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中秋特刊

Page 1


英國大紀元港人特刊是雙月刊, 可在大紀元週報發行點免費獲取, 還可在英倫生活網閱讀電子版 特刊投稿: uk@epochtimes.com

特刊廣告: uk@epochtimes.com

索取特刊: uk@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週報每週四發行, 可在各地中國超市免費獲取

週報網上訂閱: subscribe.dajiyuan.co.uk

週報訂閱/廣告: Emily@epochtimes.com

【紀元英國】

https://bit.ly/2ExpNxK @epochnewsuk https://t.me/EpochNewsUK @EpochNewsUK https://bit.ly/3CZiJph

贊助大紀元: donation.dajiyuan.co.uk

英倫生活網: uk.epochtimes.com

大紀元總網: epochtimes.com

英文大紀元: The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報社地址:

Epoch Media UK 83 Victoria Street London SW1H 0HW

電話:0203 485 4150

電郵:uk@epochtimes.com

封面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6

阿茂整餅 異鄉中秋情 8 中秋節 有煮意 港式美食顯身手

11 楊穎宇:唱衰英國

12 倫敦831 五周年集會

13 港英四間冰室辦「我港冰室節」 重塑香港味

14 黃偉國:論香港與自由

16 港產貔貅比利時亮相 歐洲「武癡」學藝記

18 加國行醫有何不同? 移加中醫師重拾本行

20 楊穎宇:Life in the UK之愛爾蘭

21 萬人趁墟 好香港中秋市集 帶旺英國曼城經濟

22 鍾劍華:這世界幸好有一個大英博物館(上)

26 【談股論金】Solo Living時代的來臨

27 香港人特刊全英派發點

28 國寶級 NHS 對壘歐美亞 誰負誰勝?

30 英倫早秋外套 遮風擋雨 顯品味

32 英國·首相·貓

33 鑄鐵鍋 懂烹飪的人對它深信不疑

34 盜賊盯上你家?! 防盜專家 傳授秘技

37 增強免疫力 能抵禦病毒侵襲

38 【夫妻日常】我懂你的痛!

39 中醫師:人生兩大關口 如何保健推遲衰老?

40 修煉團體反迫害 西媒不應站在中共一邊

41 中國器官移植黑幕與 哈爾濱女孩術後死亡事件

42 【特稿】進化假說敗壞道德倫理

44 A Stitch in Time:The Life and Legacy of Yan Ka-man, Master Cheongsam Tailor

46 If Only My Kids Went to Fei Tian...

阿茂整月餅

文|曾蓮 圖|受訪者提供

香港人聽到「阿茂整餅」這個詞都會 笑笑,「無嗰樣,整嗰樣」,形容做多餘 的事情。Andy 分享,阿茂的原型,其實 是一位很勤力的餅師,因為店舖生意好, 所以賣完了餅,就要趕快做出新的。「阿 茂的精神是他很勤力,不斷創新,照顧市 場的需要,看到市場缺什麼就做什麼,我 們是取這個意思,阿茂的精神,其實也是 香港人的精神。」

秋節將至,移民外國的香港 人又怎樣過中秋呢?移民英 國雷丁的Andy和朋友一起創 辦了品牌「阿茂整餅」,帶著自家製 的鳳梨酥和老婆餅出現在英國大大小 小的香港市集上,今年中秋,他們首 次帶來「阿茂月餅」,為身邊人送上 祝福。之前 Andy 在香港從事 IT 行業, 也做過私房菜廚師,來到英國後決定 重新起步,變身為「Uncle E」與客人 互動。

說到「阿茂月餅」誕生的契機,Andy 說:「我們之前主要做老婆餅和鳳梨酥, 很多朋友吃過後很欣賞,去年就在問,是 不是我們也可以試試做月餅。我也覺得除 了老婆餅很代表香港之外,月餅其實也代 表了香港的過節文化。我們為此籌備了一 年,今年就推出了手工月餅。」

食材中西合璧 設計特別口味月餅

中秋節是華人的一大節日,親朋好友 之間互贈禮物。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人們的生活還不太富裕,對於收入有限的 一般市民來說,臨時要拿出一筆錢來買月 餅,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月餅在中秋 期間常常供不應求,於是當年就出現了 「月餅會」,人們加入會員後,可以用分 期付款的形式訂購月餅,可見月餅在當年 是一款昂貴的送禮佳品。

Andy 認為,既然月餅是充滿心意的 禮物,他就要努力做到與別不同,因此從 口味和造型上都花費了很多心思。「市面 上有各種各樣的月餅,我們的客戶也不只 是香港人,也希望將香港的飲食文化推廣 給本地的朋友。所以在製作食物的時候, 我們都盡量調配一些香料,做出適合本地 人的口味的產品。」

他觀察到,英國人喜歡肉桂這種香 料,無花果也很受歡迎,他就特別加入這 兩款食材,無花果柚子老婆餅和桂圓鳳梨 酥就這樣誕生了,而且特別製作成玉兔造 型,因為玉兔也是中秋節的一個象徵。

月餅的口味有陳皮紅豆蛋黃月和開

心果伍仁月,「陳皮是我們香港很有特色 的材料,希望給大家帶來思鄉的感覺。」 Andy 續言,「伍仁月很多年輕人不喜歡, 總覺得硬硬的,還有種黏牙的感覺,我們 就做了一款開心果的伍仁月,因為外國人 也喜歡吃堅果的,就嘗試加入他們喜歡的 口味,結合糖冬瓜,口感很特別。」

禮輕情意重 親手寫卡片送溫暖

Andy 講述:「在英國,始終不是一 個香港人為主的地方,中秋節的節日氣氛 沒有那麼濃厚。主要是圍內的一班香港朋 友知道這個時段是中秋節,有聚會的機 會。」他認為,中秋節是一個聯絡親朋好 友感情的機會,有些長期沒有見面的朋友 都可以透過這個節日互贈禮物,互相問 候。

昔日的「飛鴿傳書」,經過漫長的等 待才能收到摯愛的一封信,如今科技時 代,發一個問候訊息不用一秒鐘。Andy 認為雖然打字成為主流,他本人也是 IT 出身,但他仍然很懷念兒時書信問候的時 代。去年起,他就為中秋禮盒特別設計 了心意卡,用手寫賀卡的方式傳達祝福。 「我覺得我們做的事情不只是做餅那麼簡 單,也希望達成的是將感情傳遞給大家。 所以特別有感覺,雖然不是寄的人親手 寫,但也有寫書信的感覺。」

他回憶去年的一段經歷,一位加拿大 的客人在網上訂購了一些禮盒給他在英國 的朋友,隨後一次英國的市集上,有位女 士特別來到他的攤位感謝他,說收到了他 的禮盒。原來那位女士是加拿大客人的朋 友,很久沒有聯繫了,透過這盒餅找回了 當年的情誼,她很開心。

這位女士的經歷亦感動了 Andy,他 說:「這也是我們做月餅的初心,我們不 是想做生意這麼簡單,其實希望透過生 意,一個餅,一個簡單小食,將一些熟悉 的,尤其是一家人的愛,朋友之間的分 享,從食物中帶出來。」

異鄉中秋情

pAndy示範月餅製作過程。

q 「阿茂月餅」禮盒附送的心意卡, Andy堅持手寫祝福送給客人。

月餅帶出思鄉情

在他鄉吃到熟悉的月餅,不自覺就 會回憶起在香港的生活,Andy 說起來也 有點感觸,今年是他們第三年在外國過 中秋,但仍然很想念在香港的日子:

「其實在香港,我們小時候過節, 中秋節是一個大節日,回想起來就很開 心,小時候玩燈籠、煲蠟,是一個團圓

的感覺。尤其是和一家人一起,有時候 我們有菱角吃,最記得就是吃沙田柚, 然後吃月餅,是很溫馨的日子。家庭飯 聚之後,小朋友就會出去玩燈籠,大人 就會坐在涼亭,或者在街上大家一起聊 天,其實是一個很溫馨的時間。但是始 終隨著一些轉變,有很多朋友都離開了 自己的家人,難免都會有些思鄉或者想 家人的感覺。」

在英國,中秋市集就成了移英港人 的「聚腳點」:「有些地方的市集除了 擺賣,還有一些做月餅的工作坊,猜燈 謎,甚至和小朋友一起做燈籠,一些這 樣的主題,可以讓我們下一代知道中秋 節是甚麼。」

英國的「香港人村」 現代版「72 家房客」

來到外國,雖然失去了一大家人團 聚的機會,但是 Andy 體驗到另外一種人 情味。他說:「在香港基本認識不到隔壁 的鄰居,認識隔壁的人已經很厲害了, 再隔壁那間更是一個困難。在香港,碰 口碰面都是香港人,你可能不太珍惜。 香港人越來越混了不同的人在裡面,甚 至有些人演化到不想再主動和其他人接 觸,所以你在香港可能會感到越來越冷 漠。」

Andy 來到英國,反而認識了更多香 港的朋友:「可能在街上都會遇到一些 同聲同氣的人,會得到驚喜和溫暖的感 覺。有的人在超市、街道碰過面,大家 互相一笑,點點頭,突然間有個聊天的 機會,就做了朋友。」

他講述,如今移民英國的香港人很 多,有些英國屋苑已經變成了「香港人 村」,一百多戶人家大部份都是香港人, 他聽客人分享:「一煮東西吃,就聞到 香味,大家就會拿出來互相分享,一起 聊天、喝酒、吃東西,是一個很開心的 事。」

Andy 形容,鄰里之間的關係就好像

p 中西合璧的「阿茂月餅」。

當年的「72 家房客」:「不是說我們離開 香港後好像很孤單,是相反,香港人與 香港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在一個陌 生的環境,很多人都是開始尋求一個互 相幫助、互相慰藉的空間,剛好大 家都是同一個背景、同一個時 段,面對著同一個問題, 去到一個新的地方的生 活,所以大家更加同 聲同氣,大家更加 能夠體現互相照顧 的感覺,就好像 七十二間房客 一樣,大家都 是面對著生活 條件的問題, 大家要共用廁 所,大家如果 處理得不好廁 所的話,就會 遇到一些問題, 所以大家會更加 多溝通,去到令到 環境,大家互相的心 去到怎樣去到維繫, 這件事可以從古到反映現 在,都是有類似的感覺。」

身在異鄉,雖然和以往在香 港過中秋不同,Andy 一家也努力適 應新環境,認識新朋友,相信「此心 安處是吾鄉」。把酒抒懷,寄情月 色中,用這盒「阿茂月餅」連結人與 人之間的情誼,寄託「千里共嬋娟」 的美好願望。◇

q Andy常常參加 英國的市集。

瀏覽影片

中秋節

有煮意 港式美食顯身手

中秋月圓人團圓,大家除了吃月餅、剝柚、賞月外,最應景的就是與親朋好 友一起聚餐共享美好時光。這個中秋,我們介紹幾位飲食達人的私房食譜, 希望幫大家找到好煮意,一家大小或三五知己可以一起入貨一起下廚嘗試港 式小炒和功夫菜!

港式黃金蝦

做法

① 融雪之後將蝦頭嘅角同埋蝦腳剪咗佢。然後喺 背脊剪開個殼挑走蝦腸。

跟住將啲蝦抹乾水份,表面拍上生粉(我哋會 建議用家樂牌鷹粟粉因為做出嚟嘅效果特別香 脆)。

② 跟住用中細火落多少少油煎脆兩面。基本上隻 蝦開始捲曲同埋有少少蝦油滲出嚟就已經可以 㗎啦。大約4至5分鐘左右。跟住將佢放埋一邊 備用。

③ 急凍鹹蛋黃四粒直接放入微波爐叮佢30秒,跟 住攞出嚟用菜刀壓扁佢然後剁碎。

④ 喺個煎pan度落少少油,校最細火,將冇鹽牛 油放落去慢慢將佢煮溶,然後校中火將鹹蛋黃 碎、一茶匙雞粉,同埋半茶匙鹽。放落去一齊 炒至起泡,呢個時候千祈唔好心急,心急佢就 會燶㗎啦。聞到鹹蛋黃同牛油嘅香味之後,就 可以將啲蝦放番落去,快速炒拌收汁。

⑤ 跟住就可以上枱啦。

● 8隻有殼嘅大老虎蝦

● 家樂牌鷹粟粉 約20g

● 急凍鹹蛋黃 4粒

● 冇鹽牛油50g

● 家樂牌雞粉 一茶匙

● 鹽 半茶匙

食譜由【正嘢教煮】提供

今日同大家分享「正嘢教煮」港式黃 金蝦 , 係咪好簡單呢?淨係啲鹹蛋黃醬 撈飯已經超正。今個中秋你都同屋企 人喺屋企試吓整番個黃金蝦。

分鐘
材料

港式美食顯身手

沙茶西芹炒鮮魷

除了功夫餸,可以做一個輕鬆方便、惹味開胃的小炒 - 沙茶西芹炒鮮 魷。這一道菜是經典小炒菜,也是很多廚師的私房菜,因為調味的比例稍 有點不一樣,吃起來就好像不一樣。可是,重點是大部分都非常好吃!而 且,讓你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材料

● 西芹12 oz

● 甜紅椒3 oz

● 鮮魷10 oz

● 薑、蒜蓉少許

● 沙茶醬2湯匙

● 水3湯匙

● 鹽少許

調料

● 雞湯1/4杯

● 糖1/2茶匙

● 鹽1/4茶匙

● 胡椒粉、麻油少許

● 粟粉1/2茶匙

做法

① 西芹刨去少許根,切成小片。甜 紅椒切塊。

鮮魷洗淨,用少許薑汁酒醃10分 鐘。

② 鍋中燒熱水,放入鮮魷燙1分鐘, 瀝乾備用。

③ 熱鍋下油,爆香薑、蒜、沙茶 醬,放入西芹、紅椒。

④ 加入3湯匙水及少許鹽,炒1分鐘。 接著再放回鮮魷。

⑤ 攪勻調味汁,一邊倒入一邊翻炒 均勻後便可上碟。

食譜由梁志生先生提供:

掌廚經驗已超過四十年, 曾 任美心飲食集團日本首間中 菜旗艦店副主廚, 海城酒樓 (Ocean City)主廚。

作為特邀嘉賓參與著名烹飪 節目主持人甄文達的《 Yan Can Cook 》,曾任美國富商 George Bowles 御用廚師。

暖笠笠花生炆豬手

就嚟中秋,天氣開始涼,中秋人在英倫,亦要有做節氣氛,仲要有香港傳 統家的味道。可以試下做一道暖笠笠又豐富營養嘅:花生炆豬手。

花生炆豬手除了懷舊情懷之外,仲可以勾起唔少港人回憶。最重要英國隨便 搵到豬手及其他食材。一般大型超市都可以買到的紅衣花生,亞洲超市有的南 乳,及肉檔就買到豬手。

如果買到,可以加入蓮藕片及髮菜等,增加口感及節日氣氛。焗過夜更入 味,鬆軟。食前再番煮便可享用。

材料

● 開邊豬手

● 薑、蔥

● 八角、桂皮、甘草

● 南乳、腐乳、柱侯醬

● 紹興酒

● 紅衣花生

做法

① 將肉鋪買回來的已開邊豬 手,用火槍去毛,用薑蔥水 及少許白酒汆水及清洗後備 用。

② 用白鑊烘香薑、蔥及八角、 桂皮、甘草等乾香料。

③ 落少許油爆炒豬手至皮表要 焦金,盛起。

④ 準備乾淨的電飯煲,以煮飯 或炆餸模式,炒香黑糖至變 焦糖化後,加入一碗清水, 做成糖色盛起。

⑤ 原煲加入南乳、腐乳及柱侯 醬炒香,放入先前已準備的 豬手撈勻,加入紹興酒及糖 色水,淹過豬手,放一塊冰 糖,蓋好電飯煲,炆大約 1.5 小時,中途可以攪拌,防止 燶底。

⑥ 加入已灼過的紅衣花生,再 炆半小時,熄火焗一小時。

食譜由 Kitchen Madlic 提供:

私房菜大廚阿達擁有 15 年私房菜經驗, 在香港創辦 Kitchen Madlic 私房菜品 牌。阿達移民英國後繼續美食之旅,與 大家分享在英國煮食與香港有哪些不 同?有哪些全新美味值得嘗試?

唱衰英國

文|楊穎宇

本年八月初,英 國發生反移民暴力示 威。事緣英格蘭城市 Southport 發生持刀襲擊 案,造成三名女童死亡,事後因誤傳行兇者是 穆斯林新移民,觸發民眾包圍清真寺,繼而引 發全國騷亂。的確,英格蘭全國多個地方有反 移民示威甚至搶掠、焚燒,社交媒體亦不斷轉 發各市哪個移民酒店會成為襲擊目標的訊息。 然而,由於當局進行了適時部署,各地民眾亦 自發上街舉行反種族歧視集會。於是,不單大 量出現「refugees are welcome(歡迎難民)」、 「stop the far right(制止極右)」等標語,這些 「counter-protest(反示威)」人數甚至遠遠超過 反移民騷亂者,以致出現騷亂者被反示威人士 包圍的情景。換言之,社區關愛力量,成為騷 亂平息的一大因素。我和所認識的在英港人, 沒有一個因為這場騷亂而有過半點驚慌,有些 亦參加了 8 月 9 日至 11 日在 Bristol 舉行的國 際熱氣球節,生活一切如常。

然而,當時香港就英國騷亂的處理和報 導,恍惚營造出平行空間。

港府新聞公告重申「香港對英國發出的黃 色外遊警示現時仍然生效」。「鑑於近日英國 多處地方持續發生示威和街頭騷亂」,港府「提 醒身在英國或計劃前赴英國的港人要注意人身 安全」。

然後,整個香港,恍惚有人下達了一條總 路線,全城吹奏起一場反英大合唱。

《東方日報》8 月 8 日頭條:「極右玩排擠, 逾 20 城市爆暴力示威,反移民愈燒愈旺,居英 港人心慌慌」。

左派 KOL 楊官華 8 月 10 日在其 YouTube 頻道「華記正能量」出片,標題「藍鴻震時事評 論:英國示威變暴動,排外情緒高漲,種族主 義抬頭自己人優先」。藍鴻震是前民政事務局 局長,兩位主持人在節目中評論英國暴動時, 春風滿面。藍說:「我哋大家好開心,香港天下 太平,樣樣好開心,不過似乎世界上唔係度度 都咁平靜。」楊說:「移民去英國,話自由民主 嘛,有冇過十萬﹝人﹞?呢班咪後悔囉!捉蟲 啦!」似乎英國越亂,便越證明二人的愛國立場 越正確。

這種看法,也存在於學術界。親共學者、 都會大學趙雨樂在 YouTube 頻道「灼見名家」8 月 19 日出片,題為「反騷亂持續,反移民已成 社會共識?」趙在片中說,「白人社會依家要企 出嚟,針對番啲有膚色嘅少數族裔,開始成為 一種共識。﹝英國人﹞一諗就諗到佢哋唔好嘅地 方,但係佢哋冇諗過呢一班人係符合你英國移 民政策嘅」,「暴亂沒有平息跡象」。趙片有趣 的地方是,第一完全沒有提及過文首所述的大 量反極右、反種族主義示威,換言之英國在反

當一個地方要 在全社會各個 界別出死力唱 衰外國,這個 地方最終便窮 得只剩祖國。

移民一事上不存在共識,趙教授對此是不知情 還是刻意不提以營造他所需要的政治論述,值 得深思。第二,出片時間是 8 月 19 日,騷亂 已經平息了一個星期,但他仍然說「暴亂沒有 平息跡象」,這難免令人覺得,這是一種政治 宣傳多於對事實的描繪。

如果上述只是對資訊作出七除八扣,左派 健筆屈穎妍對公眾的誤導便更多涉及假資訊。 8 月 22 日她在無綫電視節目「有理說得清」中 講了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們中 國千多年前的兩句杜甫詩,看來正正就是今日 英國的最佳寫照」,之後兩日成為城中熱話。 她的理由是:英國老百姓這段時間要勒緊褲 頭,但另一邊廂英王查理斯三世卻大幅加薪, 由原本折合港幣 8 億 6 千萬加至超過 13 億。

很明顯,這個信息若真,很能挑起愛國者的仇 英情緒。

屈婦在說出以上的話時,明顯隱去很多 重要信息。頭腦清醒的人,馬上會問:難道 英國民眾會讓不合理的事實公然發生?如果 上述事情為真卻沒有人反對,那麼結論便可 能截然相反:這個安排是合理的。那麼,其 合理性在哪?原來,王室將價值一百五十多 億英鎊的皇室資產( Crown Estate )交予英 國政府,每年僅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王室津 貼( Sovereign Grant )。換言之,技術上這 些錢雖然是公帑,但來源其實是王室自家資 產。而實際上去年王室已經將可獲津貼比例 由 25% 降至 12% ,而今年相關資產收入則大 增至 11 億英鎊( 110 億港元);若按之前的 津貼比例,收益應該超過 20 億港元。

將實際上的「減薪」說成「加薪」,有什 麼意圖?屈婦在片中引述新任財政大臣 Rachel Reeves 時,不使用官方譯名「李韻晴」而是中 共的音譯「里夫斯」,或多或少說明了箇中因 由。

無綫讓這種水平的東西出街,充分反映其 水平和台格。

歸納上述各例,從中不難發現,異口同聲 唱衰英國,成為了香港建制的任務。

事實上,「唱衰英國」亦蔓延至所有涉 及英國的事務。根據《星島日報》,教聯會 鄧飛在評論港童回流香港時說,港童在英 國「倘入讀公立學校,教育部門則一律以外 國人看待,安排與其他非英籍的學生一起就 讀,例如中東裔、非裔、南亞裔等,與英國 本地人待遇完全不同」,香港家長因此有微 言。事實與此完全相反,英國政府不會區分 什麼外國人,「以外國人看待」一說乃胡說 八道,學生讀哪間學校,純粹取決於區議會 ( council )的派位,所以同學之中什麼人種 佔多,純粹是命運安排,這與英國本地人待 遇完全一樣。

當一個地方要在全社會各個界別出死力唱 衰外國,這個地方最終便窮得只剩祖國。◇

倫敦831五周年集會 勿忘歷史 無懼跨界鎮壓

8 月 31 日(週六), 數個在英港人 組織在倫敦 Trafalgar Square 舉行集 會,紀念 2019 年 8 月 31 日香港警察 在太子站地鐵內無差別襲擊普通市 民的事件。參與集會的海外港人呼 籲毋忘歷史真相,無懼中共跨境鎮 壓,繼續堅持抗爭、支持香港和在 囚的手足等。

活動中,參與者在廣場內掛起展板,向途 人派發傳單,介紹「8 31 事件」。現場播放 了《願榮光歸香港》等反送中主題歌曲,集會人 士舉起香港獨立旗和「光復香港」的旗幟和標語 牌,並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口號。當 天約有 800 人出席集會,記者目測,人數是歷 次集會最多一次。

香港監察創辦人 Benedict Rogers 在發言中 提到:「《港區國安法》通過,在英港人對自己的 言論自由和人身自由上都有一定的擔憂,而今 天能夠站出來的參與者,我向你們致敬。我希 望香港人能夠在自由的英國實踐真正的自由並 堅持為香港和香港人發聲。紀念 831 這些重要 日子是讓世界知道真實的歷史不被遺忘,要讓 世界知道我們繼續爭取公義的決心,必將暴力 對待市民的兇徒繩之以法。」

活動人士 Nick 在集會上發言:「傳統中國 擁有優秀悠長的歷史,中國人是優秀的民族, 香港是舉世知名的城市,但是中共是殘暴的政 權。我們要支持遭到迫害的人民,例如:西藏、 香港、新疆、法輪功等,和他們站在一起。」

為墻內港人發聲

遊行市民周女士表示從 721 到 831 已經完 全證實警察不再是為市民服務,從 721 警不作 為到 831 出手打人已經令香港人與警察完全決 裂。香港現在已經完全落入中共掌控當中,「我 們知道很多牆內的港人並不認同他們的做法, 身在海外我們有責任繼續為他們發聲,將美好 的香港怎樣走向沒落告訴世人。」

聚集人氣 政黨才幫你發聲

遊行人士吳太表示:「831 警察很殘忍,該 事件激發本來不是很關心當時事態的人,你不 想出來都變得要出來。年輕人只是追求民主公 義一些很基本的價值,而警察用暴力這樣對待 普通市民實在不能接受。今天派傳單,會對途 人解釋當時的事件。」吳太坦言自己不懂什麽國 際陣線,自己怕都要出來,因為這些活動人數 很重要,集到人氣才能幫那些向政府議員做游 說工作的手足,「你有民意基礎才有代表性,那 些政黨才會幫你發聲。」

當天,長長的遊行隊伍從 Trafalgar Square 出發,途經唐人街等倫敦繁華街道,隊伍一路 高喊抗爭口號,遊行到達香港駐倫敦經貿辦。

意大利青年:831 觸發我支持香港

來自意大利的青年 George 表示,2019 年, 自己當時在意大利,在媒體上得知 831 事件, 觸發他要支持香港的抗爭運動,現在他移居英 國,得知這個活動所以參加。他認為 CCP 所做 的事不僅傷害留港的港人,也試圖壓制海外港 人的言論和人身自由,George 說他會把香港所 發生的真實故事傳播,讓更多人知道真相,另 外,他提到海外港人要保留和堅持自己身份認 同,「這個是很重要的,不要忘記自己的故土和 歷史。」

丘文俊:勿忘手足是良知的堅持

8 月 31 日,Birmingham HongKongers 和 West Midlands HongKonger Support CIC 港人團 體在 Birmingham Victoria Square 舉辦。

參與組織活動的前香港區議員丘文俊表示 : 「今天是香港人不可能忘記的日子。在 23 條立 法後,見到今日出席集會的人令人感到鼓舞, 而沒能到來的港人,相信他們的心和我們的一 樣。無論中共倒臺或香港光復之後,牆內或海 外港人都會銘記這一日,勿忘手足,因為這是 一個良知的堅持。」

文、圖|安兒

列有香港47人案的被捕人士的名單和仍然在囚 的黎智英的畫像橫幅。

香港監察創辦人Benidict Roger。

活動人士Nick。 伯明翰活動現場。

另外,丘文俊呼籲流亡海外的港人不要灰 心,艱難、絕望、無助感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太陽終會出來。「大會舉辦類似活動,就要大 家集結力量圍爐取暖,讓你不要感到孤單,有 大家和你繼續前行。」◇

港英四間冰室辦

重塑香港味

由香港本地文化機構 「我港 Kongcept」主辦的 「我港冰室節」將於 9 月 17 日至 10 月 5 日,聯合 分布在港英兩地的四間冰 室展開,將舉辦 8 個主題 活動,透過分享會、辯論、 導賞團、食物搭配、工作坊體 驗,認識香港飲食文化,繼而反

思如何發酵出更具特色的「港式」

舉行「我港冰室節」的四間冰室包括 油麻地大安茶冰廳、大坑民聲冰室、尖沙 咀保頓冰室和英國倫敦的 HOKO Café。 當中將舉辦特色導賞團,參加者可以親身 跟隨「地膽」深入概念遊,走訪油麻地建 築老店、大坑和倫敦的 Brick Lane,認識 身邊的建築與文化。

活動期間並有一系列辯論會、分享 會等。將於大安茶冰廳舉行的辯論會, 以「你會帶外國朋友去 食冰室/大牌檔/酒 樓?」為議題展開公眾辯 論,並討論「冰室是否 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 產」,且有分享會「由食

物到氛圍,冰室能否被複製?」, 探討冰室的食物的歷史文化,當 冰室開於外地,由氛圍到營運 模式,會否「因地制宜」而變 得不再「香港」?倫敦 HOKO Café 將舉辦分享會討論香港冰室 和茶餐廳的人情味(Flavour of Human Warmth at Hong Kong Bing Sutt and Chachaanteng),保頓冰室則與香記咖 啡合作,客人以味蕾體驗港式食物的搭 配。

「我港」在活動介紹中提到,「港 式」味道在全球的複製現象並非單純的 懷舊,而是當代香港日常生活的延申。 在英國的「港式」餐廳滿足了海外香港 人的鄉愁,同時向世界傳遞了香港人的 生活美學。這種跨國流動不僅豐富了本 地文化,也拓展了香港的文化影響力。

論香港與自由

文|黃偉國

「若不在 香港自由,則 自由又有何 義。」(何桂 藍)47 人案 中其中一個選擇不認罪的政治犯何桂 藍她認為若果香港沒有自由,即使你 離開香港移居海外,也不會有真正的 自由。

「香港」與「自由」掛鈎,香港沒 有自由或不在香港享有自由,香港人 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她所指的「香港」是什麼?地理 上的香港?香港的定義只是一個住滿 一班稱為「香港人」的地方?此外, 還有沒有其他的意思?

她所指的「自由」是什麼意義? 政治哲學裡定義自由,其中一種是以 負面的方式來定義,例如不在恐懼、 恐嚇或壓迫的環境下做快樂的事。

當然讀者不是何桂藍,我也不是 何桂藍。何桂藍思考的「香港」、「自 由」,人在不同的政治氛圍和處境、 國度及社會文化歷史的因素下有不同 的選擇和情況。

(一)一個仍身處香港沒有打算 離開的人,他明白日常生活中有很多 的禁忌和限制,更不可能返回 2020 年前香港仍然享有自由的狀況;但他 沒有為自己的思想設置任何限制和禁 忌,更明白現時政治和社會的狀況使 他更能夠明辨是非發揮批判性思維, 也十分清楚在安全的環境裡依舊可以 暢所欲言。

(二)一個已移居到曼徹斯特的 香港人,雖然已經離開香港已經超過 兩年,但每日仍透過社交媒體關注香 港的新聞,但因為父母仍留在香港生 活,於是他每年會返回香港探望雙 親,當然更會探望一些仍被囚禁的好 友。為了不讓自己身陷險境或在港期 間可能會惹上任何麻煩,他選擇不出 席任何在英舉行的集會活動,在他的 社交媒體不會貼任何關於香港和中國 有關的新聞及評論。然後他在離英返 港前,退出所有移英港人的即時通訊 平台。最近,他更為了返香港,特意 購買一部只在香港使用的二手的手提 電話,把自己的個人電腦和私人手機 留在英國的家中。

(三)一個在香港從事音樂和文 化創作的人,他明白以政治及時局為 題的作品肯定會被封殺,甚至可能有 嚴重的後果。後來,他發現 20 世紀 70 至 90 年代的粵語流行歌曲裡面有

不少的作者帶有人生和社會價值之 餘,更有一種如何在逆境中學習成 長變得更強大的意義。而且以母語粵 語創作的歌曲,有著保存香港本土文 化的重要價值,更是香港人集體回憶 的一部分,於是他透過學術研究、開 辦網絡課程教授粵語流行曲、社會與 文化的關係及到舊區或即將拆卸的舊 樓搶救「文物」。

(四)一個已移居到倫敦的香港 人,他在 2019 年反送中運動中經常 出席遊行活動,更經常在警察與示威 者衝突的場面中出現,更在「理大圍 城」中協助一些留在校園內的抗爭者 順利離開現場。

他更經常在社交 平台留言分享己 見,更批評政 權的所作所為。

《國安法》於 2020 年 7 月生效後, 他每日差不多清 晨五時左右就突 然醒過來,然後 開始覺得自己有 可能會被拘捕; 之後由「47 人 案」到「黎智英 案」,他很想到 法庭旁聽,但精 神和心理狀況處 於不穩定狀態。

最後他在 2021 年 7 月離開香港。

消費模式改變,這間黃店生意大不如 前,更打算短期內結束營業。

以上五個案例,你認為哪一個最 香港自由?哪一個最不香港自由? ①「香港自由」是否一定在在地 的香港才能實踐;換言之,若果我不 在香港,我的自由是否已經無意思? ② 若果我在香港但一直活得不自 由,是否代表我已經沒有自由? ③ 若果 ② 成立,那麼我能夠在 自己生活的空間能夠找到及從事自己 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即是上述案例 (一)和(三)的情況,又是否論斷 他們沒有自由?

「香港」與 「自由」掛鈎, 香港沒有自由 或不在香港 享有自由, 香港人不能享有 真正的自由。

即使到了倫敦不 再在清晨時分扎 醒,他與不少第 一次踏足英國就移居的香港人一樣, 盡力適應新環境,重建自己在新家園 裡的生活。此外更積極參與當地支援 港人的組織,協助其他新來英的香港 人適應新生活之餘,更參與 2019 年 反送中運動及六四事件的集會。

(五)一個 62 歲住於香港的香港 人,由於學歷較低不懂外語,認定自 己沒有能力在外地生活。 2019 年以 家長的身分參與運動,內心深處有著 與香港共存亡及成為大時代見證的想 法。雖然他身邊的朋友早已經因為疫 情結束重投「祖國」的懷抱,差不多 每個月返深圳及廣州消費,但他以不 同的藉口拒絕與他們一同前往。他不 多閱讀及接觸本地主流新聞媒體,更 不會睇任何官媒製作的節目,唯一的 消遣是在家中收看海外港人媒體的時 事評論節目,然後去他多年幫襯但已 轉為低調的黃店食飯,但他明白因為

④ 自由 是否單純等同 行動方面的自 由?若果我沒 有行動方向的 自由,又是否 代表我喪失了 所有的自由? ⑤ 自由的 實踐是否完全 根據現實環境 而決定?還是 根據自己的意 志而決定? ⑥ 若果我 身不在香港, 是否代表我沒 有「在香港自 由」? ⑦ 有一個 香港人移居到 某一個國家, 更以香港人的 身分自居,透過當地的文化社區活動 介紹香港 2019 年的反中共的抗爭運 動的、食物、歷史、流行歌曲,甚至 當地與香港的聯繫給當地人知道,漸 漸的更多當地人認識香港、認識香港 不是中國、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等於 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一樣),這是否代 表「在香港自由」在當下沒有價值?

哲學就是要透過觀察和感受提出 問題來思考及分析,就著上述建議 (或者可以更多)的問題,大可以假 設你同一個朋友對談,情況就好像返 回幾千年前中原及希臘古文明時代, 哲學家與學員之間的對談而引發進一 步思考一樣。作為文章以自我對談為 討論的進程,就嘗試回應自己提出的 問題或/及想法。

•「在香港」是否可以再定義? 2020 年之前是地域上的香港,但回 顧過去四年,數十萬香港人已離散全 球,英國已經有超過十五萬香港人,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建立香港人社 區,在文化、語言、集體記憶各方面 繼續維繫「香港」。

•2024 年的「在香港」是否及應 否再只限於地理上的香港?還是有香 港人聚居建立社區的地方就已經是 「在香港」?

•「在香港」的香港是什麼的香 港?返回 2020 年前沒有國安法前的 香港?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之 餘大家可以在煲底見的香港?可以食 到雲吞麵、菠蘿包、乾炒牛河和飲絲 襪奶茶的香港?還是繼續有繁榮穩 定,「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 ③+④+⑤

• 如何定義自由可以是十分個人 的事,個人的定義也受制於外在環 境:體制、權力、文化、歷史等因 素。因而,人的自由可以根據身處的 環境而有所制約或妥協。

• 例如個案(一)和(二)因為 個人返香港的決定,在日常生活中對 自身的自由有所設限,但他是否失去 或犧牲自由?還是透過堅持保留思想 的自由彰顯自己擁有自由?當然有人 說他們因為恐懼和壓力而選擇放棄自 由,但是否放棄自己所有的自由?還 是保留自己深信最重要部分的自由? • 有些人即使早已經移民到外 國,但因為經常往返香港,不單只不 參考任何港人或當地的社區及文化活 動,甚至認為因為 2019 年的反抗行 動而最終移民到外國,甚至怪責當年 的抗爭者及支持者把香港推到絕境, 還說有一天當香港恢復平靜兼有錢可 賺的時候會回流返港。在他個人心 態和行動而言,他真的享有「在香港 自由」,但這又是否何桂藍心目中的 「在香港自由」?

我相信《論香港與自由》既沒有 標準答案,更不能單憑對錯就可以論 斷一切,過程中不斷的提問、思考、 (再)定義、(再)釐清,加上不斷 認識現實生活中不同人的故事,思考 的過程,可以比最終得到的答案更重 要。

(本文啟發於 2024 年 8 月 25 日 陳祖為教授題為《自由、忠誠、家》的 講座)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①+②+⑥+⑦ • 若果我身在香港,但感到自己 已無自由,甚至無爭取自由的想法和 行動,對他來說「在香港自由」已經 不存在。

1990

傅(左)教年代,「李家教拳」鐵牛派鍾根友師
Ronald

(右)拳法。

Galland

圖|受訪者提供 文|曾蓮

「我從來沒有在歐洲見過貔貅,當我第 一次在網上看到影片時,就讓我印象深刻, 我就嘗試去聯絡冒卓祺師傅,想跟他訂做貔 貅,就這樣我跟貔貅聯繫在了一起。」在比 利時安特衛普市唐人街開設武館的武術師 傅 Ronald Galland(江漢利)說道。去年 12 月,他專程攜同妻子與 7 名徒弟赴港拜師, 親身學藝,今年 8 月 11 日,在他 70 歲的壽 宴上,首次公開舞貔貅,將被列入香港非物 質文化遺產的舞貔貅文化帶到歐洲。

壽宴期間熱鬧非凡,有 130 位來自世界 各地的賓客出席活動,包括來自荷蘭、英 國、新加坡、香港的嘉賓受邀前來賀壽,並 交流武藝,更帶來功夫表演和舞獅表演,70 歲的 Galland 也特別上台展示「李家教拳」 鐵牛派(Tith Ngaw Pai)客家拳法。活動開 場就是江漢利攜徒弟苦練半年的舞貔貅,贏 得掌聲陣陣。貔貅為民間傳說中招財辟邪、 開運鎮宅的瑞獸,屬「五大神獸」(龍、鳳、 龜、麒麟、貔貅)之一。

今次活動圓滿成功,Galland 感恩家人 和朋友的鼎力支持,萬里赴港拜師學藝的一 片苦心沒有白費。冒卓祺師傅也為他送上祝 福,雖然不能親身參與,也為港產貔貅在比 利時亮相感到高興。

16 歲比利時男兒變「武癡」

和很多西方人認識東方武術一樣, Galland 是從李小龍的電影中認識中國武術 的。他小時候身體比較瘦弱,常常被人欺 負,父親建議他學日本拳術,但他想並不太 感興趣。李小龍的電影令他對中國武術產生 興趣,那時他 16 歲。

1971 年起,Galland 認識了一名在唐人 街餐館工作的武術師傅教他功夫,這是他的

鍾根友師傅返回香港贈送鍾氏宗祠重建錦 旗,Ronald Galland也隨同到港拜訪。

啟蒙老師,那位武術師父在夜晚下班後教他 基本的動作,那位師傅不會講英文,兩人比 手畫腳地溝通著,並不減少他對武術的興 趣。三年後,這位師傅回中國了,Galland 感到有些失落,但仍希望可以繼續學功夫。

在一次武術表演中,Galland 認識到 了一名武術師傅黎德,黎師傅住在比利時 的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離他居住 的城市安特衛普 35 公里。為了繼續學習 武術,Galland 甚至放棄了他在安特衛普 (Antwerpen)的工作,到布魯塞爾附近居 住和工作,這一學就是 11 年。他印象最深 刻的就是黎德師傅在他入門時制定了兩個 規則,第一是要「尊師」,全身心服從師傅 的指令,第二是要學習中國文化,學習「武 德」,這是一種修養,作為武術家要有禮貌 和博大的胸懷。「黎師傅助我踏上了探索中 國文化的道路,對此我非常感激。」多年後 Galland 回到自己的家鄉開設武館,更加體 會到黎德師傅所提出規則的意義。

武術師傅教子有方 感受「武德」另一層面 學習武術多年,真正讓 Galland 感受到 「言傳身教」的師傅就是客家「李家教拳」鐵 牛派的鍾根友(Chung Kang Yau)師傅。 1957 年從香港移居英國的鍾師傅說得一口 流利英文,與 Galland 溝通完全不是問題。 1990 年,Galland 到英國伯明翰的鍾師傅家 拜師學藝,在鍾師傅的家中他觀察到了甚麼 是「言傳身教」。對於陌生人到訪,鍾師傅 全然沒有防備,而是待他如子,給他一種家 人的感覺。

他分享了一個在鍾師傅家中發生的小故 事。鍾師傅和鄰居們的孩子關係很好,頑皮 是孩子們的天性,調皮吵鬧時有發生。一天

Galland 跟鍾師傅回家,他看到原本四處奔 跑的孩子們突然乖巧地站著一排迎接他,鍾 師傅點點頭,拿出糖果派給他們,說:「你

2023 年 12

月, Galland 赴香港學習 舞貔貅。

1980年代Ronald Galland學習武術 舊照。

1998 年,鍾根友師傅前往比利時拜訪 Ronald Galland 和他的 徒弟們。

們今天很乖,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一 塊糖果。」

Galland 困惑地問為甚麼鍾師傅要 給孩子們糖果,鍾師傅笑言:「有些人 看到孩子在吵鬧時,只會粗暴地對他們 喊叫,這是錯誤的方式。你要知道,他 們會因此討厭你。但是當我給他們糖 果時,他們會記得我是一個友善的人, 如果我年紀大了,摔倒了,他們會來 幫助我。」鍾師傅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讓 Galland 十分佩服,短短三個星期的相處 中,他也感受到鍾師傅的熱情和謙遜, 這是他進一步體會到「武德」背後的意 義。

在 Galland 回到比利時的武館工作 時,他亦不忘教導他的學生們要「尊師 重道」,他描述:「我們的學生們必須向 祖先致意,以免忘記他們來自何方。沒 有祖父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就沒有兒 子。這意味著你們都來自某個地方。所 以如果我們不尊重這一點,我們就通過 一些小的行為和儀式來學習,然後教導 他們尊重。所以當新學生來時,他必須 尊重前輩,因為前輩經過艱苦的訓練才 達到高超的水平⋯⋯」

Galland 認同「一日為師,終身為 父」,他形容他們的關係形如父子,鍾師 傅雖然在 1999 年過世,但至今 Galland 仍與鍾師傅的後代有往來,每次到香港 都會到鍾師傅的家鄉拜訪,今次 70 歲的 壽宴上,亦有鍾家後人從英國特地前來 賀壽。Galland 十分珍惜這段師徒關係, 認為武術成為一個紐帶,緊密地將兩家 人聯繫在一起。

以禮待人 拜師不拘年齡

在歐洲種下了武術的種子,Galland 對中華武術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 取了一個中文名字——江漢利(Kong

Han Lei)。因為他的師傅來自香港,他 視香港為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家,30 年來 幾乎每年都會飛往香港會見武術界的朋 友,或參加各種活動。他也和「李家教 拳」的師傅鄭偉中(Cheng Wai Chung) 一家人也成了好朋友,到訪香港時都會 相聚一堂,互相交流。

談起 Galland 和香港的另一段緣 份,要從他對舞獅、舞麒麟、舞貔貅的 興趣開始講起。 2020 年他透過香港駱 桂平( Lok Kwai Ping )師傅的社交媒體 欣賞到舞貔貅,於是很有興趣進一步學 習,於是聯絡上了香港紮作業聯會主席 冒卓祺,訂製三隻貔貅頭,並提出有興 趣向駱師傅拜師學習舞貔貅。席捲全球 的疫情的隔離措施令他無法前往香港, 可惜駱桂平師傅在 2023 年 4 月已仙遊, 生前曾經委託冒師傅教這位外國友人舞 貔貅。

Galland 履行自己拜師承諾,在 2023 年 12 月攜同妻子與 7 名徒弟赴港拜冒 師傅為師,並按照按照傳統行三跪九叩 禮,學習舞貔貅。筆者問及 Galland 是否 會覺得拜師學藝有年齡的限制,Galland 認為學無止境,可以向任何比自己有能 力的人學習:「年齡大的也要尊重年齡小 的,我也常常教導我的學生,要從更厲 害或比你更有才智的人那裡學東西,這 樣才能變成一個更加博學的人。」

今年 8 月,港產貔貅在比利時的舞 台亮相,Galland 喜見古老的貔貅舞可以 流傳到地球的另一邊。他感慨地說:「中 華傳統文化非常豐富,我覺得無論學習 多少都好像學不完。在 50、60 年代的時 候,當時的新界鄉村很多人離開香港來 到歐洲,他們把這麼好的功夫帶出來, 傳到我手中。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流傳 下去,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也希望能 夠有下一代人能夠繼承,一代一代的傳 承下去。」◇

加國行醫有何不同? 移加中醫師重拾本行

2022 年 9 月移居加拿大,歷經近 兩年的努力,他終於同時打多份 工「儲夠鐘」申請永居,近期又 在溫哥華開了自己的診所,同時 在三間加拿大的學校任職教課, 究竟用 OWP 簽證在加拿大工作 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加 國行醫和香港有哪些不同?

孔醫師早前在香港經營中醫診所。

香港康頤中醫診所如今由孔醫師帶到加 拿大延續。

加國,只要在加拿大全職工作 1 年或者兼職時 數達到 1,560 個小時,就可以申請永久居民。 得知這一計劃後,孔醫師已在香港籌備,他的 目標是儘快考取加拿大的中醫牌照,可以來到 新城市儘快做回本行。但事實上的工作經歷並 沒有那麼容易,初到埠,無當地經驗、無人 脈,要怎樣「破冰」融入當地生活呢?

博士生變身超市執貨員 為「儲鐘」不言苦

雖說擁有博士學位,但來到加拿大後,孔 醫師要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頗不容易,多數的 工作需要當地的工作經驗,也很多中醫診所雖 然有工作,但屬於自僱人士,不能給他提供僱 員的工作,不能算在移民工時內。他投了幾十 份簡歷,針灸師、診所經理、醫務助理、文員 ⋯⋯居然通通石沉大海,沒有回音。

終於有一天晚上,他決定不再理會自己的 喜好和專業,找一份最能夠幫助自己,在當地 生存的工作。他向一間超市投遞了簡歷,第二 天就收到了面試通知。

為了「儲鐘」,他選擇了到一家連鎖超市 做全職執貨員,這是門檻最低,最容易找到的 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從貨倉運貨出來,清點 倉庫庫存。他曾經在零下 18 度的雪房點 2 小 時貨,徒手搬 28 至 30 公斤的火雞,用手唧車 拉 1.3 噸的牛奶,過去在香港從來沒有幹過的 體力活,在加拿大成為了日常。他每天早上 7 時店開工,5 時多就要起床準備早午餐,6 時 就要出門,走路 50 分鐘左右到超市,冬天就 更辛苦了。他踩著雪地行走,最長時間近一個 半小時。他「為了儲鐘,以目標為本,也沒有 所謂。」

回到家後他還不能休息,要馬不停蹄地兼 顧香港診所病人的線上看診,為了儲鐘和生 計,孔醫師不只是做一份工作,超市的工作只 是其中一份工。他選擇上早班,是因為他從傍 晚開始,就要跟香港時間工作,他還有一些香 港的病人線上看診,最辛苦的時候要工作到凌 晨 3 時。此外,他還透過朋友認識到這邊的中 醫師,到一間診所做兼職,也找到了兼職的大 學講師工作。就這樣,他化身「斜槓族」,三 頭六臂完成多種不同的工作。

▲ 孔醫師為了移民湊夠工作時數,冬天走路 去超市打工途中。

▲ 在大學任教的員工證。

考取加拿大中醫執照 赴學院任教

「在加拿大考牌的制度跟香港就很不同, 香港一個地方就一個考試,這個考試就叫做 『內外婦兒骨傷針灸』,所有東西都是一次在 同一個考試裡面包含的,只要成功考取了這個 執業資格,畢業之後你成為一個註冊中醫師, 可以做內科的看診,做骨傷,做針灸都可以, 在加拿大這邊,其實每一個省,他自己的制度 都有少少不同。」孔醫師解釋,目前他身處的 是溫哥華的卑詩省,他所考的是加拿大卑詩省 中醫針灸管理局 CTCMA 頒發的註冊證書, 內容包括理論和臨床,還有當地執業的相關法 律。孔醫師在考試時,因疫情考試模式更改, 可以遠程進行,他在 2022 年 4 月在香港就提 前考試,通過後到溫哥華獲得工作簽證後再申 請牌照,最後於 11 月得到該註冊證書,可以 在加拿大正式執業。

孔醫師提到,溫哥華的中醫行業很發達, 針灸是被納入醫保範圍的,除了華人群體外, 外國人也有興趣看中醫,尤其是針灸,也有 不少外國人學習針灸。「在本地學中醫的人來 說,我見他們普遍的做法都是先用三年的時間

去考取一個針灸師牌,因為 畢竟針灸的普及程度會比 中藥多,如果他們還有興 趣,會再花一年考中藥 師。」

▼ 孔醫師在教針灸時, 伸手給學生做進針練習。

取得中醫牌照後,孔 醫師除了在朋友推薦的診 所兼職外,還到慈濟國際 中醫學院、Vancouver Career College 兩所私營學校做兼職老 師,今年 9 月,他還將到昆特侖理工 大學任教針灸文憑(diploma)課程,這間學 校是卑詩省唯一的公營院校開設中醫課程。

孔醫師在教針灸時,甚至要當學生的 「活體」樣本,伸出手給學生練習進針。「我 十幾年前學針時,是不能用管針的,要徒手 進針,這種方法較有技術和指力上要求,需 要反覆練習,才能減時進針時的疼痛。但在 這邊學針灸,大多數都是用管針。管針的好 處是進針痛感不強,容易定位,進針過程幾 乎沒有甚麼技術含量。針灸要有療效,不單 要求熟悉經絡穴位、辨證施治準確,選用適 當的手法也同樣重要。」

另一方面,他在教中醫時需要用英文教 學,這對他和同事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我 們中醫這一行的知識,不用中文是很難表達 出來的,甚至它已經不是語言的問題,它是 一個文化的一部份。」他舉例,有一種中藥 叫做「桑寄生」,如果看中文的字面意思就 知道,這種藥是桑樹的寄生植物,但對於外 國人來說,就是一堆拼音,因此在授課的時 候,還需要繼續解釋名詞背後的文化內涵給 學生聽。

加國常見病與港不同 須因時因地治療

加拿大和香港的環境、氣候不盡相同, 因而來看診的病人的常見疾病也不一樣。孔 醫師舉例:「例如在這邊是有很多一些鼻敏 感,每逢 3 月 4 月最多,是由花粉、植物的 孢子而引起的,但是在香港很少有這些花花 草草的敏感,病人敏感都是塵蟎、貓貓狗狗 的毛等等。另一方面是由寒冷的天氣引起的 疾病,例如呼吸系統的除了鼻敏感之外,譬 如哮喘,或者是一些器官敏感,或者是一些 小關節的痛症,都是會比香港常見的。」

孔醫師講述:「在香港我們會看到一些 和濕濕熱熱有關的症候,譬如一些全身會很 重、很累、不想動,或者消化系統的長度的 問題,這邊相對又會比較少一些。所以其實 在常見病種來說,其實兩地都會有一個分 別。而且人的體質,以至於疾病的傾向,都 是會有不同的。例如一個傷風感冒,在香港 主要表現是偏熱,在這邊其實寒熱也有,但 是以寒性居多,所以我們治療上,其實這個 也是中醫的一個特色,不只是看病,而且還

要因時因地因人去權衡那個 用藥的需要。」

再如港人常見病濕疹 的問題,孔醫師認為這是 因人而異,有的病人在香 港有濕疹,但來到加拿大 後就消失了,也有的過去 沒有濕疹,來到加拿大後出 現這個症狀,主要是體質對 氣候的適應問題。孔醫師相信, 「中醫其中一個特色是因時因地因人去 用藥,既然氣候環境不同,人的生活習慣不 同,其實在用藥方面我們都會相應有調整 的。」

孔醫師認為,來自香港的中醫師在加拿 大是有優勢的:「第一,因為我們在香港普 遍來說,作為中醫師,我們接觸病人的機會 比這裡多很多,病人的數目來說,乃至我們 在經驗上,其實都會相對比較多。第二個優 勢就是我們去看華人,不管是老華僑也好, 又或者是新移民也好,其實我們會比較熟悉 那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的習慣,乃至他本 身的體質差異,有些東西是會因為氣候環境 影響,有些東西是不會的,有些東西是我們 生而俱來的一些體質上的特色,其實對我們 來說反而是比較容易去理解的,反而在這裡 居住比較久的中醫,他們有時候未必真的理 解我們,尤其是南方人的體質,或者生活習 慣那方面,他們有時候不太容易理解,所以 其實都不只是,對我的病人來說,都不只是 新移民,陸陸續續都有一些,譬如來了很久 的香港人,他們都會發覺,原來他們在這裡 看中醫,都可以比較容易溝通到,比較容易 理解到大家的生活習慣,可以給到一些 比較合適的改善生活習慣的建議。」

今年孔醫師終於成功儲夠工 時,「入紙」申請永居,並著手 將香港康頤中醫診所帶到加拿 大延續,在加拿大開診所並 非像香港有地舖就有人流那 麼簡單,非常依靠口碑和 朋友推薦,他也積極參加 不同的當地活動認識朋 友,重新建立人脈。回 顧近兩年的移民路,他 認為「做回自己」頗 為重要:「整個移民 的路,對我們來說都 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要用怎樣的心態看這個 轉變,怎樣做回自己,這反 而是最重要的。辛苦也好,開心也 好,最重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路來。」 ◇

整個移民的路,對我們來 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要用怎樣的心態看這個轉 變,怎樣做回自己,這 反而是最重要的。辛苦也 好,開心也好,最重要的 是走出自己的路來。

——孔慶禮

移民加拿大 的中醫師 孔慶禮。

LIFE IN THE UK 愛爾蘭

文|楊穎宇

北愛爾蘭是組 成聯合王國其中 一部分,LIFE IN THE UK 關於北愛 的題目不少,涉及範疇頗濶。現提供部分 題目,與諸位齊齊考試,有言及愛爾蘭軼 事。

北愛爾蘭議會大樓 Stormont 位於哪個 城市 ?

A. 倫敦(London)

B. 貝爾法斯特(Belfast)

C. 卡迪夫(Cardiff)

D. 都柏林(Dublin)

既是北愛議會大樓,必然位於北愛首 都。這題目旨在評核考生能否分辨愛爾蘭 兩大政治重心,即北愛首都貝爾法斯特及 愛爾蘭共和國首都都柏林,後者是獨立國 家,不屬於聯合王國。愛爾蘭島於 1801 年與大不列顛合併,組成聯合王國,「愛 獨」聲音仍此起彼落,英國政府終於 1921 年與愛爾蘭簽訂條約,容許愛爾蘭組成獨 立政權愛爾蘭自由邦 (Irish Free State),後 改稱愛爾蘭共和國,仍屬英聯邦;由於北 愛居民多新教徒,傳統上偏向英國王室, 條約容許北愛自行決定留在聯合王國或與 南愛合組政權,北愛最終選擇前者。

北愛爾蘭議會就以下哪個範疇沒有立 法權?

A. 教育

B. 防衛

C. 農業

D. 衛生

英國下放權力與北愛、蘇格蘭、威爾 斯議會就各地內部事務自行立法,但國防 等事務仍隸屬聯合王國西敏議會,情況與 香港「高度自治」相似。

巨人堤道 (Giant's Causeway) 位於哪 裏?

A. 北愛爾蘭

B. 蘇格蘭

C. 威爾斯東南岸

D. 英格蘭西南岸

LIFE IN THE UK 會以英倫四國著名 景點擬題。北愛其中之一世界級景點,是 位於北愛北部海岸的「巨人堤道」,類似 香港地質公園,滿佈六角火成岩柱石,數 量達四萬之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 界遺產。

19 世紀中葉,愛爾蘭為何出現饑荒?

A. 因為熱浪

B. 因為全國出現水災

C. 因為馬鈴薯失收

D. 因為農民人數下減

近代影響愛爾蘭最深遠的事件,是 1845-52 年的大饑荒,起因是馬鈴薯失 收。馬鈴薯是平民的主食,失收導致饑 荒,釀成接近一百萬人死亡;面對經年饑 荒,超過一百萬愛爾蘭人移民海外,美國 是主要收容所。不少愛爾蘭人認為英國未 能作出有效救援,固加深對英國的仇恨, 更多人決心走上「愛獨」之路。政治問題 上,從來沒有什麼「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 領土」,施政無效,自然人心渙散。

北愛爾蘭的國花是什麼?

A. 水仙(Daffodil)

B. 玫瑰(Rose)

C. 薊花(Thistle)

D. 三葉草(Shamrock)

英倫四國,各有其國花,愛爾蘭 / 北 愛的國花是三葉草。本欄曾提及,現為何 舊事重提?原因很簡單:各國的文化符 號,均融合其政治、抗爭歷史之中。能將 三葉草應用到「愛獨」上最成功的例子, 當數 1867 年的「曼徹斯特烈士」事件,當 時英國政府在曼徹斯特處決三名「愛獨」 組織芬尼亞兄弟會 (Fenian Brotherhood) 成 員。事件造就「烈士效應」,愛爾蘭社區 紛紛為三位烈士舉行喪禮,甚至將其畫像 鑲進三葉草上,象徵為國犧牲。「烈士效 應」讓「愛獨」保持溫度,最終成功讓愛 爾蘭獨立,適逢 2017 年其 150 週年之際, 愛爾蘭各地舉行紀念,出版特刊,可見事 件對塑造愛爾蘭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愛爾蘭走上獨立之路,標誌性事件是 1916 年的「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 英國稱為「復活節叛亂」),愛爾蘭共和 兄弟會在都柏林武裝起義,發表愛爾蘭共 和獨立宣言。 1919 年更爆發獨立戰爭, 時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英國不想拖延 問題,終於 1921 年與愛爾蘭簽訂條約, 愛爾蘭獨立。至於北愛為何在四十年後出 現持續三十年的武力衝突、親英和反英都 湧現恐怖主義武裝力量互相仇殺,將來有 機會再談。◇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t 圖為 1867 年的「曼徹斯特烈士」事 件,當時英國政府在曼徹斯特處決三 名「愛獨」組織芬尼亞兄弟會 (Fenian Brotherhood)成員。

圖片來源: WIKIPEDIA

萬人趁墟

好香港中秋市集 帶旺英國曼城經濟

由英國港人團體Trafford Hongkongers CIC與商家Moliuliu's Store 聯合主辦的「好香港中秋市集」( So Hong Kong Full Moon Market)於9月8日在英國曼徹斯特(曼城)Sale市中心的Stanley Square順利舉行,吸引萬人「趁墟」。這是「好香港市集」首次 「衝出Bury」,來到曼城舉行,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與當 地人見面。場地贊助商表示當日商場人流增加 75% ,帶旺當地經 濟,非常歡迎香港人再次舉辦相關活動。

「好香港中秋市集」的熟食攤位「 On cloud 9」賣150公斤牛雜。(黃大爸提供)

活動期間有不少港式美食,如豆腐花、 雞蛋仔、港式奶茶等。(Moliuliu's Store提供)

主辦單位 Trafford Hongkongers CIC 介紹,今次活動有超過 55 檔香港 人主打的市集攤位,涵蓋港式美食、 手工藝品、中秋美食、海味乾貨、文 創產品、文化機構等等。該活動屬於 開放式市集,無需登記或購票。

Moliuliu's Store 負責人表示,今 個星期日雖然天氣不太穩定,但並不 減輕參加者的熱情,仍吸引了近一萬 人參加,各攤位前大排長龍。檔主和 本地店家,普遍表示滿意人流,其中 提供部分場地的 Stanley Square,提 到當日商場人流增加 75%,十分希望 再次合作。今次「趁墟」的客人以香 港人為主,也有不少本地人參加並讚 好。過去兩年 Moliuliu's Store 已主辦 過 3 次「好香港市集」,今次是首次 來到曼城 Sale 舉行,無論是香港商戶 還是本地商戶,都感到獲益良多。

今次以中秋節為主題的市集,主 辦單位提供燈籠裝飾、大月亮紙牌給 遊客「打卡」,吸引不少外國客人前 來了解中秋節文化,感受節日氣氛。

現場亦有 4 個月餅攤位,都非常受客 人歡迎,很快就售罊。

「好香港中秋市集」的熟食攤位 「On cloud 9」今次主打牛雜、茶葉 蛋、炸雞脾等小食,檔主黃大爸表 示,今次準備的 150 公斤牛雜一日內 全部售罊,130 個茶葉蛋和 80 隻炸雞 脾也都很快一搶而空。因為今次市集 參與的人數非常多,現場製作食物需 時較長,因此也出現對客人照顧不周 的情況,但總體而言今次活動氣氛不 錯。◇

上圖: 9 月 8 日英國曼城 Sale 市中心舉辦的「好香港 中秋市集」(So Hong Kong Full Moon Market), 吸引香港人和當地民眾參與。(Moliuliu's Store提供)

中圖: 9 月 8 日英國曼城 Sale 市中心舉辦的「好香港 中秋市集」吸引萬人「趁墟」。(Moliuliu's Store提供)

下圖:今次以中秋節為主題的市集,主辦單位提供 燈籠裝飾、大月亮紙牌給遊客「打卡」。 ( Moliuliu's Store提供)

這世界幸好

有一個大英博物館(上)

文|鍾劍華

來到英國旅遊的朋 友,很多都總會去大英博 物館兜個圈。我以前來英 國旅遊或開會,已經去過 好幾次。當時始終是遊 客,時間有限,總是來去匆匆,能夠用上一天,仔 細參觀其中一、兩個展館,已經是很奢侈了。作為 遊客總是要作出取捨。

也聽說過有人專程過來參觀大英博物館,但就 算有十天八天,天天在裏面轉,不能說是走馬看花 了吧!但也只能說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感官及認 知盡量塞滿。填鴨式的觀賞能消化幾多,就很難說 得清楚了。

第一次去參觀大英博物館,也不記得是那一年 了,當時還要收入場券,記得當時還有一個西藏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 第一個「國家博物 館」。在漫長的歲月 裏,以帝國主義及殖 民主義附翼下流注到 大英博物館的大量歷 史文物,其實是對 全球文明及歷史的蒐 集,也是人類物質生 活發展及精神面貌轉 變的證據沉澱。

館。當時的西藏館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展館,因為那 館內很多展品被指是來自英國的早期探索者在西藏 地區盜取,或者以不公平的方式購買,然後以不合 法的渠道輸送過來英國的,都是有「賊贓」嫌疑的 東西。後來也不知是那一年,這個有爭議的西藏館 便不見了,部份展品便融入了其他展館。

翻查資料,大英博物館成立於 1753 年。一般 歷史學者都會視大英帝國的殖民主義歷史發端於 16 世紀中期,乘着英國在海權力量上的崛起,逐 步建立起一個包括在太平洋加勒比群島一帶、北美 及地中海周邊部份地區的殖民帝國。因此也可以這 樣說,大英博物館的成立與發展,確實是與英國的 殖民主義實力擴展互相推進的。

英國從本土向歐洲、北美、亞洲、南太平洋延 伸開去的殖民地霸權,是去到英國向法國發動的第 二次百年戰爭獲得勝利之後才確立的。隨着工業革 命及海權力量的擴大,最終令英國成為一個所謂日 不落的殖民大帝國。

隨着英國的憲政 發展、公共行政 觀念轉變、民主 體制的成熟,及 英國在國際社會 地位上的轉變, 大英博物館早就 擺脫了只展示殖 民主義及海權成 就的國家博物 館,而逐漸成為 一個具有獨立文 化教育意義的公 共機構。

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然也可以有很多不 同的角度。如果把這種發展視為一個以船堅炮利來 屈人以兵的侵略性帝國,當然可以從否定的角度來 批判當時那種觀念及霸權邏輯。

另一方面,也有歷史學家從推動全球發展及文 明進步的角度來看那段歷史。英國的工業革命及人 文主義思潮的興起,是塑造現代世界文明的一個主 要歷史力量。就算今天英國的國力及軍事力量從巔 峰步向平庸,但由英國文明衍生的普世價值、人文 思潮、科學精神,與其他歐洲地區的邏輯理性、哲 辯思潮結合而形成的觀念,是現代世界文明的重要 基礎。英語能夠成為普及全球的世界性語言,成為 跨地域、跨國度交流最常用的媒介,足見那一段歷 史造成的效果沒有因為大英帝國的沒落而失去光 芒。

在這個英國國力走向巔峰階段成立的大英博物 館,因此也融注了那一個對當代世界文明最重要發 展階段的證據。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 博物館」。在漫長的歲月裏,以帝國主義及殖民 主義附翼下流注到大英博物館的大量歷史文物,其 實是對全球文明及歷史的蒐集,也是人類物質生活 發展及精神面貌轉變的證據沉澱。

因此,如果先把對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的批 判擺開,便不得不承認當時大英博物館發展起來的 重要作用,也難以抹煞他當前這種存在的重要意 義。

大英博物館於 1759 年開始對外開放,初期是 沒有入場收費政策的,主要是讓英國人看到大英海 權及殖民主義的成果,也擴闊了英國人的世界視 野。

隨着英國的憲政發展、公共行政觀念轉變、民 主體制的成熟,及英國在國際社會地位上的轉變, 大英博物館早就擺脫了只展示殖民主義及海權成就 的國家博物館,而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文化教育 意義的公共機構。

有一段時間,進入大英博物館及英國的其他主 要博物館參觀,是需要購買入場券的,據說主要是 從收回部份經費及管理角度去考慮。後來開始有人 認為應該把這一類具有文化教育及文明歷史意義的 博物館的收費政策取消,讓人人都可以參觀,也讓 這一類博物館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到 1997 年英國舉行大選時,領導當時「新工 黨」參選的貝理雅在政綱中作出承諾,會逐步取消

多家國家級博物館收取入場費的做法。當時還被競 選對手質疑這樣的做法不會有什麼效果;有人擔心 會引致博物館管理困難,收入減少;有評論甚至認 為會為博物館帶來很多只因不需成本而缺乏嚴謹觀 賞動機的入場客,因而會產生負面效果,影響其他 態度認真的潛在使用者。

新工黨勝出那次選舉之後,終於也落實承諾, 在 2001 年底正式取消了大英博物館的入場收費政 策。在這項免門票政策推出之後一年,參觀大英博 物館的人數大幅度增加,但卻沒有出現重大的管理 問題。在館內擺設自願支持捐款箱的做法,雖然未 能抵銷入場收入的損失,但仍然說明很多人願意支 持大英博物館。而一些專題性的展覽,則可能會酌 量收費。取消收費這 20 多年來,受惠於這種政策 的也不只是英國人,而是全世界來到英國倫敦旅遊 的訪客。大英博物館也成為面向全球的一個文化地 標。

現時大英博物館收藏了超過 800 萬件文物,來 源差不多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

一直以來,都有聲音說英國應該把從各個殖民 地取得的文物歸還,有人甚至直指那些收藏品是 「賊贓」。最近十多年,隨着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 增加,也隨着大量要擦流量的所謂網紅要鬥出位, 去到大英博物館拍片放上網,訴諸中國大陸人長期 被培養出來的盲目民族主義情緒來大做文章,在小 紅書及各種社交平台大放厥詞的各色人等可以說是 絡繹於途。他們很多都異口同聲說,大英博物館內 那 23,000 件來自中國的文物都是賊贓,都是列強 侵華或涉及英國於晚清對華戰爭時掠奪的。

這種說法一時之間成為了大陸不少民眾的共 識,要求歸還的呼聲也隨着大陸人的底氣高漲而越 來越響亮。近期就連一位在香港已過氣的藝人,因 為要在大陸搵食,也趁來英國探望在英留學的女兒 時,去到大英博物館拍段片,討好一下他現在的米 飯班主。至於他所講的內容失實,濫情而沒有理性 思考,這些在他現在那批觀眾群眼中可能都不重 要,最重要當然是要政治正確,要與盲目的民族主 義情緒共鳴。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展品真的全都是賊贓 嗎?有幾多真的能算是賊贓?如果真的能算是賊 贓,是否應該歸還給中國?要解答這些問題,首先 就是要搞清楚一些對歷史事實的糾結。下一次再 談。◇

五千文明再現

是甚麼神奇的演出能讓觀眾淚灑現場?

是甚麼神奇的演出能讓好萊塢明星、藝術舞蹈家 都為之讚歎?又為何每年巡迴200多個城市

最完美的禮物

來自紐約,被譽為「世界第一秀」的神韻演出, 在全球已累積超過1,000萬人觀看。

每年巡迴全 球200多個城市,場場爆滿,風靡全球。

一起見證這場深刻影響西方社會的東方傳統文化 復興運動!體驗美好與感動,智慧與幽默,勇氣 與希望……讓你一生難忘的演出! 交響樂團 現場伴奏

整場演出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Shirley Ballas,英國知名舞蹈節目評審

演出中具有包容世界的巨大力量, 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 真的是天堂在人間的顯現。

—丹尼爾 · 赫爾曼,前捷克文化部長 神韻正在引領人類的藝術和精神的新 風尚,給人類帶來希望。她展現的中 華神傳文化的內涵令人感動,尤其是 對神的敬仰,這是最為重要的。

—克里絲汀•瓦列芙斯卡(Christine Walevska) 世界頂級大提琴家 1 月 3 日

【談股論金】

Solo Living 時代的來臨

文|財子

人類居住模式近年起了極大變化,就是 世界各地先後開始進入了一個「獨居」的年 代。一系列因素包括遲婚、不婚、不生育、 不喜愛跟人住、財政自主等,均導致一個人 生活數量火速提升。這跟年輕時要搬出去享 受一下 Freedom 不同,晚年獨居多是較鬱 悶、憂愁、沒有人陪,以及經歷配偶生離死 別等的負面問題佔多。

於 Z 世代單身主義盛行,不要說結婚那 般遙不可及的事,連拍拖都非常罕見。若然 如今獨居戶已經在全球遍地開花,不堪想像 當 Z 世代長大後,可能全個紐約、倫敦、

東京均變成 Single-Person Households。除 非 Alpha 世代(生於 2010 至 2024 年)的價 值觀將出現重大革變,否則將難以扭轉走向 「獨孤天下」的路。

全球少人住戶佔多

根據美國統計資料,在 1960 年時該國只 有 13% 的獨居戶(690 萬人),但到了 2022 年已大幅增加至逼近三成(約 29%,3,789 萬 人),不少人口分析料這趨勢將加劇向上。

英國情況如出一轍,在 2022 年的獨居戶佔多 達 30%,約 830 萬人,五年間攀升 7.8%。

別以為這只發生在西方社會,即使家庭 觀念較重的亞洲,情況亦沒甚麼兩樣。先說 出生率偏低已久的日本,「一個人住」佔比己 上破三成界線,直達 31% !不過,一山還有 一山高,在附近的南韓情況更為 Alarming, 據當局最新一項尋訪逾 1.2 萬戶家庭的調查, 發現於 2023 年獨居戶比例竟衝飛至 33.6%, 相比 2010 年時的 15.8%,狂升足足超過了一 倍,而當中 60 歲以上人士佔一半。該調查 還發現,逾 47% 受訪者願意單身生活而不結 婚,較 2020 年時走高 13 個百分點。

香港方面,也許是樓價和租金太貴, 一個人住負擔太重,因此獨居比例較日韓 為低。不過,趨勢卻無異,由 2003 年的 14.6%,上升至去年的 20%。若然不包括傭 人,比例則由 14.9% 走高至 21.3%;而自 2021 年起,本港「三人或以上」住戶數目便 開始低過「一或二人」組別,換句話說,目前 大部份住戶在香港乃不及三人。

放眼全球獨居戶比例,原來美、英、韓 等已是小巫見大巫,還有比例更 High 的國 家,舉例在 2018 年時,挪威已率先進入「超 越 45%」的無人領域,丹麥、德國亦分別報 44.1%、41.7%。至於較多港人移居的加拿 大、澳洲則分別錄得 27.6%、25.0%。

t 香港 3 人或以上住 戶的數量近年已縮減 至少過一半。

據 Bella DePaulo 博士於《Solo Living》 發文分析表示,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一個 趨勢是明顯的:獨居人口的比例正在增長。

為了適應這個不斷增長的人口群體,許多方 面可能需要改變,從實際問題到更多心理因 素,例如我們對獨居人士的脆弱性和優勢的 理解。她直指,人們是否有能力支撐一人居 住乃左右趨勢發展重要因素。

同時,不少調查均發現,獨居者以女性 為多,如在英國一個人住的女性佔 53%,而 南韓的 Gender Difference 拉得更是遙遠,竟 然去到 62.3%。當中原因包括女性壽命較長; 年輕女性於城市工作的收入或較高;女性朋 友較多,相對較易獲得生活上支持。

大家庭生活成歷史

既然 Big Trend 已成,各國政府或商家在 未來一段日子將制定策略應對這來勢洶洶的 大轉變。南韓調查指,獨居戶面臨最大的挑 戰為飲食均衡,佔 42.6%;另有 37.6% 表示, 難度最高的為必須獨自處理疾病與緊急情況; 亦有 23.3% 坦言因與他人隔離而感到孤單。

日本不少便利店早已因應這住戶結構變 化,提供各式各樣美味有益的個人便當,讓 居住附近的單身族更容易解決晚餐問題,同 時又不用 Trade Off 太多味道與健康考慮。

對於地產商發展而言,大屋、大單位數 量可能要諗清楚嗰 Demand 才好去建,實際 上在日本新築的房屋面積越來越小(這跟多 年前的經濟泡沫爆破無關),不單止東京, 全國其他地方亦然,而一房公寓的呎價可謂 一枝獨秀,比二、三房等高一截。

觀看鎖定在 60、70 年代之時代背景的電 影,經常可見一屋數戶、一戶多人,左鄰右 里都係人氣旺盛,甚至住在村莊的人更是姨 媽姑姐全部住在牆內各小屋中,一出門便是 打招呼問好等。近代已演變成一家幾口,維 持了不久,未來似乎將續走向一人對住塊鏡 說「晚安」的新時代(相信是人類歷史前所 未有)。◇

英國大紀元港 人特刊是雙月 刊,可在大紀

元週報發行點

免費獲取,還 可在英倫生活 網閱讀電子 版。聯繫方式 請看目錄頁。

香港人特刊全英派發點

Fullname

Address

思家士多 Asgard Groceries Unit B, 1-3 Stamford New Rd., Altrincham WA14 1BD

亞洲行 Asia Supermarket 40 Orimeau Rd., Belfast BT6 8FZ

日進行 Day In Oriental Supermarket Pershore St., Birmingham B5 6ND

Sun Yip 142-154 Sherlock St., Birmingham B5 6NB

捌哥捌哥 Bagus Bagus UK 59 High St., King's Heath, Birmingham B14 7BH

英姐冰室 Cafe by HongKongers 1140 Warwick Rd., Birmingham B27 6BL

中華行 Chung Wah Blackpool Supermarket Mowbray Drive Industrial Estate, Plymouth Rd., Blackpool FY3 7JS

棋哥茶餐廳 CK Bistro 3 George Street Hove, Brighton BN3 3YA

偉義行 Wai Yee Hong Chinese Supermarket Eastgate Oriental City, Eastgate Rd., Bristol BS5 6XX

潘朵拉神秘飯盒 Panel. Dora Meal Box 36 Haymarket St., Bury BL9 0AY

升平超市 Samping Oriental Supermarket 11 High St., Cherry Hinton, Cambridge CB1 9HY

Global Foods Ltd 1-3 Stadium Cl., Cardiff CF11 8TS

中華行 Chung Wah Chinese Supermarket 1-2 Wilmot St., Derby DE1 2JJ

萬富行 Matthew's Foods 36 Inglis Green Rd., Edinburgh EH14 2ER

業誠行 Yip Shing Ltd Morelands Trading Estate, Bristol Rd., Gloucester GL1 5RZ

中華行 Chong Wah Chinese Supermarket 8 Union St., Hull HU2 8HD

K W ORIENTAL 23 High St., Leamington Spa CV31 1LN

大發行 Tai Fat Chinese Supermarket 5 Melton St., Leicester LE1 3NB

永興隆 W H Lung Supermarket 8 Blackstone St., Liverpool L5 9TY

思達超市 Sida Chinese Supermarket 188-192 London Rd., Liverpool L3 8JN

海鮮超市 Seagull's Choice Seafood Market 71 Renshaw St., Liverpool L1 2SJ

中華行 Chung Wah Supermarket 42E Hardy St., Liverpool L1 5JN

榮業行 Wing Yip Superstore Cricklewood 395 Edgware Rd., London NW2 6LN

龍鳳行 Loon Fung Superstore 1 Unit G, 399 Edgware Rd., London NW9 0FH

龍鳳行 Loon Fung Store 2 33 - 34 The Mall, Stratford Shopping Centre, London E15 1XD

港僑協會 Hongkongers in Britain Living Space, 1 Coral St., Waterloo, London SE1 7BE

Hot Wok Kitchen 663 Holloway Rd., Archway, London N19 5SE

China Town London Lisle St., London WC2H 7BL

克尼華人社會服務中心 Hackney Chinese Community Services, 28-32 Ellingfort Road London E8 3PA

Grosvenor Casino Soames Manchester 35/39 George St., Manchester M1 4HQ

英國青木堂中醫 Eastwood Clinic UK Ground Floor, George House 48 George St., Manchester M1 4HF

泰潮 Gordon Lam/Thai Chill Restaurant 42 Green Ln., Ashton-on-Mersey, Manchester M33 5PP

永興隆 W.H. Lung Supermarket 83-97 Upper Brook St., Manchester M13 9TX

中國超市 Fresh Asia 2 Derby St., Nottingham NG9 2LG

Oriental Mart 1A , Goldsmith St., Nottingham NG1 5ED

正嘢冰室 Johnny 1998 cafe 101 Castle Boulevard, Nottingham NG7 1FE

Espresso Gallery by One Little Room 568 Woodborough Rd., Mapperley, Nottingham NG3 5FH

通興 Thong Heng 6 Windmill Rd Headington, Oxford OX3 7BL

靜靜 Jingjing Oriental Food Store 188 Cowley Rd., Oxford OX4 1UE

泗和全記批發市場 See Woo (Reading) Ltd 15 Cradock Rd., Reading RG2 0JT

廣興超市 KH Oriental Supermarket 12, New Era Square, off Boston St., Sheffield S2 4QF

佰利超市 Many Mart Oriental Super Market Unit 5 The Forge, Boston St., Highfield, Sheffield S2 4QF

港男車行 Automobile repair Albion Business Park, Spring Rd., Smethwick B66 1LY

全仁中醫診所

Wholehearted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LTD 7 Normandy Close, Southampton SO16 8LG

九龍冰室 Hong Kong Cafe 134 High St., Southampton SO14 2BR

永利行 Wing Lee Chinese Grocery Trentham Lakes, Dennis Viollet Av., Stoke-On-Trent ST4 4TN

韓國超市 H Mart Unit 1 Leigh Cl., New Malden, Surrey KT3 3NW

韓國超市 Korea Foods Unit 4 Wyvern Industrial Estate, Beverley Way, Surrey KT3 4PH

JJ Chinese Food Shop 47 Havelock St., Swindon SN1 1SD

國寶級 NHS 對壘歐美亞 誰負誰勝?

文|Tim

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NHS)可謂無 人不知。這套醫療機構幾乎覆蓋所有醫療 服務,包括各種小病大病,英國居民就診 時無需支付醫療費用。國民保健服務屬於 公費醫療,其實費用來自中央稅收,主要 來源是個人繳納的「國民保健費」。

在一份調查中,英國國民保健服務被 英國人認為是最值得驕傲的事,超過了英 國歷史和王室。但令大英國民驕傲的保健 服務在近十幾年,特別是後疫情時代也出 現了許多令人詬病的問題:如候診時間長、 醫生稀缺、資金投入不足等。許多英國人 都在思考,候診時間過長會否耽誤重大疾 病的治愈?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才能解決效 率低下的問題?英國的醫療系統在國際上 真的這麼優秀嗎?國民保健服務的未來在 哪裡?

筆者綜合了數個國內和國際權威機構 出版的對各國保健服務的調查報告,根據 政府資金投入、醫療效果、等待時長等關 鍵指標對各個主要發達國家的保健服務進 行排名。這有利於我們知道英國的保健系 統在國際處於何種位置,優勢和劣勢,及 未來該如何提升。

p 英國每 10 萬人 中可避免的死亡 人數為69人,高 於大多數發達國 家,顯示其治療 效果并不優異。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的國際表現 (1)全民醫保覆蓋率

根據 Kingsfund 的調查報告顯示,英 國有超過 97% 的家庭花在醫療上的支出佔 家庭總支出的 10% 以內,這證明了英國大 多數家庭需自費繳付醫療費用很少。值得 強調的是,像加拿大、美國、瑞典、和日 本的公費醫療覆蓋率都沒有英國高。比如 日本有 11% 的家庭醫療花費超過總支出的 10%。在英國,很少有人因無法支付醫療費 用而不去就診。

然而,免費醫療在有些領域的覆蓋率 不高。例如牙科和處方藥的免費覆蓋率僅

分別為 46% 和 59%,這意味著不被覆蓋 的醫療服務還需病人自己花錢。聯邦基金 (The Commonwealth Fund)的調查發現, 有不少英國人因費用負擔問題而不去牙科 診所就診,特別是低收入家庭。

(2)治療效果 圖 1 為 2019 年世界各發達經濟體可 避免的死亡率統計。我們可以發現,英國 每 10 萬人中可避免的死亡人數(即如果治 療效果足夠好,可免於死亡的人數)為 69 人,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顯示其治療效 果并不優異。另外,英國在治療乳腺癌、 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效果方面也都低於 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

PHOTO BY NAOMI BAKER/GETTY IMAGES

(3)輪候時間長 由於關於輪候時間的數據較難收集, 本文根據三種常見手術(即白內障手 術、髖關節置換術和膝關節置換術)在 疫情期間的進行數量來做國際對比。根據 Kingsfund 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三種手術等 待時長來看,英國在疫情之前處於平均水 平。

然而疫情似乎對英國醫療系統的衝擊 比其它國家大得多。如圖 2 所示,與 2019 年相比,2020 年英國的白內障、膝關節 和髖關節置換術下降幅度是所有參與對比 的國家中最大的。來自聯邦基金的數據顯 示,大約三分之一的英國患有慢性病的老 年人表示,他們因疫情而錯過或推遲了 醫治。這一比例與荷蘭相似,但高於法國 (22%)、瑞典(18%)和德國(11%)。

(4)醫療支出

本文用兩個常見的指標來比較各國的 醫療支出:第一是人均醫療支出,第二十 醫療保健支出佔 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

根據 OECD 的數據顯示,2019 年(即 疫情前)英國醫療支出佔 GDP 的 9.9%, 基本與平均水平持平,但受疫情影響,這 一數字在 2021 年升至 11.9%,略微超過了 平均水平。英國 2019 年的人均醫療保健支 出為 4,385 美元,同樣略低於平均水平,並 低於法國、加拿大、德國的支出。

(5)成本效益比

成本效益比(即一個將治療效果和投 入成本綜合考慮的指標)理論上更能反應 一個醫療體系的效率如何。畢竟政府的醫 療投入最終來源於公民的稅收,若大量投 入換不回較好的治療效果,醫療系統就會 被定義為低效。

圖 3 為 2017 年各國人均醫療支出和 期望壽命水平。從圖可知,一般醫療保健 支出較高的國家的平均壽命往往較長,但 美國是一個明顯的例外——其醫療投入很 大,但期望壽命似乎只處在中間水平。英 國處在這兩個指標上都處在所有比較國家 的中間水平(圖 3 中紅色圓點位置),表明 其成本效益比一般。相比而言,西班牙、 意大利和新西蘭等國家卻用更少的醫療支 出,達到了相同或更高的期望壽命。

疫情期間部分常見手術數量下降比率(%) 丹麥 芬蘭 德國 奧地利 法國 葡萄牙 瑞典 西班牙 意大利 比利時 愛爾蘭 英國

國民保健服務的歷史 與私有化改革

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起始於 1948 年, 創立的宗旨是建立一個涵蓋所有醫療服務 和所有人群的醫療保健體系,意味著無論 窮富,都能享受到同等的醫療服 務。這是一個良好的願望, 但實際推行時的效果並 不儘人意。剛推出 不久就因為快速 上漲的成本,使 英國政府不得 不對一些藥收 取費用。進入 上世紀七十年 代,通貨膨脹 和不斷增加的醫 療支出和等待時長 使公立醫療系統不堪 重負,國民保健服務想 要持續下去急需解決方案。

髖關節置換 膝關節置換 白內障

國民保健服務歷史上經歷了幾次 以私有化為主的改革,通過增加同業競爭 來減少效率低下的問題。比如在 1983 年 撒切爾夫人以及之後一屆的新工黨政府 提出過一系列建立內部市場機制 (Internal Market) 和增加醫療機構法人治理等改革方 案。這些措施旨在增加了同業競爭,並使 醫療的購買和提供者分離,最終試圖通過 提高服務效率來緩解資金支出的壓力。

2012 年的保守黨政府推出了一項健

q 一般醫療保 健支出較高的國 家的平均壽命往 往較長,但美國 是一個明顯的例 外——其醫療投 入很大,但期望 壽命似乎只處在 中間水平。

康與社會護理法案(Health and Social Care Act),旨在通過增加與私人醫療機構或慈 善機構的合作,但不增加投入私人醫療機 構的總支出的方式引入市場機制(過去十 幾年投入私人醫療機構的總支出一直保持 在大概 20-22%)。其運作方式為 NHS 對所 有私人醫療公司招標,購買他們的醫療品 和服務。這些公司需要憑藉提供優秀的醫 療服務拿到與 NHS 的合同。這種方式旨在 通過增加了行業內的良性競爭,從而降低 價格、提高服務質量,最終達到增加醫療 服務效率的目的。實際上,英國大多數的 GP、牙醫、藥劑師、眼科醫生和一些社區 診所都是和 NHS 簽了合同的私人機構。

事實上,私人醫療不僅增加競爭,減 少病人等待時長,更多私人醫療機構加入 市場也會減少(私人)醫療服務的價格, 使持續等待公費醫療的人們多一個選擇。 但是迄今為止大多數的政府官員和智庫對 國民保健私有化持謹慎態度,因為這可能 會造成令英國人驕傲的公費醫療被破壞。

展望未來

從歷史上來看,不斷增長的費用和輪 候時間是從成立以來一直困擾國民保健的 問題,英國國民保健的未來在哪裡?我們 不妨可以從國際上找到一些啟示。

例如,德國的醫療私有化充分,大部 份人靠購買醫療保險得到醫療服務。醫療 系統由非政府機構經營,政府充當的角色 較弱。其結果是較短的等待時間(例如在 預約後的四周內可進行一個重要手術)。德 國的醫療投入高,醫療硬件設施充足(床 位是英國的三倍)。然而,這樣的醫療體系 缺點是醫療資源分散,很難集中管理,可 能造成各地醫療水平不一。

另一個與眾不同的例子是新加坡,因 為其政府集中管理程度更甚於英國。新加 坡政府對醫療系統監管嚴厲,其結果是用 較小的醫療支出達到了較高的期望壽命。 這可能是由於新加坡政府高效嚴明的管理 使醫療資源分配較為有效率。

綜上所述,新加坡式的集中管制或許 在英國很難實施,因為兩國體量差距巨 大。不過德國私立醫療系統的成功的確值 得英國藉鑒。英國國民保健的未來在哪 裡,也許需要英國人放下自己的「驕傲」去 尋找。◇

OLISCARFF/AFP VIA GETTYIMAGES

英倫早秋

遮風擋雨 顯品味

文|Lynne

9

月,英國進入秋季,氣溫逐漸 走低,陰冷多風,降雨頻 繁,所以在外套的選擇 上,防風、防雨和保暖 性能是需要特別考慮的因素, 最好還能兼顧整體造型的時尚 度。下面我就針對外套的四個主 要大類:乾濕褸、風褸、皮褸和西裝 談談該如何進行挑選。

秋冬流行趨勢

根據 2024 倫敦時裝周秀場以及 British Vogue 的秋季流行趨勢預測,被重點提及到的 秋冬流行色有:南瓜橘、淡黃色、灰色、星光 藍、卡其綠、棕褐色、番茄紅和茄紫等。

今年秋冬季設計師整體更關注服裝的 布料和觸感,對於輪廓方面的探索則有所 減少。比方說,英國鄉村風格如 tweeds 與 houndstooth 或蘇格蘭花紋的結合;圖案和細節 上,閃光亮片金屬元素、迷彩圖案和拼接元素會 在服裝和配件上被大量運用;風格上,Yves Saint Laurent 的 Le Smokings 風格西裝會重新流行起 來。除此之外,寬墊肩和個性立領也會成為今年 秋冬的設計亮點。

乾濕褸

你也許常常看到英國下雨天的街頭,穿著乾 濕褸的本地人直接扣上帽子淡定行走而不怎麼撐 傘。英國常年刮風下雨,乾濕褸幾乎是大家的衣 櫃必備外套。無論是上班、戶外健行或日常出 行,在一整年中穿著率都是極高的。

對於只需要日常通勤穿著的人來說,布料較 柔軟的乾濕褸就足夠了。價格比布料堅挺的乾 濕褸便宜,且具有一定功能性。市面上許多乾 濕褸內裡是可拆卸抓絨或棉內膽,這種乾濕褸 可以在不同季節有多種穿法,性價比較高。

另外,乾濕褸的布料需要有一定的防水 防風和透濕性能。對於上班族而言,選擇 3000mm-5000mm 防水性的布料足以抵擋中 雨。此外,好的乾濕褸還需具備一定耐磨性, 例如,使用兩層布料 DWR 塗層加防水膜。如 果有戶外活動需求,性能上會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透濕指數 RET=0-6 有較好的透濕效果; 使用三層布料(加上內膽);布料接縫處有壓 膠處理等。

想要輕鬆搭出優雅、時髦幹練的 outfit,又 可以穿著多年不過時,那麼剪裁得體的風褸就是 一個很好的選擇。

著名的英國時裝品牌 Burberry 是英倫 trench 的鼻祖,其數十種風褸款型多年來經久不衰, 是該品牌的標誌性單品。其中最經典的風褸類型包 Chelsea(修身)型、Kensington(經典)型、 Westminster(寬鬆)型、Waterloo(修長) 型和 (簡約)型等。

根據今年 Burberry 的秋冬時裝展,自然綠色系 (如苔蘚綠)與大地色系(如土褐色)成為這一季 產品的主題色系,奠定了 Burberry 回歸傳統英式田 園風格的基調。同時在秀場上,Burberry 的 trench 也玩出了新花樣,保留其經典的收腰輪廓、較 寬闊的下擺與英式格紋或充滿光澤度的皮革相結 合,顯得優雅又高貴。

就市面上來說,風褸輪廓可分為 A 型、H 型、 型,其中 A 型和 H 型是適合大部份身材

以衣長來看,中長款風褸(大腿中間到膝蓋上 方)和長版大衣(到小腿中下部)是適合絕大部份 人的款式。風褸裡面,上身可搭配襯衫,下半身可 搭西褲、直筒牛仔褲或半身裙。

在顏色的選擇上,除了最經典的卡其色之外, 復古綠、咖啡色、杏色和米灰色也是非常長青且具 風格的。在布料的選擇上,純棉的款式比較柔軟且 具有較好的保暖性,挺直硬朗,耐磨又防雨,缺點 是容易褶皺。精仿羊毛或聚酯天絲混紡面料的風褸 是具有很好的懸垂性且柔軟舒適的。前者保暖性較 好但也較昂貴。

皮褸

皮褸在英國年輕人中是非常受歡迎的時尚單 品,幾乎人手一件,無論是時尚性還是保暖性都可 以完美兼顧。英國服飾品牌 AllSaints 就是靠著品質 和設計感兼具的皮褸產品而聞名的。

今年秋季,極簡和復古風格皮褸會被熱捧;而 從輪廓造型上看,搭配紐扣的方正形皮褸以及不規 則裁剪短款皮褸會是本季的亮點。除了經典的黑色 外,勃根地紅也是重要流行色。而款式上,這兩年 很受歡迎的 pilot jacket 還會保持流行,而經典的皮 革西裝和 biker jacket 將在今年再次流行。另外,根 據今年備受矚目的時尚品牌 MIUMIU 以及 GUCCI 的 2024 秋冬時裝展,麂皮皮褸也是熱門單品之一。

Pilot jacket 和 biker jacket 是市面上最常見的皮 褸類型,怎麼搭配都不容易出錯。其中,落肩或插 肩設計的 pilot jacket 皮褸會偏寬鬆和休閒,不顯得 魁梧;短款 biker jacket 更簡潔幹練。而相對來講, 西裝型和修長皮褸對於身材和整體搭配的要求較高。 皮褸的材質分為人造 PU 皮和真皮。真皮包括 麂皮、牛皮、山羊皮和綿羊皮等,其中山羊皮是最 推薦的,其皮質柔軟,觸感舒適。雖然價格較高 昂,但真皮皮褸普遍質感好,定期保養後可以穿很 多年。 PU 皮(polyurethane)是一種人造合成模擬 皮皮料,防水性和透氣性都很好。一件 PU 皮皮褸 輕盈耐磨,款式版型多,價格不貴,缺點是使用壽 命較短。

顏色上,黑色皮褸更百搭也更經典,無論是搭 配牛仔褲還是連身裙,都是很適合的。如果想要凸 顯復古氣質,那麼深棕色皮褸也是不錯的選擇。

西裝

西裝是既優雅又時尚的秋季單品,是現代職場 人的衣櫥必備。除商務西裝外,在英國上班通勤的 女性也很適合穿著休閒西裝,日常穿著也是可以的。 女士西裝分為沙漏型(X 型)、直筒型(H 型) 和寬鬆型(Oversize 型)。 X 型幹練精緻,適合職 場女性。 H 型則是介於休閒與正式之間的適合絕大 部份人的版型,裡面搭配緞面或 A 字裙的連衣裙或 者高腰闊腿褲也能較好的拉長比例以及修飾身材缺 陷。 Oversize 型西裝極具個性,對身材和身高要求 較高。

西裝的長度分為超短款、短款、正常款和長 款。對於小個子而言,選擇短版西裝(截短至腰部 下方)能夠更容易顯高。

布料上,精仿羊毛的西裝適合早秋溫度不很低 的時候,光滑柔軟,透氣又輕盈。粗紡羊毛西裝是 比較厚實挺括和柔軟的,更適合深秋的時候穿著。

相信大家現在對於早秋外套的選擇有了一定的 了解。在已經到來的秋天,希望這篇攻略能幫助你 在外套的選擇上不走或少走彎路,穿出自己的風 格。 ◇

COAT OUTFIT

英國·首相·貓

我有一隻貓。

她被我稱之為 Lila ,但這麼稱呼 她沒有一次得到過回應,她不是傳統 意義上的家貓,因為她曾是野貓,野 性難馴,至今不讓人抱,不親近人, 也不那麼喜歡被擼,所以基本上絕大 多數鏟屎官的紅利,我都沒有,而之 所以收留她,最大的因素,是她能捉 老鼠。

英國老街區很常見,老鼠隨處 可見,尤其是諸如倫敦、曼城這種大 城市,在英國的文化中,老鼠絕對是 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之一,在各種文 學作品和市井傳說都扮演著重要角 色,而且它並非窮人區的專屬,連堂 堂首相大人的官邸唐寧街10號也難逃 鼠網,前首相 David Cameron在一次 內閣晚宴上,甚至不得不投擲叉子來 驅趕這些不速之客。

有陰自有陽,一物降一物, 貓就是為了老鼠而存在,這就是為 Cameron 在 2011 年任命了一隻從收容 所找來的虎斑貓來當門神,而且有正 式以國家政府名義任命的頭銜「內閣 辦公室首席捕鼠官」,這就是鼎鼎大 名的Larry。

事實上, Larry 只是英國歷史上 首隻獲得正式封號的貓,這個至關重 要且高貴脫俗的職位,比英國政府成 立的時間還早了兩個世紀。 1514 年, 英王亨利八世任命 Cardinal Thomas Wolsey 樞機主教為英國大法官,後 者拖貓帶口的來上任,想象一下那個 場面:一邊談論國家大事,一邊擼着 一群貓,那簡直堪比《教父》。

雖然在中世紀,貓往往與黑暗 巫術扯上關係,一度被世人厭惡,但 Wolsey 大法官頂住了壓力,基本上 只要他出現的場合,總要帶上貓, 如今矗立在 Ipswich 市中心的他的雕 像,就能看到一隻貓在他身後探頭探 腦。

所以雖然沒有被正式任命,貓 早就是服務於英國最高權力中樞,而 最早現於政府正式文件的有關紀錄, 是1929年財政部辦公室每天從預算中 拿出一便士(相當於現在的兩英鎊) 來飼養一隻工作極為高效的捕鼠能 手,而且短短幾年後薪資就翻倍了。

在 Larry 之前,首相府最有名氣 的當屬彼得三世 Peter III ,要知道英

國首相這個職位如走馬燈一樣,更換 頻繁,二戰後被任命為首席捕鼠官的 彼得三世,在他任職的 17 年裡,目送 了五位首相,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 Winston Churchill,真是鐵打的貓窩 流水的首相。

彼得三世不單能捉地上的耗子 (老鼠),連「天上的耗子」——鴿 子,也是手到擒來,天地皆在吾彀 中,或許這也是為何他能耗得過五任 首相。後來彼得三世的葬禮,內政部 都有出席,還有一頭驢。

和前輩相比, Larry 其實起步不 算太順利,頭一個月被匿名內部人士 稱之為「明顯缺乏殺手本能」,當時 媒體抓拍其睡覺而不是去捉老鼠的鏡 頭,一度登上熱搜榜,好在第二個月 終於手擒一隻老鼠,翌年甚至在媒體 鏡頭前還公開獵殺,將獵物扔擲在唐 寧街10號前的那片草坪上,一時名聲 大噪。

不過和他的前輩彼得三世一 樣, Larry 也喜歡逮幾隻鴿子來換換 口味,各種現場直播,再加上社交媒 體的廣傳,很快 Larry 就成為絕對的 「公眾人物」,甚至一度讓收養貓的 人數暴增了15%,而且Larry還有自己 的官方 Twitter 帳號,各種對政治人 物的揶揄。

在 Larry 上臺後,先後五位首相 榮幸成為其鏟屎官,介於 Larry 在國 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每個首相都要 在媒體前闡明自己與 Larry 是把兄弟 般的情義,但正如所有政治劇本一 樣,在背後有些人似乎並非 Larry 的 擁躉,比如 Cameron 雖是親手提拔 的 Larry ,但傳聞兩者相處的並不融 洽,這甚至影響到了Cameron的支持 率,博彩公司甚至開出賠率,雙方誰 會先離開, 1/2 的 Cameron 遠超只有 6/4 的 Larry ,後來, Cameron 就沒有 後來了。

混混沌沌混跡首相府13年後,已 經 17 歲的 Larry 可謂耄耋之年,唐寧 街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着手準備其後 事,並且在今年 8 月正式宣佈代號為 「 Larry 橋行動」的宣佈死訊計劃, 而能夠獲得此類代號的都是英國王室 成員的死訊,如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去 世時就被稱之為「倫敦橋行動」。 Larry不只是貓。 ◇

鑄鐵鍋

懂烹飪的人對它深信不疑

在紐約一家名為 Refinery 的酒店的屋頂酒吧吃早餐時,我點了一份「意大 利紅燴蛋」( Eggs in Purgatory ),我點了這道但丁風格的菜,煎蛋浸在 西班牙辣香腸和莎莎醬(辣番茄醬)裏,配上酸麵包。我點對了,特別是 當菜裝在一個小鐵煎鍋裏端上來時。

文|Jeffrey A. Tucker

我們生活在不黏鍋(易潔鑊)的時代, 時尚高端的閃亮銅鍋(主要為了外觀)、 從玻璃到石材以及上千種合成材料製成的 煎鍋層出不窮,以至於今天人們在任何 一家厨具店都面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選 擇。有些鍋甚至是由應用程式操作的, 或者據我所知,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

儘管如此,沒有甚麼比鑄鐵煎鍋更 棒了,不僅適合煎炸,還能用於烘焙。

這是古老技術依然是最佳技術的例證, 我珍視我的鑄鐵鍋,它曾屬於我的祖母, 也許還是她的祖母的,鍋仍處於完美狀 態,顯然會一直保持下去。一旦離開人 世,您的子女將爭相繼承您的遺產。

網上有很多鑄鐵鍋可供選擇,大多 數售價在 20 到 30 美元之間,只是大小、形 狀不同,其它方面質量都一樣,就是鑄鐵而 已,這正是它的偉大之處。

在這個一切都得到了改善的時代,我可以 透過語音指令訪問所有的現有音樂,也可以告 訴同一個裝置去打開咖啡壺,但鑄鐵鍋卻顯得 格格不入。據大家所知,它在古代就已存在, 我們所稱的鐵器時代從公元前 3000 年持續到 公元 1850 年。

現在,當需要煎蛋或煙肉、做玉米麵包、 烤魚、為牛排澆點甜汁、焯蔬菜,你會選甚麼 鍋呢?鑄鐵鍋。懂烹飪的人都對它深信不疑。

我個人從來沒有找到比這更好的廚具,就 我而言,在烹飪方面,仍然停留在鐵器時代。

然而,我注意到我的一些朋友對嘗試鑄鐵 鍋有些謹慎。關於鑄鐵鍋有很多誤解,許多人 因此會感到畏懼。例如,常聽說新鍋無法用, 要先開鍋,而開鍋過程很麻煩。實際上,這完 全不正確,開鍋只需將其倒置在焗爐中烤 30 分鐘,然後就可以用了,用得次數越多越好。

常聽到的另一個說法是,用洗碗液涮鍋會 毀鍋,事實並非如此。鐵是一種如果不夠堅韌 就甚麼都不是的材料,幾乎稱得上是堅不可摧 的。太多的洗碗液會穿透鍋表面的油脂,但重 新添加這些油脂非常簡單。這麼多年來,人們

沒有甚麼比鑄鐵煎鍋 更棒了,不僅適合煎 炸,還能用於烘焙。

一直糾結於 300 美元的平底鍋應該用甚麼樣的 鏟子,而一把老式的鋼鏟就可以用在鑄鐵鍋烹 飪,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清潔鐵鍋還有一個秘訣。使用者都知道,

現出光澤的外觀。你可以用這種方法 處理豬肉、魚、牛肉,實際上,任何在鍋 中烹飪的食物都可以這樣做。

鍋清洗乾淨後,將其擦乾就可以收 起來了。為甚麼要擦乾?因為它是鐵 的:會生鏽。如果生鏽,也不是大問 題,只需把鏽除掉並重新塗上食用油即 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可以將鍋 放在爐灶上加熱大約一分鐘左右,去除 水份。然後,在鍋表面刷一層油(我喜 歡用橄欖油,但任何食用油都可以),待 鍋冷卻後,就可以把它收起來了。

可能聽起來有點麻煩,但實際上並不 是,這樣做有一種儀式感,你正在重演古老的 傳統,對鍋做甚麼都不會傷害到它。

鑄鐵炊具再次流行,我一點也不驚訝。 洛奇(Lodge)鑄鐵廠是美國最後一家鑄鐵工 廠,近年來一直在大規模擴張,這類鍋價格便 宜,是人們在炊具方面的最佳投資。

鑄鐵鍋的持續流行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技 術的目的不是為了創新,也不是為了讓生活複

【大紀元訊】英國店 鋪盜竊與入屋行劫罪 案率飆升是一個令人 煩惱的社會問題,在 警力不足的情況下, 如何能防範盜賊是我 們初來甫到的香港人 要學習一下的,畢竟 我們以前住樓,有保 安,有鐵閘,防盜意 識不強而華人又喜歡 在家存放現金、珠寶 首飾,所以是盜賊慣 常目標。

防盜專家 傳授秘技 盜 盯上你家

平均而言,盜賊行竊的時間只有 8 至 10 分鐘。等警方據報趕往現場時,盜 賊可能早就跑掉。除了採行防盜措施之 外,你也應該留意是否有盜賊事先探路 的跡象。

先前由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等大學的研究人員所進行的一項研究顯 示,在所有受訪的盜賊中,83% 的人說, 他們在下手之前至少會先察看家庭保安 系統;12% 的人說,他們會事先規劃整 個行動。

至於盜賊事先察看的跡象有哪些 呢?以下是「生活駭客」(Lifehacker)網 站梳理的其中 4 個:

●附近有可疑車輛

盜賊在事先察看房屋時需要確定一 些基本事實,包括你的日程安排(以便 了解屋內何時沒人)、有何種安全措施與 進入屋內的最佳機會等。

一個有效的察看方法是將汽車停在 不遠的地方,並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觀 察你的房子。如果你發現一輛沒見過的 車子突然停在你家附近的同一位置,請 仔細看看是否有明顯的監視跡象。

大多數停放的車子內不會有人坐在 裡面幾個小時。如果你發現車內有人, 看看有幾個人?是不是每次都是同一個 人?有沒有使用照相機或望遠鏡等觀測 裝備。

●陌生人敲你家的門 察看你家的盜賊直接敲你家的門的 情況並不少見。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是確認你的日程安排。如果 盜賊認為你在某個時段可能不在家,敲 門就是確認的簡單方法。

第二個是進入屋內。他們可能會編 造緊急情況之類的藉口進入你家,進而 觀察你家裡的佈局、安全措施和貴重物 品的位置。

因此,如果你在門口遇到陌生人試 圖闖入或聲稱他們誤敲了你家的門,你 應該提高警覺。

●隨意破壞

如果盜賊認為你家看起來像是不錯 的目標,他們可能會嘗試以下多種方法 證實他們的推測或為入侵你家做好準備:

丟石頭砸窗戶

他們丟石頭穿過窗玻 璃,應該會引起你家人的 注意。如果沒有人立即出 來了解情況,就表示家裡沒人。

擰開燈泡

他們會檢查你家外面的燈 是否正常運作,尤其是會感應 動作的燈。他們有時候會把燈泡擰開, 使它們無法正常發亮,以便將來掩護他 們的入侵。

遮蔽攝影機鏡頭

他們會遮蔽或弄壞你 家的攝影機鏡頭,這樣他 們將來行竊時就不會被拍 到。

吸走汽車的汽油

他們可能會把你車子裡的汽油吸走 一些,然後等你開車離開。你可能不會 注意到你快沒油了,結果延遲了回家的 時間,從而讓他們有多一點時間犯案。

綁架小狗

如果你家有養小狗 的話,他們可能會把 小狗放走,或是綁架牠 們,這樣他們將來行竊時就 不會被狗吠。

●留下記號

盜賊有時會以微妙的方式在你家做 記號。比如,在信箱留彩色假傳單, 在門口貼紙膠帶,或翻轉你家門口的墊 子。此舉並不是向其他盜賊傳達訊息, 而是看看家裡是否有人。若第二天傳單 仍在,膠帶沒被撕掉或撕破,門墊仍是 反的,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安全地闖入。

除了留意上述種種跡象之外,你還 可以使用簡單的方法來嚇阻盜賊,讓你 家看起來像比較難以入侵的目標。

英國一名替人測試防盜系統是否可 靠的前小偷分享說,讓你家看起來像 有人在是嚇阻盜賊的簡單方法。你可以 在外出時打開桌燈,或在門墊下方放假 鑰匙,讓盜賊浪費時間卻打不開門。她 說,也可以在房屋四周鋪碎石或安裝自 動照明系統,讓盜賊知難而退,因為他 們不希望被看到或聽到。

小偷行竊後再去 看監控錄像,這 不是有效的防盜 方法,最有效的 是安裝警鐘。

—防盜專家高宇權

防盜秘笈 有效省錢

現居美國,有超過 50 年防盜經驗的防盜專 家高宇權接受採訪表示,「最有效的防盜方法 是安裝警鐘,因為小偷最怕的是聲音,警鐘鳴 叫,驚動四周,這時小偷怕暴露,就會放棄作 案,趕緊逃跑,事主從而避免了損失。」

華人家庭相對較為富庶,所以掌握防盜方 法顯得尤為重要,但一般人認為要做好防盜是 不是就是安裝厚實的鐵門、鎖好門窗或者安裝 攝像頭。高宇權則認為,現在的小偷破門方法 非常高明,不到一分鐘就可以打開,用大的螺 絲刀一撬就開;而安裝攝像頭,事主未必時刻 監控到,當小偷偷完東西,才去看監控錄像, 為時已晚,損失已經造成。另一方面,警察要 辦的案件太多,難以對偷盜案主動投入資源去 捉拿嫌犯。

「所以小偷行竊了再去看監控錄像,這不是 有效的防盜方法,最有效的防盜方法是安裝警 鐘。」高宇權說,家庭防盜的小警報器,在亞馬 遜上很容易就可以買到,幾塊錢一個,可在屋 前屋後的門上、窗戶上掛上、貼上,小偷作 案時,會觸動警報,從而被嚇退。

高宇權介紹了兩種實用的家庭用小 警鐘。一種叫:Kosin 個人安全報警器 (kosin safe sound personal alarm),這 種小巧的個人安全警報器,可用於個人 散步、遛狗、走夜路時使用,當遇到危險 時,把塞子拔出,警報器就會大聲鳴叫,起到 防身的作用;這種警報器用於家庭防盜也非常 簡便、實用——可以掛在不同的門上,尤其是 後門、側門,因為小偷作案一般多從後門、側 門進入。

操作方法是,晚上把警報器的兩端扣在門 上,當小偷破門時,塞子因為外力會被拔掉, 從而警鐘大作;白天有人在家時,可把警報器 一端的繩子從門上拿下來,這樣開門時警鐘就 不會被誤拉響。這種警報器最長可一次鳴叫 5 分鐘,把塞子塞回去,就會停止鳴叫。高宇權 建議,晚上睡覺前,最好要檢查一遍警報器是 否扣好在門上了,這樣會比較保險,可安心去 睡覺。

還有一種警報器是窗戶警報器,震動時會 響,叫 Eva Logik Modern Ultra-Thin Window Alarm,可貼於窗戶上,小偷打破窗戶時產生震 動,這樣警報就會自動被拉響。

高宇權說:「這兩種警報器,買好幾個在家 裡安裝,花費不多,但卻可以起到 100% 的保 護。」◇

讓你家看起來像是 有人在,是嚇阻盜 賊的簡單方。

—前盜賊

更多曝光.首選大紀元時報廣告

廣告 轉化商機

大紀元

讀者推薦

由深水埗到Birmingham 捌哥·捌哥 英國

咖央多士 咖哩喇沙 暖身肉骨茶 仲有港式小炒及小食的馬來 西亞餐廳由香港深水埗到 Birmingham都一樣咁好食! Bagus Bagus UK Authentic Malaysian restaurant now also providing Hong Kong style Chinese cuisine, tasty food as always.

請聯繫:07570 653122

地址:59 High St., King's Heath, Birmingham B14 7BH

全仁中醫診所

六位香港註冊中醫師

遙距診症 服務全國 翌日送達 一星期六天日夜開診 專業服務 香港價錢 另有50多款自家湯包藥材

預約及商店: http://www.whcmed.com

青木堂中醫診所

香港註冊中醫師

曼城註冊針灸師

多名香港醫師駐診,專治內外婦 兒,皮膚炎症,骨傷痛症,奇難 雜症,養生調理

聯繫方式:07534566996 eastwooduk2019@gmail.com

中餐外賣

永久期出售

位於伯恩茅斯poole,老字號中 餐外賣永久出售。寬敞明亮, 廚房空間大,樓上5大房1大廳2 衛,後園可停3部車,營業額一 周10千。因健康原因停業出售 £395千 。

鐘生 07811467884

西北近湖區

唐餐外賣

西北近湖區,位於市中心,六房 三廳、二浴廁。另有職工廁所 及洗衣房。營業四十多年,因退 休,需將餐館出售。

請聯繫 07770442723

近地鐵站

餐館只售10K

西高街旺鋪,老字號餐館正對地 鐵站,不愁客路,停車方便,可 做粵菜,川菜,奶茶,燒臘等, 潛力無限,80座位,只賣10千。

謝絕中介。

張先生 07766002031

立即投放!一個月低至£45 起 查詢電郵:emily@epochtimes.com

英國發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中文週報

白玫瑰車行

White Rose Motors

MOT•服務中心 • 修理• 事故修理 • 輪胎 • 保險索賠

當地老牌車行 值得信賴!

持此廣告在本車行做 Full service 可免費做 MOT

020 8445 1050 WhiteRoseMotors.com

Unit A Coppetts Centre, North Circular Rd., London, N12 0SH

香港人特刊

給你帶來更多曝光!

香港人特刊 分類廣告

買一送一

英國發行最廣 的中文媒體 英國影響最大的中文媒體 僅 £45 /期

emily@epochtimes.com

如同乾淨的水與乾淨的空間

網上捐助

聯繫電郵

www.ganjingworld.com/support-us donation@ganjingworld.com

Ganjingworld Corporation

Attn: Donation Department

33 Fulton St, Middletown, New York 10940

文|綺芳

【夫妻日常】

我懂你的痛!

好友善妮最近和我聊天,她覺得自己像「婚內失 戀」,和丈夫戀愛結婚,卻在婚姻裡失去愛情的甜蜜。她 說:「結婚真的是愛情墳墓嗎?」我說其實也不然,沒結 婚前,對方會有所保留,例如:不在我們面前放屁,怕搞 壞形象,或是明明很會喝酒,是海量等級,卻說不會喝。

可是,男人結婚後可能選擇做自己,不再隱藏,包括講話 也是,不深思熟慮了,直來直往或是語氣帶刺、不願意溝 通,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我跟善妮說:「婚後就當做談另 一場戀愛吧!抱著歸零心態,重新 認識你丈夫。還有,不要想太多, 其實男人的行為有時候沒那麼複 雜。」「我丈夫婚前也會跟我傳訊 息,婚後我打字連篇,他可能只回 應『知道』、『了解』,我都不清楚 他有沒有在看。」

我跟善妮聊完,她好像得到安慰, 但是我卻反倒內心空虛起來。雖然知道外子 不愛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例如 Line,但是我實 在不解,怎麼會這麼多男人對於自己妻子的留言都 是類似的反應呢?大多是未讀、已讀、已讀不回這三種, 和婚前的熱烈回應完全判若兩人,有時候也沒讀,直接打 過來問要做什麼。

我和蜜蜂出車禍了

那一隻蜜蜂把它的餘生奉獻給了我,我傻了一下,因 為我的雙手被外套包的很緊實,它衝進袖口只有一、兩毫 米的空間,而且肯定是快速飛行中的衝撞,這樣的機率要 算起來可說是百萬分之一。

第一天被蜜蜂叮,手部只有微微發紅,我用冰塊冰 敷,到下午開始膨脹起來,結果越漲越大,變成像「熊 掌」一樣。

結婚可以是一張契約 書、一場熱鬧的酒席,但是 撐起婚姻的卻是彼此的相 知相惜,只是有時候 需要時間來認識 彼此。

我可以感受到手部從苗條變成大胖 子,胖到關節之間的接縫處被撐開, 好像肉要從皮膚裡面破裂而出,就 像氣球只要有一根刺進來,就會馬 上破裂的感覺。然後我的手部就 開始「發燒」!這是我的第一次體 驗,不是頭部發燒,摸摸自己的手 熱熱燙燙的。

外子回家一看到我的手,大吃一 驚!他說 :「一定超級痛的」,然後說他 痛風如果發作也是這樣紅腫,他的意思是想 表達:「我懂你的痛!」 就因為外子「懂我的痛」,所以他開始很自然流 露很多溫情,讓我一下子難以適應。但這次也讓我體會到 一件事情,男人和女人是大不同,可是如果男人懂的事, 他們面對自己的家人會給予應該的照顧,這一點或許是無 庸置疑的,所以不要輕易對於另一半的行為給其判刑,認 為沒達到我們內心的「體貼」,就是倆人沒有愛了。

這幾天,我感受到外子頻繁給我發訊息的溫情,有點 不適應。明明早上還在家裡一起吃早餐,剛到辦公室就傳 來:「手有好點嗎?」,隔天早上又傳來:「請假嗎?會痛 嗎?」,下午又傳來:「冰敷了嗎?要冰」,晚上我不在 家又傳:「跑哪」。

要說起外子的「異常」關心,得從前幾天我一大早出 公差說起。當時我正騎摩托車前進中,忽然手一陣刺痛, 我以為是蟲子不小心飛進袖子,忍一忍就好了,結果越來 越痛,一秒鐘都騎不了,我趕緊靠路邊停下來,一翻開袖 子發現有一針刺,我當下順手拔起,耍耍衣袖掉下一隻蜜 蜂,它已經陣亡了!

結婚可以是一張契約書、一場熱鬧的酒席,但是撐起 婚姻的卻是彼此的相知相惜,只是有時候需要時間來認識 彼此。以前我會對外子某些行為不理解,就生悶氣,他總 是會說:「相親相愛好嗎?」我都會噗嗤笑出來。現在他 很少這麼說了,可能越來越知道如何一起生活了。

每一天,從白天到黑夜,有人說,夫妻就是夜宿的室 友。但是我卻覺得是玩伴,我陪伴外子分享他的喜樂,不 會抗拒他把工作的事帶回家分享給我,因為那讓我們的晚 餐多一點話題,也讓我知道他現在的處境,需要溫暖還是 放手讓他飛翔。

疼惜一個人不用綁住他,不用過問太多,我想只要確 認他內心平靜、外在平安,這樣就足夠了!◇

中醫師: 人生兩大關口 如何保健 推遲衰老?

【大紀元記者馬尚恩美國洛杉磯報導】很多人 以為衰老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但《自然‧ 衰老》( Nature Aging )雜誌本月中旬發表的 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認為,人一生在四十多歲 和六十多歲兩個階段,身體健康會經歷兩次快 速變化。在這兩個階段如果能及時調整行為模 式,可能會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

該項研究評估了一組 25 歲∼ 75 歲的人群身體內外數千 種不同的分子及微生物組——包括體內和皮膚上的細菌、病 毒和真菌等隨時間發生的變化。研究跟蹤了 108 名參與者的 數據。這些參與者每隔幾個月就提交一些採集到的樣本,讓 研究者可以收集他們的基因表現、蛋白質、代謝物和其它多 種化學標記物的變化數據。

兩階段 身體健康變化顯著

研究團隊收集了 5,400 多個樣本,其中包括 13.5 萬個生 物學特徵。他們在分析數據時發現:大約有 7% 的分子和微 生物隨著時間線的推移呈現出線性的逐漸變化,但 81% 的分 子和微生物在特定的生命階段發生非線性波動。這兩個階段 分別在 45 歲前後和 60 歲左右。

在四十多歲時,人體代謝脂質、咖啡因和酒精的能力會 發生顯著變化,不但相關分子數量變化顯著,心血管疾病、 皮膚和身體的肌肉量也發生顯著變化。男性和女性都是如此。

在花甲之年的人群中,身體的變化與碳水化合物和咖啡 因代謝、免疫調節、腎功能、心血管疾病及皮膚和肌肉都有 關。隨著年齡增長,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快速增加。美國心 臟協會(AHA)的報告顯示,在 40 ∼ 59 歲人群中,心血管 疾病發病率為 40%;而在 60 ∼ 79 歲之間,發病率為 75%。

研究者也認為,四十多歲人群出現的酒精代謝功能障 礙,也可能與這一階段的行為因素如飲酒量增加有關,並非

由生物因素驅動。

雖然只是觀察性研究,追蹤的時間也較短,但該研究確 實指出了人的衰老並非線性的漸變過程,身體的某些機能在 人生的特定階段會加速衰老。

如何保養身體防老

如何在這兩個關鍵年齡段保持健康?研究者建議:人們 需要關注自己的健康,嘗試調整生活方式,比如增加運動、 減少飲酒、保護心臟並保持身體肌肉。而對於如何保養身 體,傳統中醫有很多論述。

洛杉磯柔斯密興宏中醫診所的鄭振龍中醫師指出,傳統 中醫認為,四十多歲和六十多歲是人生兩大生命節點,身體 健康會從量變到質變,尤其是女性的變化會比較明顯。女性 會在 45 歲以後發生絕經,腎氣越來越不足;男性從四十歲開 始也會出現腎氣衰弱。

腎氣衰弱,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很多變化。鄭醫師說,傳 統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虛則骨軟,骨髓 也會不再充盈,人會出現骨質疏鬆,頭髮開始變白,記憶力 也會下降。

保養身體是傳統中醫的強項。鄭醫師建議:按照《黃帝內 經》所說,首先要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在每天工作 結束後,回到家不要接著玩手機,否則五臟六腑總是保持工 作狀態,「就像汽車一樣,老是不熄火,發動機一直運轉,就 會把機器磨壞了」。人體也是一樣,他說:「不睡覺就會消耗 氣血,長期熬夜就會長期耗損臟腑的功能。」

其次,鄭醫師建議,人的思想要保持單純、清淨;思想 複雜,就像手機安裝了過多軟體,要維持設備運轉,就要消 耗大量氣血;思想清淨一些,不胡思亂想,可減少氣血的消 耗。他表示:「練太極拳也好、書法也好,讓五臟六腑靜下 來,不要老是去消耗。」

另外,鄭醫師還建議,在家庭、社會上和別人保持良好 的人際關係,夫妻之間、同事之間,不要陷入爭吵,造成精 神傷害,製造緊張氣氛,使身體老是處於緊張、高壓的狀態; 長期思緒不寧、煩躁不安,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

修煉團體反迫害 西媒不應站在中共一邊

文/Torston Trey,編譯/徐簡

《紐約時報》在 8 月 16 日刊發系列文章,對神 韻藝術團進行抹黑。這些文章繼而影射到整個法 輪功團體,不僅帶有偏見,而且企圖煽動仇恨。

位於紐約的神韻藝術團每年進行全球巡迴演 出,向觀眾呈現舞蹈和音樂盛宴,在全世界享有 盛譽。很多神韻藝術團成員是法輪功修煉者。

自 1999 年以來,中共對法輪功發動了殘酷 迫害,《紐約時報》對此暴行的嚴重性一略而過, 甚至將中共監獄系統對法輪功學員進行的活摘器 官,描述為該團體的「自稱」(英文:Claim,指 無法證明、且其他人可能不相信的事件)。

這一駭人聽聞的暴行在 2006 年被首度曝光, 當時,活摘器官的目擊者和調查人員提供了最初 的證據,之後陸續湧現了大量相關證據,但《紐約 時報》似乎對此視而不見。

時光快進到 2016 年,美國眾議院通過了 343 號決議案,要求中共停止從法輪功等良心犯身上 活摘器官,並譴責中共迫害法輪功修煉群體。

同年,歐洲議會通過了第 48 號書面聲明,要 求中共停止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這份聲明是 9 個國家的 12 位議員發起的。

到了 2019 年,曾任聯合國機構首席檢察官的 尼斯爵士(Sir Geoffrey Nice KC)主持的「中國法 庭」(China Tribunal)宣判結果,判定中共活摘良 心犯器官的行為已存在多年,並仍然發生,法輪 功學員是中共器官供應的最主要來源。

「中國法庭」是一個審查活摘器官證據的獨立 專家小組。

2016 年,《紐約時報》駐華記者狄雨霏(Didi Tatlow)想對中共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一事進行調 查報道,但遭到該報的阻止。

2019 年,她在「中國法庭」的證人席上指證 說,「前僱主《紐約時報》對我追蹤報道(關於活 摘器官)感到不滿,最初隱忍不發,但最終讓我 做不下去。」

除了阻擋自家記者的報道,《紐約時報》還強 烈反對法輪功團體揭露中共的迫害。《紐時》8 月 16 日的報道稱,「攻擊中國政府(中共政權)是 (法輪功團體的)一個主題。」

那麼,受殘酷迫害的受害者為何不能發聲? 事實上,早在西方意識到中共的兇惡之前, 法輪功學員就了解了中共的邪惡本質。

當下,反對中共及其暴行的人數不斷增 加——問問那些台灣人、菲律賓人、西藏人、維 吾爾人、中國的家庭教會基督徒,以及那些意識 到「一帶一路」造成債務陷阱的國家就可以了。

而神韻藝術團的壯大和不斷成功,似乎是《紐

在美國,支持受 迫害者是一種傳 統。新聞媒體也

應秉持這一傳統, 公正報道受迫害者 的苦難,這將是對 遭受了25年苦難 受害者的小小同情 之舉。

約時報》惱怒的關鍵原因。試問,除了神韻,哪個 藝術演出團每年能吸引超過百萬觀眾?

這樣一個不斷發展的演出藝術公司,她的節 目能提升觀眾境界,理應受到恭賀。

法輪功的核心原則,是教人們追求「真、善、 忍」價值觀,這有甚麼不對嗎? 我認為,在一個急速變遷、發展混亂的世 界裏,人們在精神信仰中找到內心平靜和人生意 義,是一件好事。

對那些輕視宗教理念、蔑視虔誠信眾的記者 來說,對信仰者表現出一些尊重,可能是增加自 身容量的好機會。

1989 年,中共在天安門廣場屠殺學生;多年 來,中共充當了無數其它暴行的幕後黑手;今天, 同一政權在殘酷迫害數以千萬計的法輪功學員。

那麼國際社會對法輪功團體的第一反應,應 是同情與憐慈,而不是撰文誹謗、與中共同流合 污。

如果極權專制的中共政權無法阻止這樣的修 煉團體,那自由世界更應對法輪功鼓掌致敬。

在美國,支持受迫害者是一種傳統。新聞 媒體也應秉持這一傳統,公正報道受迫害者的苦 難,這將是對遭受了 25 年苦難受害者的小小同情 之舉。

《紐約時報》何時會邀請法輪功學員,講述他 們受迫害的故事呢?◇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 時報》立場。

SAMIRA BOUAOU/THE EPOCH TIMES

哈爾濱 10 歲女童做扁 桃體微創手 術,肺部出 血死亡,驗 屍器官被掏 空,父母控 訴。(影片 截圖)

中國器官移植黑幕與 哈爾濱女孩術後死亡事件

文/Li Shiting

近日,哈爾濱一名 10 歲女孩因扁桃體微創手 術後不幸去世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據報道,女孩在手術過程中出現意外死亡,而其 器官被摘取並用於驗屍,這一事實引發了社會的 廣泛質疑和憤怒。很多網民紛紛提出疑問:為何 驗屍要摘除器官?在手術失敗導致死亡的情況 下,是否有必要摘取整個內臟器官進行檢查?

根據女孩父母對事件的描述,這一事件中 的諸多細節的確充滿疑點。首先,孩子在一項相 對常規的手術中出現致命後果本身就不尋常。其 次,摘除器官進行驗屍的做法也顯得極為不合 理,令人生疑。公眾對器官盜竊的猜測隨之而 來,質疑背後是否存在更為陰暗的利益鏈條。

事實上,中國在器官移植問題上一直存在 著巨大爭議。早在多年前,中共政府便承認在未 經本人或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摘取死刑犯器官的行 為,這一事實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廣泛批評。而 如今,這種黑暗的操作似乎已不再僅限於「國家 隊」的行為,更多的私人黑組織正在滋生和蔓延。 更為可怕的是,這些組織似乎已經從「暗地裏幹」 轉為「明搶」。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老齡化社會的 到來,對器官移植的需求在中國迅速增加。一些 醫生或醫院可能通過購買全國血液檢測資料,篩 選出合適的供體,再根據供體的背景情況確認目 標。接著,這些黑色組織通過種種手段,如使用

中國社會的很多人 正在面臨一系列 生存危機。從食品 安全問題、就業 壓力,到如今的 器官安全問題, 普通民眾的 生存環境 越加惡劣。

迷魂藥或偽裝成車禍等方式將目標人員送入醫院, 並最終完成器官摘取和移植。

這種推測雖然看似極端,但從近年來頻繁曝 出的器官移植相關案件來看,確實值得警惕。近年 來,中國的一些官方數據表明,器官移植手術的數 量持續增加,而與之相伴的卻是捐獻器官數量的遠 遠不足。這種嚴重的供需失衡是否為某些黑色產業 鏈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值得深思。

中國社會的很多人正在面臨一系列生存危機。 從食品安全問題、就業壓力,到如今的器官安全問 題,普通民眾的生存環境越加惡劣。哈爾濱女孩的 悲劇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現實: 中國國內的器官移植產業鏈已經發展到「相當發 達」的程度,且存在明碼標價的現象。而一旦被這 些黑色勢力盯上,普通人幾乎無路可逃。這不僅關 乎醫療系統,還涉及公安、通訊、教育等多個領域 的資源調配,可以說,中國普通百姓的生命和安全 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

這種偷盜和活摘器官的行為無疑是反人類罪, 徹底違反了人性,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行徑之 一。全世界都應該密切關注並譴責中共政府的這一 惡行。如果中共政府不徹查此事,還公眾一個公 道,那麼世界各國應果斷採取行動。國際社會必須 用最強有力的手段迫使中共政府停止這種慘無人道 的行為,還人類基本的尊嚴與正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 報》立場。

【特稿】

進化假說敗壞道德倫理

接上期

三、進化論從根本上摧毀道德的根基

有人認為進化論只是生物學領域的理論,其實 不然。在當今社會,進化論早已超越了生物學的範 疇,被視作一種哲學世界觀,與傳統價值觀形成對 立。

傳統文化認為,創世主或神創造了人類,為人類 設定了道德倫理規範和普世價值。也就是說,道德的 來源超越於人類,來自於「上天」或「神」的規範, 這使得道德具有穩定的標準和普世性,超越了一切世 俗權威。

然而,進化論試圖從純生物的角度解釋人類的起 源,認為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而且主張人類就是 自身的主宰。這種觀點直接挑戰了道德的超然性來 源,從本質上動搖了道德的根基。

進化論的觀點對現代人類文明的各個領域都產生 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道德、倫理、法律、心理、哲 學和政治等方面。可以說,當今人類社會出現的各種 社會問題和負面現象,幾乎都與進化論有關。

被稱為「現代創造科學之父」的美國地質學家亨 利‧M‧莫里斯(Dr. Henry M. Morris, 1916 2006) 曾說,「無論進化是否被誤解或誤用,它確實已經成 為世界上各種邪惡學說和影響的偽科學理論依據。人 們需要了解這一點!」835

莫里斯還補充說:「在主張進化思想是世界上主 要有害體系和做法的根源時,我並不是在暗示相信進 化論的人都是邪惡或道德有問題的。問題在於進化思 想本身,而不是相信它的人。

如果像達爾文 所言,道德真 的是進化而來 的,那麼用弱 肉強食的思想 作為指導,如 何能演化出替 他人著想的善 良呢?

3.1 進化論使人背離基本道德理念

進化論主張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進化鏈條中 的一環,並以「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叢林法 則作為核心觀點。根據叢林法則,生物為了自己的生 存而進行弱肉強食的鬥爭。那麼在人類社會中,叢林 法則為不道德行為開脫,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人與 人之間可以相互傷害,強者欺凌弱者,自私自利,不 擇手段,沒有道德可言。

蘇格蘭著名人類學家、解剖學家亞瑟‧基思教 授(Prof. Dr. Sir Arthur Keith, 1866 1955)對進化論 的道德觀所作的研究的結果是:「正如我們所見,從 前和現在的所謂自然進化過程都是殘酷、獸性、冷 酷和沒有憐憫的。」(as we have just seen, the ways of national evolution, both in the past and in the present, are cruel, brutal, ruthless, and without mercy.)836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 一書中將進化論應用於人類的道德分析。 他認為人 類的道德行為與動物的利他行為沒有本質區別、人類 的道德良心也是進化而來的,並且不斷演化;道德的 演化是群體適應的結果。 837 然而,在人類社會當中,道德本質上是利他的。

如果為他人著想,就被視為善良;如果只考慮自己, 就被視為自私。人的善良行為不是進化論的所謂的自 我生存或群體適應的需要所能解釋的。

如果像達爾文所言,道德真的是進化而來的,那 麼用弱肉強食的思想作為指導,如何能演化出替他人 著想的善良呢?

因此,達爾文的進化論無法解釋人類的道德性。 如果沒有道德約束,人類就會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 或者被邪念控制而墮落。

而後續的進化論者更進一步將個人的自私行為解 釋為道德的本質,顛覆了道德的標準。從理查德‧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1941—)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838,到威爾遜(Edward O. Wilson, 1929 2021)的《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839, 再到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的《道德動物》 (The Moral Animal)840,這些理論家主張道德的基礎 是基因的自私傳播、人們的道德行為只是基因自私的 結果,根據這類觀點,人們的道德行為是為了在社會 中生存和繁衍後代而演化出來的。

這些進化論者認為,個體為了生存才會維護群體 秩序,道德就是維持群體秩序的工具;亂倫在各個文 明中都被禁止,是因為亂倫不利於基因傳遞;婚姻、 親情、愛情、同情、憐憫、友誼、付出,都是人與人 之間的算計和交換,其根源都是基因的自私性,其目 的是為了使基因更好地傳遞給後代。

進化論者把人背離道德的自私解釋為道德的根 源,人的自私由此變成了「合理而正當」的。因此, 進化論相當於顛覆了人類的是非標準,把人類千古以 來的高尚道德詮釋成了自私自利的行為,把道德的內 涵庸俗化,全面扭曲變異了道德的內涵和標準,道德 的基本準則「善良、利他」被徹底顛覆。

3.2 進化論破壞道德的穩定性

根據進化論的邏輯,生物遵循「適者生存」的進 化規律,涉及不斷的變化與適應。從這個視角看,人 類的道德觀念同樣被視為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性結 果。這種觀點認為,道德不是超越人類歷史的固定不 變之物,會隨著生命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而進行調整 和發展。進化論的這一觀點在根本上否定了道德價值 和標準的統一性,挑戰了道德的穩定性。這種觀點導 致了道德相對主義。

由於道德相對論的影響,很多道德的評判標準和 道德概念的內涵已經被改變。現代社會很多人,因為 沒有傳統道德的約束而為所欲為。

比如,人類幾千年來正常社會的道德原則是「搶 劫不道德」;租房子的人應該付房租,不付房租也是 不道德的。可是現在美國社會卻出現在商店不付錢直 接拿東西理直氣壯就走(美其名曰「零元購」),其

因此,達爾 文的進化論無 法解釋人類的 道德性。

實就是「搶劫」;租屋者不付房租,毫無羞恥感。

過去人們看到有人偷東西,會譴責小偷;現在可 能會責怪被偷的人不小心。過去看到婚外情,人們會 鄙視這種人;現在看到官員們包二奶、三奶,可能會 埋怨自己沒本事。過去做學問的看到有人抄襲作假, 人們會義憤填膺;現在可能也會隨波逐流。

再如,西方社會所提倡的自由、寬容、多元化等 等思想,都要應該符合基本道德理念才能被認可,而 不能是沒有道德原則的任意妄為。

古典自由的涵義原本是以天賦尊嚴和權利反抗 世間權威的壓制與奴役,但是,現在的自由變成了 「為所欲為」和「放縱」。

西方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學 派,比如「文化馬克思主義」,也打著發展和自由的 旗號,改變傳統道德的內涵,把不道德當成「新道 德」。

美國伊利諾伊州迪爾菲爾德市三一福音神學院 新約聖經名譽教授唐納德‧阿瑟‧卡森(Donald Arthur Carson)研究發現,道德相對主義改變了寬容 的涵義。 841

卡森教授說,寬容的本來涵義是尊重不同觀點的 存在,但現在「寬容」被變異成──我們不能認為相 反的觀點是錯誤的,必須認為是正確的,甚至那些違 背基本道德原則的觀點也必須要被接受。

進化論的道德相對主義觀點至少引發了三個重要 後果。

首先,如果道德是相對的,則每個人或群體都可 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偏好來定義「道德」。這種情況 下,普遍適用的是非、善惡標準將變得模糊。如果人 們之間缺乏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觀,那麼社會的基本 秩序可能遭受破壞,導致矛盾和衝突無法得到有效解 決。

第二,傳統道德觀念,如「善惡有報」「天道輪 迴」等,有助於約束人的自私本性,促使人們在行為 上考慮他人、遵守社會的基本規範。若道德標準變得 相對化,這種約束力就減弱。

841. 改變了寬容的涵義。

HTTPS://WWW.PERLEGO.COM/ BOOK/3165463/THE-INTOLERANCE-OFTOLERANCE-PDF

第三,強權可以隨意解釋和改變「道德」,掌握 權力者為了自己的權力和私慾,可以確立對自己有利 的「道德」標準,利用權力改變道德標準為己所用 。 (待續)◇

Hong Kong & the World

A Stitch in Time: The Life and Legacy of Yan Ka-man, Master Cheongsam Tailor

The critically acclaimed film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Hong Kong in the 1960s, it also showcased the elegance of the cheongsam. This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known for its form-fitting silhouette and high collar, was featured prominently in the film.

Among the iconic wardrobe pieces worn by actress Maggie Cheung, were those crafted by the renowned cheongsam master, Ka-man Yan.

At 88, Yan is set to retire this September, concluding a remarkable 75-year career that has seen him dress countless celebrities and preserve a vital piece of cultural heritage.

A Lifetime of Dedication

Nestled in the Bowring Commercial Centre, a nostalgic enclave in Hong Kong’s Jordan district, Yan’s workshop, “Shanghai Po Shing Cheongsam Fashion,” is a time capsule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The shop’s dim lighting and vintage tools evoke an era long past, where meticulous handwork and artistic skill were paramount.

Yan, with his silver hair and lively demeanor, continues to work six days a week, embodying the spirit of relentless dedication.

“The cheongsam embodies a noble elegance,” Yan says, emphasizing the intricate craftsmanship that goes into each piece. “Every stitch has to be perfect; it’s not just about sewing but creating art.”

The cheongsam, also known as the qipao,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Yan work is recognized as part of Hong Ko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testament to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for women that features a high neck, fitted waist, and side slits. It is known for its ability to accentuate the wearer’s figure while exuding grace and sophistication.

With a thimble on a finger and a special thread line used to ensure neat stitches, Yan’s hands move with the precision of decades of practice, ensuring that every detail of the cheongsam is perfect.

From Apprentice to Master Yan’s journey began at 13 when he moved from Yangzh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o Hong Kong with his uncle, a tailor. The cheongsam

industry then operated on a master-apprentice model, with skills passed down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Yan started with menial tasks —mixing paste, fetching zippers— but gradually learned the delicate art of sewing under the watchful eye of his master.

“If you don’t learn properly, the master won’t let you touch the fabric,” Yan recalls.

Despite the challenges and the high cost of materials, he persevered, driven by the promise of a better life.

“Being an apprentice was tough, but I was determined. I used to think, ‘As long as I can learn this craft, I will have a future.’”

The apprenticeship was grueling, but it provided a steady income and, importantly for Yan, a chance to eat rice, a luxury compared to the porridge he was used to in his village, and a roof over his head.

The Golden Era of the Cheongsam

The 1960s marked the heyday of the cheongsam in Hong Kong, with wealthy familie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Shanghai, making the city their

A Cheongsam on display with Master Yan in the background;

home. Yan often visited these families to take measurements for custom orders, a service highly valued by those who preferred to be served and measured in the privacy of their homes.

The cheongsam’s close-fitting design, emphasizing the wearer’s curves, made it a sought-after garment for both socialites and nightclub hostesses.

“The rich ladies rarely went out; they’d call me to their homes for fittings,” Yan explains. “It was important to get every measurement just right, especially the waistline. The cheongsam was not just clothing; it was a statement.”

Maggie Cheung, in her role in “In the Mood for Love,” wore a variety of beautifully tailored cheongsams, many of which were Yan’s creations. “Seeing my work on screen, especially on someone like Maggie Cheung, was a proud moment. It showed that the cheongsam still had a place in modern storytelling,” Yan reflects.

However, the industry’s decline began after the 1967 riots in Hong Kong, organized by local CCP loyalists against 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This period of civil unrest led to

an exodus of wealthy families and a corresponding drop in demand for custom-made cheongsams. Rising rents and the closure of silk and satin suppliers further eroded the market, yet Yan’s reputation for quality kept his business afloat.

Among his many creations, Yan fondly remembers a red wedding dress he made for his cousin’s daughter. The dress was so admired that several of her friends borrowed it for their weddings. Later, the cousin’s daughter used it before it was donated to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Preserving a Dying Art

As the last remaining cheongsam tailor in Bowring Commercial Centre, Yan is acutely aware of his role as a custodian of this traditional craft. His work is recognized as part of Hong Ko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testament to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With his retirement approaching, he reflects on the future of cheongsam making. He remains hopeful, particularly about younger generations embracing and updating the style. “As long as there is someone to continue, there is hope,” Yan says, advocating for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eongsam to keep the tradition alive. “The cheongsam has a timeless beauty. It’s important that we pass it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Yan’s commitment to teaching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art of his later years. Since 2013, he has collaborated with a tailoring professional center to impart his knowledge to students eager to learn this intricate craft.

His students, he notes, show a deep interest in cheongsam making, and he praises their determination and skill. “They have the passion, and that’s what matters. With the right tools and guidance, they can do great things.”

A Legacy of Elegance

Yan’s workshop is adorned with two portraits gifted by his students, one inscribed with “Renowned for his brilliant robes, the maker excels in embroidery, surpassing all others.”

These tributes reflect the high regard in which he is held by those he has taught and worked with over the years. His influence extends beyond the walls of his small shop, leaving an indelible mark on Hong Kong’s cultural landscape.

As Yan prepares to retire, he does so with the satisfaction of knowing he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he cheongsam. His legacy is not just in the garments he has crafted but in the skills and passion he has passed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In a world where fast fashion often overshadows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Yan’s story is a poignant reminder of the beauty and value of craftsmanship.

In his quiet, unassuming way, Yan has stitched together more than just fabric; he has woven a narrative of dedication, resilience, and cultural pride.

As he steps back from the sewing table, the hope is that others will pick up the needle and thread,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 he has so lovingly maintained.

Cheungsam master tailor Ka-man Yan displays photos of celebrities he has dressed in Hong Kong
Master Yan recalled his time in the trade in the past.
TIMES

If Only My Kids Went to Fei Tian…

Al Whitted, an Elon University graduate, embarked on the entire Appalachian Trail before channeling his passion into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naturalist skills. After getting married, he taught in public schools and led a large outdoor camp, eventually founding his own adventure company, Walk Your Path Well Adventures, where he shared his deep love for the great outdoors. Together with his wife, he has raised two adventurous sons who share his zest for life.

Now settled in New York, Al is the Athletic Director and Summer Camp Director at Northern Academy. When he's not at school, you’ll likely find him in his backyard, happily gardening, planting fruit trees, and tending to his flock of nine chickens.

As a father, educator, camp director, and athletic director with over 30 years of experience working with youth, I am both surprised and disheartened by The New York Times’s recent portrayal of Fei Tian Academy of the Arts, Fei Tian College, and Shen Yun Performing Arts. The article, which employs language reminiscent of CCP propaganda, risks perpetuating harmful stereotypes and fueling ongoing persecution against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who have already suffered greatly und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CP) rule.

Throughout the piece, Fei Tian College (editor's note: a school where many Shen Yun artists study) is repeatedly referred to as a “compound”—a term that conjures up images of secrecy and cultism. What secrecy?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meditate openly in park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teachings of Mr. Li Hongzhi are freely available online for anyone to read. This choice of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campus of a fully accredited Americ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only misleading but also troubling in its alignment with the CCP’s long-standing strategy of demonizing Falun Gong. This kind of language designed to skew perceptions has been used in China to legitimize the CCP’s torture, imprisonment, and killing of

countless innocent men, women, and even children whose only “crime” is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Truth, Compassion, and Forbearance.

The New York Times article attempts to insinuate that Fei Tian’s restrictions on smartphone use are a means of controlling students and limiting their access to information. However, such policies are no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 in schools. Even New York Governor Kathy Hochul is considering a ban on smartphones in public schools to help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focus on thei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school districts are implementing similar controls given the rapidly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that unrestricted smartphone use among adolescents is linked to a host of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For instance, studies show that between 2012 and 2017, rates of depression among teens increased by 63%, with smartphones and social media be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ng factors. A 2018 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 also found that 59% of U.S. teens have experienced some form of cyberbullying, exacerbating mental health issues.

Even tech pioneers like Steve Jobs have recognized the dangers inherent in unrestricted access to digital devices and imposed strict limitations on

Al Whitted, the Athletic Director and Summer Camp Director at Northern Academy.

Yet we all know that achieving excellence in any field—be it athletics, arts, or academics— demands sacrifice and rigorous training.

their own children’s use of technology. As far as I’ve heard, Fei Tian students and Shen Yun performers do have smartphones, but with certain restrictions on social media and internet access. The truth is, it’s obvious to every teacher and parent that excessive screen tim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nxiety, disrupted sleep patterns, and diminished academic performance. Fei Tian’s approach to smartphone use is not only reasonable but commendable, reflecting a commitment to the well-being and success of its students. Maybe the six to eight hours that are saved each day by not being on smartphones or surfing the Internet can be used to practice an instrument, hone a skill, socialize with real friends, or simply give a growing body enough sleep. It seems strange that The Times’s article would take issue with the discipline and time commitment required of Shen Yun artists. Yet we all know that achieving excellence in any field—be it athletics, arts, or academics—demands sacrifice and rigorous training. Professional athletes like LeBron James, Kyrie Irving, or Olympic medalists will all attest to the intense discipline required to reach the pinnacle of their professions. Shen Yun artists perform in som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theaters

in the world, and so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y must meet exacting standards, and they understand that. Anyone who has experienced a Shen Yun performance can tell you that the level of artistry really does reflect an extraordinary level of dedication that has propelled them to global acclaim. The Times even takes issue with the movies that Fei Tian students watch, as if discretion and good taste are outdated concepts. Every private school has the right to protect its younger students from the confused sexuality, substance abuse, profanity, and violence that are common in many films and other media today. Instead, Fei Tian seeks to honor more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films that reflect the integrity and character the institution seeks to cultivate. Why is it so surprising that some institutions still value discretion in their choices?

Moreover, the assertion that Fei Tian students are exploited is unfounded. It’s not easy to get into Fei Tian— students must go through a rigorous audition process that can take years to prepare for. Getting in is cause for great celebration for both the parents and the kids. I know this because the dream of many of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Northern Academy, a private boarding school where I work, is to get into Fei Tian. Those who are lucky enough to get accepted can receive a world-class private boarding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n possibly go on to a quality four-year private college education, basically at no cost. This is because Fei Tian offers full-tuition scholarships as well as room and board to qualified students. Given how much a decent education can cost these days, it’s an opportunity any parent would jump on. Just as a comparison, the tuition and room and board at Northern Academy where I work is about $38,000 a year, which is on the low end of private prep schools in the U.S.—it’s not cheap to educate and manage and keep kids occupied these days. But the parents are willing to pay because they find some schools are unable or unwilling to protect their kids from drugs, vaping, and other behaviors that could destroy their futures.

At Fei Tian, the students receive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no cos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a practicum that allows them to hone their artistic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on a global stage. It’s very common

Maybe the six to eight hours that are saved each day by not being on smartphones or surfing the Internet can be used to practice an instrument, hone a skill, socialize with real friends, or simply give a growing body enough sleep.

for ballet dancers as young as 14 or 15 to take internships, whether paid or unpaid, with professional ballet companies while they’re still in school because the career lifespan of a dancer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they must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hey are given while still in their prime. While in school, most students are not paid the same rate as adults, but they are usually given school or experiential credit. Some of the interviewees seemed to think they were entitled to both free college tuition and a full salary at the same time, but not even U.S. college athletes can expect that kind of treatment.

Instead of falling prey to the myriad distractions and dangers that plague today’s youth—whether through social media, video games, or substance abuse—they would have been immersed in a disciplined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both personal growth and artistic mastery. They would have learned the value of hard work, dedication, and focus, all while receiving a top-tier education and the chance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s they tour around the world. Instead, they took a more mundane route and will now have to navigate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ent loans and finding gainful employment on their own.

Fei Tian College at Middletown, New York

Aspiring dancers and musicians often do internships or practicums to try out for full-time positions that are not usually very easy to come by. Upon graduation from Fei Tian College, if they have what it takes, the students can either go on to graduate school or seek full-time employment with Shen Yun where they are given a competitive salary and the chance to continue perfecting their craft while traveling the world. This is hardly exploitation; it’s an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for aspiring artists. To put it in perspective, isn’t it true that most aspiring dancers and musicians in the world can struggle an entire lifetime and never get a chance to play at Carnegie Hall or Lincoln Center or any of the top theaters in Europe? It’s a rarified world. Those students who choose to move on after high school or college, for whatever reason, are in a good position—alumni of Fei Tian have been known to go on to Ivy League universities or graduate schools in the fields of their choice. It turns out the discipline and focus developed while training to become a world-class classical musician or dancer are transferable to other fields as well. If my own sons had had the chance to attend Fei Tian, I would have considered it a tremendous blessing.

It is disappointing that The Times chose to focus on the negative experiences of a few former participants rather than offering a balanced perspective. The article’s use of insinuation and its emphasis on restrictive practices align too closely with the CCP’s propaganda, which has led to the persecution of millions of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in China. This is not journalism; it is a disservice to readers and a dangerous alignment with a regime notorious for its human rights abuses. Imagine doing a hit piece on Uyghurs knowing full well that thousands of them are still being held in concentration camps in China. In the same way, how could anyone in good conscience do a piece attempting to discredit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when we know many are still incarcerated, oppressed, and even face the threat of organ harvesting in China? At the very least, this Times article is in poor taste.

In truth, Shen Yun and it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represent a triumph of the human spirit. In the face of unspeakable persecution,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have responded not with violence, but with creativity and resilience. They founded an elite performing arts company that not only showcases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ongoing struggle for human rights. This is a story that should be celebrated, not maligned.

Sincerely,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appearead on the Shen Yun Community websit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