面會,讓大家透過主題設定與換桌討論,相互認識盡情聊一聊。

$0..6/*5: /05&4 社區筆記 尋找都會中各型態的公共空間,促成社區網絡的連結與開展 臺灣的眷村空間在特殊發展歷史與社會背景下,其文化意涵特殊、社區網絡緊密,然而隨 著眷村改建政策的落實,高樓大廈式的集合住宅取代了老舊眷村,空間規劃上形成阻隔, 社區網絡及鄰里關係拆解,新的人際關係亦不易建立。都市寸土寸金,如何找到一個可以 讓大家聚一聚的空間,促進彼此的連結,有各種可能性,譬如:有些社區運用里民活動中 心、里辦公室作為活動聚會的場所;有些社區則朝和社區內店家結合的方向嘗試,透過公 共聚會,促進店家商機,也讓店家了解並有機會參與公共性事務。中小學少子化後,有許 多閒置教室,也可以跟校方討論應用,讓學校與社區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公寓大廈的交誼廳,提供周圍鄰里聚會,擴大生活圈的連結 新型公寓大廈社區多設有交誼廳等功能性空間,如果能擴大對社區的定義,提供周圍鄰里 聚會,因著生活圈的連結,或許可以為社區推動公共事務帶來更多的助益。

撰寫活化維護管理計畫,協商爭取國有閒置空間使用權 另外,也可以從與社區內閒置空間的所有人洽談著手,又或者爭取託管活化政府部門所 轄的公有空間,是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方向,譬如國有財產署的「國有非公用土地提供綠美 化」、「國有公用不動產活化運用」,也可以參考臺灣鐵路局場地租售的訊息,撰寫活化 維護管理計畫,與公部門進行協商爭取。尋找公共空間可以有更多創意的發想與做法,而 眷村改建後,自治辦公室這類國有空間如何運用,也是值得一起留意的議題。

【社區資源關鍵字】 公有空間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 場地租售

聯絡資訊 聯絡人:陳沅蓀 ( 儲備社區規劃師 ) 電話:0955-296-840 E-mail:washsunny@gmail.com

38


OP

臺北市中山區 | 晴光商圈

「視吃特派」友善店家協力計畫

友善社區

沓雜的街道、隨性的桌椅、擁 擠 的 人 車 …… 這 些「 熱 鬧 」 的元素,往往讓視障朋友在體 會美好之前,先體驗到了「障 礙」,即使有不少視障朋友就 住在附近,卻與晴光商圈有著 「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主圖 / 社區最大的營造,是 互相融合。透過影像記錄, 將視障者的生活樣貌呈現給 晴光店家,有很多看不見的 困難,只要一點用心,就有 機會扭轉。 圖左 / 與晴光商圈理事長討 論點字菜單製作及店家溝通 相關事宜。 圖右 / 一個沒有紅綠燈的路 口,即使視力一般的我們都 會感到忐忑,視障者該如何 安全自在地走過?

39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實施地點:中山區晴光商圈

視事用心,點字成金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在人聲鼎沸的晴光商圈,有一群特別的朋友,也長期在這裡生活-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這是一個服務視障朋友的非營利組織,除了來自各地、每年超過 300 人次的視障學員經常 在此用餐,協會本身就有 13 位視障同仁,日日都與鄰近的晴光商圈共同度過,但,他們對 晴光的認「視」,仍侷限於明眼人的轉述,或者,買了什麼,就吃什麼吧! 因此,希望透過這項計畫,將視障者「安全」地帶入晴光,亦期待社區能用不同的感官與 我們彼此認「視」。

40


OP

友善社區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社區行動一: 引導視障者融入社區,認識商圈特性與在地美食,並由定向行動專業 人員,建立「安全」前提,創造未來視障者自行前往店家的可能性。 美食分享:邀請視障者成為「視吃特派員」,挑選 8 個特色店家,以 長期以來與協會或視障者互動密切、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接受過視障 者互動訓練的店家為主,引導視障者用不同的感官,傳遞美食的各種 角度。 友善加分:引導視障者前往指定店家的路上,亦蒐集商圈街道可改善 的地方,朝向對身心障礙者更加友善的目標發展。 邀請視障者參與晴光商圈《晴光美好- 2014 美力商圈鄰舍節》,擔 任商圈八大亮點體驗之一,以「有愛,無礙」為主題。活動當天,店 家工作人員及在地居民矇上眼,以中山國小捷運站為起點,摸黑走過 平時看似最熟悉的林森北路與雙城美食街,感受視覺障礙的不便與商 圈行走的困難。商圈知名店家亦準備招牌甜點,與協會共同舉辦「黑 摸摸視吃」體驗,除了使店家與視障者有第一階段互動外,更藉此分 享協助視障者的正確方法。

社區行動二: 透過視障者與店家共同製作之友善立牌,營造晴光商圈支持視覺障礙 者的示範行動,並讓每日超過 3,000 人次的商圈人潮在尋常的用餐或 購物路徑中,認「視」不同族群的共生共存。 價值傳遞:邀請兩位居住於晴光商圈之中的全盲視障者,以共進晚餐 的形式與他們一同進入商圈,為真實呈現商圈對障礙者的不便,首次 讓視障者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自行從無紅綠燈的雙城農安街口走入 商圈,並製作影像紀錄。邀請視障者寫下美食品嚐心得,製作成店家 立牌,且每一個友善店家都可獲得專屬的點字菜單,推廣店家對視障 者的協助。

社區行動三: 「盲」著回饋:以「視障者報導」與「視障者教學」的型態,由視障 者擔任「科技講師」,提供社區居民課程指導,除了實際回饋居民的 幫忙,亦讓更多人了解視障者的可能性。

41


圖 / 她說:「晴光已經越來越棒!」當越來越多不同的需求互相融合,越來越多不同的族群變得有志一同,社區的向心力就水到渠成。

$0..6/*5: /05&4 社區筆記 硬體施作善用通用設計原則,營造友善城市小細節 「通用設計」又名全民設計、全方位設計或是通用化設計。它所傳達的意思是:能被身心 障礙者所使用的產品、環境及通訊,就更能被所有的人使用。在學術領域,「Universal Design」還有一個名稱為「共用性設計」,通用設計在設計上有以下七個原則: • • • • • • •

公平使用:對任何使用者都不會造成傷害或使其受窘。 彈性使用:通用設計涵蓋了廣泛的個人喜好及能力。 簡易及直覺使用: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如何,設計的使用都很容易了解。 明顯的資訊:不論周圍狀況或使用者感官能力如何,通用設計有效地傳達必要的資訊。 容許錯誤:將危險以及意外或不經意的動作,所導致的不利後果降至最低。 省力:可以有效、舒適及不費力地使用。 適當的尺寸及空間供使用:不論使用者體型、姿勢或移動性如何,通用設計提供了適當的 大小及空間供操作及使用。

圖 / 無障礙 科技發展協 會網站 QR code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聯絡人:鄭維婷 電話:02-25994236 #26 E-mail:waiting@twacc.org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圖 / 發聲,就會讓希望的事情,發生。

42


OP

臺北市中正區 | 紹興社區

紹興公共空間修繕計畫

友善社區

當陽光灑落在無人的空屋角落, 盤根的老樹依傍著鏽蝕的鐵皮老 厝,綠意盎然的巷弄裡是否也曾 有豐富的人聲此起彼落?哪家的 嬰兒在嚎啕大哭?還是成群的少 年騎著腳踏車從巷口呼嘯而過? 當世代生存於此的居民離開,還 有誰記得社區裡那些獨特的空間 或那棵老樹的故事?

主圖 / 去年夏天,與其 他非正式聚落的社區組 織共同舉辦營隊,其中 以紹興社區作為基地的 「微建紹興」子計畫, 透過模型製作的方式, 紀錄紹興具歷史意義的 家戶及巷弄空間。 圖 / 紹興社區街景,中 間第二棟房子為此次空 間修繕實施點。

43


執行單位:紹興學程 @ 紹興社區、臺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實施地點:中正區紹興社區

紹興學程:逐、築、煮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紹興社區是一非正式住區 ( 俗稱違建社區 ),位在紹興南街與仁愛路交界。居民組成多為高 齡化、高比例社會福利人口,從事多為薪資過低、勞動時間不固定的工作,同時亦有高齡 勞動現象。 因紹興社區位處臺大校地,民國 100 年臺大對居民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拆屋還地。歷經兩 次抗爭後,雙方開始協商,在訴訟上和解,並在 102 年委託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朝 向「社會住宅租用」努力。然而騰空基地興建住宅,居民須暫遷他處,且平面聚落與未來 社會住宅的居住型態有很大差異,如何在異地中繼前開創討論空間,讓中繼時能實踐未來 部分計畫,是本計畫試圖回應的社區議題。

44


OP

友善社區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空間修繕,延續社區事務 招募人才協助修繕房屋 ( 紹興 287),並串聯文史記錄、種菜等事務, 成為新社區據點。藉由對外展覽和活動和鄰近住戶交流。最初與臺灣 大學社會系的服務課程合作,將空間打掃乾淨。接著與 OURs 的暑期 實習計畫合作,由 OURs 的暑期實習生協助拆除「紹興 287」的天花板, 並由紹興學程成員與居民共同油漆屋內的牆壁,目前內部暫時作為暑 期營隊「微建紹興」的成果展示空間。

從共植到食活動及社區報編輯,活絡社區居民網絡 推動「從共植到食」,擴大種菜計劃,試行社區餐廳 / 廚房的概念, 為未來中繼廚房的概念安置做準備。 另一方面也整理過去累積豐富資料,包括<哈囉 紹興>社區報、空間 策會平面圖、近 20 位居民口述訪談錄音等,以及「從逐到築樂會」、 「紹興醉蟾蜍」等活動的展品與照片文字記錄。過去內容多由學生撰 寫的社區報,近期改由居民決定每期內容、自行撰寫並排版發送。

透過紹興 287,與其他社區、群聯結,成為與交流互動平台 社區和學生組織會利用「紹興 287」,邀請不同年齡、性別和族群的 居民參與活動,包括串聯老中青世代、男性和女性的社區網絡,或是 外省、本省與新移民等族群關係。藉著文史展覽和共食活動,捲動不 同群體的社區參與,具體展現為新移民女性、外省老兵等視角的文史 紀錄,或是外省、本省家戶的拿手料理,而「紹興 287」正是大家彼 此理解、共同合作的具體空間。

透過參與與參訪,帶領社區居民,學習其他社區、社群經驗 透過參與「反迫遷連線」與其他受迫遷社區進行串連,其中包括華光 社區、蟾蜍山聚落等。另外則是藉由社區營造中心的引介,與臺北市 其他進行菜園、都市農作的社區組織進行經驗交流,建立新的社會連 結,給予未來在紹興社區內擴大菜圃計畫的許多參考及建議。

社區的未來期待 利用比較軟性的活動,促進社區連結和活動,藉由共食和文史保存議 題作為切入點,節慶舉辦活動、製作模型受到家戶們熱烈迴響,而藉 由營運「紹興 287」,也持續摸索適合中繼安置的社區公共空間,作 為日後的規劃參考。

45


圖 / 端午時分,時任國北教大文創系的黃舒楣老師帶領古蹟活化「臥龍二九」團隊來到社區一同舉辦共食活動。活動有約二十多位居 民參加,加上十多位學生團隊,會場熱鬧非凡;還有居民討論起了各地粽子的差別,充分展現了紹興社區做為一個混雜的移民特性。

$0..6/*5: /05&4 社區筆記 尋覓社區空間,協商後共同修繕,成為社區互動新據點 屬非正式住宅區的紹興社區,室內空間較窄,也缺少居民公共參與的硬體空間,過去居民活 動都必須商借東門里活動中心,年長居民因行動不便而減少社區參與。102 年 4 月紹興學生 無償商借仁愛路一段 36 巷一棟閒置空屋,改造後簡稱「紹興 365」,且水電設備由居民自發 捐贈,一年多來居民已經習慣在「紹興 365」固定開會、累積資料和聯絡感情。只是一百多 人的社區,僅有十坪左右的室內公共空間稍嫌薄弱,而且社區和學生組織都想進一步發展文 史展覽、種菜、共煮、共食等社區經濟活動,因而另覓新的社區空間「紹興 287」。 「紹興 287」是社區居民無償提供的閒置空屋,使用年限和居民的搬遷期一樣,意即社區居 民可以無償共同使用,直到搬遷的最後一刻。「紹興 287」的原住戶長年在附近居住,平時 也參與社區事務,甚至代表社區和臺大協商,和學生組織的關係也相當緊密。在學生爭取下, 原住戶願意無償提供社區居民共同使用,雙方也簽訂合作契約,未來水電費由學生自付。

使用方式:未來的經營使用,包括開放時間、使用公約等,會透過公開的社區例會,由居民 與學生共同討論決定。初期希望每週開放三到四天,由居民和學生一起經營,另外也歡迎居 民或其他團體提出共同使用空間的企劃。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紹興學程 @ 紹興社區、臺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E-mail:shaoxingcommunity@gmail.com 紹興學程@紹興社區 圖 / 透過模型製作堆疊,將空間文史立體化,成為與社區居民互動的媒介。

46


OP

臺北市大安區 | 大學里

水稻.渠城- 溫州街廓多元關懷永續甦活計畫

友善社區

嘗試將生命教育、環境保護、 在地文史等在地議題結合,將 三者複合為生活環境護育的大 哉問;嘗試與環保局配合,更 跨領域至動保處、文化局等市 政單位;嘗試串聯學生、家庭、 社會人士、藝人等各面向的眾 人;嘗試著,探討生活環境護 育時能夠不分彼此共襄盛舉的 想望。

主圖 / 社區讀書會, 釀酒教學並介紹啤酒 種類。 圖左 / 舉辦愛心送養 會暨生命教育,教導 正確動物保護知識, 亦提供紀念章戳供孩 童體驗。 圖右 / 動漫變裝動保 愛心教育推廣宣傳。

47


執行單位:臺北市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 實施地點:大安區大學里

無論如何,重要的是建立 人與土地家園的歸屬感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溫州社區發展協會多年來探究臺北城南區內一帶既有的文史相關場域,了解到社區欲發展 深耕文化、塑造在地特色與凝聚向心力,需以地區原生史地為脈絡。 由於區域內有瑠公水利遺址,又鄰近具臺灣稻米培育歷史意義的磯永吉小屋,故藉此提案 欲連結兩者以及周邊場域的重要性,並從樹木保護、歷史景觀資源、流浪動物等需長期關 切之生命教育、環保議題,統合已有許多合作經驗的環境教育場域以及團體,協助舉辦講 座、體驗等推廣活動,帶領民眾從住家周邊的區域歷史源流至城鄉變遷脈絡,探討生態多 元、共生共榮的場域精神。

48


OP

友善社區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進行社區意象調查及資源盤點,作為活動與資源連結的依據 針對居民針對社區意象進行問卷調查之外,陸續也藉由「瑠公水利組 合區域圖」踏查盤點出圳道、日本時代宿舍、瑠公支流等社區環境內 的歷史資源;另外也進行社區樹木數量盤點,依照區域分門別類 ( 例如: 「在公園內的」),並分為北、中、南三區,陸續進行樹種位置的辨別、 種類學名,並運用 Google Earth 軟體製作成位置圖。透過資訊的整理、 分類與公開,有助於後續社區防災規劃、觀測鳥類等相關應用,也可 以作為後續辦理活動的依據,進而尋找相關團體或單位合作。

凸顯多元議題的環境教育場域,建構社區多元生態圈 社區裡,除了人、高齡老樹、瑠公水利組合遺址以及穿梭巷弄中的街 貓街犬等,都是環境中的存在體,為了建構美好的社區多元生態圈, 透過與不同單位合作,辦理各類型活動,以交錯的多元議題,引導社 區居民對於生活環境有更多的關心: 1.

媒合社區店家、居民讀書會等,收集廢棄油品製作環保液態鉀皂, 學習釀酒知識等,讓社區產業資源與環保、食安議題接軌,從生 活中學習相關知識並應用推廣。

2.

舉辦愛心送養會暨生命教育,並於社造中心舉辦「動保攝影展 覽」,教導民眾並推廣正確動物保護知識。

3.

與磯永吉小屋、竹子湖穀東俱樂部及主婦聯盟合作推廣糧食講堂, 講述糧食的研究歷程、品種及品質辨認等知識,舉辦參與式都會 農耕體驗營,藉由解釋古圳道的存在,演繹其真正用途,讓臺北 人不必下鄉就能親自體驗下田割稻。從小隱於山的陽明山竹子湖 高地原種田,到大隱於市的臺大磯永吉小屋實驗田,以及撫臺街 洋樓的頂樓都會家庭式雨水回收田,啟發民眾對於住家小型農耕 的興趣。

社區的未來期待 透過本計畫延伸發展,與臺大城鄉所、文化景觀系教授討論如何將瑠 公圳、蓬萊米的意象進行整合,將陽明山與臺大周邊環境的故事,包 括文史、生活步調或生態環境做完整的串聯。並藉由這樣的討論機會, 進一步與臺大校方社區與臺大學生,就腳踏車等生活環境衝突的摩擦, 進行討論。

49


圖 / 於市定古蹟磯小屋導覽稻米收割體驗。

$0..6/*5: /05&4 社區筆記 社區裡的動物、植物、人、空間與歷史,都是環境教育的重要主角 我們常常從人的角度去認識環境,但其實社區裡的住民除了「人」,也還有貓、狗、老樹與 花草,溫州社區發展協會交錯辦理多元議題的活動,嘗試促發社區居民從關心社區出發,更 學習追本溯源的走出社區,關心社會更多面向的議題,不只關心人,還有貓、狗、老樹這些 社區生活裡的老鄰居,因為我們都在環境中共處,也都是環境教育的重要主角。

Google Earth 軟體,標註環境資源好工具 Google Earth 以 3D 技術呈現及分析生活的區域,結合衛星圖像、航拍與 GIS( 地理資訊系統 ) 資料的虛擬地球應用程式。可以虛擬地球展示衛星圖像、地圖、各種地形地貌、3D 建築、街 景檢視、歷史圖片、水下全景和海洋、火星和月球等,進行各種規劃、分析和決策工作。社 區的環境資源調查或資源盤點,可以使用此工具,還可以許多人共寫,共同累積社區資料。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臺北市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何承翰 電話:0910-114-036 E-mail:hi.darkasuka@gmail.com 圖 / 社區樹籍調查結合 Google Earth 技術。

50


OP

臺北市萬華區 | 三水樓

三水樓弱勢自立支援網絡

友善社區

假使有個固定居所,能夠打理 自己、得到充分休息,甚或結 交一些朋友,弱勢者便能累積 回歸日常生活的本錢,提醒這 個社會,弱勢者仍是你我周遭 活生生的人。汙名化的去除, 關鍵在於告訴人們「他們和我 們其實沒有不一樣」,而後我 們的社會才能認可他們、給予 他們更多機會。

主圖 /「呷飽未?」共食 餐桌:與日日春關懷互助 協會在三水樓共餐,討論 社會底層與性別議題。 圖左 /「流浪體驗營」學 員在夜晚的街頭自行尋找 可平躺的地方就寢。 圖右 /「流浪體驗營」帶 領學員至弱勢住宅參訪。

51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實施地點:萬華區三水街 84 -4 號

Open Doors: 打破隔閡之牆,開啟溝通之門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1960 年代,臺北市的發展逐漸東移,原本因優越水運條件興起的艋舺 ( 萬華 ),因為缺乏公 共投資,發展逐漸停滯。在 90 年代原有的輕工業產業流失後,萬華成為臺北市在經濟上最 弱勢的地區之一,結構性失業造成的大量遊民,也集中在這裡。 長期關注萬華街友議題的芒草心協會,發現萬華雖然集中了高密度的社福機構,提供弱勢 族群基本的生活服務,但最低限度的資源供應,加上街友打零工賺取的微薄薪資,仍使他 們難以擺脫餐風露宿、勉強維生的困境。因此,試圖在萬華發展出一套兼顧「居住正義、 創造就業、社區共生」的弱勢自立支援機制,以三水樓為推動社區營造和互動的中心點, 進行一連串的議題深化交流,並進一步把社區的社福資源和網絡系統進行再連結、再串聯。

52


OP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建構弱勢者中繼與培力的支持基地

友善社區

芒草心協會設定「居住」、「就業」兩個主軸,希望改善街友的生活品質, 朝向一個更具培力性質的經營型態。協會租用了鄰近艋舺公園、龍山寺、剝 皮寮的三水街上一棟老屋,提供街友一個暫時居住的空間,服務對象為「弱 勢勞工」或者「經濟型街友」,他們可能正在積極找工作,或已有固定收入, 準備累積一定儲蓄,離開餐風露宿的生活。「三水樓」也結合附近社區的社 福資源,成為資訊、資源、人力網絡的轉運站,形成社區營造、交流和互動 的中心點,讓社會大眾和政府單位更關注都市弱勢者的生活議題。

「呷飽未?」共食餐桌,在餐桌讓不同族群、階級、單位對話 芒草心與臺大城鄉所合作,在三水樓舉辦了 5 場「呷飽未?」共食餐桌,邀 請來自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昌盛文教基金會、萬華社區大學、臺灣吸菸者 權益促進會、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單位,以及社區鄰里、 友善店家和街友,前來三水樓共餐交流,在大家共進晚餐、天南地北聊聊各 種話題的同時,也在餐桌上交換生活經驗,讓來自不同族群、階級、單位間 相互認識、互信,建立深入交流及對話的機會,重新整合並把在地的社福網 絡組織起來。

「街遊」另類導覽 ,為街友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 在「居住」與「就業」的兩大軸線上,芒草心協會希望能為弱勢勞工創造更 多的工作機會。「街遊」導覽計畫目前培訓了 3 位街友成為社區導覽員,以 街友過去的生活路徑、提供生活資源的周邊組織為主要導覽據點,試圖開闢 一條有別於一般文史探索的另類路線,為街友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也讓更 多人可以深入發現萬華周遭的多元。

貧窮生活體驗營,讓流浪體驗更貼近真實 103 年 9 月下旬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參與體驗營的學員一到集合地點, 身上的各種財物便由協會代為保管,接下來三天的體驗營,學員只能以一張 餘額 100 元的悠遊卡,由「街友導師」協助,想辦法討生活。籌劃活動之初, 芒草心工作人員邀請幾位「街友導師」一起討論活動如何進行,過程中發現 街友導師都有許多對流浪獨到的見解,讓這個流浪體驗更貼近真實,不只是 一廂情願的熱鬧營隊活動。

社區的未來期待 未來「三水樓」仍會持續提供弱勢者居住中繼與就業培力,也希望能將「街 遊」另類導覽發展成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流浪生活體驗營」會吸取本次 執行的經驗,繼續辦下去。期待這套「三水樓模式」可以透過累積的社區網 絡,一方面引進更多社會資源協助弱勢自立,成為更完善的模式,吸引更多 房東投入弱勢租屋,以小規模、多點分散的形式,讓弱勢者在都市中得到更 多自立、培力的資源。

53


圖 /「街遊」活動,導覽員卜派正在實習導覽,必須經過觀眾考核,滿意度在八成以上,才可以成為正式導覽員。

$0..6/*5: /05&4 社區筆記 創意行動改變歧視,街友人力回到社會 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萬華擁有深厚的底蘊,各種人們「不願看見」、甚或被排除的,都被 城市邊緣的此地吸納,發展出迥異於市中心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在此交疊。正因 為萬華地區的脈絡如此複雜,充斥了多元的底層產業與居民,綜合了多種汙名化,也對應了 街友的多重困境,這樣的空間於是有無窮翻轉可能,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可以換個角度想。 對於街友這個議題,芒草心協會並非直接以論述來說服社區或反對者,而是試圖操作具有體 驗、交流性質的活動,希望社區居民可以透過軟性的方式互相理解,透過人際網絡擴張與各 種翻轉的過程,化解汙名。 芒草心採取的方法是著眼於街友本身的獨特生命經歷,創造出需求與服務,讓街友回歸社會 的生產人力,例如擔任「街遊」導覽者或體驗營的街友導師,依自身的能力賺取所得,在過 程中積極地形成以社區為基礎的資源互助網絡,創造更多機會,讓弱勢者能夠自立,能夠有 尊嚴地在社會上生活。此模式經過更多的實驗、修正,能夠逐步發展成社會企業的模式,培 訓更多導覽員、引入更多志工,並尋找更多經費,來優化整體的營運狀況。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聯絡人:李盈姿 電話:02-23086212 E-mail:annie64.lee@msa.hinet.net 芒草心慈善協會 圖 /「流浪體驗營」結束前的分享會,許多小隊員都說出了自己的收穫和體會。

54


Part

學校 x 社區 面對少子高齡化社會,學校與社區的 協力合作、校園空間與課程資源的協 調運用,連結學校人才的社區培力, 促進代間行動的溝通合作,用創意調 適出學校與社區的學習互動新樣貌。

55


劍潭生態人文基地盤點與培訓工作坊 崇實健康促進協會、劍潭里辦公室、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臥龍生態廊道的營造-志工參與生態調查計畫 陳和德 ( 臥龍學園導護志工 )

兒童飛夢成長營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北投中正山親山步道旁木炭窯修護計畫 北投區泉源社區發展協會、泉源里辦公處

太平國小寶藏箱-解密計畫 Decode Taipin 臺北市社團法人太平國小校友會

紅磚厝小學堂-艋舺大道鐵支路舊城區空間教育計畫 台北市糖䐪文化協會

56


OP

臺北市中山區 | 劍潭里

劍潭生態人文基地盤點與培訓工作坊

學校 X 社區

環境教育就在我們身邊,落實環境教 育「在地化」與「生活化」,引發社 區了解自身的人與環境問題,透過互 動討論形成社區公共議題,推動並發 展劍潭里成為一個社區型環境教育場 域,作為社區居民生活學習、其他社 區訪客旅遊學習有關社區環境保護與 生態保育經驗的平台,進而發展社區 與周圍環境協力資源應用的關係。

主圖 / 志工培訓戶 外課程,近距離的 實地觀察社區自然 生態。 圖左 / 志工培訓室 內課程,洪偉儂老 師指導學員如何認 識與觀察植物。 圖右 / 志工培訓戶 外課程,踏查人文 史蹟,劉祥孚老師 從手中資料比對現 場實景。

57


執行單位:臺北市崇實健康促進協會、劍潭里辦公室、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實施地點:士林區劍潭里、圓山地區 ( 包括圓山風景區、圓山仔 )

圓山之美在劍潭 劍潭的好靠大家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劍潭里多年來努力於生態保育、綠美化與節能減碳設施等工作,是全國第一個碳中和的社 區,並獲 98 年度環保小學堂推廣計畫補助。在這樣的基礎下,希望進一步發展生態的部分, 逐步發展成為環境特色場域。 推展過程體認到社區周遭自然環境景觀豐富,境內有圓山大飯店、七海寓所等人文史蹟景 觀,但「在地化」、 「生活化」的社區基礎學習資料庫,卻付之闕如,且社區面臨人口普 遍高齡社會化現象,志工多為高齡長者,亟需年輕志工投入接棒。

58


OP

學校 X 社區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劍潭里內有劍潭山,社區範圍與市政府劃定的「圓山風景區」幾乎等同, 並有劍潭山親山步道貫穿其間,故以劍潭里社區作為發想。「圓山風景區」 為主要場域,親山步道沿線作為培訓與調查的範圍,本著「以軟體帶動硬 體」的生態規劃原則,於現階段進行:

自然人文調查整理,累積社區基礎資料庫 於 103 年 7-9 月間,針對圓山風景區,包括植物、昆蟲、鳥類、地質及人 文地景等資源情形,融合資料蒐集與田野調查的交揉運用,進行自然生態、 人文史蹟的現場調查與整理。過程中發現,愈來愈少出現在臺北盆地的渡 邊長吻白蠟蟬,在圓山風景區有清楚的群居現象,還有現今基隆河流經劍 潭里的照片與圓山貝塚的考證圖片兩相對照,幾乎一致,累積諸如此類的 資料,可以讓社區感受到環境的變化,也建立基礎資料庫。

配合解說志工培訓工作坊,引導社區居民補充說明 以張貼公告、E-mail、網站發文等方式進行志工招募,並於 103 年 8-9 月 間辦理初階社區導覽解說志工培訓工作坊,室內與戶外課程穿插進行,內 容包括在地社區的植物、昆蟲、鳥類、地質、人文地景、解說技巧等,並 互動分享社區體驗、環境議題等。透過課程與社區居民的互動,發現基礎 資料庫的內容,除了物種的學名外,可以再加強一些俗名或台語的補充, 才能讓社區居民更清楚地了解;另外有些史料內容與社區居民的生活經驗 有差距,也使得社區居民說出來的故事更具趣味性。

出版圓山風景區導覽摺頁,推廣環境教育 將調查整理所得資料的過程及成果收納,並進一步編製出版系統性的社區 學習導覽摺頁,以達環境推廣及共學分享的目的,也是環境教育推廣工作 中的重要一環。

社區的未來期待 生態調查行動從初探到深化、完整 本次自然人文調查及志工培訓課程,開啟初步的行動經驗,未來期待增加 兩棲類動物的調查,進行夜間觀察記錄等,並完成至少一年四季更具完整 性的生態調查工作。

志工培訓內容貼近學習者需求,也增加公共議題的互動討論 針對社區居民的高齡特性,調整培訓策略與方法,增加雙向溝通學習與戶 外實地模擬實習,以貼近學習者的需求及學習適應,並擴大招募社區青壯 年及在地中小學老師加入,累積不同層次的培訓內容。希望於課程規劃專 堂進行社區公共議題的互動討論,讓社區民眾從生活經驗進行各項具體生 態活動的了解與行動,形成不同主題的導覽解說素材,發展社區在地特色。

59


圖 /「圓山風景區」是本次計畫的主要調查區域,志工培訓過程,社區居民也緩緩說出與這片自然生態的生活認識。

$0..6/*5: /05&4 社區筆記 從環保小學堂計畫到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環保署為提昇及協助績優的環保社區,透過在地人力及資源提供環境教育服務與資訊,藉由 環保小學堂推廣計畫,補助社區發展未來認證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潛力。 社區若能進一步發揮能力,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課程方案及經營管理,可申請環境教育 設施場所認證,提供具有豐富自然人文與景觀特色的空間、場域、裝置或設備的環境教育專 業服務,通過認證後透過課程、政府補助等收入,將能獲得實質效益,有利於社區永續經營。

【社區資源關鍵字】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行政院環保署的環境教育管理資訊系統 環保小學堂推廣計畫

圖 / 劍潭里畢 無量里長的創 意,在社區內 設有狗馬桶, 提供狗主人工 具、運用公廁 水源循環,讓 狗兒便便有去 處。

聯絡資訊

圖 / 劍潭里樹下一隅,落葉回收堆肥桶與環境色彩融合,讓環保資源重複利用。

團隊訊息 / 臺北市崇實健康促進協會 聯絡人:畢無量 電話:02-25331354 E-mail:beewuling@yahoo.com.tw

60


OP

臺北市大安區 | 臥龍街

臥龍生態廊道的營造- 志工參與生態調查計畫

學校 X 社區

「 為 了 孩 子, 我 們 可 以 再 多 做 一 些 事。」早晨親切的互相打聲招呼,看 著孩子們安全的過馬路,開心的上學, 心裡就有了滿足。一群熱心的家長志 工透過具體的行動相互感染,營造社 區的溫馨人情味,希望孩子能夠更認 識生活環境,以生活在臥龍學園為榮。 生活再忙再累,為了孩子,他們願意 以身作則,再多做一些事……

主圖 / 家長志工、學校與荒野保護協 會三方齊聚,規劃與討論走讀行動。 圖左 / 看著踏查過程的點點紀錄,討 論構思,繪出我們的綠生活地圖。 圖右 / 綠色走讀行動進行環境踏查。

61


執行單位:陳和德 ( 臥龍學園導護志工 ) 實施地點:大安區臥龍街部分區段,緊鄰基隆路、敦化南路交叉口,鄰近福州山

臥龍樂活好森態 學園無車綠活圖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臥龍學園位於基隆路、敦化南路交叉口附近,鄰近第二殯儀館,範圍內有大安國小、芳和國 中、和平高中三所不同學齡階段的學校緊鄰,更有福州山、富陽生態公園等自然資源。 自 97 年辦理三校聯合校慶之後,對於基地進行 SWOT 分析之外,也陸續對於環境改善有些 發想,本計畫希望以引發家長的興趣與動能為出發點,集結志工,進行社區資源的調查,促 使臥龍街的環境優勢成為學校教育的資源,與學校學習融合,讓學生走入環境,了解環境, 從而關懷環境。

62


OP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學校 X 社區 連結學校、環保團體,溝通意見、整理想法與作法 一開始是許多理想狀態的想像,但帶動眾人一起參與的具體做法並不 容易形成。透過社造中心連結具樹木調查與保護經驗的溫州社區,藉 由經驗分享,開始整理可能的策略做法,並透過初步的踏查與意見交 流,陸續累積包括老師、校長、家長各方對於計畫執行的想法。後續 透過學校與荒野保護協會聯結,三方進行多次工作會議討論,逐漸將 各方想法落實為「富陽臥龍學園-綠色走讀行動」的具體作為,邀聚 家長志工們參與生態調查。

啟動綠色走讀行動,集結眾人經驗與智慧完成綠色生活地圖 綠色走讀行動由「學習 > 踏查 > 繪圖 > 分享 > 想像 > 設計 > 行動 > 慶賀」八部曲組成,分四次課程進行。從大自然生態談城市綠生活的 重要,並從觀察、體驗、訪談各種角度,帶領參與志工了解、探討人 與環境的關係,譬如以人體模擬雨水暴增沖蝕山坡綠地,讓居民體驗 水土保持的重要,透過知識的學習與行程的討論,為社區環境踏查做 準備。實際進行環境踏查,藉由走訪自然環境、人文據點到巷弄街景, 在過程中促使志工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社區,並透過拍照攝影的方式累 積訊息,而後再透過分享討論,製作完成綠生活地圖。

三校聯合校慶展示綠生活地圖,大小朋友一起認識環境 於大安國小、芳和國中、和平高中三校聯合校慶展示綠生活地圖,藉 由行動過程與地圖內容的說明與交流,讓社區的大人小孩透過走讀行 動成果,了解自己居住地的美好,藉以深化學子對社區生態的認識、 愛護及累積未來參與的可能。

社區的未來期待 持續與三校交流溝通,參與校園開放空間的創造行動,提供社區觀點, 如以樹籬取代圍牆,增加學校與社區空間介面的穿透性,保留單一牆 面,以舊照片和歷史口述紀錄於牆面,作為無圍籬之歷史見證等。促 使居民參與改造過程,學生認養行道樹等行動,讓學校、學生、居民 的互動增加,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

63


圖 / 踏查行動穿梭社區的巷弄、房舍間,發現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環境。

$0..6/*5: /05&4 社區筆記 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家長會作為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橋樑 臺灣的中小學校校園,常常是用四道圍牆砌起來,牆內是學校,牆外是社區,彼此相互隔離, 校內校外互動不多、彼此好奇。其實,學校位於社區之中,社區是學校的所在地,也是學校 的外在環境,在本提案中,家長作為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橋樑,促使學校參與、支援社區的環 境走讀行動,也將家長志工環境調查成果回饋到學校,刺激課程的規劃,更促使學生成為社 區生活的行動參與者。家長會參與學校教育是學校向社區開放的重要管道,學校教育、家庭 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環環相扣,對於教學品質提昇、青少年問題輔導,以及社區資源的引用, 都有莫大助益。

圖 / 溫州社區 分享志工參與 樹木調查的行 動經驗,促使 提案人將想法 具體策略化。

聯絡資訊

圖 / 臥龍樂活好森態學員無車綠活圖,展示出社區的綠活空間。

團隊訊息 / 臺北市大安區臥龍學園團隊 聯絡人:陳和德 電話:02-27353232、0910238838 E-mail:n0910238838@yahoo.com.tw

64


OP

臺北市大同區 | 太平國小

兒童飛夢成長營

學校 X 社區

一群平均年齡超過 60 歲的長者,從 關心社區小朋友的起心動念,開始 了一段自我培力、連結資源的旅程。 用熱忱面對一個又一個體力、活力、 腦力的挑戰,陪伴孩子,引導孩子 獨立思考、開心學習,一起在對的 時間做對的事,讓每個人都在自己 的歷史寫上美好的一筆故事。

主圖 / 大學生、小朋友以 及大朋友一起體驗自由繪 畫的樂趣,創作屬於「我 們」的畫。 圖左 / 社區走讀來到保安 宮,志工和孩子們聽著導 覽,一起發現新事物。 圖右 / 小朋友分享著以夢 想為主題的共同創作,小 小的夢想會長大。

65


執行單位: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實施地點:大同區太平國小、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我們一起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成員多為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志工,為了將多年來對於大同區 兒童的關心與觀察,付諸於行動的實踐,於 102 年申請社造中心社造點計畫,進行志工自 我培力課程,從認識兒童到連結社區資源,多次討論逐漸形成辦理兒童暑期營隊的共識與規 劃,並在陸續獲得太平、永樂國小、東吳大學社工系的相關支援後,再度加入 103 年社造 點行列,結合長者、青年與兒童,個個都是主角,正式展開二梯次為期二星期的暑期營隊, 讓夢想起飛。

66


OP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尋求社區各方資源共襄盛舉

學校 X 社區

102 年 12 月經協會成員討論,下定決心要辦理「兒童飛夢成長營」後, 即推派代表拜訪社造中心周圍學校,傳達理念並尋求場地、資訊、器物等 資源。太平國小游鴻池校長認同並欣然同意出借會議室、餐食料理等器 具,並請輔導室吳豐和主任與協會對口,提供營隊硬體支援,讓協會無後 顧之憂。在人力資源部分,除了協會成員外,參加 102 年社造點「有愛 相隨志工培力計畫」的 5 位社區夥伴也接受徵召擔任志工,另外,也與造 訪社造中心的東吳社工系闕漢中教授連結,社會服務課程同學因此加入營 隊籌劃,擔任小隊輔。在獲得物資支援並完成人力佈署後,撰寫完整計畫 申請社會局及社區營造中心計畫,資金補助也陸續到位。

傳承在地生活智慧,養成兒童自理能力 103 年 7 月 7-12 日、7 月 14-19 日在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小及保安宮 ( 走 讀課程 ),辦理二梯次的營隊,共服務 47 位兒童。營隊內容從生活的各 種議題出發,陪伴兒童認識環境、傳承在地生活智慧,養成獨立自理能力, 例如,藉由走讀、文史讓兒童了解自身生活的地方;以最原始食材 ( 如麵 粉、綠豆 ),教兒童用安全、衛生的方式製作成食物 ( 麵疙瘩、豆芽菜 ); 教孩子縫沙包,學習縫的技術,可以為自己縫釦子、衣服裂縫,也找回舊 時童玩的方法;另外,更強調訂定生活公約、清掃整理活動區域及器具, 養成孩子分享、分擔的權利義務。

舉辦前討論及舉辦後檢討、修正與回饋,團隊得到成長與學習 營隊強調「做對的事」,每天成長營結束後,參與成員即會討論當日缺失。 14 場的檢討中,舉凡營隊過程的合作協調、營隊目標與對孩子的理解, 不同世代、背景成員間的交流討論,不僅在於修正活動內容、流程,更擴 展彼此的認識。此外,每梯次營隊結束後也會辦理成果發表會,邀請政府 局處、學校、社區居民一同參與,並請家長及學童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從 各種角度了解營隊的辦理成效。

社區的未來期待 試著思索都市與偏遠地區資源的差異,規劃可能的協助,並建立經驗傳承 機制,讓每個人都甘心樂意的投入、分享與傳承。

圖左 / 白髮蒼蒼 或是烏黑亮髮, 為了健康強身, 我們都要一起 動一動。 圖右 / 自己的午 餐 自 己 做, 教 小朋友製作麵 疙 瘩, 從 和 麵 的示範開始。

67


圖 / 太平國小校長、營隊志工與大學生小隊輔,齊聚討論,讓對的人一起把事做對。

$0..6/*5: /05&4 社區筆記 代間學習方式,讓學習經驗更豐富、學習內容更貼近生活與社區 面對高齡人口遽增、老年人角色貶損、家庭結構改變、終身學習興起、代間隔閡擴大等社 會趨勢,「代間學習」強調成人與兒童雙向學習,透過世代間的互動讓老少成員都有所收 穫與成長,這樣的概念愈來愈受重視。一般對於兒童營隊的印象,要搞定活蹦亂跳的小朋 友,常常都要是青春活力的大學生才有辦法,這次提案團隊的主要成員卻是 60 歲以上的長 者,他們身上有滿滿的生活經驗,想要分享、教導給年輕的世代。透過生活議題的課程安 排,讓兒童有更貼近生活與社區的體驗;透過營隊後的檢討討論,和大學生從不同的經驗 中彼此交流學習。一個兒童暑期營隊,乘載著三個世代的經驗與夢想,一起在對的時間做 對的事,讓學習更豐富。

聯絡資訊

圖 / 吃點心兼學切仙草凍的技巧,孩子們專注的學習,切起仙草凍很有架式 !

團隊訊息 /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聯絡人:張秀玉 電話:0930-225-768 E-mail:mywebno11@yahoo.com.tw

68


OP

臺北市北投區 | 泉源社區

北投中正山親山步道旁木炭窯修護計畫

學校 X 社區

茅草層層堆疊木炭窯的山村 風 貌, 跟 隨 耆 老 的 腳 步, 擷 取在地自然素材,傳承窯厝 翻修技藝。北投的社區居民 與學童正透過身體力行,將 這古老的文化資產延續下去。

主圖 / 耆老示範並 指導學童練習綁茅 草屋頂的訣竅。 圖左 / 炭窯經年受 風吹雨打損壞不 輕。 圖右 / 修復完成後 之木炭窯。

69


執行單位:臺北市北投區泉源社區發展協會、泉源里辦公處 實施地點:北投區泉源社區

「窯」身一變,風華再現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北投山區最盛時期有超過 50 座木炭窯,古時木炭窯作為生產木炭的基地,惟時過境遷,桶 裝瓦斯、天然氣逐漸取代木炭,造成木炭窯產業式微。而木炭窯停產閒置,缺乏維護的狀況 下,通常 1、2 年內,窯體就會不堪風吹雨打、滲水侵蝕、基石瓦解而至崩塌。 為了保存珍貴的先民文化遺產,木炭窯數量高達 20 多處的泉源里,自 98 年拜訪社區耆老, 確定以傳統古法及自然材料修復並重現木炭窯,邀請耆老擔任窯體修復之技術指導,踏上文 化資產與環境教育的溯古之旅。

70


OP

學校 X 社區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訪查耆老請教修護技巧 由社區耆老擔任講師,指導修護之技巧,以延續傳統技藝。採集五節 芒、桂竹、綠竹、山棕以及黃籐等自然素材,初步製作成修護的材料, 清理環境及拆除舊窯厝,重新搭設窯厝及口厝寮樑木,覆蓋茅草屋頂、 栽種綠籬,搭設竹架做圍籬。過程中請耆老指導按步翻修,從材料採 集到窯厝修復花兩個月的時間完成。

集結社區網絡能量,協力修復窯厝 以協力合作之方式,邀請各單位提供專業協助,包含泉源里辦公處、 泉源社區發展協會、十八份文史工作室、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等, 擴大社區資源互助網絡,累積社區動能共同進行修護工作。特別的是, 泉源國小師生藉由鄉土教學課程,以木炭窯為教室,跨越書本學習新 知,親手搬運自然素材,親近土地、也更加認識土地。

辦理木炭窯修護工作坊與導覽活動,學習並傳承傳統技藝 修護完成後,辦理修復圓滿感恩儀式,邀請指導單位、社區合作單位、 全體修復志工,感謝大地庇護及耆老、志工、民眾參與付出,祈願大 家共同守護文化資產與環境資源,永續傳承十八份開墾歷史和木炭窯 技藝文化。並以導覽解說之方式,辦理宣導與相關教育推廣活動,邀 請一般民眾共同走訪、參與、認識在地木炭窯歷史文化與翻修技藝。

社區的未來期待 期待能夠持續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其中,擾動更多人認識木炭窯這項珍貴 的文化資產,串聯社區資源、形成互助網絡。未來計畫與臺藝大文化資 產相關系所結合,進行細部紀錄及研究,以持續將傳統技藝累積紀錄。

圖左 / 拜訪泉源 國小校長及主 任, 希 望 結 合 學 校師生共同修護 木炭窯。 圖右 / 志工先向 泉源國小學童介 紹木炭窯的歷史 及修復過程。

71


圖 / 參與修復工作之泉源國小師生於木炭窯前合影留念。

$0..6/*5: /05&4 社區筆記 文化資產、鄉土教學與環境教育,串聯起社區文化與技藝的傳承 藉著修復木炭窯凝聚北投人的在地情感,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兩年一度的木炭窯翻修,並透過 工作坊與導覽持續累積社區的能量。其中,耆老與學童跨越世代間的交流與互動,更將木炭 窯的文化價值,從修復文化資產的面向擴大至鄉土教學、環境教育的教育意涵。

結合國小教師進修活動研討會,成為國中小學鄉土教學的元素 鄉土教學部分可以結合國小每星期三下午自行規劃的教師進修活動研討會,與老師們共同討 論文化資產與鄉土教學結合的可能方向,可以從在地文化資產的盤點或社區文化地圖開始。

結合大學的社區學習服務時數,拓展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認識 結合周圍的大學相關學系,將文化資產或技藝的傳承紀錄下來,或結合大學社區學習服務課 程的一部分,將學習場所從教師擴展到社區,藉由服務學習課程讓同學認識在地文化,拓展 學生的生活經驗。

聯絡資訊

圖 / 學童合力將桂竹搬運上山,展現團結合作精神。

團隊訊息 / 臺北市北投區泉源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陳志成 電話:02-28919539 E-mail:a0920883960@gmail.com

72


OP

臺北市大同區 | 太平國小

太平國小寶藏箱- 解密計畫 Decode Taipin

學校 X 社區

一部「太平國小、大稻埕、寶藏箱」 的紀錄片,發現太平國小標本室, 開 啟 塵 封 20 年 的 寶 藏 箱。 邀 請 校 友們回到學校,學校老師與學生共 同參與,一起解開記憶寶庫,找回 屬於太平國小的童年記憶與情感, 更讓臺北市的人都看到太平國小的 「美」與「好」,建立學校與社區 間更綿密的互動關係。

主圖 / 太平國小校長帶領 學生將標本帶出校園、走 進 社 造 中 心, 向 社 區 展 示。 圖左 / 運用排排樂,進行 標本室空間規劃的討論, 以形成執行共識。 圖右 / 臺大昆蟲學系師生 提供專業知識與人力協 助,讓廢置許久的昆蟲標 本重新活過來。

73


執行單位:臺北市社團法人太平國小校友會 實施地點:大同區、太平國小

解密太平寶藏 標記社區的心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臺北市太平國小建立於 1898 年,前身為大稻埕公學校及太平公學校,為臺北市第一所臺灣 人念的小學,全盛時期,學生人數有 16,000 人,是自然科學重點發展學校。 2013 年,一位太平國小校友拍攝正在蛻變中的太平國小,記錄處於少子化困境下的影像, 發現太平國小這個塵封在社區裡多年的寶藏箱,啟動校友會的力量,希望透過本次計畫,讓 更多人認同太平國小在大稻埕小學教育的重要性,讓社區動起來,一起發掘、關注共同擁有 的記憶寶藏。

74


OP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珍貴影像重現,持續累積過往紀錄,找回更多太平人的回憶

學校 X 社區

透過各世代校友的協助,除了進行學校過往活動紀錄 8mm 影片重製,更陸 續拍攝「寶藏箱-開封了」等長片、短片,運用 youtube、Facebook 社團 等數位方式,嘗試集中、累積影像,找回更多太平國小校友。更於 103 年 11 月 6 日晚上讓校園開放成為「星空下蚊子電影院」,呈現太平國小一百多年 來的回憶與不同風貌,並透過古今對比,進一步思考世代傳承的各種可能性。

標本室軟硬體重整歷程,與社區逐漸連結 將被遺忘許久的標本室及毀壞汙損的各類標本,進行整理以展現其價值意義, 重整過程包括以下兩類工作: ( 一 ) 標本清潔重整:初期委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到校進行初步評估,確 認重整工作事項後,並輾轉與臺大昆蟲系老師及學生連結、邀請協助完成標 本評估、購買材料、整理昆蟲等任務,更進而辦理二梯次共 47 位學生參與的 昆蟲營,讓太平的小朋友,能共同參與認識、清潔標本的工作。另外,也舉 辦工作坊,號召各年齡層的校友、學生,學習利用酒精跟棉花整理剝製動物 標本。為了讓學校與社區連結,更與野望影展合作,透過影展與昆蟲講座和 小朋友互動,並將整理好的部分標本移往社造中心進行公開展示,讓更多人 發現太平國小的寶藏。 ( 二 ) 標本室硬體整修:整修過程,參與校友對標本室的空間規劃各有想法, 歷經多次協調,逐步發展出運用排排樂 ( 依比例模擬教室櫥櫃,希望找出好 的擺設方式,再移動櫥櫃 ) 進行討論的方式。最後並達成以教學為主要目標, 交由校內自然、美術老師主導規劃,由校方定案的共識,讓標本室再生重現。

共創紅樓模型,過往建築之美再生,找回太平人的驕傲 太平國小校園,原豎立紅樓建築,為當時日本第一代建築師到西方取經的成 就,是象徵大稻埕非常重要的教育中心及地標,然而歷經多次改建後,僅存 留山形樓及拱門設計的建築元素。透過社造中心輔導老師王耀東老師與華梵 大學建築系學生的協助,與校友會一起從回憶、討論,到完成一個 100:1 的紅樓模型,乃至製作展示櫃及解說 DM,紅樓之美再生,不僅找回校友與 太平國小的情感連結,也呈現大稻埕地區的歷史及文化。

社區的未來期待 擴展行動能量,紀錄、再生與傳承,讓校友成為課程教學的資源 擴展影像紀錄與標本室空間再生的行動能量,未來希望加強對於校友的訪談 紀錄,為過去留下足跡;並討論物理室、化學室之校園空間重整、開放展覽, 及協助培育在校學生導覽校園的能力等議題,讓學校課程教學因校友的投入 有更多豐富的想像與行動。

建立常態的組織人力,關注更多社區議題 本計畫一連串活動,約上百位民眾參與,成功引發家長及校友對於學校閒 置資產活化議題的討論,後續持續透過可產生共鳴的話題,如目前持續發 酵的「太平永樂保橋運動」,讓更多人願意站出來關心社區,以逐步建立 常態的組織人力。

75


圖 / 號召大人小孩志工,一起動手清潔整理標本,讓剝製動物變漂亮了。

$0..6/*5: /05&4 社區筆記 學校與社區互利共生,活化運用閒置空間與資產 因應少子化與城鄉人口結構變遷,教育部訂定「校園空間多元活化實施計畫」,期待創造社 區教育能量,校園空間活化再利用,並陸續推出相關成功案例,提供各界參考並發展策略。 在臺北,北投區的樂齡健康學堂,由石牌國小、社區與非營利組織、相關局處,歷經多次共 識會議,從親職教育、在地長者關懷、老人終身教育及健康促進等各類觀點,逐步形成互利 共生的共識,發揮完整的效益。本次計畫以校友會作為學校與社區之間的節點,透過歷史記 憶的發掘,看見學校與社區的連結,更透過空間整理,引入社區人力與觀點,在在顯示學校 與社區可以有更多創意連結的可能性。

【社區資源關鍵字】 校園空間活化再生資源網 樂齡健康學堂

圖 / 以模型重 現紅樓風光, 喚起許多人的 記憶,更多關 於學校、社區 的話題也一一 出現。

聯絡資訊

圖 / 整理好的標本於社造中心展示,創造與社區交流對話的機會。

團隊訊息 / 臺北市社團法人太平國小校友會 聯絡人:施瑛雪 電話:0927-337-071 E-mail:megshih2@gmail.com

76


OP

臺北市萬華區 | 艋舺大道

紅磚厝小學堂- 艋舺大道鐵支路舊城區空間教育計畫

學校 X 社區

要從現在水泥叢林的城市中,找尋 到歷史記憶、文化的線索,需要手、 耳、鼻、口,感受全開,才能順利 的對這片社區有新的發現!教育與 空間的實驗、老產業新市場的想像, 讓孩子走出校園、走入社區,帶領 我們看到老地方創意再生的能量, 帶動新的城市活力。

主圖 / 成果共享,選擇艋舺大道新客廳 西園二九舉辦營隊課後座談,成員來自萬 華社大、曉劇場、協會本身,是輕鬆的觀 念交流、議題開發場合。 圖左 / 糖廍開店,學員主動美化活動海 報,充滿對擔任店長的期待。 圖右 / 糖廍開店,這裡賣的是甘蔗銅鑼 燒、巧克力,現點現做,店員很忙。

77


執行單位:台北市糖廍文化協會 實施地點:萬華區艋舺大道沿線 ( 艋舺服飾商圈、糖廍、和平社區 )

紅磚厝傳承艋舺大道社區路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透過大理街社區居民爭取,促成今「糖廍文化園區」,開展萬華地區文化保育與城市再生的 想像。糖廍文化協會體認都市現代化,老房子與常民文化的故事正不斷消失中,透過活動推 廣、小尺度環境改造,不斷地累積社區行動能量。 103 年,延續 16 年來辦理「紅磚厝小學堂」兒童暑期種子營隊的傳統,並思考突破,希望 走出糖廍里的地理界線,與學區結合,促使社區內重視文史工作與學校教育的不同群體互 動,進行一場人、教育、空間的共生實驗,發展「老城環境教育」的想像。

78


OP

學校 X 社區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小小社規師結合家長推動在地遊學,開展鄉土教育的創意模式 跨越社區領域,首度嘗試與和平社區發展協會、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 合作辦理暑期營隊,共同完成兩天活動,嘗試從點到線的跨越,進行 社區營造。營隊活動內容設計,以和平青草園為探索的起點,讓小朋 友發現公園原來這麼不一樣。也走出「糖廍」的地理界線,以過去的 鐵路「艋舺大道」為軸線設計追蹤遊戲,讓小朋友認識了解沿線社區 內的歷史、人文、空間與產業,再由小朋友設計鄉土教育的創意路線。

一日店長見習,體驗在地產業發展 在糖倉古蹟空間中,安排一日店長見習活動,讓學員體驗糖藝文化創 意產業的可能性,DIY 從產品製作到「店面」設計到行銷宣傳,了解 成本計算、選址開張、製作定價、擺飾宣傳、推廣叫賣等面向,實際 體驗擔當一日店長的滋味,讓孩童對於在地人文、環境與產業更容易 形成印象。

教育 vs. 空間的實驗,培養在地師資,行動力量傳承延續 文化資產結合鄉土教育的推展,邀集艋舺大道社區居民分別擔任營隊 的工作人員、遊戲關主及小隊輔,辦理二天培訓,進行活動說明、規 則講解、道具介紹、路線踏查等培訓內容。許多營隊工作人員或小隊 輔成員是過往種子學員回流投入,傳承行動力量並延續、創新。

集結鄉土經驗、社區小旅行及產品研發的社會企業形成 以古蹟空間為「賣點」,暑期營隊作為一個開始思考、實驗的平台, 注入創意活動軟體,持續經營開發客源,並將營隊中塑造的故事角色、 遊戲道具,轉型為地方獨有的商品,成為發展觀光產業的其中環節, 並構成萬華區新的地方產業。

社區的未來期待 與學校連結,共同研發在地遊學課程 與周圍國小或國中「童軍」或社會科教師聯繫,合辦小學堂教師教案 分享活動,與童軍教育或鄉土教學課程結合成為創新的在地遊學課程。

透過文化資產空間活化經驗,開發萬華更多創意生活體驗空間 除了古蹟、文化資產空間,艋舺大道附近交通節點包含萬華車站、捷 運龍山寺站,都可洽談開發作為創意生活體驗空間,串聯地區活力。

79


圖 / 以「拼圖」遊戲包裝了田野調查,與當地店家服飾業者實際接觸、訪問,實際建立營隊與產業的關係。

$0..6/*5: /05&4 社區筆記 教育 vs. 空間的實驗,善用環境教育資源 將文化資產保存結合環境教育,發展創意推動 環境教育,強調在真實環境中運用教育方法,培育民眾了解與環境的倫理關係,增進保護環 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重視環境並採取行動,實踐永續環境發展的公民教育過程。 通常會運用的方法,包括:做中學、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合作學習、運用感官來學習、探索 調查在地的環境議題、由生活中取材。 文化資產的保存經營可以結合行政院環保署推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政策,透過認證、 評鑑與管理,輔導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與資源,成為優質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依環教 法規定,機關、學校每人每年必須上四小時課程時數,取得認證的設施場所,意味獲得政府 「品質保證」,可以提供作為學校辦理戶外教學,或推動環境教育場所,並能申請經費補助, 社區文化資產經過認證,不只寓教於樂,也能透過課程、政府補助等收入,獲得實質效益, 有利於永續經營。

【社區資源關鍵字】 臺北市環境保護局環境教育網 環境教育終身學習護照

圖 / 運用公園 落 葉、 掉 落 物,拼貼出小 隊輔的樣貌。 是環境教育遊 戲經典款,樂 趣歷久彌新。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台北市糖廍文化協會 聯絡人:社區規劃師 陳德君 E-mail:vvnchen@gmail.com 圖 / 三代同堂一起參加暑期營隊,一起了解在地鄉土文化。

80


Part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時代變遷創建出工作樣態的多元,創業不再是一個人的埋頭 苦幹,社區產業也不再是社區頭人的肩上活。社區自給自足 的生存思索,也能帶動區域發展的整體思維及特殊群體與社 區生活的相濡以沫,發展出新的創業夥伴關係。

81


漂泊工仔自立工班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台北創世代.社造動起來 王警南 ( 信義區興雅國小學生家長會 )

北大同青少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大稻埕社區報發行暨社區公民記者培育計畫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82


OP

臺北市大安區

漂泊工仔自立工班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穿梭於車陣中發海報,佇立在馬路 舉建案招牌,奔走於大街小巷撿拾 資源回收物,許多街友並非沒有工 作,這些都是他們工作的身影。在 夾縫中找尋生存道路的出口,卻常 因為工作型態、身體健康、年齡等 因素,迫使工作中斷,挫折感與無 力感不斷累積。我們在想,遊民可 能有不同的出路嗎?

83

主圖 / 工班開工囉!從環 境整理開始。 圖左 / 當代漂泊協會工作 人員,共同參與在工班實 作之中,一起做中學! 圖右 / 工班成員工作細 心,粉刷牆面時,為求美 觀,連門也不放過,一定 要重新粉刷。


執行單位: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實施地點:大安區

漂泊工班:記憶.技藝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當代漂泊協會長期關懷底層勞動者的處境,民國 97 年創立遊民攝影家工作坊,透過遊民的 眼睛,記錄城市的角落生活。其實大多數街友並非想像中好吃懶作,在繁華的臺北街道,時 常可見他們工作的身影:穿梭於車陣中發海報、佇立在馬路舉建案招牌、奔走於大街小巷撿 拾資源回收物,或從事工地粗工、清潔工。然而,街友經常因為社會偏見而不容易獲得工作 機會,或者僅能爭取到零工,難以長期維持生活,或是因年長、身體健康欠佳等因素,迫使 工作中斷。漂泊協會因 102 年在臺北市社造中心辦街友攝影展,街友們自動自發將社造中 心的牆壁粉刷得光亮,在一同為一件事努力的過程中找到認同感,不同於單獨在外工作的孤 寂、受欺負,因而開始思考籌組遊民工班的可能性。

84


OP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訪調評估,研究工班類型 「漂泊工仔自立工班」第一階段先從街友普遍的工作類型中,選擇清 潔工與資源回收,作為訪調評估項目。對於一般市場模式類型 ( 如遊 民應徵清潔工 )、現有以工代賑輔導模式類型 ( 如現行社會救助體制提 供遊民生活重建工作 )、另類模式類型 ( 如寶島義工團、阿德工作室等 ) 進行調查與評估比較,作為未來成立遊民工班的參考。訪調階段,在 漂泊協會從事街友外訪時,也邀請街友共同參與後續的工班團隊。

實驗階段,多面向實務經驗累積,嘗試建立社區連結 招募工班成員,於實驗階段,參與資源回收再利用工作坊及進行一次 社區清潔。資源回收再利用工作坊,邀請有實務經驗與創意發想的業 界工班擔任講師,帶領參與成員對於日常撿拾的資源回收物品進行發 想改造,從過程中,增進想像創造的樂趣。 此外,也邀請擅長利用廢食油回收轉作家事皂、液態肥皂,亦是 103 年度社造點的粉紅豹團隊進行工作坊教學,增進工班成員技能。其次, 透過社造中心的協助與拜訪里長等方式,嘗試開發社區清潔工作點, 加強工班成員與社區的連結,慢慢推展漂泊自立工班初步雛型。 最後漂泊協會協助洽談了一個大安區辦公室的整理機會,讓工班成員 有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將原本堆滿雜物的空間重新掃除、粉刷,實 驗共同工作的氛圍。

社區的未來期待 漂泊工仔自立工班未來將在 前兩階段的基礎上,邁向下 一階段的目標:「將工班實 際成型」,後續需加強多方 資源連結與拓展合作機會, 並階段陸續開發社區需求, 尋找工班服務切入的契機。 圖 / 原本堆滿物品與久未清理的空間,經由 工班成員的整理,變得乾淨清爽!

85


圖 / 講師解說環境整理的實作技巧。

$0..6/*5: /05&4 社區筆記 街友集結自立,創發社會企業想像 103 年度,當代漂泊協會與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粉紅豹團隊、一 同發想「城市好工班」社會企業模式的可能性,希望讓街友共同集結,一起工作,不再總是 單打獨鬥,而能用「集體」的形式,面對勞動市場對於勞動者的期待,相互支援、關照彼此 的生命。這個企業模式的想像:組成工班後,利用夜市或社區在地的回收資源做成清潔用品 ( 如 清潔液 ),可以形成一種產品,也為當地社區或老舊公寓公共空間需要整理、清潔、粉刷或簡 易修繕的空間提供服務,藉由產品與服務間的相互關係,轉化街友為城市清潔者的形象,逐 漸朝向社會企業經營,如此可以提供街友們工作機會,取之社區並回饋社區,達成雙贏。 但要達成這個理想,還有以下的面向需要考慮: • 完整的經營模式與財務:如何和社區建立關係,開發案源;工班人員招募與管理;工作 項目安排;獲利模式;財務分配……這些都是邁向永續經營所必須建構起的制度。 • 獨特性:如何與坊間的清潔公司區別,凸顯工班團隊的特色與服務的價值。 • 服務區域設定與社區關係經營:工班若試圖和社區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幫助形成在 地生產、消費的循環,工班的服務人數和服務區域,能否相應社區的地域範圍和數量, 以及如何和社區建立超越純粹勞務購買的夥伴關係,可能需要熟悉社區的在地頭人或工 作者協助,釐清社區的需要,並慢慢建立信任感。 • 足量、穩定的案源:案源必須充足且穩定,成為街友的常態經濟來源,以便長期支持生活。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聯絡人:郭盈靖 電話:0937-205-826 E-mail:yichingkuo2000@gmail.com 圖 / 工作人員帶領工班參與成員進行討論。

86


OP

臺北市信義區 | 興雅國小

台北創世代.社造動起來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從構想、草圖細部設計、電腦製圖、黏 土模型,開模具、樣本、銷售、量產, 一 張 構 想 草 圖, 一 件 小 朋 友 的 創 意 作 品,就是教人感動。從小就要訓練小孩 問「為什麼?」、「怎麼會這樣?」讓 創意變成是一種態度。透過將創意發想 課程與學校教育結合的過程,讓小孩從 小就了解透過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可以 形成解決創意,也整合社區資源,讓小 孩的創意在社區中展現。

主圖 / 透過了解南松山 錫口慈祐宮及北信義五 分埔的社區導覽,讓小 朋友更貼近土地。 圖 / 工業設計體驗營, 帶領小朋友從構想、草 圖、細部設計、黏土模 型,開模具、樣本等歷 程,也繪製構想草圖, 讓想法可以具體產出。

87


執行單位:王警南 ( 信義區興雅國小學生家長會 ) 實施地點:信義區興雅國小

走讀於社區之中 游移於人心之內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興雅國小校警王警南長期參與社區營造培訓活動,開始發想在自己服務的學校落實,有感於 國民教育課綱僵化,教師難以翻轉,地處五分埔區域,強烈感受臺灣產業沒落,也結合興雅 國小開辦兩年的全台首創小學創意啟發教育,期待推動結合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創意教育。 本次提案人期待將創意教育與學校、社區資源結合,透過與不同網絡的討論,開展對創意教 育的想像,因此推動過程結合學校、家長會、家長志工、里長、信義區五分埔民間團體進行 討論等,也結合松山慈祐宮的「松山慈祐宮錫口媽祖的故事」閱讀與導覽,讓小朋友從不同 的角度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

88


OP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追本溯源第一站,從松山慈祐宮開始認識社區之旅 透過在地文史紀錄宮廟文史導覽解說活動,帶領小朋友認識社區文化, 製作社區地圖,搜尋社區故事、收集耆老、古蹟、老照片,透過興雅 里前里長、慈祐宮董事長及興雅國小家長會長分別說明對興雅里的認 識與過往,銜接小朋友對在地的記憶。

舉辦工業設計體驗營,啟動創意啟發教育 創意 ( 腦力激盪 )+ 創新 ( 加值設計 )+ 創業 ( 專業製程行銷 ) 舉辦工業設計體驗營,從構想、草圖、細部設計、電腦製圖、黏土模型, 開模具、樣本、銷售、量產,一張構想草圖,一件小朋友的創意作品, 就是教人感動。

創意啟發教育結合社區資源,讓傳統產業與教育結合 因為結識興雅國小前家長會長黃世明,在進行普及國際專利推動,因 而再發想將創意教育結合專利推展的可能,也發想了一系列創意教育 結合社區的可能性,例如社區各行各業拜會採訪、建置社區修理工廠 以及自造工廠、百工達人、時間銀行社區貨幣,希望讓傳統產業在學 校教育推動下,讓小朋友可以更了解許多物品的創作生產過程。

社區的未來期待 創意教育在臺灣亟需推展,後續繼續推動「聽北信義 說社區故事」, 擴大社區交流與支援,期待能結合教育局、藝術專業和退休人口,建 立創意團隊,發展「創意學園 玩具工廠」;另外結合「黃金族群協作 平台」,走入社區學校,引領設計、創業及高齡人力。

89


圖 / 小朋友圍繞著老師,看著發想的東西被創作出來的過程。

$0..6/*5: /05&4 社區筆記 創意思考的引發,結合社區議題的行動方案發想 創意發明之過程與實踐,包含有發現問題、創意產生、評價創意、實現創意、學校支持。 引發創造思考有以下策略,包含採用創造性的發問技巧、腦力激盪、六 W 檢討法、希望點 列舉法、創造性問題解決法 (Creativity Problem Solving, CPS)、 創造性討論法 ( 三三兩兩 討論法、SCAMPER、六頂帽子討論法等 )。社區營造也是一個透過在地的思維、資源、能 力共同來發想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動的過程,將創意教育,結合社區的推展,可以讓小朋 友從小養成觀察周圍事務的能力,也因為每個社區的特色不同,讓創意有更多面向的展現。

六頂帽子討論法 • • • • • •

白色思考帽:中立而客觀,代表客觀的事實與數據。 紅色思考帽:代表情緒上的感覺、直覺和預感。現在你感覺這個怎麼樣? 黑色思考帽:對事物負面因素的注意、判斷和評估。這是真的嗎?它會起作用嗎?缺 點是什麼?它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做。 黃色思考帽:代表樂觀、希望與正面思想。為什麼這個值得做?為什麼可以作這件事? 綠色思考帽:代表創意與創造性新的想法。新的想法、建議和假設是什麼?可能的解 決辦法和行動的過程是什麼?其他可能的選擇是什麼? 藍色思考帽:代表思維過程的控制與組織。它可以控制其他思考帽的使用。 ( 以上資料參考自:2014 全國「創意發明與專利」種子教師研習營、Wikipedia【六頂思考帽子】)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臺北市信義區興雅國小學生家長會 聯絡人:王警南 E-mail:hy123hy123@gmail.com

圖 / 創意啟發教育相片。

90


OP

臺北市大同區 | 北大同

北大同青少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青少年聚點不只乘載夢想的能量,更 隨著在地青年與傳統產業的加入,碰 撞出新的火花,讓不同世代的「大同 人」,對空間、產業、公民意識等不 同議題有著新的認知與想像,發展創 意的青年產業,每週都像做實驗般, 試圖讓青少年與社區形成密不可分的 在地鏈結。

91

主圖 / 街區踏勘組討 論,由社工系大學生 進行夜間街區踏查。 圖左 / 青少年聚點課 程討論。 圖 右 /103 年 8 月 夥 伴會議,社造中心、 東吳大學、輔仁大學 社工系、社區實踐協 會、大同青年產業組 儲規師、在地商家皆 參與此會議。


執行單位: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實施地點:國慶里為核心的北大同區

大同共好.青春創力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國慶社區位於臺北市大同區,以民族西路以北為大龍峒、民權西路以南為大稻埕,是臺北市 最早發展的區域。國慶社區以住宅區為主,由於開發較早,市區較為老舊,早期發展的商業 型態至今仍然活躍,得以見到許多的百年老店傳承至今。 此提案以北大同區作為計畫的實驗場域,由 102 年社造點計畫「彩繪未來。設計台北」之 主要執行者,延續去年經營北大同區青少年聚點之成果,透過公共議題之討論與意見交換, 發現青少年對於大同地區的空間想像之彈性與無限可能。103 年延續這樣具備彈性且多元的 操作方式,運用在地所擁有的資源及資產,構思專屬大同區新興的青年產業的趨勢。

92


OP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盤點社區資源、連結外部資源,召開夥伴會議 從盤點社區資源、連結外部資源,集合對北大同有興趣的組織與團體開 始,藉由召開夥伴會議,聚合想法與意見。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過程中, 形成跨組織的整合與經驗分享。結合人、空間與產業,以一種更客觀、 更具備發展潛力的視野,針對大同地區各種元素的可能性,由實驗出發, 進而讓在地青年產生社區認同、由私密到公共、由內到外的連鎖變動。

具體空間延續能量 同時延續 102 年運作「北大同青少年聚點」的思維,藉由貳拾號公民會 所作為大同區青年聚集地點,透過公共議題之討論與意見交換,激發青 少年對於大同地區空間想像的彈性與無限可能。

導入在地組織與青年創業者,建構支持在地系統概念的平台 103 年加入在地產業復興之構想,持續經營北大同區青少年聚點外,除 了透過在地產業相關資訊蒐集,更於青少年聚點每周課程,安排創業者 與青年的對談、體驗工作坊等活動,探索以青少年思維出發,發展傳統 產業與青年產業創意聯結的可能性,並導入在地組織與青年創業者,整 合大同區資源與資訊流,協助青年產業之發展。不僅聚合社區內青少年, 更與關心北大同的各組織形成鏈結,建構一個支持在地系統概念的平台。 本計畫討論出以下面向的推動方向: • 社區面:進行社區田野調查,包含建築空間、人文歷史、城市生態、 商業發展等面向,建構社區基礎資料;以社區生活圈、產業圈為劃 分概念,進行整體調查。以有民眾關注議題的地區為優先,以建構 社區意識與認同為最終目標。 • 產業面:盤點傳統技藝文化,進行群聚產業串聯,挖掘在地特色。 • 青少年面向:以在地精神與產業為內容,於青少年聚點辦理創意課 程,與東吳大學、輔仁大學社工系學生合作,進行青少年觀察,同 時作為學童課後照護場所整合實驗,針對產業與空間 / 產業與教育 / 產業與社會福利 / 產業與青少年等各種可能議題進行討論會。

社區的未來期待 整合大同區的資源形成資訊交流平台,盤點在地傳統與新興產業,並 發展成為在地青少年學習的課程。以社區微型企業的概念,讓有生產 力的青少年,透過在地產業經營,持續強化社區力量,建構更綿密的 社會支持系統。

93


圖 / 青少年聚點課程大合照。

$0..6/*5: /05&4 社區筆記 真人圖書館與社區技藝職人的結合 「真人圖書館 Human Library」起源於 1993 年,一名在丹麥生活的青年有感於種族衝突議 題,因而成立「Stop The Violence 停止暴力」組織,以「真人圖書館」的方式推動反暴力、 鼓勵對話和建立關係。每本「真人圖書」都有獨特的故事,通過把不同人生經歷的人邀請在 一起,以一種面對面溝通的形式來完成「圖書」的閱讀。 「北大同青少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召集在地社區民眾、商家、學校,進行跨領域的 整合,形成「青年產業促進平台」。平台討論過程,受到「真人圖書館」的理念啟發,從社 區的尺度進一步想像,朝「大同區真人圖書館籌備會」的方向前進,希望將平台的討論更具 體落實到操作面向。藉由發展大同區真人圖書館的運作想像,期待集結社區資源,讓技藝職 人成為「真人圖書」,分享人生經歷與生活態度,供在地青少年「借閱」,促進在地青少年 與社區技藝職人的關係建立。更進一步,結合傳統產業,與在地青少年連結,在傳統技藝與 教育翻轉等議題面向對話,開創創新的合作方式!

聯絡資訊

圖 / 由東吳社工與輔大社工學生帶領青少年聚點課程。

團隊訊息 /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聯絡人:吳思儒 電話: 02-25811365 景澤創意

94


OP

臺北市大同區 | 大稻埕

大稻埕社區報發行暨 社區公民記者培育計畫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由一份刊物開始,串起那快要遺失的 人情味。 透過定期的大稻埕社區報刊物發行, 作為社區訊息之平台,提供本地機關、 團體、學校、商家資訊交流與傳遞之 介面。透過居民擔任協力編輯群之角 色,更加提升對社區之認同,此外, 社區公民記者培育推動,與社區報發 行搭配,讓居民們能有目標性的參與 社區事務,發揮各自專長,產生「這 是我們社區的刊物」之認同與榮譽感。

圖/社區公民記 者 培 育 招 募 會, 培育內容比重分 配 : 40% 技能學習 ( 如 攝 影、 錄 影、 作 文 )、30% 觀 摩 ( 如案例分享討 論、達人分享、影 片 觀 賞 等 ),30% 課程內容由參與者 共同討論後訂定。

95


執行單位: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實施地點:大同區大稻埕地區、巷子內工作坊 ( 迪化街一段 46 巷 16 號 )

一回生,二回熟 三次就是好朋友!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大稻埕百餘年來的成長發展與商業繁榮,孕育出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造就了各個時期不同 風格歷史建築風貌,同時也成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人文薈萃之地。 隨著歷史建物修繕完整,創新文創產業的加入,本地區之發展越來越蓬勃,但是,對於老居 民來說,似乎無法與新興店家產生共鳴,對新店家來說,亦無法與在地產生真正的連結,各 自以平行的方式運行著,互動機會較少,也缺乏訊息溝通與交流之平台,資源無法有效的整 合,發揮更大效力。

96


OP

社區產業 X 創業思維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在地志工的持續培訓,成為社區巷弄探索及記錄的主角 巷子內工作坊,103 年 3 月成立,同時並成立巷子內志工隊,由隊長 邱達平先生帶領,目前已有超過 50 位社區自願志工加入,巷子內工作 坊於「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推動計畫」執行期間,安排多場次的 志工培育課程,課程內容包括 : 導覽解說研習、社區共識工作坊、安 排青年學子與社區志工共同進行巷弄探索與拍照並舉辦攝影展,隨著 志工們對工作坊的認同與熟悉,且越來越能主動地參與工作坊事務, 藉由「社區公民記者培育」計畫推動,延續巷子內志工隊的志工熱情 與向心力,鼓勵不同年齡層、專長之居民,都能透過社區報來發揮自 己的力量,認同「這是我們共同的社區報」之概念,並由此據點開始, 進而影響街區其他巷弄或聚落。 大稻埕社區報的發行推動,藉由志工自願分工、共同參與,包括:編 輯採訪、發放鋪點、郵寄行政作業、讀者意見回饋、網站社群經營等。

以聯盟方式連結社區文化推動單位與團體,成為協力編輯群 透過連結在地人力,以聯盟方式,連結社區文化推動單位與團體,成 為協力編輯群,從不同屬性的單位,了解大家對於大稻埕地區看法及 期許自己能為大稻埕地區改變什麼事情,結合社區報內容的規劃,分 級分工的擴大動員,每期內容至少 50% 來自協力編輯群與志工團隊。

利用社區報編輯會議及共同校稿等方式促進交流 在社區報主要以編輯群、北科大學生、志工隊、受訪者共同完成。志 工隊提供相關受訪者,由北科大學生進行採訪,採訪完藉由聊天方式 與各店家、居民、相關單位的受訪者以輕鬆方式進行審閱,最後再由 編輯群與志工隊共同討論編排方式,讓大稻埕社區報的編輯過程還有 成果,都可以成為大稻埕公用的資訊交流平台。

圖上 / 創刊號中「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林柳新紀念博物館 ) 董事長贈與本報題字,讓原本想以復古出刊的 社區報更增加一股漢字美學氣息。

97


$0..6/*5: /05&4 社區筆記 社區營造第一步,社區報內容規劃結合在地人力,累積在地資源及力量 社區報從規劃到編輯到完成的過程,可以是集結社區人力的最好工具,包含發刊的目的規 劃,可以讓社區居民由了解、認識、視野提升到參與,甚至產生改變的行動;內容或專欄規 劃,可以集結社區內各種不同的組織與單位到撰寫人力,就是在挖掘社區的人力資源,透過 一份社區刊物的經營,也是在進行社區營造能量的累積。 透過大稻埕社區報的規劃,我們可以了解社區報的規劃細節。 發刊目的

內容或專欄規劃

撰寫方向

生產或撰寫人力

稻埕新訊

• 由街區各商家主動提供活動 / 商 店 / 產品訊息。 • 結合社區轄內各級學校 / 機關主 動提供重要活動訊息。

蒐 集、 彙 整 投 稿、邀稿、編輯 撰稿

熱門活動

• 組織社區文化、推動社區聯盟, 亦為社區報協力編輯小組。 • 由青年社區規劃師 / 社區志工共 同編輯採訪較無自我行銷能力之 傳統商家。

投稿、邀稿、編 輯撰稿

稻埕行事曆

彙集大稻埕地區當月所有活動訊 息,方便觀光客與民眾參與。

教育社區居民

在地發聲

• 培育在地居民成為社區記者,主 動發掘值得報導的人事物。 • 邀請青年社區規劃師共同編輯採 訪。

反映社區問題

稻埕知識站

除了資訊性,亦兼顧知識性,深入 介紹地區之特色與相關知識,增添 閱讀豐富性。

蒐集、彙整

挖掘社區資源 與特色

稻埕藝廊

刊登以在地主題之創作、照片等, 設計有趣的互動遊戲,如大家來找 碴、景點猜猜看等,增加對下期出 版的期待度。

居民主動投稿、 邀稿或挖掘在地 達人

廣告行銷與永 續經營

稻埕最好康

由街區商家提供消費 / 參與的回饋 與優惠方案,包括折扣券、促銷贈 品、打卡回饋等。

主動拜訪與說明

提供社區訊息

促成社區居民 交流的平台

蒐集、彙整 編輯採訪報導、 邀請撰稿或挖掘 在地達人

聯絡資訊

圖 / 巷子內工作坊是當地借給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當作社區空間、辦理社區活動, 許多居民都會聚集在此同歡。

團隊訊息 /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聯絡人:呂大吉 E-mail:ellie@ltca.com.tw 巷子內工作坊

98


Part

從溯古到創新 社區多元觀點的展現,激盪出社區參與的 創新媒介。掃地、工具分享、錄製城市的 聲音、運用社區報築夢、和社區居民一起 看電影。社區的創意無可限量,正因為每 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生活的藍圖需要共 同想像和凝聚。

99


貴陽街日光計畫二年-社區居民感情活絡及問卷調查計畫 西京淡水河文化藝術發展組織籌備處

曉劇場艋舺藝文講堂-聆聽城市的聲音 曉劇場

社區車庫-工具分享、互助修理站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世界女人與社區的約會-女影二十.電影沙龍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華光抗報-社區不散,築夢攜手 華光社區自救會、華光社區訪調小組

100


OP

臺北市萬華區 | 貴陽街

貴陽街日光計畫二年- 社區居民感情活絡及問卷調查計畫

從溯古 到創新

這條街,我們不知道她究竟有幾歲了,但 歷史研究者很清楚告訴我們,她是臺北市 的第一條街,這條街的鄰河那端,發跡於 十六世紀乃至更早,那是凱達格蘭族沙帽 廚社居住的境域,艋舺就此源起,也成了 今日臺北城市的起點。 今天的貴陽街,有點破落、有點髒亂,都 更如火如荼,那些具有歷史的建築和老 店,卻孤蹙一隅。貴陽街過去的繁華已不 復見,甚至鮮少人知道她是一條藏著美麗 故事的臺北老街,車來車往,多麼希望有 人能駐足欣賞她的人文風韻。

主圖 / 掃地也能做運動,社區 的大小朋友一同拿起掃把在貴 陽街的青山宮前跳著掃地操。 圖左 / 邀請艋舺在地書法家- 阿善師到貴陽街揮毫,增加活 動多元性以吸引民眾參與。 圖右 / 在地的百年香鋪,在手 作活動中展現珍貴製香技藝, 帶領參與者認識老街人文價 值,創造文化新生命。

101


執行單位:西京淡水河文化藝術發展組織籌備處 實施地點:萬華區貴陽街二段,從康定路端至環河南路端,分屬青山里、富民里與菜園里

整潔.歡樂.新人情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102 年夏天,「貴陽街日光計畫元年」正式展開,透過實際田野調查、耆老口述訪談、街道 清掃、社區文化營造與系列宣講、導覽等活動,開始與地方對話,試圖滾動臺北這一最重 要古街的文化風華。志工掃街活動吸引了社區居民的目光,也引動了在地學校與團體的共 同參與。日光計畫透過身體勞動串聯社造精神,逐漸得到在地人的居住情感認同,引發關 注。在這樣的基礎上,西京組織在 103 年更進一步推動,除了舉辦社區說明會,號召居民 對環境整潔及街區議題的重視外,並加入樂趣元素,透過各式表演藝術行動設計,在第一 線老店現場演繹珍貴的百年在地文化,冀許居民更加珍惜文化價值背後所蘊藏的巨大正向 影響力。

102


OP

從溯古 到創新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延續 102 年發起之「貴陽街暑期街道清掃計畫」,103 年的夏天繼續以掃 街為主軸,且加入了更多元的活動樂趣。

擴大參與,密集說明全方位 邀請 102 年參與的街區民眾參加日光計畫說明會,進行前期議題擾動,作 為社區意見交流討論資料,建立種子社群、凝聚住民共識;同時,西京也 向上深入市府、區級相關政府部門舉辦大型說明會。此外,為了顧及上班 族、家庭主婦、年長者、年輕人、學生等各大族群參與的可能性,密集舉 辦六場社區居民說明會。

值得期待,空間故事超豐收 邁入第二年的日光計畫,開展了社區未來的無限可能。我們將社區裡富有 歷史意義的日治時期防空洞清掃整理,延續了社區居民的空間記憶。知名 老百貨行的主人有意將店面變身成為文物展示室,印刷廠的老爺爺期待可 以將家裡寬廣的廠房整理開放成交流場地。越來越多新加入的老店家和廟 埕空間成為未來活絡老街氣象的新型態開放空間文化活動預定地。

重拾認同,居民導覽很交心 如何「以社區生活脈絡,喚醒居民對社區歷史與居住情感的認同」,這是 在地文史工作者黃適上老師提出的問題。一場場專為在地人設計的導覽, 試圖帶領社區居民走進熟悉的巷弄,探索過往歷史痕跡,當大家以人文歷 史的角度觀察習以為常的街道時,竟衍生出一種陌生與新奇感,居民間彼 此生活經驗的分享,加上導覽者對文史素材的補充,在地人對老街文化的 認同逐漸增強。

紮實創新,滾動社區無捷徑 掃地行動的動機與其背後擴大參與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環境整潔,而是對 社區生活態度的甦醒。輔以各種活潑創意的街區藝文活動加入,如:社區 劇場、紀錄片拍攝、老店手作體驗、街頭藝人、表演藝術行動等,擴大居 民參與的意願。而文史團體持續的耆老訪談,加上活動中發放問卷及居民 意見蒐集、統計分析,讓社區基礎資料更加完善。

願景平台,由下而上眾志成城 日光計畫二年成功串聯民間、公部門、在地店家、學校、社團與地方資源, 創造有志一同的在地社區發展願景平台,例如:萬華區公所、龍山國中、 萬華社大、艋舺扶輪社、扶青、扶少團、救國團萬華區團委會、臺北市鄉 土教育中心、艋舺青山宮、義安社,以及關注街友議題的台灣芒草心慈善 協會等,在眾人通力合作下,共同追尋古老社區的文化新生命。

103


圖 / 在青山宮前舉辦的社區說明會,為顧及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的社區居民而密集舉辦,擴大招募志工。

$0..6/*5: /05&4 社區筆記 改變就從打掃開始-日本清掃學習會 社區環境打掃除了清潔美化外,其背後還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在日本,多年來在有志人士推動下,掃除已成了是一門「道」、一門學問、一份精神,一種 品德運動,深入企業,紮根校園。發起「日本清掃學習會」的鍵山秀三郎是帽子公司的經營 者,最初他要求公司員工,打掃最髒最沒有人想動手清潔的地方,包含了廁所馬桶。漸漸地 公司變得乾淨,員工更愛公司了。奇蹟的是,公司業績開始迅速成長,此運動影響全國,也 遍及全球,日本每年參與掃除運動者超過十萬人。民國 92 年臺灣跟進成立「台灣清掃學習 會」,至今已有 65 個分會。掃除,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動手,它就會變乾淨,這是一種 親手實踐的感動覺醒,這簡單的動作,從小角落,到大社區,足以改變全世界。

聯絡資訊

圖 / 臺北第一街上,每一戶人家幾乎都能侃侃而談老台北的故事,適上老師帶著 社區居民認識顏恆德百貨,慈祥奶奶以台日語細數著日治時代的童年老相片,參 加導覽的社區居民們驚呼:「住在這裡幾十年,從來沒有發現貴陽街有這麼多的 故事。」

團隊訊息 / 西京淡水河文化藝術發展組織籌備處 聯絡人:黃適上 E-mail:seanupup@gmail.com 貴陽街日光計畫二年 【街道打掃行動,預備起!】

104


OP

臺北市萬華區 | 糖廍里

曉劇場艋舺藝文講堂- 聆聽城市的聲音

從溯古 到創新

聲響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你可曾想 過生活中微小的聲音所具備的時代 及 象 徵 意 義? 曉 劇 場 延 續 各 方 力 量,發展社區裡的戲劇班,讓平時 工作辛苦、現實拘謹的萬華人,能 透過舞台盡情展現自我,並透過戲 劇與聲音,捕捉屬於這裡與眾不同 的地域性格與特性。

主圖 / 聲音與肢體結合, 讓學員從走路開始感受 不同音樂及聲音的情緒。 圖左 / 玉娟姐與老公是在 萬華配合成衣業批發釦 子, 五 花 八 門、 眼 花 撩 亂的釦子讓人目不暇給。 圖右 / 錄製簡大哥一家製 作糕點還有月春姐平常 家務工作的聲音。

105


執行單位:曉劇場 實施地點:萬華區糖廍里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曉劇場自民國 98 年進駐萬華,深感這個區域的兼容並蓄,各行各業、觀光客、遊民、性工 作者等各種不同生命樣態的人存在於此,造就了此地豐富的文化、歷史與故事。從 101 年起, 曉劇場就嘗試以萬華為主題,談社區議題及今昔變化,融合街頭訪談的素材於戲劇之中,讓 民眾用不同角度認識萬華。102 年經過半年的社區戲劇課,曉劇場希望可以從聲音入手,帶 領居民發覺生活中更多的細節,以不同形式紀錄保存,與更多人分享屬於艋舺地方的記憶與 特色。

106


OP

從溯古 到創新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艋舺聲音課-從聲音出發,尋找地方特色 以「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為概念,曉劇場希望用聲音、 文字,記錄萬華在地居民們對這塊土地的記憶,以及他們不怕辛 苦、勇往直前的人生哲學。聲音課招募了 5-10 位地方居民,錄製 生活中經驗到的聲音,並請專業音樂創作老師,將這些聲響重新編 寫創作,成為艋舺在地的特色音響。 第一階段,老師請同學靜心聆聽生活週遭的聲音,並記錄當下聽到 的聲響,比比看誰發現的聲音多,並嘗試聽聽影片及音樂中包含了 哪些音效。結合聲音與肢體,感受不同的聲音節奏。 第二階段,請學員將工作或生活中常使用到的器具帶到課程現場, 嘗試發出一些聲音,另外請同學將一些物件帶到課堂上,嘗試發出 一些聲音。將這些聲音記錄下來,並且現場製作成音效,並利用效 果器產生不同的聲音空間與節奏。 第三階段,大家討論要以什麼聲響來錄製自己生活的聲音,選出具 有代表性的聲音。這些聲音同時代表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像是在 成衣業批發釦子的居民錄製了揀選釦子、為釦子染色煮製所形成的 聲響。

以居民為主角自我敘述及扮演,累積地方的聲音資料庫 以社區居民為主角或故事主要敘述的對象,結合地方議題作為劇場 表演的主題,藉此凝聚社群認同。聲音課採集他們日常生活或工作 的聲音作為主要聲響,課程地點使用曉劇場的排練地點作為上課地 點,同時也至各個學員家中進行聲音的採集,並藉由錄音的過程, 了解他們的生活形態及工作狀態。蒐集這些聲音後,希望透過聲音 藝術家創作後的再詮釋,彰顯地方聲音的特色,也逐步記錄地方的 聲音資料庫。

社區的未來期待 曉劇場在萬華持續深耕,開設戲劇培訓課程,由居民以自身經歷搬 演經典戲劇文本,未來希望能回饋及服務其他社區團體,提升與其 他社區組織互動的可能性。同時也藉由於糖廍文化園區空間的展演 活動,提升居民使用在地空間的社區使用率。

107


圖 / 學員攜帶家中的物件進行扮演,同時也透過物件嘗試發出不同的聲響。

$0..6/*5: /05&4 社區筆記 社區劇場-社區人演社區事,展現世代記憶或公共議題 文化部民國 80 年推展「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培植地方性劇團,巡鄉演出,企圖縮短 城鄉文化差距;後來,「社區劇場」在社造工作中逐漸演變為社區營造另一種參與在地連結 的創意方式,文化部也順勢於《磐石行動-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中提出了新的實施 政策,期望藉由另一種社造操作模式,創作出屬於社區的故事。 「社區劇場」簡單來說,就是「社區人演社區事」-居民透過肢體語言的力量,展現世代記 憶或公共議題。不僅確保在地文史被劇本化的成果,也讓居民在集體創作的過程中學習史料 蒐集、解放與表達、組織與佈置等技巧與能力,進而發展出以在地故事為底本的社區劇場。

結合地方元素、從人出發的表演藝術,展現更多層面、豐富內涵 曉劇場本身為專業劇團帶領社區居民以自己的生活聲音元素進行編導,不僅參與者本身有正 向的回饋,劇團和參與者也透過蒐集聲音或演出的過程中,與社區互動。表演藝術團體可以 結合地域脈絡與個人生命經驗,社區居民可以換一個觀點去看自己的生活,讓社區幫助到藝 文內涵的深耕,表演藝術團體亦能照顧到地方的需要,成為另一種社區劇場的發展。

聯絡資訊

圖 / 成員透過聲音和肢體,共同撰寫社區的劇本。

團隊訊息 / 曉劇場 聯絡人:葉育伶 E-mail:passerby3@gmail.com 曉劇場

108


OP

臺北市大安區 | 古風里

社區車庫-工具分享、互助修理站

從溯古 到創新

以古風小白屋作為計畫推廣基 地, 將 閒 置 空 間 轉 換 成 為 生 活 小 教 室, 以 微 型 和 不 斷 持 續 地 發 生 something,串起更多社區居民及 跨域的夥伴加入與參與,讓多元、 異質的元素,不斷地在空間內進行 交流與碰撞。

主圖 & 圖左 / 修 理 實 況: 維 修 教 學 與 服 務, 學 習 使用工具修理自 己的物品。 圖右 / 志工參與 維 修 工 作: 具 有 修理背景的儲備 社 區 規 劃 師, 投 入工具分享與修 理的行列。

109


執行單位: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實施地點:大安區古風里小白屋 ( 雲和街 72 巷 9 號 )

打開車庫,動手修理 凝聚未來生活的想像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粉紅豹團隊曾在 102 年經營「雲和小客廳」社造基地,用一年的時間,在師大生活圈舉辦 堆肥、手工皂、保麗龍箱種菜等活動,與在地居民與社區內各社群團隊共同描繪出一張屬於 社區的綠生活藍圖,用軟性的方式促進地方的活絡與溝通。 在師大附近的古風里有許多早期留下來的學校及軍方宿舍,103 年團隊與里長合作爭取,開 始在大安區古風里的小白屋推動「工具分享修理站」,希望結合各類主題社群進駐社區,開 放更多使用時段,以簡易勞動及分享的方式,擴大社區居民生活學習網絡。

110


OP

從溯古 到創新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定時主題活動,回應社區生活需求,讓居民逐漸「有感」 粉紅豹團隊設定「工具分享修理站」、「回收油手工皂」兩大主題,每 一主題於每週固定時間開設生活小教室,開放社區居民自由參加。 「工具分享修理站」邀請社區裡的修理達人,為社區居民維修小家電及 家具,並建立工具圖書館,鼓勵民眾前來借用工具甚至交換工具,自己 動手修復自己的物品。此外,修理達人也針對每週不同的修繕物品,製 作講義海報作為推廣資料。「回收油手工皂」則由講師與志工,帶領社 區民眾利用回收油製作手工皂,而民眾也會基於需要,自行研究各種配 方,製作家事皂、洗頭皂、母乳皂等多種皂類。三個月下來,總共辦理 了工具分享九場、手工皂九場的工作坊,了解了居民的需要,也鼓勵了 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主動滿足自己生活的需求。

儲備社區規劃師資源引入,形成在地回收、在地利用行動驅勢 103 年臺北市儲備社區規劃師的培訓課程,接洽古風小白屋作為社區實 習的場域,讓培訓中的儲備規劃師投入志工行列,固定每週一天下午進 行工作坊,共同討論都市農耕、城市黑金、工具分享三大類型的綠生活 議題,結合在地資源且透過小型活動與各式協力串連的方式,增添社區 內部的動能,開啟對自身生活的關懷。在推動過程,「在地回收、在地 利用」的想法逐漸形成,帶動城市行動驅勢。

社區的未來期待 隨著活動越來越受歡迎,居民們陸續反映每週二時段的工作坊不夠,希 望未來增加空間開放時段,持續激發各式綠生活議題想像。後續將持續 與社區綠地維護工作結合,擴大基地活動範圍。另外,更多人來使用這 個空間,也凸顯了維護機制的必要性,未來希望能建立空間分享、維護 的原則,加強社區夥伴之間的橫向串聯,並且設立溝通 Box,讓居民的 意見可以更即時地被回應。

圖 / 手 工 皂 成 品: 除了製作回收油家 事 皂 之 外, 也 鼓 勵 學員針對身體清潔 自行研究不同配方, 加 入 紅 麴、 薑 黃 等 等, 自 行 發 揮 創 意 作法。

111


圖 / 教學課程:以搖搖杯的方法簡單就能將回收油變成有用的家事皂。

$0..6/*5: /05&4 社區筆記 社區與社群協力,共用空間促成閒置活化運用 師大附近的古風里社區有許多早期留下來的學校宿舍及軍方宿舍,101 年起里長開始規劃向 國防部爭取閒置空地與房舍,作為社區公共空間使用,一開始雲和小客廳引入外部資源及社 群,由有福全人關懷協會進駐,帶著年輕人將社區內閒置之白色鐵皮屋整理改造,並陸續開 辦許多棄物修理課程,帶動社區居民愛物惜物以及嘗試動手改造的樂趣。 目前小白屋由里長代為維護管理,主要作為巡守隊簽到處使用。粉紅豹團隊以共同使用空間 的方式,與巡守隊一起維護空間,計畫執行過程中,也邀請志工加入回收物資的收集以及後 續環境綠化的創意花器工作坊。

社區空間營造社群平台,多元類型的主題引動多樣的群體參與 「工具分享修理站」這個主題卻引出了社區裡不少男性居民,願意前來學習、交流經驗。這 也讓團隊開始思考,如何透過不同類型的議題與活動設計,誘發社區裡更多不同群體現身參 與。藉著活潑、多樣的主題,讓每個人都能夠找到有興趣的切入點,創造更多投入的機會, 並透過實際參與來增進自我的成長。

聯絡資訊

圖 / 修理達人文先生手繪講義:根據每週不同的修繕物品製作大型的海報講義, 提供其他學員學習使用。

團隊訊息 /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聯絡人:唐園荷 E-mail:pleant2@gmail.com 綠點點點點

112


OP

臺北市大同區 |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世界女人與社區的約會- 女影二十.電影沙龍

從溯古 到創新

女人無國界,全世界的女性有著不同 的臉孔,卻有著相同的心事。女影的 歷史、積累豐富的影音資料,無形中 也成為臺灣當代性別文化歷史書寫的 重要養分,而廣義的社區營造概念, 也包括女性社群的經營改造。希望藉 著性別影像教育與社區連結,發揮性 別社群營造的影響力。

主圖 / 女影學會在 社造中心舉辦具有 女性歷史書寫意義 的文件展。 圖左 / 策展人簡偉 斯老師向社造中心 志工夥伴解說本次 展覽內容,培訓志 工成為導覽人員。 圖右 / 電影沙龍邀 請女性導演及社區 民眾共同與談。

113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實施地點:大同區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世界女人與社區的約會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前身為「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2004 年改為全國性組織,致力於 搭建女性電影工作者創作展演的平台、推廣性別影像教育,促進國際性別影像文化的交流。 1993 年至今,每年舉辦女性影展,呈現不同地域繽紛異質的社區婦女文化與生命經驗,以 及全世界的女性共同面對的問題、困境、歡笑與淚水。 女影走過二十年,累積了豐富的影音資料,藉著在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舉辦具有女性歷史書 寫意義的文件展,將全世界及臺灣各地的女性肖像及生命故事深入臺北市的社區,與在地婦 女或居民對話交流。

114


OP

從溯古 到創新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視覺文件展覽 x 電影沙龍 首先,女影學會將二十年來累積的文件資料分類,運用臺北市社區營造中 心本身空間的特性,區隔出「回首來時路」、「台灣女導演肖像」、「世 界女導演專題肖像」、「十大議題女性肖像」、「在地與全球-台灣的女 人.女人的世界」五大主題展區,以影音、海報、特刊、手冊、剪報等形 式,呈現女性電影的多元風貌、臺灣及國際女導演的群像、歷屆女影參展 影片的主題,以及各國女性影展的耕耘軌跡。 除了靜態的文件展,女影還希望透過動態的電影沙龍,和社區群眾溝通, 故在 103 年 9 月的每個星期二晚上放映女性影展裡,四部和社區發展、 社區婦女相關的影片:《女人站起來》、《玩布的姊妹》、《辣嬤找春天》、 《台北.女人.家》,並邀請女性影像工作者、社區工作者一同進行映後 座談,直接和社區民眾交流。

「議題社群」vs.「地緣社區」:群眾經營,從做中學 女影學會過往的群眾經營著重在女性電影影迷,透過本次的電影沙龍原本 希望與社區居民交流,第一次實際執行下來,卻發現觀眾人數少,且多半 非當地居民,而女影過去從來不曾經營過大稻埕區域的社區,缺乏人脈, 對社區的理解也不足,因而剛開始難以有效動員展場附近的社區居民前來 參與,必須要透過熟悉大同區的社團組織及社造中心協助宣傳,後來幾個 場次觀眾人數才漸入佳境。

社區的未來期待 這次參與社造點計畫的過程,女影學會認識了許多充滿創意與熱忱的社區 工作者,用各自的方式積極帶動社區活力,讓本來專注於電影社群的女影 學會得到不少刺激與啟發。希望未來能進行社區女力的影像紀錄,拍攝女 性社區領導者的生命故事,讓影像、性別、社區結合擦出的火花,提升影 像工作者及觀者的視野。

115

圖 / 展覽期間邀集 臺灣多位女性導演 進 行 私 房 座 談, 提 出各種省思及未來 發展的具體建議。


圖 / 海報牆展出臺灣女性影展 20 年的海報,呈現女影活潑、前衛的影像設計及女性文化氛圍,另一邊則是臺灣女導演群像。

$0..6/*5: /05&4 社區筆記 影像紀錄片引導討論,刺激社區不同的想像與思考 本次執行「女影二十.電影沙龍」提案的過程,社造中心也邀請社造點參與,透過影像的觀 點與社造點互動,激盪出不一樣的思考面向,如透過《辣嬤找春天》,刺激和平新城對高齡 互助系統的推動,朝向讓長者認識說出自己的需要為主,影像可以是另一種促進討論的模式。

展前拜訪當地里長與相關組織,規劃與社區議題結合活動,展覽期間密切連結 從這次的展覽和沙龍,女影學會認知到議題型的 NGO 組織若想和社區有更多的連結,在展 覽籌備期間就應該拜訪當地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婦女社團的意見領袖,交換社區婦女資訊 以及女影展覽活動的意義,同時聽取他們的建議。等到展覽活動開始,尤其是電影沙龍放映 座談會,可與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辦活動,透過他們的人脈資源動員更多在地居民參與。

【社區資源關鍵字】 臺北市社區故事影像記錄培訓計畫、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中華民國紀錄 片發展協會、社團法人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

圖 / 台灣女 影學會網站 QRcode

聯絡資訊

圖 /「在地與全球-台灣的女人.女人的世界」展區,以地圖呈現 20 年來臺灣各地的女性 影展巡迴點及世界各國的女性影展,並展示各國女性影展的特刊及文獻。

團隊訊息 /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聯絡人:簡偉斯、莊蕙綺 電話:02-25575227 E-mail:info@wmw.com.tw

116


OP

臺北市大安區 | 華光社區

華光抗報-社區不散,築夢攜手

從溯古 到創新

在變遷腳步迅速的臺北,華光仿 如 時 光 停 滯, 舊 屋、 老 樹、 生 態、人情皆在這裡相依互賴。當 城市一方的社區共同體被迫遷 散,卻也繼續點燃公眾對非正式 住居議題的使命感,透過淚水與 汗水的實踐過程,以行動改變社 區的命運。

117

主圖 / 華光社區回 顧晚會。 圖 左 /103 年 8 月 底於社造中心舉辦 之華光歷史生活記 憶展。 圖右 / 學員於記憶 展分享對於非正式 住居的觀察與調查 分析。


執行單位:華光社區自救會、華光社區訪調小組 實施地點:大安區華光社區,以及分居北台各地的居民住處

華光不散,繼續抗報

5)& 4503: #&(*/4 故事的開始 華光社區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鄰近中正紀念堂。20 世紀初,日本殖民者在當時尚未開發的 東門外打造臺北刑務所,貫徹殖民統治,戰後監獄設施轉由法務部臺北看守所經營,周邊大 批宿舍配予公務員居住,未配得宿舍的公務員則被允許在空地上自行搭建房屋。1950、60 年代,大批政治、城鄉移民遷入臺北,在住宅政策失靈的背景下,自行搭建或購入非正式住 宅,逐漸形成華光宿舍與非正式住宅相鄰的居住樣貌。 然而,行政院於 2000 年後針對華光提出再開發構想,拆毀了日殖至今完好的歷史空間紋理 與共存生態,居民也被迫遷離,必須斬斷在此地長年生活所建立的社會網絡。面對此變化, 居民自力組成「華光社區自救會」,除關注自身及其他社區的居住人權議題,也投入社區生 態、文史、居民生活記憶的保存記錄工作。 118


OP

從溯古 到創新

)08 50 %0 社區怎麼做

社區報凝聚居民情感 102 年 8 月底,華光社區拆除後,居民已全數被迫遷離原居地,社區曾存 之處成空城,但離散各地的居民仍經常三三兩兩回華光聊天、散步。為了 持續凝聚居民,自救會與訪調小組繼續耕耘社區,拜訪家戶、舉辦聚會, 並於 102 年 10 月發行《華光抗報》社區報,讓居民都能收到關於華光與 其他鄰居的訊息,繼續聯絡感情,並透過網路往外鏈結,讓議題發酵。 《華光抗報》的刊名、形式、內容,都是在居民聚會中,由編輯小組與居 民討論而成。社區報初生時,刊頭「華、光、抗、報」是由居民一人一筆 共同寫就,是《華光抗報》最值得紀念之處,也是凝聚居民對這份社區報 想像的契機。爾後的居民會議中,編輯小組帶著居民一起閱讀這份報刊, 分享每則文章的看法。累積了前幾期對社區報的認識,居民也投稿《華光 抗報》抒發搬出社區後的心情。

【三小違建】華光 X 紹興 X 蟾蜍山-非正式聚落踏查聯合工作營 103 年 8 月,華光團隊和推動紹興社區、蟾蜍山聚落保存的工作團隊一起 舉辦聯合工作營,希望讓大眾更了解「非正式聚落」。華光社區、紹興社 區、蟾蜍山聚落同為都市化過程造就的非正式住居,卻因當前土地活化與 開發壓力遭逢迫遷命運,走上反迫遷以及文化資產保存之路。營隊用實際 走訪社區、紀錄片欣賞、桌遊、座談等方式,讓學員在輕鬆氣氛中認識土 地開發、正式與非正式住居、都市計畫與空間等嚴肅的課題,在踏查中認 識被掩蓋的都市史和底層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團隊成員因為要籌備相關課 程,自力學習、召開讀書會培養相關知識,籌備與動員過程也是組織者的 培力過程。

華光歷史生活記憶展 記憶展於 103 年 8 月底在社造中心舉行,將華光議題這一年來的抗爭紀錄、 抗爭道具以及紀錄居民故事的眾生相展出,最重要的是製作出華光這一路 走來的「大事紀」,從臺北刑務所、監獄口社區,到抗爭時期,策展過程 也結合了聯合工作營的成果一起展出。華光小組和學員們一起場佈,將華 光的歷史、工作營討論的內容,用剪報、手繪地圖、文物、圖表,生動地 呈現。

圖左 / 社區報頭 條訊息為華光社 區談判進展。 圖 右 / 社 區 報: 居民手寫稿件。

119


圖 /【三小違建】華光 X 紹興 X 蟾蜍山-非正式聚落踏查聯合工作營,成員討論照片。

$0..6/*5: /05&4 社區筆記 社區報作為記錄、溝通、連結與倡議的工具 《華光抗報》主要由學生負責撰寫報導,並邀請居民一起加入,鼓勵青壯年居民投稿,而老 人家若是因不識字或無法打字,就邀請他們用紙筆謄寫,或是由居民口述、學生撰寫的方式 製作報導。《華光抗報》為 2 張 A3 雙面彩色組合而成,主要報導集中於華光議題與政府談 判的狀況、相關土地正義議題,以及最重要串聯居民彼此的拜訪居民實況報導。版面安排為: 版面

主題

內容安排 整理過去兩周內或將要發生之華光社區相關的新聞大事,以 及上次居民聚會的內容回顧。

「焦點華光」

「華光之聲」

寫下每周探訪居民的狀況、分享居民迫遷後的心情轉折等, 此版著重在情感交流,提供四散各地的居民們鄰里間的訊息。

「華光光光」

介紹各社區、團體面臨的問題,連結華光狀況,協助居民貼 近其他議題,另也補充關於訴訟、人權等較硬的相關知識。

「人文綠樹」

此版是與「台北刑務所群落護育聯盟」合作的專題,內容呈 現華光文化資產、綠樹等豐富的景觀與背景、故事,也有居 民書寫在華光關於人屋樹的散文,題材多元開放。

這份刊物出現在華光社區被拆除之後,因此和一般社區報相較之下,《華光抗報》的目標不 是公告厝邊巷里的大小事或宣傳活動,比較像是一份讓「社區不散」的運動說帖,凝聚了原 居民,以及關心國有土地活化、非正式住居、文史生態等議題的人士,在抗報編輯的過程, 不斷累積集體力量、產生集體行動,打造出以社區為基底、以人 / 市民為基礎的城市,以及 讓不同價值有機會並存、對話的參與機制。 聯絡資訊 團隊訊息 / 華光社區:金磚上的遺民 聯絡人:楊宜靜 E-mail:purpleiching@gmail.com 華光社區:金磚上的遺民

120


……

萌 芽 . 深 耕

樓琦庭 / 協力輔導老師 這次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所推動的「兒童飛夢 成長營」計畫,從社造服務方向的發想、執行對象與內 容的設定、到調配各項資源的投入,均是以在地家庭實 際生活需求為著眼點,甚至邀請在地學生家長與東吳社 工系實習生共同進行。看似毫無效率的漫長討論,讓許 多人都曾萌生退意,但夥伴們都堅持了下來,共同在酷 暑中完成了兩梯次、各一週的「兒童飛夢成長營」! 這次社區營造點的提案者,大致可分成源自於社區的自 行提案與社造工作者或社群的外部提案兩大類。其中, 社區的主動提案自可依循著地方發展的需求,自力、自 主完成計畫;我想,社造工作者或社群的提案也應透過 地方需求的觀點、以及在地參與的過程完成計畫,方是 社區營造工作的核心價值吧!

連振佑 / 臺北市社造中心駐點團隊 延續過往臺北市社造點的操作,103 年實踐經驗持續解 構並重新建構「社區營造」。 這些案例經驗中,具體的空間位置包括屋頂、學校、大 樓周邊共有地、從平面轉換到垂直牆面、軍方房舍等等; 在方法上包括有屋頂種菜、魚菜共生、生態調查、家具 修理、劇場體驗等;而投入社造的組成份子使我們更加 確認:社區由各種社群組成,包括視障 / 關心視障的社 群、街友們、小小社區規劃師、青少年、修理達人與惜 物愛物的人們、都市農夫們等,是這些人與社群組成了 社區,然後組成臺北這個城市。 這些社造點鼓舞我們城市與社區的美麗正是「存異求 群」;社區營造的甜美就是從各種工作中找出更多社群 與網絡,透過這種力量治理我們自己的社區與城市是未 來社造的目標。 121


洪德仁 / 臺北市社造中心駐點團隊 社造中心從 101 年度的摸索階段,漸漸以社造點計畫,提供社區資源和培 力,並與公私部門互動、討論,尋找政策調適的可能。在營造點的培力方面, 依照地緣關係邀請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等四個民間組織,作為分區駐點團 隊,就近給予營造點協助。 102 年度共有 14 個社造點參與,社造中心以小額經費,提供社造點推動社 區營造的資源,年度工作重點在於培養社造的能力及社區的動力,讓社區之 間形成學習支援和支持網絡。103 年度,運用都市更新處本身資源及媒合文 化部補助款,形成更大的媒合經費,遴選了 26 個社造點。我認為,103 年 度的提案執行過程中,產生以下幾種社區營造的特色:

1. 地緣社區與議題社群的相互擾動:初期的社區營造大都著重於地緣關 係,最近議題社群的形成由跨地緣的民眾、年輕人及網友對關心議題共 同投入行動,而後又回歸到地緣關係的落實,這是很有趣的發展趨勢。 像華光社區,就是社區與議題社群相互擾動,相互加成的結果。

2. 弱勢關懷:傳統所謂的弱勢族群包括婦女、老人、身心障礙者、兒童、 新住民等,社區營造點持續投入關懷和服務。更有意義的是,過往被忽 視的弱勢族群,像街友、公娼等議題,持續有營造點投入關懷,像「我 們都是社區一份子」攝影工作坊、街友攝影展覽及「漂泊工仔自立工班」 等活動的推動,讓市民有機會認識街友,也讓街友有機會呈現專長和生 活樣式,甚至於街友以清潔工班的方式,協助老舊公寓公共區域清潔整 理,都有可能形成持續的服務,促成朝向社會企業發展的可能性。

3. 在地青年活力挖掘:「大稻埕在地行動一日營」、「100 個微笑店家 的故事」及「貴陽街日光計畫」由年輕人帶領社區以外的居民對老舊社 區深入了解,甚至由導覽做起步,喚起共同參與老舊街區定期的清潔打 掃工作,為社區帶來新的活水和力量。

4. 居民生活問題的解決:面對臺北市都會區的高齡化及居民對食品安全 的關切,營造點推動的議題及社區創意實驗沙龍,均扣合生活需求,找 出創意行動,整合、協調跨局處資源,調適政策推展。 101 年度至 103 年度的社造點計畫,引導社區了解及靈活運用自己所擁有的 資源及資產,產生社區力量。每一個社造點的推展經驗,都可以開展成一種 模式,成為其他社區參考的對象。

北市作為都會型社區營造,廣納 26 種在地行動的多元縮影。

122


103年度社區營造點成果輯

出版機關 聯絡電話 聯絡地址 發行人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02)2321-5696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 8 號 張剛維

執行單位 聯絡電話 E -m a il 官方網站 Facebook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02)23930629、25575679

總編輯 編輯委員 責任編輯 執行編輯 編輯/校訂 美術編輯 出版日期

community.taipei@gmail.com http://www.community-taipei.tw/ https://www.facebook.com/community.taipei

李永展 王耀東、吳盈慧、林士堅、洪德仁、孫啟榕、 連振佑、樓琦庭 ( 按筆劃排序 ) 吳碧霜 吳柳瑩、陳思安 余亭儀、賴彥如、洪國書、吳柳瑩 吳柳瑩、陳思安 中華民國 104 年 4 月一刷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