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LIGHTS

Page 1

CITY LIGHTS



We eat light, drink it through our skins. ďźż

J a m e s Tu r r e l l


《Study of Light》,Giacomo Balla


CITY LIGHTS


Introduction

"通常,我們張著雙眼,卻對光線視而不見,這提醒了 我,我們必須要有另一種觀看方式。" _ James Turrell

光介於物質與非物質之間,它的雙面性在可以被看見、 可以被操控的同時,也具有無法觸碰、無法避免消逝的 性質。光的現象具體的形塑城市生活,也創造與揭露著 城市運作的潛規則。透過光,人得以感受到物質性世界 的存在,在光影轉換間看見時間與空間。無法觸碰的光, 同時也投射出城市的消逝、興衰與日復一日。

透過對人工光源的演進與技術研究,討論光與城市發展 之間的關係,光如何承載人對城市的期待與控制,現代 都會夜間生活隨著燈光技術進步的擴張,以及透過光看 到不同時代的價值觀轉變。藉由光與空間的實驗,探討 如何在空間中以光的改變來反映城市的動態時空,影響 人的活動狀態,或是以光呈現消失的過去與城市中價值 觀的轉移。




目次

Introduction

01. Beyond the Lights 1.1 光與權威

/ 10

1.2 光與經濟

/ 17

1.3 光與時代價值觀

/ 32

02. Light Interaction 2.1 光傳遞

/ 48

2.2 光實驗與空間

/ 62

參考資料

/ 92


01. Beyond the Lights



1.1 光與權威

城市並不是一開始就如同現在一般燈火通明。在城市還 沒有公共照明系統時,夜晚使用的是個人行動光源,當 時仍有”提燈人(Link Boy)”的職業,專門在入夜時 為人指引道路。這樣的生活型態意謂著城市大部分是黑 暗的,只有當下有人活動的地方才有光源,也代表個人 可以把光帶到任何地方。

而公共照明系統的出現,是因為政府開始想要管制人民 夜間的活動。1667 年,法國路易十四設置了第一套城 市公共照明系統,在街道上設置油燈,以方便實施宵禁, 限制與監控城市夜晚活動。路易十四也曾在 1688 年在 凡爾賽宮點亮了兩萬四千隻蠟燭,藉此戲劇性呈現王權 威儀。因此,當時的巴黎人民將路燈視為皇權暴政的象 徵,路燈成為民眾洩恨的目標。

Fig. 1-1

提燈人(Link Boy)

Fig. 1-2

法國大革命前破壞路燈的民眾

10

Fig. 1-3

設置路燈紀念幣



Fig. 1-4

希區考克《後窗》中主角透過光線變化察覺鄰居的行為

但是之後大家漸漸習慣公共照明系統帶來了便利,一開 始的限制監控變成生活型態的一部份,也逐漸被教育成 只有明亮才是安全的,可以活動的地方。不再是光源隨 著活動出現,而是光源開始預先設定人的活動範圍。甚 至開始出現一種誤讀的現象,會以為有光源=有人與活 動=安全。光源與安全性的聯想,使城市中出現大量的 路燈與防盜燈。雖然已有研究指出,事實上並沒有證據 足以證明照明可以抑制犯罪。

無論是否有真的安全效果,路燈和防盜燈的光線,或是 隔壁鄰居家中的燈光,都因為都市高密度的發展而開始 進入我們的居住生活空間,個人和都市的關係變得鄧家 密不可分與互相影響。 Fig. 1-4

12

防盜燈照射進住宅



監獄放風處的泛光燈像是用光線形成的一層薄霧… 重獲自由出獄後的情況也沒有比較好,防盜燈還是一樣無所不在。” _ Ken Lamberton


無端闖入的光線會沒遮攔地越過不同家戶,譬如鄰居的探照燈從窗 戶照進你家臥室,或是嶄新的高科技大樓照亮了對街的私人聯誼會。 一個強調個人自由與私有財產權的國度, 結果到處都有無端闖入私人領域的問題。

” _Paul Bogard


1.2. 光與經濟 1.2.1 招牌與燈光 隨著技術的進步,商業活動開始和燈光結合,創造 出更多宣傳手法。從單色的白熾燈到七彩的霓虹燈, 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開啟了城市燈光的色彩學。

從歐洲起源的霓虹燈,當時人們覺得霓虹燈管沒有 白熱燈泡招牌那樣刺眼。有些作家還把霓虹與柔和 燭光相題並論。不過,自從 1930 年代的商人將霓 虹招牌帶到美國之後,霓虹燈變成了消費文化的象 徵,尤其在拉斯維加斯與紐約時代廣場達到極致。 拉斯維加斯以巨型招牌,創造出以符號為主導的新 形態建築。時代廣場街道景觀也隨著不同時代的燈 光技術演進,其招牌文化更是成為一種如同房地產

Fig. 1-5

紐約百老匯街景變化

Fig. 1-6

時代廣場看板價格

的型態,販賣著世界上最昂貴的廣告面板。

16



Fig. 1-7

《Nighthawks》,Edward Hopper

被視為消費文化代表的招牌與燈光,也成為評論者 與藝術家描繪時代或批判時的媒介。

例如 Edward Hopper 在畫中時常出現一種屬於現 代生活的光,不是正常的日光,而是多為人造燈光, 暗喻現代生活的冷漠與孤獨感。熄燈了的招牌,更 是突顯霓虹燈在美國 40 年代的盛行。英國藝術家 Richard Hamilton 的拼貼作品《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刻意地展示其時流行的霓虹招牌。 作品展示了一個住宅空間,而窗外的景色,並非一 般的郊外景觀,反而拼貼了一幀著名攝影作品的複 制品。該攝影作品以華納影城於 1927 年在百老匯 上 映 電 影《 The Jazz Singer》 為 題, 記 錄 了 其

Fig. 1-8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Richard Hamilton

時電影首映和霓虹璀燦的情況。透過置放這充斥著 霓虹與娛樂的都市氛圍中,將內外景觀混合,表達 戰後英國的消費文化無可避免地受美國當代諸如廣 告、電影、娛樂及家電等流行文化所影響,更甚乎 被侵佔。

招牌與燈光的演進也與城市交通系統的改變有關, 美國在 1950 年代,按照汽車需要來重新規劃城市, 而非按照行人需要。配合這種新的移動速度,需要 更大型的招牌,故傾向採用較堅韌、較耐用的塑膠, 逐漸取代霓虹燈。塑膠招牌由機器製造,統一的設 計符合汽車旅館和連鎖餐廳的新興廣告思維。

Fig. 1-9

18

高速公路與大型看板




由於霓虹招牌的官能刺激,它映照的繁榮總流轉著城市人的慾望, 或者它自身就是一個慾望勾引的幌子。

資本主義社會建基於都市人的消費慾望, 「不夜城」與「慾望之城」變成同義詞。

” _潘國靈


Fig. 1-10

夜晚世界地圖

1.2.2 夜晚經濟活動

22


不論消費及投資活動,都需要燈光,尤其夜間燈火密度的變化,可代表其經濟興盛與否。官方公佈的 GDP 數據只能揭露一國經濟的部分面貌,真正重要訊息這些數據中未必會顯露出來。地下經濟的金 錢活動不列入計算,但在許多國家,這些地下經濟卻相當興盛,比如美國地下經濟規模每年有 20500 億美元。這種變化在夜間衛星照片一目瞭然,即使統計數據想動手腳亦無能為力。

23


尤其是在亞洲都市地區,夜間其實比白天活躍,熱 鬧生猛的夜市,精彩有趣的地攤,夜遊逛街的習俗, 創造了超越第一世界的都會性。隨著夕陽漸漸落下, 城市的反應不是隨之休息,而是瞬間亮起了點點燈 火,開始接下來與白天同等重要的夜晚活動。瞬間 亮起的燈光與漸層變暗的天空產生了一種對比,暗 示人的作息不再受限於日照,光的出現是跟隨著各 種機能、商業宣傳而產生。

然而,台灣的城市規劃現在仍受西方方式的影響, 並未重視這種夜晚生活。通常設計時思考的仍只有 白天時建築與都市的腳色,習慣上把黑夜當做看不 見的模式,猶如不存在,這樣的忽略無法滿足真正 的城市運作,所以城市便會出現自己生成的潛規則, 彌補規劃者的缺席。

24


3

1

pm 05:20

2

pm 05:30

3

pm 05:40

4

pm 05:50

5

pm 06:00

4

2

4 1 5

3

4 3 4

2

1 5

4

Fig. 1-11

城市入夜影像分析

25


夜晚的城市並不是靜態的黑暗,而是有如日照一般 隨時間有周期的變化。入夜後,街燈亮起,招牌開 始發光直到打烊後仍然閃亮著吸引路人的目光,不 浪費任何可以宣傳的時間;在一日的結束之時,報 社便亮起了燈,開始為了明日而整理今日發生的一 切;市場開始進貨,準備隔日的新鮮食材;便利商 店與加油站則佇立在十字路口,如同城市中的燈塔 一般照亮整個黑夜。十字路口在白晝是交通壅塞點, 是大家拼命想避開的路徑,可是到半夜,十字路口 從開始成為夜晚的補給站。如此夜間十字路口的公

Fig. 1-12

市場凌晨批貨

Fig. 1-13

十字路口的加油站

Fig. 1-14

關店後仍亮著的招牌

共性,充斥在台灣黑城。白日城市的角色到夜晚重 新翻轉,是都市文明的工具性規劃不能滿足我們的 部分。這是城市微公共性空間,在夜間的自我修正 定義的方式。

26


17

18

警察局

報社

商店(營業)

客運

公共運輸(公車/捷運/火車)

19

20

21

22

印刷廠

截稿

商店(整理)

23

01

早餐/消夜

街燈

酒吧

市場(準備/批發)

編輯

便利商店/加油站

末班車

24

報紙印刷

02

商店(招牌)

機場客運

03

市場

04

早餐

派報社

機械維修

首班車

05

06


在城市的自我運作機制之下,開始出現依附這種黑 夜的機制生存的族群。例如無家的遊民,在城市尋 找夜晚的公共空間尋求一個庇護場所,他們並不像 一般人所想像的會躲在陰暗的角落,相反的無家者 也有趨光性,希望待在可以被看見的場所。但是政 府一方面表示盡力協助無家可歸者,卻在無家者經 常出沒的公園、天橋底的空間圍起甚至鋪滿尖石, 在城市中尋求可以留宿的地方不再容易。自 2000 年起,全球多個地區麥當勞開始 24 小時營業,在 日本、中國及香港也吸引了無家者留宿,而麥當勞 對無家者採取包容態度,24 小時營業的麥當勞成了 無家者之家,一種新型態的城市空間。如果我們重 新正視夜晚的都市空間,開始注入更多設計的想法 進到夜晚,或許都市與人之間的連結會更加豐富活 絡。

Fig. 1 -15

28

居住於麥當勞的 " 麥難民 "




I've always felt that night doesn't fall.

Night rises.

” _ James Turrell


1.3 光與科技與時代價值觀 1.3.1 謀殺月光 十九世紀末,電燈開始普及,汽車也開始進入城 市,當時不斷有突破性的新科技改變城市生活的樣 貌,社會也崇尚一種進步史觀,1900 年在巴黎舉 辦的萬國博覽會,展示各種最新的技術,興建艾菲 爾鐵塔,並於塔頂安裝大型投射燈,照亮整個巴 黎。當時出現的未來主義提出了《讓我們謀殺月光 (Lets' Murder the Moonshine)》宣言,推崇現 代城市生活所帶來的速度與光線,以義大利畫家巴 拉(Giacomo Balla)1909 年描繪的《路燈》作為 代表,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一個重要標誌:當時羅馬 剛引進的街燈。他強調了從電燈中射出的炫目的光 彩,賦予了它幾乎等同於物質存在的含義。電燈的 強光與油畫右上角一勾彎月蒼白的光的光形成了強

Fig. 1 -16

《Street Light》,Giacomo Balla

Fig. 1 -17

《Study of Light》,Giacomo Balla

烈的反差。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在巴拉創作前 20 年, 梵谷的《星夜》(1889),畫中描繪了尚未被路燈侵 入的農村夜景,當時夜空豐富的色彩變化,現在看 不當的滿天星斗,甚至畫出了大氣紊流的型態。現 代人因為大多沒看過這樣的景色,反而把細緻的描 繪當成是梵谷精神異常下所見的幻覺。

32



梵谷的《星夜》紀錄的是現代人陌生與一無所知 的,沒有人工照明的舊時代夜晚,而巴拉的《路 燈》紀錄的是現代生活開端,是一段我們正在經歷 的事件。面對不斷前進的城市生活,我們只能帶著 一種想像的懷舊,去美術館欣賞梵谷的《星夜》, 讚嘆那被現代生活抹去的夜晚。保羅波德嘉(Paul Bogard)在《夜的盡頭》寫道:"紐約現代藝術博 物館把《星夜》當成常設的展覽品,這張色彩絢麗, 電力照明的《路燈》反而瑟縮在不起眼的收藏室內, 這個對比本身就極為諷刺了。或許這是全紐約市唯 一一個星夜持續發亮到把路燈蓋住的地方。"

人工照明已經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繁華景 象背後是光害的問題,也出現對於城市燈光的討論, 例 如 國 際 暗 天 協 會 的 成 立(International Dark-

Fig. 1 -18

城市夜晚天空

Fig. 1 -19

路燈與光害影響

Sky Association, IDA),探討人體與生態環境跟 不上近十幾年內快速增加的夜間照明,透過教育社 會大眾光害的問題和解決以提升對黑暗且充滿恆星 的夜空價值的認識,並且提升夜空的保護和保存。 儘管反思的聲音已經出現,我們的生活仍無法完全 放棄與離開人工光源,除了將它視為問題解決,或 許還應該思考如何與它共存,將不斷被消耗的浪費 變成可利用的資源。在無法逃避的城市運作機制中, 找到新的共存機會。

34





1.3.2 現代生活 從前家庭的生活中心是火爐,是家人團聚與生活的 空間,後來逐漸被電視取代,而電視又被個人電腦 淘汰,現在個人電腦又漸漸被行動網路裝置取代。 藝術團隊 e x o n e m o 在作品《Fireplace》中, 以播放燃燒舊電腦影像的電視來模擬一個現代火 爐,敘述現代生活中心的轉移與快速變遷。面對快 速改變的技術,我們的生活與光的關係也正在改變。 從前我們需要光源照射實際的物品與資訊,再去閱 讀與使用,現在生活的一切開始虛擬化,變成一個 發光體,將虛擬的世界照射在我們的肉體上,一層 輕薄的光,變成我們的第二層皮膚,漸漸取代實際 的人體。

Fig. 1 -20 《Fireplace》,e x o n e m o

Fig. 1 -21

38

電子廢棄物


Fig. 1 -22

生活光中的轉變

39



有些人面無表情地望著行動電話的螢幕,有些人則是全神注目, 還有些 人的眼睛一直離不開 LED 看板上的訊息; 這畫面讓我想起一個都市計劃的術語: 捕蚊燈(bug light),明亮的人工照明讓群眾看的失魂落魄,目瞪口呆。 ” _ Paul Bogard


1.3.3 神聖之光 東方與西方宗教中,光與火都是重要的元素。透過 祭祀的火光與升起的煙,連結另一個世界。神聖, 看似無法被取代的光,卻在這十幾年間產生變化。 許多廟宇開始採用 LED 燈泡取代燭光,甚至如同 商店一般掛起了閃爍的招牌,木製的神轎也因 LED 而成為無法直視的發光體。從流傳千年卻飄忽易熄 滅的燭火,到二十一世紀發明壽命長達十萬小時的 LED,快速的轉換間傳承了什麼?又是否有失去什 麼?或許不變的是每天仍要點亮的神明桌燈,但隨 著現代生活的改變,了解儀式的細節及背後意義的 人也一代代的離去,神聖之光所象徵的意義或許也 漸漸地隨著時代而變化,重新再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42

Fig. 1 -23

燒王船

Fig. 1 -24

LED 神轎

Fig. 1 -25

玻璃廟




月餅,楊桃,燈籠,相伴禮盒,紅酒,打火機; 喧鬧聲混雜煙火聲和電視劇。圍牆內外的現代化,沒因節慶而被隔絕。 燭光,月光,電燈光,光影轉換。傳統與資本,是對立;是相隔;

又試圖追溯;再試圖交融。

” _鄧國騫


02. Light Interaction



2.1 光傳遞

透過研究不同光線的傳遞技術與方法,討論光線如 何更積極的影響空間的性質,進一步誘導不同回活 動的發生,以及將空間本身作為傳遞光線的媒介。 閱讀技術資訊後,以漫畫與拼貼的方式,以另一種 方式將光的傳遞技術置入生活空間。

Fig. 2-1

太陽能聚光屋頂

Fig. 2-2

水透鏡

《城市水體與光》

想像城市中的水循環如何被重新看見.連結雨與生 活用水,透過水透鏡傳遞光的動作,將集水的事件 凝結成燃燒的火焰,看見平常被忽略的存在。 48



Fig. 2-3

汽車頭燈

Fig. 2-4

水鐘計時器

Fig. 2-5

水柱形成光纖效應

《離別,等待與日常生活》

車頭燈、路燈原本只是都市中不帶感情,不經意的 燈光,所以明明是生活的一部份卻常常被忽略。透 過水的聚光效果讓城市中不經意的燈光開始變成有 感情的事件,水除了像光纖般將光集中,再變成計 時的器具,並且與日常的動作連結,將生活中特殊 的事件與日常的事件結合。 50



Fig. 2-6

菲涅爾透鏡

Fig. 2-7

燈塔剖面圖

Fig. 2-8

《Pay-As-You-Go》,張碩尹

《自助洗衣店與自動販賣機》

看似私有化的城市,其實也是私人與公共之間界線 模糊的開始。藝術家張碩尹的《Pay-As-You-Go》 以投幣就亮燈的魚缸裝置來隱喻即付現用制度,反 應新時代的消費精神,伴隨著社會各層面的私有化, 後資本主義的個體基本生活條件如交通、水電、瓦 斯成為與可口可樂、餅乾般的零售商品,都市生活 所需之移動、通訊、飽暖、能源成為零售業的一環。 當代生活如同魚缸內佈景、短暫並且片刻,並隨時 面臨插頭拔除之機率風險。自助洗衣,看似私人的 行為卻在街上的公共場所發生。都市中完全私密的 空間似乎逐漸在減少,任何微小的個人行為都與都 市的運作體系越來越拖不開關係。透過利用燈塔的 菲涅爾透鏡,隱喻式的將公共系統的交通號誌與半 私人的自助洗衣連結,並投射於消費文化代表的可 口可樂飲料瓶,放大個人在都市中的行為。 52



Fig. 2-9

暗箱原理

Fig. 2-10

暗箱觀景站

Fig. 2-11

戰爭中的暗箱觀測站

Fig. 2-12

隧道與教堂

《電梯觀測與地鐵教堂》

想像都市暗空間的另一種可能性。從暗箱發展而出 的觀景台,在密閉的空間透過反射與透鏡放大,可 以看到外面的景色。透過這樣的手法,用光線傳遞 的方式打開都市中的密閉空間,將黑暗的電梯井變 成另類的城市觀測站,並結合電梯升降的動態呈現 不同大小的影像,乘坐電梯不再是與外界失聯的空 間經驗;地鐵隧道的光,其實和教堂的光十分類似, 城市中稍縱即逝的光,或許會是另一個世界中神聖 的那一束光芒。 54



Fig. 2-13

水塔剖面圖

《Liter of Light》

MyShelter 基金會發起的 Liter of Light 把當地貧 民區無法被妥善處理的保特瓶,加工成天花板瓦片, 裝滿水的寶特瓶有透鏡的效果,在白天將室外光線 引進室內,比太陽能實用與便宜,讓許多缺電的鐵 皮屋內,在白天也能享受如日光燈般的光源。 把寶 特瓶裝水的動作結合城市中的水塔,形成新的剖面 關係。 Fig. 2-14 《Liter of Light》

56



《客運站農場》

植物的生長其實並不需要綠光,只用紅光與藍光即 可種植。現在已有許多研究探討都市中垂直農場的 未來可能性,那是只有紅光與藍光的世界。都市中 其實原本就存在許多有色光,但是通常只被用於信 號標誌,光的能量是被浪費的。如果將交通號誌的 燈光結合都市農場,植物的生長週期與交通的週期 Fig. 2-15

便開始產生關聯,形成一個新的城市運作系統。 58

荷蘭 PlantLab 的都市農場





2.2 光實驗與空間



實驗 #01 操縱變因 / 水平線性運動距離

以線性距離的改變來測試兩物件之間光線傳遞的 變化,以及透鏡的聚光效果。

64


將線性距離的變化轉換成水位上下的變化,改變兩透鏡之間的距離,並加 上反光的圓頂空間,以光的傳遞來放大水位微小的變化。

結合城市內抽水站空間,成為一種新型態與河流的互動空間,讓被掩蓋的 河川以另一種方式影響城市空間。

65


實驗 #02 操縱變因 / 垂直線性運動距離

以垂直線性距離的改變來測試兩物件之間光線傳 遞的變化,以及透鏡的聚光效果。

66


放置以兩個透鏡為單位,不同相對距離的透鏡組合併排於單一空間,同時 顯現實驗所觀察到的變化,形成不同密度與角度的光線,影響空間明暗性 質,進而影響人的活動。

將相對移動轉換成平面上的 運動或是剖面上的升降,透 過反射面的變化產生空間。

67


實驗 #03 操縱變因 / 垂直線性運動與投射表面距離

改 變 物 件 在 光 源 與 投 射 面 之 間 的 距 離, 縮 放 光 影 成 像大小與焦距變化。

68


以 水 位 升 降 作 為 垂 直 向 的 動 態, 將 路 燈 光線投射於隨水面上下降的平台。

69


實驗 #04 操縱變因 / 反射面角度

使用光線同時可反射與穿透的透明折板,討論光 線反射角度的變化。透過折板的伸縮,角度小於 一定值時開始有二次與三次反射,增加光線路徑 的複雜。

將折板放入圓形空間,利用反射表面放大光線角度的變化。

70


71


實驗 #05 操縱變因 / 反射面角度

使用光線同時可反射與穿透的透明折板,讓光線 產生多重反光,並旋轉改變與光源的夾角,同時 具有放大光線與導光的作用。

將實驗中旋轉的變因轉化成車燈經過時角度的變化,反射車燈的光源。

72


73


空間 #01 結合前面折板實驗的效果,測試空間與光線傳遞 間的互相影響。

reflective nonreflective

74


75


《The Empire of Lights》,Magritte Rene

“ The sun on the sea was shining It shone with all its forces It did its best to reflect the sparkling and calm waves and it was very odd, you see, because it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 _Lewis Carroll

76


77


空間 #02 高架橋

高架橋下常被視為城市的陰影,而這樣的黑反而 可以成為空白的舞台,藉由光的路徑呈現城市的 動態的光。

78


79


空間 #03 親水公園

隨著城市發展,高密度的需求下河流常常成為被 掩蓋的對象,在路面下靜靜的維持城市運作。運 用 實 驗 1 的 方 法, 以 透 鏡 與 弧 形 頂 棚 的 結 合, 並配合水位升降,以投射光線的方式將河流的動 態重新帶回城市。配合不同的頂棚,可以創造出 不同光線投射效果,與城市中多樣的活動產生互 動,成為新的親水方式。

80


e

rlin

ate

w igh

h

l ma

r

no

low

81

e

lin

ter

wa

e

lin

ter

wa


利用頂棚的造型或高度變化可以產生不同聚光或發散的效果,在加上水的升降動態變化,在公 共空間中創造不同活動發生的可能性。

82


83


空間 #04 時光停車場

光的直線前進性,使光得以反映出平常容易被忽 略 的 變 化, 影 響 原 本 被 照 射 的 空 間。 而 光 的 反 射 性 與 折 射 性, 可 以 傳 遞 光 線 與 創 造 空 間。 這 些特性可以操控光線的路徑,及時反映周遭的動 態創造出具有不確定性的空間。隨著光源前物體 的移動,可以瞬間產生空間,或是瞬間使空間消 失。透過這樣的手法,隱喻城市中的消長變化。

84


houses

demolition

parking lot

rebuild houses made of light underground

城 市 中 的 停 車 場, 時 常 扮 演 城 市 變 遷 過 度 狀 態 的 角 色, 或 是 暗 示 著 過 去 的 紋 理 變 化, 台 南 海 安 路 異 常 寬 闊 的 道 路 便 是 這 樣 的 空 間。 道 路 拓 寬 時 強 行 拆 除 了 許 多 房 舍,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地 面 停 車 場 與 地 下 停 車 場, 車 子 取 代 了 人 的 空 間。 我 想 透 過 光 的 方 式, 利 用 停 車 場 的 空 間 特 性 與 停 車 的 動 態變化,敘述人與車之間空間轉換與取代的事件。

85


pty lot em rking pa

e let mp co use ho

ull lot lf f ha rking pa

e

t ple om inc use ho

t

lo l ful rking pa

d

re ea ap dis use ho

光線由鑲嵌在地面停車格中透鏡折射傳遞到地下停車場,由光線圍塑出過去房屋造型的虛空間, 藉由光將虛實轉換,時間錯置。而車輛的停放會遮蓋住光線來源,地下由光構築的房屋也開始 變的殘缺,漸漸消失。

86


白天由日照作為光源,夜晚則是透過路燈底座及地面設置的活動式棚架,反射路燈的光線進入 地下室。海安路上夜晚越來越興盛的觀光活動,可利用棚架取得光源以及在停車場中界定活動 空間,所以若是沒有活動的夜晚,就無法產生光構築的房屋。

87


88


89



" On the walls of the cave, only the shadows are the truth. " _ Plato 《Allegory of the Cave》


參考資料

《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7,Robert Venturi / Steven Izenour / Denise Scott Brown 《夠照》,2008,朱漢強/陳曉蕾 《台灣身體論:評論選輯 1979-2009(第一卷)》,2009,王墨林 《夜的盡頭》,2014,Paul Bogard,陳以禮翻譯 《霓虹的城市與文本意象》,2014,潘國靈 《脈動依然 : 霓虹的歷史》,2014,Christoph Ribbat

92



WON G

S UEN

Y I

©

20 1 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