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b43d920f006411f40b960061c2cf6ad7.jpeg)
朝山:與佛接心
儀式空間設計
城市減速帶
棧二庫整建提案
境遇之地
蚵仔寮漁村旅遊中心
環水於生
堆煤場的入水儀式
朝山:與佛接心
儀式空間設計
朝山的起源可以回溯至古印度的巡禮,釋迦摩尼曾鼓勵弟子參訪他生命當 中的四個重要地點,出生、悟道、初轉法輪、涅槃的四個地點,追隨佛陀的足 跡,感受他的精神與力量。
而現今的朝山儀式,則會先在儀式開始先進行禮佛三拜和問訊, 然後師傅 會帶領信眾進行灑淨,表祝福以及形成結界之意。而朝山的 主要步驟就是以三 步一叩首的方式,一步一步向山上拜,並跟隨鐘聲 稱頌佛號,抵達終點後則進 行迴向,而後由師傅進行開示。
本案的設計基地位於澄清湖的富國到,計劃在此設立一座小型佛教空間, 其設計理念基於古印度佛陀八大聖地和現今朝山儀式的意義轉化。
基地位置 高雄市 澄清湖富國島
執行期間 Apr. - Jun. 2020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4d826452779893a7f2fe4c84546f7884.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9888d45031b1508b1d55049ad062522d.jpeg)
古印度佛教巡禮路線與現今的朝山儀式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d959626492d6bceba285e0b3ae03c85b.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fc8bdd86e71924ecf2f1169419b47617.jpeg)
情境盒子
上方的四個情境盒子,汲取自朝山的四個重要的儀式步驟作為發想,左方的第一個情境盒子,以灑淨作 為概念,以無指向的圓形成空間中無實體的結界,作為人們進入聖境的第一步;第二個盒子以佛教八大聖地 相對位置的串連,透過路徑上高差的變化,和不同角度方向的開口,達到時光回溯,感受佛法的意象;第三 個情境盒子,則是想將朝山儀式的主體呈現出來,以路徑上的曲折、遮蔽 、放大和縮小,有些使人迷惑的空 間,而朝山卻必須始終保持心靈的安定,專心致志,透過身體的痛苦與磨難來鍛鍊心智;最後一個盒子,呈 現的是在朝山的終點,人們逐漸由低而高 ,與來自上天的佛陀,在之中相遇、接心。而將四個情境盒子再近 一步整合與尺度化,最終將整個進入佛教空間的過程,形成一趟完整的朝山空間體驗。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3e2b8f30e2b74bdf66a751527350825e.jpeg)
平面的主要動線的以佛陀進行古印度八大聖地巡禮的路線進行發想。由岸邊的三條小徑 的匯集,作為整個空間體驗的開始,進入扇型的灑淨區,象徵著進入佛陀的結界之中,之後 進入下潛入水的步道,與塵世隔離,朝山的道路透過步道的緩緩抬升以及使光影交錯的構造 物,象徵著朝山儀式中的苦難,通過這些挑戰之後才能進入大殿,真正的與佛接心。最後路 線回到最初的灑淨空間上方,而人們再度回到塵世中,繼續生活。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cc50d5f5512fff7a43a44275d11b022c.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6f13565749f4a9f1d1317b5509f08fcf.jpeg)
儀式空間位於澄清湖中央的富國島,透過湖水所形成的的天然屏障 ,在繁華的高雄市區之中遺世獨立,成為佛的聖境。
透過水中步道前往島上,可以望見高處完成朝聖儀式歸來的人們, 形成上下視線的交流。而唯有透過親身的經歷,才能真正領悟朝山儀式 的意義和法喜充滿的感受。
在歷經迂迴和逐漸抬升的步道,人們將進入大殿之中,透過玻璃磚 的映射進來的聖光照映在人們身上,與佛接心。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7c5cce65e0ab9a34529369a418fe0f88.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bd1fe5261838f0367e43b2fd1e33538c.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bd1fe5261838f0367e43b2fd1e33538c.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a5cf3ab7812f55504bdeba69ce355ede.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ee623c72227ce097288a2e5d3e3130ea.jpeg)
城市減速帶
棧二庫整建提案
從十七世紀荷治時期建港以來,高雄港的港埠規模就不斷擴張,然後高雄 港埠設施的建設,卻是根植於掠奪物資及軍需供給的戰略前提之下。高雄港區 也一直隸屬於管制區,於是高雄的城市發展無法真正貼近港灣,直至「港市合 一」計畫的推動,在使得港邊的倉庫獲得被活化使用的機會,人們的日常生活 也得以更親近於海。
棧二庫座落的位置,可以用「陸止於此,海始於斯」這句話來概括,接臨 在高雄的第一座火車站「打狗驛」旁,是高雄市百年城市發展的重要起點。同 時南北側又分別與廣大的壽山和高雄港相接。 此次設計以通盤檢討周邊的倉庫 利用狀況提出創新的複合機能在棧二庫中,並且在對歷史建物保存再利用的前 提之下,新增結構。
基地位置 高雄市 棧二庫
執行期間 .2020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4edd6f62bd9593fed8cafacf6a481f21.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bb31ed3ec6cced437d5fa5214a16e21d.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71ceb62401c4b456bdb5b56232df7cf9.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42d821f6a295502a5cb96b9b81ea2bae.jpeg)
周邊倉庫使用機能
棧二庫緊鄰著濱線鐵道,作為高雄的第一條鐵路, 見證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發展變遷。如今,該鐵道已停 用,並轉型為一座廣大的鐵道園區。周邊的聚落與商業 區域也是高雄最早的開發地區,保存了豐富的歷史建築 和臨水的倉庫空間。例如,公園路因高雄的拆船工業而 形成獨特的產業聚落,而大溝頂則是覆蓋排水溝渠後形 成的市場,具有獨特的空間構成。
如今,這些臨水的倉庫群正逐漸被活化重生。考量 到棧二庫獨特的地理位置,我將其規劃為一個集商業、 文化創意於一體的混合用途空間。設計中還融合了駐村 藝術家社群及旅宿設施,並將新建體量的視覺影響納入 考量,從海面與都市視角進行設計,塑造出符合其環境 脈絡的新舊整合提案。
1.Cultural and Creative Stores & Restaurants
2.Railway Plaza
3.Art Library
4.Resident Artist Community
5.Art Gallery
6.Hotel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bdf540910ca9745150da7d928b25cd64.jpeg)
原有的倉庫沿著鐵道軸線被打開,新建的量體具 有視覺引導的作用,使人們能從鐵道公園向棧二 庫移動。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3bba6a297181818740ce8e1d139fab89.jpeg)
旅館空間面海側,設計了波浪狀的 double-skin,以過濾西曬的強烈日照,也
讓從海測的視角,削弱視覺上的量體感,
使量體與天空的界線變得模糊。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599b48b7c84ae6e08ad041e70cd91385.jpeg)
新的量體與哈瑪星鐵道公園的歷史鐵軌軸線呼 應,也與舊的倉庫量體之間形成新的半戶外空間, 成為連結海陸側的穿梭路徑。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4ffb356b50a28cb9beb46c09a60b3f3d.jpeg)
舊倉庫內的新設置夾層的鋼構與原有的混凝土構造脫開,並在其中設置19組巨柱 ,支撐上方新建的量體,並且每組柱子由兩根鋼構組合,呈現輕盈的視覺效果,也使 之舊屋頂的桁架能夠並置。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11cb06fbce46231aa39478f03b6f8e02.jpeg)
從壽山的觀景台眺望棧二庫,新建的量體輕盈通透的漂浮在舊倉庫之上,延續了鐵道公 園的軸線,也與對岸貨櫃碼頭的起重機形成有趣的呼應。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82a92cecdb2247d3a7900e0cb23b180a.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86fc926cde96aad32f79514a28b2aec4.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e070efb9123b0d11faf8069a588059ae.jpeg)
倉庫沿著與鐵道遺跡相對應的軸線開放,形成一個面向大海的半戶外空 間。人們可以在開放的廣場上嬉戲遊玩,也可以通過樓梯登上新建的懸浮量 體,參觀藝術家的駐村空間。倉庫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的結構,並用 透明玻璃取代了部分牆體。新設置的玻璃立面也與原有的磚牆結構形成了透 明與堅實的對比。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50113051430-98f3701c2f4cfeddcff849fd0f4feed0/v1/6b8b9abf510a51712480420fe5ed48d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