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盞青燈

Page 1

三盞青燈

香港.北京.巴黎

1


三盞青燈

2

目錄 1

香港.北京.巴黎

Contents 序言

丁新豹

何漢權 葉深銘 馬冠堯 林 灝 林卓瑩 邱國光

33 37 41 47 51 55 59 63 67

流芳百世的陌生人 從走訪歷史發源地看出歷史的重要 由中國知識分子領導的「五四運動」 淺談如何把歷史變得更有趣 長眠法蘭西的勞工 回首雙城遊歷 五四運動真假賣國賊及巴黎和會的入場券 從紅樓看五四精神的傳播和對今日的影響 距離

卓泳彤 胡嘉雄 陳功明 陳芷欣 凌惠妮 梁育浩 梁寶玲 葉鎧僮 羅天珩

第三組學生感受

第一組學生感受

五四百年──香港.北京.巴黎 青燈長伴覺者眠──記巴黎和會中國全權代表陸徵祥(1871-1949) 雙城遊的啟示:雙刃劍 雙城之旅雜談 生而為士──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默契神會──五四北京巴黎雙城之旅

第二組學生感受

導師分享

5 9 15 21 25 29

附錄

71 75 79 83 87 91 95 99 103

經歷了四代人的中餐廳,詮釋了中國人對「根」的執著 五四運動:國恥而生的運動及其產物 顧維鈞──中國外交的驕傲 向一戰華工致敬 從五四運動中看知識分子在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態度 淺談名為「歷史」的鑰匙 凡爾賽宮──列強利益瓜分與作為知識分子的反省 歐洲之遊只是開始 五四運動的反思

李志林 朱學妍 陳泯璋 唐鈺婷 高 興 莊鈞而 楊逸軒 劉嘉怡 羅弘叡

107 111 117 121 127 131 137 141 145

再遊雙城有感 華工教育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從五四運動放眼中國現代化 歷史洪流的隱士──陸徵祥 國家前進之根本──人民:以一戰華工旅與五四運動為例 最強的武器 一戰中細看中國人 百年一嘆 拿破崙喚醒近代中國?

楊子萱 王惠嵐 江倬茵 李樂詩 洪璟霖 莫皓智 鄉婉怡 梁梓樂 龔亮恒

149 151 152 153 155 156

行程目的地 參加者名單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2018-2020 執委會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過往工作簡介 「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簡介

3


三盞青燈

1

序言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 顧問 丁新豹 自從 2011 年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年開始,港大中史碩士 同學會每年均為高中學生舉辦歷史文化遊學,委員們參 考該年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大事,以選定該年歷史文化 遊學的考察主題和地點。多年來,我們已先後去過北 京、天津、青島、威海、廣州,檳城、新加坡、東京, 乃至位於中亞的阿拉木圖、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地,同 學們通過實地考察,既增進了歷史文化知識,激發了他 們探研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也加強了他們作為中國人 的身份認同。去年秋天,大家選定了五四運動一百年作 為 2019 年遊學的主題,五四運動爆發於北京,北大紅 樓是必然之選,但除此以外,還有甚麼選擇呢? 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會議舉行的地點是凡爾賽宮,一戰的主要戰 場是在法國與比利時接壤一帶地方,這次可以去實地看看 ! 但法國的行程除了凡 爾賽宮外,還有甚麽地方值得參觀呢?腦海裏浮現的是多年前遊覽過的楓丹白露 宮,那裏的中國廳擺滿了 1860 年法國人在火燒圓明園時掠奪回來的珍貴文物,應 該讓同學們認識這個悲痛的歷史片段。原來的構思是先去北京憑弔圓明園遺址, 然後在法國參觀楓丹白露宮,後來鑑於時值盛夏,北京酷熱難當,擔心同學們不 適,遂取消了圓明園行程。

香港.北京.巴黎

多年來有一個心願 : 去法國東北諾埃爾的華工墓地憑弔一 下。這次既然有機會去法國作五四有關歷史考察,這個 一戰華工墓地自然不容錯過。原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 戰爆發,三年後中國正式參戰,與協約國結盟,對付以 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目的是期望在勝利後以戰勝國地位 出席和會,以索回在大戰爆發不久被日本侵佔的青島。 但中國對一戰有甚麼貢獻呢?原來自歐戰於 1914 年爆發 不久,英法軍隊傷亡慘重,亟需從外地引進勞工以協助 煮飯、洗衣服、搬運和掘戰壕等後勤工作,從 1915 年開 始,中國已輸出華工赴歐洲戰場協助各種支援工作,前後共十四萬人,其中有接 近二千人捐軀,埋骨異地。其中一個主要墓地位於法國亞眠市附近的諾埃爾,多 年心願,這次終能如願以償。而親履 其地眼見一排排寫上中英文姓名、編 號及流芳百世、勇往直前、鞠躬盡瘁 等字句的石碑,心裏百感交集,他們 為了一戰離鄉別井,客死異域,但這 段歷史,國人知者不多,殊為可惜。 既然到了法、比接壤的歐戰戰場,處於德法戰爭重要戰略位置的伊普爾是不能不 到的,這個比利時城市在歐戰中被夷為平地,後來按原貌重建,這裏的法蘭德斯 戰場博物館是以一戰為主題的博物館,它的前身是紡織會館,是同類主題博物館 中規模最大的一間。後來我們參觀時、 在展覽的結尾部分看到了巴黎和會中各 國代表的座次圖,原來日本代表就坐在 中國代表的斜對面,不過,他們有五個 正式代表座席,而我們只有兩個座席, 強弱立見,雖然從書本上我們都知道在 巴黎和會中,我國處於下風,但目睹這 個座位表,仍可感受到當年出席和會的 中國代表們的憤慨與無助,正印證了弱 國無外交這句話。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蘊含了百般的無奈和挫折感,這句話原來來自五四運動爆 發時中華民國外交總長陸徵祥。這次五四百周年雙城之旅,通過聯絡,我們有幸 參觀了位於比利時布魯日的聖安德魯修院,並得到院長的熱情接待,相信是首批

2


三盞青燈

3

到此參觀的香港人。陸徵祥 的晚年就在這裏度過。回顧 歷史,他在 1915 年代表袁世 凱政府與日本簽署喪權辱國 的廿一條,終其一生,一直 無 比 悔 疚, 耿 耿 於 懷;1919 年陸徵祥是出席巴黎和會的 我國代表團團長,當年在巴黎,他內外交困,進退維谷,加上身體不適,最後採 納了團員顧維鈞的意見,拒絕簽署。五月四日巴黎和會的結果傳到北京,激發北 京大學等院校學生上街。翌年,他辭去官職,並聽從比利時籍妻子臨終時的勸告, 在布魯日的聖安德魯修院出家,成為天主教本篤會的修士,並終老於此。他的遺 物,仍收藏在修院的一個房間裏。他的房間裏堆放著各式雜物,包括照片、書籍、 勳章、畫像和其他紀念品,異常珍貴,是研究中國近代外交史的重要材料,據悉 他留下了數以百計的書信,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已把這批信函掃描,以供學者參 考。 談到五四運動,大家可能只記得五四當天北京學生示威遊行、火燒趙家樓、痛毆 章宗祥等事件,但對於中國如何參與一戰、赴歐十四萬華工的貢獻、巴黎和會中 國代表團的座席、團長陸徵祥的傳奇,或未有所聞,或認識不深,是次考察,從

香港.北京.巴黎

伊珀爾的一戰博物館、華工墓地、凡爾賽宮、聖安德魯修院到北京的紅樓,正好 一一填補了被忽略了的與五四運動有關的歷史片段。至於行程中的滑鐵盧及色當 古堡分別是拿破崙及其姪子拿破崙三世當年兵敗投降之地,而楓丹白露宮中國廳 的中國文物正是拿破崙三世的軍隊從圓明園掠走的,可見歷史環環相扣,是次行 程的每一個地點都互有關連。歷史探究,趣味無窮,這正是我退休多年以來,每 年帶領歷史文化考察,樂此不疲的原因。期望同學們回到學校後,可以向老師和 同學分享此次考察的見聞,讓更多人對五四運動和巴黎和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4


三盞青燈

5

導師感受

五四百年── 香港 ‧ 北京 ‧ 巴黎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 會長 何漢權

香港.北京.巴黎

2019 是五四運動百周年,亦是第一 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周年,由香港大 學中史碩士同學會主辦、國史教育 中心(香港)統籌的「北京巴黎雙 城五四學習之旅」,連續八天,由 丁新豹教授擔任隨團顧問,筆者有 幸參與帶領近四十位師生共同走進 歷史現場。回顧百年前中外滄桑,溫故知新,前瞻未來。一行人先到北京紅樓(北 京大學原址)。百年風雲,歷史仍在說話。這是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 蔡元培、陳獨秀、魯迅、胡適……多不勝數,都在各領風騷;這裏更是影響中國 發展深遠的「五四政治運動」的中心所在,是日後五四精神的泉源之處。隨團學 生能在紅樓親睹各大師上課授徒的課室,神交嚮往,帶來無限聯想,蔡元培帶領 北大的尊重學術自由、相容並包、「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五四政治運動無疑 是愛國運動,同時亦將新文化運動推向高峰,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叫價愈來愈高, 蔡元培處於風眼中心並不容易,五四的演變,由學生運動逐漸變質為運動學生, 蔡元培校長一句「勸君馬死道旁兒」,永遠值得「大人」反思。而當時只屬圖書 館助理毛澤東,亦曾在紅樓工作,月薪八塊大元。當天的小職員,日後竟成為主 宰中國政治航行的舵手,歷史的神秘、趣味,引發無窮的推敲。 歷史事實,1919 年巴黎和會消息傳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以戰勝國身份 「有幸」出席會議,要求卑微,只想取回戰敗的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與土地,但 卻被列強拒絕,將之劃給日本,美國其時已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列強之首,美國 就用山東鄰近日本、便於更好管理的附加理由,點頭同意日本取去山東。毫無疑 問,巴黎和會給「戰勝」的中國待遇,是赤裸裸的戰敗國的掌摑。當日負責外交 爭回國家尊嚴與權益的三位外交人員,曹汝霖、 章宗祥、陸宗輿當受最重的責難,成為北大學 生要內除的國賊。

巴黎和會給「戰勝」的中國待遇, 是赤裸裸的戰敗國的掌摑……

當帶領學生前赴巴黎和約簽署地凡爾賽宮,看 日本代表有五個席位、中國預席只有兩個。再 到亞眠市郊一次大戰大量華工集體墓葬之所, 大部分是山東籍的華工,青骨就此長埋異域; 墳墓門前面的一句對聯「我欲多植松楸生長遠 為東土蔭,是亦同賡袍澤勛勞宜媲國殤名」任 人憑弔,無限聯想,而前往比利時布魯日市郊

6


三盞青燈

7

導師感受

聖安德魯修道院,參看當時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第一 位外交總長陸徵祥墓葬之地,閱讀陸徵祥回憶錄所載的 一句「弱國無外交」,一切盡在不言中。當時又貧又弱 的中國,就算再出色的外交代表,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情 勢下,又能爭取些甚麽呢?再深入點思考,國弱何止無 外交、追逐而來的,將會是內政難修,人民生活最是難 堪,歷史還公道,當年五四的一句「內除國賊」,大抵 要多留點同情與諒解。 除了遊歷 1919 一次大戰後,巴黎和會列強分贓簽約的 凡爾賽宮外,亦有機會繞道到楓丹白露宮(Palace and Park of Fontainebleau)參看,該宮位於法國北部馬恩省,楓丹白露有美麗泉水之 意。由法王路易七世於 1137 年下令建造,至 16 世紀法蘭索瓦一世大力擴建,企 圖打造「新羅馬」,內外建築擺設,將義大利文藝復興與法國傳統藝術結合,成 為獨特的楓丹白露派。這裏,是名符其實的價值連「城」,處處吸引有心的遊人 駐足欣賞,捨不得移步。 這裏,是瞭解法國乃至歐洲中古至近世歷史的現埸,亨利二世、四世、路易 十四、十五、十六以及拿破崙一世,以及歐洲重要皇室人物,都曾或長或短在這 宮下榻。再要一提的是,歷史特別記錄的拿破崙,也十分看重楓丹白露宮,將之 形容為世紀之宮,諷刺的是,拿破崙大帝的退位詔書,就在宮內的一個小室簽署 的。任何年代的政治火熱人物,同樣要面對歷史冷靜對待。

香港.北京.巴黎

楓丹白露宮裏另有典藏中國器物的小室,內裏的珍藏,多由 1860 年英法聯軍入侵 北京後,再火燒圓明園,法國搶奪得來的、各類清朝皇室的大、小器物。圓明園, 本是清朝的皇室宮庭花園,康熙、雍正和乾隆陸續加建,有謂三山五園,園積不 少,按皇帝的喜愛,可作休憩,亦可用作辦公之用。內裏建設同是造詣獨特,為 後人津津樂道的,是園門前的十二生肖水噴泉,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展現、是東 方與西方文化柔合的非凡結晶,說圓明園是當年中國萬園之首,並非過譽。 時空交錯,東西論述,法國的「世紀之宮」楓丹白露建築,歷史依舊,輝煌仍然 可見。但經歷英法聯軍一把火燒又合力的搶奪,萬園之首的圓明園的寶物在混亂 中幾乎盡失,如今留下的,是一片頹垣敗瓦,園中精彩萬象,只能憑文獻考究, 才能推敲出來,供遊人無邊的想像。 再要一提的是,一行人有機會親睹位於 塞納河旁,可遙望巴黎鐵塔的協和廣場 (Place de la Concorde),1789 年法國大 革命興起,口號亮麗入勝,今天法國三 色國旗,就是「自由、平等、博愛」, 但烈火理想,理想烈火,不斷高熱高溫, 1793 年 1 月路易十六在這裏被送上斷頭 台後,至 1794 年夏天,超過一千人以上的政治人物在這裏被處決,當中包括溫和 派的羅蘭夫人(Manon Jeanne Phlipon),死前就留下名句:「自由、自由,多少 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歷史在拷問、在深思!最後,以「五四百年──香港.北京.巴黎」作結! 同時,在這裏筆者由衷向年度贊助人郭媛平女士的慷慨捐助致謝,讓學生們能有 機會提起香港、國家、世界的三盞明燈,走過那難忘的「雙城」之旅。

8


三盞青燈

9

導師感受

青燈長伴覺者眠──記巴黎和會中國 全權代表陸徵祥(1871-1949)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 外務副會長

葉深銘

香港.北京.巴黎

引言 今年七、八月之間,由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主辦「五四百 周年系列活動——雙城之旅:北京.巴黎」。一行三十六人(十二位老師及廿四 名高中學生),由本會顧問、香港著名史學家丁新豹教授帶領,從香港出發,經 北京飛赴法國巴黎,遍遊索姆、亞眠、伊珀爾、色當及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滑鐵盧、 布魯日等地,參訪了與五四運動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的歷史遺蹟,包括凡爾賽 宮明鏡殿、諾萊特一戰華工墓地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參觀了位於比 利時布魯日的聖安德魯修道院,這令我可以從一個非常特別的角度瞭解了巴黎和 會中國全權代表陸徵祥後半生的生活情態,亦從中得悉他對自己前半生的反思, 既有歷史的認知,亦有歷史的聯想,很能滿足歷史迷對歷史的求索。

陸徵祥修士

中國外交總長陸徵祥

陸徵祥的生平略歷 比利時布魯日聖安德魯修道院

戰時固恃此以收功,平時尤賴 此以致治……

陸徵祥(1871-1949),字子欣(或作子興)。江蘇上海,生於 1871 年,上海廣 方言館肄業。後進入北京同文館,專習法文。1891 年調充駐俄使館學生,旋任 二等翻譯官。留俄十餘年,精通外文,熟習外交事務。曾歷任駐荷、駐俄公使等 職。1912 年 3 月,袁世凱(1859-1916)就任臨時大總統,5 月,任命陸徵祥為中 華民國首任外交總長。之後,北洋政府內閣屢變(唐紹儀[1862-1938]、趙秉鈞 [1859-1914]、熊希齡[1870-1937]、王士珍[1861-1930]、段祺瑞[1865-1936]、 錢能訓[1869-1924]、龔心湛[1871-1943])。在民國初年政局中,陸氏多次 出掌外交,乃至內閣總理,擔負中俄外蒙問題談判、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等重大外 交工作。1918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翌年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的明鏡殿 揭幕。陸徵祥與顧維鈞(1888-1985)、王正廷(1882-1961)、施肇基(1877-1958)、 魏宸組(1885-1942)等五人受派出席和會,為中國全權代表。在和會中,中國

10


三盞青燈

11

陸徵祥辦公室內的相片

凡爾賽宮明鏡殿

導師感受

山東問題在巴黎和會的交涉挫敗,在國內造成強烈 反彈,拒絕簽署和約的聲浪對中國政府與代表團產 生莫大衝擊。5 月 6 日,陸徵祥正式向大會提出抗 議。8 日即收到國務院不簽字之電令,陸徵祥覆電 請求更明確的指示。14 日,北洋政府以國內輿論 傾向與日本合作為由,決定簽字。五月中旬以來, 北京政情變化不定,簽字與否亦因此一再生變。應 否簽字,令代表團感到非常困擾。如果簽字,山東 恐無收回之日;若不簽字,又怕得罪列強,更擔心 因此而不能加入國際聯盟。28 日,陸徵祥轉呈政 府,代表團成員多數主張不予簽約的態度。30 日 收到政府訓示,謂保留山東條款不成,亦當簽字, 先以提升國際地位為務。中國代表團力爭保留條款 失敗,一直猶豫不決的陸徵祥,在強大的輿論壓力 下及聽從顧維鈞的意見後,最終同意拒簽。6 月 28 日下午 3 點中國代表團拒絕出席在巴黎凡爾賽宮明 鏡殿舉行簽字儀式大會,令山東問題成為懸案。

的山東問題交涉以失敗告終,陸徵祥 等與會代表最終拒絕簽署對德和約。 1920 年 2 月陸徵祥卸除外長職務,在 1927 年辭任瑞士公使,入比利時布魯 日本篤會聖安德烈隱修院為修士,於 1949 年 1 月逝世。

陸徵祥的外交生涯 1914 年 7 月,歐戰爆發,中國宣佈中立。8 月日本對德宣戰,9 月假道山東,11 月攻佔青島。隔年 1 月 18 日,日駐華公使日置益(Hioki Eki, 1861-1926)向中國 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自 2 月 2 日起雙方展開談判,中方代表為外交總長陸徵祥、 次長曹汝霖(1877-1966)等,日方代表為公使日置益、參贊小幡酉吉(Yūkichi Obata, 1873-1947)等,歷時 84 日,舉行會議達 25 次。5 月 7 日,日方送交最後 通牒,限令中方 9 日下午 6 時前給予答覆,否則將執行必要手段。5 月 9 日中國 政府被迫接受要求了《二十一條》要求當中的大部分條款,史稱「五九國恥」, 兩國並於 6 月 25 日簽署《中日民四條約》。中國雖於南滿、東蒙損失甚多,但已 迫使日本撤回損害主權最甚的第五號條文,使損失盡可能降至最低。同時,陸徵 祥以其豐富的外交閱歷,提出「參戰」及「到和會時,再提出,請各國修改」的 補救建議,令山東問題,成為中國在巴黎和會訴求的重點。當時尚在美國留學的 胡適(1891-1962)在日記中寫道:「吾因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合持重, 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則歷來外交史所未見。」 1919 年 1 月,中國代表團抵法後,積極 展開對各國之游說,希望藉中國參加一 戰,爭取進入和會的資格。在巴黎和會 對山東問題的討論中,日本代表堅持按 照 1915 中日協定及 1918 年中日換文處 理。而中國則提出妥協方案,希望膠州 灣先由五大國共管,一年內再交還中國。 但日本堅持膠州問題需要由日本自行處 置,若和會不同意,日本將拒簽對德和 約,且不加入國際聯盟。至 4 月 30 日, 大會裁定將德國在山東權益讓與日本。

香港.北京.巴黎

事業頓挫與晚年修道 這次外交的失敗摧毀了陸徵祥的 政 治 夢 想。 隨 後, 他 決 定 退 出 政 圈, 攜 愛 妻 遠 渡 比 利 時。 陸 徵祥的妻子培德.博斐(Berthe Bovy, 1855-1926)是比利時人,

陸徵祥辦公室內的相片

父祖兩代均為比利時將軍,二人 於莫斯科邂逅,並於 1899 年 2 月 12 日結婚。培德於婚後出任 袁世凱政府的女禮官,負責接待 各國公使夫人。在巴黎和會行前,培德夫人要求陸徵祥在巴黎和會上力爭廢除日 本二十一條,並收回日本強佔山東的主權。一直猶豫不決的陸徵祥本來準備順從 政府的命令,在和會上簽字,惟因巴黎華僑和留學生包圍中國代表團住處,陸氏 因此無法赴會簽字。 後來培德夫人獲悉丈夫沒有簽字的真相後,覺得受到愚弄和欺騙,決定離開中國 和丈夫,自行到巴黎養病。臨終時給陸徵祥寫了一封遺書:「子欣,我的病大概

陸徵祥畫像

12


三盞青燈

13

陸徵祥與夫人

陸徵祥辦公室正門

香港.北京.巴黎

陸徵祥辦公室內的題辭

導師感受

時他仍然掛念著戰亂中的祖國,當修道 院長到醫院看望他時,病危的陸徵祥用 力說了「整個地為中國,整個地!整個 地!」1 月 15 日,陸徵祥病逝,終年 78 歲。覺者從此長眠異地。

沒有希望了,親愛的,你平生一切都對得住我,只是一件,我認為最不光彩(指 簽訂《二十一條》一事);你這件事,不僅對不起我,也對不起你的國家,並且 對不起上帝。我死了以後,你最好趕快到比國從前我學習的教堂裏去服務,也許 能得到上帝的赦免,還可望到天國去。子欣,永別了!」 陸徵祥趕到巴黎,未能和妻子見最後一面;看到遺書後痛哭,絕食三日。他遵照 妻子遺言,於 1927 年 10 月 4 日,在比利時布魯日的聖安德烈修道院正式出家, 成為一名修道士,從此不問政治。陸徵祥憶述:「我一生僅在這時,追求了一件 東西,我求一退省時機。……我那時既無父、又無師、又無妻。我只有一心靠天 主,一心靠自己。仁慈的天主引我前進,我進了修會的生活中。」陸徵祥一直在 為簽署《二十一條》之舉而懺悔。他在 1937 年給好友劉符誠的信說:「……以自 身的經歷,此筆貽誤國事之大帳,早晚總要算清。……惟此筆血賬何日算清結束, 尚難逆料,惟主命是聽耳。」1949 年 1 月初,陸徵祥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盡頭,此

陸徵祥的墓碑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1919 年 12 月 13 日,陸徵祥從法國受挫回國以後,向大總統 徐世昌(1855-1939)提交了一份呈文,提出救國的首要任務在愛國心的提倡,「戰 時固恃此以收功,平時尤賴此以致治」,並列舉實際措施,從團結民心,自強建 國的基礎做起,避免自侮人侮,讓中國能及早立足於強國之林。這種想法揆諸今 日,是否仍有點時代意義? 作者與同學攝於滑鐵盧博物館

後記 如對陸徵祥的外交生涯感興趣,可瀏覽台灣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頁,在外交部 門檔案中,全宗 03 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保存 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戰的重要史料,其中 包括巴黎和會(03-37),至於「駐比使館檔案 (03-13)」系列保存了陸徵祥在外交總長任內 的往來電文,詳實記錄陸徵祥在巴黎和會期間 與北京政府的所有聯繫,可讓我們了解當時中 華民國及陸徵祥所面對的外交困境。

陸徵祥辦公室藏書 參考資料 中央研究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頁 http://archives.sinica.edu.tw/?project=%E9%99%B8%E5%BE%B5%E7%A5%A5%E8%88%87%E7%AC%AC%E 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B0(擷摘於 2019 年 10 月 26 日) 蔡登山:〈從外交總長到修道院神父的陸徵祥〉,載《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 127 期(2009 年 7 月), 頁 4-10。 布魯日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馮浩烈先生為參觀者講述陸徵祥的事蹟

14


三盞青燈

15

導師感受

雙城遊的啟示:雙刃劍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 內務副會長

馬冠堯

我再重複引用霍金死前的忠告, 新科技是雙刃劍,可助人類發展, 但亦可毀滅人類作結……

北京紅樓內的五四和新文化運動資料、巴黎凡賽爾 宮和楓丹白露鏡殿(Hall of Mirrors)的中國廳展品、 亞眠(Amiens)聖母院宏偉的建築和無數美麗雕塑 背後的聖經故事、濱海努瓦耶勒(Noyelles sur Mer) 一戰華工墳場的感人事蹟、色當(Sedan)古堡經歷 多次擴建而成為今天歐洲最大的城堡、一戰成為廢 墟的伊珀爾(Ypres)重建後的會堂變成重組一戰戰 事和提醒世人戰爭教訓的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In Flanders Fields Museum)、布魯日(Bruges)寧靜的 聖德魯修道院隱藏著中國第一代外交家陸徵祥不少 生活回顧、滑鐵盧兩個博物館更描述拿破崙和威靈 頓如何在滑鐵盧交峰的情景。單講述每個訪點的故 事就可以寫一專書,總體來說甚少港人知道中國如 何參與一戰,作者感恩可實地感受和回顧。在法蘭 德斯戰場博物館看到一戰時的新武器,亦看到戰時 醫療設備和重建廢墟的伊珀爾紀錄。這令作者聯想 到從另一角度看戰爭如何促進科技,這並非鼓勵戰 爭,而是希望提醒世人汲取戰爭帶來的教訓。中國 古語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代已故科學 大師霍金(Stephen Hawking)亦有:「超智能發展 是雙刃劍,可助人類發展,但亦可毀滅人類。」作 者亦嘗試以圖為主附以文字描述一戰的新發明。

香港.北京.巴黎

16


三盞青燈

17

導師感受

陸上新武器

海上新武器

圖一是自動槍。圖二是十六吋口徑迫擊 炮。圖三是地對空迫擊炮。圖四是催淚 彈。圖五是燃燒彈。圖六是碎片手溜彈。 圖七是坦克車。圖八是坦克車雖可克服 有刺的鐵絲網,但仍未能百分百征服戰 溝。18 至 19 世紀的機械運動(Mechanics Movement), 到 一 戰 時, 可 謂 達 另 一 高 峰。 鐵 的 強 度 和 輪 帶 車 輪 都 踏 入 機 械運動新領域。英國坦克車在一戰中從 一 型 號(Mark 1) 發 展 至 七 型 號(Mark VII),可見其改良速度之快。製成炸藥 的天然硝酸(natural nitrate)在戰時必 然被禁運,德國和英國都採用不同化學 方法在空氣中以最快和最平的方法提取 硝酸。

圖九是潛水艇,圖十是偵測潛水艇的收 聽器(hydrophone)。范信達(Reginald Fessenden)被視為無線電收音機之父, 他因探測鐵達尼號遇冰山而發明的水 底收聽器,竟用於一戰。香港因記念 范信達而在五台山更改原有的街名而 為他命名,想不到連一戰也扯上關係。 圖 11 是船上停機砰。

3

1

9

10

2

圖 12 是流線型氣球,氣球主要是觀察用途,配合超大型望遠鏡,見圖 13。圖 14 是投彈飛機。圖 15 是設有機師可發射子彈的飛機。發明機槍射擊協調器是科技一 大進步,其功能是使安裝在螺旋槳戰鬥機的機槍可以在螺旋槳後方向前射擊而不 會打到自己的槳葉。原理是每當槳葉轉到機槍前面時,斷續器系統便暫時中止機 槍射擊。在此之前,戰鬥機上的武器只能安裝在機翼上或者在螺旋槳根部安裝鋼 製的楔形偏導器以擋開子彈,這樣子彈打在槳葉上時,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力,這 種外力作用在發動機上會產生非對稱應變,容易引起發動機故障。

5

12

7

11

空中新武器

4

6

香港.北京.巴黎

13

8 14

15

18


三盞青燈

19

香港.北京.巴黎

導師感受

通訊 圖 16 和 17 是傳遞訊息的狗和鴿。圖 18 是訊號燈。圖 19 是訊號車。圖 20 是手提 無線電通訊器。圖 21 是地對空通訊。圖 22 是無線電屋。圖 23 是控制空對空通訊 中心。圖 24 是訊號隊。通訊是重要軍事設備,動物如狗和鴿、航海的訊號旗(signal flags)和訊號燈等古老通訊方法是最實用和安全,但無線電發展在一戰時已趨成 熟,特別是地對空和空對空通訊,有助日後民航空運發展。手提無線電通訊器更 是靈活的通訊器材。

25

26

27

醫療 圖 25 是醫護人員接受訓練。圖 26 是手提 X 光機。戰爭不獨帶來損傷,更有當時 奇怪病如坑腳(trench foot)、坑口(trench mouth)、性病和西班牙瘟疫(H1N1) 等。一戰醫療貢獻多的是,但最著名是首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瑪麗居禮(Marie Curie)所應用的流動 X 光機於戰場。圖 27 是她坐在流動 X 光機車上。

其他 圖 28 是手腕錶,可令士兵雙手靈活。圖 29 是長距離望遠鏡。圖 30 是因鋼鐵短缺 而改用混凝土製成的船(concrete ship)。圖 31 是手提照相機,記下戰爭事蹟。 圖 32 是空中拍攝。

16

17

28

18

29

30

31 19

22

20

23

32

結論

21

24

從上述簡介,一戰新事物確是不少。以今天的科技知識回看,當然是「小兒科」。 我們不要忘記這堆「新」事物畢竟是百年前的事,世界剛從機械年代踏入電力年 代。讀歷史必須具備「同理心」,沒有了這些科學基礎,人類絕不會有今天的發展。 歷史功能是汲取教訓,筆者慨嘆人人皆知戰爭的禍害,但到今天,世界仍有不少 戰事和武器競賽。我再重複引用霍金死前的忠告,新科技是雙刃劍,可助人類發 展,但亦可毀滅人類作結。 註:圖一至圖 32 圖片來源由作者提供。

20


三盞青燈

21

導師感受

雙城之旅雜談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 傳訊

香港.北京.巴黎

「甚麼?你到法國考察中國歷史?」這是我跟親友、同事說起此行時,他們的一 大疑問。的確,兩地在文化、生活上大相逕庭。而到法國旅遊,大家嚮往的是當 地悠閒的生活節奏,或欣賞美輪美奐的建築、藝術品。「考察中國歷史」跟歐遊 看似是難以想像的事。

林灝 但翻開中國近代歷史,法國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極深。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啟迪晚清時期的改革與革命思想。及至 1902 年,由李石曾 來到法國求學直至完成學業,回國後創立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宗旨的「留 法儉學會」,掀起了勤工儉學的熱潮。參與者們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成為新 文化、新思維的知識分子,回國後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政治運動,其中著名的有周 恩來、鄧小平。可惜是次行程未能參觀位於巴黎的周恩來故居,以感受他們帶著 理想離鄉別井的經歷。 本團以「五四運動百周年」為主題,五四運動除巴黎和會 外,歐戰華工為近年漸多人關注的內容之一。他們既非站 在前線生死相搏的士卒,也無緣享受戰爭後對戰敗國予取 予攜的成果。然而,他們在戰線從事挖戰壕、修鐵路、運 輸武器、零件加工等工作,默默為中國帶來了巴黎和會的 一席位。

「考察中國歷史」跟歐遊看似是難 以想像的事……

走訪巴黎市中心以北 200 公里外的諾萊特華工墓園。公墓 長眠著 842 名華工。在華工的墓碑上是每位陣亡者的中文 名字、籍貫以及華工編號。當中,看見陣亡者多來自山東, 不禁回想五年前遊山東,在威海市檔案館認識了中國軍團 的史事,也是第一次知道有歐戰華工 的存在,更思考到山東省當時為英、 德、日所劃分,受西方⽂化、政治、 經濟的洗禮的局面。各墓碑刻著「勇 往直前」、「鞠躬盡瘁」、「流芳百 世」、「雖死猶生」等漢字,引來師 生的討論:到底是英軍修建時,隨意 刻 上 作 紀 念, 還 是 對 他 們 ⾔ 行 的 敬 挽?

22


三盞青燈

23

導師感受

尋訪歷史,除了與同行者分享所見 所聞、砥礪切磋,行程中的意外發 現更是趣味之處。到訪位於比利時 的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路上與老 師、同學們探討歐戰的軍器發展、 作戰策略;在巴黎和會的展廳中, 考察中、日兩國在會議中的席位, 印證「弱國無外交」的政治現實, 途中發現博物館以戰壕藝術為主題 的展覽,展出歐戰華工製作的彈殼雕刻品。彈殼作工藝品素材並不罕見,但多以 軍車、槍砲為題,稍欠美觀。然而,彈殼雕刻品以龍、福、回紋等為題,令彈殼 有另一重生命似的,從中一窺華工生活艱困,以之為生的一面,與及他們漂洋在 外,對家國的思念。

香港.北京.巴黎

但我感受至深的,是決定戰爭勝敗,不在於武器的精良、地勢的掌握,而在於政 治與人心的雙重博弈。關原之戰上,為人耿直、缺乏氣度的石田三成在開戰前已 與不少大名不和,加之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對西軍將領的拉攏與分化,使得西軍 中戰鬥意志堅定的只有大谷吉繼、小西行長等與石田三成關係友好的將領,剩下 不少都是心懷鬼胎或搖擺不定的騎牆派,在豐臣氏這面蒼白的道義旗幟下,西軍 的分崩離析在戰爭開始前多少就已註定。

滑鐵盧古戰場

自己對日本戰國史興趣甚濃,走訪滑鐵盧戰役博物館, 離開展廳後,發現滑鐵盧與日本關原的「姊妹古戰場 協定書」。細思下,滑鐵盧戰役與關原之戰的相似之 處甚多:關原之役是豐臣氏與德川氏的霸權之爭,滑 鐵盧之役決定了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存續的命運; 兩場戰役也出乎時人意料,會戰一日內便勝負已分, 而戰敗者迅即倒台。 關原古戰場

而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立國以來,通過軍事上的勝利和聯盟使帝國成為歐 洲強權,與歐洲列強長期敵對。連年征戰下,跟隨拿破崙多年的將領一半死於戰 爭之下,一半因厭倦戰爭而在莊園過著悠然的生活,缺少了能理解拿破崙作戰意 念的帥才,導致法軍行動速度遲緩。此戰時的拿破崙,無論在肉體和精神上卻都 處於衰老狀態,因而數度錯失良機。 結果,滑鐵盧戰役,與關原之戰同樣 是纏鬥至精疲力竭的野戰,反法聯軍 最終得到了布呂歇爾雪中送炭的馳援; 機械地執行著命令、沒能及時趕到戰 場的法軍元帥格魯希卻掐滅了拿破崙 與法蘭西第一帝國最後的一線生機。

24


三盞青燈

25

導師感受

生而為士──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 執委

林卓瑩

香港.北京.巴黎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早於春 秋時期,孔子對「士」的典範已有定義,就是以天下為己任,對社會政治有一理 想的訴求,希望弘道於世。是次「雙城之旅:北京巴黎之旅」所見所聞甚豐,筆 者於不同的博物館及歷史遺蹟中,了解中國知識分子在不同的崗位,以多樣的方 式對社會作出貢獻及影響。

著書存史,流存見聞──一戰中國華工 孫幹 在法國東北索姆諾萊特村,有個長眠著 842 名 華工的墓地,他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遠赴歐洲 十四萬華工的一份子。這些華工不是一戰戰場的 上陣士兵,但對協約國卻起了後勤補給的作用, 更是中國出席巴黎和會重要入場券。這些華工默 默無聞,卻意義重大。當時,孫幹──一位山東 任職教員,他為了「出國考察」而自願前往歐洲 做華工。曾為教師的孫幹,眼見華工有賭博惡習, 便自發在華工群體中以各種形式宣傳賭博的危 害,他又為文盲華工代寫書信,漸漸孫幹成為華 工隊伍中的骨幹成員。他最大的貢獻,是詳細記 錄了兩年多在歐洲的所見所聞,包括一戰時期歐 洲地區的軍事對壘、先進的武器裝備、當地的教 育風俗等。後人把他的兩本日記編輯成《歐戰華 工筆記》及《世界大戰戰場見聞記》,成為非常 珍貴的一戰赴歐華工文史資料。

知識分子都會實踐其「道」而行, 這就是中國傳統「士階層」的特 色……

孫幹自薦為華工並非為了生計糊口,而是透過體驗歐洲文化風俗,取其優點並用 於中國社會,令中國社會得以進步。孫幹回國後致力於辦學,根據他赴法期間對 鄉村教育的考察,最後於山東創辦了一所鄉村女子學校。身為知識分子的孫幹, 他對於自身要求,就是充當記載歷史、傳播文化的載體,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為 社會作出貢獻的自覺責任。

啟蒙傳道,作育英才──蔡元培 北京大學紅樓被喻為孕育五四運動的搖籃。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蔡元培莫屬。 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為理念,作為校長帶領北京大學經歷十個寒暑。 他改良學制,廢科而成立系,由教授治校,推動大學自治。蔡元培上任即為北大 教師進行「換血」:他聘請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聘請李大釗、

26


三盞青燈

27

導師感受

錢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邀請梁漱溟講授印度哲學;聘請徐悲鴻任畫 法研究會導師。他令北大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北大既有主張新文化運動的 領袖人物胡適、陳獨秀、魯迅,也有主張恢復帝制的辜鴻銘、劉師培。他聘請教 員只求學問、能力,不問思想、派別。作為知識分子,他做到「海納百川,有容 乃大」之胸懷。 在蔡元培的帶領下,北京大學培育了一群重視道德的實踐、具有捨身取義使命感 的知識分子。在 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北大學子組織了這場運動,數人因 此被捕。他以北大校長的名義營救被捕者,並聯絡其他 13 所大專院校校長與北洋 政府交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支持。最終北洋政府釋放被捕的學生。五四運動 成功了,但蔡元培卻為保全北大而辭職。他在《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 中說:「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這 正如余英時先生指:「現代觀念中的『知識人』,必然同時也扮演著社會批判者 的角色。」知識分子不單是學術的繼承者,也是道德的追求者。面對社會、政權 上的不公義,蔡元培體現了「通古今,辯然否」,對時事進行批判的風骨。

為國效力,據理力爭──陸徵祥、顧維鈞 在比利時的布魯日聖安德魯修院,埋葬了一位 民國時期叱咤一時的中國外交家──陸徵祥。 陸徵祥是袁世凱政府的外交總長,曾參與簽訂 《二十一條款》,亦是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 的外交總長。歷史對這位精通多國語言的知識分 子評價好壞參半,有說他是簽訂《二十一條》的 賣國賊,有說他是於巴黎和會拒簽和約的英雄。 陸徵祥於巴黎和會後辭職,隱修於比利時修道 院,看似從此與中國無緣。實際上,陸徵祥的愛 國情懷一直未有改變。參與簽訂《二十一條》令 國家主權受損,他感到無限的懊悔自責,這是源 於他愛國之心。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只能 退而求其次拒絕簽字後辭職,這使他灰心失望。 於二戰期間,已為修士的陸徵祥主編了《益世報海外通訊》,向歐洲各國呼籲世 界支持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正義鬥爭,直到抗日戰爭勝利,陸徵祥得悉祖國一 雪前恥時表現十分喜悅……以上種種皆見其愛國之情始終如一,這正是作為知識 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操。

香港.北京.巴黎

與陸徵祥一同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 還有中國另一出色外交家顧維鈞。他既 是代表中國向世界說「不」的第一人, 也是令世界對中國說「是」的第一人。 顧維鈞於巴黎和會與列強進行口舌博弈, 他準備的《山東問題說貼》令其獲得「中 華民國第一外交官」的美名,令中國外 交事業寫上新一頁。於日本侵華前期, 顧維鈞參加國際聯盟調查團,揭露日本 侵略中國行徑,為中國爭取利益。二戰 時期,顧維鈞是第一個簽署《聯合國憲 章》的中國代表。他大半生不在中國, 卻一直為中國而奔走,為中國於外交上 爭取掌聲和權益。 生於亂世,在面對政府的腐敗、時局的 黑暗、外交的劣勢時,身為知識分子, 應該如陸徵祥般「哀莫大於心死」歸隱修道?還是如顧維鈞以「強於百萬之師的 三寸不爛之舌」力爭國權?這並無一錘定音的答案,但可肯定的,是知識分子都 會實踐其「道」而行,這就是中國傳統「士階層」的特色。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 趨異也。」有人於當世只是無名小卒,但其著作對世人日後研究歷史卻有重要的 考證用途;有人在生時地位曾舉足輕重,但在歷史洪流中卻就種種因素而被隱沒。 知識分子任重而道遠,如做到「明我以德,致知格物」,實踐為士的使命及責任, 其生命或許於當世僅「輕於鴻毛」,但影響貢獻實為「重於泰山」。

28


三盞青燈

29

導師感受

默契神會── 五四北京巴黎雙城之旅 國史教育中心 ( 香港 ) 行政總監 邱國光

香港.北京.巴黎

2019 年暑假,帶領一批高中生,更有幾位大學生作組長,往北京、巴黎,進行「雙 城」研習之旅。為何是「雙城」?此與五四運動有關。五四運動火炬先是於 1919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點燃,其後漫延全國,至 1919 年 6 月 28 日,列強跟德國在法 國巴黎凡爾賽宮簽訂和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為高潮。 行程首站為北京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的原址,外 牆以紅磚砌成,紅樓之名遂不逕而走。五四運動 前夕,北大學生就在此製作了 3000 多面遊行旗 幟,現場所見,旗幟材料為白布、竹竿,同學對 一晚間用書法寫幾千面旗幟,面露驚訝。不只是 那份堅毅,更多的是愛國的熱情。「誓死力爭、 還我青島」,「廢除不平等條約」……同學在沉 思:戰勝國卻獲不公平待遇?理由何在?年青人 可以為國家做甚麼?看著當年北京高等院校學生 的遊行路線圖,聽著老師、講解員比對火燒趙家 樓誰是點火者的各種說法,同學們彷彿回到歷史 現場…… 紅樓亦留下不少五四前後人物的故事。如北大校 長蔡元培破格錄用陳獨秀,致北洋政府的公函, 稱「陳獨秀……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曾任蕪 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 要求聘陳為文科學長(即今文學院院長)。翻查 史實,陳從沒有在「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 也沒有擔任過「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 學校校長」。蔡為陳偽造假學歷、假履歷為的是 要陳利用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幫忙改造北大守舊的思想。為理想而弄假作虛?同 學們再一次陷入歷史的迷思。胡適、魯迅、李大釗……一個個名人的逸事,已知 的、未聞的也可在現場得到印證。

歷史就是這樣吊詭,是非黑白需要 證據支持,反覆論證,回到歷史現 場,才能有深入體會……

炎夏北京,氣溫炙熱,惟不減同學熱情,晚飯後即直飛巴黎。這個八千公里外的 法都,對一百年後的中國人又別有一番滋味。一次大戰,中國為戰勝國,向和會 提出收回日本在山東權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取消列強在 華特權等。中國代表團的兩次提案均遭到操縱會議的美、英、法、意等國的拒絕。 站在凡爾賽宮鏡廊,腦中迴旋美、英、法三大巨頭如何砌詞拒絕北洋政府的要求,

30


三盞青燈

31

導師感受

犧牲中國四億人民的利益,原因何在?時為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團長,任外交總 長的陸徵祥,在 1945 年回應記者的一句話可就是答案?「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 交!」吾人習歷史,不能照單全收,需要的是沉思。 行程在巴黎的另一主要景點是探訪 楓 丹 白 露 中 國 館。「 楓 丹 白 露 」 (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位於 巴黎市郊,譯名據說出自徐自摩或 朱自清之手,名字浪漫,卻盛載著 法國人不光榮的歷史。楓丹白露宮 中國館是出於法皇拿破崙三世皇后 之手,據記載 1860 年英法聯軍法軍 司令把從圓明園搶劫而來的「戰利 品」獻給法王拿破崙三世及其皇后, 皇后遂在楓丹白露宮內覓址建造了中國博物館,把這批文物存放起來。中國館面 積不大,只有一個房間,珍藏品佔領了所有空間,包括在天花板非常罕見的三幅 藏傳佛教緙絲製品;鎏金、景泰藍、青銅、玉器珍品散落房間每一角落。有學生問, 若珍品仍在中國,火燒圓明園豈非全被破壞?歷史就是這樣吊詭,是非黑白需要 證據支持,反覆論證,回到歷史現場,才能有深入體會。

香港.北京.巴黎

行程刻意為同學提供有意義的 歷史現場。我們走進了第一次 世界大戰華工墳場。一戰時中 國 派 往 歐 洲 戰 場 的 華 人 有 14 萬人之多,雖主要從事後勤工 作,如挖戰壕、搬運、建設道路營房、掩埋屍體等,據估計仍有 4 萬多人英勇犧牲。 參觀的華工墳場位於法國北部,共埋葬了 800 多位華工。為國捐軀,戰爭的禍害 真值得同學們深切反思。 離開法境,驅車往比利時,為的是追尋陸徵 祥的足跡。陸的一生傳奇,評價富爭議。陸 在袁世凱時期為外交部長,曾與曹汝霖與日 本談判《二十一條》,一生背上「賣國賊」 之名。巴黎和會後,比利時籍妻子不幸離 世,於是看破紅塵,脫離官場,在比利時 一所修道院出家,當修士(Catholic monk) 至終老。陸當修士之修道院在比利時布魯 日一個小鎮。修道院位於布魯日郊區,四 周靜謐,是修道的好地方。接待我們的是現任院長 René Fobe 神父,還有布魯日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 院外方院長馮浩烈先生,Philip Vanhaelemeersch。 Philip 曾在修道院陸徵祥檔案室當主管,對陸的生 平、行誼如數家珍。Philip 用英語,偶爾還加插普 通話仔細為同學講解陸在修道院的故事、介紹陸生 前的物件,圖像、信函、書籍。據 Philip 說陸甚受 當地人尊敬,除了他家世顯赫外,他虔誠、克己的 修士生活亦令信徒景仰。「賣國賊」?偉人?時空逆轉, 評價不一,同學們實踐了何謂多角度思考。行程最後一站 是參觀拿破崙滑鐵盧之役古戰場及博物館。拿破崙是現代 梟雄,一生勝仗無數,滑鐵盧之役慘敗,是天意,還是技 不如人?亦是同學們深思的好題目。 研習團行程前後短短九天,惟同學卻收穫豐盛。透過現場 親身感受,得到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對歷史人物、事 件的感覺,形成一種精神上與歷史互動的交流。

32


三盞青燈

33

第一組學生感受

流芳百世的陌生人 第一組組長

卓泳彤 香港理工大學 英文系 大三

11 月 11 日 之 於 你 又 有 何 意義呢?……

香港.北京.巴黎

11 月 11 日之於你有甚麼意義呢? 當全球華人在每年的 11 月 11 日紛紛拿著手機、電腦登入各個網上購物平台慶祝 「光棍節」、「雙十一節」瘋狂購物的時候,歐洲各國教堂卻響起悼念一、二戰 死難者的鐘聲;在世界各地的和平紀念廣場更不乏民眾獻上一個又一個象徵記念 一戰中捐軀的軍人和平民的虞美人花環。一百年過去,從各國皇室、政府、人民 歷年間在這天從不間斷的悼念活動中,清楚反映了不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對於 這個日子的重視,對這段為人類帶來毀滅性破壞的歷史不敢忘懷、刻骨銘心。反 觀在遠東的一個戰勝國──「中國」的人民普遍對這個別具歷史意義的日子有不 一樣的詮釋。在每年 11 月 11 日「百度熱搜」排行榜的排名中有關「購物」的關 鍵詞佔大多數,而非「停戰紀念、和平」。人們對一戰歷史的重視程度,大概也 能在這種現象中可見一斑。究竟這天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及其登上國際 舞台道路的步伐有何意義? 11 月 11 日是一個在歷史上不可忘記的日子──「停戰紀念日」,又稱為「和平 紀念日」。在 1918 年 11 月 11 日 11 時 11 分,德國新共和政府向以英法日俄美 組成的「協約國」投降並簽訂停戰協定,藉此宣告這為期超過五十個月的世界大 戰結束。雖然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1917 年 8 月 14 日)才加入協約國, 及後正式向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宣戰,參戰後更沒有派遣一兵一卒到戰線;但中 國早於 1916 年起便向歐洲輸出華工,為協約國軍隊提供後勤支援,如修戰壕、 築橋樑、清地雷、建道路等。(卜永堅,2019)儘管他們並非擔當著前線援軍的 角色,但是在戰時以勞工的身份挖戰壕、運軍火到前線,在戰後打掃戰場、排雷 等均是具生命危險的苦活。中 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一戰 結束百周年講話中更指這「戰 爭中有近十五萬中國勞工離鄉 別井前往歐洲,為恢復和平和 戰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 中二萬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 代 價 」。(BBC 中 文,2018) 這些華工的犧牲成功為中國爭 取以戰勝國姿態參與巴黎和會 的籌碼,讓中國的代表如陸徵 祥、顧維鈞等人在國際舞台上 展 現 出 色 的 外 交 辯 才, 盡 力

34


三盞青燈

35

第一組學生感受

為中國爭取權益。巴黎和約的結果對於推動五四運動出現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 對愛國主義和人民政治覺醒的激發更是功不可沒,為推動建設新中國的進程奠定 了重要的基石。然而,史書卻輕描淡寫這群默默付出、為國犧牲的華工的功勞。 回顧歷年來關於一戰、巴黎和約和五四運動的各種文獻、研究、教科書等,那 一千七百人留法勤工儉學的事蹟似乎成為譜寫這段歷史的主軸,然而又有多少人 會著墨記載這段十四萬華工對國家的貢獻和價值呢?這段被世人遺忘、輕視的歷 史彷彿無聲地回應了陳三井先生(1986)對於歐戰華工一生的總結「功成而無聞, 身死而名毀」。

香港.北京.巴黎

是次北京巴黎雙城之旅有幸拜訪歐洲其中一個一戰華工墓地──諾萊特華工墓 地,有八百八十四名華工的英靈永存於斯。當中的墓碑文主要有四種:「流芳百 世」、「雖死猶生」、「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據法國齊魯文化協會考證, 這四種碑文是按華工死亡之因分類(社區文化發展中心,2018): 「流芳百世」,指因飛機轟炸、炮擊、打掃戰 場觸雷死亡的華工。 「鞠躬盡瘁」,指因工作勞累而死亡的華工。 「雖死猶生」,指因生病而死亡的華工。 「勇往直前」,指在戰場上死亡的華工。 上述碑文不僅揭露了西線戰場上工作繁重、裝 備有限、醫療不足,華工需赴前線抗敵的事 實,而且彷彿形象化地展現了當時歐戰華工參 戰時的苦況。在諾萊特華工墓地中,我發現刻 以「流芳百世」碑文的墓碑佔大多數,然而在 中國近代歷史長河中,這段塵封的歐戰華工史 又有多少人關注,這群華工的價值和對國家的 貢獻又有多少人記住、又能否達到「流芳百 世」的祝願呢。 今年的雙十一,你會重新思考其中意義嗎?你會選擇繼續慶祝「雙十一瘋狂購物 節」還是到中環皇后像和平紀念碑前參與悼念活動? 11 月 11 日之於你又有何意義呢?

參考文獻 BBC 中文,《一戰百年 影響中國國運的六次抉擇》,2018 年 11 月 11 日。 卜永堅,〈一戰華工 1916 ── 1919〉(香港:雙城考察:北京及巴黎之旅研習講座,2019),頁 2、 4、56。 陳三井,《華工與歐戰》。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年 6 用,第 1 版。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流芳百世的陌生客:關於一戰華工的歷史圖片──墓碑〉,http://www.cccd. hk/?a=group&id=gallery&doc_id=1027,2018 年。

36


三盞青燈

37

第一組學生感受

從走訪歷史發源地 看出歷史的重要 第一組組長 胡嘉雄 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歷史,這二字,看似距離自己十分之遙遠,但 又不可否認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 是在不斷地提醒著我們。相信有接觸史科的人, 都會知道歷史並不是記仇的工具,而是一種警惕 的方式,告訴世人不要犯前人之錯,以史為鑒便 是這樣的意思。在這次雙城之旅中,有幸能到訪 許多的歷史發源地,每每經過這些地點都無疑加 強了我認為歷史不應被遺忘的想法,而以下我將 會提出幾個於考察中使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首先,是位於巴黎的凡爾賽宮。這個地方歷史十 分悠久,記錄了幾個世紀的歷史,可謂是眾多 歷史地裏的重中之重。在 1871 年,普法戰爭中 法國的戰敗,讓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在凡爾賽宮 登基,在法國人心裏這無疑是一個恥辱,對德國的仇恨亦從這時衍生,更為一次 世界大戰埋下了種子。而在 1919 年,一戰後各戰勝國聚首在凡爾賽宮開設巴黎和 會,就戰敗國問題洽談賠償,隨後巴黎和約便誕生了,這合約內種種的不平等條 約使德國人對法國人乃至戰勝國產生了仇恨感,同樣這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鋪下 了最壞的因。記得當時走過鏡廊時,回想起這一段歷史,很難想像這個華麗的地 方,竟然會成為見證或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遠因之一,可歷史就擺在我們的眼前, 不由得我們不去相信,這也是為甚麽能親訪歷史地會是最好的求證也是感受歷史 的最好方式,因為歷史事蹟就在我們的面前。

若要透過歷史吸取教訓,首要 的必定是要面對、承認這段歷 史的存在……

38


三盞青燈

39

香港.北京.巴黎

第一組學生感受

可歷史不會只有幸福、好的一 面,它更多的反而是充滿沉 重、悲傷的一面。再者,我想 分享一朵花來作為結尾,在法 蘭德斯戰場博物館入場前,有 一個手環給我們作導賞之用, 而那手環上有一朵名叫 poppy 的花,統稱罌粟花,其所象徵 的意義重大,寓意悼念所有在 戰爭中死亡的人,以此花來紀 念他們。歐洲大陸在經過多次 沉重的代價後,才明白到和平 的珍貴,而歷史又何嘗不是在時刻提醒著我們?教導著我們?若要透過歷史吸取 教訓,首要的必定是要面對、承認這段歷史的存在。若不達到這前提,我深信即 使再多的紀念也只是徒勞無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又或定會有人重蹈覆徹,但歷史也會讓人懂得吸取教訓,進 步改過,可想而知歷史的重要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我們所到訪的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 也令我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因其大多講述 一戰歷史,展示許多關於一戰的歷史展品, 就比如一戰時期各國為求徵兵而製作的宣 傳海報,相信有選修世界歷史的同學對此 不感陌生,在 DBQ 題中常常會見到這類的 畫報,而博物館內的各種歷史文件,事物 都在認證了這段歷史的存在是真實的。同 時間,在博物館內除了各團友之外,亦見 到不少歐洲人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博物館 參觀,為他們解說這段充滿傷痛的歷史, 從他們身上我更能看出傳授歷史,使歷史 不會止於這一代,不會消失於人們的記憶 中,是一件多麼值得去做的事,我亦深信 博物館之所以建立的初衷便是為此。

最後,十分之感恩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給予這次機會,讓我能親身到訪歐洲考 察,為此獻上衷心的感謝,讓我對歷史二字的定義有更深的體會。

40


三盞青燈

41

第一組學生感受

由中國知識分子 領導的「五四運動」 第一組組長 陳功明 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改革從來不易,將根深蒂固的思想連根拔起,自我反思更為難中之難。 談起中國近代的知識運動,相信不少人腦中自然浮起出林林總總、一場又一場的 救國圖強運動,例如因不甘被列強欺侮而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力圖變革政教、經濟及軍事的維新運動,甚至是反洋保國的義和團運動等等。這 些運動也形象化地顯示出當時中國所面對的困難以及當時人民救國圖強的決心。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運動最終亦因改革力度、方向、或是面臨不同外在因素以致 失敗告吹,實在叫人惋惜。民初時,縱使當時中國經歷過多次挫敗,面對外憂內 患的局面,然而仍有不少知識分子以及人民沒有因而對中國當下處境及未來失去 信心;在受過西方文學教育及思想薰陶下,救國圖強的精神更沒有因而熄滅。當 時不少知識分子及人民在強烈民族情感,以及列強侮辱和欺壓中國的環境下,使 得當時不少人民更加敢於為中國提出不同方法以謀求出路。這背景亦正好驅使著 當時民初出現了一場為中國當代及後世社會發展以及人民思想改變作出巨大貢獻 的一場運動——五四運動。 當談起五四運動的時候,我的腦袋中只是浮過在中史教科書中,它只佔了滄海一 粟般的篇幅,彷彿於整個課程中只是九牛一毛的存在。然而適逢本年為五四運動 一百周年,本人有幸參加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以及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 碩士課程同學會聯合主辦的「五四百周年雙城之旅」,當中更令我重新認識到 五四運動對於當代及現代中國的發展的重要性,因而讓我透過本次交流團所學及 本人的知識,試析當代知識分子如何領導五四運動。

不畏怕失敗,勇於接受新事物, 敢於自我反思行為,這亦正正是 現今青年所需具備的條件……

回想不少後世的史書以及學家對於這場運動也是給予相當的肯定。當代知識分子 及人民透過反思內至當代傳統中華文化,吸納外國的文化思緒以至於外在挑戰強 權不公、反對束縛、爭取國權等等。五四運動緣起於中國於巴黎和會的談判失敗, 國家被逼簽訂辱國的《二十一條》,以及新文化運動的推廣下而廣義定為五四運 動。相比起其他清末的救國圖強運動,五四運動的意義及價值顯得更為重要。首 先,五四運動是中國知識分子首次察覺到有徹底改革中國文化的必要。以維新運 動為例,張之洞在 1898 年簡單扼要地表達了中國哲學,倫理觀念等基礎不須作改 變。以當中一句話最為顯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次,其後的辛亥革命 亦只是推翻滿清政權及改善法律制度。隨著當時知識分子認為中國若不作更大的 變革最終只會原地踏步,於是推進了中國的另一階段改革——改革中國哲學、倫 理、社會學說及制度,而這點更成為了五四運動與其他改革運動的獨特性。

42


三盞青燈

43

第一組學生感受

五四運動的概念,思想改革基礎能夠得以提出,推及至全國人民無疑為當代知識 分子所帶領。1915 年,國內正處於水深火熱的混亂局面,內至舊式士紳官僚忙於 帝位復辟,外至國難當前,簽署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等等。不少知識分子因 而從海外歸國,帶回不同的新觀念。而這些從外國帶回來的觀念及思想其後更為 中國第一次針對思想基礎作改革的五四運動提供豐盛的養分。 1915 年冬天至 1917 年夏天時分,大量海外歸國知識分子以及一些中國當地的學 家為中國帶來了不同的新觀念。1915 年,曾經於法國留學、學習西方思想以及參 加過革命工作而流亡日本的陳獨秀回到上海創立《青年雜誌》,而這本雜誌更在 五四運動期間,扮演過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青年雜誌》(後改為《新青年》) 於當時旗幟鮮明地提出民主、科學、以至比較馬克思主義與激進民主主義以及提 倡信仰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另外,陳獨秀亦於其刊物猛烈抨擊舊禮教、舊文化 等思想,為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及人民帶來思想衝擊,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香港.北京.巴黎

《青年雜誌》的第一卷一號中的〈敬告青年〉 中提及道:「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 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以人權並重。」 從中可見當時陳獨秀提出當代中國應趕上西方 社會民主及科學的發展,亦即後來陳獨秀所提 出的「德先生」與「賽先生」。這兩種思想提 出後,引起不少社會迴響。包括有人認為陳獨 秀是在破壞禮法及國粹;亦有人認為「德先生」 與「賽先生」才是當代中國步向富強、人民思 想得以進步的方向。其後,1919 年北大學生號召的遊行中更展示出提倡科學與民 主等的觀念,顯示出陳獨秀於五四運動中宣揚西方文化以至於後來共產主義以及 為當時中國帶來不同的思想衝擊,可見陳獨秀於五四運動中扮演著重要倡導者的 角色。 若談起知識分子如何影響五四運動,那麼必須要談 起當時五四運動的思想發揚地——北京大學,以及 蔡元培校長。翻查資料可見,北京大學起源於康有 為及弟子梁啟超在 1895 年創辦的強學會,其後京 師大學堂成立,並於民國初年改名為國立北京大 學。在 1916 年底蔡元培被任命為校長前,北京大 學評核篩選教授亦只依據其官階而非其教學及學 問。其中於是次旅程中,北京大學當地導賞員向我 們講述了蔡元培校長於接任後如何推進北京大學的 學術思想自由,並介紹了蔡元培的辦學理念,例 如「以人為本」、「兼容並包」、「學術自 由」等等。這些理念使當時北京大學搖身 一變,成為當代人才輩出的大學,不少 五四運動以及新文化運動的理念亦 得以於北京大學內發揚及提倡。

44


三盞青燈

45

第一組學生感受

其一,蔡元培提出「以人為本」及「兼容並包」 的準則,任用來自不同向地、不同思想立場的學 家作為教授及講師,用人不嫌出身,唯才是用。 例如任用陳獨秀、胡適等人為教授,並曾邀請魯 迅赴北京大學擔任講師等等。蔡元培縱使身為國 民黨的開黨元老,亦秉承著「學術自由」的宗旨, 引入當時來自不同的思想如共產主義、西方自由 主義、社會平權等等。在蔡元培的領導之下,這 些傑出的知識分子在北大學生群中發揮了深遠的 影響及帶來不同的思想衝擊,使得往後不少北京 大學的學生熱衷於投身新思想及新文學運動,及 往後的五四遊行與五四運動。

其二,蔡元培允許當地學生以及教授等人自組學會、 辦報,宣揚不同的學術思想,達至「兼容並包」及 「學術自由」。例如創立了《北京大學日刊》,將 校內每日情況向師生公布,並同時傳播新思想、新 學說等等。另外,當時北京大學的學生亦能夠創立 不同學會以宣揚其學術主張,例如由當時北大學生 傅斯年、羅家倫等人成立的《新潮社》,創辦《新 潮》雜誌,反對舊文化、鼓吹文學革命等等。另外, 陳獨秀與李大釗創辦《每週評論》提倡科學民主、 時政批評等。由此可見,蔡元培以及當代知識分子 對於發展當代學術思想不遺餘力,促進五四運動前 後的思想交流自由,亦致使當代學生及知識分子帶 來自由學習不同的學術思想的環境,亦使當代以至 後世社會文化環境西風東漸,融匯出中西文化交合 的獨有風俗。

香港.北京.巴黎

後記及感想: 首先感謝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以及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 與明曦公益基金會給予是次機會令我能夠增廣見聞,使我對五四運動的知識不再 受書本或網上的資料框架束縛,於旅程上輕裝上陣,學習及品味五四運動當中的 精髓。於是次旅程中使我尤為感激的定必是名師們的金石良言。除了有幸參觀不 同地方,聆聽當地導賞員為我們帶來珍貴且難得的導賞外,隨團的博士及老師們 亦會著重我們的學習,於車上為我們補上更多的額外知識,猶如為我們於每一處 地方的學習畫龍點睛。回望五四運動,最值得後世一提的莫非是「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中強調的積極創新,獲得新知識及思想的改革,於當時是建基於知 識分子願意推翻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礎。這樣的自我反省的意識形態亦正正為 我們所應學習。不畏怕失敗,勇於接受新事物,敢於自我反思行為,這亦正正是 現今青年所需具備的條件。對比現時中國將五月四日定為青年節,這亦正正提醒 了我們青年一代理應敢於表達自己、勇於接受批評、新思想等等。

46


三盞青燈

47

香港.北京.巴黎

第一組學生感受

淺談如何把歷史 變得更有趣 第一組組長 陳芷欣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中五 法國文豪雨果曾言:「歷史是甚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 映。」歷史,是你我無論何時何地都需要學習的一門課,是一門鑑古知今的課堂, 是一門得以窺探未來的課堂,是一門終身學習的課堂。是次的雙城之旅,我有幸 能夠踏足北京、法國和比利時的土地,更深刻、親切地了解到五四運動、第一次 世界大戰等的歷史。 構思了很久究竟要寫甚麼,我相信在書冊中,前後亦有不少學者、同學選擇以各 個歷史事件、人物為材,故我亦不班門弄斧。想了很久後,決定以「如何把歷史 變得更有趣」為題,背後原因簡單易明,就是源於現時普遍學生、青年對歷史的 印象觀感「悶」。歷史 = 無聊 + 悶,彷彿已成了一個等式,課堂學習除了有時能 聽聽故事,更多時候學歷史對於青年人而言可能就是背、背、背。而除了課堂外, 各色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也是青年們接觸歷史的重要渠道。如何把歷史變得更 有趣似乎已是一個常久不衰的話題。不過,這次旅程中所到訪的幾個與歷史有關 的博物館卻給了我少許啟發:可以把香港各類的博物館、紀念館變得更有趣的啟 迪,這些也許不是完全適用於香港的方法,但亦未嘗不可作參考之用。

無論是香港抑或是世界各地的歷 史,都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最貴 重的承傳,亦是全世界每一個人 最珍而重之的遺產……

以香港歷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為例,先對本港現時的博物館稍作探討。當然, 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具備了歷史博物館的一些基本元素,如文物、導賞等, 故我會把焦點聚焦於展覽的形式。前者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設有錄像帶觀賞服務, 由香港電台製作的部分錄像帶節目,如:《一起走過的日子》、《香江世代》, 供團體預約時間,於館內免費觀賞。後者則有「孫中山先生」的卡通片,由紀念 館卡通人物時空爺爺、致仁和子齡介紹孫中山先生的故事,與及互動學習室,透 過互動電腦遊戲形式介紹孫中山的事蹟及辛亥革命等專題。

48


三盞青燈

49

第一組學生感受

另一邊廂,在這次旅程中,我們到訪了法 蘭德斯戰場博物館和滑鐵盧古戰場裏的博 物館。在前者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 互動性。參觀者均會獲發手帶,只要將手 帶像拍卡般放進卡糟裏,便可獲得額外的 資訊;館內亦設先進的多媒體設備:視頻 投影等,片段中演員飾演一戰時各國的軍 人、普通民眾、醫院護士等,以多角度來 闡述戰爭的殘酷,又有重現當時戰爭的影 片,進一步給予遊客最強烈的戰爭體驗,讓參觀者深刻地了解一戰的歷史。而後 者讓我最為震撼的是闡述滑鐵盧戰爭的 4D 微電影,給予了我視覺、聽覺的衝擊, 讓我仿如在戰場之中,親身感受當年兩邊的排兵佈陣,從而一窺拿破崙滑鐵盧的 背景和原因。館內亦設有多個互動遊戲,如擊鼓問答等。相較在香港歷史博物館 和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博物館明顯更著重於參觀者的第一身感受,務求要給予 他們最強烈的體驗,如同親臨其境。同時,互動性強亦是它們的其中一個特點, 不像是香港的博物館般主要集中於單向傳遞,反而是聚焦於雙向的交流和資訊傳 輸,期望能夠多與參觀者互動。

那麼到底我們可以做甚麼去把歷史變得更有趣?誠然,上述兩種較明顯的差別和 特色也許正正是把歷史變得更為有趣的兩種秘訣。在一般導賞片以外,我們又可 否嘗試製作一部講述香港歷史或孫中山生平的微電影,而該電影又可以融合現時 嶄新的科技,如 4D、VR 技術等,展現舊時的香港風采,講述香港各個歷史重要事 件。如黑色聖誕節或演繹孫中山在香港求學時片段,以普通市民、游擊隊或孫中 山同學等角度,讓參觀者以第一身角度探究歷史,從而使歷史變得更生動有趣, 不再拘泥於較單一的展示形式,而是能與時代接軌。與此同時,除了普通的展覽、 展板外,或許我們也可參考各國不同博物館的互動遊戲、類型,加設在常設展覽

香港.北京.巴黎

或專題展覽之中,讓參觀者學習、了解歷史時, 可跳出固有的框架,不再是純粹不停地閱讀展 板上的文字、觀看玻璃櫥窗裏的文物、遊走在 一個個的展板之中,而是可以透過一些雙向性 的互動去了解歷史又或是測驗一下自己剛才所 吸收到的知識,這可能是簡單如法蘭德斯戰場 博物館中所給予的手帶便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使參觀者能夠寓學習歷史於娛樂,想必能增加 歷史的趣味性,使更多年輕一輩願意踏足歷史 的世界、沉浸在歷史的長河、探究歷史的奧妙。 誠如史學家吳晗所說:「我們的歷史是一份無 比珍貴的遺產,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無論是 香港抑或是世界各地的歷史,都是前人給我們 留下的最貴重的承傳,亦是全世界每一個人最 珍而重之的遺產。也許上述的未必完全可行於 香港,但亦能提供一個參考方向,而我也期待 能夠看見一個更全新、更「摩登」的博物館, 使更多人願意去接觸這一份遺產,令其能承傳 一代又一代。 同時,亦希望能借此機會,感謝各個主辦、合 辦和協辦的機構提供是次寶貴機會予我們能夠 走訪各地探索歷史,給予一個平台讓我們一班 對歷史有熱誠的人一起討論歷史,互相切磋。 當然,也要感謝隨團的顧問丁教授、團長、領 隊等一眾人的帶領和籌備,才使得是次旅程能 夠有意義地完滿落幕,以及感謝第一組的組長 及各個組員,在旅程中你們沿途相伴,一起學 習,使這次的雙城之旅滿載回憶。 最後,以英國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一 句為是次旅程劃上句號:「歷史是歷史家和事 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現在和過去之間 無終止的對話。」

50


三盞青燈

51

第一組學生感受

長眠法蘭西的勞工 第一組組長 凌惠妮 獅子會中學 中四

香港.北京.巴黎

在法國北部濱海努瓦耶爾,有一村莊。村 莊靜謐,沿途都是平原,一片麥黃。透過 車窗遠眺,還能見到山坡上散落著幾間民 舍,點綴著那兒的田園。如果未經瞭解, 我可能把它當作一個普通村莊。而實際並 非如此,在村莊的不顯眼處,那裏長眠著 一戰時的中國勞工。 一戰,它被人類稱為史上最血腥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煙火以不同形式將不同國家捲 入,中國也不例外。當時中國面臨倒懸之 危,一方面,內部軍閥割據,國力調敝; 另一方面,各國對中國虎視眈眈,尤其在 甲午戰爭中獲勝的日本,更視中國為「盤 中肉」,對山東的覬覦,已是昭然若揭。 中國為此設法透過參戰,獲取一定的利 益,扭轉局面。 鑑於此,袁世凱的心腹梁士詒提出了「以工代兵」的戰略構想:中國向協約國提 供勞工,做後勤服務,以代替一兵一卒、一槍一械,換取協約國的外交支持。與 此同時,歐洲各大國因長時間作戰,都陷入了兵員銳減、勞力奇缺的窘境。兩者 一拍即合。當中國提議時,英法兩國先後接受,方針於是開始拉開序幕。自 1916 年 5 月起,英法兩國開始招募華工,經嚴格篩選後遠度重洋。資料顯示,在 1916 至 1918 年間,中國派出超過十四萬的勞工歐洲,在一戰間效力。

我與它不過一面之緣,但我相信 那一刻,它的編號就像印記一樣 烙在我身上……

這群勞工大多是農村的農民,學識文化不高。前往他國做勞工的目的,多數只是 為了養家糊口,賺點小錢或者好奇。初到歐洲,他們的「農村氣息」並沒有在短 時間內被歐洲典雅的魅力所同化,很多惡習都展露在個人行為上,加上國家之間 的文化差異,因此與當地人也產生了不少的矛盾和爭執。 雖然如此,他們在一戰所體現出的「北方精神」與「性格豪邁、為人義氣、勤苦 耐勞」的形象,亦得到不少人的欣賞。按事前合約簽訂,中國勞工是「以工代兵」 不參與一戰,但是在中國對德宣戰後,英法對勞工的任務陡然生變。他們投身前 線,負責填埋彈坑、挖掘啞彈、收捲鐵絲網、掩埋屍體等艱難的工作。據英國記 者韋克菲爾德提及「每一位華工都是頂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難忍之苦,工作風雨

52


三盞青燈

53

香港.北京.巴黎

第一組學生感受

無阻、冷熱不懼。他們善於學習,對英 國遠征軍的各種工作需求,都能應付自 如。」勞工軍團中尉克萊恩也提及「他 們在逆境之中團結友愛,他們熱心,隨 手相助。這過程中體現出的人性,是如 此永恆和動人,我心裏如果還剩下任何 對苦力的偏見,也就煙消雲散了。」 1918 年,硝煙終於停息,這群勞工未能 立即歸鄉,他們仍留於戰後重修、恢復 工 作。 直 至 1920-1922 年, 部 分 倖 存 華 工才落葉歸根,亦有一部分人選擇留於 法國,在那結婚、生活,成家立業。當然, 他們都算是幸運,畢竟沒有在死亡如影 隨形的戰場,被槍炮或疾病奪走生命。 而在與他們同赴歐洲的同胞裏,大約有 一萬人不幸死於這場他們也許不曾理解 過的戰爭裏。 當一戰結束後,協約國抹煞了中國勞工 在一戰的貢獻,中國沒有因為勞工旅而 獲得權益。但勞工的付出讓中國爭取到 了參加巴黎和會的機會,並能在和會上 提出自己訴求。續後,巴黎和會外交的 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以及共產黨的誕 生。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大事都 衍生於中國勞工旅在一戰中所受的苦難。 今法國最大的華工墓園就位於努瓦耶爾 這個村莊,我對那依舊記憶猶新。墓園 裏有一片雪白的墓碑,碑上大多刻著「流 芳百世」、「勇往直前」、「雖死猶生」 等字樣的銘文。除此,碑上還刻有他們 的名字、編號、故鄉和去世日期。他們 當中有些人沒有留下姓名,墓碑上除了

銘文,剩下的訊息只有編號。不知怎麼,我對這些編號感觸很深。說起來,我與 它不過一面之緣,但我相信那一刻,它的編號就像印記一樣烙在我身上。也正那 一刻,我突然明白,數千個沒入歷史未 留名的勞工,雖只是以數代名,但那詮 釋的,是他們不為平凡的一生。他們不 是戰士,卻具有戰士的毅力,經歷漫長 的煎熬與歲月,在異國,為國而奮。即 使無名,也應流芳百世,被人銘記。 離開時,有人提起墓的方向,才知那是 東方。長眠於此,是否是以墓碑向著的 方向,告訴後人,他們埋在根裏,對故 鄉不能忘的思念。

54


三盞青燈

55

第一組學生感受

回首雙城遊歷 第一組組長 梁育浩 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向外探索、拓展視野,既能增加自己對世界 的認識,亦能從自己的所見所聞有所啟發,獲益良多。本人有幸成為是次「北京 巴黎雙城之旅」成員之一,到訪中國首都北京、法國巴黎、亞眠、比利時布魯塞 爾等,參觀多個聞名的歷史建築,以及深入認識各地生活飲食藝術文化,實在有 幸和難得! 回想旅程第一天,我們到訪了北京紅樓,是為 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亦與本次旅程主題相緊扣 ──五四運動 100 周年。作為五四運動的發源 地,紅樓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受到當地政府 的保育,多次的修復、保養,使得紅樓經過百 年的洗禮之後,仍能保留當初的風貌和內部的 細節結構。在紅樓裏,我們受到館長熱情的招 待和講解,又參觀到平常不會對公眾開放參觀 的部分,如毛澤東、李大釗以往工作的辦公室,並且聽到館長為我們講解五四運 動的經過和發展,包括學生們的遊行路線,一些事件的紀錄,都是書本上資料較 少的,對本身有修讀中國歷史科的我甚具意義。

最後我們還是錯失了登塔欣賞 巴黎市區景色的機會,遺下的 則是推動我下次再次到訪巴黎 的遺憾……

轉眼間我們又到訪法國巴黎,前往協和廣場。裏面的景色優美、建築美輪美奐, 完全感受到法國建築的優雅和輕鬆自然的感覺。在凡爾賽宮內,我們又見到 17 世 紀左右,皇室宮殿內美麗的裝潢,牆上掛著多不勝數的油畫,把當時古舊又帶有 皇室氣派的味道完全帶出來。在法國停留的日子當中,我們到訪了一個重點的參 觀地,就是位於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在這裏,我們看到不少在 1960 年英法聯軍在 圓明園搶奪回來的一些中國文物,心情既興奮,同時亦嘆息中國當時的弱勢。但 眼見當前的文物仍完好無缺,則能以欣賞的角度對每件文物表示讚嘆。緊扣著的, 是我們到訪法國著名地標,艾菲爾鐵塔。當大家身處鐵塔之下,則完全感受到鐵 塔的高大,人類的渺小。美中不足的是,到訪的人如潮湧,最後我們還是錯失了

56


三盞青燈

57

第一組學生感受

登塔欣賞巴黎市區景色的機會,遺下的則 是推動我下次再次到訪巴黎的遺憾。到訪 法國,亦少不免到訪地標之一──羅浮宮。 步進羅浮宮,就能感受到宮內的宏偉氣派, 牆上掛著的都是一幅幅由以前藝術大師創 作的油畫,可謂花多眼亂,對各幅畫的創 作特色和技巧,例如光影的運用、主體與 背景的遠近運用,加上油畫本身的色彩韻 味,都令人極度讚嘆。 遠離法國巴黎市區,我們到訪 了法國的索姆和亞眠。首先在 索姆的一戰華工墳地,我們都 感受到當時中國華工因為戰爭 而死去的哀痛,在鄰近一片大 草原的包圍下,亡者猶在大自 然的包圍下得到自由和安息, 同行各人都默默在此走過一圈, 表示敬意。在另一城鎮亞眠, 我們到訪了當地的地標──亞 眠大教堂。在我們到達之際, 剛巧有儀式進行,同行各人都默不出聲,站在一旁,觀看大教堂進行的儀式。由 此一事,正能感受到教堂的莊重和嚴肅。步入教堂,陽光從窗戶慢慢的滲入,為 教堂內祈禱和參觀的人,營造了深厚的宗教氣氛。在法國短暫的停留,就已經親 身感受到法國對歷史建築文物和宗教的支持和尊重。 除了到訪極具藝術氣息的法國,我們亦都到訪了鄰近典雅 的比利時。在比利時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們到訪了聖 安德魯修道院。修道院裏面,不單只有一些歷史的建築, 更重要的是,陸徵祥先生所捐出來的物品都存放在修道院 之中。在印象中,在園內的一間房子裏,存放著多幅陸徵 祥的人像畫,又有陸徵祥的一些遺物,以及二十四孝圖、 一些石像等,都令大家本身對陸徵祥這個人不太認識,變 成吸收了不少有關他的知識,令眾人對歷史的認識更上一 層樓。除了認識陸徵祥先生之外,修道院長更親自帶我們 遊覽了修道院內的教堂,介紹神父們每日祈禱的工作,都 令我們對修道院認識更多。

香港.北京.巴黎

隨後,我們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布魯塞爾 當中有不少著名地標,我們到訪了地標之一的布魯 塞爾大廣場和尿尿小童。我們初到廣場,發現廣場 甚有古老風格,被多座具有不同建築風格的中世紀 古舊行會建築包圍。我們在那圍著走了一圈,猶如 融入歷史之中。我們又沿著大街走了不遠,就到了 尿尿小童的雕像的所在地。現時在大街上放著的雕 像,是原來的複製品,但仍然栩栩如生。有關尿尿 小童這個雕像的故事甚多,不少人都慕名而來,看個究竟。接下來我們有了時間 在那條大街上行逛,更能貼切地體驗到當地人的生活和商店內售賣著不同紀念品 的特色,身處其境,更有另一番體驗。 我們又遠離比利時市區,我們到訪了滑鐵盧博物館。我們在館內能見到一些軍士 的衣著的擺設和一些戰爭的紀錄,包括各軍隊的推進路線等。我們又到了戶外山 丘上的一座獅子石像底下參觀,並且目睹一些古時戰爭的武器和砲車,使我們與 戰爭拉近了距離,同時又不希望有戰爭的發生。 旅程的終結,我們以到訪色當城堡來畫上句號。城 堡內道路的崎嶇和複雜,體驗到城堡的宏偉,各路 能穿越到城堡不同地方。我們登上城堡各個高處, 聽著講解員介紹有關城堡的一些歷史事蹟,同時眺 望那裏的風景,完全感受到城堡以前的軍事作用和 價值。走進城堡內部,又有不同的空間具有不同的 軍事用途,真真正正由城堡外走到城堡內,徹底認 識西方的歷史。 走到旅程的尾站,可謂百感交集。我竟然能夠親身 踏上旅途,站在各個世界歷史古蹟建築土地之上, 學習歷史。我既能親眼見到,亦能親身觸碰到,同 時聽著導遊和講解員的解釋,把書本上生硬的文字, 甚至未曾認識的部分,輸入我腦海之中。可貴的是 我能夠親眼見到這些具有多年歷史的建築,難得的 是我可以有接觸當地文化和與當地人溝通的機會和 經驗,珍而重之的是我和各位團員和組員多天的共 處和溝通,結成的友誼。盼望以後我能夠在其他地 方繼續學有所用,親身體驗,留下更多回憶。

58


三盞青燈

59

第一組學生感受

五四運動真假賣國賊 及巴黎和會的入場券 第一組組長 梁寶玲 風采中學 ( 教育評議會主辦 ) 中四

「賣國賊」是否真的賣國?雖 然不能避免簽署條約,但是已 經將中國的傷害減到最低……

香港.北京.巴黎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13 所學校 3000 名學生 齊集天安門前,表達「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的要求以及懲辦曾經出賣國家主權的官員曹汝 霖、章宗祥、陸宗輿等,並要求拒絕在巴黎和 約上簽字。曹汝霖、章宗祥及陸宗輿三人,為 何被稱為「賣國賊」?他們又是否真的做出賣 國之舉? 1914 年歐戰爆發,日本以對德宣戰為理由,對 中國山東、膠州灣等地進兵,日本內閣擬定了 二十一條條款。於 1915 年 1 月 18 日當面交給 袁世凱。袁世凱當晚,召集緊急會議,國務卿 徐世昌、陸軍總長段祺瑞、秘書長梁士詒、外 長孫寶琦、次長曹汝霖等出席,連續開會三天以商議對策。事實上,北洋政府對 於當時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款深感憤慨。在期間,北洋政府曾採取了不同的應 對政策,政府領導層深知中國勢弱,面對著軍事實力強大的日本,中國對日本的 拒絕無疑是螳臂擋車,既然不能決斷地拒絕簽署條款,便退而求其次地減少條款 對中國的傷害。例如:拖延時間以謀求中國與日本周旋的機會,起用善於應對困 局談判的陸徵祥作為外交總長主持談判,其以事務繁忙、身體不好為由,堅持把 日本的「每日一談」變為每週會議三次,自談判開始至日本提出最後修訂,歷時 84 天;故意洩露交涉內容,袁世凱暗中透露此事給西方記者,將條約有關內容披 露給《泰晤士報》和英國駐華公使,使西方列強對日本向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 提出省略刪減的質疑,使日本處於被動的地步;謀求外交助力,暗中授意報刊披 露有關日本苛刻條款的消息,刊登一些愛國反日的文章,鼓動國民抵制日貨與救 國儲金運動,致使日本對華商品輸出銳減,以牽制日本勢力。最後,日本向中國 發出了最後通牒,中國被迫簽署《二十一條》,中日雙方在 1915 年 5 月 25 日簽 訂了《中日民四條約》,將其與《二十一條》原本相比就會發現,最後,簽訂的 文本實際上只有十二條:原本最辱國的第五號的七條沒有簽訂,其餘的均有刪減 以及「留待日後磋商」,亦增加了限制條件作為保障,亦為了日後爭取廢除條約 留下伏線。

60


三盞青燈

61

第一組學生感受

事實上,在《二十一條》的簽訂上,章、陸、曹三人作為中國的交涉代表,簽訂 條款時由三人出面,一切看似是三人簽署的,卻忽略了條約背後有一眾人為了減 少條款所帶來的影響而力挽狂瀾,而當中作為總理的袁世凱才是條約簽署與否的 掌控者,章、陸、曹三人只是「發條玩具」,背後拉動發條的是整個北洋政府。 曹汝霖曾在回憶錄記述道:「此次會議,日本提之二十一條,議結者不滿十條; 而第五項辱國條件,終於拒絕而撤回。會議結果,雖不能自滿,然我與陸總長已 盡最大努力矣。」「世人對此交涉不究內容,以訛傳訛,盡失真相。」。「賣國賊」 是否真的賣國?雖然不能避免簽署條約,但是已經將中國的傷害減到最低。豈能 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猶記得丁博士在旅行中曾提及的曹汝霖事蹟,提到了曹汝霖自五四運動後沒有再 任其他職務,而是投身於慈善活動,每年冬天,曹家都向拉洋車的車夫施捨棉衣, 他亦曾籌備經費修建醫院,後來更拒絕了日本人擔任偽政府總理大臣一職。這些 都是曹汝霖鮮為人知的一面。這樣並非為了以慈善來標榜自己人格高尚而是真心 為善之人,實在令我難以聯想到「賣國賊」一詞。 凡事均有不同的思考層面,便如:五四運動討伐的陸、曹、章三人為人詬病,看 似賣國,卻忽略了袁世凱及一眾北洋政府官員為了捍衛國家主權時的奔波周旋。 此外,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進入了巴黎和會,卻不知道中國曾派出了十四萬為一 戰歐洲西線戰場協約國效命的中國勞工,為搬運貨物、挖掘戰壕等作業提供勞力。

1915 年 6 月,中國總統袁世凱心腹梁士詒向英 國提議華工計畫,提出中國向英國派出華工, 但英國拒絕建議。當時法國人力資源缺乏,亦 考慮利用華工,後來法國陸軍部正式決定實施 招募華工計畫,其後任命退役少校陶履德組織 陶履德招工團到中國招募工人。梁士詒則成立 惠民公司,承辦招募事宜,在歐洲的中國勞工 承擔著最苦最累的工作,同時又面對著不公的 待遇。這些華工多被直接當做苦力使用。華工 的工資一般在每日 1 至 3 法郎,低於英軍收入 最低等級的士兵。報酬部分發給勞工本人,其 餘直接寄給家人。除此之外中國勞工還不得使 用英軍士兵的廁所,平日也很少有機會離開營 房,與當地居民交往。法國人與華工也有不少 衝突,認為他們是文盲,抽鴉片與酗酒,帶來 疾病,以上均可見中國華工在外生活的艱辛。 是次旅行最令我難忘的是走訪一戰的華工墓 地,他們為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但近一個世 紀以來,他們的故事卻被遺忘和埋沒。他們默 默無名的耕耘,換取了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進 入巴黎和會。但是,當我走過他們的墓碑,腳 下卻是法國的土地。生前為了戰事而鞠躬盡瘁, 代表中國走入一戰的戰場,身後只剩下一塊鮮 為人知的墓碑。有的有名字,有的沒有;有的 刻著「勇往直前」,有的刻著「雖死猶生」。 華工雖然沒有參與戰事,但是也有一眾人因過 勞、疾病等而死亡,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熬到歸 國的一日。 墓地坐向東方,傾訴著對於故國、故鄉以及故 人的思念。

香港.北京.巴黎

62


三盞青燈

63

第一組學生感受

從紅樓看五四精神的 傳播和對今日的影響 第一組組長 葉鎧僮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五四運動──不單是一場政治運動,更把人民對社會的關心推到高峰,所提倡的 「賽先生」和「德先生」更貫徹之後的思想發展。追求自由、科學、民主,是 五四運動帶來的珍貴精神,流傳下來且發揚光大,影響至今。那究竟五四運動的 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此次五四百周年北京巴黎之旅,在各位教授和隨團老師的帶領下走訪了與五四運 動有關的地點,包括簽署巴黎和約的凡爾賽宮和一戰華工墳場等等,清楚了解 五四運動與一戰後糾紛之間的關係。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四運動的起點── 北大紅樓。 北大紅樓,豎立於沙灘北街,通體用紅磚建成,也就是它名字的由來。而這座大 樓正正就是當年的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的起源地和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傳播 基地。歷經百年滄桑的它不僅是一座古老建築那麼簡單,也是一個充滿意義的「課 室」。100 年前,在內憂外患的刺激下,一場政治運動在這裏應運而生。而說起 北大紅樓,不得不提一位對五四運動的成功有重要貢獻的大人物。

百年前在紅樓裏共事的一班年輕 教師,他們不僅把知識帶給學 生,更把自由思考、民主科學帶 給他們……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起一直秉持「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的思想,改造當時思想保守的北大。他廣開學術研究,鼓勵師生學術爭鳴,推動 思想自由之風氣。讓北大得以培育出一批有真才實學的學生,人才輩出,更 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他亦邀請後來的中國共產黨創立人陳獨秀和李 大釗分別作為文科科長及圖書館主任,魯迅和胡適等等對新文化 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到北大任教,對五四運動的組織和進行有 莫大貢獻。蔡元培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贊成 文學革命、反對封建復古主義、倡導以「科學」和 「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蔡元培主持北大的 幾年裏,讓北大成為現代學府,轉移守舊 風氣,對開啟民治也作出很大貢獻, 使得五四精神得以廣泛傳播。

64


三盞青燈

65

香港.北京.巴黎

第一組學生感受

除辦公室外,許多許多進步報刊亦在紅樓印 刷、出版,如新潮社、國民雜誌社、北大哲 學研究會、北大新聞研究會。紅樓由此成為 倡導「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的策 源地。紅樓一層最裏面的房間,掛著紙筆、 標語、旗幟,彷彿還能看到五四前夕學生們 匆忙準備的情景。而五四當天早晨,一班學 生帶著理想和希望從這裏出發,正式將五四 精神傳播開去。

百年前在紅樓裏共事的一班年輕教師,他們不僅把知識帶給學生,更把自由思考、 民主科學帶給他們,讓每一位從紅樓走出去的學生帶到全國各地,將新文化運動 推上巔峰,改變中國幾千年來的那套思想文化。而五四運動的成功,更證明年輕 人的影響力是如此大,足以改變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而共產主義的崛起, 則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是新中國的開始。

從一班年輕有識之士聚集於紅樓,到中國國 內一場浩大的政治運動、社會運動、文化運 動,甚至影響全世界對中國的看法,這是當 年誰都沒想到的。紅樓衍生出近代中國幾件 重大歷史事件: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而 這些運動則令中國走上一條分岔路──西方 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讓一開始向西方科 學自由學習轉變為向蘇俄學習,走上一條截 然不同的道路。這兩個思想的代表人物:從 頭到尾守著西方思想的胡適,和從西方轉變 到蘇俄共產主義的陳獨秀。新文化運動後期, 陳獨秀與胡適政治和思想上的分歧日漸凸 顯。他們都是從紅樓走出去的,有著共同目 標最終卻在不同的思想道路上漸行漸遠,走 上分岔路,就如中國後來的發展一般。

如你所見,其實年輕人也是有主宰一個國家發展和改變世界對自己國家看法的力 量。在旅程中,香港的發展動向也是我所關心的。今日和當年走上街頭的都是一 班年輕人,他們得到各方支持,也受到反對,可最終卻能成功爭取到看似不切實 際的成功,影響局勢發展。我們雖然不知道結果是正面還是負面,但不要叫人小 看你年輕,我認為年輕人是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陳獨秀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一個舉足輕重 的地位。新文化運動的開啟,以及後來共產 黨 的 創 建, 陳 皆 扮 演 著 極 為 重 要 的 角 色。 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吸收了西方思想,加上 運動中反帝國主義讓陳獨秀關注到社會主 義。雖然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還不算是透徹, 可是蘇俄政府的善意政策及對馬克思主義的 推崇,陳開始轉為支持,設計黨綱,宣傳共 產主義理論,與蘇俄建立聯繫,在各地組織 起共產黨小組,而紅樓就是他與李大釗共組 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的地方。

年輕的學生走出校門,舉橫幅喊口號,向當權者發出宣言和公開信。各地學生踴 躍聯動,工人與知識分子也加入或聲援,席捲全國,這是當年五四運動的情形。 這場運動終在中國代表團於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中取得成功,告一段落。

時至今日為何人們仍要記念這場百年前的政治運動?因為運動雖結束,可這份 五四精神,即是人民對於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尚未結束。它所提出的目標還未達 到,自由、民主、人道、科學,是不能停下腳步的,而是要不斷追求,才會進步, 這是一份永遠不會完結的事業。而我們能做的是不忘這份精神,保留並繼承下去。 這份工作需要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而責任落在了年輕人的身上,我們應該努力 保持,卻不要讓腦袋停下來,應該思考怎麼做得更好。 今天,紅樓靜靜地矗立在街市和四合院間,象徵著它盛載著的這份精神依然保留, 並等待著人們重新走近,繼承這份精神。

66


三盞青燈

67

第一組學生感受

距離 第一組組長 羅天珩 聖若瑟書院 中五

人有兩個最崇高的理想:一是溯源,回到故鄉,回到心靈的港灣;二是探險,向 著未知,向著陌生的彼岸。摩西、玄奘和奧德修斯是前者的典型,亞歷山大、麥 哲倫與徐霞客是後者的代表。這是最純粹、最深邃的動機,潛藏在每個人心底, 而不僅僅屬於歷史學家和冒險家。從形而上的角度看,歸鄉和遠行,都是對此刻 的延伸,連結過去或未來。這樣一來,人就不止活在曇花一現的此刻,不再立足 於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孤島,而有了目標與方向、來途和去路。無論是故鄉還是遠 方,旅程是文藝作品經久不衰的主題,因為藝術是生命的寫照,而生命本身,就 是一場旅行。 波德萊爾在《巴黎的憂鬱》中說:「人生就是一個醫 院,這裏每個病人都被調換床位的慾望糾纏著。這一 位願意到火爐邊去呻吟,那一位覺得在窗戶旁病才能 治好。」東方人嚮往西方的物質生活,西方人卻到東 方尋找精神寄託。我們欣賞巴黎美輪美奐的宮殿,他 們羨慕印度無憂無慮的黃昏。每個人都覺得腳下的土 地不如遠方——那裏有青草、玫瑰、金色的原野、古 老的城堡、熱氣騰騰的麵包……這與客觀現實無關, 在主觀的感受中,一切都被浪漫化了。昆德拉那本著 作的名字道出了一切——《生活在別處》。從這五個 字裏,不難發現這種心理現象的秘密:距離產生美。

有時候人走得越遠,與故鄉的 距離反而更近了……

香港.北京.巴黎

68


三盞青燈

69

第一組學生感受

美學家們有這樣一種說法。這個距離,可以是空間上 的,也可以是時間上的。放諸現實,前者體現在旅行 的願望,後者體現在懷舊的情結。當我們成為旅客, 徜徉於異國他鄉,便暫時忘卻了日常生活中的煩惱。 不求實效、利益,僅僅以一個審美者的身份,打開感 官,看流雲、飛花、落日,聽笛聲、鐘聲、孩子的歡 笑聲。哥德式的大教堂固然令人激動,清晨的小雨卻 也讓我們欣喜。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同樣的風景, 日復一日,朝夕相對,總有煩厭的時候。因此,旅行 可說是人再自然不過的需求了。 一般來說,旅行的目的地要麼是壯麗的風景,要麼是 崔嵬的古蹟。「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悠 遠的事物總令人浮想聯翩。我們無法親歷那些已經逝 去的年代,於是相信了藝術和文學,把古代的城鎮想 像成畫中、書中的模樣;為古人樹立雕像,使他們的 形象變得高大,光芒萬丈。藝術的本質不是臨摹現實, 而是提煉自然,摒棄齷蹉和醜陋,只留下美。現實中 哪有完美?世上不存在隨心所欲的詩人,也沒有不敗 的將軍。偉大如歌德,也要面對苦悶貧乏的魏瑪宮廷 生活;驕傲如拿破崙,也不得不向敵人交出佩劍。人物如此,人生如此。 對現實的不滿,迫使我們到幻想中尋找慰藉,把希望寄託於不可能達到的過去, 想像出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然而這條路卻沒有路口。我們嚮往伯里克利執政下 的雅典,藝術、哲學、民主……應有盡有,卻看不到政治家們相互攻訐,女性地 位低下,奴隸猶如物品;我們仰慕風度翩翩的騎士,卻無法想像中世紀的鼠疫、 饑荒與黑死病。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光和影、悲憤與歡欣、等待和躁動、希望與 絕望、病痛和痊癒……《雙城記》那著名的開場白,其實適用於過去與未來的一 切時代。

香港.北京.巴黎

如果說旅行彌補了空間的距離,那麼記憶,就使我們自由穿梭於時間的夾縫中。 記憶是人類最大的財富,它讓我們認識了時間、擁有了過去。然而記憶和麵包一 樣,放久了就會變質、腐壞,或許還會被貪吃的孩子偷走。我們的記憶就這樣一 點一點地消失、變形,最可怕的是,我們察覺不到它的失蹤。於是,你走過的路、 爬過的山、摸過的小貓、看過的星空、夢見過的花園……這一切統統化作泡影, 畫板上出現了無數空白。 阿波利奈爾有一句詩:「記憶是一隻獵角,它的聲響會在風中消逝。」記憶就像 鳥的羽毛,在窮盡一生的航行中不斷被風拔走。即使後來再長出新的羽毛,也不 是從前的那一片了。一切美好的事物終將消逝,就像花朵、黃昏和青春,就像火 光中灰飛煙滅的圓明園。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說:「羊皮紙手稿所記 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 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是萬物共同 的命運,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瞬 間都不例外。 當現實空空如也,過去搖搖欲墜,不斷擴大的距離 使記憶的膠片褪了色。於是,為了在寂靜的長夜中, 記住那些閃電般的瞬間,我們有了書本,有了建築、 音樂和繪畫;有了藝術和哲學,也有了歷史。吉爾 伽美什的冒險、漢謨拉比的偉業、柏拉圖的沉思, 在其中得到永生。時空的距離消失,文明的足跡化 作歷史的回聲,從世界的這一端啟航,在彼岸開花。 其實溯源和探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就像白晝和 夜晚、大地和天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有時候人走得越遠,與故鄉的距離反而更近了。因 為一切距離,都在於我們的心。

70


三盞青燈

71

第二組學生感受

經歷了四代人的中餐廳, 詮釋了中國人對「根」的執著 第二組組長

李志林 珠海學院 新聞傳播系 大三

香港.北京.巴黎

故事從在巴黎的第一頓飯開始說起。 到步巴黎之後,我們的第一頓飯是中餐。雖然對歐洲的食物沒有太大的期望,但 是心裏還是想著一嘗法國當地美食。行程上安排的這頓中餐,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不過,正正是這頓中餐,打開了我在這次考察旅途中的思路。 那是一家名為「東紅」的中餐廳,坐落在巴黎一條小巷裏。本來以為只是一家普 通的中餐廳,後來聽導遊介紹才知道,原來這家餐廳經歷過四代人的光陰了。對 此,我十分震驚,心想:即使在香港,經歷過四代人光陰的餐廳都屈指可數,何 況是在異國他鄉的中餐廳。我不禁在想:為甚麼這家不起眼的中餐廳,可以征服 四代法國人?而這個問題,也貫穿了這次的整個考察行程。 在巴黎的中餐廳,給人的感覺是很傳統、很地道,與在內地或者香港追求所謂的 「洋氣」不同,它們的裝潢、字體甚至是菜式,都保留著古典且優雅的中國風, 而且看得出,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洗禮,到處充滿著歷史的痕跡。仍在巴黎的時 候,我嘗試為自己的問題解答:可能是華人在法國的勢力強大,所以形成了這麼 一個局面。

許多漂泊在外的華僑,最大的 心願就是過世後可以安葬在自 己家鄉……

72


三盞青燈

73

第二組學生感受

後來,我們在亞眠參觀了一戰華工墳場。在那裏,我看見每位華工的墳墓上,都 清晰地寫著自己的名字、籍貫,而且墓碑的方向,正正是面向東方,面向著中國, 面向著每位華工的家鄉。在丁教授的講解下,我發現原來「落葉歸根」對於中國 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許多漂泊在外的華僑,最大的心願就是過世後可以安葬在 自己家鄉。而一戰時期的華工們,基於種種原因,後人未能將其遺骸帶回家鄉安 葬,其墓碑亦要面向著家鄉。無論怎麼樣,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 「落葉歸根」的「根」,大概能回答關於巴黎中餐廳的問題。每位華僑移居海外 的原因都不同,無論身處哪個國家,說著哪種語言,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來自何方。 中餐廳能屹立在他鄉異國,因為華人對於中華民族有強烈的歸屬感,亦正是這種 對「根」的歸屬感,才令中華文化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同時亦與當地文化和諧相 處,沒有被其他文化所侵蝕,這是全世界華僑華人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成果。上 一代人可能為了謀生,才漂泊異國他鄉,即使條件十分艱苦,亦從未忘記自己的 「根」;而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愁吃喝不愁穿著,周遊列國亦不在話下, 因此,我們更要時刻銘記著自己的「根」。

香港.北京.巴黎

最後,衷心感謝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和明曦公益基金會給予我這次寶貴的學習 機會;感謝團裏的一眾教授和專家,我在這次考察團中受益良多,學到的東西遠 遠不止上述感想所言;亦感謝來自全港各中學的優秀學生們,這是屬於我們的一 段美好回憶。

74


三盞青燈

75

第二組學生感受

五四運動: 國恥而生的運動及其產物 第二組組長 朱學妍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中五

凡爾賽宮:一個在雕樑繡柱,桂 殿蘭宮的宮殿背後,隱藏著中國 被侮辱的歷史……

沒有前人昔日之倡導,決沒有今天的成 就。小至共產主義的興起,大至中華 人民共和國之建立,均始於五四運動。 一百年前的這場運動可謂中國近代史上 影響最深的一場運動,它是一個重要的 歷史分水嶺,五四前是資產階級領導的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後是無產階 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同時也 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點。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自清中葉始, 對外戰爭便接連戰敗的中國,與列強 簽下了多條不平等條約,可謂一個百年 積弱的國家,故儘管中國在一戰中派出 了華工助協約國進行後勤勞動工作如掘 戰壕等,使其盟國不用浪費軍力,能專 心打仗,可謂貢獻良多,但最終雖能以 戰勝國身份參與巴黎和會,可是卻未能 滿足當時中國上上下下的希望:在和會 上爭取廢除自清簽下的種種不平等條約 以及爭取中國的主權,列強在和會上選 擇偏袒日本,讓其繼承德國在中國青島 的權益,由此可見中國的外交失敗。巴 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傳到中國後,舉國憤 怒,遂爆發了五四運動。當時「忍無可 忍,孰不可忍」的青年自發起來抗爭, 以「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為五四運動 的主要口號,外則旨在爭取中國喪失了 的青島主權,內則希望罷免賣國賊曹汝 霖,章宗祥的職務。一場愛國運動自此 而起,這場運動所受重視的,不僅僅是 口號中的訊息,其產物之影響,更甚於 時人所爭取的。

香港.北京.巴黎

76


三盞青燈

77

第二組學生感受

這次旅程,我們有幸在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 大紅樓,親眼一睹當年影響不少共產黨員領導層 (如毛澤東)的《新青年》實體,也認識到它對 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樑的作 用。原名《青年雜誌》的五四運動的產物之一 ──《新青年》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反映了當 時之思想的開放,推翻了舊中國的封建文化,推 動了中國實現由科技到教育到文藝、再到傳媒等 的現代化的重大改革,可謂重要的歷史進程,並 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崇 尚科學(賽先生),提倡創新思想是《新青年》 的重要創刊理念之一。

除了《新青年》在這醞釀著濃厚的歷史氣息,紅樓也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 命聖地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發祥地。據記載,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員也常活動於 此,中國的命運和走向,看來與她息息相關。 凡爾賽宮:一個在雕樑繡柱,桂殿蘭宮的宮殿背 後,隱藏著中國被侮辱的歷史──巴黎和會的失 敗。列強對日本的偏幫,對中國的欺壓的歷史, 與一向倡議「要確保受壓迫國家的權益,追求公 理與正義」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之主張不是背道而 馳嗎?時至今日,這個對中國人的屈辱,彷佛已 隨著時間流逝,被世人所遺忘。今天前往參觀之 中國人,有多少個是懷著沉重的心情前往?恐怕 絕大部分的人都抱著欣賞金碧輝煌宮殿的心情前 往,參觀的意義,也就失卻了。

香港.北京.巴黎

或許,絕多數人對華工的認識就僅僅是中國在一戰中派其出洋,然後中國得以戰 勝國身份參與巴黎和會。雖然華工非士兵,可他們要忍受危險繁重的工作和微薄 的薪酬,以及來自英法軍隊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視,即使如此,他們仍賣力為協約 國貢獻,只可惜,當中有的人到最後就只能留下一串數字編號或者一個手印,彷 彿乃歷史長河的一顆微塵,微不足道。而中國在和會上的不被列強尊重,彷彿就 是對他們貢獻的一種否定……時至今日,不少人會把這十四萬英勇的華工遺忘, 甚至從未聽說過在遠方的歐洲,有一座屬於他們的華工墳場。若無親身到過該地, 也不算是了解這段過去,至少,你未曾感受過那種莊嚴,那種沉默的哀嚎…… 五四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魯迅先生曾說過「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際 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是次北京巴黎雙城之旅,正正完全地體現了「紙 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78


三盞青燈

79

香港.北京.巴黎

第二組學生感受

顧維鈞── 中國外交的驕傲 第二組組長 陳泯璋 聖言中學 中五 踏進凡爾賽宮,便給它宏偉的氣勢所震撼。1710 年全面建成的凡爾賽宮至今已 屹立在法蘭西超過三百年,悠久的歷史令這座法蘭西人引以為傲的宮殿更添加了 一份威嚴。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彰顯了路易十四想征服世界的豪情壯志。太陽的 光芒照射著這座宮殿,宛如照射著法蘭西人征服的榮耀。在十七世紀太陽王路易 十四統治的時期,法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凡爾賽宮便象徵著歐洲的權力核心, 令人望而生畏。除此之外,歷史上多條重要條約都是在凡爾賽宮締結的,就連威 廉一世也是在取得普法戰爭的勝利後在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由此 可見,凡爾賽宮也見證著人類歷史的洪流。

踏進鏡廳,便可感受一百年前那場 爾虞我詐的一戰和會,那份和約所 帶來的恥辱感……

80


三盞青燈

81

香港.北京.巴黎

第二組學生感受

凡爾賽宮最矚目的當屬鏡廳。顧名思義,廳內的牆壁鋪滿鏡子,太陽光線的照射 令廳內顯得更加璀璨。踏進鏡廳,便可感受一百年前那場爾虞我詐的一戰和會, 那份和約所帶來的恥辱感;但也可聽見中國代表顧維鈞據理力爭、聲如洪鐘的說 辭。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但是這並不妨礙外交人才的輩出,顧維鈞便是當中 的佼佼者。作為參加和會的戰勝國代表,顧維鈞只有三十一歲,可謂是年輕有為。 顧維鈞在上海聖約翰書院畢業後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二十四歲便獲得法學 博士學位,是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學霸」。回國後曾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秘書, 更以二十七歲之齡擔任民國駐美公使。若以當今外交標準來衡量的話,顧維鈞的 能力確實是無出其右,教人羨慕。 要數顧維鈞的外交成績,當然要數 1919 年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中國雖為一 戰戰勝國,但孱弱的國力促使西方列強出賣中國的利益,中國不能恢復對山東的 主權,更被迫要把山東的主權拱手讓給日本。十四萬一戰華工的血汗未能為中國 討回公道,更諷刺的是大部分華工都是來自山東,有的甚至客死異鄉,至死也未 能落葉歸根。顧維鈞在和會上慷慨陳辭:中國不能放棄孔夫子的誕生之地山東, 猶如基督徒不能放棄基督聖地耶路撒冷,震撼了與會各國代表,更獲得美國總統 威爾遜的讚賞,然而國力衰弱是事實,中國終不能 恢復對山東行使主權,此時國內正爆發五四運動, 顧維鈞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中國政府法理上不承認 和約,顧維鈞雖未能討回山東,卻顯示出中國人民 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後來顧維鈞一直 活躍在外交界,1920 年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華盛頓 會議,九一八事變後加入國際聯盟調查團赴中國東 北調查,為中國爭取利益,二戰期間任駐英公使, 退休後轉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晚年在美國定居, 1985 年逝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是次考察團令我獲益良多,適逢五四運動一百周年 之際,考察北京巴黎兩地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此 次考察活動有多位學富五車,殫見洽聞的治史專家 帶領,不但豐富了行程,更從中學會如何治史,實 屬幸運,謹表謝忱!亦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的 統籌、明曦公益基金會的贊助和隨團領隊、老師表 達謝意!

82


三盞青燈

83

第二組學生感受

向一戰華工致敬 第二組組長 唐鈺婷 德雅中學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當提到五四運動,你會想起甚麼呢?是口號「外爭 國權,內除國賊」?是火燒趙家樓?還是陳獨秀、 蔡元培等知識分子?在是次考察團之前,我也會像 大部分人一樣首先想起五四運動的過程;但回來後, 回答相同的問題,我卻會想起一戰華工。 中國勞工軍團(Chinese Labour Corps),即一戰華 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協約國幫忙提供後勤工 作的中國人。一戰華工計劃是由北洋政府的梁士詒 提出,因為當時日本以協約國名義參加一戰,以攻 打德國為名攻佔當時被德國租借的山東,如果中國 派兵攻打日本,奪回山東,先不說軍事實力在日本之下,攻打日本即間接與英國、 法國等協約國國家為敵;但以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又難以派兵參戰,所以梁士詒 便想出以工代勞的一戰華工計劃。中國派遣 14 萬華工到歐洲,為協約國提供後勤 服務,如修築戰壕、道路、橋樑等,更有部分華工要修理軍用車輛、維護火炮等。 可見,一戰華工到了歐洲、到了一戰戰場後的生活既艱苦又困難。

正如陳三井所說一戰華工是「功成 而無聞,身死而名毀」,現今大部 分人都忘記或不知道一戰華工的 存在以及他們的艱辛……

84


三盞青燈

85

第二組學生感受

一戰華工的存在,可以說是中國近代 史的一個轉捩點。中國由清末與英國 打鴉片戰爭開始,不論是與日本,還 是與英、法等國有戰爭,都是輸家, 而且被迫簽下許多不平等條約,列強 把中國迫到有名無實的局面;但一戰 華工讓中國以勝利國身份出席巴黎和 會,並廢除戰敗國德國和奧地利在中 國的外交權。一戰華工計劃可謂扭轉了中國「常敗」的局面,也為中國日後廢除 不平等條約開啟了先河,更令中國外交部有機會在巴黎和會上爭取奪回山東,從 而衍生出五四運動。因此,一戰華工計劃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轉捩點,但正 如陳三井所說一戰華工是「功成而無聞,身死而名毀」,現今大部分人都忘記或 不知道一戰華工的存在以及他們的艱辛。 中國勞工軍團來歐洲時,需要面對文化差異、種族 歧視等問題。以飲食文化為例,中國人喜歡吃米 飯、粉麵等重澱粉質的食物為主食,但歐洲人大多 吃麵包、土豆、肉等食物為主食,華工因在歐洲吃 到較少澱粉質的食物,所以經常覺得吃不飽,可見

香港.北京.巴黎

中西的飲食文化有差異。然而,英國為解 決華工吃不飽的問題,為華工提供了米麵 給華工,問題也迎刃而解。又以語言問題 為例,中國人說的是中文,而歐洲說的是 英文、法文等,學歷較低的華工聽不懂歐 洲的語言,而歐洲士兵也不會說中文,在 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華工與士兵便容易發 生衝突。曾經多次有英國士兵下達命令給 華工,在最後說了聲「Go !」,華工以 為英國士兵是罵他們「狗!」,而引起了 衝突。除了文化差異外,種族歧視的問題 在歐洲也是非常嚴重。華工的工資每天只 有一至三法郎,比英軍收入最低的士兵還 要低,而且大部分華工都是被當作苦力對 待,也受了不少的不公平待遇。所以,華工不但要為英軍、法軍提供後勤支援, 還要適應文化差異、語言不通、種族歧視等環境,生活相當艱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都被人們牢牢地記著,但一戰華工在背後 的默默耕耘卻鮮有人記得。是次考察團參觀了法國的諾萊特華工墓地,不僅讓我 知道了一戰華工的存在和貢獻,也令我感觸很大。看著墓碑上刻著華工的名字和 勇往直前、流芳百世等字詞,再想起華工的貢獻,那一刻我知道一戰華工們雖學 歷不高,但每一個都值得我們尊敬。他們的貢獻應該被更多人記得,永留青史。 最後,在此感謝港大中史碩士 同 學 會、 國 史 教 育 中 心( 香 港)和明㬢公益基金會舉辦是 次的考察團,也感謝隨團的各 位教授和老師在考察團中照顧 我們、分享不少歷史知識給我 們。在考察團中,我學習了課 本以外的知識,體驗了不同的 文化,更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 的朋友。再次感謝各方舉辦是 次考察團,給我這次大開眼界 的機會。

86


三盞青燈

87

第二組學生感受

從五四運動中看知識分子 在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態度 第二組組長 高興 荃灣官立中學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1919 年,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 舉國譁然,隨後,5 月 4 日,以北京大學為首的三千 多名大學生在天安門集合,舉行示威遊行,以「外爭 主權,內除國賊」為口號,抗議北洋政府在和會上的 懦弱行徑,並要求嚴懲賣國的官員;後來,運動更發 展為全國性的三罷(罷工、罷課、罷市),最終運動 成功迫使北洋政府妥協。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年來最重要的群眾性運動,它不僅 反映了當時反封建反帝制的徹底,彰顯了學生乃至民 眾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更刺激了社會各階層的覺醒,促進社會各方面的進步, 亦推動了新文化運動,深深地影響了往後國民的思想與文化。 五四運動的成果對於近代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 知識分子對於運動的成功功不可沒;然而,他們作為時代知識分子,又在扮演著 甚麼樣的角色 ? 五四運動的爆發其實早在日本侵華時埋下伏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故對德國宣戰,用兵於山東;後來德軍投 降,日本拒不撤兵,埋下日後山東問題的種子。1915 年,袁世凱為稱帝,不顧國 民反對,私自簽訂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引起舉國憤然。再至 1918 年,時任 國務院總理的段祺瑞為借款,與日本以「欣然同意」四字簽訂《山東問題換文》, 這肯定了日本在山東的非法地位,令中國在未來難以收回山東之權益。

五四精神中,提出知識分子的責 任與態度應該是自覺承擔……

政府喪權辱國的行為令中國陷 入主權淪喪的危機當中,國人 出於愛國熱忱,堅決反對把山 東權益轉交給日本,決意與政 府抗議,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 的爆發。然而,除了山東問題, 我認為五四運動的爆發更多的 是源於國人的思想漸開。胡適、 陳獨秀等人在民國成立後展開 新文化運動,標榜「德先生」 「賽先生」,批判中國舊有文

88


三盞青燈

89

香港.北京.巴黎

第二組學生感受

化,又鼓勵國人獨立思考,敢於挑戰現存的體制和權威,不少青年學生乃至民眾 受到洗滌,不再束縛於專制統治的淫威之下,敢於在政府倒行逆施時勇於發聲反 抗。而五四運動,真正就是知識分子對於新思想推動的成果。

先生上任後改革北大,除舊布新。作為一個啟蒙者,他以兼容並包的理念,推動 大學中思想自由發展,又推行學分制,促進文理兩科的融合,打破了學科的界線, 開創了北京大學學術自由的風氣,定期成為後來中國大學的楷模。

啟蒙者與推動者

作為推動者,蔡元培在眾人的阻攔下接下北大校長一職,並致力改革北大,廢除 腐朽的教育制度,大力倡導近代民主科學的教育思想,又選用大批有先進思想和 博學多才的老師和專家,如魯迅、陳獨秀等等,為當代培養出數之不盡的有識之 士,並推動了文化與學術的自由。與其探究知識分子在時代中的定位,倒不如學 習知識分子的態度與責任。

先談談何謂啟蒙者。此處的啟蒙並非提出高尚 的價值觀或是精神,而是開發當時國人的落後 昏昧的思想,帶領他們嘗試接受西方的思想, 並敢於反抗迂腐的舊有理念。西方勢力的入侵 打開中國緊閉的大門,隨著戰爭不斷的落敗, 清政府以割讓主權苟延殘喘,西方的思想透過 生活、貿易、甚至宗教逐漸滲透進中國民眾的 思想之中,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由民主的西方 思想縱使貼合當時人民的需要,然而,對於入 侵者的思想與文化,民眾難免會產生抵觸,更 遑論主動學習效仿。但無可否認的是,西方的 思想文化,科學知識乃至軍事實力各方面確實 先進於當時的中國許多,倘若能取西方文化之 精魄,去中華文化之糟粕,以謀進步,那是極 好的。不少知識分子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中 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打破僵 局,尋找出路,這便是啟蒙之謂。 再談何謂推動者。中國數千年來被封建專制的 皇權而統治,國人乃至政府都有著其保守性。 在當時,要令政府與人民學習入侵者的思想文 化,加於自己的制度與生活之中, 必然會遭千夫所指。知識分子明白改革的好處, 可是改革必須力排眾議,絕非易事,知識分子憑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努力,去 衝擊迂腐的制度,去打開落後的民智。 在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正正扮演著這兩個角色。 以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為例,蔡元培先生在 1917 年受黎元洪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校 長。當時的北大不僅管理層腐敗,更缺乏教育和發展經費,北大校長一職是眾人 眼中的「三煞」位置,但是蔡元培先生依然雖千萬人吾往矣,應邀出席。蔡元培

五四精神中,提出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態度應該是自覺承擔。自覺是指勇於認識自 身的不足,承認別人的優越,從而取長補短,得以進步。承擔是指知識分子作為 社會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部分人,要承擔起改革與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 縱使當時的社會民智未開,內外交迫,知識分子卻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國家,他們 或許不如政府領導者們雄韜偉略,或許不如保家衛國的將士們萬夫莫開,可是他 們有的,是一顆赤子之心,他們大可以舉家搬遷至外國,安身立命,可他們選擇 留下,因為他們不忍看見自己的國家為外夷所欺壓,不忍看見自己的國家自甘墮 落,他們勇敢地直面國家的舛謬,對症下藥,推動改革。當仁不讓,這便是知識 分子的態度。 「我堪能坦白的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於人。我堪 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惱紛擾,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於她的微渺 的國家,無需他們的粉飾,她將調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也。」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90


三盞青燈

91

第二組學生感受

淺談名為「歷史」的鑰匙 第二組組長 莊鈞而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中四

香港.北京.巴黎

「歷史是一把連接著過去和未來的鑰匙。」記得這句話是我一直對「歷史」這二 字的感想。而透過參與此次「『五四運動百周年』雙城考察:北京及巴黎之旅」, 更是印證及加深了我對此句的體會。以下,我將會淺談我對名為「歷史」這把鑰 匙的理解。

走出課室,走出香港,來到北京,來到遠在歐洲的法國和比利時。我們在紅樓、 亞眠主教堂、聖安德魯修道院等歷史景點進行了考察,無疑是讓我對歷史有了更 多的認識。但,讓我得到最多思考的地方,卻是「歐洲議會遊客中心」。

而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卻可以 看到人民對「和平」的定義有了翻 天覆地的變化……

在「歐洲議會遊客中心」,我了解到不少有關歐盟的歷史,包括其從貿易實體轉 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的過程,以及其如何促進了歐洲的和平。在展覽中,我看到 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我認為,比創造國際機制更重要的是要認證某些 基本的民主權利,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和平的理念。」這句話讓我對「和平」二字 引發了更深的思考。橫觀整個歐盟展覽館,可以看到不少歐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

92


三盞青燈

93

香港.北京.巴黎

第二組學生感受

大戰時的慘況──無數士兵被迫和家人分離, 戰死沙場、人民因害怕受到德國的空襲和毒氣 攻擊都要接受學習如何帶防毒面具……以上的 種種不難讓我們看見戰爭對人民生活的破壞。 毋容置疑的,當時人民對「和平」的定義無非 為停止戰爭。而起先歐盟成立的原因之一,也 正是因著對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的擔憂。 而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卻可以看到人民對 「和平」的定義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追 求的不再局限於沒有戰爭,還有生活質素的穩 定、人權、民主、公義等。以本次交流團的主 題「五四運動」為例,它是一場由愛國青年學 生為主發起的運動,抗議著當時的北洋政府未 能捍衛國家利益:中日雖然同為戰勝國,但政 府卻對列強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 日本此事妥協,因而引發了此運動。五四運動 的精神在於「反帝反封建」,在於對中國的「救 亡」。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是愛國人民對 不公義事情的反抗,以示威遊行、請願、罷課 多種形式表達訴求去擁抱民主自由,這也是人 民對長遠「和平」的一種追求。 我思索著歷史在「和平」定義的變化中所擔任 的角色。我想人們並不是撇除了最初對停止戰 爭此定義,而是在這基礎上有了更多的追求。 而歷史擔任的正是允許人們有借古鑒今的機 會,從過去的不足中學習,避免犯下同樣的錯 誤,並在此之上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正是歷 史這把鑰匙把過去和現在連接起來,讓我們得 以進步。

在此我很想感謝國史教育中心(香 港)給予我如此寶貴的機會參與此 次考察團。不僅讓我獲益匪淺,更 激起了我對歷史的興趣。雖然我並 沒有修讀中國歷史或西史,但我相 信往後我也會在課餘時間抽空去了 解更多歷史的知識,充實自己。

94


三盞青燈

95

第二組學生感受

凡爾賽宮──列強利益瓜分 與作為知識分子的反省

香港.北京.巴黎

凡爾賽,山明水秀,風沙迭起不休。 國際風雲變幻,時局情勢曲轉。 海波翻湧,國浮國沉,彈指之事。 ——凡爾賽宮參觀小記

第二組組長 楊逸軒 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 中五

在世界歷史上,衣香鬢影的巴黎無數次成為列強開和會的地方,也是諸列強在諸 次戰爭以後「分贓」的地方 。這樣的一個和會,表面上是為了維持世界秩序,但 其實是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的舉動。

列強在凡爾賽宮和會中的觥籌 交錯,只是波譎雲詭陰謀的遮 羞布……

凡爾賽宮所代表的,其實是國際上各種 各樣的和約與談判。列國在和會上唇槍 舌劍,不只是為了那一口氣,更多的是 將本國的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將世界 政治權力重新洗牌。舉例而言,在一戰 以後,法國為報自身在普法戰爭中割讓 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和被德國以在凡 爾賽宮稱帝的一箭之仇,法國選擇了在 凡爾賽宮內與德國簽下讓德國第二帝國 崩潰和受辱的凡爾賽條約,而奧匈帝國 的覆滅,也是因為被意圖顛覆這行將就 木的老鷹的諸列強所逼迫而導致。

96


三盞青燈

97

第二組學生感受

之書,博採各家之長,開闊自身的眼界, 進而在將來承擔起以智興國的重任。

以上例子反映,各列強在凡爾賽宮和會中的觥籌交錯,只是波譎雲詭陰謀的遮羞 布。而這遮羞布卻讓諸列強樂此不疲地抱著,原因是,只要列強不是戰敗國,他 們就能從這塊遮羞布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而國際地位的提升,也只是彈指之間的 事情。德國在巴黎凡爾賽宮的稱帝,象徵著第二帝國的崛起,但在短短的 20 年之 間,德國第二帝國又在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簽訂了象徵帝國覆滅的凡爾賽條約。 這固然讓人望史興嘆,但是,這也顯示了參與凡爾賽宮和會的人是多麽殘酷,也 許在和會上只是一句輕飄無痕的話,就能將一個強國削弱,甚至將她消滅。 然而,這物競天擇的殘酷和會,卻讓身為知識分子的我,對責任這兩個字有了更 多的感悟。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以鷄蛋和高牆發表他的政治看法。但他說的是並 不是傳統政治,他說的是,無論鷄蛋如何弱小,我都會站在鷄蛋的這一邊。這句 話讓我震驚。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們已經從染上斑斑血跡上的史書上清楚的看 見中國如何在百年前淪為一隻在世界上孤獨無助的鷄蛋。然而,身為有識之士, 我們要做的,是要承擔起興復國家的責任,肩負起保護我國的責任,以博讀各家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智則國自然智。因 此在求學的階段,我很感激能有機會站 在凡爾賽宮,一睹當時以一言而動局勢 的和會會場。回歸主題,中國當時在和 會中,其實只是有兩個代表,和同為戰 勝國的英國、美國、乃至日本相比,都 有很大的差距。這其實是對中國一種外 交的霸凌,意圖讓中國陷入外交上的困 境。然而,作為受社會培養的未來棟樑 和文化中的一個「士」,我們更應該以 在凡爾賽宮所受的遭遇為鑒,以自己所 受培育、一身所學,在將來社會中讓我 國繼續立足於強國之林而不敗,在世界 的舞池上不再成為固步自封的那一個, 更重要的是,讓我國不再陷入「弱國無 外交」的困境。 凡爾賽宮的和會,表面上是風平浪靜, 事實上是波濤洶湧。這股如雪般的浪花 讓不論當初五四時慷慨陳詞的顧維鈞, 還是精通法律的王正廷也不得不在此處 折腰。我作為在世界上其中一個飽學之 士,立足於當年風捲殘雲,噬強國於無 形的凡爾賽宮,我只能立志於付出一生 所學,讓自己能成為保護鷄蛋的那殼子, 讓自己成為國家機器內的一顆螺絲,讓 自己成為理想中的待時而用的飽學之士。

香港.北京.巴黎

98


三盞青燈

99

香港.北京.巴黎

第二組學生感受

歐洲之遊只是開始 第二組組長 劉嘉怡 梁式芝書院 中五

「曾經戲夢巴黎,也不枉此生了,因為這是人生的一站,經歷過了,就永遠不能 回頭,就像人海裏四目交投的那個人,摩肩一越過才覺得眼熟,驀然回首,她也 回過頭來看看你,就像一夜情之後她留下的一個微笑的簽名,墨水讓微雨溶滴着, 流入了三千世界中。」 ──陶傑

看到空凳禁不住想像一戰所做成 的人命傷亡、影響的深遠,及第二 次世界大戰的無言,一切盡在不言 中,Lest we forget ……

在去巴黎前讀這段話,未在心頭上泛起漣漪,但去過巴黎後,才感受到此句。以 前看巴黎時,總不能脫去浪漫及悲哀的想像──歌手 Gainsbourg 牽著戀人 Jane Birkin 在巴黎鐵塔下互相擁抱、高達電影 Vivre Sa Vie 中 Nana 當妓女被人殺害的 悲慘遭遇,總是有種六十年代、舊巴黎 的想像。到我真的到了巴黎,發現巴黎 是新舊融合的地方。她既有舊巴黎的建 築、又有富有現代性的商舖,加上行人 穿上富有現代感的服飾,我才感受到我 在現代。值得一提的是,歐洲人衣著是 比較自由的,就算穿得十分性感也沒有 人會用色瞇瞇的目光或特別地留意你;

100


三盞青燈

101

第二組學生感受

在 離 開 法 國 後, 我 們 一 行 人 來 到 比 利 時 的 Ypres,參觀 Flanders Fields Museum,是個一戰 紀念館,館中最觸動我的不是一堆軍服、鐵十 字勳章,而是一排空凳,一排代表有份參與一 戰的國家。看到空凳禁不住想像一戰所做成的 人命傷亡、影響的深遠,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無言,一切盡在不言中,Lest we forget。

但相反在香港,穿得暴露一點其他人立刻會行注目禮、或有人在背後說穿這麼暴 露「搏」甚麼。在巴黎的氣氛是休閒的,每間屋也有個小陽台,人們能在陽台上 靜靜地坐下、喝杯咖啡、微暖的陽光灑在人們手中的哲學書,那樣一天就慵懶地 度過。就算你只是遊客,也能在隨處可見的咖啡店坐上一整天。歐洲的咖啡店並 不像香港的那麼趕,不會有嘈吵、低質的音樂來騷擾你的思維,也不會有種要急 著走的壓迫感,坐一整天也不會被趕走。巴黎的隨和令你不自覺的融入其環境, 你明白為甚麼藝術家在巴黎住,他們即使住在狹小、髒亂的公寓,每天在陽台抽 根煙、灌紅酒,荒廢人生,但他們仍會選擇在這樣自由、無人理睬的環境下生活, 創作不同的經典。 可惜,巴黎我只能留短短的兩天,就要出發去法國其他地方,法國城市與鄉村可 謂截然不同。在鄉村,住宅區基本上沒有商店,在街道上看著屋裏的小孩互相玩 耍、人們拖著小狗一起跑步。小孩也許少見外國人,見到我就騎著單車雀躍的 Bonjour、Ca va 問候我,我也以 Bien Merci(我很好)作應,他們聽見我的回答更 加興奮。在那刻,我希望自己能說法文跟小孩談天,鄉村人一概不懂英文,在法 國唯有學懂法文才更能融入當地。

到了比利時首都 Brussels,又是另一番體會,是 種比巴黎更現代的感覺,名店比巴黎多、車站 與住宅的距離很短,人也比較健談、願意助人。 我記得在早上跟幾個團員去超市購物,我沒有 甚麼想買就走了出超市,坐在車站的椅子,一 邊感受晨早的太陽微風,一邊享受藍天美景的 時候,有個比利時人主動和我聊天。在巴黎基 本上是我主動和當地人聊天,他們才會慢慢放 開自己和我談天,比較慢熱,但比利時人卻是 較熱情。比利時朱古力非常有名,但比利時人 不明白其朱古力的好味之處,只是覺得有朱古 力廠在比利時很久,朱古力就這樣出名了。但 我卻認為比利時朱古力較為回甘。 說完在歐洲的經歷,是時候敍述在北京紅樓的 體驗。很感激主辦單位及一眾老師努力地為我 們安排到紅樓的參觀。在那天不開放的紅樓以 及平日紅樓不開放給遊客的房間也一一為君 開。我們有幸參觀毛澤東在紅樓作書記時的椅 子、魯迅教授學生的課室、五四示威前一晚製 作標語的房間,這些都是極為珍貴的一手資料。 教授也說過看事情第一時間是看一手資料,想 研究陳獨秀的話也應該詳讀《新青年》雜誌了 解他的思維。 巴黎只是人生的一站,世上還有很多地方等待 我去探索。

香港.北京.巴黎

102


三盞青燈

103

第二組學生感受

五四運動的反思 第二組組長 羅弘叡 聖保羅書院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常言道,歷史總是驚人的重演 。 100 年前,廣大的中國市民發起了一場愛國運動──五四運動。而在 100 年後的 今天,香港,也正面對著一場似曾相識的運動──反修例運動。我認為這兩件事 有許多相通之處,希望互相比較、考證,達到鑑古知今的效果。 首先,從背景而言,兩者政府都是做了一些事,激 發了市民的民族性,把他們民族身份的意識推到了 極點。當市民的不滿超越了臨界點,一場運動就此 展開了。五四運動是因北京學生反對列強在巴黎和 會上偏袒日本和抗議北京政府屈辱外交政策,把他 們保衛國家的情緒和憂患感燃點起來而產生的。反 修例運動是因市民反對政府藉陳同佳一案為由,在 諮詢不足的情況下希望倉卒通過《逃犯條例》,令 市民懷疑特區政府別有用心,激起了香港人對中國 法治的擔憂之下,再經媒體的升溫而產生的。 從過程而言,兩場運動的經過也可互相比較。

100 年後,又會發生怎麼呢?……

五四運動的醞釀時間非常短,從 5 月 1 日北 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巴黎和會拒絕中國 要求的消息,到 5 月 4 日北京大學等十三所 院校三千餘名學生會集天安門舉行了聲勢 浩大的活動,只有四天的時間。反修例運動 的醞釀時間比五四運動長很多,從 5 月 3 日 立法會內兩派議員進行激烈的辯論和衝突, 到 6 月 9 日民陣的一百萬人(由主辦單位統 計)大遊行足足有差不多一個月。 儘管醞釀時間有異,我想是因為現今科技發達,資訊和消息流通和在傳媒,社會 團體借助網絡宣傳下,才能短時間內號召那麼多人出來。 現在,讓我們看看抗爭者的手法和政府的反應。 第一,遊行集會示威。五四運動源於北京 5 月 4 日三千多名學生進行遊行。從天 安門經過東交民巷,日本公使館抵達趙家樓。起初五月大部分運動都是聚集在北

104


三盞青燈

105

第二組學生感受

京進行的。到 6 月時,才擴散到各省市例如上 海、天津等。反修例運動也一樣。起初 6 月 9 日、12 日和 7 月 1 日三次大規模遊行,從維園 到政府總部,大部分示威活動都是聚集在金鐘 政府總部和夏愨道一帶。到後來相關事件才擴 散到十八區,例如 7 月 21 日的元朗事件和 8 月 11 日的多區集會。可見兩場運動都是由一個地 方出發,像同心圓一樣,隨著事態的發展慢慢 擴散。 第二,罷工罷市罷課。三罷是升級的示威活動, 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甚大,有力迫使政府作出回應。五四運動有兩次罷課,一次 在 5 月 19 日,北京學生發起罷課。第二次是到六月時,北京政府仍未作出回應, 於是在 6 月 5 日上海商界和工人首先罷市罷工,抵制日貨,後來浪潮波及全國各 地。終於迫使政府在 6 月 28 日回應訴求。反修例運動,有兩次三罷。第一次在 6 月 17 日(規模很小的)。第二次在 8 月 5 日,規模很大,癱瘓了八條鐵路和在多 區釀成多宗警民衝突。可能因為香港的三罷只是一次性的活動,造成的經濟影響 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所以港府至今並未作出回應(截至 8 月底)。 第三,再升一級的行動,即激進的方法表達訴求。五四運動時,遊行隊伍闖入曹 汝霖住宅放火,又毆打從曹宅逃出的章宗祥,發洩對「賣國賊」的憤怒。現在示 威者以堵塞道路的方法、焚燒、投擲雜物和用激光筆照射警署和警方對抗,表達 對警方執政不公和政府漠視市民訴求的不滿。

香港.北京.巴黎

第四,政府的回應。五四運動發生時,北京政府首先採用鎮壓的方法,逮捕示威 的學生,和香港政府十分相似。北京政府在 5 月 4 日出動軍警逮捕 32 名學生。其 後在 6 月 3 和 6 月 4 日逮捕了千多名學生。當中軍警使用過度武力的情況也有發 生。例如以刺刀的長槍包圍學生、以槍托毆打市民、用刺刀和水龍武力鎮壓等。 港府從 6 月 12 日起,亦經常出動速龍小隊、防暴警察,以催淚彈、布袋彈等武器 驅散市民。當中警方使用過度武力及執法不公的情況也有發生。截至 8 月 15 日, 總共拘捕 748 名示威人士。可見,兩個政府也是希望以強硬的手段遏止反對聲音, 停止暴亂,但是卻適得其反,引來更加大的迴響。 第五,訴求。兩個運動的示威者也是希望能改變和革新。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 爭主權,內除國賊」。外爭主權是指還我青島,拒絕在和會上簽字;內除國賊是 指嚴懲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示威者希望改變國家對外軟弱的態度和迂腐的 政府。反修例運動中,首四項訴求:撤回修例、收回暴動定義、釋放「義士」、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都是希望改變現況,還抗爭者和香港一個公義。第五項訴 求,實行雙真普選,是希望革新,讓香港得到更大的自由和民主,減少中國對香 港的控制。 經過汲取歷史教訓,我認為政府應主動以政治方法 解決政治問題。和平理性地立即展開與不同持份者 的對話,認真回應市民訴求。不要本末倒置、不要 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不要繼續鎮壓示威者、 不要以經濟方法解決政治問題。倘若政府的高傲持 續,我認為持續性的三罷比不斷用武抗爭,更能有 效向政府施壓。 寫到這裏,心內浮現兩條問題。一,反修例運動結 束後會有像五四一樣新的精神和文化嗎?二,當時 大批參與示威的北京學生被政府逮捕後,被法庭判 定有罪,觸犯的罪行包括擅闖政府官員居所並縱火 搗亂、毆打政府官員和非法集會遊行。把他們換算 作現今的法律,頂多也是擅闖民居、縱火、普通襲 擊、非法集結,不至於暴動。反修例運動為甚麼被 稱為暴動,而五四為甚麼被稱為愛國運動而非暴動 呢? 100 年後,又會發生怎麼呢?

106


三盞青燈

107

第三組學生感受

再遊雙城有感 第三組組長

楊子萱 香港科技大學 環球中國研究系 大四

香港.北京.巴黎

於己亥年盛夏,有幸作為組長隨同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的 各位重量級師長,帶領一群熱愛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中學生,參加由該同學會 以及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聯合主辦,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和明曦公益基金會 贊助的,五四運動百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的「雙城考察:巴黎北京之旅」,為我大 學四年最後的暑假添上豐富的色彩。 九日八夜的旅程很快便完滿結束了,我心中雖有對同行之人和所到之處無盡的不 捨,但天下間哪有不散之筵席?返回香港收拾好心情,記錄一下本次旅程的收穫。 中國北京、法國巴黎和比利時布魯塞爾,這些歷史悠久且極興盛昌明的首都, 我過往都曾因為參加交流團和交換課程 而 遊 覽 過 數 次。 不 過, 北 京 大 學 的 紅 樓卻依然讓我大開眼界,了解五四運動 的發展和經過,看到教科書以外珍貴的 史料,得到過往從未學習過的知識。除 此以外,在遊歷過法比兩國一些如索姆 (Somme)、 亞 眠(Amiens)、 伊 珀 爾 (Ypres)等鮮為人知的城鎮後,我也更 全面地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情 況。

一 行 行 的 墓 碑 上 刻 著「 勇 往 直 前 」、「 鞠 躬 盡 瘁 」、「 萬 世 流 芳」、「雖死猶生」,對來訪者訴 說著他們的生平……

記得參觀位於伊珀爾的法蘭德斯戰場博 物館時,我看見士兵如何在環境險惡的 戰壕生活和作戰,化學武器如何穿過大 片無人帶並毒死活物,繁榮的小鎮如何 在炮火下被全部夷為平地,黎民百姓又 如何因戰爭失去家園、所愛和性命,戰 爭的慘烈和血腥都鮮明地一一呈現在我 面前。在亞眠的主教座堂裏,也有一面 高牆上面刻滿了為這座小城捐軀的一戰 士兵,高牆之下有一個小木架放著一支 支為他們點亮的蠟燭,令人不自覺對他 們肅然起敬。

108


三盞青燈

109

第三組學生感受

而到了位於索姆的一戰華工墳場,「中國 華工旅」這一詞更是從我中學選修的中國 歷史教科書一躍到我眼前,數百條鮮活的 生命曾在戰場上留下熱血、客死異鄉,最 後靜靜地躺在法國鄉郊的某處,駕車而過 的遊人不論國籍,紛紛停下來向他們致 敬。一行行的墓碑上刻著「勇往直前」、 「鞠躬盡瘁」、「萬世流芳」、「雖死猶 生」,對來訪者訴說著他們的生平:他們 勇敢地離開祖國赴外國戰場,在戰線後方 克盡己任,搬運物資、建造營房、挖掘戰 壕、修補道路、維護火炮,最後簡略為一 句「讓中國成為戰勝國、出席巴黎和會的 功臣」,在無數莘莘學子的教科書裏留下 美名。在墓園中走著走著,卻不難發覺有 些墓碑上連姓名也沒有,甚至還有數人合葬一墓的情況,再次讓生於安逸的我感 到無比唏噓,慨嘆戰爭的殘酷。直到在老師們帶領下於墓園前沉默、敬禮,心中 的鬱悶才得以抒發。 參觀過的古蹟、景點固然是讓 人獲益良多,同學會的幾位校 長、教授和老師在旅途上的講 解和分享卻更令旅程生色不 少。博學多才、飽覽群書、出 口成文指的,大概就是像幾位 老師一樣,在旅遊巴上、在博 物館裏,隨時隨地為學生授業 解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 學,補充解說導遊有所遺漏之 處。無論參觀時逛得多麼累, 只要老師們一提起話筒,昏昏 欲睡的學生們都會馬上提起神 來,聚精會神地聆聽老師們說 話。

香港.北京.巴黎

確實不只是各位同學會的老師熱愛研究中國歷史,我們這群學生其實也是同樣因 為熱愛歷史才有機會參與這趟難得的旅程啊!我們小組促膝詳談後,知道有人喜 歡武器史,有人關心外交政策,有人深愛藝術文學。即使大家目標和喜好各異, 但熱愛歷史的心卻是十分相似,若非每日行程緊湊,需要早早休息養精蓄銳,恐 怕是會徹夜忘形地交談。 此行實在獲益匪淺,但才疏學淺的我並未能用三言兩語盡訴所有見聞。作為組長, 盼望所有組員在這趟旅程後,延續這惺惺相惜的友誼,無論日後是否選修歷史相 關科目,也互相勉勵互相砥礪,一起繼續充實自己、探究歷史、關心國事。

110


三盞青燈

111

第三組學生感受

華工教育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三組組長 王惠嵐 德望學校 中四

香港.北京.巴黎

1914 年 7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同年 8 月 6 日,中方為避免戰火蔓延到本國, 1 表明了中立國的身份。 但是鑒於中國勢弱,慘 遭列強侵凌,已被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因而 必須尋求他法提升國際地位。當時任國內公債局 總理的梁士詒認為參與一戰對中國的未來發展 與戰略有著深遠影響。其一,帶著戰後世界利益 格局會重新分配的心理預期下,參與人多勢眾的 協約國有更大贏面,藉與德國宣戰,收復山東。 其二,幫助中國加入戰後和會,參與國際新格局 的建設,令中國的聲音和追求能得以讓國際社會 2 聽見。 因而,中方毅然選擇參與一戰。 1915 年夏,法國受戰爭破壞嚴重,勞工需求迫切。梁士詒因而看準時機,商討「以 工代兵」的形式向英、法輸入勞工。同年 12 月,法國軍方任命退役少校陶履德組 3 織招工團,立即赴中國招募工人。首批華工於 1916 年 8 月 24 日抵達法國。 4

一戰期間,共有 14 萬華工赴歐。 在法華工主要從事築路、搬運、挖戰壕、造軍 器等勞動,他們大多沒有文化,在掌握法國先進工藝生活交往方面都覺得有學習 5 文化的必要;法國從本國利益出發,也希望對華工進行必要的教育。 在此背景下, 華工教育因而興起。

華工對中國的文化發展意義重 大。他們打破了工人階層與知識 分子的隔膜……

112


三盞青燈

113

第三組學生感受

談起華工教育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影響,蔡元培、李石曾等代表所開闢的知識精英 6 與工人階層的互動模式值得關注。 在「勤工儉學運動」(1919-1925)期間,中 法的學術交流密切,約有 2000 名中國青年留法求學。當中的學生包括不少共產黨 的骨幹成員,例如鄧小平、周恩來、陳毅、蔡和森、李富春、李立三等。他們與 華工在法國的密切接觸使中國知識分子真正有機會與中國勞動人民共同在一起生 活與勞動,互相理解與互相教育學習,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與工人的第一 7 次平等的交流。

香港.北京.巴黎

他們的文化素養適應在外國的生活。 華工學校亦呼應了蔡元培日後所提倡的「勞 14 工聖神」的思想 ,象徵著以蔡元培等人為 代表的知識精英已經理論上認識到工人階 15 層的重要性,並把他們作為教育的對象。 此肯定亦側面推動了平民教育的發展。

因為兩者更緊密的接觸,精英們留意到 華工在外國面對的種種困難。華工大多 是農民,並沒有太高的文化素養,不時 因為語言隔閡、文化差異而釀成生活不 便或與當地人發生爭執。有見及此,由 中國知識分子為主導的「華工教育」模 8 式 便 開 始 了。 於 1916 年, 蔡 元 培、 李石曾、吳玉章、汪精衛等起意聯合法 人創辦了華法教育會(Societé FrancoChinoise d’Education),目的之一便是

另外,華工識字班更是某程度上推動了平民 教育。平民教育學家晏陽初在為華工代寫家 書時發現他們並不愚鈍,為人有責任心,而且對朋友熱心,只是因為貧窮及沒有 讀書的機會才使他們優良的本質顯露得更少一些;因此萌生了教他們讀書識字的 16 計畫。 比起傳統的文言文啟蒙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晏陽初更 注重實踐操作的可能性,因此根據口語,在字典和報紙挑選 1000 餘字做教材。隨 著學生越來越多,晏陽初邀請了已經識字的華工教不識字的華工,識字班便以滾 雪球的形式陸陸續續地成立。一個轟轟烈烈的華工識字運動在各地華工營中興起, 17 開創了中國平民教育的先河。

擴張國民教育;3 月 29 日,該會發起組織華工學校,由蔡元培親自考驗新生;4 月 5 日,蔡元培於開學說詞中強調了辦學目的:

識字班的效果顯著,4 個月後,40 人中便有 35 人能夠自己寫信;1 年後,華工的 識字率由 20% 增加至 38%。所謂「教育重新調整和配置個體(乃至家庭、階層) 的文化資本的過程,他能夠對文化資本部分的再生產起到關鍵性乃至決定性作用, 18 從而對社會空間結構的再生產施加重大影響」 ,華工所接受的教育至少能夠為他 們未來進入社會場域提供一定的文化資本。

「預計來法之華工,必有種種困難,不可不有人焉專任排除困難之任務,而此負 排除困難之人,或亦受有幾許之困難,且即使其人已能自脫此種困難,而於為他 人排除困難之任務,尚未有所研究,則亦恐無以勝排除之任,故設此學校,以為 9 研究華工來法排除困難之任務也。」 由此可見,在這批知識精英的視域裏,華工(工人階層)教育及其始終是一個關 注的中心問題。學校課程由法國教員講授,或由留法儉學生義務任教,而李石曾 10 講授衛生,蔡元培任教德育課程,擔任中文課程的教師還有徐廷瑚等。 不得不 提的有由蔡元培親自編寫了《華工學校講義》:德育三十篇,分為公益、待人、 修己、辦義四部分;智育十篇,涉及文字、圖畫、音樂、戲劇、詩歌、歷史、地理、 建築、雕刻、裝飾十項人類知識。如果說後者是知識性的拓展的話,其重心顯然 11 還是後者,即如何將基本倫理觀灌輸給遠適異國的華工同胞。 以蔡元培的第三 節講義為例,他提到:「毋唾于地,毋傾垢水於溝渠之外;毋棄擲雜物於公共之 12 13 道路若川流。」 事關「華工住地與宿舍常常污物隨地排放,極不清潔」 ,這些 道德培訓是極針對華工本身「不注意衛生」的普遍情況而設,目的是以教育提升

晏陽初曾擔任《華工周報》的創刊主編。除 了一般的時事報導外,《華工周報》更是擔 任著培養華工的愛國情操、不忘根的角色。 以不時舉辦的華工徵文比賽為例,先後以 《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甚麼叫中華 民國》、《中國衰弱的緣故》、《民國若要 19 教育普及,你看怎麼辦才好》為題徵文 , 啟迪華工心智,培養他們自尊自愛的精神。 晏陽初在《華工周報》第一期更告誡了華工 「離本家後知貴吾家。而到外國後知愛吾 國。各位現在外國,愛國之心也必較前更 大。」

114


三盞青燈

115

第三組學生感受

透過讀書識字和《華工周報》灌輸知識的雙管齊下,華工們的精神面貌有了改變, 社會意識也有所提升。一戰結束後,參戰國的中國不但沒得到應有的待遇,列強 們反而把原本歸戰敗國德國於華的租借地轉讓給日本後群情激憤,紛紛投書《華 20 工周報》,譴責日本的侵略。 例如在第一次徵文比賽冠軍得主傳省三(山東平 度人)的文章指出:「現在和平會竟將中華天朝大國名目取消,列在末尾,並不 准我國有發言權。華工從此看出淘汰激勵,如夢初醒,就發起了強國愛國心,若 21 不來法恐仍在中國做夢。」 可見,《華工周報》除了擔任著中國知識分子灌輸 知識、學養、世界觀及新的國家認同觀給華工外,更是華工發表政見的平台,宣 揚愛國精神。 從前,到外國留學、旅遊是富人的專利,亦即是社會的精英;相反,代表著工人 階層的華工很多都未接受過正規教育或是鮮少接觸外國文化,他們回國後又能以 怎樣的形式參考西方文化改良中國社會呢?礙於自身的知識面不廣,比起發展科 技,歸國華工更能從思想方面改善社會風氣。同是出自《華工周報》傳省三的文 章:「從前華工只知道女子纏足為美。現在看到西洋女兵女農女醫等,與本國女 輩比較,真是長期吃虧不少。若返祖國,定要改去舊日的惡習。」除了思想解放、 去除封閉外,華工亦積極爭取工人權益:「部分華工回國後組織歸國華工工會, 要求提高工人的權利,該會工人誓言不賭不嫖不酗酒不抽鴉片。該工會是中國最 22 早現代工會之一。」 隨著華工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他們亦越發積極參與救國 活動。一些華工不僅在法國參與抗議,還有些與勤工儉學的學生一同參與共產黨 23 24 運動 ,又在 1925 年的五四運動的罷工活動中起了推動作用。 五四運動史研究 專家周策縱更指出:華工「有力地促使五四運動在 1920 年代早期像社會主義和民 25 族主義的極端方向發展」 ,對華工對推動革命的影響予以正評。可見,華工的愛 國熱情成功體現在其積極創新上。 華工對中國的文化發展意義重大。他們打破了工人階層與知識分子的隔膜,令平 民教育在中國得以普及,側面提升了國民的整體社會意識,對日後的革命活動都 有著推動性作用。

香港.北京.巴黎

一日離家常掛心 去年離家到如今 雖然法國風光好 26 總有思家一片心 寥寥數句,遊子的思鄉之情在發酵;遠在東方, 中國人並未忘記華工的默默付出;事隔百年, 他們對一戰的貢獻,對國家的貢獻依舊長存在 世人心中。正如華工墓碑上所刻:他們的事蹟 將「流芳百世」。

1 馬驪,《一戰華工在法國》,長春:吉林出版社集團.北京漢讀傳播,2014 年,P.13 2 徐國琦《一戰期間中國「以工代兵」的參戰研究》 3 同上 4 董少東,《北京日報》,歷史,2014 年 9 月 9 日 5 葉隽《戰爭史背景與華工教育的倫理觀──以蔡元培、李石曾等的華法教育會活動為中心》,中 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6 同上 7 馬驪《法國北部一戰華工》,法國濱海大學 8 葉隽《戰爭史背景與華工教育的倫理觀──以蔡元培、李石曾等的華法教育會活動為中心》,中 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9 鄭名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 年 10 《華法教育會的成立及其活動》,載陳三井:《近代中法關係史論》第 209 頁,台北:三民書局, 1994 年 11 葉隽《戰爭史背景與華工教育的倫理觀──以蔡元培、李石曾等的華法教育會活動為中心》,中 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12 《華工學校講義》(1916 年),載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3 田雪梅、鮮于浩《旅法華工與留法勤工儉學生》 14 《勞工聖神──在慶祝協約國勝利大會上的演說詞》(1918 年 11 月 16 日) 15 葉隽《戰爭史背景與華工教育的倫理觀──以蔡元培、李石曾等的華法教育會活動為中心》,中 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16 晏鴻國《一項偉大事業的發端──晏陽初及他開辦的華工識字班》,四川巴中晏陽初博士史蹟展 覽館 17 同上 18 【法】布爾迪厄(Bourdieu Pierre)《國家精英》,楊亞平譯,北京:商務印書局,2004 年 19 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華工與中國國際化及國家認同》,美國卡拉瑪祖大學 20 同上 21 吳相湘,晏陽初傳,P.35 22 Blick, 132 23 P. Nora Wang, Emigration et politique et politique, les etudiants-ouvriers chinois en France 1919-1925, Les Indes Savantes, 2002 24 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華工與中國國際化及國家認同》,美國卡拉瑪祖大學 25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40 26 晏鴻國《一項偉大事業的發端──晏陽初及他開辦的華工識字班》,四川巴中晏陽初博士史蹟展 覽館

116


三盞青燈

117

第三組學生感受

從五四運動 放眼中國現代化 第三組組長 江倬茵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中五

北大學生不明白的是中國要邁向外 交現代化,實不能一步登天……

香港.北京.巴黎

一百年前的五月四日,中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一場大規模愛國運 動──五四運動。在是次旅途中,我有幸登上北京大學紅樓,親 身感受這段沸騰的歷史。踏入當年學生印刷橫幅的房間,我的腦 海中響起了《北京學界宣言》的其中一句:「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 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現在回首,似乎只見五四時的知識分子 都被對中國走向自主富強的期望蒙蔽了雙目,而忘記了任何現代 化進程皆不能一蹴而就的。 在巴黎和會中,中國代表力陳三大訴 求:奪回德國在華利益、廢除不平等條 約及廢除《二十一條》。然而,正如當 時外交總長陸徵祥所言:「弱國無外 交」, 列強早已與日本協定山東問題, 其餘兩項要求則被以和會內容無關為由 拒絕討論。中國外交失利的消息迅速傳 至國內,國人頓時怒不可遏,掀起五四 運動的序幕。雖然三項主要訴求都苦無 結果,但中國外交是否真的「大失敗」 了?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成功廢除了戰 敗國德國及奧地利在華的外交特權,如 領事裁判權及最惠國待遇,這難道沒替 中國收回列強在華利益定下先例嗎?中 國在和會中又爭取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 國,這難道不是標誌著中國國際地位的 提升嗎?中國代表拒簽條約,難道不是 象徵了中國的覺醒、對列強首次的反抗 嗎?可惜的是,自晚清以來列強多次欺 壓,人民義憤填膺,認為中國若無法在 巴黎和會這個國際舞台上一舉擺脫帝國 主義對國家的殘害,今後將再無相當的 政治能量與列強討價還價。他們忽視了 顧維鈞一行人為本國爭取的其餘利益對 中國走向外交現代化提供的種種機會, 反被外爭主權的熱切渴望沖昏了頭腦,忘記了僅僅一個和會不可能足以收復中國 數十年來的失地,便斷然宣告外交失敗。北大學生不明白的是中國要邁向外交現 代化,實不能一步登天。

118


三盞青燈

119

香港.北京.巴黎

第三組學生感受

事實上,這個現代化過程能一蹴而就的錯誤概念從晚清以來一直籠罩著中國。就 如在洋務運動中,洋務官員認為器物發展就是衰弱的晚清的救命草,而忽略了全 面的改革。在經歷英法聯軍的國恥後,曾國藩、李鴻章等官員提倡「師夷長技以 制夷」,透過訓練西化軍隊和發展實業以富國強兵,抵禦外敵。然而,洋務運動 最終仍於甲午戰爭毀於一旦,為何?皆因洋務官員只重器物發展,未能在思想作 全面西化,守舊腐敗的風氣依舊根深蒂固,令現代化的效果不彰,最後敗於日本。 由此可見,洋務官吏誤以為單靠物質改革就能改變中國積弱的局面,妄想著中國 有了洋槍洋炮就有翻身之日,卻漠視了文化上、政制上的改變。洋務官吏不明白 的是只憑器物發展並非清朝走向現代化的良策。 又如在甲午戰爭後的維新運動,康有為和梁啟超著眼於全面改革,卻未能說服政 治的核心人物,即使他們推行多項改革也是徒勞無功。維新運動吸收了洋務改革 不全面的教訓,在全國設立中西學兼備的中小學堂,又裁減冗吏,同時繼續發展 實業。然而,維新運動在百天後馬上隨戊戌政變落幕。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他們 未能在朝中建立足夠勢力抗衡守舊派,又未能改變守舊官員的想法,便毅然主張 「速變、全變」。這正正說明了康梁以為全國改革便能帶來國家的富強,漠視作 為權力樞紐的朝廷的迂腐同樣只會招至失敗。康梁不明白的是只有國家層面的革 新不足以改變中國當時的困境。

故此,五四運動正正再一次提醒了我們改革必須有穩 當長久的推進層次,世上絕無能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 的靈丹妙藥。運動過後,雖然中國的三大訴求在巴黎 和會中仍舊未能如願以償,但昔日顧維鈞等人中國所 埋下的種子最終也帶來了收成。五四運動後三年,美 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正式與日本簽訂《解決山 東懸案條約》,重奪山東;蔣介石在民國黃金十年間, 逐步廢除部分列強在華利益;二戰後,中國作為戰勝 國成功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以及與戰敗國日本簽下的 《二十一條》。1919 年國人的願望,最終以二十多年 後完全實現。進一步印證了一國的進步並非單單一場 全國性運動便能達至,要收復所有主權還需國力與時 勢的相互配合,才能循序漸進地邁向現代化。要收割 前人種下的果實,實在無法一蹴而就。 百年過後,五四運動時掀起的軒然巨波早已平息下來, 但它曾引起的迴響依然在今人的心中揮之不去。我盼 望現在的中國能從五四中學習,更秉承當時國人的理 念,帶著植根中華民族心中百年的「德先生」、「穆 小姐」等精神,一步步走向政治社會的現代化。

120


三盞青燈

121

第三組學生感受

歷史洪流的隱士 ──陸徵祥

香港.北京.巴黎

莊子曾說:「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 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此次遊學團,我有幸認識到一位「隱士者」──陸 徵祥。說到陸徵祥,大部分人可能對他都沒甚麼印象,教科書裏也沒有提到這個 人。但回首他在五四運動前後擔任的角色,他就像鐘錶裏一個不大不小的齒輪, 雖然細小,但卻必不可少。

第三組組長 李樂詩 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 中五

陸徵祥於 1912 年擔任了民國的第一任外交總長。在此期間,他著力於建設民國的 外交體制,也曾被迫簽署賣國條款《二十一條》,最後出席了巴黎和會,拒簽合約, 並以此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開始隱世生活。而這些事件,都或多或少地與五四 運動有著一定的聯繫。 陸徵祥擔任外交總長期間致力於改革中國外交體制。當時中國的許多外交官,思 想保守,不懂外國禮儀,甚至不懂外語,沒有外交官應有的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 陸徵祥上任後,制定了《外交部官制》,創建了完善的外交官培養體系。他又說 服袁世凱廢除「保舉制」,制定《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把兼通一國以上 外國語言規定為外交官錄用的必要條件,堅持選拔「不鬧笑話的外交官」。正因 陸徵祥的改革,民國時間培養了許多素質極高的外交官,這些外交官也為當時身 為「弱國」的中國,爭取了不少權益。值得一提的是,日後在巴黎和會大放異彩 的出色外交官顧維鈞,便是在那時被招攬入外交部,其後又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 隨陸徵祥參加巴黎和會。

回首他在五四運動前後擔任的 角色,他就像鐘錶裏一個不大 不小的齒輪,雖然細小,但卻 必不可少……

一戰時,列強忙於戰爭,無暇管顧中國,日本便產生想要侵佔中國的野心。1914 年,日本以對德宣戰為由派兵強行攻打並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1915 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逼迫中國承認日本在山東的一切權益。陸徵祥臨危受命, 絞盡腦汁與日本大使進行周旋和談判,只為拖延時間,等待時機向列強尋求救援。 日本當時急於獨霸中國,提出每天要開會,希望儘快簽約。陸徵祥以星期天是國 際公認假期為由拒絕在星期天開會,又以新官上任,需處理交接事務和接待其他

122


三盞青燈

123

第三組學生感受

來賓為由,把談判時間侷限於下午。當時 日本代表要求晚上也要談判,卻又被陸徵祥 以身體不好為由拒絕。此外,每次開始談判 時,陸徵祥都做盡周密繁複的禮節,對日本 代表讓座、奉茶等,開始談判時,又儘量放 慢說話語速,以拖慢談判進程。最終,談判 進行了三個月,開了 25 次會議,雙方也未 能達成協議。此時,經過國民政府的努力, 國際形勢改變,中日簽約問題終於受到列強 的關注。日本未免夜長夢多,不得不放棄 《二十一條》中的部分不平等條約,同時調 動軍隊向中國政府下「最後通牒」。在日本 的威逼下,中國政府被迫簽訂《二十一條》, 簽約的代表便是陸徵祥。

香港.北京.巴黎

我們在那裏得以近距離觀察他的遺物,瞭解他的生平、興趣和性格。這令他在我 心中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 在參觀陸徵祥的遺物時,我發現陸徵祥非常尊敬他的老師許景澄,在老師死後還 保留了他老師的照片。在他的房間裏,我看到一張他老師的遺像,陸徵祥在相框 的兩旁為老師題了「與人為善有賴真傳,事君以忠能臨大節」。這裏面的「事君 以忠」出自論語,指忠心為國,侍奉君主不會讒言惑主,即使君主不高興也會進 諫良言。翻看許景澄的生平,我發現他的確不負「事君以忠」的評價。晚清時, 慈禧太后想讓義和團入京對付外國大使,許景澄直言反對,他還上書慈禧,直言 「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此舉惹怒了慈禧太后,最後他被慈禧以「任意妄奏」 的罪名處死。

《二十一條》間接觸發了五四運動,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想要收回山東權益的希 望,在日本舉證《二十一條》和《山東問題換文》兩項條約後宣告破滅,最終中 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五四運動的主 要訴求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若仔細考究,陸徵祥無疑是簽訂賣國條款的「賣 國賊」。然而,當時的陸徵祥對外要思慮日本大軍壓境,對內又須面對上司袁世 凱的命令,心中可謂有苦說不出,最後祇能服從命令簽約。在簽訂《二十一條》後, 陸徵祥也心力憔悴,說「我簽了字,也簽了自己的死案了。」這樣看來,陸徵祥 並不全算賣國,他祇是被歷史洪流沖沒的犧牲者。 1919 年,陸徵祥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巴黎和 會。在面對中國於山東問題對外交失敗時, 他再三猶豫,最終還是在顧維鈞的遊說和自 己的愛國情懷下頂著抗命的壓力選擇拒簽和 約。回國後,他自覺自己的外交夢因巴黎和 會的外交失敗破碎,選擇了辭職。在妻子去 世後,陸徵祥選擇成為修道士,終其一生供 奉耶穌,最後成為了神父。 在此次歷史考察中,我們有幸可以參觀陸徵 祥度過下半生的地方──聖安德魯修道院。

從陸徵祥為老師的題字可以看出他對老師深深的敬佩和懷念之情。然而回顧陸徵 祥的政史,無論是被迫簽署《二十一條》,還是其後在巴黎和會中為是否拒簽合 約的糾結,都得以看出陸徵祥似乎不具備師長許景澄身上的果斷和大義凜然。看 到這,我不禁產生了疑問,為何許景澄對陸徵祥影響如此深,陸徵祥卻獨獨沒有 繼承老師的果斷呢? 在考察後的分享會上,一位導師的提點解開了我的疑問。導師說:「歷史環環相扣, 瞭解過去對掌握現在非常重要。回想許景澄的死法,這可能也會影響陸徵祥的處 世風格。」聽到這句話,我恍然大悟。陸徵祥對老師的死耿耿於懷,這也是他深 埋心底的傷痛。他看到老師果斷堅決,最後下場卻如此淒涼,內心不免受到震撼 和衝擊。而日後遇事小心翼翼,再三思量才做決定的處事風格可能與此有關。

124


三盞青燈

125

第三組學生感受

這次遊學,我們遊覽了不少歷史古 蹟,例如,五四運動的發源地——紅 樓、巴黎和會簽約地點——凡爾賽宮 鏡廳、還有陸徵祥安度晚年的聖安得 魯修道院等等。當我身處歷史場景, 觀察保留上百年的歷史文物時,內心 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此次考察讓我 瞭解到學習歷史不能侷限於文字書本 中,祇有親身經歷過,踏足過歷史古 蹟,才能對這段歷史的感受更為深刻 和發現更多在書本甚至是網上找不到 的東西,然後更全面地看歷史,瞭解 歷史的全貌。

無可否認,陸徵祥是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培養了許多傑出的外交官,更曾提出 「弱國無外交」這句警世名言。可惜他生不逢時,《二十一條》的簽訂讓他愧疚 一生,因而才毅然決然地選擇隱世修道,為簽署《二十一條》而懺悔。在我看來, 他是歷史洪流裏一位不可多得的隱士。 此次考察讓我驚覺歷史事件與事件中的聯繫竟是如此緊密。倘若當初日本沒有提 出《二十一條》,中國可能就不會為了爭回青島而參加一戰,如果沒有當初遠赴 海外的華工們,中國可能連巴黎和會都參加不了……歷史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 似乎少了一點筆墨,都難以成全整個事件。單看陸徵祥,如果他在巴黎和會時選 擇簽約,那麼五四運動又會怎樣發展?學生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事態會升級到 甚麼程度?中國還可能在華盛頓會議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取回山東權益 嗎?這一切我們都不得而知。

最後,我非常榮幸能參加是次遊學 團,短短九天的遊學讓我對習史有了 更深刻的啟發,更加深了我對中史的 熱情。十分感激導師們的循循善誘和 耐心解答,同時也很高興能認識到志 同道合的同學們,我日後定會將此次 遊學經歷銘記在心,並更加用心研習 歷史。

香港.北京.巴黎

126


三盞青燈

127

第三組學生感受

國家前進之根本──人民: 以一戰華工旅與五四運動為例 第三組組長 洪璟霖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 中五

若要說中國華工的傷亡率不是高 但理想卻是絕對崇高……

香港.北京.巴黎

先感謝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舉辦這遊學團,讓我有機會參與其中,增廣見聞, 並有這平台能在此盡抒己見。用習近平的話說五四精神核心是愛國,另外還有進 步、民主、科學。在這文中我將會集中討論「進步」,談不同階級的人民是如何 帶著一顆愛國心推動國家進步的。以及我們應以怎樣的心態與行動學習先烈讓改 變和進步在現今國家社會持續發生。 古人云:「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即便是個 small potato 亦有責任挺身而出,一戰華工就是這樣的 一群人。有幸旅程中到了法國一戰華工墳墓見證了 這段被遺亡的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加入協 約國陣營,十四萬中國華工被派往英、法戰場挖戰 壕,從事戰事中的厭惡性工作。他們許多人目不識 丁,沒有多少文化教育,忘身於外又被西方人歧視。 不少商店更拒絕他們進入。頂著千斤重的異樣目光 和戰地的日灑雨淋,冒著身家性命安危為的是甚麼 呢?驅使他們的是愛國的精神感召讓華工們奮不顧 身也要做下去。西線戰場上英法士兵死傷慘重,幫 忙挖戰壕的大多就是華工,足見他們在這場戰事中 的貢獻。而有賴華工們,一戰算得上是完美落幕, 更為中國打下巴黎和會戰勝國的席位,為中國重奪 被搶去的山東權益作鋪墊。中國華工旅死傷約 2000 人,僅法國華工墳地便有 800 多名華工長眠於此。 若要說中國華工的傷亡率不是高但理想卻是絕對崇 高。他們死因是陣亡與疾病,為的卻是全中國四萬 萬同胞的利益。參觀完華工墳地後,丁教授帶領大 家對這些英雄們鞠躬致意。華工們是值得尊重的, 感謝他們飄洋過海,為國家進步出一分力,令中國 贏得來自外國的刮目相看,明白中國也能對世界作 出貢獻。 經過華工的一番努力後,中國取得和會一席位,登 上國際舞台。然而,這非完美終章……中國雖能參 與其中,但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和段祺瑞的《山 東換文》對日本取山東土地權益表示「欣然同意」, 中國仍無法把山東取回來。這引起中國國內極度不 滿,五四運動爆發。

128


三盞青燈

129

第三組學生感受

而五四運動爆發之先,有新文化運動。新文化 運動意即追求新思想、新文化摒棄中國舊有的 迂腐封建思想。中國在當時被軍閥割據,四分 五裂,外則有各形各樣外國勢力介入,日本甚 至秘密與中方政府簽《二十一條》,企圖令中 國政經上變成日本的藩屬國。面對如此內憂外 患,加上經歷過滿清至民國,許多人見明明已 經改朝換代,何解仍未有富強起來呢?是思想, 換上民國的招牌,賣的還是滿清守舊的藥,表 面追上國際民主潮流,實際上只是換了名牌又 怎能有甚麼改變呢?所以知識分子如陳獨秀、 胡適、魯迅便著手推行變革。陳開辦《新青年》高舉「德先生」(民主)和「賽 先生」(科學)旗號,用文宣推廣西方先進思想不被禮教荼毒。胡適和魯迅寫下《嘗 試集》和《狂人日記》等一系列白話文作品打倒艱深的文言文做新文學寫新文字, 不再讀「吃人」的文字。知識分子們渴求從根本上革封建中國的命注入新的魂, 使之出現變化強盛起來。他們做的種種帶給五四青年精神上的突破,接受西方思 維要民主推動五四,以至北伐去掃除軍閥國賊獨裁當政,完成民族復興大業真正 人民當家作主。要知道當時知識分子是承受極大的反對聲音逆水行舟,像螳臂擋 車般對抗已成一大體系的傳統學派。可是他們沒有退縮,堅持做正義的事終成就 歷史啟發無數學子,將中國推往新一章。知識分子的責任從不是利用學識賺錢或 攻擊他人,而是捧著一顆良知,一個對愛自己家國的心用自己學養去思考並推動 社會進步。五四新文化時期的知識就是這樣。 話回到五四現場,五四運動是由學生發起的。學生在聞到巴黎和會中中國連領土 完整,山東青島都拿不回來時瞬間火了!來自北大的學生做旗幟、寫口號「外爭

香港.北京.巴黎

國權,內除國賊」,一方面對和 會不公決議控訴,另外一方面對 不盡心捍衛國家權益的賣國賊憤 怒,組織了一場示威遊行。遊行 中有北大學生更有來自中國五湖 四海的大學生,目的則只有一個 ──保護自己愛的國家。學生們 在遊行中怒不可遏更火燒趙家樓 (曹宅)和痛打章宗祥,對這兩 個國賊的所作所為作報復。這也 是五四運動有爭議的地方,學生 以暴力破壞別人財產的手段抗爭 是否正義?但我認為他們的行動 是不大符合和平,理性卻改不了 是愛國表現的現實。學生是滿有 理想主義的一群國家棟樑,事出 必有因,人家不賣國學生會對他 行暴嗎?恐怕不會。運動結束後, 中國和會代表因拒絕在對德和約簽字拒絕賣掉自己的國土,一直到二戰後華盛頓 會議終於拿回公道,取得山東土地,為事件作完美的句點。而這一切一切非歸功 於學生不可,學生身體力行放下手上的紙筆出來示威遊行,令政府聽到國人的聲 音,撥亂反正,拒做賣國賊。學生雖小,但心中的理想不小,他們藉著對國家的愛, 星星之火點起國民更使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市民罷買日貨的風潮成功撼動代表 強權的政府,點出國家問題,不走歪路。 國家是誰管的?不是國家主席,不是總統,不是特首,是人民。一戰華工是甚麼 人?是工人是國民;陳獨秀,胡適是甚麼人?是知識分子是國民;五四青年是甚 麼人?是學生是國民;罷工罷市罷買的是甚麼人?是勞動階級是資產階層是普羅 百姓是國民。當國難當前,沒有人可以袖手旁觀,只要你是個國民對這個國家有 些感情就要站出來!見當權的不公就要阻止!見有人破壞國家利益就要發聲!因 為只有人民,只有你的一舉一動才可以令國家的步調向前進,別在國亡時才開始 懷念! 我們的國家很好,但不是沒有缺憾。以五四知識分子逆難而上的心態點出它來。 學五四學生用實際行動改變她,這是今天我們在這在社會中可做的事。讓進步在 國家社會持續發生。

130


三盞青燈

131

香港.北京.巴黎

第三組學生感受

最強的武器 第三組組長 莫皓智 田家炳中學 中五

在法國的羅浮宮內,一道冷冰冰的氣息從伊斯蘭展廳中飄出。我望了望左右,發 現大家都對這股氣息並不感興趣,若無其事的聽著導遊講解其他展品。我忍不住 好奇,循著這股氣息走去。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把伊斯蘭匕首。這把匕首的長 度與人的前臂相若,刀柄是用玉雕成馬頭形狀。彎彎的刀鋒散發著令人恐懼的血 腥,但它的刀柄卻帶有華麗的貴族氣息。這強烈的對比沒有令我有任何的不適, 我身為狂熱的武器迷,這反而令我熱血沸騰。我不禁心想,今次的旅程實在值回 票價。

甚麼是最強的武器?經過今次 的考察之旅後,我會回答你: 「思想」……

武器,是人類用來保護自己不受危險的器具。在遠 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禦野獸的襲擊,發明了 石矛、石斧,開拓冷兵器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 人類學懂了利用金屬製造刀刃。而中國的青銅劍, 更是冷兵器改革的重要標桿。 在今次的旅程中,有幸能欣賞到來自西方友人高貴 而野性的「彪悍」。我們去到拿破崙大戰威靈頓的 滑鐵盧戰場,感受西方人的戰爭。試幻想在一片草 原之中,兩軍對壘,主帥高呼一聲,兩軍騎兵滔滔

132


三盞青燈

133

第三組學生感受

向前。馬背上的法軍從腰間拔出彎彎的騎兵刀,與英軍的直劍互相較量。刀劍刺 耳的撞擊聲、士兵英勇的咆哮聲,都從掛在展示櫃的騎兵刀上湧出。這些失去鋒 芒的刀具,喪失了原本的英姿,但卻保留了歐洲人應有的驕傲和勇氣。 你問我最強的武器是甚麼,我只能回答你── 槍炮。無論冷兵器多麼鋒利、多麼堅固,也比 不上一發炮彈的威力。在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 中,豎立著一件件槍支與大砲。從反坦克步槍, 到戰壕迫擊砲,這些火器無疑是攻城陷陣的大 殺器。不能不佩服歐洲人的想像力,能夠用中 國道士們煉丹炸出來的東西,弄成一柄擁有大 範圍殺傷力的武器。由操作複雜的火繩槍,發 明出統治歐洲 17 至 19 世紀的燧發槍。然後再 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橫掃沙場的 Mark 1 坦 克、白朗寧 M1917 重機槍,這些在當時無一不 是能夠以一敵百的重火力武器。 面對歐洲發明出如此強勁的武器,我們的祖先們仍然相信冷兵器的威力。清朝自 認為天朝大國,不將這些所謂的「夷術」放在眼內,固步自封,最後在鴉片戰爭 輸給了英國的船堅炮利。之後,洋務運動中,思想家魏源說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他認為清朝要強大起來必須模仿外國的工業技術,從武器層面上進行改革,學習 外國的船堅炮利。可是,比清朝晚起步七年去改革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贏了作 為自己以前「老大哥」的中國。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只是工業的改革,而是在文化、 教育等層面上的全面大翻新。而清朝,仍然停留在「以儒為本」的舊有思想。垂 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反對戊戌維新,不認同君主立憲的制度。但反而相信義和團的 刀槍不入神功,支持他們入京用身體抗洋鬼子的火炮。最後惹得列強不高興,一 個八國聯軍就把中國瓜分了。

香港.北京.巴黎

這時,有識之士醒覺了。國父孫中山帶領 同盟會及一眾革命義士,1911 年 10 月 10 日在武昌爆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政 府。以憲法建立的中華民國,貫徹三民主 義,希望能夠將中國脫離貧弱的局面。可 是,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覺醒過來。袁世 凱成為總統後,又發起了皇帝夢,把辛辛 苦苦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重新推回帝制。 不只如此,他還與日本簽了《二十一條》, 出賣山東利權換取日本的支持。去到段祺 瑞政府時期,段祺瑞向德國宣戰。他向日 本政府借取大量貸款,一方面是支援軍費, 另一方面是在安福國會上進行賄選。於是, 他在《山東問題換文》中,對日本侵佔山 東的行為表示「欣然同意」。一戰結束後, 中國外交代表想在巴黎和會上奪回山東的 權力,卻被「欣然同意」這四隻字駁回。 幸好,透過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年輕一代 受到新思想的薰陶,逐步覺醒起來。蔡元 培、魯迅、胡適等人在北京大學,推動「思 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學政策,教育一 代人才。陳獨秀更將《新青年》搬到北京, 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奠定推廣共產主 義思想的基礎。「德先生」和「賽先生」 的思想也在北伐戰爭期間被提出,一改中 國人的傳統思想。 甚麼是最強的武器?經過今次的考察之旅 後,我會回答你:「思想」。在法蘭德斯 戰場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中,擺放了一張 巴黎和會時各國外交官開會的仿製桌子,桌子上刻劃了每個外交官坐的位置。看 著中國使節坐的位置上,令我忽然想到五四運動時,學生們走上街頭,高舉寫著 「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拒絕和約簽字」等字樣的橫額。他們打電話給巴黎 專使要求他們不要簽字,在和約簽字之日,巴黎的華僑工人和留法學生包圍中國

134


三盞青燈

135

第三組學生感受 代表住所,不准他們去簽字。可見五四運動激發了學生及社會各階層人士開始去 關心政治和社會,在政府開始逮捕遊行學生後,更激發了全國各界人民罷工罷市, 響應五四運動。 在中國人民舉國上下的努力下,中國代表拒絕簽字,並聲明保留中國政府對德和 約的最後決定權,在列強中奪回顏面。而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位「國賊」 被政府革職了,被捕的學生也即釋放。這無疑是五四運動的成功,也是中國人民 思想改革的勝利。這場運動不單止加強了人民的愛國情操,更是令人民接受了新 文化、新思想。而其後的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出現,印證了人民開始積極參與政治 運動,脫離了舊有封建時代的思想。在抗日戰爭中,國共終於合作,舉國一致抵 禦外敵。最終成功擊退日本,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因此而逐漸廢除,中國再次登 上國際間的舞台。 人類依靠的並不是刀劍,也不是槍炮,而是思想。敢於創新,勇於反省,人類的 文明才會進步。歐洲人為了要打破神權統治和希臘羅馬的古文化,「文藝復興」 因此而產生,推動科學、藝術、文學等範疇的新思想,歐洲的文明因此而進步。 國家要變得強大,必須要懂得在思想上的「兼容並包」。世界上沒有一個思想是 完美的,所以必須要樂於吸收不同思想,要敢於改變。就像現時中國實行的「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政府改變原有的政策,學習外國經濟政策,開放市 場,令到中國國力越發強盛。有新的需求就有新的發明,有新的不滿就有新的思

香港.北京.巴黎

想。思想與發明都是基於人民認為社會 需要改進,才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在 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 建議爭論不斷,改善了當時國君們原有 的管治方式,以及人們的思考模式。百 家爭論是推動思想進步的捷徑,在互相 辯論的時候會知道自己思想的不足,從 而不斷進步。在這和平年代,我們並不 會像在亂世之中的思想爭論,不過我們 可以和平理性地互相研究、互相辯論, 追求思想上的昇華,共同為社會作出貢 獻。在這次旅程中,最值得的並不是看 到那些武器珍藏,而是看著北京大學的 紅樓,看著凡爾賽宮的鏡宮,回想我國 五四運動的成功,和中國人民在五四運 動中的思想解放。 「最強的武器是人民的精神和思想」,我能理解到這點,才是我覺得這次旅程值 回票價的地方。

136


三盞青燈

137

第三組學生感受

一戰中細看中國人 第三組組長 鄉婉怡 沙田培英中學 中五

香港.北京.巴黎

歷時九天的「雙城考察︰北京巴黎之旅」,讓我 踏足從未踏足過的土地,讓我看見從未看見的風 景,讓我擴闊從未知道的歷史眼界。適逢五四運 動一百周年,這趟旅程考察,不單單是一次書本 以外的出國學習體驗,更是在文化認識、歷史見 聞和自我反思上都獲得巨大的裨益和有更深的體 會。而當中最令我深刻的是在一戰中中國人的表 現和行動,可以正正體現出中國人的特質與愛國 的精神。 相信不少歷史人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的戰場是在歐洲,但在我們修讀歷 史的過程中,「一戰華工」這名字往往都是被略略提過,因此被我們學生所忽視 和輕看的。但華工的貢獻是遠遠超過我本身所想,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 1914 年至 1918 年結束,雖然中國是在 1917 年的 3 月 14 日宣布與德國斷交並在 8 月 14 日 才對德宣戰,看似比其他國家慢,可是其實在 1916 中國已有派出勞工參戰,更在 一戰中派出約十四萬名的華工到歐洲。可是這十四萬的華工都是甚麼人呢?在參 觀位於法國東北部的索姆的諾萊特華工墓地上的墓碑都刻上了他們的故鄉,主要 都是來自山東。後來才知道背後的原因:第一,因為山東人是十分有紀律,服從 命令並且執行;第二,山東人是吃小麥的,到了歐洲會較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 第三,山東人的體型高大和強壯,不容易生病;第四,山東本身的氣候也是較寒冷, 山東男人也能抗寒;第五,山東人的思想較廣東人的單純簡單。

當中最令我深刻的是在一戰中中國 人的表現和行動,可以正正體現出 中國人的特質與愛國的精神……

138


三盞青燈

139

第三組學生感受

就是這樣華工完成了兩個月的訓練,他們便踏上了船前往西歐。華工到了歐洲會 穿著軍服,駐紮軍營和接受軍事訓練和紀律管理,唯一不同是他們沒有接受武器 和作戰訓練,不用上場作戰。華工的工資比中國同類工作高出八至九倍,還有定 期的身體檢查等,「中國勞工軍團」雖然在戰爭是一個不起眼的隊伍,工作也只 是修築戰壕道路橋樑等的後援工作,而最令我意外的是在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中 竟然有一個「西線戰場上的龍」,都是關於華工在戰事期間,利用炮彈殼雕刻而 成的藝術品,當中雕刻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或神獸,例如龍,又或是雕刻著對 故鄉國家的思念。可見華工在戰事中亦都發展出一種中國的戰壕藝術。華工的生 活並不是我想像中苦悶的畫面。而最終大部分華工的死亡並不是因戰死,相反是 因為西班牙流感,但也有一部分華工在法國娶妻生子,落地生根。 另外,陸徵祥──中國早期的外交官,對他的認識也是意料之外的。起初在修讀 中史,只知道他是在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的團長當時的外交總長,並率領駐美公 使顧維鈞、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及駐比公使魏宸組,在巴黎和 會中處理山東問題。但原來代表團希望能在和會中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和 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主權。可是由於段祺瑞曾向日 本的西原借款,日本公使章宗祥在《山東問題換文》中日 本提議對膠濟鐵路的使用權,表示「欣然同意」。令到中 國在巴黎和會中的談判步步維艱。而對於巴黎和會中的情 形被梁啟超洩漏出去後,舉國譁然,對於國家身為戰勝國 也不能捍衛國家主權,表示憤怒,到後來出現了五四運動。 而這時的陸徵祥曾多次致電給北京政府,希望得到請示, 但回來的答案都是讓他自行斟酌。陸徵祥處於一邊擔心喪 失山東主權,一邊又擔心得罪列強,對於是否簽字的態度 搖擺不定。而最終由於顧維鈞堅決拒絕簽名,中國代表團 在簽字的會議上缺席,最終山東問題被認為是巴黎和會中 的懸案。而誰也沒有想到陸徵祥,在中國近代史裏重要的 外交人物,他的晚年竟然是在比利時的聖安德魯修道院 「出家」,成為修士。我們有幸能到巴黎和會舉行的地方 ──凡爾賽宮參觀,看見那金碧輝煌的大堂,卻是中國外 交上地位弱勢的時刻形成強烈對比。而在修道院中,神父 帶我們遊歷陸徵祥曾居住的地方,一覽所寫的書信、相片、 畫像等。給我的不但是感官上的衝擊,也令我感受到他在 修道院中對自己的反思,向上帝懺悔等的氛圍。

香港.北京.巴黎

最後便是在北京大學紅樓中了解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細節。北大紅樓在 1918 年 10 月正式啟用,主要是文學科課的大樓,裏面收藏蔡元培、胡適、陳獨秀、 魯迅等的歷史遺物,北大紅樓記載著蔡元培的教學方 針「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也記錄著當教師的薪水 和學生上課的模式。老師有著各有各的學術主張,學 生有權選擇自己信服的一套,老師也可以在課堂內外 爭論「白話文」與「文言文」的長短,當時北大的學 習環境是做到「和而不同」。另外這也是馬 克思主義的傳播的重要地點,毛澤東曾在北 大紅樓做圖書館管理員,也在此接觸馬克思 思想,在這裏我看見了《新青年》的原版, 原來第一期本為《青年雜誌》,後來因版權 問題才改名的中國踏入新時代的重要刊物。 紅樓中有著當年學生五四前夕的準備情景和 當時遊行的路線等,反映出他們對「外爭國 權,內除國賊」的決心,我也深受感動。 縱觀全文,巴黎和會體現出「弱國無外交」的中國,靠著約十四萬的華工離鄉背 井,遠赴西歐,為協約國做後勤的工作,能令中國能在巴黎和會中以戰勝國的身 份出席,能在國際會議上佔一席位。可是我們的代表則只有兩名,相比日本有五 名的代表,可見中國的外交也是較弱的。即使作為戰勝國會議上的我們仍然像被 宰割的對象,幸好的是我們堅持了,並沒有將山東主權斷然送給日本。這也是靠 著中國的學生和全國動員的力量將國民意見表達給代表團和列強知道。而陸徵祥 也在修道院中對祖國、對人民的懺悔。還有當時不少中國人都會到各地勤工儉學, 都希望將外國優點帶回中國,貢獻國家的心態。而這種精神也是我們這一代年青 人所忽視,這趟考察就提醒我要努力成為一個有正確立身處世態度的人,也要懂 得感恩和珍惜如今沒有戰爭的世代,知道和平是得來不易的,在將來能為自己的 國家、社會作出貢獻。

140


三盞青燈

141

第三組學生感受

百年一嘆 第三組組長 梁梓樂 香港培正中學 中五

我向來相信,歲月與遺忘比軍刀與瘧疾更無情。軍刀戮 殺眾生,歲月摧毀記憶。 墓園,位處法國北部的諾萊特,鄰近英倫海峽,由英聯 邦戰爭公墓委員會管理。在那一橫一列、一式一樣的墓 裏,安葬著 884 名一戰華工。他們,遠赴重洋,奔向一 片陌生的土地,死在侵略者的野心下,死在卑劣的人性 下。 墓碑上刻有華工的籍貫、姓名、編號、逝世日與「雖死 猶生」、「流芳百世」等字,以寥寥數字概括他們的一 生。在那數月、數年間,他們丟下一切,家庭、情感、 尊嚴……但他們又何曾想過,再也沒有下班的時候,再 也沒有回家的機會?

他們,遠赴重洋,奔向一片陌生的 土地,死在侵略者的野心下,死在 卑劣的人性下。

香港.北京.巴黎

142


三盞青燈

143

第三組學生感受

蒼天在上,黃土在下,他們永埋黃土裏…… 死難者中,大多為風華正茂的東北大漢,他們有活著的權利、有青春、有未來。 也許,當他們看見同袍鮮血飛濺,已來不及恐懼與流淚;也許,當他們發現自己 血流如注,已來不及掛念與悔恨。他們倒下,但浩氣長存。 落花如夢,往事成煙。轉眼間,已是一個世紀的蒼茫,園裏英靈想必早已習慣了 孤寂,但若他們泉下有知,看到那墓園、那鮮花、那嫩草,也定告欣慰。至少, 有人仍記掛他們。 據說,每年清明仍有大批華工後人前來祭奠、追思, 回想當日的人和事。也有不少學者去研究一戰華工 的血淚史,嘗試重構那個時代的記憶。史家的熱忱 固然可敬,但研讀歷史的責任並不應只由學者一力 承擔。在某些國家,歷史是個全民活動,家有家史、

香港.北京.巴黎

街有街史、村有村史,甚至在英倫等地,每個墓園都會有個歷史學會在做研究, 為回憶作注。他們多半是業餘歷史愛好者,談不上是甚麼大專家大學者,但他們 同樣忠於事實,有耐心、有熱誠,為自己生活圈中的事與物作記錄保存,藉此慎 終追遠,又或啟迪後人。歷史本應扎根社會,接觸民間,由下而上,由民間自主 發動而成,人人都該參與,而非單一的敍述,只容許一對眼睛觀察,一張嘴巴說 話,一個腦袋思考。否則,歷史很難不是假的,會失焦、會失根,也易於遺忘。 而遺忘過後迎來的往往是災難,往往是一個世代的犧牲。常言道,我們研讀歷史、 細味從前,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和平,培養大眾民胞物與的情懷與對別人的 關懷,但這一切都須由全民參與開始。 但願他們會把永恆睡成一場短短的午夢,在夢中道盡辛酸,在異鄉遙望故鄉。

144


三盞青燈

145

第三組學生感受

拿破崙喚醒近代中國? 第三組組長 龔亮恒 喇沙書院 中四

香港.北京.巴黎

在清末一次科舉中,考官為了測試考生中外歷史知識,出了一條考題《項羽拿破 崙論》,希望考生能比較項羽和拿破崙兩位曾力拔山河,但最後以失敗告終的中 外猛將。然而考生們對拿破崙毫無認識,以致寫出了「夫項羽力能拔山,豈一破 輪而不能拿夫?夫車輪已破,其量必輕,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項羽?以項羽而 拿破輪是大材小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力難施,其效不著,豈非知人善用之舉 哉!」論證項羽力拔山河,是將軍之才,不必「拿」著「破輪」,惹得人貽笑大方。 雖然故事搞笑,但其實也正反映出了當時清朝人閉關鎖國後成為了井底之蛙的悲 哀。今次雙城之旅的主題是五四運動,其正是中國人一次思想以至文化改革的運 動,扭轉了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然而在旅程的過程中,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本 次旅程的另一個主角——拿破崙,跟近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五四運動、新文化 運動,會否有關係?兩個似乎東西各一方,距離遙遠,但其實拿破崙所做的一定 程度地影響了近代中國。《拿破崙法典》的出現正是其中之一。 本次的旅程中,我們其中一站到了滑鐵盧,註定拿破崙無緣再東山再起的戰場。 雖然他在戰場上失敗了,但由他主導的《拿破崙法典》卻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中 華民國的《民法》正是參考了它。其中的中心思想如自由、保障個人利益等觀念, 正是民法的核心內容,影響著民國時期的人民,因而間接地影響到五四運動的發 展。五四運動是一場解放思想的運動,讓人民在思想上能自由發展。無論是「德 先生」、「賽先生」、反儒家、反傳統等,其實都能歸於《拿破崙法典》中對自

拿破崙曾提出中國睡獅論,卻沒發 現自己其實在無意間幫助了中國 的發展,幫助喚醒這隻沉睡的雄 獅……

146


三盞青燈

147

香港.北京.巴黎

第三組學生感受

由的追求,讓中國人不再局限於傳統。 如 胡 適 表 示, 新 文 化 運 動 只 是 思 想 的 解放與個人的解放,民主和科學這兩個 五四運動時的核心價值其實也是這種解 放所帶來的。正如拿破崙本人所說,他 認為自己真正的光榮在於民法典,而不 是其軍事上的功績。在北大紅樓,我們 看見當年所寫的報章、熱血激昂的標語, 若在封閉的清朝時被發現,那些人早就被殺,甚至抄斬了,可見參考了《拿破崙 法典》的《民法》能保障言論的自由,是對思想改革帶來了多麽大的影響。 拿破崙被稱為民族英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帶領法國走出法國大革命後四面楚歌 的困局,並使法國稱霸歐洲。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他讓法國大革命的核心精神 自由、平等、博愛,得以維持下去,使得法國的這些思想能廣為流傳。法國大革 命正是打破傳統階級的轉捩點,讓國家由專制走向共和,跟辛亥革命其實有相似 的地方。從三民主義來看,它其實不少都能看到法國大革命前後的影子。在歐洲, 民族主義的擴張正是拿破崙霸權的一個結果。例如拿破崙把兄長約瑟夫.波拿巴 分封於西班牙,而其對反抗者的鎮壓事件激起西班牙人的愛國情緒,帶來了民族 主義的散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清末革命派的信心與外國人對他們的心理支持。 到五四運動時,民族主義更是至關重要,讓人民為了爭取山東的權益而發起各種 罷課、罷工,都是為了國家的主權。 至於民權主義,其重點是主權在民。這一點 正是法國大革命想要做到的事情,也正是哲 學家盧梭的重點思想,可見孫中山所受到法 國思想的影響。而說起拿破崙,他的存在可 謂不民權的民權。他作為民族英雄的存在, 讓人民反對民權,而希望由他來做皇帝。他 在楓丹白露宮辭行時,將士莫不有眷戀之情; 他從聖厄爾巴島回來時,路易十八派去逮捕 他的軍隊反而來迎接他。從中國歷史來看, 他的行為其實一定地影響到毛澤東。毛澤東 身為一個獨裁者,在紅衛兵運動時卻顯現出 他所擁有的民心。在這一點上毛澤東應該是 參 考 了 拿 破 崙。 拿 破 崙 自 稱「 法 國 人 的 皇

帝」,而共產黨則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兩者隱約地有相似之地,都是以「人 民」作為拉攏人心的核心詞語。再深層地看,共產黨對人民的重視,其實也證明 民權思想在中國的重要性已經舉足輕重。從毛澤東深諳拿破崙歷史和對他的欣賞, 正能證明拿破崙對毛澤東的這些影響。 拿破崙與近代的中國,兩個不同時期且不同地域的個體,其實隱約中有著絲絲的 關聯。拿破崙曾提出中國睡獅論,卻沒發現自己其實在無意間幫助了中國的發展, 幫助喚醒這隻沉睡的雄獅。五四運動的出現,更是證明這個曾腐朽不堪的破輪, 終於能再度立起,承載中國命運的這輛馬車繼續越過崎嶇的山路,向頂峰邁進。

148


三盞青燈

149

香港.北京.巴黎

行程目的地 北京

附錄

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 Flanders Fields Museum

布魯塞爾大廣場 Grand Place

亞眠主教座堂 Amiens Cathedral

五十周年紀念公園 Park of the Fiftieth

艾菲爾鐵塔 Eiffel Tower

聖安德魯修道院 St Andrew's Abbey

滑鐵盧博物館 Museum of the Battle of Waterloo

諾萊特華工墓地 Noyelles-sur-Mer Chinese Cemetery

歐洲議會遊客中心 Parlamentarium

色當城堡 Castle of Sedan

羅浮宮 Museum of Louvre

協和廣場 Place de la Concorde

凱旋門 Triumphal arch

凡爾賽宮 Versailles Castle

楓丹白露 Palace of Fontainebleau

法國

紅樓 ( 五四新文化運動展館 )

150

比利時


三盞青燈

151

參加者名單 附錄

顧問 會長 團長 領隊 副領隊 導師

丁新豹教授 何漢權校長 葉深銘博士 邱國光博士 林 灝老師 劉粵儀導師 馬冠堯導師 林卓瑩老師 彭幼婷老師 許韻蘭導師 黃浩潮老師 黃麥錦英導師

2018-2020 執委會

第一組組長 組員

卓泳彤 胡嘉雄 陳功明 陳芷欣 凌惠妮 梁育浩 梁寶玲 葉鎧僮 羅天珩

香港理工大學 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 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獅子會中學 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聖若瑟書院

第二組組長 組員

李志林 朱學妍 陳泯璋 唐鈺婷 高 興 莊鈞而 楊逸軒 劉嘉怡 羅弘叡

珠海學院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聖言中學 德雅中學 荃灣官立中學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 梁式芝書院 聖保羅書院

第三組組長 組員

楊子萱 王惠嵐 江倬茵 李樂詩 洪璟霖 莫皓智 鄉婉怡 梁梓樂 龔亮恒

香港科技大學 德望學校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 聖公會梁季彝中學 田家炳中學 沙田培英中學 香港培正中學 喇沙書院

會長 副會長 ( 外務 ) 副會長 ( 內務 ) 秘書 司庫 出版 學術 傳訊 總務 執委 執委 執委 執委 執委 執委 行政助理

何漢權 葉深銘 馬冠堯 麥宇翰 鄺明威 姚欽強 朱銘堅 林 灝 簡偉倫 尤曾加麗 周正偉 林卓瑩 許茵茵 姚惠雅 何駿傑 葉凱欣

香港.北京.巴黎

152


三盞青燈

153

香港.北京.巴黎

附錄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 過往工作簡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將各同學之畢業論文之大綱結集成書,並定名為《根本集》,寄贈全港中學、 大學以及內地與台灣部份大學。 與星島日報合辦《根本月報》,每月一篇,將有關過去與現在對話的歷史評 論文章刊登。 舉辦具知識性、趣味性與探索性的歷史議題研討會。 首辦「第一屆全港中學中史研習獎勵計劃」,參加學校踴躍。 舉辦南京歷史教育考察團,實地思考中國近代史學習之現況與發展。 將《根本月報》、《第一屆全港中學中史研習獎勵計劃》優勝作品以及《南 京國史考察團》觀感文章合編成書,定名為《根本集 ( 二 ) 》,寄贈全港中學、 大學以及內地與台灣部份大學。 主辦《辛亥革命百周年》系列活動,當中包括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第二屆 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辦憑弔楊衢雲 ( 興中 會會長 ) 墓以及辛亥百年國民教育之廣州、武漢考察團等,並將上述經歷匯 集出版《根本集 ( 三 ) 》,寄贈全港中學、大學以及內地與台灣部份大學。 編印《根本集 ( 四 ) 》,寄贈全港中學、大學以及內地與台灣部份大學。 首辦「全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及「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現「全 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已舉辦至第七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 已至第九屆。 成功申請註冊成為免稅之「慈善團體組織」。( 稅局檔案編號:91/11472) 舉辦成立五周年誌慶研討會,主題為「 告訴我,爸爸,歷史有甚麼用!」, 邀得賀喜教授及丁新豹博士等歷史學者主講,並編印《五周年紀念特刊》寄 贈全港中學及大學。 舉辦全港中學生北京及天津國史研習之旅,旅程獲香港無線電視拍攝,於 2013 年 10 月 8 日《星期二檔案──與歷史對話》節目中播出。 編印《根本集 ( 五 ) 》,匯集《根本月報》、《第四屆全港中學中史研習獎 勵計劃》優勝作品及京津國史研習之旅的感觀文章成書,寄贈全港中學、大 學以及內地與台灣部份大學。 舉辦全港中學生「甲午 120 ──山東歷史研習之旅」,由丁新豹博士帶領到 訪山東煙台、威海及青島市,旅程後結集同學的感思文章,編錄成心聲集, 寄贈全港中小學。 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夢周文教基金會及設計及文化工作室於香港歷史博物館 舉辦「歲月流影」學生導賞展覽及兩場公眾講座。 舉辦全港中學生「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紀念──東京歷史研讀學習之旅」 由丁新豹博士及趙雨樂教授帶領到訪日本東京,於同年年末出版團員及同學 撰寫的旅程感思集,寄贈全港中小學。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合辦「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紀念研討會」,邀 請知名學者發表主題演講。 數名熱愛研讀中國歷史並積極參與本會活動的中學生自發組織學界中史聯網 組,向中學生推廣本會活動,或自行籌組交流活動。 舉辦全港中學生「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檳城及新加坡兩地歷史文化考察 之旅」,由丁新豹博士帶領到訪檳城及新加坡,已於同年年末出版團員及同 學撰寫的旅程感思集,寄贈全港中小學。 於 10-12 月期間舉行一連五場「中國歷史文化講座 2016」,邀請四位知名學 者主講,對象為全港中學師生,反應熱烈。 獲郭媛平女士贊助,舉辦全港中學生「絲路明珠:中亞烏茲別克歷史文化探 索之旅 2017」,由丁新豹博士帶領到訪哈薩克及烏茲別克,年末出版團員 及同學撰寫的旅程感思集,寄贈全港中小學。 編印《根本集六》,寄贈全港中學、大學以及內地與台灣部份大學。 舉辦「中史科文憑試備試講座」,由資深中史科老師葉深銘博士及黃家樑先 生主講。 獲郭媛平女士贊助,舉辦全港中學生「戊戌 120 周年之北京.天津行」由丁 新豹博士及何漢權會長帶領到訪日本東京,於同年年末出版團員及同學撰寫 的旅程感思集,寄贈全港中小學。 與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合辦,並得國史教育中心協助統籌,邀請到當代 傑出的中國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作歷史主題演講,主題為《「史」與歷史 學》,並與「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獎者對談。 由國史教育中心統籌,編印《十週年紀念特刊》,寄贈全港中小學。 獲郭媛平女士贊助,舉辦全港中學生「五四百周年雙城考察:北京、巴黎、 比利時遊歷學習之旅」,由丁新豹博士、何漢權會長等帶領;年末出版團員 及同學感言集,寄贈全港中小學。

本會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hkumachsaa/

154


三盞青燈

155

「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簡介

香港.北京.巴黎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簡介

附錄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旨在以北宋張橫渠先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之精神,倡議建構民間公共平 台,堅持國史教育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 向年青一代、學生、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 華民族文化精萃。 中 心 深 信「 國 民 教 育 的 根 本 實 源 於 國 史 教

成立目的

育」,活動以四個面向(4Es)為原則:教育 (Education)、 參 與(Engagement)、 體 驗 (Experience)、表揚(Exposition),設計了

本會根據香港公司條例註冊,為一非牟利組織。宗旨乃為推廣中國歷史與文化發展,藉此獎勵香港

一系列多元化的國史教育活動予不同層面的

青少年、教育同工及教育機構等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推動作出貢獻。

對象,務求凝聚社會各界,共同賡續中國歷史

創辦人兼榮譽主席: 郭媛平女士 幼稚園至中學於英華女學校就讀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Manitoba 完成大學課程 曾任職加拿大及香港食品公司 1989 年舉家回港定居,並協助丈夫發展事業

文化。

國史教育中心開幕 (右起:何志豪主席,丁新豹校監、張建宗司長、 譚鐵牛副主任、何漢權校長、劉遵義校長)

考察學習團 日期 活動 12/2018 香港教師國史研修班 6/2019 香港教師國史研修班 7-8/2019 五四運動 100 周年北京巴黎研習之旅

與「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的因緣 「……除了在大專院校捐助獎助學金外,我亦開始尋找其他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的組織,期望主 動的建立一個合作平台以進一步推廣中華文化。2015 年,從香港大學的校友刊物中,得悉「香港大 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的活動訊息,於是主動參與該會的舉辦活動,如香港青年史 學家年獎、抗日戰爭 70 周年系列活動等,始與何漢權會長、馬冠堯內務副會長相交,彼此繼而對 中華文化進行探討與交流,並發現同學會對中華歷史及文化的重視與傳承;這與我的理念非常貼近。 其後,經何會長與及馬副會長的引薦,更認識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香港公開大 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趙雨樂教授及方兆光律師,彼等均熱衷於推廣中國歷史及文化,並與之相關的教 育事功。我們相互一拍即合,開始萌生成立一慈善基金,對象為學生及教師,旨在舉辦不同具教育 意義之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中華歷史與文化,培養他們對家國的情懷;基金亦希望對相關 學科老師予以鼓勵,肯定其專業,緊守崗位,繼續為培育下一代而發光發熱。此為中華歷史文化獎 勵基金的由來。」 (節錄自「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小冊子)

名家講座系列 (2019-2020) 日期 主持 / 講者 2019 10 月 主持 : 丁新豹教授、范永聰博士 講者 : 青年史學家獲獎同學 11 月 陳學然教授 12 月 趙雨樂教授 2020 2 月 金耀基教授 3 月 黃大偉醫生 4 月 劉智鵬教授 5 月 李金強教授 6 月 丁新豹教授 7 月 梁元生教授

網址:www.chcef.com 地址:香港西營盤德輔道西 246 號東慈商業中心 1901-1902 室 電話:3468 5980 傳真:3586 0209 電郵:info@cnhe-hk.org

156


157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

出版 地址 電話 傳真 主編 編輯 設計及排版 網址 印刷

三盞青燈:香港.北京.巴黎 Three Oil Lamps: A Historical Excursion from Hong Kong to Beijing and Pari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 香港西營盤德輔道西 246 號東慈商業中心 1901-1902 室 3468 5980 3586 0209 何漢權、邱國光 龔佩儀 仨文教育事業有限公司 www.3-culture.com 藍馬柯式印務(海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定價 國際書號

香港柴灣新業街 5 號王子工業大廈 12 樓 www.lammarptg.com.hk 2019 年 11 月初版 港幣 78 元 ISBN 978-988-19442-0-7

書名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 ©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 Published and Printed in Hong Kon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