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致和建築作品集 2025

Page 1


朝山:與佛接心

儀式空間設計

城市減速帶

棧二庫整建提案

境遇之地

蚵仔寮漁村旅遊中心

環水於生

堆煤場的入水儀式

朝山:與佛接心

儀式空間設計

朝山的起源可以回溯至古印度的巡禮,釋迦摩尼曾鼓勵弟子參訪他生命當 中的四個重要地點,出生、悟道、初轉法輪、涅槃的四個地點,追隨佛陀的足 跡,感受他的精神與力量。

而現今的朝山儀式,則會先在儀式開始先進行禮佛三拜和問訊, 然後師傅 會帶領信眾進行灑淨,表祝福以及形成結界之意。而朝山的 主要步驟就是以三 步一叩首的方式,一步一步向山上拜,並跟隨鐘聲 稱頌佛號,抵達終點後則進 行迴向,而後由師傅進行開示。

本案的設計基地位於澄清湖的富國到,計劃在此設立一座小型佛教空間, 其設計理念基於古印度佛陀八大聖地和現今朝山儀式的意義轉化。

基地位置 高雄市 澄清湖富國島

執行期間 Apr. - Jun. 2020

古印度佛教巡禮路線與現今的朝山儀式

情境盒子

上方的四個情境盒子,汲取自朝山的四個重要的儀式步驟作為發想,左方的第一個情境盒子,以灑淨作 為概念,以無指向的圓形成空間中無實體的結界,作為人們進入聖境的第一步;第二個盒子以佛教八大聖地 相對位置的串連,透過路徑上高差的變化,和不同角度方向的開口,達到時光回溯,感受佛法的意象;第三 個情境盒子,則是想將朝山儀式的主體呈現出來,以路徑上的曲折、遮蔽 、放大和縮小,有些使人迷惑的空 間,而朝山卻必須始終保持心靈的安定,專心致志,透過身體的痛苦與磨難來鍛鍊心智;最後一個盒子,呈 現的是在朝山的終點,人們逐漸由低而高 ,與來自上天的佛陀,在之中相遇、接心。而將四個情境盒子再近 一步整合與尺度化,最終將整個進入佛教空間的過程,形成一趟完整的朝山空間體驗。

平面的主要動線的以佛陀進行古印度八大聖地巡禮的路線進行發想。由岸邊的三條小徑 的匯集,作為整個空間體驗的開始,進入扇型的灑淨區,象徵著進入佛陀的結界之中,之後 進入下潛入水的步道,與塵世隔離,朝山的道路透過步道的緩緩抬升以及使光影交錯的構造 物,象徵著朝山儀式中的苦難,通過這些挑戰之後才能進入大殿,真正的與佛接心。最後路 線回到最初的灑淨空間上方,而人們再度回到塵世中,繼續生活。

儀式空間位於澄清湖中央的富國島,透過湖水所形成的的天然屏障 ,在繁華的高雄市區之中遺世獨立,成為佛的聖境。

透過水中步道前往島上,可以望見高處完成朝聖儀式歸來的人們, 形成上下視線的交流。而唯有透過親身的經歷,才能真正領悟朝山儀式 的意義和法喜充滿的感受。

在歷經迂迴和逐漸抬升的步道,人們將進入大殿之中,透過玻璃磚 的映射進來的聖光照映在人們身上,與佛接心。

城市減速帶

棧二庫整建提案

從十七世紀荷治時期建港以來,高雄港的港埠規模就不斷擴張,然後高雄 港埠設施的建設,卻是根植於掠奪物資及軍需供給的戰略前提之下。高雄港區 也一直隸屬於管制區,於是高雄的城市發展無法真正貼近港灣,直至「港市合 一」計畫的推動,在使得港邊的倉庫獲得被活化使用的機會,人們的日常生活 也得以更親近於海。

棧二庫座落的位置,可以用「陸止於此,海始於斯」這句話來概括,接臨 在高雄的第一座火車站「打狗驛」旁,是高雄市百年城市發展的重要起點。同 時南北側又分別與廣大的壽山和高雄港相接。 此次設計以通盤檢討周邊的倉庫 利用狀況提出創新的複合機能在棧二庫中,並且在對歷史建物保存再利用的前 提之下,新增結構。

基地位置 高雄市 棧二庫

執行期間 .2020

周邊倉庫使用機能

棧二庫緊鄰著濱線鐵道,作為高雄的第一條鐵路, 見證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發展變遷。如今,該鐵道已停 用,並轉型為一座廣大的鐵道園區。周邊的聚落與商業 區域也是高雄最早的開發地區,保存了豐富的歷史建築 和臨水的倉庫空間。例如,公園路因高雄的拆船工業而 形成獨特的產業聚落,而大溝頂則是覆蓋排水溝渠後形 成的市場,具有獨特的空間構成。

如今,這些臨水的倉庫群正逐漸被活化重生。考量 到棧二庫獨特的地理位置,我將其規劃為一個集商業、 文化創意於一體的混合用途空間。設計中還融合了駐村 藝術家社群及旅宿設施,並將新建體量的視覺影響納入 考量,從海面與都市視角進行設計,塑造出符合其環境 脈絡的新舊整合提案。

1.Cultural and Creative Stores & Restaurants

2.Railway Plaza

3.Art Library

4.Resident Artist Community

5.Art Gallery

6.Hotel

原有的倉庫沿著鐵道軸線被打開,新建的量體具 有視覺引導的作用,使人們能從鐵道公園向棧二 庫移動。

旅館空間面海側,設計了波浪狀的 double-skin,以過濾西曬的強烈日照,也

讓從海測的視角,削弱視覺上的量體感,

使量體與天空的界線變得模糊。

新的量體與哈瑪星鐵道公園的歷史鐵軌軸線呼 應,也與舊的倉庫量體之間形成新的半戶外空間, 成為連結海陸側的穿梭路徑。

舊倉庫內的新設置夾層的鋼構與原有的混凝土構造脫開,並在其中設置19組巨柱 ,支撐上方新建的量體,並且每組柱子由兩根鋼構組合,呈現輕盈的視覺效果,也使 之舊屋頂的桁架能夠並置。

從壽山的觀景台眺望棧二庫,新建的量體輕盈通透的漂浮在舊倉庫之上,延續了鐵道公 園的軸線,也與對岸貨櫃碼頭的起重機形成有趣的呼應。

倉庫沿著與鐵道遺跡相對應的軸線開放,形成一個面向大海的半戶外空 間。人們可以在開放的廣場上嬉戲遊玩,也可以通過樓梯登上新建的懸浮量 體,參觀藝術家的駐村空間。倉庫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的結構,並用 透明玻璃取代了部分牆體。新設置的玻璃立面也與原有的磚牆結構形成了透 明與堅實的對比。

徑 遇之地

蚵仔寮漁村旅遊中心

「地方創生」,是一個在活化和提升地方社區活力的綜合性策略,概念源 自日本,目的希望地方發揮特色、發展出最適合的在地經濟,讓人們不一定非 得在都市工作,能夠選擇其他鄉鎮或回到自己的故鄉,以改善高齡少子化、城 鄉發展不均等問題。

此案以地方創生的策略,在蚵仔寮漁村舊聚落中,建立一座複合式的旅遊 中心,集結在地居民以及外來遊客,創造既能滿足居民日常活動需求,同時在 此展現漁村特色的空間,引入適度的商業及旅宿機能,企圖復興這座逐漸凋零 的老漁村。

蚵仔寮是一個傳統的漁村聚落,因而有許多宗教建築,是居民祈求出海平 安的信仰中心,同時也是平時居民匯聚的空間。假日時在會有許多遊客造訪魚 市場,基地位於舊聚落的邊緣,緊鄰著海岸線和港口。基地上的舊建物被拆除 ,土地預計出售建成大樓,在此次設計中希望將此基地轉換成一個漁村旅遊的 複合式遊客中心,期望重新活絡陷入衰退的漁村聚落。

基地位置 高雄市 蚵仔寮

執行期間 .

從聚落紋理生長出與舊聚落尺度相近的堆疊量體。

將上層的量體進一步碎化,輕量化過於厚重的量體感及獲得更好的視野。

結合底部商業空間和碎化的旅館單元,以和緩變化的地景,創 造不同層次的遊走路徑。

將上下量體的形式語彙進行統合,並且思考更精確的結構及動線系統。

整體的建築計畫,在地面層以當地漁村特色相關的餐廳及伴手禮商 地為主,而被量體圍塑出來的半戶外空間,則可以彈性的作為在地居民 的集會活動空間或是假日市集的舉辦地。

二樓則引入相對靜態的藝術空 間和書店等機能,作為與上方旅館空間的過度帶。三樓則是依照景觀和 聚落紋理高低錯落的旅館空間。

旅館單元的型態呼應自當地廟宇燕尾的傳統建築語彙,結構部分由地下室RC續接樹 型的鋼構柱支撐,單元內部以夾層方式區分衛浴、起居室和睡眠區。

透過這個漁村旅客中心的設立,引入適度的商業及觀光機能促進當地的發展,周邊的空置的老舊房舍,也能進駐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店及餐廳。

像遊走在舊聚落中般,在行走的每個瞬間產生不期而遇的空間體驗。

還水餘生

堆煤場的入水儀式

從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可見人們對於自然環境態度的轉變:原先無人為 開發的荒蕪沙洲,被開闢成一百二十甲鹽田,然後魚塭和電廠的陸續建立,逐 漸佔據了原先的沙洲與潟湖,海陸邊界變成人工筆直的分割,而這片鹽田卻在 某個機緣下,從最初的人為開發地,成為自然生態最後的天堂。在開發飽和的 土地上 ,人們將眼光再次望向這片濕地,以保育的糖衣劃定了強硬的邊界,奪 去了大半的鹽灘地闢建為新電廠。

「人們該生活於自然當中,未來才有機會選擇自然。」從人們出海捕魚、 引海水曬鹽、養殖魚塭、冷卻發電機組,種種對於水的使用形式,凸顯了人們 對於環境予以宰制的態度。我試圖使人們重新入水,以身體感知環境中的訊息 ,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於這片過渡承載的土地之上。"

基地位置 高雄市 興達火力發電場 戶外堆煤場 執行期間 .

發電廠、漁村、濕地三者之間在空間上存在緊密的關係,但實際 上三者不具有互動關係,甚至是相斥的存在,三者之間特殊的關係開 始了我的設計討論。我首先以都市空間的尺度,並且設定了三種分析 的類型:土地、人為活動、自然環境,由歷史圖層之中三個的空間變 化,來檢視人類活動對於環境和地貌產生的各種影響,以及生態如何 回應甚至再生的過程。

一百年間的地景從沙丘、潟湖、鹽田到漁塭到發電廠建立,揭示了 人類開發與自然環境之間看似二元對立,卻又存在矛盾而複雜的共存關 係。人類學家Timothy Ingold 說過:「 To know things you have to grow into them, and let them grow in you。」說明了人們需要生長於 自然環境之中,才會對其產生敬畏和理解,我將各個分析圖層相互疊加 ,得出三者的互動關係,近一步發展成立體的空間模型。

經由前期對於整個電廠及周邊場域的分析,將我的設 計場址選定於興達發電廠南側的戶外堆煤場,這座堆煤場 在新的燃氣機組商轉之後,將有機會被重新釋放,回歸於 自然之中。而堆煤場南側的防風柵網,因為其在視覺和空 間上的巨大存在感,同時也作為居民長期以來抵抗堆煤場 空氣污染的最後防線,具有深刻的意義。

所以這道防風柵網將被我從轉換成一條由陸到海側的 路徑,成為一條讓人們重新感知自然的路徑,也是一場讓 堆煤場重新入水的儀式。通過防風柵網轉變而成的路徑, 人們在一路向海移動的過程中,會因為路徑上的開口、分 岔及新其他的路徑,不斷回溯歷史上地景變化的重要時刻 ,同時映照的現在和未來。

1. 將地表上的剩餘煤炭挖除,透過特殊加工作 為作混凝土骨材使用。

2. 在敷地上種植耐鹽鹼性植物,形成固沙的防 風林。

3. 將防風柵網進行部分拆解。

4. 沿著柵網佈設機能空間。

5. 當大潮或極端大雨來臨時,部分的灘地會重 新沒入水中。

在長達600公尺的路徑上,如同堆煤場封閉的運煤軌道一樣,人們會沿著柵網上的步道, 逐漸向海側移動,透過對應著曾經與現存的人工地景創造出的路徑、開口和新的量體空間,使 人們感受時間推移下的人為活動與自然交織的環境變化。

地景的變化,也是隨著由陸到海側的過程逐漸回歸自然,整體的空間體驗由一個巨大的高 架環狀步道開始,這是一個帶領人們穿越時空的環狀構造,從此可以看到象徵著鹽田的敷地、 如同煤堆的建築量體、現存的漁塭和新設立的電廠。而後隨著被拆解的防風柵網,高度逐漸轉 變為更貼近大地也更親密的尺度,最終人們會以身體感知自然、回歸於水中。

由陸側到海側地一系列的剖面圖,可以看到 空間體驗上從巨大的人工地景,到逐漸縮小的更 親密空間尺度,以身體尺度感受自然環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