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的美食─蛋撻

Page 1

2010 年歷史照片研究比賽

學生組優異獎作品

學校名稱: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學生姓名:譚熒熒 參賽題目:香港著名的美食──蛋撻

1 香港著名的美食── 香港著名的美食──蛋撻 ──蛋撻

1

香港著名的美食──蛋撻,我愛香港歷史網:


第一章: 第一章:引言 每個地方的飲食都有其獨特之處,這些獨特性正好反映出地方的獨特背景。 要談香港人的文化身份,以飲食文化最直接而有效。劉細良先生說:「要了解香 港的飲食文化,只要到港式茶餐廳走一趟便完全明白」。蛋撻是茶餐廳的其中一 2 項代表食物,可從蛋撻看出當時的社會現象及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吃一個新鮮可口的蛋撻,再喝一口港式絲襪奶茶或香濃的咖啡,真是人生 3

4

一大享受。3時至今日,蛋撻與奶茶仍是不少人喜歡的搭配。4小小的蛋撻,只是 圓形的撻皮,盛載着混合砂糖的蛋漿5,沒 有漂亮的外表,卻成為老少咸宜的地道小 食。這個並非源自本地的蛋撻小食,遂躋 身為本地地道小食之列,還與奶茶及菠蘿 油並稱為本港茶餐廳「地道三寶」6。到底 蛋撻的魔力何在,竟能在傳入香港至今, 7

多年來成為港人最愛的美食之一?7

茶餐廳「地道三寶」之二: 蛋撻與奶茶 (攝於 6/4/2010, 灣仔檀島咖啡餅店)

1.1 章節簡介 本文分成九章。第二章「蛋撻的身世之謎」介紹蛋撻的起源和最早期出現在 香港的蛋撻。第三章「蛋撻初出現的時代」介紹蛋撻初出現的年代背景,從而了 解其風靡港人原因。第四章「追溯蛋撻的發展歷程」是蛋撻各方面的發展歷程的 介紹,以反映當時經濟、社會情況。第五章「「香港最好吃的蛋撻」——泰昌蛋 撻」有彭定康先生譽為「香港最好吃的蛋撻」的「泰昌餅家」的介紹,其首創曲

http://www.welovehkasso.com/welovehkhist//activity/Activity_10_01_images/19.jpg 梁家權: 《食蛋撻的路線圖》,上上書局出版社,2006 年,頁 10-11。 3 在歐陽天閏《蛋撻的故事》 、梁家權《食蛋撻的路線圖》甚至有關香港飲食文化的書籍, 都指出蛋撻跟奶茶或咖啡是香港人最喜歡的搭配。1940 年代,香港茶餐廳始售賣蛋 撻,而奶茶和咖啡正是當時香港人最愛的茶餐廳飲料,故蛋撻與奶茶、咖啡此等配搭 同時馳名香港。 4 《頭條日報》,22/10/2007,《384 層酥皮蛋撻》: 「陪伴香港人成長的蛋撻,只要簡單 配以一杯香滑的絲襪奶茶,便是一頓最地道的港式下午茶。」 5 歐陽天閏(口述):《蛋撻的故事》 ,世界出版社,2006 年,頁 63。 6 見《新浪網》,10/5/2006,《港式地道小食蛋撻 原為歐洲普遍甜品》 http://lifestyle.sina.com.hk/cgi-bin/nw/show.cgi?id=102388&subcat=46 7 見網頁《香港經典美食之特色小吃匯總》 ,稱蛋撻為香港十大經典美食之一 http://hk.szhk.com/2010/02/03/282739240744084_7.html 2


奇皮蛋撻的成就最為重要。第六章「港式蛋撻的獨特魅力——不死的情懷」解釋 港式蛋撻成為代表香港美食之一的原因。第七章「小蛋撻的大成就」討論蛋撻在 世界各地的地位。第八章為總結,總結全文「以小見大」的目的——一個小小的 蛋撻,體現了香港文化交匯的特色。最後是後記,是小小的感想和展望。

1.2 資料來源 本文的資料來源主要有書籍、報章及其他。 有關蛋撻的書籍不多,本文以《蛋撻的故事》提供的資料最多。然而,《蛋 撻的故事》有泰昌餅家的老闆歐陽天閨口述而寫成,難免有少許為餅家「賣廣告」 的成份,所以在裏面抽取的資料要小心運用,並參考其他書籍、報章,確保書中 的資料準確無誤。例如:在此書第一百頁記述泰昌在告別日賣了 4000 多件蛋撻, 但是,經過參考 2005 年 5 月 25 日的報紙,蘋果日報卻指出泰昌餅家「一天內售 出了一千八百九十件蛋撻」,數字上有所出入。我認為報章的報導比較客觀,所 以採用了報章的資料。 香港歷史學家吳昊在《香港萬花筒》中的自序記述了這樣的一句:「要蒐集 歷史資料,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從當時出版的報紙、雜誌和書刊入手」,這句提示 了我:要找蛋撻的資料,不一定只可以找有關蛋撻的書籍,由報紙、書刊中瞭解 當時的社會背景,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蛋撻的好方法。結果,在公共圖書館尋找 到的報章反而為本文提供最多的資料。 電視、電台節目及網站也提供了相當有用的資料,例如蛋撻的起源、創意蛋 撻的款式等。 除此之外,親自到本文提及最多的三間餅家——「泰昌餅家」 、 「檀島咖啡餅 店」 、 「蛋撻王」考察,可令我更加瞭解蛋撻的現今發展及全面實況,從而作出蛋 撻的今昔對比。本文的圖片來源,也是從考察的時候拍攝回來的。


第二章: 第二章:蛋撻的身世之謎 究竟蛋撻是來自外國,還是由中國人發明?早在十七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 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8,稱為「Custard Tart」 。由於香港曾 9

10

是英國的殖民地, 香港的飲食文化頗受英國影響9,所以有人認為蛋撻來自英國。10 不過,香港售賣的蛋撻與「Custard Tart」不同:蛋撻與粵式傳統甜品「燉蛋」頗 類似,只是用撻皮替代「燉蛋」的碗盛載蛋漿,然後放入焗爐烘之; 「Custard Tart」 則是以奶、糖、蛋混合成的奶凍。故蛋撻是中國人創意美食產品,比較可信。11 廣東人於二十年代間,將外國的果撻改良,首創粵式蛋撻。蛋撻皮就是來自 牛角酥的皮——麥酥,不過因為做麥酥皮要用鮮牛油,價錢很貴,所以當是時麵 包師傅就用豬油來代替,在加上最簡單和很便宜的蛋漿,做成一個個熱騰騰的蛋 撻,12可謂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當時廣州的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為了吸引 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每周都會設計一款「星期美點」作招徠。1927 年,「真光 酒樓」首先推出蛋撻,立刻大受歡迎,其他酒樓茶室爭相學習。13 到了四﹑五十年代,中國發生戰爭,做蛋撻的師傅來相對穩定的香港發展, 把製作技術也帶入香港。14蛋撻經香港人再改良,成為香港獨有的「港式蛋撻」。 15

2.1 早期的「 早期的「港式蛋撻」 港式蛋撻」 早期「港式蛋撻」的撻皮為一層層薄酥皮,近似西點的牛油酥皮。酥皮是蛋 撻的靈魂,好的酥皮,包括一層是以豬油為主的「油皮」,及一層是以雞蛋為主

8

見 Laura Mason:《Food Culture in Great Britain》,Greenwood Press,2004 年, 頁 34: 「In the lat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they thickened and enriched custards and creams,and went into rich pulm puddings,cakes,and fancy breads.」 9 見《香港旅遊網--傳統美食》:「早年香港人習慣上茶樓,早上沖一壺茶、叫兩件點心, 這經常成為西方人眼中香港飲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國影響,港人同樣喜好吃下午茶, 多數吃一件三文治、蛋撻、奶茶咖啡。」 10 詳見吳昊:《香港萬花筒》,喜閱文化叢書,2000 年,頁 184。 11 詳見同註(5)書,頁 12。 12 從 TVB 節目《咁至識食》第 3 集中摘取資料。 13 詳見同註(10)書,頁 184。 14 從雷霆 881 商業一台 節目《師傅到》中摘取資料。 15 同註(11) 。


的「水皮」。16一般的蛋撻有約 100 層摺皮(將一層油皮夾於兩層水皮的中間,來 17

回輾平,左右對摺再輾,反覆步驟,稱為摺皮) ,故撻皮厚而鬆化。17最初期的蛋 撻以橢圓形為主,圓形為次,與現在圓形為主的情況不同。

第三章: 第三章:蛋撻初出現的時代(四十至五十年代) 四十至五十年代) 四十年代初,香港高級西餐廳雲集於港島中環,因從事高薪行業人士多在該區 18

工作。18西餐廳首先引入蛋撻,成為上流社會人士的下午茶美點。但由於第二次 世界大戰,香港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歲月:貿易停頓,貨幣貶值,糧運不繼, 19 故蛋撻未能於四十年代發揚光大。戰後人口暴增,五十年代是民生艱困的時期。 20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較穩定,蛋撻遂能嶄露頭角。21 然而,西餐廳食物價格昂貴,對於戰後至五十年代中期普遍物質短缺、香港 人大多貧窮的情況來說,當然負擔不起,當時甚至要靠「平民食堂」的提供便宜 22

的食物。22於是,冰室(茶餐廳的前身)應運而生,為香港人提供便宜的西式食 品23,蛋撻開始「平民化」,成為冰室其中一項「招牌食品」。五十年代的香港以 「蘭香室」的蛋撻而享譽一時:蛋撻一元一盒(12 個) ,是「打工仔」的下午茶 24 佳品。 食家蔡瀾表示,當年的蛋撻比現在(大約直徑 2 吋半)的大兩倍以上, 25

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25 除了新鮮出爐的蛋撻美味可口外,早期的蛋撻能迎合香港人喜歡「抵食夾大 件」的心態,是其流行原因。26故此,從蛋撻出現的時代背景,可以了解其流行 原因。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見電子書藉《半世紀蛋撻皇——檀島》,第一章 http://tcstreet.com/Book/daily/tart/tart.htm 見《香港新聞網--蛋撻》 http://hknews.hksyu.edu/index.php/%E8%9B%8B%E6%92%BB。 詳見同註(10)書,頁 176。 見《香港年報 2006》 ,香港政府出版,2006 年,章次 21《歷史——二十世紀三十年 代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2006) 見《五十、六十年代的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頁 3。 見《明報副刊》 ,24/6/2007,《乜食經﹕十年有味》 : 「四十年代,香港高級西餐廳引 入蛋撻,但發揚光大,還待戰後」。 詳見同註(10)書,頁 170。 從 TVB 節目《咁至識食》第 7 集中摘取資料。 詳見同註(10)書,頁 185。 見同註(5)書,頁 30。 見同註(5)書,頁 14。


第四章: 第四章:追溯蛋撻的發展歷程 追溯蛋撻的發展歷程 蛋撻自五十年代開始進駐香港大小餐廳,成為香港人喜愛的美點。經過時代 的變遷和蛋撻師傅不斷的改良,蛋撻的外觀、製法都有所改變,以迎合香港人的 口味。

4.1 形狀 最初期的蛋撻以橢圓形為主,發展至今,港式蛋撻卻以圓形為主。27透過瀏 覽多個網站和蛋撻的食譜,發現有兩大原因: 1. 方便師傅按壓撻皮和清洗28 2. 吃蛋撻時可咬任何一個位置 29

以上提及五十年代的蛋撻的比現在的大29,時至今日,蛋撻「縮水」到當年 的一半,相信能符合經濟原則,而大家吃起來也比較方便,不會在吃的時候把蛋 撻碎屑掉到周圍。 香港人越來越注重新意,以致蛋撻的形狀五花八 門。例如:聖安娜餅店一反潮流,以橢圓形的蛋撻作 為賣點,推出初時很快在跑馬地總店打出名堂。30時至 今日,在一些大型酒樓,更會製作一些迷你型的小蛋 撻,方便斯文淑女一口一個,吃起來不再狼狽。31 蛋撻形狀的改變起初是方便師傅製造和食客食 用。後來香港人創作各式各樣的蛋撻,可見香港人的 智慧和不斷求進的特點。

聖安娜餅店的橢圓形蛋撻 (攝於 1/4/2010,柴灣聖安娜餅店)

4.2 款式 傳統蛋撻的材料大多是低筋麵粉、牛油、砂糖、淡奶製成的撻皮,加上由雞 27

28

29

30 31

歐陽天閏《蛋撻的故事》 (頁 16)提及港式蛋撻以圓形為主是不知何故。透過瀏覽多 個網站和蛋撻的食譜,總結出兩個原因。 關琬潼: 《甜心美點》 ,海濱圖書公司,2005 年,頁 11 中提及製造撻皮的方法: 「麵糰 擀薄至 2 毫米至 3 毫米......撻皮放進撻模中,讓麵糰貼合底部,緊壓撻模周邊」 ,所以 用圓形的撻模令師傅可以快速的按壓撻皮,完成更多蛋撻。 見同註(20)書,頁 10: 「茶餐廳也加入了一些中國的口味在其中......並且加以改造, 體積大增,使到西餅(蛋撻是其中之一)成為填飽肚子的食物」。 同註(5)書,頁 16。 同註(5)書,頁 14。


蛋、淡奶、砂糖、清水製成的蛋漿。32這些材料到處可買,而且能大量製作。所 以蛋撻在五十年代經濟不景的情況下,成為價廉物美的食品。 香港的經濟從六十年代開始起飛,從傳統社會邁向現代化大都會。香港的工 業蓬勃33, 「香港製造」產品價廉物美,傲視東南亞各國。工廠勞工的數目增多34, 35

他們的平均日薪由四十元到六十元不等,薪金比以前有明顯的提升。35香港人的 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對飲食開始有要求。蛋撻師傅遂不斷改良蛋撻的款式,以迎 合香港人的口味。 至八十年代中後期,由於經濟擴張迅速,加上中英有關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 簽署和落實,奠定其國際大都市的地位。36因中西飲食文化的交匯,使香港有條 件在國際金融中心之外打造另一個中心——國際美食中心。37為不負「美食天堂」 的美譽,香港人 獨 創 嶄新的 菜式。時至今日,市面上也出現帶有綽頭的創意蛋 撻。

創意蛋撻

榮獲 2009 年度香港名牌及有「天下第一撻」 之稱的「蛋撻王」推出的創意蛋撻最受矚目, 其中「榴槤蛋撻」更被傳媒廣泛宣傳。 「榴槤蛋 撻」即是將冷凍過的馬來西亞 D24 榴槤擠在酥

38

皮蛋撻裡的蛋漿上面,擠滿蛋撻表面就可以放 進烤爐裡,再烤兩分鐘,烤乾表面就完成了。39 香港人很注重新意,因應不同節日, 「蛋撻 王」還會推出不同圖案的蛋撻,例如慶祝萬聖 節就有蝙蝠蛋撻(在蛋漿的表面鋪上一層蝙蝠

各款創意蛋撻 (攝於 1/4/2010,中環「蛋撻王」 )

32

同註(27)書,頁 10。 吳昊《打拼歲月——走過六十年代香港》 ,喜閱文化叢書,2002 年,前言及頁 88 指出: 一九四九年解放後有大量新移民來港, 「香港利用稠密人口的充裕勞動力,不但令工業 日益發達,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34 同註(31)書,頁 88 指出工廠勞工的數目增加,女性也全面投入生產。 35 同註(10)書,頁 58。 36 詳見《信報財經新聞》,24/2/2000,《從地產一元到多元經濟的理念與動力》 33

37

見《大公報》,9/12/2008,《評級並非萬能 港有條件打造國際美食中心》: 「本港確實有 條件在國際金融中心之外打造另一個中心——國際美食中心。在一個城市能同時品嘗 到那麼豐富的中西美食......而香港這一飲食特色,當然要拜中西文化交匯之賜,這也是 長期的歷史、社會因素所造成」。

38 39

詳見《星島副刊 今日館》 ,23/3/2009,《蛋撻王莊任明食仗梟雄》。 從 TVB 節目《咁至識食》第 3 集中摘取資料。


形狀的可可粉)。40此外,還有楊枝金露蛋撻、紅棗薑汁蛋撻等「凍の撻」,讓喜 41

愛凍品的顧客可於夏季品嘗。41 香港有 創新的精神:用傳統的酥皮,配上不同的新口味,成為被受矚目的 另類蛋撻。這與傳統的蛋撻截然不同,但蛋撻師傅精益求精的精神卻在不同類型 的蛋撻中反映出來。他們的目的就是把小小的蛋撻做得好吃,吸引不同年齡層、 社會階層的人,甚至遊客,從而把香港著名的美食——蛋撻推廣開去。

4.3 撻皮

酥皮 最早期的蛋撻只有用酥皮盛載蛋漿,酥皮

大約有 100 層摺皮。六十年代,檀島咖啡餅店 的蛋撻有 128 層酥皮,當時的人覺得檀島的蛋 撻比其他特別鬆化香酥,而且滑膩,深入民 42

心。421993 年, 「蛋撻王」於香港創立,以酥皮 蛋撻為品牌的主打產品,其酥皮的層次更達至 384 層,乃全港獨有的。43酥皮的製作繁瑣,先 要搓一份「油皮」,用上一層麥味較香的美國

檀島咖啡餅店的酥皮蛋撻 (攝於 6/4/2010, 灣仔檀島咖啡餅店)

低筋麵粉、花生醬、豬油、奶粉用機器搓成; 然後放在雪櫃雪 8 小時以上,令麵粉吸盡油 分。再夾上一層「水皮」,以蛋、水、麵粉等 製成。384 層就是以這三層皮,壓扁再摺疊而 成,這樣才能平均化解麵粉的筋部做到皮脆, 而且層次分明。44 蛋撻王的創辦人莊任明表示,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蛋撻只用麵粉及油做皮,撻 皮較濕且硬實;七十年代,便開始加入奶粉於粉糰中,因起了吸水的作用,故帶 有鬆脆的質感;到了八十年代,莊先生更研製出在粉糰中加入花生醬,吸水力更

40

詳見《香港品牌發展局 2009 年得獎品牌名單——蛋撻王》 http://www.hkbrand.org/topbrandawards/details/30。 41 詳見《UfooD——懷舊裡出新意 Q 嘜蛋撻》 , http://www.ufood.com.hk/article/showOnlyArt.action?artId=91051&restId=0&pageId=420&artTy peId=1 42 見電子書藉《香港 50 樣經典小食》 ,第 10 項,http://tcstreet.com/Book/daily/50/50b.htm 43 同註(4)。 44 同註(38)。


強,令「油皮」的水分更少,焗起來更香脆鬆化。45

曲奇皮蛋撻 泰昌餅家於八十年代首創曲奇皮蛋撻,與酥皮蛋撻爭妍鬥麗。曲奇皮是由泰

昌餅家負責人歐陽天閏在多次嘗試下創造出來的。由於傳統的酥皮蛋撻在冷卻 後,蛋餡就會龜裂,酥皮也會變「淋」,不再好吃。有見及此,歐陽先生發揮他 46 的嘗試精神,以不同份量配搭,造出曲奇皮蛋撻。

4.4 售價 蛋撻的售價足以反映香港不同年代的經濟狀況。 由於四十年代後至五十年代初受戰亂影響,物價暴漲而蛋撻還沒完全在香港 普及,故用這段時期的經濟狀況來看是不夠客觀的。五十年代後期開始,蛋撻陸 續進駐香港茶餐廳,例如:金鳳茶餐廳、檀島咖啡餅店(現是被稱為老字號茶餐 廳)。47檀島咖啡餅店的蛋撻在五十年代時,每個賣三毛錢。48對於當時一個「斗 零」 (五仙)食家的世界,街頭的小販和食檔全都「斗零」有交易,49檀島咖啡餅 店的蛋撻可算是港人奢侈的食品。 自七十年代起,世界各國通 貨膨脹,香港不免受到影響,各 行各業的成本上升。50蛋撻原材料 的價錢也隨之增加,蛋撻的售價 逐漸提高。今天,檀島咖啡餅店 的蛋撻,每個售價為五元,是五 51

十年代時的 16.7 倍(見右圖) 。51 傳統蛋撻的售價於一般的麵包店

檀島咖啡餅店的酥皮蛋撻五元一個 (攝於 6/4/2010, 灣仔檀島咖啡餅店)

45

同註(40)。 同註(5)書,頁 30。 47 詳見《香港新聞網——香港著名茶餐廳》, http://hknews.hksyu.edu/index.php/%E9%A6%99%E6%B8%AF%E8%91%97%E5%90%8D%E8 %8C%B6%E9%A4%90%E5%BB%B3 48 同註(40)。 49 詳見百家聯寫:《香港歲月》,香港作家協會,1999 年,頁 42。 50 見《文匯報》 ,9/12/2007, 《各國發行貨幣致急速通脹》: 各國各自為政發行貨幣,造成 急速的通貨膨脹,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國家累計通貨膨脹達到 400%,又成為新動盪的根源。 51 根據考察所得,檀島咖啡餅店的蛋撻售價為五元一個。 46


則較連鎖麵包西餅店及茶餐廳便宜,售價一般由 2 元至 3 元。雖然蛋撻的售價在 數字上提高了,但因加薪的比率高於通脹的,所以蛋撻的售價對於現今的港人來 說是便宜的,不再是奢侈的食品。 香港人的生意頭腦也反映在蛋撻的價錢上。在 2009 年,「蛋撻王」推出「1 元蛋撻」,支持港人對抗金融海嘯。意想不到的是,此舉更吸引台灣、日本遊客 52 光顧,為「蛋撻王」帶來可觀的收入。

4.5 在香港的普及程度 1940 年代,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飲食文化受英國影響。蛋撻這種揉合 英式意念的美點於此時進駐香港,最初只在高級西餐廳售賣,其普及程度不高。 加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攻香港,使居民生活備受壓迫,文化發展也不發 達,遑論一個小小的蛋撻。到了六十年代,香港到處都是「打工仔」。蛋撻也開 始在冰室和茶餐廳售賣,為「打工仔」提供便宜又好吃的下午茶餐53,蛋撻開始 平民化。時至今日,香港大大小小的麵包店、西餅店都有售賣蛋撻,而少見於新 式茶餐廳。港人現在可以輕易買到傳統蛋撻,見其普及程度之高。 隨著本港經濟逐漸起飛,蛋撻的餡料已不是雞蛋般簡單,還加有燕窩、鮑魚 54

及金箔等創意蛋撻。54不過,經濟情況對香港人對蛋撻的熱愛程度沒有太大影響: 2009 年,全球正受金融海嘯的衝擊。但是,推出創意蛋撻的「蛋撻王」開創性 地以紅豆、粟米、燕窩及雙皮奶作蛋撻饀料,亦引進馬來西亞的頂級榴槤肉製成 榴槤蛋撻,備受好評。同年更推出了創新口味的「凍之撻」,產品混合了甜品及 布甸的意念,成為港人的夏日佳選。55 除了普通香港市民以外,蛋撻更成為名人的心靈慰藉。最著名的有「末代港 督」彭定康特別青睞泰昌蛋撻,曾一口氣連吞好幾個,使泰昌餅店及其曲奇皮蛋 撻聲名鵲起,所以泰昌蛋撻又被稱為「肥彭蛋撻」(「Chris Tart」)。56其次有周潤 發,也是泰昌蛋撻的擁躉。周潤發每次光顧泰昌餅店,都要為餅店打掃一番。雖 然他跟泰昌餅店的老闆歐陽天潤是朋友,但他買蛋撻從來不要折扣。所以,一個

52

詳見《文匯報》,15/1/2009,《億元消費券 邟春贈市民》。 詳見《新浪香港——時尚》,10/5/2006,《港式地道小食蛋撻 原為歐洲普遍甜品》 http://lifestyle.sina.com.hk/cgi-bin/nw/show.cgi?id=102388&subcat=46 54 同註(50)。 55 同註(36)。 56 詳見《新浪網》,20/2/2010,《“末代港督”訪港必吃的香港“第一蛋撻”》 http://hk.szhk.com/2010/02/20/282741263882157.html 53


小小的蛋撻也可以反映香港濃烈的人情味和情懷。57

第五章: 第五章:「香港最好吃的蛋撻 「香港最好吃的蛋撻」 香港最好吃的蛋撻」——泰昌蛋撻 ——泰昌蛋撻 「泰昌餅家」自 1954 年創立至今已有逾半世紀的歷史。其名下的「曲奇皮 蛋撻」馳名中外,更獲前港督彭定康先生譽為「香港最好吃的蛋撻」。

5.1 首創曲奇皮蛋撻 泰昌蛋撻的曲奇皮,就是歐陽天閨先生在多 次的嘗試下創造出來的。傳統的酥皮蛋撻在凍卻 後,蛋餡就會龜裂,酥皮也會變軟,不再好吃。 歐陽先生一再發揮他的嘗試精神58,以不同分量配 搭,造出不同的牛油皮,但製成的蛋撻還是改變 不大。

泰昌餅家的新鮮出爐曲奇皮蛋撻 (攝於 1/4/2010,中環泰昌餅家)

一日,他突然想到曲奇皮可保持多日香脆,而曲奇也是牛油製品,可以一試。 於是,他以牛油曲奇的粉糰作皮。在多次嘗試下,他終於發覺以杏仁曲奇的粉糰 59

作皮,完全有「皮脆餡滑」的質感。59

5.2 泰昌蛋撻不裂之迷 為解決蛋撻冷卻後龜裂的現象,歐陽天閨先生在不斷的嘗試下,製造出第一 批冷卻後也不會龜裂的蛋撻。令蛋撻冷卻後不龜裂,關鍵在於蛋漿的糖水分量, 60

要跟曲奇皮配合。60雖然歐陽先生表示蛋漿的糖水比例是「好彩撞到」的,但他 必定嘗試、失敗了很多次,才能掌握精準的分量。所以,這個分量的比例從不公 開,是泰昌獨有的配方。 於是,港人到泰昌購買蛋撻時,除了可以立刻品嘗,也可以帶回家放在雪櫃

57

同註(5)書,頁 50。 同註(5)書,頁 50: 「歐陽天閨喜歡作出不同的嘗試,看看不同分量配搭,可以造出怎 麼樣的效果。會歸泰昌後,歐陽天閨改良了泰昌的蛋撻和沙翁,也改良了傳統的中式 餅食。」 59 同註(5)書,頁 30。 60 同註(5)書,頁 32。 58


裡,想吃的時候就把它拿出來放在「多士爐」再焗,美味依然。61泰昌蛋撻不裂 的特點,解釋其老少咸宜的原因。

5.3 全世界最好吃的蛋撻 「Hong Kong’s most favourite egg tarts!」這句說話,是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 62 定康稱讚泰昌蛋撻的話。 1995 年的某個週末,他在去荷李活道的文武廟買古董 的途中,突然問司機吃過的蛋撻出自哪間店。司機載他到泰昌餅家店前,他下車, 自己買。以後,彭定康不時再來,一週一次或兩週一次。隨後,歐陽天閏把照片 貼在門口。香港本地媒體聞風而來採訪,泰昌蛋撻迅即成為「香港第一蛋撻」, 也開始被稱為「肥彭蛋撻」。63 他又贈歐陽天閏:「在這個世界上,要出人 頭地,就要盡心盡力,凡事做到最好!不論是投 資或做學問,又或是煮菜造餅,做到最好,就有 人欣賞」,表明了對他的出品——蛋撻的認可。 泰昌蛋撻因彭定康的光顧而「一炮而紅」,曾擁 有每日賣過千件蛋撻的輝煌成績,明星級的熟客 更多不勝數。64

中環泰昌餅家門外貼上彭定康 與歐陽天閏的合照

5.4 結業風波

(攝於 1/4/2010,中環泰昌餅家)

2005 年,泰昌餅家的業主眼見市道興旺,將租金由原本的每月三萬多元,大 幅加至超過八萬。65同年 5 月 25 日是泰昌營業的最後一天,當日許了引來外國通 信社如法新社等多間傳媒機構報導,餅店門口也出現長長「人龍」,為品嘗最後 一次泰昌蛋撻。66這一個告別日,泰昌餅家賣了一千八百九十件蛋撻,破了餅家

61

同註(55): 「在 1982 年從移民加拿大的舅父手中接掌泰昌餅家後,歐陽天閏造出曲奇 皮蛋撻,使香港的蛋撻有了酥皮和曲奇皮之分。他的蛋撻看起來與別無異,但放在冰 箱冷卻之後,再拿到多士爐加熱,外表和口感仍然與新鮮出爐時一樣。而坊間的蛋撻, 大多在冷卻後出現蛋餡龜裂的現象,因此泰昌蛋撻格外受到顧客歡迎。」 62 同註(5)書,頁 40。 63 同註(55)。 64 同註(5)書,頁 92。 65 見《The China Post》 ,12/8/2005,《Patten's favorite bakery resurrected》: Tai Cheong Bakery, known for Patten's favorite egg tart, closed in May after turning out pastries for half a century because the landlord more than doubled the shop's monthly rent to more than HK$80,000 (US$10,296; euro8,290) a month. 66 同註(5)書,頁 100。


的記錄。67 2005 年 10 月,泰昌新店與韓國咖啡連鎖店 Barista Caffe 以聯營方式合作, 68 69 雙方一拍即合。 不過,他們的合作以商業考慮為主, 首先解決的問題是製作蛋 撻的標準化。Barista 的總裁李誠權要稱量歐陽天閏製造蛋撻所使用的每一種東 70

西:麵粉、水、牛油和雞蛋等70,使每個出爐蛋撻的品質一樣高。

5.5 堅持屬於香港的味道 雖然泰昌餅家現在有材料的混合、焗製標準,不過歐陽天閏先生在一些步 驟,仍堅持採用傳統的方法。例如蛋撻的曲奇皮依然用人手搓製,這樣顧客才會 吃到泰昌一貫、傳統的風味。71 蛋撻仍然只有原味及蛋白蛋撻兩款,也是歐陽天閏先生的堅持。72泰昌餅家重開 後,雖曾推出低糖蛋撻及燕麥蛋撻等新式口味,但始終不及招牌曲奇皮蛋撻叫好 73

叫座。73現時泰昌分店已增至 11 間,但不少人依然認為中環總店的出品味道最 好,或許是因為歐陽先生仍不時坐鎮總店,監督員工的工作情況。

5.6 泰昌「 泰昌「品牌化」 品牌化」 在現任執行董事李誠權注資下,泰昌餅家換上鮮明現代化形象,並將歐陽師 傅沿用多年的食譜以文字記載傳承,兩年間增至四間分店。直至 2007 年,稻香 集團購入 80%股分,設有中央工場。泰昌一方面通過稻香批量買入食材以降低成 本,而蛋撻亦先在廠房搓好撻皮,再於店內加入蛋漿烹焗,保證食品衛生。出品 除了耳熟能詳的蛋撻和麵包,亦增加了多款傳統中式糕點,如杞子桂花糕及白糖

67

詳見《蘋果日報》 ,25/5/2005, 《泰昌結業前夕賣蛋撻 1890 件 不理小市民或富商 每人限買半 打》 68 見《蘋果日報》,24/9/2005,《舊舖對面復業結盟咖啡店展新貌 泰昌蛋撻下周五再出爐》: 「Barista Caffe 負責人李誠權昨接受訪問時表示,泰昌兩年前已開始為其連鎖店供應食品, 與泰昌老闆歐陽天閏可說是老相識,月前知悉泰昌結業,歐陽天閏有意重開新店後,即與他商談 合作。考慮到食品與咖啡不存在衝突,雙方一拍即合。他深信,港人既想保留地道特色食品,對 咖啡等精神食糧要求亦愈來愈高,相信雙方合作會帶在商機。」 69

見同註(末代):李誠權介入後,泰昌開始引進管理系統,他說: 「歐陽天閏只會做蛋撻, 而我要考慮怎樣把蛋撻做大」。 70 同註(55)。 71 同註(5)書,頁 108。 72 詳見《明報》,15/2/2010,《品牌故事﹕傳奇蛋撻披時尚外衣》。同註(品牌故事)。 73 根據考察所得,泰昌餅家現只有售賣曲奇皮蛋撻。


糕,還有懷舊小食南棗合桃糖及鳥結糖等。泰昌已不再是賣蛋撻的街坊餅家,而 74

是走向國際舞台的品牌。74 「泰昌餅家」自中環總店開業以來,其享負盛名的「曲奇皮蛋撻」一直深受 香港人的愛戴,多年來獲不少名人盛讚,亦備受傳媒廣泛報導。泰昌餅家的產品 廣受市民認同,以「曲奇皮蛋撻」為例,現時每月的銷售量平均高達 100 萬個, 更於 2009 年獲《Time Out Hong Kong》雜誌評選為「2009 年度 50 道必嘗菜式」 75 之一,反映「泰昌餅家」的產品獲得各界的肯定。 一個小小的蛋撻,也可以在 世界的舞臺大放異彩!

第六章: 第六章:港式蛋撻的獨特魅力—— 港式蛋撻的獨特魅力——不死的情懷 ——不死的情懷 蛋撻是廣東人受到英式的「Custard Tart」啓發而炮製出來的創意食品,經過 香港人改良後,成為獨有的「港式蛋撻」。那麼,蛋撻可算是中西合璧、文化交 融的產物。 為何只有蛋撻能鶴立「撻」群,成為代表香港的美食? 港式蛋撻甜度適中76(製造蛋漿的材料比例合適)、酥皮香脆鬆化(超過 100 層酥皮) 、曲奇皮蛋撻口感極佳(外脆內軟) 。但是,香港人對蛋撻的鍾情,也可 能是上一代延續下來的情懷。早期香港人的食物種類不多,蛋撻可算是最普及的 美點。不論茶餐廳、高級食肆或大酒店的高檔西餐廳,都可以找到蛋撻。對勞苦 大眾而言,一件新鮮出爐的蛋撻,曾幾可時就是一日辛勞或午間小歇的獎賞。時 光雖然會消逝,但傳統蛋撻歷久不變的味道、情懷永遠不會老。77 以泰昌餅家的蛋撻為例,它是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至愛。他於 2008 年返港進行簽書會,在報章訪問時笑說,出書成為他到香港吃蛋撻的理由。78由 此可見,他對蛋撻確有不衰情意結。 相比起港式蛋撻,英式的「Custard Tart」比較甜,所用的牛油皮也欠香脆。 就算是英國著名的果撻,也只像吃切碎了的鮮果而已,那一層油膩的乳酪,也許 不甚合港人口味。澳門馳名的葡撻,如果多吃一兩個,就有「滯」的感覺,而葡 74

同註(69)。 詳見《香港品牌發展局 2009 年得獎品牌名單——泰昌餅家》 。 http://www.hkbrand.org/topbrandawards/details/43 76 同註(55): 「按英國傳統做法,蛋撻皮和蛋汁裡都要加肉蔻,但香港人似乎不大喜 歡吃這種有點辛辣味的蛋撻,所以現在香港茶樓裡蛋撻都比較清淡。」 77 同註(5)書,頁 42。 78 詳見《星島日報》 ,4/11/2008,《彭定康笑稱赴港只為吃蛋撻 力挺港府與特首》 75


撻的酥皮也比較油膩。不過,以上只是歐陽天閏在《蛋撻的故事》一書抒發的個 人意見,認同與否則見仁見智。但是,既然蛋撻成為香港著名美食之一,可見他 的意見也跟大部份香港人一致。

第七章: 第七章:小蛋撻的大成就

在香港 它深入民心,連六十年代流行的髮型,都稱為「蛋撻頭」(指人的頭髮梳得 79

好像蛋撻表面一樣光滑),可見蛋撻在當時相當普及。79六十年代的香港經濟不 景,蛋撻在這時以「廉價食品」的角色,進駐「打工仔」們的心靈,使其一直深 受港人喜愛。 蛋撻在香港有 60 至 70 年的發展,可算「年紀老邁」,但不僅老年人會欣賞 它獨特的情懷,它的美味,也吸引了小朋友。旅發局於 2009 年「舉行最具香港 飲食文化的地道食品」,來自 200 多間小學共 13.7 萬多名小學生參與,選出他們 80

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地道食品,蛋撻榜上有名,80可見蛋撻是老少咸宜的美食。

在世界各地 新加坡唐人街——牛車水有一間佔去兩個單位的店子,名為「東興」。「 東

興」被當地的美食評論家選為當地第一蛋撻名店,平日可賣逾 1,000 個,假日更 遠超此數。81由此可見,蛋撻在香港以外的亞洲地區相當受歡迎。 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有售賣蛋撻,但是味道不夠香港的正宗和獨特是可以 肯定的。從彭定康離開香港後還特意回來吃蛋撻,可見蛋撻的吸引力真的非同少 可。82

79

《明報》,12/3/2010,《張文光﹕《歲月神偷》的香港回歸》: 「《歲月神偷》 ,滿載 1960 年代香港的集體回憶......流行的蛋撻頭......重新肯定 1960 年代香港精神」可見「蛋撻頭」 是 1960 年代流行的髮型。

80

詳見《中國窗》 ,30/11/2009, 《13.7 萬小學生評選地道小食 鸡蛋仔得票 3.1 萬佔鰲頭》。

81

詳見《星島日報》 ,24/6/2004,《新加坡牛車水— —吃盡亞洲美食》 。

82

《長訊月刊第 6 期》,27/12/2009,《名人專訪——彭定康——政客、作家、書痴》:「彭 定康來港五天,在鏡頭前鯨吞了不下十隻蛋撻......曾經高高在上的港督大人,竟與一 眾小市民一同大啖蛋撻」 。


其他影響

蛋撻深入民心,連日本著名食物玩具品 牌「Re-ment」的「食べ歩き」(街頭小吃)系列 也推出註明「香港蛋撻」的玩具。。(見右圖上)

第八章 第八章:總結

「Re-ment」的「食べ歩き」(街頭小吃)系列 (見參考資料: :「Re-ment」官方網站)

蛋撻是中西文化交融而產生的美食,由受英式「Custard Tart」的意念影響開 始、二十年代傳入中國廣東、後來傳入香港,都經過不斷的改良。蛋撻在香港發 揚光大,成為代表香港的其中一種美食,仿彿命中註定。香港一直有一種奇特的 文明,文明中有一種非常寬廣的文化情懷。它能兼容並蓄不同文化的東西,蛋撻 更是中西文化二合為一的一個好例子。一個小小的蛋撻,可以小見大,體現了香 港文化交匯的特色。 「Custard Tart」經過改良,才有中式蛋撻,再經過改良,孕育出香港獨有的 「港式蛋撻」。隨着時代變遷,香港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香港人的創新、改良 精神越來越超乎一般。除了撻皮、形狀等改變,近年更有「創意蛋撻」的出現。 雖然改良或多或少涉及商業成分,但無可否認的是,香港人不斷求變的精神值得 我們推崇,否則就沒有今天繁榮的香港。 各式各樣的「蛋撻」充斥市面,傳統的酥皮蛋撻、曲奇餅皮蛋撻到今天的「創 意蛋撻」 ,都備受港人愛戴。蛋撻這市場,可謂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新派的「創 意蛋撻」出現,並未有完全奪去傳統蛋撻的光彩,它們各有支持者。冰室、舊式 茶餐廳會老去、會式微,但曾經是它們的「招牌美食」的蛋撻卻不會消失。不論 是酥皮、曲奇餅皮的,還是「創意蛋撻」,香港人總有辦法把蛋撻用不同的形式 保留起來,而且新、舊的並存沒有引起矛盾。以「歷久不衰」四字形容蛋撻,實 在沒有誇大其辭。

第九章: 第九章:後記 有人說過: 「香港沒有文化」 ,對我而言,這個說法不對。中西文化交融下產 生獨特的香港情懷,其實也是一種文化。一個小小的蛋撻就能代表這種文化,香 港人愛它的味道,也愛它所代表的香港情懷。雖然年青一代吃蛋撻時未必有這麼 深的感受,但它的味道或多或少能勾起他們在香港獨特的回憶,說明了蛋撻「歷 久不衰」的原因。


爲了解蛋撻的現今發展和售賣情況,我到了位於中環的泰昌餅家(以「肥彭 蛋撻」著名)、蛋撻王(以「創意蛋撻」著名)及位於灣仔的檀島咖啡餅店(以 酥皮蛋撻和奶茶著名)進行實地觀察。泰昌餅家在 2005 年的「告別日」出現長 長「人龍」 ,但現在的泰昌餅家門外少有出現「人龍」 ,實地觀察那天只有一、兩 個遊客慕名而來。但是,這並不代表泰昌餅家的蛋撻不好吃,大概只是大部份香 港人已經嘗過泰昌的蛋撻吧!三家售賣蛋撻的店鋪以蛋撻王的創意蛋撻價錢最 貴(燕窩蛋撻價錢最貴,11 元一個) ,那代表蛋撻王的蛋撻最好吃嗎?其實蛋撻 的味道好與壞,視乎各人口味。無論喜歡酥皮的、曲奇皮的、或「創意蛋撻」, 總有一款蛋撻合香港人的口味,所以蛋撻才會成為香港地道小吃之一。 香港人創意無限,我相信在蛋撻王推出「創意蛋撻」後,蛋撻的款式會越來 越多、更多獨特的口味。然而,傳統酥皮和曲奇皮蛋撻絕對不會消失。新、舊兩 派各有支持者,蛋撻市場必定大放異彩!


參考資料

書目 1. 梁家權:《食蛋撻的路線圖》,上上書局出版社,2006 年 2. 歐陽天閏(口述):《蛋撻的故事》,世界出版社,2006 年 3. 4. 5. 6.

Laura Mason:《Food Culture in Great Britain》,Greenwood Press,2004 年 吳昊:《香港萬花筒》,喜閱文化叢書,2000 年 《香港年報 2006》,香港政府出版,2006 年 《五十、六十年代的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各家合

7. 8. 9.

編、沒有提供出版年份) 關琬潼:《甜心美點》,海濱圖書公司,2005 年,頁 11 吳昊:《打拼歲月——走過六十年代香港》,喜閱文化叢書,2002 年 百家聯寫:《香港歲月》,香港作家協會,1999 年

10. 《長訊月刊第 6 期》,長者安居服務協會,2008 年

報章 《蘋果日報》 25/5/2005, 《泰昌結業前夕賣蛋撻 1890 件 不理小市民或富商 每人限買半 打》 24/9/2005,《舊舖對面復業結盟咖啡店展新貌 泰昌蛋撻下周五再出爐》 《星島日報》 23/3/2009,《今日館——蛋撻王莊任明食仗梟雄》 4/11/2008,《彭定康笑稱赴港只為吃蛋撻 力挺港府與特首》 24/6/2004,《新加坡牛車水— —吃盡亞洲美食》 《明報》 15/2/2010,《品牌故事﹕傳奇蛋撻披時尚外衣》 24/6/2007,《副刊——乜食經﹕十年有味》 12/3/2010,《張文光﹕《歲月神偷》的香港回歸》 《信報》 24/2/2000,《財經新聞——從地產一元到多元經濟的理念與動力》 《大公報》 9/12/2008,《評級並非萬能 港有條件打造國際美食中心》 《文匯報》 9/12/2007,《各國發行貨幣致急速通脹》 15/1/2009,《億元消費券 邟春贈市民》 《中國窗》 30/11/2009,《13.7 萬小學生評選地道小食 鸡蛋仔得票 3.1 萬佔鰲頭》


《頭條日報》 22/10/2007,《384 層酥皮蛋撻》 《The China Post》 12/8/2005,《Patten's favorite bakery resurrected》

電視及電台節目

電視節目 1. TVB:《咁至識食》,第 3、7 集,2009 年 電台節目 2. 雷霆 881 商業一台:《師傅到》

網站 《新浪網》 港式地道小食蛋撻 原為歐洲普遍甜品: http://lifestyle.sina.com.hk/cgi-bin/nw/show.cgi?id=102388&subcat=46 10/5/2006,《港式地道小食蛋撻 原為歐洲普遍甜品》 http://lifestyle.sina.com.hk/cgi-bin/nw/show.cgi?id=102388&subcat=46 20/2/2010,《“末代港督”訪港必吃的香港“第一蛋撻”》 http://hk.szhk.com/2010/02/20/282741263882157.html 《香港品牌發展局 2009 年得獎品牌名單》 泰昌餅家 http://www.hkbrand.org/topbrandawards/details/43 蛋撻王 http://www.hkbrand.org/topbrandawards/details/30 《香港經典美食之特色小吃匯總》 http://hk.szhk.com/2010/02/03/282739240744084_7.html 《香港旅遊網--傳統美食》 www.hongkongtravel.tw/index.php?cmsid=21&theme=LocalFoods 《半世紀蛋撻皇——檀島》,第一章 http://tcstreet.com/Book/daily/tart/tart.htm


《香港新聞網--蛋撻》 http://hknews.hksyu.edu/index.php/%E8%9B%8B%E6%92%BB 《UfooD——懷舊裡出新意 Q 嘜蛋撻》 http://www.ufood.com.hk/article/showOnlyArt.action?artId=91051&restId=0&pageId =420&artTypeId=1 《香港 50 樣經典小食》,第 10 項 http://tcstreet.com/Book/daily/50/50b.htm 《香港新聞網——香港著名茶餐廳》, http://hknews.hksyu.edu/index.php/%E9%A6%99%E6%B8%AF%E8%91%97%E5% 90%8D%E8%8C%B6%E9%A4%90%E5%BB%B3

圖片 「Re-ment」官方網站 http://www.re-ment.co.jp/ 於考察時拍攝 1/4/2010:柴灣聖安娜餅店、中環「蛋撻王」、中環泰昌餅家 6/4/2010:灣仔檀島咖啡餅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