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stigma Programs 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馬慧英、謝筑恩執行製作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但不得為 商業目的之使用。惟使用時必須保留註明著作者姓名:馬慧英、謝筑恩。
反 烙 印
教學 方案 手冊
烙印——01
反烙印——03
反思學習——04
【專業健康照護關係的探索與反思】課程大綱
——8
方案一、與身心障礙者共處——11
方案二、模擬日常生活之特殊族群——17
方案三、 「促進身心障礙朋友與社會友善互動」 行動方案——24
反思小幫手——32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烙印 烙印(Stigma),或譯為污名。該詞源自於希臘人在奴隸,罪 犯或叛徒身上所加諸的印記,使其在社會中受到他人的歧視與 侮辱。雖此強蓋印記的行為已不復存在於現今社會,烙印一詞 轉而指稱「族群因其所擁有之特質與屬性,遭受社會大眾對其 貼以標籤,進而遭受歧視或隔離的現象」(Goffman, 1963) 1。可 能導致烙印的不良屬性包含:身體方面的畸形或殘缺,人格心 理的缺失,或是社經地位的弱勢。烙印的層次從人際、機構到 社會,層層交錯影響。每一個負面標籤不是不存在,而是因為 不了解所產生的誤會導致成為偏見,甚至歧視。 研究發現醫護專業人員對病患並不因對疾病的認識而有 較少的刻板印象或偏見(Corker et al., 2013; Lyons & Ziviani, 1995; Schulze, 2007;王盈婷、徐畢卿、陳志軒,2017) 2:病 患或其家屬感受到烙印的來源之一是醫療/健康照護專業人 員。不可置否地,專業人員也是社會中的一份子,在專業養
1
2
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Corker, E., Hamilton, S., Henderson, C., Weeks, C., Pinfold, V., Rose, D., Lewis-Holmes, E. (2013). Experiences of discrimination among people us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England 2008-2011.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s55), s58-s63. Lyons, M., & Ziviani, J. (1995). Stereotypes, stigma, and mental illness: Learning from fieldwork experie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9(10), 1002-1008. 王盈婷、徐畢卿、陳志軒. (2017). 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精神衛生專業服務之烙印經 驗. 台灣醫學, 21(2), 143-154. doi:10.6320/FJM.2017.21(2).3 1
成與社會化過程中同樣受到社會文化的信念與價值影響,因 此可能如普通民眾般對某些疾病有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當患者或其家屬感受到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對他們有偏見 與歧視時,除了加重病患與家屬的壓力外,也難以發展正向 和諧的治療性關係,進而影響對患者的治療品質。對健康照 護專業者而言,若對個案或其家屬有烙印,不但對自己的健 康有負面影響,也會影響與個案的接觸溝通、臨床推理、評 估與治療計劃(Schulze, 2007) 3。現行的醫學教育可能可以改 善,但卻也可能惡化烙印現象(Ay, Save, & Fidanoglu, 2006) 4。 因此,把握學生求學時期的可塑性,在專業教育中融合反烙 印方案至為重要。 為了優化醫療照護品質,改善醫病關係,我們必須正視 這些烙印的存在,透過教學方案的策略引導學生逐步反思, 從發覺社會烙印現象到自我批判。由於留意到現行的職能治 療專業教育中尚未有以反烙印為主題之教學與課程,因此我 們建構一系列性的教學方案,以醫學人文中之反烙印與同理 心為核心,省思層次從個人內省到與他人同在,再到社會結 構制度與文化情境脈絡。課程中逐步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
3
4
2
Schulze, B. (2007). Stigma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n an intricate relationship. Int Rev Psychiatry, 19(2), 137-155. doi: 10.1080/09540260701278929 Ay, P., Save, D., & Fidanoglu, O. (2006). Does stigma concerning mental disorders differ through medical education? A surve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 Istanbul. Social Psychiatry Epidemiology, 41(1), 63-67. doi:10.1007/s00127-005-0994-y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體察身心障礙者可能的被烙印與自我烙印感受,反思社會中 的烙印、偏見與歧視現象,並對生活中的不平等設計有所察 覺。
反烙印 反烙印(Anti-stigma,去除對他人的烙印)的目標是發展 同理心(empathy),去了解身為特殊族群的感受,體驗他們所經 歷的,站在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的思考(Corrigan & Kosyluk, 2014) 5。歧視(discrimination)的原文意思是區別,認為他們(特 殊族群)和我(正常人)不一樣,或甚至是較低下的。但若能 發展同理心,則會感受到一種相似感(a sense of likeness),覺得 他們(特殊族群)其實就像自己一樣(都有身為人的珍貴特質) 。 同時,需要分辨同理心並非同情心(sympathy)。反烙印行動 並非是認為特殊族群是有病的、不幸的,因而需要幫助。這樣 的做法或許會減少一些負面偏見(如責怪) ,但這樣的憐憫卻可 能造成另一種烙印,認為他們是無助的弱勢者。同情的態度中 仍隱含上對下位階的不同;反烙印的同理心所企圖的是平等, 而非憐憫(The goal is parity, not pity.)
5
Corrigan, P. W., & Kosyluk, K. A. (2014). Mental illness stigma: Types, constructs, and vehicles for change The stigma of disease and disability: Understanding causes and overcoming injustices. (pp. 35-56).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
反思學習 反思是屬於後設認知的過程(metacognitive process),藉由 將事件或情境尋找意義的過程,增加對自己及環境更多的覺察 與了解,進而幫助未來在類似情形時的可以有更好的做法 (Aronson, 2011) 6。反思是自我調節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與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要素,並且對於發展治療性關係 與專業實踐是不可或缺的。 由於一般初學者對反思的要領並不容易掌握,我們將參考 Bain et al.(1999) 7所提出的 5R 以分析學生所達到的反思層次 (表 1) ,並給予明確且結構性的指引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習得 反思能力(梁繼權,2015) 8。
6
7
8
4
Aronson, L. (2011).Twelve tips for teaching reflection at all levels of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Teacher, 33(3), 200-205. Bain, J. D., Ballantyne, R., Packer, J., & Mills, C. (1999). Using journal writing to enhance student teachers' reflectivity during field experience placements.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5(1), 23. doi:10.1080/1354060990050104 梁繼權. (2015). 反思在醫學教育的應用. 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25(3), 165-173. doi:10.3966/168232812015092503001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表 1、五個反思層次(Bain et al., 1999)
層次
內容
層次一: 報告
簡要描述事件、經驗,不帶個人觀點或意見。
描述個人感受、情緒反應。
參考些許資料,但極少的轉化或概念化。
提出觀察或判斷,但沒有進一步引申或說明判斷
(Reporting)
層次二: 反應(Responding)
的依據。
提出「修辭上(rhetorical)」的問題,但並不嘗試解 答或考慮其他可能性。
層次三: 相關
找出具有個人意義或與過去、現在經驗有關的資 料部分;對於此關聯性有表淺的理解。
界定出那些是他們擅長的、那些是需要加強,或是 那些方面是他們需要從實作經驗中所學習的。
(Relating)
提出一些簡單的解釋去說明何以有些事會發生, 或者提出那些是他們需要去做或去改變的事。
5
層次
內容
以適切的邏輯關係整合資料,如理論概念、個人 經驗,含高層次轉譯或概念化。
層次四: 論證
對事件如何發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探究或分析一個概念、事件或經驗,提問和尋找答 案,考慮其他可能性,推測或假設事件為什麼會發
(Reasoning)
生。
嘗試以自己的觀點、推理、經驗或過去所學來解釋 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具略具深度的理解。
層次五:
展現高層次的抽象思考以類化和(或)應用所學。
, 從反思中提出原創性的結論(original conclusion) 類化自身的經驗、提取一般性規則、形成個人教學
重構
理論或在議題上採取立場。
(Reconstructing)
提取或內化學習的個人意義,和(或)以自身反 思為基礎更進一步的自我學習。
6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我們以反思學習為主要教學策略,輔以直接接觸方案,以 漸進性方式帶領職能治療學系大學生察覺與反思,進而強化其 反烙印的態度與行為。根據行動層次,我們設計了一系列共三 項的活動方案讓學生對烙印有所認識、了解與感受,反思自己 的烙印相關經驗,覺知自我對疾病與失能的態度,得以建立合 適的態度與技能,於日後進入專業工作時可以與患者建立開放 且合作的治療性關係,及以正確的判斷與適切的技能提供患者 所需的健康照護服務。 本手冊內容是根據 106 下學年度於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 學系選修課程【專業健康照護關係的探索與反思】彙整而成。 除了三項活動方案,也安排了許多串接和補充內容。這類內容 並非課程執行的必需,而是在觀察學生們的學習反應後彈性的 安排,協助學生在反思作業上有更多元與深入的思考。 三項活動方案有其對應的反思學習層次,僅供參考。方案 執行方式可依教學者的課程時間與目標,分開獨立進行;反思 作業格式,也可依照教學需求與學生能力增加或刪減內容。手 冊最末章節——反思小幫手,則是我們在籌備與設計課程期間 蒐集的閱讀文獻、網路資源,或影音素材。當中較為特別的資 源之一是【真人圖書】 ,不同於文本閱讀,也不同於演講分享的 經驗,並且目前的服務提供組織較少,在此提出也僅供教學者 參考。
7
【專業健康照護關係的探索與反思】課程大綱
課程概述 藉由多元學習方式(授課、演講、電影賞析、親身體驗、 企劃行動方案等等)增進學生對專業健康照護關係中烙印(污 名化)相關議題的認識、省思與行動能力,培養未來具反烙印 觀念的健康照護專業人才。 學習目標 ① 增進對提升專業健康照護關係品質的相關知識 ② 增進自我對環境中烙印事件的敏感度 ③ 提升對健康照護場域中烙印的認識與覺察 ④ 培養反烙印的態度與行動能力
8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課程進度 週次
表 2、18 週課程進度表
進度說明 1
課程介紹
2
專業健康照護關係的了解:烙印
3
烙印相關議題討論
4
人文電影賞析:《一念無明》(2017)
5
實踐:與身心障礙者共處-I
6
校際活動周(停課)
7
實踐:與身心障礙者共處-II
8
名人演講:胡庭碩 漸凍人作家/社會企業創辦人
9
體驗:模擬日常生活中之特殊族群-I
10
體驗:模擬日常生活中之特殊族群-II
11
期中統整與回應:準備、行動、反思
12
規劃行動方案、討論可行性-I(課堂討論)
13
規劃行動方案、討論可行性-II(課堂報告)
14
各組報告回饋
15
真人圖書(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 《希望用你的心看我的奇幻世界 》——王明輝先生
16
行動方案執行結果發表與課堂回饋-I
17
行動方案執行結果發表與課堂回饋-II
18
課程回顧與反饋
9
課程評量 「與身心障礙者共處」記錄(個人反思書面作業一)/10% 「與身心障礙者共處」小組課堂討論/15% 「模擬特殊族群」記錄(個人反思書面作業二)/10% 「模擬特殊族群」小組口頭報告/15% 「行動方案」小組企劃書報告(書面+口頭)/ 25% 「行動方案」小組企劃結果報告(書面+口頭)/ 25%
參考書單
Creek, J. & Lougher, L. (2008).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mental health (4th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r.
Goffman, E. (1963). 曾凡慈譯(2010). 污名:管理受損身份 的筆記。臺北:群學出版社。
Goffman, E. (1961). 群學翻譯工作室/譯,萬毓澤/校訂 (2012)。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
境。臺北:群學出版社。
10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方案一:與身心障礙者共處——生活陪同
目的 目的
促發學生換位思考,感受身心障礙朋友的日常生活與 促發學生換位思考,感受身心障礙朋友的日常生 自己的同與不同,並發覺自己對身心障礙者可能存有 活與自己的同與不同,並發覺自己對身心障礙者 的烙印與誤解。 可能存有的烙印與誤解。
內容
請身心障礙陪同者從日常生活必需活動中挑選陪 同項目,執行活動以其行動意願為主,如:上課、 例行外出採購、復健、外出用餐、看電影等。
① 招募自願參與本方案之身心障礙者數名。 ② 分組人數:至多 3 人。 ③ 活動時數:至少 1 小時。 執行
④ 案主配對:抽籤。請各組組員於確定對象後, 儘早與對方聯繫。 ⑤ 請學生回報與陪同者確定的活動項目、地點與 時間。 ⑥ 提醒學生觀察記錄若需錄音、錄影或拍照,請 先取得案主同意。
11
個人反思作業 ① 清楚客觀記錄活動內容。 你們一起做了什麼事?活動環境狀態如何?對方如何行動?自己和組員如何 行動(互動)?活動中與人互動的情形?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等等。
② 針對活動過程(行動、互動、對話內容等)提出個人感受。 活動紀錄中哪些是讓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你對這些人事物有什麼感覺?這 些感覺讓你有什麼想法?或促發你做了哪些行動?
③ 與過去經驗連結後,提出個人解釋與想法。 過去是否從事過類似活動?活動裡哪些行動、互動或對話等會讓你想起過去經 驗?與過去經驗相較,活動中的情境、人、事、物,以及你們的行動、互動或 對話有什麼不同之處?你認為可能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④ 分析行動、互動與對話內容等可能成因與長期影響。 有哪些過去研究文獻或理論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推想活動中任何行動、互動或 對話內容的意義?以及這些行動、互動或對話內容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形成? 是否與過去文獻與理論內容不同?這可能構成什麼樣的長期影響值得你注 意?或是你推測這些行動、互動或對話內容是是什麼樣的長期影響所致,值得 你注意?
12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⑤ 對自我信念與價值觀所造成的挑戰與自我省察。 這次的活動中有哪些事是讓你意想不到的?有哪些事和你所知的信仰或價值 觀有所不同?你在活動的當下怎麼面對這些差異?你會希望自己有不同的作 為嗎?為什麼?
⑥ 提出批判與改善辦法。 活動中有哪些事或現象是與社會的標籤、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有關?如果你 是陪同者(身心障礙者) ,你會感受到社會或環境的不友善嗎?你覺得我們可以 怎麼做來減少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可以怎麼做,或如何引導出對彼此都好的良 性互動?
13
反思作業格式
14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面對面分享與回饋
① 請各組邀請配對陪同者到課堂聆聽學生分享與 回饋。 ② 抽籤安排報告順序。 ③ 各組報告時間約 15-20 分鐘,陪同者回饋 5-10 分鐘。 ④ 簡報概述活動。 (請提供書面大綱) ⑤ 組員分享:共同印象最深刻的事、個別的感 受,或提問等等。 ⑥ 請陪同者分享自己對活動的感受、對組員的想 法,以及對組員報告的回應。 ⑦ 其他各組給予建議與想法。
15
表 3、報告與作業評分量尺 最佳
佳
報告格式
完全符合
部分
用字、語
正確清楚,少有錯字
語意清楚,但錯字與
句、標點
及標點符號誤用情形
標點符號誤用
切合主題
報告內涵符合活動目
不符合 錯字、標點符號誤 用、不分段、句子不 完整
部分符合
完全不符
描述較多的細節,包
仔細描述口語,適度
大致描述口語與非
含:口語與非口語
描述非口語
口語
感受
同在
同理
同情
解釋
從不同角度檢視既有
自我觀點下的(獨
想法
立)思考
客觀描述
與想法
的
分析中可以具體說明 分析
可能成因(社會、環境 與個人)與長期影響 自我反思(批判)盲點
自我省察
(自我信念與價值 觀)
改善方法
加分
16
可
提出問題而無答覆
概略推測可能成因
僅關注個人層面的
與長期影響
歸因
自我探索盲點(了解 自我,但無反思)
未發覺自我盲點
提出具體改變行動辦
提問具體改變行動
提出正向思維,但無
法
的可能
行動改變辦法
連結課堂知識(研究文獻或理論)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方案二:模擬日常生活之特殊族群——換位思考
目的
透過直接經驗日常中「他人」生活與感受,促發 學生同理與反思烙印的可能與無所不在,更進一 步分析發想自己可以如何改變現狀。
內容
在公共場所模擬特殊族群(如:自言自語、妥瑞 氏症、視障者、腦性麻痺患者)或其陪同者,與 一般社會大眾互動。
① 分組人數:4 人一組。 ② 角色選擇:組內討論、抽籤或自願。 *特殊族群:1-2 人。 執行
*陪同者(照顧者、親友,或其他) :2-3 人。 ③ 行前討論:與老師討論組員角色安排,模擬對 象方式,以及針對任務執行的問題或疑慮。 ④ 提醒學生觀察記錄若需錄音、錄影或拍照,公 開報告時需將陌生人臉部以馬賽克隱藏,維護 他人隱私權利。
17
① 任務 一 9:請由負責扮演特殊族群的同學到大 任務
型購物中心(或百貨公司)的櫃台詢問計程車相 關服務(協助叫車,或引導排班站方向)。 ② 任務 二 10:請所有組員共同搭乘計程車到(成 大)醫院。
9
10
任務一目的: 「與他人互動」 。相較於校內的障礙體驗活動,本方案企圖讓學生們到戶外開 放的公共場所,轉換以不同的角色身分體驗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並鼓勵學生 們於角色模擬期間多於他人互動,經驗體會身心障礙者、照顧者等不同角色如何應對日 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多數大型購物中心與百貨公司等服務櫃台專員多是經由公司教育 訓練後提供一套完整程序的服務作業,態度較為親善,對於顧客需求也較為積極協助。因 此方案設計讓學生們嘗試到服務台詢問協助。考量能夠串接任務二,因此設計為洽詢與 「計程車」相關服務。 任務二目的: 「放大觀察」。在開放性的公共場所中,由於空間的寬敞使得我們對人際的 物理距離掌握有較高的自主性,保持自我與他人間感到安全的界線。換句話說,學生們與 存在相同場所裡的他人,若非受限於情境(如共乘電梯等) ,也能在寬敞的購物空間裡保 持「距離」 。因此除了與櫃台服務人員的互動,我們也希望讓學生們體驗當人際的物理距 離縮短時,每個人得以近距離地感受思考在自己,與角色,與計程車司機間的互動模式、 情緒反應、對話內容等等。
18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個人反思作業 ① 清楚客觀記錄活動內容。
你們一起做了什麼事?活動環境狀態如何?你的角色特質是什麼?和平常的 你有什麼不同?你觀察到自己和組員如何行動(互動)?自己與他人互動的情 形?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內容等等。
② 對任務角色遭遇(行動、互動、對話內容等)提出感想。 你對自己的角色有什麼感覺?這些感覺讓你有什麼想法?或促發你做了哪些 行動?活動過程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你對這些人事物有什麼感 覺?這些感覺讓你有什麼想法?或促發你做了哪些行動?
③ 與過去經驗連結後,提出個人解釋與想法。
過去是否從事過類似活動?活動裡哪些行動、互動或對話等會讓你想起過去經 驗?從過去經驗相較,活動中的情境、人、事、物,以及你們的行動、互動或 對話有什麼不同之處?你認為可能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④ 分析行動、互動與對話內容等可能成因與長期影響。
有哪些過去研究文獻或理論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推想活動中任何行動、互動或 對話內容的意義?以及這些行動、互動或對話內容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形成? 是否與過去文獻與理論內容不同?這可能構成什麼樣的長期影響值得你注 意?或是你推測這些行動、互動或對話內容是什麼樣的長期影響所致,值得你 注意?
19
⑤ 對自我信念與價值觀所造成的挑戰與自我省察。 這次的活動中有哪些事是讓你意想不到的?有哪些事和你所知的信仰或價值 觀有所不同?你在活動的當下怎麼面對這些差異?你會希望自己有不同的作 為嗎?為什麼?
⑥ 提出批判與改善辦法。 活動中有哪些事或現象是與社會的標籤、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有關?如果你 是其他角色,你會感受到社會或環境的不友善嗎?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來減 少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可以怎麼做,或如何引導出對彼此都好的良性互動?
20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反思作業格式
21
面對面分享與回饋
① 請各組抽籤安排報告順序。 ② 各組報告時間約 15-20 分鐘,其他各組給予建議 與想法 5-10 分鐘。 ③ 簡報概述活動。 (請提供書面大綱) ④ 組員分享: 個別擔任角色於任務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個別的感受、 自己對其他組員或角色的發現與想法。
22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表 4、報告與作業評分量尺 最佳
佳
報告格式
完全符合
部分
用字、語
正確清楚,少有錯字
語意清楚,但錯字與
句、標點
及標點符號誤用情形
標點符號誤用
切合主題
報告內涵符合活動目
可 不符合 錯字、標點符號誤 用、不分段、句子不 完整
部分符合
完全不符
描述較多的細節,包
仔細描述口語,適度
大致描述口語與非
含:口語與非口語
描述非口語
口語
感受
同在
同理
同情
解釋
從不同角度檢視既有
自我觀點下的(獨
想法
立)思考
客觀描述
與想法
的
分析中可以具體說明 分析
可能成因(社會、環境 與個人)與長期影響 自我反思(批判)盲點
自我省察
(自我信念與價值 觀)
改善方法
加分
提出問題而無答覆
概略推測可能成因
僅關注個人層面的
與長期影響
歸因
自我探索盲點(了解 自我,但無反思)
未發覺自我盲點
提出具體改變行動辦
提問具體改變行動
提出正向思維,但無
法
的可能
行動改變辦法
連結課堂知識(研究文獻或理論)
23
方案三:「促進身心障礙朋友與社會友善互動」行動方案
① 提升觀察力 從日常生活觀察他人與環境對特殊族群不友 善之處。病人並不只存在於醫療場所,是與我們共 處在相同的日常生活之中。但除了醫病關係,我們 之間還能有什麼樣的互動形式? ② 發覺探索力 烙印,讓病友甚至在專業健康照護人員眼中也 目的
只剩下疾病。從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同探索這些不 友善的可能成因。 ③ 開發創造力 結合組員的專業能力,從日常生活中創造友善 的可能。專業除了讓我們更認識病人的障礙,還可 以讓我們更有能力發掘他們的不凡。 ④ 肯定執行力 身為專業健康照護人員,我們能怎麼做來讓社 會大眾了解病友,共同創造更友善的互動空間。和 組員們共同實踐其企劃,實現「職能正義」 。
24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6-8 人一組,共同設計一項「促進身心障礙者與社 會友善互動」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執行;活 內容
動範圍不拘,可大可小;活動時間不拘,可長可短; 活動對象不一定要包括身心障礙者,可以是針對 一般大眾(校內學生或教職員)的體驗,如:策展、 共同創作、義賣、快閃等。
團體作業
① 活動企劃提案 動機、執行策略、執行重點、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備案、預算 評估、預期成果、組員工作分配等等。
② 活動成果報告 活動記錄、活動執行成果、實際成果與預期成果差異、未來 展望等等。
③ 個人活動感想 從籌備到執行的心得、對自己的影響、透過活動對社會的影 響、與組員的學習及成長等等。
25
團體作業格式
26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27
28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面對面分享與回饋
① 請各組抽籤安排報告順序。 ② 各組報告時間約 15-20 分鐘,其他各組給予建議與 想法 5-10 分鐘。 ③ 簡報概述行動方案與活動(請提供書面大綱) 。 ④ 簡述活動設計的動機、優缺點。 ⑤ 檢討活動實際效益,提出修正辦法(如何改善)。 ⑥ 組員分享: 個別擔任角色於任務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個別的感受、 自己對其他組員或角色的發現與想法、 自我檢討與提出改善辦法。
29
表 5、報告與作業評分量尺 最佳 企劃書 報告格式 用字、語 句、標點
切合主題 觀察力
完全符合 內容清晰具體
不符合
錯字、標點符號誤
語意清楚,但錯字與
及標點符號誤用情形
標點符號誤用
企劃符合課程目的
部分符合
完全不符
有體察但不夠深刻
無體察
有探索但不夠深入
無探索
深刻體察社會中可改
深入探索烙印現象的 根源
三創力
部分
可
正確清楚,少有錯字
善的烙印現象 探索力
佳
用、不分段、句子不 完整
創意:一連串內心對 於未知的問題和未知 的答案, 勇敢地去思 考 創新:對於現實生活 中的應用,增添新的 價值意義 創造:將創新或創意 具體實踐為可執行的 方案
30
有創意,但創新性不 足,創造力尚可
三者皆不足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表 5、報告與作業評分量尺
執行力
行動效益
最佳
佳
以勇氣克服困難,有
面對困難略微退卻、
效尋求資源,團隊成
未能全面掌握有效
員合作無間以達成活
資源、團隊成員分工
動目標
略不均
提升反烙印行動的自 信心
加分
稍微提升
可
活動失敗
無提升
連結課堂知識、主動結合課外資源與資訊、活動的永續性
31
反思小幫手 障礙密碼・真人圖書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可以是一本值得我們閱聽的 書。透過真人圖書,更貼近被污名對象,讓「讀者」直接 接觸並傾聽他們的真人真事,打破文字或圖像的想像空 間。 由於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用心的培訓與聚焦「圖 書主題」 ,各個真人圖書都有不同的故事與您分享。可依 據課程主題做出最適選擇。目前仍不定期推出新書中。 圖書館網址: http://www.humanlibrary.org.tw/ 打破偏見・電影推薦 【一念無明】 2017/香港/導演 黃進 甫出院的阿東,與昔日拋妻棄子的父親在狹小的租房裡 如何重新建立家人關係,攜手面對自我、疾病(躁鬱症) 與社會的歧視。 電影描繪與凝視了當代華人社會的多重議題:精神疾病 污名化、居住正義、老年臨終照護等等,與未來職能治療 對象及其社會文化相關,因此推薦。
32
反烙印教學方案手冊
網路資源 【影音資料】 伊甸基金會 〈無障礙生活計畫〉訪談影片,五位 身心障礙者提出在工作上面臨到的問題與看法。 https://www.facebook.com/edenfan/videos/19073282 29592472/ 陽光基金會:職場篇(臉部平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y7nLtWWHwU &feature=youtu.be 【小手冊】 (連結可下載 PDF) 《COMBATING STIGMA Within the Michigan Mental Health System:A Toolkit for Change》, 2011 https://www.michigan.gov/documents/mdch/A_Toolk it_for_Change_403480_7.pdf 《ANTI-STIGMA TOOLKIT:A Guide to Reducing Addiction-Related Stigma》 https://attcnetwork.org/sites/default/files/201904/Anti-Stigma%20Toolkit.pdf
33
Note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