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夏季港人特刊

Page 1


10

逾60港人

英國買樓遇騙案 涉款過億

30

車行中的英倫玫瑰 — WRM

4

教授也走堂 專訪政治漫畫家 黃照達

6

啡嚐人生

香港咖啡師的 英倫創業記

25 父親的勇氣 改變了我的人生

44 ONS admits vaccinated people who died were classed as unvaccinated

英國大紀元港人特刊是雙月刊, 可在大紀元週報發行點免費獲取, 還可在英倫生活網閱讀電子版 特刊投稿: uk@epochtimes.com

特刊廣告: uk@epochtimes.com

索取特刊: uk@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週報每週四發行, 可在各地中國超市免費獲取

週報網上訂閱: subscribe.dajiyuan.co.uk

週報訂閱/廣告: Emily@epochtimes.com

【紀元英國】

https://bit.ly/2ExpNxK @epochnewsuk https://t.me/EpochNewsUK @EpochNewsUK https://bit.ly/3CZiJph

贊助大紀元: donation.dajiyuan.co.uk

英倫生活網: uk.epochtimes.com

大紀元總網: epochtimes.com

英文大紀元: The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報社地址:

Epoch Media UK 83 Victoria Street London SW1H 0HW

電話:0203 485 4150

電郵:uk@epochtimes.com

封面圖片來源:黃照達

3

香港人特刊 全英派發點

4 教授也走堂 專訪政治漫畫家:黃照達

6 啡嚐人生:香港咖啡師的英倫創業記

9 黃偉國 :2024年英國大選初考

10 逾60港人英國買樓遇騙案 涉款過億

12 鍾劍華:移居英國兩年有感 (二)

14 六七暴動離港 從港人變成加拿大公民的身份認同

17 楊穎宇:Life in the UK之英國生活核心價值

18 【傭仔澳洲日記】在大學裏做接線生

19 【傭仔澳洲日記】我的學英文之旅

20 穿梭平衡時空 油麻地果欄的流金歲月

22 陶冬:英國變天 工黨殊不易

24 知難而上 從不為人知到世界矚目

25 父親的勇氣改變了我的人生

26 【談股論金】熱浪席捲破壞多國經濟

27 倫敦手機竊盜成災 警方為之奈何

28 退休金還是購房養老?

30 倫敦最大獨立修車行之一 白玫瑰車行的經商之道

32 哪款Yoghurt健康成分多一點?

33 奇招!古典音樂是不良行為的剋星

34 飛機上喝酒有損無益 水果香蕉讓你心情愉悅

38 「警稅合成作戰中心」能搶到多少錢?

40 厄瓜多爾不免簽 對中國走線客影響幾何

41 俄與中共勾連 突襲法輪功學員住所 白宮譴責

43 美眾院通過法輪功保護法 學者:遲來的正義

44 ONS Admits Vaccinated People Who Died Were Classed as Unvaccinated

46 The CCP and Hong Kong’s Leaders Have Failed the City

47 Central Bank’s Gold Holding Is Less Mysterious Than You Think

英國大紀元港 人特刊是雙月 刊,可在大紀 元週報發行點 免費獲取,還 可在英倫生活 網閱讀電子 版。聯繫方式 請看目錄頁。

香港人特刊全英派發點

Fullname

Address

思家士多 Asgard Groceries Unit B, 1-3 Stamford New Rd., Altrincham WA14 1BD

亞洲行 Asia Supermarket 40 Orimeau Rd., Belfast BT6 8FZ

日進行 Day In Oriental Supermarket Pershore St., Birmingham B5 6ND

Sun Yip 142-154 Sherlock St., Birmingham B5 6NB

捌哥捌哥 Bagus Bagus UK 59 High St., King's Heath, Birmingham B14 7BH

英姐冰室 Cafe by HongKongers 1140 Warwick Rd., Birmingham B27 6BL

中華行 Chung Wah Blackpool Supermarket Mowbray Drive Industrial Estate, Plymouth Rd., Blackpool FY3 7JS

棋哥茶餐廳 CK Bistro 3 George Street Hove, Brighton BN3 3YA

偉義行 Wai Yee Hong Chinese Supermarket Eastgate Oriental City, Eastgate Rd., Bristol BS5 6XX

潘朵拉神秘飯盒 Panel. Dora Meal Box 36 Haymarket St., Bury BL9 0AY

升平超市 Samping Oriental Supermarket 11 High St., Cherry Hinton, Cambridge CB1 9HY

Global Foods Ltd 1-3 Stadium Cl., Cardiff CF11 8TS

中華行 Chung Wah Chinese Supermarket 1-2 Wilmot St., Derby DE1 2JJ

萬富行 Matthew's Foods 36 Inglis Green Rd., Edinburgh EH14 2ER

業誠行 Yip Shing Ltd Morelands Trading Estate, Bristol Rd., Gloucester GL1 5RZ

中華行 Chong Wah Chinese Supermarket 8 Union St., Hull HU2 8HD

K W ORIENTAL 23 High St., Leamington Spa CV31 1LN

大發行 Tai Fat Chinese Supermarket 5 Melton St., Leicester LE1 3NB

永興隆 W H Lung Supermarket 8 Blackstone St., Liverpool L5 9TY

思達超市 Sida Chinese Supermarket 188-192 London Rd., Liverpool L3 8JN

海鮮超市 Seagull's Choice Seafood Market 71 Renshaw St., Liverpool L1 2SJ

中華行 Chung Wah Supermarket 42E Hardy St., Liverpool L1 5JN

榮業行 Wing Yip Superstore Cricklewood 395 Edgware Rd., London NW2 6LN

龍鳳行 Loon Fung Superstore 1 Unit G, 399 Edgware Rd., London NW9 0FH

龍鳳行 Loon Fung Store 2 33 - 34 The Mall, Stratford Shopping Centre, London E15 1XD

港僑協會 Hongkongers in Britain Living Space, 1 Coral St., Waterloo, London SE1 7BE

Hot Wok Kitchen 663 Holloway Rd., Archway, London N19 5SE

China Town London Lisle St., London WC2H 7BL

Grosvenor Casino Soames Manchester 35/39 George St., Manchester M1 4HQ

英國青木堂中醫 Eastwood Clinic UK Ground Floor, George House 48 George St., Manchester M1 4HF

泰潮 Gordon Lam/Thai Chill Restaurant 42 Green Ln., Ashton-on-Mersey, Manchester M33 5PP

永興隆 W.H. Lung Supermarket 83-97 Upper Brook St., Manchester M13 9TX

中國超市 Fresh Asia 2 Derby St., Nottingham NG9 2LG

Oriental Mart 1A , Goldsmith St., Nottingham NG1 5ED

正嘢冰室 Johnny 1998 cafe 101 Castle Boulevard, Nottingham NG7 1FE

Espresso Gallery by One Little Room 568 Woodborough Rd., Mapperley, Nottingham NG3 5FH

通興 Thong Heng 6 Windmill Rd Headington, Oxford OX3 7BL

靜靜 Jingjing Oriental Food Store 188 Cowley Rd., Oxford OX4 1UE

泗和全記批發市場 See Woo (Reading) Ltd 15 Cradock Rd., Reading RG2 0JT

廣興超市 KH Oriental Supermarket 12, New Era Square, off Boston St., Sheffield S2 4QF

佰利超市 Many Mart Oriental Super Market Unit 5 The Forge, Boston St., Highfield, Sheffield S2 4QF

港男車行 Automobile repair Albion Business Park, Spring Rd., Smethwick B66 1LY

全仁中醫診所 Wholehearted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LTD 7 Normandy Close, Southampton SO16 8LG

九龍冰室 Hong Kong Cafe 134 High St., Southampton SO14 2BR

永利行 Wing Lee Chinese Grocery Trentham Lakes, Dennis Viollet Av., Stoke-On-Trent ST4 4TN

韓國超市 H Mart Unit 1 Leigh Cl., New Malden, Surrey KT3 3NW

韓國超市 Korea Foods Unit 4 Wyvern Industrial Estate, Beverley Way, Surrey KT3 4PH

JJ Chinese Food Shop 47 Havelock St., Swindon SN1 1SD

時光回到兩年半前,周四還在浸會大學辦

公室準備上堂資料的黃照達教授,來不 及道別,也來不及收拾辦公室,周一就 踏上了飛往英國的航班,那是 2021 年 12 月 6 日。 他萬萬沒有想到,過去記錄學生「走堂」,如今

自己竟變成「走堂」的老師。今年 2 月,黃照達 創辦網上教育平台「走堂」,集結一批離散了的 藝術家和老師,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將香港文化 和藝術以另一種形式承傳。

從《這城》到《那城》

黃照達提起兩年前離港的經歷,感慨道:「對 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離開,我都說不是我們離開 香港,是香港離開了我們。」

知名政治漫畫家黃照達,曾經任職浸會大學 視覺藝術科助理教授。 2021 年 12 月,一份未曾 公開發表的教育研究,成為了他離開香港的「導 火線」。校方向警方舉報,指他進行了一項有關 2019 年香港民主運動期間抗爭文宣的學術研究, 國安對此進行「查案」。得知這一消息後,他匆 忙離港,無奈變成了一位「走堂」的教授。

「由我決定離開香港其實只有四天的時間,匆 匆買了機票,四日之後就離開了。那段時間譬如 剛剛去到英國的時候,都覺得我明明上個星期還 在跟同學上課,我還覺得為甚麼會來到這裏呢, 很超現實的那種感覺,很難去接受。」黃照達在 浸會大學教了十多年,也在報紙畫政治漫畫畫了 十多年,突然間要離開香港到英國,好像這些年 來在香港累積下來的所有成就一夜時間消失了。

雖然離港在他的未來計劃以內,他希望可以 有一場好好的道別,將自己的漫畫作品集結出書 後再離開,作為對香港的一份道別禮物,沒想到 這一天提早到來,還未等到他出書,他就被迫離 開。 2020 至 2021 年,他在報紙有個專欄叫作《這 城》,畫時事政治漫畫,記錄疫情下和《國安法》 實施後香港社會狀況,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來到英國後,他與台灣出版社建立了關係, 得到出版的機會,此時,他將書名從《這城》改成 《那城》,一方面是表達離開的意思,另一方面是 從不同的角度看香港。

p

黃照達 2022 年出版 的作品《那城》。

(大塊文化出版社)

教授也 專訪政治漫畫家

黃照達

文|曾蓮 圖|受訪者提供

粵語有個俗語「走堂」,意思是學生沒有請假就突 然缺席,但香港有一位教授卻被迫要「走堂」。

兩年後,他索性創辦了一個網上教育平台,就取名 「走堂」,跨時空延續香港文化和藝術。

我覺得藝術的形式可以 幫我們渡過一些大時 代,尤其可能很多朋友 都離開了香港,這些時 間都是一個契機,去重 新去想一下他們的人生 是怎樣的⋯⋯

——黃照達

《每日一願》畫畫療傷

黃照達起初在英國經歷了一段消沉的日 子,當時家人還沒有來到,只有他一個人, 一下子從忙碌的教學中抽離出來,感到很難 適應。畫畫,成了他「療傷」的方式。

黃照達曾經畫過一張 2019 年遊行的情 形:「大家舉起一些牌子,但牌子上沒有字, 作品是《如果我仍能和你一起走下去》,我覺 得這件事是重要的,無論我們實體是否在一 起,但我們仍然都在走著同一條路。」

「我就在我的 IG 裏面開始一個新的題 》,每日一願。那個其 實都是一個,那時我自己不知道為甚麼這樣 畫,就是我想每天畫一張畫,跟自己說話, 就這樣,黃照達的新欄目《每日一願》, 每天畫一幅,畫了一年多。他的這些作品, 跳出過去政治漫畫的諷刺、評論框框,加入

「到了這個時期,政治漫畫不是太重要, 我反而覺得很需要一些作品,可以觸及到我 們的心靈。所以我就想索性不如循那個方向 去做,畫一些感受性多一些的作品。」透過 漫畫,他認為是一個橋樑,在報紙專欄、社 交媒體和展覽中,可以很直觀地讓觀眾明白 其中一張移民後他畫的作品上有一個典 型的英國男人,手上拿著兩個袋子,一側是 紅白藍膠袋,另一側是英國旗。「其實紅白 藍膠袋很代表香港,英國國旗都是紅白藍。

譬如我們說來到英國的香港人,我 們都要面對一件事情,就是 如何融入這裏的生活,又 要保持香港人的身份, 這是很不容易的。」

黃照達

政治漫畫家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前助理教授

一些西人觀眾對香港沒有切身的體會,當看到 他的作品,也同樣能理解:「每次我在展覽裏解釋 這些作品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受,就算他們沒有 經歷過,但是他們都透過作品去感受,你要離開一 個地方,離開你自己的家鄉,我覺得這個是很難想 像的,他會突然之間跟你連繫到一些內心的感覺, 雖然他沒有經歷過,但起碼他會明白,原來你經歷 過這件事,這些都是⋯⋯你可以說勝過千言萬語。」

凝聚藝術同路人的「走堂」

這一次的「離港潮」,黃照達只是其中的一員,他 身邊還有很多藝術家、教育界的朋友離開香港,有的已 經不再從事教育工作。他覺得很可惜,每個人都有自己 的「寶藏」,有很多的教學經驗,最重要的是,大家的 心中都留著一團不滅的火,有同樣的理念,希望可以集 結同路人繼續前行。

黃照達靈機一觸,早前疫情期間老師們都積累了很 多網上教學經驗,不如開創一個網上藝術學習平台—— 「走堂」,重新將四散的學生和老師聚在一起。

「我覺得藝術的形式可以幫我們渡過一些大時代, 尤其是可能很多朋友都離開了香港,這些時間都是一個 契機,去重新去想一下他們的人生是怎樣的,以往可能 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上,現在會不會花一些時間去學 一下藝術呢?令到我們人的思考有多一些的衝擊。」

雖然藝術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但黃照達認為藝術承 載了香港人的價值觀。在推出課程的時候,對大家來說 也是一種實驗,拋開了過去的教育方式,不像大學一樣 有穩定的收生,也打破了年齡層的界線,對老師來說是 全新的教學方式,也能相互學習,亦師亦友。

「走堂」運行三個月來,「歌詞創作坊」一推出不久 就「爆滿」。廣東歌在華語樂壇風靡一時,很多歌詞 漸漸演變成日常用語,也在失落時成為激勵人心的「金 句」,對香港的流行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近期一部熱 門港產片《填詞 L》正是講述填詞人追夢的故事,黃照 達相信,能夠承載香港人價值觀的歌詞,是值得保留的 文化藝術。

黃照達分享:「其實廣東歌我覺得這幾年有少少陽 春在,如今會再次蓬勃起來,大家會留意,歌詞其實是 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尤其是用來表達這幾年香港人的心 情,我覺得很多歌在廣東歌都 hit 中了大家的感受。」

「我們一直堅持香港人的理念,每個人堅持的方法 都不同,我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漫畫家,我最直接就 是用作品去堅持。譬如『走堂』,就是其中一種堅持。」 他相信,香港文化多年來累積下來有很多好的部份,有 責任承傳給下一代。

雖然人離開了香港,心並沒有忘記,黃照達仍然堅 持著用自己的漫畫作品表達對香港的關心,傳遞香港人 永不放棄的精神,也希望將藝術文化的火炬,透過「走 堂」平台傳遞給更多關心香港的朋友。◇

p 《如果我仍能和你 一起走下去》是黃 照達根據2019年遊 行的情形所做。

p

黃照達作品 《難過書》。

文|曾蓮 圖|受訪者提供

一杯咖啡,一段漂泊,這是一 個關於夢想與堅持的故事。

他是Eddie Chan,一個來自香 港的咖啡師。2022年,他告別 了熟悉的故鄉,帶著太太和 女兒漂洋過海來到了英國。

在異鄉,他用一杯杯咖啡, 延續著他的香港情,更將 香港文化傳遞到世界的 另一端。走進 Eddie 故事,品味他漂泊人 生中的咖啡香。

啡嚐人生: 從東方之珠到英倫小 鎮

Eddie 與咖啡的緣份始於 2003 年。當時,他是一名熱愛攝影的傳媒 人,和朋友在香港開了一間創意咖啡 店,不單止提供咖啡,還展示攝影作 品。 2012 年,他首次在香港引入「用 咖啡沖菲林」技術,用咖啡代替傳統 黑白顯影藥水沖曬底片。

「其實是很有趣的,香港人就很 習慣。你在香港去一間咖啡店,或者 咖啡廳,吃的東西都是很 fusion 的。 因為香港是個很多元文化的地方,本 身就是很 fusion(多元化)的。」這是 Eddie 對香港美食的看法。

在 Eddie 看來,經營咖啡 店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更是一 個「以啡會友」的好機會。他認 識了許多朋友,其中一位是來 自日本的插畫師 Mango Naoko。 Mango 被咖啡店的獨特氛圍深深 吸引,創作了一幅以貓咪為主角 的明信片送給 Eddie,生動地描繪 了咖啡店的日常。這張明信片, 也見證了 Eddie 和 Mango 之間深 厚的友誼。Mango 不僅是咖啡店的 常客,更是 Eddie 創業路上的好夥 伴。這些年來,Mango 在香港成為 小有名氣的插畫師,Eddie 的咖啡店 也一直支持她的創作,寄賣她的作 品。咖啡香和藝術,就這樣在「One Little Room」裡交織。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後,香港 政治、經濟形勢每況愈下,香港的結 業潮一波接一波,很多良心小店都被 迫結業。

「說了再見,約定再見。」這句看 似樂觀的告別,卻隱藏著 Eddie 內心 的無奈與迷茫。告別的不僅僅是一間 咖啡店,更是 Eddie 在香港的一段人 生。前路未卜,Eddie 只能帶著這份不 捨和迷茫,踏上未知的旅程。

p 插畫師Mango 在咖啡店畫 畫,引起 Eddie注意。

u插畫師 Mango和 Eddie的合 照。

啡嚐人生

香港咖啡師的 英倫創業記

英倫「One Little Room 」: 濃濃香港情

2022 年,Eddie 帶著家人移民英國。 Nottingham,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切從零開始。

「其實我來了英國第一年就沒有特別做事 的,主要是照顧女兒和想安定整個生活。」

初到異鄉,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種種困 難讓 Eddie 感到迷茫。但他從未忘記心中的咖 啡夢,他渴望在異國他鄉找到新的開始。

「因為以前在香港做咖啡,就很想到處去喝 咖啡,找不同的咖啡店去坐坐。」

一次偶然的機會,Eddie 發現了一間正在 轉讓的社區咖啡店。這間小店,讓他想起了 「One Little Room 」。他決定接手這間咖啡店, 並將其命名為「Espresso Gallery by One Little Room」,希望能在異鄉延續他的咖啡夢。

「剛好就去到現在我接手的那間店,去喝咖 啡,店主就在那裡和我們聊天,原來他就放緊 頂手,我們就慢慢聊著聊著就聊出結果來了。」

啡嚐人生

香港咖啡師的 英倫創業記

p香港攝影記者協會2021年度香港新聞照片展。

pEddie頂手了英國社區咖啡店Espresso Gallery, 在異鄉延續咖啡夢。

鏡頭與咖啡:記錄香港 連結世界

他接手後,Eddie 保留了原有的招牌和員工, 希望能讓當地人感受到這間店的溫度和歷史。同 時,他也將香港的元素融入其中,例如用《牛津 字典》的書頁裝飾牆面,讓香港客人感到親切。

Eddie 將香港咖啡店的特色帶到英國,店內 不僅有融合中西元素的創意菜單,還有專為香 港人準備的「隱藏菜單」,如薯仔糕、臘味意粉 等。這些家鄉的味道,總能喚起離鄉遊子們內心 深處的那份鄉愁和記憶。

「因為薯仔糕其實就是一些潮州很傳統的糕 點,但是年輕一些在香港生活過的潮州香港人其 實都不是很知道的,因為父母都未必做。」

Eddie 的咖啡店,不光是提供美食,更是香 港人在異鄉的「聚腳地」,一個溫暖的家。憑藉 著對香港味道的堅持和對烹飪的熱情,Eddie 在 廚房裡不斷嘗試,用有限的英國食材,努力還原 記憶中的家鄉美味。

Eddie 的咖啡店憑藉著獨特的亞洲風味和溫 馨的氛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香港移民和英國本 地客人。他用美食和咖啡,搭建起了一座連接香 港與英國的文化之橋。

2023 年,Eddie 在咖啡店舉辦了一場名為 「前線 焦點」的香港新聞攝影展。展覽展出了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2021 年度的新聞攝影作品, 這些作品記錄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和民眾的生活。

「(反應)很好啊,有些人是專門過來看, 也有些是不知道的,但是來到看到的時候大家也 會互相鼓勵一下,也都覺得很難得有這樣的場地 可以看到一些香港的新聞圖片。」

這場攝影展吸引了眾多香港移民和英國本地 人前來參觀。英國本地居民觀眾透過照片了解香 港的社會現況,而香港移民則在照片中找到了共 鳴和慰藉。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座連 接香港與英國、促進文化交流的橋樑。

「甚至其實本地的英國客人,他們看到的時 候也會問,雖然我們有中英文的圖片說明,但是 他們也想了解多一點,究竟為什麼會發生照片上 所展示的那些事。」

在經營咖啡店的過程中,Eddie 不僅找到了 事業的新方向,也重拾了生活的平衡。但他深 知,這場漂泊之旅帶來的改變,遠不止他一人。

p英國咖啡店新年期間特別菜式——潮式薯仔糕。

pEddie和孩子在英國。

慢下來的幸福:漂泊歲月啡常情

「很大的分別,我們以前就沒有被姐姐帶大 的。但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以前到我們收店, 我收了店,太太收工回家,其實是八點多,八點 多才吃飯。小朋友洗澡弄完,小朋友要十一點多 才睡。如果十一點多才睡覺,隔天七點多起床, 其實每次都是打仗,又扭計又怎樣。 」

Eddie 一家人的生活節奏慢了下來,多了陪 伴家人的時間,多了和太太「拍拖」的機會,多 了和孩子們在公園玩耍的樂趣。他們的生活變得 更簡單、更自然,也更幸福。

「我們現在就覺得非常好,因為小朋友九點 就睡覺,因為我們六點多就吃晚餐。他們吃完飯 休息一會兒,看電視,輕輕鬆鬆,九點就睡覺。 我覺得起碼對小朋友來說,我自己的 他們生活正常了。

Eddie 坦言,漂流的生活讓他學會了珍惜當 下,感恩生活。他也意識到,夢想不一定要轟 轟烈烈,平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 幸福。

「我會形容自己好彩(很幸運),我看 到有些離開了香港的人,去到不同地方生 活,都未必真的很適應,因為始終都不容易, 大家都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幾十年,成長了幾十 年,突然間去另一個地方。

未來,Eddie

為當地社區和香港移民提供一個溫暖的港灣。他 也期待能有更多機會與 Mango 合作,讓更多人 領略香港的文化魅力。

Eddie 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即使面對生活 的風雨,只要心懷熱愛,勇於追夢,就能找到屬 於自己的那片天空。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可以 用自己的方式,延續家鄉的情感,傳遞文化的魅 力。漂泊,也可以是一種精彩的人生。◇

英國咖啡店隱藏菜 單——花椒麻香家香 膶腸炒意粉。 q

2024年 英國大選初考

文|黃偉國

我身為香港人看今 年 7 月 4 日的英國大 選,簡直是百般滋味在 心頭: 一、終於可以用自 己的手投票選國會議員,然後取得議席最多的 政府成為執政黨,並且推舉黨主席成為首相。 反之,香港由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講「八八直 選」,到 1997 年後港人希望中共實踐《基本法》 的承諾「行政長官及立法會一人一票由普選產 生」。然後中共一如既往的踐踏當初對港人的 承諾;但在 2024 年的今天,我 可以用我的選票在異地選議員加 首相,這真的是歷史的偶然?差 錯?諷刺?還是意外?

二、英國的大選,可以算是 2021 年香港英國(海外)護照 簽證計劃推出以來,第一批透過 此方式來英的香港人經歷的第三 件本土的重要政治歷史大事:由 2022 年 6 月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 登基七十周年的白金禧慶祝,到 2022 年 9 月英女皇駕崩;查理 斯王子繼位成為英皇查理三世。 然後英國在保守黨治下換了兩次 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卓慧絲(Liz Truss)及現任的辛偉誠(Rishi Sunak)。作為一 個民主體制上運作成熟的國家,縱然國內有不同 涉及經濟、醫療、教育、市政及治安等問題,但 不單只能夠維持政局穩定,更重要的是民眾可以 透過選票和平更換執政黨,實踐權力和平交接。

三、作為初來乍到的香港人,對英國政治完 全不熟悉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無論是以為英國只 有保守黨和工黨。保守黨主要的支持者來自工 商界和中小企業,有點像香港的自由黨,又以 為「生意佬一定識經濟」,由此引申出只有保守 黨能夠救英國經濟;但實際上,雖然英國比起歐 洲其他國家的通脹及物價已經不算高,失業率能 維持 3% 左右;但民眾不滿執政黨未能有效控制

能源價格,加上工資變化不大,使到生活成本 上升。執政 14 年以來,英國人平均 GDP 成長 率每年僅有 0.8%,是二次大戰後歷史上最差的 成績,更是唯一沒有達到 1% 或以上的案例(註 1)。

當然,還有不少移英港人以為因為約翰遜 才有英國(海外)護照簽證計劃,但事實上由 2019 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受到特區政府及中共的 鎮壓,2020 年推出《港區國安法》,朝野上下相 繼對中共強硬表態,英國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自 由民主黨議員卡邁克爾(Alistair Carmichael)起 草草案,授予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持有者(BNO) 英國永居權,並授予那些 1997 年以後出生的、 目前無權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的人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權 利,這個法案在英國下議院獲得 跨黨派支持,導致英方於 2021 年 1 月推出 BN(O) 簽證計劃(註 2)。

四、至於工黨,認識的香港 人更少。在英國近三年的時間裡 面,在港人的社交活動、即時通 訊平台等地方,甚少聽到香港人 提及工黨;即使有提及,似乎偏 向負面:「左膠」、凡事反對派、 不熟悉經濟政策、只是不斷提出 加稅解決財政問題等。當然,在 英港人似乎忽略由於保守黨已經執政 14 年,施 政早已乏善可陳,而且又經歷政治醜聞,無論是 在 2021 年 11 月武漢肺炎期間約翰遜和辛偉誠 違反防疫禁令與同事舉行派對,史稱「派對門」 (Partygate);與香港 2022 年 1 月洪為民生日派 對事件(又稱為「洪門宴」或「(港版)派對門」) 相似。最終導致約翰遜宣布辭職。國人早已對保 守黨失去信心。以我住居的城鎮沃金(Woking) 為例,在保守黨治下的市議會爆發醜聞:由於推 動市中心重建、興建摩天大樓、借款 110 萬鎊予 當地私立學校,以及大規模收購酒店和農田, 在沒有完整規劃下令到項目管理混亂,加上缺 乏財務危機意識,令到沃金市政府在疫情後「爆 煲」。結果,2023 年 5 月地方選舉,自由民主 香港及涉及中國 和香港的議題, 包括政治、經濟 及文化滲透、跨 境打壓、國家安 全等能否成為大 選的重要議題?

黨踢走保守黨取得執政權後承擔執爛攤子的責任 (註 3)。

五、最後,哪一個英國政黨較為香港人所接 受?根據自由亞洲電台今年 4 月引述 Vote4HK 進行的網上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在 1,220 名合資 格受訪者當中,接近一半受訪者表示自己沒有政 黨傾向(31.2%)或表示「不知道」(13.4%)。

而在英國三大政黨中,執政保守黨仍獲最多受訪 港人支持(20.8%),其次是自由民主黨(15.9%) 和工黨(7.2%)。不過 V4HK 表示,保守黨在港 人群體中的領先優勢已明顯縮小。

筆者發現其中一名在沃金厄姆 (Wokingham)選區的候選人保守黨議員露西. 德梅里 (Lucy Demery) 在香港長大並生活了 17 年,並聲稱曾與港人一起和平抗議中共的統治 (註 5)。

自由民主黨在其參選政綱中表示支持香港、 台灣及維吾爾人,並列舉多項措施表明對華立 場,包括繼續爭取填補英國國民(海外)簽證 的政策漏洞,以及在國會爭取延長向 BN(O) 港 人相關撥款的年期(註 6);並且在任期間,拓 展資助計劃幫助持 BNO 的居英港人融入英國 (註 7)。

六、總括而言,雖然移英港人佔全國選民的 比例很少,但在某些關鍵的選區能否發揮「關鍵 少數」的作用?香港及涉及中國和香港的議題, 包括政治、經濟及文化滲透、跨境打壓、國家安 全等能否成為大選的重要議題?在下一次的全國 大選,有沒有移英港人能夠成為國會選舉的候選 人,並且順利當選成為議員?(成文日期 6 月 26 日)◇

【註釋】

(註1)〈數說 2024 英國大選:為保守黨的14 年「埋 單」,英國經濟誰來救?〉,《端傳媒》,2024 年6月5日。 (註 2)〈COOTL實教育|英國對華政策(一):保守 黨〉,《追新聞》,2024 年5月25日。 (註 3)〈英國市政府「破產」之謎專題.Woking(四之 三)|富人區Woking負債 26 億鎊 「財政黑洞」如何形 成?〉,《追新聞》,2023年9月30日。

(註4)〈調查:移英港人或左右大選關鍵議席 關注對 華、港政策支持制裁〉,《自由亞洲電台》,2024 年 4月25 日。 (註5)〈英國大選在即:BNO港人影響力顯現 候選人 紛紛表態支持〉,《美國之音》,2024 年6月18日。

(註6)〈英大選四黨政綱出台 自民黨明言與台建立關 係 評論:港人意向按中港政策搖擺〉,《自由亞洲電 台》,2024 年6月19日。

(註7)〈英國大選|首個政黨發政綱撐港人 自民黨承諾 爭取放寬 BNO 簽證〉,《棱角媒體》,2024 年6月10日。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逾 60 港人英國買樓遇騙

根據其官方網站簡介,英國創城地產 2012 年成立, 為一站式服務管理公司,包括投資、買賣、長租、 短租、睇樓、驗樓、裝修、維修,以至稅務資產管 理等等,聲稱協助管理資產市值超過10億港元。

(英國創城地產網頁截圖)

【大紀元記者袁康妮香港 報導】近年不少港人選擇 移居到英國,曼城就是其 中一個落腳兼置業熱點。

但有在英港人開設的地產 公司疑似「騙香港人錢」, 除了私吞為業主所收租金, 更涉嫌租上租、用單位種 植大麻等惡行,更令不少苦 主叫苦連天,有冤無路訴。

有在英港人開設的地產公司 疑似「呃香港人錢」,除了 私吞為業主所收租金,更涉 嫌租上租、用單位種植大麻 等惡行,更令不少苦主叫苦 連天,有冤無路訴。

主在社交平台成立「苦主大聯盟」,已有逾二千苦主 加入群組,有消息指事件涉及金額逾千萬。有不少苦 主發帖表示物業一直由曼城的中介公司「創城地產」負 責管理,但自二三月份開始未有收到租金,打電話及 WhatsApp 亦未能聯絡對方。

收租後沒轉交業主 稱員工偷取款項

其中一位事主張小姐向本報記者表示,經朋友介紹認識創城地 產,知道他們在香港舉辦過推銷活動,最初的管理「還可以」。張 小姐在 2021 年在曼城買入一個單位,四個房間獨立出租,每月所 收租金為大約 1,500 鎊。但其中一名經創城介紹的租客在單位內吸 毒,以至其餘三個房間的租客退租,張小姐提到已經通知創城地產 終止與該名租客的租約,於 22 年 1 月尾完結後並沒有再簽新約, 但至今仍被「租霸」霸佔未能收回,惟有向法庭申請驅逐令。

另一個問題是該名租客的租金交給創城,但 2024 年開始,他 們所收到的租金款項並沒有轉交業主,負責人僅稱是內部有員工偷 取款項,只著業主一直等待。張小姐其後到英國曼城警署報案,至 今仍未取回全部租金。她提到苦主有 60 至 100 人左右,均被創城 以不同手法騙款以致損失。

英國房子曾經被譽 為磚頭銀行,廣受 投資者的喜愛。尤 其國安法之後,越 來越多的港人融入 到投資英國房產的 大潮中。

涉款過億

公司兩位負責人,分別為葉謙信及陳啟麟。

(英國創城地產YouTube影片截圖)

四年樓契仍未能轉名 公司以不同藉口一直拖延

另一名苦主 Josie 接受 YouTube 頻道「安迪工房」訪問講述事件。

Josie 是一位老師,約三四年前,經廣告知道有香港中介與創城地產在 港銷售樓盤,指他們打著「香港人幫香港人」的旗號,「我們大家都覺 得是一個救命草,好開心找到個香港 agent」。她其後經中介公司購買 7 層英國二手物業作為投資,由香港中介公司至律師及找樓盤均由地 產公司安排,但經過接近 4 年時間,樓契仍未轉名到買家,「我給了幾 百萬,但是 land registry(土地註冊)都沒有我的名字」。事主一直追 問,但該公司以英國人辦事效率低及疫情為由一直拖延。

由於物業仍未轉名,市政府發電郵給 Josie 表示將會沒收 7 間物 業,因涉事地產公司未有協助買家回覆政府文件及支付物業稅項,「其 實這幾年我收不到樓,我都有給兩萬港幣左右交給肇事地產公司幫我 報(物業)稅,收了我錢但是沒有做事。」其後 Josie 要另聘英國律師 為她處理包括轉名等手續。現時已展開訴訟程序,從法律文件顯示, 樓契仍然是該地產公司職員的名字,物業金額已經支付,「其實到現在 都不知道在誰那裡,是地產公司還是(對方)律師,還是賣家那裡。」

轉給不知明租客 單位內種大麻

Josie

與張小姐一樣,都遇上「收不到錢」的情況,她 7 間樓宇當 中,有兩間近兩年從未收過租金,「那個租客現在還在租,他說可以 幫我們拍影片並且寫證明,這兩年一直有交租,但那間公司用現金收 (租),(還)不斷跟業主講他們(租客)沒有交租」,Josie 現時已將 7 層物業的管理權交給另一間地產公司管理。

更嚴重的是,Josie 指該地產公司未經屋主同意租給不知明的租客, 結果有苦主發現「那間公司拿來種大麻」,指原來地產公司與種植大麻 公司屬同一老闆。

發電郵指財政困難 疑另起爐灶

有事主親自飛往英國曼城,前往地產公司的辦事處但無人應門, 至今未能聯絡相關負責人。早前涉事地產公司發電郵,公告暫停營運 有財政困難。Josie 發現該地產公司疑似另起爐灶,呼籲涉事地產公司 聯絡苦主及盡快轉移業權,「希望那間公司出來負責,幫我們解決這件 事,不要再開第二第三第四間公司,不斷去欺騙我們香港人」,利用 「香港人幫香港人」的口號,令港人疏於防範。

翻查英國政府網頁,該公司的兩位負責人分別為Chan Kai Lun及Yip Him Shun。(英國政府網頁截圖)

不時接受傳媒訪問 提供在英買樓資訊

涉事的在英港人地產公司名為「英國創城地產」,根 據其官方網站簡介,英國創城地產 2012 年成立,是一所 由 3 位港人所創立,紮根曼城逾十年,為一站式服務管 理公司,包括投資、買賣、長租、短租、睇樓、驗樓、 裝修、維修,以至稅務資產管理等等,聲稱協助管理資 產市值超過 10 億港元。

翻查英國政府網頁,該公司的兩位負責人分別為 Chan Kai Lun(41 歲)及 Yip Him Shun(38 歲),前者 中文譯名為「陳啟麟」,後者中文譯名為「葉謙信」。該 地產公司不時接受傳媒訪問,亦有與一些已移居英國的 知名人士合作,提供在英國買樓資訊。

目前已有約 60 名苦主在英國當地聘請律師提出訴 訟,初步消息指,今次事件涉及款項逾億港元。多名苦 主已經在英國當地報案,但他們指英國警方「根本不想 理」或不願提供協助,只著苦主們嘗試調解,至兩個月前 才獲跟進調查。本報曾嘗試聯絡公司兩位負責人,但至 截稿前仍未能成功聯絡上,同一時間其官方網站只餘一 片空白;另外記者亦曾電郵曼城警方詢問調查進度,但 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記者近日嘗試再瀏覽網站,發現網站已經變成一片空白。

(英國創城地產網頁截圖)

移居英國兩年有感(二)

(上回說到:被國安 警安排一次「不落 簿、不開機」約見, 告知只是「交個朋 友,大家認識一下, 了解多一些」的、長 達近三小時會談後, 收拾行裝,把需託運 來英的東西裝箱,交 給託運公司。)

文|鍾劍華

4 月 22 日星期五, 距離開香港前兩天,我仍 然如常主持香港民意研究 所恆常民調發佈會,繼續 批評政府,告訴公眾及政 府,民調數據如何說明在市民心目中,特首及那些 官員的表現如何窩囊,香港人有多不滿他們。

那一個多月,我繼續恆常工作,準備往英行 程。要做和應做的事,多不勝數,沒完沒了。連抵 英國後於哪裏落腳,居住地點,生活如何安排等 等,均沒從長計議。至動身前兩個星期,才確定朋 友 Benson 黃偉國的收容,暫居他家,心存感激至 今。

4 月 24 日那天,隻身一人帶着一件隨身行李, 一件託運行李到香港國際機場。我從未遇過機場如 此冷清,90 個登機閘口,只有八個開通。抵達機 場約是早上 11:00,電子牌顯示由此刻至午夜,只 有十多航班在這曾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起飛。

機場內外,有些明顯不是旅客的人物四處走 動,拿着外形相約的公文包,手持電話,多是政府 人員。我聽過一些朋友離境時在機場被滋擾的故 事。滋擾者,除了警察,還有《文滙》、《大公》那 一類屎眼傳媒的所謂記者。

我不太憂慮會在機場閘口被攔截。在機場把人 攔下可大可小,之前只有《蘋果日報》一位高層受 到這種待遇,我不認為自己是那麼重要,值得如此 禮待。我也不覺得受到監視。核酸檢驗後,拿過報 告,證明沒有染疫,隨之登機。

登機前的四個小時,寫了兩首詩詞,放上 Facebook,看懂的會估知我將離開香港的暗示。當 時心裏五味紛陳,既不捨,也難過,又不忿。我從 沒計劃移民,一直以香港為家,熱愛香港,覺得自 有能力、有意回報這生我育我的社會,上半生的職 志均在香港。

這香港已不一樣,我所熟知的香港已被扭曲變 形。我期望香港社會有機會復原,「光復香港」那 四個字,瞬間變得很有現實意義,一個美好的期 待。

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編寫自己在英的生活,或者有 沒有人會敘述我留英如何繼續為香港社會的復原 而努力。我不知道可作什麼貢獻,但我知道:有 一口氣,就要點一盞燈,不能辜負離鄉別井的代 價而保住的意志自由。

我給自己說,抵英後,絕對不能辜負以離鄉別 井作代價,為保住個人意志自由,定要繼續評論香 港事,不容許香港成為一個失語社會,繼續為香港 發聲,盡己綿力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

離港事,喻我不要張揚,勸誡我不要低估當時 香港政權的卑劣,故我十分低調,故知道的朋友不 多。在機場,想想自己是否香港「逃兵」?兩天 前,我還在民調發佈會大辭炎炎,現在「突然」離 開香港,是否應該有個交代,有個說法?

進入航班機艙入座後,這種「逃兵」的「罪疚 感」突然濃得化不開,排遣不了。飛機緩緩爬升, 我真的踏上逃兵之旅,趁在新加坡轉機的幾小時航 程,寫下《不願當逃兵,無奈要避秦》一文,算是 暫別香港的記念。在新加坡樟宜機場,等候轉機那 兩個多小時,把文章貼上 Facebook。數分鐘後, 電話響個不停,有來自朋友的,有來自新聞界的, 直到我要從新加坡飛往倫敦的航班。

後傳:未來歲月會如何

在英國生活了兩年,很多事及生活感受常在心 頭,足堪分享,將來有機會再說吧。

簡單而言,我在這裏生活還是很自在。在香港 時,或許有些自己察覺不到的憂慮與恐懼,抵英後 慢慢放鬆下來。現再不需要擔心晨早有警察登門這 樣荒謬的事;在這兒可以對任何事物暢所欲言,沒 有那些極為可笑的所謂紅線,不需要面對香港社會 每天出現來自權勢的虛假與恐嚇。

兩年間,香港發生太多令人難過、憤怒的事。 很多認識的朋友,包括民意代表、公眾人物、新世 代菁英,還有黎智英及其他曾對香港作出重大貢獻 的人物,仍然身陷囹圄。每念及此,既傷感,也慶 幸。慶幸 2022 年初那兩個月的眾多偶然,把我推

上這條以前從沒有想過的逃兵之路。

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編寫自己在英生活,或者有 沒有人會敘述我留英如何繼續為香港社會的復原而 努力。我不知道可作什麼貢獻,但我知道:有一口 氣,就要點一盞燈,不能辜負離鄉別井的代價而保 住的意志自由。

這個「後傳」不可能現在寫,也不知有沒有人 寫。只能說,此刻無悔,但充滿遺憾。

身體比在香港時好多了,享受英國的田野莊 園。與住處周圍的英國本地朋友相處融洽,也認識 不少香港過來的朋友。欣賞大部份英國人的文明有 禮;喜歡英國社會的文化氣息;對英國各種社會制 度更切身體會。進一步確認及肯定,一個國家是否 文明,從來不在於有沒有幾千年所謂光榮歷史,也 不在於有沒有什麼自以為正確及不容批評的黨及政 治領導。制度合理,才是人民生活幸福的最可靠依 託。

偶有朋友來英,久別重逢,倍感溫馨,特別珍 惜。很高興大部份近年來英的香港人,均互相幫 忙,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多數人仍心懷香港。於 適應及融入英國社會,頗多移英港人持續以「香港 人」這身份自居。

現在看來,要香港得以康復,將是一條漫漫長 路,未敢肯定自己能走多遠,更難說自己能否走到 那個想像中的完美終點。路還是要走的,魯迅說: 「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其為路。」

此刻我只知道,將來如有後傳,將會記錄我還 是努力不斷與同路人一起,並肩致力走上這條令香 港光復過來之路。仍然殷切盼望,「有一天可以完 全沒有顧慮地回香港」。將來如果有後傳,真的 會有這一句嗎? 2024 年 5 月 13 日◇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六七暴動離港 從港人變成 加拿大公民的身份認同

文、攝影|楊欣文

不是每個人生都能成為傳奇,但每個人生肯定都有故事。與父母隨移民潮飄洋過海,半個多 世紀後,當年那個離開香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從新開始學預科剛畢業的香港年輕人,已經摘 下了那副厚重的近視眼鏡,一切卻看得更清楚了。坐在記者面前的是退休律師陶永強,分享 自己離開香港以後的人生經歷,如何融入加拿大社會。

1. 香港人移民的原因何其相似

陶永強在 19 歲時跟著父母移民到加拿大。那是 1968 年,「六七暴動」過後,香港出現了一個不算太大的移民潮。

陶永強表示:「『六七暴動』對當時香港的社會影響很 大,尤其是對共產政權,香港人有一種深刻的恐懼感。我們 是第一批走的,父母都是教書先生,當時就提早退休過來。

他們覺得自己又不是生意人,沒甚麼捨不得、放不下的。」

陶永強的父親退休前在香港新界的小學做校長,不過來 香港之前,他曾在大陸的一個國民黨空軍學校當過秘書。

「雖然父親不是一個政治人物,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始終 是國民黨體制內的人,他的上司是某某空軍的長官。」陶永 強講出了父母憂慮的原因。

2. 心理重建比生活重建更困難

他們移民時,恰好遇上加拿大很需要新移民,所以當時 在政府政策和很多方面,其實都是有利於新移民的。

陶永強舉例:「比如當時我父母想讀作為第二語言的英 語,政府直接是有錢給你,差不多是幫助你的生活費,用這 樣的形式,讓你可以去上課。雖然只是兩三個月的時間,但 那也是一件讓你感覺很暖心的事情,對新移民來說是有幫助 的。」

談到如何適應海外的生活,陶永強覺得,對於不同時期 的移民來講,所遇見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有時候會困難 一些,但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要克服的困難。他自認社交方 面是自己的弱項,當時適應的那段時間比較長,幸運的是問 題最後都逐一克服了。

3. 主動參加各種活動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入讀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UT)後,陶永 強感到最大的困難就是難以跟同班同學立刻交上朋友。

雖然多倫多的華人學生不算少,但班級比較大,一時間 沒那麼容易認識到人。後來他轉到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讀書,很快就知道卑詩大學有同學 會。他以前在香港讀中學的時候,有參與學生會、辦學生活 動的經歷,也做過雜誌的編輯,對這些方面有興趣,也有經 驗和能力,並且願意去承擔一些責任,所以他加入了卑詩大 學的中國同學會。

很幸運,參加這個學生會的人大部份都是從香港過來讀 書的學生,而且背景相似,他很快就克服了不少困難,在大 學裏有了一群能在一起玩、互相欣賞、幫助的朋友。陶永強 覺得,這對於作為學生的他來說十分重要。

陶永強表示,來到溫哥華時,很幸運,一些為華人服務 的新團體剛剛開始組建,包括當時的中僑互助會和中華文化 中心,這些新組織更需要大家的參與。於是就與大家一起開 始搞組織,由此也建立起了與那些朋友持續幾十年的友誼。

他的體會是:「還是那一句,視乎你個人的機遇,但是 你自己的努力都很重要。儘量不要怕吃虧,不要怕要花一點 時間。當然我們不是功利主義,或者要求一些甚麼的回報。 當你參與,自然地,你有了多一些機會,你可以接觸人、會 學到很多新的東西,也結交了一些朋友。」

從香港人變成加拿大公民的身份認同歷程

1. 從想回頭到繼續向前走

陶永強表示:「當初移民,當你遇到不適應的困難時, 很自然也就想回頭,也很自然會想繼續跟自己在香港的舊 同學、舊朋友保持某種聯繫,把對方當成了傾訴的對象, 而不是在本地找新的朋友。」

以前還沒有這些電子郵件等的東西,相隔這麼遠,靠 寫信,是很難長久維持關係的。

對於陶永強來說,身份 認同的問題是過了若干年 後,才慢慢明朗化的。

「我們家當時環境雖然 不差,但不是很富裕,我不 可能隨時往返於香港和加拿 大之間去玩和找朋友。移民 加拿大七年後,才有一次機 會回去。但回去後,發現有 很多東西已經不一樣了,連 氣候和環境都不習慣了。」

「於是,很自然就要 想,我如何繼續在加拿大更 好地改善自己的環境,更加 投入這裏的社會,更加覺 得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份 子。」

後來,他把這段經歷, 寫入了自己的著作《蜻蜓的 複眼:一個海外華人疏落的 夢》裏。

陶永強著作《蜻蜓的複眼: 一個海外華人疏落的夢》書 影。

2. 理念的忠誠與身份的忠誠

成為加拿大人後,陶永強從自己的觀察中發現,對於 海外華人來說,「忠誠是個很微妙的問題,也造成了很多移 民的困擾。」

記者好奇,移民入籍後,如果原居國和現居國出現紛 爭,譬如在中國和加拿大是一個敵對的立場的時候,你站 在哪一邊呢?

陶永強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這不同於你去 看世運會,幫哪一邊去搖旗吶喊。」

「如果中國隊與加拿大隊比賽,你可能既為加拿大隊歡 呼也為中國隊喝彩,都是可能的。但是,在 COVID 這個 疫情出現之後,外界開始質疑中國(中共)政府官方的立 場,如果加拿大因為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採取跟中國(中 共)敵對立場,甚至萬一將來有戰爭的話,那時作為一個 身居加拿大的華人,你的立場又該如何?我有個朋友,曾 經跟他兒子談到這個問題,他兒子曾問他:如果加拿大跟 中國開戰,你站在哪一邊?他不知如何回答。」

陶永強曾在一篇文章中談論過「三種忠誠」,是對著名 作家劉賓雁的名作《第二種忠誠》的思考和有感而發。

在海外華人的立場,他覺得:「所謂忠誠是甚麼一回事 呢?當我們入籍的時候,我們宣誓效忠當時的英女王,現 在是英王。那是否說既然我作為加拿大人,如果加拿大向 中國宣戰,那我自然就站在加拿大這邊,中國就是我的敵 人了呢?我的分析是,當我們宣誓效忠,並不是宣誓一個 無條件、不經思考的忠誠。當你在這裏入籍、宣誓效忠加 拿大後,如果加拿大和中國開戰。你就要分析,那個衝突 原因在哪裏,是與非在哪裏。」

陶永強認為:「我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我對加拿大的忠 誠是講真話。如果加拿大的戰爭是錯的,我是絕對有責任 去向加拿大政府說不;相反,如果加拿大站在正義那邊、 是對的,即使敵對那邊是我的祖國,我也支持加拿大。我 對忠誠的理解,絕對不是因我身份的關係,我必須要怎麼 做,而是我仍然要用我自己的思考,去分辨是非,然後決 定我應該站在哪一邊。如果加拿大的戰爭決定是錯的,我 反對這個戰爭,這不是對加拿大不忠,反而是對加拿大的 忠誠。」

3. 要葉落歸根還是落地生根

p 陶永強律師 在「六七暴 動」後隨父 母以移民加 拿大,分享 自己從港人 變成加拿大 公民的身份 認同。 ( 底圖 : Unsplash)

老一輩的華人一直抱有「落葉歸根」的觀念,但近年 來,海外華人更多地接受了「落地生根」的觀點。 「現在的華人真的散佈世界各地,我覺得作為一個華 人,胸懷和以前一代、或前幾代華人很不同了。越來越多 在海外的華人,都發覺其實我們在當地,尤其在民主自由 的社會,能夠更加發揮自己所長,更加能夠為當地的社會 盡我們一份作為公民的責任;同時更進一步,我們只要能 力許可,我們還可以站在我們現在的土地上,對祖國、對 世界其它的地方,也都盡我們的一分力量。所以我覺得落 地生根反而是一個最合理、對自己個人和社會都是更加好 的想法。」

上接P15

融入多元文化的環境履行公民義務

1. 所謂融入是雙向的 身份認同的問題解決後,新移民就要真正 融入當地社會。

陶永強表示:「融入是雙向的,英文叫 two way street。首先要當地的社會接納。如果你去 到一個地方,它是排斥你、歧視你、不給你機 會、甚至打壓你,也不是說就沒有辦法,前輩 華人來到時,就是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經過 艱苦的努力,慢慢地改變了這環境,克服了困 難。」

「現在加拿大社會相對比較開放,歡迎、也 協助新移民融入這個社會,我們自己也應該懷 抱著一個這樣的心態,去學習、去欣賞這個地 方,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的環境。這裏的社會 制度不是完美的,正因為它有缺陷,我們才可 以發揮我們自己長處去改善它,令我們的生活 更加有意義。」

2. 受過創傷的人需要更多的關懷

對於一些 2019 年經歷過社會運動之後來到 加拿大的香港人,陶永強覺得他們要融入本地 的社會困難會大一些,因為他們受過的創傷很 重,不容易放下自己的那些經歷,去投入加拿 大。

所謂的投入,自然也會跟如何去為香港民 主自由出一份力有關,那是有待時間慢慢去治 療的,所以,這些朋友更加需要幫助。當然, 很多人都有一種自然的適應能力。

他說,如果這裏的組織、這裏的朋友能夠 提供一些幫助給他們,讓他們覺得在這裏不是 孤獨無援;鼓勵他們多參加本地的活動,讓他 們覺得這裏的東西,我也可以參與,也有些成 就感,他們可能慢慢會增加對這裏的認同。幸 好這裏也有如公民協進會等的多種組織能夠提 供一些協助。

3. 中華傳統文化被西方社會接納

陶永強認為,在多元文化的社會,「傳統文 化」不但不會成為融入這裏的障礙,反而是一種 幫助。

「這裏的華人的社區並不只是由新移民組 成,有老華僑,也有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有

不同的背景。如果你有下一代再下一代,自然就 越來越植根於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公民,就要承 擔自己的責任,將這個地方建立得更好,讓下一 代和再下一代能夠好好成長,去建立他們自己的 家園。所以我覺得那個融入是不斷地去調整、去 改善的。這個制度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移 民法、種種的有形無形之間的對不同種族不公平 的地方,都可以逐步發現之後去改善。」

在文化方面,他覺得世界始終是會走向類似 加拿大這樣,是一個比較開放、包容這樣的社 會,比較願意去接觸一些不同的文化。

他認為,「現在飲食的文化明顯已經很豐富 了。文藝方面的變化我們也看到。西人、本地的 白人都會樂意去接觸從亞洲來的文化的交流活 動、文藝演出、畫作、攝影作品、電影、音樂。

加拿大三級政府和各大企業都有鼓勵和贊助發展 多元文化的活動,包括一年一度的國際龍舟節、 亞洲傳統文化節、亞洲電影節等。」

4. 公民意識與公民人格

陶永強認為,每一個社會都自然有它的問 題,包括加拿大、美國,民主自由社會,都有很 多很多的問題,有很多甚至看不到有甚麼辦法可 以解決。作為公民就會有一種憂患意識,就要擔 起這個責任,盡自己的能力去改善。

陶永強提到,他最近看了關於香港律師鄒 幸彤(前香港支聯會副主席)的電影《幸彤在監 獄》,他覺得鄒幸彤就很清晰地詮釋了甚麼叫做 公民。「生長於香港,她對香港這個地方和在這 個地方的人有一種愛護的心。當看到那個地方、 或者那些人是遇到一些很不公平、不正義的對 待,那就義無反顧地要為他們去嘗試改變那個環 境,我覺得這就是公民。」

他認為,有時候履行公民的責任是很簡單輕 易的,有時候卻要付出很慘重的代價。「我覺得 在加拿大,我自己的經歷完全就是那種幸福的公 民。在現在香港那個環境裏,鄒幸彤很不幸。她 作為支聯會的副主席,有些東西、有些話,她一 定要站穩立場,沒有選擇。」

「在中國大陸,也有很多這樣的公民,包括 一些維權律師、獨立新聞報道者、法輪功學員, 他們看到社會中龐大的不公義,就想盡自己的一 份力去指出問題所在,和嘗試去更正社會的走 向,這就是公民。」◇

LIFE IN THE UK

英國生活核心價值

文|楊穎宇

LIFE IN THE UK 有 些內容並不艱深,但意味 深遠,例如第二章「英國 的價值和原則」,對於同 樣擁抱普世價值的香港人 來說,可能只是小菜一碟,但若細心研究可發現 一些大道理,亦能印證在英生活一些現象。

有關第二章考試題目大概離不開以下兩款: 以下哪項不是英國生活的根本原則?

A 包容有着不同信仰及信念的人

B 法治

C 專制

D 民主

以下哪兩項責任是你作為英國永久居民或公 民應該遵守的?

A 尊重和遵守法律

B 每星期日到教堂參加崇拜

C 守護好你居住的地區和環境

D 服兵役

第一條相當明顯,法治、民主、不同信仰 都是英國的核心價值,所以答案是 C。至於第二 條,既然「不同信仰」是英國的價值,那麼「每 星期日到教堂參加崇拜」便不可能是答案,因為 強迫信奉基督教明顯違反英國價值;至於兵役亦 於 1960 年終止,原因是隨着科技發展,擁有現 代化武器較兵役更為重要。所以這條的答案是 A 和 C。

以上兩條題目,放諸英國生活的各個方面, 都得到廣泛印證。首先,我們談談英國廣播公 司(BBC)的英語節目。作為香港人,學習英 語的途徑,不少人選擇參與英國文化協會的課 程(中學時我記得會址在軒尼詩道夏巴對面,現 已搬到金鐘法院道),以及看 BBC 的英語節目。 YouTube 上的 BBC Learning English 頻道,共有 3 千 6 百多條短片,訂閱人數接近 7 百萬。我愛 看一個叫 BBC Six Minute English,每個系列就一 個課題設有五集六分鐘短片,除了有主持用稍慢 的語速作旁白外,還加入正常語速的相關訪問, 學英語人士多聽幾遍,便能逐漸熟習英語語境, 英語能力逐漸進步。

移民經歷,有喜 有悲,但若公然 鼓勵人們憎惡某 個族群,其實 已有hate speech (仇恨言論) 之 嫌,這在英國是 大忌,港人朋友 們務需注意,不 要貪一時口爽。

Six Minute English 中,最近有一個「政治」 系列。談到政治,如果放在中國大陸,必然會提 及習近平思想、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黨八 股。BBC 以政治為話題的英語節目,會講些什 麼內容?該五集的主題,分別是政見隨年齡改 變、婦女投票權、應否實行強迫投票、婦女參 政、美國選舉。談什麼固然重要,不談什麼可能 更重要:看完五集後,驚覺完全沒有提及過英國 王室,查理三世、威廉王子以至整個王室體制, 彷彿不曾存在。這印證了上述題目所言:民主是 英國的核心價值,提倡各式人士參政議政,甚至 介紹歷史各式抗爭人士(如爭取女性投票權人士 suffragette)是 BBC 的職責所在。

此外,宗教自由和尊重是英國另一個核心價 值。這個貌似易懂的價值,最近在香港人社群當 中受到考驗。事緣有喃嘸師傅移英,在社交媒體 出帖介紹服務,某個曼徹斯特香港谷引用相關內 容,引發港人熱議。某些傾向西方價值和生活方 式的朋友對此大肆鞭撻,認為道教與基督教相比 低人一等,甚至認為是神棍,建議香港人和喃嘸 師傅融入英國生活,不應再搞這些「封建迷信」。

港人的族內歧視,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有 機會可以另文討論,這裏首先指出,英國宗教 平等,所有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信仰,我家小 孩的學校對面便是清真寺;印度教的「排燈節」 (Diwali)是重大節日,雖然在英國不是公眾假 期,但學校有彈性安排,印度教學生可放假半 日,方便慶祝。

多元信仰甚至體現在國家大典之中。去年查 理三世的加冕禮中,安排了猶太教、回教、錫克 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巴哈伊教、拜火教 代表參加。換言之,在英國與其擁抱西方,更應 該擁抱多元。英國沒有人會在公開場合歧視別人 的宗教。相反,有香港人在回應上述港人歧視道 教的言論時寫道,英國的確需要道教喪葬禮儀服 務,因為港人離世後有可能選擇道教儀式;缺乏 這方面的專業,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人生遺憾。

行文至此,我在上述曼徹斯特香港谷中又 讀到一則留言,有人在回應一則查詢在沃靈頓 (Warrington,位於曼城與利物浦中間,為一港人 熱門聚居城市)生活應注意事項的帖文時,竟建 議樓主「遠離港人」。

移民經歷,有喜有悲,但若公然鼓勵人們憎 惡某個族群,其實已有 hate speech(仇恨言論) 之嫌,這在英國是大忌,港人朋友們務需注意, 不要貪一時口爽。◇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傭仔澳洲日記】

在大學裏做接線生

上周,我開始了一份新工作,這是一份 大學裏的臨時工作(Casual)。在澳洲,工 作類型大致可分為臨時、兼職(Part-time) 和全職(Full-time)三種。其中,臨時工作 是持工作假期簽證和學生簽證者的首選,因 為它對雇主和員工都提供了最大的靈活性, 適合季節性大量招聘和工作類型不固定的情 況。

我的新職位是考試支援主管(Exam

Support Supervisor),僅在考試期間的短短 兩周內工作,主要負責在接線中心接聽學生 的來電。這些學生打來的電話主要是關於他 們在家進行線上考試時遇到的技術問題,比 如網絡連接問題或突然斷線等。

第一天上班,我早上 8 點半就到了大學 的一間電腦室。我們被分配了耳機和一些筆 記,註冊了一個電腦軟件,然後開始接聽學 生隨時可能打來的電話。我記得接到第一通 電話時非常緊張,幸好部門提供了腳本,我 們可以按照指引進行開場白並向學生提供建 議。幾通電話後,我就變得得心應手,因為 學生的問題大同小異,解決方法也相似。不 過,每次接聽時都要面對學生焦急的語氣, 有時還要應對來自世界各地、帶有濃重口音 的學生,這真是對英語聽力的一大挑戰! 這份工作的時薪相當可觀,高達每小 時 37 澳元。隨著對工作的熟悉,我發現實 際上一整天接到的電話並不多,有時幾小時 內只有兩三通。因此,我開始帶著自己的電 腦,一邊等待電話,一邊做額外的工作,同 時賺取兩份收入。而且,全職同事似乎並不 介意,我感覺自己彷彿在天堂般的工作環境 中! 回顧疫情期間在檢測中心的接線工作, 與我現在在澳洲的工作相比,兩者簡直是天

差地別。當時,即便只是接聽一通普通電 話,主管有時會在事後審聽錄音,尋找錯 誤,這給兼職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加上公 司經常推出新產品和政策,讓人感到不知所 措,因此我沒有堅持多久就選擇辭職。相比 之下,在澳洲工作時,主管賦予我們很大的 自由度,只要我們保持禮貌,就可以用自己 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下班時,他們還會對我 們的辛勞表示感謝。關於工作改進,他們會 在識別問題後組織培訓,而不是單獨指責我 們,這是一種更加人性化的處理方式。

正如我在 Facebook 專頁上一直強調 的,我來澳洲的主要原因是我喜歡這裏的工 作文化和人際關係,這讓我每天上班時減少 了焦慮,反而享受工作。我很慶幸自己來到

澳洲,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畢業後,能夠為這 個國家作出貢獻。◇

關於傭仔

香港繪本作家傭仔,畢業於理大 設計系,曾以空少身分出版四本 繪本及一本散文作品。2020年因 疫情而失業,轉型為全職網絡創 作人, 2022 年決定以讀書方式移 民澳洲。一直夢想成為一位少女 系創作人,用創作力量和幻想, 與您分享在澳洲的生活點滴。

【傭仔澳洲日記】

我的學英文之旅

去年剛到澳洲時,我參加了一個在悉 尼舉辦的家庭聚會,在那裏遇到了一位在 當地出生長大的香港人。他用英文問我: 「你在香港讀的是國際學校嗎?你的口音 和我在香港的表弟很像。」就在上個月, 我和一些朋友去爬山時,遇到了一位在這 裏土生土長的越南人,在聊天中他問我: 「你是在臥龍崗長大的吧?」 2022 年,當我申請臥龍崗大學的碩士 課程時,我需要參加雅思考試。經過十多 年沒有參加過任何公開考試,我花了一個 月時間準備,最終取得了 8 分的成績,其 中口語部份更達到了 8.5 分。

回想起來,有這成績全賴於疫情前在 維珍航空接受的密集訓練。那時候,我每 個月至少要執飛四次前往澳洲的航班,每 趟飛行都需要九個小時。我記得剛加入這 家澳洲公司時,除了我之外,所有同事都 是澳洲人,他們會用非常快的速度交談, 最初的一兩個月,我大概只能理解他們所 說的三分之一。那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是 否真的學過英語!

後來,我開始留意他們說話時嘴巴的 動作,並試圖在心裏模仿他們的口音。漸 漸地,我開始習慣了他們的口音和說話速 度。

我還記得在小學四、五年級時,英文 課上老師會播放教育電視節目,節目中會 有外國人講著非常標準的英語。剛開始接 觸時,我幾乎聽不懂他們在說甚麼。由於 當時我上的是分早晚班的小學,有時早上 在家裏會看到國際頻道也在播放教育電視 節目,我會反覆觀看那些我聽不懂的節

目,直到我能夠聽懂為止。

到了中學,我選擇了文科,並且選修 了視覺藝術。那時,我們這群熱愛藝術的 同學會經常討論外國的電視劇和節 目,比如《絕望主婦》、《天橋驕 子》和《美國超模新秀大賽》等, 我們還會討論外國的歌手和歌 曲。加上當時的中學是一所非 常嚴格的英文學校,我們經 常要練習試卷,每周還有兩 天規定必須說英語,我記得 我還曾短暫加入過由外籍老 師帶領的辯論隊。

現在,我正在攻讀商科碩 士學位,課程幾乎全是寫作論

文。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回想起中學時 期老師教授的寫作技巧。

自從來到澳洲後,有人問我如何提高 英語水平。

老實說,根據我的個人經驗,我認為 你必須長期沉浸在語言環境中。更重要的 是,最好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 如電視劇、電影、音樂等,把學習英語變 成一種興趣。當你在享受的同時,你的 英語自然會進步。

作為一名非母語使用者,我的英語 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既然我已 經來到了澳洲,我也希望能在這方面繼 續努力,以達到母語使用者的水平為目 標。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十年樹木 百年果欄 穿梭平衡時空

油麻地果欄的流金歲月

(一)

文、圖|Sasa

凌晨時分,當大多數人都好夢 正酣,香港卻有一個地方,百 年來都沒有跟隨黑夜一起沉 睡。讓我們一起分享油麻地果 欄(水果批發市場)的流金歲 月。

t 油麻地果欄百年來都沒有隨著黑夜 一起沉睡,「茶訪天地」深入果欄,與 資深前輩及新入行的三代一窺這神秘的 「不夜城」。

油麻地的「草根生活」果欄的由來 油麻地位於九龍半島西面,19 世紀中葉前, 這裏還是一個位於官涌出海口與北面「井前角」之 間的一個海灘,為漁民泊舟之所。時代變遷,隨 著 70 年代香港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碼頭的地位 漸漸被取代,水上人家亦開始賣船上岸居住,避風 塘也因此式微。儘管如此,油麻地直到現在依然保 存著濃濃的「老香港」情懷,很多老街坊未曾搬離 此區,也有很多逾半世紀的老店仍在營業,是他們 延續著現今社會都缺乏的誠信、堅持、樸實之傳統 經商模式。還有以街市形式的經濟依然生機無限, 有廟街的露天市集、平民夜總會及熟食檔、玉器市 場、果欄等,反映著勤勞的草根階層積極的生活風 貌,這裏散發的老香港風味彌足珍貴。

油麻地果欄建於 1913 年,至今已有 111 年歷 史,經歷了 13 名港督及 5 名特首,跟香港一起經 歷了無數風風雨雨高低起跌。果欄最初是用草棚搭 建的墟市,直到 1920 年代至 1930 年代初香港政府 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差不多一式一樣;一兩層高 固定的磚石樓房,逐漸組成今貌的建築群。建成的 欄舖位於新填地街,較著名的是秀和欄,至今尚遺 留不少具戰前特色的裝潢。

欄商當時以東莞人為主,「東莞街」及「石龍 街」的命名亦由此而來。因為人流一開始便絡繹不 絕,可說是一個養活幾代香港人的地方,所以果 欄人常說他們家族是「食生果大」的。果欄前身不 但賣水果,還有蔬菜和家禽等,猶如一個巨型的市 集。後來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和臨時家禽批發市場 啟用後,油麻地果欄才正式集中變成水果批發市 場。

時光倒流 果欄發展一步一腳印 果欄是一個歷史悠久,值得我們去保育的地 方,由最初的僅 16 檔,發展至全盛期的過 400 檔, 乃至今天逾 200 檔。對於百年後的現代人仍然在這 裏做生意,很多配套設施是需要與時並進的,例如 合規格的安全電力、食水供應、消防系統、公用廁 所等等。有見及此,加上 2016 年的三級大火燒毀 十多間欄檔屋,以及晚上水果上落貨阻街及噪音擾 民。政府不時都有動議果欄搬遷計劃,甚至乎有傳 聞市建局交立法會建議活化果欄,成為第二個中環 街市,但六十多年來都只聞樓梯響。

縱使有千萬個原因應該搬離,但對果欄人來 說,這百年情又豈能被輕易地抹去呢?果欄可是展 現香港獨有特色的文化產物,其獨特之處在於殘舊 古老建築物裏見進口新鮮水果。這裏每一隅都滿載 著港人重要的集體回憶,果欄尚有的文化歲月,通 通都值得被保留下來的。

p 入夜後依舊熱鬧的果欄。

p 新鮮甜橙。

p 入夜後依舊熱鬧的果欄。

1990 年,果欄的百年建築正式被列入三級歷史 建築,其後,又在 2009 年宣布獲升至二級。有說此 舉是為了配合活化該區新的零售、餐飲、休閒及藝術 文化等用途,以及將果欄附近的地標發展成旅遊區。

要深入探討果欄歷史,那就先讓我們了解一下, 果欄位於油麻地這個曾被外間認定為龍蛇混集,不能 隨便內進的自治舊社區。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媽媽常 常提醒我不可以跟同學去油旺區的廟街、女人街、果 欄這些露天百貨攤檔逛街,她說這種地方不是我們女 孩子可以去的,那裏是會給壞人捉走的。就因為媽媽 這些囉嗦叮囑,反而引起我的好奇心,好想和同學們 一起去這些地方探險。

果欄可是展現香 港獨有特色的文 化產物,其獨特 之處在於殘舊古 老建築物裏見進 口新鮮水果。這 裏每一隅都滿載 著港人重要的集 體回憶⋯⋯

《茶訪天地之茗記舊情懷》專欄,不經不覺已經 訪問了 21 個舊香港行業。其中五個都在油麻地區, 有利和秤號的秤婆婆何太、善美影室何國盛、冠南華 第三代林卓怡、客家菜醉瓊樓姚氏父子、及百年涼茶 舖恭和堂的第一間店都在油麻地創立。還有很多很多 在油麻地的老店,我都好想趕快去拜訪他們,跟他們 以茶會友。隨後,我們將帶著 INARI 水果茶,走訪 迷宮般的油麻地果欄,拜訪從事欄商幾十年的老前輩 Dee 哥及傳承自爺爺果欄生意的年青人阿樂,讓他們 講述一下已超逾一個世紀的「果欄風雲」真實版,是 否跟電影電視中的場景相似?◇

Sasa簡介 廚藝導師、攝影導師、手 沖咖啡師、茶藝愛好者、 自由作家及攝影團領隊, 俗稱斜槓族。現居香港, 喜歡拿著相機看世界。現 職 「INARI Tea HK 」負責 人,職責是將好茶帶給愛 茶的人。以茶會友,探索 香港人香港事! 作者電郵:contact@inaritea.com

工黨領袖基爾,斯塔 默( Keir Starmer ) 在泰特現代美術館發 表演講,慶祝贏得 2024 年大選。

英國變天 工黨殊不易

文|陶冬

三大故事在上 周主導了風險資產 價格的走勢,1)拜 登在直播辯論中的 糟糕表現,讓退選 交易甚囂塵上;2)英國保守黨在選舉中遭 遇歷史性重創,工黨的「重塑英國」成為市 場主題,英鎊、英股走強;3)美國勞工資 料顯示就業放緩,非通脹交易(disinflation trade)再次出擊。三大故事的合力下,全 球多數股市上漲,債券受到追捧,石油、 貴金屬和大宗商品比翼齊飛,美元由高位 拾級而下,資金增槓桿、增風險權重。

英國大選塵埃落地,工黨在下議院選 舉中以壓倒優勢取勝,黨首施紀賢入主唐

在許多國家政壇紛紛右 轉,甚至轉向極右的大 趨勢下,英國選出了中 間偏左的政黨,也算是 一個例外。

寧街十號。這是工黨歷史上最一邊倒的選 舉勝果,在議會贏得了絕對多數,為政 府 - 議會聯手推進改革、扶持經濟奠定了基 礎。英國主流財經媒體《金融時報》以「英 國的機遇」為題,發表了編輯部評論文章。 相對於保守黨,在兩黨交替執政的歷 史上工黨屬於偏弱的角色,但是艾里遜曾 經以大票數推翻了帶領英國打贏二戰的邱 吉爾,布雷爾曾經以大票數將挾戴卓爾革 命餘威的保守黨趕下了台,這是又一次史 詩級更替。然而,與其說工黨大勝,不如 說選民拋棄了保守黨。投票率只有六成, 工黨僅獲得 34% 選票,都證明選民對工黨 和施紀賢並沒有太大熱情。

保守黨慘敗,咎由自取。卡梅倫誤判 脫歐公投形勢、詹森個人醜聞不斷、梅內 閣脫歐談判方寸大亂、Truss49 日災難性

施紀賢的政治魄 力和內閣團隊的 執政經驗都有待 考驗。最大的難 題是,財政捉襟 見肘,巧婦難為 無米之炊。在過 去十八年中,有 十四年英國的投 資是 G7 國家中最 低的。

執政、辛偉誠對內對外都缺乏領導能力,導致 了選民唾棄保守黨。工黨乃是無奈下的替代選 擇,而非真命天子,英國其它在野黨在選舉中 也表現良好就是佐證。這就決定了施紀賢並非 貝理雅。

不過,施紀賢入主唐寧街和工黨在下議院 擁有罕見的席位優勢,都意味著他們擁有改變 英國的政治資源。英國如今面臨經濟停滯、移 民兩難、住房短缺、實際收入下降、公共服務 缺失、財政赤字嚴重等一系列嚴峻考驗,迫切 需要作出大的結構性改革。

筆者認為,在維持財政相對穩定的情況 下,新內閣會以刺激經濟鼓勵投資和改善公共 服務為抓手展開工作,不過施紀賢的政治魄力 和內閣團隊的執政經驗都有待考驗。最大的難 題是,財政捉襟見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 過去十八年中,有十四年英國的投資是 G7 國 家中最低的。

在許多國家政壇紛紛右轉,甚至轉向極右 的大趨勢下,英國選出了中間偏左的政黨,也 算是一個例外。相信新政府的聚焦點會放在治 理國內的痼疾,在外交政策上可能會比較溫 和。馬克龍和朔爾茲各自陷入政治困局,給英 國增加在歐洲的影響力提供了契機。美英關係 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對華與對俄政策則可 能維持現狀。

美國 6 月非農就業新增 206K,略高過分 析員預測中位數,但是比上期超高增長有明顯 放緩,同時之前兩個月的人數被下放修正高達 111K。由於就業參與率上升,失業率反彈 0.1 點至 4.1%,為疫情結束以來最高,三個月平均 就業增長則是疫情結束以來最低。時薪和月薪 同比增長 3.9%,仍然偏高但已經是三年以來最 低的了。

實際的就業情況其實比標題所描述的更疲 弱,新增就業基本上來自醫療健康和政府部 門,大多數民間部門均錄得低增長,甚至負增 長。臨時工崗位更出現了三年來最深的下降,

公司削減崗位一般從臨時工開始。最新的就業 資料,重新燃起了市場對於聯儲早日減息的希 望,美債收益率全線下行,期貨市場對 9 月減 息的預期增強。

的確,美國經濟與需求放緩的跡象越來越 濃厚,聯儲抑制需求的貨幣政策初見成效,市 場對此有所冀求也合理。但是筆者看來,目前 的經濟下滑基本上仍屬於回歸正常水準的節 奏,經濟滑入衰退的機會並不大,物價出現反 彈的情況還不能排除,所以現在所見的資料尚 未能給予政策制定者「足夠的信心」,經濟過 熱是否徹底被控制住仍待觀察。

這是上周聯儲主席鮑威爾在 ECB 年會上 發言的核心觀點,也是 6 月初 FOMC 會議紀要 的要旨。筆者仍預測今年兩次減息,最快在 9 月,市場氣氛似乎擺向此判斷,不過一切仍取 決於未來兩個月的經濟資料。美國的關鍵數字 在於新增就業和工資增長,由此聯結個人消費 與核心 PCE 通脹,其它資料暫時均不重要。

總統拜登在電視辯論中的「災難性」表現 仍在發酵。拜登和白宮都否認了退選的可能, 不過民主黨內要求拜登讓賢的呼聲此起彼伏, 大金主們也在幕後發功。

民主黨的尷尬在於拜登之外,可堪大用的 候補人才很少,現任副總統賀錦麗的民望和領 導能力不足,加州州長紐森和密歇根州州長惠 特默則在準備 2028 年選舉,不願過早與特朗普 交手。場外賭博市場看好特朗普當選有一定道 理,不過共和黨能否橫掃參眾兩院就有待觀察。

本周焦點 1)英國大選結果,意味著南轅 北轍的政策走向;2)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國會作 證,市場關心利率政策的最新思路,預計鮑叔 語境偏鴿;3)美國核心通脹,估計環比 0.1%, 給聯儲更大的「信心」;4)中國社融、通脹和 出口資料。

本欄所闡述的是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 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 勸誘。◇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t 卸任的保守黨首相辛 偉誠( Rishi Sunak )和 他的妻子,在工黨取得 壓倒性勝利後,離開唐 寧街。

知難而上 從不為人知到世界矚目 感謝您與我們攜手走過這段旅程

當您看到神韻隨 處可見的廣告 牌,或身處劇院 大廳熙熙攘攘的 觀眾群中,可能 很難想像神韻藝 術團也有一個不 為人知的開端。

在 2006 年,為數不多的一群志同 道合的藝術家們走到了一起,矢志完成 「復興失落的中國傳統文化」這一理想。

於是,他們在紐約的哈德遜河邊成立了 神韻藝術團。

轉眼 18 年過去,神韻從一個藝術 團擴展為八個藝術團,每年在全世界同 時開始巡迴演出,每年在超過 200 個城 市上演神韻節目。

沒有觀眾們您的支持,我們將無法 寫就神韻的故事。我們對年復一年、一 如既往支持我們的觀眾表達衷心的感 謝,您在鏡頭採訪前感人至深的評語我 們都認真聆聽、閱讀。

我們度過了 2008 年的經濟危機,度 過了疫情帶來的全球蕭條,也度過了中 國共產黨千方百計、持續的對演出的干 擾和阻撓。這些困難沒有使我們後退。

是的,中國共產黨從未停止對神韻 演出的蓄意破壞。為什麼這個政權如此

仇視一個弘揚中國文化的演出? 首先,神韻的宗旨是復興正統的中 國文化,而中共利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 試圖摧毀這個文化。眾所周知,神韻將 傳統的精神信仰、道德理念、神仙傳說 融入了演出中,許多讚頌真誠、善良、 勇敢的傳統故事受到全球民眾的喜愛, 卻在中共統治下被共產黨文化所變異、 詆毀和破壞。

其次,在講述五千年文明故事的同 時,我們也描述了當代中國的信仰群 體——法輪功修煉者在面對非法迫害時 的表現出的信念和勇氣。神韻藝術團為 全世界展現出一個沒有共產黨的中國, 讓人們對那樣的中國產生嚮往、寄予希 望。「沒有共產黨的中國」是一個鼓舞 人心的前景。

但對中共來說,這卻是可怕的。因 此,它不僅禁止神韻在中國演出,還非 法迫害一些仍在中國的神韻演員的家人

們。將近二十年來,中共在世界各地使 用了各種手段試圖破壞演出。比如,向 劇院和民選官員施壓試圖取消我們的演 出;威脅媒體停止播放我們的廣告;派 遣間諜試圖竊取我們的技術秘密;暗中 毀壞神韻的巡迴演出巴士輪胎等。

神韻的成員們沒有被嚇退,在此我 們也要感謝您,神韻的觀眾們,我們的 一部分勇氣來自於您對我們的支持和信 任。

當然我們也總會聽到令人振奮的好 消息,比如最近,在韓國這個時常受到 中共當局施壓的國家,越來越多的劇院 決定抵制中共的控制。於是,在神韻本 季演出時間表的最後幾週,又增添了韓 國的四個城市。

2024 年度的巡迴演出已經結束了, 我們將很快在下一季與大家見面。在此 之前,我們對您的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 感謝,我們很高興有您與我們同行!◇

主要領舞演員 饒德如

來自: 中國廣州

加入神韻的時間: 2013

饒德如出生在中國。在她四歲時,父親因為修煉法輪 大法,被共產黨關押折磨致死。她和母親逃往泰國, 並在她九歲時以難民的身份來到美國。在這裡,她決 心成為一名舞蹈演員,用藝術的方式講述信仰和勇氣 的故事。她先後在舊金山藝術高中、紐約飛天藝術學 院學習中國古典舞,後考入紐約飛天大學,並獲得中 國古典舞學士學位,現繼續在紐約飛天大學碩士課程

本文圖片來源:SHENYUN.COM

父親的勇氣 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 4 歲時,父親被迫害致死。而在那之前,父母在 中國都有高薪工作。我們過得很好,我們從未想過要 來美國,但對法輪功的迫害改變了一切,最後我和媽 媽不得不逃至泰國,後來才來到美國。」

「我只是覺得我爸爸,他想做的只是,告訴中國(中 共)政府法輪功是好的,「真、善、忍」是好的。但 他無法實現。我想做的就是繼承他的遺志。」「神韻 觸動了我,因為我就是這場迫害的受害者。基本上, 我們想告訴觀眾的是,「真、善、忍」的美好。現在 中國正在發生迫害,我們認為我們 有責任去制止這場迫害,這就是我 們演出的原因。」

「我想父親的勇氣改變了我的人 生,我的心中深深植入了責任感, 我要守住善良和信念,因為最終, 那才是最重要的。」◇

掃描觀看專訪 神韻明星 饒德如

【談股論金】

熱浪席捲破壞多國經濟

烈日當空美國 Las Vegas ,賭城正 遭受猛烈熱浪肆虐,於 7 日創下史 上最高氣溫的攝氏 48.8 度,並連續

5 日處於攝氏 46 度以上,亦屬空前 紀錄。俄勒岡州、亞利桑那州、賓 夕凡尼亞州等多處發出酷熱警告, 有人不支倒地,亦加劇山火威脅。

根據 Atlantic Council 的一份《Extreme He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for the United States》報告,美國因極度高溫 可導致每年平均高達大約 1,000 億美元的嚴 重經濟損失,關鍵原因乃勞工生產下降(HeatInduced Lost Labour Productivity)。

亞洲地區如印度亦因熱浪突襲而導致茶葉 失收,引發價格飆升兩成。日本近亦首錄本年 逾 40 度高溫,令最少三人喪生。中國華北一 帶火般炎熱,氣象局發出橙色高溫警告,河 北上破「四十」度大關,處處頓變火焰山。香 港近日亦火傘高張,不知是否全民「開行」冷 氣,導致葵芳某大廈某些單位數度停電(從 友人得悉)。

過熱害及人命農作

暑氣逼人、揮汗如雨,美國俄勒岡州的醫 療部門表示,懷疑因高溫離世的民眾已達起碼 八人。露宿者與高危人士在面對熱浪時最為脆 弱,內華達州政府急忙設立降溫中心供有需要 人士。日本熱火朝天,多地中暑個案創新高, 氣象廳與環境省向關東至沖繩地區發出酷熱天 氣警報。

《Extreme Heat》報告中提及,預測到了 2050 年,美國每年因熱浪所構成的工傷將多 達 450,000 宗,而死亡個案可上升至 59,000 宗,而整體經濟損失亦將大幅增加至 5,000 億 美元,比目前水平多出四倍。

另外,一份於本年 5 月刊登在 PLOS Medicine 名為《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heatwave-related mortality》的研究報 告指出,由 1990 至 2019 年,全球因熱浪致死 的人數為每 1,000 萬人口中,就有 236 人不幸 喪命,數字有輕微下降趨勢,主因某些地方當 局採取的有效措施與行動。然而,有些國家相 反正在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意大利的數值 由 694(1990 至 1999 年)上升至 744(2010 至 2019 年),而希臘與馬爾他亦分別從 654、 545 增加至 935、620。這裏熱浪的定義為連續 最少兩天,平均溫度達至或超越全年的 95 百 分位(95th percentiles)。

對於農作物的影響,在美國僅玉米生產每 年就因高溫而損失了 7.2 億美元的收入,預計 到 2030 年將增加到每年 17 億美元。法國在 2003 年所經歷的一場熱浪,摧毀了當地農業 經濟額 30 至 40 億美元。

為降低風險,UC Boulder 助理教授 Steve Miller 向《KUNR》表示必需「予以農夫更多氣 候變化的資訊」,並直指:「水可以幫助植物 應對熱壓力,如果我們能為農民提供更好、更 切合實際的預報,並幫助他們了解灌溉的好處 以及如何最有效地使用水資源,這也可以幫助 減少一些損害。」

位處南半球的澳洲,亦常因熱浪拖累當地 生產力下降和缺勤率增加,每年至少使澳洲

極度高溫可導致嚴重經 濟損失,關鍵原因之一 乃勞工生產下降。日本 近亦首錄本年逾 40 度 高溫,令最少三人喪生 文|財子

經濟損失 80 億澳元,若包括所有漏網計算項 目,潛在損失可能再多加逾五成。

採取應對為時未晚

驟來超高溫令人感覺窒息、透不過氣來, 皮膚也會被「曬燶」,除了可以使用防曬太 陽油外,最好就是躲在室內,先「避一避風 頭」。從電視上經常看見,每當歐洲出現熱 浪,全部人均跑往沙灘,以為可以降溫,但實 際上此舉存在相當風險,隨時觸發與高溫相關 的疾病,如脫水、中暑和熱射病等。此外,沙 溫可以升至攝氏 54 度,足以導致二級燒傷。

為了保障人民安全,以及減少經濟損失, 各地政府可考慮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城市綠 化、降溫屋頂、耐熱樓宇設計、升級電網應付 降溫所需、開發低熱科技、改善水務管理系 統、建立預早熱浪通報機制、採取彈性上班與 推出政策保護風險較高群組等。

還記得在上一屆東京奧運時,沙灘排球員 發現自己罕有難以站立在滾燙的熱沙上(即 使已身經百戰),歷屆澳網亦有多人中暑,更 甚者有 Rugby 選手 Keith Titmuss 在訓練時因 運動性中暑而身亡。

大熱天時,周街都可以聽到有人說「真係 熱死人啦」,似乎大家早已「有所警覺」,出 街前做好準備,應還可好好 Enjoy Summer。◇

倫敦手機竊盜成災 警方為之奈何

倫敦警方:我們太難了

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越來越需要 透過手機來進行操作,各種與生活工作相關 的 app 和個人資訊全部都儲存在這個小裝置 之內,因此一旦手機被盜竊或被搶劫,那真 是令人抓狂,而犯罪者也正是看中了這一 點。

在過去幾年,英國有關手機搶劫盜竊的 案件急劇攀升,首都倫敦自然是最嚴重的城 市,其中又以市中心地帶為最,旅遊打卡聖 地威斯敏斯特區,去年就有一萬四千多宗手 機盜竊案件發生,這意味著每天這裡都有好 幾百個手機被踹進了犯罪者的口袋。

究其原因,如今的手機動輒幾百甚至幾 千英鎊,易於銷贓物,很容易進入到二手手 機市場,而且路人使用頻繁,在街上使用手 機時往往注意力被分散,這些都是犯罪分子 最夢寐以求的肥羊條件,他們會經常騎著自 行車或摩托車,在路人打電話、發短信時從 背後接近他們,趁他們不注意時搶奪其手 機,在周圍的人們還在恍惚詫異時,依仗倫 敦繁忙的交通而溜之大吉,消失在深巷。

今年 3 月,一名被捕的手機竊賊 Sonny Stringer,光是一個早上就竊取了 24 部手 機,如果他成功銷贓物,潛在利潤至少達數 千英鎊,這是一般英國人一個月的工資。這 些手機經過層層銷贓物,很多都會賣了—— 或者說賣回了——中國深圳的二手手機市 場。

除了手機本身的價值之外,其所擁有的 個人資料,尤其是銀行信息,都將成為犯罪 分子進一步「擴大戰果」的彈藥,據英國金 融公司表示,去年未經授權的手機銀行欺 詐,共有兩萬多宗(這還不算沒報案的), 損失金額高達 4,550 萬英鎊。

針對手機搶劫竊盜的問題,倫敦警方 成立了專門負責相關案件的部門,方式也 很簡單粗暴:加強巡邏。但事實上收效甚 微,原因在於手機追蹤遠比人們想像的更 為複雜。

現在智慧型手機一般都有追蹤定位功 能,以方便所有者找回丟失的手機,所以 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認為只要警察去信號顯 示地點破門而入就可一網打盡犯罪分子了 啊?但那更多是電影中的橋段,在真實案 例中,被盜手機經常會不斷的被轉移,因 此追蹤地址很可能是數天以前的位置。

再一個是警力資源,如果地址顯示是 在倫敦市內,還則罷了,如果是周邊城 市,來去就要個把小時,而處理這一個案 件過程中,又有數十宗同樣的案件發生 了。再一個犯罪分子也不是吃素的,乖乖 等著警察來給他們考上銀手鐲,因為他們 往往都還身兼「數職」,保不齊就是個毒品 販子,各種槍械刀具信手拈來,所以一般 警方派遣至少要有四名警員。

另一個問題是追蹤軟體的準確性,在 倫敦這種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公寓大樓十 分常見,也是犯罪團夥最扎堆的地區,也 許信號顯示在一個居民樓小區,兩三棟大 樓都是 20 層幾百戶,顯然挨家敲門是非常 不切實際的。

而即便僥倖的可以完全定位在某一個 房屋內,此時警方還要考慮可以行使哪些 權力,有時無法強行進入房屋,就不得不 再去從法庭獲得搜查令,而法庭方面必須 要求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手機一定在 那裡,而不是該單元房樓上或樓下的某一 個房子內,不能出任何差池。

手機被偷怎麼辦?

絕大部分手機一旦被盜,被找回來的機 率只有 2%,基本上可以放棄尋找了,所以 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早做預防。

1. 撥打 *#06# 以獲得您自己手機的唯一 IMEI 識別碼,以便在手機被盜後提供給網 絡營運商,其將凍結該號碼。

2. 將手機自帶的「尋找手機功能」打 開,以便從其他裝置登入手機帳戶,查看其 所在位置。

3. 如果使用了臉部或指紋辨識功能,也 一定要記住手機帳號密碼,失竊後需要其來 阻止犯罪者登入。

4. 在手機健康應用程式中將親屬號碼加 入醫療 ID 中,方便警方在追回手機後(即 使只有 2% 的可能性),更容易將手機歸 還,此外偷竊者亦會使用此號碼,來試圖說 服你解鎖手機,切勿上當。

5. 最最重要的一點:盡量避免在街上手 持手機。

6. 手機被竊後儘快從其他裝置登入手機 帳號,並將其定位為被盜狀態,這樣可以立 即鎖定手機,防止犯罪者利用你的個人資訊 而導致損失加大,同時致電網絡營運商,停 止 Sim 卡,更改手機帳號的 PIN 碼和密碼, 暫停手機支付功能。

或者重置手機,恢復為出廠設置,刪除 一切個人信息,但這一行為可能會導致您 對手機購買的保險政策 無法 索賠,因為其要求手 機 上的「查找我的手 機」這一功能一 直處於激活 狀態。◇

文 | 天宇
買樓養老

還是投資退休金

文|Tim

大多數在職人士踏入中年就會開始考慮退休後的養老收入問 題。工作人士都有每月收入作為現金流,而退休後大多不再 有工作時較高的穩定收入。靠工作時積攢的儲蓄是一個辦 法,但是把多年積蓄放在哪裡則是這裡要討論的問題。銀行 儲蓄利率一般偏低,所以當今英國較為主流的養老收入來源 有退休金和房產投資養老。投資退休金好還是購房養老好? 答案見仁見智。本文將詳細討論兩種養老方式的優缺點,並 將數據和例子呈現給讀者。

買房產養老

購買房產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不錯的 投資選擇。英國房地產市場近幾十年總體而言 看漲,儘管偶爾會呈現短暫衰退。英國很多地 區的租房市場需求較高,因此購房出租可以保 持持續的現金收益。在房價處於高位時期,房 產價值潛在的增長也可在房產出售時帶來可觀 的利潤。

這種短期收租加長期資本成長的組合可使 您既擁有短期現金收入,又有長期利潤增長的 潛力。

當然,房地產投資並非沒有缺點。首先, 房產投資存在一定風險。您不能保證在自己需 要回籠資金的時候房價正處在高點。另外,房 產出租後的維護、修理和保險等費用也是一筆 不小的成本。

在英國,購房的稅收成本佔總成本不小的 比例,特別對於第二套或更多套房產,您需 要支付不少的資本利得稅(賣掉房產後需支 付)、印花稅(買房時需支付)。具體稅率根 據房產出售後所得的收益和房產價值而定。

如繼承長輩的房產,可能還需支付一筆遺 產稅。英國的遺產稅起徵點為 325,000 英鎊, 超過這個金額的部份將按照 40% 的稅率徵收遺 產稅。雖然房主有一系列措施可降低遺產稅。

購房養老的另一個缺點是缺乏資金流動 性——也就是說,當您需要資金時,很難在短 時間內將房產賣出。出售房產通常需要幾個月 的時間,因此,如果您依靠出售房產的收益來 養老,那麼您需要提前做好計劃。如果您打算 僅通過租金來養老,請記住,這可能不足以為 您帶來所需的收入,特別是如果您還需要償還 抵押貸款的時候。隨著年齡的增長,購房養老 就變得越來越難。

購房出租是英國一種流行的房產投資方 式。與普通房產投資相比,有一些稅收方面的 優惠,所以通常有著誘人的租金和資本利得收 益。如果您有多套房產,房產維護和法律費用 也可通過購買保險來將成本降低。

另外,政府近年來對購房出租的優惠 變小,包括不能再獲得利息減免(Offset mortgages)。雖然房東可以獲得 20% 的稅收減 免(tax credit),但政府對多套房的房東並不 那麼友好,少量的稅收減免不足以抵消購房出 租面臨的高稅率和印花稅。其它友好政策也在 逐步取消,例如之前如果是自住性質的物業, 則在居住期間或搬出後的 18 個月內無需繳納 任何資本利得稅,但政府已將該期限縮短至九 個月。另外,政府提供的 40,000 英鎊的租金減 免僅適用於與房東和租戶合住的房子。

申請自住房產套現(equity release)也是 一個不錯的辦法。最普遍的套現方法就是終身 按揭(Lifetime mortgage),即在當您到達一定 年齡後,以住房為抵押申請每月領取收入,最 終在您搬入長期護理院或賣掉房產後將欠款還 清。當然此種方法的缺點是取現越多,需償還 的利息也越多,甚至最終本息合計超過房產本 身價值。對於這種較為複雜的投資方式,最好 聽取金融顧問的建議。

個人年收入 £12,570 以下

英國資本利得稅稅率

常規收入+資本利得 在£12,570-£50,270 的部分

常規收入+資 本利得高於 £50,270部分 / 18% 24%

英國印花稅稅率

房產 購房出租房產 (第二套房)

英國政府近年

來對擁有多套

房產的房東

並不那麼友

好,少量的稅

收減免不足以

抵消購房出租

面臨的高稅率

和印花稅。其

它友好政策

也在逐步取 消。

退休金養老

退休金基本上是一項具有免稅性質 的長期投資計劃,意味著您可以節省一 大筆本應交給政府的稅。

今天的大多數退休金都是貢獻計劃 (contribution schemes)的其中一種,即 您投入的量多,退休時得到的退休金也 多。一些僱主還會提供與工資關聯的退 休金,主要集中於公共部門。

當您存入退休金時,它會在以後的 時間內按照複利積攢起來,所以越早開 始投資退休金,利息本身賺取的金額就 越高,投資收益當然就越大。

如果您擁有投資型私人養老保險 (self-invested personal pension),您可 以更好地控制資金的投資類型。您甚至 可以通過私人養老保險投資商業地產。

投資退休金也存在缺點。首先,您 必須年滿 55 歲才能領取退休金(預計 到 2028 年 4 月將升至 57 歲)。

如果您不急著取出全部退休金,並 想使退休金總額繼續增長,您可選擇提 取收益計劃(drawdown scheme)。這 種類型的退休金將會把您之前存入的錢 投入到收益更高的股票市場。當然這也 存在一定風險,意味著投資失敗時,退 休金金額會減少。但由於這種退休金仍 然享受稅收減免,可相對抵消部分可能 的虧損,仍然是一些較為富有的退休人 士喜愛的選項。

此外,當您接近退休年齡時,您可 以將退休金轉移到風險較低的投資組合 中,以減少退休後的風險。

到底哪種更好?

哪種養老策略更有效?答案自然是根 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不同。據投資諮詢 網站 thisismoney.co.uk 報導,國際投資公 司 Abrdn 在今年年初對 2,000 名英國成年 人進行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 人對房地產作為長期投資抱有更大信心, 而有六分之一的人認為退休金是更好的投 資。

此外,倫敦人、年輕人、年收入 5 萬 英鎊以上的工薪階層以及已經有房產的人 對房地產投資養老更加青睞。

據《金融時報》報導,另一份由人壽 保險公司 Standard Life 發起的調查採訪了 6,000 個英國人,並得出相似結論,即年輕 人更傾向於房產投資而不是退休金養老。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有意願從傳統的退 休金養老轉向其它養老方式,然而退休 金在同一年限內的收益可能會更高。據 moneyweek 報導,為證明哪種養老方式更 好,財富管理公司 Netwealth 假設拿出兩 筆 5 萬英鎊的投資基金,分別投資退休金 和房地產,並對比了兩者在 20 年後所得 到的平均收益。

研究發現,退休金總額在 20 年後增加 至 147,000 英鎊,而房地產投資只增加至 83,000 英鎊,兩者相差 64,000 英鎊。這意 味著退休金投資的回報率比房地產投資高 出 77%。

退休金高收益的主要原因是其稅收減 免中得到的優惠和提現的靈活性。例如, 退休金初始投資的 50,000 英鎊將立即獲得 近 16,700 英鎊的稅收減免。假設年收益增 長幅度為 5%,那麼到 20 年後,退休金總 額就會達到近 15 萬英鎊。

維修、稅收和其它費用是房產投資的 主要成本。假設以不到 17 萬英鎊的價格 購買了一套購房出租房產,並支付 25% 的 首付、印花稅和律師費等其它費用,再加 上抵押貸款所需支付的利息,投資帶來的 收益已經被大大抵消。更糟糕的是,假設 20 年內房價沒有增長(事實並非無可能, 因為房價充滿不確定性),則最初投資的 50,000 英鎊將只剩下 7,225 英鎊。因為房 產的購買、維護和銷售成本已經使這變成 了一筆虧本的買賣。當然如果您足夠幸 運,房價大漲將使最終收益超過養老金。 所以房地產投資更具有風險性。 總體來說,退休金養老能夠有穩定的 現金流,但必須到達一定年限才能領取, 而房產投資的收益不受年齡限制,且在房 價高漲時期收益率較高。但由於成本較高 且收益不確定性,房產投資風險較大。越 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購房養老,這也許是 一種趨勢,但是 Netwealth 的情景分析顯 示,退休金仍是較為主流的養老投資方式 有其道理,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優惠政策使 這種方式享受了很大的稅收減免,這種方 式或許更適合有固定收入的工薪階層。◇

倫敦最大獨立修車行之一 白玫瑰車行的經商之道

【大紀元記者天雪 採訪報導】在倫敦 北環路上,有一家 特別受歡迎的修車 行,人們甚至會 忍不住為他免費做 宣傳。白玫瑰車行 (White Rose Motors) 就是大紀元讀者熱 心推薦的。經營近 半個世紀的白玫瑰 車行是如何在競爭 激烈的市場中脫穎 而出,成為倫敦最 大獨立修車行之一 的呢?讓我們一起 來了解他們的成功 之道。

誠信經營的堅持

凡是有過修車經驗的車主,都多多少少經 歷過被修車行當作「肥羊」的體驗,人家一看 你是新手,原本只是換個剎車片就能解決的事 情,結果恨不得把整個底盤幫你換了,要嘛幫 你換個性價比超低的零件,這種現象可以說在 修車業屢見不鮮。

然而,位於北倫敦的白玫瑰車行則走了一 條完全不同的路。作為一家經營了將近半個世 紀的獨立修車行,白玫瑰秉持的核心經商理念 之一,就是絕不漫天要價,欺負不懂行情的車 主。白玫瑰車行的工作人員會站在顧客的角度 給出專業的意見。如果發現潛在需要更換的零 件,他們會詳細解釋原因,並建議顧客在實際 需要時再進行更換。這樣的專業精神和誠實贏 得了顧客的信任,使得白玫瑰從最初的一家小 車行發展成為可以同時修理 14 輛汽車的倫敦最 大獨立修車行之一。

白玫瑰車行的創始人 Andy 在創業之初, 就決心要打造一家與眾不同的修車行。他認 為,只有通過誠信經營,才能真正贏得顧客的 信任和長期支持。因此,白玫瑰車行從一開始 就嚴格遵守誠信原則,無論面對怎樣的顧客, 都一視同仁,提供專業而公正的服務。

口碑相傳的力量

白玫瑰車行的成功並非一夜暴富,而是通 過積累口碑和客戶的推薦逐步發展起來的。這 裡的顧客中不乏許多老顧客,他們非常信任這 家車行。你經常可以看到當地的老年人顧客非 常熟練地將鑰匙留在車行後就離開,彷彿是把 車停在自己的車庫裡一樣放心。

在白玫瑰車行,顧客不僅能夠享受到專業 的維修服務,更能感受到家一樣的溫馨氛圍。

車行的員工們總是樂於與顧客交流,了解他們 的需求,並盡力提供最好的服務。正是這種親 切而專業的服務,使得白玫瑰車行逐漸贏得了 越來越多的忠實顧客。

尖端設備與頂尖技術

白玫瑰不僅誠信待客,在專業角度也是行 業翹楚。車行配備了各種頂尖設備,可以應對 所有類型的維修服務,包括懸架、臨時換油、 全面維修、空調加氣、煞車油更換、正時皮帶 更換、汽車診斷等。這些先進的設備和技術, 使得白玫瑰車行能夠快速、準確地解決各種車 輛問題。

為了確保維修質量,白玫瑰車行的每位技 師都經過嚴格的培訓,並且定期參加專業技能 培訓,以保持他們掌握最新的技術。車行還與 多個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 係,確保所使用的零件都是高質量且符合行業

白玫瑰每週七天 營業,客戶的車 可以得到全天候 的照顧。 q

標準的。

此外,白玫瑰還提供在線報價服務,方便 顧客提前了解維修費用。這種透明的報價系 統,使得顧客在維修前就能清楚地知道需要花 費多少,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和爭議。

多元化的服務

為了滿足日常需要車輛的客人需求,白玫 瑰還提供臨時用車服務,並為倫敦當地的顧客 提供收貨送貨服務。這種貼心的服務,大大方 便了那些需要依賴車輛的顧客,確保他們在車 子維修期間仍然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

車行每週營業七天,這在生意如此火爆的 修車行中並不多見。當被問及為何如此安排 時,老闆的女兒笑著回答:「因為我們的老闆是 個瘋狂的傢伙啊∼開玩笑啦,我們人手夠多, 而且能更快、更即時地解決客戶的問題,我們 也願意上班。」

這種靈活的營業時間,不僅方便了顧客, 也提升了車行的服務水平。無論是工作日還是 週末,顧客都可以隨時前來修車,避免了因車 子故障而耽誤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情況。

家族企業的傳承與團隊精神

作為一家家族企業,白玫瑰的團隊成員大 多是子承父業,世代從事車行服務。對於他們 來說,修車不僅是生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顧客已經與車行建立了長久的關係,甚至 成為了朋友。

David 就是這樣的一位老顧客。記者見到他 時,他帶著一整盒雪糕,給大家分發了一圈。

在談完車子的事情後,他驕傲地表示:「白玫瑰 車行真的非常棒。」他曾經就職於一家運輸公 司,公司有 50 多輛大貨車,全部都在白玫瑰進 行維護。即使現在公司搬離了倫敦,他們仍然 會把車子開到白玫瑰來維護。而他本人雖然已 經離職,卻依舊將自家的車子送到這裡修理。

白玫瑰車行的老闆 Andy 輕描淡寫地說,像 David 所在的這種大型公司客戶有很多。他們的 客服經理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之前也是白 玫瑰的顧客,後來與車行的人們成為了朋友, 並認同白玫瑰的經營理念和待客之道,於是在 退休後乾脆來車行當起了客戶服務經理,成為 了白玫瑰大家庭的一員。

客戶至上的理念

白玫瑰車行始終堅持客戶至上的理念。他 們深知,只有真正為客戶著想,才能贏得客戶 的長期支持。因此,車行在服務過程中始終把 客戶的需求放在首位,無論是維修質量還是服 務態度,都力求做到最好。

專業知識與技術應用

白玫瑰是一家家族企業,擁有 四十多年的汽車行業專業知識。他

t

幹一行愛一 行,車行老 闆的兒子 Luke 擺放 在車行的一 個角落中的 一堆獎盃充 分展示了他 們對車的熱 愛。

這年頭,找個靠譜的 車行不容易!白玫瑰 有多優秀,告訴你, 我工作過的大型運輸 公司,都搬離了倫 敦,所有的車子依然 會在白玫瑰來維修和 養護。這麼多年來一 直是。

—客戶David

們的技師進行汽車維修時使用尖端工具和技術, 確保每一次維修都能達到最高標準。車行的設施 是 DVSA 批准的服務站之一,為 4 級和 7 級車輛 提供可靠且具有成本效益的 MOT 檢查。測試人 員根據法律準則並根據損壞程度檢查所有車輛部 件,並提供 VT20 或 VT30 證書。

車行老闆 Andy 的兒子 Luke(@nissan_200sx) 不僅是賽車發燒友,他在社交媒體上擁有 169K 的粉絲,他還擁有車輪對準方面的專業知識,白 玫瑰汽車公司的機師們使用 Luke 的 Laser Geo 技 術來提供最佳的車輪對準服務,這種先進技術使 白玫瑰車行能夠準確測量所有車輪的三個角度, 並確保駕駛座上時的順暢行駛。

白玫瑰車行還在官方的 Audi 、VW 、 Mercedes 、smart 、Skoda 和 SEAT 資料庫中更新客戶的服務歷史紀錄,並通過電子 郵件或紙質郵件發送這些紀錄,確保客戶能夠隨 時查閱維修歷史。

在白玫瑰車行修車不僅是一項業務,更是一 種傳承,一種對汽車和客戶的熱愛。下次您的愛 車需要維修時,不妨來白玫瑰車行,親身體驗他 們的卓越服務。◇

t

忠實客戶David 已經跟白玫瑰 車行的人們成 為了好友。

掃碼登陸 白玫瑰官網

t

絡繹不絕 的客戶和 停滿的汽 車,也能 說明車行 的受歡迎 程度。

健康成分多一點?

【大紀元記者李言編譯報導】科羅拉多 州丹佛市 Cheerful Choices 註冊營養師兼食 譜開發人員麥肯齊‧伯吉斯(Mackenzie Burgess)向福克斯新聞表示,優格已成為 許多人早餐的一部分,每天必不可少。

「雖然希臘優格和普通優格都可以作為 健康的飲食補充,但它們的營養成分各不相 同。」伯吉斯說,普通優格和希臘優格都富 含鈣和益生菌,有助於支持消化健康。

田納西州納許維爾的註冊營養師凱 莉‧本斯利(Kylie Bensley)表示,一般 來說,您應該選擇原味、不加糖的酸奶。

「理想情況下,添加的糖分(及其它添 加劑)應儘可能接近零克,蛋白質含量越高 越好。」這位 Sulinu.com 創始人說,這兩種 優格都可以單獨食用,也可以輕鬆融入許多 食譜中,作為飲食的健康補充。

希臘優格和普通優格哪個更健康

與普通的非希臘優格相比,三位營養師 都認為希臘優格是更健康的選擇。儘管如 此,兩者都不失為健康選擇。

註冊營養師保羅‧傑克爾(Paul Jaeckel)是紐約一家私人營養諮詢診所 Paul Jaeckel Nutrition 的所有者,也是註冊營養 師。

他總結說,這兩種優格往往都是鈣、益 生菌、維生素 D 和其它主要必需維生素的 驚人來源,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拋開 個人喜好不談,希臘優格是更好的選 擇。

希臘優格和普通優格,這 兩種優格往往都是鈣、益 生菌、維生素D和其它主

要必需維生素的驚人來 源,但對於大多數人來

說,拋開個人喜好不談, 希臘優格是更好的選擇。

——營養師Paul Jaeckel

「它不僅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可以讓你 更快、在更長時間內獲得滿足感。而且還含 有更少的鈉,而這是目前大多數美國人飲食 中的一個大問題。」他說。

伯吉斯也說,「希臘優格因其較高的蛋 白質含 量而名列前茅。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 質對於肌肉生長和恢復、荷爾蒙功能和飽腹 感很重要。」

伯吉斯表示,希臘優格經過過濾過程, 去除了乳清,因此優格變得更濃稠,蛋白質 含 量更高,3/4 杯(6 盎司)脫脂希臘優格 含有約 18 克蛋白質,相比之下,普通脫脂 優格只能提供 10 克左右蛋白質。

本斯利說,她喜歡希臘優格的乳糖含量 較低(但並非無乳糖),碳水化合物含量和 天然糖含量也均較低,但卻含有豐富的天然 益生菌。

「因此,乳糖不耐症的人往往能夠耐受 希臘酸奶」,本斯利說,「因為加工過程中 去除了乳清,並且益生菌有助於乳糖的消 化。」

然而,如果您希望增加鈣的攝取量,原 味優格顯然是最佳選擇。「原味優格的一個 驚人好處是它比希臘優格含有更多的鈣。」 本斯利說,當與含有更多蛋白質的其它食物 搭配時,原味優格可能是健康的選擇。

「添加堅果或種子是增加蛋白質的簡單 方法。」本斯利指出,也可以使用優格本身 作為其它食物(例如燕麥片)的配料。◇

t 在 3/4 杯的一份風味酸奶中就含有高達 25 克的糖,而原味酸奶本身只含 10 克左右的 糖。(Fotolia)

不良行為的剋星

古典音樂

【大紀元訊】儘管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但對那些好動喜歡生事的很多年輕人似乎 都不愛聽這種音樂。芬蘭警方別出心裁,在夏天夜裡於海灘上播放古典音樂,以期趕走 這些滋事份子,預防他們聚集慶祝學年結束甚至鬧事。有趣的是,這一招真的成功了, 能有效抑制人們的不良行為。

據芬蘭廣播公司(Yle)報導,在過去六年來,芬蘭 艾斯波(Espoo)的警方都在學期結束之後,在一個熱門 海灘播放古典音樂。

在晚上 6 點 30 分至 11 點 30 分,當地警方會經由兩 個大型擴音器在海灘上大聲播放古典音樂。今年播放的 樂曲包括奧地利作曲家史特勞斯二世(Johann Strauss II)的《藍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

該地區警察局的尤沃寧(Mikko Juvonen)警官表 示,這個方法在世界其它地區也有人使用,它似乎能達 到預期的效果。尤沃寧說:「他們(藉機鬧事的滋事份 子)會避開有播放古典音樂的地方。」

他提到,警方在 6 年前開始使用這個方法,而它每 年都能讓一些年輕人遠離海灘。這個方法主要是為了阻 止年輕人下水。他說:「(這)對我們比較有利,而且對 早上到這裡游泳的家庭也很好,因為此時海灘很乾淨。」

在警方啟用這個方法之前,每年到了學期末,這個 海灘就會成為年輕人開派對的熱門地點。除了製造噪音 之外,他們還經常留下一堆垃圾和破碎的玻璃,給當地 居民帶來很大的困擾。

不過,警方使用這個方法在當地居民之間引起了不 同的反應。當地居民阿克森(Iris Åkesson)似乎不是非 常認同。她告訴芬蘭廣播公司說:「我覺得這有點奇怪。」

正如尤沃寧所說的,世界其它地區也使用過這個方 法。在英國,北方鐵路公司(Northern Rail)便在其鐵 路網的一些車站播放古典音樂,試圖抑制民眾的反社會 行為。

該公司在去年指出,他們的試行結果顯示,民眾在 試行期間出現的遊蕩、塗鴉和破壞相關事件,有明顯的 減少。

該公司說,每個車站只在特定時間播放古典音樂, 而且播放時間不一樣,希望能對人們產生最佳的影響。

該公司一名發言人今年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 採訪時說,他們會繼續播放古典音樂,因為它能有效抑 制人們的不良行為。

他說:「乘客告訴我們,他們感覺比較安全,我們也 看到了有關民眾在沒有旅行意圖的情況下在車站成群遊 蕩的報告數量有所減少。」

除了抑制反社會行為之外,古典音樂竟然還能幫你 的電動車省電。

大紀元此前報導,為了研究聽音樂如何影響人們 開車的效率,韓國起亞汽車公司(Kia)以其新款電動 車 EV6 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如果受測人員在駕駛這款 電動車時聽古典音樂,他們能讓車子以最省電的方式行 駛。◇

飛機上喝酒傷身

【大紀元訊】暑假到,又 是出門旅遊或回港探親的 高峰,但是年紀越大越怕 長途飛行,飛機上乾燥難 忍,可能全程眼光光直到 降落。有人上機前會飽餐 一頓,有人想藉酒意熟睡 到下機。

Don't - 酒意有助入眠是遐想

有研究顯示,如果在飛機上睡覺前喝酒,血氧 濃度會降低,而且心率會增加,這會讓心臟承受額 外的壓力,甚至威脅心臟健康,尤其是長途飛行。 因此,下次當你搭乘飛機時,你在飲酒之前可得三 思。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德國航空太空中心 (German Aerospace Center)的研究人員將年齡 至 40 歲的 40 名志願者分成兩組,讓他們分別在兩 個睡眠實驗室中睡覺。一個有正常壓力,另一個是 模擬海拔 2,438 米以上的客艙壓力。

在海拔比較高的地區,血氧濃度會下降,這種 hypobaric hypoxia)。這項研 究首次調查了低壓缺氧和酒精在睡眠期間的綜合 上述兩組分別在有喝酒和沒有喝酒的 情況下各睡一個晚上,而且一個晚上只睡 四個小時。這是為了模擬在飛行途中睡眠 中斷的情況。而他們喝的酒精飲品相當於

結果發現,在正常壓力下,有喝酒的 ,平均心率

);沒有喝酒的人 ,平均心率為

水果香蕉是上選

為 85.32%,平均心率為每分鐘 87.73 次;沒有喝 酒的人的平均血氧濃度為 88.07%,平均心率為每 分鐘 72.90 次。

這意味著在減壓的客艙條件下,與對照組相 比,人們的血氧濃度較低,心率較高,而這些影 響對有喝酒的人來說甚至比較大。

這項研究還發現,在減壓的客艙條件下喝酒 的人,其深度睡眠與快速動眼期(REM)這兩個 睡眠階段都會比較短,而這兩者對於睡眠品質而 言都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低血氧濃度和高心率都會對 心血管系統施加額外的壓力。令人擔憂的是,人 們在長途飛行中喝酒的習慣會不必要地增加心臟 病的風險,尤其是對那些本來就有心臟問題的人 而言。

「我們證明,在飛機 上飲酒是一種被低估的健 康風險,但其實是可以輕易避免的。」

此外,這項研究的參與者都是健康的成年 人。對於比較年長或健康比較差的人來說,在飛 機上喝酒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更大。

研究人員說:「在飛行期間出現的醫療緊急情 況中,心血管症狀的發生率高達 7%,其中 58% 的航班改道是(有乘客)心臟病發作造成的。」

儘管出國度假的人難免會想在飛機上小酌一 下,但研究人員敦促人們對這個問題要抱持審慎 的態度。他們總結說:「應該讓業者、乘客和機 組人員知道這些潛在的風險。考慮修改法規以限 制(人們)在飛機上飲用酒精飲品,可能是有益 的。」

另外,飛機艙中的環境容易讓人脫水,而且 感到不舒適,特別長途機。對此有專家推薦在上 機前吃一種水果,這有助於緩解搭機時可能出現 的肌肉痙攣,讓飛行變得比較舒適一點。對於準 備搭乘長程航班的人,印度知名營養師阿加瓦爾 (Nmami Agarwal)建議在登機前吃水果,尤其是 香蕉。

她在接受美國《綜藝》(Variety)雜誌訪問時 說:「登機前吃一根香蕉是你最好的選擇。這種水 果富含鉀,可以調節血壓並協助緩解你在飛行途 中會遇到的肌肉痙攣。」她還說:「也可以考慮吃 柑橘類水果,因為它們富含維他命 C,有助於增 進免疫力。」她同時建議搭乘夜間航班的人可以 在登機前先吃點東西。◇

更多曝光.首選大紀元時報廣告

廣告

西北近湖區

唐餐外賣

西北近湖區,位於市中心,六房 三廳、二浴廁。另有職工廁所 及洗衣房。營業四十多年,因退 休,需將餐館出售。

請聯繫 07770442723

近地鐵站

餐館只售10K

西高街旺鋪,老字號餐館正對地 鐵站,不愁客路,停車方便,可 做粵菜,川菜,奶茶,燒臘等, 潛力無限,80座位,只賣10千。 謝絕中介。

張先生 07766002031

轉化商機

由深水埗到Birmingham

捌哥·捌哥 英國

咖央多士 咖哩喇沙 暖身肉骨茶

仲有港式小炒及小食的馬來 西亞餐廳由香港深水埗到

Birmingham都一樣咁好食!

Bagus Bagus UK

Authentic Malaysian restaurant now also providing Hong Kong style Chinese cuisine, tasty food as always.

請聯繫:07570 653122

地址:59 High St., King's Heath, Birmingham B14 7BH

魚條外賣出售

家庭式魚條及中餐外賣,位於 Cheshire 小鎮外圍大路。兩房兩 衛,有車房,Freehold。

請聯繫 01606 833288

大紀元

讀者推薦

立即投放!一個月低至£45 起 查詢電郵:emily@epochtimes.com

英國發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中文週報

白玫瑰車行

White Rose Motors

MOT•服務中心 • 修理•

事故修理 • 輪胎 • 保險索賠

當地老牌車行 值得信賴!

持此廣告在本車行做 Full service 可免費做 MOT

020 8445 1050 WhiteRoseMotors.com

Unit A Coppetts Centre, North Circular Rd., London, N12 0SH

青木堂中醫診所

香港註冊中醫師 曼城註冊針灸師

多名香港醫師駐診,專治內外婦 兒,皮膚炎症,骨傷痛症,奇難 雜症,養生調理 聯繫方式:07534566996 eastwooduk2019@gmail.com

香港人特刊

給你帶來更多曝光!

香港人特刊 分類廣告 買一送一

emily@epochtimes.com

全仁中醫診所

六位香港註冊中醫師 遙距診症 服務全國 翌日送達 一星期六天日夜開診 專業服務 香港價錢 另有50多款自家湯包藥材 預約及商店: http://www.whcmed.com

僅 £45 /期

英國發行最廣 的中文媒體 英國影響最大的中文媒體 香港支援在囚人士組 織出月餅 會寄去英國

候鳥月餅衝出香港喇! 今年候鳥月餅新增英國郵購,即日起開 始接受預訂,8月15日起英國送貨上門! 即使跨越地域,就算各自開展新生活, 只要分享同一份關懷,我們依然彼此相 連。月餅組合兩盒起,價錢已包含運 費,7-14 個工作天送到英國家中。 無論是牆內還是牆外,故土還是海外, 我們都是家人,說了再見,就會再見。 ASONEHK.com INSTAGRAM:as.one.mall FACEBOOK:AsOneMall 候鳥服務熱線|6012 5534 候鳥產品|候鳥平安包 linktr.ee/waitingbirdhk 歡迎隨緣購買,和候鳥一起幫助更多有 需要人士。

——扁康丸創始人徐孝錫院長專訪一 增強免疫力

這幾年 COVID-19 病毒肆虐全球,如 何抵禦病毒侵襲,保護自己和家人的 身心健康,韓國名醫、呼吸系統疾病 的權威專家徐孝錫院長給予了獨特見 解。請看本社記者對扁康丸創始人、 扁康韓醫院院長徐孝錫先生的採訪。

COVID-19治癒後 肺部仍可能損傷

COVID-19 病毒會引發肺炎,肺部損傷會導致 嚴重的肺部疾病,例如肺纖維化和 COPD(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在現代醫學中認為,患有肺纖維化 的人會在兩到三年內死亡,其實並非如此,仍然有 辦法可以治癒。

但現在我建議更多的是預防。預防任何疾病都 很容易,並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但治療既費 時又困難。例如,如果預防大約要一年,但治癒則 要五到六年。扁康傳統醫學的根源在於把握病因, 著重於改善人體自身的免疫力。這使得「自己的身 體可以治癒自己的病」。

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不是一個特定的器官、細 胞或生物學物質。它的存在不局限在身體的特定部 位,它是淋巴器官和細胞的複雜結合體。免疫系統 可以抵抗病菌、病毒、寄生蟲等各種污染物質和所 有入侵者,甚至能清理我們身體裡的死細胞,24 小時守護著我們身體的健康,它們就像是守護健康 的軍隊一般。

人「活著」就要呼吸。呼吸過程中各種病毒會 滲透。呼吸道被認為是細菌進入的第一通道,其中 扁桃體是守衛喉嚨的軍隊,也是免疫系統的免疫之 王,可過濾掉外面入侵的很多有害物質。

當扁桃體變弱時,不能應付外部病毒,就會引 起各種疾病。在東方醫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肺 循環」。這意味著肺是負責人體呼吸的重要器官。 肺部清理乾淨後,扁桃體會增強,健康的白血球 (又稱為白細胞)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外來細 菌的侵害,並改善免疫系統。

用強大的扁桃體對抗病毒

SARS、豬流感、MERS、COVID-19 相繼襲 來,即使現在能忍受,但五年後,這種病毒也可能 變樣。若人體免疫力和自我修復能力降低,就無 法阻止各種細菌的侵襲。人體的免疫力分為兩個 階段:首先是健康的扁桃體釋放出擦亮眼睛的白細 胞,會阻止細菌和病毒侵入;第二是腸道菌群的有 益細菌和有害細菌作戰,最終有益菌勝利。

就拿我為例,從童年開始,我的扁桃體就很虛 弱,一年遭受幾次痛苦。當發熱至 40 度時,嚥一 口水都困難。當時,耳鼻喉科醫生用了一種含碘的 紅色液體「Okdogi」,將其注入喉嚨深處,並打一 針。在醫院我無法說出自己是醫生,我感到慚愧,

能抵禦病毒侵襲

覺得自已連這都治不好,怎麼能治大病呢?那時我 真是感到無奈和羞愧。

我想扁桃體炎也是一種熱感冒,我將中藥文獻 中感冒藥常用的各種藥物混合,蒸製、壓碎、烤製 並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在 1973 年我找到了解決 扁桃體炎的方法。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該處方僅適 用於扁桃體炎患者。我不知道自己手中有珍珠,就 這樣過去了數十年。

當扁桃體健康時,健康的白細胞不會放過任何 入侵者。支氣管上的粘液是為了使灰塵和細菌可以 附著其上。數百萬個纖毛在呼吸時不停地運動,將 附著在粘液上的異物清理掉,通過咳嗽將痰排出體 外。如果呼吸之路不暢,健康就會亮起紅燈,好好 的人生就會突然開始不順。雖然鼻炎對生命沒有威 脅,但鼻炎持續下去,長期不能治癒的話,一旦得 了嚴重感冒,炎症就會深入到支氣管,患上哮喘。

嚴重的哮喘會使肺部積滿痰液,支氣管的彈力層被 毀或者肺泡出現孔洞,下一步等待患者的就是威脅 生命的重症肺部疾病了。

肺出現孔洞就是「肺氣腫」;肺裡堆積太多的 痰,導致支氣管失去伸縮性而伸長,就是「支氣管 擴張症」;肺細胞變形僵硬就是「肺纖維化」。當 然,身體也會為了治好這一切而掙扎,這就是免疫 系統的復原力。

扁康丸突破性的效果

到 1997 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別無選擇,只 能關掉韓醫院。絕望中我認為應該只專注於一件 事。我最喜歡的處方有四、五種,於是決定專注於 研究開發扁康丸。 1998 年我們推出了新扁康丸, 並於 2001 年再次升級。終於我找到了金銀花、麥 門冬等二十多味藥材的最佳組合。

困擾現代人的慢性病難以根除,但如果有強大 的扁桃體就有了治癒的希望。比如,沒有藥物可治 療鼻炎、哮喘和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就像無法消 除霧氣,但隨著太陽的升起霧氣會自然消失一樣。

肺若變得更好,扁桃體也會變強,它們釋放出健康 的淋巴細胞來解決鼻炎、哮喘和異位性皮膚炎等問 題。它不是暫時緩解症狀,而是煉成可以自己找到

原因並加以治癒的免疫系統。

說實話,當時異位性皮膚炎被治癒是出乎意料 的事。這種患者通常出汗很困難,且毛孔經常被阻 塞。是「肺主皮毛」是中醫的一種傳統理論,就是 把肺變好之後,可以打開汗孔和毛孔,可以清除隱 藏在皮膚下面的廢物,這是最好的方法。

西藥與中藥 誰能保護免疫力

西藥的效果快,立竿見影。合成藥通常分為抗 生素、消炎藥、止痛藥、鎮靜劑。因人們習慣於這 種治療法,並經常要求馬上見效,不可避免地要用 抗生素殺死壞細菌,但好細菌會被一起死亡。長時 間服用,免疫力就會下降。

最好的抗炎藥是類固醇,但它有很多副作用, 止痛藥和鎮靜劑也遠未達到治療的目地,人們不得 不終生服用以緩解症狀,時間久了,藥物的副作用 會持續產生,抵抗力也持續下降。

但中藥的「藥用食物」可打造出戰勝一切的身 體。所有天然食物都能助您提升免疫系統,特別是 根菜類。而對於肺的修復,扁康丸則把損壞的肺細 胞清潔乾淨。經過大約一年嚴格的打掃清潔,肺 細胞將像在老樹上發芽一樣重新復甦。為了從客 觀上證明扁康丸所含的藥物成分和功效,我做了 很多嘗試。文章發表在 SCI 級國際中醫藥學術期 刊(JTCM)上,文章的題目是「改善呼吸道炎性 痰的過度產生及由空氣污染物引起的肺纖維化」。 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註冊的 Microbag Research Institute 驗證了這是無毒的藥用食品。

清肺能打開呼吸之路,恢復生命驚人的復原 力。肺先被打掃乾淨,隨之身體各處的有毒物質也 都會被排出去,皮膚也會變清透乾淨。通過強化肺 功能皮膚先變年輕,再過六至八個月,骨頭也會有 回應,變得緻密。持續清肺使人表裡都年輕,年輕 的免疫系統會幫助人體抵抗病毒,並且最大限度地 減緩人老化的速度。

古代名醫 強調「預防」和「早治」

談到疾病的治療,古人尤其強調預防和早治的 重要性。西方有希波克拉底(古希臘傑出醫師), 東方就有扁鵲。扁鵲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名醫。他的 兩個兄弟也是名醫。當年魏王召喚三兄弟,問他們 中誰醫術最高。扁鵲說,他治的是已患病的人,但 哥哥會預知將要出現的大疾病,並在病發之前消除 病因。患者甚至不知自己要得大疾病就被治癒,雖 然大哥沒有他出名,實際上大哥醫術最高。治療惡 化的疾病很重要,但預防及早期治療更為重要。

總之,預防和增強免疫力可戰勝病毒。關鍵是 加強扁桃體,扁桃體是通向心肺的首要通道,也是 人體最前方的守門將。肺部清潔後,扁桃體變得更 強,健康的白細胞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外界細 菌和病毒的侵害,從而改善人體免疫系統。◇

徐孝錫院長
顏丹:「警稅合成作戰中心」能搶到多少錢?

【大紀元訊】最近,大陸各地似乎正在開展 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的密集行動。一家陸 媒報導稱,「據公開信息,截至目前,全國至少 有 20 個省份已在地方掛牌設立了『警稅合成作戰 中心』,包括山西、江蘇、雲南、貴州、遼寧等 地」。該消息還說,由於「『作戰』一詞引起一些 公眾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緊張感和『查稅焦慮』」, 湖南、新疆等地在名稱上做了一些改變,如「湖南 岳陽掛牌設立的是『警稅聯合偵查中心』,新疆烏 魯木齊設立的是『警稅聯合辦案中心』」。

幾十年來,「商場如戰場」的說法一直在中國 商界流傳。堂堂企業家,叱咤商場多年,如今怎 會被一個名稱嚇倒?實際上,真正能讓人感到恐 慌的,是在突如其來的所謂「打擊涉稅違法犯罪」 行動中,僅限「公安與稅務部門的協作」。

大陸某省一位檢察院官員在接受陸媒採訪時 說,「由於涉稅犯罪案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常 常需要稅務部門、公安機關、法院、檢察機關等 多個部門協作配合」,也就是說,鑑定個人或公司 是否犯罪,是要對簿公堂的。然而,如今只有「警 稅合成」,意即要繞開司法程序,直接動用暴力來 解決問題。顯然,這本身就不合法。

在「一黨」治下,公安不就是中共的「刀把子」 嗎?把刀架在企業家脖子上讓他們「補稅」,這 不是強盜又是什麼,只差吆喝一句「留下買路錢」 了。

中共是最見不得私有制的。「讓一部分人先富 起來」之前,它就已經在高舉「消滅私有制」的大 旗,屠殺地主、富農、資本家了。在少數權貴徹 底壟斷資源後,中共又賦予了政府官員貪腐的權 力。從申請開公司到後來做買賣,地方官的吃、 拿、卡、要一直都是大小老闆、企業主們無法逃 避的劫數。對政府來說,土地出讓金能「頂半邊 天」時,吃、拿、卡、要只是「錦上添花」;但如 今,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就迫切地需要有人來「雪 中送炭」了。

問題是,經濟下行,消費疲軟,自己都只 能勉強維持的企業家即便要送,也只能是三瓜兩 棗,誰還能把自己的家當都送出去呢?然而,中 共卻是慾壑難填,一看人家不肯,就開始硬搶。

最近有消息稱,佛山一家企業由於無力支付 被追繳的 27 年前的 93 萬稅款,已經把公司註銷 了。寧波一上市公司因被「補稅」5 億元,「直接 由盈利轉為大額虧損」,最終「董事會⋯⋯全票通 過《關於公司停產的議案》」。這足以表明,中共 此次的胃口太大。為了達到目的,甚至不惜拿刀 逼人就範。

這招看起來所向披靡、勢不可擋。但中共能 靠著這筆以稅為名的罰沒收入續命嗎?重慶一個 體戶老闆在得知消息後,立刻表示明天就「準備去 法院提請破產」,直接「讓稅務局申報債權」。 還有小公司老闆回應道,「補不上,就作好關門 準備」。其實,在各地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 心」後,第一時間宣告破產、倒閉的公司已不在少 數。可見,通過此番行動,中共所能獲取的資金 仍十分有限。

其實,在各地成立「警稅 合成作戰中心」後,第一 時間宣告破產、倒閉的公 司已不在少數。可見,通 過此番行動,中共所能獲 取的資金仍十分有限。

顏丹:「警稅合成作戰中心」能搶到多少錢?

從申請開公司到後來做買賣,地方官的 吃、拿、卡、要一直都是大小老闆、企業主們 無法逃避的劫數。對政府來說,土地出讓金 能「頂半邊天」時,吃、拿、卡、要只是「錦上 添花」;但如今,地方財政難以為繼,就迫切 地需要有人來「雪中送炭」了。

錢不多,再加上等著從國庫裡、從政治工 程、項目中撈錢的大官小官人數多、胃口也大。

「倒查」收繳上來的那點稅錢,或許還沒來得及 給公務員們發工資呢,就全都流到貪官的小金庫 裡去了。話說政府沒錢,不就是因為官員的腐敗 力度太大嗎?畢竟,正是由於幾十年如一日的貪 腐,才導致了中共從中央到地方的財政呈現出奄 奄一息的垂死之象。

一場疫情讓有著權貴把持的核酸、疫苗公 司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讓國民的醫保基金迅速 見底。「防疫」結束後,經濟不但未能恢復,從 高科技大廠到政府機關也開啟了裁員的時代。漸 漸地,政府狂徵暴斂的對象也出現了降級,從 貪官到富人、從普通人到小攤販、從農民到「窮 鬼」,如今「蒼蠅肉」終於成了中共的最愛。

正如重慶的那位個體戶老闆所說,「從倒查 貪官 20 年到發放國債要 50 年,從倒查醫藥行業 貪腐 20 年再到今年『倒查企業稅款 30 年』,都 是地方政府沒錢了。」此外,習中央還有心病: 若不允許地方「倒查」,不能再靠權力尋租的地 方官很有可能會「與黨離心離德」。最近,中共 的稅務總局就已經發話,表示不承認自己下達 了「啟動全國性或全行業的稅務檢查活動」的政 令。這等於再次把鍋甩給地方;想說的是,刀都 給你們了,能搶多少就看你們自己的本事了;至 於「我黨」中央,一不撥款,二不擔責。

這難道還不叫體制腐敗嗎?完全就是體制授 意下的腐敗。如今,中共倒查小公司、個體戶, 不僅是因為各地債台高築、已經窮瘋,更在於資 金外逃的數目驚人,能斂的財已所剩無幾了。

有個體戶老闆向中共發出了靈魂的拷問, 「為什麼不敢去查國企改制的企業,以前的廠 長、書記都是紅二代,屬於先富起來的一批 人⋯⋯一查就可以讓政府發財。」其實,一句 「不敢」就暴露了中共的內部問題,那就是紅二 代中也有習中央惹不起的。更讓中共沒轍的是, 真正屬於他們的資產根本就不在中南海的掌控範 圍之內。

2010 年,中共某人大代表曾透露,在 1995 年到 2005 年的 10 年間,被查出的「裸官」有 118 萬。隨後,香港又有雜誌披露,中共通過內 部調查已發現,九成中央委員的直系親屬都移

民到海外了。此外,部級以上官員的兒子輩有 74.5% 已獲得美國綠卡或公民身分,孫子輩的達 到 91% 或以上。

2020 年,海外有網友配圖發帖稱,「瑞士外 交部長凱西斯(卡西斯)表示:若中國堅持香 港國安法,則將凍結 100 位中國人在瑞士存款 7.8 兆人民幣,平均每人 780 億人民幣,還不包 括保險箱裡的黃金鑽石。」儘管黨媒、官媒立刻 發消息闢謠,但「謠言就是遙遙領先的預言」已 成為中國人反洗腦的最佳指南。直到最近,還有 網友在牆內微博上高喊,「美國凍結了 13 名中國 國有銀行高層高管在美巨額資金和其它財產共八 萬億」,隨之附上的還有這 13 個人的名單。

這表明,先富起來的那些紅色權貴早就對中 共想要「消滅私有制」的決心瞭如指掌,並做好 了最充分的準備。習中央又何嘗不想查辦沒收, 只可惜望塵莫及。以前跟歐美國家關係好,還能 讓人家配合抓捕貪官。現在中共成了全世界的眾 矢之的,這點可能性最終被自己搞砸。於是,後 來又有了馬雲等最有實力的「紅頂商人」被一舉 拿下、洗劫一空的事。

網上有段子說,當年馬雲、馬化騰、王健 林、劉強東、許家印、潘石屹、李嘉誠一起賽 跑,大家以為 90 歲的李嘉誠會跑得最慢,不想 卻讓他跑了第一。正當其他富豪們都感到不解 時,李嘉誠卻笑著說:「誰讓你們聽見槍聲才跑 的?」就是這樣一個段子,後來卻成了 2022 年 10,800 名以及 2023 年 13,500 名百萬富豪帶著 1600 億美元移民海外的序曲。

然而,發展到今天,就不只是百萬富豪了。 牆內一些中小企業主也在想方設法將名下資產都 轉移到海外。有拿著現金去日本買房的,有刷卡 千萬在香港買保險產品的。看來,即便是槍響 了,也擋不住中國人要把錢弄出去的決心。

既如此,剩下的又還有多少企業家、多少 資金能供中共「倒查」呢?或許,貪官無財可斂 時,中共倒台那日也就為期不遠了。最終,連中 共自己都會發現,大廈傾塌並不是因為有人在外 面推,而是內部的蛀蟲在給它刨坑、挖洞。千里 之堤都能潰於蟻穴,那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 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就不會發生在中共身 上嗎?◇

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厄瓜多爾不免簽 對中國走線客影響幾何

【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厄瓜多爾政 府將從 7 月 1 日起暫停中國遊客的免簽入境,打擊 這個中國走線客前往美墨邊境最熱門的入境點,但 困難並非不可逾越。專家表示,新的替代路線很快 就會找到,但成本可能會增加,未來中國人還會不 斷走線來美。

厄瓜多爾外交部 18 日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了這一 決定,並稱進入厄瓜多爾的中國遊客中,近一半沒有 「通過正常途徑」離境,或者在允許的 90 天內離境。

華盛頓智庫尼斯坎寧中心(Niskanen Center)5 月份評估顯示,2023 年中國遊客入境厄瓜多爾 48,381 人次,但當年合法出境僅有 24,240 人次,這一缺口 「是所有國籍中最高的」。

根據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統計,截

至今年 5 月份的 2024 財年(2023 年 10 月—2024 年 9 月),美國西南邊境有 31,309 中國人入境,高 於 2023 財年(2022 年 10 月—2023 年 9 月)全年的 24,314 人。

中國與厄瓜多爾自 2016 年起實行互免簽證制度, 中國公民最長停留 90 天。近年來基多和北京關係不 斷加深,並於去年 5 月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

對中國走線客影響幾何

目前,厄瓜多爾依然是中國人走線最熱門的路 線,這條線路通常從香港或泰國飛往土耳其,然後再 從土耳其飛往厄瓜多爾首都基多。

對於資金更充足者而言,可以申請申根區國家、 日本或英國簽證飛往墨西哥,或通過中介直接獲得墨 西哥簽證,以最短的路線完成穿越。

今年 2 月份來美的原大陸金融從業者周紅豔告 訴大紀元,厄瓜多爾取消免簽絕對會有影響,但還 會再找出一條新的路,比如回到更原始的辦法,坐 集裝箱過來,還可以從歐洲、日本等第三國飛到墨 西哥,但成本可能會提高到三十到五十萬人民幣, 走線客會減少。

很多年前走線美 國都比較貴,大 概20∼30萬人民 幣。現在走線客 前赴後繼把厄瓜多 爾這條路蹚熟了, 沿途有很多中國 人的飯店、民宿, 還有取錢的地方, 很多人也不用去 找蛇頭,價格逐 漸降低了。

泰國中介公司的李先生

「只要美國沒有把門關得死死的,一定要把你檔 在門外,這樣的話進不來就很要命。」周紅豔說。 泰國中介公司的李先生對大紀元表示,對於那些 經濟條件一般、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中國人來說,厄瓜 多爾這條很成熟的線路受阻,肯定是會增加困難。 「很多年前走線美國都比較貴,大概 20 ∼ 30 萬 人民幣。現在走線客前赴後繼把厄瓜多爾這條路蹚熟 了,沿途有很多中國人的飯店、民宿,還有取錢的地 方,很多人也不用去找蛇頭,價格逐漸降低了。我聽 說最低的大概就花 3 萬人民幣左右,也有花 5 萬的, 多的可能 10 萬以上,根據對走線安全和便捷要求程 度而花費不同。」

對於其它線路,李先生認為,墨西哥簽證中國人 比較難拿,雖然許多人可持有日本、歐盟和英國的簽 證,免簽進入墨西哥,但對生存艱難的中國普通人來 說,也不容易。比如日本簽證必須是日本三年多次的 簽證,單次日本簽證還不行,你得先獲得日本單次旅 行簽證,到日本真正玩幾天,回來後再申請日本三年 多次簽證。而且申請簽證還需要銀行存款、工作等方 面的文件等。

但他認為,還是會有一些相對容易的路線被開發 出來,因為有很多人需要開出路線,把自己的親戚朋 友帶出來。

洛杉磯法律工作者鄭存柱對大紀元表示,有一定 的影響,但影響是短期的。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經濟、 自由度各方面的內部問題,中國人用腳投票這一趨勢 不會改變。

2022 年 5 月 20 日,德 克薩斯州 Eagle Pass 附近,五名中國非法 移民正在等待,邊境 巡邏人員正在為一大 群非法移民中的一名 婦女提供醫療服務。

「現在中國人都已經知道走線了,據我所知,還 有很多人陸陸續續在計劃中,比如一些早期來美的人 正在幫助親戚朋友走線來美。」

鄭存柱認為,未來應該有兩條替代路線:一條 是通過中美洲。中美洲國家現在很多跟中國大陸建交 了,可以辦理旅遊、商務簽證,實際上等於繞過了厄 瓜多爾線路的雨林無人區,安全性方面反而提高了。 同時成本不一定增加,但中美洲國家離美國比較近, 辦理簽證稍微複雜一點,需要一些中介費用。

第二種是選擇像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這 些國家簽證很容易辦,然後繞到哥倫比亞,按理說到 哥倫比亞也需要簽證,但實際上打的、坐公車也好, 都可以入境,然後再進入中美洲、墨西哥、美國。

鄭存柱說,對走綫而言,其實就多了簽證手續、 增加一些費用而已,原來厄瓜多爾路線的好處是省了 簽證,但像古巴今年也對中國公民免簽了。

「直接飛墨西哥也有不少人,有歐洲、加拿大、 日本簽證,就可以直接飛去墨西哥,沒必要繞這麼大 一個圈,當然成本會增加。」

但鄭存柱認為,如果美國移民政策或邊境執法力 度增加的話,可能會造成很多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邊 境,很快被遞解,如果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未來走線 的人潮應該會降低。

中共政府態度曖昧

隨著中國人走線美國暴增,中共當局開始加大 盤查出國旅行的力度,開始打擊走線,但似乎暗中進

CHARLOTTE CUTHBERTSON/THE EPOCH TIMES

行,力度看起來也不是太大。

鄭存柱認為,中國早期的經濟發展,有相當部分 資金來自於在海外打工的中國偷渡客,所以中國(中 共)政府對偷渡從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採 取非常嚴厲的打擊措施。對於走線美國的,同樣也是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李先生分析說,如果中共想刻意阻止走線美國, 應該會動用它強大的宣傳機器,會重判一些蛇頭,動 用所有喉舌、被控制的自媒體大肆宣傳,恫嚇老百姓 不要產生走線的念頭,但現在還沒有看到這種宣傳。

面對美國政府質疑中共不作為的聲音,中共當局 直到最近才做出回應。 6 月 18 日,中共外交部發言 人林劍稱,中共執法部門「對各種偷渡組織、從事偷 渡活動的不法分子保持嚴打高壓態勢」,還一直在與 其它國家合作,「聯合打擊跨境偷渡活動,遣返偷渡 人員。」

美聯社今年 5 月份報導說,美中悄然恢復了在驅 逐非法滯留美國的中國移民方面的合作。 2022 年 8 月中國暫停合作後,從墨西哥非法入境美國的中國移 民劇增。

現在厄瓜多爾取消對中國公民免簽,一些分析 人士認為,很可能是美國和區域其它國家的壓力導致 的,但也有可能是中共政府施壓的結果。

「像厄瓜多爾取消免簽,相信是中國(中共)政 府的壓力,或美國的壓力,目的是增加走線的難度。」 鄭存柱說。

周紅豔認為,取消免簽的原因可能是中共對厄瓜 多爾施壓。因為走線的中國人太多了,來美國後很多 人天天到中共大使館參加反共活動,中共臉上肯定掛 不住,老百姓人民沒飯吃它不管,但外交面子它看得 很重。

鄭存柱表示,早在疫情期間中共已經注意到了走 線問題,包括出境時有些人被勸返,有些人嘗試好幾 個海關。

「走線中國人被遣返一直就有,目前我所知道遞 解,都是他們的護照入境時被美國邊境檢察、海關人 員沒收了,然後法官認定不能夠留在美國,在監獄裡 面就會一批一批地遞解回中國。」

2022 年 5 月 5 日, 來自中國的非法 移民從墨西哥越 過格蘭德河(Rio Grande)進入 德克薩斯州羅馬 (Roma)後與邊 境巡邏人員交談。

2024 年 5 月 11 日, 走線進入美國 的畢壘,在洛杉 磯中共領館前演 講,聲援牛騰宇。

馬尚恩/大紀元

鄭存柱表示,中 國(中共)政府有 兩套標準,對所 謂紅通人員,它主 動要求美國政府 協助把他們遞解 回中國。但那些沒 有理由留在美國、 被美國政府下遞解 的中國人, 就不配合讓他們 回中國。

「只是有不少走線的人,入境美國後就把護照丟 了,要麼提前寄給美國的親戚朋友」,他說,沒有護 照的話,美國政府也沒有辦法遣返。而且中國(中 共)政府耍流氓,不承認他們是中國人,不配合給這 些人發旅遊證件或護照。

鄭存柱表示,中國(中共)政府有兩套標準,對 所謂紅通人員,它主動要求美國政府協助把他們遞解 回中國。但那些沒有理由留在美國、被美國政府下遞 解的中國人,就不配合讓他們回中國。

中國人不會放棄走線

鄭存柱表示,未來走線美國的中國人不但不會減 少,甚至會越來越多,只不過相對來說成本會增加, 會尋求更多的方式進入美國。

他分析說,現在中國(中共)走回頭路,黨魁搞 文革二點零,但老百姓通過改革開放已經知道外面世 界了,會有更多的人用腳投票離開中國,奔向自由民 主的美國。

「中國人會不會放棄走線呢?」李先生認為有兩 種情況,一種是出於利益考量,要去美國掙大錢,這 些人可能會放棄。「但有一些人對美國的價值觀有很 深刻的認同,覺得走線美國自己追求自由和尊嚴的行 動,我覺得這種人是不會放棄的。」

周紅豔表示,中國人不會放棄走線,還是會來, 有種人是為了自由,你攔也攔不住,你去追求自由才 有那麼大的動力。「對我而言,我就要自由」。◇

《法輪功保護法案》由美國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斯考特‧佩里(Scott Perry)發起。圖為 2023 年 1 月 5 日,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斯考特‧佩里 (中)在離開眾議院會議廳時與記者交談。

美眾院通過法輪功保護法 學者:遲來的正義

【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採訪報導】美國國會眾 議院昨天(25 日)全體通過《法輪功保護法案》。包 括澳洲、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多位受訪者對法案初步通 過表示歡迎,認為一旦最終成為法律,至少有五重意 義。學者指這是「遲來的正義」。

2024 年 6 月 25 日下午,美國國會眾議院全體通 過《法輪功保護法案》(Falun Gong Protection Act,H. R.4132)。

該法案要求「中共必須立即停止迫害法輪功」, 要求美國制止中國(中共)國家支持的活摘法輪功學 員等良心犯器官的行為,並要求美國對中國境內參與 和協助活摘器官的人員實施制裁。制裁方式包括財產 凍結、禁止入境美國、經濟及刑期系列處罰等。

《法輪功保護法案》下一步將提交給美國參議院討 論,一旦通過,將交由美國總統簽字,成為法律。

澳洲佛學會會長:

法案一旦最終通過將有五重意義

澳洲法輪大法佛學會會長趙博士 6 月 26 日對大 紀元表示,這個法案如果最後獲通過,將是一個歷史

《法輪功保護法案》 要求美國「對中 國境內的活摘器官 運動實施制裁」。

的里程碑,具有至少五重意義:

一是意味著西方政府正式確認了他們對法輪功 的保護,以及對中共迫害法輪功進行制裁的決心。

二是對中國被迫害的法輪功學員,起到一個非 常大的保護和支持作用。

三是也會對那些參與迫害法輪功的人起到很大 的警示作用,讓他們不再繼續迫害法輪功。

四是對於中國普通民眾會起到一個警醒,並幫 助他們重新認識法輪功。

五是美國的這個法案,也會對其它西方國家跟 進、保護法輪功學員起到推動作用,共同制止中共 對法輪功的人權迫害,特別是活摘器官這樣的暴行。 趙博士說,「全世界,特別是像美國,不會容忍 活摘器官這樣的暴行持續下去,所有參與了活摘器 官、對法輪功迫害的元凶,他們一定會受到法律的 制裁。」

台學者:遲來的正義

《法輪功保護法案》由美國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斯 考特‧佩里(Scott Perry)發起。佩里議員當天在

院會發言中說,「這是一項遲到 25 年的立法。《法輪 功保護法案》對那些參與或協助中共活摘器官的人實 施制裁。本法案指示國務卿確定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 是否構成反人類罪或群體滅絕罪。」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陳世民 6 月 26 日對大 紀元連說「遲來的正義」。

他認為法案初步通過是很好的事情,因為過去這 些年,有很多證據證明,中共的器官移植,涉及對法 輪功學員的迫害,違反人權,非常惡劣。

「美國眾議院通過這樣的一個法案,這是遲來的 正義,對於法輪功成員而言,是一個非常正面、非常 好的事情。」

他認為面對中共極權政權,民主自由國家要團 結聯合起來,警告中共不可以再做出活摘器官這些行 為。「期盼美國參議院也可以通過這個法案,然後一 起送給美國總統簽名,正式變成是一個美國的法律, 然後嚴格執行。」

誰會受制裁?

《法輪功保護法案》要求美國「對中國境內的活摘 器官運動實施制裁」。制裁對象包括中共「高級政府 官員、軍事領導人以及(美國)總統認定的中國境 內對非自願摘取器官負有故意責任或共謀、或直接或 間接參與此類行為的其他人員」。制裁方式包括財產 凍結、禁止進入美國、不簽發簽證、自動撤銷現有簽 證、經濟及刑期系列處罰等。

法案要求,在本法頒布之日起 180 天內,美國總 統向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以及參議院外交關係 委員會提交一份外國人制裁名單。

總統還應在以下情況下提交新的制裁人員名單:

A. 有新信息時;

B. 不遲於本法頒布之日起一年;

C. 此後五年內每年一次。

趙博士表示,受制裁的應會包括迫害法輪功的相 關機構、政法委和 610 辦的官員,包括已退休的周永 康、薄熙來等一系列涉及活摘器官罪行的官員。

陳世民表示,不管是從事活摘器官的醫生,或這 個醫生所屬醫院的院長,還是中共衛生部的官員,甚 至有連帶責任的高官。包括中共的最高領導人。只要 證據足夠,美國政府肯定樂意依照法案去宣布受制裁 的中共官員名單。

「只要有直接證據,哪個官員、哪個醫生,在從 事活摘器官,我相信美國的政府都很願意把他列為制 裁的名單。」

但他認為因為中國大陸非常封閉,要找到證據 不容易,需要法輪功成員努力把更多直接的證據找 出來。

對於制裁的措施,陳世民表示,受制裁的人都生 活在中國大陸,美國禁止他們入境,對這些官員有一 定影響,有很多中共高官是在美國有資產的,美國就 可以進行凍結。

建議:要讓中國老百姓知道 中共活摘器官受制裁

陳世民認為,最主要是讓中國老百姓知道這件 事,因為中共連網絡都是控制的。

「美國真的宣布制裁,我們要儘量透過各個管 道,比如中國老百姓,總是要到國外去旅行觀光,法 輪功成員就讓這些中國旅客獲得這些資訊,然後帶回 中國大陸去。」

大陸維權律師王民(化名)6 月 26 日對大紀元 表示,美國眾議院通過了這個法案,首先具有象徵意 義,是一個很好的消息,對中共有衝擊。

「明白的人肯定更不去做這塊惡事,至於對體制 內的糊塗人也是一個震懾。」他說。

但王民也表示擔心,「中共這些年洗腦誤導的宣 傳,再加上很多司法官員已經牢牢地綁在了中共邪惡 的戰車上了。這個法案,他們肯定很多人不知道,沒 法得到這個消息,再說中共這幾年也是嚴格限制官員 的出境,實際上對他們能產生什麼威懾效果,我個人 不樂觀。」

趙博士則表示,雖然有些人還不太相信中共對法 輪功學員活摘器官,而是相信了中共的洗腦宣傳。但 在美國通過《法輪功保護法案》,特別是要對活摘器 官罪行進行制裁之下,會讓很多中國民眾覺醒,這對 中共政權是一個根本的打擊。

「我相信中國可能也會在世界關注法輪功的人權 被迫害的走向下,越來越向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能 夠儘早地實現停止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

2024 年 3 月 20 日,華盛頓,眾議員扎卡里‧納恩(Zachary Nunn,愛荷華州共和黨 籍)在國會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舉行的關於中共活摘器官的聽證會上發言。

2024 年 5 月 10 日,紐約市法輪功學員參加遊行呼籲結束中共迫害法輪功。

MADALINA VASILIU/THE EPOCH TIMES
LARRY DYE/THE EPOCH TIMES

ONS Admits Vaccinated People Who Died Were Classed as Unvaccinated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 has admitted in internal emails that it misclassified some vaccinated people who had died as unvaccinated in datasets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claim the COVID-19 jabs were “safe and effective” in 2021.

Dr. Clare Craig, co-chair of the Health Advisory and Recovery Team (HART), made a subject access request to the ONS to find out what information the regulator held on her, leading it to release communications discussing how the statistics had been skewed.

In April 2021, the ONS—the government’s regulator of statistics— began releasing monthly reports into mortality by vaccination status, more than three months after the rollout of the COVID-19 jabs began in January.

The early reports appeared to show large spikes in non-COVID related deaths for unvaccinated people across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Dr. Craig told The Epoch Times this immediately raised questions for her because she said, “There is no reason why the unvaccinated should suddenly die when you are vaccinating people.”

She and a group of statisticians and scientists, including professors Norman Fenton and Martin Neil of Queen Mary University London, have long questioned the validity of the data, pointing

to various problems with record keeping and classification.

The regulator claimed the apparent spike in deaths of the unvaccinated was because people close to death were not being vaccinated, otherwise known as the “healthy vaccinee” effect. But the regulator’s claim contradicted NHS guidelines, which required critically ill people to be prioritised for the vaccine.

Subject Access Request Uncovered Admission

Dr. Craig’s subject access request revealed that the database of vaccinated people the ONS relied on had excluded those who had died before vaccine records had been sent back to the central system.

She used social media platform X to share an internal email from an ONS employee, whose name was redacted, which read: “Any views on that? Clare rightly pointed out in the past that the [National Immunisation Management System] NIMS data were incomplete (eg, excluding people who had died before vaccine records had been sent back to the central NIMS system).”

Dr. Craig said that she and her colleagues have been calling out the problem “for years now.”

“We wrote papers showing that this was a record keeping problem, primarily. The ONS stuck to their guns and said that people who were just about to die were declining the jabs because there’s no point them having it, they know they might die in two weeks time.

“We’ve done all the maths to show that this is not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even if it’s true in some cases,” she said.

It went from 2,000 a day forever, then we had a dip for lockdown, then it went to 2,500 per day in May after the vaccines rolled out. It can’t be COVID because it didn’t go up before [in 2020], it went up then, in May 2021.

As well as claiming a “healthy vaccinee” effect, the ONS has also previously claimed an “unhealthy vaccinee” effect, whereby it said people with serious underlying health conditions were more likely to take the jabs, as a way of explaining away death rates in the officially vaccinated.

‘Cheap Trick’

Mr. Fenton wrote on his blog, Where Are the Numbers?, that the revelation obtained through Dr. Craig’s subject access request was important because “the ONS data possibly more so than any other source of data in the world—was used to bolster the claim that the vaccines were highly effective and safe.

“And, as we have always argued, and which is now certain, any claims of efficacy and safety based on their data were completely

illusionary and subject to the cheap trick of miscategorisation whereby even a placebo - or something even worse - could be ‘shown’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They therefore lied and intentionally created and spread misinformation. We were accused of conspiracy thinking and our reputations were tarnished as a result.”

Earlier this year, the ONS changed how it calculates the excess death rate, 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of two thirds in the figure for 2023.

The ONS told The Epoch Times in an emailed statement that it could not provide comment during a pre-general election period, but they were able to respond factually.

A spokeswoman for the ONS confirmed that the internal email shared by Dr. Craig was genuine, and said, “We obtained a bespoke extract that included people who died soon after vaccination and did not have a record in NIMS so that all our publications on

Dr. Clare Craig speaks to NTD’s “British Thought Leaders” programme.

I think it’s a predictably big mess ... but I think the real problem is that they’ve

used the data to make claims around vaccine safety [and] you can’t make those claims based on that data ... It’s a convenient big mess.

Dr. Clare Craig

vaccine safety and vaccine effectiveness included the data.”

The statement added this extract, previously published alongside its deaths by vaccination status data: “In rare cases, a vaccination may not be recorded if the person has died soon after vaccination and before the record is entered into the system.

“We therefore include in our dataset an extract of people who died soon after vaccination and do not have a record in NIMS up to 28 June 2023. There were 1,484 new vaccination entries for people who linked to our 2021 Census-linked dataset who were vaccinated but not included in the NIMS data as their vaccine record was entered after they had died.”

‘A Convenient Big Mess’ Dr. Craig said she believes the ONS was under pressure to produce the data quickly and the true number of misclassified people who died is likely to be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e figure of 1,484 given by the regulator.

“I think it’s a predictably big mess ... but I think the real problem is that they’ve used the data to make claims around vaccine safety [and] you can’t make those claims based on that data ... It’s a convenient big mess.”

“Fundamentally, the data collection system is flawed and centralised data collection is not as beautiful and pristine as it’s presented to be ... and people shouldn’t put so much faith in government data,” she said.

Dr. Craig said she believes, with some degree of certainty, that the vaccines are a driver of excess deaths.

“In the Delta wave [of COVID-19], lots of people were dying. And the excess mortality was highest in low vaccination areas, and lowest in high vaccination areas—but this happened to be true before a single injection had been given,” she said.

She said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socioeconomic reasons, because highly vaccinated areas are generally wealthier and therefore tend to have fewer health problems connected to poverty—such as obesity or smoking-related illness—which make people more vulnerable to dying from any respiratory illness.

“Then Omicron comes along and the relationship completely inverts. And now you’ve got excess mortality in the more heavily vaccinated areas, and that is a sign that people are dying because they’ve been vaccinated.”

She added that in May 2021, there was a dramatic increase in ambulance calls for life-threatening incidents.

“It went from 2,000 a day forever, then we had a dip for lockdown, then after the vaccines rolled out, it went to 2,500 per day in May, so you had this funny lag of a few months, and it’s been up there ever since. It can’t be COVID because it didn’t go up before [in 2020], it went up then, in May 2021.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ee a massive rise in the long-term sickness and disability of the working age population. This starts to rise in spring 2021. You don’t need to be a genius to put those things together and realise that the vaccines are killing people. I can’t necessarily put a number on it, but I would say yes, absolutely the vaccines are killing people.”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maintained that the vaccine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that death by vaccination is extremely rare, and that the jabs have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world.

Rachel Roberts is a London-based journalist with a background in local then national news. She focuses on health and education stories and has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vaccines and issues impacting children.

The CCP and Hong Kong’s Leaders Have Failed the City

I left Hong Kong on June 28, 2021, when the political climate became unbearable.

The so-calle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at once guaranteed Hongkongers a certain way of life is gone. It’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to reach three years since such a pivotal life change when the totalitarian regime started arresting those who vocalized their support for democracy and free speech.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once-famed city, particularly with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and the recently enacted Article 23 of the Basic Law, has created a complex and uncertain environment for many businesses to operate.

As a proud Hongkonger and Canadian citizen, I never imagined Hong Kong could be perceived as an “unsafe” place to travel. Coping and adjusting to my life change, from a hedge fund manager in Hong Kong to an “accidental activist” fighting for freedom using various multimedia platforms, has been quite a challenge. Who still wants to hear the “Hong Kong Story” and learn about its deterioration, from great to worse, to something unrecognizable?

As of today, I am in Grand Rapids, Michigan, USA, wrapping up a fourday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Acton Institute. For those who care about religion and liberty, please check out their website (www.acton.org) to learn more. I had the privilege of dialoguing with Father Robert Sirico, co-founder of the Acton Institute. He believes in the free market and is a personal friend of Jimmy Lai, the founder of Apple Daily in Hong Kong. Father Sirico was in Hong Kong a few months ago, witnessing the sham trials against Jimmy Lai. The “last mile” awaits Jimmy’s own defense.

Five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social movement of 2019 in Hong Kong, and many have moved on with their lives. I believe Hong Kong will not be forgotten, but its DNA will change almost entirely. It will become like Tibet, which was forced to sign the 17 Point Treaty

in 1951 and annexed in 1959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habitants in these so-called “Special Economic Regions” (SARs) are highly monitored, and harsh sentences are passed for violations of the “law.” Hongkongers who continue to fight for freedoms will experience “protest fatigue,” and we are almost at the end of all “national security” trials, except for “The Alliance,” which organized the Tiananmen massacre candlelight vigil.

After three years away from Hong Kong,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okay if we don’t ever go back. We can rebuild the spirit of Hong Kong globally and continue telling the true story. We must realize that the CCP is no joke. The sham national security trials are conducted without proper due process, defense, or jury. Allegations of conspiracy to commit collusion with foreign forces are seen as endangering national security. When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are gone, as in the case of Hong Kong, those with options should leave.

trying to tell the Hong Kong story and bring hope to those concerned about the almost total destruction of the once-fame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By sharing the stories of Jimmy Lai, law professor Benny Tai, and young activist Joshua Wong, perhaps I found my redemption. I have become proactive in the fight for Hong Kong.

As a proud Hongkonger and Canadian citizen, I never imagined Hong Kong could be perceived as an “unsafe” place to travel.

important core values of Hong Kong and a cornerstone for maintaining its prosperity. Beyond a sound legal system, Hong Kong has practice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ry), allowing courts to make impartial rulings based on the law’s spirit and legislative intent without political or populist pressures. The government cannot interfere with or influence court rulings, and the public can sue the government for malpractice. This system ensures justice is upheld, and the government is monitored, preventing the law from becoming a political tool. The rule of law and our judiciary system are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t is sad to see Hong Kong’s autonomy fading quickly.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I have driven thousands of miles in Canada and the U.S.,

As a man of faith, mere waiting and ‘seeing what happens next’ is not Christian behavior. I believe Christians are called to action and compassion, and we cannot be silent in the face of evil and injustice.

Hong Kong is going through its ‘dark ages,’ and we cannot remain silent.

It is quite laughable when I look back ten years to an initiative I spearheaded called the “Ten Request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People in Hong Kong (Finance and Banking Sector).” We sent this request to President Xi Jinping, hoping the “newly minted” Xi could be a reformist, bringing China closer to democracy. Out of the ten requests, none were achieved. I want to highlight Request No. 6, “Safeguard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to conclude our discussion. The rule of law is one of the most

However, recent opinions advocate for the coordination rather than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Hong Kong, causing worry among Hongkonger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about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We urge Chinese leaders to uphold the promise of maintaining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Hong Kong. It is the soul of Hong Kong, without which the city’s future is doomed. The rule of law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are under fierce attack in Hong Kong, causing capital to flee. It seems the CCP doesn’t even want to maintain the pretense that the city is still intact: making it clear to the whole world that they are ‘in charge’ of Hong Kong. I conclude today’s writing with a solemn note: the CCP and Hong Kong’s leaders have not only betrayed the city and its people but have also cast a dark shadow over its future.

Edward Chin (錢志健) runs a family office. He was formerly the Country Head of a publicly listed hedge fund in the UK, the largest of its kind measured by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Outside the hedge funds space, Chin is the Convenor of the 2047 Hong Kong Monitor and a Senior Advisor of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RSF, HK & Macau). Chin studied speech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nd received his MB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HILIPPE LOPEZ/AFP VIA GETTY IMAGES
A man looks at the dark clouds over the city's skyline in Hong Kong on Aug. 14, 2013.

Central Bank’s Gold Holding Is Less Mysterious Than You Think

Of the best-performing markets this year to date, gold must be at the top of the list. Many believe central bank reserve holdings of gold are a key push factor driving the gold price up. However, data suggest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accompanying chart shows the gold price with the change in central bank reserve holdings month-overmonth (MoM). The claim that the increased holdings caused the higher price does not seem obviou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10s, world central bank reserve holdings have been increasing steadily while the gold price surged stepwise in the years 2019/2020 and 2023/2024.

In fact, the opposite is being observed: as gold prices uptrended from the mid-2000s, central bank holdings turned from underweight to overweighting. Nevertheless, if this conjecture is true, then why didn’t the central bank further increase its

holdings as the gold prices kept surging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Of course, this might be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actual available gold mined.

Among the mined gold, nearly half is already in the form of jewellery, while the rest is split between bars, coins, ETFs, and other private and central bank reserve holdings. There is not much gold for central banks to buy from the market, and

the deal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when sellers in the market are scattered while central banks as buyers are concentrated.

Some conjecture that China’s increase in holdings pushed up the price. According to the reported statistics, China tends to do so when the gold price is near a low point.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reports that China is selling instead of buying. A reasonable conjecture would be that China is acting as a speculator, buying low and selling high rather than betting on the collapse of the U.S.

Although gold has been labeled as a “safe haven,” it can result in a sharp loss within hours.

Dollar or backing up her Renminbi. After all, central bank holdings account for only 17 percent of total gold demand, which should not be a key driver of the gold price. Nowadays, none of the fiat currencies are backed by gold. U.S. dollar holdings (in Treasury bond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the exchange rate, as a huge amount of gold cannot be readily liquidated at a reasonable price within a short period.

Apart from paying no yield (or even negative if counting storage costs), the disadvantage of gold holdings is price volatility. Although gold has been labeled as a “safe haven,” it can result in a sharp loss within hours. Decades of experience suggest its bull period is about half of its bear, meaning that long-term gold holdings would make you have a much longer unhappy time than happy time, roughly in the ratio of 2:1. This is because gold is not productive as stock where the underlying firms keep generating profits. Gold just rides on its scarcity. Scarcity means inelastic supply, so gold prices are prone to demand shock and are, by construction, volatile. Central bank reserve holdings still follow human nature: Given that the amount needed to defend a currency’s value is not that much, fund managers trading for central banks speculate on gold as all other speculators do.

Gold on display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follow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2024, on Feb. 14, 202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