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值得在大陸推廣的科普教育典範。接之於北
件、大陸地區計13件。拍攝主題以昆蟲與蜘蛛46.8%
或許無法完全得到證實,然其可共享的媒介特
徜徉於「等待>祕鏡:第三屆科學攝影」展
京自然博物館啟動「『豔•遇』科學攝影講習、
最多,其次是物理與化學16.1%,水下與海洋12.9%,
性,藉以傳布來自社會脈絡的多樣化知識力,過
示空間,泛藍光的水漾星球意象,映射著多元異
徵評及展示」活動,安排系列科學攝影講座、戶
動物拼圖9.7%,天文6.5%、地質、植物與真菌各
程本身即是一種文化對科學的考掘。
質的物種和物性:維管束、真菌、節肢動物、兩
外拍攝等活動,內容涵蓋昆蟲攝影、植物攝影、
3.2%、顯微醫學1.6%。歷屆得獎作品中,節肢動物類
棲爬蟲、鳥獸、岩礦、物理化學、天文等跨領域
天文攝影、顯微攝影、水下攝影、水族箱生物攝
所占比例皆為最高(詳表1)。
現象,透過不同鏡頭角度的觀察與探索,開啟人
影、考古攝影、手機攝影,企圖透過各領域科學
攝影者、博物館員和觀眾,如何在自然圖像中製
與非人之間的流動,並藉由文字的解譯和揭示,
攝影工作者的現身說法,介紹科學攝影概念和
造科學的意義?如何解構成真理限定的論述?涉及文
體現公民對歧異世界的審美想像和科學邏輯,穿
拍攝技巧,同時也在微信公眾號建立科學攝影社
化對科學的態度。策展者以「等待>祕鏡」為第三屆
越從自然到文化的共存現實,表達互為擬仿的共
群,將普羅大眾帶進科學攝影的大門。得證科學
策展主題,主要基於參賽作品,多是經過長期觀察、
享心智。
圖像所揭露的知識和原理,超越社會地域脈絡和
假設、實驗或操作等種種等待,始攫取到按下快門的
政治意識形態的疆界,具有普世共享的流通性。
精彩瞬間,並藉由研究分析的過程,歸納出現象背後
由此促成兩岸合作輪流主辦的契機。
的科學原理。並依循科普傳播對分類秩序的要求,委
以文化之鏡穿透科學的原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於 2013年啟動的「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活動, 以華人世界豐厚的科學資產和知識為基礎,透過
2016年10月底,來自全球華人合於參賽資格
請館內外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進行中英文內容審查,
徵件、比賽、展示、教育研習、專書出版、媒體
的作品總計423件,大陸區有164件(成年人155
為每件作品科學圖說和技術說明潤校,同時反覆求證
推廣、巡迴展示等方式。將公民的科學能量透過
件、青少年9件),臺灣區有259件(成年人241
科學視點與邏輯理性之間的規範異差。
攝影技藝的釋放公諸於世,無論是工作、學習或
件、青少年18件),含香港、馬來西亞各3件,
長久以來,絕對標準科學知識是否存在的議題,
純粹為了樂趣,讓民間的高手們更容易接近博物
法國1件。經過長達5個月的初審、複審過程,決
受到科學哲學思維的質疑和挑戰。也許,對法國哲學
館。
選出3名優選:南方的十字架(百里獎)、巧遇蛇
家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而言,科學知識與敘
自第三屆開始,科博館與北京自然博物館
蜥護卵(拓凱獎)、水珠(紀慧能獎),2名廣達
事知識只是一種語言的遊戲。但無可否認,「影像」
合作辦理兩岸徵件。緣起於鄭鈺女士參觀第一屆
青少年特別獎:五色鳥表演舌上功夫、凱門鱷與
作為一種據以想像世界的載體,「科學」是人們認識
「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特展後,認為這是
蚊,以及57名佳作。入選作品中,臺灣地區計49
事物所依賴的基礎,影像所揭露的科學知識和原理,
1 2
Inhuman to Human through the Lens: Discussion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wareness of Citizen Science
10
11
公民科學的互觀與互識 博物館展示空間,提供被攝者、攝影者、 策展者、觀眾四方互觀與互識的場域。
類探索日月星辰和海洋的氛圍情境,串連內外太 空各異質的主題。水意象從迴廊延伸到展場內,
是誰的作品?以臺灣區129位參賽者為
核心焦點由生命之源――一滴水珠掉落的漣漪效
例,職業以學生43.4%所占比率最高(高中
應展開。天幕投射多視窗推播媒體,地板則反射
及以下參賽者計18位,大學系所38位),其
流動水珠和貝串的光點,背景的水晶音樂,喚
次是自由業(含影像工作者、醫護、環保)
起童年初心的「迪士尼的回憶」。展場角落的
18.6%,軍公教16.3%,工商服務業(含科技、
互動電子書內嵌動態影片,完整呈現歷屆作品內
建築業)14.7%,家管/退休或待業中6.2%,
容。9部攝影者自述影片,則傳達更深入的背景
農業0.8%;投稿組數以1件(44.96%)和3件
訊息。同時承襲鋁擠型框構、中空板等輕隔間材
(43.41%)最多,其次為2件(11.63%)。使
料,以利巡迴展出。
用器材包括:相機、鏡頭(微距鏡、近攝、魚
縱觀科學攝影舉辦三屆以來,總計安排了18
眼)、轉接環、閃光燈、柔光罩、補光板、腳
場特展暨巡迴展;從小學至大學,從地方館到國
架、快門線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屆大陸地
家級博物館,跨足北、中、南全臺灣,並延伸至
區參與者和得獎者人數激增,並在優選和青少
北京和廣州等地(詳表4)。2017年起,廣達文
年獎方面,皆有亮眼的表現(如表2、表3)。
教基金會《游於藝》校園推廣計畫開始與科博館
繼第一屆「驚豔•新視野」展的鸚鵡螺隔
合作,首推「見微知美――驚豔新視野」主題,
室風,第二屆「自然與藝術之迷」展的綠野迷
安排科學攝影作品至14所學校巡迴展出。累積相
宮概念後,第三屆「等待>祕鏡」展,以藍色
當豐碩成果。
海洋星球為設計主調,從「水珠」、「南方的
12
十字架」、「液體圓舞曲」等作品發想,營造人
1 2 3
4
5
6
7 8
13
科普教育活動也不遑多讓,三屆總計辦理
觀者•眾
14場。基於投件者「蟲仔隊」陣容最為堅強,
相對於被拍攝的本源而言,展場影像具備
自然學友之家於第三屆推出「盛夏蟲影:科學攝
某種再現的媒介性質,科學意義透過攝影者的圖
影初階工作坊」(2017.8.18-19);同時依循科 學攝影開辦以來的傳統,舉辦「看見最精美的 大自然:科學攝影得獎者經驗分享」(9.16)講 座,邀請得獎者解述攝影作品的拍攝背景和技 巧;「當單眼愛上複眼:科學攝影書籍導讀會」 (9.16),則由第二屆優選獎得主楊維晟先生, 分享如何從藝術和美學的角度來接近昆蟲,並和 與談人劉德祥博士交換心得,透過微觀見宏觀的 角度,以鏡頭開展自然與人密不可分的視界。此
平時做記錄的習慣以攝影(85.3%)最多,
變,不斷地擴張或是收縮對圖像的認知。換句話
接之為文字、圖像。最常用的器材為手機或平
說,圖像的意義在於提供科學的暗示,同一張圖
板電腦(92.8%)和單眼相機。多數人憑直覺經
像面對不同的時、地或觀者,都可能產生不同的
驗操作(76.8%),或自我學習。拍照場合以日
科學詮釋。
常生活最多,其次是興趣主題,工作,婚喪喜
大部分的觀者,是透過網路、展示、科
慶。拍攝對象以自然生態(80.7%)居多,再來
普講座或工作坊參與科學攝影活動。問卷統
是人物、城鄉景觀、人文民俗、藝術設計(詳
計顯示(N=600):女性(64.5%)多於男性
表5)。
(N=360),以第三屆最多(90.0%)。對攝
中部地區占約4分之3(74.8%),其次是北部地
影作品滿意度平均值(Mean)高達4.72(五等
區(16.9%);教育程度以大專最多(56%),
量表)。 喜歡主題依次為:海洋與水生生物
其次為研究所(24.1%)和中學(15.5%);
(65.6%),天文,動物與鳥類,昆蟲與蜘蛛,
主修背景以理工(23%)最多,其次是商管
植物與真菌/理化現象,地質與礦物,實驗室
(17.0%),人文社會(13.1%)和高中以下未分
顯微攝影。認為攝影作品吸引人的原因:圖片
1
科(12.6%)。職業以學生(37.5%)最多,其次
捕捉取得不易,獨特稀有(73.6%),畫面賞
2
是軍警公教(18.3%),工商製造(13.6%),家
心悅目,有藝術價值,圖文故事生動、引發共
3
管/退休或待業中(12.5%)。攝影經驗從大專
鳴和探索興趣,攝影角度和手法新穎有創意。
重視,科博館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和財團法人臺中聲暉協進會合作,策劃「傾聽科 學攝影工作坊」(12.16),藉由講座、參觀、
14
文解說,同時也包含觀者之想像和再現背景的改
25.6%、21-30歲25.1%、11-20歲24%);居住地
計學習單。同時為順應多元化社會對文化平權的
攝影的實作過程。
後(15.2%)。
填答者參觀過科學攝影展示者占56.1%
育工作坊,以科學攝影展為例,安排學員練習設
更友善的態度,提供聽力不便朋友參與體驗科學
期(26.8%),小學及以下(16.8%)和出社會
(35.5%);年齡層集中在11至40歲(31-40歲
外,106年度臺南市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人才培
微距操作、標本攝影、戶外拍攝活動等,期待以
(專科、大學)時期開始最多,其次是中學時
15
參觀身分以一般觀眾(51.7%)為主,其次是會
參加第三屆者居多(44.94%),其次是第一屆
天文(49.1%),考古學(35%),古生物
員(27%),優惠入館(18.1%)和免費入館觀
(39.33%)和第二屆(15.73%)。滿意度平均值
(34.7%),多元多樣(31.4%),醫藥衛生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眼見為憑。攝影是對真
眾(6.8%)。參觀目的依次為:專程吸收新知
由高至低分別為:活動場地(M=4.63),主題內
(30.7%),科技發展(29.4%),視覺傳達與文
實世界最忠實完美的再現,提供客觀寫實紀錄,
(52.2%),親子親友共遊或約會(42.3%),
容、講員、主持人和服務人員(M=4.60),公告
創設計(28.2%),時勢熱點事件(22.9%),民
藉此自然物得以穿透文化的透鏡,證實是一種異
附近順道一遊(24.1%),閒逛/無特別目的
訊息(M=4.55)。偏好活動類型,以攝影專題講
族學(22.5%),地質(21%)和物理化學數學
時限的存在,作為因果推衍、回溯時空的重要佐
(19.4%),學校教學/作業報告/參加活動
座(69.6%)和戶外實拍(55.1%)最多,其次是
(20.9%)。
證。循此,科學攝影作品之於博物館,必然被當
(8.7%)。
得獎者經驗分享和技術研習(29.0%),再來是
各項展示指標之參觀滿意度(N=358,五
綜結而言,科學攝影提供者和觀者皆以學生,
作科學溝通的媒介與技術,視作理解世界的方法
喜愛自然生態和天文領域者為最大宗。攝影經驗大
之一,無論在方法上或內容分析上,都要求具備 科學邏輯和理論意涵。
等量表)平均值皆超過4.3(詳表6)。 1推薦展
就參觀偏好而言,透過網際網路(網站、
多從大專時期開始,平時偏好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做
覽理由:作品精彩/主題新意(81.9%),再
電子報、社群網站、電子信函,55%)得知活
生活記錄,且多是透過自我學習方式操作工具。認
另一方面,博物館提供公民多向互觀和互
來是推廣教育活動功能,展場設計氣氛佳。對
動訊息者為多,其次是來館才得知(47.3%),
為攝影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圖片捕捉取得不
識的展演空間,同時也是科學知面、感情和意向
攝影展的建議有:應多加宣傳,讓更多人知道
平面媒體(海報、外帆布旗、文宣單張、公車
易,獨特稀有且精彩有新意。對科博館舉辦活動表
交叉所構成的「相互主體性」交流場域。觀者透
(75.3%),經常舉辦教育推廣活動和多巡迴展
亭廣告、報紙、雜誌,34.2%),人際網絡(學
示高度肯定,認為參觀展示後,可增進對周遭事物
過攝影者和博物館的詮釋,領會作品中指稱的
出。參觀後的收穫或感想,以增進對周遭事物
校、社團、親朋好友、行銷人員、口耳傳播,
觀察和認知能力,並獲得科學知識。建議活動應多
物性,並和個人經驗構連。於此,影像的科學刺
的觀察和認知能力(61.9%)最多,其次是獲
25.9%)和電子媒體(電視、廣播,17.8%)。
加宣傳,讓更多人知道。
點,同時也潛在「換喻性」的擴展力。
得科學知識,科學畫面可以從藝術的角度去欣
最近一次來科博館的行程,以參觀特展最多
對博物館而言,攝影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一種
從非人穿越人之鏡,影像獨特地透過經驗
賞,了解什麼是科學攝影,攝影題材有各種多
(60.3%),其次是生命科學廳(53.3%)、科
再現的成品,是處於社會公民脈絡內的一種表意實
的再現而揭示出經驗的存在。區辨文化邏輯下寫
樣性的可能,可以觀摹各種攝影角度和技術手
學中心(45.7%),地球環境廳(37.1%),人
踐。「被觀看者」、「拍攝者」、「照片被拍攝的
實、真實與想像之間的游離特性,才有可能更進
法(詳表7)。半數以上考慮參加下屆科學攝影
類文化廳(36.3%),劇場(26.2%)、植物園
那一刻」與「觀者」之間,所處文化位置距離和疊
一步理解科學知識建構的豐富層次。
比賽。
(23.3%),教育演示活動或影展(14.2%)。
合現象,同時也顯示出公民追求理解「科學」時的
期待的展示內容領域依序為生物學(54.3%),
各種面向。
在科普研習方面,填答者(N=69)以曾
16
書籍導讀會(15.8%)。
結語
17
附錄: 表 1:歷屆得獎作品主題類型統計
表 4:歷屆科學攝影特展暨巡迴展場次
表 2:歷屆投件合格數量區域統計表
●
表 3:歷屆得獎者居住地統計
18
19
表 5:公民攝影的經驗與習慣(N=600)
表 7:科學攝影展示參觀經驗(N=360)
表 6:參觀展示滿意度平均值表列(n=358,五等量表)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