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 ∣
校立 本 電 抽 離影 式 人藝 文術 學 科評 資賞 優 培與 育思 計 畫維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http://www.edb.gov.hk/cd/ge
文化地圖
http://www.cultamap.com
教 育 局 課 程 發 展 處 資 優 教 育 組
獨立電影 藝術評賞與思維 校本抽離式人文學科 資優培育計畫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資優教育組
委託「文化地圖」編訂
獨立電影藝術評賞與思維 校本抽離式人文學科資優培育計畫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委託「文化地圖」編訂
獨立電影藝術評賞與思維 校本抽離式人文學科資優培育計畫
發行及出版﹕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主 編 執行編輯 設 計 插 圖 校 對 法律顧問 印刷數量 版 次 印 刷
﹕李嘉言、譚偉峰 ﹕楊華慶 ﹕朱恩然 ﹕朱恩然 ﹕嚴勛達 ﹕陳淑正 ﹕2,000 冊 ﹕2013 年 6 月 ﹕宏亞印務有限公司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CultaZine Ltd.(文化地圖) 歡迎下載此課程以作教學用途,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edb.gov.hk/cd/ge 惟本書中劇照乃獲各導演借出刋載,未經許可,切勿翻印或轉載。 ISBN﹕978-988-15462-9-6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香港九龍九龍塘沙福道 19 號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 東座 3 樓 328 室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 網址﹕http://www.edb.gov.hk/cd/ge 電郵﹕gifted@edb.gov.hk 電話﹕3698 3472 傳真﹕2490 6858
CultaZine Ltd.(文化地圖) 香港九龍深水埗鴨寮街 9-19 號友來大廈 1 樓 H 室 網址﹕http://www.cultamap.com 聯絡﹕李嘉言 電郵﹕cultatracy@gmail.com
目
錄_____________
序言
P. 1
陳沛田先生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總課程發展主任 多元視角 深度回應 培育資優
P. 2
馮美華女士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監 締造欣賞藝術的良好環境
P. 5
編者言
譚偉峰、李嘉言
P. 7
計畫簡介
P. 11
計畫特色 計畫對象 計畫目的 計畫背景 計畫理念 學習目標 課節安排 學習內容簡介
P. 12 P. 14 P. 15 P. 15 P. 18 P. 24 P. 24 P. 25
推行建議
P. 27
前期工作 推行工作 後期評估
P. 28 P. 29 P. 35
甄選學生
P. 37
教學活動
P. 43
第一節﹕認識獨立電影、電影語言和電影評賞 第二節﹕多角度思考、青少年成長與自我身份認同 第三節﹕情境、基本電影美學、身份認同和資料搜集 第四節﹕運用電影語言「多角度評賞」獨立電影 第五節﹕「電影評賞四步曲」 、「屋」與「家」和「身份認同」 第六節﹕跨文本多角度評賞、階級、種族和導賞技巧
P. 46 P. 82 P. 95 P. 110 P. 126 P. 156
第七節﹕影評寫作方式和技巧 第八節﹕電影空間:內地來港青少年的跨文化適應與香港社區
P. 171 P. 180
仲夏藝贊 2011 及 2012(薈萃篇)計畫花絮
P. 193
仲夏影院與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計畫簡介 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 — 部分學生影評佳作和導賞內容 電影評賞工作坊學員匯報/導賞的精選錄影片段 仲夏影院分享會 ﹕ 「電影」與「評論」的關係
P. 194 P. 195 P. 216 P. 217
參考資料
P. 221
相關電影或文化機構資料 參考書目
P. 222 P. 227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P. 231
附件
P. 235
一、 人文學科 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 二、 第一節 工作紙(一) (學生版) 第一節 工作紙(二) (學生版) 第二節 工作紙(一) (學生版) 第二節 工作紙(二) (學生版) 第五節 工作紙(一 A)(學生版) 第五節 工作紙(一 B) (學生版) 第五節 工作紙(二) (學生版) 第五節 工作紙(三) (學生版) 第六節 工作紙 (學生版) 第七節 工作紙(一) (學生版) 第七節 工作紙(二) (學生版) 第七節 工作紙(三) (學生版) 第八節 工作紙 (學生版) 三、 影評寫作評分表 四、 計畫評鑑 — 學生問卷 五、 計畫評鑑 — 教師問卷 六、 計畫評鑑 — 與學生面談 七、 計畫評鑑 — 與教師面談
P. 236 P. 244 P. 247 P. 249 P. 251 P. 252 P. 253 P. 254 P. 255 P. 256 P. 257 P. 258 P. 259 P. 260 P. 261 P. 266 P. 269 P. 271 P. 272
序言
序言
1
序言
多元視角 陳沛田
深度回應
培育資優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總課程發展主任
2011 年夏季,教育局資優教育組首次委託文化地圖,聯同香港演 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舉辦「仲夏藝贊」計畫。計畫包括三部分: 獨立電影評賞學生工作坊、仲夏影院及分享會,參與的中、小學 生共約 700 人。我們曾向完成整個計畫的學員作問卷調查,以下 是他們的評價: 參與工作坊能增加我對獨立電影的認識(100%) 工作坊提升了個人的分析及批判能力,也擴闊了我的眼界(96%) 參與導賞工作,有助我深入反思自己對有關社會議題的立場 及個人意見(100%) 我支持來年繼續舉辦此類獨立電影評賞學習活動(100%)
在頒獎典禮中,我有幸欣賞到學員即場演繹他們的獲獎評賞文 章,親身見證了同學以上豐碩的學習成果。學員由細密的鏡頭分 析,以至靈活運用準確的文字、有層次地勾畫出電影中菲籍傭工 個人的內心掙扎,進而綜合香港社會不同持分者對外傭居港權的 2
序言 爭議關鍵,最後提出自己獨特、具批判性的結語,他們反思的水 平之高使我讚賞(請參考 P202-206 之學生佳作)。尤其感動的,是看 見同學們不僅思考縝密、理性邏輯兼備,他們對身邊的人與事、 對香港社會、以至對人性的反省,均帶着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熱誠。
誠然,電影是本土社會以至人類議題的縮影,而其中獨立電影因 着它以非商業或主流市場主導的、公式化的取材、製作及觀點, 更能激發學生突破常規化和了無新意的思考模式,令學生耳目一 新,學生在賞析獨立電影的同時,更能培育獨立思考。獨立電影 以嶄新的方式和角度,具體呈現人類社會問題的真象,令學生更 能掌握現實問題當中的情與理,引發具深度與廣度的反思,進而 創造獨特的新視角和觀點,學生越能深度掌握現實問題,就越能 激發深度的回應。此外,獨立電影主題廣泛,涵蓋學生個人成長、 本土社區議題、國家,以至全球化,應能適用於中、小學的個人、 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及科技教育、情意教育、德育及公民教育、 藝術教育及語文教育,以至跨範疇的教學,亦有助教師辨識及培 育學生學術及其他多元範疇的資賦潛能,讓同學以電影融會文 化、語言、科技、藝術、社會議題等,啟迪他們的創意、批判思
3
序言 考及評鑑能力。
2012 年,我們再次舉辦「仲夏藝贊」計畫,除了繼續透過學生工 作坊、播放中外多元獨立電影及邀請學者和業界創作人與學員作 深度的交流之外,更新增了「獨立電影評賞教師工作坊」 。為了進 一步支援教師融合「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的教學方法於人文學 科的教學之中,我們建基於教師工作坊的內容,收集並融合了前 線教師的意見,增訂及編製了這本教材。它以「多角度藝術評賞 電影」的理論及實踐為緯,以取材自個人、社會及世界議題的獨 立電影為經,期望能深入淺出,啟發資優學生的創意及高階思考。
文化及創意作為香港六項優勢產業之一,期望教師能運用本書, 開展更多校本資優培育計畫(很高興在撰寫本文時,已有多所中 學採用這本教材,並分別結合公民教育、人文學科、微電影創作、 資優生個人成長及領袖素質培育等方向,舉辦校本抽離式培育計 畫) ,繼續孕育學生,以他們的創意、批判精神及對文化藝術的熱 愛,為香港鞏固及優化既有優勢的同時,更讓新一代成為文化及 創意人。
4
序言
締造欣賞藝術的良好環境 馮美華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監、本計畫顧問
香港特區政府於 1998 年已宣布發展大型計畫:西九龍文娛藝術 區。還記得 2004 年,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為推動西九文娛區 發展所倡議的口號:「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到今天政府已 落實西九第一階段建設竣工日期,可見發展文化及創意對香港的 重要性。要使到香港能夠發展創意產業,實有賴具鑑賞力、富創 意和有素質的市民,也就是「西九」未來最重要的觀眾。而提升 和培育市民的人文素質的工作,當然落在教育界身上。
得悉教育局不但連續第二年委託「文化地圖」策劃「仲夏藝贊: 仲夏影院與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 ,還與「文化地圖」攜手合作編 製了這本教材,以支援教師的人文學科教學,本人深感欣慰。這 確是藝術評賞教育融入學校人文學科的發展的好開始。
無論藝術還是人文學科,兩者都是讓我們感受生命的美。然而, 美感以至人文素質的提升,實非一課程能為之事。藝術欣賞的美 感經驗是需要有閒暇時間去欣賞和沉思,之後感悟和經驗的。也
5
序言 就是說,藝術情操是需要時間去浸淫的。如果老師能有足夠的時 間欣賞藝術,從而建立個人品味,將是讓香港人文素質得以持續 發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本人在此期望學校能體恤老師的辛勞, 在他們參與讓學校和社會皆増值的文化活動時,給予他們一點休 假以表支持,為教師「添悠閒」 ,締造欣賞藝術的良好環境,令他 們的生命學習如虎添翼。不單是老師,您我其實也要為生活「添 悠閒」,方能為藝術所感動。
本人相信由「仲夏藝贊」計畫所衍生的這本教材,不單提供「多 角度藝術評賞電影」的教學法,它更能讓學生寓學習於享受,並 且改變我們對電影和藝術欣賞的態度,以影響個人的生命,最終 強化人文的素質和生活質素。這也是人文學精神的理想之一。
6
編者言
獨立電影的重要性及教育意義 譚偉峰、李嘉言 什麼是獨立電影?為什麼要花時間學習閱讀電影的方法?究竟影 評對學業、知識、人生有何啟發及幫助?
這些年來,上述問題不單是各參與工作坊師生心中常見的疑問, 也是我們一直不停思索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 迄今仍難以找到一個統一標準圓滿的答案。如對先鋒的藝術導演 來說,獨立電影應該是打破美學常規,強調非主流、非商業化的 反叛創作。他/她們主張光影美學的實驗,以非傳統的方法說故事 抒發情感,仿如一幅幅抽象畫般令人難以理解卻又印象深刻。相 反,有一批紀錄片寫實導演卻認為,獨立電影不單只是美學上的 創新,更應是質疑主流觀念,揭露社會現實的重要工具。而更多 人認為,獨立電影應與主流商業大片不同,不以娛樂大眾為目的。 而透過欣賞獨立電影,人們可更深刻地感受及了解社會更多元深 層的實況,及人性最原初真實的面貌。
但複雜的是,不同風格、理念及主張的導演對獨立電影的定義及
7
編者言 價值都有不同的詮釋。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地域及空間中,獨立 電影的意義都各有不同。如在很多地區,主流與獨立電影之間的 分野並不是絕然劃分,小本獨立的製作公司可以拍出主流賣座的 電影,好些主流商業的導演也會從事嚴肅寫實的獨立電影題材, 而更多電影人是游走於商業體制及獨立製作之間。似乎,對於甚 麼是獨立電影的定義及價值,各人都眾說紛紜,難以找到一個統 一標準的答案。那麼,既然獨立電影是一個如此複雜多變的題目, 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認識、閱讀、研究及推廣它?
獨立電影的重要性及教育意義 無疑,不同論者對什麼是獨立電影皆有不同的看法,而我們也不 可能為獨立電影提出一種狹義的定律。但我們認為,獨立電影的 多樣性並不是一種阻礙我們認識理解電影世界的限制,反而,正 正是其多樣及複雜性,可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這個多變複雜的世 界。在此,對於獨立電影的定義及意義,我們更傾向採取一個多 元廣義的角度,除了從體制、歷史背景、主題、美學風格等元素 探討獨立電影的特性外,我們更強調的是各電影文本中的獨立、 自主及自由精神。因為我們認為「獨立」二字應是一種「相對」
8
編者言 而非本質化的概念及精神,而在不同的社會體制語境下,獨立都 有其本身的特殊意義。因此除了小本獨立制作外,具獨立批判精 神的主流商業電影也是我們研習討論的對象。
事實上,隨著近年世界全球一體化,不同地區文化族群的交往和 遷徙也變得日益頻繁,獨立電影欣賞正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好的 機會去認識世界各地的社會實況及文化面貌,開闊我們的眼界。 透過欣賞西方及本土的獨立電影,這不單可讓我們了解外國最前 衛先鋒的電影手法及思潮,也可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對照本土文化 與外國文化、主流與獨立、寫實與前衛之間的差異。
而在學習上,獨立電影欣賞也可補助我們在日常學科上的知識。 如在近年香港的中學教學中,傳統單向的教學早已被視為不合時 宜。反而,透過欣賞獨立電影、參與電影討論及影評寫作正好體 現新教學法中的著重多元,創新、互動及啟發的精神,進一步開 拓學生對不同議題的認識。如對視藝科來說,獨立電影欣賞既可 讓同學更容易了解光影、色彩、象徵及表意等重要藝術原素,不 同的劇本故事也可啟發同學的反思及多元創作。加上在題材上,
9
編者言 獨立電影多著重主流商業片以外的議題,如反映低下階層、少數 族裔及社會歷史實況的片段皆可引起同學對社會上不同族裔、文 化和階級的關注,這不單可補助及豐富中學通識科、歷史科及德 育教育等,也可進一步培育同學成為具包容不同文化及關愛弱勢 社群的公民。
三年之感 不經不覺, 「仲夏藝贊」計畫延伸至今天出版本書已踏入第三個年 頭,我們深深感謝教育局及文化地圖各導師及同工多年來對本計 畫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全面鼎力支持及付出,本計畫是不可能成 功及得以延續下去。除了感謝教育局及文化地圖的支持外,各不 同學校老師及同學的支持及參與也是十分重要,我們尤為感激各 中學老師在繁重的教務中,仍百忙抽空聯同學生參加工作坊,他/ 她們對獨立電影的興趣及熱誠,皆令我們工作坊的同工十分感動 及振奮。最後,我們再次多謝各同學的參與,是他們的熱烈討論、 創意、熱情及高質素的影評寫作,真正開拓及豐富了本計畫的內 容及無限可能性,請容我們在此最後衷心說聲﹕謝謝。
10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11
計畫簡介
計畫特色 跨學科人文學資優教育 本計畫透過「獨立電影藝術評賞」,提升人文學範疇資優學生的觀察 力、分析力及創造力,以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這正是人文學 科範疇的知識。人文學科包括:語文、文學、通識、視覺藝術、歷史 等科目。而本計畫正針對不同學科的跨科學習所設計。價值的判斷是 人文學科的基本,當中涉及現代社會共識的人本精神和人道主義等普 世價值觀,而計畫也可應用於德育、宗教、公民教育和環保教育中。
12
計畫簡介 「看的方法」 電影,好像是人人也「看」得明白的視覺影像。然而,在充斥著商業 電影的香港,大部份青少年觀看電影的方式,往往慣性尋求具娛樂性 的官能刺激,或以語文上的敘述方式瞭解,忽略了「電影語言」中立 體而多層次的意義。「電影語言」有別於「敘述性語言」,瞭解「電 影語言」能豐富我們「看的經驗」,拓展學生「看」事物的方法。而本 計畫的核心目的是藉多角度「看電影的方法」開拓學生的視野。
借鑒「獨立電影」進行「批判思考」 本資優培育計畫透過觀看重獨立創作精神的「獨立電影」,培訓資優 學生運用基本的「電影語言」欣賞、分析和評價電影。學生除透過「多 角度藝術評賞電影」訓練獨立思考外,也將受引導對有關的社會議題 作出批判思考和反思。計畫能增強學生閱讀「電影語言」的能力和評 鑑力,同時藉激發他們的聯想力,提升創意及高階思維。計畫的教學模 式,主要著重電影評賞、小組討論、電影導賞實習和影評寫作四個環節, 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加強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共通能力。此 外,為使具不同資優潛質的學生得以發展其創意能力,本計畫鼓勵學 生以各種藝術形式,如:攝影、短片製作或戲劇等表達他們的意念。
13
計畫簡介
計畫對象 教師可依據附件一〈人文學科(藝術 / 電影 / 文化方面)資優學生 / 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搜集學生資料以推薦學生參加此計畫。 教師可為初步獲甄選的學生填寫行為特質量表,用「」選出其中一 格最適當描述該學生的行為特徵(極少、有時、時常、總是、不適用), 然後比較各學生在表格「時常」及「總是」兩欄取得多少個「」。 在這兩欄中取得最多「」的學生,表示在藝術、評賞、電影或人文 學科方面具備優良潛質,應獲推薦參加。
*請參考附件一〈人文學科(藝術 / 電影 / 文化方面)資優學生 / 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供教師影印使用。
14
計畫簡介
計畫目的 1.
開拓學生的視野;
2.
提升學生高階思考能力及創造力;
3.
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及關懷,啟發學生對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 中所遇到的問題作出關注、探索和反思,並提出獨特的見解;
4.
促進在人文學科範疇的各科目中,融入「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教 學」,以發掘及培育資優學生。
計畫背景 配合香港長遠發展 2009 年特首於施政報告經已提出推動六項優勢產業(教育、醫療、檢 測和認證、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環保)來發展經濟,因此香港需 要大量富創意的人才和有鑑賞力的市民。培養一群文化、藝術專業人 員和為數不少的潛質觀眾來維持整個香港的文化氛圍,非短期能為之 事,但卻有迫切需要改善現況,而重任就落在香港的教育上。
15
計畫簡介 回應藝術評賞在 3-3-4 教改的重要性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1 年公佈的《學會學習》文件中,顯示藝術學習 經驗在「其他學習經驗」中佔重要課堂比例,以提升學生的評鑑能力。 「藝術評賞」是全港學生的學習經驗中不可缺的一環,本計畫期望以 抽離式培訓方法,把「藝術評賞」作為教學工具,通過觀賞獨立電影, 加強資優生的批判思考能力,以至高階思維和創造力。
獨立電影作為學校教材 電影是當代的第八藝術,是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 戲劇七種藝術的總和。電影工業是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文化創意產業之 一,也是大眾較能即時接收的藝術媒介。以中國「唐山大地震」的事 件為例,大部分學生會較有興趣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多於閱讀《唐 山大地震》一書,以瞭解近代中國。因為人類接收視覺影像意義比文 字意義要快得多,而且電影的觀影過程更能令人好像置身其中,藉投 入角色,了解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意見。
相對主流電影而言,獨立電影講求獨立批判精神,能提供多元角度去 「看」事物。而獨立短片因成本低,能更迅速呈現和回應當刻社會事
16
計畫簡介 態,令人反思當下的社會實況。一部具獨立精神或關心人類存在價值 的獨立短片,片長約 30 分鐘,適合各個學科,包括:人文學科、通 識科、語文科、視覺藝術科、戲劇教育和其他學習經驗等課堂上使用 的教材。
從資優教育掌握電影語言,培訓學生高階思維 香港資優教育政策是香港教育的重要一環,其理念是要有系統、有方 向地集合不同人士或機構所提供的資源,支援學校發掘和培育資賦優 異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在靈活的教學方 法和環境下,充分發揮個別潛能。在多元智能的概念原則下,著重啟 發學生思考、培育創造力及個人與社交的能力。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 處資優教育組於 2011-2012 年,委託本會舉辦「仲夏藝贊:仲夏影院 與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以推動香港的電影教育,使學生的視野不 局限於主流敘述式電影模式,而是能瞭解多元豐富的電影語言,以獲 得多角度的美感經驗以至促進高階思維。
兩年的「仲夏藝贊」計畫亦獲得了十分正面的迴響,根據 2011 年的 學生問卷調查顯示,計畫可提升個人的分析及批判能力,也擴闊學員
17
計畫簡介 的眼界(96%)。當中放映會的導賞工作,能增強學生對複雜電影內 容的理解及歸納能力(86%);增加學員在公眾面前表達意見的信心 和增強學員與觀眾溝通的能力(100%);也有助同學反思自己對有 關議題的立場及建立個人意見(100%) 。
計畫理念 情境化的「多角度藝術評賞」 以往香港的藝術評賞大多應用費德曼的四個評賞步驟,然而不少學術 界人士認為該理論似乎已不足以應付當代多變而流動的文化意義。重 視個人和社會價值的情境化文本分析方法已取而代之。 1.
費德曼(Feldman,1992)的藝術評賞四步驟: 藝術蘊含人類物質、文化與精神的生活經驗;然而,為學術界 熟悉的費德曼藝術評賞四步驟,包括:描述、詮釋、分析與評
估,著重藝術品本身的文本分析,未有注重藝術品與當下情境 (context) 之間產生的複雜而多樣的文化意義。但藝術本源於 生活,與人類的當下生活聯繫才有意義。不少論者認為,學校 18
計畫簡介 的藝術評賞教育,普遍而言仍停留在精緻藝術(high art)的評 賞方式,未能有效地與不同的社會情境緊密聯繫,學生難以投 入,影響學習興趣。
劉仲嚴提到香港藝術教育近年雖然開始重視社會文化,但本土 文化往往忽略由議題引發的觀念,難於創造出深入的藝術意 1
義。 另外,獲藝術發展局頒發「2007 年藝術評論組別傑出青年 藝術獎」的劉建華也表示,學校偏向以現代藝術的評賞角度教 學,即以作者中心論瞭解藝術價值,將難於把藝術與有差異的 社會脈絡聯繫。他認為以通識切入藝術評賞的方法可發展多角 度的詮釋方向,讓藝術與社會情境連繫,豐富後現代社會的個 2
人經驗與內涵。 因此,3-3-4 新學制的視覺藝術課程理念已與時 並進,引入「藝術評賞」新方位,強調「觀看的方法」和當下 情境的重要,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創造力十分重要。
1 2
劉仲嚴著(2004):《藝術教學新論:後現代藝術教育》;香港藝術發展局;p.89 《文化地圖》月刊 v.10&12/2010; CultaZine
19
計畫簡介 2.
強調文本與情境結合的「多角度藝術評賞」: 文化研究是近 30 年歐洲新 興的跨學科研究。始祖雷 蒙 . 威 廉 斯 ( Raymond Williams)結合了社會學、 文學理論、視覺文化與文化 人類學來研究當代文化現 象。著重文本與情境結合的研究方法,關注某現象是如何與意 識形態、種族、社會階級或性別等議題產生關連。
3
簡而言之,「多角度藝術評賞」是在費德曼藝術評賞四步驟之 上,其強調作品、文本必須融合個人多方位看事物的方法,以 反思人類在當下的狀況為目的,並與研究議題或對象相關的情 境結合作探討。
3
若丁·薩達,《文化研究介紹》(第二版),Totem Books
20
計畫簡介 3.
透過「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提升高階思維能力:電影作為 第八藝術,其「藝術形式」是導演運用「電影語言」 ,包括移動 影像和聲音效果,所呈現的「電影內容」。「電影內容」包括電 影的時間、空間、社會背景和人物等。這正正為學員希望探討 的議題提供豐富而多角度的「時、地、人」情境論述的視點。 「多 角度藝術評賞電影」就是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和呈現於 電影文本內的相關內容聯繫,並選取合適的內容,然後運用有 理據的批判思考作出不同面向或深層次的視覺分析。
另外,本計畫選取的「獨立電影」 ,其導演都著力運用電影語言, 留給觀眾獨立思考的空間,讓觀眾自行運用聯想力和批判能力 作出深思和找尋答案。因此, 「多角度藝術評賞」在配合適合探
21
計畫簡介 討社會議題的「獨立電影」後,可訓練資優生的高階思維技巧, 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建立他們看世界的獨特觀點。學生對不同 電影、導演的立場與對社會情境的認識,加上資訊科技的應用 (例如:網上資訊搜尋、錄像製作等) ,能讓他們在詮釋作品的 同時,瞭解多元文化意義。繼而開拓學生的視野,訓練他們的 高階思維。此外,學生對有關事件或議題與自身關係的反思, 在人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更為重要。它有助學生建立正面而具 人文關懷的個人價值觀和社會認同。 「多角度藝術評賞」可以培 訓資優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透過反覆來回思考,引發資優生的 創造力,建立個人對議題獨特的觀點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4.
五個方面的創造力和溝通能力:獨特觀點是結果,其經過「多 角度藝術評賞」進行立體而理性的思考過程,須經由媒介方可 向其他人表達學生的思想與感受。本計畫中的獨立電影導賞實 習和電影評論書寫,是學生與其他觀眾溝通的媒介。學生將先 利用語言進行「獨立電影導賞實習」,重點式與觀眾交流。之 後再書寫影評,表述他們對某議題或某電影的獨特見解。
22
計畫簡介 5.
計畫中的「獨立電影導賞實習」和「電影評論」創作,能大大 提升資優生五個方面的創造力(five abilities of creativity)。學生 要就某議題創作電影評論,當中先產生感觸,再形成立場和表 達的內容,這是「敏覺力(sensitivity)」;而「獨立電影導賞 實習」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運用大量台詞與觀眾交流,能鍛鍊 學生的「流暢力(fluency)」;交流當中,學生須具有轉換話 題的能力和對觀眾突然發問的應對能力,「變通力(flexibility)」 得以提升;學生在兩種學習過程中,須尋找與眾不同的立場和 角度,或創新的表達方式,這便是「獨創力(originality)」; 此外,在極短的導賞過程中(5 分鐘),學生須準確把握時間, 鋪陳內容,這便是「精進力(elaboration)」。另外,計畫也將 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見計劃對創意的培育相當 完備,符合香港資優教育的要求。
23
計畫簡介
學習目標 1. 學習閱讀基本電影語言,並認識基本電影美學; 2. 掌握「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的方法; 3. 藉電影導賞實習,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創造力。 4. 透過簡單的電影評賞書寫,加強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批判思考 和發揮人文學資優生的創造力。
課節安排 建議於一般課堂以外時間進行約 8 節課,每節課約 1 小時 30 分鐘, 好讓學生在觀賞電影之前或之後,能有足夠時間討論和作分組口頭匯 報。然而,校方可因應學校時間表安排和學生需要,靈活調節節數或 課時。
24
計畫簡介
學習內容簡介 1. 人文學科的資優生比較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喜歡對有興趣的社會 議題加以探究,主動從不同渠道尋找事件真相或合乎情理的解釋。 2. 本計畫著重透過觀賞獨立電影,讓學生進行密集式批判思考培 訓。因此,學生須喜愛觀看電影、喜歡閱讀或撰寫影評。他們的 觀察力比較強,在觀影過程中往往對一些沒有明確敘述的影像細 節提出疑問或推測。學生不一定是語文能力高或善於辭令的,這 點老師需要特別注意。這類學生或會對某特定劇情、鏡頭運用或 影音效果感興趣,並作深入思考,但是缺乏方法作有系統分析和 表達。本計畫藉非敘述性的文藝電影,讓他們發揮聯想力,提升 創意。學習過程會提供理性分析、獨立思考方法和「文化關鍵詞」 概念,以輔助學生在難以言喻(speaking the unspeakable)的電影語 言下,表達對電影的看法和意念。 3. 學習形式:運用觀賞、資料搜集、閱讀、小組討論、寫作、導賞 和匯報等方式學習。著重提供促進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的空間。 以學生為本,而導師充當學習的促進者,務求令學生更易投入和 享受學習的過程,並建立獨立批判思考能力。
25
計畫簡介 4. 本計畫內容可概括分為「多角度藝術評賞」方法、基本概念、電 影導賞實習和影評書寫四部份。教師可按各級學生的程度、特質 和根據校本課程調動建議教學內容,以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
26
推行建議
推行建議
27
推行建議
前期工作 1.
安排人力資源 建議人文學科科主任和負責教師先在學務和行政上作以下安排: 本計畫涉及多樣化的電影教材,也有較多分組討論時間,而 且內容涉及不同的社會議題,建議學校安排多於一位教師任 教(建議為語文科 / 人文學科 / 視藝科 / 對電影、文化研 究或資優教育有興趣的教師) 。教師既可透過共同備課,分擔 選取合適電影教材的工作,也可分工以協助不同組別的學生 作討論和分析。 因本計畫在學校課堂以外的時間舉行,學校須及早安排上課 時間,以免與其他學習活動時間重疊。 曾有教師表示某些內容涉及人文學科所關注的個人、社會或 世界議題,故也可以適度引入全班式教學之中(如以合適的 獨立電影啟發學生思考,例如以《墨綠嫣紅》探討青少年濫 用藥物問題,往往比新聞專輯或主流的青少年電影更能引起 學生多角度思考)。
28
推行建議 2.
甄選學生 宜採取多元化及多渠道的甄選方法,詳見本書「甄選學生」 部分。
學生的興趣和意願 若果獲選的學生因已參與多項課外活動而躊躇是否參加,建 議教師讓學生自行取捨。畢竟,對課程具濃厚興趣和願意對 自己的學習有承擔,是資優生能夠受益於這類抽離式增益課 程,以進一步發展潛能的關鍵。
推行工作 1. 設立模擬電影院以助學生投入學習 在學校佈置一個模擬電影院的空間來播放電影,能令學生更投入 學習。建議學校預先把課室或禮堂的窗簾拉下,關閉所有照明設 備,在放映前把門關上,以製造黑暗、安靜的電影院效果;引導 學生放下日間課堂的所有事務和情緒,以靜默、平和、專注的態 度,讓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電影的光影世界。
29
推行建議 2. 先了解「獨立電影」的特性 「獨立電影」有別於電視台的新聞或資訊節目。新聞或資訊節目需 以中立的角度,客觀報導事件真相,並提供數據作參考(雖然在報 導的客觀性上,學界已有不少質疑) 。相反, 「獨立電影」的導演往 往通過創作表達對事件的立場。 「獨立電影」大部份屬文藝電影, 偏重立場和情感表達,但不表示作品缺乏理性分析和邏輯思維。
以發生在 2008 年 12 月 20 日的「明愛醫院失救事件」為例,一對 父子乘車往青山道時,父親突然因心臟病發暈倒昏迷,其後詢問 處職員不施援手,只建議致電 999 報警,結果病人延誤送院,最 終因失救而不治。在傳媒的渲染式報導下,很多市民斥責那詢問 處職員「無情」 ,但導演吳浩然卻在短時間創作了獨立電影《不知 者》來回應事件,反問傳媒、市民和當事人的知情程度。導演藉 鏡頭運用,讓觀眾考慮在香港醫療制度下,醫院的一個小小詢問 處職員所面對的難處,讓觀眾反思。另一方面,導演個人對事件 的深度思考,得以透過電影向觀眾表達和提問。此片提供了「多 角度」思考,值得作為提升學生高階思維的參照。
30
推行建議 3.
建議運用不同媒體的報導或宣傳與「獨立電影」對讀 無論任何具公信力的新聞或具獨立性的「獨立電影」也無法全面呈 現事件真相。要更「全面」了解事件,唯有透過更多的「片面」資 料,以更「貼近」事實真相。因此,本計畫鼓勵教師運用不同媒體 的報導或宣傳(包括商業廣告)與「獨立電影」對讀,各媒體的立 場會呈現有差異的觀點及價值觀,將更能啟發學生深層思考。
4.
運用「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方法選片作教材 以不同的位置和視角「看」同一部獨立電影,是「多角度藝術評 賞電影」的方法。因此,教師可節省不少選片時間,並可就需要, 以各種「看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相關議題。例如:一部由導 演郭臻拍攝的獨立電影《媽媽離家上班去》便可以作為個人成長 教學範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媽媽」的處境,當「兒子」的該 如何體恤媽媽。也可作為現今香港社會結構的討論,思考外傭能 否代替媽媽在家中的角色。而在全球化議題中,該影片則可視作 以「第三世界的人」解決「第一世界的人」的生活煩惱,並可供 討論彼此之間的待遇差異。有關「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的方法, 詳見「教學活動」 。
31
推行建議 5.
課堂上運用靈活分組的方法 建議教師就學生的程度、特質或喜好分組。特質或喜好(如:愛 書寫評論、愛拍攝或戲劇等)相若的同學,被安排在同一組討論, 可使他們更加聚焦及投入。反過來,教師也可讓特質或喜好不同的 同學組成一組,以一些共同作業引發他們從各自關注的向度(如文 本、視像)討論,並各展所長。例如:創作一齣不超過 3 分鐘的短 片或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創意戲劇(短片製作及比賽:可瀏覽 教育局資優教育組「香港數碼媒體創作青苗獎」網頁 http://gifted.edb.gov.hk/BIA/1213/chi/trainingresources.php#teachingkit。而
中小學簡單的創意戲劇:可瀏覽「香港創意戲劇節」網頁 http://cdf.org.hk。)語文寫作能力較高的學生負責劇本創作,溝通和 表達能力較高的學生可負責角色扮演或旁述,視覺藝術方面較強的 學生擔任美術設計等。分工合作的方式也能使學生可以就自己工作 崗位所涉及的不同立場或角度作更專注的探索。在集思廣益的過程 中,選材和內容的取捨亦能促使學生之間產生多角度的討論,此互 相參照補足的過程將有助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
32
推行建議 6.
資料搜集與延伸閱讀 本計畫著重個案的理性分析多於個人情感的表達。因此,評賞電 影前後可引導學生作資料搜集與延伸閱讀。其過程能培訓學生分 析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生建立獨到創見提供足夠養份。資料 搜集方法和延伸閱讀索引詳見「教學活動」第三節。
7.
讓學生表達有差異的看法 很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敢表達有異於同學的觀點,怕看法被師 生否定。為鼓勵學生勇於表達意見,教師需要營造安全和開放的 討論氣氛,可向學生強調觀點先不作對錯之分,而更講求學生的 聯想力和創見。之後,教師才再以電影語言、電影技巧、影片創 作者的立場及觀點和催生該影片的社會文化,以至引入其他視像 資料作對讀,從多個向度與學生作深入討論,啟發多角度及深入 思考。
8.
運用當下的社會議題,促進學生投入學習 教師不妨運用一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影片和當下的社會事件 作為學習議題,使學生更能投入批判思考。例如:當輿論談及本
33
推行建議 港「雙非孕婦」或「雙非兒童」問題,教師可選播導演張經緯的紀 錄片《一國雙城》 ,讓學生設身處地了解「居港權」在港人內地子 女心中的價值和他們為此而付出的代價,並可與大眾傳媒的報導 作比較以了解事件。
9.
以不同範疇的議題,聯繫不同科目的知識 教師可運用不同議題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共通能 力,以拓展學生的多元思維。
10. 讓學生「看得到」彼此的學習成果 分享學習成果能促進學生彼此觀摩交流,互相砥礪,因此,學生 的優秀作業如影評寫作或短片創作,對其他同學均具有參考價 值。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學校的網上平台,發佈學生的優秀作業, 以表揚及進一步鼓勵更多創作。教師也可在計畫以外定期舉行全 級或全班的放映會,並由學員擔任導賞員,一方面鼓勵學生獨立 思考,同時亦可發掘更有興趣和潛質的學生,使培育計畫能持續 發展,培育更多資優學生。
34
推行建議
後期評估 教師可透過收集學生作品、學生互評、問卷調查、教師和學生面談 等進行計畫評估,以適度調節計畫內容或選片取向,請參考附件 三、四及五。計畫成效的評估完成後,可與學校學務及行政人員和 相關人文學科的科主任商討日後推展校本資優培育計畫,規劃校本 人文學科資優教育持續發展的方向,例如與中文科合作,加強寫作 評賞文章的訓練,以進一步優化課程和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又例 如舉辦進階班,選擇同一主題或概念(如全球化)的多套獨立電影 和商業電影作對讀研究,使學生能更具體掌握及分析相關議題的爭 議處。
35
36
甄選學生
甄選學生
37
甄選學生
甄選學生 要令校本抽離式資優培育計畫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除了需要學 校學務和行政工作的安排外,甄選具相關特質的資優學生進行培育是 關鍵的過程。學校可以經由教師提名、學生自薦等多種甄別途徑,加 上參考學生的特質和在人文學科的學習表現,輔以實作評量和面試等 多元化方法,甄選合適學生參加本計畫。
1.
計畫對象 中三至中六人文學科資優學生。
2.
學生須擁有的特質 包括:學習特質、學習態度、創意、語文能力及其他方面,教師 宜參考〈人文學科(藝術 / 電影 / 文化方面)資優學生 / 高能
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見附件一)以辨識學生的潛質。
3. 甄選學生的方法 人文學科資優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物靈敏度高,反應快捷,學習 速度快,能以既定原理舉一反三解答問題。校內的考測成績某程 38
甄選學生 度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教師須注意的是,學校的測考內容 和目標或與本計畫有異。一些資優學生在校內的測考成績或口語 能力未必出眾,也未必喜歡表達或表現自己,所以本計畫更建議 教師透過日常的接觸以了解學生的特質。也可邀請相關級別的教 師,依據「量表」初步甄別出具潛質的學生,之後以小組面試和 實作評量作最後甄選。 4.
小組面試 4 名同學一組, 時間約 20 分鐘內,建議評分準則如下﹕ 項目
正面
負面
獨立思考能力
高獨立思考能力
低獨立思考能力
批判邏輯思考
高理性批判力
低理性批判力
投入程度
積極參與
缺乏興趣
觀賞經驗
觀賞經驗豐富
缺乏觀賞經驗
基礎電影知識
電影知識廣博
電影知識貧乏
演說能力
詞彙用字說話技巧
詞不達意
表達技巧
生動流暢
分析能力
高理性分析力
對電影的興趣
39
低理性分析力
甄選學生 建議評分方法 獨立思考能力
25%
對電影的興趣
25%
演說能力
25%
分析能力
25%
總分
100%
建議面試問題
個人意願 你希望在是次工作坊獲得甚麼知識?你參加的目的是甚麼? 對電影的興趣 你喜歡看電影嗎?平均每個月會花多少時間於電影上? 觀賞經驗 你看電影的經驗有多久?平日會看多少部電影?看哪一類型? 有沒有看過獨立電影? 獨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 你最喜愛的電影是哪一部?喜愛那部電影的原因是甚麼?可嘗 試分析這部電影的主題和手法嗎?
40
甄選學生 建議實作評量 播放電影或電視節目選段,學生評論其內容和導演的意圖 (時限兩分鐘)。 參考學生作品:曾經長期參與的影音製作,或得過本港或 國際相關比賽獎項的創作。
面試需要注意的事項 學生喜歡哪類型或哪部電影不是重點,重點是透過學生的回 答,教師須辨識他們有沒有以下的學習特質: 細心觀察; 分析力強; 抱懷疑態度; 對社會上人與事的關注; 會否站於角色處境思考事件;
對電影涉及的議題有個人看法。
41
42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43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簡介 1.
教學目的:藉藝術評賞獨立電影,提升學生的創意和高階思考能 力
2.
主要學習範疇:人文學科
3.
計畫模式:抽離式
4.
發展能力:觀察力、分析力、共通能力、批判思考、創造力和溝 通能力
5.
理想學員人數:20 至 25 人
6.
學員年級:中三至中六
7.
節數:8 節,每節 1 小時 30 分,共 12 小時 (教師可就學校課堂情況,適量調節課時。)
8.
教學活動前需注意事項: 「補充閱讀內容」 : 建議教師在施教每一節前,先參閱專為教師提供的「補充閱 讀內容」 ,以對課節相關內容有足夠了解。
44
教學活動 教學器材的安排: 手提錄像機一部(供第一節課時使用) ; 投影機一部(第一節課使用手提錄像機時,需連接投影 機,以便教師即場示範如何運用鏡頭播出在機中的影像) ; 投影螢幕一個。
45
教學活動
第一節 認識獨立電影、電影語言和電影評賞 1.
學習重點: 認識獨立電影的特性; 藉觀看電影,讓學生了解批判思考的重要; 認識基本「電影語言」 ; 介紹欣賞和評論電影的方法。
2. 教學材料: 導演谷德昭的電影(2002)《嫁個有錢人》片段(5 分 13 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VmI3JkOjA。 導演賈樟柯的電影(2001)《狗的狀態》片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zMTI3MjQ=.html。 導演周星馳的電影(2001)《少林足球》 。片中周星馳在「甜在心 饅頭」的片段(約 13:50-19:30) 。
46
教學活動 其他可供參考電影: 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前衛電影(1929)《一 條安德魯的狗》(Un Chien Andalou)(片長 16 分 26 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RQHeO3B6kg。 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 (1999–2000) 主持的電視節 目,The Awful Truth 片段(片長 7 分 13 秒)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OaTpYl8mE。 Morgan Spurlock(2004),Super Size Me (片長 1 小時 39 分 39 秒) 。探討美國跨國企業提供的快餐對美國人健康的影 響,以質疑企業的社會責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RXuuH9AI。
47
教學活動 3.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觀賞電影、討論、講課、即興戲劇和鏡頭示範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引入活動:透過分析主流電影與獨立電 影的分別,了解獨立電影的特性。
一. 教師播放大約各五分鐘的主流電影和 獨立電影: 例如谷德昭的《嫁個有錢人》的片段。 再播出導演賈樟柯的中國獨立電影《狗 的狀態》 。之後讓學生比較兩者的分別。
二. 教師以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兩者的不同: ~哪一部是獨立電影?為甚麼?(教師可 從電影中的時、地、人三方面引導學生分 析兩部電影的差異。)
48
教學活動 ~《嫁個有錢人》的導演在說一個怎樣的 故事?《狗的狀態》呢? 。 三. 教師繼續提問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可參考工作紙(一)按學生的程度提
對比《嫁個有錢 人》 ,同學對《狗
問)
的狀態》可能有
~你認為導演為何讓港、台兩位著名歌星
更多不同的看 法。例如:認為
當《嫁個有錢人》的男女主角?觀看此片 後,其內容留在大家腦海中的現代男女關 係是怎樣?對此有何看法?
片中小狗受到人 類虐待;擁有寵 物的同學甚或會 反思應不應該飼 養寵物。
~此類現代版童話式愛情故事的橋段,屢 見不鮮,你認為觀眾為何百看不厭? 童 話故事與現實之間有何關係?
~有留意童話式愛情故事總是大團圓結 局嗎?為甚麼?你有想過其與市場策略 有關嗎?
49
另一方面,也可 讓學生知道我們 的觀賞經驗是被 觀看主流電影的 方式所宰制,令 我們無意間把很 多劇情發展變得 理所當然。
教學活動 資優生往往對事物有強烈的價值判斷,因而或會覺得電影中人 輕看其他動物生命的價值,是不平等或不公義的事。也或會探 究導演的弦外之音,如:導演是否反問為何中國人如此殘忍, 旁觀狗的掙扎等。
~《狗的狀態》為甚麼會由只不過是路邊
答案的多樣性, 正顯示了「獨立
的一頭小狗當主角?
電影」的特性。 「獨立電影」往
~《狗的狀態》的影像為何那麼粗糙?電
往運用視覺語言 表達複雜而難以
影沒有字幕,沒有對白,沒有幽怨的音 樂。但為何同學看了會覺得難過?
用語言敘述的意 念,讓學生有更 多批判思考的空 間。
~大家同樣觀看一部電影,為何同學之間 的看法有所不同?
為何要評賞「獨立電影」?
一. 教師從以上的討論引導學生歸納獨立 電影的特性: (詳見「補充閱讀內容」。)
50
當學員已觀察到 獨立電影令人深 思的多層意義 時,請把問題焦 點帶回到兩部電 影的比較中。令 學生暫時脫離由 主流電影灌輸給 學生單一的並以 尋求觀感刺激為 主的觀影方式, 而投入欣賞「獨 立電影」。
教學活動 二. 教師講解: 教師可參考「補充閱讀內容」講解「獨立 電影」在不同社會的意義。「獨立電影」 常質疑主流電影和媒體傳遞的價值或觀 念,它對社會的影響,能令學生明白批判 精神對社會的重要。懂得觀賞「獨立電影」 能啟發和訓練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和創造 力。而要更懂得觀賞電影,先要認識「電 影語言」 。
甚麼是「電影語言」?
一. 教師以提問讓同學明白不同的溝通形 式,需應用不同的「語言(language) 」 : ~書本的作者是用甚麼與讀者溝通?(建 議答案:文字書寫)現在課堂上,教師是 用甚麼與同學溝通?(建議答案:語言)
~那麼導演在電影中是以甚麼與觀眾溝
51
教學活動 通?(請老師把同學的種種答案歸納為「影 像」與「聲音」 ,也就是「電影語言」的基 本元素。之後利用鏡頭大小解釋甚麼是「電 影語言」 。詳見「補充閱讀內容」 。) 二. 以「即興戲劇」表演與拍攝其過程讓學 生了解「鏡頭運用」 : ~教師邀請三名同學參與歷時半分鐘內 的即興戲劇演出(由同學自願參與,效果 將更佳。劇本見下。) ~劇本: (美國警察甲誤殺了市民乙,過程被乙的 朋友丙看到了。市民乙被擊斃於椅上。)
朋友丙(驚慌地)對警察甲說:「你為何 殺死乙?」
警察甲說:「因為乙想從他褲袋拔出手槍 殺死我。我只是先發制人。」
52
教學活動 (然後朋 友 丙 從 乙 的 褲 袋 中 抽 出 他 的 手,發現乙手中拿著的不是手槍。)
朋友丙(嘩然)望著警察甲:「乙只是拿 著一排巧克力呀!」
警察甲(驚慌地)說:「甚麼?」 (劇終)
~當同學已掌握這段即興劇時,教師另外 邀請一名同學(最好是熟悉或喜歡拍攝錄 像的同學)拿著手機,以全景角度拍攝演 出,並經過投影機即時讓學生觀看。
~之後,教師讓學生站在高處,把即興劇 重演和重拍一次。不過,這次當警察甲和 朋友乙對話時,把鏡頭快速移近當事人的 頭部,即只呈現當事人的面部表情。
53
器材:手提錄像機 需連接投影機,以 便教師指引同 學,即場演示不同 的鏡頭運用(全景 角度和從高處向 下的角度),將會 帶出不同的效果。
教學活動 ~教師提問:兩次的拍攝,哪一次的表現 方式令同學感到劇情很緊張?更投入? (同學會選擇後者,那便可以播放以下片 段,再讓他們了解「鏡頭」的「說話」技 巧。)
三. 透過觀賞電影,分析基本鏡頭運用: ~教師先播放大約六分鐘的主流電影,周 星馳導演的《少林足球》的片段(周星馳在 「甜在心饅頭」的片段,約 13:50-19:30) 。 要求學生留意鏡頭運用。
~導演運用哪兩種鏡頭交代男主角身處 的位置?
~運用甚麼鏡頭表示趙薇「功夫」了得?
~當周星馳說:「嘩!好靚呀!」導演如何 利用鏡頭帶觀眾看趙薇的樣子?
54
人文學科資優學 生對社會議題的 記憶特別深刻細 緻,能將其中的議 題整合和看見不 尋常的關連,透過 學習解構電影語 言,學生更能多角 度反思社會議 題,提升批判能 力,促成創新的視 點。
教學活動 ~鏡頭如何介紹戲中書生和中年男士等 人?用了幾種鏡頭?為甚麼最後運用全景 鏡頭?
~為甚麼你會發笑?笑甚麼?意識上有問 題嗎?如果你是劇中人物,你會有甚麼感 受?(建議答案:導演邀請觀眾一同取笑一 些沒有美好容貌和身材的人,觀眾在無意識 中參與在其中。電影評論不單是說一部片好 看與否,更是對當中意識的評價和反思。)
四. 基本鏡頭運用的介紹: 老師可藉《少林足球》的片段和工作紙(二) 讓學生了解「鏡頭大小」和「鏡頭角度」 。 我們必須令學生了解這兩部分,方可進行 電影評賞。 (詳見「補充閱讀內容」 。)
55
教學活動 電影欣賞與電影評賞的分別 一. 「賞」——電影欣賞 ﹕ (詳見「補充閱讀內容」。)
二. 「評」——電影評論: (詳見「補充閱讀內容」。)
56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第一節工作紙(一)(教師版:附建議答案) (另有學生版供教師教學之用,見附件二〈第一節:工作紙(一)〉) 試比較商業電影《嫁個有錢人》與獨立電影《狗的狀態》以下幾 方面的不同: 內容比較
《嫁個有錢人》
《狗的狀態》
1
主角
歌星鄭秀文。
2
故事發生地
香港和歐洲;上流社會 內地;普通人民。
點和階層
與低下階層。
故事主題
低下階層女子如何嫁入 小狗如何奮力掙脫人類給
3
待售的小狗。
豪門,而且獲得真愛。 牠的綑綁。 導演認為是大部分香港 女性夢寐以求的理想。 4
故事結局
低下階層女子終於嫁給 小狗依然在掙脫,沒有交 富有人家。
代牠的去向。
5
對白
有
無
6
與社會現實
不太真實;像童話故
寫實
相符嗎?
事。
7
娛樂性
豐富
欠奉
8
整部電影的
輕鬆,詼諧,像做夢
沉重,引起反思
氣氛
57
教學活動 9
是否耗資千
是
否
萬的製作? 10 導演有市場 考慮嗎?
有;歌星當主角;滿足 無 觀眾相信世上有真愛的 希望。
11 導演想表達
低下階層女子嫁給有情 關於生命的價值,可以 有財兼且英俊的有錢
甚麼? 當中傳遞甚
是……
人。女性的終身幸福由 ~小狗受到人類虐待; 男性和金錢所主宰。
~人輕看其他動物生命價 值,是不平等或不公義的
麼價值?對
事;
社會有何影
~中國人的「圍觀文化」
響?
或者沒有惻隱之心;
導演沒有明確表達影片傳遞的意思。觀眾 可就自身經驗聯想相關的意思。「獨立電 影」就是常運用多層次而非敘述性的視覺 語言,表達多角度的思想,或者邀請觀眾 自行聯想當中的意義。
~小狗的遭遇好像暗喻某 些人的人生狀況,受着不 同外在因素的操縱與剝 削。
進一步訓練資優生的觀察力和聯想力,使 他們在觀影過程中更加留意一些沒有明確 語言表述的影像細節,教師可以請學生初 步分析令他們印象深刻的特定鏡頭運用及 影音效果,甚至結合影片創作的時代背 景,作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節工作紙(二)(學生版)見附件二
58
教學活動 5.
補充閱讀內容: 何謂「獨立電影」? 相對於主流商業電影: 「獨立電影」與「非獨立電影」之間並沒有清晰的分野。 「獨立電影」普遍而言,是相對於商業電影以市場作首要 考慮的電影製作。其製作在非市場主導的情況下,導演更 能暢所欲言向觀眾傳達訊息或意念。當中往往出現更多的 創新角度,影響今天主流電影的拍攝手法。
多為低成本製作、非主流、實驗性和前衛性電影: 獨立電影並沒有一個統一不變的定義,卻是一個相對性概 念。普遍來說,獨立電影是指那些低成本製作、非商業化、 非主流發行、實驗性、多元論述、前衛性或不只限於劇情 模式的電影文本。
強調獨立自主的製作: 獨立電影多是自資或接受資助而製作,強調製作本身的獨 立性,盡量在不受資金來源影響的大前提下創作。
59
教學活動 多元化: 很多獨立電影的製作直接介入社會(social engagement), 也有很多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 sake)的文藝電影。
「獨立電影」在世界各地的情況:在各種社會脈絡及歷史背 景下,獨立電影的發展及意義也有不同。 歐洲獨立電影的情況: 1920 年代,電影作為新媒體的功能日漸成熟,開始被不 同的藝術家及知識份子採納為對抗和批評大眾傳播媒體 的 重 要 媒 介 。 當 時 的 藝 術 家 如 漢 斯 . 瑞 克 特 ( Hans Richter) 、 尚.考克多(Jean Cocteau) 、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潔敏.杜拉克(Germaine Dulac)及維金.艾 格林(Viking Eggeling)皆從事達達主義及超現實的電影 實驗。著名作品有︰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及薩 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前衛電影的《一條安達 魯狗》(Un Chien Andalou) (1929)。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的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
60
教學活動 (Cahiers du Cinéma)—— 一群年輕影評人,開始引用新 的電影概念及存在主義哲學拍攝電影。他們厭倦了 50 年 代法國傳統片廠建制的經典改編製作,改以小成本拍攝獨 立電影,題材強調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採取另類剪接手 法,以快速切換場景鏡頭捕捉現實中流動的意象,在整體 敘事上營造不連貫效果,與當時精緻的主流片廠電影成對 比,也逐漸形成一種新的集體電影美學運動,掀起了「法 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代表人物包括︰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 、伊力.盧馬(Éric Rohmer)及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等人。經典作 品則有︰杜魯福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尚盧.高達的《斷了氣》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等。
歐 洲 的 獨 立 電 影 包 括 關 於 實 驗 ( experimental )、 先 鋒 (Avant-Garde)及地下(underground)等不同概念的電影。 實驗及先鋒電影多著重影像及美學形式的創新,而地下電 影則是相對於國家體制或大型電影公司的創作。
61
教學活動 「道格馬 95 電影宣言 (Dogme 95) 」是一場由丹麥導演 拉斯馮提爾(LarsVon Trier) 及 托馬斯溫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於 1995 發起的先鋒電影運動。他們反對荷里 活大型製作、過多的後期人工燈光、布景、道具及音樂處 理,也反對運用科技及特別效果(special effect)。強調電 影的真諦是回歸故事(story) 、演技(acting)及主題(theme) 本身,重視故事和演員本身的真實感及純樸性。宣言影響 整個歐洲電影界,吸引了歐美各獨立電影工作者響應,出 產了二百多部電影。代表作品有托馬斯溫特伯格的《慶祝》 (The Celebration)(1998)。
美國獨立電影的情況: 美國獨立電影主要多指沒有荷里活大型電影公司投資製 作的美國低成本電影。這些大型電影公司包括:米高梅、 雷電華、環球影業、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斯。他們曾在 1920 年代到 1950 年代操縱荷里活的製作、發行、放映等 連鎖體系。雖然 1948 年的「派拉蒙判決」 ,使他們的連鎖 體系瓦解,但其中四家電影公司仍是目前美國的主要電影
62
教學活動 製作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派拉蒙判決」加上輕便攝影機的發 明,讓一群專門拍攝實驗和前衛電影的藝術家為電影業帶 來了新朝氣。至 70 年代,荷里活也開始聘用這類導演, 並給予他們相當大的創作權。但有些導演仍然與「荷里活」 保持距離,要求更自主地創作電影,如大衛.連治(David Lynch)的《象人》 (The Elephant Man) (1980) 。但有趣的 是,影片叫好叫座,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最佳影片及最佳 導演等八項提名,令連治反而因為《象人》而獲得荷里活 主流電影界認可。
90 年代以來,美國獨立電影逐漸成長。廉價數碼攝影機 的出現、非線性剪接與混音軟件,加上個人電腦的普及, 使拍攝電影的門檻降低,大大鼓勵更多導演做小本電影製 作 。 而 推 動 獨 立 電 影 的 組 織 日 舞 影 展 ( The Sundance Institute) ,也為一眾具創意的新電影工作者提供相當多的 機會。那時主要的獨立電影人包括︰斯坦.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 、哈利.艾發瑞特.斯密斯(Harry Everett Smith) 、
63
教學活動 先鋒電影之母梅雅.黛倫(Maya Deren)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莊拿斯.梅卡斯(Jonas Mekas) 、肯.雅各斯(Ken Jacobs) 、傑克.史密斯(Jack Smith) 、麥克.庫查(Mike Kuchar)及布殊.康納(Bruce Conner)等。
現在美國的主流與獨立電影界限漸漸模糊。許多現今美國 大型電影公司旗下會成立獨立電影公司,以製作獨立電 影,或購買與放映外國的電影。
香港獨立電影的情況: 香港電影工業主要由商業市場主導,非商業電影製作的生 存空間比較狹小。90 年代開始出現各種因素推動本土獨 立電影製作,當中包括:
一. 電影專業教育機構: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及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等院校培育不少電影人 才。他們最初大多受學院教育的薰陶,拍攝過一些藝
64
教學活動 術性較重的獨立電影。
二. 政府資助︰ 1997 年成立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和 2007 成立的電影發 展基金支持過不少獨立電影創作。
三. 獨立電影發行︰ 陸續有「影意志」和「藍空間」等為香港獨立電影作 推廣及發行的機構出現,但發行量不多,導演也難以 倚靠本土發行而獲得收入。
四. 獨立電影放映或比賽活動: 「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 「鮮浪潮」等節目為獨立電影提供放映和交流機會。
五. 數碼科技的發展: 數碼科技的發展大大減低製作成本,令很多有技術和 創意的新晉導演可以低成本拍攝獨立電影。
65
教學活動 香港獨立與商業電影界限模糊,不同電影工作者多於 主流與實驗、商業與獨立之間遊走,如:由商業電影 製作的獨立電影,黃精甫及李公樂導演的《福伯》 (2004) 。從事商業製作的獨立電影人︰彭浩翔的《暑 期作業》(1998)、《買兇拍人》(2001)等;崔允信的 《三條窄路》 (2008) 、 《憂憂愁愁的走了》 (2001)等。
而倚重國際影展及資金製作的獨立電影有︰導演陳果 的《香港製造》(1997)、《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 和《細路祥》 (1999)等。另外,主流導演的低成本或 獨立製作有︰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9)和 《桃姐》(2012)等。
非商業紀錄片(Documentary)有張虹的《中學》 (2003) 《搬屋》(2003)和《平安米》(2002)等。實驗及前 衛電影則有︰麥海珊的《唱盤上的單行道》(2002)、 黃志偉的《旅客》(2003),均著重聲音、影像及新媒 體的創新。
66
教學活動 以錄像介入社會行動(Social Activism)的電影有藝術 組織影行者(V Activtist)的《黃幡翻飛處》 (2006)和 《鐡怒沿線–菜園紀事》(2009)。
中國獨立電影的情況: 自九十年代初期,中國出現了一班風格及背景類近的年輕 導演。他們有的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有的則源自其他 院校的導演系,大部份皆傾向在體制外以低微的資金拍攝 他們的首部電影。
在電影的主題風格上,其作品的內容和風格皆與他們的前 代——「第五代」導演群——大異其趣。譬如當第五代導 演多傾向以農村及傳統中國封建社會為電影主題去反思 歷史及文革創傷,或轉投市場拍攝古裝俠客巨片時,這一 班新導演群多以「寫實」的電影手法去探討當代中國都市 中年輕人、藝術家群及平民的生活狀況。
67
教學活動 由於他們的作品均未進入審批體制或無法在主流媒介中 播映,加上其主題、風格及年齡背景相近,所以論者皆紛 紛給他們冠以「獨立」 、 「第六代」的名稱。例如︰張元的 《媽媽》 (1990) 、 《北京雜種》 (1991) 、 《東宮西宮》 (1996) ; 婁燁的《蘇州河》(2000)、《紫蝴蝶》(2003)、《頤和園》 (2006);賈樟柯《小山回家》 (1995)、 《小武》(1997)、 《站台》 (2000) 、 《任逍遙》 、 《世界》 (2004) 、 《三峽好人》 (2006) ;吳文光《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 (1990)和 冒著生命危險,向公眾揭示煤礦工人慘況的李揚作品《盲 井》 (1997)等。
獨立電影與主流電影的美學特徵:
獨立電影
主流電影
寫實派
獨立電影 先鋒派
現實主義
主流意識形態
多涉及社會議題
傾向戲劇情感化
多探討電影本身的
重官能剌激
藝術形式
68
形式主義
教學活動 甚麼是「電影語言」? 「語言」是人溝通的媒介。要把訊息以電影形式「傳送」給觀 眾,需要透過某種特定共有的「語言」 ,此種語言即謂電影語言。 劇本終歸是文字,有影像的才是電影,至於如何將劇本(文字) 轉化成電影(影像) ,則有賴多種「電影語言」的運用。
電影是由影像配合聲音而成的,影像方面,有鏡頭大小、角度、 構圖(framing) 、鏡頭運動、分鏡、剪接的節奏等。而聲音方面, 則包括音效和音樂等。它們都是電影語言的一部份。電影就是 運用影像及聲音去描述、形容導演所思所想,使抽象的意念和 感覺,能夠有效地表達和展現在觀眾眼前。
電影影像方面,鏡頭(shot)是最基本的「電影語言」元素。 鏡頭的運用,可算是電影藝術其一獨特之處。一部電影是表現 一個故事(story) ;故事則由場(scene)組成,而組成場的,就 是一個一個的鏡頭。如果把一部小說與一部電影作比較,兩者 在語言結構上有以下類似的地方:
69
教學活動 一部小說(Novel)
=
一齣電影(Movie)
一個章回(Chapter)
=
一段 戲(Sequence)
一個段落(Paragraph) =
一場 戲(Scene)
一句句子(Sentence)
=
一個鏡頭(Shot)
一個 字(Word)
=
一格影片(Frame)
因此,鏡頭可算是電影最基本的單位。以下將簡介鏡頭的基本「電 影語言」 : 鏡頭大小(Shot Size):
70
教學活動 遠景
用於交代或介紹環境(establish shot) 、
(wide shot) 表現出主體或主角與環境的關係。給 觀察的感覺相對冷靜。 全身景
主要交代主體或主角的外觀。
(full shot) 中景
常用於表現主體或主角的某些上半身
(medium
動作。
shot) 特寫
常用於表現、強調某些重要的表情、
(close up)
動作、部位,由於特寫的壓迫力較大, 故給觀眾的感覺相對強烈。
鏡頭角度(camera angle): 以不同角度放置鏡頭拍攝,在觀眾的視覺心理上各有 不同的效果。這些心理是每一個人共有的,是由小孩 長大成人經歷潛移默化的結果。例如嬰孩(弱者或需 求者)經常是由低向高望著成人或父母(強者或供應 者) ,又例如領袖總站在高臺演講。 71
教學活動
72
教學活動 低角度
即攝影機比主角的視平(eye level)為
(low angle)
低,拍出來的效果是帶給觀眾一個仰 視的角度,被攝的主角頓時變得高高 在上、高大威猛了。
高角度
即攝影機位置於主角視平之上,拍出
(high angle) 來的效果,則是一個從高向俯視的角 度,主角像是垂頭喪氣似的,主角的 地位在觀眾的心理上變得低微了。 主觀鏡頭
攝影機代入了某一位角色的視點,稱
(POV,
之為主觀鏡頭。這種鏡頭可讓觀眾完
point-of-view
全代入角色,看角色所看。這種手法,
shot)
在恐怖片中甚為常見,因為恐怖片如 能讓觀眾完全代入角色,其恐怖的效 果會更顯著。
73
教學活動 鏡頭運動(camera movement) : 一. 安裝攝影機的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四種,能製造 不同的效果: 放置在三腳架 這是攝影機最基本的放置方式,向觀 上
手提
眾呈現平穩的影像。
相反,手提攝影機拍攝的方式,向觀
(hand held) 眾呈現不平穩的影像狀態,多應用在 表達事件的現場性(real time)或在 旅途中的狀況。 軌道 攝影機置於路軌上,可以跟著拍攝 (track/dolly) 對象移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O wmV8oW-Pk 升降台 (crane)
可以制造由上而下的鳥瞰或俯視的 宏觀角度拍攝對象,多用以表現拍攝 對象與其他事物的關係。
74
教學活動 二. 運動效果: 垂
向上移動 (tilt up) /
由下至上(uplift) :多表
直
向下移動 (tilt down)
達躍起、昇華和興奮的
移
感覺。
動
由上至下(down) :多表 達沉重、低落和墮落的 感覺。 垂直並向不同方向/ 可瀏覽: 角度移動 (crane up/ crane down)
前
由近至遠
多表達鬆弛和安全的感
後 移
www.youtube.com/watch? v=WmnkhzmdYdY 或 www.youtube.com/watch? v=viHsKYmBcxs
覺。 由遠至近
多表達緊張、不安全和
動
壓迫的感覺。 後移鏡頭(track out)/ 鏡 頭 在 路 軌 上 前 後 移 前移鏡頭(track in)
75
動,有如人在行走中。
教學活動 縮小 (zoom out)/
因為人的眼睛不能變
放大 (zoom in)
焦,把前景縮小變成背 景,會令人產生不真實 和不自然的感覺。 例子: www.youtube.com/watch? v=je0NhvAQ6fM
水
由左至右
由一點去到另一點,讓
平 移
人感覺自然。 由右至左
由一點返回另一點,讓
動
人感覺不自然。 向右橫搖鏡頭/ 向左橫搖鏡頭 (pan right /
有如人在搖頭,較讓觀 眾感覺自然。例子: www.youtube.com/watch? v=FhTEe5vjN3Q&feature =endscreen&NR=1
pan left) 推軌右移鏡頭/
路軌放置在對象左右拍
推軌左移鏡頭
攝,較讓觀眾感覺自
( track right / track 然。例子: www.youtube.com/watch? v=45e1XuA-oLY
left)
76
教學活動 分鏡: 一. 首先,導演是一位主動帶領觀眾去「看」的人, 鏡頭就是觀眾的「眼」,導演在甚麼時候讓觀眾 知道甚麼東西,這是分鏡的基本原則。
二. 所謂分鏡,就是導演在拍攝前或拍攝時,決定了 用甚麼鏡頭大小、角度及鏡頭運動去表現一系列 鏡頭,再而把之接合起來。
三. 正如之前所提及,鏡頭是電影最基本的單位。基 本而言,鏡頭要通過剪接的接合才成一場戲。
為甚麼以獨立電影作電影評賞? 獨立電影富人文精神,是好的人文學科教學材料: 獨立電影題材多元,提供鮮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不少獨立 電影的導演都以人文關懷之心出發,特別對社會各階層的 現實生活有關切的體恤。例如:中國獨立電影導演趙亮 的《上訪》 ,花了 12 年時間記錄一群遠從各地來到北京 為向中央政府伸冤而聚居於北京火車站旁無助老百 姓。事件一度引起國際輿論關注。而香港導演郭臻的《媽 77
教學活動 媽離家上班去》則描述了香港外傭的處境。
抗衡主流媒體宰制的單一觀點與價值觀: 商業電視或電影為保證客路,往往編製俊男美女或英雄救 美等的既定橋段,當中其實灌輸一種以貌取人或金錢利益 等的單一價值觀。獨立電影卻往往反其道而行,甚至對單 一狹隘的價值觀作出批判。
相對地更有時效性回應社會議題: 獨立電影多是低成本製作,徵集人員、籌措資金較容易, 因此能因應時事作快速回應。導演吳浩然的《不知者》 在短時間回應香港醫療失救事件,帶出更深層的問題。 (預告片 www.youtube.com/watch?v=upD8Bvret2I)
更多藝術性製作,開拓觀眾的視野: 獨立電影因藝術性較高,對比商業電影,有更多抽象視覺 語言留給觀眾分析和作藝術評鑑。
78
教學活動 獨立短片的長度適合課堂使用: 獨立短片的長度多在 10 至 30 分鐘內,適合老師作為教材。
電影欣賞與電影評賞的分別 「賞」——電影欣賞: 一. 常會簡介故事或電影工業的背景歷史;
二. 觀眾對文本的個人主觀好惡,對故事主題或情節 的合理性作分析及批評,對情節的流暢度或觀映 經驗或快感作評價。偏重電影欣賞價值高低的個 人喜好。
「評」——電影評論: 一. 是針對某角度以有力的理據對電影作出具分析性 的批判思考書寫,以建立個人對電影的觀點,從 而對某些社會議題作反思,甚至開創對事件的新 看法。
79
教學活動 二. 評論可分多組結構,之間互相影響: 以故事論述分析
例如:主題、角色設計、情節、場 景、社會經歷或音樂氣氛營造的要 點分析。
以電影語言分析
例如:美學上、音效、美學風格。
以生產、市場與社 例如:電影投資者是誰,在當時某 會文化脈絡分析
種政治環境下推出某類電影以賺取 票房。
市場、社會文化脈 例如:文本與社會。 絡的關係分析 心理分析
例如:觀看方式、受眾如何在文本 中建構自身的身份認同。
跨學科主題分析
政治社會學︰探討影片反映出來的 社會意義,如角色中的社會階級、 政治認同及宏觀的社會結構。 生態學︰探討文本中的生態、環 保、保育、污染及發展議題。
80
教學活動 性別研究︰從電影的內容、主題及 整個電影機制上,探討性別的差異 與平等問題。 文化研究、哲學、符號學、倫理學、 心理學、歷史學等分析方向。
81
教學活動
第二節 多角度思考、青少年成長與自我身份認同
1.
學習重點: 應用基本「電影語言」觀賞獨立電影; 透過評賞獨立電影,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 ,提升高階思維; 認識「自我(self)」和「身份認同(identification)」。
82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導演張經緯的獨立電影《墨綠嫣紅》(2002) 片長 28 分鐘。可電郵「秀美製作」外借電影。電郵地址: beautiful.prods@gmail.com 或致電「文化地圖」:3487 5279 電影曾入圍 2010 年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第十六屆 ifva 比賽公開組入圍作品; 導演張經緯簡介:曾任許鞍華作品《天水圍的夜與霧》編 劇,獲得 2005 年香港亞洲電影投資 HAF 大獎。作品《歌 舞昇平》及《音樂人生》均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 《音樂 人生》在香港上映 8 個月,並成為香港首部獲頒金馬獎的 香港紀錄片。其近期作品有《墨綠嫣紅》及《一國雙城》, 以紀錄者的眼光關注社會上不同議題,後者更入選第 35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 。 資金來源:由香港禁毒基金資助。
83
教學活動 3.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簡介電影、觀賞電影、分組討論、講解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應用基本「電影語言」觀賞獨立電影 導演不單表達濫藥 和濫交的青年所承 受沉重的後果,更重
一. 觀賞獨立電影
要的是他從中含蓄 而細緻地表現了他 對邊緣青年處境的
~簡介電影:教師在播放《墨綠嫣紅》 (片
體恤和關懷,對每個 人的生命價值的看
長 28 分鐘)前,可先簡介電影是導演張 經緯在香港禁毒基金資助下製作的「禁毒 短片」。然而,其拍攝風格與一般說教式
重。《墨綠嫣紅》的 英文片名為 Crimson Jade,Jade 即翡翠, 是珍貴的寶石,也是 女主角的英文名。它
的禁毒宣傳片截然不同。其藝術性高,且
是一部富有人文精 神的文藝電影。因此
以視覺語言表達主角複雜的處境和情 感,令觀眾作出不同層面的反思。
影片不單可作「藥物 教育」或「個人成長 教育」 ,其背後傳遞 體恤和諒解別人困 境的態度也適合教 師應用於德育(品德/ 價值/生命教育)或倫 理與宗教科課程中。
84
教學活動 二. 利用「鏡頭分析」進行「多角度思考」 本課程主要目的 是透過評賞獨立
~學生分組討論(每組 6-8 人) :先利用〈工 作紙(一) 〉 ,以電影鏡頭引導學生利用觀 察、理性分析和聯想思考電影中的鏡頭影 像在說甚麼,再由代表匯報。
電影,提升資優 學生的多角度思 考能力。因此, 教師可引導學生 在觀賞過程中, 不須把《墨綠嫣 紅》單作為禁毒 短片的視點觀
~教師引言:導演用鏡頭帶出多層的問 題,反映了問題的複雜性,他巧妙地用鏡 頭表達出十分多層次;同學可繼續利用之
賞。教師可就課 程主題作重心, 帶領學生觀察片 中其他人和事, 從而由學生自行
前的工作紙討論內容作深入的討論,發掘
找出對「墨綠嫣 紅」的個人觀點
新的角度。教師視學生的接收情況,有可 能需要重播某些片段。
85
和看法。
教學活動 三. 利用「鏡頭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青少年成長與家庭」的提問:剛才說 過有一全景鏡呈現小嫣家中有 5 位小女孩 (18:40),她家中就只有年老的婆婆獨力 照顧她們。此鏡頭之前,導演張經緯是如 何利用小嫣遇上的鄰居奀妹(16:54),對 比兩人家庭環境的差異?
小嫣在家中自行以藥物墮胎,當她肚子痛 得要命而想找媽媽時,婆婆是如何回答? 為甚麼這麼危險的時刻仍只有婆婆守候 在身邊?
86
教師可在這裡 提醒同學這是 評賞電影的第 一步「詮釋」。
教學活動 婆婆隨時也可以在家中遠望到公園 (21:40),她會不會也看到小嫣一直在那 裡發生的事情?如果有,她以怎樣的態度 面對?
同學可否根據電影內容聯想到她的家庭 背景是如何?如果小嫣沒有家人(除了婆
教師可以進一步引 導學生思考:是否家 庭背景複雜,如單親 家庭,便會令年輕人 容易濫藥和濫交? 資優生可以多角度 思考「全面因素」如 父母 / 家庭的關愛 和教養素質、朋輩影 響、學校教育、毒品 泛濫的社會因素、個 人責任等;或以「逆 向思考」探討問題的 成因。
婆)照顧,她這個思想未成熟的少女,可 以如何避免這不幸的遭遇?
張經緯拍攝電影的動機是甚麼?他以哪 種態度看待青少年濫藥和濫交問題? 反思部份:如果你是小嫣的好朋友,你會 怎樣看待她的不幸?會否冷眼批判小嫣 或她家人的行為不是?為甚麼?
你如何看待社會上的問題青年?你作為 學生可以做甚麼?
87
教師宜進一步培育資 優學生多作元認知思 考 /meta-cognitive thinking: 1. 張經緯的執導角度 會否把青少年濫藥 和濫交的社會事件 也 定 型 了 /stereotyping? 2. 張經緯的執導角度 對「禁毒」帶來正 面還是負面的影 響?同學可以分兩 組作辯論,並需要 運用電影語言分析 影片內容以作例 証,加強說服力。
教學活動 四. 「 自 我 建 構 」 的 基 本 概 念
~建構自我(self)的提問:家庭和朋輩 在青少年成長中的影響力很大,兩者均影 響青少年如何建構自我。根據之前工作紙 的討論,你可以從哪些鏡頭的影像看到小 嫣受到朋輩的影響?(建議以小嫣晚上與 朋輩坐在平台公園閒聊和玩耍的片段 (12:45)作討論。請同學留意幾位女孩的 衣著打扮,導演「特寫鏡頭」下的青年人 是怎樣的?)
~教師講解:從片段不難發現女生的打扮 都是差不多:長而直的髮型、迷你裙、濃 妝艷抹和手拿香煙等。她們都透過一套衣 著編碼(dress code)向其他人表示她們是 哪一類女孩。一般人從她們的打扮會認為 她們是壞女孩,甚或排斥她們。但這種衣 著編碼,會獲得小嫣朋友的認同,成為他 88
教學活動 們的一分子。衣著編碼只是其中一種建構 「自我」的物質。在過程中,我們會因為 種種的「編碼」讓我們獲得某些人的認 同,但同時受到另一些人的排斥。同學要 明白的是在建構「自我」的過程中,大家 其實在「求同存異」 。既要通過共有的「編 碼」獲得別人的認同,但也要在群體中表 現與別人的差異,以表現「自我」。過程 中會受群體「涵蓋(inclusion) 」或「排斥 (exclusion) 」 。同學要明白這情況無可避 免,但大家可努力把不同群體的圈子擴 大,包容更多不同的人,以減少排斥帶給 其他人的傷害。
向外表現「自我」的事物還包括很多元 素,例如:語言、行為和態度等。 (教師可就「自我建構」或「認識自我」 讓同學作出討論,以了解自我(self)與 他者(others)之間如何建構自我和身份 89
教學活動 認同。以上概念可參閱後頁「補充閱讀內 容」 。)
五. 教師以提問講解鏡頭下多變的「自我」
~教師提問:同學還記得電影中導演兩次 (1:45 和 18:07)以特寫鏡頭拍攝小嫣脫 去眼簾上的假眼睫毛嗎?是甚麼時候出 現的情景?(答案:上學前和回家後)為 何要脫掉假眼睫毛?同學會聯想與「自 我」有甚麼關係?
~教師講解:很明顯假眼睫毛能改變小嫣 的自我身份元素,也點出了我們的身份會 因應時間和場合而改變。
回到學校,小嫣的身份就是學生,要遵守 校規(例如:穿上校服和不可以化妝)。 與朋友一起時,不再是學生,要穿上一套
90
教學活動 配合他們形象的衣飾和貼上假眼睫毛,成 為他們群體的一員。回到家中,小嫣不用 以各式裝扮進入外面社會不同的圈子。她 肉體的疼痛和不為外人道的內心痛苦也 在她輕輕脫下「假的眼睫毛」的那刻起, 要她獨個兒承受和面對。
六. 多角度評賞:
~教師講解:電影中小嫣的家中只有婆婆 和五名小孩(18:40),而且全都是女孩。 當她需要媽媽時,婆婆也沒打算找她回 來。媽媽好像是沒有可能回家看小嫣了。
~教師透過提問讓學生聯想其他相關社 會議題: 性別議題:我們無法知道原因,但小嫣家中的五個女孩都是沒有跟 父母同住,照顧她們的就只有年老的婆婆。那會否與重男輕女的守 舊社會文化有關?女孩被視為次等的,父母都把照顧女兒的責任推 給家中長者? 她們缺乏照顧,未能在健康環境下成長。那長大後也可能重蹈小嫣 覆轍,濫藥濫交,放棄學業而難於在社會向上流動。婆婆好像很熟 悉打胎的情況,有可能小嫣已不是家中唯一遇上這不幸的女性。 91
教學活動 以上的電影片段除了反映香港青少年問 題外,同學還有可能想到片段中人(留意 性別和年紀)的階層(社會底層)和居所 (公屋),上述內容反映香港社會的甚麼 情況? 還有片中呈現的社會跨代貧窮問題也值 得留意:由婆婆到她們這一代,小嫣家 中女孩的際遇也只能讓她們繼續在社會 底層生活。只能繼續低水平的生活方式 (她們晚上只能睡在地上) 。而根本的問 題是否出於性別不平等?
七. 習作:
導演張經緯在《墨綠嫣紅》利用顏色與構 圖去表現和強化電影內容。請同學完成工 作紙(二) ,在下堂作匯報。
*把電影文本置 於不同的情境作 電影評賞是十分 重要的部分。電影 中小嫣的成長問 題只是社會上青 少年問題的冰山 一角,但卻表現了 社會一群小眾面 對著同樣的困 境。如果學生能把 事件仔細思考,再 放在香港的各社 會情境看事件,會 發現更多社會議 題,這才是問題的 根本,值得大家關 注。
另外,請就最後小組討論,以每組一個議 題搜集相關的文章,每名同學提交一篇文 章。同學要解釋為何會選擇此文章,它有 甚麼參考價值。
92
教師宜提醒學生 需選取有理性分 析的文章或數 據,以助書寫日後 的評賞文章和匯 報。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第二節:工作紙(一)和(二)(學生版)見附件二
5.
補充閱讀內容:
自我(self) 自我就像組織一樣,是為了區別他人而建立的自我論述。 這種個人的論述主要由個人的記憶、成長的經歷及各種社 會文化教育洗禮而成的一種思維組織或行為統合,具有一 定的連續性特徵。 93
教學活動 自我亦會在不同的社會情境裡,作出不同程度的角色選擇 及取捨。 身份認同(identification) 身份是指在社會情境裡,個人的位置和意義是根據社會類 別(social category)而成,以認定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如 父母、兒子、同學、陌生人等不同的稱號。 身份亦可區分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差異,以突顯個人的獨特 性。即是說,身份因社會情境而產生、因社會關係而取得、 也因社會互動而浮現。 而在各種社會情境內,個人可擁有多重身份,譬如既可是 別人的兒子、兒子的爸爸、上司或足球愛好者等,其意義 倚重相關的社會情境因素。
6.
參考學生習作文章: 教師可按情況在今堂或下堂讓學生參考後面「仲夏藝贊 2011-2012 芝花絮」中的學員,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中七)張志聰同 學所寫的影評《墨綠嫣紅》(已附評語)。
94
教學活動
第三節 情境、基本電影美學、身份認同 和資料搜集 1.
學習重點 : 認識資料搜集的方法; 藉觀看電影了解多角度批判思考的重要; 了解情境在電影評論的重要; 介紹欣賞和評論獨立電影的方法。
2. 教學材料: 導演張經緯的獨立電影(2002)《墨綠嫣紅》; 其他可供參考電影: 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前衛電影(1929)《一 條安德魯的狗》(Un Chien Andalou)(片長 16 分 26 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RQHeO3B6kg。 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 (1999–2000) 主持的電視節 目,The Awful Truth 片段 (7 分 13 秒)。
95
教學活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OaTpYl8mE。
Morgan Spurlock(2004),Super Size Me (片長 1 小時 39 分 39 秒)。探討美國跨國企業提供的快餐對美國人健康的影 響,以質疑企業的社會責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RXuuH9AI。
3.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匯報、講解、資料搜集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從色彩談情境在文本分析中的重要性
一. 學生匯報:
教師選兩組代表匯報上一課堂的討 論,並要求同學簡介所搜集得來的資 料,包括解釋如何選材,材料為何有參 考價值? 之後,教師可分成色彩分析 和資料搜集兩部分引導學生學習。 96
這可讓學生明白 搜集資料、尋找事 實和確立觀點的 過程。
教學活動 二. 由色彩了解情境在文本分析的重要性:
~教師提問: (圖一)
請同學運用想像力猜猜右圖(圖一)是 甚麼?(同學大多會聯想與綠色有關的 東西,例如:綠色草地、綠色生活和綠 色和平等。)
建議教師指出,「綠色」本身沒有確定 的背景,我們說它是甚麼也可以,但意 義不大。當大家以為圖中的綠色代表正
劇情: 《墨綠嫣 紅》是根據公屋 吸毒青年之間的 謠言而成──他 們相信懷孕時吸 毒會誕下綠色怪 嬰。主角小嫣(十 四歲)意外懷 孕。本電影帶領 觀眾進入主角廿 四小時內飽歷生 與死、罪與恕的心 靈之旅。
面的意識時,綠色卻在《墨綠嫣紅》中 代表著很不一樣的意義。綠色,在影片 中結合其他元素,為劇情製造異於常態 的氣氛。
建議教師強調其意義須結合足夠的情景,例 如:在香港、公共屋邨內、吸毒青年間、謠言… 等,學生才能明白導演為甚麼刻意在全片利用 綠色製造詭異的氣氛,以講述未成年少女小嫣 的故事。因此,情境對於理解事情與電影同樣 重要(請參閱情境化的藝術評賞,見「計畫簡 介」中的「計畫理念」 )。
97
教學活動 傳言吸毒懷孕婦會誕下綠色怪嬰(墨 綠),而片中的 公共屋邨以綠色為主 調,在全景鏡下空無一人,為小嫣(嫣 紅)製造一種與外界疏離的空間感。而 片中綠色的東西,如:洗手間冰冷而蒼 綠色的磚牆和水等,在暖色調「嫣 紅」——小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獨
導演張經緯眼 中,小嫣的生命和 其他年青人一 樣,都是難能可貴 的,是應該同樣受 到社會的尊重 的。導演對小嫣這 樣不 幸的邊緣 青 年帶有憐憫之心。
個兒面對墮胎的未成年少女——的襯 托下,突顯了她的無助、苦痛和社會的 冷酷。片中的高潮是小嫣在家中洗手間 絞痛地把胎兒排出。慢慢走出洗手間的 小嫣,滿衫「嫣紅」 。 張經緯作品《墨綠嫣紅》及《一國雙 城》 ,均以紀錄者的眼光關注社會上不 同議題,後者更入選第 35 屆香港國際 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 。
另外, 《墨綠嫣紅》的英文片名為 Crimson Jade,Jade 即翡翠,是珍貴的寶石。同學 認為導演是如何看待小嫣的生命?同學 認為導演是以甚麼態度和立場面對 Jade 98
促進資優生的 「 元 認 知 」 /metacognitive thinking : 反思 導演 這種同情 的 態度和對「邊緣青 少年 議題」的 立 場,及批判導演這 種「家庭背景影響 青少年健康成長」 的假 設是否另 類 的 「 定 型 」 /stereotyping?
教學活動 的不幸?你認同導演的態度和立場嗎? 試解釋。另外,小嫣的家庭背景在多大程 度上造成她今日的境况?同學對社會和 邊緣青年有甚麼看法?我們會不會帶了 有色眼鏡看「邊青」,阻礙了我們對他們 的諒解?片中有誰能諒解小嫣?
掌握資料搜集的方法
一. 匯報中教師或會發現學生資料搜集常 出現以下問題:
~資料內部多而鬆散,欠缺焦點; ~資料太少; ~資料的可信性。 可建議學生找出關注點,例如:圍繞關 鍵詞「香港邊青」搜索相關資料。
99
學生往往喜歡在 網上搜尋維基百 科等內容,然而 此類資料需經判 斷其真實性方可 使用。 資優生對社會事 件如「邊緣青少年 議題」具敏銳觸 覺,往往能洞悉當 中的道德和倫理 問題;資優生適合 加廣和加深的學 習,並喜歡依據各 自的興趣,訂立研 習範疇而搜索相 關資料,以完成超 越電影文本、更高 水平而富深度的 藝術評賞作業。
教學活動 二. 作資料搜集,學生須注意事項:
~分別從不用途徑尋求/搜索相關的資 料;
~搜索關鍵詞的定義
~搜索各相關重要議題的資料
~資料搜集途徑方面,可參考報紙剪報 或 WiseNews 。各大報刊網站,(如信 報、明報、蘋果,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New York Times, CNN 等) 也是資料搜 集的內容。書刊;公共圖書館或大學圖 書館網站或一些網上資訊,如︰Google, Google Scholar, Wiki 百科, 百度也可參 考。 (見下頁「延伸閱讀」)
100
教學活動 三. 教師以影評範本引導:
之後,教師可以「2011 年仲夏藝贊獨立 電影評賞工作坊」資優培訓計畫的學生 張志聰的影評《墨綠嫣紅》(見第二節 「延伸閱讀」) ,讓他們了解如何找出獨 有的角度,評賞電影或相關議題。
4.
作業: 學生撰寫一篇評賞文章 (初中學生:300-500 字) (高中學生:500-700 字) 。部分學生將在下堂作匯報。此評賞書寫可讓學生進一步加 深對電影的理解力、評賞能力外,更期望學生能改善資料搜集技 巧。在材料選取作書寫當中,同學將經驗到理性分析和高階思 考。另外,匯報使學生能向其他同學講述自己的看法。從而訓練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也讓學生有更多討論與交流。 匯報後由導師分析,指出哪些地方能夠成功透過文字傳遞意義, 又有哪些地方不足,並提供改善的方法。
101
教學活動 5.
補充閱讀內容: 跨代貧窮/隔代貧窮
(Transgenerational Poverty)
這是一個近十年才出現的新名詞。根據扶貧委員會的解釋, 「跨 代貧窮」指子女因父母的社會或經濟條件惡劣而造成的貧窮問 題。因此,要處理跨代貧窮問題,就要提供個人健康成長、均 衡及持續發展所必需的支援和機會。不過,如果沒有適當的介 入服務,下一代就無法得到這些支援和機會。愈早採取補償性 介入措施,對兒童或青少年成長愈為有利。香港教育專業人員 協 會 ,「 學 生 家 境 與 學 習 生 活 」 調 查 報 告 ( 可 瀏 覽 www.hkptu.org/educatio/newsdgrd/news63.html)指出,在家庭領 取綜援的學生之中,33%未能平均每星期參與一次課外活動, 亦有 43%未能每個月參與一次校外學習活動。而且,雙親學歷 愈高、收入愈高,子女能夠參與較多校外學習活動和課外活動 的人數就愈多。反映了學童雙親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收入,和子 女的課餘活動模式、社交模式的關係……
102
教學活動
文獻/資料搜集五部曲教師就有關議題引導學生作文獻/資料搜集、分類與文獻分析步 驟: 第一步: 尋找關鍵詞定義
一. 閱讀與分析電影文本,找出有興趣探索的主題內容、 結構或/及觀點。以電影文本《墨綠嫣紅》為例,不同 的學生會對當中涉及的不同社會議題產生興趣。
關鍵詞: 「自我」與「身份認同」 103
教學活動 二. 找出電影文本中的關鍵詞 以《墨綠嫣紅》為例:如果有些學生對小嫣以不同的 衣著和打扮出現於學校和學校以外的場所有興趣。那 麼探索的議題可以從小嫣外表呈現的「形象建構」開 始尋找關鍵詞的線索,建議使用「自我(self)」與「身 份認同(identity)」作為主要的關鍵詞。
三. 找出電影文本所引起的相關重要議題(如:文本所牽 涉的社會、文化、倫理、政治及經濟等議題)。
例子 1,以《墨綠嫣紅》為例:學生探討「香港青少 年文化與社會關係」 、「香港邊緣青少年與社會關係」 和「香港家庭與青少年成長」等議題。
例子 2,以《媽媽離家上班去》為例,資料搜集的不 同角度: 關鍵詞 基本理論概念: 階級、身份認 同、性別、全球 化等。
不同的議題 外傭在港的工作 及政治權利?
104
社會意見 媒體、政府、外 傭組織、大眾各 有不同的意見及 看法。
教學活動 第二步︰資料搜集 一. 分別從不用途徑尋求/搜索相關的資料; 二. 搜索各關鍵詞的定義; 三. 搜索各相關重要議題的資料; 四. 資料搜集途徑: ~報紙剪報和 WiseNews; ~各大報刊網站(如:信報、明報、蘋果、South China Morning Post、New York Times、CNN 等); ~書刊和公共圖書館網站以及大學圖書館網站; ~網上資源︰Google, Google Scholar, Wiki 百科和 百度; ~電影資料網站,例如: 時光網 http://www.mtime.com/ 電影資料庫 http://www.7176.com/ 銀海網 http://www.filmsea.com/ 新竹影像博物館 http://www.hmim.gov.tw/ 國家電影資料館 http://www.ctfa.org.tw/ 香港影庫 http://www.hkmdb.com/
105
教學活動 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www.lcsd.gov.hk/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http://www.filmcritics.org.hk/ 香港電影信息庫 http://www.movieworld.com.hk/moviebase/index-b.html。 迪士尼電影資料庫 http://disney.lovesakura.com/mvdata/ 沙鹿鎮立深波圖書館之電影藝術館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 光點台北電影院 http://www.spot.org.tw/ 台灣電影網 http://movie.gio.gov.tw/ 台灣電影筆記http://movie.cca.gov.tw/ 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http://www.twfilm.org/ 民眾紀錄片公園 http://www.fullshot.org.tw/ 小電影主義
http://www.filmism.com/
Movie Review Query
http://www.mrqe.com/。
IMDB http://www.imdb.com/。 Film Festival。 http://www.filmfestivals.com/index.html。
106
教學活動 All Movie Guide http://allmovie.com/。 豆瓣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 影評組織或影評人博客文章 -
家明 http://kamingsays.blogspot.hk/
-
潘國靈 http://blogcity.me/blog/list_blog_express.asp?f=RM9 0CH3R2Z120840
-
HKU Compartive Literature Blog 。 http://writingcity.blogspot.hk/2009/11/ blog-post_4961.html
-
嘉銘 http://glaucoma_kaming.mysinablog.com/
~學術搜尋器︰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tra.global.cnki.net/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http://web.ebscohost.com/ehost/search/basic?sid=e759de 11-7f2c-46c4-be5c-e8a36de72d6b%40sessionmgr4&vid =1&hid=11 ProQuest database
http://search.proquest.com/index
Project Muse
http://muse.jhu.edu/
107
教學活動 第三步︰文獻/資料分類 一. 排列文獻/資料的價值等級,探討是否具參考意義。 如:文獻/資料的價值等級普遍為︰學術論文書刊 報紙副刊或時事剪報網站資源日誌評論等; 二. 將文獻/資料的來源背景角度分類。了解文獻/資料的 來源是來自如媒體、流行文化、政治、社會、文化研 究、哲學、符號學、倫理學、心理學、歷史學等角度……
第四步︰文獻/資料分析 一. 比較分析各文獻/資料的立場。如:了解各正反相方的 論點及論據; 二. 分析各資料立場的優劣及可信性。如:了解不同資料 的作者對某一事件或議題的立場及觀點,他們的說法 是否言之成理。
108
教學活動 第五步︰比較分析文獻與電影文本的立場,分析彼此異同 一. 比較分析所得文獻/資料與電影文本/導演的立場; 二. 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作綜合分析; 三. 找出共同議題,總結及歸納自己的所得。如:了解不 同資料的作者與電影主題和導演立場的分別,彼此對 某一事件或議題的立場及觀點有何不同,留意電影多 以間接的美學形式呈現問題,立場較抽象模糊,需小 心考慮相關的電影語言以作自己的詮釋及評價。
109
教學活動
第四節 運用電影語言「多角度評賞」獨立電影
1.
學習重點 : 運用基本電影語言,解讀獨立電影文本; 以「藝術評賞」培訓「多角度思考」 ;
110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導演郭臻的獨立電影(2009)《媽媽離家上班去》 片長 31 分鐘;外借電影可致電 3487 5279,「文化地圖」。 《媽媽離家上班去》是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畢業生 郭臻等同學的畢業作品。 影片簡介:一個母親因為愛家,所以離家,到頭來卻要面 對不能迴避的沉重現實。菲律賓籍女子 Charlie 在廿多年 前留下幼子,隻身來到香港當女傭,成為家中經濟支柱。 多年來與家人分隔兩地,終於到了退休還鄉的日子,以為 可與學成畢業的兒子共叙天倫,豈料……
3.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講解、觀賞電影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掌握如何以「電影語言」詮釋電影內容
一. 引起動機 ~建議學生在課堂前搜集有關外傭居港 111
教學活動 權的議題資料,以側面了解議題涉及的不 同人士的觀點。
~建議引言:大家在家中或在街上都一定 遇過外傭。你會如何形容他(們)在你家或 者在香港的角色?如何形容他(們)和你的 關係?
甚麼日子和地方最多外傭出現?為甚 麼?
~簡介電影:教師在播放電影《媽媽離家 上班去》前,可先簡介內容(見上頁「教學 材料」)。
~教師可指引學生在觀賞電影,特別就 「補充閱讀內容」(見下頁)的電影語言 元素解讀電影文本。
112
外傭是我們香港 社會中的一群,也 是受忽略的一 群。讓我們藉《媽 媽離家上班去》了 解他們的處境。
教學活動 二. 觀賞獨立電影
三. 以電影中的畫面作提問,引起學生的討 論:
~誰是影片中的媽媽? ~哪場戲或鏡頭是令你留下深刻印象,或 者令你想到其他相關的事情? ~甚麼的場面、鏡頭最能觸動你? ~你最喜歡哪一個角色? ~你最不喜歡哪一個角色?為什麼? ~這部電影用了甚麼方法令你對某角 色,某場戲投入你的感情?
四. 了解及發掘片中獨特的電影敘事與語言: 當學生回答了很多不同電影元素後,便可 介紹電影語言的特徵。教師一面解釋時, 一面用片中的內容作解說。然後由學生舉 例說明,讓他們明白電影如何感染觀眾。
113
教學活動 詳細內容(包括例子)見「補充閱讀內容」 的「如何運用基本電影語言配合情境解讀 電影文本」。
五. 教師以影評範本引導: 「仲夏藝贊 2011-2012」計畫花絮的「學生 習作」部分的文章與評語。
4. 補充閱讀內容: 如何運用基本電影語言配合情境解讀電影文本 建議初學者先從以下幾方面解讀電影文本: 角色與主題的呼應 劇情細節 色彩與光影的變化 場景 語言 影像構成、電影音樂及與故事敘述的結合 交錯的時空秩序 文本與社會歷史語境分析
114
教學活動 以下將輔以電影《媽媽離家上班去》(下稱《媽媽》)作說明。 角色變化與主題的呼應 建議教師可作出以下提問引導學生: 提問:《媽媽》中外傭 Charlie 和僱主的角色和身份是什 麼?代表什麼社會關係?
提問:如何表達 Charlie 在不同身份(如:「仔仔」的外傭、 Rex 的媽媽、少主的朋友和異鄉人) 上的轉變?
一. 教師可以影片名稱為線索引導學生討論。
嘗試了解影片中各不同演員身份的問題,他/她們的身 份定位如何。 二. 留意不同演員/主角的性格和遭遇的差異,或同一演員 /主角在不同時間、社會歷史空間的分別。 三. 了解不同角色變化與主題有何相連和呼應。 115
教學活動 現利用以下幾項電影語言作分析 劇情細節 影片中常利用一些物件以表達角色的身份或影片內容。 提問:《媽媽》中經常出現甚麼物件表達 Charlie 的角色 和狀態? 建議答案1:以行李箱表達 Charlie 客旅的身份
影 片 中 Charlie 拿著裝有舊衣物的行李箱見她的朋友。另外,當她 約滿離開「仔仔」家再另覓工作時,也是攜帶著行李箱, 這強化了她的異鄉人身份。雖然她在香港生活了多年,但 她只是一個客旅。
116
教學活動 建議答案 2:以照片敘述和表現她和少主與及親生兒子的 關係。
以 前 的 女少主和「仔仔」都贈與 Charlie 照片以作告別的禮物, 表現他們之間的關係十分親密。相反,當她和「仔仔」一 同看親兒子 Rex 的舊照片,卻由「仔仔」發現照片中少了 Charlie,更顯母子關係疏離。
117
教學活動 色彩與光影的變化 導演可以用黑白或彩色光暗等光影對比畫面構圖,交代電 影內容或突顯的意義。 提問:《媽媽》中導演如何以色彩與光影表達 Charlie 的 處境和心情?請舉例說明。
建議答案:當 Charlie 在茶樓與女少主進膳時,導演利用 了偏暖偏黃的燈光,製造和強化當中愉快的氣氛。當 Charlie 在教堂崇拜時,也是利用軟黃的燈光,製造有如上 帝臨在的氛圍(見上圖)。相反,當 Charlie 知道兒子 Rex 當了未婚爸爸時,打在她面上的燈影也變灰暗。(下圖)
118
教學活動 場景 場景配以不同的鏡頭運用,能表達角色的處境。 提問:《媽媽》一片中,教堂內唱聖詩的場景(01:30),表 達了 Charlie 和其他外傭的甚麼處境? 遠景
中景
鳥瞰式鏡頭
建議答案:暖和而偏黃的燈光,加上鳥瞰式的鏡頭角度, 有如上帝之光,普照場景中的一群手牽手敬拜上帝的外 傭。神父富安慰的禱告聲,加上鏡頭由遠景(wide shot) 逐 步移至中景(medium shot) ,好像邀請觀眾用上帝的眼睛察 看外傭們的心靈。鏡頭下的外傭,不只 Charlie,還有為數 不少的外傭們生活在香港,都一樣面對著很多的擔憂和徬 徨,但手牽手的畫面告訴觀眾,她們是互相扶持的。 119
教學活動 影像構成、電影音樂及與故事敘述的結合 一. 透過影像如分鏡、角度、構圖、鏡頭運動和剪接,結 合電影故事,可反映劇情或角色人物的處境和內心情 感。 二. 透過音效和音樂的渲染、壓抑、靜化或抒情化等,推 進故事情節或營造角色的內心變化狀況。 三. 導演也可透過螢幕上的光影變化,以剪接、運鏡和場 面調度等,以敘述故事獨有的內容及空間。
提問:試舉例說明《媽媽》的音效和音樂如何誇張、渲染和 壓抑主角 Charlie 內心的變化?
120
教學活動 建議答案:派對中,大家一同玩「大風吹」時(23:57),有 人提到:「誰的孩子已結婚,走!」,那時鏡頭下的 Charlie 的表情不但突變得失落,影片中的熱鬧聲即時消失,變成靜 寂無聲。消音的音效強化了主角情緒的變化和內心的孤寂。 她的兒子雖然仍未結婚,卻快當上爸爸,這為她增添不少煩 憂。
另外音樂方面,導演也在不同的段落運用音樂加強渲染角色 的情緒。例如:
Charlie 和女少主一起看 相冊時
Charlie 在火車站站台抱 著「仔仔」痛哭時
121
教學活動 交錯的時空秩序 一. 電影中的時間空間與真實的時間空間十分不同,電影 本身有自己的世界觀及時間觀。 二. 電影中的時間空間是美學的時間空間,其過程與觀眾 的心裡狀態變化連在一起。 三. 在電影論述內,時間是跳躍的。電影的時間可讓觀眾 從古代縱橫至現代,從某一地理歷史空間走至另一全 然不同的空間。可從現實到虛幻,或虛幻到現實。 四. 評論者應了解敘事/故事中一連串的情節、發展空間、 佈局、小衝突、轉折及高潮如何帶領觀眾進入結局, 電影中的時間和空間如何跟著敘事的因果而走。
提問:試舉例說明《媽媽》片中有甚麼時空交錯的情節, 以強化 Charlie 的處境和內心的盾矛?
建議答案:對比的運用更能強化劇情的矛盾,導演郭臻運 用了不同時空的聲畫反差,例如 Charlie 在片中對兒子 Rex 的一段獨白和畫面(23:57):
122
教學活動
*非以筆墨言喻的「電影語言」:從上例可見,獨白與畫 面之間的差異,其實在說著兩個不同時空的事件,但兩者 卻巧妙地表述和加強了更深入的意義。那是 Charlie 非以 筆墨言喻的,對兒子的歉意與期盼。
導演沒有把 Charlie 的處境,用語言或畫面鉅細無遺的向 觀眾交待。獨白與畫面兩者之間的「留白」,就讓觀眾自 行投入於電影之中去聯想了。這樣,觀眾將更能深入思考 Charlie 的困境,也正正能作為教學,引導學生反思事件的 深層意義,為人母親的 Charlie 處境的模稜兩可和無奈。
而學生的工作就是要向著難處學習,正所謂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學生要嘗試把難以言喻的個人觀影經驗,以 123
教學活動 及就影片內容或所觸及的事件/議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再 以文字或其他創作方式表達個人的觀點,以達至本課程的 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高階思考與創意。
文本與社會歷史語境分析 文化研究不僅關注電影文本內部的信息,文本不再是封閉 自足的客體,而是將其歸納於更廣闊的語境討論,了解文 本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並對之進行批判性思考。例 如:
一. 我們可以追溯故事背後的歷史背景空間又是什麼? 當時的流行意識形態是什麼? 二. 電影文本與當時社會歷史語境的關係,究竟除了電影 文本的作者的主觀意志及製作過程外,文本之外的文 化實踐是什麼? 三. 民間或影迷雜誌的評價及關注又是什麼?反映了什 麼的政治隱喻?反映了什麼的宏大社會敘事及結 構?
124
教學活動 提問:《媽媽》一片和香港社會上的階級、種族、外 傭居港權和全球化等議題有何關係?
例子將在第五與第六課節的「補充閱讀內容」中說明。
125
教學活動
第五節 「電影評賞四步曲」 、「屋」與「家」和 「身份認同」
郭臻的獨立電影(2009)《媽媽離家上班去》
1.
學習重點 : 運用基本電影語言配合情境,解讀和評論電影和相關社會議 題; 認識「家」和「身份認同」的基本概念; 以身份認同的深層次分析,引導學生高階思考以建立個人觀 點; 探討外傭居港權問題與港人的身份定位。 126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導演郭臻的獨立電影(2009)《媽媽離家上班去》 :片長 31 分鐘; 外借電影可致電 3487 5279 與「文化地圖」聯絡。詳見上一 課堂內容。 商業廣告:金寶綠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dD3fgy8giE。 商業廣告:得成女傭中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va3z-u0fo。 吳以諾與李維怡的獨立錄像(2011)《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 (片 長 19 分鐘)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tDXkhYnYY 或 聯絡「影行者」。
「錄像簡介:2011 年始,有組織性的排外事件層出不窮,件 件都成為政黨催票的好幫手。外傭居港權案的紛紛擾擾期 間,我們希望大家可停一停,想一想, 那些從小讓外傭眠乾 睡濕地帶大的孩子們。現在,他們想說,一些故事……」
127
教學活動 3.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講解、討論、資料搜集、觀賞電影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解讀電影《媽媽離家上班去》 ,以了解「屋 (house)」與「家(home)」兩概念的不同和 了解「身份認同(identification)」的意義。
一. 引起動機
~讓同學了解外傭在港生活的情況,引起 能培養學生自學 的能力和態度。
他們對有關議題的興趣。
首先,建議學生在課堂前搜集有關外傭居 港權的資料,以了解議題涉及的不同人士 的觀點,以便在堂上討論。可供參考的相 關資料和連結見下頁「補充閱讀內容」 。
128
教學活動 然後,教師以提問方式收集同學的意見, 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可以展示一張很多外傭在星期天結 集於公共地方的照片並提問:為甚麼每逢 星期天總有很多外傭出現在公共地方? 為何他們不願留在「家」?
二. 重看電影片段:
重播《媽媽離家上班去》中 Charlie 用積蓄 在菲律賓建「屋子」 (1:20)和她最後拉著 行李回到香港的兩幕(25:42) 。
三. 分組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之後教師選兩組 代表在課堂上匯報。
129
教學活動 ~討論內容: 片中「仔仔」 、太太和 Charlie 的關係很好, 你如何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你認為仔仔 的「家」是不是 Charlie 的家?為甚麼?
片中照片顯示 Charlie 的「家」和你的家有 甚麼分別?
Charlie 原本抱著衣錦還鄉的心情(菲律賓新 屋建成了,兒子也將會有自己的家了),但 因何她最後仍然留在香港打工? 請以片 中內容作理據,運用電影語言作討論。 四. 教師講解和提問:
教師就討論和匯報內容講解「屋」 (house) 與「家」(home)的概念之不同,從而培 訓學生的批判思考。(詳見下頁「補充閱 讀內容」)根據以上概念,同學認為仔仔 的家是不是 Charlie 的家?為甚麼?
130
建議答案:Charlie 作為一家的母 親,卻缺席於菲律 賓的「家」,長期 與親生兒子兩地 相隔。兒子成長中 的重要時刻,她也 因為在港工作而 不能參與其中。
教學活動 五. 觀賞電影:
~引言:在香港,Charlie 和其他外傭一 樣,都是有家歸不得。他們為了改善生活 水平,來到香港的家庭中,一天廿四小時 照顧香港僱主的家庭。
我們從大眾媒體的報導中常會接收到對 外傭的負面報導,影響我們對外傭的印 象。然而,有不少外傭會與生活在同一屋 簷下的僱主或其家庭成員,好像片中的 「仔仔」和舊女少主般建立起深厚的感 情。他們的付出,往往不能用工資衡量。
近年有人入稟法院,根據香港基本法要求 給與長期居港的外傭一個香港永久居民 的身份,這引起社會不少的討論,不同的 政黨也有不同的回應。大部分市民也反對 外傭可以擁有本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外傭
131
教學活動 的身份認同問題令本港市民與外傭的關 係一度緊張。香港藝術團體「影行者」因 著此事製作了錄像,向公眾表達他們的觀 點和立場。以下由吳以諾與李維怡製作的 《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便提供有別於大 眾媒體的角度,為外傭們說話,也為相關 議題,提供了另外的看法。 ~播放錄像(2011)《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 (片長 19 分鐘)。
以電影文本配合「情境」作「多角度思考」 有關「身份認同」的問題。
一. 學生分組討論:
~引言:電影中,大家可能對 Charlie 的處 境寄以同情。她好像不是「仔仔」的家人, 但與親生的兒子關係疏離。在世上,她好 像找不到棲息之家。
132
以另一套探討相 關議題(甚至是站 於對立立場)的獨 立電影作比較,更 能促進學生多角 度反思議題,從而 建構自己的看法。
教學活動 ~教師就著學生搜集資料的結果提問:在 外傭居港權的社會議題上,同學從資料搜 集中,發現香港市民的聲音是贊成或是反 對給與外傭居港權的居多?贊成和反對 的人的背景、立場和觀點是怎樣?
二. 講解「身份認同(identification)」的基本 概念:
無論贊成或反對,合法或不合法,同學有 沒有發現本港居民在事件中是主體 (subject),外傭是客體(object)?簡單地說, 就是由香港居民決定外傭有沒有香港永 久 居 民 的 身 份 。 外 傭 的 身 份 (identification),在香港社會上,須要由其 他有此權力者,或者說是「權力」 (power) 所確認(to confirm)。
133
只需幾分鐘讓 學 生 表 達 意 見,目的是讓學 生知道事件的 複雜性。之後引 入身份認同的 關鍵所在才最 重要。
教學活動 不單是外傭,其實每人的個人身份,在社 會上,是被確認(to be confirmed)和被給與 (to be given)。不過,個人是可按法律,向 政府提出身份的要求。近年便有不同背景 的在港人士,運用香港基本法,從法律途 徑獲得香港永久居留權。而近日政府也因 希望盡快解決雙非嬰兒的香港永久居民
*「自我認同」與 「集體認同」的概 念和「身份認同」 的可變性是此課 堂需要帶出的核 心內容(見「補充 閱讀內容」 )。 教師需講解清楚 後,學生才能有效 應用於《媽媽離家 上班去》的解讀。
身份問題,有意跨過香港終審法院,尋求 人大釋法。 (詳見下頁「補充閱讀內容」 )
藉《媽媽離家上班去》多角度探討「身份 認同」的意義 :
一. 建議學生討論的問題:
試以片中 Charlie 的角色,分析她是屬於哪
教師可因應學生 情況而作分組討 論,可派發「工作 紙(二 A)」協助 檢視不同的身份 如外傭、香港人、 菲律賓人、工人、 媽媽或教友等。 教師可因應學生 情況而給予多或 少的身份提示。
一種身份?
Charlie 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有著哪 些不同的角色?運用學生的觀察力和聯 134
教學活動 想力「看」影片中怎樣透過 Charlie 的語 言、行為或其他特徵來表現?
「身份認同」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流動 和受身邊社會環境所影響。當個人身兼太 多的身份,並出現角色不協調的時候,便 很容易引起身份危機及身份衝突,嚴重者 甚至影響精神健康。
Charlie 曾否出現身份危機的情況?什麼 事件引致 Charlie 的身份兩難?當 Charlie 面對身為「香港媽媽」與「菲律賓媽媽」
資優生或會提出不 尋常的身份,如香 港小孩的代母、被 第一世界剝削的第 三世界女性等,教 師宜持開放的態 度,鼓勵學生以電 影語言分析及提供 所搜集的資料,以 理據支持自己的看 法,亦引發其他同 學的不同角度的討 論。 學生反覆思考、辯 論,這亦有助撰寫 富深度的作業。請 參考附件二〈第五 節:工作紙(一 B) 〉
的兩難時,她有什麼解決方法?你同意她 的解決方法嗎?你有何其他的建議?
二. 課堂活動:城市論壇 請參考附件二〈第五節:工作紙(二) 〉
~處境推論 以處境推論模式,讓學生以不同持分者角 色模擬参與城市論壇。教師可先安排分
135
教學活動 組,藉此鼓勵學生先在組內合作,共同思 考自己所扮演的持分者的立場和觀點,又 商討如何駁斥其他持分者的觀點。
三. 作業講解:試寫一篇電影評賞
~因應堂上觀賞過的電影,寫一篇評賞文章 (建議初中學生:300-500 字,高中學生: 500-700 字) 。學生的作品將在下堂抽籤作分 享與討論。並透過檢討和分析,提供改善的 方法,最終除了希望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 電影的理解力和評賞能力之外,同時讓學生
資優生各有不同的 資優面,教師可鼓勵 思考能力較高的學 生擔任小組組長,演 辯能力較高的學生 擔任發言人/辯論員 等。 教師宜發掘對此議 題有豐富前置知識 或特別關注的同 學,鼓勵他們提出獨 特見解或擔任辯論 員。 處境推論活動讓學 生設身處地代入持 分者身份,同時可理 性分析其他持分者 的不同甚至相反觀 點。
能體驗向大眾講述自己看法的經驗。參考了 意見後,學生須修改文章並準備於最後一堂 向同學匯報,教師將就文章和匯報作評分。
~建議教師先根據下頁「補充閱讀內容」中 的「電影評賞四部曲」和相關的學生文章範 例,向學生講解書寫影評的方法,再讓學生 利用搜集得來的資料,加上融合「課堂活 136
教師可因應學生 程度而調節字數 要求。
為學生提供分享 及展示學習成果 的機會;促進學生 互評;亦鼓勵學生 進一步修正及完 善課業。
教學活動 動:城市論壇」所分析的論點,書寫另一篇 有個人觀點的評賞文章。
~書寫電影評賞方面,如果學生需更多指 引,教師可建議同學反思問題:片中 Charlie 最終沒有返回菲律賓的家,而繼續當香港 人的家傭。如果特區政府給與 Charlie 香港 人的永久身份証,這能否給與她一種像在 「家」一樣的歸屬感?還是同學有其他辦 法,如:改變文化習慣或政策以改變市民 個人對外傭的態度,從而改變 Charlie 的處 境?
4.
資優生對社會事 件如「外傭居港 權」具敏銳觸覺, 往往敏感於當中 的道德和倫理問 題的矛盾;引入藝 術評賞的角度,正 好讓他們以電影 文本對照現實議 題,促進多而深層 次的反思。
資優生適合加廣和 加深的學習,並喜 歡依據各自的興 趣,訂立研習範疇 而搜索相關資料, 以完成超越電影文 本、更高水平而富 深度的藝術評賞作 業。
工作紙 第五節工作紙(一 A)(一 B)和(二)(學生版)見附件二
137
教學活動 5. 補充閱讀內容: 關鍵詞及其應用: 「屋」與「家」 「屋」 : 根據 Roger Silverstone(1999,p.88-96)所說,「屋」只是 一個物理空間。Charlie 努力建「屋」是因為她以為這樣做, Rex 就可以有個「家」 ,一個能帶給安全感的地方。另外, 她本也以為退休後可回到菲律賓的「家」,安享晚年。但 事與願違,約滿後,她決定不回「家」,再次拉著行李箱 回到香港,在別人的家繼續打工。
「家」 : Silverstone(1999,p. 88-96)認為「家」是一個美好事物 的地方,家中一切都安穩妥當。家不只是空間,還可以是 一種精神意涵。那裡是屬於自己的私密的空間,充滿回 憶,是避風塘,是賦與我們力量的地方。而 Charlie 努力 建立的「家」 ,是一舒適的物理空間的——「屋」 ,以為兒 子在物質不缺的生活下,便能順利完成學業。但事實卻不 見得能帶給 Charlie 本人安穩的感覺:兒子沒有完成大學 的學業,還快要當上未婚爸爸。對於她的兒子, 「家」是 138
教學活動 因為他媽媽只顧努力在外面打工建「屋」 ,卻令她與「家」 中原是最親的人更形疏離。他的感受是,媽媽忽視了他實 質的需要。更多的時候,Charlie 只能靠舊照片回憶和想像 美滿的「家」 ,來支持她走她的路。
關鍵詞及其應用: 「身份認同(identification)」 身份認同是指在社會情境裡,個人的位置和意義是根據社 會類別(social category)而成,以認定個人與他人的關係, 如父母、兒子、同學、陌生人等不同的稱號。
身份亦可區分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差異,以突顯個人的獨特 性。即是說,身份因社會情境而產生、因社會關係而取得、 也因社會互動而浮現。而在不同的社會情境內,個人可有 多重的身份,如個人既可是別人的兒子、兒子的爸爸、上 司或足球愛好者等,其意義倚重相關的社會情境因素。
馬 傑 偉 引 用 著 名 的 理 論 家 班 納 迪 克 安 德 森 ( Benedict Anderson ) 的 重 要 概 念 :「 想 像 的 共 同 體 ( Imagined communities)」指出,一個社群成員的身份認同,不可能 認識所有社群中大部分人,他們需要透過想像,才能把握 139
教學活動 自己所屬的那一個群體。(馬傑偉,1996,p.28-29)安德 森認為在個別成員心中,都有自己所屬社群的形象。由於 這文化身份很大程度是出於想像,有很強的象徵性質。如 香港人的身份,很大程度是電影電視來建構而成。如以前 70 年代的大陸人阿燦的角色便強化了香港人與大陸人的 分別。(馬傑偉,2010) 。
「身份認同」 研究專家 Vignoles、J.Schwartz 及 Luyckx (2011, p.1-30) 則 指 出 身 份 認 同 包 括 三 個 層 次 , 包 括 : 個 人 (individual) 、相關性(relational) 和集體性(collective)。
「個人身份認同」強調個人層面對自我的定義,這包括個 人的目標價值、信念、動機、自尊及自我評估等,強調個 人對自我決定有關鍵性影響,身份是可由自己主動掌握。
「相關性身份認同」強調由他人所界定的身份,如在不同 社會情景下,個人身份會有不同的角色,如前述個人可有 多重的身份,如個人既可是別人的兒子、兒子的爸爸、上 司或足球愛好者等,其意義倚重相關的社會情境因素。這 種身份多由身邊的觀眾所決定。 140
教學活動 「集體性身份認同」指個人對特定的群體、階級、種族或 國家的認同,強調集體的價值及信念,與安德森的社群中 想像出來的集體自我十分相近。
除了三種層面分析身份認同的特徵外,三位學者也指出 「身份認同」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流動和受身邊社會環 境所影響。當個人身兼太多的身份,並出現角色不協調的 時候,很容易引起身份危機及身份衝突,嚴重者甚至影響 精神健康。
另外,廖炳惠(2003,p.137-138)解釋「身份認同」是隨 時轉變的,也經常會在文化的規範與預期形塑下產生種種 形變。「認同」可分成三種,一是「固定認同」,即自我 在某一個既定的傳統與地理環境下,被賦與認定之身份, 是一種固定不變的身分和屬性;二是「敍述認同」,即身 份是透過文化建構、敍事體和時間的積累而成;三是「地 方認同」,即在不同文化位置和地方所形成的一種認同。
「認同」也可以區分為「自我認同」與「集體認同」。「自 我認同」是一種自我界定,「集體認同」則是對於特定團 141
教學活動 體的肯定、承認,將自己與該特定群體視為同一相連的整 體。個人同時可以擁有多種身份,但卻未必完全認同其眾 多的身份。
「身份」是會轉變的。例如︰七十年代末電視劇以「阿燦」 來代表移民來港生活的大陸人。回歸後,部分香港人仍否 定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堅持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 國人」。到 2008 年北京奧運的成功,使一某些香港人以 自己是中國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自豪。
其他身份議題:除以上身份角色外,同學亦可進一步從以 下的身份角度分析《媽媽離家上班去》一片的角色,表達 你對各身份議題的看法,了解各身份之間有沒有矛盾及衝 突︰ 一. 家庭身份認同 二. 性別身份認同 三. 公民身份認同 四. 國族身份認同 五. 文化身份認同 六. 經濟階級身份認同
142
教學活動 「電影評賞四部曲」: Description ((描述)): 簡介電影文本的故事內容或/和相關的背景資料。
Interpretation ((詮釋)) : 利用電影語言,針對某一期望探討的角度,有理據地進行 分析。例如:導演如何運用鏡頭、情節、對白、音效或道 具等去表達菲律賓女傭 Charlie 與仔仔的關係。
Evaluation((評價)) : 學生對電影所表達的意思進行評價。例如:學生根據電影 中表達外傭在香港的處境,再根據相關議題(如:外傭居 港權問題)搜集的資料進行比較,了解和分析。或是從電 影傳遞 Charlie 與仔仔的融合關係與學生根據文本本身的內 容所觀察的有所不同時,那便是學生以個人觀察發現了不 同的看法,作出不同的評價。
143
教學活動 Reflection(反思) : 客觀地置事件於現實社會情境,站在不同人的角度進行反 思。例如:從影片中學生了解到外傭在香港和原居地的處 境。然而就外傭居港權的問題,根據香港法律,法官如何 處理?外傭和香港市民站在各自的立場如何回應?理據 何在?不同的論點顯示了甚麼問題?如果外傭擁有居港 權,是否能使他們對香港有一份歸屬感?
以下將提供列舉在 2011 年舉行的「仲夏藝贊:獨立電影評 賞工作坊」的學生文章作範例以講解和參考:
Description 故事描述 影評寫作冠軍《Homecoming 媽媽離家上班去》 ((部分節錄)) 聖保祿中學(中六) 鄭瑞雪
「………《媽媽離家上班去》片長約半小時,記述一個菲律賓籍女 傭 Charlie 的故事。Charlie 在港工作多年,正當僱傭合約剛滿、準 備回家鄉與兒子團聚的時候,兒子卻告知他已輟學一年及女友懷孕 的消息。眼前的少主與她日夕相對,感情深厚,卻與自己毫無血緣 關係;反觀她的親生兒子 Rex 因長年與她分隔兩地,母子關係疏 離。………」 144
教學活動
Interpretation 詮釋: 電影如何呈現相關的內容?
「本電影以平淡但真摯的片段表達 Charlie 與僱主一家 人,尤其是和少主的感情。例子有 Charlie 在輕鐵上牽著 小朋友的手、拖著他過馬路;當她在家聊電話時,小朋友 拿了她的手機與她「自拍」合照,看來輕鬆又可愛;又例 如 Charlie 與少主共坐在房間翻閱舊照片,Charlie 向他娓 娓道來從前點滴。當小朋友向她問到: 「『為何你不在照片 中?」』Charlie 以廣東話回答: 「『我喺香港做工人呀嘛, 傻仔!」 』當中「『傻仔」 』兩字其後在電影中亦多次出現, 反映 Charlie 與少主的關係親密………」
「在表達 Charlie 的無助和她與兒子的距離時,電影運用 了幾種鏡頭,刻劃出她的心理狀況。例如當 Charlie 在小 店中從與兒子 Skype 的視像通話得知兒子沒有上學及女 友懷孕的消息後,多次有特寫鏡頭攝出她震驚及傷心的表 情。特寫鏡頭能清楚顯示主角的臉部表情,亦能深化主角 傷心的情緒。除此之外,使我感受深刻的一幕是 Charlie
145
教學活動 在房間凝望過戶口存摺後,鏡頭漸漸縮小,攝著她孤單一 人,無助地遙望出窗外。景物雖清晰,她的前路卻不然。 這個鏡頭充份表現出她的孤獨和不被了解的痛苦。」
Evaluation 評價 影評寫作冠軍《Homecoming 媽媽離家上班去》 ((部分節錄)) 聖保祿中學(中六) 鄭瑞雪 「………整體來說,在表達手法上,各種鏡頭、音樂、鋪排均得宜, 能夠表現各個角色的真摰情感,故事發展也不累贅。然而我認為有 一點點美中不足的是在描寫 Charlie 傷心時運用特寫鏡頭的次數稍 為多了一點,感染力雖然強大,但運用過多卻給了我一點煽情的感 覺。但總的來說,電影中每個角色的演繹均自然真摯,能夠清楚交 代 Charlie 的故事。………」
D…I…E…? 以上同學的文章已做好了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和 Evaluation 三點。這三點是過往「現代藝術」 (Modern Art) 在當時藝術界主張「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 的氛圍下的主張,但是今天的香港早已踏入「後現代藝術」 (Post-modern Art)的階段,只有以上內容的「藝術評賞 教育」實顯得不足。 146
教學活動
Reflection 反思 評論的重要在於文本與個人經驗的聯繫自我反思,這也是 香港教育改革下語文、通識、常識、歷史與視覺藝術科等 人文學科所強調的。
著重情境置入,與當下生活經驗連繫的「後現代藝術評賞 教育」,需要學生對生活有敏銳的觸覺,就有關議題,表 達自己獨立甚至獨特的觀點,從而產生對個人甚至社會群 體的意義,這亦是本培育計畫的目的。
開放思想 深入反思 拓闊視野 筆者曾為不少學校提供藝術導賞服務,明白不少學生因受 學校安排而被逼欣賞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或未能提起他們 的興趣。因此,我們嘗試在導賞內容中加入日常生活的元 素,讓學生樂於學習。 (例如:很簡單的讓學生模仿某一希 臘雕像的動作站立,他們都覺得很困難,也因此了解作品 巧奪天工之處。而且,這些活動往往也能刺激學生的創意, 有助他們發揮奇想,即時對藝術品給與回應。)
147
教學活動 創意往往源於個人就生活需要的忽發奇想。例如:現在我 們衣服上廣泛使用的拉鍊,不就是發明者因為不想天天花 時間扣鈕而發明的嗎?比爾蓋茨(Bill Gate)不就從人出 發,率先在電腦中運用像一粒粒的按鈕圖像標記(icon), 代替一般人看不明的電腦符碼,令電腦在全球更普及嗎? 因此,教師提供一個讓學生能開放地思考的空間是十分重 要的。就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走出既有的思考範圍吧!
每個電影文本必定有它利弊之處,就讓學生開放而有理據 地,在評論中不是一味只會感性地表達個人情感,而是理 性表達他們的意見。
筆者曾批改初、高中學生的藝術評賞文章,也曾批改「仲 夏藝贊: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的學生的評賞作品。發現 低年級學生往往誤會了反思的意思,把反思等同於「故事 教訓」,又或誤以為是簡單的、兩三句置放在文章末段的 感想,這類教訓或感想亦不能與前文的詮釋緊密呼應,教 師宜特別留意,並教授學生辨別寫作藝術評賞與故事教訓 /學生感想的不同之處。
148
教學活動 未能符合藝術評賞要求的「故事教訓/學生感想」
例子 1: 原來「外傭的處境值得我們同情,我日後也要對家中的 「 『姐姐」』好一點了。」
例子 2: 「社會對外傭的的身份認同有欠公允,由今天起我要更關 注外傭的居港權問題。」
學生能如此考慮身邊人的處境,而改變個人的意識或行為 當然是好事。然而,具批判思考的反思需根據文本,並最 好能加上搜集的資料,從不同人或機構的角度,針對議題 分析不同的立場和理據,然後再判斷或提出事件的問題。 兩例子可參考「仲夏藝贊 2011: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 的學生作品:
例子1:更多社會議題的延伸推論與思考 見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中四)錢彥鈞評《媽媽離家
149
教學活動 上班去》(部分)
例子 2:個人觀察與批判思考身份認同問題 見聖保祿中學(中五) 章彥琦《媽媽離家上班去》
其他資料: 外傭居港權問題始末﹕ 外傭居港權爭議始於 2010 年下旬,3 名菲律賓外傭及家 庭入稟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推翻《入境條例》 對於在香港連續工作滿 7 年的外籍家庭傭工不能因此成 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限制,認為該條文抵觸《基本法》第 24 條列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定義之一的「在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持有效旅行證件進入香 港、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並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 的非中國籍的人」條文。其中一名入稟人,是在香港工作 已近 24 年的菲籍外傭,她指自己於 2008 年兩次申請成為 香港永久居民均被入境處拒絕,故入稟高院以求推翻裁 決。這在香港社會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各政黨均有不同的 立場,2011 年間更發生過數次支持或反對外傭居港權的
150
教學活動 示威遊行,適逢 2011 年區議會選舉,不少人質疑是次外 傭居港權爭議是某些政黨為達到政治目的而挑起的事 端。雖然高等法院原訟庭最終裁定《入境條例》限制外傭 申請居港權的條文違反《基本法》,後來政府對此提出上 訴,上訴庭 3 名法官一致裁定《入境條例》並沒有違憲, 政府就外傭居留權案上訴得直。
法律上如何定義香港永久性居民?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四條,「在香港特 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持有效旅行證件進入香港、在香 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並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的非中 國籍的人」便有資格取得居港權。
根據《入境條例》第 2 條(4) (a) ,在任何期間內,非法 入境者、違反任何逗留條件者、難民、被羈留者、政府輸 入僱員計畫下受僱為外來的合約工人、受僱為外來家庭傭 工、領館人員、香港駐軍及以訂明的中央人民政府旅行證 件持有人身份而留在香港者,不得被視為通常居於香港。
151
教學活動 來香港打工的外傭早在辦理傭工簽證時已作出「無意不返 回原居地」及「合約完結後離開香港」的承諾。在香港入 境事務處的「從外國受聘來港家庭傭工簽證/延長逗留期 限申請表格」上,傭工本人須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諾 「本人並無任何原因不能返回原居地,而本人亦無意於完 成或終止上述僱傭合約後不返回原居地」及「本人將於完 成僱傭合約或終止僱傭合約後的兩星期內離開香港」。
因此而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外傭數字: 暫時並無數據顯示外傭在此情況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 民。根據統計,在 2010 年 3 月 31 日,在香港打工的外傭 共有 273,609 人。
公民權利: 其範圍十分廣泛,概括地可分為:公民及政治權利、人身 自由、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以及其他權利,例如︰選 舉權及被選舉權;而香港永久性居民均可享有醫療、社 會、教育等方面的福利。
152
教學活動 外傭僱主及勞方代表組織的理據 香港家庭傭工僱主協會:香港家庭傭工僱主協會指該會接觸 的數百名外傭僱主中,約有七成表示他們的外傭「非常希望 在香港定居」 。 亞 洲 外 傭 協 調 機構:發出有關合資格外籍家務傭工在港居 留權聲明: 「譴責種族歧視,堅持外傭權利」 ,認為爭取居留 權的行動本身,就是對歧視和社會排斥的反抗。
政府/政黨就外傭獲得申請居港權的立場及理據 立法會議員謝偉俊:外傭居港權將改變本港人口結構。在外 傭來港前所簽定的合約上清楚列明來港只為工作,謝批評申 請的外傭有私心,加上有政黨安排,才希望擁有居港權,這 是違反了相互之間的合約精神。他更公開表示菲律賓人湧來 香港會令香港治安變得惡劣,因此他反對外傭居港權。 自由黨:自由黨於 2011 年 8 月初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有 八成五的受訪者反對外傭爭取居港權,支持的不足一成,同 時有超過五成受訪者認為公民黨需要為事件負上責任。自由 黨持反對意見,原因是一旦外傭得到居港權,將會對政治、 經濟和社會等層面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最低工資後的收入、 外傭家庭領取綜援的開支、教育及醫療開支及公屋輪候等, 他們都認為外傭湧入令香港更無法負荷。(摘錄自公民自由 黨周梁淑怡評論文章「 〈公民黨,若政府敗訴香港點算? 」 〉)
153
教學活動 政黨就外傭居港權的立場及理據 公民黨:反對把「外傭爭取居港權」事件中的基本法條文爭 議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認為應尊重香港 法院的判決。 前公民黨立法會議員余若薇認為「估計約數十萬外傭湧港」 是誇大的說法,容易使香港市民恐慌。
前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指現行的《入境條例》已設有審核居港 權申請人的「四大關卡」,可以排除外傭取得永久居港權。
所謂的「四大關卡」,指《入境條例》附表 1 規定入境事務 處可要求非中國籍的永久居港權申請人提供以下四項資料:
他是否在香港有慣常住所;
其家庭的主要成員(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是否在香港;
他是否有合理的收入,以維持他自己及家人的生活;
他是否已按照法律繳稅。
梁家傑認為即使外傭在司法覆核勝訴,絕大多數外傭也會 因為不符合該四個條件而不會獲得永久居港權。梁家傑在 一封公開信中指《入境條例》附表條件「包括有否在港納 稅、有否在港持有物業、家庭成員是否在港等等」 。((摘錄 自 2011 年 10 月 19 日「 〈立法會會議過程即場紀錄本」〉))
154
教學活動 相關連結: 外傭爭取居港權 FAQ http://aaf.org.hk/zh/campaignaevents/coalition/343-faq.html 外傭居港權——法律與政治的爭議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 &id=77503&catid=19&Itemid=183。 外傭居港權爭議 http://www.hkls.org.hk/site/program_details.php?ID=21 外傭居港權爭議 http://www.liberal.org.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 &id=117&mid=51&lang=tc 謝偉俊︰防止菲傭衝擊 政府要行動 http://www.chancedia.com/?p=36652。 公民黨幫外傭爭居港權損港利益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7/12/PL1107120002.htm)。
。
155
教學活動
第六節 跨文本多角度評賞、階級、種族 和導賞技巧
1.
學習重點 : 在相同的情境下,「跨文本多角度評賞」錄像中呈現的階級 和種族意識; 認識階級和種族的基本概念; 了解電影導賞技巧; 156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某清潔劑的商業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dD3fgy8giE。 某外傭中心的商業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va3z-u0fo。 導演郭臻的獨立電影(2009)《媽媽離家上班去》 :片長 31 分鐘。 如在課堂上已播放全片,可以只分段播放時段 4:10-4:35, 10:-12: 和 15:40-17:00 。電影簡介見第四節課。 吳以諾與李維怡的獨立錄像(2011)《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 片長 19 分鐘。如在課堂上已播放全片,可以播放首 10 分鐘 和 17:05-18:3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tDXkhYnYY。
3.
其他可參考教學材料: 某中學畢業禮模仿某外傭中心廣告的宣傳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keS5MgoiYA。 某中學英文學會模仿某外傭中心廣告的宣傳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vPua-ynvxs。 「香港外傭居港權示威:在口號與衝突以外」 157
教學活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3bOqMAncI0。 引言:在「共存」與「我有你無」之間 在「認清社會整體」與「只顧自已利益」之間 在各種明顯或隱晦的種族主義所帶來的歴史慘劇之後…… 「左右大局」- 謝偉俊 VS 梁家傑有關外傭居港權訴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J5gtVw7ld8
4.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觀賞錄像、導賞實踐、講解、小組討論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導賞實踐 一. 學生抽籤匯報: 建議教師以抽籤形式抽出兩至三位同 學,以五分鐘匯報他們上課堂所完成的文 章。 二. 教師引導: 之後由教師指出同學匯報的優點和鼓勵 同學改善。以下幾點是同學經常忽略的地 158
教師可以請兩位口 才較出衆的資優學 生先作匯報,並引 導全班同學辨識及 總結其中的優異表 現和要訣,讓學生 可以高水平表現為 目標。
教學活動 方,建議教師注意: ~匯報超時; ~不敢站在台中間位置或眼望觀眾;眼睛 盯緊文章,照原文讀出;沒有肢體語言以 拉近與觀眾間彼此的距離。 ~與觀眾沒有眼神交流; ~與觀眾沒有言語上的互動溝通
教師亦可播放「仲夏 藝贊 2011 及 2012 計畫」的優異學生滙 報錄像片段參考 教育局資優教育組/ 資優教育資源庫/學 與教資源/人文學科 網頁: http://resources.edb. gov.hk/gifted/ge_res ource_bank/#
三. 教師建議: ~學生宜把文章撮要為重點並寫在小紙 張上,以幫助學生出場時根據重點,以口 語方式表達意見。 ~學生可事先自行重複練習,以控制聲 線、表情和時間。同學可對著鏡子或用手 提電話自拍錄像,再重看作檢討和改善。 ~學生匯報時宜把眼光投放到不同角落 的觀眾中,也可以用一個有趣而與內容相 關的問題作開始,以引起觀眾觀察的興
159
教學活動 趣。
教師可鼓勵其他同 學向匯報同學發
跨文本方式「多角度評賞」四段不同錄像 教材:從錄像中的角色作分析
問。他們之間的交 流能訓練匯報學生 的應變能力-五種 創造力之一。
一. 引起學習動機: 你認為《媽媽離家上班去》的外傭 Charlie 和僱主一家(包括少主)的關係如何?是 這也是情境的一部 分。
不是一家人的關係?
一會兒播放的,是由不同立場的機構所製 作的四段影片。同學將發現四段錄像表達 外傭和其他香港人的關係均有所不同。同 學可先列出當中不同角色的身份或名 字,並留意他們如何從影像和言語兩方 面,呈現兩者來自哪階層和兩者的社會關 係。
二. 播放四段「教學材料」。
160
廣告中的香港家庭 成員屬中產階級,而 他們需要聘請的理 想家傭,不但是穿上 制服,並是受訓成一 個順服「主人」(片 中外僱要向僱主屈 身鞠躬)的「家僕」。 這種封建而脫離現 實的「主僕」關係, 令觀眾印象深刻,但 同時突顯了中產僱 主與外傭階級間高 低之分。
教學活動 三. 引伸問題思考和分組討論: ~教師先請學生把四段錄像中的角色名 字寫在黑/白板上。 ~學生分組(約 5 至 6 人一組)就四段不 同的錄像,利用工作紙作討論,並建議教 師參考以下提問引導學生討論本課議題: 第一組討論問題: 某女傭中心商業廣告甚為深入民心(可參 考「其他可參考教學材料」中學生的二次
導演刻意把女傭的 臉抹深色;假裝不能 說流利廣東話。強化 了本港家庭傭工都 是有別於「本地人」 的南亞裔人。深膚色 人種才是家傭,顯出 對有色人種的種族 歧視。種族主義概念 可參考「補充閱讀 內容」 。
創作),與錄像中呈現(概念可參考「補 充閱讀內容」)的角色形象有何關係?為 甚麼廣告客戶塑造這些形象(共四種形象) 吸引消費者? 第二組討論問題: 某清潔劑商業廣告中的女傭形象為何令 你發笑?導演為何以化妝加深主角膚 色?為何加深膚色才是外傭的形象?這 樣如何影響觀眾對外傭的看法?
161
長時間重複播放的 廣告,其隱含的意識 讓我們不知不覺間 形 成 一 種 認 知 (common sense) 。就 是當我們在生活中 遇到南亞裔人士 時,往往很容易以為 他們在香港都是次 人一等的社群。從而 形成階級高低之分 別,甚至種族歧視。
教學活動 第一和第二組討論問題: 以上兩個廣告如何影響觀眾對本港南亞 裔人士的觀感?我們有沒有方法抵抗這 種不恰當觀念的灌輸?
以上兩個廣告與《媽媽離家上班去》中的 外傭和本地人角色的形象有甚麼相似或 不同?
鏡頭前太太和「仔仔」都好像對 Charlie 很好。但你有否覺察到片內輕描淡寫的關 係,其實並不是「一家人」的關係嗎? 試 解釋。
以上的對話不單顯示 Charlie 不屬於香港 的家,更顯示了階級的區分是怎樣?有形 成兩者間的不公平嗎?
兩者階級的區分強調了外傭的身份問 題。教師可參考「補充閱讀內容」並先讓 162
例如: Charlie 睡的 床是需要「朝行晚 拆」的,Charlie 愚 弄「仔仔」時, 「仔 仔」說「妳再說, 我跟媽媽說不讓妳 吃飯」當中隱含兩 人的甚麼關係?(可 參考「仲夏藝贊 2011 計畫花絮」中 的中華基督教會基 元中學中五同學許 宏詮的文章。) Charlie 因兒子有 事,要立即回菲律 賓時,太太和「仔 仔」說甚麼?他們 是一家人嗎? *學生若能自發找 出這類觀點,其洞 察力和高階思維已 發揮到不俗的水 平。
教學活動 學生思考階級(class)的概念,再開始提問。
Charlie 因兒子的事要立即回菲律賓,「仔 仔」的媽媽立即反對:「你還有一星期合 約的!」這片段怎樣顯示階級的對立?
《媽媽離家上班去》和《我們都是外傭的 孩子》中的少主們對待外傭的態度有何不 同? 兩片中對外傭的描繪和社會坊間的 主流意見有何不同?為甚麼?
《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的紀錄影像放在 網上,能平衡坊間對外傭的主流意識嗎?
四. 匯報: 如果時間許可,建議教師讓所有組代表以五 分鐘匯報討論內容,以鼓勵學生彼此交流和 學習。同時,學生可就之前匯報的經驗進行 改善。
163
《我們都是外傭的 孩子》由藝術團體 「影行者」製作。 他們有見 2011 開 始,香港有組織性 的排外事件層出不 窮。因此藉此錄像 創作表達他們對外 傭居港權的立場。 請教師注意,這是 錄像創作而不是講 求客觀性或中立性 的新聞報導式節 目。事實上,任何 的事實的呈現也未 必有絕對的客觀 性。例如:蘋果日 報的立場,就與文 匯報的立場不同。 因此,在報導同一 事件,大家也會有 不同的報導觀點及 不同的參考資料。
教學活動 ~評賞學生影評習作 教師可因應課堂時間參考本書「仲夏藝贊 2011 及 2012 計畫花絮」中的學生習作。 建議學生在堂上一同參考聖保祿中學中 六同學鄭瑞雪和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中五同學許宏詮等的文章,尤其注意兩位 學生所表現的個人獨到的分析和觀點。
學生若在寫作以外有其他創作動機,教師 可藉例子與學生討論。例如:在「仲夏藝 贊 2011 及 2012 計畫花絮」的學生習作 中,聖芳濟各書院的中六學生張凱傑便就 居港外傭議題,趁著 2012 年國慶期間創 作了紀錄片「外。家」。請瀏覽教育局資 優教育組網頁,有關學與教/增潤/人文學 科部分。他希望透過國慶-——一個尋求 國民身份認同的日子,——探討外傭的公 民身份問題。
164
如欲觀看張凱傑同 學的紀錄片「外。 家」 ,請瀏覽教育局 資優教育組/資優教 育資源庫/學與教資 源/人文學科網頁: http://resources.edb.g ov.hk/gifted/ge_resou rce_bank/# 除了撰寫影評外, 教師亦可鼓勵喜歡 錄像創作的學生像 這位同學般活用本 計畫所學,並勇於 創作以表達自己的 觀點,以此發掘及 培育不同資賦範疇 資優生也盡展所 長。同學的作品亦 可以参加教育局資 優教育組主辦的 「香港數碼媒體創 作青苗獎」比賽 (http://gifted.edb.gov. hk/BIA/1213/chi/)。
教學活動 藉作業繼續訓練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一. 以下兩題目可因應學生進度二選其一為 作業: ~題目一: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下如何影 響《媽媽離家上班去》中 Charlie 的身份 建構?你認為如何可以為身在香港的外 傭提供一個更合適、公平及較人道的工作 環境?你有甚麼意見?(可參考「仲夏藝
此習作可幫助鍛 練學生「藝術評 賞」的能力,亦可 提升他們對主流 移動影像媒介所 傳遞的意識的敏 感度及批判能力。
贊 2011 及 2012 計畫花絮」的學生習作)。 ~題目二(較適合高年級學生):以一主 流影像媒介(如:電視、商業廣告或電影) 為例子,分析導演對當中涉及的種族/社群 或階級身份問題(不一定關於香港社會) 的立場(如以劇本的鋪排、「鏡頭」的運 用及其他電影元素去解釋) 。你同意導演 的立場嗎?為甚麼?如果你不同意,你會 否用另類創作表達你的意見?你會選擇 哪種媒介?
165
資優學生喜歡具 挑戰性的學習,教 師可以讓他們自 由選擇兩個主流 例子、或一個主流 和一個非主流例 子作比較,發展批 判思考能力。
教學活動 5.
關鍵詞 再現 (representation) 「再現」是一種對現實(reality)的呈現方式,透過文字或語言向 他人敘述現實。「現實」有不同的再現方式,原因可包括其銷售 市場、讀者等。不同的組織或個人會因應不同的市場、立場或個 人經驗呈現不同層面的「現實」。(廖炳惠,2003,p.230-231)
階級(class) 階級亦可解作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是社會透過階級、財 富及文化等因素而成的階級制度。
如階層普遍包括有無產階級、資產階級或中產階級等。這分層多 依照個別社會的特徵而成,規律不一。
不同的社會學家均各對階級持不同的意見,如 Kingsley Davis 及 Wilbert E. Moore 會認為不同各階級可為社會扮演不同的擔當各種 功能,促進社會分工。
而馬克思(Karl Marx)則持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階級是制造社會 不公平及衝突的主因,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勞動成果的結
166
教學活動 果。在馬克思的歷史論述中,他認為除非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否 則「階級」問題都是社會階層無法避免的事實。社會上必然產生 統治階級(ruling class)及被統治階級,兩者之間必然產生階級衝 突 (class conflict)。擁有資本的支配階級與常被剝削的被支配階 級之間的衝突,來自兩者地位懸殊而在不同方面上的不平等,例 如經濟、公民權 (citizenship) 、醫療 (medical care)及教育等的 權利上,支配者在享受以上福利之時,被支配者往往遭受截然不 同又非常惡劣的待遇 (廖炳惠,2003,p. 43-44) 。「教學材料」 中外傭中心的廣告就是強調了受訓的外傭受香港僱主所支配。
種族 (race) 與種族主義(racism) 「種族」是指透過外在的生理特徵如膚色、面孔及遺傳基因來分 別不同人種,如白種人、黑人、黃種人和其他人種。 「種族」 (race) 與「族群」(ethnicity)不同,後者意指不同膚色的族群透過文化 傳統與生活習慣來強調彼此的差異,藉此分別「自我」(self)和 「他者」(otherness),建構身份認同(identity)。對於「種族」和 「族群」的界定,往往和他人的再現方式 (representation)以及 自我的標籤來強調自我和他者的分別,如主流和非主流、強勢與 弱勢的區分。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往往因權力關係與排斥他者 167
教學活動 以鞏固自我,從而產生「種族主義」 。 「種族主義」 (racism)常與 政治及文化差異聯結在一起,即某些人相信身體表面上的臉孔與 膚色的差異用以認定某些能力、品質或行為的思想和文化價值, 來區分優劣。在歷史上,「種族主義」引發許多政治迫害與不理 性的屠殺,如希特拉的反猶太種族屠殺,正是排除他者並鞏固自 我優越的例子。除了種族屠殺外,種族主義也抹殺了自身種族以 外的人種在政府、經濟以至社會上的參與,界定種族之間的階 級,同時這也反映在位者背後對其他族群的畏懼(xenophobia) 。 (廖 炳惠,2003,p. 224-227)
性別 (gender) 「性別」(gender)與「性」(sex)是兩個不同的觀念。「性別」 不止單純指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而其差異更多半是來自於社會 建構的結果,包括透過教育體系和種種文化體制,將「性」的差 異加以轉變,進而提出社會的習慣規約,形成所謂的性別。僵化 的性別角色,如「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日益正常化與自然化, 變成習以為常,近乎本性。因為這樣的性別區分,兩性在種種福 利、工作機會、社會待遇與價值標準等層面上都有不同的待遇。 (廖炳惠,2003,p. 123-126)) 168
教學活動 以上概念建議可運用以下錄像向學生講解︰《媽媽離家上班 去》 、 《暉仔》 、 《哈佛女孩》 、 《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 、 《紮鐵工潮 第二十五日》 。
169
教學活動 6.
工作紙 第六節
工作紙(一)
(教師版:附建議答案)
另有學生版供教師教學之用,見附件二〈第六節 : 工作紙(一)〉
四段錄像分別表達不同的「外傭」和「香港人」的形象和彼此間 的關係。請分別列出每段錄像中,不同角色的名字和他們所屬的 階層。 來自 階層
媽媽離家 上班去
外傭中心 廣告
清潔劑 廣告
我們都是 外傭的孩子
中產
太太、仔仔、 舊少主囡囡。
陳敏兒 廖啟智
少主
雋熙、旭雯、 Lydia、Esther、 阿 Cham、Pat、 阿聰 、以諾、 子樂、芷曦。
勞工
Charlie、 Charlie 的朋友、 菲律賓的兒子。
各國外傭 中國人扮演 外傭缺席於影片 外傭 中,但由受訪者 以言語描述他們 的形象。
170
教學活動
第七節 影評寫作方式和技巧 1.
學習重點 : 認識不同的影評寫作方式; 了解如何選取電影文本置於特定的情境,配合個人經歷,以 建立評賞電影的個人角度。
2.
教學材料: 潘國靈,《竊聽者--政治與藝術的角力》和《奇幻逆緣》 www.lawpun.com/?mod=iColumn&cmd=showCAS&caID=193 www.lawpun.com/?mod=iColumn&cmd=showCAS&caID=273 陳嘉銘,《光影遊思 139-讓子彈亂飛》 http://glaucoma_kami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 &articleId=2830783 葉七城,《劣評》 (《文化地圖》Vol.08.2011, p.24)。 (其他參考 教學材料: 《父與子 愛與恨》 (《MetroPop》21-07-2011) 蒂莫西 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2009),《如何寫影評》 《第 四章:評寫電影的六種方法》 ,中國:世界圖書出版
171
教學活動 3.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閱讀文章、討論和講解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藉評賞不同形式的評論,了解電影文本與 特定情境的關係。 一.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在上課前把「教學材料」的三張工作紙 中相關的四篇文章預先看過後,可立即在課 堂開始討論(約 15-20 分鐘)。之後,抽籤 讓各組學生作簡短的匯報(每組約 5 分鐘) 。
二. 教師講解如何選取適合材料書寫影評: 教師可繼續以下頁「補充內容」講解和引 導學生作「多角度評賞」電影寫作。「補 充內容」強調書寫「多角度評賞電影」是 學習選取適合材料作視覺分析的過程。
172
匯報能有效培訓 學生的分析能力、 歸納能力和溝通 能力。資優生的相 關匯報情況可瀏 覽教育局資優教 育組/資優教育資 源庫/學與教資源/ 人文學科網頁: http://resources.edb. gov.hk/gifted/ge_res ource_bank/#
「補充內容」的圖表
教學活動 三. 教師講解分析電影與書寫影評之不同: 學生可能會擔心影評是否能明確指出導 演欲表達的意思,這樣將局限了他們的批 判思考和創意。此時,教師可以「仲夏藝 贊 2011-2012 花絮」中《香港演藝學院電 影電視學院院長舒琪、獨立電影導演吳浩 然和盧鎮業 - 談電影評論》鼓勵學生, 把電影評論作為電影以外的另一創作。
不過以電影文本作理據,以支持自己的論 點也是重要的。
四. 學生作業: 建議教師另外選二至三部短片在課餘時 間重複播放數次,好讓學生能細心觀察和 分析影片中的電影語言。
首先,學生需以重點形式,書寫一份五分 鐘的匯報,在下節課作分享之用。最理想
173
舒琪院長指出,書 寫影評並不是一 項「猜謎語」遊 戲,猜度導演通過 電影表達甚麼意 思。影評,與電影 一樣,是一種藝術 創作。影評可算是 一種感性與理性 的融合,而後者必 須以電影故事中 的理據支持。
教學活動 是,下節課所有同學也可嘗試站於講台前 向老師和其他同學匯報和互評。匯報的內 容最好能包括「補充內容」圖表的幾點。
學生最終在完成下一節課堂後的一星期 左右,需根據匯報內容和師生互評的意 見,書寫字數約在 300 至 1,000 字的影評。
174
互評讓學生勇於 接受別人對自己 的公開批評。而 且,匯報是同學間 彼此學習的好機 會。
教學活動 4. 補充內容:
175
教學活動 5. 工作紙: 第七節
工作紙(一)
(教師版:附建議答案)
另有學生版供教師教學之用,見附件二〈第七節 : 工作紙(一)〉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試從潘國靈的影評《竊聽者--政治與藝術的角力》(見「教學材 料」)找出他是基於甚麼情境下書寫以上評論。另外,請找出文章 中他有甚麼個人見解。那見解跟他的個人背景有甚麼關係? 情境:1984 年東德人仍受到秘密警察監視的時候。 「一九八四這年份也許不是隨意的,它暗中喚起了一個典故:歐威 爾名著《一九八四》中那句名言: 「老大哥在看著你!」...「以柏林 圍牆倒下前,東西德仍處於分裂狀態的時空。」...
個人的見解:首先,潘國靈認為男主角的演技精湛: 「這位 出生於東德的演員,把德國人那份精準理性演活了。」 更 重要的評論,是他覺得「《竊聽者》不是一部純政治劇,它 最吸引的地方,正在於鋪展出一場藝術與政治之間的角 力。」 不過,藝術最終也被政治摧毀。作者沒有以道德批 判女演員的不是,
反倒體諒人性的軟弱,也感嘆人生的
模稜兩可。 176
教學活動
「女演員斯蘭因維護自己的演藝生命,被迫與部長私下往來甚至出 賣肉體,……電影中那老導演說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話:『一個不能 導戲的導演,就好像一個沒有菲林的相機,一個沒有穀的磨坊,空 空如也』,老導演的自殺,就是因為被褫奪了身份、謀殺了自我。 自殺,未必不是反抗。 『一個不能演戲的演員還可以是甚麼?』 ,同 樣的處境最後落在女演員身上,以至女演員在被扼殺演藝生命的咄 咄威逼下供出戀人的情報,更突出藝術與人生的掙扎。你只能說這 是人性的軟弱而斷不能伸出道德的手指。道德是黑白分明的,但世 事是弔詭的。……」《竊聽者--政治與藝術的角力》
177
教學活動 第七節
工作紙(二)
(教師版:附建議答案)
另有學生版供教師教學之用,見附件二〈第七節 : 工作紙(二)〉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嘉銘的影評《光影遊思 139-讓子彈亂飛》中對當時社會中的甚麼 現象提出了甚麼的疑問?他個人對影片《讓子彈飛》有甚麼不同 的看法? 嘉銘對那時公共輿論對《讓子彈飛》作了十分多的政治寓意解讀 有兩個想法。那可能是生活在中國不公義的 社會處境(social context)下輿論「一廂情願的另行創作」,也可能是「社會使然的 群眾寄託」。不過他認為後者較接近事實。「因為任何對文化產物 文本(text)的理解,都必然離不開它所被製造的處境(context), 而《讓子彈飛》生於不公事件依然甚囂塵上的當下中國,自然會 被引申到權力解讀」 。 但他繼續質疑那些解讀「與創作者何干」?
他反而提出另一觀點,以電影類型而論, 《讓子彈飛》令他見到「西 部片成了中國商業大片養份」 ,而且帶著獨有的中國政治隱喻。
178
教學活動 第七節
工作紙(三)
(教師版:附建議答案)
另有學生版供教師教學之用,見附件二〈第七節 : 工作紙(三)〉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潘國靈在影評《奇幻逆緣》中運用了哪兩類文本作比較評論?他的 評論是在甚麼社會環境下作出?他對於兩者的評論如何? 潘國靈運用《奇幻逆緣》電影與其原著小說作跨文本評論。有見「近 日好幾齣入圍各大美國電影大獎的影片都取材自小說,如《奇幻逆 緣》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 《一百萬零一夜》 (Slumdog Millionaire) 、 《讀愛》 (Reader) 。。這於經常鬧題材荒的荷里活電影 來說,並非不尋常事,每年的奧斯卡, 「最佳原著劇本」外另有「最 佳改編劇本」獎(香港的金像獎則只有「最佳編劇」 ) 。」 「……有些段落見得觀眾「動人詩篇」用來形容《奇幻逆緣》尚可,它的基 調是生命艱苦但人間有愛,相對來說,小說原著就冷酷得多了。…在這點上, 原小說的殘酷竟更近於大衛.芬查《七宗罪》 、 《搏擊會》的一貫調子,現在 由他導演的《奇幻逆緣》 ,看起來竟有點像是史提芬.史匹堡的。」
作者含蓄地表達了電影《奇幻逆緣》是過份美化了原著的故事內 容,以致只成了「動人詩篇」 ,而沒有像原著般表達男女主角是如 何面對現實的殘酷。
179
教學活動
第八節 電影空間、內地來港青少年的跨文化適應 與香港社區
1.
學習重點 : 認識電影空間; 明白內地來港青少年在香港的跨文化適應的處境; 了解香港城市發展中,社區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了解身份認同的多樣性; 引導學生應用「多角度藝術評賞」的方法書寫影評。
180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導演林森的獨立電影《暉仔》(2011)。片長 23 分鐘。故事中 的十歲新移民暉仔與母親成功申請來港,與繼父一家三口在 深水埗一間狹隘的獨立套房裡居住。一次街上的偶遇,暉仔 認識了在香港的第一個朋友,巴基斯坦裔的簡志文,兩人迅 即成為好友。可是,剛萌芽的友誼卻將受到舊區重建的影響, 面臨考驗。乘著高速的「發展號」列車,我們終究會否一去 不返?
如欲借用此齣電影,可致電 3487 5279 與「文化地圖」聯絡。
3.
其他可參考教學材料: 導演楚原的粵語長片《七十二家房客》(1973)。片長 93 分鐘。 電影反映了當時香港低下階層的生活情況。他們不少是從內 地到香港重新建立家園的「經濟移民」 。來自五湖四海的分租 房客,存在著南北文化差異,生活無可避免會產生磨擦; 以中港矛盾及和諧為題,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電視劇, 於 2013 年播出的《老表,你好嘢!》;
181
教學活動 導演許鞍華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 歌手李克勤主唱,林夕填詞的粵語流行曲《天水圍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9DEkp2VH8s 4.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評賞錄像、討論和講解
活動說明
備註/資優教育 元素
讓學生重複運用藝術評賞電影方法,熟習 「多角度思考」 。
一. 引導學生應用「電影語言」看電影: 學生可能因長時間習慣以敘述性方式看 電影,而往往忽略鏡頭表現的故事背景等 其他情節。建議教師在放映前,按學生不 同程度,運用工作紙作提問,引導從電影 「故事內容」和「電影語言」兩方面觀賞 電影的興趣。
182
*重點:學生需特 別留意主角暉仔 出現在電影中的 甚麼場景,即背景 空間。導演又在這 些生活空間中,運 用甚麼鏡頭呈現 內地來港少年暉 仔的故事。讓學生 重複運用藝術評 賞電影方法,進行 「多角度思考」, 以掌握高階思維 技巧。
教師設計多角度的 分析框架(見工作 紙)的同時,亦宜給 予資優生選擇討論 內容的彈性。
教學活動 二. 評賞獨立電影《暉仔》 三. 分組討論:學生三人一組,並選擇 (工作 紙) 所列的其中一個問題加以討論,以求 能更仔細分析電影內容。之後教師選出 三組代表,就(工作紙)三道不同題目在課 堂上各自作 5 分鐘匯報。匯報後,由同學 作補充或回應。最後,教師可參考工作 紙的建議答案,引導學生討論那些重要 及被忽略的場景內容。 四. 作業講解:試書寫一篇電影評賞 ~教師鼓勵學生在文章中加入適當的資 料,以加深評論議題或內容的說服力。例 如:以數據證明內地來港學生日益增加, 因此有討論的必要。以專家資料分析解構 片中的暉仔其實正面對著怎樣的跨文化 適應。適應的壓力對個人成長造成甚麼影 響。 ~ 鼓勵學生評價導演的拍攝手法的好與
183
教師可運用電影涉 及的相關議題,包 括:個人成長、城 市發展與舊區重 建、家庭身份認 同、公民身份認 同、國族身份認同 和文化身份認同, 還有近期香港的熱 門話題:內地來港 學生的跨文化適 應。有少數族裔學 生的學校,也可運 用影片討論少數族 裔學生的跨文化適 應。 語文科教師,可引 導學生留意導演如 何在人物、對白、 鏡頭運用、空間處 理、光線和顏色等 方面,運用對比手 法製造故事內容的 張力。
教學活動 壞。評價需講求理據,或與其他同類電影 比較。 ~鼓勵學生從學習中了解和關心身邊非 土生土長香港青少年的處境,思考並實踐 可以如何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 ~建議字數 初中學生:300-500 字,高中 學生:500-700 字。 五. 個人/小組延伸學習 参考資料:《七十二家房客》、《網中人》 阿燦的角色、《老表,你好嘢!》、《天水 圍的日與夜》、流行曲《天水圍城》及同 學可以搜集更多其他資料。 1. 以一幅腦圖,展示不同時代「新移民」 或「香港人」在電影/電視中的形象的轉變 及原因 2. 以一幅時間線圖,展示不同時代的「新 移民」特徵和時代及社會政治、經濟及文 化背景的關係
184
資優生喜歡挑戰亦 需要進階學習,透 過比較不同時代探 討新移民的電影和 電視,深化他們對 基本故事論述和電 影語言分析的掌 握,亦促使他們思 考不同時代的跨文 化適應的議題和何 謂香港人。
教學活動 3. 以一件視藝作品或短片,展示不同時代 「新移民」或「香港人」在電影/電視中的 形象,並以你的創意預測「新移民」或「香 港人」未來的形象。 4. 何謂香港人? 試比較以上不同時代探 討新移民的電影或電視,以基本故事論述 和電影語言分析,深入探討跨文化適應和
資優生可選擇不同 的形式來展示學習 成果,如腦圖、時 間線圖、視藝作 品、短片、影評等, 切合不同範疇的興 趣和資優特質。
香港人的身份議題。
5.
補充內容: 跨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是指「兩種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人 士,經一段時間的直接相處及接觸後所衍生的行為及心理方 面的轉變」 。而「移居者面對新的文化環境,均需要面對個人 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 內地來港新移民的跨文化適應和調節,除包括語言(主要是 普通話和廣東話)和文字(簡體字與繁體字) ,更包括衣、食、 住、行等方面有差異的生活和文化習慣的互相改變和調節。 當中不少內地來港青少年,在港生活會有以下的疑惑: 「我到
185
教學活動 底是香港人?還是內地人?」 「今天我好像仍未是香港人,又 不再是大陸人,……我希望幾年之後沒有人知道我是新移 民。」可見移居者是「面對兩種不同的文化身份:一是過去 的文化,另外是新的社會文化」 。 天水圍未必是香港新移民最多的社區,但社區帶著很濃厚內 地新移民的文化特徵。從人口結構看,這裡的已婚人士,約 百份之五十有著中港婚姻背景。另外,居民中有超過半數在 內地出生,當中大部分是來港不足十年的內地新移民。家庭 入息方面,居民大部分住在公屋,家庭收入平均數,與市中 心最高地區相比起來,相差了超過兩倍有多。 2004 年,天水圍接二連三發生多宗社區家庭倫常慘劇,被媒 體廣泛報道,引起社會不少輿論。加上李克勤主唱的粵語流 行曲《天水圍城》和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等,更反映天 水圍的悲情。社會亦常把天水圍聯想到「綜援區」及「倫常 慘劇」 。這些與陸續增多的天水圍負面新聞一起,合力使外界 標籤該區成「悲情新市鎮」 。2005 年香港天水圍婦女聯合會曾 就天水圍進行意見調查,半數非天水圍區居民對該區的印象 只屬「一般」,更有兩成受訪者表示感覺「很差」。近年社會
186
教學活動 對該區新移民的看法,又加上開放自由行及內地人來港產子 人數激增的社會問題,更在不少香港人心中強化了區內居 民,特別是區內新移民的負面印象。然而,60 年代不少香港 人,不也同樣是為了改善生活,而成為從內地來港的「經濟 移民」嗎? 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如能提供有利的環境,讓不同文化 背景的居民能在互相尊重和接納的社區內生活,提升香港社 會的共融意識,定能強化香港社會的凝聚力,並提升香港的 抗逆力。
187
教學活動 6. 工作紙:
(教師版: 附建議答案)
(另有學生版供教師教學之用, 見 附件二〈第八節 : 工作紙 一〉)
姓名:________ 學號:________
班別:________ 日期:________ ~家庭生活:暉仔是從內地新來港的少 年。從電影中最初出現的街景可發現,他 與媽媽和繼父同住在深水埗一狹小居 所。家中環境方面,導演以對白和遠景鏡 頭,由暉仔向朋友簡志文介紹他的居所位 置(2:39)。鏡頭前見有一女士在平台僭建的 廚房燒飯。之後,場景即轉到家中狹窄的 環境,在冷而微偏藍的燈光下,讓觀眾看 到繼父與暉仔的關係欠佳。兩人既沒有眼 神交流,暉仔也不願意稱呼他為父親。
相反,當鏡 頭轉到暉仔從屋內走出平台。室外暖和的自 然光下,暉仔高興的說:「媽!我回來了!」 交代了在平台燒飯的女士,原來是他的母 親。從兩人的對話可見母子的關係很好。 母親做好晚飯便趕著上班,晚飯只剩父子兩 人共進。中景鏡頭再轉到暉仔身上,他表情 帶點失落的從平台遠看屋內的繼父(3:28)。 這裡的電影空間再次表現了兩人關係的疏 離和暉仔內心的孤單。另一幕,是繼父的親 生兒子回家晚膳時,兩人談得投契。但桌 上夾餸的特寫鏡頭(13:00)突顯了暉仔在家 中並不受重視。暉仔兩次伸出筷子夾餸的 過程都被打斷。 相反,室外 的廚房,卻 在戲中多次出現。在那裡,他不用對著繼 父,可以跟媽媽比較自由地交談,飯後可以 獨個兒在平台洗碗,另一面向街遠望著,期 待著媽媽下班後回家。 188
教學活動 ~學校生活: 可見語言可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也 可以是溝通的橋樑。暉仔第一天上學,剛 步入班房時,主觀鏡頭讓觀眾看到班中同 學都以好奇或陌生的眼光望向暉仔 (4:38)。而故事很明顯表達中港文化的差 異,包括:語文和語言等造成他和其他同學間的距離。但這些對他和印巴 裔同學簡志文的交往並沒有造成障礙。兩人很快便成為了好友。 當周老師介紹暉仔是從內地新來港學生 時,她向同學解釋暉仔對香港常用的繁體 字不太熟悉,並叮囑同學要多幫助他學 習。但當暉仔以廣東話作自我介紹時,一 位男同學即時取笑暉仔的廣東話發音不 正: 「唉!我叫謝龜!」(5:02),令暉仔感難堪。相反,同學簡志文卻以熱 情和體恤,拉近彼此的距離(5:45)。 影片中的簡志文,無論在老 師或是同學眼中,都是個不 守規矩的學生。他上課經常 遲到,不專心學習,但他卻 是暉仔最好的同學。電影空 間的處理方面,暉仔和簡志 文雖然與其他同學都在同 一班房內,但電影鏡頭為暉仔和簡志文製造了班房內的另一空間。他們倆 好像抽離於「周老師的課堂」的空間,而在班房後排私語。 在那空間裡,簡志文以印巴的地方語言巴都語,向暉仔自我介紹,並且主 動與暉仔握手。這意味他和暉仔有同樣的處境,就是大家都有自己的家鄉 語言,而不是香港常用的廣東話。他知道暉仔從內地來港後,即聯想到暉 仔是說普通話的,卻以廣東話說: 「你好,我也有普通話課。」這表現了 雖然他暫時未懂以普通話與暉仔交談,但願意用普通話與暉仔溝通。另一 場戲說到上英語課時,簡志文想幫助暉仔糾正英語發音(6:50)。
189
教學活動 ~社區生活: 移居香港的暉仔,既要面對不快的新家庭 關係,且未能融入校園生活。面對一個陌 生的環境,社會對個人的支援十分重要。 除了家庭的支持之外,能否在新的社區建 立良好的社群關係,是影響新移民能否適 應新生活的重要因素。 電影的開始,導演以鳥瞰式鏡頭,呈現初到香港的暉仔,身處熙來攘往的香 港街道,站在十字路口,尋找歸家路。這場戲暗示了人生路不熟的他,在成 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過程中,未有清晰的定位,對前路感到迷茫。直到他在 街頭上偶遇印巴裔孩子簡志文(1:30) 。他們倆最後成了好友,這份純真的友 誼,也讓暉仔開始融入香港的社區生活。 電影中呈現暉仔的家和學校的空間,都是 封閉的室內空間。但社區是開放的室外空 間。相對於疏離的家庭關係和受同學排斥 的學校生活,社區空間對暉仔而言,多元 精彩,而且帶給他不少美好時光。放學後, 以鳥瞰角度,鏡頭由左向右移動(7:40),讓 觀眾看到兩人從學校奔往廣闊的街區。他 們在街上四處跑,一起在路邊玩機動遊 戲,一起圍觀和參與街頭雜耍。晚上則在 簡志文家的雜貨店內享受印巴人的家庭 晚膳,或是一起做功課。可惜好景不常。 另一幕是兩人一起上山玩耍,在那裡遠眺 香港的景色。簡志文一家,快將從舊區搬 到天水圍。暉仔問他: 「天水圍是怎樣的。」 他回答: 「天水圍有很多水。」可見他對天 水圍並不了解。之後,鏡頭出現兩人的半背影,在暗藍的日落下更顯兩人 看不清眼前的未來。暉仔剛從內地遷來香港,而簡志文也將會從香港市區 遷往天水圍新市鎮。兩人都要重新適應新地方的新生活,但暉仔的處境要比 簡志文難適應。他還未能適應家庭和學校的生活,就要告別他的好友—— 他在社區生活中的重要橋樑。(暉仔在家庭和其他社群同時有新的身份。 如果這些新的身份不能協調,將很容易引起身份危機及身份衝突。) 190
教學活動 另外,導演很明顯批評了香港的城市發 展。片中出現不少街景,是舊區街道的大 廈外牆和已結業的小店前掛有「玄生地 產」的標語橫額。 「玄生地產」很明顯是 影射專替大地產商收樓,為此而以無所 不用其極的手法壓逼居民搬出舊居的某 地產機構。再加上電影有不少社區重建的內容,可見導演鏡頭下,是一受 地產霸權壓迫的香港,當中充斥著罔顧舊區市民生活的投影。而暉仔和簡志 文兩個家庭,就是當中受影響的小市民。例如:簡志文父親經營的舊區雜貨 店,就是因為周圍的小店已結束營業,或者街坊已搬走,而影響到生意。 最後簡父也不得不結束小店,並舉家搬到既遙遠且陌生的天水圍新市鎮。
影片後段,當暉仔在學校知道簡志文已退學後,他直奔出學校,沿著昔日簡 志文和他走過的街道尋找他。那地方,那道路與以往一樣,但見不到好友簡 志文。這裡的另一層意思,可暗喻舊區的生活,也只待成追憶。 暉仔只是和一般人一樣,是個天真的孩子。面對著的殘酷現實,就是對未來 都是無所適從。 他既要放棄以前的生活習慣,例如:普通話和簡體字,同時要融入新的生活。 他既是內地人,但也是香港人。他希望成為香港人,但香港社會需要像簡志 文一樣伸出手,主動為他營造適應的環境,讓他早日從室外搭建的「廚房」 走進室內的「家」中。暉仔並不是香港的「繼子」,而是我們的一分子。 191
192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仲夏藝贊 2011-2012 (薈萃篇)計畫花絮
193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仲夏藝贊(薈萃篇):仲夏影院 與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計畫簡介 由香港教育局委託「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策劃,聯同香港演藝學院電影 電視學院協作的「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仲夏影院與獨立電影評賞 計畫」經已分別於 2011 年及 2012 年的 7 至 9 月期間順利推行。 計畫內容包括工作坊、放映會和分享會(相關內容見下)。「獨立電影評賞工 作坊」為抽離式人文學科資優生培訓課程。首先由教育局向全港中學公開招 生,再由每間參加計畫的學校,最多推薦三名學生參加面試。面試甄選出的 人文學科資優生,可在教育局的「薈萃館」電影院參加密集式的工作坊。 「獨立電影評賞學生工作坊」主要透過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培育學員高階 思維的技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評賞分為書寫與導賞實習兩部分。學生須 撰寫最少一篇不多於一千字的評賞文章。文章最後在堂上由導師和學員分別 評價,以改善文章水平。學員最後將文章轉化成一篇導賞講稿,於「仲夏影 院:獨立電影放映會」中向觀眾作口頭滙報式的導賞。放映會則為期兩個月, 在薈萃館影院公開讓全港中小學教師、學生和家長參加的電影放映會。 影評寫作最高分數的三名學生將由教育局頒授「影評寫作獎」冠、亞、季軍。 另外,以影評寫作和導賞實習表現各佔 70%與 30%計算,得分前三名,兼且 平均出席率達 80%或以上的學生可獲頒「傑出表現獎」。 2011 年
「傑出表現獎」得主
「影評寫作獎」得主
冠軍
鄭瑞雪
聖保祿中學
中六
鄭瑞雪
聖保祿中學
中六
亞軍
章彥琦
聖保祿中學
中五
莫詩雅
顯理中學
中四
季軍
鄭文越
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中五
章彥琦
聖保祿中學
中五
2012 年
「傑出表現獎」得主
「影評寫作獎」得主
冠軍
張凱傑
聖芳濟各書院
中六
區煜雄
亞軍
余沛強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中四
馮寧鋒
季軍
區煜雄
伊利沙伯中學
中三
莊曉彤
194
伊利沙伯中學 聖公會李福慶 中學 王肇枝中學
中三 中六 中四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2012 年增設「最佳導賞實習獎」﹕ 冠軍
張凱傑
聖芳濟各書院
中六
亞軍
莊曉彤
王肇枝中學
中四
季軍
翁梓謙
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
中六
仲夏藝贊(薈萃篇):獨立電影評賞工作 坊-部分學生影評佳作和導賞內容 由於篇幅所限,部分學生作品只能節錄其具示範作用的內容,連 同導師評語(見橙色字) 供教師參考,教師亦可印發給學生,以 作學習或分析、評鑑之用。 1.
2012 年影評寫作冠軍 區煜雄作品《眾生》
伊利沙伯中學(中三)
一架殘破的車輛吃力地跑,發出難聽的機器聲;兩旁的樓房,有倒塌的, 有破了的,四周皆是頹垣敗瓦,路上人跡罕見,導演用著主觀鏡頭(POV shot),隨著那殘車緩緩的步伐,以步移法真切生動地把我們帶進了這個 被詛咒的死城。四年前的 512 四川地震留在我們局外人心裡的絕對是頹 垣敗瓦中瀰漫著悲情,死的死,未死的則苟延殘喘,惶恐無助,痛心欲 絕的那些場景,從這部片子所表達出來固然還有那些慘痛的回憶,但這 不是該片的主調。影片主調不是在於究竟地震造成了多少死傷和損失, 災民有多悲慘,而是在於地震只是一個背景,人們以怎樣的方式在這個 背景下生存下去,慢慢逃出去這個背景。 (很好的電影內容描述和詮釋.。) 這部影片主要是由三組人家的生活片段拼湊出來的。 六十二歲的林理峰是川主廟的道士,惶恐脆弱的人除了去川主廟祈福, 另外無論遇到感情,風水等事,都會去請教這個似乎有點信口雌黃、穿 著糟蹋的老人。他們是否已經相信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要求神 問卜?另外,期待著小生命出生的裁縫夫婦和痛失孫兒的理髮師周厚祿 不同的故事被導演很好地剪接出來,讓人感到生與死之間的摩擦。當有
195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關於死亡或是葬禮這樣的片斷時,很多時候會看到孕婦在作胎兒檢查, 讓人在生和死之間有一番體會。(電影文本結構分析簡潔精要。另外, 同學帶著尋找真相的提問方式,也同時表現了村民當下困窘的處境。再 加上能細察影片剪接技巧背後傳遞生與死之間深層次關係,並建立很好 的個人觀點作反思,是一種高層次思維。) 本片大多數人物表現出來的情感和行為與我未看之前所想像的有所出 入,鏡頭使我們能夠透過一種平靜的視覺,來看紅白鎮人民究竟如何活 著。當中有很值得探討的,也有我不太能理解的。孩子在死了百多人的 學校地震遺址上玩樂嬉戲,這個鏡頭拍得很真實,這代表了當地死人太 多了,到處都是死傷場地,根本沒有一個清淨之地來玩樂,孩子們見慣 了「世面」,不把「屠場」當成一回事嗎?還是有童真的人更容易放下 傷心事,哭過了就算?在地震中失去了孫子的理髮師拿著孫子遺照時, 看電視激情畫面時,又或者幫人理髮時,都表現出難以形容的平靜,就 像和王堯芳工作時,或者當有個女人知道自己下午右手要被鋸了的時候 一樣。他們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嗎?以平靜來掩飾不安和惶恐又是否是另 一種的悲痛?在理髮店內,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冷靜地談的不是在地震期 間死了什麼人,而是冬天那個天氣可能會凍死哪些虛弱的老人。他們是 不是已經走出地震的陰霾,學會關心卑微的、人人都有的、平平無奇的 生命?(把自身期望與文本本身作比較,察覺並不煽情,從而發現導演 拍攝的風格。以理性和常理,微觀和比較一般孩子和場景中孩子,表面 看似一樣,但實質懸殊的童年生活。村中孩子嬉戲背後隱藏不平常的悲 痛,是單純求真,並且具憐憫人心的區同學,在觀影過程中的獨有見解。) 有夫婦為了拿更多的房子重建津貼而離婚,這除了指出政府沒有提供足 夠的金錢援助,也告訴人我們當人民沒有了精神支柱,沒有安全感,人 人都會更加偏向金錢物質主義。再生育政策能否真的減輕人們的傷痛? 到底是不是婦女們在生了小朋友,人民重建了新房子,盡量令生活變成 如以往那樣,事情就告一段落呢?長鏡頭之下那條毫無生氣的舞龍隊由 遠至近,帶著緊張,有壓迫的感覺,對新年氣氛產生了一種諷刺。舞龍 隊就像是災民的縮影,像往年般舞著,有什麼不同呢?應該如何幫助這 些悲痛的人?這深切地反映了中國的災區重建是很落後兼且冷血的。國 家以為婦女生孩子就是要完成使命,孩子死了就生另外一個,好像人與 人之間是沒有感情那樣的。特寫鏡頭之下的王堯芳準備分娩那種眼神, 同時表現著喪兒之痛和完成再生寶寶的使命的解脫的快感,就是一種諷
196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刺。眾生有情,房屋津貼永遠不能堵滿心裡的空洞,補好心傷。那個儘 管是不入流、信口雌黃、穿著糟蹋的道士反而點著了一點點的曙光。(能 就一宗事件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更嘗試深究根本問題。在對再生政策的 批評中,表達同學有強烈的道德感和倫理觀,明辨是非。而個人對鏡頭 下舞龍隊的詮釋,更表現了同學的創意。同學就種種具諷刺事例作細心 刻劃,並情理兼備,鋪陳了國內人民的生存狀態,也同時表現了寫作能 力十分之高的寫作能力。) 影片也有不足之處,導演除了以三個人家為不同的主線外,還加插了很 多其他人物和事件,讓人覺得有些散亂。影片中的人民大多都像是咬著 牙關,內心帶著傷感和惶恐,積極生活下去。然而在家長們對政府職能 缺失的不滿和牟取私利的商人、官員的憤恨難以消解的問題上,片中沒 有表現出來。片中只出現過四個對政府作出點評的人,好像反倒是家長 們認為學生們遲一些上學就會沒事,這絕對與事實不符,似乎導演有意 去淡化四川人民面對政府貪污腐敗,挪用公款的事實,作出輕描淡寫。 (對電影有評價,而且不是一味讚好。藝術評賞,就是需要同學那種獨 立思考,撇開利益關係,單純從文本好壞直言評價。這樣,導演的創作 才會愈來愈進步。) 這部影片拍攝於紅白鎮,而對當中的「紅白」二字,我感到很有興趣。 我認為「紅白」代表著的,可能也有紅事與白事的意思。紅事可以代表 開心的事,例如林主持經常與人談的婚姻,王堯芳就要分娩,人們重建 新屋過新生活;白事可以包括喪事,婚姻失敗,還有地震造成的其他禍 害。生活就是紅和白的結合,我們偶爾會被當中的絆腳石絆倒,跌傷了, 但只要我們繼續上路,找到好的醫生,傷口終會癒合。希望在這裡引用 九把刀一句話送給那些活在悲痛中的人,就是:生命就是不停的戰鬥, 就算跌倒了,也要豪邁的笑。(心思細密,最後作出人生深層的反思。 導演以紅白鎮,說紅與白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下的意義──生與死,喜 與悲,也讓同學深入反思到人生。生命就是遊走在「紅與白」之間,不 停的戰鬥!這片子長而缺乏娛樂性,且氣氛沉重,但同學卻選它來寫影 評。你不但不怕困難,而且很關心國內老百姓的生活吧?)
197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2.
2012 年影評寫作亞軍 馮寧鋒作品《遠走》
聖公會李福慶中學(中六)
本電影講述主角阿音原本是以放牧為生的蒙古人,因為政府政策搬到城 市中找哥哥,希望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後來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城市生 活,而無奈回到家鄉。(精簡的故事描述。) 電影的開首中,拍攝了哥哥吸煙的場景,他把未吸完的煙放回煙盒,又 背著黑袋,一定程度上是留下了伏線,給觀眾對主角生活的想像空間。 之後,影片馬上轉到他上班的情況。而由哥哥吸煙到去車站接阿音的幾 個場景,導演不斷以場景強調「故事背景」。首幾個場景,導演都在強 調著一個城市的空間,導演使用了很多的遠鏡呈現每個場景,並在每一 個鏡頭完結之前刻意拍攝四周的景色,使鏡頭中只剩下公路、汽車、人 來人往的街道、車站等,強調著城市的冷漠氣氛。而導演則在此說出一 個與城市化有關的故事。(觀察力強。鏡頭分析能力很高。) 整套的《遠走》是導演對一個失敗的草原城市化發展政策,即是「草原 禁牧修牧輪牧政策」的投訴。政府為了國家的發展,而發放津貼鼓勵牧 民進城生活,阿音在片中亦有所提及,但正如哥哥說那些津貼,對城市 生活支出指數而言,其實不算甚麼。在電影中,哥哥和弟弟都是蒙古人, 而他們的角色其實都分別代表著兩類人。哥哥是一個適應了城中生活的 城市外來者,而弟弟則是習慣放牧生活,打算移居到城中的牧民。《遠 走》中亦呈現出城市人的一些生活。片中哥哥每天有兩份工作,但收入 不高,住在狹窄的房間,在第一次拍攝到房間的場景中,亦與開首吸煙 的場景呼應,表現出一個艱辛的生活條件。這個情況下,政策真的能保 障那些進城的牧民有好生活嗎?(有自己獨立的論點。) 《遠走》亦道出了一個政府所忽略的問題,那就是牧民融入城市的困 難。一方面,導演鋪排了一個弟弟上班的情節,當中他因語言不通而被 罵,反映出牧民和城市人的衝突;另一方面,導演亦透過弟弟的行為作 內心的映射,反映出牧民與城市的矛盾所在。首先是他喝咖啡的行為, 咖啡是城市人慣常喝的飲品,而對於弟兄來說既是陌生的事物,又是「不 可口」的飲品。第二,是一個吸煙的行為,他嘗試去吸煙,但他不習慣, 吸了又咳,這與哥哥於首幕的吸煙形成了對比,相比起來,哥哥無疑已 習慣了吸煙。以上都象徵著牧民對融入城市的嘗試和渴望,同時是反映
198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他們的困難。 導演對牧民的將來似是頗悲觀,但也有樂觀的一面。片中,阿音有提到 他一個同是搬到城的同鄉結了婚,並成功買了新房子,但這些成功順利 的例子,在導演眼中似乎只是很小部分。(很好的觀察力。鏡頭分析細 緻,並能推理和提出個人對文本深層意思的了解。關於買新房子的對 白,也可以理解為是牧人的價值觀的被改變,甚至被異化。遊牧為生的 牧民,他們四處為家,何用買房子?那買房子是誰的成功表現?可悲的 是,牧民在城市發展中迷失了自己的身份,也隨之而失去了人生的方 向,跟隨了城市相對單一的價值觀。) 整套電影以一個平淡的方式拍攝,沒有很多的配樂配搭,只有弟弟在夜 店流淚的一幕有配樂,這一幕配合先前鋪排的兄弟生活的場景,使此片 表現出無奈以及無助的情感。 這滴淚我有頗深的感受,在電影中,一直在城中過著艱辛生活的是哥 哥,但卻是弟弟流淚,而哥哥反而表現著一副習以為常的態度,沒有怨 言地默默地生活著,那這滴流是為何而流呢?在現時社會中,許多人都 是在艱辛的生活條件下,但已習以為常,我認為弟弟這滴淚似乎應該是 由哥哥流下的,而弟弟則代替了哥哥流淚,同時也是代替著城市人流 下。整套電影以兄弟二人的故事,分別反映著城中低下階層的生活難題 與牧民進城的困難。(好的推論。) 在片尾,弟弟結果還是回到蒙古,在車站的場景中,哥哥把洋煙給了弟 弟,要他帶回家鄉。在《遠走》中,洋煙代表著城市的事物,導演似乎 認為,即使牧民回到家鄉,城市化的事實始終會降臨到他們身上,是無 法避免的事實。想到這裡我又像感受到導演的悲觀。(同學觀察細膩, 並能投入角色處境,嘗試了解牧民的情況。文本配以同學邏輯和聯想, 合理地表達了同學個人對中國城鄉問題的個人觀點。) 電影又暗示著「文化承傳」的問題,放牧的道具、蒙古樂器等。在現代 化中,許多的文化逐漸消失。電影中,阿音偶遇蒙古同鄉,但是他不懂 說蒙古語;在城市中外國傳入的咖啡慢慢取代中國飲品。另外,令人感 到可悲的是,甚多的文化為符合大眾,其本身的特色亦流失,例如在電 影中,哥哥在演奏蒙古歌曲時,一名客人罵他,要他演奏流行歌曲,而
199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他在演奏時,背景的電子音樂幾乎覆蓋了他的音樂,會欣賞的人,又有 多少個呢?(具個人觀點。) 其實除了民生問題,中國的社會問題繁多,但永遠只著眼於經濟發展的 政府已忽視民間的種種辛酸,城市人的待人冷漠以及牧民的將來都令人 心驚,這部電影正好令人反思,無論在香港或中國,在忽視民生的政府 下,難道只能像電影所述,去默默接受和習慣嗎?(全文已見同學認真 而細緻的個人反思能力。)
3.
2012 年影評寫作季軍 王肇枝中學(中四) 莊曉彤作品《我在牛頭角長大的》 牛頭角下村於 2009 年被全面清拆,而《我在牛頭角長大的》是一個關 於昌仔與牛頭角下村的故事。故事首先講述了昌仔在牛頭角下村的童年 回憶,當中充滿婆婆的愛、與肥仔的友誼等。隨後,昌仔的父母帶他離 開了牛頭角下村,他亦因此對這裡的感情漸漸淡忘。直到 2003 年,婆 婆在爆發 SARS 中不幸逝世,他才重拾對牛頭角下村的那個情意結。但 遺憾的是,牛頭角下村終避不過被清拆的命運。(簡潔的故事描述。) 導演透過這部電影帶出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時代變遷對文化的衝 擊,以下將從情節、鏡頭及對白三方面闡述: 情節方面,昌仔曾夢到一個破壞者正在摧毀牛頭角下村,幸得銀色戰士 及時出現,成功拯救了牛頭角下村。夢中的破壞者象徵著現今發展急促 的社會;銀色戰士則代表著許多人的童年回憶,甚或是香港人的集體回 憶。在昌仔的夢裡,銀色戰士戰勝了破壞者,這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孩子 的想法:童年回憶是不會被現實社會所摧毀的。不過,現實是殘酷的, 夢醒了,我們可以看到現今社會透過摧毀文化、回憶的載體以達到發展 的目的。 鏡頭方面,導演在昌仔夢醒時運用了 POV 鏡頭,讓觀眾用昌仔的角度 看事物。這使得觀眾對於現實的殘酷、孩子的願景被摧毀,有更深的感 慨。 對白方面,昌仔曾在大「牌」檔說「到而家,我都搵唔到相同嘅味道、
200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相同嘅氣氛。」這反映了大「牌」檔文化也正被現今社會所遏制、所淘 汰。 除此之外,我希望將這部電影與現實對比,於是我找來港台的片段與之 比較。該片段帶出了不同人對牛頭角下村被清拆一事的態度和想法,人 們大都感到不捨但並不反對甚至支持清拆,更指出最重要的是留下美好 回憶。 我發現電影與該片段均反映了一個人性--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電影 裡,昌仔在失去婆婆後才珍惜兒時在牛頭角下村的回憶、才找出銀色戰 士。而現實中,當人們得悉牛頭角下村即將被清拆,便紛紛湧至拍照留 念。 另外,現實中的牛頭角下村充滿人情味,而導演亦在電影中充分展現了 這份人情味。用了免費雞蛋仔一個小小的片段,讓觀眾深深感受到牛頭 角下村的人情味,而不僅是知道而已。相對於現今社會,人際間的關係 疏離、社會充滿冷漠,與牛頭角下村濃厚的人情味形成一個強烈的對 比,更能增加觀眾的思考空間。 最後,我透過反思這部電影,得出「回憶比擁有更具有文化價值」的想 法。以電影中的銀色戰士為例,它在電影中象徵文化的傳承,因為它貫 穿了婆婆、昌仔和他的兒子這三代人。然而,昌仔的兒子並不瞭解銀色 戰士所盛載的文化意義,他只是單純的擁有銀色戰士;反之,昌仔在牛 頭角下村度過童年,銀色戰士意味著他與婆婆之間的感情,這樣才是體 現了銀色戰士的文化價值。 由此,我對於文化衍生了一個新看法:每一種文化都反映著不同的社會 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同樣的物件,它的文化價值會有所改變,而當 其進入了一個陌生的時代就會面臨淘汰,就例如一本書,當網上閱讀版 面世後,又有多少人願意花錢買這本書?這不是僅僅是因為社會的發 展、經濟的增長,更是因為文化需要進步。文化的進步就是要多元化,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我們或許應該用一個更廣闊的胸襟來容 納各種文化,就上文的例子而言,年輕一輩可能較希望在短時間內吸收 更多知識,而年長的一輩或許較享受翻書的過程和書香的味道。對於被 淘汰的舊物,我們固然感到不捨,但它的文化價值並不因此而改變,因
201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為那是體現在人們的回憶之中的。 透過細味這部電影,使我對於社會的現象和文化有了新的體會,瞭解到 事物間的衝突並擴闊了我的思考空間。
4.
2011 年影評寫作冠軍 聖保祿中學(中六) 鄭瑞雪《Homecoming 媽媽離家上班去》 《媽媽離家上班去》片長約半小時,為香港演藝學院學生的畢業作品。 本電影取材地道,記述一個菲律賓籍女傭 Charlie 的故事。Charlie 在港工 作多年,正當僱傭合約剛滿、準備回家鄉與兒子團聚的時候,兒子卻告 知他已輟學一年及女友懷孕的消息,令她感到晴天霹靂並心痛萬分。眼 前的少主與她日夕相對,感情深厚,卻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反觀她的 親生兒子 Rex 因長年與她分隔兩地、缺乏母親照料,因而拒絕與她溝通, 更落得荒廢學業的結果。(精簡的故事描述。) 本電影以平淡但真摯的片段表達 Charlie 與僱主一家人,尤其是和少主的 感情。例子有 Charlie 在輕鐵上牽著小朋友的手、拖著他過馬路;當她在 家聊電話時,小朋友拿了她的手機與她「自拍」合照,看來輕鬆又可愛; 又例如 Charlie 與少主共坐在房間翻閱舊照片,Charlie 向他娓娓道來從前 點滴。當小朋友向她問到: 「為何你不在照片中?」Charlie 以廣東話回答: 「我喺香港做工人呀嘛,傻仔!」當中「傻仔」兩字其後在電影中亦多 次出現,反映 Charlie 與少主的關係親密,而且小朋友在 Charlie 的眼中是 天真無知的。(好的觀察和詮釋。) 在表現菲傭在港主要的依靠時,則多有情節攝於教堂中及菲傭常聚腳的 小店。從教堂彌撒的片段中,可見她們當遇上“homesickness, fear and anxiety”時,因為身在異鄉,只可把心靈寄託給主,以及與同鄉結伴同 行。其中一個片段是 Charlie 禱告,她們的形態就如同聖母像一般,由此 可看出她們對自己宗教的虔誠。她們在教堂中,手牽著手,同聲高歌聖 詩,頌唱出心中的祈求;從此也能看見她們之間的聯繫,因為她們擁有 相近的背景,所以懂得大家的困難,也使她們的關係更為緊密。(好的 鏡頭分析。) 在表達 Charlie 的無助和她與兒子的距離時,電影運用了幾種鏡頭,刻劃
202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出她的心理狀況。例如當 Charlie 在小店中從與兒子 Skype 的視像通話得 知兒子沒有上學及女友懷孕的消息後,多次有特寫鏡頭攝出她震驚及傷 心的表情。特寫鏡頭能清楚顯示主角的臉部表情,亦能深化主角傷心的 情緒。除此之外,使我感受深刻的一幕是 Charlie 在房間凝望過戶口存摺 後,鏡頭漸漸縮小,攝著她孤單一人,無助地遙望出窗外。景物雖清晰, 她的前路卻不然。這個鏡頭充份表現出她的孤獨和不被了解的痛苦。另 外一個使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是當 Charlie 正在參加歡送會,玩「大風吹」 時有人說「誰的孩子已結婚」,這一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觸動到 Charlie 心 中的傷口。她聽見後面色一沉,變得呆滯,鏡頭攝著她的背後,刺耳的 喧鬧聲突然完全靜音,她靜止不動,面前的好友仍在快樂地玩笑。這個 表達手法突顯了快樂和傷心的對比,亦充份表示 Charlie 只能靜默無語, 獨自承受巨大的心痛。(能洞悉電影美學,如何以鏡頭和音效,表達主 角難以言喻的內心感受。) 在表現 Charlie 對自己身份認同上的矛盾時,在車站月台的一幕表現得十 分清楚。少主送給她一個相架,她感動落淚,少主勸她不要哭泣。她更 痛惜熱情對待自己的人竟是別人的兒子,她又因照顧這個小孩,而被迫 忽略了在家鄉的親兒 Rex。她在月台上擁著少主痛哭,口中不停說著「對 不起,是我沒有好好了解你的需要,是我沒有在你需要我的時候伴在你 身邊,看你長大」 。這些對話剖析了她身為母親的難處,無能為力解決問 題,只能無奈神傷。 整體來說,在表達手法上,各種鏡頭、音樂、鋪排均得宜,能夠表現各 個角色的真摰情感,故事發展也不累贅。然而我認為有一點點美中不足 的是在描寫 Charlie 傷心時運用特寫鏡頭的次數稍為多了一點,感染力雖 然強大,但運用過多卻給了我一點煽情的感覺。但總的來說,電影中每 個角色的演繹均自然真摯,能夠清楚交代 Charlie 的故事。(獨立思考下 的兩面評價。) 這電影雖不是大製作,但是取材地道,香港很多家庭都有聘用家傭,能 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這電影非在歌頌大人物,卻是從分析社會上小人 物的心理中,帶領觀眾反思外籍傭工在港的身份認同矛盾及揭示她們不 為人知的各種辛酸。本來 Charlie 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賺取足夠金錢,為兒 子及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提供保障。她的決定用心良苦,在其中她的犧牲 絕不比任何人少,然而卻對自己及兒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這故事帶
203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外籍家庭傭工的根在哪?哪裡才是她們真正的 家?她們的身份,是打工仔還是父母的子女、兒女的父母?為了養活家 庭,不得已令家庭關係疏離,這又是誰的錯呢?(鏡頭分析細密,陳述 有層次。)
5.
2011 年影評寫作亞軍 顯理中學(中四) 莫詩雅作品《媽媽離家上班去》 這部獨立電影講述了菲傭 Charlie 的故事:Charlie 為賺錢養家而來港工 作,但由於長期身處香港,令她和兒子的關係逐漸疏離。透過這故事道 出菲律賓來港工作的女傭面對的矛盾:為養家努力工作,希望家人能有 更好的生活環境,卻反而與家人分隔兩地而導致彼此關係疏離。(精簡 的故事描述。) 這套獨立電影的高潮部分是 Charlie 得知兒子 Rex 已經有一年沒上學,其 女朋友亦懷了孕,並要和女朋友結婚。在這部分,導演有時會以特寫鏡 頭來拍攝 Charlie 悲痛的表情,特寫了 Charlie 的表情後,令我很強烈地感 受到 Charlie 對兒子 Rex 不爭氣而生的憤怒和悲痛。除了透過特寫鏡頭突 出 Charlie 的悲傷,導演亦有運用全身景拍攝 Charlie 坐在一邊,旁邊沒有 任何人,這樣更突出了 Charlie 的悲涼和僱主及其他人不能幫助她的孤獨 無援的情景。 另外,在 Charlie 的朋友為她舉行送行會那一幕中,眾人均興奮地投入玩 「搶凳仔」遊戲,但只有 Charlie 沒有投入其中;而且當有人說「兒子已 經結婚的人要走」時,背景音樂停止,之後拍攝 Charlie 一直坐在椅子的 後背。雖然在這裏沒有拍攝 Charlie 的特寫鏡頭,但 Charlie 坐著的身影和 她前面激烈玩耍的友人形成很大的對比,就算不能看見 Charlie 的表情, 停止的音樂和 Charlie 與友人的強烈對比亦能讓我感受到 Charlie 的失落。 其後在玩遊戲時,Charlie 出去打電話給兒子 Rex 和其女朋友,在她打電 話期間,房間裏傳出朋友玩樂的吵鬧聲,和 Charlie 的悲傷形成了對比, 而且其間傳出了一句友人的呼喊: 「你輸了,要受罰。」雖然這句話是對 遊戲中輸了的人說的,但從 Charlie 的角度來聽,就有點像在諷刺她在照 顧兒子這方面輸了,帶出現在 Charlie 和兒子關係疏離就是她受的懲罰。 這樣的情節安排更能感染觀眾,感受到 Charlie 的心酸。(能洞悉電影美
204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學,如何以鏡頭和音效,表達主角難以言喻的內心感受。) 在 Charlie 打給兒子和其女朋友的這通電話中,Charlie 吩咐兒子的女朋 友:要好好照顧 Rex 和她的孩子。在她吩咐 Rex 的女朋友時,畫面是在 播放 Charlie 照顧僱主兒子的片段而不是照顧 Rex 的片段,從而看得出 Charlie 很盡責地工作,照顧僱主的兒子,和僱主兒子之間的關係亦很融 洽;可是卻沒有盡母親的責任,好好照顧自己的兒子,與兒子的關係也 很差。Charlie 亦叮囑 Rex 的女朋友要待在 Rex 和她的孩子身邊,不要像 她自己一樣離開孩子,到很遠的地方工作。Charlie 一邊說,畫面一邊播 放 Charlie 孤身拉著行李在香港的街上走,和 Charlie 說的話互相配合。在 Charlie 拉著行李走的畫面中,一直拍攝 Charlie 的後背。當 Charlie 走向一 些較光亮的地方時,後背較暗,前面則較亮,形成了一個對比。在光亮 中,Charlie 獨自在黑暗裏,令觀眾更加感受到 Charlie 的淒涼。 最後,拍攝 Charlie 拉著行李走到一間女傭中心,尋找另一份新的工作, 並沒有選擇回菲律賓,之後整套獨立電影便完結了。雖然沒有交代往後 的事,例如:Charlie 和兒子的關係有沒有改善等,但我認為這不是故事 不完整,而是導演希望給觀眾一個想像空間。 除了拍攝 Charlie 時用了不同的角度外,在拍攝 Charlie 的僱主時,導演多 用低角度,令僱主有一種令人覺得高高在上的感覺。另外,那位僱主連 家裏的洗衣機也不會用,亦不懂得為兒子下廚,從而得知那位僱主因為 工作而不常照顧兒子,她的處境和 Charlie 一樣。提醒了每一個人:並不 只有菲律賓來港工作的女傭會因工作而忽略了家人,任何人也有可能發 生這樣的事。 總括而言,這部獨立電影運用了不同的鏡頭大小、角度、畫面構圖、情 節安排和剪接,讓觀眾在觀賞電影時,產生不同感受。而且這電影道出 了一些菲律賓來港工作的女傭的心酸——與家人的關係逐漸疏離,亦從 而令人反省自己有否因為過份投入工作而忽略了家人。(很好的視覺分 析,如果能有個人經驗分享就更好。)
205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6.
2011 年影評寫作季軍 聖保祿中學(中五) 章彥琦作品《媽媽離家上班去》 在香港,為了賺錢養家而離鄉別井的外籍傭工屢見不鮮,我們有些也許 曾經跟他們生活過、相處過,但她們背後的辛酸卻是鮮為人知的。然而, 演藝學院學生作品《媽媽離家上班去》卻以一位菲籍傭工 Charlie 的故事, 反映這不被社會關注的一群背後的故事。 故事中,菲籍傭工 Charlie 於兒子出生不久後便來港工作,當陪伴僱主的 兒女長大的同時,卻與自己的親生兒子 Rex 關係日漸疏離;一心希望賺 錢供養兒子讀大學,後來兒子卻在缺乏母愛的成長環境下闖了禍來,令 女友懷孕,以致 Charlie 後悔不已。(把香港人和外籍傭工的關係置入精 簡的故事描述。很好。) 此片的剪接手法也能突顯主角的內心變化,牽動觀眾的情緒。片中主角 Charlie 陪伴著僱主兒女成長,與僱主兒子的感情甚至可能比親生兒子深 厚。片中描繪 Charlie 僱主的兒子教她用視像通話的一段緊接著 Charlie 以視像通話接觸身在遠方的兒子一幕,而僱主兒子的熱情天真卻跟親生 兒子冷漠無情形成強烈對比。後來 Charlie 擁抱著僱主兒子的一幕更能把 她心中內疚自責的激動情緒流露出來,片段中 Charlie 抱著僱主兒子的同 時卻說出對親生兒子的話來,此手法不但能增強戲劇性,更能巧妙地讓 觀眾產生切身的感受。 片中的聲響效果與鏡頭運用更為情感表達方面畫龍點睛,如後來於 Charlie 友人為她而設的歡送會中的後段,熱鬧的歡樂笑聲靜止過來,遺 留下的只有在人羣中一言不發的 Charlie 心中的無奈及失落。於鏡頭運用 方面,片中常以特寫拍攝 Charlie 的面容,以強調她的情感及心理變化, 烘染氣氛。 Charlie 平靜過來後最終接受現實,但對兒子的期望粉碎就似無法復原的 瘡疤。然而,她卻囑咐 Rex 女友要好好照顧孩子,不要重蹈她的覆轍, 更決定繼續留港工作,賺錢養家。 故事中的 Charlie 只是在香港工作的外籍傭工的其中一個例子。事實上很 多外籍傭工也在面對與骨肉分離、進退兩難的局面。當她們視香港為另
206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一個家的同時,與身在遠方的家人關係卻日漸疏遠,而在香港卻只被視 為二等公民,這令她們的身份變得模糊,對所屬國家的歸屬感也隨之減 低,此跟內地離鄉別井到城市工作的農民工是相差無幾的。 此片正好道出外籍傭工於香港工作所面對的難題,引起社會對這群人的 關注,讓觀眾了解到假日鬧市中外籍傭工的歡笑聲背後卻埋藏了一份濃 厚複雜的思鄉情。 (同學有好的觀察力,並有層次地陳述香港外傭的身份 認同情況。同學在匯報時引入與短片有關的菲傭居港權新聞,可使同學 有更深入的個人反思。建議可由另一角度看香港外傭的情況。可搜集數 據,分析中國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的子女(很多留在家鄉作留守兒童) 和來港打工的外傭的留守兒童的情況作比較。如果把議題放在全球經濟 看,那可以顯示另一種的社會不公。就是第一世界有經濟能力的媽媽能 聘請外傭照顧家人,而第三世界的媽媽遠走他鄉,卻因與家庭疏離,產 生不少家庭問題。)
7.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中七) 張志聰作品《墨綠嫣紅》 《墨綠嫣紅》結構簡單,是社會上的陳腔:夜青不小心懷有身孕,最終 打胎。但拍攝手法和其他的情節卻別出心裁。 導演某種程度上頗「懶惰」 ,因為沒有做很多的東西去營造氣氛。只利用 簡單的綠色,就佈滿了陰森的氣氛。校服、禮堂的椅子背、學校外牆、 公廁、紙幣、平臺的柱,都是綠色,死氣沉沉的。戲中的聲音不多,靜 靜的,偶爾一聲響起,又叫人措手不及,使情節更緊湊,例如遠處傳來 公路的車聲、鎖匙碰撞的噹噹聲、升降機抽氣扇的風聲等,拉緊了寧靜 的場面。即使鏡頭,也沒有動得很多,有點像《午夜靈異錄像》 ,鏡頭拉 得很闊,只有主角在鏡頭內。雖然甚麼都沒有發生,但一切叫人生怕。 (導 演著力營造氣氛的方法,特別在顏色上,的確很特別,而且花了很多心 思。張經緯導演由「禁毒基金」支持下拍攝了一部另類的「禁毒文藝片」 。 他要兼顧資助方要求,也要表達個人立場和意見,實在很不容易。) 這齣電影最值得人反思的,當然是關於青少年懷孕的問題。然而,當中 的枝節都引人入勝的。電影的後半部份主要是描繪主角莫小嫣在家中等 候打胎,家中同住的外婆,將冷漠的打胎過程增加一點愛去點綴。莫小
207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嫣整晚肚痛難耐,沒有交代過發生甚麼事,房間外的外婆就只是默默地 坐在小凳上,默默守候著小嫣。到小嫣在廁所裡打出兩個胎兒走出來後, 外婆再默默地拿出橙、點著香,去拜祭亡魂。也許有人會覺得外婆十分 迷信,但設身處地去想,要是我們是外婆,要是看著孫女打下胎兒,我 們除了迷信一下,還可以做甚麼?(有效地應用電影語言,包括了鏡頭、 色彩和音效分析電影內容中婆孫的情感關係。) 外婆沒有怪責過小嫣,因為她明白,責備小嫣沒有用,事情已經發生了, 即使罵她,雙胞胎始終都已經被打下。外婆的一切都是默默的,沒有特 別。對,因為我們和家人的關係最特別之處,往往就是沒有特別的地方。 但偏偏在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會出現,守候著自己,陪伴左右,不會 離開,也不會怪責自己,只是默默地支持著。 導演刻意在小嫣走出廁所後加插兩個鏡頭,非常巧妙。一是望向屋邨平 臺,一男一女吸了白粉,迷迷糊糊的走著;二是外婆從家中凝望下去屋 邨平臺。故事的前半部分曾經交代過,平日小嫣正是在平臺和朋友交往, 喝酒、吸毒,觀眾或許會聯想到,甚至或者腹中胎兒就在那裡出現。她 一直都沒有察覺,原來自己家的廚房正正看著平臺,每晚可能外婆同樣 於家中親眼凝望小嫣一直在傷害著自己,但又假作不見。外婆像是個守 護神,實際上卻不能保護甚麼,只是被逼遠看著小嫣的每一夜,雖然外 婆的面孔是冷冷的,但包裹著的卻是複雜、矛盾的感情。 (很好的角色代 入,體恤婆婆的困境,而不是一味理性批評她迷信。一篇評論如果只按 理性分析的書寫說對與錯,那簡單得多吧。但要代入人物處境酌情看事 物,然後表達自己的立場,是困難的。人生也難在此吧。)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小嫣,總背著家人做很多事,違背了家人的想法。 但以為瞞得過家人嗎?哪怕是蛛絲馬跡,家人都足夠知道。但以為家人 會反對嗎?最終最大的支持,卻往往源於家人。 (很好的觀察力加上聯想 力,並成功與個人的經驗聯繫,反思家庭對個人的重要。)
8.
摘錄自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中四) 錢彥鈞作品《媽媽離家上班去》 「……《媽媽離家上班去》無疑是一套充滿港式風格的作品,如果沒有 一些本地的風土人情與文化背景,會有點兒難懂電影的引申意義,畢竟
208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美國不會請菲傭;中國內地的同胞也不會請菲傭……當然,這些並非此 文的重點。接下來,筆者將由電影的風格和作者(導演)想流露給欣賞 者的資訊,以至給予的感覺來分析評賞。 現在先由電影風格講起,創作人講求的是展現生活的真實性,以敘事和 抒情的手法作為電影的主線,使現今的人對社會作批判,令觀眾對熟悉 的生活環境再有所思考。 其實,電影的題目已經點出電影的中心,媽媽離家上班了,同時的,不 就是亦代表著和媽媽一詞相對而生的「孩子」 ,並不在媽媽身邊,因為媽 媽要工作不能帶著小孩上班,所以孩子只好遠離母親的呵護。當然,媽 媽並非狠心丟下孩子在家,也許她們只是覺得,工作有利於孩子,所以 才離家上班去。那麼,在此往往會令絕大多數人問: 『那麼,孩子沒有了 母愛會怎樣呢?』 導演就從此處引發大家疑問,亦為觀眾帶來反思。讓我們反思,上班努 力工作是不是對孩子最有利的選擇?在戲中,不但菲傭要離家上班,而 請菲傭的僱主也是需要離家上班的,所以說媽媽離家上班在戲裡是影響 著兩個家庭的選擇(現實生活中,數以萬計的家庭被影響著) 。而戲裡也 不乏對僱主給予菲傭金錢就氣焰不可一世的諷刺,從 Charlie 的僱主對她 的態度,我想你也許會感受到不被尊重吧,這是多麼令人難過和憤 怒。……」 (推論能力高,能提出反思的問題。理性思考中又見同學對現 實成人世界的體諒與關懷。建議搜集數據,以分析本港的媽媽外出工作, 由外傭代為照顧孩子的家庭情況,並將之與當菲傭的媽媽來港打工,長 期由其他人照顧子女的情況作比較。同學可能發現兩個地方的媽媽的家 庭情況很不同。之後,同學可再思考背後有甚麼國際的或本地的經濟或 政治因素影響她們的扶擇與生活情況。)
9.
摘錄自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中五) 許宏銓作品《〈媽媽離家上班去〉分析》 與僱主家庭的互動
兩者之間的曖昧
「……菲傭於僱主家庭中屬於家務助理的角色,以合約維持關係。而她 們在家務工作上的回報就是僱主所給的薪水,不論多少,這種報償權力
209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的關係是難以改變的。付出與回報的互動方式基本上是菲傭與僱主家庭 的一種溝通,猶如將菲傭物化。然而,這種機械化的互動方式被導演在 片中淡化,而且有意突顯Charlie與僱主家庭的友好關係,尤其與僱主兒 子『仔仔』的相處更為親密,如走過輕鐵站時兩人手牽手的特寫鏡頭、 少主親手製作的相簿和滑稽的視像通話等,反映兩人的親密程度。 然而,對菲傭發出比較訓誡式或冷漠的言語,仍然在片中出現,如當『仔 仔』坐車時不安靜,Charlie勸他坐好,並說:『如果你再係咁就唔帶你 出街。』『仔仔』立刻回應:『如果媽咪唔畀我出街嘅話,你都唔畀出 街啦!』這可能是小孩子的一時快語,但仍說明『仔仔』在潛意識認為 Charlie的行動由他掌握,對Charlie在言語上的逾矩作出警告,甚至顯示著 Charlie是『仔仔』的附屬物。另外,Charlie與友人相聚而『仔仔』在外等 候時,有人問他Charlie假如離開他會否傷心,『仔仔』邊玩遊戲機邊答: 『我點會傷心呀?』 『仔仔』以言語表達對Charlie的不在乎及輕蔑,但其後一連串的舉動, 如前提及,Charlie前任僱主的女兒在她計劃離港時送上一本相簿,相簿 中有著賓主十數載的記錄。『仔仔』得知就即時製作了一個相簿,上面 有著他的照片,這明顯地暗示『仔仔』對Charlie的佔有慾、戀母情結(因 『仔仔』母親是上班族,自然地將對母親的情懷投射於朝夕相對的Charlie 身上)。 除了『仔仔』,『仔仔』母親亦對Charlie抱有陰晴不定的態度對待,如 Charlie嚷著要走時,她說:『份合約重有一個禮拜至完,你咁樣走咗去 係好唔啱規矩!』但又隨即安慰說:『佢(Rex)已經可以組織家庭,再 唔係你個仔仔啦!』『仔仔』母子二人對Charlie的飄忽態度,源於他們 未能將Charlie在他們的家庭中定位。對於『仔仔』及他母親而言,Charlie 的家庭角色是甚麼,幫傭、員工、助手、朋友、親人還是代替母親的產 物?這好比無線劇集《真情》中容姨一角所遇的境況。她作為阿家的陪 嫁妹仔,身分雖為傭人,卻猶如阿家的姊妹,在李家中被視為長輩。顯 然李家成員以生活經歷作考慮,將容姨定位為家族長輩;然而像『仔仔』 一家,不懂得選擇該以一紙合約還是情感經歷看待與Charlie的關係。 另一方面,導演亦將Charlie塑造為比較和善的女傭形象,很少對『仔仔』 媽媽回應感情及反抗,但仍被『仔仔』的安慰行動所感動。片中沒有顯
210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著講述她如何將『仔仔』和他媽媽定位,然而,這卻披露Charlie也會對 僱主成員的關係感到困惑。 她應該把僱主一家當作自己的家人,還是主人?這種人際關係的多樣性 往往令菲傭與僱主家庭的關係變得尷尬和曖昧。……」(許同學只從電 影中 Charlie 與僱主爭拗的鏡頭描述,便能細察到溫馨故事背後,僱傭關 係的角力,是十分好的個人角度評論。同學努力以理論(如佛洛伊德的 心理分析)作高難度分析,具求真的冒險精神。十分難得。鼓勵你就同 一事件中,涉及的人物的不同立場和角度思考事件,有助發現事實。)
10. 摘錄自香港培正中學(中五) 陳灝而作品《評〈中國少年先鋒隊〉:一個簡單的問題——為甚麽》 「……我們經常問『為甚麼』 ,因為人的好奇心促使我們問這個問題。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總是要求別人有一個讓人心服口服的答案。 從《中國少年先鋒隊》這部紀錄片,可見中國內地的教育是單向的,學 生所作的只是接收訊息,接收後不作任何思考便全盤吸收,更不用說反 過來發問。而他們接收的途徑有兩個,就是受成人的灌輸和環境的影響。 他們漫無目的地盲目追求,根本不明白當中的意義。 或許你會不認同中國共產黨的理念,認為不應該灌輸這些知識給學生。 但我認為重點不在於共產黨,假若學生們有自己的觀點和原因而支持少 年先鋒隊或共產黨,那是能夠接受的,問題在於他們不懂得獨立思考。 當香港學生在學習批判性思考的時候,內地的學生連『為甚麼』也不曉 得問。生活在一個群體當中,長期浸淫於少先隊的環境,他們只管人云 亦云地『跟大隊』 。電影中一位內地男孩被問到『為甚麼』時,不懂如何 回答,並不斷重複『為甚麼』三字,好像對此問題感到非常陌生,從來 沒有想過其答案。……」 (陳灝而同學可說是工作坊中最認真和努力學習 的其中一位同學。我記得面試當日灝而同學很認真地對我(導師)說, 她希望參加工作坊後更有深度地觀看電影。她那認真於事的心,其實早 已令她成為能深入思考的好學生了。我們只是在工作坊提供給她批判思 考的工具,讓她有層次的分析和細賞電影。無論香港學生,還是內地學 生,也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過,香港學生是幸運兒,擁有自由開放的言
211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論空間發表意見。願你我珍惜眼前擁有的自由,並繼續努力維持和發展 公民社會。)
11. 摘錄自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中五) 鄭文越作品《探討菲傭女性身份》 「……除菲傭外,Charlie 還有一個媽媽的身份,片中塑造出 Charlie 的聖 母形象,其中兩個鏡頭都攝有聖母瑪利亞像。其一是將聖母像置中的全 身鏡頭,突顯母親這角色和宗教的奉獻精神。此話何解?因接下來的鏡 頭便是 Charlie 背向鏡頭跪拜祈禱的一幕,而此幕最明顯的隱喻浮現,放 置於 Charlie 右側同樣背向鏡頭的白色聖母像!這亦相對地揭示 Charlie 處於兩難間會作出的選擇。……」 (十分之好的觀察力,從而建立合理的 個人見解。Charlie 的母親形象與聖母的形象聯合,聯想細緻。)
12. 摘錄自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中五) 黃志豪作品《誰是「不知者」?「不知者」真的不罪?》 獨立電影《不知者》片長約 17 分鐘,是香港新晉導演吳浩然的大學畢業 作品,取材自 08 年「明愛醫院失救事件」作為故事的背景。當時有一對 父子正在乘車時,父親突然心臟病發昏迷,兒子(即男主角肥華)立即 將父親送去醫院,但卻慌張而送錯至西翼一個收費處。肥華心裡既害怕 又緊張,當時只隨意找醫院職員來幫忙,可惜只找到一名女收銀員(即 女主角張小姐) 。當時肥華不停向她要求救援,最終就只得到一句冷漠及 荒謬的回應「你可以打 999!」。 導演刻意讓觀眾在電影中先由男主角肥華的角度出發去看事件,好讓觀 眾對事情中的回答先有一個感受。然後導演繼而再由女主角這個收銀員 的角度重新出發去看同一時間所發生的事,正因為另一個角度出現於電 影中,便立即讓觀眾得到另一種看法:也許女主角亦不是全錯! 從女主角的角度看,當時收費處有一條長長的人龍,女收銀員需要獨自 一人處理人龍的大小事務,當中她亦都感受到人們因輪候時間長而感到 不耐煩,甚至有少數人開口埋怨。那時更出現一名女士無心插隊問路, 更令後排人士更不耐煩。面對著如此沉重壓力的她,忽然肥華出現在她 的櫃檯前。
212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當肥華向女收銀員求助的同時,女收銀員從另一電話收到上司電話,指 有人投訴她的工作效率。張小姐當時需解決人龍的詢問,而肥華則急需 醫護人員搶救命危的爸爸,因此兩者產生了衝突。從情節中收銀員表情 可見,她希望能夠幫助肥華,但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hot)讓大家看 到她面對人龍後排的人,愈來愈不耐煩,甚至有人用手機拍下女收銀員 的行為。為了自己的工作及為排隊的人著想,她只能以一句「你可以打 999!」回應來打發他。但的確女主角只是一名收銀員,不能為他做些什 麼,她身為一名單身母親,為工作、為兒子、為生活,只能作出此決定。 而且從女主角口中最後也有說過,即使肥華找到醫生,醫生身上並無任 何急救設備。因此在女主角角度看,這樣的回答也是逼不得已。 電影開始時先以倒敘形式帶出女收銀員在一幢唐樓上危坐而引來一批警 員及談判專家前來進行調查和說服,而男主角肥華就是其中一個調查 員。在這一幕中,導演以一個主觀鏡頭拍攝進入唐樓及上樓梯的情景讓 觀眾仿如置身於現場般,使開場的一幕便立即讓觀眾能投入於劇情中, 牽動觀眾的情緒。 而這部分完結後,導演以一個推進鏡頭慢慢進入唐樓其中一個單位。單 位中有四個人在打麻雀,而電視正在報道「醫院失救」的新聞。鏡頭同 時慢慢放大,由本身焦點是四位打麻雀的人變到畫面焦點是電視機內新 聞,但四方城中人都無視新聞報道的不幸事件。報道的一刻,有多少香 港人同樣在電視機前,用冷漠的態度,對待這不幸的事件? 另外,導演時刻加入男主角特寫鏡頭,讓人會留意到男主角的情感變化, 也讓人了解當時他的想法,更容易理解故事含意。我以男主角被記者採 訪的一幕為例,當時男主角一口咬定父親之死是醫院的責任,表情極為 不滿。但當另一名記者問到「若果你沒有送錯地方,你認為父親能否獲 救。」肥華的臉容表情立時愕然,無言以對,讓人聯想到他亦不能夠把 父親的失救,完全的推卸在醫院及女收銀員身上。導演巧妙的鏡頭運用 讓電影的細節位更易理解。 另外導演常以遠鏡 (wide shot) 及高角度 (high angle)去表達肥華的無助 感。例如在被記者採訪後的一幕,全部記者被醫院高層的負責人吸引而 遺下正被採訪的肥華,此時以遠鏡拍攝肥華獨自離去而畫面中只有他一 人的鏡頭,顯出無比傷感與無助。……(好的鏡頭分析。主角的無力感,
213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是因為在市場主導的媒體眼中,肥華父親的失救,只有「新聞價值」 。沒 有報道的價值,傳媒也不再關心。) 然而電影中大多人都會由名字《不知者》而聯想到「不知者,不罪」 。身 為調查員的肥華不了解女收銀員當時的處境,向記者說她的不是。而女 收銀員面對著沉重的人群壓力,同樣不能理解肥華父親命危。……兩人 也沒有及時考慮對方的處境。 我認為導演希望以影片,帶出大眾都極度自我中心的一種處事態度。由 於人們所做所想的只圍繞自己,沒有於其他人角度去想,甚至不知道對 方的處境,便立即作出一個回應。……肥華為一名警員,平時大概善於 思考和冷靜分析。但影片中能看得見他被當時父親在醫院門外失救以及 被家人責怪而產生的憤怒情緒,蓋過平日的處事態度,而不停在記者面 前向醫院作出負面批評。 但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我們如何做到每事都了解背後真相才作判斷?我 們如何能獲得真相?對於處身在另一個地方的我們來說,幾乎沒有可 能。……(很好的提問。可以針對文章主題作進一步分析和反思。我以為 沒有人能知道全面的事件真相。只能以更多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看事 情。可是,現在的主流媒體,往往提供十分單一的角度呈現事件。大家 只好對報道的真實性存疑,以理性和邏輯推想事件。不過,既然大家都 是不知者,誰人有權把人定罪?)
13. 摘錄自聖保祿中學(中三) 韋樂欣《感覺更好》的導賞實習內容 獨立電影《感覺更好》以中國太空人登陸火星為主幹,從而帶出背後的 政治動機——太空人升空只是為了展示國力,是一項「面子工程」 ,而犧 牲的卻是一個家庭的一切。 故事主角何武是一名宇航員,參與了國家的登陸火星計畫,但其實此時 國家仍沒有足夠的航空技術來把太空人送回地球, 為了展示國力,唯有 犧牲何武, 再由胞弟何文假扮何武,上演一場荒誕的「掉包太空人事 件」。這套電影中的諷刺十分深刻,我將會詳細解釋其中三個位置﹕
214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第一,將一個太空人調包這麼荒謬的事,但卻被片中的軍官說得那麼理 所當然,那麼的動聽;而最諷刺的是片尾的時候,何文與何武的妻子擁 抱在一起,而何文又穿起了一件太空衣,表示了何文也認為自己要是何 武,每個人都無奈地承認了這個「事實」。 第二,是對中國政府的諷刺。在本年八月初時好奇號初探火星,美國這 個航天第一大國尚且先派「好奇號」探測火星,才計劃於 2030 年,待逐 步把太空人運送至火星軌道,循序漸進。反觀中國,我們暫且不談片中 載人上火星的登陸等是否虛構,畢竟不能作準。但它當中諷刺的地方, 確是指出了中國問題的核心。 還記得片中一名外交官說過﹕「中國…… 把航天技術和安全推進了更高 的層次。」 「安全」一詞點破中心——食物安全問題、毒奶粉事件、高鐵 事件等皆證明中國政府不注重安全,由此推展下去,會否發生將太空人 調包此等荒謬的事件呢?又未必沒可能;中國高官滿口仁義道德,片中 多次提及「要爭取中華民族的民主和自由」 、 「證明中華民族能抬起頭來」 等等。但鏡頭所拍攝的是一個又一個特寫了的在軍官身上累累的徽章, 他們只是沽名釣譽,不顧人民的生死。究竟他們真是為了中國的未來, 還是自己的呢? 第三,是家與國的混淆。片中有一幕何武的妻子站於國旗前,紅紅的旗 幟隨風揮動,就像要何武抉擇,要家,還是國?可能一般人都會選擇血 脈相連的家人,為何要為了一些陌生的人而拋棄家人,甚至送死?但諷 剌的是,何文和何武都不能這樣做。大家試想想,一旦何文拒絕軍官的 要求,遭殃的除了自己外,只怕還牽連千千萬萬的人。在的士上,司機 對何武的太太說航天玩具一定賣個滿堂紅,甚至押上全副家當,他們就 是受苦的那些人。試問何文背負著這麼沉重的責任,他又能否全身而退 呢?何武方面,如果他拒絕的話,他的家人又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即 使他接受了要求,家人都要被軟禁,生活在枷鎖中,更何況他拒絕呢? 其實為民族利益而犧牲的是否才是叫英雄呢?還是只是一個連反抗的餘 地也沒有,去尖叫、吶喊的力氣也沒有的一個扯線娃娃呢?(很好的電 影分析、聯想和推斷。透過反思,我想同學不但對自我、家和國家有更 清晰的區別,對愛國也有了個人的理解。有學員覺得弟弟何文為哥哥調 包,是貪生怕死。但如果一個國家,國民的行為不是「一人做事一人當」 ,
215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而是「連累」他人,那苟且偷生,也未必不是「英雄」 。很欣賞韋同學投 入角色,能易地而處考慮他人的處境。)
電影評賞工作坊同學匯報/導賞的精選 錄影片段 教師可以選播片段,讓學生評價及觀摩學習「仲夏藝贊」學員的 匯報與導賞內容及技巧。這將有助學生更具體掌握學習要點,也 可以促進評鑑能力,培養正面的學習態度,以求精益求精。教師 可於教育局資優教育組/資優教育資源庫/學與教資源/人文學科網 頁觀看:http://resources.edb.gov.hk/gifted/ge
216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仲夏藝贊 2012(薈萃篇): 仲夏影院分享會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舒琪、 獨立電影導演吳浩然和盧鎮業談電影評論 文字整理﹕章彥琦(「仲夏藝贊 2011」學員)
在 2012 年 8 月 25 日舉行的「仲夏藝贊 2012:仲夏影院分享會」上,大 會邀請了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舒琪先生、香港獨立電影導演 吳浩然先生和盧鎮業先生,分享他們對電影評論的看法。
「電影」與「評論」的關係 「電影評論者的出發點都應該以愛好電影為首。」作為香 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也是職業影評人的舒琪認為, 電影評論者應以影評作為了解電影的更進一步途徑,而並非為 評論而評論。譬如我們可從中了解電影語言,包括鏡頭運用及 不同技術上的組合等層面以更深入了解電影文本。另外,撰寫 電影評論亦是學習電影知識的過程,例如當要評論一齣「黑色 電影」或「通俗劇」時,必先搜集資料,了解其類型、風格甚 至歷史,以豐富自己的電影知識。
217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舒琪把電影評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電影內容,第二則 是評論本身。他認為書寫電影評論者除了需要對電影著迷,亦 需愛好文字這種媒介,具備以寫作表達情感及描寫電影中畫 面、聲音、角度、氣氛等元素的能力。舒琪並表示:「一些影 評者亦能建立自己的寫作風格,他們撰寫的影評不單能讓讀者 了解當中描寫的電影,亦能反映影評者本身的態度及思考方 法。」讀者從中得到的啟發,亦不單純是電影上的啟悟,也會 受到影評者的價值觀或世界觀所影響。
對於分享會上同學擔心影評是否能明確指出導演欲表達 的意思,舒琪指出,書寫影評並不是一項「猜謎語」遊戲,猜 度導演通過電影表達甚麼意思。影評與電影一樣,是一種藝術 創作。影評可算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的融合,而理性則必須以電 影故事中的理據支持。
電影評論對導演的意義 作為獨立電影導演,盧鎮業認為影評另外一種作用就是 「道出導演意思以外的意義以及與現實世界的關係」。就以盧 218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鎮業的畢業作《春夏之交》為例,影評者可藉當中所帶出有關 五區公投的社會問題作出廣泛討論。
「評論對於導演是很重要的,透過與觀眾的交流,我可以更清 楚自己於電影中所表達的意思。觀眾的意見亦有助我們檢討作 品的進步空間,提昇作品質素。」身為獨立電影導演的吳浩然 認為電影評論的作用不限於觀眾向外的交流,而且對創作人本 身亦有很大幫助。
(篇幅所限,其他分享會內容可瀏覽「仲夏藝贊 2011」 (手冊 2),載於 教育局資優教育組/資優教育資源庫/學與教資源/人文學科網 址:http://www.edb.gov.hk/cd/ge)
219
仲夏藝贊 2011-2012(薈萃篇)
「仲夏藝贊 2011 及 2012 (薈萃篇): 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計畫的行事曆 時間
活動 「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 (四堂共 12.5 小時)
年 仲 夏 藝 贊
8 月 20、27 日、 9 月 3、10、17、24 日
「仲夏影院放映會」
8 月 27 日、9 月 17 日
「仲夏影院分享會」
9 月 24 日
「仲夏影院分享會暨頒獎禮」
6 月 29 日、7 月 6 日
「教師獨立電影評賞培訓工作坊」 (兩堂共 10 小時)
7 月 14、18、25、28 日
「學生獨立電影評賞培訓工作坊」 (四堂共 14 小時)
8 月 4、11、18、25 日、 9 月 1、8 日
「仲夏影院放映會」
8 月 25 日、9 月 1 日
「仲夏影院分享會」
9月8日
「仲夏影院分享會暨頒獎禮」
2012
2011
7 月 16、20、23、27 日
年 仲 夏 藝 贊
220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221
參考資料
相關電影或文化機構資料 1. 香港電影資料館 香港電影資料館搜集及保存了很多珍貴的香港電影資料,館藏 包括視聽資料以及電影書刊。電影愛好者和研究者可以在這裡 翻查電影、書刊及文獻資料,甚至可以追溯遠至香港電影史之 初,近至最新的電影資料。 地址﹕香港西灣河鯉景道 50 號 電話﹕2739 2139 網址﹕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index.php
2. 亞洲藝術文獻庫 亞洲藝術文獻庫收藏了數十萬件實物和數碼資料。使用者既可 親臨圖書館免費瀏覽資料,亦可上網查閱文獻庫的線上目錄。 地址﹕香港上環荷李活道 233 號荷李活商業中心 11 樓 電話﹕2815 1112 網址﹕www.aaa.org.hk/
3.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該中心收藏了中國各地獨立導演所拍攝的記錄片,網頁載有中 國獨立電影清單及價格表供公眾參考或購買。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田家炳樓八樓 電話﹕2609 8762 網址﹕www.usc.cuhk.edu.hk/Chs/Default.aspx
222
參考資料 4. 影意志 影意志是一個由獨立電影人組成的非牟利團體,已發行了 70 多部長、短獨立電影作品。網頁載有獨立電影清單供公眾參考 和購買。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 365 號富德樓五樓 電話﹕2836 6282 網址﹕www.yec.com/ch/index.php
5. 采風電影有限公司 「采風電影有限公司」為香港非牟利藝術教育團體,經常為優 秀的紀錄片安排放映並協助發行。網頁載有獨立電影清單供公 眾參考和購買。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 365 號富德樓四樓 電話﹕2540 7859 網址﹕www.visiblerecord.com/main/
6. 影行者 影行者為香港非牟利藝術團體,致力推動藝術創作普及化,已 製作多部本地獨立社會紀錄片。 地址﹕旺角砵蘭街 368 號耀中大廈 8 樓(中字九樓)A 室 網址﹕vartivist.wordpress.com
223
參考資料 7. 秀美製作 秀美製作有限公司製作的影片包括導演張經緯執導的《墨綠嫣 紅》 、 《音樂人生》和《一國雙城》等,作品多從人性角度關注 並探討社會現象及弱勢群體,啟發思考及反省。 地址﹕香港荃灣沙咀道 362 號全發商業大廈 919 室 網址﹕c3kings.blogspot.hk/ (查詢外借影片作教育用途,也可聯絡「文化地圖」代辦。電話:3487 5279)
8. 藍空間 藍空間以定期舉辦獨立電影放映會和發行獨立電影形式推動 獨立電影及錄像。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 367 號富德樓十一樓 電話﹕2572 7202 網址﹕www.indblue.com/Introduction.do
9.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獨立媒體是一以香港為基地的網上媒體。網站內容主要為 時事評論,涉及社會不同的政治及文化議題。他們倡導民間記 者意念,不設審稿制度,讓使用者可以直接把文章上載到網 上,提供另類的自由言論空間。其網站常有民間記者在事件現 場拍攝的錄像,可作為主流媒體外不同立場者的意見參考。 www.inmediahk.net/
224
參考資料 10. 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 「文化地圖」為香港非牟利視覺藝術與藝術教育團體。機構通 過定期在國內與香港舉行放映會,以及提供獨立短片和動畫學 校放映巡禮以推廣「藝術評賞與通識教育」,目的讓把藝術教 育融入不同科目的課堂內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創意。「文 化地圖」也向學校或非牟利團體提供「電影評賞與通識教育」 課程,並免費外借/代售獨立電影服務。詳情可瀏覽機構網頁。 地址﹕九龍深水埗 9-19 號友來大廈 1 樓 H 室 電話﹕3487 5279 網址﹕www.cultamap.com
11. 獨立電影放映活動: 在香港有不少機會可以接觸到全球不同種類的獨立電影。例如: 每月都有不同國家的電影節在各表演場所或文化中心舉行。當 中都會包括不少獨立電影或短片。最為人所熟悉的有..
香港國際電影節,網址:www.hkiff.org.hk 香港獨立電影節,網址: www.hkindieff.hk 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 ,網址:www.ifva.com InDPanda 國際短片節 ,網址:www.indpanda.com InDBear 國際電影節 ,網址:www.indbear.com 社會運動電影節 ,網址:smff2011.wordpress.com 華語紀錄片節,網址: www.cdf.asia 香港法國電影節,網址:www.alliancefrancaise.org.hk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和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也 經常舉辦獨立電影放映會和導演分享會
225
參考資料 12. 「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環保短片 下列網站載有環保短片,可供教師參考: www.ecc.org.hk/english/video_gallery/video_gallery.html www.ecc-climate.org.hk/en/photo/video.php school.ecc.org.hk/english/photo/video.html 13. Kubrick Kubrick 是本港其中一個的文化聚散地。它除售賣文化書籍 外,亦設有影碟售賣的專區,影碟包含了海內外知名實驗電影 和獨立電影。 地址﹕香港九龍油麻地眾坊街 3 號駿發花園 H2 地舖 電話﹕2384 8929 網址﹕www.kubrick.com.hk/index.php/zh_hk/
14. 深圳書城中心城(深圳少年宮) 深圳書城中心城裡的音像店提供了大量中海外經典電影光 碟,而且價錢相宜。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福中一路(少年宮地鐵站 D 出口) 電話﹕(86) 755-8289-3888 網址﹕www.szbookmall.com
226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Ackbar Abbas (1997). The Disappearing of Hong Kong, HK: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Berger, J.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nd Penguin Books. Berger, J. (1980). About Looking. NY: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Everett, S. (Ed.) (1991). Art Theory and Criticism: An anthology of formalist, avant-garde, contextualist, and post-modernist though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Feldman, E.B. (1967). Art as Image and Ide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Feldman, E.B. (1992). 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 NY: Harry N. Abrams. Fuery, P., & Fuery, K. (2003). Visual Cultures and Critical Theory. London: Arnol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Purdue Academic Rating Scale: Social Studies. Feldhusen, J.F., Hoover, S.M.H., & Sayler, M.F. (1991). Identifying and Educating Gifted Students at the Secondary Level. Hawker Brownlow Education. Renzulli, J.S., & Reis, S. M. (1997). 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 A How-to-Guide for Educational Excellence. Mansfield Centre, C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227
參考資料 Sardar, Ziauddin & Borin Van Loon(3rd edition) (2005).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UK:Totem Books Williams, R. (1895).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歐梵,《文學改編電影》。香港:三聯書店,2010。 吳俊雄、張志偉,《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修訂版) 》。香港﹕牛津 大學,2004。 張美君,《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香港﹕三聯書店,2010。 陳茂釗、劉兆瑛、袁文得、胡少偉、葉建源合編,《從內地來港青少年的跨 文化適應》。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003。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 台灣:易博士出版社,2006。 郭靜姿、胡純、吳淑敏、蔡明富及蘇芳柳合編,《特殊需求學生特質檢核表》。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2003。 博爾韋爾 (Bordwell, David) ,《電影藝術 : 形式與風格》。台北 ﹕美商麥 格羅.希爾,1996。 彭麗君,《黃昏未晚》。 香港 : 中文大學,2010。 蒂莫西 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如何寫影評》。中國:世界圖書出版, 2009。 廖炳惠,《關鍵詞 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 鄭明憲,〈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收入《中文電子期刊》第 5 期(2003 年 5 月)。
228
參考資料 劉仲嚴著,《藝術教學新論:後現代藝術教育》。香港 :香港藝術發展局, 2004。 張美君,〈「天涯路」 香港獨立電影口述史〉,收入《明報周刊》(2010 年 11 月 7 日)。 《文化地圖》2010 年第 10 及 12 期。香港:CultaZine,2010。 〈外傭與你〉,收入《Metro Pop》 第 324 期 (2012 年 9 月 27 日) 。
229
230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231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計畫顧問 : 黃忠波先生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舒 琪先生 彭麗君教授 馮美華女士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及文化研究系教授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監
計畫籌委會: 卓惠芳女士
林健雄先生 梁美萍博士 胡劉斌導演 譚偉峰先生 葉堅耀先生 李嘉言女士 楊華慶先生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課程發展主任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高級講師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深圳大學傳播系講師 「文化地圖」董事局主席 「文化地圖」董事 「文化地圖」項目總監 「文化地圖」項目統籌
本書編輯:譚偉峰先生、李嘉言女士
課程設計/導師履歷:(按筆劃序) 李嘉言女士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文學士,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畢 業。「文化地圖」項目總監。
李鐵成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畢業,現任該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
232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周冠威先生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碩士畢業,現任該學院兼任講師。
梁育麟先生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學士畢業,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 士畢業。
譚偉峰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哲學碩士畢業,現為該學系碩士課程兼任 講師,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系高級研究助理。
策畫機構「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 「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是成立於 2008 年 10 月的非牟利藝 術團體。成員包括一群學界學者、教師和大專學生、藝術家、導演、 音樂家與企業行政等熱愛藝術者。旨在團結社會各界,共同透過持 續舉辦「仲夏藝贊」、「香港創意戲劇節」與「銳角:珠三角文化 交流計畫」等藝術教項目,推動香港藝術與藝術教育持續發展,促 進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文化交流。 藝術教育方面,跨科學習已是香港教育政策改革的趨勢。「文化地 圖」早已提倡視覺藝術教育的通識教育結合的發展方向,是香港眾 多藝團中的嶄新嘗試,以作為當代香港藝術教育發展的補充,培養 市民的藝術情操與公民責任。
協作機構: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233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鳴謝機構(按總筆劃序):
cnex 貓室 影行者 香港電台 影弟工作室 香港理工大學 秀美製作有限公司 現象藝術中心 華南師範大學 圓筒藝術空間 暨南大學藝術學院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 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
鳴謝
皮 馮
三 先生 宇 先生
(按總筆劃序):
周 浩 導演 朱日坤 導演 陳心中 導演 趙 亮 導演 何美真 老師 高希倫 女士 楊秀卓 老師 林思捷 女士 朱耀光 老師 林雅晶 女士 梁偉傑 老師 張獻民 教授 胡劉斌 老師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資優教育教師網絡(人文學科)」各教師成員
234
附件
附件
235
附件
附件一 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 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 1.
使用說明: 這份行為特質量表羅列人文學科,特別是在藝術/電影/文化方 面的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的共通行為特質,供教師辨識學生 潛質及搜集學生資料,以作推薦學生參加此抽離式人文學科資 優培育計畫。 教師可為初步獲甄選的學生填寫下表,用「」選出其中一格 最適當描述該學生的行為特徵(極少、有時、時常、總是、不 適用),然後比較各學生在表格「時常」及「總是」兩欄取得 多少個「」 。在這兩欄中取得最多個「」的學生,表示他/ 她在藝術、評賞、電影、人文學科方面具備優良潛質,應獲推 薦參加。 這份行為特質量表只是其中一項甄別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的 工具,教師宜按學校的情况,採取多元化的甄別工具及經多渠 道去辨識資優生,例如參考面試、家長/朋輩/自我推薦表、學
236
附件 習歷程檔案、學生獲獎紀錄和實作評量(如學生的影音作品或 評論文章)作甄別;有關面試題目及實作評量等,請参考本計 畫「甄選學生」章。 教師如欲進一步了解鑑別及甄選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的程序 和甄選工具,可瀏覧教育局資優教育組網頁 (http://www.edb.gov.hk/cd/ge)載於「資優教育資源庫」角《校 本資優教育課程指引》
237
附件 2.
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行為 特質量表
姓
名:_______
__
班別: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 _____(請圈適用者: 班主任/科任教師/其他 _________) (1) 學習特質 項目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1. 喜愛觀看不同種類電影(例如:小品 式、史詩式、科幻、懸疑或喜劇電影 等) ,並於觀賞後,常會因劇情或電影 引發深入思考,甚至用不同途徑繼續 為思考的問題尋找答案。 2. 喜愛參與藝術/電影/戲劇/文學/文化相 關活動,例如參觀展覽/参與電影節/ 電影分享會/文化評論。 3. 在人文學科、語文科、文學科、通識 科或視覺藝術等科目的學習表現(包 括課堂、測考和實作評量,如撰寫評 論文章、視覺藝術作品)優秀的學生。 (教師需特別留意:甄選學生時,不
238
附件 宜偏重學科成績而忽略對本計畫具濃 厚興趣和潛質的學生。研究指出,一 個具挑戰性的增益課程可以逆轉潛能 未展或學科成績欠佳的資優生的學習 問題。) 4. 能輕易地回憶某種畫面,具備優異的 視覺記憶能力。
5.
觀察力強,在觀影過程中往往能對一 些沒有明確語言表述的影像細節特 別留意/提出疑問/推測。他們的語文 科成績,甚或寫作、口語能力未必出 眾,但是,他們或會對某特定鏡頭運 用 /影 音 效果 具 強烈 興 趣而 深 入思 考。
239
附件 項目 6.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喜歡透過閱讀、考察或蒐集資料增進 知識。
7.
對社會事件具敏銳觸覺和判斷力,能 洞悉當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對相關 因果理論感興趣。
8.
對需要運用高階思考和解難能力的 活動或學習感興趣。
240
附件 (2) 學習態度 項目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1. 能在藝術/電影/戲劇/文字/文學創作過 程中維持高度興趣和專注,能夠忍受 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 2. 存懷疑精神,能提出具啟發性或挑戰 性的問題。 3. 在探討問題時能暫緩判斷,能包容不 同的觀點和見解。 4. 愛探究與分析問題,並找出問題的核 心,針對問題提出判斷和獨特見解。
241
附件 (3) 創意 項目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1. 喜愛錄像創作或攝影,具鏡頭觸覺, 能提出獨特的意念或喜歡進行突破常 規的創作。 2. 能欣賞語言/對白或文字中語帶相關 的幽默感及智慧。 3. 對人文學科/社會議題記憶特別深刻 細緻,能將其中的議題整合和看見不 尋常的關連。
(4) 語文能力 項目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1. 喜愛對談、聆聽,並喜愛透過交談與 別人溝通。 2. 掌握廣泛詞彙,並準確而適當地運用 3. 喜歡閱讀或撰寫評論文章。
242
附件 (5) 其他 項目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1. 曾經長期參加影音製作或創作,表現 投入認真。 2. 曾經在本港或國際獲取相關藝術/電 影/戲劇/文學/文化獎項者,應該獲得優先 考慮。
参考資料: 1.
郭靜姿、胡純、吳淑敏、蔡明富及蘇芳柳(2003) 《特殊需求學生 特質檢核表》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
Purdue Academic Rating Scale: Social Studies. Feldhusen, J.F., Hoover, S.M.H., & Sayler, M.F. (1991). Identifying and Educating Gifted
Students at the Secondary Level. Hawker Brownlow Education. 3.
Renzulli, J.S., & Reis, S. M. (1997). 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
A How-to-Guide for Educational Excellence. Mansfield Centre, C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243
附件
附件二 第一節
工作紙(學生版)
工作紙(一) (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試比較商業電影《嫁個有錢人》與獨立電影《狗的狀態》以下幾 方面的不同之處: 內容比較 1
主角
2
故事發生地點和階
《嫁個有錢人》
層
3
故事主題
244
《狗的狀態》
附件 4
故事結局
5
對白
6
與社會現實相符 嗎?為甚麼?
7
娛樂性
245
附件 8
整部電影的氣氛
9
是否耗資千萬的製 作?
10 導演有市場考慮 嗎?
11 導演想表達甚麼? 當中傳遞甚麼價 值?對社會有何影 響 ?
246
附件 第一節:工作紙(二)(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試以《少林足球》的片段(周星馳在「甜在心饅頭」 (約 13’50” -19’30”)了解「電影語言」中的鏡頭運用:
分析鏡頭大小(shot size) : 鏡頭大小
哪段情節?
表達甚麼?
遠景
周星馳在「甜在心饅頭」 交代主角……
(wide shot)
前
全身景 (full shot)
中景 (medium shot)
特寫 (close up)
247
附件 鏡頭角度(camera angle): 拍攝時,放置鏡頭的不同角度,在觀 眾的視覺心理上亦有不同的效果。 鏡頭大小
哪段情節?
表達甚麼?
低角度 (low angle)
高角度 (high angle)
主觀鏡頭 (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
248
附件 第二節
工作紙(一)(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先運用「電影鏡頭」作「多角度思考」: 場景
運用你的觀察力和聯想力 「看」電影「說」甚麼
特
在教員室外,老師問莫小嫣
寫
還想不想讀書時,小嫣沒有
和
回答,但用手指甲不斷刮
主
牆。之後白色牆身漸變得模
觀
糊。(9:00)
鏡
小嫣在洗手間厠格把校服
頭
掉進馬桶內的前後,鏡頭中 出現沖厠的拉棍。 (11:16)
小嫣在家中洗手間脫去假 眼睫毛(18:07)
249
附件 全
小嫣晚上與朋輩坐在平台
身
公園閒聊和玩耍 (12:45)
景 與 婆婆深夜在廚房門口 遠
(19:38)
景
小嫣獨坐在學校天台 (7:35)
天空的浮雲變幻(7:45)
小嫣家中的婆婆和 5 位小 女孩 (18:40)
250
附件 第二節
工作紙(二)(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試列舉導演張經緯在《墨綠嫣紅》中有甚麼情節或空間運用了以 下色彩,表達了甚麼意思: 顏色 綠色
細緻描述情節 場 景
物 件
黃色
場 景
紅色
物 件
場 景
251
表達甚麼意思?
252
253
254
255
附件 第六節
工作紙
(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四段錄像分別表達不同的「外傭」和「香港人」的形象和彼此之間的 關係。請分別列出每段錄像中,不同角色的名字和他們所屬的階層。
來自
媽媽離家
外傭中心 清潔劑
我們都是
階層
上班去
廣告
外傭的孩子
廣告
256
附件 第七節
工作紙(一)
(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試從潘國靈的影評《竊聽者--政治與藝術的角力》 (見「教學材料」) 找出他是基於甚麼情境下書寫以上評論。另外,請找出文章中他有甚 麼個人見解。那見解跟他的個人背景有甚麼關係?
257
附件 第七節
工作紙(二)
(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嘉銘的影評《光影遊思 139-讓子彈亂飛》中對當時社會中的甚麼現 象提出了甚麼疑問?他對影片《讓子彈飛》有甚麼不同的看法?
258
附件 第七節
工作紙(三)
(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潘國靈在影評《奇幻逆緣》中運用了哪兩類文本作比較評論?他的評論 是在甚麼社會環境下作出?他對於兩者的評論如何?
259
附件 第八節
工作紙
(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試從《暉仔》的電影故事論述和電影語言兩方面,描述和分析主角謝 暉(下稱暉仔)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或社區生活(每組只需選擇一 項作討論) 。同學需特別留意暉仔出現在不同的「電影空間」時,導 演運用了甚麼鏡頭呈現暉仔的處境。 基本故事論述和電影語言分析(三選一) 1. 家庭生活:暉仔的家在哪裡?居住環境如何?居所有甚麼特點? 他與家人的關係如何?
2. 學校生活:他與老師和同學的關係如何?他怎樣與印巴裔同學簡 志文成為好友? 3. 社區生活:對暉仔之言,社區在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之外充當了 甚麼角色? 社區生活對個人成長有甚麼關係?
深入分析暉仔的處境:綜合以上觀察,你會如何形容暉仔在香港的處 境?你認為暉仔與簡志文的離別,如何隱喻香港的城市發展中,個人 與社區生活的關係?
260
附件
附件三 影評寫作
影評寫作評分表
評分表
總分: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_
班別:____________
請在評分欄內適當地方加上「」號
優良
一般
項 評估重點
5
4
3
2
1
學生能有效地應用電影語言(包括鏡頭、 5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目 一
色彩和音效等)以分析電影內容。 二
學生能選擇適合的關鍵詞,有效地搜集並 5 參考各種相關資料,以作不同的文本對 讀,寫出具深度或廣度的評論。
三
學生能從多角度(如電影語言、結合歷史 5 發展、社會情境、跨學科主題、個人經驗 等)對影片內容及/或其相關議題作批判 性思考(如推理、分析論証、指出謬誤等)。
四
學生能就着影片內容及/或其相關議題, 提出嶄新及/或獨特的看法/角度。
261
5
附件 五
學生能以精準的文字,有主題、有焦點、 5
4
3
2
1
4
3
2
1
有層次及有結構地撰寫影評。 六
(適用於以口頭匯報影評/作導賞員訓練)
5
學生能清晰及生動地引領觀衆理解、欣賞 及反思該影片和它所涉及的相關議題。
其他評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2
附件 影評寫作
評分參考
項目 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能有效地 能有效地 能從多角
能整合影
文句流
導賞清晰
應用電影 使用多種 度對影片
片內容和
暢,主題 生動、富
語言以分 相關資料 內容/相關 相關議題
和焦點清 熱誠和感
數 5
析電影內 作不同的 議題作深
中的關連/ 晰,分析 染力,有
容,能舉 文本對
提出一或
入的批判
和論述/証 效引領觀
出多項例 讀,評論 性思考,推 多個嶄新/ 甚有層 子並深入 甚具深度/ 理、分析論 獨特而富 說明
廣度
証甚佳
衆理解、
次,通篇 欣賞及反
說服力/的 結構緊密 思影片和 視點/角 度,讓人思 考/耳目一 新
263
相關議題
附件 4
能有效地 能提供至 能從多角
能看見影
文句流
應用電影 少一種相 度對影片
片內容和
暢,主題 生動,有
語言分析 關資料作 內容/議題 相關議題
和焦點清 效引領觀
內容,能 對讀,評 作批判性
之間的關
晰,分析 衆理解、
舉出一項 論分析頗 思考,推
連/提出一 和論述/証 欣賞及反
例子並深 佳
理、分析論 個新的視
入說明
証頗佳
導賞清晰
有層次, 思影片和
點/角度,解 通篇結構 相關議題 說清楚而
頗佳
合理 3
能應用電 能提供至 能從兩個
能提出一
文句大致 導賞清
影語言分 少一種相 角度反思
個新的視
流暢,能 晰,聲量
析內容, 關資料初 影片內容/ 點/角度,解 表達主 能舉出一 步作對
相關議題
說清楚
適中,能
題,層次/ 讓觀衆理
項例子說 讀,分析
結構不清 解影片和
明
晰
尚可
264
相關議題
附件 2
能初步應 能提供一 能從一個
能提出一
文句尚
聲量尚
用電影語 種相關資 角度反思
個新的視
可,能表 可,能讓
言分析內 料,但分 影片內容/ 點/角度,惟 達主題, 觀衆理解
1
容,惟欠 析欠深入 相關議題
欠清晰解
欠層次/結 影片內容
清晰說明
說
構
未能應用 未能提供/ 未能對影
未能就着
文句不
聲量不
電影語言 相關資料/ 片內容/相 影片內容/ 通,詞不 足,與觀 以分析電 未能作對 關議題作
相關議
影內容
題,提出新 缺主題/結 神交流
讀
出反思
達意,欠 衆沒有眼
的視點/角 構 度
265
附件
附件四
計畫評鑑-學生問卷
甲部:請就下列各項,圈出最能代表你看法的分數。 十 十 分 同
不
分
同
不
意
同
同 意
意 意 A.計畫內容: 1
本計畫的主題深淺合適
4
3
2
1
2
本計畫的課題編排有條理
4
3
2
1
3
本計畫的課題能引起我的學習興趣
4
3
2
1
4
本計畫的活動多元化和具啟發性
4
3
2
1
5
本計畫的課業深淺和份量合適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B. 學習成效: 6
本計畫能增加我對獨立電影的認識 本計畫使我掌握如何分析電影語言,增強我
7 對影音媒體的評賞能力 8
本計畫能使我掌握如何撰寫影評/評論文章
266
附件 本計畫能提升我在別人面前表達意見和與 9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人溝通的信心和能力 本計畫使我更能夠從個人經驗了解電影內 10 容,並建構個人觀點 本計畫能擴闊我的眼界和胸襟,使我更關心 11 個人、社會、國家和世界議題 12
本計畫有助我人文學科(如通識)的學習 本計畫提升我的創意思維,有助我的創作(如
13 寫評論文章、攝影和錄像) 14
本計畫能提升我的分析能力及批判能力
4
3
2
1
15
本計畫提供與組員合作學習的機會
4
3
2
1
C. 個人表現: 16
我積極投入課堂活動,踴躍表達意見
4
3
2
1
17
我出席所有課節,沒有無故缺席或早退
4
3
2
1
18
我準時呈交課業
4
3
2
1
D. 其他安排: 19
本計畫的上課時間、節數合適
4
3
2
1
20
我希望能夠繼續參加類似的資優培育計畫
4
3
2
1
267
附件 乙部:請細閱下列問題,然後在橫線上寫上個人意見。 1.
你喜歡這個計畫嗎?(請寫出你喜歡/不喜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這個計畫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請舉出例子或說明原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這個計畫中,你學到了甚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對改進這個計畫的活動內容,你有何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其他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8
附件
附件五
計畫評鑑-教師問卷 十 分 同 意
同 意
不 同 意
十 分 不 同 意
A. 計畫內容: 1
本計畫的主題深淺合適。
4
3
2
1
2
本計畫的課題編排有條理。
4
3
2
1
3
本計畫的課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4
3
2
1
4
本計畫的學習材料能促進有意義的討論。
4
3
2
1
5
本計畫的活動多元化和具啟發性。
4
3
2
1
6
本計畫的課業深淺和份量合適。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10 本計畫能令學生掌握如何撰寫影評/評論文章。 4
3
2
1
3
2
1
B. 學習成效: 8
本計畫能增加學生對獨立電影/電影的認識。 本計畫能使學生掌握掌握如何分析電影語
9 言,增強學生對影音媒體的藝術評賞能力。
本計畫能提升學生的說話和口語表達能力及 11
4 信心。
269
附件 本計畫能幫助學生從個人經驗了解電影內 12
4
3
2
1
13 心個人、社會、國家和世界議題,培育人文素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17 本計畫能有助學生人文學科(如通識)/的學習。 4
3
2
1
18 本計畫能照顧人文學科資優生的學習需要。
4
3
2
1
4
3
2
1
20 本計畫甄選學生的方法有效,便於操作。
4
3
2
1
21 本計畫的上課時間、節數合適。
4
3
2
1
4
3
2
1
容,並建構個人觀點。 本計畫能擴闊學生的眼界和胸襟,使他們更關
養。 14 本計畫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批判能力。 本計畫能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有助創作(如 15 攝影、錄像、視覺藝術、寫評論文章)。 16 本計畫能提升學生的社交和協作能力。
整體而言,本計畫能促進加深、加廣、加速、 19 加實的人文學科學習。 C. 行政安排:
本計畫的推行得到學校撥出額外的人手和資 22 源配合。
270
附件
附件六
計畫評鑑-與學生面談
1. 當你知道獲甄選參與這個培育計畫時,有何感受? 2. 你喜歡這個計畫嗎?為甚麼?而透過這個計畫,你學會甚麼? 3. 這個計畫能令你更關心個人、社會、國家和世界議題嗎?為甚麼? 4. 你覺得這個計畫能提升你的思維能力嗎?為甚麼? 5. 哪一課堂/活動給你的印象最深?這活動有甚麼特別的地方? 6. 你對這計畫有沒有其他意見/評語?
271
附件
附件七 1
計畫評鑑---與教師面談
你認為這個教學計畫對學生學習人文學科有幫助嗎?請具體 說明。
2
你採用甚麼方法甄選學生?在甄選學生方面有沒有困難?為 甚麼?
3
你認為這計畫能照顧人文學科資優生的學習需要嗎?為甚 麼?
4
推行這計畫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甚麼?你建議怎樣解決這些 難題呢?
5
你認為這個教學計畫最能使學生得益的地方是甚麼?
6
你認為這計畫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7
假如有合適的教學資源,你願意再在校內推行抽離式資優培育 計畫嗎?
8.
如果其他學校的老師將會推行這教學計畫,你有甚麼心得或意 見跟他們分享呢?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