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02
每日場所
issue
2018/04 issue #2 SILO 是一種用於儲存穀物的筒倉,幾十米通高的地下 室,抬頭望不到盡頭,聲音也沒有邊界。它是一個黑 暗神秘的空間,結構是粗糙的混凝土,空氣陰冷潮濕, 還有一股糧食的味道。 這本小雜誌以此命名,希望提供一個說話、而不說廢 話的地方,一個保持交流的空間。至於說些什麼,不 需要嚴格,只要是真實的,自然的,以輕巧的方式呈現, 均可填充。
[Maison et Atelier de Victor Horta] Rue AmeĚ ricaine 25, Bruxelles Architect: Victor Horta 1898
作者群/
陳柏霖
陳彥呈
台北人,小說家養成中
台灣雲林人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都市設計學碩士 東海大學建築學學士 曾旅居北京與蘇黎世,並短暫客居過 東京及上海,現蝸居台北
阮耀霆
自由圖文創作者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士 現居於台北
羅光良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現居布魯塞爾 就讀比利時魯汶大學 建築研究所
王琳 国美雕塑系毕业,后留学挪威。现为艺术家, 於挪威和景德镇创作生活。 dalinwang66@gmail.com
黃雅農 www.haunain.tw 跨領域藝術工作者。畫畫圖、拍拍照、剪剪 片、玩玩音樂,用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養活自 己;賺夠機票錢後就立馬往外跑,等錢燒完就 回臺灣繼續當奴隸。夢想是擁有一個不受外物 影響的自由心靈。 下一個旅行計畫:帶著嗩吶從西安走絲路,穿 過烏魯木齊到德黑蘭—尋音樂的根。
張道銘 肖朵 音樂人,現居於法國里昂
宋方舟 合作舍建築事務所合伙人 挪威卑爾根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學士 現居於廣州 fangzhou@husmail.cn
義大利註冊建築師 長年在歐洲活躍於建築與都市領域。曾任職米 蘭Studio Secchi-Vigano,倫敦Farrells,並曾任 教於米蘭理工大學與威尼斯建築學院。目前 居住上海。 個人臉書粉絲專頁:I設計 www.facebook.com/daominc.i.design 封面設計/
莊欣諭
陳柏宇
M.Sc. MediaArchitecture, Bauhaus-University Weimar 現居德國斯圖加特 chuangshinyu@gmail.com
自由接案平面設計師 專長文字照型與書籍設計,現居台北 總編輯群/
曾韋翔 林忠賢 隨意塗鴉的插畫創作人 就讀東海景觀,輔系美術 現居大甲芋頭城 simon41400@gmai.com
特別介紹/
挪威國家建築師協會註冊建築師 tsengweihsiang@outlook.com
許瀟予 挪威卑爾根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Superimpose 建築師。現居於北京 daphnexiaoyu@gmail.com
Art Nouveau 羅光良
新藝術(Art Nouveau),是盛行於1890-1910年的一種藝術風格, 可以算是歐洲進入現代主義前最後一個仍在建築裝飾上用力的時 期,雖然服務的對象是富裕的上層階級,但是從工藝的角度來 說,其形式受到「自然元素」如花、草、蕨類植物、昆蟲等自由 線條所啟發,靈活運用鍛鐵和玻璃等材料,確實呈現出不同於過 去傳統學院派的裝飾風格,對我來說至今天來看仍是相當有魅力 的。 布魯塞爾是新藝術的主要發展城市之一,走在路上其實常常不經 意就能很快地辨認出某個風格異於周邊的新藝術建築立面,看久 了就逐漸萌生手繪紀錄的念頭,也默默地期許自己在比利時期間 能夠繼續畫下去... 我的第一張是在我住處附近的房子 Maison Autrique,是比利時最 具代表性的新藝術建築師Victor Horta所設計,現在是一個小博物 館,經常會有非常設的小展覽,但最精彩的還是裡面的空間氛 圍、家具、擺件、地磚、扶手等等,生活感保持的相當好,個人 相當喜歡。 另一棟是Victor Horta本人的故居和工作室 Maison et Atelier de Victor Horta(註),現在也是博物館,在2000年與其他三棟同為他 設計的新藝術房子同時登錄成為世界遺產。另外兩位比利時新藝 術的建築師Paul Cauchie和Gustave Strauven都在布魯塞爾有相當 多著名的作品,許多新藝術房子至今都還有住戶,多半只能在外 面看看,但都值得特別經過看個一眼,造訪各個新藝術建築也成 為我探索布魯塞爾的方式之一。 (註)詳見作者群簡介前頁
[Maison Autrique] ChaussĂŠe de Haecht 266, Schaerbeek Architect: Victor Horta 1893
[Maison Verhaeghe] Avenue Louis Bertrand 43, Schaerbeek Architect: Gustave Strauven 1906
[Maison et Atelier de Paul Cauchie] Rue des Francs 5, Etterbeek Architect: Paul Cauchie 1905
O 陳柏霖 x 阮耀霆
小吃店的阿鳳姐端著魚丸湯走過榮 光社區的穿廊,腳步匆匆忙忙的樣子, 冬日的暖陽從上方透進中庭,將年老的 社區照得活絡起來。「阿鳳姐!」三樓 的美琪從陰暗的走廊探出頭來和阿鳳姐 打招呼。「還不緊來呷飯!」阿鳳姐喊 道。「等等就下去了,我還炒了一盤青 菜、燉了一鍋雞湯!」頂著大肚子的 美琪回道,一面匆匆地拿起衣物晾在桿 上。「妹妹,帶爺爺下去吃飯了!」她 對著家門口喊,沒過多久,五歲的佳玲 便穿上拖鞋跑了出來,吳爸則拄著枴杖 跟在後頭,替孫女兒加上外套後,爺孫 倆便一起往一樓的餐桌移動。 榮光社區是一座老舊的社區,三角 形的公寓結構,中間圍出一塊透天的中 庭,所有的門戶都向內朝著中庭,門前 則是狹長的走廊,到處堆滿了居民的雜 物,桌椅、洗衣機、腳踏車、舊書報, 各種東西都有,將社區的廊道擠得灰灰 暗暗地。吳爸和佳玲習慣地繞過許多雜 物,沿著昏暗的階梯慢慢走到一樓,此 時美容院的美珠姨正端著炒米粉從外頭 走進來,和他們打了招呼以後,便將食 物送至小廟前的餐桌。 「昨晚是誰在外面吵啊?」美珠阿 姨坐下來後問道。「多半是老張的孫 子,每天半夜都和一群朋友鬼混。」二 樓的汪伯伯說。「你說俊偉嗎?上高中 就開始叛逆了吧,成日讓張老闆頭大。 」同住二樓的芳姐說。
(一) 燈泡壞了,書桌前一片黑暗,房間裡似 乎什麼都不剩了。N只好離開,走向餐 桌,開燈,繼續今天未完成的功課。「 好安靜阿…」N心想,望向樓下那條燈 火輝煌的街,不禁走過去把窗戶打開 了,讓交雜著都市的喧鬧聲的夜風,緩 緩飄了進來。在這寂寞讀書的夜,竟然 都進來了,那行人遠遠的笑鬧,機車來 去的引擎,像是久違的親切的老友來 訪,述說著從前。突然,一群慶祝生日 的青少年大吼大叫地擾亂了氣氛,好一 陣子後喧鬧聲才終於漸漸離去,社區又 恢復了老友般的平靜。 (二) 天亮了,台北市的天際線逐漸明朗,人 潮湧進大街小巷,汽機車爭道,行人 魚貫地行進。柏油路被陽光照得閃閃 發亮,機車有個性地列在街道,鮮活 的光線刺激著N的眼睛,N每天走在 光線裡,日復一日,但光線似乎進不 了他的心。 「好累,好累。」 「累什麼呢?」 「熬夜。」 「怎麼不早點睡?」 「睡不著。」 「怎麼回事?」 「昨晚的夜……很美。」
「阿爸,偉偉不是最聽你的話了, 你去和他講講啊。」美琪端著炒青菜和 燉雞湯加入,吳爸卻猛咳了兩三聲,擺 擺手說不出話來。 大夥兒在小廟前的餐桌吃起飯來。 每天中午他們都在這兒共享午飯,由於 榮光社區的居民多半年歲甚高,因此大 家決定每個月出一點錢,請小吃店的 阿鳳固定提供料理,再由大家輪流煮 點小菜,聚集在一起共食,也算彼此 有個照應。 今天的話題似乎圍繞在四樓陳家的 孫女懷孕的事情,靜雯和男友未婚懷孕 的事情一下子就在社區傳開,大家茶餘 飯後咬咬耳朵,卻也想著怎麼幫忙照顧 靜雯的身體。美琪想起當初第一胎懷孕 回來榮光社區時,也是幾位看著她長大 的阿姨如此叮嚀照應,現在卻換到她思 慮如何交代靜雯應該注意的事項。 午飯過後,幾位老人便各自回家小 憩,下午兩點的榮光社區漸漸沉澱下 來,暖陽安安靜靜地曬在中庭,將記憶 的粉塵曬得粒粒分明。 阿鳳姐進來將餐具收拾乾淨,捧著 碗筷網店面走去,只見榮光社區的一樓 是整排朝外的店面,阿鳳姐的小吃店就 在轉角的地方,此時隔壁的裁縫王媽正 趕著修改衣服,西服店的張老闆則在自 己的店裡打盹,美珠姨和芳姐卻在美容 院修指甲和聊天,機車行的龍哥與學徒 小李則在研究怎麼修理阿鳳姐的老爺 車;其它還有一些長年經營的老店面, 五金行的蘇老闆、理髮店的宜芳姨、金 紙香鋪的劉大嫂、文具行的賴爺爺,全 都昏昏沉沉地睏著午覺。 其實榮光社區是個準備都更的老社 區,除了這些長久居住的老住戶以外,
N走在陽光下,心卻徘徊在黑夜。因為 夜裡是美的,可以逕自玩著自問自答 的遊戲,讓生活好似多了一點哲理。 每天一步步地累積,每走一步,就多 一道問題。 「真的美嗎?」 「美就是美,哪有真假?」 「有的。」 「說說看?」 「你看那隻流浪狗,看到了嗎?」 「恩,有。」 「狗是真的。」 「那假的是什麼?」 「你頭上的廣告招牌。」 「還有呢?」 「前面路口發傳單的女生。」 台北市的日常依舊進行著,日日夜夜尋 常的循環。N也在這個循環裡,一個尋 常高三學生,在這尋常的城市裡,沒有 人會發現他的自問自答遊戲。除非,有 什麼人,在某個瞬間,加上恰巧的光線 和角度,直視了N的瞳孔,才能發現裡 頭竟然沒有陽光,也沒有景色,黑漆漆 地彷彿有一個小黑洞。而穿越黑洞,是 N的庇護所,他自己的宇宙,陪伴他的 是無量無盡的問答,質疑,和無所不 包的想像。 不知不覺,學校到了。 「早上四小時的課。」 「然後呢?」 「接著午餐。」 「然後?」
許多房屋和店面都已經空了下來。那些 穿插在店與店之間的空房子讓榮光社區 更顯蕭條,儘管居民們的感情依舊熟 絡,卻也抵擋不住隨時間日益凋零的外 貌與內心。 四點左右,社區的孩子們紛紛從學 校歸來,中庭很快地又熱鬧起來。今晚 恰逢冬至時節,社區和都更的辦公室聯 合舉辦了搓湯圓的活動,此時里長蔡阿 勇招呼幾位社區的阿姨一同準備材料, 他們將前一天準備好的糯米粉取少量加 熱,烹煮成黏糊糊的糯米糰,接著再將 糯米糰丟進糯米粉中,搓揉至飽滿Q 彈,就等大家來搓成小小的湯圓,煮成 甜湯享用即可。 都更辦公室的郁玟和宗翰也在一旁 忙著,兩位年輕人將臨時的投影幕拉 起,架在社區的小廟前面,準備晚上和 居民簡報都更的進度,不僅可以交流彼 此的意見,也能親身體驗社區的生活型 態,為社區的改造盡一份心力。 此時穿著高中制服的俊偉從學校回 來,他一如往常地提著兩盒便當,走進 西服店和爺爺一同吃飯。在燈光昏暗、 塞滿衣料的西服店裡,爺孫倆一起看著 電視節目,一面吃著魯肉便當,一面聊 起社區的活動。張老闆提及今天是冬 至,習俗上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可是 遠在中國工作的兒子已經兩年沒有回 來,連電話都是兩個月才撥一次,根本 不知道人跑去哪兒了;俊偉則一副若有 所思的樣子,心不在焉地吃著便當。 吃飽飯後,俊偉匆匆地收拾桌面, 便趕著要去便利商店打工。他走出張老 闆的西服店,跨上機車抽起菸來。他煩 惱著學校的考試和升學的事情,煩惱著 朋友總是嫌他難約不合群,又惦記著晚 上要打電話給父親,叫他記得買張過年
「下午四小時。」 「恩。」 「打鐘放學。」 「快了。」 「收書包。」 「回家吧。」 「回家。」 N帶著這些問題從白天行進到黑夜,在 小宇宙中反覆思量。N已經忘記這是什 麼時候開始的,彷彿是小學,但又好像 不是。總之,就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有一股力量悄悄地襲來,佔據了他,從 此之後,N就像得到了天啓一般,開啟 了腦中反覆思辨的模式。 「我這樣正常嗎?」 「是吧,別想太多。」 「會這樣一直下去嗎?」 「來來,同學,小心喔!」一位年輕的 修路工人手指著另一條小巷,暗示著N 往那邊走,N回過神來一看,原本回家 的路已經圍起了路障。 (三) 工人指的小巷十分陰暗,仔細一看,原 來是在N住的公寓大樓的後巷,隔著巷 子對面是一棟老國宅。N站在巷子口, 腦筋一陣空白。 「上次走這裡,是什麼時候?」 「小學吧。」 「怎麼之後就不走這了?」 「因為開始搭捷運了。」
的機票回來,至少和爺爺一起吃頓年 夜飯。 這時俊偉看見吳爸從社區裡頭一跛 一跛地走出來,他趕緊將手中的菸蒂丟 在地上熄掉。「偉偉,吃碗湯圓再去打 工吧。」吳爸走到他的面前說。「不用 了啦,你拿給爺爺吃。」他發動自己的 機車,戴上安全帽。「吃幾顆吧,吃了 湯圓才會長大一歲。」吳爸還是將湯圓 拿到俊偉的面前。他看著吳爸手中的甜 湯,只見蒸著白煙的暖湯裡頭浮著五顆 紅白相間的小湯圓,終於還是拿起來將 它一口氣喝掉。一時之間,少年感到渾 身熱呼呼地,像是要把所有的煩惱全都 化掉一樣,心情終於舒暢許多。 「長大了,自己交朋友要小心。」 吳爸又再叮嚀一句。「我知啦!」和吳 爸道了謝以後,他便騎著機車往打工的 地方去了。 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漸漸暗了下 來,眼看著就要進入今年最漫長的黑 夜。 和張老闆打完招呼以後,吳爸又踏 著遲緩的步伐往社區的方向走去。突 然,他看見昏暗的騎樓遠遠走來一位年 輕人,同樣穿著高中的制服,一直低著 頭看著地面行走,整個人心不在焉的模 樣。吳爸覺得少年十分眼熟,仔細看了 兩眼,很快地認出那是偉偉的小學同 學,就住在對面的大樓裡,小時候經常 跑來榮光社區和其他的孩子玩耍。 吳爸將低頭的少年叫住,和他噓寒 問暖一番後,便轉身進去拿了一碗湯圓 出來,對他說道:「帶回去慢慢吃吧, 吃完再把碗拿來就好。」少年似乎很不 習慣地收下那碗冒著熱煙的甜湯圓,禮 貌性地和吳爸告別以後,便穿越馬路回 到自己的社區。
「喔,沒錯,開始搭捷運上課。」 「看,野貓。」 「不是野貓,是老人們養的。」 「國宅裡的老人嗎?」 「是的,這裡應該都是老人。」 「阿,不對,有一個年輕人。」 一個少年從一樓的西服店匆忙地走出 來,後面跟著出來的是一位中年男子, 手裡捧著一個碗,他們不曉得在說些甚 麼,只看那位少年把那碗東西喝了騎上 機車就走。 「等等,那好像是…」 N想起了一個人,心中隱約升起了一 股親切感。 「小學同學?」 「也許吧。」 「阿,剛剛的中年人在對著我笑。」 「他想做什麼?」 中年人對著N揮揮手,笑著說:「同 學,你以前是跟偉偉同班的喔?好久不 見,長這麼大了!」N愣了一下,他沒 料到中年人竟然認得他,而他現在確定 了,剛剛騎車的年輕人是自己的小學同 學,俊偉,以前還經常玩在一起。 「阿,原來就是這個社區!」 「小學的時候,這裡好大,好新。」 「現在怎麼又舊又擠?」 「來啦!來吃湯圓!」中年人溫暖地邀 請著,N尷尬地笑了一下,不知不覺地 回了一聲「嗯。」
「阿爸,佳玲說她在等爺爺一起搓 湯圓哦!」美琪挺著大肚子從社區走了 出來,吳爸再次回頭看一眼少年,只見 他的身影已經隱沒在大樓的陰影之中, 吳爸吁了一口氣,便一跛一跛地跟著女 兒回到燈火通明的榮光社區。
中年人趕緊從屋裡拿出一碗湯圓,熱 騰騰的,交到N的手上,溫柔地說: 「帶回去慢慢吃吧,吃完再把碗拿來 就好。」 「嗯!」碗的溫度稍微燙手,就像那中 年男子的笑容,讓人不知如何是好。N 捧著碗轉身返家,心理頭暖暖的。 「對了,今天是冬至阿!」 「謝謝。」 「謝謝。」 (四) 燈泡壞了,書桌前一片黑暗,N在餐桌 前,溫暖的黃色燈光下,繼續著今天未 完成的功課。湯圓的碗已經擱在一旁, 空了,涼了,但還是甜的。「好安靜 阿…」N心想,望向一旁的窗戶,他毫 不猶豫地把窗戶打開。夜風飄了進來, 除了行人、機車,今晚還多了一些社區 的歡笑,此時此刻,N發現自己並不孤 獨。這個老社區,小巷,來來去去的男 女老少,不都參與過彼此的生命嗎?我 是他們,他們也是我,我們原來互相分 享過無數的美好的日日夜夜,而在今 天,這冬至的夜,夜風串聯了彼此。 「我們是一起的。」 忽然,一台救護車鳴著笛進入了社區, N趕緊貼到窗前往社區的方向看,一個 中年男子被抬上擔架被送進車裡,周圍 擠得水瀉不通,人們七嘴八舌地討論 著。N看著這一幕,腦門似乎被重擊了 一下,社區裡的燈光閃爍,越來越亮, 直到像一片白晝的光,不可逼視。
小行星B612 黃雅農
小行星 B612 上有一種可怕的種子,其幼苗和玫瑰樹非常相似,等到它們長到可以 跟玫瑰樹分辨時,就必須要趕快拔掉,否則等到樹根盤據、鑽透整個空間,星球就 會被弄得四分五裂。
關在烤箱般的舊型四輪傳動車裡,皮膚裹上一層衣物棉絮的濕黏,混合著從窗外潛 入的風沙,不客氣地滲入毛細孔;規律低頻的引擎聲入侵腦中嗡嗡作響,中暑般昏 昏欲睡;窗景定格在一片亮藍與青綠的分割畫面;公路筆直地盡力向前延伸、延 伸、再延伸... 開了好幾個鐘頭塵土飛揚的bumpy road來到這裡。 從湛藍刺眼的白天,一路待到血色渲紅的黃昏。沒有手錶、沒有手機,沒有網路, 時空在此刻缺席。水池如鏡映著巨大樹影;婦女頭頂衣籃消失在及腰的青綠色草 原;打著赤膊的少年用破水桶及木棍敲擊節奏,放肆地重踏跳舞,激起一陣塵土飛 揚;笑鬧聲乘著風穿越穆隆達瓦的小村落,最終被矮灌木叢攫住噤語; …一切如夢似幻,如此不真實。
photo credit:黃雅農
或許我真的來到了B612星球。 只是這裡沒有墜落的飛機,只有嵌在沙洲中靜默的廢船;這裡沒有關在紙盒中的綿 羊,只有被牧人趕著穿越公路的牛群;這裡沒有嬌弱的玫瑰,只有在路上日光浴的 變色龍;而大剌剌樹根盤據的猴麵包樹,尚未將星球撕裂。 一路往西,從白天走到黑夜,踩著細沙、順著綣綣波浪望向莫三比克海峽,對面是 曾在夢中出現的東非大陸;暖暖海風溫柔地捲起沙子,陣陣刺上小腿;眼前一片用 尺劃出的地平線,天空是杯剛調製好的熱帶雞尾酒,顏色整齊地層層堆疊;... 一顆明亮的星嵌在深藍色畫布上,或許那就是下一個, 我該去的地方。 2017 Feb@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photo credit:黃雅農
photo credit:黃雅農
photo credit:黃雅農
photo credit:黃雅農
photo credit:黃雅農
photo credit:黃雅農
#01 dlAloge 莊欣諭
我: 找了好久,還是找不到那你說我們應該要看的詩 你: 白找了吧!
那詩集從來不曾擺在櫃子裡
我: 那麼,你擺在哪? 你: 它從來不屬於我,它總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也許在陽台上曬曬太 陽,又或者在床邊伸伸懶腰... 我: 那長什麼樣子? 什麼顏色? 好看嗎? 你: 詩集不都長一個樣子 土黃色 澎澎頭 就是一隻大貓嘛! 我: 我想我確定應該是有柵欄的吧! 你: 我想我家的沒有! 我: 什麼?! 那不是很危險?! 你: 其實一點也不 有時情緒激動一點 控制不住 才會吼一吼 我: 我記得你說過 你家的詩集會聚集躲起來 那是什麼意思? 你: 就是我也找不到她
就像現在
我: 它是透明的? 你: 不 雖然我有時候這麼希望 我: 所以今天是無緣看到她了? 你: 哈 她在廁所啦!
女鸟贝贝 肖朵
暖手练习 王琳
希望手时刻是暖的,可以时刻应对生活或者艺术的各种情况吧。我觉得生活和 艺术中好多东西我都没法控制,比方说别人怎么想,比方说灵感什么时候来。 不过“练习或者训练”总是值得信懒的,因果效应明显。大概就是在无常中的 有常吧,就像你天天泡女神这不一定能泡到,但你天天泡健身房一定会泡到肌 肉一样--真理是朴素的。
这是一场自由搏击 宋方舟
忽然想到,我的那些被突如其来的繁忙所充满的日子,我也竟承认了它的价 值。那些承担了责任之后就必然会面对的孤独,现在看来也只是导致满身的疾 病和无限的痛苦的病毒。我甚至在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就开始开 导别人。我仿佛真的到了必须要发出声音的年纪,而事到临头,却再也不是那 些对权力的渴望,而是越来越明显的退让和无助。那些嗷嗷待哺的眼神不懂, 他们面对的,也只是和他们一样空洞、毫无建树的心。
有一件事情令我很迷茫。我深知年轻人的不安与渴望,他们的愤怒和犀利就是 曾经我内心里的力量。我想和他们在一起,大概是能互相吸取一些营养的。他 们的对现实的不满从来没有让我感到不安,而他们的无可奈何却使我异常诧 异。一群毫无办法的年轻人,就这么轻易的成为了自己周遭现状的俘虏,他们 完全被击败了,眼中满含斗志,做事却只是服从。
失望,我没有理由说出这两个字来。我也可能就是在这种失望中活成了我十年 后今天的样子。我像个渴望一场战争的胆小鬼,总想著可能年轻人是能把我带 入这场战斗的(他们是否也和我年轻时一样,渴望一场世界大战,渴望一次重 新洗牌的机会),结果一开战,大家就只是看著我,而当我发令说“这是一场 自由搏击”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做著认为不会出错的保守动作……
太可怕了,我看见的,是一群无知的小朋友小心翼翼的拿著自己精心折成的纸 手枪嘴中念念有词”拼杀“的不亦乐乎,却没人敢开一下旁边的真坦克。我想 去开,却如何也开不动。我的那些如此令人厌恶的经验和所谓的判断箍住了我 的双腿,我只能看著他们,在场边远远的发号施令,却没人能听得见。
我站在场边,却没有勇气把我的口号喊得响亮。我的所作所为背叛了我,当我 放弃了挑战的时候,我也就放弃了所有的尊严。于是我只能站著,面相积极, 内心慌张。我望著这群打不起精神的年轻人,他们的成熟只是悲观。我惋惜的 诉说著我的遗憾,而他们却只是羡慕我的房产。好像唯有财富,才是意义。当 他们把放弃和妥协作为一门学问来修行的时候,他们能得到什么。修行?修 行,原来只是门不让自己有任何希望的功夫。
十年之前,我才开始我的生命;十年之后,我却老的不成样子。我的那些在毕 业之时展望的场景好像都以一种结论性的方式实现,过程全无。我羞于翻开我 十年之中的创作内容,我得到的都是结论:我有了车,有了房,有过妻子,有 过十年的工作经验。
我的妻子,当我还在穷困潦倒持续做梦无法自拔的时候只能选择离开。她看到 现在的我也许会后悔她的选择,而我则纳闷自己当时已经一无所有了,怎么还 继续舍弃。其实我和她都做错了同一件事,就是都对我这个人的能力期望过 高——虽然不是同一个方面。
是她没办法支撑了,她的变化是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而我却只是一个小 子。我现在既找不到那个小子,也找不到那个女人。于是我只能去按摩店, 听“五号”给我讲她们培训的时候,几个女人共同服务她们老板的故事……
之后我精神抖擞的回到公司,告诉那些年轻人“这是一场自由搏击!”。实在 是一场毫无底气的演说,我怂恿著他们,却不知道在指使他们做什么。他们认 真得开我的玩笑,说我很有童真,心态很年轻。这真是个笑话。原来我所想的 青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样子了。
于是我坐在阳光下的沙发中,他们也坐了过来跟我蹭烟抽。“哈佛大学的学生 就是在教授的二手烟中学会知识的”,我说,“这表明的不是牛逼的人都抽 烟,而是他们之间是互相能被二手烟影响到的距离!” “我们要出作品,否则 我们没有出路!我信赖你们,我的经验已经把我毁了,现在我要做的,就是用 我的经验帮助你们的想法,让它变成能落地的作品!”“知识什么也不是,知 识只是累赘。”
“我们的反复论证,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产值,反而降低的我们的效率,那该 怎么办?”
“产值的问题会有人来考虑的,不是你。你们要做的,就是单纯。用你们的单 纯去做出纯粹。用我能争取到的所有时间把你们自己发挥出来。不要试图去成 熟,成熟是一个必然的节日,她不应该被逼迫,就像死亡一样。你们现在就是 太成熟,或者太想成熟了,结果畏首畏尾。千万别著急。”
“可我们什么都不会,我们做出的东西,怎么去面对所有的质疑?”
“面对,可能就是这场搏击失败的开始,我好像就是这么败下阵来的……”
大家不说了,好像在给我一个悔过自新、回忆往昔的机会。如果我有什么东西 值得骄傲的话,那就是我的失败……
失败,每个人只能自己经历,这跟失恋大概是一个意思。这两个词都不是我现 在的状态所能经受得起的,所以我也就只能活成(或者继续活成)我现在的这 幅不瘟不火的样子。
我去了趟万寿寺,去寻找青春——那是个与我读到的一些文字有所契合的场 所。冬天的万寿寺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却似乎给我一些回忆的机会。那个 试图认清潮流,并开始逆流游泳的青年在哪,他的认识为什么没能转化成应有 的力量?当他口若悬河的念著他写的 “我们的祖国应该拥有与其版图成比例的 重要性”的时候,他觉得他的敏锐可以打动在场的每个人,但结果却是,他甚 至忘了曾经是怎么打动自己的。他的文字也就只成了无人问津的游戏——人们 只需要榜样,而不需要提出问题的人……
……“妈妈,那些求姻缘的都结没结婚啊?”一对儿母女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 旁边的一堆姻缘锁旁边。
“肯定结了,你看那些牌儿都旧成什么样儿了还不结。求姻缘的不是找不著对 象结不了婚,而是在找那个和自己前世注定的那个人……”
是吗,如此神圣的如童话故事一般。哗啦哗啦,我拨动著婚姻的尘土,沾著 雪,美好和肮脏就同时落到了我的脚面上,我不忍移动。
我就是什么都想要而变得一无所有的。
游戏规则 許瀟予
墙上图片包含19个项目,每个项目对应2-3张图片。如,草图-照片-建筑师-描述。 参赛者分成两队,在规定时间内轮流从图版中找出成对的项目,由裁判(本人)判 定正确与否。最终找出组图数量多的团队获胜。
此游戏的创作契机是工作室周五的Super Idea Farm。游戏规则简单易懂,能够活跃 气氛,调动思维,适合培养感情,开启饮酒畅谈模式。
兒童美日場所 林忠賢
機械性的聲音一如往常, 陰暗的工廠裡, 唏哩唏哩,滴滴滴, 規律的有點詭異, 液體在流動,連接到金屬管中, 流出金黃色液體。
往前繼續移動, 高壓殺菌只要一分鐘。
往前繼續移動, 包裝簡單但要求一致。
往前繼續移動, 這是最後一個步驟, 裝箱!果汁配送。
曾和朋友不經意的聊到,同樣小時候都是住在鄉下的我們,其實並不算是都市小 孩,算是在山上的河流旁、海邊的沙灘上打滾長大的,爾後我們都來到了城市求學, 就去思考,到底大都市的環境裡兒童的生活是怎樣的,問了很多其他朋友。差異最 大的應該是對於自然的接觸吧,那種很真實、很深刻悸動內心的記憶。回到空間設 計的範圍去探討,是不是也能夠在未來的兒童生活空間去做些想像。
我的畢業設計源自於此次的談話,去找到「景觀設計 x 兒童空間 x 美感教育」之 間的可能性 ? 在過程中,想用一系列繪畫的創作,去呈現,就成了這一系列的作品。
現今台灣就像一間果汁工廠,兒童被送入工廠,榨汁、高壓處理、包裝、再完成一 箱箱的產品配送到社會。而教育從小影響著我們每個人,進一步從教育體制去了 解,發現體制和教學方式固然得改變,但因應的空間設計卻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台 灣備受討論的美感教育議題,多為何謂美學的教導,無法啟發每個人對美的不同定 義,失去了每個人的獨特性。
台灣充斥著各種現象,諸如補習班興盛、才藝班、送孩子到偏遠的森林小學就能快 樂長大等 ...... 我對此產生許多質疑,很多問題仍未被解決,兒童空間通常都為 建築設計所關注,但我總覺得不夠全面,嘗試從環境的角度去切入。在感知的培養 上去啟發美感,在都市裡設計一個近在咫尺,大家不自覺的,就陷入其中的美感培 養場所。從自身經驗出發。
以三連幅的油畫創作,試圖去了解小孩子是用什麼樣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什麼樣的 方式去認識世界並與其互動,從環境變化的感知、 兒童與環境的互動、對不同植 物的感受、自然環境的微觀、與環境產生的互動方式。理解對於兒童來說有什麼樣 的感知方式,最後以一個社區街道公園呈現,從室內室外到互相串連,以自然的存 在物去開啟感知力。
深圳:文創立城進行式 張道銘
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一直以來給外界的印象都是製造業、電子業、互連網的基 地。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文化與創意產業也開始突飛猛進的 發展,從硬體上的藝術中心與文創園區,到內容上的設計展、雙年展等等,在深圳 短短幾天的行程,我真正的感受到一股滿滿的企圖心。
2018年在深圳打頭陣的國際展覽就是「港深建築城市雙年展」。今年的深圳建築雙 年展很不一樣,也可以說深圳開始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城市現象:城中村。在高速城 市化的中國,城市擴張的速度極快,以致於在現存聚落的去留問題尚未解決以前, 聚落周邊的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就建好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平地起高樓。相較之下, 現存的聚落成保留著非正式與複雜的空間型態,這些聚落就被稱為城中村。
雙年展的主會場就在深圳著名的城中村南頭村裡,這個古老的村落可以追溯到五百 年前的歷史,在一個極度密集的住宅型態中,保留著部分的古老建築。經過幾個月
的準備,整個村子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生猛有力接地氣的國際展場。城中村的 現象看似混亂,卻提供了建築師們對未來城市的無窮想像空間。展場內可以看到國 際設計師對於高密度居住空間的奇想設計,也可以看到國外的類似案例是怎麼樣的 運作模式。在建築與城市的展覽之外,藝術策展也令人驚喜。開幕式上還安排了熟 齡芭蕾舞團的戶外表演,讓我一整個被深圳的城市活力感染到。
與雙年展同時期開幕的還有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倫敦V&A 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首次在英國以外的展場就設置在這裡,相信已經成為了設計 迷的朝聖地。這次V&A初登場的策展主題是「設計的價值」,這對設計師根本就是 神一般的五個字。裡面陳列的不只有酷炫的設計,更多的是那些曾經改變了人類生 活的劃時代設計,而在今天我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物件。策展的主題很誠實地列 出一系列「設計」所要回答的事情:性能、成本、材料、溝通等等。我邊看邊覺得 又紮實地上了一回基礎設計課。
所有的展品都來自倫敦本館的珍藏,沒想到,竟然看到了一個「老朋友」: 看似台 灣每家必備的大同電鍋,其實這是來自1955年Toshiba推出的電飯煲,自推出以來 長銷熱賣,就這樣成為了超越半世紀的經典。除了電鍋,另外一個「老朋友」就是 荷蘭Studio Drift設計的蒲公英吊燈(Fragile Future Chandelier)。記得幾年前 在米蘭家具展看到之後就被這個作品深深吸引:未來感的黃銅金屬構件上長著毛茸 茸的蒲公英,散發出神祕的光線。原來這個傑作早已經被V&A博物館永久收藏了, 現在在深圳再度見到它時,真是想大聲說”Ciao!!”。
除了「設計的價值外」,藝術中心裡還有另外一個精彩的展覽「數字之維」。前 者呈現了人類歷史上直到今日的每一個設計里程碑,後者則是為未來的設計趨勢 大膽預言。3D列印、合成纖維、聲控、光控等等尖端科技就是這裡的關鍵字,即 使實用性還有待試驗,但是在設計師的巧手之下,讓我對未來的生活方式充滿無 限的期待。
巧的是,在這裡又遇到「面善」的設計。Unitednude 推出的建築師狂想鞋系列曾 經在2015年米蘭驚豔四座,我還記得當時極具劇場氣氛的呈現方式,但因為現場太 暗,無法用相機呈現那種魔幻又未來的感覺。今天在深圳再次相遇,燈光美氣氛 佳的展場就可以讓我盡情的拍,在眾家建築師鞋之中,Zaha Hadid的女巫鞋還是 現場氣場最強的。
在這個主展場裡的另一個焦點,就是夢幻般的展場空間,由當紅的荷蘭建築師事務 所MVRDV設計。由於展廳有超大的挑高空間,因此它把整個空間垂直分為下層與上 層兩部分,大多數的展品都在下層,上層則是一個多功能的集會空間,上上下下的 樓梯讓我想到錯覺藝術大師艾雪(Escher)的樓梯繪畫,有一種超現實的美感。藝術 中心的建築物是由日本建築師槙文彦設計。外觀有槙文彦大氣現代的風格,內部可 能是因為功能有點太多,樓層也太多,原本對建築設計滿期待的,但整體上有一種 文化風購物中心的感覺,幸好展覽非常精采,還是很值得設計迷來這裡朝聖的。
深圳的另外一個文創亮點就是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十餘年前,在政策支持下,在狹 長型市區的中段,有一片舊廠房被重新改造,到今天成為深圳眾多設計工作室與設 計商店的聚集地。我到訪的時候由於時間不多,只能快速的瀏覽一下。但已經可以 體會到這裡充滿讓人驚豔的小角落,例如裝置藝術、街道家具、大型塗鴉藝術等 等。一些市區裡面難見到的商店這裡也找得到,像是黑膠唱片店與舊書店,對於一 個歷史如此短淺的城市,這些店能在這裡出現真是令人開心,因為這代表市民已經 開始在追求生活的品味與精神的富足了。
作為一個建築師,路過名事務所打卡通常會在我的旅行清單裡。深圳最著名的事務 所都市實踐(URBANUS)的辦公室就位在這個創意園區裡。都市實踐是最著名的中 國建築事務所之一,據說大部分深圳的建築畢業生都會在這裡實習,所以事務所已 經成了本地的設計先鋒與人才搖籃。他們的作品尺度有大有小,一方面與開發商緊 密合作,藉由大型資本來探索新型態建築的市場價值; 另一方面則積極參與建築界
的重要展覽,例如今年的深圳雙年展就是由他們負責總策劃。在著名事務所工作肯 定辛苦,但是在這麼好的園區內上班,應該還是令人羨慕的。 大型的文化建設與展覽在深圳已經開始出現,慢慢地,文化與創意的人才也紛紛來 到深圳,但是除了政府的扶持項目之外,微型的創意與藝術空間還在成長之中。 這次深圳行,認識了兩位來自杭州的藝術家,他們過來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看 到這個新城市未來的可能性。在本地的酒吧選擇還極少的環境下,兩人便開了一 家酷炫的電音酒吧,現在已經成為當地年輕人最愛去的地點之一。三十年的光速 發展,深圳成為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案例。在這個移民城市最常見的標語是「 來了就是深圳人」。或許在不久以後,來自內陸與國際的文創人才會再讓深圳創 造另一個奇蹟。
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一直以來給外界的印象都是以製造業、電子業、互連網的基地。隨著城 市的發展,文創產業也開始萌芽,十餘年前,在政策支持下,市區裡有一片舊廠房被重新改造, 到今天成為深圳眾多設計工作室與設計商店的聚集地,此地就是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圖文/擷取自張道銘建築師FB)
THE SWISS STYLE AND RATIONALISM 陳彥呈
大部分台灣人對於瑞士的印象都僅止於富裕的金融小國、如畫的風光及乾淨整潔的 環境,就連我抵達瑞士之前,對它的了解也不算清晰,多數印象也都是在學期初前 往德國調研後才更加明朗。在台灣,或者在亞洲,大家提到世界上民族性謹慎仔細 的國家不外乎是日本、德國,然而我在瑞士時,發現經常被大家所忽略的瑞士人個 性比德國人更嚴謹,更極端的是,我們所刻板印象中認定的「德國個性」,在很多 歐洲人眼中是「瑞士習慣」。因此,當標題是「Swiss Style」的時候,通常聯想 到的是一個理性、單調且注重細節的設計態度。然而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個人很擔 心這個龐大的題目讓我自己深陷泥淖,畢竟我未曾鑽研過這個理論,並無法透過太 深入的方式探討瑞士理性主義。加上有太多論文在研究這個主題,我只能透過我接 觸過的事物、經驗及某些文章來表達個人看法。
平面設計的瑞士風格到建築設計的瑞士風格
為了讓文章不至於太過乏味,在此想透過平面設計的歷史展開至建築學本身。平面 設計中有個重要的流派稱為瑞士風格(The Swiss Style),它源自上世紀20年代於 俄羅斯、荷蘭及德國萌芽的國際設計風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它歷史上與現代主義幾乎是一體的關係,除了無襯線字、單邊對齊及儘量使用攝影 作品等習慣規定外,設計內容都必須與面對的設計問題有關,而且解決設計問題 的方法應該來自問題本身。因此所謂的瑞士風格都是以簡單的幾何線條及字體、文 字本身出發(圖一),設計的材料即為內容本身,在裡外一致的條件下命題成立。
以這個觀點類推至建築設計上,便可以了解到具有「瑞士風格」的建築物應該是型 隨機能的,而且每一個建築物件不僅構成了外牆與室內空間,同時在保有自身與觀 看者之間的媒介作用外,做最大限度的外型合理展現。與過去的古典建築、或者地 域性建築之差異在於:古典建築的建築構件是被人為定義的,是被社會價值觀認定 後才易於辨識,如同《觀看的方式》一書中表達的:『魅力是被確認出來的,是寂 寞的。』而地域性建築因各地氣候、材料及文化等影響,建築構件是特地為當地所 設計,並非各地統一。相反地,帶有瑞士風格的建築物之構件不會因為觀看者的背 景、文化差異而有所區別:梁就是支撐物,窗戶就是為了取得光線及通風的開口。
瑞士的理性主義與理性 之所以會有瑞士風格的設計,多少與瑞士人的理性個性有關,而理性是否能代表理 性主義呢?理性主義一詞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指稱義大利1930年代的建築運動, 強調當下建築以及歷史、古典的連續性;再者具有結構理性主義模樣的瑞士現代主 義,而在本篇文章想要闡述的更偏向於一般人看到「理性」一詞時產生的直覺性反 應,亦即容易閱讀、形隨機能之外還將表現機能展現在結構、材料外表的理性,而 非透過Aldo Rossi眼中:『建築必須關注場所精神(Genius Loci)—在城市中置入 新建築物時要賦予城市的可讀性。』(註一)
結構與材料是展現建造理性的途徑,而建造對於建築師而言即充分發揮材料自身 的優勢與屬性,透過結構等實際的物理限制臻於所謂的理性。《建築類典》(’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rchitecture française du XIe au XVIe siècle’, Viollet-le-Duc)當 中提到:建造理性的建築物可能源自於一種先天的思想,通過最簡潔可靠的方式來 滿足需求,使建造物呈現出持久的外觀,依據人體的感官、邏輯與本能來賦予它恰 當的比例。建築師的方法應當依據材料的本質、材料的運用方式、所需的人類需求 及建築師成長的背景來適度改變。也許這種理性一方面是一種集體的精神,而非個 人行為,但在另一方面,因其合理、合乎本性的建造方式,最後的結果就是完美
的形式。而位處高山關隘的瑞士,或許因為自古資源短缺,合理並有效率地應用資 源是讓理性個性萌芽的原因。各行各業的瑞士人都有嚴謹仔細的個性,因此全世界 的富豪才願意將大筆財富委托給他們保管(加上他們嚴守保密契約)、病患也才安 心使用由瑞士兩大藥廠生產的高單價藥物。然而在建築方面,幾位在境外較為知名 的瑞士建築師似乎都不是因為他們縝密的性格出名,如HdeM對於立面材料與空間 的大膽探索、Peter Zumthor對於在地性建材的探索都與理性搭不上邊,但其實在瑞 士境內大部分建築師確實深受民族性影響。
Peter Märkli眼中的堅實之美
有位被戲稱「連公車司機都不想住他設計的房子」的建築師Peter Märkli,對很多 ETH的學生來說是神一般的存在。剛入學不久,課堂上就曾聽老師提到花花世界下 成長的建築系年輕學子,一輩子一定要聽Peter Märkli上過一次課。夠幸運的,在第 一個學期末時也目睹已退休的Peter Märkli在評圖場上的英姿,風度翩翩的紳士優雅 地透過嘴巴及手勢形容場上的學生,即使我聽不懂德語,但還是能感受到那股神奇 的力量。Peter Märkli作品並非很多,但大部分作品都足以表達這類的小眾建築師在 創造美的途徑中,並不尋求建築的自我排他,而是尋求建築的普遍恆久。也相信: 『任何無法自圓其說的形式絕不會是美的。』
如同繪畫及雕塑,建築若作為一種藝術也擁有它自己的語言,這門語言在群體間受 到承認且理解。從古希臘文明中基本的歐幾里德幾何為出發點,點、線、矩形及圓 形行程一系列的柱式、平板、山牆、門檻、窗櫺及踏步傳遍整個歐洲,即使時代如 何更迭或發展,這種感知早已內化成歐洲人恆常的基因。因此,當一棟房子出現了 「普遍的」構件,且這些要件之間有清晰的關係時,套句Peter Märkli的說法可謂「 得以成立」;關係一旦成立,人們便能理解它是美的。(註二)
當時在瑞士求學時的系館旁邊恰巧是Peter Märkli的Schulhaus Im Birch(圖二),當 時課堂教授經常以該棟建築作為「結構理性主義」的範本。如果你只是一名路人, 通常只會對它矗立的位置感到欣喜若狂,因為開放的學校、旁邊的公園大廣場與四 周的集合住宅合力創造一個既有安全感但又邏輯清楚的過道。該條過道軸線串連了 Oerlikon這個蘇黎世副都心的兩個重要聚落,附近居民使用率極高,對它的評價也 相當高。而唯一感到困惑的肯定是Schulhaus Im Birch那冷淡的表情。然而對於建築 專業者來說,建築物上去除裝飾的預鑄混凝土梁柱誠實地表達傳統(直覺上)的承 重與支撐,大窗與橫板透露出內部的層高與空間場域,而立面上的結構縫呈現了瑞 士民族的縝密及預鑄工業產品的精準。
上述對於瑞士結構理性主義的介紹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它與現代主義「形隨機能」大 同小異,我個人也因為還沒有閱讀過相關文獻,一開始也搞不太清楚兩者交集的部 分有多少。但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以及反覆思考之後,或多或少能意識兩者之間的 差異:現代主義大部分是在對比先前古典建築中過多而無法反應空間的裝飾,只希 望保留建築本身「應該擁有的部分」,讓建築物的形式與機能相呼應;至於瑞士理 性主義更在意材料如何透過建築物的形式呈現最合理的柱梁牆板拼接,並且透過這 些拼接比例、方式回應室內外,對我而言它視覺上的合理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最 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簡約風格是不是現代主義?是不是理性主義?我個人看 法偏向否。由於工作的內容,我發現到為了把完成面處理得乾乾淨淨,設計師必須 使用包板、收頭遮住難看的構造物,除非是防雨、防潮或隔音,否則這些東西難道 是現代主義中所希望看到的「應該擁有的部分」? 註一:參考自《具體的創造》‘Concrete Constructs: The Limits of Rationalism in Swiss Architecture’, Akos Moravansky 註二:參考自《堅實之美》’Robuste Schönheit’, Edelaar Mosayebi Inderbitzin Architekten
圖一、<Helvetica>紀錄片宣傳海報,Experimental Jetset 設計,「Helvetica」為拉丁文中瑞士的意思。
圖二、位於Oerlikon與Seebach之間的Im Birch校舍 photo credit: Kalle Söderman (圖片來源:https://img.kalleswork.net/Markli-Schule_am_Birch/)
同根生 A Root
他們的音樂是一座橋樑
⾳樂的跨界、融合、重組都只是過程
通往歸屬感的秘境
⾳樂⼈的重要任務
地圖之外的聽覺旅行
是搜索原始記憶、踏⼊未知領域
Their music is a bridge leading to
找尋能喚起⼤家深處感動的根
A mysterious land of belongingness
那股與⽣俱來的⼒量
A soundscape journey off the map.
同根⽣
家的味道,如何珍藏
A is for Arts, Aesthetics, Alliance, and
封存於專輯裡,永存。
Appreciation.
宜日限定
Musicians’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A Root同根生。
Search for the primal memories, explore
How to keep the taste of home?
the unknown territory, and
Seal it in an album, and preserve it
Find the root that evoke people’s emo-
forever.
tions from deep down,
A dedication to Yilan,
The inherent strength deriving from
A Root – Rooty Mental
sharing— A Root.
A Root 同根生,笙、中阮、柳琴、鋼琴、低音提琴及世界打擊樂組成的融合 樂團。串聯中西民族樂器,穿梭於自由即興、爵士音樂語彙之間。那些來自生 活的靈光,於潛意識中生了根,造就我們的樣子。 A Root is a fusion ensemble that brings together the Sheng, Ruan, Liuqin, Piano, Double Bass, and World Percussions. Incorpo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instrumental music, the ensemble creates soundscapes crossing musical cultures and geographical borders. It combines jazz, indie, and urban folk into a unique expression of world music in between urban and ancient, modern and traditional. It captures the aura of daily life that takes root in our subconsciousness, making us who we are today.
宜蘭音樂人所組成,擅以環境與空間為創作靈感,透過音樂敘事。帶著各自 不同的藝術背景與生命經驗,在家鄉的土地上再次相聚,以此為根基,啟程。 A Root is composed of professional musicians from Yilan who are proficient in creative musical storytelling inspired by environment and space. With different artistic backgrounds and life experiences, the five music artists reunite in their hometown, Yilan,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to experiment and create a new spectrum of music.
《鬧三仙》
人神共舞的北管派對 A Root 同根生《鬧三仙》 MV正式上線 開啓ㄧ趟轉譯在地、返老還童的魔幻旅程 A Trans-local journey with mixed generation Dance Party of Gods
【關於音樂】About the Music 《鬧三仙》傳達人神之間的親近與共生 神性來自民間信仰中人性的質樸 以北管曲牌《三仙白》為創作發想 堆疊出「繞」的旋律特質與民俗轉換
【影像敘事】 Synopsis 尋找藏身於民間之福、祿、壽三神 一位小男孩的冒險故事 與神同舞的世界裡,我們都是凍齡頑童 Youtube 影片連結: http://t.cn/RnaONNq (可掃描左頁BR CODE觀賞聆聽) 影像設計 Huang Ya Nung 黃雅農 編舞 龜之劇場 Chia Jun Tsai 蔡佳君 道具協力 蘭陽舞蹈團 舞者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宏仁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Dance floor 宜蘭岳武穆王廟 舊城筆記 特別感謝 漢陽北管劇團
本篇文字來源:A Root 同根生facebook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