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落 裡 有 個 傳 統, 每 兩 個 月 就 由 居 民 自 發 舉 辦 一 家 一 菜 活 動, 讓 老 鄰 居 們 互 動, 也 藉 機 讓 藝 術 家 群 認 識 居 民 們。 今 年 年 初, 駐 村 藝 術 家 與 居 民 共 同 合 作, 先 做 每 戶 的 家 訪, 把 記 憶 中的手路菜用文字、影像記錄下來,再請總舖師逐一試作,調出記憶中的老味道。
眷 村 菜 並 非 是 大 家 印 象 中 的 四 川、 湖 南、 江 浙 料 理, 反 倒 是 來 自 大 江 南 北 的 老 榮 民、 結 合 台 客 閩 籍 的 媽 媽 們, 所 調 製 出 來 的「 愛 家 菜 」。 在 類 眷 村 的 寶 藏 巖 裡, 每 道 愛 家 菜 背 後 都 有個動人的遷移故事,也有著文化交融的酸甜苦辣,反映出台灣社會的真實景象。
透過藝術村的巧手和創意,每道菜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大雜燴,而是具色香味的眷村料理, 「寶村食府」成為寶藏巖「藝居共生」的經典作品,也搭配 2020 寶藏巖光節正式推出。
劉茜 涼拌米豆腐、炒臘肉
後山的炊煙裊裊,想必是劉茜又在燻臘肉了。
劉 茜 來 自 貴 州, 家 鄉 以 大 米 為 主 食, 當 地 人 運 用 生 產 的 大 米 改 造 加 工, 製 成 了 米 豆 腐。 米 豆 腐 早 期 是 主 食 之一,現在則變成當地一種特殊菜餚。
劉 茜 嫁 來 台 灣 後, 發 現 沒 地 方 能 吃 得 到 家 鄉 味, 想 解 口腹之慾的她因而興起自己做的想法;從一開始完全 摸 不 著 頭 緒, 還 為 此 打 電 話 回 老 家 詢 問 做 法, 到 現 今 能 夠 輕 鬆 上 手,「 就 是 為 了 要 吃 到 啊!」 成 為 她 最 大 的 驅 動 原 力, 過 程 中 想 方 設 法 試 了 許 久, 才 慢 慢 讓 料 理接近自己印象中的味道。
除 了 製 作 米 豆 腐, 劉 茜 過 去 也 常 在 年 節 前 燻 製 臘 肉, 鹹 香 味 濃 的 臘 肉 連 小 朋 友 都 喜 愛, 甚 至 有 同 鄉 遠 從 淡 水 跑 來 詢 問 是 否 能 購 買! 劉 茜 說, 比 起 賺 錢, 現 在 自 己 更 想 做 的 是 推 廣 家 鄉 的 美 食, 不 只 用 味 道 來 思 想 起 遠方的家,更讓這一道道美味能被更多人認識喜愛。
魏陳玉
翡翠鑲肉
魏阿姨為寶藏巖聚落的原居民之一,房舍原址為現今的阿却姨家。當 初,魏阿姨的先生與兩位軍人朋友合力建造了三間房舍,完成之後以 抽 籤 配 給 ; 巧 得 是, 三 人 正 好 分 別 是 陸、 海、 空 三 個 軍 種, 也 成 了 早 期所有軍種都曾存在於寶藏巖的最佳見證。
魏阿姨的廚藝了得,常協助村子的活動製作各式餐點,招牌的河粉捲 是村子裡「一家一菜」活動的熱門料理,往往剛開動就被一掃而空。
除 了 一 家 一 菜 的 料 理 外, 從 前, 魏 阿 姨 最 開 心 的 事, 便 是 每 天 為 上 學 的 兒 子 做 便 當, 酸 甜 交 織 的 糖 醋 排 骨、 醬 燒 入 味 的 辣 椒 鑲 肉, 裡 頭 的 菜色無一不是孩子們的最愛,導致兒子回家後常抱怨便當蓋一打開就 被同學們聞香分食;於是,魏阿姨想出了一個方法:將便當菜藏在飯 的 底 下, 再 於 飯 上 面 鋪 一 層 菜, 這 樣 即 便 同 學 來 分 食, 兒 子 也 依 舊 能 吃 到 完 整 的 便 當。 魏 阿 姨 笑 笑 地 說, 看 孩 子 們 吃 得 健 康 開 心、 平 安 長 大,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
外 頭 的 山 珍 海 味, 就 算 再 精 緻 高 檔、 華 麗 可 口, 也 終 究 比 不 上 母 親 親 手為孩子做的一盒愛心便當。還等什麼呢?再不開動,飯菜都涼了!
白 宜 臻 的 哥 哥 白 紹 強 回 憶, 經 歷 過 戰 亂 的 白 伯, 雖 不 太 記 得 自 己 打 過 哪 一 場 仗, 卻 總 是 清 楚 知 道 自己該駕車駛向何方。
白 家 在 村 子 內 經 歷 過 幾 次 搬 遷, 但 家 人 間 總 是 記 得在各自忙碌後一起回到家中;趁這難得的團聚, 白 伯 的 料 理 不 但 給 料 大 方、 調 味 更 大 方, 菜 的 口 味 大 多 重 鹹 重 油, 孩 子 們 常 常 需 要 準 備 一 碗 水 來 幫菜過油。
滿 桌 菜 色 中, 白 家 兒 女 印 象 最 深 的 是 滷 牛 腱, 四 五 塊 牛 腱 伴 隨 大 蒜 與 胡 椒 下 鍋 滷 製, 盛 盤 後 再 撒上一把蔥花,甚是豪邁,可惜現已失傳。
這 油 亮 豐 富 的 記 憶 滋 味, 時 時 伴 隨 著 白 家 名 為 團 聚的歡笑聲中,久久不散。
白紹強、 何慧玲
滷牛腱牛肚
炒米粉
許金樹
許 金 樹 為 寶 藏 巖 聚 落 的 原 住 戶 居 民 之 一, 現 在 則 是 每 天 都 會 來 到 寶 村 農 園 裡 照 顧 植 物 ; 在 他 的 悉 心 看 照 下, 農 園的作物生意盎然,大家也因此稱他是農園「園長」。 園 長 不 但 擁 有 一 雙 綠 手 指, 更 是 料 理 製 作 的 好 手, 每 逢 年節的蘿蔔糕、年糕、草仔粿等,都是出自他手。 園 長 說, 自 己 在 村 子 裡 品 嚐 過 最 難 忘 的 一 道 料 理, 便 是 老 鄰 長 阿 嬤( 居 民 陳 品 蒼 的 母 親 ) 的 炒 米 粉, 甚 至 還 因 為太喜歡吃,特地拜師將這道料理學了起來。 這 道 寶 村 獨 有 的 炒 米 粉, 起 鍋 時 的 蒸 氣 伴 著 醬 油 鹹 香 氣 息, 光 是 聞 到 香 味 就 令 人 食 慾 全 開, 嚐 過 後 更 是 讚 不 絕 口、 一 碗 接 著 一 碗 ; 舉 凡 寶 村 大 大 小 小 的 活 動, 餐 桌 上 一定都少不了這道經典料理。
詹大哥為最早居住於寶藏巖的六戶居民之 一。從小,他就和阿公一同生活在這。
因 阿 公 忙 於 種 田, 無 法 時 時 照 顧 孩 子, 所 以 每 當 下 課 回 家 後, 詹 大 哥 都 只 能 自 己 下 廚 煮 飯。 為 求 方 便 快 速, 料 理 大 多 沒 有 繁 複 的 工 序, 只 是 簡 單 水 煮 或 川 燙 就 端 上 桌 ; 白 斬 雞、 三 層 肉, 沾 著 蒜 頭 與 醬 油 便 可配飯下肚,飽餐一頓。
回 憶 起 當 時 滋 味, 詹 大 哥 說 : 因 為 雞 豬 是 自 家 放 養, 口 感 與 現 今 市 面 上 不 同, 不 但 肥 嫩 又 有 彈 性, 且 還 更 多 了 一 份 鮮 甜! 雖 是 早 期 簡 單 烹 調 的 味 道, 如 今 卻 也 負 載 了 回憶滿滿的餘香。
詹智雄
白斬雞、蒜泥白肉
這 雙 手, 同 樣 燒 出 了 令 胡 浿 渼 難 以 忘 懷 的 好 菜, 獅 子 頭、 水 餃、 紅 燒 魚 等, 當 中 不 乏 工 序 繁 複 的 功 夫 菜, 而 胡 伯 也 將 這 些 料 理 的 技 術 教 授 給 了 女 兒 倆。 多 汁 入 味 的 獅
對 胡 浿 渼 來 說, 兒 時 的 回 憶 是 複 雜 的。 從 小, 胡 伯 一 人 獨 自 扶 養 她 與 姐 姐 長 大, 不 僅 是 嚴 父、 更 兼 任 了 慈 母 的 角 色。 過 去 村 子裡的巷道幽暗,年幼的胡浿渼害怕外出, 胡伯總會嚴厲斥責;但無論是生氣時的打 罵, 或 是 女 兒 生 病 發 燒 時 的 悉 心 看 照, 總 都是父親那雙溫暖厚實的手。
胡浿渼的爸爸胡正懷 胡 (伯 曾 ) 是村子裡的 風 雲 人 物, 為 人 豁 達 爽 朗, 時 常 參 與 村 子 裡 的 大 小 活 動, 許 多 影 像 及 文 字 紀 錄 中 都 不難見到胡伯的身影。
胡正懷、 胡
紅燒獅子頭
徐 瑋 琪 與 媽 媽 劉 金 秀 都 喜 愛 花 草 ,母 女 倆 常 穿 梭 於 農 園 間 植 花 種 菜。 據 徐 瑋 琪 回 憶,小時候的廚房窄窄長長,看著爸爸在
子 頭、 流 利 的 包 餃 子 技 巧, 現 今, 爸 爸 的 手藝,透過胡浿渼的稍加改良,更添風味, 唯 一 不 變 的, 是 料 理 中 充 滿 著 對 父 親 無 盡 的思念。
廚 房 中 燒 菜 的 身 影 ,不 知 不 覺 間 也 讓 孩 子 們都愛上了做菜。
說 起 父 親 的 手 路 菜 ,便 是 醬 香 味 濃 的 紅 燒 雞, 這 道 菜 是 爸 爸 展 現 廚 藝 的 代 表 作 之 一,醬汁下飯、雞肉彈性十足,開鍋時的 香 氣 總 蔓 延 於 巷 弄 之 間 ,一 聞 便 知 此 菜 的 功夫底蘊之深!
早 年 曾 在 村 裡 開 設 柑 仔 店 的 劉 金 秀 說 ,自 己的拿手好菜是糖醋排骨:有別於市面 一 般 做 法 ,這 道 糖 醋 排 骨 步 驟 簡 單 好 記 , 只需掌握 "1224 比例 依 " 序加入調味就能 端上桌,所以又有「步步高昇」的美名。 自豪將紅燒雞燒得「有爸爸的味道」的徐 瑋琪,除了嘴裡品嘗的滋味外,更重要的 是乘載著滿滿記憶傳承的香味。
徐偉棋、劉金秀
糖醋排骨
福菜滷肉
「敖早!」清脆爽朗的招呼聲,仙女大嫂又來涼棚泡茶了。
仙女大嫂是李家的大媳婦,早年曾在水源市場經營糖果攤, 現 今 退 休 的 她, 熱 愛 參 與 社 區 中 的 各 式 活 動, 時 常 與 人 聊 天分享過去的經驗談。
回 憶 起 過 往, 仙 女 大 嫂 說, 李 家 人 多, 早 上 四、 五 點 就 需 個小朋友 起 床 張 羅 一 大 家 子 的 三 餐, 每 天, 家 中 就 有 11 要 帶 便 當, 同 時 還 需 要 照 顧 公 公, 因 此, 仙 女 大 嫂 與 另 外 兩位妯娌約好,三人輪流一人負責煮菜一個月,互相幫忙; 因 應 家 中 所 需, 許 多 菜 色 就 以 方 便 快 速 或 是 大 鍋 菜 為 主, 魚 片 抹 上 鹽 巴 乾 煎、 一 大 鍋 燒 好 的 福 菜 滷 肉, 就 能 夠 迅 速 上桌,讓一家子吃上幾天。
走 過 辛 勞 的 歲 月, 而 今, 仙 女 大 嫂 的 手 藝 裡 充 滿 著 的, 盡 是樂天知命的智慧。
李朱仙女
三色蛋
徐鴻恕
每天上午,徐伯總會從家中拄著拐杖慢慢走下樓梯來到涼棚納涼。
平日不做菜的徐伯,對食物的要求不特別講究,只要能夠吃飽就好。有趣的是,雖然身為山 東人,但他卻不喜愛麵食,倒也顛覆了大家對於山東人一貫的刻板印象!
徐伯說,他做過最印象深刻的料理就是三色蛋,會做三色蛋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純粹就是因 為方便做、好入口、吃起來口感好,讓牙口不好的他也能方便咀嚼。
清風吹徐的涼棚午後,喝上一口小酒,再配上一片三色蛋,便是徐伯輕鬆快意的人生寫照!
蘿蔔排骨湯
呂麗
麗 琦 的 公 公 人 稱 劉 班 長, 劉 班 長 家 是 早 期 聚 落 中 榮 民 自 力 造 屋 的 代 表, 也 曾 開 設 了 村 子 裡 最 早 的 柑 仔 店。 根 據 村 里 人 的 記 憶, 劉 班 長 常 坐 在 家 門 前, 啃 著饅頭、配著大蔥就是一餐。 麗 琦 的 婆 婆 是 典 型 的 傳 統 女 性, 勤 儉 持 家, 早 年 曾 身兼多職還得張羅一家子的大小事務;家中廚房也 都是由婆婆一手包辦打理,而麗琦就會在一旁幫忙。 麗 琦 說, 婆 婆 過 年 時 的 餐 桌 上 一 定 要 有 雞 有 肉, 因 為 有 雞 才 能「 起 家 」, 所 以 麻 油 雞、 蘿 蔔 排 骨 湯 就 成 了 家 中 少 不 了 的 菜 色。 恪 守 年 節 習 俗 的 婆 婆, 做 菜 不 只 是 為 了 讓 家 人 們 品 嘗 一 碗 溫 暖 的 好 湯, 更 是 希望藉著佳餚,祈許家人都能興家立業、一切平安。
寶 藏 巖 早 期 的 六 戶 居 民 之 一, 寶 村 柑 仔 店 的 掌 門 人 聖 情 姊,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她那招牌的一身藍衫、爽朗有朝氣的嗓門。
身為客家人的聖情姊,雖然嘴上時常嚷嚷著 本" 小姐不煮菜 ," 但 其 實 卻 有 著 一 手 料 理 的 好 本 領, 舉 凡 包 餛 飩 到 醃 醬 菜, 又 或者是燜煮客家風味的長豆稀飯,沒有一樣可以難得倒她。
「 因 為 爸 爸 不 常 煮 菜, 所 以 煮 得 菜 特 別 容 易 被 記 住 」 回 憶 起 小 時 候, 每 當 聖 情 姊 的 爸 爸 作 弄 她 生 氣, 總 是 會 端 出 現 這 道 大 蒜 魚 片 來 安 撫 她 ; 而 早 期, 因 為 經 濟 條 件 不 富 裕, 家 中 有 人慶生時,麵線蛋就成了少不了的祝賀餐點。
談 笑 聲 中, 聖 情 姊 又 端 上 一 碗 好 料, 每 當 柑 仔 店 傳 來 陣 陣 香 氣,路過的人啊,可千萬要停下腳步,悉心品味!
徐聖情
大蒜魚片
陳品蒼
豬肝燉、白豆沙酥
陳 品 蒼 為 寶 藏 巖 早 期 的 六 戶 居 民 之 一, 小 時 候, 陳 品 蒼 常 與 詹 大 哥 及 其 他 村 里 的 孩 子 玩 在一塊,上演「攻城戰」與「躲貓貓」的遊戲。
說起陳家,就不得不提陳品蒼的母親,也就是村民口中的鄰長阿嬤,鄰長阿嬤 的好廚藝聲名遠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招牌炒米粉;而最令陳品蒼回味的 一道料理便是媽媽做的豬肝燉,從前只有在喜慶活動辦桌時才能一飽口福。
過去,寶藏巖為軍事管制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軍車進村配送米及麵粉,住 戶們拿到材料後便開始大展創意,製成各式輕食糕點,陳品蒼的媽媽跟二姊, 就會以麵粉揉製成團包白豆沙後油炸,來給家中小朋友們解饞。
想起兒時的料理,陳品蒼說,時至今日都難以忘懷那綿密交織的種種口感。
主辦單位: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協辦單位:臺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識閾工作室 藝術總監 / 執行策畫:李曉雯 執行團隊:高偉翔、陳怡臻、詹智雄、吳季鴻 總鋪師:游建聲、莊世明 擺盤設計:林廷芳、黃心怡、羅楷炯、陳治旭、朱淑宛、廖珮妤、蔡易錦、 蕭羽鄉、劉靜怡、葉澈 文字編輯:杜尚潔 平面設計:范綱燊
預約專線: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2)2364-5313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