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年 十週年特刊 卓新平 陶飛亞 李天綱 邢福增 劉家峰 張先清 肖清和 曾劭愷 王政文 歐力仁 謝品然 黃信二 王學晟 林熙強 專文 十年:誌「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之創與立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十週年大事記 明清之際基督宗教文獻中「天使」形象的流播賡衍 《基督宗教文藝叢書》總序 中心動態 學術演講 基研之友 01 07 15 20 25 29 第十七期 SEP 2022 崔久震助理編輯 320314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00號
1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十年 誌「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 研究中心」之創與立 吳昶興* 許多人來到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一定 會看到兩塊招牌,一塊是宗研所,另一塊則是 周聯華牧師題字的「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 究中心」。研究中心發展至今,有了相當的規 模,故此外界常誤以為研究中心是得到大學 經費補助而發展的,事實正好相反,研究中 心不是校級單位,而是設在人文與教育學院底 下,經費完全自募自籌。至於研究中心是如何 成立的?請聽我娓娓道來。 記得 2010 年我還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任 職,9 月的某一天接到宗研所代理所長李信毅 老師的電話,邀請我來宗研所面試,之後我就 面臨天人交戰,到底要繼續留在神學院,還是 在不惑之年回到學術圈從頭來過?為此我跑去 見了周聯華牧師懇談,請他指點迷津,他聽了 我一番話後,建議我去中原大學更合適。後來 宗研所通知我通過面試及三級教評會,2011 年 2 月 1 日我正式在中原大學任教。 我來中原的頭兩年,壓力非常大,一來 是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二來是我嗅到整個 學術氣氛及發展已和我所知有相當的差距,整 個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在 1990 年代和 2000 年 代有著飛速的發展,後起之秀如過江之鯽,最 後則是考慮到我已經投身於神學教育有十年 了,如何結合學術性與教會性的需要成為有益 的發展,這個問題早在中國基督教歷史裡已被 討論再三了,但時至今日問題猶在,做為基督 教大學裡的宗研所,究竟是以傳教性的教育 為重?還是專業性、學術性、通識性呢?或者 予以並重?我不確定其他同仁關不關注這個問 題,但對我而言,這無異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 題。宗研所雖然掛上「宗教」的招牌,但本質 上與神學教育無異。我相當贊同北美神學教育 家法利(Edward Farley)的見解,他認為神學 教育的最終目的,要在上帝的恩典和祂自我的 啟示中,培育學生成為有智慧的人,專業知識 的增長與靈命的進深同等重要,不應將兩者相 互對立或是排列高低。故此,我盼望在中原大 學可以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與任務。 經過數月的思考,我在 2012 年 1 月擬出 一份「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成立計 劃書」,當我把這個計劃書給有關同仁看的時 候,對方認為這個研究中心的名字會不會太長 了?我則表示這些字眼都是研究中心的重要元 素,也是我想發展的幾個對象。於是大家日後 見到的第一份研究中心「簡介」,就會看到我 的說帖:「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為 一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與(關心兩岸三地的基 督教界領袖)產學合作的研究單位,努力於 集結兩岸三地學術圈與基督教界的資源及交 流,為基督宗教提供更高質素的學術活動,建 立基督教研究智庫,促進基督教文化融滲於華 人文化與社會,更積極地、有效地參與公共事 務,在世界做光與鹽。」而在兼顧學術性、專 業性與教會性上,計劃書則拋出了一個長期 性目標:「 促進對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的 學術研究,尤以探討基督教現象對華人文化、 傳統及社會的貢獻。提供基督教研討會及學 術會議,以積極、合乎科學及跨科際的研究方 法,瞭解基督宗教與華人傳統、現代社會之 * 教史。作者為本中心主持人、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敘利亞東方教會史、華人基督
2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間的各樣關係。」這個目標也是結合原有宗教 所的設立宗旨:「 本所以基督宗教研究為核心 主體,並以基督教在中華文化之脈絡與台灣本 土社會之互動下為其研究方向,期為台灣之基 督宗教學研究以及基督教與華人文化本土化關 聯性之研究工作,克盡心力。」(《2008 年中原 大學宗教研究所評鑑報告》) 如何達成以上的理念與目標,初步的構思 是以研究出版、田野調查、成立智庫、辦理基 督宗教領域的研討會或學術會議、舉行華人基 督宗教論壇、組織實地考察團,可謂敲鑼打鼓 震天嘎響,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力有未逮,因 為這些事情都是要錢要人才能做得下去。 非常不可思議的是,2012 年 1 月 21 日新 北市召會歐陽家立長老和我在電話中談起了 這個計劃書的構想,他有意促成,並找了蒲公 英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督教標竿教會的魏悌 香主任牧師,歐陽長老熱心於兩岸基督教事 務,魏牧師則是非常擅於經營文化事業、社會 服務事業以及文字工作的牧者,長頸鹿文化事 業、安德烈食物銀行、蒲公英希望月刊、基督 教今日報都是在他手裡創辦。我在 2 月 4 日將 計劃書寄給了歐陽長老,並附上我和同仁的科 技部計劃書。大概到了 2 月底以後彼此逐步形 成共識,歐陽長老、魏牧師義無反顧鼎力支持, 並給予三年經費推動我提出的構想。5 月我著 手研究《中原大學研究中心設置暨管理辦法》 (2011 年 5 月 5 日,後在 2012 年 6 月 7 日又修 訂),準備向學校申請設立研究中心。 由於蒲公英希望基金會代表業界,因此我 嘗試在人文領域內申請「產學合作類型」的研 究中心,而非過去的「學術研究或學術服務類 型」的研究中心,因需要一位計劃主持人來擔 任研究中心主任,因我才來中原大學不久,委 請另一位資深同仁來擔任主任,他非常客氣堅 辭不受,願意擔任我副手,研究中心的人馬 於是抵定,我在 7 月填好和中原大學申請成立 研究中心的表格以後,即在 23 日和歐陽長老、 魏牧師約在台北見面商討定案,趕在 9 月前完 成申請。在申請前,計劃書裡增加了一項工 作,每年暑期舉辦兩岸基督教高級研究班,接 受 30-40 人報名,以推動兩岸基督教年輕教牧 之間的交流,並分享推廣台灣現有的基督宗教 學術成果。 2012 年 8 月,研究中心最早的一批委員 名單出爐:我(主任、召集人)、曾慶豹(副 主任)、李信毅,一切都擘劃差不多了,8 月 16 日即與蒲公英希望基金會聯繫進行合約書的 擬定,8 月 28 日收到對方函覆,訂於 2012 年 10 月 1 日至 2014 年 9 月 30 日執行我提出的計 劃,總經費是 360 萬,通過基金會在經費上的 資助,錢和人都到位,在 9 月聘了研究中心的 第一位助理、也是宗研所畢業的校友許光璇加 入這個團隊,協助我們從荒蕪到綻放的辛苦歷 程。每一個新成立的研究中心都必須在大學的 研究推動委員會裡做簡報,於是我們對於簡報 下了一番功夫,包括如何將宗研所、蒲公英希 望基金會的標幟做出設計,呈現產學合作的氣 象,在內容上展現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的 融滲,以爭取委員會的支持和肯定。9 月 25 日 我正式在研推會裡簡報,並在當天下午 5 點收 到通過的通知,這即是研究中心正式在中原大 學誕生的日子,歸屬於人文與教育學院底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主持研推會的是陳夏宗副 校長,他一再詢問我,確定要以「產學合作類 型」來申請嗎?因為人文領域通常能得業界的 挹助總是少之又少,他的擔心和顧慮不是沒有 道理,但我當下清楚表達要嘗試看看。 由於學校需要研究中心正式的英文名稱, 我們也想好了英文名稱: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簡寫為 RCCC,並順勢成 立中心網頁、申請正式聯絡電郵、設計 DM。 為了研究中心的招牌,我特地跑去台灣浸信會 神學院找了周聯華牧師,請他惠賜墨寶,而 ▌ 2013.10.13揭牌儀式
3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周牧師毫不猶豫答應了,立刻拿起宣紙折了數 折,算好字距與字體大小,奮筆疾書,不一會 兒就寫好交給我。我欣喜若狂,立刻拿去做招 牌,並在 10 月 13 日舉行「揭牌」儀式與活 動。當天還邀來人育學院潘正德院長,宗研所 歐力仁所長,以及研究中心的幕後推手歐陽長 老、魏牧師到場致詞。掛牌後,研究中心就以 新的樣貌在宗研所裡扮演學術出版及演講活動 的左右手。 研究中心正式運作後,與各地志同道合 的學者連結起來,最早邀請的一批學者裡,有 復旦大學的李天綱教授、中國社科院的趙曉陽 教授、福建師範大學的林金水教授、香港中文 大學的邢福增教授、美國杜克大學的連曦教 授、美國波士頓學院的吳秀良教授、美國南 衛理大學的溫司卡教授、美國德堡大學的江勇 振教授、上海大學的陶飛亞教授⋯⋯等,這些 知名學者帶來的講座振聾發聵,引起很大的迴 響,也是研究中心從草創得以賡續很重要的 原因。 此外,我們在 2013 年 3 月隨即推出《通 訊》,邀請一些學者以較短的篇幅發表較為前 沿的研究,並找了研究生編輯世界教會新聞, 提供一個瞭解普世教會發展趨勢的平台。《通 訊》一開始屬於半年刊,全彩印刷,成本所費 不貲,但後來經費實在短缺,於是在 2020 年 9 月改為一年刊。《通訊》除了學術研究文章外, 偶爾也會昭告天下我們預計的出版計劃,目的 是吸引更多資源的投入。一年又一年累積下來, 我們的觸角也伸及一些極具潛力的年輕學者身 上,像是浙江大學的周東華、上海大學的楊衛 華、香港中文大學的王曉靜、中央研究院文哲 所博後研究林熙強、文藻大學的張勤瑩、台北 大學的查忻、現於日本任教於金城大學的松谷 瞱介、台灣大學的黃克先、彰化師範大學的胡 其瑞、政治大學華人主體性研究中心的葉先秦 ⋯⋯等,這些年輕學者所帶來更多元、更廣泛 的研究視角及學術成果,彷彿三稜鏡一樣,為 中心增添了炫爛奪目、目不暇給的色彩。 《通訊》最了不起的是能收到台灣文學家 張曉風女士的稿子,有天我無意中得悉曉風女 士有篇逸史在手,我大膽向其同仁表示願意刊 登這篇稿子,稿件文字雖然不長,卻承載著有 份量的歷史記憶,曉風女士在這篇短文後補了 一個後記:「 某教會出紀念特刊紀念吳長老離 世十年,邀我寫稿,卻遭退稿,理由是『調性 不合』。咦?調性不合不是好事一樁嗎?吳昶 ▌ 學者演講:美國南衛理大學溫司卡教授(前排左三) ▌《通訊》創刊號
4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興老師知有此事,便邀我把這一段逸史交他留 誌。」我們因禍得福,能夠得到這篇名為〈謝 謝你當年肯聽我這小豆子──寫給吳勇長老〉 留誌,知悉中華福音神學院差點被香港某神學 院歸併的經過,歷史意義非常。 研究中心發展初期,有一個非常重要任 務,就是推動「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即 利用暑期來舉辦兩岸三地的基督教研究班,讓 兩岸三地的青年基督徒或基督教領袖有一個平 台,可以通過學術性的課程以及參訪活動供彼 此認識與交流,宗研所的學生也可積極參與其 中。但考驗隨之而來,在 2013 年我們要執行 這個構思,馬上遇到的是招生問題,如何讓我 們的資訊可以傳遞至大陸的教會和有需要的人 身上?加上大陸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要如何 一一宣傳?這看來簡單卻是一個難以達成的任 務。所以一開始,我們是透過自己手邊上的人 脈,逐一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推廣出去,初步 嘗試的結果,發現是上海、溫州兩地較有反 應,但人數並不多,第一屆原先要招攬 30 位 名額,最後僅來了 10 位。第一屆原訂要安排 四個課程:新約概覽(周聯華)、教牧神學(魏 連嶽)、福音與傳播(魏悌香)、基督教與中國 文化(吳昶興),結果只有我和周聯華牧師開 課,打了頭陣,算是打響第一砲。凡事總有一 個開始,因為有了第一次經驗,加上第一次學 員非常直接和我們分享他們的體驗與建議,第 二屆招生就非常順利,人數很快來到名額的上 限,此後宣傳與招生不再是難題,課程與活動 的安排也更加精緻,第三屆、第四屆人數很快 就超出 30 人的名額。很可惜的是,當暑期基 督教研究交流班發展至最巔峰,卻因為蒲公英 希望基金會無法再繼續支持我們,經營越來越 困難,加上兩岸交流觸礁幾近停滯的狀態,在 2018 年辦了第六屆便宣佈暫停這個計劃。 研究中心還負有另一個重任,中心在創立 之初,隨即規劃了「歷史文化叢書」,這套叢 書與我的研究興趣極為相關,我先寫好了總序, 交待了這數十年有關中國基督教史這一課題的 歷史變遷與發展,以及各地重要的學術社群與 學者,第一年即推出三本,有何慶昌的《謝扶 雅在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彭淑敏的《師 資與財務:民國時期之福建協和大學(19161949)》、本人編著的《再──解釋:中國天主 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這第一年的三本就成 了研究中心後來整個出版的奠基之作。隨著時 間的推展,2016 年我們策劃了「聖經詮釋叢 書」,主要是宗研所有了正式的聖經老師,王 學晟老師是至今未變的主編之一;2018 年我又 和香港原道交流學會的王濤老師、四川大學西 方古典哲學與宗教研究所的黃路蘋老師合作, 策劃了「基督宗教思想叢書」,發展至今,歷 史文化叢書出了 20 冊,聖經詮釋叢書出了 7 冊、基督宗教思想叢書出了 4 冊,我們的出版 像滾雪球般蓬勃發展。 在上述三套叢書進展期間,研究中心在 2016 年 2 月 18 日與香港浸信會出版社(國際) 有限公司簽了合約,這也是研究中心第二階段 的產學合作,這個合約也是和我過去在台灣浸 信會神學院從事浸會史有關,並得到當時候出 ▌ 2013年第一屆「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
5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版社的社長唐榮敏牧師及總編袁玉麟經理的大 力支持,而整個合作計劃「浸信會中國基督教 歷史文化叢書」還邀得了年已 96 歲的周聯華 牧師做為總策劃,很可惜第一本書 2017 年問 世時,周聯華牧師已於 2016 年 8 月 6 日安息, 無緣得見這套書的出版。原本這個計劃是要慶 祝出版社在 2019 年邁入 120 週年紀念,合約 分兩階段進行,最初計劃出版 12 冊專書,後 減為 10 冊,每階段 3 年為一期,每期港幣有 108 萬,兩期合共 216 萬港幣,金額實在不小。 但計劃實行沒多久後,香港浸信會出版社社長 及總編都換了人,出版方針及彈性都因為繼任 者上台後,我方都受到相當的限制,因此合作 至第一期結束後,便終止了第二期的合作。第 一期最後合共出版了十本,《浸信會中國基督 教歷史文化叢書》出了五冊,包括《周聯華與 華人教會研究論文集》、《易的神學:周聯華著 作補遺》、《去荊鋤:張亦鏡文選(一)》、《元 始有道:十九世紀浸信會中文聖經翻譯》、《徘 徊於保守與開放之間:徐松石的思想歷程》; 另一個集子《謝扶雅全集》出了五本。較為可 惜的是,這套書受限於出版社的政策不流通於 市面,僅以認捐方式取得書籍。 隨著與香港浸信會出版社的簽約,當年 9 月研究中心即變更為「學術研究或學術服務類 型」,主要是有鑑於接下來的發展是以學術出 版為主軸,變更也是為了日後的轉型,因為大 環境快速的變化,我們幸運得到大型基金會的 支持恐怕是機會渺茫。研究中心變更為學術類 型,並耕耘數年後,我們在 2019、2020、2021 年連續獲得中原大學研究中心評鑑「學術類第 一等獎」,我在 2020 年亦獲頒「產學合作耕耘 獎」,這些殊榮都是始料未及的,但獲得這些 獎項,一切寵辱得失皆可拋諸九霄雲外,我們 的辛勞與付出終於得回報。 今年邁入第十年,我和上海交通大學文 學院的楊一老師合作推出了「基督宗教文藝叢 書」,這是研究中心啟動的第五套叢書了,楊 一老師在未完成博論之前曾來台灣中央研究院 文哲所進行訪問,並同時申請研究中心訪問學 者一年,她在基督教文學的造詣上啟發我甚 多,特別是我讀到她寫的〈此在的基督徒:論 張曉風宗教精神的文學體現〉,發現文學與神 學兩者之間存有真空地帶,實有待進一步補充 與闡發。或許是水到渠成,2018 年旅居澳大利 亞的學者楊曉莉博士當年在 Brill 出版了她的 大著《一場海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中國 人的回家之路與耶穌基督的關係》(A Dialogue between Haizi’s Poetry and the Gospel of Luke: Chinese Homecom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Jesus Christ),她即尋找我們進行中文版的出 版,原本我有些躊躇不前,因為出版譯著的成 本實在太高,中間還涉及要與原出版社洽談合 約與授權,常常不是太順利,因此我顯得不是
6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太積極。後來我想到研究中心的作者群裡,有 好幾位正是文學創作與研究的好手,這是一個 值得開發的場域,何不大膽而為之呢?正如 叢書的總序提到多部基督教經典作品:奧古 斯丁的《上帝之城》、《懺悔錄》,但丁的《神 曲》,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狄更 斯的《聖誕頌歌》,魯益師的《返璞歸真》 等,無一不是世界名著,這裡頭有太多值得研 究的東西,文學的滲透力、穿透力、感染力, 如同活水從天灌下,滔滔不絕,宗教信仰經由 文學技巧多元的表達,成為直指精神品格與美 學的要求,我們欠文學太久太多了,值得放手 一搏。於是研究中心在 2019 年 12 月接觸了楊 曉莉老師,並於隔年 6 月確定接下楊曉莉《一 場海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中國人的回家 之路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中文版的製作,並同 時規劃「基督宗教文藝叢書」,後來任教於上 海交通大學的楊一老師慷慨允諾襄助,整個籌 劃製作的過程又像是一場征戰沙土的旅程,今 年 5 月《一場海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終 於付梓面世,我們辛勞有了代價。 這十年裡,值得一書的是,讓我毫無後 顧之憂是研究中心幕後的助理,中心的助理前 後只有兩個人,最初的三年是許光璇助理,後 面的七年則是與宗研所毫無淵源的游宜霖助 理。許光璇可以說是研究中心前期運作很重要 的助理,她也是宗研所校友,對於校內運作非 常快即能上手,幾個重要的項目都是從她開 始,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歷史文化叢書、 學術演講參訪等,無一不是在她有效率的行 政下完成,但她在 2015 年 6 月因人生另有規 劃決定離開。光璇決定離開,對我來說彷彿失 去了左右膀臂,當時馬上就要面臨第三屆的暑 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而報名人數又是非常踴 躍,沒有幫手協助打理前前後後的工作,實在 無以為繼。這時正好將要自中原景觀系畢業的 游宜霖,我看她平時在宗研所裡工讀,做事仔 細認真,相當盡職,在我鼓勵下,她願意承接 了中心助理這一重責大任。宜霖多才多藝,辦 事牢靠,研究中心許多活動的海報都出自她 手,中心的臉書粉專在她經營下,也有了更高 的能見度,更重要的是,她對帳目非常細心謹 慎,從不出錯。故此,研究中心轉型成為小額 捐款的自營模式下,仍能維持至今而不墜。這 兩任的助理之於研究中心的成長居功厥偉,不 能不記她們一筆。 ▌ 中心初期的工作討論,最右為許光璇助理。 《禮記‧曲禮》說:「人生十年曰幼, 二十曰弱,三十曰壯⋯⋯」,研究中心甫經最 重要的幼年期,期盼還能志行萬里朝向更為健 壯的體質。回首這十個春秋,總感時間不夠用, 覺不夠睡,壓力從沒少過,若問有何遺憾之事, 我特別感到可惜的是 2021 年曾有機會出版連 曦老師的《血書:林昭的信仰、抗爭與殉道之 旅》,只是研究中心工作量實在太多,經費的 壓力實在太大,讓連曦老師可能感到不安心, 於是這本書就輾轉到了台灣商務出版。當我看 到台灣商務出版這本書的效率和品質,我實在 感到慚愧,也非常慶幸連老師的選擇是對的, 若是交在我們手上,恐怕不知還要拖上多久, 而成品也無法像現在這樣,這也同時提醒我們 的效率和品質還有許多成長與改善的空間。於 此,不禁感謝過去眾多包容和支持我們的學者 們,因著他們的理解和容忍,研究中心的出版 才有今日的規模。還有近年許多默默在財政上 扛著我們過大江大海的「基研之友」,因為有 這許多的同行者們,在我們有如列王記裡撒勒 法的寡婦和兒子一樣時,卻能經歷上帝持續的 供應和拯救。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淚流與享受, 都有!撰此文以誌不忘!
7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2 2012.9.25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成立 2012.10.01 與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簽約 2012.10.13 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2013 2013.3 通訊創刊號出刊 2013.7.14~22 第一屆【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 2013.8.27~29 兩岸基督教論壇 2013.11 第一套叢書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離散中的 基督徒身份建構:謝扶雅思想歷程》 2013.12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2《民國福建協和大學之 研究:以師資和財務為例 (1916-1949)》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十週年大事記
8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4 2014.4.01~6 福建參訪團 2014.5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3《再—解釋:中國天主 教研究方法新拓展》 2014.7.13~26 第二屆【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 2014.9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4《聖母瑪利亞在中國》 2014.10.01 與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兩岸交流協會簽約 2014.12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5《被遺忘的中國童年: 芝罘學校與內地會傳教士子女》 2015 2015.5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6《天風的沒落:艾迪對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回應》 2015.7.13 第三屆【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 2015.10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7《修辭.符號.宗教格 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 2015.11.20~21 國際學術研討會【內地會內地會來華 150 年】
9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6 2016.1 獲獎:本中心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7《修辭.符 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 究》,作者林熙強博士榮獲科技部「博士後研 究人員學術著作獎」,獲頒獎金十萬元及獎牌 一面。 2016.2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8《一個外國傳教士俘虜 的長征:成邦慶回憶錄》 2016.2.18 與浸信會出版社(國際)有限公司簽約 2016.7.11~15 第四屆【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 2016.10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9《中西並重 : 監理會在 華事業研究 (1848-1939)》 2016.12 第二套叢書出版:聖經詮釋叢書 1《從基督到 基督教:耶穌運動的發生、發展和轉型》 2017 2017.6 第三套叢書出版: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歷史文化 叢書 2017.7.10~18 第五屆【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 2017.8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0《中國之後何處去 ? 中 國內地會 / 海外基督使團 (CIM/OMF) 和國際傳 教運動之全球地域化》 2017.8 與四川大學古典哲學與宗教研究所、香港原道 交流學會簽訂《基督宗教思想叢書》備忘錄 2017.10.23~21 與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合作舉辦歷史圖片巡迴 展【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布五百週年】 2017.12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1《當代溫州基督教研究》、 出版:聖經詮釋叢書 12《有福的人:詩篇第五 卷的架構和神學》
10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18 2018.6 第四套叢書出版: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1 《本性與超性:聖多瑪斯.亞奎納倫理學反思》 2018.6 成立「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基金」招募 基研之友 2018.7.2~10 第六屆【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 2018.7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2《全球靈恩運動與地方 基督教:一種生活史的考察》 2018.10.19-21 國際學術研討會【希羅經典在當代亞洲處境中 的詮釋與應用-耶穌運動以來重要文本之研究】 2018.12 出版:聖經詮釋叢書 3《勝過死亡:馬太福音 的門徒觀》 2019 2019.4.18~24 與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合作舉辦【上帝說華 語|聖經中譯與華人文化歷史百年圖片展】 2019.6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3《「溫州教會」領導模 式再思》 2019.7.11~12 參與青宣大會及舉辦神學沙龍 2019.10 出版:聖經詮釋叢書 4《照著麥基洗德的類型 永遠為祭司:從第二聖殿猶太文學看希伯來書 的麥基洗德》 2019.11.27 獲獎:榮獲中原大學 108 學年度研究中心評鑑 學術類「第一類等」獎 2019.12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4《新編基督教在華傳教 史》、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5《晚雨聖靈:真 耶穌教會的再定位與全球五旬節派研究的想像 和再現》
11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20 2020.3.21 台灣聖經公會合作舉辦【聖經詮釋講座-彼得 後書/猶大書】 2020.4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6《中國加利利的歌聲: 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 2020.8.21 神學沙龍 2020.9 出版:聖經詮釋叢書 6《新約修辭學與腓立比 書:敵對者與保羅的福音》、出版:基督宗教 思想叢書 2《論尼布爾:一項神學研究》 2020.12 出版: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3《生命之靈 : 田立 克生態聖靈論的研究》 2020.12 獲獎:榮獲中原大學 109 學年度研究中心評鑑 學術類「第一類等」獎 2021 2021.2 獲獎:本中心主任吳昶興老師榮獲 109 年度中 原大學「產學合作耕耘獎」 2021.2 出版: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4《危機與釋經─潘 霍華在教會抗爭時期的聖經詮釋 1935-1938》 2021.4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7《他者與我者之間:漢 語基督教的本土實踐與跨文化對話》 2021.6 出版:聖經詮釋叢書 7《從耶利米哀歌看希伯 來詩歌的詩節結構》 2021.8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8《「教會的公僕」── 湖南聖經學院簡史 (1916-1952)》 2021.12 獲獎:中原大學 110 學年度研究中心評鑑 學術 類「第一類等」獎
12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2022 2022.3 獲獎:本中心出版作者李穎婷、唐洪林 榮獲周 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2021 年優良博士論文獎」 2022.4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19《中國西南苗族基督徒 與國家(1900-1960)》 2022.5 第五套叢書出版:基督教文藝叢書 1《一場海 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中國人的回家之路 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2022.6 出版:歷史文化叢書 20《罪身成義:溫州基督 徒的信仰和生活》 2022.9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成立10周年 本中心已邁入第十個年頭,發展至今,在 不斷累積下,我們的成果已廣泛被看見,陸 續獲獎,分別在 108、109、110 年連續三年榮 獲中原大學所頒「研究中心評鑑學術類第一類 等獎」,出版叢書亦獲得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 會「2021 年優良博士論文獎」優等博士論文獎 以及佳作博士論文獎,這對於研究中心是莫大 的榮譽與肯定。從最初蒲公英希望基金會鼎力 支持,認同我們的理念,使中心站穩了腳步; 其後有周聯華牧師居間領導,促成香港浸信會 (國際)出版社對本中心的支持,使中心的出 版更為國際化。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我們與 各地的學術群體或個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有 志一同地為基督宗教的文化事業耕耘不懈。 我們期許研究中心忠於上主託付,在出版 上提供更專業的學術叢書,同時舉辦更優質的 講座以開拓信徒的視野、提供他們靈程長進、 邁向成熟及增進對上帝的認識,於此我們會更 加戮力不倦! 訪問學者 ▌ 葉漢浩教授,來訪日期2017.7.18~7.27 ▌ 楊一博士,來訪日期2017.9~2018.6 ▌ 沈道偉博士,來訪日期2017.10.16~11.2 ▌ 江逸涵博士,來訪日期2018.2.1~6.30 ▌ 葉菁華教授,來訪日期2019.8.26~11.15
13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學術演講一覽
14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15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明末歐洲雲檣東邁,耶穌會士泛洪濤之湟 波遙颺華夏,隨之舶來者除「天學」與「西學」 外,不少與天主信仰以及西方哲學、科學相 互貫涉的名詞,也在明清之際譯入中文,更 跟隨文言而至白話的推迻一路演迤,在中文 語境中確立形象而延續至今,而「天神/天 使」即為一例。就晚明來華耶穌會士刊刻的圖 像而言,最早出現「天神/天使」樣貌者,出 自萬曆三十三年末(1606)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贈與其時安徽歙縣製墨名家 程大約(1541-c. 1616)的四幅版畫,程氏收 入其墨譜《程氏墨苑》第十二卷。利瑪竇《西 字奇蹟》的原型為利氏以拉丁字符標注中文 聲韻的四篇文字,除〈述文贈幼博程子〉外, 取材自福音故事的〈信而步海,疑而即沉〉、 〈二徒聞實,即捨空虛〉、〈淫色穢氣,自速天 火〉的三篇,皆附有以西班牙耶穌會士納達爾 (Jerónimo Nadal, 1507-1580)所繪《福音故事 圖集》(Evangelicae historiae imagines , 1593) 為摹本的畫像,最後則有一幅利氏題為〈天主〉 (“Tien chu”)的古聖母像。這幅畫像中的聖母 右手持花,左手懷抱聖子,頭後有光環,上書 拉文「萬福瑪利亞,滿被聖寵者(“Ave Maria, gratia plena”)」,光環之上則是三位身著長袍的 明清之際基督宗教文獻中 「天使」形象的流播賡衍* 林熙強** 鬈髮天神,舒展翅翼,手捧皇冠於聖母頭頂 1。 《程氏墨苑》收錄的四幅版畫,是現存明末最 早的天主教版畫,而上述〈天主〉一幅中刻畫 的三位天神,則是晚明首見的天神圖像,其形 象頗似清初潘國光(Francesco Brancati, 16071671)在《天神會課.天神會規》(c. 1673) 的描述:「天神本無形像,而所畫之像,必是 美貌少年,其義取精純潔白,絕無罪污之意 也。今聖教立天神會,齊集教中之童子教以要 理,欲其效天神之精潔,將來長成,可望無染 罪污,而得天上之全福耳。」2 在前及圖例中,「天神/天使」的圖案形 象雖然鮮明,卻未見任何文字的描述。就來華 耶穌會士的圖像作品續而觀之,在《程氏墨苑》 收錄的四幅版畫之後,羅儒望(João da Rocha, 1565-1623)的《誦念珠規程》(c. 1619)與艾 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的《天主降生 出像經解》(1637)中,3 也陸續可見衍繹自 《福音故事圖集》的福音故事場景。這兩部作 品圖文並茂,其中也有多處出現天神,而在圖 像之外,自此天神也開始出現於文字的敘述中。 以《誦念珠規程》開篇的第一幅圖為例,師徒 的對話中導師先問「十五超性事如何」,門生 答之以「首五條,喚作 聖母瑪利亞歡喜事」 * 本文入選「2021 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個人組論文,首先於 2021 年 12 月 15 日在「道統循繹.天使 衍嬗:義理發微及其轉譯」的場次宣讀。後蒙本中心邀請,使本文有機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圖像到文字」、「從天神到使者」、「從文言到白話」三節,篇幅式呈現較完整的樣貌,其間復蒙吳昶興教授補充本文仍可發展的思路與增補的宗教文獻,謹此再申謝悃。本文原分「從日以「歷史文化演講」的形 15,000 字,今濃縮如次。 ** 助理教授、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作者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博後研究學者、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 1 “Tien chu”(天主),利瑪竇題(1605),原刊於程大約編《程氏墨苑》,程氏滋蘭堂刊本第十二卷(合肥:黃山書社, 2009),頁 1104。 2 見潘國光:《天神會課.天神會規》,收入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杜鼎克(Adrian Dudink)、蒙曦(Nathalie Monnet) 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二十六冊(臺北:臺北利氏學社,2009),20:9。此後引用該集叢,以《法國 圖》簡稱之。 3 社,見羅儒望:《誦念珠規程》,收入鐘鳴旦、杜鼎克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十二冊(臺北︰利氏學 2002),1:515–574;艾儒略:《天主降生出像經解》,收入鐘鳴旦、杜鼎克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 獻》,3:527–582。此後引用該集叢,以《耶檔館》簡稱之。 《誦念珠規程》到《出像經解》──明末天主教版畫評述〉,《文化雜誌》(關於晚明耶穌會士在華付刊的圖像作品,另參莫小也:〈從 Review of Culture)第三十八期(1999),頁 107-122。
16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Mysteria gaudiosa/Joyful Mysteries),即今所稱 「歡喜五端」。其中第一端聖母領報(Annuntiatio nativitatis Christi/The Annunciation),門生則續 答「第一,是諳若嘉俾阨爾(angelus Gabrihel/ angel Gabriel),朝拜 聖母,報說 天主選他 為母」。4 導師再問「你用念珠誦經默想十五條, 怎麼樣做」之後,則有「誦念珠首一分的規 程」,當獻祈如下: 【歡喜一】極有德,極有福,童貞 瑪利 亞,我念這亞物十遍,在天一遍,虔恭拜獻與 爾,敬祝爾歡喜。昔日諳若嘉俾阨爾,奉 天 主的命,來報於爾,致恭致敬,說道亞物 瑪 利亞,滿被額辣濟亞者, 主與爾偕焉,又奉 報於爾,說道 天主費略,選爾為母,將降孕 於爾最純淨的聖胎,為人救世,爾於是時,謙 恭酬答,說道我乃 主之婢女,願賜成於我, 如爾之言。5 在這段根據〈路加福音〉中,「天使加俾 額爾奉天主差遣」預報基督誕生(1:26-38)的 譯文中 6,羅儒望是用音譯的方式表述 “ἄγγελος/ angelus”一詞;儘管《誦念珠規程》中的版 畫多次出現天神顯像的畫面,行文之中也不乏 「諳若」之名,然而書中並未見對於此詞更進 一步的解釋。 羅儒望在《誦念珠規程》譯寫的聖母領 報經文,更完整的譯文首見於陽瑪諾(Manual Dias, Jr., 1574-1659)的《聖經直解》(1642)。 在《聖經直解.第九卷》釋「聖母領報瞻 禮」的章節,陽瑪諾譯〈聖路加第一篇〉如下 (1:26-38): 維時天主遣天神嘉必爾,詣加理勒亞地納 匝肋得府,朝報童女,既適達未宗人名若瑟, 童貞之名瑪利亞。神入室朝曰:「亞物,滿被 額辣濟亞者,主與爾偕焉!女中爾為讚美。」 渠聞驚異,默思來繇。天神復告曰:「瑪利亞 勿驚,幸獲天主聖寵。適將懷孕生子,立名時, 稱之耶穌。厥位天位,厥稱至高者之子,天主 將賜以達未厥父御座。永王雅各伯家,厥國永 無疆之國。」瑪利亞應曰:「我既童身,爾言曷 行?」神答曰:「聖神將降臨,安息爾上,更 至上之能,將庇蔭爾,緣攸產子,誕時厥聖純 備,其稱天主之子是也。且爾親依撒伯爾,雖 年老胎荒,今猶 姙 有六月,天主無有莫能行之 行。」曰:「主之婢女在茲,希惟知汝之言,至 成於我。」7 陽瑪諾的譯文中以「天神/神」翻譯 “ἄγγελος/angelus”,並在隨後第十一卷釋「諸 天神兼諸位宗徒瞻禮」的段落,首先闡釋天神 性體,點出天神的兩種主要形象:其一乃「遣 使」的形象,謂「天神者,西土原文曰『諳 若』,天主造成萬有初,即造一無形之體,極 其靈明,有始無終,而能借氣成形,以見于 人,以傳主命。非人死能變為者,每稱天神傲 此」,其「使者」的職責如「上部又次上之神, 以座為名(Thronus)⋯⋯天主時有大事,前示 斯神,命示世人」,以及「中部次神,以主為 名(Dominationes)⋯⋯引導示諭世上國主」8。 其二則為使者之外的「守護者」形象,如「下 部上神,以力為名(Virtutes)⋯⋯天主欲行異 事,行大聖迹,大變世物,顯罰世人,恆用 斯神之力。又守國、守省、守王,兼為斯神 之職」,又如「下部次神,以遣使之首者為名 (Archangelus)⋯⋯天主欲默祐聖人,賜知前 事,恆遣斯神,若使之首使者然。又守府、守 縣、守官、守鳥獸草木之類,兼為斯神之本 職」9;隨後在釋「護守天神」的章節中,謂 「凡人一出母胎,各有護守天神,率世晝夜不 離,其所授恩,筆舌弗詳」,故約數其概十二 種,而其中第九種為「人出遊外,守神作伴, 扶倦慰憂,使安得歸」10,則在守國守鄉之外, 又增添守人的護守之功。而這些對於天神職責 的描述,無疑也建構了天神在中國的形象。 4 羅儒望:《誦念珠規程》,《耶檔館》,1:516。 5 羅儒望:《誦念珠規程》,《耶檔館》,1:521-522。 6 此處經文依據的思高本《聖經》,為思高聖經學會譯釋之《千禧版聖經》(臺北︰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2000)。 7 陽瑪諾:《聖經直解.第九卷》,收入吳相湘編:《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六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4),5:23812385。此後引用該集叢,以《三編》簡稱之。 8 陽瑪諾:《聖經直解.第十一卷》,《三編》,6:2600-2602。 9 陽瑪諾:《聖經直解.第十一卷》,《三編》,6:2602。 10 陽瑪諾:《聖經直解.第十一卷》,《三編》,6:2604-2605。
17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關於天神的「使者」與「守護者」兩種 形象描述,亦不乏見於其他晚明耶穌會士的 中文譯著。基督宗教信仰脈絡中的 “ἄγγελος/ angelus”,最早由耶穌會士譯為「天神」,案 “angelus” 一詞的本義即為「使者」,這也是天 神在中國的最初形象,如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天主降生引義》(1635)上卷第一 章〈天主無始,初製天地人物,而時宰之〉所 示:「天主初制造天地,即化成二種靈明之 物,其一純神,絕不著形,是謂天神。靈明大 德,通徹萬理,其數無算,總分為九品,皆 供天主使令。」11 時至清代,馬若瑟(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在《聖母 淨配聖若瑟傳》(c. 1725)中,也有耶穌引《古 經》(瑪 11:10)云「我遣諳若譯言天神與爾為 前驅」的描述 12,闡明使者的本質。如前所析, 在報信使者之外,天神在中國的另一形象則與 「守護者」相關,而明清之際的儒家天主教徒, 甚至運用這個守護者的形象回應耶穌會士對於 儒家喪葬與祭祀等禮儀的疑點。 《李師條問》(c. 1695)是清初天主教徒嚴 謨(聖名保琭,1640- ?)回答耶穌會士李西滿 (Simon Rodrigues, 1645-1704)一系列關於禮儀 問題的集答,由其父嚴贊化(師從艾儒略,聖 名盎博削,1651 年貢生)鑒訂。在「問官長敬 城隍何義」這一條的回答中,嚴謨考辨如下: 愚按城隍之祭,三代以上無之,觀明《禮》 所引,始見於孫吳,後代傳為祀典,其始或 一二處,至宋而遍天下,明則京省郡縣俱立廟 矣。有司歲時致祭,亦關考成,祀典遂隆重焉。 夫謂成邑聚處,有神以護守之,其理誠然。但 祀說必正,若以為乃人所為者,如紀信、灌嬰 之說則謬矣。若目今城隍廟,塑造多像……更 大非禮。倘居言路者能題疏釐正,為郡縣者能 革去諸邪條,明正其為上帝所遣之天神,肅禁 禱祀,獨存一主,寫護守城隍之神行之,則庶 無失也。13 城隍祭祀在明清仍然流行於民間,嚴謨視 城隍為城市的守護神,他反對城隍「乃人所為」 的中國民間信仰觀點,但身為天主教徒,他卻 發現可以利用天使崇拜以及天使的「守護者」 形象,重新解釋城隍的定義,或可因此化解禮 儀上的爭議。14 而此處以「上帝所遣之天神」 對應「護守城隍之神」,也呼應了前引《聖經 直解》中所闡述「守府守縣」的天神職責。 在論及教義的宗教文獻之外,耶穌會士 的宗教文學作品之中,亦可見前述天神守護 外出遊子的形象,殷弘緒(François Xavier d’Entrecolles, 1664-1741)的《訓慰神編》(c 1730s)即為鮮明的例證之一。案《訓慰神編》 的故事底本乃思高本《聖經.舊約》中的〈多 俾亞傳〉,故事講述尼尼物城的猶太俘虜多俾 亞(Tobias)一生昭事天主,奉教甚篤,常年 施仁心行善工,即使因為橫禍不幸失明,亦不 改堅定的天主信仰。老多俾亞失明後,命子小 多俾亞赴鄰城友人處,取回多年前寄存的積 蓄,此時天神辣法阨爾(Raphael)乃喬裝伴 行,沿途保護,小多俾亞因此得以化險為 夷,取回父親的銀錢之外,更娶美眷而歸,還 治瘉了父親眼疾。一家團聚,歡喜不已之際, 方知一路伴行的辣法阨爾乃專事醫治的總領 天神,因多俾亞一家事主行善,故奉遣前來守 護 15。 承前所引陽瑪諾《聖經直解》例,倘若 我們循《四福音書》相關文本繼之再探,則更 可清楚演繹出明清之際宗教翻譯上 “ἄγγελος/ angelus” 一詞的演化,以及其如何在清代季年 白話文中延續點滴。我們不妨由福音書的幾部 翻譯取徑,從耶穌會士陽瑪諾的《聖經直解》 (1642)、巴黎外方傳教會白日陞(Jean Basset, 11 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一輯》,四十四冊(鄭州市:大象出版社,艾儒略:《天主降生引義.天主無始,初製天地人物,而時宰之》,收入張西平、馬西尼、任大援、裴佐寧主編:《梵蒂 2014),1:333。此後引用該集叢, 以《梵蒂岡》簡稱之。 12 馬若瑟:《聖母淨配聖若瑟傳》,《法國圖》,15:183;另參吳淳邦、李奭學、黎子鵬主編:《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二卷, 文學與宗教研究叢刊 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1:109。 13 嚴謨:《李師條問.問官長敬城隍何義》,《耶檔館》,11:200-201。 14 另參王定安:〈天儒喪祭禮遭遇之辯中辨〉,《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二十五期(2018),頁 110-111。 15 王美秀、任延黎分卷主編:《東傳福音》,二十五冊(合肥:黃山書社,見殷弘緒:《訓慰神編》,收入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系列之三, 2005),3:91-124;另參吳淳邦、李奭學、黎子鵬 主編:《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1:121-179。
18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MEP, c. 1662-1707)所譯《四史攸編耶穌基利 斯督福音之會編》(c. 1700)、賀清泰(Louis Poirot, 1735-1813)所譯《古新聖經》(c. 1805) 以及新教傳教士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1803-1851)的《聖書註疏》(1838), 略探明末至道光年間基督宗教傳教士所譯經典 中,“ἄγγελος/angelus” 一詞的演變與延續以及 對於近代白話文的影響。 案《瑪竇福音》的脈絡,耶穌由加里勒 亞來到約但河,為成全義,而領洗於若翰(瑪 3:13-15),其後禁食四十晝夜,三退魔誘。陽 瑪諾在《聖經直解.第四卷.封齋後第一主日》 對這段三退魔誘的情節翻譯如下(瑪 4:1-11): 維時神攜耶穌赴曠野,欲魔至試誘。主晝 夜連四旬既齋,後饑,乃誘感者近,曰:「爾 倘為天主子,此石變為餅。」主答:「《經》云: 『人生匪獨繫於飲食,惟繫於天主口攸發諸 命。』」魔次攜迨聖府,置之殿頂,曰:「爾倘 為天主子,蹈空自隕。「《經》云:『伊命其天 神,手捧扶爾,使腳勿踏石上。』」耶穌曰: 「「《經》亦記云:『勿妄試天主。』」又次攜之高 山絕巔,令視四方諸國,暨厥榮光,曰:「此 皆我與爾, 苐 屈躬伏地奉我。」耶穌曰:「娑 殫去!「《經書》曰:『夫可奉可事,惟爾主天 主。』」乃魔遂遁,天神遂與共具。16 而在《四史攸編.第五章》中的「三退魔誘」情 節,則是白日陞譯自《路加福音》(路 4:1-13): 耶穌滿于聖神離若丹,以聖神感往曠野, 四十日而被魔誘焉。彼諸日無喫,而日盡乃饑。 魔鬼語之曰:「若爾為神之子,命此石變為 餅。」耶穌答之曰:「《經》云:『人生不獨以餅 乃以神諸言。』」魔鬼又帶之于高山,以天下萬 國現之于頃俄,語之曰:「此全權與厥榮,我 欲給 尔,蓋皆經付于我,我隨意給人,爾且若 我前屈伏皆歸爾。」耶穌答之曰:「《經》云:『伏 崇爾主,神而獨事之。』」又帶之于柔撒冷而置 之殿頂上,語之曰:「爾若為神之子,即自此 投下,蓋「《經》云:『其為爾命,厥使保護爾, 扶爾于手,不使爾或蹶躓于石。』」耶穌答之 曰:「己【《經》】云:『勿試爾主。』」神諸誘既 盡,魔鬼暫時退遺【遣】之,而神使遂進供奉 之。17 儘管兩本福音書中魔鬼的三次誘惑次序有別, 然而上例中白日陞選擇的文體風格與文理深 淺,較之陽瑪諾幾無二致;然而悉心觀之,白 日陞譯文中對 “ἄγγελος/ angelus” 卻有不同於陽 瑪諾的譯法。案陽瑪諾在《聖經直解.諸天神 兼諸位宗徒瞻禮第十一卷》的闡釋,「天神者, 西土原文曰『諳若』。天主造成萬有初,即造 一無形之體,極其靈明,有始無終,而能借 氣成形,以見于人,以傳主命」。耶穌會士將 “angelus”譯作「天神」,至賀清泰《古新聖經》 猶然;然而“angelus”本意即為使者,故在白 日陞筆下首次譯作「神使」,反而更能呼應陽 瑪諾所稱的「以傳主命」。而「使」這個原本 係屬於宗教的專有名詞譯法,不但在宗教文本 中持續沿用至今,化作思高本與和合本《聖經》 中的「天使」,甚至已演化為白話文中的一般 名詞。 明清基督宗教文本中類似的文例仍夥,若 隨時序向下推延,高古與土白之間用語的演變, 還可再從賀清泰的《古新聖經》以及郭實獵的 《聖書註疏》中覓得不少「天神/天使」的例 證。在《瑪竇福音》第二十四章中,耶穌預言 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毀滅以及人子來臨的先兆, 《古新聖經.聖徒瑪竇萬日略》中賀清泰譯之 如次: 那日的苦難後,日忽變黑了,天不發光, 星從天下墜,諸天之磉搖動。那時,人子的十 字號現於空中,世上眾族大哭,也見人子乘雲 來,赫嚴威權,遣己天神吹號,高聲聚四方選 的善者。18 《古新聖經》譯事功成(c. 1805)後兩年,第 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颺抵廣州,數年後同為倫敦傳道會 的米憐(William Milne, 1785-1822)來華,他 16 陽瑪諾:《聖經直解.第十一卷》,《三編》,4:1801-1807。 17 本文所用白日陞《四史攸編耶穌基利斯督福音之會編》,為思高聖經學會創立人雷永明神父(Gabriele Allegra, 19071976),在 1938 年所藏的史路連抄本(Sloane Manuscript)。該抄本無頁碼,引文出自該本第 15-16 頁。 18 三十四冊(臺北:臺北利氏學社,賀清泰譯:《聖徒瑪竇萬日略.第二十四篇》,在鐘鳴旦、杜鼎克、王仁芳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續編》, 2013),33:324;或見李奭學、鄭海娟主編:《古新聖經殘稿》,九卷(北京:中華書局, 2014),8:2735。
19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們選擇以《三國演義》為範本的中庸文體翻譯 《聖經》。郭實獵曾短暫加入倫敦會宣教工作, 他編寫的《聖書註疏》則非但採用了類似《三 國演義》的中級文體,甚至是將整個《聖經》 故事融入一個以三國為背景的敘事之中。郭實 獵杜撰了農夫郭良合對三子講述《聖經》內容 的框架故事(frame story),在《聖書註疏.第 一回》開篇即稱:「漢朝年間,世界大變。靈 帝無道,宦官弄權,禍因惡積,地震又海水泛 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群凶縱橫殘 剝海內。由是霸王興焉:劉備繼正統,曹操專 國弄權立魏也,孫權篡奪創吳國,各妄動干戈, 殘虐生靈,連百有餘年戰鬪不息矣。」而前引 賀清泰譯人子來臨的先兆段落,在《聖書註疏》 中則鋪陳如下: 東漢光武八年,耶穌進耶路撒冷京都之時, 大眾鋪衣在路,他人砍木枝撒於路矣。又前後 眾人呼曰:「萬福歸於奉主之命而來者。」…… 又先述猶太國將亡,百姓四散,地方躁踏也, 亦曰:「當難之後,太陽變暗,太陰不光,星 宿墮地,天勢震動,方人子之兆必現於天,諸 國萬民必哭於地。」遂仰人子,以大勢榮光乘 雲而來,差諸天使吹響號筒,四方聚集選民, 由天邊地涯而來也。言者指審判來日矣。於是, 耶穌自天降臨。坐其榮威之時,萬國必集其臺 前,遂決罪惡徒,將遭永刑,惟義人可享永生 也。19 從陽瑪諾《聖經直解》古奧文體中的「天神」, 到白日陞《四史攸編》中的「神使」,再到賀 清泰《古新聖經》近乎白話文體中的「天神」, 乃至郭實獵《聖書註疏》中所用「天使」,時 至十九世紀中期,在文體及語體的演變之外, 這些宗教詞彙也逐漸在中文語境中確立用法 而延續至今,甚至成為白話文中常用的一般 詞彙。 在前文所舉各種述及「天神/天使」的 基督宗教文獻之外,自歐洲耶穌會士在明末入 華以來,也不乏闡述天神性體的專論,如高一 志(Alfonso Vagnone, SJ, 1568-1640)的《神鬼 正紀》(c. 1633),在利類思(Lodovico Buglio, SJ, 1606-1682)譯就《超性學要》(1654)之 前,率先援引《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æ, c. 1265-1274)中敷釋天神性體意志諸題,詳闡 諸如「天神品職」、「神守之恩」、「神鬼超性之 識」、「天神魔鬼之辨」等要旨,而其中亦不乏 見對於天主使者與人間守護者這兩種形象的描 述 20。時至光緒年間,曾經翻譯《四福音書》 的清末耶穌會士李問漁(1840-1911),因感 「自來作述諸家,亦未有天神專論,言念及此, 深為慨然」,故作《天神譜》(1881)以為闡 釋,是為天主教會的第二部天神專論 21。新 教傳教士在光緒中期也有關於天使的專論: 倫敦會傳教士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 1822-1900),在廣學會發行的《中西教會報》 (Missionary Review)上,發表三期連載的論文 〈天使論〉,以造物之梯解釋草木牲畜人民三等 造物之種類,推論天使之實在 22。 這類以析論教義為主的聖書類著作與真教 辨護類著作,闡釋了教義中天神的本質,而以 此為依據,在宗教文學類的作品中,「天神/ 天使」又以使者與守護者兩種形象,演化為故 事中的各種角色。經由這些文例,我們可略探 從明清之際宗教文獻中的「天神」,到現今中 文用語「天使」的形象演變過程,也可見「天 使」的形象再也不只見於基督宗教相關的出版 品,而已演化為文學創作中常見的喻依,使這 個原先舶來的宗教詞彙納入中文詞彙之中。 19 郭實獵:《聖書註疏.第四回:慈悲彰照》,道光十九年(1839)新嘉坡堅夏書院藏版,China and Protestant Missions. B, Bible, and Its Separate Books 6(Leiden: IDC, 1982),頁 57b-58a。 20 見高一志:《神鬼正紀.卷之一》中〈天神品職〉與〈神守之恩〉兩章,在《梵蒂岡》,29:183-198;另可參肖清和:〈晚 明天使論:高一志與《神鬼正紀》初探〉,《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第十六期(2019 年 3 月),頁 123 附表 2 的整理。 21 肖清和:〈晚明天使論:高一志與《神鬼正紀》初探〉,頁 121。 22 慕維廉:〈天使論一篇〉(“Angels”),載《中西教會報》第九次(1891),頁 10b-12b;〈天使論二篇〉,載《中西教會報》 第十次(1891),頁 5a-6a;〈天使論三篇〉,載《中西教會報》第十一次(1891),頁 8a-9a。
言類(
) 等。基督宗教做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宗教之 一,對世界文學的影響有目共睹。德國文豪歌 德(
Christian Literature) scripture)、基督宗教非 Christian non-fiction)、基督宗教寓 Christian allegory)、基督宗教小說類 Christian fiction)、基督宗教詩歌類(Christian poetry)與基督宗教戲劇類(
小說類(
(
20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日本當代宗教社會學者橋爪大三郎與大 澤真幸在《基督教如何創造西方世界》(2011) 中指出,「由基督教樹立的西方文明創建出人 們所居住的現代社會,無論我們是否信仰基督 教,都不可避免受其影響」。自基督宗教入唐 以來,基督宗教做為信仰的「舶來品」,與中 國本土思潮持續發生各種衝突與融合。文學與 基督宗教之間的關係,同樣也饒富意義。基督 宗教在數千年的興替過程中,其外延不斷擴 展,逐漸跨越純粹的宗教意義,轉換為集合 多重結構的文明範疇。做為文化重要表現形 式之一的文學,自然也不例外。在英語世界, 通常認為基督宗教文學(
Christian theatre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 of Goethe: Written by Himself, 1824
於《回憶錄》(Memoirs
是涉及基督宗教主題的寫作,採用了基督宗 教的世界觀,涵蓋自由廣泛的各種文體,主 要包括了聖經類(
)中嘗有此言:「我一切深刻的 思想,乃是從我對《聖經》的信仰而來;我 的道德生活和文學著作,都是從《聖經》得 到指示。《聖經》乃是我一生最可靠雄厚的資 本,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奧古斯 丁(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的《懺悔 錄》(Confessiones)、《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的 《神曲》(Divina Commedia ),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與《復樂園》(Paradise Regained),約 翰本仁(John Bunyan, 1628-1688)的《天 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的《聖誕頌歌》 《基督宗教文藝叢書》總序 (A Christmas Carol)等一系列我們耳熟能詳 的世界名著,乃至二十世紀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 1898-1963)神學凝思的長青之 作《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 1952),無 不深刻地打上基督宗教的烙印。一如饒宗頤 先生〈中國文學史上宗教與文學的特殊關係〉 (1993)中所言,「宗教思想之與文學,就好像 一物的內蘊與外廓互相依存著表裡的關係。宗 教必待文學而後有高度的表達,文學作品應時 代而轉移,必借宗教思想來充實它的內容」。 文學衍變發展的長河裡,基督宗教從信仰 觀念、道德情操、人物用語、歷史傳說以及靈 性光亮等各個領域,為文學提供了取之不竭的 靈感與素材。反之,無論是基督宗教神學所啟 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是有關教會 運營狀況或基督徒的信仰之旅,也同時得以借 助文學的形式廣泛傳播,將影響普及至社會大 眾。同理可知,當基督宗教的教義理念、核心 精神在東方之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逐步參與 到當地社會生活及意識形態各個方面時,固然 會對中國已有的悠久文學傳統構成挑戰,但其 中蘊含的行為方式、價值觀點以及倫理守則等, 也同時會為古老的中華文化輸送新鮮血液,繼 而滲透入漢語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中。
21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漢語基督宗教文學的端緒,肇始於明季 歐洲耶穌會士的宗教文學翻譯,以及清初耶穌 會士的文言小說創作;有清一代說部大行,上 述宗教文學的源頭活水為新教傳教士繼承,傳 教士的白話漢譯小說與中文創作紛然並起,及 至清末華人基督徒創作的「時新小說」,遂逐 步邁向具有基督教色彩的中國現代文學。早在 1920 年,周作人〈聖書與中國文學〉一文,就 特別從精神和形式兩面向指出基督教與中國新 文學之關係。可見白話漢語文學甫一誕生起, 就與基督宗教相遇並串聯起了牽絲扳藤的緊密 聯繫。到了 30 年代,雷霆兆在〈中國基督教 文藝問題雜談〉一文中,更率先對基督教純文 學加以自覺且切實的提倡,指出基督宗教若想 達到其改善人生的目的,首先要靠宗教家的說 教,其次便要依賴於文藝作品強烈的感召力。 不僅要正面表現基督信仰的偉大,同時還要應 正視現實,不迴避基督教內部的陰暗面。許地 山、茅盾、蕭乾、冰心、曹禺、蘇雪林、凌叔 華等現代著名作家,均留下過並蘊育著充沛基 督教主題和思想的文學作品。儘管態度、立場 各有千秋,或推崇基督精神、或耶佛會通、甚 至持有「反耶穌」的論點,卻同樣充分見證了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20 世紀上半葉的 中國基督教文學,在文壇大家的帶領和耕耘 下,繪製出宏闊的畫卷。隨著時光的流逝,泛 黃史料中老一輩作家們已漸行漸遠,但事實上 漢語基督教文學的脈搏卻從未停止過跳動,此 後漢語基督教文學雖然歷經浮沉,但始終做為 一種闡釋信仰或與心靈對話的方式,伴隨著基 督教在漢語文化圈的存在而繼續發展。 1979 年,湯清博士及其夫人湯張瓊英女 士為獎勵並培植華人基督徒創作本色文藝,宣 揚基督福音和基督教信仰特質,在香港信義宗 神學院出資設立「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金」。獲 得該項獎金者至今已多達六十餘人,參選的作 品由香港、臺灣、中國大陸,延伸至海外,所 參與之出版社也日益增加。特別在 20 世紀末 的當代漢語文學中,我們再次看到基督宗教文 學蓬勃的潛力:以北村、施瑋、余杰等為代表 的作家,為我們帶來了《我和上帝有個約》、 《叛教者》、《香草山》等力作,其中有先鋒反 叛的神性書寫,有真實厚重的人物群像,也有 毫髮畢現的心靈描摹,種種不一而足。在臺灣, 基督宗教文學具備在主流文壇與其他形式作品 同場競技、一較高下的實力。以張曉風、宋澤 萊等為代表的基督徒作家,多次斬獲「國家文 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文學大獎。可見在 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宗教與文學,縱然分屬 兩個領域抑或學科,卻有著互為表裡、揉雜滲 透的親密關係。文學植根於宗教,將文本的敘 事技巧用於闡釋神學的本質,而藉文學多元的 表達形式,神學的精神內涵,透過跨學科雙向 視野愈益普及與豐厚,突顯出彼此之間的精神 品格和美學訴求,以及複雜的矛盾與張力。因 此漢語基督宗教文學作品,成為漢語神學與文 學跨學科研究的堅實基礎,在來自兩岸三地 各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學者,諸如李奭 學、黎子鵬、梁工、 禇 瀟白、宋莉華、林熙強 等人的努力下,有漸成一門顯學之趨向。 回首當下,除了上述已蜚聲海內外的名 家,有一群新人在漢語基督教文學傳統的繼承 與創新之中,雖然默默而非籍籍,但卻勤勤懇 懇地寫作,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國基 督教文學有了實實在在的成績。這些成績也正 是「基督宗教文藝叢書」將要致力於介紹和推 廣的重點。本叢書得以出版,要特別感謝「中 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研究中心」,以及臺 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支持基 督宗教的出版。前者一直忠實地承繼中原大 學宗教研究所的學術志向,竭力在華人基督宗 教學術研究的領域耕耘;後者以其豐富的經 驗,不辭艱難促成此一出版計劃。區別於教會 建制內向的教理抗辯性或曰護教性,「基督宗 教文藝叢書」秉承過去以來堅持的揀選準則, 即注重融合會通的外向的文化性與多元性,不 僅限於傳統意義上狹義的基督宗教文學,譬如 信徒創作的讚美詩、禱文、宣道文等,同時鼓 勵廣義的基督宗教文學,即基於作家立場,包 含著基督宗教的主旨和精神的文學作品。冀望 「基督宗教文藝叢書」碩果纍纍,觸發公共空 間更廣泛的參與和討論,不斷為漢語基督宗教 文化事業添柴加瓦,是所至盼。
22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研究中心出版叢書◆歷史文化叢書◆ ▌歷史文化叢書 1 -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謝扶雅思想歷程 ▌歷史文化叢書 2 -民國福建協和大學之研究:以師資和財務為例 (1916-1949) ▌歷史文化叢書 3 -再─解釋:中國天主教研究方法新拓展 ▌歷史文化叢書 4 -聖母瑪利亞在中國 ▌歷史文化叢書 5 -被遺忘的中國童年:芝罘學校與內地會傳教士子女 ▌歷史文化叢書 6 -天風的沒落: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回應 ▌歷史文化叢書 7 修辭 • 符號 • 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榮獲科技部博士後 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 ▌歷史文化叢書 8 -一個外國傳教士俘虜的長征─城邦慶回憶錄 ▌歷史文化叢書 9 -中西並重:監理會在華事業研究 (1848-1939) ▌歷史文化叢書 10 中國之後何處去?中國內地會 / 海外基督教史團 (CIM/OMF) 和國際傳教運 動之全球地域化 ▌歷史文化叢書 11 -當代溫州基督教研究 ▌歷史文化叢書 12 -全球靈恩運動與地方基督教:一種生活史的考察 ▌歷史文化叢書 13 -「溫州教會」領導模式的再思 (1867-2015) ▌歷史文化叢書 14 -新編基督教在華傳教史 ▌歷史文化叢書 15 -晚雨聖靈:真耶穌教會的再定位與全球五旬節派研究的想像和再現 ▌歷史文化叢書 16 -中國加利利的歌聲: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 ▌歷史文化叢書 17 -他者與我者之間:漢語基督教的本土實踐與跨文化對話 ▌歷史文化叢書 18 -「教會的公僕」──湖南聖經學院簡史 (1916-1952) ▌歷史文化叢書 19 -中國西南苗族基督徒與國家(2022 年新書) ▌歷史文化叢書 20 -罪身成義:溫州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2022 年新書)
23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 聖經詮釋叢書 ◆ ▌聖經詮釋叢書 1 -從基督到基督教:耶穌運動的發生、發展和轉型 ▌聖經詮釋叢書 2 -有福的人:詩篇第五卷的架構和神學 ▌聖經詮釋叢書 3 -勝過死亡:馬太福音的門徒觀 ▌聖經詮釋叢書 4 照著麥基洗德的類型永遠為祭司:從第二聖殿猶太文學看希伯來書的麥基洗德 ▌聖經詮釋叢書 5 -追尋聖道:黃根春六十壽辰紀念論文集 ▌聖經詮釋叢書 6 -新約修辭學與腓立比書:敵對者與保羅的福音 ▌聖經詮釋叢書 7 從耶利米哀歌看希伯來詩歌的詩節結構(榮獲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2021 優良博士論文獎) ◆ 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 ▌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1 -本性與超性:聖多瑪斯.亞奎納倫理學反思 ▌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2 -論尼布爾:一項神學研究 ▌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3 -生命之靈:田立克生態聖靈論的研究 ▌基督宗教思想叢書 4 -危機與釋經─潘霍華在教會抗爭時期的聖經詮釋 1935-1938
24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 基督宗教文藝叢書 ◆ ◆ 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歷史文化叢書 ◆ (限定紀念套書) ▌基督宗教文藝叢書 1 一場海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中國人的回家之路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2022 年新書) ▌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歷史文化叢書 1 -周聯華與華人教會研究論文集 ▌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歷史文化叢書 2 -易的神學:周聯華著作補遺 ▌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歷史文化叢書 3 -去荊鋤:張亦鏡文選(一) ▌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歷史文化叢書 4 -元始有道:19 世紀浸信會中文聖經翻譯 ▌浸信會中國基督教歷史文化叢書 5 -徘徊於保守與開放之間:徐松石的思想歷程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出版叢書!線上賣場QRcode:歡迎選購!
25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中心動態 彭盛有:現代意識型態現象中的靈知主義學術演講 2021 年 10 月 29 日,本中心誠摯邀請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 院的彭盛有老師蒞臨演講,講題為「現代意識型態現象中的靈 知主義」。所謂的靈知,彭老師認為是一種關於拯救的奧秘知 識,有其極端內在性。靈知主義(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 源自於晚古希臘化時代的一種宗教思潮,初期基督教視之為異 端,是教父時代正統基督教的論辯對手,以及基督教自我建構的 參照對象,並且可以特指公元二世紀發展而起的宗教形式,其基 本要素有:一、解決世間惡的難題之意向;二、極端的異化感 和逃離塵世的渴求;三、對於宇宙奧秘的特殊內在知識的慾望。 彭老師指出靈知主義的特徵是二元論的世界觀(形上學原 則),呈現的形式有象徵、隱喻、預言性、末世論特性。靈知主義又與早期基督教呈現相互對抗 與闡發的態勢,例如,奧古斯丁引入「自由意志」以彌合古典秩序的破裂,試圖解決令人困擾的「世 間惡」難題。靈知主義亦隨著時代流衍傳播至今,在 20 世紀 50 年代的思想家曾就現代性、世俗 化與神學等層面和靈知主義展開思想交鋒。 另外,彭老師認為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可作為靈知主義的基本象徵,因其代表了一種 浪漫的反叛精神,更演變成引爆時代精神與表現天才時代的英雄主義以及自然限性。及至文藝復 興以降,普羅米修斯的形象幾近成為代表對探索自然求知慾旺盛的現代人,讓人類自我持存,不 靠神救;靈知是人類在自我持存和伸張中,僭越了人類的權力而試圖克服本質上(有限的)匱乏 的救贖性真知。在人文主義興起、神學影響式微的時期,普羅米修斯成了人文主義和科學精神 的基本象徵,成為日益伸張的人文主義,框定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啟蒙時代和理性主導的 18 世 紀,彭老師表示當時啟蒙運動的批判者,是帶著浪漫主義面具的靈知主義,是帶著狄奧尼索斯面 具的普羅米修斯,復活的靈知主義思想,對宗教、哲學、美學、文學領域中的浪漫派運動和觀念 論思潮,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彭老師為靈知主義的現代啟示作了註解,不論是為神而反神,為涵納萬有而消融特殊 的內在矛盾困境,或是為擺脫內在精神困境而轉向外在的靈知行動主義,在受造世界的有限與無 限、生與死的張力中,以普羅米修斯為形象的恩典是為人所把握,在內在靈知的閃光中試圖化解 生與死的張力。與之不同,在基督教經驗之中則是被恩典消除此些張力,因為恩典是從上而下地 把握人類。 柯志明:人工智能與永恆 2021 年 11 月 03 至多可以引用某些技術而形成生命的某些形態;但若從「存有的限制」(的張力關係。為「人工智能與永恆」。柯老師從宗教哲學的視角,特別是基督信仰,探討人工智能與永恆之間日,本中心誠摯邀請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的柯志明教授蒞臨演講,講題人有否創造物質的可能?人能否創造生命與靈魂?柯老師認為從科學的技術限制層面,人 ontological limitation 向度,柯老師的立場是人類無法造出物質()的 matter)、生命(life 可能創造心靈()以及生命的任何基本單元,也不 mind)。
26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柯志明教授(前排右二)。 此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並非智慧 (wisdom) (機)展現人為設計的理智能力,所以也可稱為人工智力。但從傳統的定義而言,智慧是種美德。前者是人透過電腦(計算 virtue),唯獨人因有其道德位格(moral person 愛,所以存在有其意義。從神學的角度,永恆是愛的必然要求,因為上帝是永恆,而且上帝愛人。個別事物的意義,而是一個可被自我認同甚至喜愛的整體、統一、持續、可敘事的意義。因為有之所以可能且有意義,全由於愛。人不是只有認識與思想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意義,並且不是以也不可能是位格。與位格間先後次序關係表明,一個人必須先是生命,才能是位格,因此,人工智能既非生命,所永恆(不滅)的物質,也因為不是生命,就不可能是有意識、心靈的存有。進而,柯老師從生命者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承認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既然不是生命,即便具有永恆性,不過是一種之,若上帝不願意,則無一物能永恆存在。有上帝能使一個有始有終、有條件、有限的存有者永恆地存在,即不受限制而持續地存在;反的,皆不是永恆者;若以神學的觀點,凡被造的皆非永恆。據此,柯老師從神學的角度指出,只理限制而一直存在,因此,嚴格來說,只有絕對、必然、無限的存有者才是永恆者,因而凡有限在的狀態,而且指向一種美好的狀態。換言之,若一個存在物是永恆的,意即其超越一切現實物義、毅力、節制等美德,而且總是帶來美善的成果。力(美德)。因此,智慧不僅涉及記憶、認知、歸納、判斷等的理智能力,更涉及信心、慈愛、正),所以才能具有智慧此一卓越且美善的實踐判斷何謂永恆?柯老師指出永恆是不受現實世界的一切條件(尤其是物理時空)限制而一直存然則,人工智能是否顯示或反映著永恆?人工智能本身是否即是永恆?柯老師表示在討論最後,柯老師從愛的視角而指明人存在的意義。愛是人生命的核心,心靈的本質。人生命 魏連嶽:莫札特的人生音樂與信仰 2021 年 12 月 15 更是基督教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質,並提升至淋漓盡致的程度,所以莫扎特不僅是其時的代表者,的影響,對魏老師而言,莫扎特強化了基督教音樂中之神聖的本與力量。莫扎特對古典音樂時期基督教音樂有重要的地位和深遠且神聖的禮物,而上帝也使用音樂作為感動人心的一種神聖媒介於魏老師而言,是上帝感動人之心靈深處的偉大媒介與力量。連嶽老師蒞臨演講,講題為「莫扎特的人生音樂與信仰」。音樂之日,本中心誠摯邀請魏理神學研究院的魏魏老師更表明,可以宣稱音樂是上帝賜給人們一個極為寶貴
27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林熙強:明清之際基督宗教文獻中「天使」形象流播賡衍 2022 年 03 月 30 日,本中心誠摯邀請國立臺北大 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老師林熙強博士蒞臨演講,講題為 「明清之際基督宗教文獻中『天使』形象流播賡衍。林 老師從「形象研究」架構起本次演講的主軸,藉由梳理 唐、元、明、清及民國初年等文本勾勒出天使形象在中 國歷史的流變,同時也是基督宗教作為一種他者文化的 現實表述。 在林老師的研究中,「天使」原不見於漢語語境中, 而是從偏向中國式的天神圖像開始,可見於景教遺物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的八棱經幢石柱之刻像,若從 宗教藝術的眼光看待,則頗似盛唐龍門石窟的飛天造 型,而這可能正是中國基督宗教文物中首見的「天神」 圖像。其次,也可見於 1951 年在揚州發現的元代天主 教墓碑刻像,除刻有懷抱耶穌之聖母像,亦見有背後有翅之天神飛天的圖像,而此雕刻是天主教 會在華最早的藝術品之一,可見在敘利亞東方教會之外,天主教修會的「天神」形象,也在晚明 耶穌會士入華之前,在元代時期傳入中國。另外,晚明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題為〈天主〉的聖 母聖子像,其上有三位天神,則是現存晚明最早天主教版畫中首見的天神圖像,被收錄於程大約 的《程氏墨苑》第十二卷。 不過,上述諸例中,「天神/天使」的圖像雖形象鮮明,卻未見有文字描述。老師表示針對 天神圖像的文字敘述,可能始於羅儒望《誦念珠規程》與艾儒略《天主降生出像經解》的圖文並 茂作品。但若是針對天神形象的進一步解釋則另見於陽瑪諾《聖經直解》中的「遣使」形象,以 及「守護者」形象。另外,又可見於清初天主教徒嚴謨關於禮儀問題集答的《李師條問》中的天 使「守護者」形象,而這也呼應《聖經直解》中「守府守縣」的天神職責。此外,法籍耶穌會士 殷弘緒在《訓慰神篇》中更將天神視作遊子的守護者。 除了針對「天神/天使」圖像的描述及其形象的解釋,林老師更從明末至道光年間基督宗教 傳教士所譯經典中探討 “angelus” 之中譯的演變與延續及其對於近代白話文之影響。陽瑪諾在《聖 經直解》將 “angelus” 以古奧文體譯作「天神」,白日陞的《四史攸編》首次譯為「神使」,賀清 泰的《古今聖經》以近乎白話文體譯為「天神」,以及郭實臘《聖經註疏》則是譯為今日常用的 魏老師從 C 大調彌撒曲以及 C 音強弱等的一致而表達出對上帝、耶穌、聖靈、教會、聖徒相通的相信;後者徒的教會」,並且將這樣堅定的信念,清楚地彰顯在樂音中,透過旋律、節奏、對位、聲程。前者是在莫扎特飽受教會權貴欺凌,卻仍堅信教會是「唯一的、聖潔的、大公的、聖小調彌撒曲介紹了莫扎特創作此兩首曲子當時的心路歷 C 前,僅僅完成該曲的一半左右,也未見教會採用與演出。人委託的自行創作,該曲全然是莫扎特憑感動並欲完成的聖樂作品,可惜的是,莫扎特及至去世撒曲被公認為基督教音樂三大彌撒曲之一,此曲是莫扎特與教廷決裂後經濟拮据時期無小調彌 C 聖」的本質。信仰而創作,而這也隱含著「將最好的獻給神」的信念,並反映出莫扎特基督教音樂中「分別為或許可從莫扎特的信件可窺見他常受到彌撒經文的觸動,成為他創作的動機,亦即莫扎特是為了經濟拮据的同時,為何仍願意耗費心力完成當時乏人問津且毫無酬勞的這首彌撒曲?魏老師表示小調彌撒曲的意境非凡,其中蘊含的信仰深度令人讚嘆。但更令人好奇的是,在莫扎特
28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盧啟明: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 2022 年 06 月 04 日,本中心誠 摯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 主任盧啟明牧師蒞臨演講,演講的題 目是「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的身分認 同」。盧牧師從普世與本土的合一運 動談起,次論教會中的青年運動之變 革與更新,繼而談論日本殖民軍國主 義下的政教關係。 合一運動是近代基督教發展史的 重要課題。個別教會對外的宣教活動 無法「統一」,但如何相互配合,呈 現「福音」之豐富,又在不同宣教活 動當中,使人感受到同一源頭的「合 一」,正是基督教神學反省的重點。 台灣基督教青年運動的歷史不算長,但此一過程卻在普世宣教之中,歷經了一次大戰的乍 現、發光,二次世界大戰的轉入黑暗、繼而在冷戰中復甦的各個階段。然而,日治時代可說是基 督教青年運動醞釀一個世代的「前史」,且受到 1844 年展開的國際性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MCA)之良性影響,當時至少有三條軸線:1898 年,日本人引進的「台灣 YMCA」,展開教育和服務的活動;始於 1910 年代稍具規模的「學生 YMCA」,舉辦查經、合唱、 靈修會、座談會、野外禮拜、教會服務等;1934 年由大稻埕教會發起的「台北 YMCA」,偏向社 會青年和中產實業。以上三條軸線,只有日人的「台灣 YMCA」加入國際協會。 日治末期,台灣宗教政策轉趨嚴格統制,而「傳道報國」成為教會的常用語彙,其中包含「天 國」和「皇國」二層意義。及至 1941 年,總督府大推國家神道,台人起初順應體制,但後來台 人未加入「日本基督教團」,反遭官方授意的「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掌控教會機構,基督徒因 而面臨生活和信仰困境並屢遭監禁,深受歧視和差別待遇。此一受苦處境喚起民族認同,「傳道 報國」的路線轉為關愛鄉土之情懷。 日治時期的台灣基督徒以傳道報國為社會責任,與日方合作,也是出於關懷鄉土安危之初衷。 統治時代下的基督徒對日本的支持,並非根深蒂固或完全改變國族認同。因此不因日方戰敗而與 日人同悲,反卻迅速調整身分定位;從戰爭末期宗教壓迫與苦難的淬練中,經過辯證與反省,最 終釐清本身的認同糾葛。 盧牧師表示,基督徒的身分認同,誠然是各個時代都必須回顧思考的重要課題。因為各世 代有其差異與多重視域,是以必須不斷反省、修正、再宣認,並且持續批判、校訂其核心的信 念,使本身能在實況中適切地見證信仰、回應社會,因此,可以說是「不斷重新確認」的實踐 行動。 「天使」。至此,「使」原係宗教的專有譯名,開始在宗教文本中沿用至今,甚至演化成為中文語 境中帶有某種形式守護意義,但不必然與宗教信仰關聯之白話文本中常用的一般詞彙。
29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自 2012 年 10 月設立,在中原大學底下以基督教的精神實 現與教會界型塑產學合作模式的研究單位,最初期曾獲其他機構的支持,集結兩岸兩地學術圈與 基督教界的資源,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目的在於為基督教提供更高素質的學術活動,提供給信 徒、牧者最優良的課程及訓練品質,以豐富台灣教會文化反思能力,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公共事務。 回顧我們所走過的路,我們迄今已經出版 17 期通訊、「歷史文化叢書」二十本、「聖經詮釋叢書」 七本、「基督宗教思想叢書」四本,以及「基督文藝思想叢書」一本,並協助出版學術期刊《漢 語基督教學術論評》,舉辦國際研討會有兩場,國際性講座有十場,國內演講有六十場,為兩岸 教牧菁英舉辦暑期基督教研究交流班有六屆等,這些學術活動與成果儼然成為「焚而不毀」的見 證,也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展現。由於前幾年的發展,較多依賴外界基金會的財政捐 獻,近年各樣捐助已經停止,面對財政承擔,我們期待有更多同道支持本中心的事工,使事工得 以延續。為凝聚更多的支持者,我們招募「基研之友」,誠摯邀請閣下參與,支持本中心的各項工 作。我們將會寄贈《通訊》,及購買本中心之出版品享有 75 折優惠。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經費狀況2021年8月-2022年7月 支出 收入 同工薪資、編輯費 566,208 捐獻與售書收益 405,192 設計印刷費 66,592 其他雜費 45,073 合計 677,873 本年度經費不敷金額為272,681元,懇請認獻。 Gloria in Excelsis Deo 基研之友 捐款資訊 • 中原大學線上捐款網址:https://pay.cycu.edu.tw/kiosk/donate/?E26(信用卡 / 超商捐款) 請指定捐款項目: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基金 • 郵政劃撥/匯款/刷卡捐款: 請填妥「中原大學捐款單」回傳本中心,並選擇捐款方式。 • 捐款 & 聯絡: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助理 游宜霖姊妹 電話:03-265-6561 信箱:rccc2013@gmail.com 線上捐款 QRcode
30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ristianity中原大學捐款單 捐款日期 / 民國 年 月 日 捐款人資料 ●姓名 / 公司名稱 身份證字號 / 統一編號 性別:□男 □女 □校友(畢業學系 畢業年度 / 民國 ) □企業 □法人 □社會賢達 □學生家長 □教職員 □在校生(學號 ) ●電話 ► E-mail ●徵信 此項善舉希望以何種名義刊登 □真實姓名 □收據抬頭 □愛心人士 / 企業 □其他 捐款事項 ● 捐款金額 □我願一次捐獻,本次捐款金額共計新台幣 元整。 □我願定期定額捐款。民國 年 月起至民國 年 月止,每月新台幣 元。 ● 捐款項目: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基金 ●收據抬頭 身份證字號 / 統一編號 收據郵寄地址 □□□□□ ※收據郵寄方式 □掛號 □平信 □限時 □校傳 □自取 ※收據收取方式 □每次捐款都寄收據 □合併當年度收據於年底一次寄送 捐款方式(擇一) □ 信用卡:填妥本單,拍照、掃描回傳或傳真至「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即可完成手續。 發卡銀行 信用卡別 □ VISA □ MASTER □ JCB 信用卡號 卡片背面末三碼 信用卡有效月年 月 年(持卡人簽名 與信用卡簽名同字樣) □ 本人同意依照信用卡使用規定,一經使用或捐款,均應按所示之全部金額付款予發卡銀行。 學校代號 14-016-0002-5 授權碼 (由本校人員填寫) □ 郵政劃撥 請至郵局填寫郵政劃撥單,戶名「中原大學」、帳號「00150020」,匯款後填妥本單,拍照、掃描回傳 或傳真至「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即可完成手續。 □ 銀行匯款、ATM 轉帳 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中壢分行」、銀行代碼「017」、戶名「中原大學」、帳號「03910324397」。 請至銀行匯款後,填妥本單,拍照、掃描回傳或傳真至「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即可完成 手續。 (捐款人帳號: ) 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捐款信箱:rccc2013@gmail.com 捐款專線:03-2656561 捐款傳真:03-2656598 郵寄地址:320314 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 200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