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匯聚 18 種 臺北社會力
,
匯聚 18 種臺北社會力
2015 年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社區營造點成果專輯
「串」是種連結、是種互動、是各種創新創意的可能…… 2013 年,透過 14 個社造點,是「萌」芽的開始, 我們看到臺北都會的社區力量萌發成長。 2014 年,透過 26 個社造點,是「耕」耘的力量, 我們看到臺北都會更有活力,也更生動。 今年,2015 年,18 個社造點,串聚了台北不同社會生命力, 用 18 種行動方式串連各種傳統至創新的可能, 讓我們體會每個社造點都在用思考屬於自己的方式, 用生命力體現各種想像力、創造力、實踐力、社會力。 從「萌」、「耕」到「串」, 匯聚了更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社會和社區的生命力脈動, 在都會臺北中,感謝有你, 讓這個城市交織了許多新的可能與喜樂美好!
序 市民創意
成為城市面貌改變的重要動力
面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挑戰,臺北市在尋找新的城市再生方向,歷程中,我們也 逐漸摸索出市民參與及賦權、跨域合作、跨界協力、國際交流、策略規劃、行動 實踐等行動路線。在這樣行動框架下有六個主要取徑:架構願景、策略規劃、行 動實踐、動態因應、未來解答、整合治理,作為新的城市規劃思維與城市行動發 展模式。而政府的功能在這過程中,也在轉變,逐漸成為民間部門的合夥者、民 間活力的支持者、社會資源的整合者、城市活動的鼓勵者、政策行動的推動者、 創意氛圍的建構者。然而,城市價值的建立與開發方向的轉進,仍須立基於市民 認知的基礎,這樣的歷程也挑戰社區營造的推動,如何創造一個平台讓市民重新 反思生活的根本,重思居住環境的需要。 臺北市社造中心歷經多年運轉,已逐漸發展出屬於臺北市的都會營造特色,近 年來更因為有社造點遴選,可以將民眾關注的議題趨勢凸顯出來,從 2012 年到 2015 年,社造中心已經遴選媒合 64 個社區、社群。由民眾自發提案,以周遭環 境或生活議題為發想,提出創意行動方案,並以社造中心創造一個公私政策創意 討論合作平台,帶出更多資源整合,人力媒合的可能性,引入行政力及社會力, 擴大社區的營造影響力。本年度社造點歸納有六大主題,分別為都市心聚落、藝 地生根、綠的空間與互動、城市底蘊、城市培養皿、友善環境,反映出臺北市的 公民行動趨勢與想望。 期待臺北市社造中心─促成市民創意實驗的平台,可以持續為我們的城市注入更 多的能量與刺激,讓市民創意成為改變城市面貌的重要能量,成就軟都市主義的 重要內涵。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序 選擇之外
還有無限可能的解方
2016 年 2 月,忠孝橋引道拆除,終使近四十年來被水泥巨獸圍困糾纏的北門獲 得釋放。這個行動不僅僅可以從城市景觀的改造思考,同時它也讓我們見證了在 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主要關注下,各種思維模式的辯證如何影響一個 城市的樣貌與內涵。重見天日的北門(幸好它還在),像是對這個時代拋出的一 個大大的問號與驚嘆號,如果重新來過,生活在其中的我們是否能夠在各種取捨 之間(或者之外)做出更好的決定? 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就蘊藏在社造的工作中,因為每一個議題的提出與解決、每一 個社造點的緣起與實踐,都是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日常練習。從個人、社區與社群 到整個市民社會,社區營造的核心是搭建參與的平台以及促成共識的對話。也就 是說,當每個人都能夠從參與中表達自我、從對話中理解他者,我們才能學習從 一個更寬廣的角度共同面對問題、找出處理問題的最佳方法,而不一定是解決單 一問題的答案。 類似北門的故事在臺北這樣一個新舊交會且不斷擴張的城市中其實是不斷地在上 演著,只是它幸運地在夾縫中存活下來並且重新被看見。又進一步來說,在我們 生活周遭,各式各樣關於孰輕孰重的課題也總是在挑戰著我們的優先順序,然而 我衷心相信,藉由學習、參與和對話,這些問題將不再只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而能夠在多元包容與創意激盪的匯流下,串聚出更豐富美麗的篇章。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任理事長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計畫主持人
97
目錄 序 市民創意 成為城市面貌改變的重要動力 / 方定安 選擇之外 還有無限可能的解方 / 李永展
關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2015 年度社區營造點計畫說明
01
2013-2015 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分布區域與團隊
03
02
18 個社造故事 都市心聚落
09
01 蟾蜍山好地方-廣場改造計畫 02 【紹興好回憶】社區文史地圖出版計畫
11 15
藝地生根
19
03 04 05 06 07
21 25 29 33 37
工具分享行動-古風小白屋伙伴計畫 社區達人夢想屋營造-分享記憶、分享愛 電影 • 記憶 • 生命分享 社子島地景藝術節 前期擾動計畫 2015 三水樓自力支援網絡 -空間營造、社區連結、另類方案
綠的空間與互動 08 大龍住宅的綠生活實踐 09 司法新村懷舊廣場-順興蚊子電影院&田園小農村
41 43 47
城市底蘊 10 11 12 13
跨世代社區喚換菜 活力清江,社區資源整理及建構方案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工作坊 城市遇故知圓桌論壇 ROUND TABLE 系列活動
城市培養皿 14 中正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暨社區刊物 15 興雅國小創意教室玩具工廠與 ideauser 創意設計合作平台 16 大同區青少年社區學習交流平台
51 53 57 61 65
69 71 75 79
友善環境
83
17 老人與貓-「友善街貓社區計畫」 18 泰順青田社區友善交通環境營造
85 89
萌芽.深耕.串聚……
93
中心介紹 關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二三事談起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座落於延平北路二段與涼州街口,是一棟灰色的洗石子 融合白色面磚的建築物,建築物上的「仁安醫院」四字格外醒目。這棟矗立在大 稻埕街頭的老建築過去是大臺北地區少數台籍人士開設的醫療診所,由創立人 柯謙諒醫師設立於昭和二年 (1927 年 )。隨著時代的更迭,這棟具歷史意義的老 建築並沒有被人們遺忘,因為柯醫師的子孫柯賢忠與柯陳美英夫婦將其保留了下 來,並捐贈給臺北市政府。自 2003 年起歷經修整至 2009 年試營運,臺灣第一個 有固定實體館舍的社造中心誕生。
議題技術社群刺激或協助地緣社區,能量凝聚在社區 社造中心自 2009 年運作至今,面對臺北市的都會特質,我們在摸索中前進,亦 在與社區互動的過程中,逐步相信累積的社區力量,相信每個關心社區生活的 人、團體或組織,都能發揮自身優勢,從社區生活的體會出發,發展出對於「臺 北是……」的想像及從社區著手的行動,因而我們摸索出「議題社群刺激或協助 地緣社區,能量凝聚回歸社區」的策略方向。
活化歷史館舍,引進多元社群,創造多元創意行動 在方法上,則善用館舍的空間特質及歷史氛圍,以展覽、工作坊、沙龍等各種不 同形式與社區、社群產生連結,並辦理社區營造點遴選,提供媒合經費、輔導支 援等協助,促使每個想像能夠開展,創意行動方案能夠落實並持續發展。而社造 中心協助資源的連結,提供必要的支援,擴大社造點影響力,和社區與社群一起 推動臺北市社區營造,持續滾動前進,創造更多城市創意行動。
01
社造 中心
社造 中心
社造 中心
2015 年社區營造點計畫說明 2015 年社區營造點與社造中心 2013 年社造中心首度透過公開遴選,找到 14 個社區營造點 ( 以下簡稱社造點 ), 2014 年擴展至 26 個,2015 年陪伴 18 個社造點,提供小額媒合經費,促使社區 行動起步發展,與社造中心建立夥伴關係,共同促成關注社區需求、發展生活創 意的集體行動。 透過社造點的遴選,我們找出各種不同議題的社區、社群,在行動的過程中,社 造點與社造中心共同挖掘社區本身的寶藏與資產,培養社區營造的能力及動力, 串聯內在及外在網絡,促使每個想像能夠開展,從實體環境與社會關係兩面向解 決問題、營造社區。 每一年、每一個社造點都是一個推展模式,社造中心也協助整理相關經驗,提供 其他社區推動參考。並透過社造點間彼此交流的機會,促成各自發揮所長,形成 互助,使原初想做的事,由點而線成面的產生影響力,變成引起共鳴的實際案例, 將成果回饋給社會,使之紮根,從「萌」到「耕」到「串」的開展。
辦理期程 2015 年 4 月 -11 月 社造議題沙龍 6 場 2015 年 5 月 30 日 計畫公告 2015 年 6 月 12 日 遴選說明會 2015 年 6 月 26 日 報名截止 2015 年 6 月 29 日 -7 月 13 日 書面審查 2015 年 7 月 15 日 審查結果公布 2015 年 8 月 1 日 社造點經驗交流會 2015 年 11 月 17 日 提交成果報告書 2015 年 12 月 12 日 社造點成果交流會 2015 年 12 月 -2016 年 01 月 社區營造點成果展
計畫說明 02
地圖
2013-2015 年臺北市社區 營造點分布區域與團隊
北投區 士林區
內湖區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大同區 中山區 松山區 中正區 萬華區
大安區
信義區
南港區
圖示
文山區
2013 年社區營造點 2014 年社區營造點 2015 年社區營造點 地緣型社群 議題型社群 跨議題 / 地緣型社群
2013 年
主婦的力量~奇岩社協 20 年「社區學習」計畫 北投區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2014 年
北投區
北投中正山親山步道旁木炭窯修護計畫 北投區泉源社區發展協會 2015 年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工作坊 北投社區大學黃崇祐
03
活力清江,社區資源整理及建構方案 北投區清江社區發展協會
大同區
士林區
2013 年
「我們都是社區一份子」攝影工作坊計畫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2013 大稻埕在地行動一日營 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國順里童樂聚場 太玥工作室 有愛相隨樂開懷-志工培力計畫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飛舞的線條-大同區社區長者集體美術創作活動 蔡蕙恩、吳翊琳
2013 年
迷蝶地圖 ‧ 走入綠地 -羅友倫故居保存推動計畫 士林區天玉社區發展協會 2015 年
社子島地景藝術節 前期擾動計畫 創藝社子島
舒適房子的實踐計畫 社團法人台灣汗得文化協會 空間結合文化路徑營造 -頂下郊拼 160 年歷史情境重現工作坊 社團法人台北市大龍峒金獅促進會 彩繪未來。設計台北 大同區國慶社區發展協會 2014 年
大稻埕社區報發行暨社區公民記者培育計畫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中山區
太平國小寶藏箱-解密計畫 Decode Taipin 臺北市社團法人太平國小校友會 綠生活實驗基地 蔡文榮 ( 協同社造中心志工伙伴共計 10 人 ) 世界女人與社區的約會-女影二十 ‧ 社造沙龍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兒童飛夢成長營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2014 年
劍潭生態人文基地盤點與培訓工作坊 中山區劍潭里辦公處 「視吃特派」友善店家協力計畫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漂泊工仔自立工班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樸門心 ‧ 分享情~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講座 邱榆棋 (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 - 台北家族 ) 北大同青少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2015 年
松山區
社區達人夢想屋營造-分享技藝、分享愛 立祥雕刻社王澤蒼 城市遇故知圓桌論壇 ROUND TABLE 系列活動 「城市遇故知」團隊 大同區青少年社區學習交流平台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大龍住宅的綠生活實踐 社區綠生活市集
2014 年
從平面到垂直的想像 -松山區復建里魚菜共生實驗 劉啟明 ( 松山區復建里辦公室 )
04
圖示 2013 年社區營造點 2014 年社區營造點 2015 年社區營造點
北投區
地緣型社群 議題型社群 跨議題 / 地緣型社群
士林區
內湖區 大同區 中山區 松山區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中正區 萬華區
大安區
信義區
南港區
文山區
信義區 中正區
2014 年
台北創世代 ‧ 社造動起來 台北市興雅國小家長會 雙和小薄荷計畫 信義區雙和社區發展協會
2014 年
高齡社區的互助系統 陳沅蓀 ( 儲備社區規劃師 ) 紹興公共空間修繕計畫 紹興學程 @ 紹興社區、台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2015 年
興雅國小創意教室玩具工廠與 ideauser 創意設計合作平台 台北市興雅國小家長會
南港區
2015 年
【紹興好回憶】社區文史地圖出版計畫 紹興學程 @ 紹興社區、台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電影 ‧ 記憶 ‧ 生命分享 王瑜君
05
中正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暨社區刊物 中正社區大學
2013 年
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大安區 萬華區
2013 年
綠生活樂活趣 胡韻婷(雲和街社區關懷中心) 大安區華光社區再生發展營造計畫 -華光心願景生活圈願景工作坊 大安社區大學
2013 年
臺北老城社區裡「老廟、老學校」共生營造 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2014 年
紅磚厝小學堂 -艋舺大道鐵支路舊城區空間教育計畫 台北市糖廍文化協會 國興社區樂活小站 萬華區騰雲里辦公處 貴陽街日光計畫二年 -社區居民感情活絡及問卷調查計畫 西京淡水河文化藝術發展組織籌備處 曉劇場艋舺藝文講堂─聆聽城市的聲音 曉劇場 三水樓弱勢自立支援網絡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老舊社區綠農耕-編織校園與社區學習網 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2014 年
水稻 ‧ 渠城-溫州街廓多元關懷永續甦活計畫 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 臥龍生態廊道的營造-志工參與生態調查計畫 陳和德(臥龍學園導護志工) 社區車庫-工具分享、互助修理站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華光抗報-社區不散,築夢攜手 華光社區自救會、華光社區訪調小組 2015 年
泰順青田社區友善交通環境營造 綠色陣線協會 工具分享行動-古風小白屋伙伴計畫 綠點點點點團隊 蟾蜍山好地方-廣場改造計畫 好蟾蜍工作室
2015 年
跨世代社區喚換菜 好加在工作室 2015 三水樓自立支援網絡 -空間營造、社區連結、另類方案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文山區 2015 年
司法新村懷舊廣場 -順興蚊子電影院 & 田園小農村 文山區順興社區發展協會 老人與貓-「讀書給爺爺奶奶聽」 貓咪辦公室
06
社造點
18 個社造故事
2015 年社區營造點成果專輯集結 18 個社造點,以社造點計 畫做議題性分組,延伸為六大類主題編排,將 18 個社造點成果透 過系統性的操作方法整理,形成其他社區可以學習的經驗,分享 給社區工作者、有興趣從事社區營造的團體或一般大眾。
07
這本手冊的編排特色: 從各社造點的【序文】摘述開啟序幕,用短短的文字引發畫面想像, 邀請社造點以一句話,呈現社區行動的成果精髓,點出社區力量如何 醞釀成【故事的開始】,並以敘事的角度陳述【社區怎麼做】,記錄 社造點執行的過程。最後以【社區筆記】呈現各社區於不同議題中, 使用什麼概念、技術或資源在社區耕耘。
編號與 分類名稱
執行單位 故事的 開始 序文
社區 怎麼做 社區筆記
未來 期待
聯絡資訊
08
01 都市心聚落 Part
保留都市中的人際網絡,是記憶中 空間延續的心之所望,開啟未來的 居所願景和想像。
09
01 蟾蜍山好地方 - 廣場改造計畫 好蟾蜍工作室
02【紹興好回憶】社區文史地圖出版計畫 紹興學程@紹興社區、台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10
01
no.
蟾蜍山好地方 - 廣場改造計畫
施行單位:好蟾蜍工作室 實施地點:蟾蜍山聚落 ( 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19 巷一帶 )
讓人花心力把蟾蜍山保存下來的能量, 不只因為這裡特殊的生態資源與文化紋理,更因為這裡的人。 社區內的事,真的無法立竿見影,但卻也在居民的問候與情感交流,讓那慢慢的時間變 得很有深度、很有溫情。社區,就是一個可以聚集一群人,一起把善念實踐的地方。都 市中的世外桃源,有著很「黏」人的互動情感,讓蟾蜍山聚落的一群人顯得更有魅力, 是都市中最富有生活感的「活聚落」。
都市心聚落
圖 / 在社區推動事務,無法用一般認為的效率來衡量,例如午後 站在廣場陪一個阿伯閒話家常兩小時好像效率很低。但在社 區卻可能因為兩小時的閒聊,挖到重要的文史資料,也可能 因為讓阿伯開心,歡欣的參與下一次社區活動,又或者阿伯 說出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圖 / 節逢中秋,配合蟾蜍好農夫的收 成,我們辦了一家一菜,廣邀居民到 場來分享彼此的拿手菜色,並回顧這 半年來蟾蜍山的點點滴滴。
THE STORY BEGINS
圖 / 瓜棚公約,藉由共同種植來體認共同管理與參與公眾事務的 重要性。
故事的開始
蟾蜍山聚落是臺北市現存最早的空軍眷村「煥民新村」、軍人自力造屋的「類 眷村」以及日本時代興建的農試所宿舍群所組成。社區居民組成非常多元,其中有 不少老年人口。2013 年「煥民新村」準備拆除,在蟾蜍山居住的影像工作者發起「好 蟾蜍工作室」,號召各界參與保存行動。2014 年 7 月,蟾蜍山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 文化景觀。 蟾蜍山廣場為水泥鋪面,小空間使居民常停留、聊天、運動,形成自在話家常 的去處。但如何使僅放置金屬長椅,缺乏互動氛圍的小廣場有效發揮,成為社區的 12 新課題。
01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2014 年「好蟾蜍工作室」與學府里辦公室、境群規劃顧問公司的朋友合作,在廣 場搭建「呱呱菜園」與「雨撲滿」,讓社區居民能夠聚在一起,體驗綠色生活, 並相互交流種植經驗。2015 年為了延續居民種植的熱情,「好蟾蜍工作室」在廣 場旁搭建了「蟾蜍好瓜棚」,以「共同照顧、共同分享」的概念帶動居民參與公 共事務,進一步融入「生態永續」和「社區參與」機制,逐漸凝聚對社區未來的 想像,讓蟾蜍山逐漸成為一個永續、宜居的都市聚落。
種好的工作坊 ( 一 ) 首先舉辦「蟲和樂」種植 ABC 講座,講述在其他區域見習到的友善種植經驗, 與環境倫理與土地利用的反思,因居民們有種植經驗,對當日的講座很有興趣, 回饋熱烈。 ( 二 ) 與居民約定「瓜棚公約 123」每兩個月辦一次討論會,藉由共同種植體會出 一同管理與參與公眾事務的重要性。一開始以開會的形式進行討論,但後期漸顯 無聊乏味,後而嘗試以聚餐方式開會,例如像是火鍋餐聚,成功吸引種植班響應, 並在餐會中討論出接下來的種植事宜。 ( 三 ) 遇重要節慶,如適逢中秋,配合收成廣邀居民舉辦「蟾蜍會玉兔一家一菜」 分享彼此的拿手菜色,並回顧這半年來蟾蜍山的點點滴滴。
好地方工作坊 ( 一 ) 以環保廢棄建材的木板,由現租屋於此的臺科大設計系學生,設計出尺寸 與底圖、字樣,而後讓居民來上色,更延伸資源連結到台科大木工廠借場地與機 具,使學校資源能延伸到社區。讓社區內原本不認識彼此的大、小朋友,也在著 色中認識彼此,畫下了共同的記憶。 ( 二 ) 由居民自發討論出希望改造公廁下不美觀的牆面,與設計師討論後,決定 以結合原本菜園為主題,打造既美觀又能擴增種菜面積的植生牆。為讓更多居民 參與在這個公共藝術內,故僅做出植生牆的吊架系統,以兩周一次的工作坊方式, 教導居民做寶特瓶花盆,讓居民們各自將自己的花盆掛上,更具有參與的意涵。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13
建置植生牆用意就是聚集大家,未來能有更多居民裝上自己的 植物盆,讓創意與愛心在社區漸漸擴充。接下來將朝向凝聚共 識,持續嘗試有趣的討論方式,促成「食物技藝分享聚會」, 以食物當作情感交流的平台,了解社區的各種族群的飲食文 化,讓社區有更多的廚藝交流,也挖掘更多居民來開社區達人 講座,以社區居民的各樣經驗教授交流,讓社區的每一個人都 是老師。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植生牆工作坊,一次晚會居民討論出公廁下的牆面不美觀,希望改造。與設計師討論後, 決定做植生牆,既結合原本的菜園讓種菜的面積擴增,又可以達到美觀效果。
守護文化資產 從社區的認知與意識覺醒開始 社區中,有許多文化資產還不足以成為古蹟,卻有著我們許多的珍貴記憶與 歷史軌跡,對於文化資產的認定與守護,也不再只是專家學者的工作,2005 年時, 文建會 ( 現文化部 ) 開始推動「社區文化資產守護網」計畫,辦理的社區文化資 產守護員招募。藉由底層社群文化公民意識的激發,以學習型組織互動式參與, 串聯整合公私部門間的力量,共同在文化資產保存的議題上以「走動參與、邊作 邊修」,從「人」與「資訊」網絡,重新發掘、辨識、紀錄、論述文化資產的意 義,促使社群省思可以在保存文化資產上有何行動,也是文化公民權主動行使的 學習過程。現行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擁有八個主題面向,分別為:古蹟、歷史 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文物、古物。提供社區在推動 文化資產保存上的辨識與認定。 蟾蜍山聚落因 2013 年的準備拆除行動,使當地影像工作者號召各界開始參 與保存行動,終於於 2014 年 7 月被指定的「文化景觀」,就是一種民眾思辨聚 落對於社區居民的情感意涵及都市紋理意義的一系列文化行動的展現。 【資源關鍵字】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守護網、區域型文化資產
CONTACTS
聯絡人:曾毓仁 Email:greenbug.ian@gmail.com
聯絡方式
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14
02
no.
【紹興好回憶】 社區文史地圖出版計畫
施行單位:紹興學程@紹興社區、台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 實施地點:中正區紹興社區
請與我們一同細讀紹興社區的記憶, 從小人物的故事體會臺北經歷的巨變。 居民開始拿起攝影機,紀錄著自己現在腳下的那片土地,盼望著在地景消逝以前,能將 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一步一腳印的記錄起來,交換著彼此的回憶,回憶彼此的故事,故 事會持續下去,延續至中繼住宅,和我們一起搬家的那一天。
都市心聚落
圖 /「圍牆旗桿」,1996 年風災後,由紹興社區居民建造的日式宿 舍圍牆。是由當年的選舉旗桿,輔以鐵絲製成。
圖 / 利用透明便條紙,將社區故事紀 錄在地圖上。 圖 / 大哥自己挑了照片,說著小時候的記憶。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紹興社區是一非正式住區(俗稱違建社區),位在紹興南街與仁愛路交界,臨 近臺大醫學院、社科院與中正紀念堂。紹興社區預計在 2016 年中搬遷至中繼地,作 為臺北市少見的自營聚落,紹興社區見證了城市變遷發展下的重要歷程。希望能在 地景消逝前,將屬於非正式聚落的特殊樣貌、社區空間記錄下來,這個計畫對臺北 城市聚落史而言具有重要的歷史紀錄意涵,紹興居民也得以保留居住數十年家鄉的 回憶與樣貌。 16
02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以好回憶工作坊、文史訪調計劃、文史地圖的行動紀錄等行動,在地景消逝前, 將屬於非正式聚落的特殊樣貌、社區空間記錄下來讓臺北城市聚落史有重要的歷 史紀錄。
好回憶工作坊 邊拍邊說社區老故事 以「紹興大亂拍」隨機拍攝社區角落、街景方式,再請居民「釣出好回憶」,選 出大亂拍拍攝的照片中自己有感覺的照片,分享該社區空間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在車庫舉辦工作坊,而車庫本身就是一個有豐富回憶的地方,將它做為起點,慢 慢的往外擴散,讓老一輩的人說說他們記憶中的社區,再由年輕的家戶談談他們 小時候的紹興和現在的社區。 「拍出好回憶」計畫中,一開始想要說服家戶自己拿起攝影機,會有困難,不過 在說服了一兩位年輕的家戶開始試拍以後,大家漸漸發現,其實沒有那麼難,願 意嘗試自己拍拍看,試試看自己說故事,對於社區文史紀錄來說,是很重要的一 步!拍攝完後放映,大家又會順著場景,觀看靜態攝影作品所沒有聯想到的故事, 可以補充「紹興大地圖」的建置內容。
透過文史訪調計畫 訴說不同空間地景的前世今生 在文史訪調中,紹興學程先將過去的文史資料電子化,將許多當時沒有完成的錄 音檔、筆記整理成以個別家戶為單位的個人史資料。透過訪調加深社區參與、連 結居民情感與鄰里網絡,在過程中凝聚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挖掘社區過往的重要 歷史與空間記憶。舉行好回憶工作坊,讓居民們翻查社區各處的照片,訴說不同 空間地景的前世今生。譬如社區內的日式宿舍外面的塑膠欄杆,經由社區大哥的 回憶,才知道是 1996 年時社區受到颱風重創,宿舍圍牆倒塌,時值臺北市長選舉, 幾位大哥趁著選舉結束,將原本要被當成廢棄物的旗幟旗桿,用鐵絲一根根相互 纏繞後,拼湊而成。至今已經快 20 年了,簡樸的塑膠旗桿經歷年年的風雨,依然 挺立。這些欄杆,不只具體展現日式宿舍與居民的情感;也呈現在紹興社區住民 所習慣的、再使用城市裡可利用的資源的生活模式。
文史地圖 紀錄腳下還踏實的非正式聚落 透過標設 google map 地圖,紀錄精確的經緯度,從紹興社區的地貌資料進行搜集, 以記錄老樹、特殊的日式建築、居民彼此共同記憶點等。目前在 google map 上的 照片,多是以好回憶工作坊時,紀錄關於「空間類」故事的照片。將持續記錄, 讓紹興居民背後的遷移歷史、生活記憶的故事呈現出來,譜出紹興的非正式聚落 歷史。 17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阿姨興奮著說著東門國小的歷史,回憶油然而生。
紹興社區未來將搬遷至中繼地,地點遙遠、就學、就業……等等環境變化, 對社區家戶來說影響甚鉅,同時也害怕現有的社區以及與鄰近鄰里網絡消逝。面 對搬遷,隨之而來龐大精神壓力與不確定感,心中對於日常生活的期待也不停被 消磨,留下社區紀錄對於大多數的家戶來說具有重大意義。
紀錄城市發展中失落的篇章 整理社區故事時,除了社區歷史、早期生活面向,更由於社區多位特殊專長 家戶的工作經驗,將社區的歷史延伸至「經濟發展與工作」、「城市發展與建築」 等方向,使文史資料收集更加完備,並引導其他家戶說出更多自己的工作經歷、 家屋建築歷史。作為臺北市少見的自營聚落,紹興社區見證了城市變遷發展下的 重要歷程,故文史紀錄的計畫是臺北城市聚落史的珍貴資料,紹興居民也得以保 留居住數十年家鄉的回憶與樣貌。
和故事一起搬家 雖不是廣袤田野或是華廈高樓,但一草一木,都和我們一起奮力生長,走過 一段艱辛歲月。在這鬧熱滾滾、亟欲發展的都城,紹興社區是家戶們擁有一塊小 小的、屬於自己的園地。不論是社區地圖、影像紀錄,希望能夠抓緊有限的時間, 紀錄現下的每一刻,將故事延續至中繼住宅,和我們一起搬家。
CONTACTS Email:shaoxingcommunity@gmail.com 聯絡人:紹興學程
聯絡方式
紹興學程@紹興社區
18
02 藝 地 生 根
Part
以藝術或創意行動方式,推動社區 議題的轉動,軟化人心意念,引發 改變的行動或社區的新興想像。
19
03 工具分享行動-古風小白屋夥伴計畫 綠點點點點團隊
04 社區達人夢想屋營造-分享記憶、分享愛 立祥雕刻社 王澤蒼
05 電影 ˙ 記憶 ˙ 生命分享 王瑜君
06 社子島地景藝術節 前期擾動計畫 創藝社子島
07 2015 三水樓自力支援網絡 -空間營造、社區連結、另類方案 財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20
03
no.
工具分享行動 —古風小白屋夥伴計畫
施行單位:綠點點點點團隊 實施地點:大安區大學里辦公室、錦安里辦公室、蟾蜍山煥民新村廣場 萬華區東園巷仔內、、大同區小柴屋
工具分享行動,城市小屋夥伴串聯。 綠點點點點團隊以古風小白屋為基地已累積了許多能量,抱持著分享的心情,開始協力 其他社區推廣「工具分享概念」,除了透過修理實踐惜物之心外,更讓民眾與社區互助 分享,逐漸達到社區與社區交流、建立合作網絡的可能性。
藝地生根
圖 / 古風小白屋的工具分享時段,原來由本團隊成員,找尋修理 志工,協助社區居民修復小家電與家具,社區中居民大多是服務 的需求者,會以物資或其他技術分享的方式回饋,自行動工具分 享計畫啟動後,原有時段開始有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參與,提供修 理技術並且願意擔任時段共同維護者。
圖 / 在小柴屋建立可移動式的修理工 具 牆, 作 為 後 續 推 廣 活 動 的 亮 點,空間內也將會有其他自學團體家 長加入,可利用工具舉辦親子手作活 動。
THE STORY BEGINS
圖 / 東園巷仔內工作坊設計方向則朝植栽牆改造與搭建農藝工具 牆,希望讓更多社區民眾能加入社區公共空間綠化的行列。
故事的開始
古風小白屋 103 年度起以工具分享概念,於固定時段推動開放課程,有社區互助 修理站、回收油手工製皂等,推廣愛物惜物、簡易勞動與棄物再生的理念,後續更加 入分享、協力等概念,鼓勵社區居民以技術協力交換,作為空間使用的回饋機制。團 隊也積極結合各類主題社群如臺北市社區儲備規劃師培訓及社區影像紀錄課程進駐社 區。今年度古風小白屋開始進行出走計畫,帶著工具圖書館的經驗,到其他社區分享, 希望更多團隊開設社區工具站,作為凝聚社區住民意識、找尋社區定位的起點,或城 市中社區分享互助網的點位。 22
03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啟動出走計畫 出走,是為了發現更美好的事物。以古風小白屋為基地推廣「工具分享概念」,從 分享、信任關係的建立、物資與技術的聚集,並協力其他社區,由點到面形成伙伴 組織與網絡。針對不同單位的社區空間現況與需求,推廣活動分為兩大部分,一是 協助已有閒置空間可使用的單位,以固定時段舉辦系列活動的方式,吸引社區內部 動力聚集。另一則是尚未找到適合建立工具站的社區,以行動工具車的展示、文宣 與多媒體的宣傳方式,讓更多民眾了解城市中的工具共享精神。
有以下的行動理念: ( 一 ) 分享經濟:促進並支持在地系統循環,鼓勵相互分享的氛圍。 ( 二 ) 加倍奉還:有人在這裡得到幫助,用了工具和零件,之後也會去幫助別人, 或是分享其它的材料或資源,人人助我,我助人人,且加倍奉還的理念,讓善念在 社會循環。 ( 三 ) 環保教育:鼓勵在地居民或店家,愛物惜物、互助分享。讓原本堆積在家裡 的工具、零件,再次被使用,減少被丟棄與購買。
找尋城市中的小屋 打造工具共享牆 本次分別串聯小柴屋、東園巷仔內 ( 萬華區東園國小附近的巷底 )、蟾蜍山工作室 ( 台科大旁的鄰山而建的社區 )、南機場二期地下室空間 ( 萬華區南機場社區的閒 置地下室空間 )。協助已有閒置空間的單位,搭建法式楔子工具牆,擺放修理、農 藝工具等,並且可以自由調整位置,增加社區可再次共享的機會。 改良各式工具的陳設方法,建立行動工具包,以模組化的方式擺放,便可輕鬆移動 至其他社區,到定點時也可作為展示用途,宣傳工具分享站的想法。
工具分享系列工作坊 引動社區更多動能 分享工具項目包含:修理工具、製皂工具、農藝工具等。依照各社區目前的需求提 供不同的工具,以分享的概念作為推廣主軸,讓民眾學習使用各式工具,提高社區 內公共活動參與的能量。邀請有修理、工具使用技術的志工加入行動,協助其他社 區舉辦小家電與家具修理、搭建工具共享牆。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23
持續搭建社區工具牆,開始聯合勸募工具,找尋社區店家釋 出空間,加以改造後,成為友善社區巷弄。以行動工具分享 的方式傳達理念,讓社區朝向自主搭建工具牆的方向邁進, 以工具作為小屋串連的媒材,逐步建立各社區小屋之特色, 將城市中各式社群帶入社區中,引動更多可能性。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大學里本次行動工具分享的活動以回收油家事搖搖皂、防蚊艾灸條工作坊,引發民眾參與 社區活動,說明工具分享的概念,提高社區民眾對工具共享的興趣。
修理咖啡館 (Repair Cafe) 修理物品兼凝聚社區居民感情的好所在 2009 年起源於荷蘭,以咖啡館為主體提供聚會的場所,讓擁有修復技術與 需要修復物品的人可以相聚。由修復志工幫助上門的顧客,修復已經損害的各種 物品,在等待修復期間,顧客可以享用咖啡。想學習修復技術的人,也可以到這 個地方,交換技術心得,討論修復技巧。其目標在於減少新產品製作與回收原材 料、減少能源浪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讓修復的技能可以傳承下去,以及保持社 區居民之間的社會關係紐帶。這種概念逐步擴展到全球,為一種新形式的社會運 動與公民集會。 綠點點點點團隊利用僅是社區巡守隊簽到的閒置空間—古風小白屋,結合修 理咖啡館及城市全回收的概念,從被丟棄的木棧板、瓶罐、廚餘、回收油,甚至 是路邊的樹枝都可以作為再利用的媒材,透過簡易勞動,結合回收與再使用的生 活實踐。
CONTACTS Email:pleant2@gmail.com 聯絡人:唐園荷
聯絡方式
綠點點點點
24
04
no.
社區達人夢想屋營造 - 小柴屋群起計畫
施行單位:立祥彫刻社 王澤蒼 實施地點:小柴屋 ( 大同區保安街 3-1 號旁 )
社群協力社區參與,共享共造小屋串連。 切割器運作、雕刻刀刨開,木材香漫佈。百年的記憶,每天還是在柴寮仔發生,穿梭在 熱鬧的寧夏街區,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欣賞一下,這充滿故事的地方呢?當小柴屋的空間, 能提供這些回憶再次迴盪在我們身邊時,不妨和我們一起將這些記憶雕刻進木拼圖中吧!
藝地生根
圖 / 翻轉木拼圖活動 跟著在地的雕刻職人王師傅將這些記憶雕刻進木拼圖裡,喜愛攝 影與木作的朋友一起來創作屬於自己的專屬記憶拼圖吧!
圖 / 在小柴屋有各種的可能,小朋友 與家長可利用周末假日一起來這裡探 索與發掘木作雕刻的樂趣,也好好的 認識一番小柴屋裡工具及空間喔 !
THE STORY BEGINS
圖 / 有了空間,有了一群溫暖的夥伴,大家就會開始凝聚起來並 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小柴屋可以有療癒的木工小活動,與社區 小朋友跟王師傅共同學習木雕刻技藝。
故事的開始
「柴寮仔」座落於大稻埕的東邊,日治時期木材產業的聚集使寧夏路、蘭州街 一帶成為臺北木材業的集散與加工中心,戰後逐漸發展成木材加工及打鐵等輕工業 區。「小柴屋」位於柴寮仔社區中,原為廢棄老屋,長期因閒置問題,形成髒亂及 治安死角,常有流浪漢來此佔領環境,成為居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點。2014 年經 過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Open Green 計畫與社區居民協助下,認養整理這塊空間。解決 環境問題後,居民們也開始期待未來的發展,希望透過「小柴屋」的營造,成為居 民互相交流與分享的場所。 26
04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找出社區達人 進行記憶與技藝的傳遞 小柴屋座落於柴寮仔生活圈,目前在社造團隊的協力下,已有簡單的環境整理, 居民們期待為這個老舊的社區注入一股新血,許多願景都在逐步實踐中。地區目 前有豐富的木材、打鐵產業歷史,許多居民就是這些木工、打鐵師傅,大家組成 「柴英會」,除了每年南下迎媽祖,舉辦柴寮媽祖會,祈求柴寮仔社區免於祝融 火災,平時也關心社區的發展。
社區議題連結小柴屋營造 社區孩童更認識社區的文史與產業特色 屬於臺北市老舊社區的柴寮仔社區,除了產業議題外,還有一些外配孩童、隔代 教養等議題,雙蓮國小的星光班擔待起照顧孩童的責任,照顧這些弱勢家庭的孩 童,星光班老師開始安排一些社區互動課程,讓孩子有機會認識社區。雙蓮國小 星光班紛紛表示,自從小柴屋啟用後,除了上學下課後回家外,又多了一個地方 可以探索與遊玩,現場桌椅及各式各樣的木工工具、材料及顏料色筆等,都可以 使用。亦媒合了小白屋夥伴,開著工具分享車到小柴屋巡迴,教導社區民眾如何 製作工具牆,參與的大家都很認真,同時考驗大腦及 DIY 能力,也發現其實木工 技術一點都不難,還玩得欲罷不能。
群聚社群吸引更多人才與資源 進一步整合與串聯 2015 年打造了「親子工坊」,先添購基本木工設備,讓匠師分享自己的木工技術, 教小朋友做出喜歡的木工玩具,家長來此處帶著小朋友一同玩樂,讓小朋友認識 社區的特色外,鼓勵小朋友學習木工技術,傳承在地故事與技術,讓此處既可學 習,成為社區的親子交流場所。透過小柴屋吸引民眾聚集後,再串聯其他在地資 源,收集整合在地的故事並與其他社區的經驗和地方特色加以交流。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27
在地除了木、鐵產業之外,還有豐富在地歷史資源據點,如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鼓亭軒社、文萌樓、迪化街商圈、林華 泰茶行、惠美壽茶行,在地喜好木作的青年設計師等,希望 後續發展文史導覽,發起社區踏查活動,採集並整理在地的 故事,串聯在地資源,吸引更多在地人參與,藉此拓展給外 地人認識。除此之外,臺北市有許多類似小柴屋的社區小屋 據點,未來希望邀請其他社區小屋的經營團隊,一起來小柴 屋,相互交流一些技術,及各社區的經驗分享,讓柴寮仔社 區的居民更學習如何進行社區參與及拓展與其他社區的關 係。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DIY 手做「法式楔子」工具牆 (google:French cleat) 大小朋友認養一個工具準備要替它們做個底座可以放在牆上,也如「積木」般的一組組工具的 家漸漸完成,參與的朋友們除了動手做之外也學到如何在家 DIY。
社區空間結合「自造者」概念 透過自造歷程改變社區氛圍 當全世界都在瘋自造者運動時,一股社造圈的自造者運動也正在興起,「做 Make、分享 Share、給予 Give、學習 Learn、工具操作 Tool up、玩 Play、參 與 Participate、支持 Support、改變 Change」這些自造者運動的訴求,奠基 在開放社區交流的小柴屋空間裡,除了開啟社區居民一同參與柴寮仔社區大小事 的契機,亦能認識自己社區的文史與產業特色,更透過工具分享的過程與人溝 通、自我學習、增進工具技能,擁抱在自我探索的旅程途中,在製造的同時,人 與人之間也將變得更開放,社區與環境也能更多元與包容。
CONTACTS
聯絡人:立祥彫刻社 王澤蒼
聯絡方式
28
05
no.
電影 • 記憶 • 生命分享
施行單位:王瑜君 實施地點:臺北醫學大學、唐山書店
擁抱電影,翻轉社區。 看了「白色王子」這部紀錄片,曾經讀過的白色恐怖歷史,卻沒有這麼真實的體會過, 這場電影座談會像是個探險,飛越時空了解受難者真實的人生歷程。從觀看電影、紀錄 片,大家以不同年齡、不同身分、不同背景的分享與回饋,共同理解過去,也一起省思 未來的社會!
藝地生根
圖 / 在臺北醫學大學, 邀請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團隊的朱 卿鋒 ( 左 ) 和陳怡君 ( 右 ) 來分享。
圖 / 在唐山書店放映紀錄片現場有學 生、社工人員、劇場工作者、高中教 師,和一位任職於香港文化局的朋友 一同來討論。
THE STORY BEGINS
圖 / 在唐山書店放映紀錄片《白色王子》。片中主角,白色恐怖 受難者蔡焜霖前輩到場分享。
故事的開始
為彌補臺北都會生活的二項缺乏 : 其一是臺北市有不少的國際影展活動,也有 許多熱愛電影、樂意分享的民眾,但是缺乏具體的對話平台將這些熱愛電影的溫度 轉化為社群凝聚的動力;其二是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社會與文化照護是急待開 展的領域,透過影像可以鼓勵民眾溝通生老病死的多元議題,是打造人際信任的基 礎,也是開發活力高齡和跨世代合作的契機。選擇在培育醫療人才的臺北醫學大學, 和知識公民聚集的唐山書店作為建立社區 2.0 的實驗基地,期待整合專業與日常、 文化與療癒、學習與行動。 30
05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用電影議題揉合社會問題 以充分理解過去 觀看現今和未來 第一次放映座談邀請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團隊來分享,TIDF 團隊長期鼓勵 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從帶領觀眾 回顧過往作品,並用感受創作者在影像美學的實驗與開拓,探尋不同的意義,從 充分理解過去後,再以全新的眼光觀看未來。團隊講師蔡世宗、陳怡君、朱卿鋒 以八部片為題材,呈現當代社會問題,並分享臺灣各地民眾對這些影片的回饋與 反應出的問題進行對話。 受難者的人生經歷,也帶出一個家庭的生命史,並關照那個曾經風聲鶴唳、自由 被禁錮的時代軌跡。放映的場域為獨立書店《唐山書店》,讓更多領域的市民可 以參與,本次參與者有學生、社工人員、劇場工作者、高中教師,和一位任職於 香港文化局的朋友,大家從看完紀錄片的感動與感同身受後,共同討論與回饋關 於時代的經歷,從回顧過去,也省思未來。
以電影為媒介 開啟多方領域公民對話的開始 以電影 ( 劇情片 , 紀錄片 ) 為媒介之放映座談和讀書會,串聯不同背景人士並討 論當前議題,然後匯聚成行動方案,例如失智症與博物館合作計畫,可衍伸出文 字和影像紀錄生命故事的社群和規劃,促成社區民眾參與團體學習社群,建立公 民電影社群,改變觀看電影的方式,探索影像、藝術和高齡照護議題整合的可能, 並提出跨領域行動方案,建立電影人、文化工作者和醫護專業的長期合作模式。 分成破冰期、參與期、分享與創作期的創作模式,讓大家透過「生老病死」議題 的電影,以導覽或座談的方式,一同來討論相關議題,並邀請醫護專業人士、文 化界與電影人對話,以電影為媒介,規劃生命史分享的行動計劃,最後互相分享 老相片、老歌、拍攝口述訪談的影片、影評,請電影人指導基本拍攝剪接技術、 民眾創作的微電影。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31
影像紀錄深刻呈現邁入超高齡社會中人心內裡的愛恨情仇和 對生老病死的焦慮與紓解,電影分享的魔力可以打開陌生的 藩籬,傳達人際間的信任與理解。除了這次在醫學大學和獨 立書店的嘗試之外,我們也希望《擁抱電影、翻轉社區》的 構思可以推廣到其他不同的場域 ( 例如社區大學和其它民間 社團等 ),促成不同世代、不同專業、不同族群之間的對話 和友誼,更希望由分享生命記憶開始而激發進一步的公民行 動,翻轉社區真的不只是口號而已 !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行動計劃說明圖-電影進入社區的5W、想像新一波的公民社群和文化培力
培力公民電影社群 增加議題對話的行動發酵 公民參與的社會創新實踐 透過電影影像為媒介,開啟公民對話的場域與多元議題的討論,做為行動與思 考的基礎。而社會創新的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設計解決問題方式,從 人的需求開展,從探索議題至創新構思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強調是一 種「議題開展」、「需求感知」、「問題梳理」、「點子構思」、「原型製作」、「分 享故事」的過程。 而以電影為媒介之放映座談和讀書會等,不僅透過電影討論的互動與對話過 程,並建立公民自身主體性,創造社群內部的討論與反思空間,開啟多元思維價值, 以對話刺激思考、激盪不同的新舊問題,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創造議題行動方案 的多元性,從議題的發酵,進而匯聚成具社會創新實踐的行動方案。
CONTACTS 聯絡人:王瑜君 聯絡方式
Email:yujuinwang@gmail.com 32
06
no.
社子島地景藝術節 前期擾動計畫
施行單位:創藝社子島 實施地點:士林區社子島 ( 台北花卉村、福安國中 )
社子藝起來,牽手心想像。 「大家覺得社子什麼最多?」有人說腳踏車多,有人說廟多,還有人說在社子沒有紅綠 燈……過去的社子一直處於低度開發的社區,這次透過互動表演分享故事、用音樂吶喊 社子、揮灑肢體舞動社子,期望從在地的力量開始連結,未來在社子島發展出獨特的人 文藝術能量!
藝地生根
圖 / 五五身樂團,歌唱社子島。
圖 / 宋旭曜里長帶大家重新認識社子 島的過去與現在。 圖 / 蘇品文 & 百合花舞團,結合場域的形式,設計「移動式的舞 蹈」,開啟對社子島花卉村的探索。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計畫發起人張祐誠,本身是在地居民,對社子的人文、生態環境,都有著深深 的情感。另外兩位表演藝術經理人黃雯和「原型樂園」劇團創辦人貢幼穎,皆曾獲 得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補助,進行歐洲地景表演藝術節訪查,出訪「荷蘭烏若 藝術節」,因「荷蘭烏若藝術節」之地理環境和基礎建設,皆與社子島之現況非常 相似,故計畫發起人張祐誠特別邀請兩位製作人,期望能透過在地居民的共識凝聚、 合作參與,結合社子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讓社子在都市開發之餘,亦能 發展出大臺北地區唯一具保育、永續概念的「地景藝術節」。 34
06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保育、永續概念的「地景藝術節」 活化在地能量與社區發展 社子島對於大臺北地區而言,過去一直處於低度開發的社區,從生活機能的建設 至藝文美學都相對薄弱。在地人祐誠以「藝術為媒介」、「文化結合生態的底蘊」 為概念,來激活、擾動社區民眾,藉此凝聚地方居民的共識,因此邀請了藝文團 體,從社子島的踏查探訪,到利用聲音表現、身體探索、肢體表達、說故事等方 式,注入藝術、融合在地。
說、唱、舞 牽出社子「心」想像 為了兼具地景藝術節的概念與人潮的考量,將初期擾動展演地點放置在台北花卉 村和具重視藝術文化的學校福安國中。 第一次展演,從聲音出發,邀請了一個長期關心社會、環境的樂團-五五身樂團, 樂團為這次社子島的表演,改編了一首曲子,喊唱出心中的社子,讓現場民眾內 心也是激發著一股共鳴與感動;第二次展演,以身體探索、肢體表達為主,同樣 也邀請對社會議題有感的舞團-蘇品文 & 百合花舞團,結合場域的形式,設計了 「移動式的舞蹈」,從獨舞中開啟社子島的探索,再加入合體表演,從一搭一唱 的肢體互動中,舞動社子花卉村;第三次展演,用肢體說故事的方式,邀請「知 了劇團」至福安國中,進行一人一故事的劇場形式,首先由主持人發起小提問「大 家覺得社子什麼最多?」,分組討論讓表演者與民眾互動,接著,開始誘導民眾 發表在社子的生活經驗,而台上演員會利用即興「一人一劇團」的表演形式,將 民眾的故事用肢體表演、台詞生動地表現出來。 可以看到的是,大家漸漸從害羞、陌生、討論、分享,進而感動和靜下心傾聽, 有分享從景美嫁來社子島的愛情故事、學生在社子島上課生活的故事等,從聽故 事,也學會了分享與關心所在的社子島。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35
透過藝術的擾動,期望除了能帶給社子居民一個嶄新的視野 外,里與里之間也能透過軟性的藝術,重新搭起合作的橋梁, 與在地居民、藝術家和外來創意能量,重新形成一個「資源 互助網絡」。未來計畫希望將漸續引動至代表社子在地的文 化信仰和在地島民的生活聚集處-「坤天亭」等,讓更多人 感受用藝術軟化帶來的改變與氛圍,結合社子島環境生態, 發展出一個大臺北地區唯一具保育、永續概念的「地景藝術 節」,活化社子的在地能量與社區發展。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知了劇團以「一人一故事」的劇場形式進行即興的互動表演,民眾從分享自己的故事,看 見自己也看見別人,並關心在地社子。。
地景藝術節透過藝術保護地景 吸引都市居民一同欣賞里山的美好 地景藝術是透過藝術行動來宣揚地景,進而達到保護特定地區的地理環境、 人文歷史、傳統文化的目的。像日本的越後妻有、瀨戶內海等大地藝術季,舉辦 的源起是因這些里山聚落或小島,面臨人口外移減少,社區凋零的發展問題,但 保有良好環境、文化,或生態地景,於是公私協力,舉辦大型藝術活動,吸引都 市居民,透過藝術體會環境的美好,進而協助保護與關懷。
「荷蘭烏若藝術節」以保育地景為前提 邀請民眾在大自然中感受藝術 泰斯海靈島是位於荷蘭北方瓦登海 (Waddenzee) 中的一個離島,距離阿姆斯 特丹約 136 公里,整座島是一個完全以沙為根基的島嶼,由於其地域生態的特殊 性,整座島長期被規劃為保育區,島上常住居民不到 5000 人。 荷蘭烏若藝術節 (Oerol) 創辦人 Joop Mulder,在 1980 年代來到了泰爾斯 海靈島進行地景工作,因而思考把地景結合藝術,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這小島的 美好。烏若藝術節已邁入第 33 年,島上變身成為戲劇、舞蹈、音樂與街頭演出 的獨特大自然舞台,觀眾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在村落裡、海灘上、森林中、 穀倉、船屋、山稜,甚至非一般路徑可達的地點觀賞演出。
CONTACTS Email:yu.chang32@gmail.com 聯絡人:張祐誠
聯絡方式
思想高潮
36
07
no.
2015 三水樓自力支援網絡 -空間營造、社區連結、另類方案
施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實施地點:萬華區三水街 84 號之 4
打破隔閡之牆,開啟溝通大門。 「他們」的生活其實和你我一樣,有時小確幸,偶爾賭爛事情,仍積極地規劃每天的生活, 學習與突破。如果不是刻板地對於街友有著扁平臆測,是不是會更容易走入他們平凡但 美麗的藝術生活中?正視街友表達的生命欲望,透過施作與反饋的歷程累積自信,被理 解而後被期待,這是生命延續且閃耀的理由。
藝地生根
圖 / 邀請由萬華在地店家及鄰里前來聚餐,進一步的認識,了解 彼此對於萬華社區發展的共同想像。
圖 / 在拼布上寫下你對街友的看法、 支 持 的 話、 或 是 政 府 及 民 間 可 以 做哪些對街友友善的行動政策 等, 透 過 社 區 共 同 製 作 藝 術 裝 置 「百衲被」。
THE STORY BEGINS
圖 / 社區夥伴中秋團聚烤肉,社區鄰居、店家、各自立支援中心 住民、志工、工作人員、長期關心街友議題者相聚烤肉歡樂 過中秋。
故事的開始
芒草心協會成員關注萬華的街友問題已有 10 年以上的時間。各種處境的個案, 在家庭、交友、工作、居住需求方面各有相似與不同。街友鮮少有固定的居所,但 個個有曲折離奇的過往,期望藉由實質空間的打造,將社交網絡往社區擴展,與鄰 居建立關係,無論情感上與勞務上的交流,甚至參與社區的經濟活動,去除「遊民」 標籤上附著的負面形象與汙名。本次更藉由各種媒材與藝術表現形式,向外發聲, 讓街友能與社會的不同成員接觸、交流,進而互相理解。 38
07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呷飽未?」社區鄰里共食餐桌 持續整合組織在地的社福網絡 延續 2014 年「呷飽未?」共食餐桌計畫,持續從「共食」輕鬆平等的溝通平台 開始 ( 參考 2014 年社造點 ),本次邀請已有認識基礎的社區單位,如:萬華在地 社區組織好管家、人生百味、社區規劃師陳德君、香港露宿者服務團體、社區營 造單位等,分享對萬華社區發展的共同想像,亦邀請流浪生活體驗營學員回娘家, 討論彼此的感想與生活經驗結合後的反思。慢慢將「社會」和「資源」帶到三水 樓與萬華社區來,透過晚餐與談的契機,讓來自不同族群、階級、單位間有建立 相互認識、互信、深入交流及對話的機會,並把在地的社福網絡組織整合起來。
流浪 - 眾生相 藝術計畫 重新檢視街友標籤化的源由 當清晰地看到物質上最匱乏的人,卻滿懷創作的能量,支持他們走向下一步的理 由,是繪畫、蠟筆、攝影、裝置。「眾生相」議題包羅萬象,此次以三種不同創 作呈現。首先透過兩位萬華前住民大誌雜誌銷售員兼芒草心志工的阿柱與木工師 傅兼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導覽員阿輝,展出他們所拍下的照片、生活物品。同 時以影片,拍攝兩位的一日生活樣貌。再來,街頭攝影愛好者 Will 以相同的方 式替多位被攝者拍攝「街頭立拍印」時,並不想刻意區分誰是街友、誰是路人。 在展覽中共同排列讓觀者來重新檢視,所謂街友標籤是在他們身上,還是我們自 己心中? 除此之外,利用碎布、舊衣裁製成約 20 公分正方型的「百納布」,請萬華社區 店家、街友、芒草心住民、街友服務單位工作人員及關心貧困議題的社會大眾, 在拼布上寫下你對街友的看法、支持的話、或是政府及民間可以做哪些對街友友 善的行動政策等,透過社區共同製作藝術裝置「百衲被」的過程,重新串連與深 化彼此的關係。 後續也在臺北市社造中心展覽,與願意理解的人,對話,傳達「當生命濃縮在空 間的微觀尺度上,以更適合當下身體的方式,關於人生這檔事,創作是與呼吸一 樣重要的證明」的想法。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39
未來計畫邀請更多來自居住、建築、教育、社會、社會企業 等不同專業領域背景的單位前來共聚,並提供簡單的社區另 類導覽,建立初步認識。以三水樓為中心點,著重在地弱勢 居住和就業議題的深化交流對話,並進一步把社區社福資源 和網絡系統進行再連結,逐漸建立互信關係,進而整合跨組 織資源,以為萬華在地弱勢勞工創造更多生活自立支援,並 能把執行成果整理為紀錄短片和政策說帖宣傳,讓社會大眾 與政府單位更加關注都市弱勢者的生活議題。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流浪生活體驗營—學員回娘家 三天兩夜的流浪生活結束,學員回到原本的生活與溫暖的家後,邀請學員及老師回來一同 相聚,討論彼此的感想與生活經驗結合後的反思。
從社會底蘊的情感中 發掘人人心中的藝術 儘管萬華是臺北市弱勢最集中的社區,但不能否認的是,從各種條件上而 言,萬華也是臺北市最具包容的地區。芒草心協會透過各個不同的方式,無論是 街遊導覽、流浪生活體驗營、街友故事集,或參與芒草心志工,試圖讓更多人理 解街友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故事,朝著確立更多元在地弱勢生活議題和制定未來的 行動策略邁進,建立完善的弱勢者自立連結中心,除了補足既有的社福網絡連 結、媒合居住與就業資源,協助弱勢者能在都市中自立生活外,更希望縫合現有 制度中無法處理的污名與拒斥,藉由促進不同族群與敘事的交流,而能形成社區 與社群共存的互惠網絡。 今年除了延續過去在三水樓試圖發展出兼顧「居住正義、創造就業、社區共 生」的弱勢自立支援機制外,也將藝術表達及創作的元素加入經營理念中,透過 影像、裝置藝術、文件等形式,嘗試創造在地居民與弱勢者互相理解與溝通的可 能性,同時也是創作者自我實現的好機會,一同思考萬華住民生活的更多可能。
CONTACTS Email:homelesstaiwan@gmail.com
聯絡人: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聯絡方式
芒草心慈善協會
40
03
Part
綠的空間與互動 屋頂種菜、閒置空間再利用、環境 永續等新興議題在臺北市孵育而 生,從空間營造到新的人際互動聯 繫,創建「綠」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41
08 大龍住宅的綠生活實踐 社區綠生活市集
09
司法新村懷舊廣場 - 順興蚊子電影院 & 田園小農村 文山區順興社區發展協會
42
08
no.
大龍住宅的綠生活實踐
施行單位:社區綠生活市集 實施地點:大龍綜合福利服務中心 ( 大同區民族西路 105 號 )
銀 髮 族 養 生 新 樂 園 ,盡 在 大 龍 綠 色 住 宅 。 每到七、八月颱風來襲,種好的植物常因排水問題讓長輩們的心血失敗,透過老師給予 建議,用磚塊加強排水功能,成功種下紅鳳菜,大家都開始期待採收啦!看著開始友善 的環境,爺爺開心的眼神都不太一樣了!他說以後每天都要上來好好照顧他的菜!
綠的空間與互動
圖 / 先將示範花圃中的原有植栽移植到花盆中,並且將排水管清 乾淨,以紅磚塊做隔離,防泥土再堵塞出水口。
圖 / 結束了一上午的花圃改善工作, 大家開心的大合照。
THE STORY BEGINS
圖 / 將土壤與事先備妥的羅漢松,相思樹枯葉相互攪絆,以提高 土壤的透水性,土壤經翻攪後,推高集中在中央位置,再將 事先培育好的紅菜進行種植。
故事的開始
2013 年,活力民間單元研究室工作小組以大同區大龍綜合福利大樓為實習基地, 規劃園藝療法場域,讓住宅內的居民透過種植技巧引導,達到健身養生之效。原址 所屬軍方的大龍養護機構,居民原擔心的新建設可能帶來衛生問題及老人醫療各種 問題,也思考至使用的權利。此次計劃構想從溝通協調,到深入了解該區域的環境 生態及人文歷史,與社福機構的社工互動合作,藉由可食植物種植為話題,來串聯 社區與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44
08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從玩陶開始 串起長者對種植的樂趣 陪伴長輩們玩玩陶盆創作,作為屋頂菜園種植工作前提暖暖身,培養種植能力與 興趣的養成,從玩土開始做起,分組創作種子陶土盆器,從中了解修坯修盆方法, 一同認識花器種植要領,並分享自己的創作。以陶土盆器暖身操開始,串起長輩 對種植的樂趣。
找出屋頂農園種植的問題 對症下藥 一起討論後發現,之前被堆放進來的土壤,並不合適用來種菜,除了原先土質不 良外,也可能放進太多廚餘,致使連地瓜葉都長不起來。從對土壤品質的改善, 發現重點不在於加重土壤的肥沃度,而是讓土壤能夠呼吸才行!當透水性良好, 排水系統優良後,才開始進行下一階段的任務。之前修剪羅漢松,將葉片曬乾, 特留作屋頂土壤改善使用,由於大龍屋頂的土壤透水性不佳,以質硬且葉片面積 小的相思樹或羅漢松枯葉與土壤混和,可解決透水問題。
改善種植設施 規劃友善長者種菜的環境 經過大龍老人住宅長輩們長期使用後才發現,以現有設施種花種菜其改善空間頗 大,比如說,對一個 90 歲的長輩而言,不方便蹲下來種菜。因此,協助住宅長 輩們在屋頂設置園藝操作高台,方便大家以站著或坐者的方式種花種菜,增加長 輩對於屋頂菜園的使用率。
細心、耐心的陪伴 成就永續耕作的可能 透過團隊與機構社工與長輩們一起討論土壤品質的改善、菜圃的排水改善和永續 營運的方式,這是都市園圃共同面臨的課題,尤其老人安養單位可以透過這樣的 歷程,促進老人與外界溝通交流的能力,唯有不定期的輔導與溝通,建立雙向的 合作平台,耐心、細心的帶領協作,培養種植兼養生概念,是成就都市菜圃永續 耕作的重要內涵。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45
從小小的擾動,協助大樓住民們參與屋頂種花種菜,一方面 增加生活的樂趣,二方面也鼓勵社福機構社工及同仁們善用 即有的設施,活化屋頂空間,帶領長輩們來屋頂曬曬太陽, 提供長照機構推動老人營造參考。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在大龍陪伴長輩們玩玩陶盆創作,為屋頂菜園種植工作暖暖身,種植能力的養成,必須從 喜愛 『玩土』 開始。
屋頂農園結合社福機構 帶出園藝治療的效果 屋頂農園結合社福機構,可以促進老人與外界的交流互動,也可以讓生活更 健康,逐漸產生如園藝治療般的效果,藉由實際接觸和運用園藝材料,維護美化 植物或盆栽和庭園,接觸自然環境而達到紓解壓力與復健心靈的效果。目前園藝 療法運用在一般療育和復健醫學方面,例如精神病院、教養機構、老人和兒童中 心、勒戒中心、醫療院所或社區等。
景觀園藝治療 刺激長者身心靈各方面更健康 景觀園藝治療場地的設計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能引導使用者感知與感 受的庭園設計,讓使用者從觸覺、味覺、聽覺、視覺、及嗅覺的感受得到療效。 另一種設計是透過動手照顧植物的設計,從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得到療效。長期看 護機構是最佳推動園藝治療的場域,因長者手腳較不靈活,配合可移動的園藝器 材設備及種植高度,透過植物生命內在豐富的外觀質地、氣味、色彩與成長變化, 激發人們的深層記憶與思考,喚醒長者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進而湧現健康與幸福 感,也可以發展園藝產品,藉交易與社會連結。
CONTACTS 聯絡方式
聯絡人:范春報 Email:permaculture999@gmail.com 46
09
no.
司法新村懷舊廣場 - 順興蚊子電影院 & 田園小農村
施行單位:文山區順興社區發展協會 實施地點:順興桃花園 ( 文山區保儀路 138 號 )
順 興 蚊 子 電 影 院 , 未 完 , 待 續 …… 「啊!這好像我們小時候的感覺唷!」聽著居民開心的說著,在「順興桃花園」,原本 閒置荒廢的空間裡,頓時活力起來,從蚊子電影院開始重新串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 們想保留的,不只是在戶外看電影的蚊子電影院,而是傳統文化裡的那種互助、互信的 眷村精神……
綠的空間與互動
圖 / 順興蚊子電影院空間改造前。
圖 / 好戲登場,社區電影饗宴! 圖 / 蚊子電影院當天現場提供社區眷村風味餐點,好吃的蔥油 餅、炒米粉等一一上菜囉!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順興社區內長者眾多,整體年齡層偏高,為了照顧社區中的長輩,希望能夠提
供他們更多的服務和休閒嗜好,並找回傳統眷村時的互助、互信精神,因此有了「蚊 子電影院」的構想。 體會到現代人生活越來越忙碌與冷漠,期望透過計畫凝聚人與人之間的向心力與認 同感,因此將司法新村內的空地改造成懷舊的蚊子電影院,像小時候一樣,夜晚時 家家戶戶都到戶外乘涼,聊聊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溫馨、懷舊的眷村記憶。由這 個初衷為起點,營造「蚊子電影院」場地,播放膾炙人口的好片子,讓大家重溫舊夢, 48 進而增加了社區凝聚力。
09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司法新村閒置空間再利用 活化社區新生活 「順興桃花園」原是高等法院廢棄宿舍,因年久失修所以雜草叢生、不堪使用, 不但滋養蚊蠅,更變成治安的死角。順興社區發展協會,與高等法院、國有財產 局、區公所等行政單位洽談,多次會勘與協調,最後在高等法院的同意下,委託 順興里辦公室代為管理。因此重新整理起司法新村內的空地,由里長發起清掃整 理,漸漸引動社區民眾參與閒置空間整理的熱情與動力,因此大家開始一同打造 懷舊的蚊子電影院,讓小時候的眷村記憶重現。
走出家門來看「蚊子電影院」 重新串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第一次舉辦蚊子電影院,片子、廠商、場地規格等皆需從頭摸索,「順興蚊子電 影院」最初構想是播放民眾想看的電影-鍾正濤、林鳳嬌主演的「小城故事」, 但因公播帶版權超出預算,因此最後引介至國家電影中心的資源,選定歷史劇片 「西施」,由於年代久遠,卻發現很多民眾都沒看過,反應出奇好!很多人表示 能重新回味在戶外看電影的滋味很奇妙,彷彿回到小時候在廣場上看電影的感 覺,現場也有很多家長帶小朋友一同參加,體驗在戶外看電影的經驗。
事前事後不馬虎 志工動員逗陣來 第一次在戶外播映電影,事前準備工作不馬虎,其中與放映師聯繫多次,並多次 來現場勘查,確認當天螢幕、音響、片子、發電機等器材的位置、考量光線、風向、 觀眾的視覺角度,都再三確認。 當天與會了有 200 位居民,事前也特別邀集社區內巡守隊隊員開行前會議,請大 家幫忙做當天的「一夜志工」,協助民眾與貴賓接待、餐點發放、場地佈置、場 地善後等工作,志工參與近 30 位,活動圓滿結束,志工們也與有榮焉,也讓所 有居民幸福的享受一場電影饗宴!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49
我們想保留的……不只是在戶外看電影的蚊子電影院,而是 傳統文化裡的那種互助、互信的眷村精神……期待未來蚊子 電影院可以持續播映,也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族群,有不同 的設計,像有針對老人看的、有針對兒童看的等,讓家家戶 戶可以漸漸走出戶外,也聊聊生活的事情,透過蚊子電影院 凝聚人與人之間的向心力與認同感,並激發社區民眾參與公 共事務的熱情與動力。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走進順興蚊子電影院也能同時看到司法新村的改變,我們將原本殘破雜亂的地方,整理得 井然有序,並順應有機飲食潮流,規劃里民農田,開放里民認養耕種。
閒置空間再利用 打造有機菜園 鼓勵居民使用落葉為有機肥 為了讓順興桃花園能充分利用,將此處分為兩大區塊,一是平整的空地,可以 讓民眾運動、聊天,協會或里辦公處也會在假日或節慶時辦理大型活動;另一個部 分則規劃為「里民菜園」,讓順興里里民認養,可以用來種菜、種花、種蔬果等等, 鼓勵民眾利用順興桃花園內的落葉當作有機肥料,栽種有機無毒的天然食物。 「順興桃花園」-有機菜園示範區域,提供喜愛植栽的居民親自栽種蔬菜,由 協會負責管理與規劃,「一戶一農地,一家一菜園」,採收無農藥的有機植物,創 造永續經營的有機蔬菜園。
都會農園連結社區議題 創造社區分享永續氛圍 臺北市田園城市政策的推動,創造許多社區都會農園,不僅讓社區居民產生互 動交流的人際網絡,也因為蔬菜種植,創造許多分享的可能,也提供社區永續經營 的契機,如跟社區議題連結,可以有公田的出現,社區居民一起協助耕種,將收成 回饋給社區弱勢社群,也可以將收成作為社區老人共餐的食材,或販賣轉變為社區 基金,提供社區永續經營的可能。
CONTACTS Email:zzk.5935@gmail.com 聯絡人:單連城
聯絡方式
順興社區發展協會
50
04 Part
城 市 底 蘊
過往生活的脈絡,是現在行動的源 頭,也是文化延續的重心,以各樣 的行動,我們重溯城市的歷史。
51
10 跨世代社區喚換菜 好加在工作室
11 活力清江,社區資源整理及建構方案 北投區清江社區發展協會
12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工作坊 北投社區大學 黃崇祐
13 城市遇故知圓桌論壇 ROUND TABLE 系列活動 「城市遇故知」團隊
52
10
no.
跨世代社區喚換菜
施行單位:好加在工作室 實施地點:萬華區全德里東園市場
把市場的好留下,繼續「生生市市」。 年華老去的東園市場,依舊維繫著社區中的人情支持網絡。七、八十歲爺爺奶奶每天開 市賣魚,婆婆拖著菜籃子行走市場數十年,年長的婦人從後巷徐步邁出家門。這裡的人 們包容了對市場好奇的年輕人,東園市場依然保有它的人情溫度,然而,是否如同夕陽 餘暉,不再長久?
城市底蘊
圖 / 與全德里里長現場勘查,了解居民實際所需的工作空間,並 針對「東園市場後巷美化工程」提出設計建議,希望帶動市 場居民更重視公共議題與市場空間。
圖 / 挑食達人工作坊活動大合照。
圖 / 挑食達人工作坊至東園市場向攤商買肉,並認識料理方式。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不僅是攤販營生、居民消費的地點,東園市場也是重要的社交活動空間。許多攤 販在此營生了三、四十年,老顧客也習慣早晨來市場走逛,客人與菜販間的閒聊對話 是傳統市場獨有的人情味,也成為在地老人的生活節點。但熱鬧的「結市」氣息已不 復見,市場環境也老舊失修,高齡及弱勢住戶比例高,攤商及客群中也少見年輕人的 身影,而日漸年邁的攤販後繼無人。 因在意市場的人情味,所以不願更新方向只是朝向賣場型的超市前進;因在意社 區情感,所以不願看到都更幻象分隔社區並罔顧弱勢住戶的權益。認為仍然維繫著社 區網絡的東園市場,具有凝聚社區、促成進一步積極行動的潛力,甚至作為回應南萬 54 華地區發展議題的示範點。
10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藉由舉辦活動並結合社區正在進行的計畫,來喚起居民對市場的記憶、也傳承市場中的技 藝。以四個子企劃設計進行,「參與式巷弄改造」、「挑食達人工作坊」、「影像文史紀錄」、 「文史紀錄片放映活動」,逐漸促成與攤商及居民之間跨世代的公共討論,共同思考東園 市場的珍貴之處及未來。
參與式巷弄改造-當參與無門時 如何重新介入看待議題? 應全德里里長之邀,針對「東園市場後巷美化工程」提出設計建議,原以為「參與式」的 後巷改造可以帶動市場居民更重視公共議題與市場空間,而在過程中我們理解了任何一項 擾動都須從現有制度與社區步調中,找到多方在意的事項著手,也發現空間無法僅以改造 來扭轉,意象也絕非藝術美化可以重建,改造過程若沒有獲得居民支持並同樣改變其使用 行為,改造後的巷弄終究還會是一條卡菜渣的小路,居民仍舊對於公共空間是無感的。
挑食達人工作坊-走進市場學手藝 跨代交流煮食 共享食物與價值 活動當日我們號召 20 位社區居民與大學生分組到東園市場挑選食材、走進市場學手藝,聽 攤商談當季食材的故事,與社區居民切磋料理方法。買菜後,在「格外有意思」團隊的兩 位講者指導下開始煮食,社區民眾也樂於分享煮菜撇步給青年生手們,展開融洽的跨代交 流與共享食物,讓參與者重新思考社區食物網絡與信任食物的可能性。
影像文史紀錄-紀錄一甲子的市場 期許它能「生生市市」 紀錄片以市場內的手工麵店作為故事的起點,透過三代人的口述,理解市場興盛沒落,流 露出市場生活的日常與人情味,了解市場不只有交易買賣,更是一個承載生計、生活的社 區公共空間。過程中,意外發現近期又有建設公司在洽談都更事宜,而社區內卻無有力的 組織可以監督建商的設計,因此,我們將此議題放置在紀錄片中,盼能喚起大家思索當市 場面臨都更議題時,要如何兼顧市場的公共性及讓這一份情感得以繼續生生世世。
東園市場紀錄片放映活動-讓議題浮上檯面 促成公共討論 為了讓紀錄片真正能使市場民眾產生共鳴,在市場架起布幕放映紀錄片、發放製作的市場 簡介摺頁,並進行簡短的採訪,詢問消費者喜歡東園市場什麼樣的精神與特質,透過放映 把市場「市場公共性」、「市場與社區關係」等議題放置居民心中。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55
2015 年 12 月好加在工作室透過在東園市場舉辦拾光市集, 讓青年創意店家與傳統市集對話,並透過放映在地紀錄片、 都市設計工作坊,獲得社區居民廣大迴響,也吸引了在地青 年與部分攤商更加關心市場都更與社區營造等課題。未來, 我們將組織熱心的在地青年成立新的社群組織,讓社區議題 由在地人來延續發酵。此外,此次社造經驗也將在東園街社 區規畫師工作室設展,並與該團隊合作,將相關經驗成果交 給市府作為政策參考。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東園市場紀錄片放映會,詢問市場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市場。
傳統市場保留在地飲食文化 是歷史區域再生的重要節點場域 一般對傳統市場的關心,多是在空間環境改善的檢討,以及在人情味等傳統市場特質 強調,但是從文化面向來看,傳統市場是在地文化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歷史區域中,傳統 市場是區域內的重要文化內涵,在歷史區域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角色扮演。傳統市場是 生活文化中最基本的,在地生活者的參與所形成的攤商、居民 ( 消費者 ),以及生活者與 「市場販賣」、「食材產地」、「烹飪煮食」之間的價值營造所形成的廣義在地飲食文化, 呈現傳統市場在歷史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角色。
市場更新結合民眾討論提供更多想像 成為突破社區問題的切入節點 臺北市政府在 2010 年開放申請「老舊市場再生專案計劃」,就公部門推動政策中私 有市場可選擇採都市計劃方式變更土地使用分區,強化土地效益,但地上層仍須作商業使 用,或維持市場用地,選擇促參,進行多目標經營兩種更新模式,但如能在過程中透過民 眾加入參與討論,保留具有人情溫度、兼顧營生、社區網絡,甚至食安問題及食農教育的 加入,讓市場不再只是市場,也能成為突破社區問題的一個切入節點。
CONTACTS Email: lordy5p@gmail.com
聯絡人:好加在工作室 謝惠真
聯絡方式
好加在工作室
56
11
no.
活力清江, 社區資源整理及建構方案
施行單位:北投區清江社區發展協會 實施地點:北投區清江里
每一位耆老的訪談都代表了一種對鄉土的濃情。 「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社區歷史?」一本社區歷史訪談冊,串起了社區耆老與漸漸遺失的 歷史,大家透過挖掘社區歷史,探索在清江里中,從發現歷史到認同社區,期待從清江 人的生命故事出發,匯集歲月中留下的蛛絲馬跡,拼貼出一塊屬於清江里的完整圖騰。
城市底蘊
圖 / 在里民活動中心討論社區總總。
圖 / 老鄰長資歷 60 年談祖先開台史。
圖 / 耆老家中發現武進士練功用之武功石。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清江社區位於清江里內,舊名『大籬笆』,是北投區行政中心的所在地,北投
人的信仰中心 - 慈后宮,臺北最大的傳統市場 - 北投市場也在此里內,為北投區重 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投市街之發展由此開展,是北投人庶民文化的發源 地。臺北市北投區清江社區發展協會有感於這樣重要的社區至今尚無有系統的訪談 紀錄及重要景點之介紹,為此協會自籌備階段即積極與里辦公處合作參與社區活動, 在 2015 年 3 月 29 日成立後,將文史工作列為首要工作目標。 58
11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從社區耆老訪談、在地資源基礎調查、社區歷史整理與彙編,讓社區民眾具體瞭 解清江里的點點滴滴,未來並透過結合在地的中小學,讓學童在教師的引導下正 確瞭解社區的歷史,以培養社區種子人才,帶動社區發展,營造學習型社區,建 立社區特色。
耆老訪談 找出社區歷史脈絡 邀請專家學者帶領社區志工實地到社區內耆老家中或附近廟宇、里民活動中心進 行訪問。主要針對社區之中的過往集體記憶、遷台開發史、特殊才藝、產業發展、 祭祀活動等重要事件與特殊人物做一個口述歷史。訪談對象包括社區耆老及參與 本社區開發、建設、教育相關人士。
在地資源基礎調查 整理社區歷史與彙編 由社區志工及專家學者至社區內探訪與調查族譜資料及檔案,並搜集社區內大家 族之祖譜來研究遷台年代及子孫在社區繁衍情形。在經過前兩段的耆老訪問與在 地資源調查後,由社區志工簡要的將訪談資料加以整理彙編,形成可用的資訊, 以利日後專家學者教授的編輯。在地資源基礎調查、社區歷史整理與彙編由志工 隨時隨地,有機會就進行,再請教專家協助解讀(如古地契、祭祀活動之意義等) 並彙編成冊。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59
經由本計畫針對社區耆老訪談之後發現,本地雖是人口 稠密的老社區,但在五十年前仍是農村社會,番薯、稻 米、藺草是本地最主要之農作物,社區的主要道路 - 清 江路有一大片竹籬笆 ( 因此舊名叫大籬笆 ),牛車是載貨 重要交通工具。未來計畫將繪製社區文化老地圖,喚起 居民共同之記憶,以提高向心力。同時也計畫出版社區 導覽地圖,定時或非定時導覽社區重要景點,讓社區居 民、學童或外來遊客認識清江社區,進而愛護社區。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耆老興興致勃勃分享欲罷不能。
人人都能寫社區歷史 詮釋自己生活環境的記憶 1990 年代初期,臺灣各地展開地方文史運動,開啟了平民百姓寫地方文史 的風氣。1998 年時,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和臺灣省政府文化處合作規劃推動 「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畫」。與社區合作,一同去 挖掘、發現和重建屬於自身的、家族的和社區的共同記憶。村 / 社區史撰寫人不 需要以學術的方式來撰寫及過度修飾或鋪陳的文辭,也不必寫成論文格式,只要 生動地、平實地將要書寫的內容完整地表達出來。發起大家來寫村史運動,讓「歷 史成為自己的」,而不是與自己無關的知識。
以參與機制設計引導社區文史撰寫 成為社區營造動力的源頭 在資料蒐集及村史撰寫的各個階段可以設計參與機制,鼓舞社區居民們投身 社區歷史撰寫,規劃公開場合如耆老座談,社區老照片回顧或社區特殊景點記憶 分享會等,都可以激發出社區討論的氛圍,讓社區願意分享,後續的紀錄與整理 也需要回饋給耆老或社區居民,可以進行再確認與修正。在社區歷史的撰寫中, 也可以逐漸發現社區的價值與認同感,優勢與資源、問題與困境,成為社區營造 推展的基礎與開始。 【社造讀物延伸閱讀】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操作手冊
CONTACTS Email:bo_beitou21@mail.taipei.gov.tw、 聯絡人:李炳廉、林再賢
聯絡方式
seconda01@gmail.com
60
12
no.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工作坊
施行單位:北投社區大學黃崇祐 實施地點:北投區
從 旅 讀 與 對 話 中 , 想 像 明 日 北 投 。 2 0 1 4 年北投社區大學「公民行動、美好社區」課程的學員們,與自己生長的土地重新認 識。對於充滿大地珍貴典藏品的北投,體認到其未來的空間想像,應整合「居住品質」、 「生態保護」、「史蹟保存」與「產業發展」,建構居民新的在地意義,發展為「北投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這座園區不僅讓居民認識家鄉多采的風貌,帶動社區無限的活力, 亦能夠吸引遊客造訪,展示社區的過去與現在,體驗踩踏於北投大街小巷的感動與愉悅。
城市底蘊
圖 / 位在周氏節孝坊旁的民宅二樓欄杆為陶瓷花瓶。北投貴子坑 產陶土,日本時期北投燒、大屯燒的陶瓷工藝品相當聞名。
圖 / 居民、專家與代表共聚一堂,集 思廣益探討如何推進「北投生活環境 博物園區」。
THE STORY BEGINS
圖 / 北投穀倉是磚造結構,為北臺灣僅存最完整的糧倉建築,見 證蓬萊米在北投的盛產時光。
故事的開始
北投位居臺北盆地北郊,向來以溫泉勝地聞名,山川與平原結合豐富的自然生
態與文化景觀,呈現出萬種風情。「北投溫泉博物館」誕生是由社區大小朋友攜手 由下而上促成的結晶,1995 年北投國小的師生進行戶外教學,來到典雅但卻未妥善 保存管理的公共浴場,可惜之餘開始為浴場的保留與活化奔走,加上社區朋友的協 力,終於促成「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誕生。2014 年接續推動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 園區」,期待透過資源調查、社區共識凝聚、網路平台建立,逐步開創北投新夢想 生活圈。 62
12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期盼「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作為城市的新願景,建構 居民新的在地意義與連結,形成北投夢想的生活圈。北投社區大學黃崇祐老師結 合臺北市社造人才培訓計畫中「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實習小組以及北投社區 大學師生,透過以下行動,逐步進行:
資源調查紀錄 建立北投自然與文史資產檔案 以實地踏查、攝影紀錄、文獻調閱等方式,記錄老北投、新北投、唭哩岸、關渡 與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等地,內容包含自然景觀、特色小吃、文化古蹟、宗 教記憶,未來將以圖文短篇小品的方式,發表於網路平台,建立北投自然與文史 資產檔案。
創造機會讓民眾意見交換 促進社區共識凝聚 藉由與地方意見領袖交換想法,瞭解北投未來發展的創新方向。並在北投社區大 學公民週期間,舉行「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公民論壇」,邀請社區代表、政府 代表、專家學者等,針對園區「藍圖的想像」、「文資的整合」、「特色的推廣」、 「產品的開發」、「推動的計畫」、「公民的參與」等面向進行深入研討。
網路平台建立 邀請更多人建構未來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建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Facebook 專頁,廣邀社區大學老師、網路專欄作 家等,針對北投的文化歷史、重要事件、地方議題、生態規劃、人文故事、未來 發展等主題撰寫短篇文章,分享對於「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想像,邀請更 多人共同參與建構未來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63
下一步計畫是持續完成「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之「中心 博物館區」與「衛星博物園區」藍圖。「中心博物館區」扮 演中心樞紐的地位,可以由「北投溫泉博物館」、「凱達格 蘭文化館」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所組成,由於是 在硬體建築空間內,提供整座園區收藏、展示、規劃、研究、 聯繫、服務、推廣等功能。「衛星博物園區」以戶外的大環 境為活動空間,可以分成「歷史遺址地景區」、「淡北古道 徒步區」、「關渡生態農業區」、「貴子坑水保園區」、「行 義溫泉休閒區」、「大屯國家公園區」等,提供整座園區參與、 體驗、互動等功能。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藍圖。
「生態博物館」概念 引導「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藍圖成型 1971 年法國率先創發「生態博物館」一詞,呼籲人們重視自然和人文環境 日益遭致破壞一事。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第一批生態博物館,藉 由一個「展覽」的舉辦,建立起與該地方居民交流溝通的管道及對話方式。 「生態博物館」是一種利用文化的方式,管理、研究和開發某一社區所有資 產 ( 包括自然和文化環境 ) 的機構。在生態博物館範圍內的每一棟建築,每一頭 牛,每一株植物或每一棵樹,都被視為是其收藏的一部份。居民同時以個別和集 體的方式擁有博物館及其收藏,且生活其中。生態博物館運用方法,以便公眾能 以一種自由和機動回應的方式,去理解、評斷和精通他們所面對的問題,積極參 與社區規劃和發展過程。 針對北投地區自然與歷史所留下獨有的地貌與景物,就像個開放的大地博物 館。居民認為「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要能傳承自然、歷史與前人的智慧,採 取融合環境生態的都市發展模式,以公民參與的路徑,逐漸形成藍圖,做為北投 長期發展的願景與方針。
CONTACTS Email:beitou@home.com.tw
聯絡人:北投社區大學 黃崇祐
聯絡方式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64
13
no.
城市遇故知圓桌論壇 ROUND TABLE 系列活動
施行單位:「城市遇故知」團隊 實施地點:大同區
持相反意見的決策者及公民,透過一個圓桌達成 協議,這是公民們集體討論的協議機制概念! 本來死板板的政策,現在透過參與式規劃,升斗小民力量也很大,公私協力讓我們的生 活更美好。而這些民眾參與的工作在形式或實質上究竟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小撇步,讓我 們透過「參與」討論「參與」實際面對的機會與挑戰是什麼,又應該如何實踐「參與」吧!
城市底蘊
圖 /「真參與?假參與?參與式規劃在台北的落實」討論活動現 場,參與者發表意見。
圖 / 以圓桌方式,讓各領域與會者可 以密集對談。 圖 /「真參與?假參與?參與式規劃在台北的落實」參與盛況, 以 hackpad 即時記錄方式,讓討論持續在網路上發酵延伸。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城市遇故知團隊於 2015 年 4 月至 6 月間,在臺北市社造中心展覽「城市遇故知
─台北 / 首爾 / 上海都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的計畫。展覽期間舉辦了兩次公民工 作坊及一場行動成果發表會,以圓桌論壇 (Round Table) 的方式進行,促成利益關 係人的直接對談,下半年延續展覽效益持續舉辦圓桌論壇,開放與民眾互動討論, 釐清參與式規劃在臺北的狀態與樣貌。 66
13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舉辦「真參與?假參與?參與式規劃在台北的落實」圓桌論壇 從社區營造點、社區規劃師培訓,到公部門規劃案的社區駐點服務與民眾說明會, 空間規劃工作的過程與公民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究竟這些民眾參與的工作如何影 響空間規劃工作的落實,執行上實際面對的機會與挑戰是什麼,邀請空間規劃專 業上分別擔任不同角色的青年,分享專業工作執行的經驗與反思。
擬定問題 事先提供參與者發想參考 ( 一 ) 如何衡量民眾參與的成效? ( 二 ) 決策前期的民眾參與如何透過多樣化的方式回應或幫助公共政策的形塑? ( 三 ) 民眾參與在政府標案的角色與定位?改進的空間? (民眾參與的結果是否如實反映在決策或方案的產出?) ( 四 ) 如何使用新工具輔助參與? ( 五 ) 民眾參與跟地方政治勢力目前的互動是好的嗎?遇到哪些困難?如何改進? 居民期待的參與是什麼? ( 六 ) 現行規劃者的參與工作是否符合到規劃者的勞動條件?
邀請不同領域的實務工作者參與對談 不同觀點對提問逐漸形成思考輪廓 圓桌論壇邀請對談共八位,有私人工作室、NGO 組織、公部門、民間創意參與提 倡者、工程顧問公司等不同領域工作者,針對不同角色及參與經驗分享。
圓桌論壇公約的制定 讓對談平等、理性進行 ( 一 ) 一個議題二十分鐘。 ( 二 ) 每個議題內每人約發言 2-3 次。 ( 三 ) 理性對談,不能進行語言或身體攻擊。 ( 四 ) 每個人都要發言。 ( 五 ) 在牆上投影大時鐘,並即時筆錄 hackpad 及論壇文字,重點條列。
媒體新工具 讓參與更多元落實 開放下的初期計畫資訊往往雜亂,然而參與可先達成整合意見、規劃的目標,提 供決策參考。規劃者、專業者的角色改變成為媒介平台,而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可利用媒體新工具的使用,獲得更深入的資訊與資料,本次對談中,也整理了新 媒體工具,讓參與更落實且開放,如開放政府(g0v、open data)、Geodesign、 臺北市社區營造資料庫 LocalWiki、PTT 等網路工具,有效集結意見反應在空間規 劃上,荷蘭規劃團隊 Play the City 提出把規劃過程做成桌上遊戲,訂明遊戲規 則,藉由這樣的過程讓討論與情境明朗化,使居民擬出對未來的想像,2013 年宜 蘭市、蘇澳鎮、冬山鄉三區域,也採用實體遊戲互動,使一般民眾共同參與區域 規劃。 67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圓桌論壇邀請對談人發表意見。
圓桌論壇 ROUND TABLE 讓議題以平等、理性的協商討論 往前發展 「圓桌會議」是指一種平等、對話的協商會議形式,與會者不分等級圍圓桌 而坐,每個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參加會議。是一個讓社會邁向先進國家,讓意見相 左的公民們集體討論的協議機制,目的是希望持相反意見的決策者及公民,可以 透過一個圓桌和平對等理性的達成協議,並且進一步推進政策及工作目標。為了 讓會議能順利進行,因此事前籌備須制訂討論規則、議事程式、決策方式等會議 要素,科學化的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原則也是規劃圓 桌論壇需要注意的原則: 1. 角色對等原則:指與會成員發言權、表決權和決策權的平等。 2. 議事不議人原則:預先發給大家客觀實際的調查材料,讓大 家根據工作需要,提名相對適合的人選及有一定思考的起點。 3. 非人數優勢原則:非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裁決,重點在弄 清楚每個方案的利弊。 4. 非決定原則:不是每一個圓桌會議都要做出決定,容許激勵 的論爭,可以下次會議繼續討論而不做出決定。 ( 以上資料參考自:臺灣 Wiki、MBA 智庫百科 )
CONTACTS 聯絡人:「城市遇故知」團隊 聯絡方式
鄭采和 Email:tsaihercheng@gmail.com 68
05
Part
城市培養皿
各樣的社群,透過行動,在找尋培 力的可能,拼湊出對於城市市民、 公民或全人的想像。
69
14 中正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暨社區刊物 中正社區大學
15 興雅國小創意教室玩具工廠 與 ideauser 創意設計合作平台 台北市興雅國小家長會
16 大同區青少年社區學習交流平台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70
14
no.
中正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暨社區刊物
施行單位:中正社區大學 實施地點:中正區 ( 室外課 )、中正社區大學 ( 室內課 )
中正公民記者社,是中正區倡議公共事務、 分享社區特色的最佳夥伴! 有時發生在你我周遭的生活趣事,串起了生活的每一天,如果有個平台,可以把這些美 好記錄起來,甚至激起漣漪,這個社會將更美好,又如果有老師教我們,如何記錄這些 社區點滴,使小市民也能倡議公共事務、分享社區特色、為家園發聲,做出改變生活的 大事時,你是否和他們一起拿起筆和相機,為公民新聞邁開你的第一步。
城市培養皿
圖 / 講師指導學員平台操作技巧,包括手機 / 平板電腦基本設定、 網路環境設定,行動裝置拍攝技巧、數位影像編輯與整理,製作 微電影。
圖 / 影像志工培力班上課實景,讓學 員了解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多媒體剪 輯技巧,進而增加 PeoPo 曝光率。
THE STORY BEGINS
圖 / 公民記者培力班「採訪技巧演練」實景,從認識公民記者、 公民新聞案例分享到兩分鐘說故事的引導。
故事的開始
「快速」、「喜新厭舊」、「成員複雜」是都市生活的顯著特性,中正社區大 學推動社區營造十二餘年,深感「人」是推動都會型社區營造最大的挑戰,當社區 營造議題出現,不同世代、背景的人們面對相同課題,便會有不一樣的解答;異質 性如此高的一群人,怎樣長期凝聚並持續關注某項議題,似乎可以在培力公民成為 記者的行動中找到答案,因為凡是具備關心公共事務熱情,願意主動關注、分享真 實新聞的公民,皆可成為公民記者。促進公民成為記者,無疑有助於傾聽每個人關 注的社造問題,並透過分享與對話,凝聚出整個社區具體行動的共識。
72
14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透過社大開課 凝聚有興趣人群 公民記者「重視個人發聲與分享,進而凝聚集體行動共識」的內涵,推動社區公民記者教 育,無疑有助於傾聽每個人關注的社造問題,並透過編輯社區刊物的過程分享與對話,凝 聚出整個社區具體行動的共識。一般民眾可能因不了解公民記者的內涵、覺得撰寫文章與 拍照很困難等,對「成為公民記者」望而生畏,透過開課可有效凝聚人群。
課程設計 觀念養成與技術並重 讓公民成為記者,首重觀念養成,包括關心公共事務、獨立挖掘與思考、面對社區議題的 正確態度 ( 關懷而非獵奇 )、討論時的尊重等;再者,則需要採訪、新聞平臺使用、剪輯 軟體應用等技巧,故配合觀念養成的教學設計,再循序漸進帶入實用技巧,開設「社區公 民記者培力」與「社區影像志工培力」兩門課程。
短期目標的達成 延續學習動機 為延續學員學習動機,可設計易完成的短期目標,例如:完成一篇報導、完成一部三分鐘 的短片等,並利用線上平台、社區刊物等給予公開發表機會,有助於延續學習動機、提升 學習動力。
長期經營的對策 (一)成立社團:成立 Facebook 社團,做為公民記者培力、社團發展、社區刊物討論平台。 (二)出版刊物:定期出版「中正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暨社區」刊物,並讓社團共同討論 專欄名稱與內容,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每個人都可以是編輯。現階段彙整之社區刊物專 欄如下,未來可持續聽取社區建議調整專欄,讓社區刊物中正區公共事務發聲、社區特色 分享的管道。 專欄名稱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專欄內涵 介紹中正區在地耆老、社大講師、社區各領域專家達人等 當期刊物主題報導,包括中正區人文歷史、自然生態、重大公 共議題等 社區二三事 中正區特色鄰里介紹,包括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組 織等 中 正 社 區 安 全 與 中正區於民國 94 年底開始發展安全社區計畫,97 年成為全球 健康 第 146 個國際安全社區。安全社區係中正區公私部門積極推動 之社區特色 中正好食光 小吃區特色美食店家 活動快訊 社區鄰里、NGO 組織活動訊息 (三)社區參與:除了持續於社區招募公民記者,亦可透過社區採訪、社區活動訊息露出 等提昇社區參與率,讓公民記者、社區刊物成為社區分享、發聲的永續夥伴與平台。也與 中正區 31 里辦公處及 NGO 組織合作招生,讓刊物逐漸成為社區社群單位串聯媒介。 73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學員拜訪南機場社區,實際了解社區議題,引發深入觀察。
善用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 你也可以報導自己的新聞 2007 年公共電視建構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打造一個公民個體可以藉由網 路的參與及分享,表達民主意涵的公民社會新管道,為台灣公民新聞開啟了重要 的里程碑。其主要訴求是「你的小故事,我的大新聞」,任何人只要上網註冊申 請帳號,就有資格成為公民記者。已有不少社區利用這個平台定期上傳影片, 2015 年該平台正式宣佈上傳的影片已超過十萬則,堪稱全臺最大的草根媒體。 目前已有數千位公民記者及一百多個公民組織加入成為投稿者,此平台依據社區 經常關心的題材,分為社會關懷、生態環保、文化古蹟、社區改造、教育學習、 生活休閒、農業、媒體觀察、運動科技與政治經濟等十大類。社區可以利用平台 宣傳並與他人交流,公共電視也會在每天上傳的影片中,挑選幾則於公視頻道的 「公民新聞報」節目中播出,目前平台也與主流媒體合作,進而提升社區議題曝 光率。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
CONTACTS Email:cc10@knvs.tp.edu.tw
聯絡人:中正社區大學 劉宥君
聯絡方式
中正社大
74
15
no.
興雅國小創意教室玩具工廠與 ideauser 創意設計合作平台
施行單位:台北市興雅國小家長會 實施地點:信義區興雅國小
開 源 創 意 + 設 計 協 作 = 創 造 價 值 興雅國小地處松菸文創園區和信義計畫區,集百貨精品和世貿商品的創意和設計於一身, 而趁著 2 0 1 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推動計畫,也讓我們開始推廣創意啟發教育從國小向下扎 根,讓興雅國小可以成為一個創意啟發教育的基地,也發展 i d e a u s e r 網站,讓同學從小 就可以養成將創意記錄下來的習慣,讓『開源創意 + 設計協作 = 創造價值』的概念可以 實現。
城市培養皿
圖 / 除了啟發孩子的創意,也鼓勵大人重視自己的創意發想,所 以邀請興雅國小愛心志工媽媽和社區居民,一起參加:11/19 手 工皂;12/10 手工包;12/14 摺紙的藝術等創意啟發課程。藉此 鼓勵人人畫下寫下發表自己的創意。
圖 / 延續小學生創意啟發教育的精神, 鼓勵興雅國小學生畫下寫下發表自己 的創意想法。
THE STORY BEGINS
圖 / 手工皂活動創意啟發教育更可以融合:自我介紹、藝術欣賞、 藝術手作、素描、物件材質認識與應用原理等學習課程。
故事的開始
有鑒於臺灣傳統產業沒落,老師傅空有精湛手藝無法發揮,臺灣缺乏創意啟發 教育,讓教育陷入一種只看到果,而不曉得歷程與發想的珍貴的狀況。興雅國小已 開辦 2 年創意啟發教育,為了讓創意創造價值,2015 年成為社區營造點,規劃建置 ideauser 網站,推動讓每個人都可以一隻筆一本筆記本,隨時隨地隨手記錄當時的 創意,並且上傳 ideauser 網站,讓大家一起開源創意,設計協作,創造價值。 76
15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創意課程 引導學生及家長共同發想創意構想 透過創意課程,結合興雅國小家長會數十名志工媽媽的力量,宣傳創意教育的推 廣向興雅國小志工媽媽和小朋友收集創意構想,作為未來創意啟發教育推廣的研 究,也讓創意啟發教育,成為親子最佳活動。請學員將自己,小孩,家人的創意 畫下來,寫下來,上傳到 ideauser 網站。
請教教育團體或專業人士 共構創意教育理念 在與教育志工團體的交流中,逐漸獲得共鳴,也建議未來可以到偏鄉、給原住民 和弱勢學生進行課業輔導時,能夠增加創意啟發教育的課程。因為創意啟發教育 是可以讓學生獨立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透過網路無國界的力量,也讓學生和 教育志工,甚至父母、親友、同儕,甚至世界關心創意教育的朋友,一起討論創 意的修正和改良,一起為創意教育努力。
ideauser 創意啟發教育 翻轉教育課題 除了持續和教育界多討論創意啟發議題,到學校,社區,家長會等團體去演講和 推廣,也培養創意教育創業團隊,目前先朝實體的創意啟發教材編排和安親班的 創意教育方向發展,結合虛擬的網站建置,朝向創業團隊的可能,能結合更多資 源,共同推動與經營創意啟發教育,已尋求相關業者一起合作編排教材與「創意 啟發 + 樂高玩具 + 程式」的可能。
圖 / 說明創意發想故事原由的重要性,以及強調創意無限與專業設計師團隊合作共同實現,是未來實 踐創意快速發展的趨勢。
77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志工人小聚,結合偏鄉教育平台,鼓勵大學生教育志工,利用寒暑假,能夠將創意啟發教 育的精神,帶到偏鄉、原民、弱勢的中小學生。
英國創造力教育 從小實作培養跨域能力 建立生活自信 在世界上以創意產業聞名的英國,從教育上可以看到從小創意與創造力的培 養的歷程。藝術、設計和技術類課程占三分之一比例,學校階段性的規劃與社區、 企業、博物館、文化行業合作機會,將課堂從校內拓展到校外,讓學生在真正的 動手實踐中接觸到從繪圖到運用工具、製作等過程需要具備的技能,了解製作的 基礎材料和審美特質,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養成跨領域能力。也從 2002 年開始,支持由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主導的創造力教育計畫。不同於臺灣將創 造力教育視為優質教育的一環,英國的創造力教育以釋放孩子的創意,強調讓孩 子感受到知識和生活的關聯性、主導、參與學習的過程、發現學習的樂趣、進而 建立自信。
創造力教育結合社區生活議題 補救教學的新主流 創造力教育跟社區生活議題結合,能讓學生與問題產生更切身關係,透過解 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有夢想與發問的勇氣,鼓勵努力找各種資源與方法,協調 各方意見,取得共識,肯定了自己有能力實踐的信心,是補救弱勢教育新主流。
CONTACTS Email:hy123hy123@gmail.com
聯絡人:台北市興雅國小家長會 王警南
聯絡方式
BOO 總部 index ideauser 78
16
no.
大同區青少年社區學習交流平台
施行單位: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實施地點:國慶里為核心的北大同區、「貳拾號公民會所」
大同共好,夢想的發源地。 「下課了要去哪裡呢?」位於北大同區的貳拾號公民會所,成了青少年放學後的學習聚 點,透過凝結在地青少年力量,提出以青少年為出發點的社區學習交流平台,持續發掘 在地青少年、對社區特有的觀察。藉由青少年與社區的對話交流,引導青少年對社區的 想像與創意發想,創造出屬於大同區的資源交流、參與式預算平台,也藉此讓社區青年 及工作者產生社區認同與力量。
城市培養皿
圖 /2015 年第二次大同區資源平台會議 以開放空間會議方式,共同提出會議討論方向,討論青少年、 長者、社區空間、北大同品牌、專業者對北大同的期待等幾個議 題方向,投票討論議題內項目的重要與急迫性,作為後續社區資 源支持的參與式預算參考。
圖 /2015 年第一次大同區資源平台會 議, 以 青 少 年 議 題 為 出 發, 討 論 社 區 需 求, 凝 聚 出 彼 此 組 成 大 同 共好協力聯盟的共識。
THE STORY BEGINS
圖 / 社區真人圖書館 - 大同區當代藝術館,進行日光顯影藝術教 學,體驗用傳統的方式留存社區影像。
故事的開始
紮根於北大同區作為計畫的實踐場域,此計畫從 2013 年社造點計畫「彩繪未來。
設計台北」,到 2014 年社造點計畫「北大同青少年創意產業聯結實驗計畫」,2015 年以「青少年社區學習交流平台」作為提案計畫主軸,透過社區居民需求議題討論、 青少年社區觀察,並加入社區互動、青少年社區串連與大同區行動聯盟,逐漸推動 跨組織整合,持續經營北大同區青少年聚點。三年的耕耘,延續青少年社區學習的 核心任務,擴展青少年產業創意、社區連結的可能性。 80
16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本次行動為跨組織的整合,持續以北大同區青少年聚點為想像,並將社區交流平 台及社區特色納入討論重點,作為青少年與社區連結之起點。 有以下三個層面的行動:
組織「大同共好協力聯盟」 透過社區資源盤點,包含在地社區單位、店家、學校、非營利組織,試著整合大 同區現有資源,找出社區需求端,連結外部資源。集合對北大同有興趣的組織與 團體,形成跨領域聯盟,成為結合人、空間與產業的「大同共好協力聯盟」,以 一種更客觀更具備發展潛力的視野,開展大同區的社區互動連結。
社區真人圖書館與青少年的技藝分享 與在地商家、團體、在地黃金人口 ( 社區長輩、地方耆老 ) 連結,讓青少年走出 教室學習,透過真人圖書的生活經驗分享、產業認識,帶領青少年體驗與探索, 讓青少年實際接觸產業運作,將教育融入社區,透過體驗學習讓社區的珍貴資源 能留存給青少年,達到經驗傳承與多元培力。 透過連結新的工作者、傳統產業與在地青少年,成為一種微型的實驗計畫,提供 平台,成為討論與對談的實驗點,讓青少年透過實作體驗與創作,自主展示與販 售作品,收入則回饋於青少年自身及社區,並以建立大同區自有品牌「大同製造 所」為目標,結合設計師、在地職人進行人才培育,並將創作製造出的商品於在 地商家展售,並將實際商品收益回饋並支持青少年人才培育與社區發展。
經營社區交流據點 物資、記憶的彼此傳遞 每週定期舉辦社區倉庫,居民把家中用不到的物品,帶到倉庫進行交換,延續物 品的生命;同時倉庫也成為居民意見交換的場所,在換物的過程中聽見社區的聲 音,除了分享長期居住的經驗,也提出對社區經營的想像與建議。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81
未來期待以「大同共好協力聯盟」,整合社區需求與供給, 與社區成為在地夥伴,提供在地青少年探索未來的場域,建 立社區微型企業的概念,青少年除了校內學習外,也能在社 區進行人生探索。也將持續辦理真人圖書、傳承社區傳統技 藝,並以發展「大同製造所」為目標,強化社會支持系統, 建構社區永續發展的力量。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社區倉庫,透過社區資源交流,讓社區物資有效利用,並讓社區耆老分享自身經驗與故事, 討論社區的變遷與脈絡。
分享經濟 重組社會互動模式 恢復人與人的信任關係 金融海嘯後,人們發現物質的「消費擁有」只是一時,「合作互助」、「交 換共享」的互動,才是生活富足幸福的關鍵。因此社區信任經濟、農民市集到社 會分享企業、時間銀行、社區借物網、交換派對等方式,開始創造不一樣的消費 模式,以共用、出借、出租,取代購買,開始改變世界的人際消費互動關係。
物物交換 當社區多了一個倉庫 首爾政府自 2012 年起推動「分享城市」計畫,鼓勵市民以物易物,拿出用 不到的東西來互通有無,透過創造新的經濟機會,恢復信任關係和減少資源浪 費。北大同區「貳拾號公民會所」,以社區據 ( 聚 ) 點作為物品分享的「社區倉 庫」,以分享作為社區交流互動的開始。透過家中物品交換,將北大同在地居民 的「物品」與「故事」流動,物資流通交換,成為在地居民各取所需、互相分享 的自由倉庫,交換彼此的生命故事與生活,另一層面也是延續物品與人的感情, 帶著職人創造者情感及使用者的感恩,並分享對社區的想像。
CONTACTS Email:corner.vj@gmail.com
聯絡人: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吳思儒
聯絡方式
景澤創意
82
06
Part
友 善 環 境
藉由環境營造友善氛圍,建立人與 土地的歸屬感、打破隔閡之牆、打 造友善節點,創建互助的支持網絡, 重新凝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83
17 老人與貓-「友善街貓社區計畫」 貓咪辦公室
18 泰順青田社區友善交通環境營造 綠色交通與行人單車友善環境促進會、綠色陣線協會
84
17
no.
老人與貓-「友善街貓社區計畫」
施行單位:貓咪辦公室 協力單位 : 明興社區發展協會 實施地點:文山區明興里民活動中心、慧誠老人養護中心、忠勤一莊 ( 國防部單身宿舍 )
跨 物 種 的 友 善 , 傳 遞 社 區 的 溫 暖 。 貓咪辦公室的貓咪不辦公,是收留實施浪貓絕育計畫無法原地放回的貓,傷殘病弱幼, 經過照顧調教等待認養。因為有實施浪貓絕育計畫的推動歷史,明興社區居民和善,相 較於其他社區,對待物種的態度更寬容,經過這些年持續推動,從在社區偷養貓到低調 的開始推動社區中途貓屋,漸漸地居民習以為常,到現在常會有居民散步去看貓……
友善環境
圖 / 木屑砂堆肥講座 –「堆出都市頂樓微生態」,邀來同是貓 志工阿杜,分享他在萬華住家頂樓施作木屑砂堆肥的心得,針對 本里生態社區特色,講述以生態的角度切入,以照片介紹木砂堆 肥帶來的昆蟲、植物,自然而然形成的頂樓小森林生態,在場的 生態志工和類日照長者都聽得興致勃勃。
圖 / 明興社區執行「類日照」課程系 列,製作艾絨招財貓,請出貓辦麻豆 陪伴。 圖 / 社區志工到國防部單身退舍「忠勤一莊」陪伴長者。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延續 2014 年參加儲規師培訓課程,將多年來在社區推動浪貓絕育、救援、安置、 送養、觀念宣導的經驗及心得,揉合寵物治療概念,提出「說故事給貓聽-友善街 貓社區計畫」,希望能透過計畫推行,提高社區居民的認同與參與,從中找到理念 契合的社區夥伴,讓社區資源得以維繫社區的中途貓屋運作,真正落實人與動物和 諧共存的友善動物社區。 86
17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透過活動前與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志工、安養中心、社區中對此議 題有興趣的居民的溝通、協調、形成活動共識的過程,達到人脈串聯,找到理 念契合的社區夥伴。讓社區成員透過帶貓訪視老人活動開始接觸、思考社區貓 及相關議題,讓貓志工有機會向社區居民介紹社區貓及友善街貓社區計畫。
透過問卷調查 接觸未來互動對象 問卷的發放針對未來仍能有後續接觸互動的特定對象為主,包括類日照老人課 程的長輩、慧誠養護中心的住民及工作人員、忠勤一莊的老兵伯伯等。透過有 效的問卷調查,得到結論:一般長者多喜歡與貓、狗互動;喜歡狗、貓的比例 差不多;多有飼養、照顧經驗;大多不會過敏;都覺得流浪狗貓,對生活不造 成干擾。
帶貓訪視 漸進的陪伴促進老人社交和健康 挑選社區內個性較親人的中途貓做為任務貓,由具備經驗及專業知識的志工帶 領貓訪視老人活動,活動中會介紹貓的習性、照顧上的注意事項、如何與貓互 動的常識,讓老人們懂得和貓互動的方式,也讓貓試著陪伴老人,讓老人逐漸 可以放鬆心情,享受與貓共處的感覺。
社區創意行動 創造動物友善環境 ( 一 ) 黑板彩繪塗鴉牆:黑板彩繪塗鴉牆本來不在計畫中,但意外地與社區友 善街貓議題順利連結。在彩繪塗鴉牆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好奇的居民駐足詢問, 趁機簡介行動內容,都得到正面的回應。現場提供塗鴉粉筆,居民可自行取用、 隨興塗鴉,讓貓議題與居民產生自在的連結與共鳴。 ( 二 ) 木屑砂堆肥講座:舉辦講座,講解木屑沙堆肥,可以處理社區街貓的糞 便問題,堆肥方法簡易,超過半年即可直接當成土。講座中長者也提問熱烈, 為居民帶來期待和想像,木屑砂堆肥可提供社區園藝栽種使用,未來為中途貓 屋解決貓排泄後大量木砂及貓志工須處理排泄後垃圾問題。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87
透過與社區中原有的老人志工連結,從中串聯社區人脈,找 出社區中潛藏、喜歡動物的居民,讓社區中途貓屋得到來自 社區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和資源,這部分雖有好的回應,但 還需要繼續努力。社區內兩個長期關懷據點 ( 慧誠、忠勤一 莊 ),在這次計劃中已完成調查、建立連結,「類日照課程」 將延續帶貓訪視方式,後續也持續延伸到長期照顧課程。透 過動物陪伴,讓社區友善街貓逐漸成為社區氛圍,繼續推動 「說故事給貓聽」友善街貓社區計畫,期待未來明興社區友 善動物經驗可以提供其他社區學習。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參與「類日照」課程活動的阿姨們非常喜歡大墨,直接就伸手撫摸、跟大墨說話。
動物治療 讓老人敞開心胸 國外的動物治療行之有年,國內也有狗醫生協會推動多年,對於老人們,動 物陪伴可以視為一種心靈撫慰,減少老人家的孤獨感,提高社交能力、安撫情緒。 「帶貓訪視提出,最先被質疑就是貓有那麼親人、穩定嗎?」實際在社區操作中 發現,長輩對動物的好惡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聊天中的陪伴、情感交流,以及長 輩們因話題而勾起的回憶。
友善街貓同時宣導生命教育、尊重生命 照顧街貓重點並不在於把社區貓養肥、養壯,意義在於這些行動之外體會到 的愛、善和尊重生命。讓更多有愛的社區居民自發的開始接納、甚至照顧住家附 近的社區貓,讓社區友善街貓、友愛動物的情感,逐漸成為社區氛圍。
CONTACTS Email:red2878@yahoo.com.tw 聯絡人:洪絢虹
聯絡方式
貓咪辦公室
88
18
no.
泰順青田社區友善交通環境營造
施行單位:綠色交通與行人單車友善環境促進會、綠色陣線協會 實施地點:大安區泰順街周邊社區(師大路、龍泉街、溫州街)
友善空間環境,需要你我一起努力! 當滿滿的汽機車占據了你我行走的空間,「安全」在泰順街社區的小巷弄空間、騎樓甚 至人行道似乎是個越來越遠的形容詞,讓孩童能安心的上、下學,使長者能不必閃躲機 車,單車亦能愜意的穿梭於此,成為社區對於友善交通環境的想像。
友善環境
圖 / 在集思工作坊中透過交流,建立起溝通的平台。
圖 / 邀請社區居民對於友善安全交通 環境空間規劃進行討論。 圖 / 寫下心中的願景。
THE STORY BEGINS
故事的開始
泰順街周邊社區因緊鄰臺師大校本部、龍泉街商家及臺大日式宿舍群,汽機車 停車位供不應求,周圍道路邊多為汽車停車格,機車停車空間嚴重不足,學生或遊 客停車往往占用小巷弄空間,甚或騎樓、人行道,造成社區民眾行走空間不良,且 社區內亦有古亭、新民兩所小學,所以社區民眾的行走環境,及友善安全的上下學 通學路規劃成為關心的課題。 90
18
no.
HOW TO DO 社區怎麼做
發起「社區友善交通廊道與停車空間盤點」活動 邀請里長、居民與社區規劃師走踏訪視社區環境,完成盤點調查社區內既有道 路友善交通動線與路邊路外停車容量情況,規劃及討論適合泰順街特性的友善 交通環境及安全行走空間路網方案。
發展「社區友善交通環境及安全行走路網空間規劃」 與社區規劃師等專家顧問共同參與討論社區友善交通行走空間、安全環境、汽 機車停車、生態綠廊等議題。製作社區綠地圖,共同規劃適合本社區特性的友 善交通安全環境及行走空間的綠廊路網行動策略方案。
舉辦「泰順社區友善交通環境營造」集思工作坊 邀集社區住民 ( 古風里、龍泉里、龍坡里等里內居住或租住民眾 ) 及臺北市民 參與「友善交通環境空間集思工作坊」,工作坊的形式是透過市民參與、引導 願景、發想機制、由下而上進行的社區共識公民會議。 討論是否取消路邊停車格、設置路外汽機車停車位、減少騎樓停滿機車、規劃 友善交通環境與行走空間、生態綠廊路網,甚至社區學校機構是否也可以有回 饋機制,共同承擔交通環境營造的成本等,一起集思發想社區巷弄道路友善交 通動線,討論規劃社區長者小孩安全行走空間營造,及和平東路、辛亥路、龍 泉街道路邊汽車停車格改為機車停車位之可能,以共識決議推出適合本社區的 友善交通環境營造行動方案。
FUTURE
社區未來期待
91
舉辦「社區友善 × 鄰里交通環境改善經驗分享會」,不僅 邀請交通局、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里辦公處、社區發 展協會等公單位長官與專家學者,更召集關心綠色交通友 善環境的市民朋友或社區志工,發起組成「綠色交通友善 城市志工隊」協助綠色交通與行人單車友善環境各項工作 促進之推動,維護社區交通安全友善。
COMMUNITY NOTES 社區筆記
圖 / 居民積極參與集思工作坊。
綠色交通 塑造慢活、友善、永續環境 綠色交通,又稱可持續交通、永續運輸,是以適應人類居住環境、生態均衡 及節能的交通運輸系統,並採低污染、適合都市環境的交通工具。利用對於環境 及健康與能源消耗等較為有利的運輸工具來達成同樣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是 一種全面改造交通系統及環境的做法,涉及都市空間結構的轉變,及民眾生活型 態的改變、使得在交通的過程中,不會遭到交通污染所帶來的危害,更可以透過 交通過程帶來健康、「交通系統」不只是「生活工具」,也是「生活空間」。
綠色交通核心價值 以人為本的哲學思維的逐漸凝聚 本次「友善交通環境空間集思工作坊」,透過大家討論,以歸納法逐漸凝聚 社區對友善交通環境空間的想像,歸納社區居民的建議,有針對價值、社區參與、 機制、規範、問題等面向的意見,逐漸形成友善交通的各個層面的行動及解決方 案。包含以人為本的規劃價值、社區民眾主動參與、共同提出處理前的完整配套 措施,共同綠美化環境、將汽車停車格釋出、社區共乘制度,結合健康及習慣的 推動等機制的想像,在規範層面,有社區公約的制定等,透過民眾智慧,不斷的 讓大家的想法更接近生活、整合資源、以人為本的價值核心。
CONTACTS 聯絡人:綠色陣線協會 聯絡方式
林學淵 Email:0936333747.tw@gmail.com 92
萌芽.深耕.串聚
相信 相信每個關心社區生活的個人、團體或組織, 都能發揮自身優勢;相信從社區生活的體會出 發,發展「臺北是……」的想像。行動過程中, 與社造點共同挖掘社區本身的寶藏與資產,培 養社區營造的能力及動力;協助社區串聯內、 外在的網絡,促使每個想像開展,在實踐的過 程成長,「萌芽」、「深耕」、「串聚」。 93
洪德仁 / 北投文化基金會 臺北市社造中心駐點團隊 換:全民參與邁向公民社會 2015 年的年度關鍵字是「換」,這一年正好是地方選舉後,各 縣市政府積極除弊興利,呈現出在大變革的年代中,整個社會思 索著未來的出路。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因應柯市長的上任,以過去多年來推動都會 社區營造的基礎,積極應用媒合基金,進行社區擾動,在文化資 產保存、田園城市、高齡照護、都市更新、街區改造、永續環境 等各項議題,提供公民組織培力的機會。同時,社造中心舉辦了 幾場次的國際交流研討會,讓臺北市社區營造的成果有機會和國 際交流學習,見證到社區國際化的重要性。 社造中心積極介紹參與式預算,這是建立在社區營造的基礎,提 供公民組織經由對話、學習、協商及共識形成,提出解決社會問 題的對策,讓公共資源可以運用在弱勢族群,也提升公民組織的 蓬勃發展,正是呼應「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政策。全民的參 與,讓臺北市邁向公民社會。
蔡明穎 / 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 臺北市社造中心駐點團隊 社區營造是透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凝聚社區共識,讓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這個社區獨特 意象的一個行動;而 2015 年的社造點計畫,面對新政 策「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目標,以多元創新的方 式,連結更多人與人之間的生命脈動與夢想希望。雖 然經費不多,但從社區的議題,轉化成為社群的力量, 不管是從藝術文化、弱勢關懷、城市改造、社區培力、 友善環境等社區社會議題,藉由社造中心這個平台運 轉,開始串聯起跨族群、跨年齡、跨領域的社會實踐 力量;也因為透過社區互相學習的過程,能夠讓市民 們想像力與創造力不斷擴散與發展,最後形成改變城 市的力量;期許這股能量,能從小小點開始,處處開 花繁盛,最終在城市間竄流成甜美的果實。 94
蕭松年 / 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人 臺北市社造中心駐點團隊 面對臺北城市整體發展的快速變化,作為城市文化重要養 份之一的生活歷史場景大規模抹除的速度相當令人憂心, 社區營造卻是可以緩解、調節這種開發壓力的處方,同時 藉著引動社區能量,也提供政府面對關鍵議題、推展公共 政策時一個強大的基層助力。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計畫案,藉由 2015 年 18 個社造點的 培力,持續培育多元的基層社群,透過小額補助引導社區 能具體而微地實踐構想並逐步累積經驗,使社區學習了解 並運用擁有的資源及資產,共同改造並提昇城市環境。 今年看到許多社造點提出“共同照顧、共同分享”的互助 平台行動理念,這種認識社區需求然後分享串聯的意識, 是社造推動引擎持續服務需要的能量,也體現社區營造的 核心價值。我們期許未來除了社區由下而上提出需求,社 造中心也能夠充分發揮統籌引導功能,整合民間量能接軌 公共議題,為城市再生發展共同努力。
王耀東 / 太玥工作室 臺北市社造中心駐點團隊 公民參與社區的改變,已逐漸形成一種力量,有別於過去強 調的環境改善,對於多元價值的建立更是值得被讚許與推廣。 從社造點的遴選到成果完成,所呈現的也不再只是一個結果, 而是成為整個轉變過程的階段,持續的關懷與不斷注入的新 血,都是在喚醒更多人明瞭四周正在面臨的挑戰與危機,社 會隱藏的潛能是強大的,各式民間團體與社團組織的行動是 活絡的,善用這股正向的力量,適時地結合不同的專業與眼 界,都將構築新的美麗世界。藉由政府微薄的經費挹注將可 使這星星之火持續地燃燒,同時,讓一群努力奮戰的人認識 更多同樣在付出的另一群人,把一雙筷子變成一把筷子的力 量,因此,如何緊緊扣住這些群體,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學習 與扶助,是未來執行時得更加努力的部分。也期待透過社造 點的推波助瀾,使得改變成為可能。 95
詹育芳 /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規劃師 臺北市社造中心駐點團隊
臺北市各個角落的社區們,總有一小撮人們關心著社區的大小 事,不知如何解決或完成,且缺乏資源可行動。臺北市社造中心 每年度的社造點媒合計畫,提供小額度經費讓社區申請提案。 透過推動微型卻具體的社區計畫,點燃社區實踐的希望之火。許 多參與式的創意行動,如工具分享車行動、木作行動、空間營造 等,開始引起居民關注社區生活的變化。這許多短暫發生的在地 行動,搭起社區內的串聯網絡及平台化的工作。例如景澤創意公 司執行的青少年學習平台,不僅討論社福議題,甚至連結在地產 業與職人的發展議題;小柴屋的分享技藝活動,與在地匠師和雙 蓮國小合作進行地方記憶的風景勾勒融合手作創作,持續發酵多 元的寧夏產業街區自造者精神。 這些社造點,無形之中,引發社會小尺度社區的共鳴,讓更多社 群團體響應,開啟後續更多社區社群的媒合,翻轉過往都市規劃 由上而下方式,藉由小型行動,實踐體制外的可能性。
18 個社造點,他們的故事不僅是社區力 量的展現,更是臺北市都會型社區營造 廣納 18 種在地行動的多元縮影。
96
2015 年 社 區 營 造 點 成 果 輯
出版機關 聯絡電話 聯絡地址 發行人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02)2321-5696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 8 號 方定安
執行單位 聯絡電話 E -m a il 官方網站 Facebook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02)23930629、25575679
總編輯 編輯委員 責任編輯 執行編輯 編輯/校訂 美術編輯 出版日期
community.taipei@gmail.com http://www.community-taipei.tw/ https://www.facebook.com/community.taipei
李永展 王耀東、洪德仁、詹育芳、蔡明穎、蕭松年 ( 按筆劃排序 ) 吳碧霜 黃雁翎、吳柳瑩、吳郁欣 賴彥如、洪國書、王貞懿 黃雁翎、吳柳瑩、吳郁欣 黃雁翎、吳柳瑩 2016 年 3 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