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 當代中國文化篇
李嘉言、譚偉峰編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 -當代中國文化計畫 發行及出版︰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主 編 助理編輯 封面攝影 封面設計 校 對 法律顧問 版 次 印 刷
:李嘉言、譚偉峰 :梁焯然 :岑允逸 :梁焯然 :嚴勛達 ︰陳淑正 :2013 年 10 月 :陳湘記圖書有限公司
©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惟本書中劇照乃獲各導演借出刋載,未經許可,切勿翻印或轉 載。 ISBN:978-988-16479-2-4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香港九龍深水埗鴨寮街 9-19 號友來大廈 1 樓 H 室 網址:http://www.cultamap.com 聯絡:李嘉言 電郵:cultatrcy@gmail.com
鳴謝:優質教育基金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
目
錄____________
序言
文志華
P.1
編者言
譚偉峰、李嘉言
P.5
計畫簡介
P.9
計畫特色 計畫對象 計畫目的 計畫背景 計畫理念 學習目標 課節安排 學習內容簡介 推行建議
P.21
前期工作 推行工作 後期評估 教學活動
P.29
中小學教學活動 第一節 基本電影語言 中學教學活動 第二節 《Lying in the Sky》與《我很勇敢》: 中港兩地的青少年成長 第三節 《紅姐》:中國「知識青年」-從美學角度 看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文化與價值轉變 第四節 《刺痛我》:全球化與中國的城鄉差異 第五節 《城管》:中港城市景觀-流動小販 第六節 《追逐》 :跟著影子看當代中國社會人民的生存情況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
目
錄____________
小學教學活動 第二節 《黛子小姐》:環保中國,由我做起 第三節 From Flying in the Sky to《Lying in the Sky》 : 認識自我與情緒 第四節 《我很勇敢》 :積極面對困難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花絮
P.101
計畫行事曆 簡介會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教師培訓工作坊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學校放映巡禮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學校放映巡禮 -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 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學生優秀作業 藝術評賞電影-當代中國文化徵文比賽 藝術評賞電影-當代中國文化徵文比賽部分學生佳作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 分享會暨頒獎禮精選圖片與錄影片段 參考資料
P.151
相關獨立動畫資料 參考書目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P.159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 附件
P.165
附件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中學學生工作紙 工作紙(一)(中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中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中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中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中學學生版)
附件二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小學學生工作紙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 工作紙(二)(小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 工作紙(二)(小學學生版)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
附件三
學生作業的評分表
附件四
計畫評鑑──學生問卷
附件五
計畫評鑑──教師問卷
附件六
「環保親身日記」(小學學生版)
附件七
第二節 小學教師講義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
序言
序言
1
序言
新媒體藝術的普及 文志華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顧問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至今已舉行了 一年,作為計畫的動畫教育顧問,本人既樂意義務參與了計畫的 顧問工作,更欣然看到今天的計畫成果。無論是參加「動畫電影. 書寫中國學校計畫」的學生習作,或是「藝術評賞電影-當代中 國文化徵文比賽」的學生寫作等成果,學生均表現了既享受動畫 電影的觀影過程,也從中反思了個人作為公民,與中國之間的關 係。計畫不單透過欣賞動畫:新媒體藝術,向教師提供切合需要 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獲得跨學科學習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計畫的 同工努力實踐藝術普及的願景,致力與學校不同學科的教師協 作,把「新媒體藝術」帶到香港的中小學校,培育學生對當代藝 術的興趣,最終讓視覺藝術在學校得以普及。
在廿一世紀的資訊時代,相對於繪畫或雕塑等傳統藝術媒介,動 畫是更能貼近學生興趣、表達多元化的藝術媒介。動畫走出藝術
2
序言 館,不再讓青少年感到觀賞藝術是社會少數菁英的有品味興趣。 如果新媒體藝術,能在學校持續推廣,讓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參與、 討論、對話,必能使這藝術形式得以普及,從而提升同學的創作、 表達及欣賞能力。
新媒體藝術切合時代步伐,既具有較大的不同發展方向和可探索 的創造空間,也是良好的教育素材。然而,這良好教育素材卻十 分需要得到校外的專業協助,並在學校的支持下方能得以持續的 推廣,從而培育學生的藝術評鑑、欣賞等各種能力。期望在不久 的將來,香港能有更多如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的非牟利教育機 構,提供更多新媒體藝術的藝術教育支援全港學校,讓藝術得以 普及。
3
序言
4
編者言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教育 譚偉峰、李嘉言
什麼是創意動畫?為什麼要花時間學習藝術評賞創意動畫(電影) 的方法?它究竟對學校通識教育有何功用或幫助?這些可能是教 育工作者對「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所 想到的問題。
創意動畫 動畫,不單意指「會動的畫」 ,更是現代社會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 視覺文化體驗。廣義而言,動畫是人類把靜止的事物轉化為動起 來的東西,再以移動影像(moving images)的方式呈現。那是東 西「動起來」的過程被紀錄,然後被展示於二維度介面上(media) 的連續動態過程。是在一定的速度下,連串的的靜態影像,逐格 在介面呈現的投影,在觀眾的視覺神經產生錯覺(phi phenomenon) 效果。
早在兩萬五千年前,古代人已使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在洞穴繪 畫壁畫表現出動物的動態感。人類自古已有移動影像的意圖,欲
5
編者言 透過支配或操作不會動的東西「動起來」,為自己「說話」。另一 角度而言,動畫,就是人類思想表達的載體。它可以是載著意識 形態的機器,也可以載著人類理想美的表現,關鍵是誰在用手和 如何把不會動的東西「動起來」 。
計畫所指的創意動畫意指獨立動畫電影。無疑,不同論者對什麼 獨立電影皆有不同的看法,而編者也不可能為獨立電影提出一種 狹義的定律。但編者認為,獨立電影的多樣性並不是一種阻礙我 們認識電影藝術,反而,正正是其多樣及複雜性,可讓我們更全 面地了解這個多變複雜的世界。在此,對於獨立電影的定義及意 義,編者傾向採取一個多元廣義的角度,強調的是各動畫電影文 本中的獨立、自主及自由精神。因此「獨立」二字應是一種「相 對」的概念,意指那些相對於市場主導內容或傾向灌輸主流價值 的動畫。獨立動畫的畫面雖然相對大多粗糙,卻富有質感和肌理、 題材多元或富實驗性,是藝術家較純粹向外表達意念、情感或對 社會議題立場,而運用動畫把意念「動起來」的創作。
6
編者言 藝術評賞 觀眾若可透過藝術評賞的方法,欣賞獨立動畫電影,將可更深刻 地感受及了解影片中,現代中國社會更多元深層的實況,情與理, 以及人性最原初真實的面貌。這也是藝術家對生命中的美和善的 追尋或呼喚。
跨學科學習的通識教育 隨著近年世界全球一體化,中國社會形態愈見急變。獨立動畫因 製作相對簡單,能在短時間內回應中國社會的變遷。因此,欣賞 有關中國議題的獨立動畫,正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機會,認 識當代中國社會的實況及文化面貌,開闊學生的眼界。
在學習上,獨立動畫電影評賞也可補助我們在日常學科上的知 識。透過欣賞獨立動畫、參與電影討論及/或寫作正好體現新教 學法中的著重多元,創新、互動及啟發的精神,進一步開拓學生 對不同議題的認識。如對視藝科來說,獨立動畫評賞既可讓同學 更容易了解電影光影、色彩、象徵及表意等重要藝術原素,不同 的劇本故事也可啟發同學的反思及多元創作。加上在題材上,獨
7
編者言 立電影多著重主流商業片以外的議題,如反映國內低下階層及社 會歷史現況,皆可引起同學對中國社會上不同階級和多元文化的 關注。這不單可補助及豐富學校通識科、歷史科及德育教育等課 程,也可進一步培育同學成為能包容不同文化及關愛弱勢社群的 公民。
不經不覺,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計畫至今 已一年,我們深深感謝優質教育基金、教育局、香港視藝文化教 育協會動畫教育顧問文志華先生、各導師及同工對本計畫的支 持。沒有他們的全面鼎力支持及付出,本計畫不可能成功及得以 延續。
此外,各不同學校老師及同學的支持及參與也十分重要,我們尤 為感激各中小學老師在繁重的教務中,仍百忙抽空參加教師工作 坊,帶領學生參加放映巡禮和徵文比賽。他/她們對獨立動畫電 影的興趣及熱誠,皆令我們工作坊的同工十分感動及振奮。最後, 我們再次多謝各同學的參與,是他們的熱烈討論、創意、熱情及 高質素的寫作,真正開拓及豐富了本計畫的內容及無限可能性。
8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9
計畫簡介
計畫特色 以「多角度藝術評賞」獨立動畫,進行跨學科學習 本計畫透過「多角度藝術評賞」獨立動畫,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分析 力、批判思考及創造力,以探討當代中國的文化、歷史、倫理和道德 觀。人文學科包括:語文、文學、通識、視覺藝術、歷史等科目,本 計畫正是針對不同學科的跨科學習所設計。價值的判斷是人文學科的 基本,當中涉及現代社會共識的人本精神和人道主義等普世價值觀, 而計畫也可應用於德育、公民教育和環保教育中。
10
計畫簡介
計畫對象 中小學教師和學生
計畫目的 1.
以藝術評賞獨立動畫短片的教學模式,與學校人文學科科目結 合,發展單元課程;
2.
藉「多角度電影評賞」的教育功能,提升教師創意教學的能力;
3.
藉評賞有關當代中國文化議題的獨立動畫電影,提高學生認識中 國國情的興趣,以増強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4.
為學生提供藝術的學習經驗,提升藝術的鑑賞力;
5.
透過計畫各項目,促進中港兩地的文化交流。
計畫背景 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2009年特首於施政報告經已提出推動六項優勢 產業(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環保)來
11
計畫簡介 發展經濟,因此香港需要大量富創意的人才和有鑑賞力的市民。香港 有迫切需要培養有廣闊視野的市民以維持整個香港的文化氛圍,而重 任就落在香港教育上。2003年公佈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視覺藝術 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指出課程有助學生獲得藝術和欣賞藝術 的經驗,以掌握知識、技能和價值觀。3-3-4新學制正針對該需要而設 「有其他學習經歷」,當中藝術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加強學生的 跨科學習能力、以開展學生的共通能力、批判思考和創造力。
以電影教育為工具,培訓學生批判思考:電影的觀賞方式(在黑暗密 室內,全神貫注觀賞聲音與影像)更能使學生投入情境,並以不同視 點,以多角度經驗美感,在多元智能的概念原則下,感觀世界以至激 發批判思考,從而作出反思與創見。
電影是當代的第八藝術。是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 戲劇七種藝術的總和,也是大眾較普遍接受的藝術媒介。例如:學生 透過欣賞電影《唐山大地震》比透過閱讀書籍《唐山大地震》更能投 入當時的情境,以不同人物角色和歷史背景去聯想和反思發生在當代 中國社會(如:汶川大地震)現況。影像直接震盪人心,學生視覺官
12
計畫簡介 能感知比文字閱讀理解更能啟動其批判思考,感知世態。而獨立短片 製作時間比較短,能更有時效性地呈現當刻的事態;又不以市場考慮 為創作考慮,相對能提供主流電影外,更多角度讓人反思社會議題。 因此,獨立電影在學校教育中可以是很好的教育媒介。有鑑於此,2011 和2012年教育局已委託本計劃委員會所屬機構,CultaZine Ltd.(文化 地圖)率先聯合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舉辦了《仲夏藝贊2011(薈 萃篇):獨立電影評賞工作坊與仲夏影院》,推動香港藝術評賞教育, 獲得了相當的迴響,初見藝術評賞電影的教育模式的成效。
趣味動畫適合學校教學:動畫是電影類型的一種,也是受學生歡迎的 藝術形式,能提高學習與創作動機。而富有獨立精神的獨立動畫,關 心人存在價值,影片長度多在30分鐘內,適合課堂使用,可跟據不同 內容成為各學科,包括:通識科、語文科、視覺藝術等其他人文學科 和其他學習經驗等的實用教材。嶄新計畫的「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 識工作坊—當代中國文化」,讓學生透過獨立動畫了解中國文化,更 能提升學校師生的評鑑能力與批判思想能力。
13
計畫簡介
計畫理念 計畫概念圖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是一項以「多 角度藝術評賞動畫電影」作為核心,配合各人文學科目的發展,擬定 跨學科教材的校外支援課程;計畫以《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作基礎,旨在為視覺藝術教育尋找新的路向,拓展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14
計畫簡介 「多角度藝術評賞」
1.
情境化的「多角度藝術評賞」:以往香港的藝術評賞大多應用費 德曼的四個評賞步驟,然而不少學術界人士認為該理論似乎已不 足以應付當代多變而流動的文化意義。重視個人和社會價值的情 境化文本分析方法已取而代之。
2.
費德曼(Feldman,1992)的藝術評賞四步驟:藝術蘊含人類物質、 文化與精神的生活經驗。然而,為學術界熟悉的費德曼藝術評賞
四步驟包括:描述、詮釋、分析與評估,著重藝術品本身的文本 分析,未有注重藝術品與觀眾的當下情境(context) 之間產生的 複雜而多樣的文化意義。但藝術本源於生活,與人類的當下生活 聯繫才有意義。不少論者認為,學校的藝術評賞教育,普遍而言 仍停留在精緻藝術(high art)的評賞方式,未能有效地與不同的 社會情境緊密聯繫,學生難以投入,影響學習興趣。 劉仲嚴提到香港藝術教育近年雖然開始重視社會文化,但本土文 化往往忽略由議題引發的觀念,難於創造出有深入的藝術意義。
15
計畫簡介 1
另外,藝術發展局「2007年藝術評論組別傑出青年藝術獎」的得
主劉建華也表示,學校偏向以現代藝術的評賞角度教學,即以作 者中心論瞭解藝術價值,將難於把藝術與有差異的社會脈絡聯 繫。他認為以通識切入藝術評賞的方法可發展多角度的詮釋方 向,讓藝術與社會情境連繫,豐富後現代社會的個人經驗與內 2
涵。
3-3-4新學制的視覺藝術課程理念已與時並進,引入「藝術
評賞」新方位,強調「觀看的方法」和當下情境的重要,對培養 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創造力十分重要。 3.
強調文本與情境結合的「多角度藝術評賞」:文化研究是近30年 歐洲新興的跨學科研究。始祖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結 合了社會學、文學理論、視 覺文化與文化人類學來研 究當代文化現象,研究著重 文本與情境結合的研究方 法。視覺文化方面,關注探 討再現(representation), 即現實如何透過影像被再
1
2
劉仲嚴著(2004);《藝術教學新論:後現代藝術教育》; 香港藝術發展局;p.89 《文化地圖》月刊 v.10&12/2010; CultaZine
16
計畫簡介 現,而影像是如何與意識形態、種族、社會階級或性別等議題產 3
生關連。 簡而言之,「多角度藝術評賞」是在費德曼藝術評賞四 步驟之上,強調作品/文本必須與個人多方位看事物的方法,在 研究議題或對象相關的情境結合作探討,從而反思人類活在當下 的狀況或狀態為目的。
4.
「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電影作為第八藝術,其「藝術形式」 是導演運用「電影語言」,包括:移動影像和聲音效果,呈現的 「電影內容」。「電影內容」包括電影的時間空間、社會背景和 人物等。這正正為學員欲探討的議題,提供豐富而多角度的「時、 地、人」情境論述的視點。「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就是學員根
3
若丁·薩達,《文化研究介紹》(第二版),Totem Books
17
計畫簡介 據自己感興趣的當代中國文化議題,和呈現於電影文本內的相關 內容聯繫,並選取合適的內容,然後有焦點性的,運用有理據的 批判思考作出不同面向和/或深層次的視覺分析和作出立論。
本計畫選取的動畫,都是導演著力運用電影語言,預留給觀眾有 獨立思考的空間,讓觀眾自行運用聯想力和批判能力作出深思和 找尋答案的電影。因此,以「多角度藝術評賞」方法,配合適合 探討中國社會議題的動畫,可啟發學生的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 力,建立他們個人看世界的獨特觀點。學生對不同動畫、導演立 場與社會情境的認識,加上資訊科技的應用(例如:網上資訊搜 尋、錄像製作等),能讓他們在詮釋作品的同時,瞭解多元文化 意義,繼而開拓學生的視野,訓練他們的思維。此外,學生對有 關國情或中國文化議題與自身經驗聯繫,進而作出反思,在人文 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更為重要。它有助學生建立正面而具人文關懷 的個人價值觀和社會認同。「多角度藝術評賞」可以培訓學生的 思維能力,透過反覆來回思考,引發學生的創造力,建立個人對 議題獨特的觀點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18
計畫簡介
學習目標 1. 學習閱讀基本電影語言,並認識基本電影美學; 2. 掌握「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的方法; 3. 透過簡單的討論和習作,加強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批判思考和 創造力。
課節安排 每節課約 45 分鐘(第一節課)至 1 小時 30 分鐘(其他節課,最好 安排兩課節),讓學生在觀賞電影後,能有足夠時間討論和作分組口 頭匯報。然而,學校可因應學校時間表安排和學生的需要,彈性調節 課時。
19
計畫簡介
學習內容簡介 1. 本計畫藉非敘述性的獨立動畫,讓學生發揮他們的聯想力,以提 升創意。學習過程將涉及理性分析、情感投入和「中國文化關鍵 詞」概念,以輔助學生在難以言喻(speaking the unspeakable)的電 影語言下,表達對的個人看法和意念。 2. 學習形式:運用觀賞、資料搜集、討論和習作等方式學習。著重 提供促進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的空間。以學生為本,而導師作 為學習的促進者角色,務求令學生更能投入和享受學習的過程, 並建立獨立批判思考能力。 3. 教師可按不同級別學生的程度、特質和根據校本課程調動建議教 學內容,以達至有效的學習成果。
20
推行建議
推行建議
21
推行建議
前期工作 安排人力資源 建議人文學科科主任和負責教師先在學務和行政上作以下的安排: 1.
本計畫包含的動畫電影教材,有較多分組討論的時間,而且內容 涉及藝術和中國歷史與文化議題,建議學校安排多於一位教師, 最好任教不同科目的教師任教(建議通識科/視藝科/語文科/ 歷史科等人文學科或公民教育/環保教育/對電影有興趣的教 師)。教師既可透過共同備課,互相交流教學經驗,也可分工以協 助不同組別的學生作討論和分析。
2.
無論本計畫在學校課堂以內或之外的時間舉行,學校均須及早安 排上課時間,以免與其他學習活動時間重疊,也要預備適當的放 映空間和影音設備,以進行課程。
推行工作 1. 設立模擬電影院以助學生投入學習 在學校佈置一個模擬電影院的空間來播放電影,能令學生更投入
22
推行建議 學習。建議學校預先把課室或禮堂的窗簾拉下,關閉所有照明設 備,在放映前把門關上,以製造黑暗、安靜的電影院效果;引導 學生放下日間課堂的所有事務和情緒,以靜默、平和、專注的態 度,讓自己的身心靈完全投入電影的光影世界。 2. 先了解「獨立動畫電影」的特性 計畫採用的「獨立動畫電影」有別於電視台的新聞或資訊節目。新 聞或資訊節目需以中立的角度,客觀報導事件真相,並提供數據作 參考(雖然在報導的客觀性上,學界已有不少質疑) 。相反,獨立 動畫的導演往往通過創作表達對事件的立場。獨立電影大部份是文 藝電影,偏重立場和情感表達,但不代表作品缺乏理性分析和邏輯 思維。 3.
建議運用不同媒體的報導或宣傳與動畫電影對讀 無論任何具公信力的新聞或具獨立性的電影,也無法全面呈現事件 真相。要更「全面」的了解事件,唯有透過更多的「片面」資料, 以更「貼近」事實真相。因此,本計畫鼓勵教師運用不同媒體的報 導或宣傳(包括商業廣告)與動畫作對讀,不同的媒體立場會呈現有 差異的觀點及價值觀,將更能啟發學生深層思考。
23
推行建議 4.
運用「多角度藝術評賞電影」方法選片作教材 以不同的位置和視角「看」同一部動畫電影,是「多角度藝術評 賞電影」的培訓方法。因此,教師可節省不少選片時間,並可就需 要,以不同的「看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相關議題。例如:一 部由導演劉健創作的動畫電影「刺痛我」便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內 大學畢業生的處境,或作中國道德倫理價值的討論,也可作為現 今中國社會結構的反映等,在全球化下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情況。
5.
資料搜集與延伸閱讀 本計畫著重個案的理性分析多於個人情感的表達。評賞電影前後 可引導學生作資料搜集與延伸閱讀。其過程能培訓學生分析力和 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生建立獨到創見提供足夠養份。
6.
讓學生表達有差異的看法 很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敢表達有異於同學的觀點,怕看法被師 生否定。為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需要營造開放的 討論氣氛,可向學生強調觀點先不作對錯之分,而更講求學生的 聯想力和創見。之後,教師才再從電影內容、創作者的立塲及觀 點,甚至催生該影片的社會文化,以至引入其他視像資料作對 讀,從多個向度與學生作深入討論,啟發多角度及深入思考。
24
推行建議 7.
運用當下的社會議題,促進學生投入學習 教師不妨運用一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影片和當下的社會事件 作為學習議題,使學生更能投入批判思考。例如:以近日輿論所 及特區政府實施限制旅客攜帶奶粉出境的「限奶令」作為前題, 再選播國內導演劉健創作的動畫電影「刺痛我」 ,讓學生了解國內 毒食品事件如何影響中國內地,以至香港社會的市民。
8.
以不同範疇的議題,聯繫不同科目的知識 教師可運用不同議題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共通能 力,以拓展學生多元思維。
9.
讓學生「看得到」彼此間的學習成果 分享學習成果能促進學生彼此觀摩交流,互相砥勵,因此,學生 的優秀作業,對其他同學均具有參考價值。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學 校的網上平台,發佈學生的優秀作業,以表揚及進一步鼓勵更多 創作。教師也可定期舉行全級或全班的放映會,並由學生跟據優 秀作業作匯報,一方面鼓勵學生繼續學習,同時亦可發掘更有興 趣和潛質的學生,培育他們成為領袖,在課餘時候引領其他同學 利用其他動畫或電影,探討不同的議題。
25
推行建議
後期評估 教師可透過收集學生作業、學生互評、問卷調查、教師和學生面談等進 行計畫評估,以適當調節計畫內容或選片取向。計畫成效的評估完成 後,可與學校學務及行政和相關人文學科的科主任商討日後推展校本培 育,使藝術評賞動畫的教學法,可持續發展。例如會否與中文科合作, 加強寫作評賞文章的訓練,以進一步優化課程和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 又例如會否舉辦進階班,選擇同一主題或概念(如全球化下的世界工廠) 的多套電影作對讀研究,使學生更立體地掌握及分析相關議題的爭議 點。
學生作業的評分指標:分成創意、視覺和書寫三大範疇。 創意範疇(40%) 評級
指標內容
極佳
聯想力極佳 能表達相當獨到的意念,觀點清晰,極具啟發性,反映其對事物的敏 覺力極佳
佳作
獨創力良好和富聯想力 能表達獨到的意念,觀點清晰,具啟發性,反映其對事物具良好的敏 覺力
滿意
能歸納觀點,亦展現了聯想力 能表達自己的意念,意念尚算清楚,反映其對事物具一定的敏覺力
不足
未能歸納觀點,聯想力不足 所表達的意念欠清楚,亦欠獨創性,對事物敏覺力不足
26
推行建議 視覺範疇(30%) 評級
指標內容
極佳
所表達的視覺分析內容清晰而獨到 能運用各種電影語言,如鏡頭、色彩、構圖、音效等,進入高階思維
佳作
視覺分析內容清晰 能掌握並運用視覺分析元素,豐富自我思維能力
滿意
能表達視覺內容 嘗試應用視覺分析元素了解文本內容
不足
未有應用任何視覺分析元素 只能以故事敍述式表達內容
書寫範疇(30%) 評級
指標內容
極佳
書寫內容言之有物,情理兼備,且具相當深度 文字內容很能符合情境和主題,用字精確,很能表達意念
佳作
書寫內容言之有物,情理兼備,亦具深度 文字內容能符合情境和主題,文字能表達意念
滿意
書寫內容大致滿意 文字尚能符合情境和主題,亦具一定的表達能力
不足
書寫內容欠清晰 文字未能符合情境和主題
學生作業的評分表見附件三。 計畫評鑑──學生問卷見附件四。 計畫評鑑──教師問卷見附件五。
27
推行建議
28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29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簡介 1.
教學目的:藉藝術評賞動畫電影提升學生的評鑑力、批判思考能 力和創意。
2.
主要學習範疇:語文、文學、通識、視覺藝術、歷史、德育和公 民教育等人文學科
3.
發展能力:觀察力、視覺分析力、共通能力、批判思考和創造力。
4.
學員年級:小四至小六;中三至中六
5.
教學活動前需注意事項: 「補充閱讀內容」: 建議教師在施教每一節課前,先參閱專為教師提供的「補充 閱讀內容」,以對課節相關內容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器材的安排: 投影機一部(第一節使用手提錄像機時,需連接投影機, 以便教師即場示範如何運用鏡頭播出在其中的影像); 投影螢幕一個; 廣播器材最少一套。
30
教學活動
中小學教學活動 第一節課為基本電影語言,對培訓中小學生的觀察力、視覺分析能力 尤為重要。由於篇幅所限,故把中小學的第一節課合併成第一節課。 請小學教師按小學生程度調節教學活動。第一節課之後,中學有另外 五節課,小學有另外三節課。
第一節 基本電影語言 1.
教學重點: 藉認識獨立動畫(電影)與主流電影的差異,讓學生了解批 判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認識基本「電影語言」; 了解與將播放的動畫有關的現代中國歷史與文化。
31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導演葉偉民的電影(2010)《人在囧途》(由 01:09:18 至 01:11:23) 導演吳龍峰的動畫(2011)《Lying in the Sky》 片長 11 分鐘;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電影, 電話:3487 5279; 電影為「銳角:珠三角獨立動畫競賽」的入圍作品。
3.
教學活動/步驟: (課堂時間建議 45 分鐘至 1 小時) 觀賞電影:藉觀看主流商業電影《人在囧途》中兩位主角發 生車禍後,趕忙逃離翻車的片段(由 01:09:18 至 01:11:23) ; 以提問引入活動:當同學捧腹大笑的時候,建議教師問同學 是否如影片中的兩位主角,認為翻車後車子會爆炸?同學會 否在其他影片中,也看到翻車爆炸的電影場景?為甚麼不同 的影片會有雷同? 講解: 《人在囧途》一片的導演葉偉民,直接點出了觀眾思維 受荷里活式大片宰制(to dominate)的實例。
影片中翻車一幕的出現,觀眾從特寫鏡頭看到汽車的油缸開
32
教學活動 始漏油,觀眾片刻即自然地產生汽車快將爆炸的意識,然後 大家都會期待兩主角能及時逃離現場,之後應該是汽車爆炸 的場面出現片中。類似的「翻車橋段」往往重複呈現在不同 的影片中,目的是要獲取觀眾的消費市場,這也是一般荷里 活大片認為「翻車爆炸」是票房保證其中之一種「橋段」 。
如果觀眾經常觀看此類由導演單向式主導觀眾思想的主流電 影,觀眾的思考空間很容易受到宰制(to be dominated) 。長 年累月,當這種觀影經驗習以為常,個人觀賞電影的習慣, 以至思想方式變得單一化。
長期只觀看過分主導觀眾思維的主流電影,批判思考能力容 易被削弱。相反,有水準的獨立電影往往「耐人尋味」 。如果 觀眾願意開拓視野,接受電影光譜中的非主流電影,能驅使 觀眾深思獨立電影的多層意義。
此時,建議教師提醒學生,在觀賞獨立動畫電影前,先「關 掉」已置入腦海,一般人習以為常的觀看主流電影的「制式」 , 然後投入欣賞獨立動畫電影,開拓個人的視野。 (獨立動畫電 33
教學活動 影不會是尋求剎那的官能刺激,更多的是令觀眾根據個人不 同的經驗,自行解讀錄像。)
「獨立電影」往往運用視覺語言表達複雜而難以用語文的敘 述性語言表達的意念,讓學生有更多批判思考的空間。
相對於主流電影的「獨立電影」 ,常對主流電影和媒體傳遞的 價值或觀念提出質疑,它在不同社會歷史脈絡對社會的影 響,能令學生明白批判思考精神對社會的重要。懂得觀賞「獨 立電影」能啟發和訓練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和創造力。而要更 懂得觀賞電影,先要認識「電影語言」 。 教師提問:甚麼是「電影語言」?書本的作者是用甚麼與讀者 溝通?(建議答案:文字)現在課堂上,教師是用甚麼與同學 溝通?(建議答案:語言。教師以提問讓同學明白不同的溝通 形式,需應用不同的「語言(language) 」 。)
那麼導演在電影中是以甚麼與觀眾溝通?(請老師把同學種種 答案歸納為「影像」與「聲音」 ,也就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 素。之後利用鏡頭大小解釋甚麼是「電影語言」 。詳見「補充閱 34
教學活動 讀內容」 。) 觀賞電影:播放導演吳龍峰的動畫電影(2011) 《Lying in the Sky》由開首的 30 秒前,提醒學生細心留意當中運用了多少個 鏡頭,和出現了怎樣的鏡頭運動?(獨立動畫運用的鏡頭數目, 會比一般電影的鏡頭數目少得多,適宜培訓初學電影語言的學 生) 建議答案: ~總共有以下 3 個鏡頭。
左至右,第一個鏡頭由 0:00 至 0:23。
第二個鏡頭由 0:23 至 0:29,第三個鏡頭由 0:29 至 0:30。
35
教學活動 ~鏡頭運動由上而下(00:11 至 00:16) ,也同時由遠(00:11) 至近(00:16) ,之後再從近到遠的中景鏡頭(00:16 至 00:23) 。
00:11-00:16 全景天空
00:16 大特寫鏡頭
00:23 中景鏡頭 講解:教師(特別是語文科或文學教師)可再次講解文學與 電影兩種文本的共通處,讓學生進一步應用剛才講解的電影 語言。
小說與電影兩種不同的文本在語言結構上有以下類似的地方: 一部小說(Novel)
等於
一齣電影(Movie)
一個章回(Chapter)
等於
一段 戲(Sequence)
一個段落(Paragraph)
等於
一場 戲(Scene)
一句句子(Sentence)
等於
一個鏡頭(Shot)
一個 字(Word)
等於
一格影片(Frame)
36
教學活動 觀賞電影:播放吳龍峰的動畫(2011) 《Lying in the Sky》全片。 這次,教師可要求學生在留意鏡頭運用以外,更要留意場景空 間的所在地,動畫中的顏色運用與主角情緒的關係,以便下一 節課再作深入視覺分析。 分組討論:學生分成 5-8 人一組,根據工作紙作分組討論,並 完成工作紙。 教師提問:電影欣賞與電影評賞有何分別(此部分比較適合 高中學生)? 講解:建議按「補充閱讀內容」講解電影欣賞與電影評賞的 分別,並強調電影評賞的書寫,可從以下三個切入點開始創 作。
37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第一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見附件一
第一節
工作紙(一) (小學教師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特寫(close up) :用於表現、強調某些重要的表情、動作、部位,由於特 寫的壓迫力較大,故給觀眾的感覺相對強烈。 遠景(wide shot) :用於交代或介紹環境、表現出主體或主角與環境的關係。 給觀察的感覺相對冷靜。 全身景(full shot) :主要交代主體或主角的外觀。 中景(medium shot) :常用於表現主體或主角的某些上半身動作。
一. 《Lying in the Sky》如何運用鏡頭大小(Shot Size): 例子 運用了甚麼 鏡頭? (請劃去不 適用者)
特寫(close up)
全身景(full shot)
遠景(wide shot)
中景(medium shot)
38
教學活動 二. 《Lying in the Sky》如何運用鏡頭角度(camera angle): 低角度(low angle)即攝影機比主角的視平(eye level)為低,拍出來的效果是帶 給觀眾一個仰視的角度,被攝的主角頓時變得高高在上、高大威猛。高角度(high angle)即攝影機位置處主角視平之上,拍出來的效果,則是一個俯視的角度,主角 像是垂頭喪氣似的,主角的地位在觀眾的心理上變得低微了。攝影機代入了某一位 角色的視點,稱之為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 圖中誰處於低角度觀看,誰在高角度(high angle)觀看他人?
跌倒在地上的主角處於低角度仰視朋輩,朋輩則從高角度俯視主角。
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 表達甚麼?
左面鏡頭,是主角跟著爸爸的視線看到沙灘上一家人在嬉戲。右面鏡頭, 是主角眼中看到另一家人的情況:有孩子和父母。在比較之下,主角察覺 自己的家庭是沒有媽媽的。
第一節工作紙(一) (小學學生版)見附件一
39
教學活動 5.
補充閱讀內容: (節錄自教育局資優教育組委託「文化地圖」編訂《獨立電影藝術評 賞與思維校本抽離式人文學科資優培育計畫》 )
6.
校本抽離式人文學科資優培育計畫 甚麼是「電影語言」? 「語言」是人溝通的媒介。要把訊息以電影形式「傳送」給觀 眾,需要透過某種特定共有的「語言」 ,此種語言即為電影語言。 劇本終歸是文字,具影像的才是電影,至於如何將劇本(文字) 轉化成電影(影像) ,則有賴多種「電影語言」的運用。
電影是由影像配合聲音而成的,影像方面,有鏡頭大小、角度、 構圖(framing) 、鏡頭運動、分鏡、剪接的節奏等。而聲音方面, 則包括音效和音樂等。它們都是電影語言的一部份。電影就是 運用影像及聲音去描述、形容導演所思所想,使抽象的意念和 感覺,能夠有效地表達和展現在觀眾眼前。
電影影像方面,鏡頭(shot)是最基本的「電影語言」元素。 鏡頭的運用,可算是電影藝術其一獨特之處。一部電影是表現 一個故事(story) ;故事則由場(scene)組成,而組成場的,就 40
教學活動 是一個一個的鏡頭。如果把一部小說與一部電影作比較,兩者 在語言結構上有以下類似的地方: 一部小說(Novel)
=
一齣電影(Movie)
一個章回(Chapter)
=
一段 戲(Sequence)
一個段落(Paragraph) =
一場 戲(Scene)
一句句子(Sentence)
=
一個鏡頭(Shot)
一個 字(Word)
=
一格影片(Frame)
因此,鏡頭可算是電影最基本的單位。以下將簡介鏡頭的基本「電 影語言」 : 鏡頭大小(Shot Size):
41
教學活動 遠景 (wide shot)
用於交代或介紹環境(establish shot) 、表現 出主體或主角與環境的關係。給觀察的感覺 相對冷靜。
全身景
主要交代主體或主角的外觀。
(full shot) 中景
常用於表現主體或主角的某些上半身動作。
(medium shot) 特寫 (close up)
常用於表現、強調某些重要的表情、動作、 部位,由於特寫的壓迫力較大,故給予觀眾 的感覺相對強烈。
鏡頭角度(Camera Angle): 拍攝時放置鏡頭的不同角度,在觀眾的視覺心理上亦 有不同的效果。這些視覺效果是每一個人共有的,是 由小孩長大成人潛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嬰孩(弱者或 供給者)經常是由低向高望著成人或父母(強者或供 應者) ,又例如站在高臺演講的領袖。
42
教學活動
43
教學活動 低角度 (low angle)
高角度 (high angle)
即攝影機比主角的視平(eye level)為低, 拍出來的效果,將會是帶給觀眾一個仰視的 角度,被攝的主角頓時變得高高在上、高大 威猛了。 即攝影機位置於主角視平之上,拍出來的效 果,則是一個從高向低望的角度,主角像是 垂頭喪氣似的,主角的地位在觀眾的心理上 變得低微了。
主觀鏡頭 (POV, point-of-view shot)
攝影機代入了某一位角色的視點,稱之為主 觀鏡頭。這種鏡頭可讓觀眾完全代入角色, 看角色所看。這種手法在恐怖片中甚為常 見,因為恐怖片如能讓觀眾完全代入角色, 其恐怖的效果會更顯著。
鏡頭運動(Camera Movement):
放置在三腳架上
放置在三腳架上:攝影機最基本的放置方 式,向觀眾呈現平穩的影像。
手提 (hand held)
相反,手提攝影機拍攝方式,向觀眾呈現 不平穩的影像狀態,多應用在表達事件的 現場性(real time)或在旅途中的狀況。
軌道(track/dolly) 攝影機置於路軌上,可以跟著拍攝對象移 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OwmV 升降枱(crane)
8oW-Pk 可以製造由上而下的鳥瞰或俯視的宏觀角 度拍攝對象,多用以表現拍攝對象與其他 事物的關係。
一. 安裝攝影機的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四種,能製造 不同的效果:
44
教學活動 二. 運動效果: 垂 直 移 動
前 後 移 動
水 平 移
向上移動 (tilt up)/ 向下移動 (tilt down)
由下至上(uplift):多表達 躍起、昇華和興奮的感覺。 由上至下(down):多表達 沉重、低落和墮落的感覺。
垂直並向不同方向/
可瀏覽:
角度移動 (crane up/ crane down)
www.youtube.com/watch?v= viHsKYmBcxs&feature=relat ed 多表達鬆馳和安全的感覺。
由近至遠 由遠至近
多表達緊張、不安全感和壓 迫感的感覺。
後移鏡頭(track out)/ 鏡頭在路軌上前後移動,有 前移鏡頭(track in) 如人在行走中。 縮小 (zoom out)/
因為人的眼睛不能變焦,把
放大 (zoom in)
前景縮小變成背景,會令人 產 生 不真 實和 不自 然 的 感 覺。 例子: www.youtube.com/watch?v=j e0NhvAQ6fM 由一點去到另一點,讓人感 覺自然。
由左至右 由右至左
由一點返回另一點,讓人感
動
覺不自然。 向右橫搖鏡頭/ 向左橫搖鏡頭
有如人在搖頭,較讓觀眾感 覺 自 然 。 例 子 :
pan right / pan left
推軌右移鏡頭/ 推軌左移鏡頭
www.youtube.com/watch?v= FhTEe5vjN3Q&feature=ends creen&NR=1 路軌放置在對象左右拍攝, 較讓觀眾感覺自然。
track right / track left
www.youtube.com/watch?v= 45e1XuA-oLY
45
教學活動 分鏡: 一. 首先,導演是一位主動帶領觀眾去「看」的人, 鏡頭就是觀眾的「眼」,導演在甚麼時候讓觀眾 知道甚麼東西,這是分鏡的基本原則。 二. 所謂分鏡,就是導演在拍攝前或拍攝時,決定了 用甚麼鏡頭大小、角度及鏡頭運動去表現一系列 鏡頭,再而把之接合起來。 三. 正如之前所提及,鏡頭是電影最基本的單位。基 本而言,鏡頭要通過剪接的接合才成一場戲。
為甚麼以獨立電影作電影評賞? 獨立電影富人文精神,是好的人文學科教學材料: 獨立電影題材多元,提供鮮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不少獨立 電影的導演都以人文關懷之心出發,特別對社會不同階層 的現實生活有關切的體恤。 抗衡主流媒體宰制的單一觀點與價值觀: 商業電視或電影為了市場得以保證,往往製造俊男美女或 英雄救美等的既定橋段,當中其實灌輸一種以貌取人或金 錢利益等的單一價值觀。但獨立電影卻往往反其道而行, 46
教學活動 甚至對單一狹隘的價值觀作出批判。 更即時回應社會議題: 獨立電影多是低成本製作,因此能因應時事作快速回應。 導演吳浩然的《不知者》在短時間回應香港醫療失救事 件,帶出更深層的問題。 (預告片 www.youtube.com/watch?v=upD8Bvret2I) 更多藝術性製作,開拓觀眾的視野: 獨立電影因藝術性較高,對比商業電影,有更多抽象視覺 語言留給觀眾分析和作藝術評鑑。 獨立短片的長度適合課堂使用: 獨立短片的長度多在 10 至 30 分鐘內,適合老師作為教材 使用。
電影欣賞與電影評賞的分別 「賞」——電影欣賞 ﹕ 一. 常會簡介故事或電影工業的背景歷史資料; 二. 觀眾對文本的個人主觀好惡,對故事主題或情節 的合理性作分析及批評,對情節的流暢度、觀映
47
教學活動 經驗或快感作評價。偏重電影欣賞價值高低的個 人喜好。 「評」——電影評論: 一. 是針對某角度在有力的理據下對電影作出具分析 性的批判思考書寫,以建立個人對電影的觀點, 從而對某些社會議題作反思,甚至開創對事件的 新看法。 二. 評論可分多組結構,結構間互相影響:
以故事論述分析
例如:主題、角色設計、情節、場景、社 會經歷或音樂氣氛營造的要點分析。
以電影語言分析
例如:美學上、音效、美學風格。
跨學科主題分析
政治社會學︰探討影片反映出來的社會 意義,如角色中的社會階級、政治認同及 宏觀的社會結構。 生態學︰探討文本中的生態、環保、保 育、污染及發展議題。 性別研究︰從電影的內容、主題及整個電 影機制上,探討性別的差異與平等問題。 文化研究、哲學、符號學、倫理學、心理 學、歷史學等分析方向。
48
教學活動
中學教學活動 第二節 《Lying in the Sky》與《我很勇敢》: 中港兩地的青少年成長 1.
學習重點 : 應用基本電影語言觀賞獨立動畫; 透過觀賞兩部動畫了解中港兩地青年的成長; 藉觀賞兩部勵志的獨立動畫,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困難; 透過評賞獨立電影,引發學生的聯想力與多角度思考,以發 揮創造力。
2.
教學材料: 導演李安、王暢、黃遠洋、麥應俊、王曉奇的動畫(2011) 《我很勇敢》 片長 7 分鐘;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電影, 電話:3487 5279;
49
教學活動 電影為「銳角:珠三角獨立動畫競賽」的得獎作品; 導演吳龍峰的動畫(2011)《Lying in the Sky》 片長 11 分鐘;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電影, 電話:3487 5279; 電影為「銳角:珠三角獨立動畫競賽」的入圍作品。
3. 教學活動/步驟: (課堂時間建議 1 小時 15 分鐘至 1 小時 30 分鐘) 講解:重溫上堂提及評賞電影的三個大方向。提醒學生再次 留意這三方的內容細節,以作討論。
觀賞電影:先派發工作紙讓學生細閱後才看動畫《Lying in the Sky》和《我很勇敢》。 學生根據工作紙作分組討論,然後匯報。
50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第二節
5.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見附件一
參考學生習作文章: 見後頁「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花絮」 黃埔宣道小學(小四)陳彼得 作品《Lying in the Sky》 趙聿修紀念中學(中五) 陳詠琳 作品《Lying in the Sky》
51
教學活動
中學教學活動 第三節 《紅姐》:中國「知識青年」 -從美學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文 化與價值轉變 1.
學習重點 : 從觀看動畫電影,了解電影語言中的色彩和動畫角色造型, 如何在藝術美學層面表達中國歷史與文化內容; 透過觀賞動畫,了解中國共產主義和全球化資本主義對現代 中國在文化與價值的改變和影響; 引起學生對認識中國國情的興趣,反思個人與中國的關係。
2.
教學材料: 導演張弓的動畫(2009)《紅姐》 片長 17 分鐘;影片簡介見「參考資料」 。影片可聯絡「文 化地圖」外借,電話:3487 5279;
52
教學活動 3. 教學活動/步驟: (課堂時間建議 1 小時 15 分鐘至 1 小時 30 分鐘) 講解:如有需要,建議與學生重溫課堂上提及評賞電影的三 個大方向。提醒學生再次留意這三方的內容細節,並特別留 意導演如何運用紅色說不同時期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影片也 運用了不少動物角色造型表達。鼓勵同學運用聯想力,並理 性分析導演為何選用這些動物。
另外, 《紅姐》一片講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歷史,涉及不少關 鍵詞,認識後方能了解片中的時代背景。建議教師用 10-15 分鐘講解相關歷史,內容可參考「補充閱讀內容」 。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歷史雖不包括在中學通識課程之內,然 而,學生若知道中國過去的情況,將有助了解今日中國的變 化。因此,本課堂的內容,已有不少參加計畫的學校所使用。 課堂的錄影片段可向本會外借作參考。
53
教學活動 引起動機:建議教師以提問,拉近學生與「紅姐」——代表 了中國過去的歷史的距離——的關係:片中的角色紅姐約十 五、十六歲,年紀與在座的學生相約,但兩者的際遇卻懸殊。 你能想像,一個學生會如此「上課」 ,如此對待鄰居/長輩嗎? 如果你是她,你會如此活在那個年代嗎?歷史前車可鑑,你 認為歷史會否重演? 觀賞電影:先派發工作紙讓學生細閱後才播放動畫。 分組討論:學生根據工作紙作分組討論,然後匯報。 總結:教師可利用學生討論的匯報作最後的總結。動畫中紅 組姐的不幸遭遇,不只發生在是她一個人身上,更反映在整 整一代人身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反思現代中國的人民 狀況與自身的關係
老師可以近日的時事新聞,例如:由「毒奶粉事件」、「結石 寶寶事件」 、 「山西兒童被挖眼」 ,以至今天影響港人的「搶購 奶粉潮」 。連串事件都與本課節討論的當下中國的倫理、道德 和價值觀的轉向息息相關。不過,站在本港市民的利益立場, 大家還能諒解國內人民的境況嗎?
54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第三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見附件一
5. 補充閱讀內容 文化大革命 反右、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950 年代末,中國共產黨(下稱中共)提出「組織軍事 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總 路線」 、 「大躍進」 、 「人民公社」這三面紅旗。會後,為了 追求全國鋼的產量超英趕美,全國掀起了一個規模空前的 「全民大辦鋼鐵運動」。但大躍進最後卻是徹底的失敗, 工業陷入癱瘓,除了鋼鐵之外其他工業產量都大幅度下 降,再加上全國各地虛報產量,而且煉出的多半是廢鐵, 令剛有起色的經濟陷入混亂。九千萬農民被召入煉鋼 廠,導致農業發展滯後,導致農民的口糧都被作為增產 上繳,最終導致全國大饑荒。
1962 年 1 月,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劉少奇提出總結經 驗教訓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講話,作了自我批評。
55
教學活動 1962 年 8 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重申階級鬥爭是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在 9 月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多次講話,斷言在 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和企圖復辟。
1963 至 1965 年期間,中共中央指示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 動。
1966 年 5 月 16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通知指出 「混進黨裏、 政府裏、軍隊裏和各種文化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 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 要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高 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那批反黨反社會 主義的所謂『學術權威』的資產階級反動立場,徹底批 判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的的資產 階級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
56
教學活動 倡導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 5月18日,林彪發表談話,稱「毛主席是天才,毛主席的 話句句是真理,一句超過我們一萬句」,開始在全國各地 倡導個人崇拜。教育部、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發出通 知,要求教育戰線掀起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中 央批示指出:目前中學所用教材,沒有以毛澤東思想掛 帥,沒有突出無產階級政治,違背了毛主席關於階級和階 級鬥爭的學說,違背了黨的教育方針。要求中小學停開歷 史課,合併政治與語文課,以毛主席著作作為基本教材。
紅衛兵、無產階級革命 5月29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紅衛兵組 織(廣義的紅衛兵泛指將自己繫上紅色袖標的各種民間 團體,包括工人、農民、軍事院校的學員和機關、文藝 團體的從業者等;狹義的紅衛兵則是指大學和中學裏青 年學生所自發組成學生團體。紅衛兵的宗旨包括打倒「走 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和「資 產階級保皇派」、「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等。手段有
57
教學活動 大字報、大批鬥、「破四舊」即破除舊思想、舊文化、 舊風俗、舊習慣、「抄家」等。「打砸搶」行為時有發 生。他們的造反行動衝垮了各級黨政機關現成的運行體 系,成為毛澤東進行文化大革命、達成其政治目標的工 具。)「紅衞兵」在領取毛澤東的「旨意」後,奔赴全國 各地,他們忠心不貳,對毛澤東的崇拜狂熱到超乎宗教信 仰的境界。毛澤東利用個人崇拜迅速將自己神格化。此後 局勢迅速發展,全國大中學校學生紛紛起來造反,反對學 校黨委或支部的領導,很快使得很多學校的領導和教學工 作癱瘓或基本癱瘓,而且「紅衞兵」從學校走入社會,在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下,給當時社會帶來了極 大的破壞。
此時中國可能還沒有人意識到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 真正對象是最高層的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而誤以為只是 反右等運動的延續,所以他們的目標僅僅是中下層敢於發 表不同觀點的知識分子等。事實上文革初期,當時黨政組 織及文宣團體被劉少奇等所控制,毛澤東在缺乏群眾基
58
教學活動 礎的情形下,決定利用純真熱情的青少年組成「紅衛兵」 來助其實踐文革並鬥爭當權派。及後在1966年,劉少奇、 鄧小平被定性為「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代表。1968年召 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劉少奇則被定為「叛徒、內 奸、工賊」、「永遠開除出黨」。
上山下鄉 至此,紅衛兵運動已經持續兩年多,儘管毛澤東等領導人 雖已一再呼籲「復課鬧革命」 ,震蕩和混亂仍然無法制止。 到 1968 年暑期,大學仍不招生,工廠仍不招工,高中畢 業生共 400 多萬人呆在城裡無事可做,成為亟待解決的社 會問題。
毛澤東於是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 的再教育」的指示。對當時的知青來說,鼓動他們到農 村去,表面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 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實際上是統治者利用完 青年的理想主義後,拋棄他們的手段。(部分人士認為,
59
教學活動 毛澤東在他所發起的文化大革命中,已經達到了清除劉少 奇為首的所謂「資產階級當權派」的主要目的,難以控制 的紅衛兵逐漸成為麻煩,數量巨大、對政治高度熱衷的無 業青年會對政治穩定構成嚴重威脅。把大量城市青年遣送 到農村進行農業勞動,除了經濟上的考量外,主要是一種 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
上山下鄉的目的地很多,包括雲南、貴州、湖南、內蒙古, 黑龍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 常是邊遠地區或經濟落後、條件較差的縣。
在當時,很多青年是「滿懷熱血」地響應號召、主動投入 到這場運動中,所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滿懷豪情 下農村」, 「緊跟統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忠心」 。但也有 很多城市青年是隨大流、甚至是被政府強制離家、遷往農 村的。據《知青檔案》記載,1968 年至 1978 年間,全國 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高達 1623 萬人之多。與他們在城市 的生活比較,知青們普遍感覺農村生活很艱苦,他們在貧
60
教學活動 困的農村地區當然無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文化生 活也幾乎沒有,他們和當地農民的關係也稱不上融洽。
進入 70 年代以後,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做軍、考 試、病退、頂職、獨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 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回城市。到 70 年代後期, 出現了大規模的抗爭,知青們通過請願、罷工、臥軌、 甚至絕食等方式的抗爭強烈要求回城,其中以在西雙版 納的抗爭最為出名。1978 年,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 作會議決定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 就業問題。1979 年後,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了城市。
一些曾經積極參與過文革運動的城市年輕人,經過在農村 的艱苦漫長的生活後,認為自己被欺騙利用,至此徹底放 棄了曾經堅信不疑的馬列主義革命理想以至於一切理 想,有人因此認為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後的道德失序可以 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而如當代藝術家、文藝評論家、學者、 老知青陳丹青所指,「知識青年」的意思,就是沒有知識
61
教學活動 的青年; 「上山下鄉」的意思,就是大規模遣散,實現「都 市鄉村化」——流放、流落、流浪,是上山下鄉運動的國 家景觀,失學、失業、失落,是上千萬「文革」知青命運 的總模式。絕大部分知青,三十年來被時代與社會一步步 拋棄,為多餘的人。知青不幸,因為此前、此後,沒有一 代都市青年全體遭遇被剝奪、被愚弄、被遺棄的過程。 十年浩劫 文革始於1966年,止於1976年四人幫被捕。1977年8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佈文化大革命 結束。文革期間,對全中國造成翻天覆地的破壞和損失, 所以又有人稱文革為「十年浩劫」。
62
教學活動 中國改革開放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舉行的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扭轉了過去十 年「文革」時期「階級鬥爭」的路線,確立以四個現代化 為目標。 四個現代化 1964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會議正式提出中國要在本世紀 末實行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四個現代化」。但因「左 傾」政策的關係,現代化進程受阻。直到1978年,中共才 把實現四個現代化列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新時期的主要 任務。 小康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 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十六大報告 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就是六個「更加」:經濟 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
63
教學活動 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及至2012年8月15日, 有資料顯示江蘇九個省轄市已經達到「全面小康」。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國GDP) 從八十年代中開始,中國以百分之八的GDP年經濟增長率 領先世界並持續到現在。單從數字看,這確實是個奇跡。 然而,當我們知道GDP不衡量什麼內容的時候,都將質疑 高速GDP增長的背後,我們的損失會否也相當之大?
這個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的依據是一個國家經濟體制內的 價值系統。對於一健全的市場機制國家而言,這個衡量是 可以做到盡可能全面的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價值總量。但 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 而言,GDP就不可能全面衡量社會經濟活動的價值總量。 比如環境污染、工人勞保、童工、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的 問題等等。另一方面,品質是無法在GDP中體現出來的。 因為GDP就是在現在的社會價值體系下計算的,例如:一 幢品質好的建築,數百年之後會更有價值,而一幢沒有品 質的建築可能在三十年後就沒有使用價值了,還對社會產
64
教學活動 生一堆垃圾。 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112/jytg-5.html 國有企業(國企):在國際慣例而言,被一個國家的中央 政府或聯邦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就是國企;而在中 國,國有企業還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資參與控制的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2010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 壇上表示,從2002年到2009年底,大概每年倒閉的國有企 業 將 近 5000 家 , 其 中 也 包 括 中 央 企 業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4/6/2/101446277.ht 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46277
香港《明報》在 7 月 11 日報道,原是國企的貴陽市耐火 材料廠因破產倒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款項遲遲沒有發 出,造成不少退休及失業工人生活困難,逾千人在 7 月 8 日堵塞市區主要公路抗議,要求政府解決養老問題。 http://news.sinchew.com.my/node/73689
65
教學活動 關鍵詞 糧票:為解決國共內戰(1945-1949)後中國經濟殘破的 狀況(例如1949年,中國糧食平均畝產142斤,低於世界 平均標準8斤),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 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1955年於全國發行糧 票。當時一個麵包四兩糧票,一角七分錢 ; 一碗素湯麵 四兩糧票、一角四分錢。 三面紅旗:1958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意圖加快 發展經濟,推行「三面紅旗」運動。所謂「三面紅旗」指 的是「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總路線」: 由毛澤東在 1958 年提出,指「鼓足幹勁, 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大躍進」 :推行全民大煉鋼,意圖使鋼鐵產量在一年內 增一倍; 也要求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
「人民公社化運動」 :以「人民公社」取代私有制,實行
66
教學活動 「供給制」,人們可在公共食堂吃免費的「大鍋飯」 。 左派: 「左派」 、 「右派」的說法源自 18 世紀末的法國大 革命。
1789 年法國的制憲會議中,坐在議會左邊的是支持革命 的人,坐在右邊的是保守派。因此,人們便把革命者稱 為「左派」,反革命者稱為「右派」。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思想盛行。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 場,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路線的人群。 右派:對於馬克思主義者或無產階級來說,右派就是主 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人。 走資派:走資派,即「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簡 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用語。首次出現於 1965 年 1 月毛澤東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農村社會主義教育 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 破四舊,立四新:這是紅衛兵 1966 年發起的運動。當 時對於「新」和「舊」的概念沒有明確標準,一切具有
67
教學活動 封建或資本主義色彩的事物均納入「四舊」,被紅衛兵 破壞。
四舊:舊思想(例如批判孔子思想,衝擊古跡如山東曲 阜的孔廟) 、舊文化(例如焚燒藏書、名家字畫) 、舊風 俗(例如禁拜神和信徒宗教生活,強迫僧尼還俗) 、舊 習慣(例如取消剪指甲、美容等服務項目)。四新:新 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 紅衛兵口號:紅衛兵在進行批鬥大會時會喊「革命無 罪,造反有理!」 、 「一切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 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跑掉。」 、 「誰敢反對毛主席, 就砸爛誰的狗頭!」等等的口號。叫過口號後,批鬥大 會就會開始。 《紅衛兵小將大合唱——革命造反有理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Hc-0fiPpwo 改革開放前的服裝:60 年代初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 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 21 尺。人們為了盡可 能地節約布票,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髒,因此 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而千篇一樣、季節不分、
68
教學活動 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 文革時期人們的衣著:文革是一個全民皆穿軍用服裝的 時代,黃色的軍裝、軍帽,紅袖章,黃挎包成了時尚。
6.
參考學生習作文章: 見後頁「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花絮」 趙聿修紀念中學(中四) 黃海澄的優秀作品《紅姐》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中五)孫銳霆的優秀作業《紅姐》
69
教學活動
第四節 《刺痛我》:全球化與中國的城鄉差異
1.
學習重點: 從觀看動畫電影,了解導演在電影美學上如何運用色調與象 徵物(特別是月亮與五十萬人民幣) ,表達人在中國城市發展 的社會脈絡中,內心對價值取向的掙扎; 透過觀賞動畫,了解全球化經濟發展對現代中國在文化與價 值的衝擊; 藉電影欣賞引起學生的興趣,了解中國城鄉差異的社會現況。
70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導演劉健的動畫(2010)《刺痛我》 片長 74 分鐘; *本片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影片可聯絡「文 化地圖」外借,電話:3487 5279; 影片簡介:2008 年底,金融危機來臨,中國有很多做外 加工的工廠一夜間關門倒閉。青年工人小張不僅丟了工 作,還被雲霞超市的保安誤當成小偷打了一頓。心灰意冷 的小張放棄了留在城裡繼續找工作,決定回農村老家務 農……
3. 教學活動/步驟: (由於影片內容豐富,片長 74 分鐘,建議課堂時 間為兩節 1 小時 30 分鐘的雙連堂共 3 小時完成,影片則分成上下 集播放。影片播放時間雖長,但能啟發學生思考,故已有不少學 校通識科在計畫中使用 3 小時課堂時間進行活動。) 引起動機:建議教師介紹《刺痛我》為一少有的獨立動畫長 片,並獲多個國際影展和重要的文化獎項。不同於美國主流 動畫片,以一隊工作人員完成影片。導演劉健單憑自己的一 雙手,只用兩年繪畫幾十萬幅的插圖完成此片。其意志之驚
71
教學活動 人,與導演欲表達他對中國的情感不無關。無論劇情的節奏 和全片的色調, 《刺痛我》都有別於主流動畫片,希望大家以 開放的態度欣賞此作品。 觀賞電影:先派發工作紙讓學生細閱後才播放動畫。 分組討論:學生根據工作紙(-)作分組討論,然後匯報。 總結:教師可利用學生討論的匯報作總結。建議教師可聚焦 在由鄉村到城市發展的大學畢業生——主角張 小 軍 ——不 適 應 城 市 的 生 活 而 決 定 回 鄉 來 道 出 城鄉差異的社會現 況。 教師也可以近年的時事新聞,例如: 「小月月事件」與「山西 兒童被挖眼」作一對比作討論。社會是否如影片中的廠長所 說,城市的人,人心不善?人與人之間是否已不再守望相助, 而是互不信任?
72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第四節
工作紙(一)(中學學生版)見附件一
鳴謝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前歷史科科主任朱耀光老 師、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通識科劉尚威老師、曾壁山 中學通識科科主任羅嘉慧老師與本會導師合力設計課程工作 紙。
5. 補充閱讀內容 全球化與血汗工廠 血汗工廠泛指工人權益備受剝削的工作環境。在經濟全球化 的影響下,發展中國家的工廠面對激烈競爭,爭相降低價格 以獲取國際品牌的訂單。為減低成本、增加利潤,工廠給予 工人較低的工資,工人長期加班,工作待遇甚差,因而被稱 為「血汗工廠」。2010 年台資企業富士康在深圳的廠房有 12 個工人先後跳樓死亡,原因來自富士康軍事式管理(例如工 作時不能交談、管理人員粗暴管理) 、超時工作、工資過低等。 事件引起世界對血汗工廠的關注。資料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06/18059178
73
教學活動 深圳一間向沃爾瑪(WalMart) 、迪士尼等供應玩具的港資 玩具廠泰強,被揭發雇用 14 歲童工及剝削員工福利;當中工 人每月平均加班的時數超過 100 小時,比法定加班時數的上 限還要高出 3 倍; 也有女員工不堪主管辱駡自殺身亡。工廠工 作環境惡劣,懷疑因通風條件差,兩名女員工長期接觸有毒 化學品而患上白血病。 http://www.aboluowang.com/news/2011/0830/216997.html 中國綠色 GDP 人類的經濟活動一方面在為社會創造著財富,即所謂「正面 效應」 ,但另一方面又無休止地向生態環境索取資源,使生態 資源逐年減少;各種生產活動向生態環境排泄廢物或砍伐資 源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些活動都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發 展,形成所謂的「負面效應」。
從現行 GDP 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 用,其計算結果可稱之為「綠色 GDP」 。綠色 GDP 這個指標, 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淨正效應。綠色 GDP 佔 GDP 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
74
教學活動 越低,反之亦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頁: http://www.stats.gov.cn/tjzs/tjcd/t20020523_20347.htm 綠色 GDP=GDP-環境成本-資源消耗成本 環境成本由兩部分組成:(1) 採用環境實物量核算,運用實物 單位(例如噸)計算與經濟活動對應的各類污染物的產生量、 去除量(處理量) 、排放量等,具體分為水污染、大氣污染和 固體廢物三部分;(2)環境價值量核算,在實物量核算的基 礎上,運用兩種方法(治理成本法核算虛擬治理成本 + 污染 損失法核算環境退化成本)估算各種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退 化價值。
虛擬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現行的治 理技術和水準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
環境退化成本是指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各種損害,如對農產品 產量、人體健康、生態服務功能等的損害。這些損害需採用 一定的定價技術,進行污染經濟損失評估。
75
教學活動 核算結果:2004 年,全國行業合計 GDP 為 159878 億元,虛 擬治理成本為 2874.4 億元,GDP 污染扣減指數為 1.8%。 *2004 年並沒有包括資源消耗成本的核算。
*核算未包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市、 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 省、山東省、廣東省、海南省;中部地區包括:山西省、吉 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 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 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 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來 源 : 中 國 綠 色 國 民 經 濟 核 算 研 究 報 告 ( 2004 ) http://gcs.mep.gov.cn/zhxx/200609/P020060908545859361774.pdf 綠色 GDP 推行時間 2004 年 3 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啟動了《中 國綠色 GDP 核算研究》專案,並於 2005 年在全國十個省市 開展了試點。
76
教學活動 2006 年 9 月 7 日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了首份 即 2004 年度綠色 GDP 報告已整理完畢的《2005 年度中國綠 色 GDP 核算研究報告》,在早就承諾的發佈日期過後仍無聲 息。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於 2010 年披露的 2008 年全國環境經 濟核算的部分研究結果顯示,2008 年的生態環境退化成本達 到 12745.7 億元,佔當年 GDP 的 3.9%;環境治理成本達到 5043.1 億元,佔當年 GDP 的 1.54%。和 2004 年相比,環境退 化成本增長了 74.8%。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約於 2013 年 2 月至 3 月份)對外發 佈了 2010 年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即「綠色 GDP」 )的部分 結果。結果顯示,2010 年全國生態環境退化成本達到 15389.5 億元,佔 GDP 的比例為 3.5%左右。
77
教學活動 中國固廢網(http://report.solidwaste.com.cn/gdp/)及中國環境報 第 1 版(2013/3/25) ,轉引自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303/t20130322_73 8776.html 綠色 GDP 坎坷前行 幾年前,綠色 GDP 一度成為社會熱點。2005 年初,北京市、 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等 10 個省、市相繼開始了綠色 GDP 試點工作。
2006 年,國家統計局和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佈了《2004 年 度中國綠色 GDP 核算研究報告》 。雖然只涉及了 20 多項環境 污染損失中的 10 項,但《報告》的發佈,打破了一直以來「以 GDP 論英雄」的地方考核方式。
令人遺憾的是,此後,綠色 GDP 卻逐漸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已整理完畢的《2005 年度中國綠色 GDP 核算研究報告》,在 早就承諾的發佈日期過後仍無聲息,不少試點省、市也紛紛 退出。
78
教學活動 曾經身負重望的綠色 GDP 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此前 並非全無徵兆。。
一方面,業內專家指出,從技術層面看,目前世界上還沒有 一個國家就全部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計算出完整的 綠色 GDP。另一方面,由於扣除環境損失成本,一旦實施綠 色 GDP,會使一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資料大大縮水,巨大的反 差可能讓很多地方政府「面上無光」。……
6.
參考學生習作文章: 見後頁「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簡介」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中五) 彭創榮的優秀作品《刺痛我》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中五)林振業優秀作業《刺痛我》
79
教學活動
第五節 《城管》:中港城市景觀-流動小販
1.
學習重點 : 從觀看動畫電影,了解國內城市中基層的境況; 從導演的創作動機考慮,並比較中港兩地的流動小販的情 況,反思社會基層在城市的境況; 明白公義對社會的重要。
2.
教學材料: 導演王斌的動畫(2011)《城管》 片長 4 分鐘;影片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電話: 3487 5279; 80
教學活動 影片簡介:在回學校的路上,看到被城管打爛的攤子和哭 泣的流動小販,以及網上流傳的各種悲慘,真的很想做些 東西,雖然微不足道。
3. 教學活動/步驟:(建議課堂時間 45 分至 1 小時) 引起動機:建議問同學有沒有見過流動小販。請同學形容小 販的工作模式是怎樣?他們是甚麼年紀,來自甚麼階層居 多?為甚麼?他們的工作對社會起了甚麼作用? 教師提問:甚麼是城管? 講解甚麼是城管。(參考「補充閱讀內容」) 觀賞電影。 分組討論:學生根據工作紙作分組討論,然後匯報。 總結: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明白,在中港城市中同樣有如流動 小販的基層市民,他們往往是社會中處於弱勢的一邊,往往 因各種因素,在社會沒有話語權。站在公義的角度,我們有 責任為他們爭取比較公平的位置,表達他們的意念。 4. 工作紙 第五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見附件一
81
教學活動 5.
補充閱讀內容 什麼是城管? 指在內地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的工作者。其職能針對市容環境衛 生、城市規劃管理(無證違法建設處罰) 、道路交通秩序(違法佔 路處罰) 、工商行政管理(無照經營處罰)、市政管理、公用事業 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停車管理、園林綠化管理、環境保護管理、 施工現場管理(含拆遷工地管理) 、城市河湖管理、黑車、黑導遊 等城市管理的各方面進行綜合行政執法。 城市景觀(City landscape):簡而言之,指在人類聚居環境 中固有的或是人類製造的景觀。理想的城市景觀,可使生活 在城市的人感到舒適和愉快。城市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和 人工景觀兩部分,兩者互相影響。其中自然景觀主要是指自 然風景,如山丘、古木、石頭、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 景觀主要有文物古跡、文化遺址、藝術、商貿集市、建築和 廣場等。
城市為一有機體,因此城市景觀並非以靜態呈現的。而構成 當中的動態,編者認為是不同階層的城市持份者,包括:流 動小販。大部分流動小販以流動的方式到處幹活,他們既以 82
教學活動 一門手藝,不但養活一家人,更往往為城市的基層大眾帶來 價廉物美的消費。例如:八十年代在屋邨的「車仔麵」 ,便是 基層市民的美食。然而,現時香港的城市發展方向,是一面 倒傾向中產生活方式的發展。原來締造有機流動景觀的小販 便恉被視為「影響市容」 ,因此港府的小販管理隊便到處趕絕 流動小販。
今天流動小販差不多在市區絕蹟, 「車仔麵」也不再是價廉物 美的基層美食。違例泊車的司機收到警察的告票,汽車仍安 然留在非法停車處。但流動小販違例擺賣呢?至今,他們仍 是會連人帶貨被送走,所有貨物被充公。如果賴以為生的貨 物也不保,小販力逃食環署的拘捕也不難理解。
「食環署窮追小販跳河溺斃」新聞 http://www.singtao.com.hk/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 r1=2006&month1=6&day1=27&year2=2006&month2=6&day2 =27&category=all&id=20060627a03&keyword1=&keyword2
83
教學活動 6.
參考學生習作文章: 見後頁「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簡介」 佛教何南金中學(中五)阮詠恩的優秀作業《城管》
84
教學活動
第六節 《追逐》:跟著影子看 當代中國社會人民的生存情況 1.
學習重點: 以抽象的動畫,配合主題式引導,發揮學生的聯想力和創意 思維; 藉電影欣賞,以宏觀的角度,了解和反思中國人在歷史中走 過的路上追逐甚麼。
2.
教學材料: 導演吳超的動畫(2011)《追逐》 片長 19 分鐘;本片入選了 2013 年荷蘭國際動畫節國際競 賽單元。影片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電話:3487 5279; 影片簡介:《追逐》講述一群不斷向前尋找的小孩,他們 被遠處一個神秘的願望所吸引,不斷拋棄、遊戲、模仿、 改變,當他們終於到達目的地實現願望時,卻成為被控制 的傀儡,再也不能回到來時的地方。
85
教學活動 胖子試圖阻止,卻什麼也不能改變,但可以幫助小孩擺脫 魔咒,完成最後的遊戲,只要他們選擇放棄。(節錄自米 諾 Mino《SURFACE》2011 年 12 月刊)
3. 教學活動/步驟:(建議課堂時間為 1 小時 30 分鐘) 觀賞電影:由於影片意義多層次和抽象,初看獨立電影的學 生比較難明。但不同的觀眾會看到不同的意思,建議先不作 講解,先讓學生看一次,然後問問他們如何解讀。 先派發工作紙讓學生細閱。 主題討論:建議學生以以下角度再次觀看影片,之後分組討 論。影片配合歷史情境:由文革時期計劃經濟,走向改革開 放,走西方資本主義的中國。國民高速發展下的心理狀況如 何?反思︰今日國民在追逐什麼? 分組討論:學生根據工作紙作分組討論,然後匯報。
4. 工作紙: 第六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見附件一
86
教學活動 5. 補充閱讀內容: 見後頁「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花絮」 港大同學會書院 (中三)李泓活作品《追逐》(Chasing)
87
教學活動
小學教學活動 小學教學活動共有四節。第一節課為基本電影語言,對培訓小學生的 觀察力、視覺分析能力尤為重要。由於篇幅所限,故把小學的第一節 課與中學的合併成同一節第一節課。請小學教師按小學生程度調節教 學活動。第一節課之後,小學有另有以下三節課。
88
教學活動
第二節 《黛子小姐》:環保中國,由我做起
1.
學習重點: 藉欣賞中國動畫,反思塑膠廢物對國內和香港生態環境的嚴 重禍害。 了解環保生活的重要性,以環保行動手冊鼓勵學生從合個人 開始,實踐環保生活。 藉觀賞動畫,了解色彩如何在電影中表達意思。
2.
教學材料: 李冬卉、許韻思、林振軍的動畫 (2010)《黛子小姐》 片長 7 分鐘;本片為「文化地圖」舉辦的「銳角:珠三角 獨立動畫競賽」入圍作品。影片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 電話:3487 5279;
89
教學活動 影片簡介:黛子小姐是一隻普普通通的塑膠袋。自從來到 了這個世上,她便得到人類的寵愛,食品、用品甚至金魚, 全部都用她來裝,雖然匆忙,可是黛子小姐樂此不疲,感 覺自己受到了重用。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速食店的即棄 飲料杯……。
3. 教學活動/步驟: (建議課堂時間為 1 小時至 1 小時 15 分鐘) 本計畫課程的重點在於通過解讀動畫,了解當代中國的不同文化 議題。另一方面,公義和平等是大家認同的普世價值,本課會應 用前者,說明環保實踐,包括:意識和行為的改變的重要,以豐 富環保教育的意義。環保不單是因對自身的生活有影響才需要實 行,再推進一步的反思,學生可以學習推己及人的德育觀念。
基於中港兩地關係和廢物輸出的環保議題上,本課程的重心是向 學生提問:如果你是內地的百姓,你知道全球第一世界的洋垃圾 都向你的所居地湧入,你有何感想?教師也可把焦點放在香港, 來討論香港的環保議題:如果你是將軍澳的居民,全香港的生活 廢物向你的居住地湧入,你有何感想?
90
教學活動 建議學生也可回家與家人做一小實驗作體驗,就是把家中兩天不 丟棄的垃圾放當眼處,感受部分將軍澳居民的苦況。
講解:如有需要,建議與學生重溫上堂提及評賞電影的三個 大方向。編者曾實際在課堂中試教此課堂,發覺如果在開始 便要求小小年紀的小學生同時留意三方面的內容細節,實難 為之。因此建議教師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利用工作紙 (一),觀察電影中的背景和 背景色調,如何襯托出主角的 喜與悲。至於主題反思,很明 顯此影片是講述環保生活的 重要性。所以主題反思可放在 課堂下半部分引入。 派發工作紙(一)和(二)向學生講解。 觀賞電影:影片雖沒有對白,但內容容易明白。建議先不作 講解,讓學生看動畫一次,然後教師再提問。在第一課堂, 學生教師可提醒學生留意,影片的背景色彩或者場景如何襯 托出黛子小姐在快樂與不快樂的情緒? 讓學生完成工作紙(一)。 91
教學活動 講解:建議教師運用附件(七)的教師講義,向學生講解鏡 頭中的色彩運用。 *鳴謝:聖公會基顯小學張運媺主任為本課堂製作教師講義。
之後,教師利用工作紙(二)和附件三的講義指出全球第一 世界國家過度消費,最終由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中國接收 廢物,破壞國內的生態環境是不公平的。國家現行的環保政 策「綠籬行動」正正要阻止全球垃圾的不斷進口中國。可惜, 當中作為垃圾中轉站的香港,卻首當其衝,廢物因此滯留本 港。
建議教師可從公義的另一角度,了解公民有責任保護生態環 境。以上不公義的事情往往發生在第三世界,那最沒有可能 向社會發聲的的底層。如果我們相信人人平等的話,大家應 盡力制止不公義的事情繼續發生,並改善底層人民的生活環 境。 學生就工作紙(二)進行分組討論和匯報。 教師也可鼓勵學生以「環保親身日記」 (小學學生版)見附件 二紀錄日常在衣、食、住、行四方面實踐環保生活,以內化 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
92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第二節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見附件二
「環保親身日記」 (小學學生版)見附件六
5. 教師講義: 第二節
教師講義
見附件七
6. 補充閱讀內容 有關中國的環保情況見中學教學活動第四課「補充閱讀內容」 及本課工作紙(二) 。 見後頁「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簡 介」 聖公會基顯小學(小六)柯雅雯的作品《黛子小姐》
93
教學活動
第三節 From Flying in the Sky to 《Lying in the Sky》:認識自我與情緒
1.
學習重點: 藉觀看影片進行角色投入,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了解個人的 情緒反應與外界的關係; 探討處理情緒的方法,促進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及價值觀,並 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情緒方法,以助身心健康成長。
94
教學活動 2. 教學材料: 香港年青動畫家吳龍峰的動畫(2011)《Lying in the Sky》 片長 11 分鐘;本片為「文化地圖」舉辦的「銳角:珠三 角獨立動畫競賽」入圍作品。影片可聯絡「文化地圖」外 借,電話:3487 5279; 影片簡介:坦斯從出生開始便擁有一雙翅膀,這引起了各 界關注。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夠飛翔,而他也是一樣。他渴 望著飛翔,渴望著藍天。可是他總是失敗,直至有一天, 一群壞同學逼迫他走至極限的邊緣,搖搖欲墜……
3. 教學活動/步驟: (建議課堂時間為 1 小時) 觀看影片《Lying in the Sky》 ; 以提問引發動機: 《Lying in the Sky》中,主角為甚麼想飛? 誰最希望主角能飛?為甚麼? 還有誰希望主角能飛?誰不希望主角能飛? 上述其他角色對主角的期望如何影響主角的情緒?
95
教學活動 分組討論:分組完成第三節工作紙(一) (見附件二)。教師 也可在課堂前一星期讓學生完成,節省課堂時間。之後,選 出同學分享他們的經驗,已提起學習興趣。 講解: 情緒反應讓我們察覺個人內心的真正感受,因此「辨認情 緒」的思維技巧(見第三節工作紙(一)) ,能有助學員了 解自己。 建議學生在情緒低落時,向自己相信的人表達感受,能紓 緩負面的情緒。 分組活動:以分組討論和辯論比賽方式,完成工作紙(二)。 工作紙將引導學生投入主角「有翼卻飛不起」的處境,並產 生共鳴,進而共同探討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 講解:動畫《Lying in the Sky》的結局不是主角學懂了飛,卻 憑著改變自己的看法,飛越情緒的低谷,積極面對人生。
片中主角的翅膀可象徵為學生的天賦才能,但因主角未能克 服重重的困難而感挫折。又受朋輩歧視,恥笑他是「怪物」, 使他情緒低落和憤怒。部分學生可能也感同身受,雖然天賦
96
教學活動 優異資質,卻未必能充分發揮,有時會覺得要像片中主角勇 敢面對現實,放棄「翅膀」 。不再強求出類拔萃,也不再介意 社會對自己的標籤,只要自己曾經為了長出的「翅膀」努力 過就已經足夠,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
但也有學員認為主角此舉消極不可取,是「阿 Q 精神」 ,只想 令自己好過一點而放棄「翅膀」 。學員認為既然上天賜與主角 天賦才能,他就不應理會別人對自己的指指點點。就算暫時 失敗,也應繼續努力嘗試,才是勇敢的表現。建議教師引導 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真心的交流,以助學生反思自己 的人生及價值觀,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情緒的方法,以 助身心健康成長。教師宜辨識資優生的情緒是否相當受困 擾,尤其是如涉及家長與子女不同的期望或衝突等,有需要 時作適當的轉介及跟進。
面對同一件事,不同學員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和評價,因為人 有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驅使人從正面或負面角度去理解事 件。這些有差異的聲音,促進人與人之間有交流的機會,也 擴闊我們看事物的方法。因此,同學認識自己情緒的同時,
97
教學活動 也要接納別人的情緒,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包容的社會。
家長是影響學員個人成長最重要的人物,教師可以考慮部分 課堂歡迎家長的參與,如與家長一起觀看本片,給予親子討 論指引,鼓勵多正面溝通;或舉辦家長觀賞及討論會,結合 由專業社工主領的親子溝通工作坊等,探討如何處理家長與 子女不同的期望或衝突,或其他成長課題等。
4.
工作紙 第三節工作紙(一)至(二)(小學學生版)見附件二
98
教學活動
第四節 《我很勇敢》:積極面對困難
1.
學習重點: 藉觀看動畫《我很勇敢》 ,欣賞電影語言中的聲音效果,如何 配合錄像,製造緊張氣氛; 藉影片把人生中的困難具像化成魔鬼和面對絕症的癌症兒童 的角色,引導學生把握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對困難。
2. 教學材料: 中國年青動畫家李安、王暢、黃遠洋、麥應俊、王曉奇的動 畫(2010)《我很勇敢》 。 片長 7 分鐘本片為「文化地圖」舉辦的「銳角:珠三角獨 立動畫競賽」入圍作品。影片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 電話:3487 5279;
99
教學活動 影片簡介:故事講述三個患了絕症的小孩如何實行自己大 膽的計畫把死神捉住示眾並以此為「樂」,講述這群患了 絕症的小孩子是如何看待死亡與歡樂……
3. 教學活動/步驟:(建議課堂時間為 1 小時) 觀看影片《我很勇敢》 ; 分組討論:分組完成第四節工作紙(一) (見附件二)。之後, 選出同學分享他們的討論。 講解:最後教師可以影片中的輕快音效,向同學再次強調以 積極和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種種困難。教師可鼓勵學 生分享自己現時面對的困難,並提供正面的建議幫助學生。
4.
工作紙 第三節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見附件二
100
計畫花絮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 -當代中國文化篇 計畫花絮
101
計畫花絮
計畫行事曆 由「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與「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合辦, 聯同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協辦的「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 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經已分別於 2012 年 12 月至 2013 年 12 月期間順利推行。計畫內容包括簡介會、教師培訓工作坊、學校 放映巡禮、徵文比賽和分享會暨頒獎禮。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代中國文化篇計畫」的行事曆: 活動 1 「簡介會」
時間/地點 2012 年 12 月 17 日下午 4 時至 5 時 香港藝術發展局活動室 2013 年 1 月 6 日下午 3 時至 3 時半 賽馬會體藝中學演講廳
2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教師 培訓工作坊」
2013 年 6 月 29 日上午 10 時至下午 5 時 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基督教教育中心 CEC801 室
3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學校
放映巡禮」與「動畫電影.書寫 中國學校計畫」 4 「藝術評賞電影-當代中國文化
2013 年 3-5 月及 7-10 月 16 間學校禮堂、課室和香港藝術發展局 活動室 2013 年 7-10 月
徵文比賽」 5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當 代中國文化篇分享會暨頒獎禮」
2013 年 12 月 20 日下午 4 時半至 6 時 香港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東翼 3 樓 E306 室
102
計畫花絮
簡介會 1. 對象 :全港有興趣引入電影評賞培訓學生分析力、批判思考與 創意的教師。 2.
內容 : 簡介計畫內容、學校參加「創意動畫評賞與通識學校 放映巡禮」的要求、其他評賞活動的花絮和參加學生成果和動 畫放映,並即時接受學校報名參加放映巡禮和教師工作坊。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 教師培訓工作坊 1.
時間: 共 6 小時。
2.
對象:全港中小學通識科、視覺藝術科、語文科、德育科、公 民教育科等人文學科教師。
103
計畫花絮 3.
目的: 藉「多角度電影評賞」的教學功能,提供教師創意教學的可 行性。 讓教師可以趣味動畫電影評賞,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議題的 興趣,促進中港文化交流。 藉觀賞創意動畫提升學生的藝術評鑑能力和審美能力。培訓 學生的多角度批判思考、共通能力和創造力。
4.
培訓工作坊內容:共 6 小時 1 課程簡介 2 簡單動畫電影語言應用 3 甚麼是動畫? 4 淺談中港日獨立動漫發展史 5 「中國 」形象 6 「紅姐 」:城市的鄉村化 -
鄉村的城市化
7 中國歷史文化與當代藝術和文化關鍵詞介紹 8 動畫欣賞;分組討論;匯報;講解 9 「現代中國」動畫欣賞;分組討論;匯報;講解 10 「身份認同與本土價值」電影欣賞與導賞講解 11
5.
總結工作坊內容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教師培訓工作坊」精選錄影片段可 於網上觀看: http://www.cultamap.com/Cultazine/creativeanimation.html
104
計畫花絮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 學校放映巡禮 1.
對象:全港中小學學生與教師
2.
放映巡禮時間: 1至1.5小時,視乎學校課堂安排而定。
3.
參加巡禮學校名單:
4.
參加巡禮學生總人數:
5.
目標: 讓教師了解「多角度電影評賞」的教學模式。 透過趣味動畫的播放和互動的評賞方式,提升學生的評鑑 能力和提升對國情的了解。 向學校推廣配合通識與人文學科發展的「多角度電影評 賞」教學方式和宣傳「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
6.
學校放映巡禮流程: 放映巡禮前:本會同工會與學校負責教師共同設計工作 紙。把放映巡禮課程內容融入校本課程的學校教師,將事
105
計畫花絮 前或巡禮後引導學生討論相關的中國文化議題。 放映巡禮分為三部份,合共約65分至90分鐘: 簡介巡禮內 容和影片介紹(約15分鐘); 播放動畫(約20分鐘); 答 問與講課(約30至50分鐘):由導師負責引導互動評賞, 引導學生在既有的動畫文本分析中,另開啟新角度思考自 我和中國文化價值相關的議題。再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 書寫到工作紙上,參加「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 7.
參加學校放映巡禮名單:(共22間中小學,以下按筆劃排序) *由於參加學校數目比計畫超出一部以上,為節省資源,本會集結部分學 校學生到香港藝術發展局活動室進行活動。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伊利沙伯中學
佛教何南金中學
沙田蘇浙公學
明愛胡振中中學
保良局慧妍雅集書院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香港真光中學
宣道會鄭榮之中學
曾璧山中學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
港大同學會書院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聖公會基顯小學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聖伯多祿中學
聖芳濟各書院
趙聿修紀念中學
廖寶珊紀念書院
播道書院
106
計畫花絮 8.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學校放映巡禮」精選圖片與錄影片 段可於網上觀看: http://www.cultamap.com/Cultazine/creativeanimation.html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 學校放映巡禮 -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 1.
「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學校大獎:參加「動畫電影. 書寫中國學校計畫」的學校大獎分小學與中學兩組,各有三間 學校得獎。得獎學校,除有教師與本會同工共同設計活動內容 和工作紙外,學校教師還積極把放映巡禮課程內容,融入其他 課堂內,引導學生對相關的中國文化議題,有更加深入的討論 和學習。其成果反映在學生完成的工作紙中。教師會從眾多工 作紙中,抽出最佳的作業 5 至 10 份參加「動畫電影.書寫中 國學校計畫」。而當中學生的作業均表現了學生對有關的中國 議題,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思考和反思。為表學校與教師對教學 所出的貢獻,本會特頒發學校大獎,以表謝意。但願計畫的課 107
計畫花絮 程能在校得以持續發展。獲獎學校如下: 小學組
2.
中學組
冠軍
聖公會基顯小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亞軍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佛教何南金中學
季軍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學生優秀作業獎:計畫旨在 鼓勵學生繼續積極投入學習,而非以比賽為最終目的。因此, 學生只要獲 70 分或以上評分即獲獎狀或獎項。參加「動畫電 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的學生分小學與中學兩組,獲評審評 分在 70-79 分的學生可獲優異獎獎狀,80-89 分的學生可獲傑 出獎獎項,90 分或以上的學生可獲榮譽獎獎項。
108
計畫花絮 獲獎學生如下: 榮譽獎:(按學生姓名筆劃排序) 學生姓名 小 何旖旎 學 組 徐梓珊 左兆雯 中 林振業 學 孫銳霆 組 黃嘉琪 羅晞彤
所屬學校 聖公會基顯小學 聖公會基顯小學 沙田蘇浙公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沙田蘇浙公學
傑出獎:(按學生姓名筆劃排序)
小 學 組
中 學 組
學生姓名
所屬學校
周偉強 周敏兒 姚詠芝 黃芷瑤 王啟亨 阮詠恩 林灝婷 袁碧君 高嘉意 張映怡 郭彥琳 陳倩琳 黃偉豪 趙韻詩 劉啟陽
聖公會基顯小學 聖公會基顯小學 聖公會基顯小學 聖公會基顯小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佛教何南金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沙田蘇浙公學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廖寶珊紀念書院 廖寶珊紀念書院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109
計畫花絮 優異獎:(按學生姓名筆劃排序)
小 學 組
中 學 組
學生姓名
所屬學校
曾曉瑩 黃金堂 黃潔詠 黃韻清 萬思妍 羅沛慧 何楚君 余寶琳 吳曉梅 李靖娜 卓錦珊 林可欣 林曦文 施小琳 胡珮琪 陳樂怡 陶詠虹 勞美蘭 黃明慧 葉安琪 潘詠晞 鄭朗風 鄭梓寧 謝苡勤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佛教何南金中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佛教何南金中學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佛教何南金中學 廖寶珊紀念書院 沙田蘇浙公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廖寶珊紀念書院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廖寶珊紀念書院 佛教何南金中學
110
計畫花絮
「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 學生優秀作業(小學組) 由於篇幅所限,只有部分學生作業節錄作示範,足本工作紙謹請 參閱附件。教師可印發給學生,以作學習或分析、評鑑之用。 聖公會基顯小學(小五)徐梓珊作品《Lying in the Sky》
111
計畫花絮
112
計畫花絮
113
計畫花絮
114
計畫花絮
115
計畫花絮
「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 學生優秀作業(中學組) 由於篇幅所限,部分學生作業只能節錄其具示範作用的內容,供 教師参考,教師亦可印發給學生,以作學習或分析、評鑑之用, 足本工作紙謹請參閱附件。
1.
沙田蘇浙公學(中四)左兆雯作品《Lying in the Sky》
一、
試 以 國 內 和 香 港 年 青 動 畫 家 創 作 的 《 我 很 勇 敢 》 和 “Lying in theSky”的片段了解「電影語言」中的鏡頭運用: 分析鏡頭大小(shot size): 哪段情節?表達甚麼? 鏡頭大小 特寫(close up)
「飛」不起來,掉在地上;經歷失
敗、挫折 表達主角極之失望、悲傷的情緒
116
計畫花絮 中景(medium shot)
開場敍述主角──從小就長了對 翼 表達主角的心情,以及想飛的心願
遠景(wide shot)
爸爸與主角玩耍(在沙灘) 背景不同顏色 表達主角對「飛」的渴望/盼望, 擁有夢想
全身景(full shot)
被同學嘲笑後,主角決心「飛」起 來 表達主角想飛的決心
117
計畫花絮 鏡頭角度(camera angle):拍攝時,放置鏡頭的不同角度,在觀眾的 視覺心理上亦有不同的效果。 鏡頭大小
哪段情節?表達甚麼?
低角度(low angle)
被朋輩嘲笑為「怪物」 鋪排出其他人給主角的壓力 表達主角弱勢的感覺
高角度(high angle)
被朋輩嘲笑後 表示主角無力、弱小
主 觀 鏡 頭 ( 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主角睡在病床上,羽毛掉落 表達主角已得到解脫
“Falling from the sky”中的主角在成長中遇到甚麼困難? 他很想飛,但是飛不起,重重地摔到地上,受重傷,入醫院,朋輩也 嘲笑他為「怪物」,令他自卑、不愉快。
主角結果飛不起的時候,他對他的爸爸說:「對不起,我真的很想飛。 但是我飛不起。」爸爸說:「不要緊,能飛與不能飛,都無所謂了。 只是努力過,盡了力,成功與否也不再重要。我只希望你可以開開心 心地生活那,已經足夠。」 主角為甚麼那麼想飛?飛,是個人目標,由他個人決定。但你覺得他 的決定與其他人,例如:他的爸爸,朋輩,甚至社會上不認識的人有 關係嗎? 因為他想尋找他的媽媽(爸爸口中的天上的天使),而且他與其他人 不同,他想證明自己的用處。我覺得有關係,也代表了爸爸給他的期
118
計畫花絮 望,主角的爸爸曾鼓勵他飛,令他立下目標;而朋輩取笑他為怪物, 他為了證明他不是怪物,立志想飛;再者社會的輿論也會加重主角的 壓力。
主角最後如何跳出這困局?導演是如何與影像表達主角的「看法」? 你認為用「看法」改變現況可行嗎?為甚麼? 主角最後改變看法,他以在海中游泳,代替在空中飛翔,聰明地表達 了‘Lying in the Sky’的背後含意。導演把天空和海洋的藍色融合在一 起,令觀眾在視覺上覺得主角真的躺在天空中,享受「飛翔」的樂趣。 我認為「看法」的確能改變現況,例如患重病時,視之為一個考驗, 並有信心自己能夠痊癒,態度正面,心情也會好,自然快點病好。
“Lying in the sky”是由香港年青動畫家創作,而「我很勇敢」則由國 內年青動畫家創作。兩位年青導演筆下的兩主角其實都在面對不可改 變的現實環境是怎樣的,但兩人有哪些相似的做人態度? 兩人都積極面對生活中不可逆轉的事實,人生態度、看法去改變現況, 只要看法正面(positive / proactive),就能面對所有困難,問題也能解 決。 “Never give up! Yes, I can!” :)
119
計畫花絮 2.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中五)林振業作品《刺痛我》
通識教育科 動畫電影賞析 電 影 :《 刺 痛 我 》 (2009) 一、大洪與小軍的對話,反映了哪些不同的世界觀或價值觀? 大洪的話
大洪的世界觀 和價值觀
(從農村走到城市的小混混)
小軍的世界觀 和價值觀
小軍的話
(到城市打工的農村大學生)
活在城市的 農村人很可 憐
認為這些農村 的人不能在城 市獲益
覺得自己已經 比災民幸福
比起汶川災區 的 人,我 們 很 幸 福
夏天滿街是 人就賣搖頭 丸,有賺錢 的機會
為 利 是 圖,只 想 賺 錢,不 顧 他 人
寧願享受平靜 的生活
夏天可以看到 公公婆婆在公 園跳舞
做人要享受
物質享受至上
節 儉,因 為 窮 , 不 捨 得 浪 費 肥
農村很窮
嚮往城市的生 活;住上城市 後,認 為 農 村 很 窮
故不浪費
肉
沒 有 工 作,隨 遇 而 安,可 以 耕 田 養活
種田是一種生 活選擇
二、廠長和張小軍有哪些相似的做人態度? 兩者也是隨遇而安,看到別人有困難,也會幫助他人。 線索: 當工廠結業時也毫不介意。小軍失業,也不介意。兩人也選擇回鄉下。見到劉師傅患病,小軍亦會給他自己的工 資;而廠長也會幫助小軍等。
120
計畫花絮 三、廠長和張小軍的對話反映他們對城市人的生活素質有何看 法? 生活質素
城市生活
經濟範疇
官員貪污、小市民無法白手興家、獲得機會
社會範疇
交通擠塞
文化範疇
為利是圖、金錢為上
環境範疇
空氣污染問題嚴重
四、小軍曾好心將馬路上被車撞倒的老太太送往醫院,但結果怎樣?這樣的 事對社會有何影響? 小軍最後結果是被拉進警局,之後被當中的警察不停地打至出 血。這樣的事正好反映了好心沒好報。如果是好心,救一個跌在 地下的老婆婆也會被拉進警局,下次遇到相似的事情亦會無動於 衷,避免惹禍上身。造成錯誤的社會價值觀,會將救人、幫助他 人 及 被 冤 枉 恆 等 。 _________
121
計畫花絮 五、詮釋「月亮」和「五十萬」在電影中的象徵意義。 「月亮」 給 你 什
「五十萬」
明亮、光亮
遙不可及
麼 覺?
感
出 現 對 電 人 物 何 響?
時 影 有 影
當角色們每逢遇到不公平 待 遇,做 一 些 不 公 義 的 事 情 時出現。
令 到 大 洪 被 阿 德 殺 死;而 老闆均為了利益而被阿 德殺死。
象 徵 什
光 明、公 正。對 不 公 平 的 事
象 徵 著 富 貴、為 利 是 圖 、
麼 意 / 價 取 向 世 觀?
情進行控訴。
向 錢 看。是 一 個 被 人 爭 奪 的 「 物 品 」。
義 值 / 界
六、 如你是《刺痛我》的農村大學生張小軍,你會怎樣做?為 什麼? 如我是《刺痛我》的農村大學生張小軍,一開始當失業的時候, 我會立即回到鄉下,而不會聽從大洪向老闆索取精神損失費,因 為是知道必定失敗。 回到鄉下可以不用面對城市裡的醜惡,可以做一些自由自在的事 情。在城市裡的大多數也是一些貪官、貪商,繼續逗留可能會蒙 受不公平的對待,故此,我會選擇失業時,尋找不到新的職業的 時候,可能回到自己的家鄉種田亦無可厚非。而不是綁架余大 勇,因為這樣只會令到自己煩上加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 只會被家人添上麻煩的事情。於遇到那名倒在地下的婆婆,也不
122
計畫花絮 會 理 會 , 因 為 在 中 國 時 「 好 人 當 賊 扮 」, 故 當 吃 完 那 碗 麪 後 , 直 接回到家鄉,見自己的父母更好。對於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得太好 人,這只會被人誤會。假使一開始就回到家鄉,亦也不選擇對這 些老闆、經理取回公道,相信於電影結束前,大洪亦不會被阿德 所
殺
,
也
不
會
發
生
一
切
的
慘
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新聞剪報。 說明下列其中一個《刺痛我》的情節是否符合現代中國社會 的 情 況 ( 提 示 : 符 合 現 實 ? 淡 化 現 實 問 題 ? 比 現 實 誇 張 ? )。 A. 資 本 家 的 貪 污 現 象 C. 城 市 的 敲 詐 現 象
B. 農 村 大 學 生 的 失 業 現 象 D. 造 假 行 騙 現 象
參考剪報,你認為電影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現代中國的社會問題? 我很少程度認同電影是反映現代中國社會問題。首先剪報可見官 員的貪污腐敗也是非常嚴重,除了周永康,也有薄熙來。而電影 中只是強調資本家間貪污,無可厚非確有這事,但更嚴重的貪污 是官相勾結,官員間貪污,令整個朝政敗壞足見,電影是淡化了 中國社會問題,未能完全反映故不太同意此說法。另外,中國最 大的問題是貪污、腐敗,危害國之根基,相反一些敲詐、農村大 學生雖小也是問題,但是,還不及貪污,官吏的貪污是謀取社會 低下階層的艱辛,反而電影只描述資本家,但這不是互相合作而 是相互貪污,影響較少,由此,如果真是根據嚴重性來看中國社
123
計畫花絮 會問題,電影所描繪的事件,所影響的持份者較少,相反,現在 中國的貪污卻多不勝數,使更多人受到影響,更能代表中國社會 問題,故此,本人不太認同。無可否認,資本家貪污情況是一個 社會問題,這會危害一些公平性的關係,例如:工程的負責人會 因貪污而偏向某一方。所以考慮種種原因,資本家貪污是事實, 但並不是淡化事實,更多是官吏勾結、貪污,故很少程度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
計畫花絮 3.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中五)孫銳霆《紅姐》
「紅姐。紅色中國價值的多樣性」 1.
試以動畫「紅姐」的內容,比較中國文化大革命前、後和改革開放後三 時期的中國文化價值有甚麼不同? 紅色,在當時的文化代表或象徵著甚 麼? 文化大革命前
文化大革命 城市的鄉村化
人 民 主 要 尊 祟 或 偏 重 甚 麼
圖 1(詩書繼世長, 忠孝傳長久) 在文革前,人民主要 偏重儒家思想,尊祟 中國傳統文化。 根據儒家學說,孝道 與忠義是極其重 要,人民相信人需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
改革開放 鄉村的城市化
圖 2,3 誰是思想中心?如 何對待傳統中國文化? 從圖中可見,原來是由儒 家學說由 思想中心 的社 會,轉變成以毛澤東思想 為中心。
圖4 改革開放後,外國思 想、資金流入中國,再 加上中央政府「先讓部 份人富起來」的政策, 令沿海鄉村急速城市 化,結果,令人民開始 從前人民 家中放置 先人 偏重西方物質主義和 的靈位的供奉,但到文革 金錢。 時期,人民就如圖 2 所說 的一樣,會把毛澤東當作 就 如 圖 4 中 所 示 的
思 詩書是中華文化不 神一樣供奉。 想 可或缺的一部份,歷 ? 代皆有名作家如李 圖 3 中可見一個清朝花瓶 白、范仲淹、杜甫等 遭打破,就如傳統中國文 人寫出仁、義、禮、 化被打破。由此可見「破 智等傳統中華文化。 四舊」的行動幾乎徹底掃 由此圖可見,傳統文 除中國文化。 化與儒家學說在文 革前仍於社會佔重 要地位。
125
人,他們皆不會穿著樸 素的服飾,反而穿著較 華麗,顏色。圖中所示 的妓院亦較舊時的西 方化。
計畫花絮 人 如何對待知識分子/長輩?鄰里關係如何?哪個階級(如:無產階級/資產 與 階級)掌權和受壓逼? 人 圖5 圖 6, 7 圖8 之 圖中的兩位主人正 圖 6 與 7 都可見大地主, 圖 8 顯示的是改革開 間 把一些被指是「四 即是資產階級是受壓 放後的中國,紅姐所過 的 舊」的東西燒毀,明 迫,而無產階級掌權,所 的生活。 關 顯地他們不是自願 以才會發生批鬥的事件。 係 把這些珍藏的文件 階級觀念回復到文 革 和 和相片燒毀,是遭到 圖 7 中可見一群年青人毆 前一樣,資產階級掌 階 當時紅衛兵,亦即是 打一位長輩,孝道、尊重 權,無產階級受壓逼。 級 無產階級的逼害。 長輩的思想在當時是蕩 除無產階級受壓逼 觀 然無存。紅姐曾經是張善 外,「知青」如紅姐的 念 可見傳統的階級觀 人的鄰居,關係不錯。可 人都受壓迫。皆因他們 如 念遭到推翻,由無產 是在文革時期,紅姐親自 在 文 革 時 期 沒 有 讀 何 階級執行所謂的法 帶領其他紅衛兵批鬥張 書,無法在急速城市化 ? 律並非政府部門。 善人,可見鄰里及人與人 的地方尋找工作。可見 之關係再不是「遠親不如 文革後,「知青」成為 近鄰」的友好關係。 了受害者。 紅 色
圖 9-11 圖 12-13 圖 9 至 11 都可見紅色代 從這這兩圖可見紅色
不 同 時 期 代 表 了 甚 麼
表中國、毛澤東和血腥。 不再代表毛澤東或中 國。 西方投資者透過 不論在文革前後,毛澤東 改 革 開 放 而 流 入 中 都有很大的權力,在文革 國,就如紅色的可口可 時期更塑造出太陽、神一 樂、肯德基等等。 般的型象,中國就等於毛 澤東。 紅色也代表了「知 青」,失敗的一代。因 紅衞兵於 當時的冷 漠無 他們沒有任何知識而 情亦成為血腥的代表,不 被排擠,只能做低下階 斷的批鬥,令不少人被殺 層的工作。 或自殺。
?
126
計畫花絮 2.
經歷了文革時期和改革開放後,毛澤東在紅姐心中的地位有沒有改變? 她是逼害者還是受害者? 在文革時期,紅姐無論如何都會把毛澤東放在首位,就連家中都放置形 形式式與毛澤東有關的東西,如毛澤東畫像、毛語錄甚至毛澤東的雕刻 頭像。紅姐更成為紅衛兵的一份子,參與批鬥資產階級的活動,是名符 其實的逼害者。但同時,紅姐也是受害者。紅姐跟隨其他紅姐衛兵「上 山下鄉」 ,不但生活變得更艱苦,更遭其他人強姦而生下孩兒,毛澤東在 紅姐的地位也像那本跌在地上的毛語錄一樣,名譽掃地。但當改革開放 後,紅姐變成「知青」 ,無法找到工作維持生活而從事非法接載乘客的工 作。車中放置了毛澤東的肖像,證明好開始懷念從前毛澤東管治中國的 時期。
3.
當日的紅衛兵,由跟你們年紀相約的學生組成。那時所謂的「知青」 ,實 指無知識的青年(陈丹青最新杂文结集:荒废集) 。前車之鑑,你認為這 段歷史對今天的學生有何意義? 這段歷史不單是前車之鑑,也是讓我們明白儒學學説與上下之分的重要 性。我們透過這段歷史學習過錯,學習避免犯錯。同時,也讓我們學習 儒家學說的「仁、義、禮、智」與尊卑之分,不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 況、任何地方都是不可或缺、無可取締的。
127
計畫花絮 4.
佛教何南金中學(中五)阮詠恩《城管》
1) 試以動畫「城管」描述(需應用電影語言)那個國內的城管如何對待流動小 販?你對此有何看法? 國內的城管的主要任務是驅趕一些無牌照的小販,就像我們香港的食環署 一樣,但國內與香港對待無牌小販有很大的差別,香港的食環署看見無牌 小販是會驅趕、罰錢或沒收工具等,而在動畫中「城管」在執法的時候是 會使用暴力對待小販,這樣做會令我覺得國內的城管是以權欺壓弱小的市 民,因此也感到悲憤,因為那些小販是因為經濟的問題而需要做小販來賺 取金錢,應付基本日常所需,及照顧家人,但只換來的是被一些帶執法能 力的人以暴力對待。 2) 你對「食環署窮追小販跳河溺斃」的新聞報導有何看法?對比國內和香港 對「流動小販」的政策(或方法),你認為有何不同?你有何感與想? 我對「食環署窮追小販跳河溺斃」的新聞報導只能認為那個小販很可憐, 因經濟條件不佳而無奈地做小販,但最後竟然連性命也不保。我認為食環 署應以小販的安全為先,有時候能同情一些小販的情況,以及施予援手, 並非見死不救,窮追不捨,處理手法有待改善,避免再有這種悲劇發生。 對比國內和香港對「流動小販」的方法,不同之處是在國內的城管會用暴 力對待小販,會把小販當作沙包一樣,而香港只是罰錢,驅趕及沒收工具, 不會使用暴力對待小販。
128
計畫花絮 5.
廖寶珊紀念書院(中四)陳倩琳
129
漫畫創作「民以食為天」
計畫花絮 我在這幅插圖中,以中國文化為主題,並集中描述中國的飲食文化,而以「民 以食為天」此成語作標題,則從中國的獨有語言文化上帶出中國文化富特色 的一面。 就內容而言,我於畫中繪畫了多種中國獨有的點心,例如燒賣、腸粉、蒸牛 肉以及小籠包等等,繼而添上了酒樓經常使用的茶具。由此可見,此內容不 但反映了中國人日常有「飲茶」的文化習慣,亦同時反映了中國的茶道文化, 指出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有泡茶的習慣。就主角而言,我以熊貓這中國國寶 作主角,並以茶壺作船,駛進鋪滿點心的河流,由此帶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就如流水滔滔不絕,凸顯中國文化富歷史價值的一面。此外,我亦以毛澤東 主席作主角,並畫出他享用點心的情形,除了能以他的身份象徵中國,更以 領導者吃點心的情形,指出無論平民或富人都身處此,凸顯其普及化一面。
130
計畫花絮
藝術評賞電影-當代中國文化 徵文比賽 由於合辦機構「文化地圖」在過往一年於不同場地放映了不少中 國動畫,為讓未能參與「動畫電影.書寫中國學校計畫」的學生 也能參與藝術評賞電影的活動,本會遂應要求舉辦「藝術評賞電 影-當代中國文化徵文比賽」 ,以鼓勵學生創作。參加學生分小學 與中學兩組,獲評審評分在 70-79 分的學生可獲優異獎獎狀,80-89 分的學生可獲傑出獎獎項,90 分或以上的學生可獲榮譽獎獎項。 獲獎學生如下: 榮譽獎:(按學生姓名筆劃排序) 學生姓名
所屬學校
小 柯雅雯 學 陳彼得 組 錢詩淇
聖公會基顯小學
中 余建歡 學 李泓活 組 林建宏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
黃埔宣道小學 黃埔宣道小學 港大同學會書院 趙聿修紀念中學
黃海澄
趙聿修紀念中學
彭創榮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黎嘉輝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
陳詠琳
趙聿修紀念中學
131
計畫花絮 傑出獎:(按學生姓名筆劃排序) 學生姓名
所屬學校
李樂霖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朱儷兒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
李慧怡
保良局唐乃勤初中書院
陳嘉敏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
陳樂曦
港大同學會書院
葉浩斯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
優異獎:(按學生姓名筆劃排序) 學生姓名
所屬學校
王睿文
聖公會基顯小學
王樂燊
聖公會基顯小學
陳恩琦
聖公會基顯小學
陳慧期
聖公會基顯小學
132
計畫花絮
藝術評賞電影-當代中國文化 徵文比賽部分學生佳作(小學組) 由於篇幅所限,部分學生作品只能節錄其具示範作用的內容,供 教師参考,教師亦可印發給學生,以作學習或分析、評鑑之用, 足本工作紙謹請參閱附件。 1.
黃埔宣道小學(小四)陳彼得作品《Lying in the Sky》
從前,有一位小男孩,他天生就有一對翅膀。可是,它不會飛,但是他爸爸 一直鼓勵他學習飛。可他好像一隻受傷的小鳥怎麼飛也飛不起來,在任何情 況下都遭到人的歧視,他心裡十分不好受,可他卻永遠飛不起來。直到有一 天他憤怒至極被迫跳出窗外,只可惜,他的力量實在太弱了,在半空中便墜 了下去,撞得頭破血流送進了醫院。 一天晚上他無聊地望著天空,只見彎彎的明月和兩顆閃爍的明星點綴著天 空,朝著他微笑。他恍然大悟,才想起他的夢想是在天空中飛翔,這對翅膀 是連累他的,便甩掉所有翅膀,躺在清澈的湖面上。這時,我才發現他已經 lying in the sky。 這部影片中,令我最深刻的鏡頭是他最後一次飛翔時,紫色的背景裡,從近 景到遠景,再有對主人公的 close up ,最後是 POV 看著著腳下的深淵,從 而表現出主人公從內心的掙扎到焦慮,再到絕望,我不希望他飛行失敗兒墜 落地面,但他還是失敗了。 我覺得這部片子最令我欣賞的地方是當時的情景和顏色、光線十分和諧,例 如媽媽死時,光線昏暗,所有的物件都是深藍色的,爸爸的臉也是深綠色的。 令觀眾觸景生情,不住傷心起來。
133
計畫花絮 這部片也令我深刻瞭解到,現在的小孩,都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有些小孩 的媽媽是博士,爸爸是 CEO,他自然家裡有錢,衣食無憂。父母的溺愛便成 了孩子身上那對”翅膀’’,然而一開始,有著對翅膀是很特別的,但時光飛逝, 成人了,翅膀成了沒脫離他的人的負擔,他們沒有事業,一點前途都沒有, 就經常遭到人們的歧視和撇棄,久而久之便會絕望。而一早就脫離這對翅膀 的人,不僅可以成家立業,而且成就會很高。 只要你肯再適合的時期脫離了這對翅膀,你便可以遠走高飛,朝著夢想直跑, 只要肯努力,終有一日,你也會像主人公一樣,Lying in the sky 。
2.
聖公會基顯小學(小六)柯雅雯作品《黛子小姐》
這齣電影由憂傷的音樂基調緩緩引入,編劇使用了倒敘及擬人的手法吸引觀 眾。一開始便講述垃圾膠袋「黛子小姐」在月圓之夜,選擇從天台跳樓自殺 的悲痛故事,畫面還出現「為什麼我還活著」的字句,引人遐想。
接著開始講述黛子小姐在酒樓邂逅咖啡紙杯的的愛情故事。「黛子小姐」在 工廠生產後,最大的用途就是購物後供人盛載戰利品,起初受盡人們的歡迎 和寵愛,可是由於膠袋不耐磨,最終淪為裝滿垃圾的膠袋,慘遭遺棄在佈滿 蟑螂的後巷裏。在「黛子小姐」極度孤單、沮喪的時刻,竟與曾一見鍾情的 咖啡紙杯在昏暗的後巷再次重遇,背景音樂由原本低沉的琴聲,頓時
為愉
快的樂曲。二人由此展開了浪漫的愛情故事,他們坐在開蓬車上一起享受同 一杯飲品,在綠草如蔭,鳥語花香的山頂大樹下,高居臨下欣賞美麗的風光, 畫面顏色光亮明麗,襯托著輕快悅耳的背景音樂,多麼醉人情懷啊!可是快 樂的時光轉瞬即逝,轉眼間,「黛子小姐」和咖啡紙杯已共渡了快樂的春夏 秋三個季節。
當寒冷的冬天到來,黛子小姐和咖啡紙杯身上被白色的雪花籠罩,直至春回
134
計畫花絮 大地,白雪開始融化,黛子小姐才從嚴冬中慢慢甦醒過來。當她撥開咖啡紙 杯身上厚厚的積雪,噢!晴天霹靂!她竟發現咖啡紙杯已經凍死,一陣大風 吹過,咖啡紙杯碎屑隨風飄散,從此二人便陰陽分隔。黛子小姐精神大受打 擊,覺得現在已生無可戀,便用盡千方百計去結束餘生。儘管她跳樓、跳海、 衝出火車軌、吊頸、酗酒,黛子小姐仍殘留人世間,即使一千年後,她仍然 與堆積如山的垃圾疊在一起,苦痛地活在世上。這一連串的場景,動畫大師 選用了灰褐、深沉的顏色,烘托著輕快但悲涼的曲調,給人一種哀痛、無可 奈何的歎息!「黛子小姐」的一生真是坎坷呀!
編劇借用了「黛子小姐」一生悲痛的故事,帶出一個重要的環保信息。在現 實生活中,膠袋真的令人又愛又恨。根據環境保護署 2005 年堆填區的調查顯 示,每年有超過八十億個塑膠購物袋被棄置在堆填區,即每人每日平均棄置 多於三個塑膠購物袋,數目明顯超出生活所需。膠袋有別於紙張,如果焚燒 垃圾膠袋,會釋出二噁英,損害人類健康和污染空氣;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把 膠袋長埋地土,政府曾經想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但是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 對,並引發示威遊行。然而縱使居民沒有反對聲音,膠袋也不容易自然分解, 即使過了一百年,甚至一千年,膠袋也不會從地球上消失。處理垃圾膠袋問 題,真的令人費盡思量。
我們要建造一個綠色的香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關心自然生態的你,可以 為環保出一分力,我們應該理性消費,杜絕浪費,實踐「減塑」環保行動, 還要養成自備環保袋的好習慣。希望大家看完了這齣影片,能把環保的信息 帶給家人和身邊的朋友, 「要建設美好綠色香港,從你我做起,從今日做起!」
135
計畫花絮
藝術評賞電影-當代中國文化 徵文比賽部分學生佳作(中學組) 由於篇幅所限,部分學生作品只能節錄其具示範作用的內容,供 教師参考,教師亦可印發給學生,以作學習或分析、評鑑之用, 足本工作紙謹請參閱附件。 1. 港大同學會書院 (中三)李泓活作品《追逐》(Chasing) Animations are usually vivid, lively motion pictures created from computer technology. Attractiveness is the key to those animations to draw in the attention of children, who has vast imaginations on fantasies. Though most animations contain monsters invasions, heroic deeds or powerful magic as story elements, not all of them tell a heroic story, some even show creepy images to illustrate issues of the world. Artists use animations as a method to criticize the government secretly to prevent being caught by official laws. A recent one that I watched caught my interest about the ti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It was simply known as "Chasing". "Chasing" debuted in 2011's 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made by famous short film director Wu Qiao. The film is only 27mins long excluding the credits, but I couldn't cut the story short since there are contents jam-packed in every minute. Since the film is used to jud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behaviour, identification and symbolism are used constantly throughout each object and character. Although it helps to avoid government policy, it makes the film rather hard to understand its true meaning as well. That is where imaginations of anime kick in. Audiences could simply have their own version of thought on the film, while each of them will still notice the criticism toward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re isn’t a specific main character in this film, rather a group of people in red cape being the focus. They appear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film, walking
136
計畫花絮 through a snow covered forest. Numerous bizarre objects twine between the gaps of empty branches, such as a mechanical spider with its legs cut off gradually by scissors, a wind-up head bursting into creepy laughter for a few seconds etc. This first part bothers me a lot. From a standard visual stand point, the motion pictures look fantastic and unique. An art style combining pencil sketches and computer 3D models are attractive. But for an animation, it looks odd and disturb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now forest creates a calm environment for audience to seep into the film. If it isn't of the facial expression of the group of caped people, the film would be perfect at this point. Those faces are the plainest exposition I have ever seen, which not only make characters look boring, but they don't fit the environment either. The film doesn't help out when it already loses a key element of movies: spoken languages. No explanation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only states confusion to the audiences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first scene. I would say however the way that Wu Qiao hides the criticisms are very clever. The laughing head mention above symbolizes the evilness within governors to control the people's thoughts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People dressed in red capes are similar to the red guards who promoted Mao Zedong's idea in the revolution. The spider symbolizes old ideas of China were removed. The curiosity to find the symbolic meanings is expanding when more objects are shown on the screen. The freedom of exploring ideas is fascinating to say the least. Aside from the film's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a film must contain a message to tell people through their motion pictures. The message behind is the importance of media, a reason of why the producer decide to create something for people not only to appeal, but also to understand. Every media's beginning starts with introduction on the plot or a general background, and this one is no exception. The question is not what those objects in the opening scene symbolize to form a pictur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stead, we should be asking how those objects symbolize the meanings. Let me use the spider again as an example. Suppose it is used to represent old ideas in China, however I don't seem to see any "traditional" meanings upon the spider. Even in the film the art design for the spider looks quirky, just like a children's toy. After further inspections of the film, I realize two colour tones differ between two
137
計畫花絮 sets of legs. Since a spider has eight legs, with each side having four, it fits Chinese ideals of getting rid of "four old ideas" while sustaining the "four new ones". The problem is with all four legs being cut at one side, the remaining legs could only hold up one side of the spider's body. The director uses this to commen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impractical. There are more objects to be found in the film, but the minute details would leave this review over 30 pages, so it is better for me to leave those behind. After all, the director would like every audience to hav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on the film. Before watching this film, I only se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 bad, terrible and absolute monster to the people. But how? Books are the only resources I have to depic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cts. They are mostly narrative, texted and leaving me no space to imagine those actions. The film answers some incorrect guess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behaviour of the government. I feel relieved to understand my country thoroughly with explanations and interesting motion object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ure left a great impact on China. It was the start of people losing their own ideas, but must follow the ones explained by the government. What if China did not have this event? People might live more freely to create their own world. They will not just follow a path and other's actions, like those caped people in the snowy woods. Instead, everyone in China could just be themselves, having multiple ideas on a wonderland they all agree on. That is the real China I would like to know and meet. Soon and after they gather on a huge snow plateau. It seems their journey is celebrated by synchronized movements and dances. I have mentioned how animations could potentially freak people out. Here's where it begins to show those aspect. Within their party, some caped members lift up their heads and cleanse them within nearby rivers. Once the head float to the other side, another body pick it up to replace the old one he just removed. After a while, the whole group march together towards a grey brick wall. They see a magnificent life on the other side and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 Once they try to change their capes into fancy suits and dress, their shadow drag them over to factories, where they are forced to work, graded and suffered. In the end, they become products for someone yet to be seen.
138
計畫花絮 I didn't expect any progression of a climax within "Chasing". Under the 27 mins pressure and the fact that most objects require some imagination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make "Chasing" difficult to develop. To my surprise, the film didn't turn out to be a documentary that illustrates every issue separately. There is actually a visible storyline that let us follow the fate of the caped people, as I mentioned above. Transitioning from a bland snow land into the big city, a problem emerges when the caped people try to get through the city wall. They want a new life other than poor standards in the snow. Since the character models look bizarre, I couldn't get in touch with those characters. When I watch other movies such as Batman: Dark Knight Rising or World War Z, I often have a sense of compassion or will towards those characters. Saying words in my mind about "You can do it!". Comparatively this film tries to make the same thing happen, but it isn't tense and exciting enough to the audience for that feeling. The film also expects us to be as one of the caped people when we are watching their actions. That is a reason why Wu Qiao uses the same character models for every caped person. This fails from the exact dilemma of ugly character models. With an animation explaining facts of Chinese dark side in the economic reform, having a better touch with the characters certainly helps to make a mark on the situation. Wu Qiao attempts to make wonders happen, unfortunately he falls short on this one. Space of imagination is unlimited though despite all the flaws. From Internet, hypes have been passed on about the correct depiction of the story development, but here's what I think about it. Like North Korea today, the spread of Maoism led to the people working on the same thing together and shared among everyone since they all put effort onto their work (synchronized dancing) . Mao's education helps the country to grow rapidly in economy, but limited the individual's freedom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hemselves. A Chinese slang "Brain Washing" (洗腦) refers to that phenomenon. When they reach the border between new lives after economic reform, they escape from their old life and reach for better materials. Despite this, their old thoughts have not cleared away due to "their brains being washed". These old thoughts prevent them from living on their own life and are yet to be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Shadows dragging the people into factories and force labour). These end products of human corpse arrive in an empty space, solely a vast pale
139
計畫花絮 yellow fill the movie screen. With them piling up like thousands sheets of paper, a mindless child approach the people who suffer in the factory. He creates a "wonderland" just for himself to play in. Facilities include train tracks, Ferris wheel, rhythm decorations etc, all of them use the corpse of those caped people as material. The gruesome scene involves blood and slavery, but the child seems unaware of his mischief. Even after he feels bored with his "toys", he turns to the shadows which was left behind and washes them in the river, similar to the caped people washing their heads on their own. The vast environment of the film makes the stack of human "products" look harmless. They turn out just to be products of the kid, which I believe are the Chinese governors. The whole film focuses on them the whole time, so the evil beings must be them according to the director. The people that were in the factory seconds ago, working nonstop within the tight factory, does not realize they are just toys that the governors can work with to create their wonderland, not theirs. The child baths in joy when ruling the people because no one finds out his work behind. To prevent people from finding o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flaws, they "purified" the souls of everyone with fake blessings and cheers. Since the crowds are heavily affected, those shadow figures can hunt out more caped people who think they have a bright future ahead. This is an almost perfect cycle to keep up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while the people's lives aren't actually improved. Almost. My favourite section of the film would probably be the ending. I like the sudden appearance of the child, despite his wild, frightening actions. The clip uses a wide shot to let me see the whole "wonderland". Since animations are quirky originally, numerous playground rides are visible not only to fit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ld, but to rem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stic movies and animations. Most importantly, I can visualize how many people are tortured under the absolute rule of this child. An extreme image strengthens the belief of its message, which in this example it makes the number of people stand out. It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suffered pain and being played aroun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I am sure that I am not the only one who was shocked by this image. Everyone would know the horrifying fact of the government brought up by Wu Qiao's illustration in the image. During the end, shadows have been washed by the child. The
140
計畫花絮 similarity between the ending and the beginning where there are someone washing part of a human brings out a clue. Does the message behind both incidents be the same? I have interpreted one as cleaning our own minds and fill it up with "national pride", can the one here be interpreted as building the internal soul with these "prides" before people are even born? Multiple links from beginning till the end amplifies the effect of the ending. It makes the film looks intact, connecting similar parts in the beginning and reuse it in the film. Seeing these multiple flaws of China's development, what can I do to help? Even so, what can people in Hong Kong do to solve the human rights problem in China, such that people's ideas aren't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anymore? Unfortunately, despite all the advertisements made in Hong Kong currently, there is little effect on China to change this fact. As we can all see from the massacre in 4/6, numerous people and their hopes to restore self-ideas are crushed under the wheels of tanks. It show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n’t messing around when we play against them. It is a shame we aren't the ones with power. In reality, power wins over everything, and that’s w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se to manipulate their people. They are being controlled not by their will. As a Hong Kong resident, while also part of China, I am disappointed that I couldn't change this fact. That’s why "Chasing" and advertisement on this issue are relatively important in this stage. Though the effect is only to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problem, it is better than to let people get blind under the blanket of China's rule and power. The almost perfect cycle is fortunately discovered by Wu Qiao, and probably Chinese who fights for the right of speech nowadays. I am glad to watch this film as a whole,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differently. Though it isn't a casual film that some might enjoy, but it helps me to think about the suffering behind Chinese development. Thanks to objects giving me imagination and interpret spaces.
141
計畫花絮 2.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中五)
彭創榮作品《刺痛我》
被人「刺痛」的感覺,的確不好受。 主角張小軍因美國金融危機而下崗失去工作,接連又遇上各種不幸的事情。 例如被保安誤以為是小偷,好心送被撞倒的婆婆到醫院卻被誣陷是撞到婆婆 的司機。為了賺取快錢,他不惜和朋友賣假藥丸,偷車牌欺詐。意想不到, 一位更卑劣的人,不但破壞了他們的計劃,更殺害了很多人。主角害怕自己 被警察拘捕,於是跳橋自盡…… 鏡頭方面,距離運用分別象徵不同意義。動畫以遠鏡交代晚上漆黑一片、空 無一人的環境,暗示主角和朋友的生活並非「日」復如是,而是「晚」復如 是。為何主角和朋友要像貓頭鷹一樣,在晚上才會「蒲頭」呢?與其在晚上 消磨時間,為何不好好休息預備在早上尋找工作呢?此種人生態度,我是絕 不認同的!圖像關係的剪接亦甚能刺激觀眾的聯想。故事中兩位商人,在某 一天晚上於一間休閒場所裡浸浴享受,畫面與主角及朋友在寒冷的街道內無 所事事似乎運用了平敘的手法,兩個畫面明顯顯示貧富人士一個生活方式上 的對比。 主角可能說:「被人『奚落』的感覺,的確不好受。」 有人說主角活該,難免情有可原。他的確挺「hea」,不努力尋找工作,深夜 在街上遊蕩。這種生活方式,筆者感到十分反感。身邊的同學聽到老師要求 測驗默書後便怨聲載道,而且每每希望拖延,當所有工作積累在同一天的時 侯,我只能說我會在心中為其他同學送上默默的祝福。 一個 POV 鏡頭,顯示張小軍的視野中,前路茫茫…… 改革開放 30 年,鄧小平提出「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似乎非常成功,但其他 人的生活卻始終沒有改善。否則為何一名大學生要淪落到要去欺詐別人來賺 取金錢呢?第三級經濟發展愈來愈普遍,生活素質怎樣能夠提升呢?客觀來 說,無可否認政府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存在漏洞,成效未見。 故事亦暗示中國社會不人道的行為,警察濫用職權,故亂打人,使有惻隱之
142
計畫花絮 心的張小軍無端被打了一頓。導演使用特寫鏡頭,強調他被打後的容貌,至 今仍歷歷在目。我校老師曾說有一分証據說一分話,有兩分証據不要說三分 話,故事中警察卻在零分証據下說很多分話。如此沒有是非之心的警察,可 謂非人也!主角對白也直接透露出城市發展下衍生出交通擁擠、空氣污染、 毒食品等事件。而故事中的兩位商人都各自希望賺取更多金錢而欺騙對方, 道德標準早已隨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被拋棄,社會責任猶不可在。中國希望 建設文明及和諧社會,但市民卻不參與其中,公民意識薄弱,粗言穢語滿口 飛,這樣能建設真正的和諧社會嗎?現實總是殘酷,此等社會現象,著實令 人悲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主角張小軍亦不例外。可是好心無好報。現實亦 有例子,2013 年 1 月 4 日,河南省蘭考縣的一個孤兒收養家庭起火,導致七 人喪生。十多年前,在醫院當勤雜工的袁厲害多次遇見一些父母將有缺陷的 孩子丟棄,她不忍心,於是帶回家收養。截至 2011 年,已收養棄嬰孤兒 100 多人。因為財務困難,她一直無法辦孤兒院。只能在簡陋的小屋保障孩子們 最低生活條件。可是當地民致局表示袁厲害並不具備收養資格,更有人稱其 舉動只想欺騙低保。有民眾主張此事反映當地政府失職,遲遲未就孤兒問題 為他們保障基本的權利。了解袁厲害的鄰居和親友都為她抱不平,稱其做好 事謂要遭受污衊和責難;許多網友也積極支持袁厲害,批評政府機構不作為。 筆者在此問大家: 「你們認為袁厲害應否被判『過失致人死亡罪』呢?」正所 謂法律不外乎人情,故事中張小軍及現中袁厲害都是好人做好事,可惜偏偏 他們樂於助人的品德不被賞識,反而可能面臨審判。在當代中國下,這種外 乎人情、沒有深入尋找証據便貿然控告及毆打迫供的法律制度下明顯不當。 別人被「刺痛」的感覺,亦刺痛了我的同情心。 不論劇本或設計,均由導演劉健一手包辦,他的努力值得欽佩。動畫頗有深 度,創作者不著痕跡地反映當代中國社會下人民的生活、暗示治安及社會問 題必須正視。此外,故事在官商勾結的實況下也諷刺一番,大家互相利用也 不忘攻於心計,那種見錢開眼的嘴臉,真的在中國無處不在。總括來說,劇 本意義深長,營造出大學生良好品格與為世所迫下而貿然犯罪互相纏繞交錯 下的無奈氣氛。
143
計畫花絮 3. 趙聿修紀念中學(中四) 黃海澄作品《紅姐》 紅姐 ── 一枚在政治運動中被操控利用的棋子;一個在政治運動中向領袖 誓死效忠的學生;一個在政治運動中奉獻了青春的青年。她「輝煌」的一生 和為國無私的貢獻沒有為她帶來幸福的結局。如果時間能重來,她會後悔自 己所做的決定嗎? 這部動畫主要是講述紅姐的大半生。她作為知識青年,在毛澤東「革命無罪, 造反有理」的口號下,忠心不二地執行命令。文革結束,中國改革開放,她 開始了艱苦漫長的下半生。動畫家精確運用了特寫、低角度、遠景角度呈現 紅姐冷漠、堅定的眼神,殺害自己鄰居時的狠心和對毛澤東豁出性命的崇拜, 一步一步引領著觀眾進入文化大革命這段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也讓觀眾感 受紅姐悲慘的一生。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於紅姐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個純真熱情的 青少年,不能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青春」這個詞彙從未在她人生的字 典裏出現。她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為知青只是毛澤東達成政治目的、排斥異 己的工具。毛語錄中的一字一句和手臂上的紅色袖標時刻警醒著她的一言一 行。紅姐把大地主張伯伯殺害後,頭也不回地離去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全景鏡頭把背景所呈現的蒼涼充分地表現出來。烏鴉的叫聲不但包含著對張 伯伯的憐惜,更好像暗藏著對紅姐的同情。用現在很流行的詞語來形容,紅 姐是被「洗腦」了。她就如扯線玩偶般,沒有主宰自己生命的權利。她是文 化大革命的執行者,但更多的是這場政治運動的受害者。 紅衛兵運動為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極大的破壞,毛澤東為結束這一切,下達 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指示,紅姐也因此被遣送 到農村進行勞動。充滿理想的青年頓時成為了犧牲者,他們的未來由此刻開 始就注定是黑暗的。 然而,在紅姐心目中,毛主席依然是她的生命。即使改革開放後,沒有學識、 思想守舊的她根本不能在社會上找到位置,她仍堅守著自己在文革時「受教 育」的原則。紅姐把毛語錄放在床前的一幕,象徵了紅姐與外面的繁華現實 隔絕了,她還沉醉在那已經被淘汰的世界。觀眾心裏禁不住問:紅姐真的沒 有感到一絲後悔嗎?動畫的結局就給予了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再冷漠的人
144
計畫花絮 也是有感情的。也許她是抱著對張伯伯的愧疚和被命運作弄的感歎離開人世 的,回憶不斷折磨著她,讓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 文化大革命本來就是一個無法挽回的錯誤,對知青、對政經發展、對文化演 進,都造成了難以撫平的傷痕。了解歷史,就是讓我們汲取教訓,避免重蹈 覆轍。紅姐這個名字,背後包含著鮮血、悲涼和時代的變遷。這部動畫帶出 的不但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反思今天,以免歷史重演。
4. 趙聿修紀念中學 陳詠琳 作品《Lying in the Sky》 《Lying in the sky》是由本地大學生 Grady Ng 制作的。動畫主要講述一個擁 有翅膀卻不懂得飛的男孩的故事。揭開故事序幕的是一個剛出生的男嬰,環 繞著他的是一部部閃爍著燈光的照相機, 「咔嚓咔嚓」的聲音響個不停,迴旋 在醫院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彷彿在暗示著男孩的與眾不同,是的,男孩是獨 特的,他擁有一雙與生俱來的翅膀。 男孩長大後,他的父親為了給死去的妻子一個交代,所以對男孩的期望很高, 希望有一天男孩可以展翅高飛,但卻不明白自己給了兒子過大的壓力。男孩 一直不懂得飛,但也一直沒有放棄去嘗試,儘管他經歷著一次次的失敗。男 孩受到同輩的嘲笑,他覺得很不忿,終於在又一次的失敗中,男孩沮喪地跟 父親說: 『爸爸,我…我可能不懂得飛…我的翅膀好像愈來愈重了。』加重在 男孩肩膀的,不止是愈趨成熟的雙翅,還有朋輩、家人、自己所給的沉重壓 力。 引發本片高潮的導火線是朋輩對男孩的嘲弄,男孩不甘於成為終日被取笑的 對象,決定要在朋友面前再一次嘗試飛翔,但十分不幸,男孩又失敗了,他 受了傷並送入醫院救治。他絕望地躺在病床上,雙眼空洞地看著天花板,男 孩父親不忍看到兒子這般模樣,父親心痛地對兒子說道: 『不要緊,飛不飛得 到,也都沒有所謂了。其實,盡了力,成不成功也不再重要了。』其實,男 孩就像是現今社會的資優生,擁有與眾不同的能力,而男孩父親也像每一個 資優生的父母一樣,給予兒子過大的壓力,朋輩更認為資優生的成功是必然 的。社會給予資優生過多的期望,不容許他們的失敗,卻不曾明白,其實資 優生們,也只是一群需要鼓勵的小孩子。面對孩子的一次次失敗,又有多少
145
計畫花絮 個資優生父母能像主角父親一樣,在自己的兒女失敗後,給予他們安慰,說 一聲「不要緊」呢? 其實,要欣賞到湛藍的天空,雪白的浮雲,不一定要翱翔天際,只要靜下心 來,平躺在水上,又能欣賞到如斯美麗,在「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中,我們 不會留意婆婆成功把多少支鐵杵磨成了利針,需要我們學習的,是婆婆堅毅 不屈的精神。我們著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至於,男孩身上的翅膀其實可 否帶領他衝上雲霄?誰知道呢?
5.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中四)
黎嘉輝作品《人在囧途》
主角李成功扮演著一個中年的商人,有權有勢有個完整家庭但同時也養著小 三。開頭用了半身鏡,李成功用著近乎鄙視的說話來責罵下屬,不難看到李 成功作為老闆的無情。鏡頭一轉,從一個半身鏡看到一個憨直的農民工牛耿, 加上一句:「人可以不自量力,得厚道」,一個與李成功有著迥然不同性格的 主角出場了。 囧途就在李成功回長沙過年,牛耿就去長沙討債而在飛機上相遇拉開了帷 幕。兩人從飛機到火車到轉搭長途汽車到坐渡輪最後坐上載著家禽的車回到 了長沙,誇張的拍攝給大眾增添不少笑料的同時,亦讓觀眾見到中國農民工 在春運路上的甜酸苦辣。 電影情節上,當中有些鏡頭很值得討論的。在漢口時候,兩人遇到一位街頭 求乞的女子。在普通人看來一個人去求乞應該是一件可憐的事,但在李成功 自以為「見慣世面」的眼中,女子便是那些見慣不怪的騙子。相反牛耿卻不 這麼認為反而向女子伸出了援手。這不正正反映當代中國部分人為富不仁的 行為嗎?身穿名牌,自以為地位高人一等,庶不知內心已被名利所蒙蔽,一身 銅臭,遇到可憐人卻冷眼旁觀的表現嗎? 而牛耿「被騙」後,還說:「騙了才好呢,騙了說明沒人病,沒人病更好。」 此話一出,一股近乎被人遺忘的品質慢慢散開來。反觀牛耿作為代表的中國 廣大農民工,正是社會上容易被遺忘的一群。他們當中或者沒有什麼文化, 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能力,甚至連幾隻字都不認識多個。但是他們卻保存著 現代乘著經濟增長快車以金錢為生活的主要目標的眾多中國人他們遺忘的傳
146
計畫花絮 統品德:淳樸與善心。兩個人不同的性格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同時給觀眾反 思的空間。 另外,李成功在巴士上掉了錢包,幸好否極泰來,好心人拾到並把所有旅館 都找遍了,找到了李成功。而李成功已慢慢感到了人間其實是有善心存在的。 故事繼續發展,當李成功追著「女騙子」到她家時,原本活躍的音樂突然間 停下,鏡頭轉到一班小朋友在畫畫。原來「女騙子」是一位老師,家裡還養 了好幾個孤兒。由於男友遇禍離世,加上有個女孤兒患病急需錢做手術,女 子先逼於無奈出來行乞。李成功深受感動之餘,亦將身上所有錢都捐給了他 們。由此可見,其實李成功心裏面的那份善,並沒有消失只是被世俗暫時遮 蓋住。這一次,李成功將牛耿相信的「人間自有真情在」也表現在自己身上 了。 歷經艱辛,李成功對於自己的角色無論是做兒子,丈夫還是父親的不足感到 了內疚,最後小三也被李成功一家溫馨同和諧感動,自己選擇了退出。而李 成功亦意識到家的重要性。全鏡拍到他們兩夫婦在相擁的一刻,我們亦知道, 李成功的本人和心亦回到家了。 來到故事結尾,牛耿成功「取回債款」。而一個主觀鏡頭(POV shot),李成 功說了一句: 「他是我的債主。」在這個「歸家」的路上,李成功人生價值觀 得到了改變了,重新找回了心靈曾經失去善與愛。李成功認為是牛耿教了他 人生的道理,因此稱牛耿為自己的債主了。 電影在描寫人的同時,導演亦借住電影暗示了不少中國現今的社會問題。例 如農民工被拖欠薪金的問題,貧富懸殊拉大等等。還有電影裏面提到了牛耿 的農場在石家莊,這正正好暗指了中國前幾年出現的毒奶粉事件,部門監管 不力,政府行政效率低以致殘害了不知多少個小生命。另外在火車上兩個主 角因買票問題發生爭執,而隨之而來的保安員遍二話不說想強行拉牛耿下 車。這不就是以貌取人的心態嗎?農民工在中國社會被鄙視被忽略的程度便在 電影中一一呈現了。 然而,本片的不足之處就是導演在電影入面只是很淺顯地向觀眾暗示了一些 社會問題和矛盾,在電影最後一幕,牛耿成為一個老闆。難道不是在宣揚: 「勤奮老實就等於成功」這種思想嗎?就像刻意地去抹走政府這個角色,在社
147
計畫花絮 會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上應該要做的本分,隱瞞了其實這些社會問題就是因 為中國政府內部貪汙腐敗嚴重,行政效率十分低而形成的。當然作為一部商 業電影,要想通過審查,便不能去挑戰政府的權威,這是無奈亦是情有可原 的。 影片名《人在囧途》 ,簡單的題目告訴我們活於當下,人生的囧途上我們難免 會走錯路而覺得迷惘,但更重要的是心靈要保存著真正的自己。敞開自己的 心扉,去發掘你平時忽略而沉澱的那份愛吧!希望在這裡引用一句話送給迷 失的人: 人生是海洋,希望是舵手的羅盤,使人們在暴風雨中不致迷失方向。
6.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中三) 余建歡作品《感覺更好》 這部電影一開始時講述片中主角何武身穿整齊的軍服(低角度的鏡頭令何武 顯得格外神氣) ,他昂首闊步地就進面試室,面試的表現十分理想,可以說是 是完美的,絕對有能力成為這次登月計劃的宇航員。很可惜,何武的弟弟(何 文)是個維權律師,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令信心十足的何武在這次面試中落選 了。成為登月宇航員是何武從小到大的夢想,這次的失敗,令他對弟弟產生 了一絲絲的恨。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次登月計劃一切都準備就緒了。火箭升空的日子也到 了,那天,火箭發射的時候的確很震撼,更震撼的是接下來的一幕,在火箭 升空不久的時間,在半空的火箭突然發爆炸,何武正因落選了,反而避過了 這場事故。可是這次事故對於國家來說面子都給丟盡了。
三年後,國家為了挽回面子,為了向世界展示更強大航天科技,實行螢火計 劃,就是要登陸火星,比起月球真是遙遠得多了。何武終於能夠被挑選成為 登陸火星的宇航員,何武對於被黨挑選成為首個登陸火星的宇航員感到無限 的光榮,他在世人的目光下在 2021 年順利地獨自乘坐「螢火號」成功登陸 火星。在螢火號發射之前,何武對他的家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假如我回來
148
計畫花絮 的時候,我性格變了,行為變了,你們不要害怕,我還是何武,我還是你的 丈夫,還是你的孩子。’在螢火號升空後,一個個的大特寫,見到何武想哭 不哭的,一臉無奈的樣子,到底是為成為宇航員一事而感動,還是什麼原因 呢?接下來,一個個主觀鏡頭見到地球,好像是何武不想離開地球的樣子。
在何武成功登陸火星後,在地球做了一個訪問,這個訪問我覺得很奇怪,因 為何武在登陸火星之前是不會聽英文的,需要翻譯人員翻譯才能回答外籍主 持人的問題,但是何武從火星會來後卻不需要需要翻譯人員的翻譯,就可以 馬上為外籍主持人的問題作出回答,這點很奇怪,難道他在太空中學會了英 文?我想這點不太可能。
在等登陸火星的過程中,何武受到他妻子的錄像,在漆黑的太空艙內,大特 寫何武的表情,見到他露出一點點微笑,但是在他聽到他妻子懷孕了的消息, 表情馬上就變了,好像很無奈的。
原來司令曾經在秘密基地要求何文協助國家完成螢火計劃,去代替何武的身 份,就是國家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航天科技可以把何武送到火星再送回地球, 螢火計劃就是一個‘偉大’的造假計劃,為的是一雪前恥同時證明國家的航 天科技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最優秀的。這樣說,何武不就是為了國家民族利 益犧牲了一切,是個英雄,同時又能完了自己的航天夢。我覺得這都不是主 要的原因,我覺得他是為自己的家人著想而犧牲的,這樣他的弟弟何文就不 用繼續受牢獄之苦了,更可以讓他成為自己,成為國家的英雄,代替自己照 顧妻子,母親,孩子。何文當然不會答應司令的要求,可能他想到這一點, 所以他才答應接受這個任務,當然何文不是為了國家才願意接受這任務的, 他是為了他哥哥,他的家人才願意接受這任務的。
何武獨自走上通往火星的路,在也回不來了。當何武到達了火星,一個個的
149
計畫花絮 遠鏡見到火星上十分虛無,能夠見到的只有身穿太空服的何武和螢火號,很 清楚可以感受到那時何武心裡的那種孤寂。
即使何武和何文的身份有所抵觸,他們走的路都不一樣,但是,他們的目標, 都是一樣,就是希望中國會更好。
電影尾聲,何武的妻子抱著的何文是穿著太空服的,這意味著什麼的呢?個 人認為是妻子想念的是何武,他不願意接受事實,不願意接受在她面前的是 何文而不是何武,希望何文就是何武。另一方面我認為何文已經完全接受自 己成為何武的身份了。
何武妻子生下的孩子是一對雙胞胎,這是否意味著,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呢?
創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 -當代中國文化篇分享會暨頒獎禮 精選圖片與錄影片段 可於網上觀看: http://www.cultamap.com/Cultazine/creativeanimation.html
150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51
參考資料
相關電影或文化機構資料 香港電影資料館 香港電影資料館搜集及保存了很多珍貴的香港電影資料,館藏包 括視聽資料以及電影書刊。電影愛好者和研究者可以在這裡翻查 電影、書刊及文獻資料,甚至可以追溯遠至香港電影史之初,近 至最新的電影資料。 地址﹕香港西灣河鯉景道 50 號 電話﹕2739 2139 網址﹕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index.php
Kubrick Kubrick 是本港其中一個的文化聚散地。它除售賣文化書籍外,亦 設有影碟售賣的專區,影碟包含了海內外知名實驗電影和獨立電 影。 地址﹕香港九龍油麻地眾坊街 3 號駿發花園 H2 地舖 電話﹕2384 8929 網址﹕www.kubrick.com.hk/index.php/zh_hk/
深圳書城中心城(深圳少年宮) 深圳書城中心城裡的音像店提供了大量中海外經典電影光碟,而 且價錢相宜。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福中一路(少年宮地鐵站 D 出口) 電話﹕(86) 755-8289-3888 網址﹕www.szbookmall.com
152
參考資料 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 「文化地圖」為香港非牟利視覺藝術與藝術教育團體。機構通過 定期在國內與香港不同場所舉行非商業營利電影放映會,旨在推 廣錄像藝術。此外,本會也提供獨立短片和動畫學校放映巡禮, 以推廣跨學科的「藝術評賞與通識教育」 ,讓藝術融入不同科目的 課堂內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創意。 「文化地圖」也提供外借/ 代售獨立電影服務。 地址﹕九龍深水埗 9-19 號友來大廈 1 樓 H 室 電話﹕3487 5279 網址﹕www.cultamap.com
本年度供外借有關中國文化議題的動畫與短片如下:- 1.
刺痛我 Piercing I *本片榮獲多項國際大獎 劉健/中國/2010/彩色/普通話/中英文字幕/74’ 2008 年底,金融危機來臨,中國有 很多做外加工的工廠一夜間關門倒 閉。青年工人小張不僅丟了工作, 還被雲霞超市的保安誤當成小偷打 了一頓。心灰意冷的小張放棄了留 在城裡繼續找工作,決定回農村老 家務農…… 關鍵詞:中國改革開放/全球化/金融風暴/世界工廠/城鄉差異/暫住証/戶 口政策/國民生產總值/價值判斷/公義
153
參考資料 2.
塚 A Tomb 張益銘/中國/2012/黑白/1’49” 這是一部以版畫為題材的實驗動 畫,用一個鏡頭貫穿了整個故事的 主線;在內容上呼籲人類在文明發 展的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合 理規劃好人與自然的平衡。
關鍵詞:全球化/世界工廠/城鄉差異/生態平衡 3.
紅姐 Ms. Red 張弓/中國/2009/彩色/普通話/中文字幕/17’ 中國重要藝術家張弓的作品。以短 短 17 分鐘微微道出了張弓鄰家的 一位姐姐,紅姐,經歷了風雨坎坷 的一生,也呈現了中國由文化大革 命走向改革開放的變遷。
關鍵詞:文化大革命/紅衛兵/上山下鄉/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資本主義 /全球化/中國改革開放/城鄉差異/戶口政策/倫理/道德/價值判斷/公義 4.
城管 Urban Management Officer 王斌/中國/2011/黑白/4’ 在回學校的路上,看到被城管打爛 的攤子和哭泣的流動小販,以及網 上流傳的各種悲慘,真的很想做些 東西,雖然微不足道。
關鍵詞:國內城市發展/基層人民/法治社會/公義/底層發聲/公民責任
154
參考資料 5.
漂 Drifting 趙欣/中國/2010/彩色/普通話/中英文字幕/4’ 很多年輕男子離開自己的家鄉,找 尋自己的夢想,但最後都變得孤立 無援及迷失。他們不年輕了,他們 將走向何方?這部電影講述北京一 位大學研究生的生活。當進入社會 的新鮮度一去不復返,他將面臨來 自生活、事業和情感的挑戰。 關鍵詞:國內城市發展/城鄉差異/國內畢業生/個人成長/價值教育
6.
我很勇敢 I Am Brave 李安、王暢、黃遠洋、麥應俊、王曉奇/中國/2010/彩色/6’49” *本片為文化地圖舉辦的「銳角:珠三角獨立動畫競賽」得獎作品。 故事講述了三個患了絕症的小孩子 如何實施自己大膽的計畫把死神捉 住示眾,並以此為「樂」的,講述 這群患了絕症的小孩子是如何看待 死亡與歡樂的…… 關鍵詞:生命教育/個人成長
7.
黛子小姐 Miss Daizi 李冬卉、許韻思、林振軍/中國/2010/彩色/中文字幕/7’11” *本片為文化地圖舉辦的「銳角:珠三角獨立動畫競賽」入圍作品。 黛子小姐,是一隻普普通通的塑膠 袋。自從來到了這個世上,她便得 到人類的寵愛,食品、用品甚至金 魚,全部都用她來裝,雖然匆忙, 可是黛子小姐樂此不疲,感覺自己 受到了重用。在此期間,她還結識
155
參考資料 了速食店的一次性飲料杯…… 關鍵詞:環保教育
8.
雙獵 Double Hunting 黃成希、謝計超、徐旭瑜、高嘉慧、林志峰/中國/2012/彩色 /7’21” *本片為文化地圖舉辦的「銳角:珠三角獨立動畫競賽」得獎作品。 故事發生在一座被現代工業文明包 圍的森林裡,主角獵人進山打獵, 遭遇以狼為首的動物們的反抗,動 物們相互救助與合作,通過發揮各 自的智慧與特長在森林裡與獵人周 旋,最終獵人自食惡果,掉進自己 設置的陷阱。 關鍵詞:城市發展/城鄉關係/環保教育/個人成長
9.
讓我躺在藍天 Lying in the Sky 吳龍峰/香港/2011/彩色/粵語/中英文字幕/11’10” *本片為文化地圖舉辦「銳角:珠三角獨立動畫競賽」入圍作品。 坦斯從出生開始便擁有一雙翅膀, 這引起了各界不同程度的關注。他 的父親希望他能夠飛翔,而他也是 一樣。他渴望著飛翔,渴望著藍天。 可是他總是失敗,直至有一天,一 群壞同學逼迫他走至極限的邊緣, 搖搖欲墜…… 關鍵詞:身分認同/個人成長
156
參考資料 10. 追逐 Chasing 吳超/中國/2011/彩色/19’ *本片入选選了 2013 年荷蘭國際動畫節國際競賽單 追逐的甚麼也追逐不到,阻止的甚 麼也阻止不了。我們在追逐中歡喜 憂愁,卻再聽不到生命的其他聲 音,直到最後成為一個行走的影 子。
關鍵詞: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球化/中國改革開放 /生產線
157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Berger, J.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nd Penguin Books. Berger, J. (1980). About Looking. NY: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Fuery, P., & Fuery, K. (2003). Visual Cultures and Critical Theory. London: Arnol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Williams, R. (1895).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蒂莫西 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如何寫影評》。中國:世界圖書出版, 2009。 廖炳惠,《關鍵詞 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 鄭明憲,〈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收入《中文電子期刊》第 5 期(2003 年 5 月)。 劉仲嚴著,《藝術教學新論:後現代藝術教育》。香港 :香港藝術發展局, 2004。
《文化地圖》2010 年第 10 及 12 期。香港:CultaZine,2010。
158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159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計畫顧問 : 人文學教育顧問 朱耀偉教授 前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 動畫教育顧問
文志華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動畫教育顧問
陳嘉俊先生 順德聯誼會天水圍翁祐中學電腦動畫組總監
創意教育顧問
梁美萍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助理教授
創意教育顧問
馮美華女士 前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監、資深電影藝術教 育工作者
電影評論顧問
葉堅耀先生 資深電影評論
計畫籌委會: 林健雄先生(主席)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高級講師;本會董事 皮 三先生
中國著名動畫家; 「中國獨立動畫論壇」策展人
胡劉斌導演
深圳大學傳播系講師
周冠威先生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兼任講師
譚偉峰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及文化研究系兼任講師
李嘉言女士
項目統籌經理
楊華慶先生
項目統籌
梁焯然先生
兼任助理項目統籌
160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本書編輯:李嘉言、譚偉峰
課程設計/導師履歷:(按筆劃序) 李嘉言女士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文學士,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畢 業。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項目統籌經理。
周冠威先生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碩士畢業,現任該學院兼任講師。
譚偉峰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哲學碩士畢業,現為該學系碩士課程兼任 講師,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系高級研究助理。
胡劉斌先生 中國北京電影學院碩士(導演系)畢業,現為深圳大學傳播系講師。
主辦機構: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為專注推動藝術在學校(Art in Education) 的註冊非牟利組織。旨在透過多元的藝術媒介如:戲劇、電影與多 媒體和視覺藝術協助中小學提高學生的藝術評鑑力、批判思考、共 通能力、高階思維和創造力。機構的董事會、顧問團和會員均來自 中港藝術與文化界教育人員和文化工作者,透過舉辦不同的藝術教 育項目,如巡迴展覽和映展與導賞、培訓工作坊、放映會、分享會 和講座等,推動學校創意教育。
161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合辦機構: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 「文化地圖(CultaZine Ltd.)」成立於 2008 年 10 月的非牟利藝術 團體。成員包括一群學界學者、教師和大專學生、藝術家、導演、 音樂家與企業行政等熱愛藝術者。旨在團結社會各界,共同透過持 續舉辦「仲夏藝贊」與「銳角:珠三角文化交流計畫」等藝術教項 目,推動香港藝術與藝術教育持續發展,促進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 文化交流。
協作機構: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資助機構:優質教育基金 支持機構: 香港藝術發展局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教育局中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鳴謝機構(按筆劃序): 香港電台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 賽馬會體藝中學 貓室 圓筒藝術空間
162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與動漫設計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暨南大學藝術學院 深圳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 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
鳴謝個人(按筆劃序): 馮
宇
應
亮
劉
健
朱耀光
163
計畫顧問與籌委會
164
附件
附件
165
附件
附件一 第一節
中學學生工作紙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一. 《Lying in the Sky》如何運用鏡頭大小(Shot Size): 特寫(close up) :用於表現、強調某些重要的表情、動作、部位,由於特 寫的壓迫力較大,故給觀眾的感覺相對強烈。 遠景(wide shot) :用於交代或介紹環境、表現出主體或主角與環境的關係。 給觀察的感覺相對冷靜。 全身景(full shot) :主要交代主體或主角的外觀。 中景(medium shot) :常用於表現主體或主角的某些上半身動作。 例子
鏡頭 (請劃去不適用者) 中景/遠景/全身景 /特寫
中景/遠景/全身景 /特寫
中景/遠景/全身景 /特寫
166
例子出現在哪段情節? 表達甚 麼?
附件 中景/遠景/全身景 /特寫
二. 《Lying in the Sky》如何運用鏡頭角度(camera angle): 低角度(low angle)即攝影機比主角的視平(eye level)為低,拍出來的效果是帶給 觀眾一個仰視的角度,被攝的主角頓時變得高高在上、高大威猛。高角度(high angle) 即攝影機位置於主角視平之上,拍出來的效果,則是一個從高俯視的角度,主角像 是垂頭喪氣似的,主角的地位在觀眾的心理上變得低微了。攝影機代入了某一位角 色的視點,稱之為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 。 圖中誰處於低角度觀看,誰在高角度(high angle)觀看他人?
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 表達甚麼?
167
附件 第二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一. 《Lying in the Sky》是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畢業生吳龍峰所創 作,而《我很勇敢》則由廣州美術學院的一班畢業生共同創作。試從故事 論述和電影語言分析兩部動畫: 《Lying in the Sky》
《我很勇敢》
故事論述: 主題、 故事內容、 故事結構、 角色設計、 情節和 音樂效果
168
附件 《Lying in the Sky》
《我很勇敢》
電影語言: 舉例說明如 何以鏡頭 (多少或大 小或鏡頭運 動)表達故 事的高潮?
二. 導演如何運用天與海的顏色背景,表達主角在成長階段的情緒變化? 主角和父親在甚麼時分/和天色背景的活動情況 孩童時主角學飛, 父親幫助主角在蔚 藍的天空,金黃色 的沙灘上模擬飛 行。 主角日漸長大,身 體愈來愈重,暗黃 的黃昏下,只見父 子兩人_____ _______ _。
在校園從高處跳下 時,主角出現在沉 鬱的紫色背景下。
169
表達主角甚麼情緒?(可 以圖像表示)
附件
受傷後的主角,晚 上躺在床上,倒望 醫院窗外的月亮和 星星,有如笑哈哈 的樣子照著主角。
主角手上的羽毛都 掉了,他躺在載有 蔚藍天空倒影的海 上。
三. 《Lying in the Sky》中,主角毅然從高處試飛,結果受了重傷。主角 為甚麼那麼想飛?你覺得他想飛的個人目標,是由主角自己決定?還是由 他個人決定。有沒有受其他人例如:他的爸爸,朋輩,或者社會上其他人 的影響?試以電影語言解釋你的看法。
170
附件 四. 兩地青少年成長路,也有相同的地方。與港童的情況相似,內地的一 孩政策,同樣強化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站在父母的立場,你如 果理解他們過度對子女的寄望?作為年青人,你如何處理父母或社會 對你的期望?
五. 主角結果飛不起,他對他的爸爸說:「對不起,我真的很想飛。但是 我飛不起。」爸爸說:「不要緊,能飛與不能飛,都無所謂了。只是努力 過,盡了力,成功與否也不再重要。我只希望你可以開開心心地生活那, 已經足夠。」父親的說話,對主角起了甚麼作用?
六. 《Lying in the Sky》是由香港年青動畫家創作,而《我很勇敢》則由 國內年青動畫家創作。兩位年青導演筆下的兩主角其實都在面對不可改變 的現實環境是怎樣的,但兩人有哪些相似的做人態度?
171
附件 第三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紅姐。紅色中國價值的多樣性」 1. 試以動畫「紅姐」的內容,比較中國文化大革命前、後和改革開放後 三時期的中國文化價值有甚麼不同? 紅色,在當時的文化代表或象徵著 甚麼?
172
附件 文化大革命前
文化大革命
改革開放
城市的鄉村化
鄉村的城市化
人 民 主 要 尊
圖 1(詩書繼世長,忠孝 傳長久)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圖 2,3 誰是思想中心? 如何對待傳統中國文 化?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圖 4 還實行共產主義 嗎?現在甚麼是中心價 值?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祟 或 偏 重 甚 麼 思 想 ?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人 與 人 之 間
如何對待知識分子/長輩?鄰里關係如何?哪個階級(如:無產階級/資產階 級)掌權和受壓逼?
的 關 係 和 階 級 觀 念 如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圖 5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圖 6,7
圖8
何 __________ ? __________
173
附件 紅 色 不 同 時 期 代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圖 9-11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圖 12-13 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表 了 甚 麼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
經歷了文革時期和改革開放後,毛澤東在紅姐心中的地位有沒有改變?她是 逼害者還是受害者?
174
附件 3.
當日的紅衛兵,由跟你們年紀相約的學生組成。那時所謂的「知青」,實指 無知識的青年(陈丹青最新杂文结集:荒废集)。前車可鑑,你認為這段歷 史對今天的學生有何意義?
175
附件 第四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電 影 : 《 刺 痛 我 》 (2010) 導演、編劇、原畫、動畫:劉健 劇 情 提 要 : 2008 年 底 , 金 融 海 席 捲 全 球 , 主 角 張小軍工作的鞋廠倒閉,他丟了工作,並想返 回農村,後來又被雲霞超市的保安誤當成小偷 毒 打 了 一 頓 。心 灰 意 冷 的 他 和 好 友 , 但 最 後 卻 走上一條不歸路…… 重要角色:
張小軍 主角,失業的大學生
大洪 小軍的好友,失業
余大勇 超市經理
黃總
公安隊長
阿德
工程公司老闆
余大勇的親戚
退伍軍人,殺手
176
附件 一、大洪與小軍的對話,反映了哪些不同的世界觀或價值觀? 大洪 的世界觀 和 小軍的世界觀和 大洪的話 小軍的話 價值觀 價值觀 (從農村走到城市的小混混)
(到城市打工的農村大學生)
活在城市的農 村人很可憐
比起汶川災區的 人,我們很幸福
夏天滿街是人 就賣搖頭丸,有 賺錢的機會
夏天可以看到公 公婆婆在公園跳 舞
做人要享受
不捨得浪費肥肉
農村很窮
種田是一種生活 選擇
二、廠長和張小軍有哪些相似的做人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廠長和張小軍的對話反映他們對城市人的生活素質有何看法? 生活質素 城市生活 經濟範疇 社會範疇 文化範疇 環境範疇
177
附件 四、小軍曾好心將馬路上被車撞倒的老太太送往醫院,但結果怎樣?這樣的 事對社會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詮釋「月亮」和「五十萬」在電影中的象徵意義。 「月亮」 「五十萬」 給你什麼 感覺?
出現時對 電影人物 有何影 響?
象徵什麼 意義/價 值取向/ 世界觀?
178
附件 六、 如你是《刺痛我》的農村大學生張小軍,你會怎樣做?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9
附件 第五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1.
什麼是城管?他的職能是甚麼?
2.
試利用以下動畫中的圖像,描述流動小販的故事。片中的城管如何 對待流動小販?你認為城管應不應該這樣對待流動小販?城市應不 應該有流動小販?
180
附件
3. 這是導演創作《城管》的動機: 「在回學校的路上,看到被城管打 爛的攤子和哭泣的流動小販,以及網上流傳的各種悲慘,真的很想做 些東西,雖然微不足道。」你認為導演能藉創作幫助城市中的流動小 販嗎?你想過幫助社會基層嗎?如果有,如何可幫助他們?
181
附件 4. 你對*「食環署窮追小販跳 河溺斃」的新聞報導有何看法?對比 國內和香港對「流動小販」的政策(或方法),你認為有何不同?你有 何感與想?(*註:瀏覽 http://www.singtao.com.hk/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6&month1=6& day1=27&year2=2006&month2=6&day2=27&category=all&id=20060627a03&keyw ord1=&keyword2)
182
附件 第六節 工作紙(一) (中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追逐」放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背景看,你認為…… 紅衣孩子代表甚麼人? 為甚麼出現在雪地上? 他們為何樣貌與身形如此相似?他們在做甚 麼?
圍牆代表甚麼? 牆外是怎麼樣的世界? 紅衣孩子為甚麼能衝出圍牆?為了甚麼?
為何影子能控制紅衣孩子?
你會如何形容他們的生活?
183
附件 放在現今的社會看,你會聯想到甚麼情況相類似?
你會聯想起胖孩子像是現實社會的哪些/哪 個人物?他的遊樂場是如何建成?
184
附件
附件二
小學學生工作紙
第一節 工作紙(一) (小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特寫(close up):用於表現、強調某些重要的表情、動作、部位,由於特 寫的壓迫力較大,故給觀眾的感覺相對強烈。 遠景(wide shot) :用於交代或介紹環境、表現出主體或主角與環境的關係。 給觀察的感覺相對冷靜。 全身景(full shot):主要交代主體或主角的外觀。 中景(medium shot):常用於表現主體或主角的某些上半身動作。 一. 《Lying in the Sky》如何運用鏡頭大小(Shot Size): 例子 例子 運用了甚麼 鏡頭? (請劃去不 適用者)
中景/遠景/全身景/特寫
中景/遠景/全身景/特寫
中景/遠景/全身景/特寫 中景/遠景/全身景/特寫
185
附件 二. 《Lying in the Sky》如何運用鏡頭角度(camera angle): 低角度(low angle)即攝影機比主角的視平(eye level)為低,拍出來的效果 是帶給觀眾一個仰視的角度,被攝的主角頓時變得高高在上、高大威猛。高 角度(high angle)即攝影機位置於主角視平之上,拍出來的效果,則是一個 從高俯視的角度,主角像是垂頭喪氣似的,主角的地位在觀眾的心理上變得 低微了。攝影機代入了某一位角色的視點,稱之為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 。 圖中誰處於低角度觀看,誰在高角度(high angle)觀看他人?
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hot;簡稱 POV ) 表達甚麼?
186
附件 第二節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劇情:黛子小姐被丟棄在後巷。 那裡的衛生環境如何?何以見得?
班別: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劇情:黛子小姐與紙杯先生重遇後, 展開浪漫的愛情故事。 鏡頭所視,他們在那裡?在做甚麼?
色彩運用:背景顏色偏深色?還是偏 色彩運用:背景顏色偏深色?還是偏 淺色?是甚麼顏色?令你覺得黛子 淺色?是甚麼顏色?令你覺得他們 小姐輕鬆愉快?還是沉鬱不歡? 愉快?還是憂鬱?
劇情:二人在欣賞美麗的的風光。
劇情:紙杯先生已經凍死。
那裡的甚麼地方?
紙杯先生在那裡凍死?
色彩運用:運用了哪兩種主要顏色? 色彩運用:背景是甚麼顏色?顏色偏 鮮色調?還是暗色調?令你覺得兩 深色?還是偏淺色?令你覺得他們 人溫馨愉快?還是悲哀? 愉快?還是傷感?
187
附件 第二節
工作紙(二)(小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1.
為甚麼黛子小姐經過一千年時間也死不了?這與她的身體組成成份有關 嗎?
2.
從《黛子小姐》可見,人類如何使用塑膠購物袋?
3.
香港環保署指出:濫用塑膠購物袋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和明顯的環境問 題。2005 年的堆填區的調查顯示,每年有超過八十億個塑膠購物袋被棄 置在堆填區,即每人每日平均棄置多於三個塑膠購物袋,數目明顯超出 生活所需。(撮錄自環保署網頁:http://www.epd.gov.hk) 從右圖可 見,由 2008 年至 2012 年,香港回 收物料的出 口量,以塑 膠回收物高 居首位。
188
附件 資料來源: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 2013 年 7 月 26 日的討論文件。 「按環保署的統計數字,二○一二年香港進口的塑膠廢料有約三百二十 萬噸,大多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澳洲。由於香港《廢物處 置條例》規定,所有進口廢物,無論受污染與否,一律禁止棄置在本 港的堆填區,而香港只有很小數量的塑料再造商,幾百萬噸進口塑膠 廢料其實絕大部分會轉口至內地,其餘也會運至台灣、韓國等。…內 地海關在 2013 年 2 月展開「綠籬行動」,收緊廢物進口檢測標準,所 有可能污染環境的舊衣物、電子垃圾及塑膠廢料等廢物均不得進口, 因此有大量由香港出口及轉口的廢物滯留本港。」(節錄自明報 OL 網 《通識導賞﹕香港……廢膠港?》) 以上資料顯示,中國內地接收了全球不少的洋垃圾(即:日常生活廢 物),其次是香港。而香港更扮演了洋垃圾,把洋垃圾轉口到第三世界 的國家。由第一世界消費,然後由第三世界的人民承受事後的費物。 你覺得公平嗎?試與組員為此不公平的情況想想辦法。 從個人開始做起的辦法:
與家人一起做的辦法:
與學校老師或同學一起實行的辦法:
189
附件 第三節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請提前一星期讓學生完成。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辨認情緒」思維技巧 情緒是內心世界的向外反映,瞭解情緒反應有助瞭解自己,然後找出減輕負面情緒 的方法。試在一星期內記錄最少五件令你印象較深刻的事,並想想這些事情是如何 影響你的情緒好與壞。 感受/情緒
為甚麼
(可用文字或圖畫)
有如此的情緒?
事件 今天在學校不小心摔倒
周圍的同學都在看著,我覺得場面 我有關心我的同學;我在意別人如
在地,林同學主即把我
很鑑介。
何看我,不想在別人面前有失敗的
扶起。
表現。
1.
2.
3.
4.
5.
190
附件 第三節 工作紙(二)(小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一. 「他人觀點」思維技巧 從《Lying in the Sky》你不難察覺主角情緒反應,受著兩方面的影響:一)其他 人看他的眼光和期望;二)主角如何處理別人對他的眼光和期望。試完成下表, 以瞭解主角的情緒的改變: 主角的感受/情緒
他人觀點
(可用文字或圖畫)
爸爸(初期):希望兒子學會飛。認為只是長時 為不負父親對自己的期望,給自 間的努力練習,兒子他日必能成才,與眾不同。己不小的壓力,愈長大就愈不快 樂。 輿論(記者報導主角有對翅膀一幕):以好奇的 期望告訴社會…….. 眼光看長有翅膀的主角。
學校的同學:
爸爸(後期):(主角對他的爸爸說:「對不起, 我真的很想飛。但是我飛不起。」爸爸說: 「不 要緊,能飛與不能飛,都無所謂了。只是努力 過,盡了力,成功與否也不再重要。我只希望 你可以開開心心地生活,那已經足夠。」) 191
附件 二. 辯論比賽 命運的扭轉(Twist of Fate):主角最終如何改變了自己的觀點,扭轉負面的情緒, 使他豁然開朗?你贊成主角的做法嗎?為甚麼贊成/不贊成? 你贊成主角放棄自己的天賦才能的 原因:
你不贊成主角放棄自己的天賦才能 的原因:
三. 參考了《Lying in the Sky》中主角擁有(可能是)天賦才能的際遇後,他能 給你在第二節工作紙(一)情緒記錄有何啟示?請就五項事件,提出改善情 緒的方法。
192
附件 第四節 工作紙(一)(小學學生版)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1.
《我很勇敢》中,主角患有甚麼疾病?
2.
片中的魔鬼企圖想對當中一位孩子做甚麼?結果如何?三位兒童如何 反擊?你認為魔鬼會再來嗎?
3.
片中的魔鬼和三位兒童的大鬥法,如果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代表了一 般人的甚麼境況?
193
附件 4.
《我很勇敢》一片的節奏輕快緊張。其實三位小戰士正處於困境中, 為何導演卻用輕快的音效?導演想向觀眾表達甚麼?
5.
你能否如三位小戰士不斷與與魔鬼對抗?
194
附件
附件三
學生作業的評分表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評分準則:請在評分欄內適當的地方加上剔號。 表現優異
5 一 二
三
四
4
表現一般
3
2
1
理解能力:學生能理解動畫影片的故事 內容。 視覺分析能力:學生能應用簡單電影語 言,如:對白/鏡頭/色彩/場景/音 效等,進一步客觀分析影片故事所涉及 的中國社會或文化議題。 創造力:學生能提出理據,在設定的情 境下,評價影片中有關中國議題的事 件,並提出個人目解(可以提出解決方 法也可提出事件核心問題。) 歸納能力與書寫能力:學生能以通順與 完整的書面語,精簡地表達意思。
總分(20 分滿分):
195
總分:_____
附件
附件四
計畫評鑑──學生問卷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請在下各項,最能代表你看法的方格內填上「」號。 甲部:個人對獨立動畫的意見 1. 在放映會前對獨立動畫的印象: □有趣 □沉悶 □有深度 □艱澀難明 □前衛 □有社會意義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放映會後對獨立動畫的印象: □有趣 □沉悶 □有深度 □艱澀難明 □前衛 □有社會意義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部:個人對課程活動的意見 非 常 同 意
同 意
不 同 意
非 常 不 同 意
課程內容: 播放動畫的形式,能引起我的學習興趣; 1 2
能讓我了解動畫電影的語言;
3
能提升我鑑賞電影藝術的能力;
4
能增加我對現代中國國情的了解和關注;
5
能引發我對社會議題的批判思考;
6
活動能幫助我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價值判斷素質;
7
活動能啟發我的創意思考能力;
8
能增加我對獨立動畫的認識;
9
使我更了解該獨立動畫中的獨立思考精神;
10 活動的課業深淺和份量合適。 其他: 11 總括而言,我滿意是次活動; 12 我認為應再舉辦同類放映活動。 其他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
附件
附件五
計畫評鑑──教師問卷
姓名: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請在下各項,最能代表你看法的方格內填上「」號。 非 常 同 意
同 意
不 同 意
非 常 不 同 意
課程內容: 播放動畫的形式,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 2
能讓學生了解動畫電影的語言;
3
能提升學生鑑賞電影藝術的能力;
4
能增加學生對現代中國國情的了解和關注;
5
能引發學生對社會議題的批判思考;
6
活動能幫助學生反思和提升價值判斷的素質;
7
活動能啟發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
8
能增加學生對獨立動畫的認識;
9
使學生更了解該獨立動畫中的獨立思考精神;
10
活動的課業深淺和份量合適。
11
藝術評賞動畫的教學模式,適合學生的跨科學習
藝術評賞動畫的教學模式,能與學校其他學科結 合,發展單元課程。 其他: 13 總括而言,我滿意是次活動; 14 我認為應再舉辦同類放映活動。 12
其他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
附件
附件六
「環保親身日記」
198
附件
199
附件
200
附件
201
附件
202
附件
附件七
第二節
小學教師講義
203
附件
204
附件
205
附件
全書完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