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心傳

Page 1

博愛心傳


博愛心傳 國父紀念館 45 週年的幸福典故


目錄

館長的話 歡喜的心寫幸福的故事 ………………………………………………

館史與建築

6

……………………………………………………………………………… 8

大時代幸福廣場 創建幸福新故鄉精神工程 …………………………………………… 10 什麼樣的人可以設計出國父紀念館? 王大閎的成長故事 ………………………… 15 來自北京南京深圳與翠亨

國父銅像的旅程 ………………………………………… 20

誰寫了《國父紀念歌》? 鍥而不捨專案考證作詞者 ……………………………… 25 鋼桁樑的危機與轉機 開啟國父紀念館走出海內外契機 …………………………… 29 做全球中山思想最重要平臺 歷任館長接力推動孫學研究發展 …………………… 33 不可能的任務:3 個月跨海峽 中山真蹟大展開啟兩岸學術文化交流 …………… 38 報告中山先生,陸客來了 大陸觀光客帶動國父紀念館參訪熱潮 ………………… 42 能為臺灣書法做點什麼? 中山碑林誕生因緣 ………………………………………… 46 轉折:從仁愛圓環到國父園區 于右任先生銅像拆遷守護者 ……………………… 50 點亮臺北東區綠帶花園 國父紀念館越夜越美麗 …………………………………… 54 硫磺坑上的瑰寶 藏著大歷史與大文物的中山樓 ………………………………………… 58 颱風襲擊震撼教育 白千層,樟樹與中山公園 …………………………………………… 62

孫學傳承

…………………………………………………………………………………… 68

三研所老招牌國父紀念館新時代 指導委員會完成階段性歷史任務 ……………… 70 從神格走下來 孫學研究交流的火花與溫馨 ……………………………………………… 76 孫學研究生涯的五個第一 從梅屋庄吉開始的緣份 ……………………………………… 82 以孫宋之名連結全世界 參加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席會議 ……………………… 87 中山先生第一手史料數位化 中山學術資料庫邁出第一步 ………………………… 91 我領過國父紀念館獎助金 中山思想人才培育計畫 ……………………………………… 96 有故事的書 孫逸仙博士圖書館的珍貴發現 ………………………………………………100


典藏集萃

………………………………………………………………………………… 104

國父墨寶在中英日之間傳情 鎮館三件墨跡見證百年情誼 ………………………… 106 十年寫不盡家國險亂 葉公超述懷詩呼應李鴻章時代命運 ………………………… 110 百戰艱難中有片羽吉光 于右任與孫中山先生常相左右 …………………………… 114 中山精神吾土吾民 國館特色系列典藏作品 ………………………………………… 118 1 加 126 建國史畫 國父大型油畫創作展現壯闊時代 ……………………………… 124 每飯不忘一位牙醫師 13 位黨國大老墨寳留下特別的典藏品 …………………… 128

展覽菁華

………………………………………………………………………………… 132

那些年,那些令人難忘的展覽 國父紀念館展場今昔風華 ………………………… 134 從黨史走出來更靠近民眾 國父史蹟西室變革更新 ………………………………… 138 從史蹟書畫到心靈之美 國父紀念館海內外巡展 30 年 …………………………… 144 AIT 組長的意外發現 夏威夷出生證明促成孫中山與美國特展 …………………… 148 解密臺灣民族運動與孫中山 霧峰林家與臺灣特展 ………………………………… 154 他上了電影漫畫紀念幣 蔣渭水特展帶動緬懷臺灣先賢熱潮 ……………………… 158 孫夫人如何變成宋奶奶 孫宋文物特展為兩岸關係跨出「寧靜的一大步」…… 164 夏卡爾與拿破崙魅力登臺 收費展帶動臺灣國際大展熱潮 ………………………… 168 王者登臺,璀璨再現 中山國家畫廊拿破崙大展 …………………………………… 172 中山畫廊 43 年後的重逢 全國青年學生書畫比賽美的情緣 ……………………… 176 在創新中傳承中山精神 增闢博愛藝廊文華軒新設中山青年藝術獎 …………… 180


藝文廣場

………………………………………………………………………………… 186

攜手幸福,和聲共舞 國父紀念館四季頌 …………………………………………… 188 四面八方,都向國父致敬 閃光燈拍儀隊意外帶動百萬陸客行禮 ……………… 196 週六下午的那堂課 文化講座另一種人生風景 ……………………………………… 200 7500 轉可怕的節拍器 三軍儀隊表演隱藏版樂章 …………………………………… 204 嗶嗶聲中說國語 外籍學生華語文演講比賽連辦 40 年 …………………………… 208 千歲了還是要繼續美 高齡學員在生活美學班的鮮活學習歷程 ………………… 212 小小魔法教室與青春畫冊小書 兒童活動翻轉傳統形象拉近年齡層 …………… 216 從接待編書辦活動到爭取兩性平權 最特別的服務員 任務角色多重轉型 …… 221 志工大賞以及導覽員的無形獎盃 國父紀念館志工故事 ………………………… 224 跳吧!在練舞聖地上 大專熱舞大賽拉近年輕動感熱情 ………………………… 228 親愛的,我們去讀書 勵學室裡的愛情故事 ………………………………………… 232 因為愛,冰淇淋有特別滋味 翠湖餐廳與國父紀念館老鄰居 …………………… 235 每一面獎牌都是感動 美好的運動大會 ……………………………………………… 238

劇場風光

………………………………………………………………………………… 242

在國父紀念館傳承治國大業 蔣經國與李登輝時代總統就職大典 ……………… 244 柴契爾與戈巴契夫的臺灣舞臺 世界級領袖名人來館發表重要演講 …………… 248 臺灣電影電視邁向國際化的大舞臺 金馬金鐘獎盛典與國父紀念館大會堂 …… 252 開創臺灣與國際藝術接軌 許多臺灣的第一次 新象與國父紀念館寫下歷史詩篇 … 258 22 年 +22 年大會堂群星頌 細數重頭尋找年輕美好回憶 ………………………… 264 70 年代臺灣文藝復興 雅音小集來了 ………………………………………………… 268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過 國父紀念館民歌再現 ………………………………………… 272 創團演出到 30 朱宗慶打擊樂團三場關鍵演出 ……………………………………… 276 在國父紀念館首演的 24 部劇場 大會堂量身訂做舞臺設計 ……………………… 280 臺灣京劇上演孫中山傳奇 新編創新戲曲融合歌仔調客家戲 …………………… 284


館長的話

歡喜的心寫幸福的故事 這是一本故事書,我們是抱著歡喜的心情,編寫這一本國父紀念館的真實故事集。 歡喜的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在傳遞有關幸福的故事。國父紀念館從當初選址、規 劃設計、動土興建、組織草創,開館 45 年來,已經成為「幸福」的生活廣場,也是 華人世界傳遞文化藝術與幸福價值的精神殿堂,在逐步發展的歷程中,有很多動人的 故事值得被紀錄下來。 這本書裡的 60 個故事,也都是展現國父孫中山先生博愛精神的心傳紀錄。我們看 到了:在國父紀念館勵學室一起自修的學生決定牽手一生的浪漫緣份;當代藝術名家 為何珍藏 43 年前參加國父紀念館青年書畫比賽的獎盃;因整修大會堂鋼桁樑而閉館 1 年半期間,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擴大服務;從國父紀念館收藏第一件國父親筆書信的 過程,也一併收藏了孫中山與英籍教授康德黎之間,跨時代師生情誼故事。 我們也看到了:第一次兩岸大規模中山思想學術交流如何破冰、第一個大陸表演 團體來臺時怎麼化解拒演風波又如常演奏國歌、第一批來臺的大陸觀光客為何向「國 父」致敬,以及「黨」與「管理指導」的組織如何完成階段性任務,而讓國父紀念館 走向更開放多元的民生廣場的史實歷程。 歡喜的第二個原因,大多數的故事是由館內的同仁親自參與整理與撰寫。從發想提 案的 100 多個題目中,討論整理出 60 個主題,35 個主題由同仁認領撰寫,更多的同 仁參與史料收集、訪談歷任館長館員與相關人士。 不論是從建館初期或是後來陸續到任的同仁,不論是負責維護場地、辦理展演或是 推廣海內外孫學研究,經由共同參與,把親身經歷的故事紀錄下來,每一位同仁,也 都成為傳遞幸福價值的參與者。 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政策在追求民族平等、民權自由、民生樂利,體現禮運大同、 天下為公的精神。國父紀念館也以博愛、服務,傳承多元文化,實踐生活美學為目標。 在這裡,不只是紀念與展演,每天展開的是常民更美好生活方式的價值實現。 清晨,綠意盎然的廣場上,運動的民眾充滿活力。走進館內,臺灣本土與來自國際 的藝文團隊,一起展演真、善、美。傍晚,情侶在翠湖畔攜手散步,年輕爸媽牽著小 孩在廣場學走路,青年學生在館外四周迴廊,伴隨音樂和汗水練習青春舞步。

6


來自海內外的遊客,望著中山先生的銅像,緬懷民國先賢 11 次革命和致力國家發 展的真摯熱情與貢獻。站在廣場上,抬頭欣賞紀念館上方典雅大氣的屋簷,視線隨著 在風中自在搖曳的綠樹新葉,轉向臺北信義區嶄新大樓群的都會天際線。中山學術研 究的學者,城市規劃發展的實習生,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旅人,從四面八方而來,都 走在這個體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想氛圍的廣場上。 國父紀念館,是市民共同的幸福記憶,也見證了大時代的演進。第一場民選臺北市 長和民選總統的辯論會,都在紀念館內舉行,華人最重要的電影電視音樂和出版盛會, 金馬、金鐘、金曲、金鼎獎,都曾在這裡頒出,無數華人創作者和藝術家,由這裡開 始展演而走向全世界。兩岸開放之後,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對岸觀光客,來到廣場,吹 著風,用身體皮膚感受臺灣自由的空氣,以及此岸的生活。 近來國父紀念館為《國父全集》完成全文檢索資料庫,可找到其中有 185 篇文獻提 到「幸福」兩字。孫中山先生在文章、演講或談話中,特別強調人民的「幸福」,例如: 「我認為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它的人民富有,而在於它的人民幸福。」(宣布和 平統一英文宣言,民國 11 年)。「政黨的要義,在為國家造幸福、人民謀樂利。」(在 日本東京發表對於政黨的看法,民國 2 年)…等論述。 以往學生從課本裡可以讀到國父的「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勉勵。但 什麼是大事?相關的闡述是:「近代人類立志的思想,是注重發達人羣,為大家謀幸 福。」(在廣州嶺南學生歡迎會演講,民國 12 年),民國先賢的行誼嘉言是國家歷史, 也曾經是許多人年少歲月的座右銘。 所謂幸福,當然可以有各種見解與說法,我們希望博愛心傳,無論是歷史精神、文 化藝術及生活美學的實踐,都可以和大家分享。感謝這次所有參與分享的人。在幸福 的路上,我們繼續歡喜前進,持續寫更多幸福的故事。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

7


館史與建築


創建幸福新故鄉精神工程

大時代幸福廣場

館史與建築

0 0 1

走過 45 年,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站在國父紀念館這一「大時代 幸福廣場」,回顧建館過程,這不只是一座緬懷開國者的建築,更 是一個擘建人民「幸福新故鄉」的精神工程。 建館的規劃設計,為國父紀念館成為「幸福標記」奠立基礎。在 發揚中山先生博愛、服務、平等理念的使命下,國父紀念館興建時 就已定位,兼具表演廳、藝術展覽中心、教育文化觀光園區等多元 化用途,成為都市發展的驕傲,帶動了新的生活模式,讓繁榮發展 中的臺北東區增添了出眾的氣質。 國父紀念館建造後,創造讓民眾感到幸福洋溢的藝文殿堂,也創 造開闊自由的美好生活空間。孫中山先生的民族平等、民權自由、 民生樂利三民主義,每天在國父紀念館與廣場實現。

陳榮裕 ◆

籌建與選址 民國 53 年國父百年誕辰的前 1 年,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 辰籌備委員會,決議籌建紀念館,55 年成立「國父紀念館建築委員 會」積極辦理。 建築委員會尋找土地,曾考慮陽明山大屯山南麓、大直劍南山麓、 敦化北路鄰松山機場、民權東路及建國北路口等地,但都因不符「紀 念館基地不得少於一萬坪」的原則,都無法適用,最後選定仁愛路

興建中的國父紀念館 10


第六號公園預定地的現址。這一基地北臨 忠孝路(今忠孝東路),南臨仁愛路,西 臨光復路(今光復南路),地形方正,面 積三萬餘坪。 國父紀念館的籌建,是臺北市邁向國際 化都會的起點。50 多年前,當紀念館在東 區興建時,成為臺北城市發展往東移動的 灘頭堡,促成林蔭大道仁愛路提前開築, 並擴寬光復路,帶動東區發展。 國父紀念館的建築規劃、功能設定,以 及建物外的大型廣場和中山公園,將臺灣 的公共建築和空間規劃,帶往開放、人文、 多元、自由、市民優先的新時代。

徵圖與興建 選定基地後,54 年 11 月 12 日,由總統 蔣中正主持奠基典禮,隔年 1 月「國父紀 念館籌建委員會」,接辦興建工作,王雲 五擔任主任委員,時任臺北市工務局長、 後接任行政院秘書長的王章清擔任工務組 長。 興建委員會接著公開徵求國父紀念館建 築設計圖,根據《國父百年誕辰紀念實錄》 記載,最後核定了 12 個團隊作為提案建築 師,包含了陳濯、陳其寬、楊卓成、王大 閎、余振中、林澍民、張崇生、虞曰鎮、 力霸振中美亞建築師聯合設計中心、鄭定 邦、黃寶瑜與楊元麟等。 最終由王大閎獲得國父紀念館設計圖徵 選案首獎。王大閎曾被身兼建築師、教授 及畫家的陳其寬評論為:「建築有現代,

(上)蔣中正總統主持國父紀念館奠基典禮

又有中國。在臺灣,最早做不同於宮殿式

(中)設計中的國父紀念館模型

的中國建築。」

(下)國父紀念館設計圖稿

11


紀念館主體工程施工

國父紀念館顯現了王大閎「簡單、自然」與「既中國又現代」的風格,跳脫中國傳 統宮殿外觀,但擷取了古典飛簷的精神與姿態,以誇張的現代手法強調挑伸與凌空的 意境,飛簷的細部展現了混凝土的塑性,屋面上不鋪砌琉璃瓦,改採金黃色面磚。

完工與移交 57 年開工,61 年 3 月底興建後期,行政院成立「國父紀念館管理指導委員會」, 由國父兒子孫哲生接任第一任主任委員,負責指導國父紀念館開辦初期有關事宜。同 年 5 月 16 日國父紀念館主要工程完工,舉行落成典禮。 61 年行政院會決議設立「國父紀念館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派任施俊 文擔任第一任主任,至此以後,國父紀念館所須肩負的宣揚國父史蹟及其他文教功能, 才逐漸開展。 當時負責接待及活動業務的孫編審說,那時期國父紀念館要人沒人,用錢沒錢,施 俊文主任很聰明能幹,文筆很好,記者出身,關係很夠,規劃舉辦與青年有關的活動, 向救國團等單位四處借將,先設置總務、業務及庭園等 3 組,人力雖少,但場館基本 組織架構已然成形。 12


孫編審回述,那時國父紀念館內空空的,內 部空間也只是毛胚。當時紀念館的一層樓,是由 紀念館與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合作的「國父史蹟宣 揚專案小組」和「孫逸仙圖書館」使用,由國父 紀念館提供場地、服務人員與行政管理,而所有 國父史蹟展覽資料由宣揚小組提供。 人到事好辦,在 62 年元旦慶祝開國紀念日, 舉辦「開國史蹟展」與「現代名畫家作品展」, 隨後還辦理「辛亥革命史蹟展」、「國父史蹟展」 等。由國父紀念館館方自行規劃最早成立的展演 空間是「中山畫廊」,是在紀念館落成之後第 2 年才編列預算,第 4 年才成立。

後續重要經營與管理 因重要幹部多來自救國團,62 年陸續辦理與 青年有關的活動與比賽,例如「全國青年學生書 畫比賽」,以及後來更名為「中山盃金嗓獎合 唱比賽」的「大專青年愛國歌曲合唱比賽」,這 些與青年有關的活動,一直維持每年舉辦一次, 90 年曾坤地接任第八任館長後,考量教育部也 舉辦類似活動,才都停辦。 當時合唱比賽是臺灣青年最重要的合唱賽事, 委請李抱忱博士規劃賽事規則,並組成評審小 組,李博士連續多年抱病投入,令人感動。 在「中山畫廊」辦理的「現代名畫家作品展」, 彙集張大千、黃君璧、高逸鴻、胡克敏、馬壽華 等當時最知名的畫家作品聯展,十分轟動。國父 紀念館原有意將「中山畫廊」命名為「國家畫 廊」,不過,消息傳出,引起國立歷史博物館的 抗議。原來歷史博物館早設有「國家畫廊」,並 由蔣宋美齡題字。 齊聚名家作品辦展,絕非容易事,孫編審將 功勞歸於國大代表姚夢谷。國學造詣深厚、寫得

(上)國父銅像外模製作中 (下)主要工程完工舉行落成典禮, 右為王雲五左為嚴家淦

13


一手好文章的姚夢谷,與書畫名家交往密切,國父紀念館開館前期的名家書畫展,幾 乎都透過他的關係邀展。 更難能可貴的是,首次舉辦的現代名畫家作品展,姚先生遊說參展畫家,展後將作 品捐給國父紀念館典藏。國父紀念館受限經費設備,難以收購典藏品,因此張大千等 人贈送的畫作,實屬珍貴稀有品。 而座位達 2500 餘席的國父紀念館大會堂,更是民國 60 年到 80 年代期間,在臺灣 政治、藝文等大型集會活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62 年春天,臺灣第一位以資賦優異天才兒童出國深造的鋼琴家陳必先返臺在大會堂 舉辦演奏會,同年年底則有倫敦芭蕾舞團登臺;70 年,楊麗花演出「漁孃」,首度將 歌仔戲帶入現代劇場;72 年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馬水龍的「梆 笛協奏曲」,透過衛星轉播至美國 PBS 公共電視網;73 年,祖賓梅塔率領紐約愛樂 首度訪臺,數千樂迷在烈日下排隊購票。 45 年來,國父紀念館已成為「幸福」的生活廣場,也是華人世界傳遞文化藝術與幸 福價值的精神殿堂。(感謝梁竹生先生接受採訪)

14


王大閎的成長故事

什麼樣的人可以設計出國父紀念館?

館史與建築

0 0 2

徐鑑英 ◆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特展王大閎先生親臨現場

「王大閎先生是臺灣 50 年代新建築發軔期的精神領袖。他的教育 背景使他成為對建築古典美極為敏感的設計家,」臺灣宗教博物館 館長漢寶德這樣評價國父紀念館設計者王大閎:「他是那個時代最 優異的住宅建築師。」 「建築界私底下流傳著一句話,如果王大閎肯彎一彎腰,臺灣的 建築師肯定沒飯吃。」資深音樂人鍾文雄說:「個性使然,再加上 社會變遷,特別是 70 年代以後商品化時代來臨,將臺灣僅存的美感 破壞殆盡,王大閎就是 70 年代之前的那盞明燈。」 王大閎是怎樣的一個人?

小學:總是在耍鬧,偶而練毛筆 王大閎向臺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建築組的同業蕭梅老師口述時,提 到他小時候,常用到的字是「耍鬧」。 一歲多時母親就過世了,一直寄居在外婆家。王大閎說,「現在 仍記得,那時候差不多天天在玩,除了偶而練練毛筆字外,總是跟 一大堆同伴耍鬧。」 父親王寵惠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及司法院長,父親以全部 力量來教育這個獨子。王大閎自蘇州小學畢業後,在南京金陵中學 讀了 1 年。後來和家人去了巴黎住了幾個月。「那年,我 13 歲,貪 15


玩得很,家教老師不在的時候,一定溜出去,搭四通八達 的地下鐵,到處去玩。小孩子的玩,也不過是看電影、打 網球、游泳 ... 。」 不久後,因父親到荷蘭海牙工作,就進了讓他「畢生難 忘」的瑞士栗子林中學。這所學校至今還在,位在日內瓦 湖畔,學校規模雖小,但廣收各國各年級學生,且只收男 學生。

中學:屢打屢勝,封號中國運動員 那時,王大閎在學生中是唯一的東方人,「美國、德國、 法國、英國、瑞士、俄國、義大利同學們待我還不錯。」 7、80 位學生,就在 20 幾位老師的照料下,過著軍事化的 生活教育,但他仍找人打架。 找到了對手後,或是在宿舍床上,或是在校園草地上, 總有校長、老師、同學作觀眾。後來想起來,「我打的那 種架,可能是營養太好為消耗體力而打的,簡直是領頭胡 鬧。」 「我自小愛看武俠小說,以為會打架,就是俠客作風。」 大概是屢打屢勝,同學們送了一個「中國運動員」的綽號。 說起運動,王大閎記得很清楚。每在教室上一堂課,就 被老師趕到操場上,上一堂體育課,每天如此。老師想盡 辦法,變著花樣讓學生活動,用意是頭腦和身體同樣重要, 都要鍛鍊。 學校簡直是強迫學生運動,從不准許請假。有一個冬天 的晚上,睡了幾個小時,校長突然下令要大家起來爬山。 「我們分搭 3 部汽車,上了某一座山,因為雪下得大,車 子到了一個高度就不走了。老師帶著我們一起拿著手電筒, (上)22 年左右,王大 閎在義大利客輪 紅伯爵號從上海 往香港途中 (中)25 年王大閎 在義大利滑雪 (下)王大閎熱愛運動

16

爬向山頂一座瑞士小木屋。然後,大家擠在屋裏,疲累得 一躺到地上,就睡著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又被老師叫 醒,心裏好不情願,可是,四周的銀色世界實在太美了。」 王大閎記得那一次的細節,「我們就在那一片粉雕玉琢 中從山頂走回學校,整整走了一天。路上吃點老師們準備


的野餐,大家唱歌、玩鬧,忘了抱怨。我記得,雪地裏有一種小花,名叫 Crocos,有 白色、紫色、橘色 3 種,一開起來,就是漫山遍野,真是動人。」

大學:鍊成了身體,考上劍橋機械系 在栗子林兩年半的時間,只有父親曾來看他兩次。本來也想家,後來交了很多朋友, 也就忘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教體育,兇巴巴的老師。每天都得 6 點半起床,冬季裡通常天還 黑烏烏的,每個學生卻必須一聽到號角聲就從床上跳起來,冷颼颼的穿著睡衣往校外 跑。體育老師站在距離學校大約 1 公里半的地方等著,等學生一個個跑去報到再跑回 來,沒點到名的就不准吃早餐。 夏天規定大清晨起來游泳,來回游一趟正好是 50 公尺。可是那個游泳池的水全是 山上冰雪融化下來的,一大早水還沒被太陽曬熱,游起來可比冬天跑步更受不了。 那段嚴厲的生活,產生的影響之一是:「使我考上了英國劍橋大學的機械工程系, 鍊成了身體,還打下了法語、英語、義大利語的基礎。」 王大閎說,小時候夢想長大後當火車司機或機師,覺得那是了不得的大本事。「如 今,我只想盡一個平凡人的本份,多設計使人們舒適的房子,如果有緣,再到栗子林 走一遭。」

王大閎與葛羅培斯 (Walter Gropius ) 17


教職:人生碰觸多面向,作品簡單就是美 成為建築師後,王大閎設計出很多知名建築,許多大學邀請他授課。紀錄過王大閎 口述史的徐明松老師說:「王大閎先生是我的老師,不過他卻不是一個好為人師的人, 他總是自謙不會教書。」 他在臺灣住了 5、60 年,真正的兼任教書生涯就是蕭梅老師擔任臺北工專工業設計 科建築組主任那 6 年。儘管早年許多成大建築系學生,都是在參觀完王先生的「建國 南路自宅」或「虹廬」才算接受過現代建築的洗禮,成功大學也屢次遊說他去任教, 卻沒成功。倒是後來王大閎自行開業 以後的員工,幾乎清一色都是成大建 築系畢業的學生。 徐明松記得在學校時,每當評圖, 有老師在批評學生的作品時,王大閎 總會說:「也不盡然如此,他的設計 還有其他優點」之類的話。 另一名建築系老師王鎮華提過,每 次在建築師公會開會,當大家話題都 國父紀念館原始案透視圖

浸淫在抱怨的情緒時,王大閎就會踩 煞車。

王先生的話不僅以多面向觸碰人生,且像他的建築一般精簡不囉嗦,他常講:「簡 單就是美,卻不單調」,似乎回應了他鍾愛的德國建築師密斯(Mies)的警語:「少 就是多」。 從他的養成教育可以讀出,他是少數第一代華人經歷過「完整」養成的建築師,先 是出身於中國上層社會的書香世家,體驗過北京、上海與蘇州的傳統建築空間,之後 在人文歐洲浸淫多年,最後在美國又「親炙」第一代前衛現代建築師葛羅培斯、密斯 等人,讓他自信、輕易地遊走在兩種文化之間,這也是日後臺灣更年輕一輩建築師難 有的養成經驗。 關於歐洲,他提到:「英國劍橋姣美迷人的風光,也不是一個讀死書或死讀書的環 境。進劍橋大學似乎另有一個和求學一樣的重要目的─追求富廣的生活」。 他一直深植著接近完整人文教育的歐洲精神。王大閎說:「我在歐洲生活了 8 年多, 再到新大陸去繼續我的學業。第一個感觸就是物質生活上的區別。美國的物質文明到 今天仍是相當粗陋,無論是在衣食住行那一方面,美國人都傾向歐洲。粗陋的物質文 明是最無價值的;優秀的物質文明,卻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感謝梁竹生先生接受採訪) 18


國父紀念館手繪稿(王大閎先生提供)

19


國父銅像的旅程

來自北京南京深圳與翠亨

館史與建築

0 0 3

民國 61 年國父紀念館落成,5 月 16 日正廳豎立中山裝坐姿的國 父銅像,總高度 8.9 公尺,重達 16.7 公噸,成為國父紀念館鎮館之寶, 也是館內顯著地標。 這座銅像也是館內所典藏的雕塑代表作品之一,因紀念國父百年 誕辰所興建,從此,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海內外人士,到這裡來瞻 仰銅像,緬懷中華民國創建者中山先生。 銅像坐式,壯觀中又有親民英姿,孫中山先生正襟端坐、莊嚴純

林盈助 ◆

一、威武肅穆,來館參觀的遊客,在銅像前觀賞三軍儀隊交接的儀 式後,大都會駐足攝影,拍下國父英姿。

塑造大智大仁大勇 正廳國父銅像材質為南非紫銅,高 5.8 公尺,底下臺座 3.1 公尺。 為了塑造此銅像,創作者陳一帆教授,讀遍有關國父生平的書籍和 照片,仔細觀察摹擬國父的特徵表情,將創作者的意念與靈感轉化 為造型,利用各種技法使人像達到逼真的程度,歷時 3 年多,雕塑 出可以表現中山先生大智、大仁、大勇的雕塑品。 創作者陳一帆是兩岸雕塑界大師級人物,民國 15 年生於大陸福建 福州,從小愛好泥塑,自學成才,早年進入當時的福建學院就讀, 38 年隨軍隊到了臺灣,來臺後成為臺灣學院中的主導力量。

20


中山碑林中國父立看本館銅像

他的作品走人物寫實風格路線,講究基礎功夫,國父紀念館孫中山塑像,以及之後 中正紀念堂的蔣介石塑像創作甄選,陳一帆都脫穎而出,因而在臺灣雕塑界聲名大起, 成為「偉人圖象」時代最具知名度的製作者。76 年陳一帆葉落歸根,回大陸福州定居。

四面遠方來的中山銅像 除了正廳銅像,在國父紀念館,還有不少國父銅像,有的全身、有的半身,有些完 好如新,有的斑駁滄桑,有站姿也有坐姿,有意氣風發,也有持杖和藹慈祥。在這裡 每尊銅像,有著不同面容神情和儀態,來自不同年代背景工匠的用心,每座銅像到來 國父紀念館前,各有不同的旅程。 孫中山不僅只有在臺灣,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也受到尊敬。中國大陸保留了南京 中山陵,讓人民可以緬懷中山先生精神,國父所主張的建國大綱、實業計畫裡的精神, 也被運用在中國大陸的建設工程。在日本、新加坡及美國,都有中山先生的紀念館, 用不同的方式,向中山致敬。 國父紀念館園區內,中山公園中山碑林中,有兩座國父銅像。座落在前的是國父手 持文稿坐像,作品長 200 公分、寬 136 公分、深 150 公分、底座高 14 公分,為程允 賢與王少軍先生民國 92 年的作品,由北京中山堂管理委員會贈予館方。 2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博愛心傳 / 林國章總編輯 . -- 初版 . -臺北市: 國父紀念館,民 106.04 288 面 ; 23×17 公分 ISBN 978-986-05-2359-1( 平裝 ) 1. 國立國父紀念館 2. 文集 062.6

LOVE-HEART DELIVER 發 行 人:林國章 出 版 者:國立國父紀念館 地 址:11073 臺北市信義區仁愛路 4 段 505 號 電 話:+886-2-27588008 傳 真:+886-2-23450087 網 址: http://www.yatsen.gov.tw 總 編 輯:林國章 編 輯:王介豪、王定亞、王秉倫、呂淑芳、黃淑薰、楊得聖、鄒求強、 龔錫家 (按姓名筆劃順序) 執行編輯:邱啟瑗 文字編輯:陳榮裕 美術設計:黃媛婷 印 製:晶創數位文件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 106 年 4 月 版 次:初版 定 價:新臺幣 280 元整 展 售 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http://www.govbook.com.tw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TEL:+886-2-2518-0207 FAX:+886-2-2518-0778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 6 號 網路書店:http://www.wunanbooks.com.tw TEL:+886-4-22260330 FAX:+886-4-22258234 大手事業有限公司(博愛堂)【國父紀念館門市】 TEL:+886-2-87894640 FAX:+886-2-22187929 GPN:1010600562 ISBN:978-986-05-2359-1 著作財產權人 國立國父紀念館 本館保留所有權利。 欲重製、改作或編輯本書部分或全部內容,需先徵得本館同意與授權。 請洽本館研究典藏組(電話:+886-2-27588008 轉 725)

10600586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