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新年特刊

Page 1


英國大紀元港人特刊是雙月刊, 可在大紀元週報發行點免費獲取, 還可在英倫生活網閱讀電子版 特刊投稿: uk@epochtimes.com

特刊廣告: uk@epochtimes.com

索取特刊: uk@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週報每週四發行, 可在各地中國超市免費獲取

週報網上訂閱: subscribe.dajiyuan.co.uk

週報訂閱/廣告: Emily@epochtimes.com

【紀元英國】

https://bit.ly/2ExpNxK @epochnewsuk https://t.me/EpochNewsUK @EpochNewsUK https://bit.ly/3CZiJph

贊助大紀元: donation.dajiyuan.co.uk

英倫生活網: uk.epochtimes.com

大紀元總網: epochtimes.com

英文大紀元: The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報社地址:

Epoch Media UK 83 Victoria Street London SW1H 0HW 電話:0203 485 4150 電郵:uk@epochtimes.com

6 延續父輩善舉回饋社區 港媽助新移民實現「美國夢」

8 「海內外港人民研計劃」 成立 鍾劍華主持 稱與香港民研無關

10 移民律師養成記 專訪美國法學博士秦蘇珊

13 老爺車穿越冬日浪漫巴黎

港爸變身紐約客 新移民血淚史

18 黃偉國:中共與第三次世界大戰 (二)

20 楊穎宇:英式幽默 一語成讖

【談股論金】緬柬泰涉電詐得不償失 24 法輪功創始人發表《為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 25 【特別報導】李洪志師父工作和生活點滴

神韻曼城六場全爆滿 震撼中西方精英觀眾 28 時尚領域是否應該禁用稀有皮革 30 下半生歐遊之——馬爾他: 一個銅皮鐵骨的小島國 32 感恩——消解憤怒和沮喪的良藥 34 假蔬菜真澱粉 小心越吃越胖

專家:在花園裡撒肉桂粉 好處多多 38 化解親子衝突不用委屈自己!這樣溝通最有效 40 你記得從前中文怎表達「躺平」嗎? 42 演員王星回國了 更多「星星」能獲救嗎?

A Glimpse Into the Daily Life and Work of Falun Gong's Founder 46 Rights Group Alarmed by UBC's Hosting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Recruitment Exam on Anti-Democratic Law

最完美的禮物

五千文明再現

整場演出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Shirley Ballas,英國知名舞蹈節目評審

演出中具有包容世界的巨大力量, 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

真的是天堂在人間的顯現。

—丹尼爾 · 赫爾曼,前捷克文化部長

神韻正在引領人類的藝術和精神的新風 尚,給人類帶來希望。她展現的中華神傳 文化的內涵令人感動,尤其是對神的敬 仰,這是最為重要的。

—克里絲汀‧瓦列芙斯卡(Christine Walevska) 世界頂級大提琴家

英國 熱線

來自紐約,被譽為「世界第一秀」的神韻演出, 在全球已累積超過 1,000 萬人觀看,所到之處場 場爆滿,贏得無數觀眾的交口稱讚。一起見證 這場深刻影響西方社會的東方傳統文化復興! 體驗美好與感動,智慧與幽默,勇氣與希望⋯⋯ 讓你一生難忘的演出!

交響樂團 現場伴奏

1 月 3 日–3 月 6 日 英國 12 個城市巡迴演出

英國演出場次 幾近售罄,了解其他國家城市的演出信息,請登陸神韻官網:

移民美國的香港媽媽 Emily Lau於2018年加入「難民援助 聯盟」(Refugee Assistance Alliance ),做義工的生涯讓 她感到十分充實。

延續父輩善舉回饋社區 港媽助新移民實現「美國夢」

文|曾蓮,圖|受訪者提供 50 年前的美國洛杉磯( Los Angeles),有一對從香港來的夫婦, 帶著四個兒子來到異國他鄉生活,為 他們的「美國夢」拼搏,在英文零基 礎的情況下,來到一個沒有華人的猶 太人社區居住,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 心協助。多年後大兒子長大成人,迎 娶了一名香港空姐,定居邁阿密。他 們一家發現社區內有不少需要幫助的 新移民,他們的生活處境與當年父輩 的生活如此相似,於是決定伸出援 手,延續當年父母漂流來美時接受過 的愛心和善意,將這份愛延續下去。

做幫忙新移民的義工 讓我很感動,我被這 些家庭的堅韌和勇氣 所吸引,他們曾經歷 過難以想像的艱難困 苦,我本人也親身經 歷過在異國他鄉重新 開始生活的挑戰。

延續「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

香港空姐 Emily Lau,20 年前嫁到美國,定 居邁阿密,育有三個兒子。她回憶了一段來自父 輩的經歷:「我先生八歲的時候移民來美國,我 的公公婆婆都不懂英文,一家人來到 LA,就很 大膽地過來,那時候我先生八歲,最小的弟弟才 四歲,那時他就做大哥,帶著三個弟弟上學。他 們在美國的生活全靠一班好心的猶太人協助。」

50 年前,Emily 的先生一家從香港移民美 國,和許多新移民一樣,人生地不熟,語言不 通,也不會開車,那時候他們就得到了很多好心 人的幫助:「身邊的猶太人鄰居對他們很好,在 夜晚的時候,會分批教我的家公家婆學英文,也 有的教他們學車。我就覺得,如果沒有這班人, 不知道他們一家可以怎樣在這個陌生的地方生 存。」

初到美國,Emily 的公公婆婆從經營小商 品開始,她描述:「主要有一對猶太人夫婦教 我老爺在哪裡進貨,介紹他去見客人,我老爺 那時候拿著貨品,拿著地圖四處去問商戶,是 否需要這些貨品等。這對夫婦還告訴他們不要 住在中國城,要住在學區好的位置,才對兒子 上學有好處。我老爺聽了他的話,就買了房子 在洛杉磯,附近全部都是猶太人。」

Emily 對先生一家人當年的移民故事印象 深刻,對她自己而言,也有相似的感受。她出 生在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父親是一名勤奮的 裁縫,母親賢良淑德,在家相夫教子,她從小 在溫馨的家庭中長大,後來成為一名空姐。飛 行十年後,她與自己的幼稚園同學再次相遇 了,兩人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這位讓她心 儀的男士早在年幼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喜結連 理後她亦隨著丈夫來到美國定居。跳出在香港 的舒適圈,來到美國面對全新的生活,伴隨著 三個孩子的出生,Emily 的生活也面對了新的 挑戰,學習適應角色的轉變,承擔起撫養家庭 的責任。

她與家人的移民經歷,讓她對其他新移民 面對的難處感同身受。 2018 年,她加入了「難 民援助聯盟」(Refugee Assistance Alliance)做 義工,幫助那些語言不通的新移民們,延續了 父輩當年接受猶太人幫助時的溫暖,所謂「贈 人玫瑰 ,手有餘香」,她也希望透過自己和家 人的努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們。

她講述:「做幫忙新移民的義工讓我很感 動,我被這些家庭的堅韌和勇氣所吸引,他們 曾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我本人也親身 經歷過在異國他鄉重新開始生活的挑戰。能夠 幫助新移民們應對新生活的複雜挑戰,提供 支持和協助,並成為他們的傾訴對象,這是 一段讓我感到謙卑的經歷,拓寬了我的視 野,也豐富了我的人生。」

幫助新移民融入美國

認識「難民援助聯盟」源自 Emily 的小兒子的一項社會服務功 課,當時他讀高中時,從新聞中得 知一些因戰爭而流離失所來美國的 難民需要得到幫助,於是他在網上 找到了這個機構,希望可以儘自己 的力量幫助來到美國的難民。

Emily 作為母親,非常支持兒 子的行動,她亦親自去了解這個 慈善機構的背景:「有的項目只是 呼籲捐款,但是我覺得只是提供 經濟援助不夠,這個組織會有一 些實質性的援助,比如幫這些難 民學英文,舉辦一些活動鼓勵婦女 參與到社會中等等,我覺得很有意 義,就和兒子一起參加。」

的兒子擔任難民義工的英文導師。

在「難民援助聯盟」活動中分享受助難民的當地 美食。

她介紹,他們接觸的難民的孩子,有的已經 來美國四年,英文方面還是很落後,她的兒子 就會線上教英文,以家庭為單位。「有的家庭有 三、四個小朋友,英文程度都不同,他們都會請 教我兒子,就要耐心地教他們,甚至還有其它的 科目,如數學等等,都會輔導他們。」

Emily 自 2018 年開始做義工,後期又加入其 董事會,更深入服務其中。她了解到,「難民援 助聯盟」創辦之初,是源自一位義工英文老師, 他接觸到一些在美國社區內的新移民家庭,他們 的英文不好,看不懂收到的信件。這位老師就非 常耐心地幫助這些家庭翻譯信件,給予他們生活 指南。她被這位創辦人的故事打動,想起自己家 庭也曾經是作為新移民來到美國,是因為得到當 地好心人的幫助,才一步步實現「美國夢」,她 也希望能夠像當年幫助父輩的猶太人一樣,儘自 己所能幫助這些新移民們。

該機構援助來自不同地區的難民,有敘利 亞、阿富汗、委內瑞拉、烏克蘭等等。幫助難民 的過程中,她對來自不同國度的文化有了更深的 認識,她描述:「敘利亞的女人是不會外出工作 的,她們結婚之後,都是在家帶孩子,做家務, 她們不能出街的,來到美國也一樣,她們是要丈 夫許可才能見外人。」有一次,她和先生送一個 鋼琴鍵盤給一個難民家庭,敘利亞的母親都要悄 悄會客,女兒是不能外出見人的,只有兒子能 夠出來感謝他們。這次探訪帶給 Emily 很大的震 動,了解到敘利亞的傳統家庭的情況,希望可以 透過一些活動幫助他們融入美國社會。

透過「難民援助聯盟」的活動,會邀請敘利 亞的太太們舉辦家庭聚會,大約有 20 至 30 人參 加,參加者需買 50 美元的入場券,可以品嚐 到由太太們煮的敘利亞當地食物,扣除購 買食材、調料的錢,餘下的費用就分給敘 利亞太太,Emily 說:「這是她們第一次 賺錢,能夠幫忙她們提升自信,融入 社會,我們也為她們開心。」

Emily 分享:「通過與這個組織 的合作,我親眼見證了社區力量的 偉大,以及幫助他人所帶來的變 革性影響。我與來自不同背景的 人聯繫,學習了不同的文化,並 建立了持久的友誼。這段經歷 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的理 解,也讓我更加堅信同理心和 同情心的重要。」

移民美國的香港媽媽 Emily Lau育有三個兒 子。(受訪者提供)

Emily

「海內外港人民研計劃」 成立

鍾劍華主持 稱與香港民研無關

「海內外香港人民意 研究計劃」(下稱 「計劃」)周二( 14 日)宣布成立,由曾 任香港民意研究所副 行政總裁、現移居英 國並遭港府通緝的學 者鍾劍華主持。

「計劃」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移居海外的香 港人,有資深工程師、前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前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前民陣副召集人、中西 區區議員葉錦龍、大律師黃瑞紅、東京大學及中 國戰略風險研究所研究員 Athena Tong。有另外 7 名成員則不願表明身分。

「計劃」暫定題目圍繞「香港人身分認同」、 「法治」、「社會政策」、「自由」、「六四事件」 等。暫定題目與香港民意研究所及其前身港大民 意研究計劃類似。

鍾劍華在「計劃」成立的網上記者會強調, 「計劃」同香港民意研究所無關,亦無同對方聯繫 過,也無同香港任何機構有溝通。他認為,各方 要尊重民意,故歡迎各界參與「計劃」。記者會 播出上述公開姓名的顧問委員會成員錄影講話, 呼籲大眾支持計劃,但其中黃瑞紅因事忙未有發 表講話。

港警一連兩日帶走與鍾劍華有聯繫的前工作 夥伴及家人,被問到是否同「計劃」有關,鍾稱不 猜測是否為威嚇,指有為、有擔當的政府,應明 白民意不管如何處理,均會客觀存在,有能力的 政府不單要有能力面向民意,亦要能應對民意, 希望官員及海內外的機構有胸襟。

被問到會否擔心支持計劃會惹來港府通緝, 黃偉國表示,相信海外港人有權發表看法,希望 維持民調。他相信不會因自己做或不做一些事 情,導致被港府通緝,「看看它(政府)有甚麼 需要」。鍾劍華回應,現時未定民研題目,支持 政府的人亦可參與,「大國崛起」、「東升西降」、 「由治及興」均可能是題目,毋需假定會令官員不

高興或有負面看法。

Athena Tong 認為,參與的原因是學術上值得採 集,記錄民意,認為是合理與正常。正在日本讀碩 士的葉錦龍則稱,學術上希望貢獻港人社群,他作 為前民意代表亦看重民意,認為對決策有幫助,自 己做的事情合乎日本法律,不知港府如何想,亦不 認為違反國安法。

歡迎不同政治信念人士參與

香港民研近日被國安警調查。鍾劍華坦言,有 擔心在港港人太恐懼不敢參加,蒐集到的數據,只 反映海外港人的民意。他進一步指,近日的香港民 研事件前,很多香港的民調均有人擔心而拒絕作 答,令一些不太合規格的民調,例如透過微信進行 的調查大行其道,「劣幣驅逐良幣」。他們只能重申 希望市民信任「計劃」,他們會嚴謹處理資料。

他表示,近年離港的有 30 多萬人,這一波移 民潮同以往的不同,是他們仍然心繫香港,願意為 香港走在一起,有很強的連結,以港人身分為傲, 並為香港發聲。但是海外暫未有平台呈現他們的意 見,於是透過科學方法蒐集數據,呈現民意,為政 府、社會各界提供基礎,了解香港社會。

鍾表明「計劃」予海內外不同政治光譜、信念的 人的意見亦有機會呈現,亦歡迎親建制人士參與, 「你們也是民意一部分」。葉錦龍表示,會有方法檢 查調查的回應,是否由 AI 等偽造。至於數據會否被 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鍾相信相關舉動不會逃過市民 的「法眼」。

目標超過 1,000 人加入意見群組 題目擬圍繞身 分認同、六四等。

「計劃」預告,將在 2025 年至 2026 年,進行 約 10 個民意調查計劃,邀請海內外的香港人提供看 法。本月起會公開招募全球香港人加入計劃的「意見 群組」,目標超過 1,000 人。任何認同自己是「香港 人」的 18 歲或以上人士,不論居住地,均可加入。 鍾解釋,意見群組不是最完美的方法,但是是無方 法中的方法,只要參與人數夠多,都足以說明問題; 至於不同地方參與人數的多寡,亦能折射問題。

葉錦龍稱,社會有不會意見的人,一些聲音不 再發出,不代表不存在,只是隱藏在不同地方。即 使港人在海外,香港的政策、政治方向,仍然會影 響他們,「只要他們關心香港,就有權表達意見」, 但現時未有計劃表達海外港人聲音。

被問到海外港人未必熟知有關問題,葉錦龍補 充,海外港人的認知如同在港港人有落差,亦是客 觀反映,之後會在學術研討中分析。黃偉國表示, 過往的民調中,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意見都有落 差,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群組成員共將會收到約 10 次民調問卷的邀請, 屆時可在雲端伺服器上,完成網上問卷。

每次完成民調之後,「計劃」都會公開相關結果 及報告。另外,「計劃」暫定會舉辦 2 至 3 次研討 會,形式未定。鍾劍華強調數據如何被詮釋,非他 們的責任,責任是呈現海內外港人民意。將來有足 夠資源的話,亦不排除進行慎思調查及焦點小組, 取得更詳細的數據。

強調重視私隱 保護資料

對於參與者的私隱,「計劃」稱只會索取意見群 組成員最基本的資料,包括稱謂、性別、年齡、電

郵地址、居住地區等,絕不索取參與者的中英文全 名、電話號碼、身分證號碼、護照號碼、IP 地址、 身分證明文件副本等敏感個人資料。

Athena Tong 強調,保護參與者私隱是「計劃」 的重要原則。

「計劃」的網站伺服器和存放數據的雲端系統, 分別在美國和瑞士,相關公司已採取嚴格的網絡安 全措施,資料受到加密保護。每次問卷填妥之後, 個人資料將會與調查數據即時分開處理,並不會儲 存個人資料,亦在用戶離開後,抹去其 IP 地址。

「計劃」已制定了嚴謹的私隱及個人資料政策,遵循 英國《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處理計劃收集所得的資料。鍾劍華表 示,明白在港港人有顧慮,但希望參與者對「計劃」 有信心。

不便透露資金來源 強調合法

被問到如何令參加者放心資金來源,不會在回 港時被指控例如是「參與洗黑錢」的罪名?鍾劍華表 示,「計劃」募集到的資金不多,意見群組的研究方 式,用的資源亦不多。但是因為各種考慮、保安理 由不便透露資金來源,強調資金全部合法,亦無任 何政治組織提供資金。

至於會否擔心被港府定性為「海外勢力」,鍾 回應港人身分已非地理觀念,各地港人都會聚在一 起,發掘海內外港人看法的分別亦是值得,「計劃」 肯定非「海外勢力」。

他補充,如按中央、港府說法,廣大香港市民 愛國愛港、支持政府政策、氣氛和諧,這種憂慮不 應存在。◇

「海內外香港人民意研 究計劃」周二( 14 日) 宣布成立,並在網上舉 行記者會。計劃由曾任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 總裁、現移居英國並遭 港府通緝的學者鍾劍華 主持;記者會並有計劃 的顧問委員會成員出 席,包括浸會大學政治 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 黃偉國、前民陣副召集 人、中西區區議員葉錦 龍、東京大學及中國戰 略風險研究所研究員 Athena Tong。 (「海內外香港人民意研究計劃」 YOUTUBE)

移民律師養成記 專訪美國法學博士秦蘇珊

文|曾蓮 圖|受訪者提供 專業移民律師秦蘇珊( Susan Qin ),在知名的匹茲堡杜肯大學( Duquesne University)法學院博士畢業後,投身律師行列,擁有加州、紐約州和華盛頓州的律師

執照,7年多來幫助許多華人打贏移民案子,成功率在80%以上。成為一名專業的律師 需要具備哪些質素?為甚麼接受美國主流教育的她願意投身移民律師領域幫助華人? 秦蘇珊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分享她投身於移民律師之路的心路歷程。

罕見的華裔面孔 法學博士求學路

幼年時期就隨父母移民來美國的秦蘇珊, 在美國成長、接受西方教育,本科學習大眾傳 媒,在碩士時選擇了法律,當時她學習的是勞 工法(Labor and Employment Law)。在匹茲堡 求學時,她是當中少有的華裔面孔,在西人為 主的社會,她感受到保護個人權益的重要性: 「每一個人在工作中可能都會遇到不平等的待 遇,比如加薪、扣工資等等,如果不懂法律, 就不知道自己能否受到保護,也可能因為我是 亞裔,受到排斥,老闆不給升職。其實美國有 很多法律是保護多元種族的,學習勞工法讓我 大開眼界,感覺到原來學了法律後不光可以幫 到自己,還可以幫到身邊的很多人。」

於 1911 年成立的杜肯大學法學院,百年來 孕育了許多優秀法官和律師,有的家族是祖輩 都讀法律,秦蘇珊介紹,她對能在這所學校求 學感到榮幸:「我們在讀書時,經常會有各種各 樣的活動,每一個週末都會請到我們學校法學 專業畢業的名人、法官,甚至州長來演講,也 會邀請知名律所的卓越律師來培訓,這都讓我 們大開眼界。」

來到杜肯大學攻讀法學博士的經歷,這 3 年對秦蘇珊來說是充滿挑戰的過程:「在讀博 的第一年,我的同學,沒有一個沒哭過的,因

美國Duquesne University法學 院博士、專業移 民律師秦蘇珊。

為壓力很大。那時候沒有 Chat GPT,沒有那麼 多翻譯工具,譬如老師要我們看一個 200 頁憲 法的文章,第二天上課就會抽查這篇文章的摘 要,我們每天都要讀很大量的法律文件,消化 之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面對語言障礙,她並沒退縮,而是加倍努 力:「當中也很多不認識的單詞,有法語和拉丁 語,當律師要具備的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就是寫 作能力,我當年的法律寫作(legal writing), 拿到了班上第二名,花了很大力氣學習。」

除了英文能力外,秦蘇珊還提到,思維方 式也需要有很大的改變:「學法律以後邏輯性會 非常強,它會顛覆你的人生三觀。過去我是比 較偏向文學類型的,喜歡詩歌、小說,但是學 法律以後,這一切的表達模式都要全部扔掉, 一句話能說完的,就不要分成兩句話說,也不 要描述自己的感覺,都是非常理性的。」

為少年犯辯護 同情心與耐心助青年人

秦蘇珊在實習期間,在匹茲堡法律援助做 刑事辯護,她跟著資深刑事辯護律師接觸了大 量案例,最初她被安排的實習工作是做公設辯 護人(public defender),即經法院指定或政府 機構聘用的律師,為刑事案件中的青少年犯進 行辯護,開啟了她踏入律師界的第一步。在一 年多的實習期間,她積累到許多經驗。

「很多青少年犯的罪都是偷東西啊、打架 啊,做一些違法的事情,我最初覺得,犯法 了,就要受到法律的懲罰。但第一天我上庭 的時候,法官就跟被指控的青少年說,我們 這個法庭不是一個懲罰的地方,而是一個教 育你的地方。這對我有很大的衝擊。這個法 律體系,它不是為了懲罰,而是讓你知道, 你做的這個事情在社會上是不被接受的,要 反省改進,這樣才能對得起這個社會和周圍的 人。」

這段經歷帶給蘇珊很重要的啟發,她體會 到自己所代表的並不是一個罪人,而是一個可 以進步的青少年,需要有同情心、耐心去教育 他們,她也學會了用理性的態度去代表每一位 面臨上庭的人。「如果說你對一個人有一個偏 見,或者說你對這個東西不是很了解,你就做 了一個主觀性的判斷,你也很難去做好這個事 情,所以我個人認為,每一個案例,每一個 人,他進到我這裡來之後,我會從他的角度去 看這個問題。」

面對監獄封鎖與謀殺案現場 直視內心恐懼

在青少年法庭實習結束後,蘇珊轉到另一 個部門,跟著另一位資深刑事辯護律師參與刑 事謀殺案子的辯護。她描述:「我第一次跟著 律師去驗屍的時候,我當時差點就要吐出來 了,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女屍,她 18 歲,中了 兩槍。當時我就在想,要做一個謀殺案受害人 的律師,也不是一般常人可以接受的。這是一 個專業,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帶進工作中,接觸 多了也就不再害怕了。」

還有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經歷,就是第一 次去聯邦監獄,擔任辯護律師。「我們進入到 男子監獄,等待見客人的地方是一個很小的房 間,四面都是牆壁,只有門上有一個小窗戶, 中間有一張桌子。在我們等待的過程中,警報 器突然響了,整個監獄就進入了封鎖狀態。原 來是有兩個男子打架了,監獄發生這些緊急事 件,因為擔心有犯人趁亂越獄,就會封鎖監 獄,暫停所有探訪和其它服務,我們也不能進 行工作,就這樣被關在小房間裡。」

此時此刻,蘇珊並不知道自己會被困在裡 面多長時間,她的手機在監獄中沒有訊號,也 不能進行對外聯絡,「我作為一個亞洲的年輕 女生,被困在男子監獄面對一些殺人犯等等, 我也會擔心自己能不能出去,或者在獄中會 不會感染到甚麼疾病,如果發生甚麼事情的 話,會不會死在裡面⋯⋯」她的腦中翻騰 著,設想著各種可能性。她經歷過最長 的一次監獄封鎖,被困在其中 8 小時, 如今回想起來還感到不寒而慄。「之後 我就會在每一次去監獄做辯護時,做好 一些準備,除了專業領域之外,還會 了解多一些求生的技能,隨身準備一 些水和食物,去之前摸清楚監獄的背 景,學習的面更廣。」

她引用 19 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的 一句箴言:「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 強大。」(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她認為在實習生涯中, 學會直視內心的恐懼,並讓自己變 得更加強大。刑事辯護律師的經 歷讓她更加了解法庭內各種細節 的運作,學會觀察每一項細節, 在不斷接觸各類案例後,讓她具 備了出色的辯護能力。

中國大陸的人權律師李潤初(左)與秦蘇珊律師合照。 q

尋求正義 為逃離中共迫害的華人發聲

我今年幫很多人打贏了大 庭,每個人的案子,都有 他們的故事,大家都不容 易,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 國家去生存,存在語言問 題、文化問題,他們告別 親朋好友和熟悉的環境, 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重新學 會生存。每一次幫他們打 贏,我都非常感動。

洛杉磯專業移民律師秦蘇珊

秦蘇珊律師拿到加州執照後,在宣誓當天與法 官合照。

在匹茲堡求學的日子,蘇珊身邊的朋友圈 都是白人為主,鮮有華人的面孔。「在我們班 上,整個法律系 150 人,只有兩個華人。雖然 我能夠跟身邊的朋友相處得不錯,但是我也在 想自己是不是以後都要在白人的主流社會中工 作。但我始終是一張華人的面孔,我也會說中 文,對美國的文化很熟悉,為甚麼我不充分利 用我擅長的條件,幫助華人群體呢?」

在匹茲堡南區的聯邦法院給主席法官做助 理時,她接觸到大量民事和刑事案件,有些聯 邦刑事案件,讓她看到來到美國的華人新移民 遇到各種法律問題,以及給他們的家庭帶來的 困擾,這讓她對新移民產生深深的同情。

她從小接受華人家庭的傳統教育,與人為 善的文化和道德修養,善惡分明的性格和堅持 尋求正義的價值觀,令她同情那些為逃避政治 迫害而被迫流亡的人們,她希望竭儘全力去幫 助每一位在異國他鄉、需要幫助的華人群體。 於是她決定畢業後到紐約或者洛杉磯發展,她 考取了加州、紐約州和華盛頓州的律師執照, 正式成為執業律師,並開設了以她本人命名的 「秦蘇珊律師事務所」。

她舉例,有一位人權律師李潤初,常常為 中國大陸弱勢群體發聲,他本人從中學起也因 為追求公平正義和民主自由遭受到很多欺凌。 李潤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考上律師牌,幫助底 層的老百姓爭取權益,比如被強拆房子的、爭 取不到自己血汗錢的,為了幫他們,他自己也 深陷苦海,他深深明白,共產黨在中國的法律 之上,隨心所欲制定它的「法律」,他看透了 中國社會,失去希望的他無奈要離開中國,來 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

下轉P10

上接P9

李潤初沒想到自己在理由充分、 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都沒有通過恐懼 面談,到了上庭階段,也折騰了很多 年,請了三、四家律師樓幫他準備開 庭,但都不能讓他滿意。直到今年四 月,他找到了秦蘇珊律師樓,遞上了 長達 28 頁的的個人陳述。秦蘇珊非 常認真地幫他梳理材料,將原本複雜 冗長的故事變得清晰簡單,讓法官一 目瞭然。同時教他應答技巧,並幫助 他將案子轉移到另一個排期較快的法 庭,在今年九月就幫他通過了大庭。

回顧幫李潤初打庭的經歷,蘇珊 說:「雖然他自己是律師,他覺得他 很多東西他都懂,但是在美國這邊, 如果沒有專業的律師進行培訓,有的 時候再好的案子,你不一定能過,就 算你的故事是真實的,但是有些東西 你還是有一點技巧的。」

「我在洛杉磯開律師事務所 7 年,很多客人都是回頭客,刑事、民 事、移民的案子都有。我覺得做移民 律師很有成就感,因為他們每一個人 來到美國都很不容易。」蘇珊分享,

自己經手的宗教團體、少數民族、民 主人士、人權律師、單親家庭的案 子,都讓她很感動。很多人為了躲避 中共的迫害,從中國來到美國尋求政 治庇護,有的案子拖了好多年都無法 解決,能夠幫助他們成功通過庇護, 獲得自由,這讓她感到自己做的事情 很有意義。

如今,秦蘇珊律師事務所擴大業 務範圍,在紐約新設立辦公室,邀 請東海岸的第一位亞裔美國移民法 官 Sandy Hom 坐鎮,他有 30 年的移 民法官經驗,如今已退休,如今受邀 主理秦蘇珊律師事務所紐約分部的案 子。「我非常尊敬洪法官,很多疑難 雜症的案子他都處理得非常好,有洪 法官把關,我是非常放心。」秦蘇珊 還提到,因為疫情後,一些案子改為 網上上庭,這樣就打破了地區的限 制,有些紐約的案子不需要她親身到 場,也可以遠程上庭。她希望未來律 所可以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華人,尤 其是遭到中共迫害的華人群體,她稱 他們為「勇士」,能夠幫他們在自由 社會安定下來,開啟新的生活。◇

秦蘇珊律師事務所簡介

秦蘇珊律師事務所是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移民律師事 務所,為個人和企業提供移民法各個方面的專家指導和代理 服務。經驗豐富的移民律師團隊致力於幫助客戶應對複雜的 移民系統並實現他們的目標,包括工作簽證、綠卡、公民身 分,資深移民專家親自辦案,40 年經驗,成功處理千宗案件。

老爺車 穿越冬日浪漫巴黎

【大紀元訊】2025年1月12日,第 屆「穿越冬日巴黎」老爺車巡遊 活動在法國巴黎隆重登場,許多 古董車迷駕駛著各式各樣難得一 見的古董老爺車共襄盛舉,穿梭巴 黎大街讓車迷途人一飽眼福。

該活動由(Vincennes en Anciennes 俱樂部組織,該俱樂部是法國最大的老爺車俱樂 部,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時代、不同品牌的 復古汽車。

12 號週日清早,約 700 輛經過精心打理的 古董車,包括小轎車、摩托車、輕便摩托車、巴 士甚至是拖拉機,就已經聚集在巴黎街頭,浩浩 蕩蕩的車隊先從巴黎南部的萬塞訥城堡出發,然 後行經巴士底獄廣場、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等大 大小小的知名景點,讓巴黎街頭化身為經典汽車 的博物館。

據悉,遊行中的所有車輛都至少有 30 年以 上歷史,部分甚至可追溯到 1930 年代。因此, 這場聲勢浩大的巡遊活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 更是一場浪漫又充滿情感的懷舊之旅,同時,對 於車迷和攝影愛好者來說,也是一次不可錯過的 取景良機。◇

p一輛引擎蓋打開的老式汽車引人注目。

p老爺車愛好者們圍觀一台布加迪(Bugatti)老爺車。

u 從這位老兄的帽子上 不難看出,老爺車的車 主們行頭也是相當專 業。

t老爺車的車隊浩 浩蕩蕩穿越巴黎街 頭,甚是威風。

u這輛拉風的復古 捷豹DC Chapon引 來老爺車愛好者的 駐足觀看。

BONNAMOUR/MIDDLE EAST IMAGES/AFP VIA GETTY IMAGES

Figure Painting Competition

“Bath Time”, Clodoaldo Geovani Martins

德國柏林 The Holocaust Memorial 博物館。

博物館雜談

文|鍾劍華

連續兩期撰寫 大英博物館的成 立、歷史及其普世 象徵意義。倫敦豈 祇得一所大英博物 館,大英博物館算是規模最大、象徵意義也 最強而已。

世界不同地方均有博物館,分級分類。

有歷史性的、有主題性的;有展示事件的、 有展示人物的;也有根據虛構故事而發展 出來的 ( 如英國倫敦市中心的福爾摩斯博物 館,或另一城市的哈利波特博物館,均屬此 類博物館 )。一般而言,這類博物館的娛樂 性質較重,文教意義相對較輕。

博物館可注重不同的主題及重點,也可 是綜合性的,嚴格來說,最重要的分類評級 指標是其展品及內容有否歷史文化意義,能 否產生文教作用。

現今頗多私營、以牟利為目標的博物 館,若主題突出,不失為具有文化教育意義 的博物館。哥本哈根有一「色情博物館」即 其中一例。另外有些非國家級博物館,規模 不大,卻標誌著重要歷史時刻,深受歡迎。 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及波蘭首都華沙均設 有「共產主義博物館」,展示極權主義及偽 社會主義導致的創傷及禍害,每年訪客頗 多。

然而最具影響力、最受歡迎的博物館, 多是比較大型的博物館,被認可為「國家 級」博物館。如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 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均屬此等 級別。

英國無容置疑是揭開現代文明的重要歷 史地標,除了極具規模的大英博物館,還有 許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也十分值得參觀, 都是文明演變及歷史的地標。

根據《國會法案》成立的國家級博物 館,英國共有 50 所。這些國家級的博物館 分布於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

蘭,多集中於英格蘭,又以倫敦最多。

在倫敦具知名度、向公眾開放的博物 館,超過 200 間,包含各種主題、形式及人 物。有 13 間國家級博物館位於倫敦。即平 均每 4 萬倫敦人,就有一間博物館;每 68 萬倫敦人,就有一間國家級的博物館。

全球 202 個國家中,有名可尋的博物 館,超過 55,000 間,其中英國約占 2500 間,當中超過 1800 間是擁有國際博物館評 級機構認證的。以一個只有 6000 多萬人口 的國家而言,比例甚高。

以人口與博物館數目比例作計算,倫敦 或許比不上巴黎和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但 若以國土面積計算,英國絕不遜色於美國及 法國。說英國是標示世界文明的最重要地 標,絕不為過。

英國一個面積不大的國家,其歷史在世 界文明發展,特別是現代文明發展及普世價 值延伸過程中掀起巨大作用,這點無容置 疑。英國人不需經常自誇其自身重要性,其 歷史有多悠久偉大,也從未聞說英國政客倡 導「文明復興」或「強國崛起」,其在世界 文明地標的重要性卻確實無誤,明顯不過。 若作一簡單比較,中國人口是英國人口 的 24 倍,擁有的博物館,多英國一倍,共 5000 多間。如以人均數目計算,在中國, 每 26 萬中國人才有一所博物館。英國則每 24,000 人就有一間博物館。若博物館是國家 文明發展的象徵及紀錄,誰算得上是文明強 國,端倪已露。

中國博物相對這麼少,原因眾多。有人 說「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或「偏遠地區 仍然貧窮」。但當下的中國不已經是世界 第二大經濟體嗎?不是說中國有五千年文 明、三千年歷史記載嗎?若從這些中國領導 人經常自誇的命題作比較,中國以博物館形 式向全世界誇耀,是不是有點兒牽強。

在德國首都柏林,有一「大屠殺博物 館」,展示日耳曼民族歷史上最不堪的一 頁。卻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也獲得國 際評級機構高度讚揚。

要展示歷史、標記文明, 不一定需要誇耀甚麼所謂 「偉大文明」或者「驕人歷 史」,能夠展示歷史教訓的 博物館,往往是備受推崇。

中國政府何時才能接受作家巴金的建 議,建造一所「文化大革命博物館」?或許 想一想,那個在展示流程上明顯參考柏林大 屠殺博物館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甚 麼展示流程不相上下,風格類同,但觀後感 竟截然不同?柏林那個博物館引人反思,令 人變得謙卑,感覺歷史的沉重。在南京那 個,令人產生強烈仇外情緒,強化一種受害 者的心態,使人成為虛假民族主義愚弄的眾 生。這樣的博物館於人何益?對人類文明的 推進產生何等作用?

遊走英國博物館,要算是英國歷史或某 些主題,不難在參觀過程中領悟到英國這個 國家面積比日本還要小的國家,曾經有過的 成就。許多英國博物館,散發着世界性的價 值及普世意義。一些小小的博物館,不是國 家級的,也能啟迪參觀者。諸如倫敦市中心 的「狄更斯博物館」。它只是整理壯年狄更 斯短居其中的小樓房,主題是鋪陳狄更斯這 英國著名作家。參觀者除了認識到名聞遐邇 文化人之成長,亦感受到英國工業急速發展 的階段,這一英國作家的生活、其人生;體 驗到其作品如何影響社會,推動社會變革, 理解他對當時社會的覺醒及付出的努力,從 而對政治反思、愈顯深邃。

中國大陸有不少博物館,要算是一些國 家級的主題博物館,往往是政治宣傳高於一 切,散發的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甚至是沙文主 義,或具流於挑動民族仇恨。這等博物館, 於推動世界文明益處何在? 2025 年 1 月 11 日

PAUL J. RICHARDS/AFP VIA GETTY IMAGES

港爸變身紐約客 新移民血淚史

文|曾蓮 圖|受訪者提供

香港馬拉松教練黃家保移民紐約,學車、處理受傷、打工送貨都是他 的全新體驗,過去在香港只需要專注工作,家庭都有菲庸照顧,來到 美國後要重新適應新生活,面對意外受傷和出外打工做送貨員,都有 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黃家保原本在香港有穩定的生活,兒女 在香港出生和長大,但近年來香港的教育和 社會環境有很大的變化,為了兒女接受更好 的教育,加上太太是美國公民,符合親屬移 民的條件,黃家保一家決定移民美國紐約。

新移民考駕照的苦惱 黃家保有兩個孩子,兄妹兩人的英文基 礎還不錯,2022 年來到美國後很快就適應環 境,上課跟老師和同學的溝通沒有問題,一 兩個月就習慣了在學校的生活。但對於黃家 保來說,適應美國的新環境就沒有那麼容易 了,首先面對的就是考駕照。

黃家保分享:「香港坐巴士的朋友其實 很幸福,因為美國的巴士經常會遲到,而且 會無故消失,等著等著突然發現等的那班車 取消了,很苦惱。有車出行還是方便很多。」

在香港的交通十分方便,不需要開車都 可以生活得很便利,但是來到美國,雖然在 紐約市,但居住在離地鐵站較為偏遠的地方 時,要出入就沒有那麼方便。 50 歲的黃家 保對開車一點興趣也沒有,他曾經在十幾年 前考過一次駕照,但失敗了,後來他就再也 沒有去考,現在因生活所需必須要開車,他 只能硬著頭皮去學。他感嘆:「我對車真的 是零興趣,人家說車很好,在我看來車就是 四個輪子,有甚麼特別。」

當他下定決心考駕照的時候,沒想到新 的問題出現了,「在美國考車牌,原來你要 有六分才能報名,有住址證明,有信用卡, 有身分證明,這些都是計不同的分,加起 來要六分,我當時只有四分,差兩分!」原 來,黃家保剛來美國時,因為移民簽證的工 卡還沒有下來,沒有社會安全碼,很多銀行 都不給他開戶口,也就一連串影響了他報名 考駕照。直到他找到一家銀行願意給他開戶 口,他才成功申請到了考駕照筆試,通過 後得到臨時駕照,才能夠進行下一步的路 考。他在香港從來沒有想過考駕照還有「儲 分」的問題,而來到美國開車又是很迫切的 需求,這僅僅是他移民美國面對的第一個關 卡。

t 黃家保認為,初到 紐約考駕照並非想像 中容易。

q 在最初沒有車的日 子裡,黃家保到大型 超市購物都要靠朋友 接送幫忙。

深夜經歷意外受傷

過去在香港很多的家務都不需要黃家保 參與,家中有菲庸照顧,但是來到美國, 只有很有錢的人才有能力請工人。黃家保描 述:「我來到美國就要做家務,我本身是一 個很笨的人,我經常打破東西,倒水時,水 會整桌都是,我試過在香港幫忙做家務,工 人姐姐說不用幫忙,不讓我做,因為我一 做,她就會多做些事情,因為我常常打破東 西。」就這樣,他在紐約生活時,有一天真 的是「笨手笨腳」在家洗碗打破東西,割到 手,流了很多血。

「幸好我學過急救,我就給自己止血, 但是傷口很深,是不是應該去醫院呢?我心 想,死啦,我又沒有車,晚上巴士又沒有, 但首先我要找醫院,我對這附近甚麼都不知 道!」黃家保的大腦一片翻騰,設想了各種 可能性,考慮叫救護車或者找朋友來送他去 醫院,但那時已經深夜十二點,他不太想麻 煩朋友,思前想後,最後他看已經止血了, 按照自己學習急救的知識,應該不會有生命 危險,就決定休息到第二天再想辦法。

休息一晚後,黃家保覺得好很多了,是 皮外傷,後來他也沒有去醫院,兩個星期後 就自動痊癒了。他後來跟朋友分享這件事, 朋友說如果當時他打電話叫救護車,在他沒 有購買個人保險的情況下,需要支付 500 美 金,「原來美國的醫療費用那麼高!」他認為 對於新移民來說,這些常識需要留意。

初到美國,在黃家保還沒有找到全職工 作的時候,主要在家做「煮家男人」,負責 家務,接送孩子上學。因在家太悶了,100 集的電視劇都刷了兩遍。他想找一份兼職來 打發時間,就在網上找到了一份送貨員的工 作。

在紐約人們也很習慣網上購物,送貨員 的職位有較多空缺,黃家保就找了一份送貨 員的工作,試試看在紐約的打工生活是怎樣 的。最誇張的一次是在冬天工作 18 小時。

他描述:「我早上 6 時出門,開到倉庫,拿 貨,然後分貨,然後派貨,到晚上 12 時才 回家。這 18 小時內,我沒有離開車,我離 開車買東西,我去咖啡店買咖啡,買甜甜 圈,在車內吃,你也知道,美國沒有洗手 間,我去樹附近方便。還經歷了下大雪,上 坡一半後,車子打橫滑下來,因為我不太懂 得開車,這也讓我很緊張。又滑胎,又開 18 小時,又不能去餐廳吃飯,又要在街上上廁 所⋯⋯」在香港,他從來沒有這樣的經歷。 另一方面,他當送貨員收入也不高,因美國 稅收很高,扣稅後的工資要打七折,這讓他 感覺有些失落:「我花那麼長的時間工作, 工資可能連 10 元一個小時也沒有,我留在 美國,最想對著家人,如果開 18 小時車, 不如在香港上班,賺得多,更舒服,所以後 來一個月後我就沒有做了。」

出門靠朋友

在異鄉更珍惜身邊人

人在異鄉,特別珍惜身邊的朋友,黃家 保在這方面感同身受,之前還沒有駕照時, 甚至買生活用品都要依靠朋友。他也很感激 身邊的朋友很熱心幫他,也影響了他的生活 態度。

黃家保說:「找朋友一定會幫忙,因為 這裡的朋友非常好,大家移民的人都很清 楚,其實很需要人幫助,我相信每一個移 民,最初期一定有不同程度被他人幫助。所 以我們一見到有人要幫手,我會很願意幫 他,因為我曾經被人幫助。知道人家幫了 我,我才可以過渡那段困難的時期。」他舉 例,在他還沒有拿到駕照的時候,買生活用

品都成了困難:「我們需要去大型超市買我 們的生活用品,開車過去大概要 30、40 分 鐘,我們就每個星期找不同的朋友、親戚幫 忙,請他們載我們去買東西。」

還有一次,他在美國認識不太久的台灣 朋友特地請假開車送他去辦事,這讓他非常 感動:「特意請假來幫我,我們認識才不到 兩個月!他說我們在這裡生活,大家要互相 幫助,生活才可以過得到,那一刻我覺得很 感動。」

黃家保的故事,相信是不少「新移民」 的生活縮影。來到異鄉,要重新適應新環 境,結交新朋友,面對重重生活上的挑戰。 但只要心懷感恩,不怕吃苦,總能活出不一 樣的人生。

中共與第三次世界大戰 (二)

文|黃偉國

踏入 2025 年, 筆者選擇截稿前一 天才撰寫及完成文 章,冀能更貼近當 下的形勢發展及過 去累積的狀況,為各位提供整全的預測。

事實上,預測今年發生哪些事,似乎不設實 際,因為①無人能夠阻止某些人及某些事發 生;②人性本是偏向逃避現實,即使當下有 狀況,但甚少人能夠以「超前部署」的方式 保障自己及家人。

上一篇文章以中共旨在吞併台灣,從而 引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狀況大有一觸即發之 勢。

我們理解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只用

過去上世紀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去想 像、認知及經驗去推敲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否 爆發?還是必須根據實際的情況及環境加以 調整,包括以下各項:

一、熱戰

若熱戰是指全面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 世界大戰是否一如以往,在兩國或多於兩國 的邊境或水域進行戰鬥,然後攻占領土、殺 害平民、姦淫擄掠、掠奪資源、派人占據及 殖民、建立傀儡政權等?還是地面戰及之後 的一連串暴行只是其中一種形態;更重要的 是能夠製造戰爭及暴力帶來的恐懼,然後用 作反戰宣傳,務求對方不戰而降,或者對被 侵略一方的社會做成反戰輿論——無論是與 其無戰勝的希望,不如早日投降,正如在一

訪問中,一名「台灣」女子宣稱若果中共攻 台,倒不如早日和談,然後在台灣推行已經 成為謊言及笑話的「一國兩制」,甚至奢望 中共可以保留台灣的健保制度。

當然站在中共的立場,台灣可以不戰 而降,甚至國內的國民黨、民眾黨成為台 奸,以協助中共在民進黨手上奪回政權, 成為台灣的「民建聯」、「新民黨」、「經 民聯」,在中共的操縱下成為政治打手、 代理人或「代表」,從此在中共的照顧下享 受榮華富貴;但對於這些連中共建黨及建 政歷史一無所知的人來說,「用完即丟」是 唯一的結果,中共從來不需要任何中間人 或代理人從中作梗,在台灣搞一個「中聯 辦」,一如香港在三年零八個月期間由日 軍成立的「皇軍總部」直接管轄占領地香港 就已經足夠。

中共處於沒有能力解決國內經濟民生的問題,會否借發動戰爭轉 移民眾視線?若果美國對華推出進一步的針對性措施及行動,中 共會否加強與朝鮮、伊朗及俄羅斯的軍事合作,請求三國以不同 的形式牽制美國及其盟友?

二、癱瘓國內:

中共發動熱戰,入侵台灣,攻占首都台 北只是其中一項。中共能夠致使台灣島內民 眾產生恐慌、厭戰,甚至利用在台的代理 人,包括國民黨、民眾黨等以「清君側,滅 台獨,統一成,民族興」的口號,避免無辜 生靈塗炭為籍口,繼而發動示威、政變,迫 現政府下台。此外,中共利用國家黑客入侵 台灣的網絡系統——政府部門、電力供應、 運輸系統、網上銀行和商戶等,務求要不斷 提升國內民眾的不安及恐懼情緒,意圖達到 不戰而降的目標。事實上,中共似乎認為台 灣人普遍缺乏一如 2019 年反送中運動中港 人反抗暴政的意志,加上由中共的威脅所產 生的危機感及防衛意識薄弱,等同於不戰而 降、中門大開的狀況。

事實上,中共發動網絡攻擊,例如較早 前美國政府部門的網站被中共黑客入侵,竊 取一些數據,反映中共從俄羅斯手上已掌握 相當的能力及技巧,透過網絡發動大規模戰 爭。去年 12 月中共利用商船破壞波羅的地 海底電纜事件,及後沒有國家對中共實施懲 罰措施。壯大中共的膽子,同樣的破壞可以 繼續無聲無息地進行,裝作意外或者無做 過,不關己事,從而指責西方國家仇視中 共,扮無辜,固輕視中共的威脅是自尋死 路。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期望他仍然在生及在 位之際,成功吞併台灣成為真正「中國 台 灣省」,中華民國消失,完成中共控制下的 愛國民族統一大業,習近平成為國家、民族 及中共英雄。由於離這一天的來臨只會越 來越近,台灣島內還有人奢望繼續「維持現

狀」的想法,只會落得悲慘下場。當然,究 竟還有五年?三年?還是一、兩年內就出現 上述的狀況?在狀況出現之前,台灣有否作 好準備?

三、特朗普的角色:

一極富爭議性政治人物,在他第一任期 間(2017-21),由傳統的親中,甚至到訪中 國與習近平見面,及後對中共發動貿易戰、 科技戰、知識版權戰,旨在回應中共對美國 長久以來的不公平貿易及不斷竊取高端科 技。當中國於 2020 年 1 月(甚至更早的時 間)爆發新冠肺炎(又稱為「武漢肺炎」), 最終導致全球瘟疫蔓延,美國對中共處理疫 情的手法早已感到不滿。某程度上,特朗普 因為新冠肺炎而連任失敗,導致民主黨拜登 上台。去年 11 月美國大選,特朗普成功當 選,又聲言會加中國 60% 關稅及任命反華 的魯比奧為國務卿。當然,關稅戰背後更重 要的是面對著中共日益增加的威脅,特朗普 代表的美國作為全球大國之首,會否一如其 商人性格般,態度及言論強硬只是作為增加 自己與中共交易時候的談判籌碼,但沒有實 際及具體的行動,包括不同形式的直接或間 接軍事行動(例如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 賓共同協作針對中共)、經濟、金融或糧食 供應封鎖等。當然以特朗普的性格,要全面 對付中國是需要計算過程中的得失。此外, 由於他第二次任期也是他最後一任,他會否 為其個人名聲而刻意高調針對中國,但實際 可能又是另一回事?再者,特朗普的外交政 策偏向孤立主義,與歐盟較疏離,這對於全 球團結一致對付中共的做法背道而馳,結果 中國利用反間計分化其他國家而得逞?

四、中共的反應:

中共處於沒有能力解決國內經濟民生的 問題,會否借發動戰爭轉移民眾視線?若果 美國對華推出進一步的針對性措施及行動, 中共會否加強與朝鮮、伊朗及俄羅斯的軍事 合作,請求三國以不同的形式牽制美國及其 盟友?當然,美國及其盟友希望中國國內的 政局變化,包括政變、民變、內戰或中共權 鬥推翻習近平,改變現時的狀況;惜現時並 無跡象顯示國內有任何力量,包括反對派的 興起、黨內有實力強大的勢力可挑戰習近 平、民眾突破認命的心態以激烈方式反抗 等。更有可能的是中共效法俄羅斯入侵烏克 蘭的方式進行統一吞併,然後美國及盟友間 接支援台灣(及日本和韓國)避免衝突擴大 到地區,甚至是全球大戰。但過程中對全球 經濟、物流、糧食帶來破壞性影響,效果可 能比起打一場世界大戰「一招了」的方式,前 者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拖延對全球各國產生 不穩的狀況,過程中帶來的不穩定及不確定 性可能更危險。

結論:

若過去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地區衝突 為開端,繼而擴展成為世界大戰;第三次世 界大戰會否早以透過①中共全球文化及經濟 滲透、②各國經濟依賴中共、③各國忙於解 決內部經濟和社會矛盾及④各國輕視中共由 跨境鎮壓到對全球的破壞行動,序幕已靜悄 悄地揭開?作為讀者的我們,我們為當下的 亂世準備好未?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英式幽默 一語成讖

文|楊穎宇

對於亞洲人,英 式幽默是一門深奧的 學問。對於事事講求 model answer 及父權文 化而言,挑戰既有規範 的幽默文化則顯得格格不入;專制要抬頭,《頭 條新聞》和尊子漫畫便要消失。

幽默也有時代印記。有些幽默此一時可登 大雅之堂,彼一時卻成社會禁忌。 1970 年代英 國處境喜劇《Mind your Language》( 小心說話 ) 便是當中佼佼者。

這套處境喜劇以倫敦一間成人英語夜校為 背景,故事發生於一班外國人學生身上,他們 來自意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希臘、日 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這五湖四海 群組,突顯英語之國際地位,由於文化和語言 背景不一,鬧出很多笑話。

未講笑話前,先分析人物設定所反映意 識形態。有評論認為,該劇是「赤裸裸的民族 性格定型」(crass national stereotype),每個學 生代表着人們眼中對某國的偏見。例如來自 中國的 Chung Su Lee 手中永遠拿着毛語錄, 凡事只會加以引述;代表德國的女學生 Anna Schmidt 性格粗魯,經常用手肘撞男同學;日 本學生 Tar Nagazumi 則把相機掛在頸項;錫克 教徒 Ranjeet Singh 常把事情搞錯,老師 Jeremy Brown「a thousand apologies」是其口頭禪。 各色人種齊來學英語,雖不至於營造「萬 邦來朝」,但當全班只有白人教師 Jeremy Brown 一個是「正常的」、其他都是「蠢笨的 外國學生」(inept foreign students),不難看出 種族主義影子。眾多學生之中,官位最高的 應是 Chung Su Lee,她是中國大使館的書記 (secretary):這一點似乎有點牽強,大使館人員 要學英語,應有特別安排,不需每天下班後趕

往成人夜校上課,這編劇道出文革時期,連仇 外的中國也派員學習英語。

英國曾是「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 球,劇情安排三名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學生 代表這帝國殖民地,而 Ranjeet Singh 與伊斯蘭 教徒 Ali Nadim 經常班上互罵對方 stupid,初則 口角繼而動武,反映自 1947 年以來的印巴衝 突。

此劇擅長在不經意的細微處營造幽默效 果,幾乎每一分鐘都有笑料。首集開頭,Ali Nadim 步入校長室報到,當時時間尚早,校長 說:「You are early.」( 你早來了 ) Ali 回她:「Oh no, I am Ali.」( 噢,不是,我是 Ali)

這笑話不算含有種族成分,話說新任教師 Jeremy Brown 在班上與學生們第一次打招呼, 便是赤裸地以種族開玩笑。

Brown:「I am Brown」( 我是布朗 )

Ali:「Oh no, you are committing a mistake.」 ( 不是啊,你錯了 )

Brown:「Mistake?」( 有甚麼錯? )

Ali:「Yes, you are not brown. We are brown. You are white.」( 是的,你不是棕色人種。我們 才是,你是白種人 ) ( 註:brown 是多義詞,既 可以是姓氏,也解作「棕色」、「棕色人種」) 第二集講述教育局派督學巡視學校,督學 是黑人,當天有一黑人新生報到,Brown 誤以 為督學就是該新生,於是在「新生」面前出現 了以下對話:

Brown :「 It must be quite a change coming from one of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to our more advanced way of life.」( 從一個不發達的國 家來到我們更先進的生活方式,這轉變一定相 當大 )

督學:「Oh yes.」

Brown :「 Still, your people are doing remarkably well. Did you fly here?」( 不過,你們 還是做得挺不錯。你是飛過來的? )

督學:「Fly? How do you mean, Bwana?」

( 飛?你是甚麼意思,主人? ) ( 註:Bwana 本 是非洲語,這裡旨在營造一種奉承白人、順水 推舟的效果 )

Brown :「 Fly, in a big iron bird. Quite a change from riding an elephant. Unless you came by Jumbo.」( 坐著大鐵鳥飛。跟騎象比起來很 不同。除非你坐珍寶機來 ) ( 註:Jumbo 是多義 詞,既指 1970 年投入服務的珍寶機,亦指大 象 )

除了揶揄不同種族外,中國極左思潮因為 Chung Su Lee 這個角色成了恒常被取笑對象。 其中一次與香港有關,主角又是 Ali Nadim。有 一次他當流動小販,拿着兩大喼貨物向班上同 學兜售。Chung Su Lee 與他有以下對話: Chung:「Have you any scarf?」( 有頸巾嗎 ) Ali :「 Most definitely. For you, only one pound. Made in Hong Kong.」( 當然有,一英鎊 賣給你,香港造的 )

Chung ( 面色一變 ):「Hong Kong? I not buy from capitalist state where workers are exploited as cheap labour.」( 香港?我不會買資本主義國家 造的東西,那裡的工人被當作廉價勞工剝削 ) 有時 Chung Su Lee 所鬧的笑話頗令人苦 笑。第四集全班學生被反鎖在課室內,不能下 課,Brown 老師想盡方法讓大家的時間好過些, 建議每人講一個笑話。輪到 Chung,她說: 「I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hina, we have no time for decadent bourgeois humour.」( 在中 華民主共和國,我們沒時間搞甚麼頹廢的資產 階級幽默。)

劇集中,編劇只將這句當成笑話來說。他 也許沒有說過,往後幾十年,這句話卻一語成 讖,不只文革一代中國人,對千禧後的香港也 同樣適用。

這句話反映殘酷內鬥文化,讓香港成為了 離散社群。

儘管英國有些笑話已經不能說出口,能說 出的笑話可能頗有預言能力。◇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感謝邵家臻

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於上週病逝,這個 消息令人無比痛心,也讓我回憶起許多往事。

雖然只是一些零碎的小事,卻充分反映了阿臻 是一位多麼值得敬佩的人。趁記憶猶在,我必 須將這些記錄下來,留待後人整理歷史之用。

文|林兆彬

我第一次聽到「邵家臻」這個名字,大概是 在中學時期,千禧年代的電視或電台節目裡,他 分享對電影的評論。到了大學,我參與社運,真 正與阿臻相識是在 2012 年的反國教運動期間。 當時,我還是大學學生,擔任學聯副祕書長,而 他則是一位充滿熱情的「大台」咪手。

其後,我們經常在民陣的遊行、立法會大 樓、政黨募款晚宴、助選活動,甚至電影院中碰 面。我們同樣熱愛電影,我特別懷念那些一同討 論電影的時光。他會問我:「最近有甚麼好看的 電影?」雖然這些對話短暫而隨意,如今回想起 來,仍感到無比快樂。

2016 年立法會選舉期間,我作為社福界選 民,收到阿臻郵寄給每位選民的政綱小冊子。特 別的是,小冊子以鋼筆寫上了我的名字,這份心 意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記憶中。

阿臻作為一名資深青年社工,總是無私地支 持年輕人。 2019 年初,當時我還未當選區議員,

面對地方宣傳工作的種種挑戰。他作為我的社運 戰友,同時也是我所在選區的居民,毫不猶豫地 將立法會議員橫額的位置借給我,幫助我在區內 進行宣傳。

當我於 2019 年成功當選後,我的辦公室牆 上掛了一幅由方蘇繪畫的「占中三子」藝術畫 作。這幅畫並非普通的裝飾,而是阿臻轉贈,背 後意義深遠。

作為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阿臻永遠站在弱勢 群體的一方,無懼民粹壓力。民主派在區議會選 舉中大勝後,他於 2020 年迅速成立了一個「社工 區議員」聯絡群組,連結有社工背景的立法會及 區議會議員,合力推動立法會及地區層面的各項 社福倡議。

有一次,我發現舊式唐樓的樓梯機服務即將 中止,於是發起聯署,並向區議會提交討論文 件。阿臻毫不猶豫地支持,與我一同跟進這項議 題。

阿臻特別關注被主流忽視、沒有選票的邊

帆影承願 旗揚遠志

——守護英屬港人的社會與文化權利!

捐款£5,支持平權運動,並獲贈以第 二或第三代 # 香港旗 為設計的磁石貼!

捐款£9 即可收集全套兩款設計,展 現您對平權與文化傳承的支持! 捐款連結 https://thehongkongscots. sumupstore.com

第二代(1876-1955)及第三代(19551959)香港旗,旗章以帆船、維港和山巒等 元素為設計(俗稱 亞群帶路圖),見證了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繁榮與文化多樣 性 ,也象徵英治時期的法治、自由基礎與 中西文化交融。

帆船的意象不僅反映香港的 海洋文化 與 自由貿易地位,更是多代港人對尊重與 公平對待 的渴望。今日,它更有助英港人

身分認同 與 文化歸屬 的延續,也是對英 國政府履行承諾的提醒。

根據《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 約》(ICESCR):

第 15 條:文化傳承應受到保護與延續。

第 2 條:任何人不應因國籍或文化背 景而被歧視。

然而,在英港人仍面臨以下挑戰: 文化傳承未受保護:如缺乏傳統廣東 話教育資源及集體記憶的延續渠道; 身分認同被忽視:文化與歷史未被有 效支持,部分政策反而加深邊緣化。

緣群體,例如「麥難民」、綜援受助者、新移民 等。疫情期間,麥當勞停止了晚上堂食服務,「麥 難民」因此失去了容身之地。

2020 年 8 月,阿 臻發起在灣仔民政事務署請願,要求開放庇護中 心。當時現場參與者寥寥無幾,僅有阿臻、我、 呂志恆、好鄰舍北區教會的社工等人,印象中連 記者也沒到場。即使如此,阿臻依然堅持關注邊 緣群體,令人深感敬佩。

2020 年初,懲教署尚未限制區議員以「公務 探訪」方式探監。在「石牆花」正式成立之前, 阿臻協調區議員探訪被囚的抗爭者,並舉辦工作 坊,教育區議員及其助理如何支援被囚者及其家 屬。同年底,「石牆花」的成立啟發了民間學習 如何支援政治犯。

阿臻一生為年輕人、弱勢群體及民主自由付 出無數汗水,他的精神永遠長存。願他的靈魂在 天國安息,遠離痛苦。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在今日的新香港,還能培育出另一位邵家臻 嗎?◇

您的每捐款將用於:

● 反映港人聲音,向英國政府及國際 機構爭取公平待遇。

● 支持在英港人延續集體記憶與文化 傳承。

磁石貼將於 2 月尾陸續寄出 * 磁石貼英國全國免運費;英國以外 可選擇平郵或掛號寄送。◇

今日,旗幟不僅展示了港人一直在中 西文化交融中的角色。喚起在英港人作為 歷史的見證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歸屬 感,讓我們能在新家園中對抗逐漸被遺忘 的集體記憶。

緊鄰泰國邊界的緬甸妙 瓦底(Myawaddy,詐騙 園區所在城鎮)。資料 圖片。

緬柬泰

涉電詐

得不償失

文|財子

中國演員王星被騙到緬甸電詐園一事,令這個一直存在、但 未被徹底重視的惡名昭彰犯罪問題,急速成為萬眾焦點。人 人對如斯令人髮指的惡行恨之入骨,數以十萬計來自中港台 等的受害者被綁架,然後加害數以百倍、千倍的人,謀財害 命,傷天害理。

如今,不少人因東南亞這些治安 問題,導致不敢前往,如陳奕迅已剛 取消 2 月的泰國演唱會,當地商業訂 單泡湯。 16 日,一名前往泰國後被 送往緬甸而被禁錮的 25 歲港人,幸 而獲救返港,由入境處員工等在機場 接回。據前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透 露,該名男子逗留園區數月,其家人 於 14 日繳付贖金營救。此刻,香港 警方仍在嘗試營救 11 位港人。

MANAN VATSYAYANA / AFP

中共背後操縱園區

緬甸在 2019 年的旅遊收益錄得高 達 51 億美元,但當全球不少國家已從 疫情所造成的影響復甦過來之際,緬 甸旅遊業仍大不如前,2023 年僅錄約 7 億美元相關收益。當中除了涉及政治 動盪等因素外,少不了因電詐園案件 猖狂致人們失去前往意欲。

只是曾經睇過、聽過 KK 園、東 美園等相關報導的人,無不滿額大 汗、憤而罵之,曾有媒體起題「比柬 埔寨恐怖,緬甸 KK 園區是『豬仔』終 結站」。咁嘅標題出咗嚟,仲有人去 先至奇!

根據近期大量 KK 園報導,詐騙 園區背後乃中共在實際進行操作(其 實這也 make sense,因為東南亞各國 政府沒理由這麼笨,搵自己旅遊業與 一連串商業校飛),因此當地警察,甚 至軍人根本不可能執法。有知情人士 王氏近向《新唐人》披露,緬甸苗瓦底 (Myawaddy,緊鄰泰國邊界)有 30 多個類似 KK 的詐騙園區,園區頭目 的幕後老闆,都是中共駐當地商會會 長,歸中共統戰部門管。其實,如果 沒有中共「牽涉」其中,很難搞得起這 種在整片亞洲區內跨國且明目張膽的 co-ordinated criminal actions。

王氏指:「他們就是打著一帶一路 的項目去的,當地政府也不管,反正 中共政府送錢了嘛。」他透露每年至少 7 萬中國人被騙到緬甸(符合泰國警 方公布數據),而王星即其中之一,後 者直指,和他一起被關押的還有 50 名 中國人沒有獲救。

於 2023 年上映、由張藝興、金晨 主演的《孤注一擲》正正就是講述網絡 詐騙集團的猖獗,票房逾 38 億人幣, 但市場可能要多拍幾部這類題材的電 影,因民眾似乎還沒完全意識到風險 所在。例如在香港不是剛有兩名分別 21、23 歲的女子被一名於酒吧認識的 32 歲女子,經「交深」後遭騙往泰國, 到步後即登上安排車輛、手機馬上被 沒收,即場「玩完」。二人家屬交了 2.8 萬美元贖金後,幸而平安回港。

許多被禁錮的受害者,沒有「交 贖金放人」這個選項,他們是被擄去 進行電詐工作,「以人呃人」方式,一 個傳一個把人騙往泰國或柬埔寨,然

攜程上海實體店

江蘇一家旅行社

小紅書

泰國旅遊退票潮

目前僅得一個赴泰團,擬於月底前出發,參加 人數只十幾人。

近三成遊客退泰團,過年原本有二、三十個 團,現只剩十幾個。

搜尋「如何取消我的泰國之旅?」光一天內就 發布超過38萬篇貼文。 曼谷郵報

泰國出境旅遊協會料因王星事件,過年假期赴 泰中國遊客數量或降10%至20%。

p資料來源: 中央通訊社

後落手挾往緬甸苗瓦底。

王氏進一步揭示,「他們這些 人(搞園區的人)很多都是跟著 一帶一路項目過來的。中共政府龐 大的情報系統和統戰系統,需要這 些園區。這些專門做網絡的人,一 方面搞詐騙,另一方面個個都是黑 客,給他們提供情報,上交公安部 的。」

這亦似乎解釋了,之前部分萬 幸得以返國的中國人,即使已向當 局報案,反映問題極之嚴重、許多 同胞受害,但一直沒有得到重視與 處理。民間甚至需要成立自願營救 小組,以平民身分盡力救助被關人 士,外媒(應該是 BBC,約兩、 三年前看的影片報導)曾採訪小組 成員,一位受訪者很無奈表示,政 府不救唯有自己出力,因她是過來 人,深明內裡的恐怖,不忍心不作 為。

東南亞應向中共說不

由於一般人較少直接去緬甸, 因此犯罪集團多先以「筍工、網上 愛情、帶貨、優惠旅遊」等手段誘 騙 Targets 到泰國或柬埔寨,繼而 上車、換車,一送就送到守衛森 嚴、插翼難飛的園區裡去,很難有 命活著出來。王星能夠再見天日, 其實真的要多謝舒淇、姚晨等,傳 指是崩牙駒(東美園區老闆)怕 明星效應事情鬧大不好辦,叫負責

人(傳已被綁了)找出王星,然後 從 KK 園區(用意也許是利用 KK 孭鑊,黑吃黑)碼頭過河,交予泰 方。中泰官方其實甚麼也沒做。

柬埔寨為了討好中共,似乎難 以「劃清界線」,但泰國一向採取 平衡中、美、日三國關係的外交政 策,故不用為中共背上「無力打擊 綁架」罪名。王星事件後,大陸出 現泰國旅遊退票潮,網民紛紛表示 不敢去泰國玩,尤其是此刻正臨近 過年,影響倍增。

泰國官方數據顯示,2024 年 有超過 3,500 萬人次的外國遊客到 泰國,消費超過 1.6 兆泰銖,實在 不容有失,當局應儘快採取更多行 動,起碼在通往 KK 園等地的邊境 關口增加徹查,以免成為中共海外 非法行為的犧牲品。

緬柬長遠也需想一想,這樣下 去把自己國家聲譽搞壞,值不值 得?利益歸中共,自己則永久性損 害了旅遊業,而中共更直接在這些 園區內建立起自己勢力與基地,這 樣划算嗎?可憐東南亞的老百姓, 他們絕大部分與這些惡行扯不上任 何關係,但當經濟不斷走下坡、 政治崩壞時亦是「首當其衝」的一 批。最後以《孤注一擲》主題曲「千 金散盡」的一句歌曲作結尾,這也 許反映了些在 KK 園內受害者的心 情,「問我有沒有見過,世界盡頭 的那束光,我點了點頭,又擺了擺 手」。◇

法輪功創始人發表

《為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

美東時間 2024 年 9 月 30 日,法輪大法明 慧網發表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的文章《為 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全文如下:

為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 天體之巨大,眾神、王、主皆不知其外, 生命之多皆不計其數。然而天體中所有的生 命,在自己物質構成的所在層次中都是全方位 的看自己所生存的世界,與神看世界的方式一 樣,只是沒有智慧與神的能力。那麼也就是 說天體宇宙中的生命都不會像人類的狀態一 樣,看不見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真相,看不見自 己生存環境中的其它生命形式的存在,看不見 自己生存環境中的物質真實體現。因此人的 思維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獨特而無能力 的。這就是「迷」的社會(只有三界內的原有 神仙與修煉界個別現象除外)。

那麼為甚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天體與天體 內眾多宇宙體系,都在成、住、壞、滅的規律 中走到最後「滅」的一步了,在可怕的最後滅 時的解體中,一切將滅盡、無存,因此創世主 決定救度眾生。

天體宇宙會走到滅的一步,是天體與天體 內眾多宇宙和其中的無量眾生,包括各個宇宙 內的眾主、眾王、眾神,在漫長的成、住、 壞、滅的過程中,都變的不如初成時好了,也 就是說漫長歲月中都不符合自己所在層次的標 準了。這是生命過程中的必然規律。

創世主為了解救眾生,因此開創了一個

在天體之外的世界,用其救度天體內無量眾 生,名曰「三界」。在三界中有三個生命存在 的層次,最低層的生命完全是在無能力、無智 慧的最迷、最苦的環境中生存,這就是人類社 會。然而第二層的人與眾生,其智慧只高於人 類這一層次,所以只能看到人類與他們自己所 在境界的情況,人類稱其為天上人。而再高一 層又能看到下兩界生命生存的情況與自己境界 的情況,智慧也是三界內最高的,人類統稱其 為天人。但是三界內眾生都無能力看到真正的 宇宙與天神所在的天國世界。

所以人類是在智慧最小、看不到事物本質 的「迷中」生存。這是在末後滅盡之前,創世 主為了眾生能得救的創舉。也是叫眾生在無 明的苦世中,憑著人性的善走出來。難是很 難,在成、住、壞、滅的最後,應該被滅掉的 生命只有在吃苦消業中走出來,同時又能守住 善良本性才能被「未來」所承認。末後一到, 創世主同意天體中眾多的神、王、主與更加巨 大而各個主掌天體一方的大神、大覺下世轉生 成人,封住他們所有的智慧與能力,在最苦最 無能力、無智慧、完全封閉的人體內吃苦消 業,在苦中憑著正念守住善良本性,那才能被 眾神與創世主正視,才會被未來承認。那些在 人類社會中反覆轉生漸漸消去罪業、善德越來 越多的人救度中必被選中,末後之末開啟救度 時,一定會被創世主救度到新宇宙。那麼也就 是說,人類社會「迷」的存在方式,是創世主 為了解救眾生而開創的特殊社會與生命生存 的方式。所以人在迷中,無論求誰破迷都沒 用。從天到地無任何生命敢破壞這救度眾生的 環境。

人世中總有人說信神是迷信。所以有人說 看到我就信,看不到就不信。從而有人敢幹壞 事而不計後果。無論多高的神轉生成了人,有 了人體就是人,進入人體就進入了迷中,所以 有人會在迷中造業。創世主造三界是為了叫眾 生苦中消罪業,提升自己的道德才是根本目 地,無罪業才能被救回天國。造了業就得還 業,這是天體宇宙的法理所決定的。可是人 在迷中,很可能又造了人世罪業,那當然要 還。今生不還,來生還。其實有很多人罪業重 大,為了人能得救,創世主還會替人承受一部 分痛苦,這是對眾生的最大慈悲最大的愛。業 大到一定成度,生命就會真的被銷毀了。消去 罪業回天才是你來世的真正目地。人人來世 轉生時都向創世主發過誓。還罪業當然會很 難過,業力會使人爭鬥、會有戰爭、會有疾 病、會有辛勞、會有飢餓、會有貧窮,因此而 痛苦。罪業當然也有大有小,也正因為有業大 的業小的,人生才有貧富的差別。人在迷中守 住善良就會少造業!少吃苦!

也就是說人的「迷」是為救眾生、解救天 體與眾宇宙而造的。這「迷」有著這麼重大的 原因,因此也決不會隨其人心而破迷。世上的 神仙眾多,為甚麼不能滿足人破迷的慾望?他 們不敢!因為那是創世主為救天體與眾生開創 的,這是眾生得救的希望!

師 李洪志 二零二四年九月三十日

神韻記者康妮紐約報導

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多年以來 在公眾眼中一直非常低調。但近來 《紐約時報》對神韻藝術團、《大 紀元時報》等一系列法輪功學員創 辦的公司進行了斷章取義和捕風捉 影的報導,也再次將李先生推到聚 光燈下。神韻記者因此採訪了多年 來在李先生身邊工作和生活的人, 將真實的情況披露於公眾面前。

眾所周知,1999 年中共集傾國之力發動了 對法輪功的鎮壓,迄今已經超過了四分之一世 紀,無數的法輪功學員失去工作、財產、自由 乃至生命,甚至被活摘器官。還有很多父母都 修煉法輪功的孩子成了孤兒。為了讓流亡海外 的法輪功學員、特別是遺孤有一個落腳安身之 處,2001 年,北美的法輪功學員在距離曼哈頓 西北八十多英里的一片荒山中憑著自己的雙手 建起了法輪大法的祖庭龍泉寺。

從建立之初,龍泉寺就註冊為宗教敬拜的 場所。為了抵制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飛天藝 術學院、飛天大學和神韻藝術團也在這裡相繼 成立。於是這裡成為一些大法弟子生活、工 作、學習和修煉的場所。

作為法輪大法的創始人和神韻藝術團的藝 術總監,除了負責指導全世界大法弟子的修煉 和在藝術方面為神韻提供指導之外,李先生在 所有法輪功修煉者所建立的機構或項目中既無 行政職務,也不參與日常營運,更沒有從中拿 過一分錢的報酬。即使是對於他在藝術指導上 傾注了很多心血的神韻藝術團,李先生也完全 都是義務奉獻。

龍泉寺負責人 George 說:「師父住在宿 舍裡,名下沒有房產和汽車,日常生活非常簡 單,住的地方除了書架之外,四壁空空。師父 沒有拿過任何一個大法項目或機構的一分錢報 酬,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大法書籍或相關知識 產權的版稅。」

在廚房工作的 Jack 說:「師父對於食物要 求很低,基本上吃飽就可以。原來都是跟大家 一起吃食堂,後來人越來越多,師父為了不打 擾大家就自己在房間裡吃。神韻初創的時候事 情很多,師父錯過吃飯時間就常常泡方便麵。

現在晚飯最經常吃的就是開水泡飯和一點鹹 菜,中午一般是一份燉菜。師父是東北人,所 以吃東北菜比較多,夏天吃的最多的就是豆 角,幾乎每天都吃。有時,也會有一些熱心的 學員捐贈水果,海鮮等食材,師父都讓送到廚 房給學員們加菜。」

曾任龍泉寺負責人的梁先生說:「龍泉寺 的工程建設非常艱苦。師父一開始就跟我們一 起勞動,從早幹到晚。二十多年了,即使在神 韻草創,各方面藝術都需要師父把握和指導的 時候,只要有一點時間,師父也會到工地上參 加工程建設,很多重體力勞動師父都搶在我們

麗莎/大紀元

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蒞臨美西法會。

【特別報導】

李洪志師父 工作和生活點滴

前面做。師父現在都七十多歲了,仍然一有空 就來幹體力活。這一點工地上的弟子都知道。」 George 補充說:「滿山的弟子都能看到, 師父穿衣服從來不講甚麼牌子,合身就好。最 開始都是穿卡其布的褲子。後來神韻建立之 後,師父給大家發牛仔褲。師父自己也穿,很 多都是 Nautica、Eddie Bauer 這種很大眾的牌 子。再後來師父也有自己設計褲子,裁縫學員 幫著做,這樣比較合身,皮鞋也都是很普通的 皮鞋。再有就是給神韻藝術團發的團服,師父 也會穿。」

龍泉寺負責後勤的李女士說:「大法修煉 讓很多學員身心受益,大家也都對師父深懷感 激,想要給師父送些禮物表表心意,但師父從 來不收貴重物品。有一些並非貴重的物品,比 如茶葉或者食品等,師父考慮到弟子的一片心 意,為了讓弟子高興偶爾也會接受,但也都是 轉眼就分給了學生和其他人。」

保安隊的施先生說:「我們住的地方是很偏 遠的山區,師父在這兒沒有甚麼娛樂,更沒有 甚麼類似豪車、遊艇類的奢華享受。理髮也都 是山上的弟子給理。師父對於各個項目的財務 情況從不過問。」

施先生接著說:「師父只管弟子的修煉,很 多事讓弟子自己去處理,能不能做好也是弟子 的修煉過程。所以不管是《大紀元》、乾淨世界 或者其它項目,師父都不過問日常營運。像《大 紀元》建立二十多年了,師父只去過幾次,去講 的話也都是針對弟子的修煉和反迫害說的。」

財務部門的瓊女士說:「我們每次見到師 父,他永遠都是穿著乾淨得體,也不講究甚麼 名牌不名牌的。中共在鎮壓法輪功之初,一直 宣揚他有豪宅豪車、生活奢華,現在有的西方 媒體也跟著用一模一樣的套路。作為弟子,我 們親眼看到和感受到師父為了弟子和眾生們幾 十年來歷經的艱辛和無償的付出,很自然地也 希望李先生的日常生活能過得好一些。但實際 上,師父個人並不看重這些。在我們眼裡,他 淡泊物慾,始終如一,絕不像一些人惡意捏造 的樣子。」◇

梁先生說:「師父自己雖然生活簡樸,但很 關心弟子們的生活。管理層也考慮到山上不同 弟子的需要,因此專門請了麵包師為西人提供 西式的餐點。」George 說:「另外,學校為了 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也在學校活動區設立健 身室、兵乓球、桌球等設施和象棋、圍棋、撲 克等,鼓勵學生多運動、多一些傳統的娛樂方 式,而不是老沉迷於網絡。」

神韻曼城六場全爆滿 震撼中西方精英觀眾

2025年1月19日下午,神韻世界藝術團今年 在曼徹斯特派雷斯劇院(Palace Theatre)的六場演出, 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觀眾們給神韻藝術家獻上熱烈掌聲, 他們被純善純美的中華文化深深震撼。

中國古典舞蘊含著五千年文化的精神, 其身韻身法和技巧,讓西方社會的舞蹈界歎 為觀止,英國舞蹈界很多人士慕名而來,向 神韻演出取經。

曼城是英國第二大華人聚集的城市,一 些華人和亞裔觀眾帶著家人、朋友前來看演 出,有的是父母為了讓兒女了解中華文化,有 的是全家為了慶祝節日。

英帝國司令勛章得主致謝神韻 「(演出)完全超乎我的預期!我很喜 歡。」Christine Tacon 女士觀看神韻後開心 地表示,演出對她「非常有教育意義」。

Tacon 是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合作組織 之一的英國合作社集團(The Co-operative Group)董事,同時也擔任 Assured Food Standards 的主席、BBC 鄉村事務委員會和 MDS 主席等多種職務,並因對農業的貢獻 被授予大英帝國的司令勛章(CBE)。

Tacon 和 William Davies 先生一起觀看 了神韻 18 日下午的演出。

神韻大幕一拉開就向觀眾展示了眾神隨 創世主來到人間的壯觀景象。Tacon 表示, 她與神韻傳遞的神聖內涵產生共鳴,「(演出 中)人類來自於天堂,降臨到地球,這對我 來說完全是耳目一新的信息,非常具有教育 意義。」

Tacon 對神韻演出讚不絕口,「我非常喜 歡(神韻)這種多樣性,也喜歡他們在每個 節目之間講解背景的方式,那位女主持人的

1 月 18 日下午,英帝國司令勛章得主 Christine Tacon 女士和 William Davies 先生一起觀看了神韻 世界藝術團在英國曼徹斯特派雷斯劇院的第四場 演出。(麥蕾/大紀元)

2025年1月16日,Martina Ponsonby在英國曼徹斯 特派雷斯劇院(Palace Theatre)觀賞了神韻世界 藝術團的演出。(麥蕾/大紀元)。

2025 年 1 月 16 日下午,神韻世界藝 術團在英國曼徹斯特派雷斯劇院 (Palace Theatre)的演出爆滿。 (羅元/大紀元)

舉止高貴優雅,端莊秀美,我猜她可能也是舞 蹈演員。」

神韻通過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舞劇 等藝術形式向觀眾展現中國五千年的璀璨文 明,Tacon 讚歎,「我非常佩服他們(藝術家) 超凡入聖的(舞蹈)技巧,因為每個節目的舞 蹈非常不同。」

神韻以復興沒有共產主義之前的真正的中 國傳統文化為使命,向觀眾傳遞神傳文化的精 髓與傳統價值觀,這令 Tacon 非常感動,「我 感到非常令人惋惜,因為現在做這些的人太少 了。我很高興(神韻)在保護這些傳統。」

得知神韻總部位於紐約,每年有八個團在 世界各大洲巡迴演出時,Tacon 欣喜地說,「非 常感謝你們(神韻藝術家),非常感謝!請繼 續加油,加油!」

舞蹈教育家讚神韻: 高超技藝的藝術盛宴

「色彩繽紛、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營造出 一種非常快樂的氛圍。我非常欣賞這場演出!」 舞蹈學校校長 Martina Ponsonby 觀賞演出後, 對神韻的精湛技藝和深刻內涵讚不絕口。

Ponsonby 是一位超過 35 年經驗的資深舞 蹈教育家,並同時擔任一家劇院公司的總監和 編舞,還是伯明翰兒童醫院理事。

Ponsonby 稱讚神韻舞蹈演員的高超技巧, 「我能看出他們為這場演出付出了多少努力, 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中國古典舞非常優美!」Ponsonby 接著

說,「能夠學習到新的舞蹈知識,對我來說是一 個特別的時刻。」

她特別提到了神韻對道具的運用:「我非常 喜歡舞蹈中對絲綢等織物的運用,非常巧妙, 營造出一種美妙的意境。還有天幕的運用,與 故事情節相得益彰,非常時尚、非常棒!」

作為一名舞蹈學校校長,Ponsonby 說,神 韻的舞蹈「非常優美,但也非常難做到。我知道 這種技巧,需要對腳跟腱進行大量的練習。」

談及神韻復興共產主義之前的中華傳統文 化的使命時,Ponsonby 表示:「我非常喜歡!演 出還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和歷史知識,我認為這 非常重要。演出背後還傳遞著一個美好的道德 主題,這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作為一個基督 徒,我完全能夠理解並認同這一點。」

她特別提到了男高音歌唱家演唱的關於人 來自天國,要與人為善,等待創世主拯救的歌 詞,並感歎地說:「是啊,我們都渴望成為好 人,被拯救。」

當聽說很多英國舞蹈演員都來看神韻的 時候,她說任何對舞蹈感興趣的人都會看神韻 的,「如果有人錯過了神韻,我會感到非常驚 訝。」Ponsonby 說,「我已經等了三年了,一直 想來看神韻!」

舞蹈學校校長讚: 神韻對人有益

聖潔又美好

「我認為這是一場對人有益的、純潔又美 好的演出。」Denise Cornall 女士觀看神韻後表 示,「中國古典舞非常優雅,藝術家的動作非常 輕盈飄逸,像是在飛翔。」

Cornall 是南曼徹斯特舞蹈學校的校長,也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芭蕾舞老師,曾經在兩家國 際知名舞蹈劇團擔任專業芭蕾舞舞者。 18 日 晚,她和經營古董店的 Laurence Green 先生一 起觀看神韻演出。

神韻致力於復興共產主義之前的中華文 化,Cornall 非常感佩神韻用藝術傳遞傳統文 化,「我不喜歡專制國家,我覺得藝術是表達觀 點的好方式,而且整場演出非常高雅美麗。」

她表示,看神韻演出讓她收穫頗豐,「神韻 將中國傳統舞蹈帶到我們西方社會,將傳統文 化帶到我們的眼前。」

神韻獨創的高科技立體動態天幕令 Green 印象深刻,他表示,「我非常喜歡演出的視覺效 果,將現實和天幕融合的方式非常特別,藝術 家可以從舞台上跳進天幕中,非常有趣。」

擁有兩千年歷史的中國古典樂器二胡令 Cornall 耳目一新,她說,「我覺得太驚艷了!對 我來說,那是亮點,她聽起來非常美妙,富有 情感,具有感染力。」

神韻是首個在世界舞台上演出並推廣中 國古典舞的藝術團。從事古典芭蕾舞教學的 Cornall 對中國古典舞非常感興趣。

「她非常優雅,非常優美」,Cornall 說, 「我對(中國古典舞)其中的高空翻騰的高難 度動作印象深刻,每位藝術家都非常靈活。」

Cornall 讚歎,「他們在舞台上彷彿在雲間 飄行,翻騰時又非常輕盈飄逸,像是在飛翔。他 們平時的訓練也使肌肉得到拉伸,這就是為甚 麼他們如此苗條。」

1 月 18 日晚, Denise Cornall 女士(左)和 Laurence Green 先生(右)一起觀看了神韻世 界藝術團在英國曼徹斯特派雷斯劇院的第五場 演出。(麥蕾/大紀元)

2025 年 1 月 16 日晚,英籍港人 Irene Sung 和女兒 Katie Sung 母女二人,來到英國曼徹斯特派雷 斯劇院(Palace Theatre),觀看神韻世界藝術 團在當地的第二場演出。(麥蕾/大紀元)

2025年1月19日,後排Rachel Ho(右)和Jorrel Too (左)一起,在英國曼徹斯特派雷斯劇院 (Palace Theatre)觀賞了神韻世界藝術團的演 出。(麥蕾/大紀元)

神韻節目向觀眾傳遞傳統文化的神性精髓 和內涵,Cornall 表示,「這給人非常純潔和神 聖的感覺。她(神韻)讓人身心愉悅,內心感 到平靜,彷彿置身於非常聖潔美好的地方。」

香港母女觀神韻: 為中華傳統文化感到自豪

「我為我們的文化感到無比自豪,」Irene Sung 女士動情地道,「彷彿穿越了歷史長河, 回到不同的歷史時期,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輝 煌。」她的女兒 Katie Sung 也深有同感地說: 「今天好像回到故里,讓我對自己的文化背景有 了更深的理解,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1 月 16 日晚,Irene Sung 和女兒 Katie Sung 母女二人,觀看了神韻演出。Katie 是一名平面 設計師,Sung 女士則從事活動組織方面的工

作。儘管母女二人都出生在英國,但她們的祖 籍是香港,中華文化的根脈在她們心中從未斷 絕。

「演出太精彩了!」Sung 女士興奮地說道, 「特別有趣,各種不同類型的舞蹈都非常出色。」

Katie 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非常好,舞 蹈特別棒,還展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真的 引人入勝。」

作為一名平面設計師,Katie 對神韻的視覺 呈現尤為驚豔,「色彩運用太棒了!舞美設計既 充滿活力、明亮鮮豔,又帶著夢幻色彩,這種 風格讓我想到中國傳統戲劇和電視劇,比如京 劇的舞台布景。」

Sung 女士則對神韻獨特的動態天幕印象深 刻,「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演出!人物跳入屏幕, 化作動畫,隨後又從動畫世界跳回舞台,真的 太神奇了。」

得知神韻每年都會在倫敦、曼徹斯特、利 物浦、伯明翰等地巡迴演出後,Sung 女士迫不 及待地說道:「太好了,如果神韻明年再來,我 一定會再來看。」

華裔執行董事觀神韻 體悟神聖文化

「這真是一場無與倫比的體驗!我的孫輩們 全程沉醉其中,而我也深受啟發。」來自馬來西 亞的華裔觀眾 Rachel Ho 觀看神韻演出後,興 奮地分享了她的感受,認為演出讓她更深刻地 體會到「文化的神聖性。」

Rachel Ho 是馬來西亞一家保護、發展和維 護兒童權利的非政府組織(NGO)的執行董事, 這次特地來英國探望在當地工作的兒子,同時 攜孫子孫女共同欣賞神韻。她表示,自己對中 國傳統文化、服飾等充滿興趣,而這場演出更 讓她對法輪大法有了新的認識。

Rachel Ho 自豪地表示,作為華裔,她一直 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感 到非常自豪!」她補充道,自己的祖父來自中國, 父親也曾在中國接受教育,因此對中華文化的 豐富傳承深有體會,「尤其是當節目呈現『神仙』 等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時,我深刻地感到了文化 的親切與共鳴。」

這場演出不僅讓 Rachel Ho 沉浸其中,她 的兩個年幼的孫子女同樣被神韻的演出所吸引。

Rachel Ho 的兒子 Jorrel Too 醫生同樣對演 出讚不絕口。Too 對服裝的美感印象深刻,他用 中文表示了自己的喜愛:「服裝非常漂亮,色彩 豐富,真是太美了。」他也讚歎整場演出「很好 看,全部的節目都很精彩。」

談及神韻所展現的「神傳文化」,Rachel Ho 表示,這場演出讓她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 理解:「我們非常熟悉這些民間傳說,像八仙、 傳統故事等。演出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文化的 神聖性。」

最後母子二人都衷心地向神韻藝術家表達 問候,Rachel Ho 深情地說:「所有的演員都非 常專業、技藝精湛,他們讓一切看起來如此輕 鬆自然。我要向他們致敬,真的非常了不起!」

2025 演出季,神韻將在歐洲 14 國,61 座城 市為超過 60 萬觀眾帶來近 300 場的演出,規模 空前。◇

時尚領域是否應該禁用

稀有皮革

文|Lynne 擁有愛馬仕(Hermès)稀有皮包 或許是眾多女士夢寐以求的。這 世界上最昂貴的皮包多由鱷魚 皮、蜥蜴皮、蛇皮和鴕鳥皮等稀 有皮革製成,越稀有,越奢華。然 而,時尚界開始禁止使用稀有皮 革。其中四大享譽盛名時裝周之 中,倫敦時裝周(London Fashion Week)是首個將於 2025 年起禁 止使用稀有皮。該決定去年底由 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副總監 David LeighPemberton 宣布。

倫敦時裝周近年來銳意於年輕新進設計師 和新興品牌,一對創意的探索,其知名度遠不 如那些使用稀有皮的經典時尚大名牌。參與倫 敦時裝周的最大名牌巴寶莉(Burberry)早在 2022 年停止使用稀有皮革。固參與倫敦時裝 周的設計師們,其系列作品不使用稀有皮,也 不會給時裝周帶來太大影響。

為何野生動物稀有皮備受追捧?

為大眾熟知的牛皮、羊皮等普通皮革,稀 有皮革卻有其排他性、故事性以及獨特的美學 而備受追捧。這些皮革源於大自然(如非洲大 草原或亞馬遜叢林),每一皮革製成品均彷彿

訴說一神蘊故事——關於大自然造就的藝術和 人類匠心獨運的工藝故事。

野生動物稀有皮賦予視覺和觸覺彌足珍 貴的體驗。其獨特的紋理(比如蜥蜴皮細膩的 顆粒)和觸感,增添美感外,更提升其美學價 值。稀有皮極為罕有,故價值連城。除了在嚴 格監管的特定區域採集到稀有皮外,其他地方 幾乎不可能找到。再加上工匠的精湛手工藝, 每一件稀有皮製品均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稀有皮為何被禁?

根據 Vogue Business 報導,英國時裝協會 的禁用令是迫於動物權利活動家不斷施加壓 力而發佈的。善待動物組織 PETA 經常闖進各 大時裝周的秀場,抗議品牌使用皮革、稀有皮 和皮草等,釀成壓力。PETA 企業項目副總裁 Yvonne Taylor 說道:「大量 PETA 支持者聯 繫英國時裝協會,呼籲採取這些行動。我 們對採納這提議的設計師表示致敬。」

PETA 向各品牌機構施壓停止生 產動物皮毛製品,這次的禁令對於 他們來說是一次勝利。許多動物權 利活動家為此決議歡呼。根據《衛 報》報導,英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World Animal Protection UK)經理

Dr Charlotte Regan 表示,數以萬計動物 正在因為時尚而遭受痛苦,甚至被殺戮;服 裝公司和設計師可以採用富有創意的非動物皮 材料。該組織還認為動物皮革貿易中存在嚴重 的福利問題,有些養殖場的動物不被善待。

根據德國之聲(DW)報導,保護組織 Pro Wildlife 的生物學家聲稱,稀有皮採集破壞野 生動物生態環境,給動物帶來災難性痛苦。即 使有環保組織認為野生動物稀有皮革貿易是符 合永續發展理念的,但野生動物皮革的監控和 管理是否能達致其目標是問題的關鍵。

關於應否禁止稀有皮和野生動物皮草的話 題在時尚界是老生常談。早於 2018 年,英國時 裝協會的首席執行官已承諾對於野生動物皮草 的禁令,並在 2023 年年底正式實施。不過,你 仍在米蘭和巴黎的大秀場看到皮草的影子。在 這事上,英國時尚界似乎是走在前列。此前, 哥本哈根時裝周(Copenhagen Fashion Week) 早在去年 3 月前已禁用動物皮、皮草和羽毛。

根據 Vogue Business 報導,從古馳 (Gucci)到香奈兒(Chanel)等一線名牌紛 紛推出皮草的禁令。但稀有皮的禁令在奢侈 品牌中仍有分歧。香奈兒(Chanel)從 2018 年開始禁止稀有皮,而馬克 雅各布斯(Marc

Jacobs)在去年五月實施禁令,然而值得注意 的是,它們均不是依賴稀有皮手提包而聞名 的時尚品牌。同時,開雲集團(Kering)和普 拉達(Prada)不再使用皮草,卻仍舊使用稀 有皮。愛馬仕(Hermés)和 LVMH 既沒禁止 皮草也沒停用稀有皮。

儘管許多時尚名牌摒棄皮草多年,但稀 有皮是頂級奢侈品的代名詞,放棄稀有動 物皮對於他們是一難題。現今,鱷魚皮、蜥 蜴皮和蛇皮等用來製造世界上最昂貴的奢侈 品,比如標誌性的愛馬仕稀有皮包。頗多奢 侈品牌用稀有皮產品來提升其知名度,因為 稀有皮比起皮草和普通皮革賺取更高利潤和 更大市場占有率。放棄稀有皮,等於放棄巨 額收入。

來自環保人士的不同觀點

有人認為稀有皮的採集和使用對環境反 有一定好處。很多棲息地存在物種入侵和物 種泛濫問題。許多永續發展倡導者表示,若 特定品種是入侵物種,如某些蛇類,故用其 皮製作產品反而有助該地區生態。如一些時 尚品牌使用蟒蛇皮製作運動鞋。如果棲息地 的某種野生動物泛濫,亦會擾亂該棲息地的 生態平衡。

有專家認為倫敦時裝周有關稀有皮禁 令十分「荒謬」。根據《衛報》報導,倫敦時 裝周組織者被誤導了,這決定缺乏充足信度 的信息和數據,甚或損害對許多蛇類、鱷魚 和爬行動物的保護。世界領先的自然保護機 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的科學家 譴責道,稀有皮經常比普通皮革和合成纖維 面料更環保,該禁令、削弱對於保護區物種 的經濟動力。奢侈品包賣出數萬英鎊,其中 有抽取部分售價作保護其來源的物種,比如 鱷魚。該組織 Daniel Natusch 表示,在與奢 侈品牌公司合作和合理監管下,負責任地、 合規格地採集皮革,既養活貧窮地區的狩獵 者,亦能保證貿易的可持續性。

該組織專家還表示,巴布亞新幾內亞和 贊比西河沿岸的動物保護區發展出成熟的可 持續稀有皮採集系統,能造福區域和區域內 的野生動物,所有生命週期分析已經完成; 除了菠蘿皮(Pineapple Leather)之外,沒有 任何一種物料比稀有皮更具可持續性,更環 保,那些假皮反而會導致很多化學物質的排 放。事實上,消費者購買一個愛馬仕稀有皮 包不會隨意丟掉,真正不斷增加垃圾堆填負 擔的是快時尚而不是稀有皮包。

儘管合規格採集稀有皮的流程是符合 永續發展理念,但我們很難知道時尚品牌 的皮革來源是否完全合法。《國家地理雜誌

p師傅在製作天然皮革的大衣,這個手 工藝遠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紀。

u美國演員拉娜 特納身穿皮草大衣。

(National Geographic)》的一篇文章提 到,從 2003 年到 2013 年,美國入境口 岸查獲包括拉夫 勞倫(Ralph Lauren) 等數十個奢侈品牌所進口的物品,超過 5600 件是由非法野生動物製成。這說 明很多奢侈品供應鏈存在被污染的可 能。

稀有皮革爭議從未間斷,不同時 尚機構、品牌所作出的選擇也各有不 同。時尚公司如能負責任的監管下進行 採集、製作和貿易,善待養殖的動物, 維護自然保護區生態平衡,問題也許 不大。然而稀有皮製品並不是生活必需 品,即使禁止也不會影響大眾生活。作 為消費者的我們,只能說,對稀有皮保 持一個謹慎的態度吧。◇

u 稀有皮革的華麗衣 裳在此起彼落爭議聲 中或已成過去。

馬 爾 他

文/圖:安兒

旅遊歐洲奇妙之處,不能只靠 購物娛樂飲飲吃吃,走馬看 花匆匆遊走而過,當你抱持這 心態遊走歐洲各國,瞬間你 會覺得了無新意。每個地方 的城市規劃頗為相似,市中 心是教堂、博物館、購物的 high street 、悠閑的露天 Cafe 等等,食物方面,是隨處可見 的 Pizza ,選擇不多。現在飛歐 洲好像香港往深圳廣州一般方 便,這次我決定要認真了解地 方歷史,從而欣賞不一樣的景 緻。

p 首都 valetta ,瞭望臺,堡 壘,高墻,有一種銅皮鐵骨 堅不可破的感覺。

q黑白照最能呈現Malta數千 年的歷史所沉澱出的韻味。

這次選擇像有「地中海心臟」之稱的 島國——馬爾他(Malta),它是英國人在 冬天熱門的避寒聖地。以前是英國殖民 地,居民以英語溝通。這小島國毗鄰意 大利西西里島,由英國出發,機程約 3.5 小時。從地圖上比較意大利和馬爾他大 小,若西西里是意大利靴尖上的足球, 那馬爾他就是在足球上的一小塊草坪。

歷史

馬爾他四面環海,位處歐洲和中東 之間,是遠航船隊重要補給站,戰略上 有重要地位。馬爾他是歐洲和中東阿拉 伯國家之間兵家必爭之地,該國戰事連 連。從公元前 10 至 8 世紀,至第二次世 界大戰,馬爾他常被不同的族群或國家 占領,例如: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法國,英國,後來脫離英國獨立,隨之 加入歐盟。

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羅馬教廷對其 政治,宗教文化影響深遠,從整個城市 的建築規劃可見一斑。由於要抵禦阿拉 伯帝國的入侵,當時羅馬教廷派出建築 師規劃整個城市建設,那裡的民居,街 道,海防建築等均具軍事用途。整個城 市很有卡通片超時空要塞的感覺,在首 都 valetta,沿著海岸線盡是瞭望臺,堡 壘,高牆,有一種堅不可破的感覺。

馬爾他給我的感覺很像香港,地理條件相似, 由小島漁村開始發展起來,不同的文化和人種在這 裡貿易互通,人來人往,這裡人口流動使文化交集 互融,當地人對不同種族態度相當友善。旅遊業是 當地經濟支柱,為了解決服務業人手短缺問題,固 引入外勞十分普遍。此刻你感到,無論在餐廳,酒 店,Call 車等快捷親切的服務態度都回來了! 教堂

馬爾他是天主教國家,這裡沒有外觀宏偉的教 堂,但即使小島的教堂內裏卻是美輪美奐,莊嚴而 華麗。當時馬爾他當地神職人員或官員特聘意大利 著名畫家為教堂繪畫壁畫。首都 Valetta 的 St. John Co-Catheral 的壁畫令人歎為觀止,舊城的教堂收 藏豐富藝術珍品,每一件藏品均使你駐足欣賞、不 願離開。

我逗留 St. John Co-Catheral 和 Old City/ 舊城的 教堂大半天,細觀每件藝術品及其解說,深究其中 典故。

吃喝玩樂

由於鄰近意大利,馬爾他的飲食文化受意大利 影響深遠,與此同時略帶一點兒中東特色,例如, 用果仁豆泥入膳等,對嘴刁的香港人不是問題。

St. Julian's Bay 餐廳林立,意、日,中、馬爾他 菜,海鮮一應皆全。值得一提,露天 Bristo 餐廳的 食物分量較大,性價比高。St. Julian's Bay 比較多 Boutique 酒店,樓下就是酒吧、食肆和商鋪,該區 有點像旺角,交通四通八達,潮人多聚此地。

欲入住設施服務齊備的酒店,可考慮 Valetta, 熱門旅遊景點雲集,該區有點像尖沙咀,名店和較 有規模酒店星羅棋布,人來人往,公共巴士總站近 在咫尺,交通十分便捷!

這次小島遊體驗、認識馬爾他的文化歷史,更 了解這地方的風土人情,除了吃喝玩樂,亦增添一 分不一樣的遊踪收穫。

旅遊小Tips

交通

公共交通巴士,可在機場買數天旅遊蓄值卡, 基本覆蓋熱門旅遊地點。人多可考慮 Uber,由於 地方小,像香港一樣,路程不太遠,不費時,車資 有限。旅遊蓄值卡可購連 GoZo 島的來回船票,即 市內和 GoZo 島交通任搭之餘還包船票,值得一試。

小編不建議自駕遊,Malta 的地形上山下坡, 街道狹窄及迂迴曲折,司機甚為傷神,倒不如乘坐 巴士,既可欣賞市容又可歇一下。

小島遊

出發前一兩天定要查看船公司的通告,由於橫 渡過海,天氣不穩均會影響船公司取消或更改時間 表。購買周遊券則可於任何一天內使用。◇

u 由於鄰近意大利,馬爾他的飲食文化 受意大利影響深遠,與此同時略帶一點 兒中東特色。

教堂適逢聖誕節,旅遊淡季,遊 客稀少,細心觀賞藝術品及享受教堂那份寧靜。

舊城教堂其中一所 Chaple ,金碧輝煌而莊嚴肅穆,令 人頓生對上蒼敬畏之心。

舊城教堂其中一個展廳,顏色配搭和諧而特別,有否 想過在英國新居選用這色調?

St. John Co-Catheral

在醫生辦公室的寂靜中,瑟琳娜 坐立不安,她的腦海中回放著 一個場景:那天早些時候,在 一次重要的項目會議上,新實習生莎拉 膽怯地提出了一個建議。出乎所有人意 料的是,經理喜歡這 個新想法,並表示它 將在下一個項目中實 施,而瑟琳娜最初的 提議被否決了。

在那次會議中, 瑟琳娜內心的某些東 西突然爆發了。她的回 應不僅僅是不同意, 而是爆發的言語和憤 怒。她無情的發言,長 篇大論,莎拉流淚了, 房間裡一片寂靜。

瑟琳娜過去曾與 憤怒作鬥爭,但從未 像那天那樣表現。當 她坐在醫生辦公室裡 時,瑟琳娜感到內疚 和沮喪。

她期待著,幾乎 是希望,能找到一種 直接的醫療解決方案——一粒抑制憤 怒的藥丸,一種解決她感到無能為力的 問題的快速解決方案。但是,科森醫生 (Corson)遞給她的東西要低調得多,簡 單得幾乎過時:一本空白的小日記本。

「這不是你所期待的。」醫生承認 道,他感覺到了她的懷疑,「但我希望你 寫下你每天感激的三件事。這是一種不 同的藥物。」

瑟琳娜低頭看著日記,空白的頁面 嘲笑著她內心的混亂。面對她壓倒性的 情緒,寫日記似乎微不足道,不能解決 問題。然而,在強烈的改變願望的驅使 下,她不情願地同意試一試。

憤怒的解藥

當瑟琳娜開始她的感恩練習時,她 的懷疑揮之不去。然而,每天晚上,她 都認真地在日記中寫下她的感恩。漸漸 地,她發生了轉變。令她沮喪和憤怒的 事情在淡化,感激的時刻開始浮出水面。

以前,她被同事激怒,經常抱怨她 上班時的通勤。寫了一週的日記後,她 感覺到了變化。她開始感激同事的幫 助、感激一個寧靜的早晨,甚至感激她 的舊車的可靠性。

瑟琳娜的經歷雖然非常個人化,但 並不罕見。關於感恩的科學研究支持她 性情的變化。

2012 年發表在《社會心理學和 人格科學》(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發

現,即使在受到侮辱之後,練習感恩的 人也會表現出較低程度的攻擊性。相比 之下,對照組中那些沒有練習感恩的人 在被侮辱後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

那些練習感恩的人明顯不太可能報 復他人。這種體驗類似 於笑聲會中斷體力勞 累:就像不可能在笑的 同時繼續劇烈運動一 樣,感恩會引發一種心 理狀態,在這種狀態 中,侵略性和憤怒幾乎 找不到立足點。

感恩在取代敵對情 緒方面的作用突出了它 是個人美德和培養同理 心社交互動的工具。

感恩擴大快樂

回到家,瑟琳娜坐 在書桌前,手裡拿著 筆,想著她那天需要感 激的事。在信馬由韁地 寫了一會兒之後,她意 識到她在不知不覺中寫 下了關於實習生莎拉的事情。她的心因 內疚而疼痛,想起了她給莎拉帶來的眼 淚。

綠色:感恩組;棕色:對照組。左圖縱軸:幸福感;右圖縱 軸:抑鬱程度;橫軸:寫信前和寫信後。大紀元製圖 當瑟琳娜開始她的 感恩練習時,她的 懷疑揮之不去。然 而,每天晚上,她 都認真地在日記中 寫下她的感恩。漸 漸地,她發生了轉 變。令她沮喪和憤 怒的事情在淡化, 感激的時刻開始浮 出水面。

消解憤怒和 沮喪的良藥

文/Makai Allbert, Robert Backer,Yuhong Dong 編譯/趙孜濟

這是「美德醫學」的第一部分:甚麼藥 是安全、有效、免費的,而且只需要微 妙的視角轉變就會有效果?我們歡迎你 探索美德與健康之間被忽視的聯繫—— 「美德醫學」。

實線:練習感恩組;虛線:對照組。縱軸:攻擊度;橫 軸:被侮辱前和被侮辱後。大紀元製圖

瑟琳娜知道她必須把事情做好。她給莎 拉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她的悔恨和感激之情, 因為她讓她意識到她必須改變自己做事情的 方式。第二天,她在辦公室向莎拉打招呼, 為之前的爆發道歉,將信交給她,並讚揚了 她在工作中的寶貴貢獻。那天晚上,瑟琳娜 感到一種她幾週甚至幾年都沒有體驗過的輕 盈。

這種輕鬆來自真正的滿足。 2005 年發表 的一項研究表明,寫感謝信會使幸福感提高 10%,抑鬱症狀減少 35%。這些感覺在寫信 後持續了長達六個月,凸顯了這種心態的強 大效果。

瑟琳娜的生活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過 去支配她生活的憤怒不再頻繁地發作,幾乎 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快樂時光的出 現。她驚訝地發現自己笑得更多了——不僅 對自己的成就,而且對日常生活中的小樂趣。

四個星期後,當瑟琳娜回到科森醫生的 辦公室時,氣氛感覺完全不同。她不是那個 猶豫不決地接受日記而不是傳統處方的人。 她內心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平靜、積極的 思考和理解從心中散發出來。

廣泛的益處

醫生注意到這種變化,他以溫暖、理解 的微笑向瑟琳娜打招呼。

「很高興見到你。」他說,「這個非常規 的藥方有用嗎?」

瑟琳娜停頓了一下。她對自己的轉變感 到既謙卑又驚訝。

「老實說,醫生,如果我沒有親身經 歷,我不會相信。」她說,「但為甚麼呢?我 的意思是,從科學上講,這麼簡單的做法怎 麼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呢?」

科森抓緊時機,他拉起一把椅子坐得 更近一些,他說:「感恩不僅僅是一種習 慣,而是改變我們的心態。在培養感恩等美 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會變得健康,身 體也會隨之而變化。」

「但既然你特別問了,就看看這個。」

q感恩的益處。

上排:促進身 體健康,促進 睡眠,促進心 理健康,增加 同情心;下排: 緩解壓力,增加 社交,促進精神 力量,促進免疫 力。大紀元製圖

科森說,遞給瑟琳娜一張描述感恩的 好處的海報。

「請記住,這些發現只是冰山一 角」,他說,「科學仍在發現感恩的影 響範圍。」

許多症狀、疾病和障礙困擾著我 們的現代社會。最嚴重的是睡眠數量 和質量不足。感恩可以通過改善睡眠 來減輕這些副作用。研究發現,參與 者(即使是那些患有睡眠障礙的人) 在睡前反思他們所感恩的事情時,睡 眠質量和持續時間明顯改善。

此外,研究發現,那些練習寫感 恩日記的人的疼痛減輕了近 8%,並且 更熱衷於鍛鍊。

感恩可以顯著降低壓力水平。這 反過來又有益於身心健康,並增強免 疫系統。通過鼓勵支持免疫功能的行 為,感恩會降低白細胞介素 6 的水平, 白細胞介素 6 是慢性炎症的罪魁禍首。

攀比的陷阱

「感恩改變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 方式。」科森說,「它將我們的注意力 從我們所缺乏的轉移到我們所擁有 的。讓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事。」

他說:「一個男人騎著他的舊自 行車穿過城市,感到很不滿。他注意 到一輛閃閃發光的新車駛過,他心 想,『如果我有一輛這樣的車而不是 這輛自行車就好了。』

「在車內,司機對貸款支付感到 壓力。看到那個騎自行車的人,他想, 『我希望我能像那個騎自行車的人一 樣無憂無慮,沒有這些經濟負擔。』

「在附近的一個公共汽車站,一 個人在等車。看著汽車和自行車經 過,他想,『我希望我有一輛自行車或 一輛汽車。這比等這輛公共汽車方便 得多。』

「在路上,一個坐輪椅的人看見 騎自行車的人、汽車和公交車站的通 勤者。她想,『我多麼希望我能站著走 路,哪怕只是在公交車站等車、騎自 行車或開車。』

「最後,在俯瞰街道的病房裡,一 名身患絕症的病人躺在床上,凝視著 窗外。他想,『我願意付出一切,即使 坐在輪椅上,也只是為了感受陽光和 呼吸新鮮空氣。』

「每個人都渴望另一個人所擁有 的,這形成了一個鏈條,一個人最簡 單的祝福就是另一個人最深切的願 望。因此,我們應該避免關注我們缺 乏的東西,而應該關注並欣賞我們已 經擁有的東西。」

瑟琳娜親身經歷過這一點——她 知道科森的意思。在向莎拉道歉並送 上感謝信後,這兩位女士意識到她們 有很多共同點,她們的互動變得友好 起來。

「作為一名醫生,我『開出』感恩 練習的處方,因為它是完全免費的, 它可以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 僅僅是身體健康。」科森說,「你看, 在我們的現代醫療實踐中,僅僅針對 症狀,通常是通過藥物治療。這沒有 錯,但這並不全面。許多人往往忽視了 思想對身體的強大影響。」

感恩的生物學原理

瑟琳娜想了解感恩之情是如何在 體內被激發的。科森解釋說: 「感恩會激活大腦中與情緒調節 和愉悅相關的區域,例如尾狀核和額 葉回。當我們練習感恩時,負責積極 情緒的大腦區域會受到刺激,而負責 負面情緒的區域會受到抑制。

「這種大腦活動是由電信號迅速 介導的,你可以將其視為直接和具體 的短信。感恩也通過荷爾蒙起作用, 荷爾蒙傳輸速度較慢,就像郵寄的信 件一樣,但更強大。

「當我們感到感激時,我們的大 腦會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這兩種 負責我們感受的神經遞質激素。當我 們完成某事時,多巴胺會給我們帶來 『感覺良好』的衝動,而血清素會在更 長的時間內提升我們的情緒,幫助穩 定情緒。

「感恩會導致一個自然的、自我 維持的正強化循環。我們越多地練習 感恩,我們感覺就越好——無論是即 時的還是長期的。我們的大腦開始享 受感覺良好的荷爾蒙的釋放,鼓勵我 們繼續感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 做法可以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當瑟琳娜離開辦公室時,她感 到更加睿智和自信。她已經從一個懷 疑者變成了一個感恩的信徒,從一個 脾氣暴躁的人變成了一個感激同事的 人。憑藉科學見解和實踐指導,她渴 望繼續她的感恩練習。◇

作者註:

本文中的經歷是真實故事的綜合體,而科森博 士是虛構的。所描述的感恩實踐的挑戰、科學 見解和好處基於當代研究,為讀者提供靈感和 實用指導。

科森說:「這種心態的轉變也顯 著改善了社會聯繫。它使我們成為其 他人想要陪伴的人,豐富我們的人際 關係,培養歸屬感和人際滿足感。」

原文「GRATITUDE: AN ALTERNATIVE MEDICINE FOR ANGER AND DEPRESSION」刊 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製圖:FEI MENG

假蔬菜真澱粉 小心越吃越胖

文|李婉萍營養師

小時候總是聽到「要多吃蔬 菜」,長大後深受體重困 擾,也總會要求自己要「吃蔬 菜」。但是,你確定吃進去的 真的是蔬菜嗎?有些食物看似 是蔬菜,其實暗藏著高澱粉的 陷阱,稍不留意,就可能讓你 的減肥計畫功虧一簣!

食物 1份主食份量 熱量

南瓜 1/2碗=85g 63kcal

蓮藕 1/2碗=100g 65kcal

山藥 1/2碗=80g 68kcal

芋頭 1/4碗=55g 70kcal

皇帝豆 20粒=72g 81kcal

豌豆仁 1/2碗=70g 86kcal

綠豆 2湯匙=25g 86kcal

玉米 2/3根=85g 91kcal

假蔬菜真澱粉取代主食 如何計算代換量

人們常誤認為這些食物是蔬菜,其實它們都屬於 澱粉類。雖然這些假蔬菜澱粉含量高,但都是營養滿 滿,有著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可以試 著將它們取代白飯、麵條,換換口味也更健康!

● 1份主食=15g碳水化合物。

● 標準碗:直徑11.5cm、深5cm。

● 塑膠湯匙:容量15毫升。

按:一碗飯相當於四份主食。

營養素與功效

類胡蘿蔔素,能保護視力。

鉀離子含量高,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

維生素C與鐵。

適合女性與貧血者食用。

膳食纖維含量高,多種胺基酸。 有護胃的功效。

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預防便祕。各種 維生素,有助於強化免疫系統。

高纖、高鐵,蛋白質含量也高。很適合 作為素食者的蛋白質補充來源。

豐富的膳食纖維,能預防便祕。各種維 生素,有助於強化免疫系統。

中醫認為綠豆性涼,可以清熱解毒、消 除痘痘。適合濕疹患者吃。

葉黃素,對眼睛健康有益。抗氧化劑, 幫助抑制體內的自由基。

假蔬菜真澱粉。(李婉萍營養師-營養工具書提供)

專家: 在花園裡 撒肉桂粉 好處多多

文|陳俊村 一說到肉桂粉,人們 可能會想到食物,畢 竟它是居家常見的香 料。然而,肉桂粉也 有其它妙用。有專家 就推薦在花園裡使用 肉桂粉,因為它有遏 制害蟲等多種好處。

美國「園藝技能」(Gardening Know How)網 站指出,肉桂是餅乾、蛋糕和許多其它食物的絕 佳調味品,但對園丁而言,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這種多功能的香料有助於植物的切根(root cuttings),防止真菌殺死幼苗,甚至可以讓害蟲 遠離你家。一旦你了解如何用肉桂粉來促進植物 健康,你不會考慮使用會污染環境和具有刺激性 的化學藥劑。

該網站的專家說,肉桂粉用在植物上的好處 很多,以下是最常見的幾個:

遏制害蟲

如果你家或溫室有螞蟻侵擾的問題,使用肉 桂粉是個好的解決方案。螞蟻不喜歡走到有肉桂 粉的地方,所以肉桂粉能阻止螞蟻入侵。

你可以在房屋內外使用肉桂粉。找到螞蟻的 入口並在其行徑路線上撒上肉桂粉。肉桂粉不會 殺死你家的螞蟻,但有助於防止它們進入室內。

促進生根

肉桂粉作為生根劑,與生根激素(rooting hormone)一樣有用。當你在進行插枝繁殖時,只 要在植物的莖上塗抹一次肉桂粉,即可刺激幾乎 所有種類的植物生根。

將一湯匙的肉桂粉倒在紙巾上,接著將潮濕 的莖端放入肉桂粉中,再將莖種植在新鮮的盆栽

土中。肉桂粉會促進莖生出更多的根,同時能預 防會引發猝倒病(damping off)的真菌。

殺菌防病

猝倒病會在小幼苗開始生長時發生。肉桂粉 可以經由殺死真菌來預防這個問題。它還可以 解決老植物上出現的其它真菌問題,例如黏菌 (slime mold),也能防止花盆中長出蕈類。

你可以用肉桂製作噴霧劑作為殺菌劑。先將 一些肉桂放入溫水中攪拌,再浸泡過夜,然後藉 由咖啡過濾器過濾這些液體並置入噴霧瓶中。這 種噴霧劑可以噴灑受影響植物的莖和葉,並針對 有蕈類生長的植物噴灑其土壤。

除了肉桂之外,另有專家推薦人們在花園裡 使用居家常見的咖啡渣來幫助植物生長。它們含 有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例如氮、鉀和磷,也是 有機物的來源。

英國《園丁世界》(Gardeners’World)雜誌表 示,在花園中使用咖啡渣最安全的方法是將它們 添加到堆肥桶中。這種自製的堆肥對於改善土壤 和種植健康的植物非常有效。

儘管把咖啡渣直接倒在大多數植物四周的土 壤上通常沒問題,但這麼做要很謹慎,因為這不 是萬能的方法。

主要的問題可能是,如果大量將咖啡渣直接 施用在土壤表面,咖啡顆粒會堵塞在一起,阻止 水和空氣到達植物根部。◇

更多曝光.首選大紀元時報廣告

廣告 轉化商機

由深水埗到Birmingham 捌哥·捌哥 英國

咖央多士 咖哩喇沙 暖身肉骨茶 仲有港式小炒及小食的馬來 西亞餐廳由香港深水埗到 Birmingham都一樣咁好食!

Bagus Bagus UK

Authentic Malaysian restaurant now also providing Hong Kong style Chinese cuisine, tasty food as always.

請聯繫:07570 653122

地址:59 High St., King's Heath, Birmingham B14 7BH

全仁中醫診所

六位香港註冊中醫師

遙距診症 服務全國 翌日送達 一星期六天日夜開診 專業服務 香港價錢

另有50多款自家湯包藥材

預約及商店: http://www.whcmed.com

青木堂中醫診所

香港註冊中醫師 曼城註冊針灸師

多名香港醫師駐診,專治內外婦 兒,皮膚炎症,骨傷痛症,奇難 雜症,養生調理

聯繫方式:07534566996 eastwooduk2019@gmail.com

泰潮 - 泰菜館

ThaiChill Restaurant

專營泰國美食:冬陰功湯/泰湯河粉

及泰式雞飯等,堂食外賣皆宜。

外賣電話:0777 888 1880

地址:42 Green Ln, Ashton upon Mersey, Sale M33 5pp

西北近湖區

唐餐外賣出售

西北近湖區,位於市中心,六房 三廳、二浴廁。另有職工廁所 及洗衣房。營業四十多年,因退 休,需將餐館出售。

請聯繫 07770442723

近地鐵站 餐館只售10K

西高街旺鋪,老字號餐館正對地

鐵站,不愁客路,停車方便,可 做粵菜/川菜/奶茶/燒臘等,80 座位,只賣10千。謝絕中介。

張先生 07766002031

理髮廳、修甲及

美容院物業出讓

剩下14 年租約(lease hold & renewable)。出讓費:約9萬英

鎊(£90,000)

Salon 07749-724973

地址: 230 Hertford Road, Enfield. (EN3 5BH)

招牌廣告製作

店面招牌、廣告燈箱、攔路虎, 橫幅、窗戶招貼畫等,設計打印 安裝一條龍服務。

十幾年招牌經驗,三位設計師坐 鎮,好招牌招來好生意!

聯係人:Belle(Pureimage) 電話:020 88036947

中華★餐牌印刷★

5,000 A3 : £525

2,500 A3 : £445

送巨型A0 塑膠大海報,包送貨。

服務全英國30年,口碑好、

品質佳!

微信快速聯絡: ukmenu24

電話:0208 550 8386

(廣東話或普通話) 12pm - 5pm

大紀元 讀者推薦

立即投放!一個月低至£45 起 查詢電郵:emily@epochtimes.com 英國發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中文週報

白玫瑰車行

White Rose Motors

MOT•服務中心

修理•事故修理

輪胎 • 保險索賠

當地老牌車行 值得信賴!

持此廣告在本車行做 Full service 可免費做 MOT

020 8445 1050 WhiteRoseMotors.com Unit A Coppetts Centre, North Circular Rd., London, N12 0SH

环球电脑

入單軟件只需 £200

專業輕觸系統 -£650

防水!耐熱!可靠!

聯繫

電話

07769-662499

Bilingual Computer System for Takeaway, Delivery and Restaurant

香港人特刊給你帶來更多曝光!

清肺提高人體免疫力

獨特的扁康清肺療法

文|徐孝錫 圖|扁康韓醫院提供

清肺能夠恢復扁桃體的健康,提高 淋巴系統的活力,強化免疫系統, 這是健康長壽的秘訣。

免疫力成就少化現象的出現

五十多年的臨床結果顯示,提高免疫力要 經過兩個階段:第一,自身免疫力好轉;第二, 自身免疫力盟軍的誕生。

首先,通過清肺療法使積累在肺泡各處的 「積熱」消失,在廢棄物和毒素也一併清掃乾 淨的同時,有肺部健康「風向標」的淋巴腺之 王——扁桃體也強壯起來。一般來說,兩個月 就可以使扁桃體恢復健康,這個時候,我們人 體就不會得肺炎和流行性感冒,不會患高燒達 39 度以上的感冒。由此可知,守護在呼吸道中 的扁桃體在有效抑制病菌和細菌的入侵。這就 是免疫力成就的第一階段,意味著我們身體固 有的免疫力在好轉。

接下來,在人體免疫力細胞之外,還有很 多幫助它的盟軍,這就是腸內微生物。我們身 體大約有 10 兆個細胞,但在大腸和小腸裡卻存 在著大約 100 兆左右的微生物。其數量比人體 細胞要多得多,所以人體免疫力的 70% 以上由 腸內微生物擔當。所以在成就免疫力的兩個階 段中,在固有免疫力增強之後,腸內微生物軍 團就誕生了。

多如天文數字般的微生物大致可分為三 類,它們就是有害菌、有益菌還有中間菌。中 間菌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如果有害菌強大, 他們就支持有害菌,如果有益菌強大,他們就 支持有益菌。神奇的是,如果肺好起來,兩個 月就能讓扁桃體強壯起來,再過兩個月,腸內 微生物生態環境就會出現明顯變化。

近來,對炎症和肥胖效果顯著的微生物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備受學者們關注。當稀 少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開始以驚人的速度 多起來時,多種多樣的微生物也隨之出現,而 且全都是有益菌。大約經過六個月,這時腸內 菌群中的中間菌都站到了有益菌的一邊,由此 人體免疫力達到最高峰,原有的頑疾也開始一 種、兩種地逐漸消失。

有趣的是,病也和強盜一樣,如果頭目被 抓,那麼他手下的嘍囉無論怎麼多,也逐漸都 會被控制住。如果有十一種疾病的話,那麼肺 臟系統疾病就是頭目,肺氣腫、支氣管擴張 症、肺纖維化這些頭目被擒的話,小嘍囉就會 一哄而散。

原有的病會消失,要得的病 也不了了之。這樣真正的無 病歲月才算開始,這才是免 疫力的完成階段。擺脫老 年,回到中年,這就是「返 老還中」的奇跡,也是拉開 健康百歲序幕的福音。

——徐孝錫

清肺回春的人們

現實中,一位 94 歲的肺纖維化患者在接受 清肺治療二十一個月後,容貌變成 60 多歲時的 樣子,自身多年的頑疾一掃而光,從痛苦中解 脫出來後他親自前來表示感謝。

另一位 90 多歲,得了五十多年哮喘的老大 爺隨著呼吸系統恢復正常,皮膚也變好了,臉 上的老人斑全部消失,他一進診療室就開始行 大禮。

生活在首爾汝矣島的一位 98 歲患者,尿液 呈紅色,因身體疲倦,整天臥床,在接受六個 月的清肺治療後,尿液變清了,沒有疲勞感。 兒媳婦說媽媽的健康有明顯好轉,這次要去菲 律賓旅行,讓我多開兩個月的量。

另一位 70 多歲的嚴重便祕患者,一周只 能便一次黑色大便,有時甚至十多天才能便一 次,渾身是病,沒有力氣,只接受了三個月的 清肺治療,就邁著輕鬆的步伐找到我,開心地 說:「院長,我現在是想便就便啊。」

如上所述,通過自身免疫力的提高以及微 生物的協助,人體的免疫力才算完成工作。有 了這樣的免疫力就如同得到神的祝福,人就不 會生任何病了。原有的病會消失,要得的病也 不了了之。這樣真正的無病歲月才算開始,這 才是免疫力的完成階段。擺脫老年,回到中 年,這就是「返老還中」的奇跡,也是拉開健康 百歲序幕的福音。

至今為止,醫學界一直在尋找治病之藥。 但所有的藥只是緩解症狀,而非根治的靈丹妙 藥。但如果我們的免疫力成就了,那麼眾多頑 疾患者中都會有無數人得以根治。實際上通過 扁康丸清肺,已有 5 萬多名鼻炎患者、3 萬 5 千 多名哮喘患者、4 萬多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3 萬 5 千多名 COPD 和肺纖維化患者,切身證明 了免疫力奇跡的真實存在。

回春莊——扁康桃源項目

為此我深受鼓舞,並構思出了扁康桃源項 目,以期讓三十三位 90 歲以上老人都能健康的 活過 100 歲。生活在扁康桃源的老人們經過兩 年的清肺治療,老人斑消失,皮膚清亮富有光 澤,所有人都變得年輕,成了 60 多歲的樣子。

不但是皮膚好了,接下來骨骼也出現了變 化,骨密度增加,大約經一年兩個月,骨頭就 不會輕易骨折。即使是因為骨質疏鬆症,而滿 是窟窿的骨頭,在肺功能完全恢復後,骨頭也 會像秋天的白菜一樣,密度增加,變得堅實, 90 多歲的老人即使嚴重跌傷,也不會骨折,這 有多神奇。人體的表面與內裡都一樣健康,這 也正應了「表裡相應」那句話。

同時,五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肺 好起來,緊接著心臟也會好轉,這時心律不齊 的症狀就會消失,吃了十多年的心絞痛藥也不 用吃了,房顫消失了。不知不覺間,不暢的冠 狀動脈旁邊又生出 8 ∼ 9 條小血管,這是新的 「扁康血管」出現了。再也沒有膽戰心驚的必要 了。

接下來,心臟的子臟腑——腎臟功能恢 復。腎臟恢復健康,腎臟就會將血液淨化乾 淨,大致六個月後,全身血液就會得到淨化。 此後,一切酸麻疼痛的症狀都會消失。

下一步,腎臟的子臟腑——肝臟就會好 轉,脂肪肝消失,甚至連肝硬化都會奇跡般的 痊癒。表裡相應,五臟依次都會變年輕。( 完 ) ◇

化解親子衝突 不用委屈自己! 這樣溝通最有效

文/郭葉珍 (知名親職教育專家)

成年子女對父母講話不客氣、不耐煩,為人父母該如何溝通才不至 於傷了親子關係?作者在這個親子衝突的小故事融入了諸多親子溝 通的元素,包括如何安定自己,如何安撫孩子,如何與孩子正念溝 通以化解衝突。

我並沒有跟兒子說,我覺得你變壞了。這是一種批評。我 說的是:我不舒服。我單純的說我的感受,我所受到的影 響。這樣的溝通方式讓他並沒有覺得我在批評他,而是知 道原來他無心講的話讓我不舒服了⋯⋯從那以後,我再也 沒有聽過我兒子說輕蔑、批判他人的話了。

爸爸媽媽想要教育孩子,又不想因為管孩 子而打壞親子關係,困在兩難當中。常常看我 文章的朋友都好羨慕,哇,你家真是和樂融融 啊,怎麼一點衝突都沒有?

我家不是沒衝突,而是我把自己照顧得很 好,用正念來應對,用正念來溝通。所以衝突 化解了,而我也沒有委屈自己,透過正念溝通 傳達了我想要說的話,真正改善了問題而沒有 隱忍。

以下我來講一個好多年前發生的事情,這 個事是有關兒子數度對我講話不客氣,我是如 何用正念與他溝通,而他又是如何意識到自己 「變壞了」,誠懇地願意改進,親子雙方在這個 過程中不僅沒有撕破臉,感情反而變更好。

兒子講話不客氣 你也感同身受?

以下是當年發生的事:

我覺察到兒子對我講話不客氣的第一件 事情是:女兒提到離開星巴克以後想到雪霸工 作。由於我女兒曾經跟我說過覺得自己動作 緩慢,不適合服務業,可能還是得去考國家考 試,於是隨口支持她:「很好啊,剛好可以到雪 霸僻靜準備考試。」

兒子不耐煩地打斷我:「你這樣會給她壓 力,不要管她。」

兒子講得有道理,可是怎麼講話會打斷 人,口氣那麼差呢?一點都不像以前的他。我 心裡納悶著。

過幾天,我覺察到兒子對我講話不客氣的 第二件事情:我問起兒子的一位朋友為何會做 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

我兒子撇嘴輕蔑說:「他就有病嘛!」 我不敢相信這句話是從我兒子嘴裡講出來 的。說人有病不僅沒有建設性,還是一種人身 攻 擊。

後來我車子壞了,他沒辦法開我的車下高 雄演出,積極遊說我換車。可是我沒有錢不想 換,他遊說到最後已經顯露出不耐煩,甚至有 點兇。這是我覺察到兒子對我講話不客氣的第 三件事情。

我覺得我的自主權深深被冒犯,想找個時 間跟他談談。

最後促使我決定和兒子好好談談的是我覺 察到兒子對我講話不客氣的第四件事情。

我們在石牌娘家看電視,看到日本一位接 力賽選手腳受傷,爬行三百米只為了交棒給她 的隊友。我不懂:「反正已經拿不到名次了,為 甚麼要這麼做呢?」

兒子不耐煩地說:「你沒有運動過,你不懂 啦。」

正念溝通化解衝突、不傷親子關係

回到大稻埕的家,我請兒子坐下:「兒子, 我覺得你最近講話讓我很不舒服。」我一樣一 樣數給他聽,告訴他我看到的,我聽到的。

兒子驚訝地說:「我真的有這樣嗎?啊啊 啊,我真的有。我為甚麼會變這樣?」

我們討論的結果,發現他最近互動比較多 的朋友都是用互酸、互幹、翻白眼、搶話、強 逼來表示親密。兒子說,其實他挫折時也不喜 歡被人家笑玻璃心或被說「我酸你是要讓你更 強壯」之類的,但是久了,這樣的模式就成為自 己的一部分。

兒子驚覺自己的互動模式已經退化到青少 年的懲凶鬥狠,曾經引以為傲的圓融與智慧消 失殆盡,整個雞皮疙瘩爬滿兩手。兒子說:「媽 媽,你一定要寫一篇文章,把這個不知不覺冷 水煮青蛙的改變告訴所有的人。原來人不覺 察,就算長到二十五歲一樣會變壞。」

我遲疑:「我寫出來不會讓你覺得丟臉嗎?」

兒子說:「不不不,這件事太重要了,你一 定要告訴大家要清清楚楚覺察自己在做甚麼, 在說甚麼。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墮落到自己都無 法置信的地步。」

故事講完了,不曉得您會不會好奇,為甚 麼我沒有生氣?其實我是有生氣的。

但是從我對大腦的認識,我知道生氣的時 候講出來的話無論再有道理,聽起來都像在罵 人,只會引起孩子想要攻擊回來。因此我在盛 怒之下先離開現場,勒住舌頭,等到已經回到 大稻埕自己的家了,氣只剩下一半了,我才表達 了我的不舒服。

接著我表達我所看到的,我所聽到的,用 一種好奇的態度探問兒子,想要了解為甚麼他 最近變了。

我並沒有跟兒子說,我覺得你變壞了。這 是一種批評。

我說的是:我不舒服。我單純的說我的感 受,我所受到的影響。

這樣的溝通方式讓我兒子並沒有覺得我在 批評他,而是知道原來他無心講的話讓我不舒 服了。在我沒有釋放出貶低、否定兒子的訊息 之下,我的兒子於是很想要照顧媽媽的不舒服。

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聽過我兒子說輕 蔑、批判他人的話了。後來到了職場,他繼續 維持人人稱讚的圓融與智慧,把顧客服務做得 很好,工作也很順利。

我家不是沒衝突,

只是我吃好睡好,讓自己情緒穩定,不會 被孩子一挑就炸;

只是我懂的人性,人的大腦,知道選甚麼 好時機來對話;

只是我練習正念,讓自己勒住舌頭,等待 好時機再來說話;

只是我知道如何正念溝通,用一種不具殺 傷力的方式讓對方知道我所認為的問題是甚 麼。

因為上述種種,我和孩子雖然有衝突,但 是會化解。我們會協調,會改進,但是感情一 樣好。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郭葉珍 Facebook)

你記得從前中文 怎表達「躺平」嗎?

文|馮睎乾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去年做了一個調查,發現 27% 受訪中學生自覺已經 「躺平」。這些學生多自 稱為「舒適型」躺平,形 容這是「覺醒」的抉擇, 要跟主流的上進、物質主義價值觀「斷捨離」, 尋求簡單、自由和舒適的生活。

但何謂「躺平」?這個四年前開始在中国大 陸流行的詞(我記得很清楚是四年前,因為它 剛開始成為熱門詞時,我已經在蘋果專欄介紹 過),香港中學生真的懂它的意思?據女青調查 顯示,自覺躺平者當中,最多視「懶散」(71.2%) 為躺平的表現,其次為「輕鬆過活」(61.4%)、 「不做功課」(55.8%)及「不想社交」(53.6%)。

在「覺醒型躺平」者中,八成認同「不追求名 車,有代步工具就可以」、「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工 作,即使工作在他人眼中不夠專業或體面」,有 七成則認同「不會強迫自己融入無意義的社交」。 坦白說,上述多項「躺平」描述及價值觀,都可 以套用在我身上,甚或大多數人身上——我當然 想「輕鬆過活」,誰渴望像林鄭那樣工作狂,時 時刻刻「迎難而上」呢?

看了這個關於香港中學生的調查,我最大的 感觸,倒不是年輕人不再體現「獅子山精神」, 而是大家都在用些很含糊的流行語,去描述一些 本該很清晰的概念。你看看,「不追求名車」、 「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和「懶散」,三件風馬牛 不相及的事情,現在都莫名其妙歸入「躺平」名 下,長此以往,說中文的人還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嗎?

不求名利,只想過簡單、自由的生活,根本 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德。不妨講一個從前人盡皆知 的故事來說明一下吧。周朝楚國有個叫老萊子的 人,避世不仕,過着粗茶淡飯的日子。有天,楚 王來到老萊子的家,邀他做官。老萊子答允,楚 王就回去了。此時老萊子的妻子背着竹籃和柴草 回家,聽到老萊子打算做官,非但沒恭喜丈夫, 反而大義凜然教訓他:

「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以鞭捶;可授 以官祿者,可隨以鈇鉞。今先生食人酒肉,授人 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妾不能為人所 制!」(我聽說,可以用酒肉餵養的人,就可用鞭 子棍棒對待他;可以用官職俸祿收買的人,之後

如果用文言文表達這 種「躺平」,大概會 說這群「覺醒」的中 學生「少修清節」、 「曠懷樂易」、「不 慕榮利」。

也可用刀斧處置他。如今你享用人家的酒肉,接 受人家的官職,難道能擺脫被操控的命運嗎?我 可不想被別人操控!)

語罷,她把竹籃柴草一扔,就頭也不回離開 (「投其畚萊而去」)。老萊子見老婆氣沖沖跑了, 馬上尾隨,最後當然聽老婆話,不去做官,繼續 過安貧樂道的生活。這個故事見於《列女傳.賢 明》,沒錯,這位在今天看來很「躺平」,只求簡 單、自由和舒適生活的老萊妻,從前讀書人都是 毫不含糊地稱為「賢明」的。

又例如「不追求名車」,令我想起齊國高士 顏斶拒絕齊宣王重金禮聘時的一番話:「斶願得 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 靜貞正以自虞。」(見《戰國策》)意思是:「我還 是想回去,晚一點吃飯,肚子餓了,吃甚麼都像 吃肉般美味;悠然步行,就像乘車般舒適;不犯 罪,就當作享富貴;保持內心平靜,堅守良知, 便可以自得其樂。」莫說「名車」,顏斶就連「代 步工具」也不要,靠兩條腿走路已很爽。

至於「不想社交」,當然也是中國高人的特 徵。例如東漢有位張仲蔚,《高士傳》稱他「所居 蓬蒿沒人」(居所雜草叢生,幾乎淹沒門庭), 長年閉門隱居,「不會強迫自己融入無意義的社 交」,據說普天下就只有一個劉龔認識他。陶淵 明在詩中這樣寫: 仲蔚愛窮居,繞宅生蒿蓬。 翳然絕交遊,賦詩頗能工。

舉世無知者,止有一劉龔。

以上各種被古人視為「賢明」、體現「高士」 風格的生活方式,不恰恰是今天香港某些中學生 定義的「躺平」嗎?如果用文言文表達這種「躺 平」,大概會說這群「覺醒」的中學生「少修清 節」、「曠懷樂易」、「不慕榮利」——你看,這 樣說是不是比「躺平」兩字有意思得多呢? 「躺平」可以有好的一面,代表知足,但更多 時候似乎代表「懶散」,於是應不應該「躺平」這 問題,就變成一筆糊塗賬。用語不清,必混淆視 聽,令大家認知錯亂。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懶 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拙則近於直,而直豈拙 歟?」「懶」和「靜」,「直」和「拙」,相似而不 同,正如「清高」、「賢明」、「安貧樂道」有別 於「懶惰」、「頹廢」、「無所用心」,決不可混 為一談。

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必自正確的用詞開始。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公安內部人士透露,中共國安頭子陳一新為爭奪權力和利益,選擇對法輪功下手,但國安內部對此意見很 大。圖為2024年3月6日,中共人大會議期間安保人員。

【內幕】懼美國制裁 中共跨國鎮壓密令曝光

【大紀元記者寧海鐘綜合報導】最新中共機密情 報顯示,在中共國安頭子陳一新提出跨國鎮壓計劃 後,公安部正啟動海外特務網絡,加大攻擊海外法 輪功、神韻和大紀元等。另有公安內部人士透露, 陳一新為爭奪權力和利益,選擇對法輪功下手,但 國安內部對此意見很大。據稱中共同樣的手段很快 也會用來對付其它的反共組織。

懼怕受美國制裁 中共密令加大鎮壓海外法輪功

12 月 11 日,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簡稱 「追查國際」)發布特別報告,披露最新收到的中共 機密情報。

有關情報摘要顯示,最近由公安部長王小洪親 自主持開了一個視頻會議,其中涉及多個加大鎮壓 海外法輪功的內部通知,據稱已經下達到中共省廳 一級開始執行。會議提及對海外法輪功加大鎮壓的 計劃主要是以下五點:

一、啟動中共部署在美國的所有特情人員(編 註:指中共特務)和情報線人,不惜一切手段接近 川普團隊核心成員,儘快查清楚川普對中共的真實 態度,川普政府準備採取的針對中國(中共)的所 有可能制裁措施。

二、加大對反法輪功人員的支持力度,中共各 部委可以提供更多素材和情報,包括圖片和視頻, 注意處理好材料中的個人信息,避免暴露是中共特 務部門的策劃。可通過「捐助」等手段提供資金援 助,在中國各地及海外挑選熟悉法輪功的輿情人員 (俗稱五毛)參與支持,不斷編造法輪功違反美國 法律、無視美國政府的「罪行」,通過製造這類「輿

論」來逼迫美國政府及相關機構中斷對法輪功的支 持,最終實現令美國「取締」法輪功的目標。

三、繼續加大對神韻、大紀元和法輪功的「重點 人物」和「目標人物」的攻擊、抹黑,可繼續啟動特 情人員(編註:指中共特務)和新的外宣資源參與 海外攻擊行動,攪亂、撕裂海外法輪功團體的內部 關係,具體內容各地(指特務人員和特務機構)可 以自由發揮,注意互相之間不要矛盾。

「脫輪」人員持續「曝光」所謂的法輪功內部的各種 「黑幕」。

五、啟動高級別特情人員(編註:指中共高級 特務)對選定的法輪功中及大紀元的高層人物進行 所謂「攻堅行動」,力求拉攏「轉化」一到兩名「高 級別」法輪功學員,在關鍵時刻反水,給法輪功和 支持法輪功的美方官員「致命一擊」。

據悉,這個來自中共中央政法委委員、國家安 全部部長陳一新的計劃,已經得到中共最高層的支 持,國安部、公安部會加大力度配合。

消息源還說,中共高層非常害怕美國的制裁, 法輪功這裡有中共高層嚴重犯罪的證據。這就是中 共高層要加大力度攻擊海外大紀元、神韻等重要人 物的主要原因,而最後的攻擊目標要指向法輪功創 始人。

大紀元獨家:陳一新插手 攻擊法輪功 引國安內部反彈

大紀元近日另外收到中共公安內部爆料,也與 「追查國際」披露的前述信息相關。

公安內部爆料人安明(化名)透露,中共國安 內部有一個隱祕的專門對付法輪功的部門,他最近 與他們有過接觸。據該部門的人說,是新的國安頭 子陳一新選擇對法輪功下手,主要還是為了爭奪權 力和利益。但國安內部對這事意見都很大。

「本來國安是很清閒的部門,陳一新上來之後, 開始想方設法爭奪權力,在國內抓間諜特務,搞《反 間諜法》,還去插手金融和經濟,下面的人忙得夠 嗆,結果都搞得一塌糊塗,甚麼好處也沒撈到。」

安明表示,陳一新發現在中國國內怎麼做都會 一直被政法委和公安壓制,很難有所作為,才改變 套路,決定去海外搞事情。

「中共這些年向境外派出了大量的特務和線人, 每年花費巨額的資金。陳一新想利用打擊法輪功的 機會,把海外特務都收歸到自己手裡,再控制所有 經費的開支,這樣就等於掌握了一支強大的隊伍和 一筆巨額財富,這對於在中共內部爭權奪利的官員 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就是陳一新攻擊法輪功的最主 要的原因。」安明說。

安明還說,所有中共官員做的事情,本質上都 是為了爭奪權力和利益,但是表面上肯定會找個冠 冕堂皇的理由。陳一新利用這個機會,把其它部門 安插在法輪功內部的特務都調動起來,還要求外宣 那邊配合,他要一步一步掌控這些權力。

公安部正啟動海外特務網絡,加 大攻擊海外法輪功、神韻和大 紀元等。另有公安內部人士透 露,陳一新為爭奪權力和利 益,選擇對法輪功下手,但 國安內部對此意見很大。

四、啟動所有中共的潛伏人員(編註:指中共 特務),繼續執行對境外法輪功成員的「脫輪」(編 註:指脫離法輪功,即放棄修煉法輪功)計劃,可 通過華人商會設立救助基金,或者通過第三方所謂 「背景乾淨」的人員,對所有「脫輪」人員提供援助, 包括經濟補助,提高「脫輪」的成功率。再利用所有

安明還提醒除法輪功之外的其它反共力量:「中 共這樣的手段很快也會用來對付其它的反共組織, 還會對美國社會製造一些破壞。它(中共)會不斷 地製造各種矛盾衝突,加強對海外特務組織的收編 控制,所以今後境外的形勢會更加混亂危險,請務 必謹慎小心。」

此前有中國公安內部人士告訴大紀元,中共這 輪針對法輪功、神韻的攻擊,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 計劃,每一步都是有公安部和國安部在後面操控密 謀的。這個計劃其實最初來自新任國安部部長陳一 新。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分析認為,從目前收到的 中共內部信息來看,陳一新雖然只是正部級,但靠 著自己獻計受寵,本身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和國 務委員的王小洪反而打下手,驅動整個公安部來執 行陳一新獲習近平肯定的計劃。這也充分說明了中 共高層在權力爭奪之下的失序,日後必然會禍起蕭 牆。至於海外的這些特務也好,線人也好,如果看 清形勢的,也一定不會真心執行邪惡的指令。邪不 勝正,中共公安、國安內部未來肯定會不時出現倒 戈的義士。◇

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國男主角王星受邀赴泰國拍戲,在泰國邊境疑遭電信詐騙集團擄走,其後被泰國邊防部隊救回。 (影片截圖合成圖)

演員王星回國了

更多「星星」能獲救嗎?

文|顏丹

1 月 7 日,被人以「緊急試鏡」 為名誘拐到緬甸詐騙園區的大 陸演員王星被成功解救了。就 在這天,將其送上回國航班的 泰國警方經「初步調查確認」 表示,「王星為人口販運受害 者」。然而不幸被淪為販運受 害者的中國人決不只王星一 人,他們遭到「販運」也並非 始於今朝。

就在王星獲救的當天,一份名為「全 國 174 位『星星』被困緬甸聯合求救」的統 計文檔出現在一個被困緬甸人員家屬互助群 裡。該群有近 500 人,基本都是被困人員的 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他們在「短則 數月,長則幾年」中,「日以繼夜地等待親 人歸來」。

過了兩天,人們又發現「174」還不是 最終數字。從 1 月 9 日向全網公開到 11 日晚,短短兩天內,上述文檔就統計到了 1,500 多名受害者的情況。其中大部分都是 年輕男性,有在校學生、農民、退伍軍人、 網絡工程師、網約車司機等,甚至還有警務 人員。即使有案件已被立案,且案發時間早 在 2019 年,但受害者也無一被找回。

這與王星在短短四天內被迅速找到形成 了鮮明對比。王星在感謝信中感謝中共當局 和中共駐泰、駐緬大使館的努力,可見, 要救出被困緬甸的中國受害者,是中共「努 力」就能做到的。所以救他們,不是「能不 能」,而是「想不想」的問題。

實際上,王星女友在最初報案時,也 遭到了來自官方、警方的推諉、拖延和刁 難。一條獲讚最多的網民評論寫道,「剛 開始他女友報警,說不是親屬不【收】受 理,他弟弟又報警,說不在國內不受理, 聯繫大使館,大使館說要到泰國報警,沒 辦法才發布網絡,幾個明星轉發有輿論熱 度後,警察也立案了,大使館也跟蹤進展 了,搞笑不?普通人別想了」。一聽「普 通人別想」,後面就不斷有人跟帖說, 「普通人最可憐」、「要是普通人直接完蛋 了」⋯⋯ 網民的共鳴無非在揭露這樣一個事實: 如果你只是中共國的「普通」P 民,中共 是能救也不會救的。為甚麼?其實答案只 有一個,那就是處心積慮要騙你、賣你的 人販子會放你、救你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這話得從「鳳凰網」1 月 10 日的一篇文章 說起。

網民的共鳴無非在揭露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你只是中共國的「普通」 P民,中共是能救也不會救的。為甚麼?其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 處心積慮要騙你、賣你的人販子會放你、救你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該網刊登的《王星回國背後,緬泰電詐 正在「全面升級」》一文寫道,「王星之所 以會上當,因為這個騙局完全是『量身定 制』」。他在「收到所謂『緊急試鏡』通知 時⋯⋯沒有任何懷疑」,就是因為他「2018 年曾經在泰國參加過一次試鏡,並且收到 了不錯的反饋」。也就是說,連這種圈內 人、甚至熟人才會知曉的個人從業私隱, 騙子都能全然獲知。

於是,文章「明確」指出,「電詐分子 正在將以跑通告為謀生手段的演藝行業從 業者列為目標,為這些人量身定制了一個 『專屬套路』」。實際上,不只演藝行業, 中共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因為 這種根據個人訊息來定制騙局的模式,該 騙局使「受害群體早已不限職業、學歷、 年齡」。只要大量獲取「獵物」的個人訊 息,並「通過分析收集到的大數據」,詐 騙團夥就「能夠準確地描繪出受害人的興 趣、消費習慣、經濟狀況、心理需求等, 制定出最合適的詐騙策略」。

說到大數據,決不是一、兩個小商販 僅靠倒賣個人資料就能全盤獲取的。中共 國的銀行、電訊、網絡公司基本都是國有 的,就連掌握著普通 P 民各類生活乃至 消費細節的某信、某音等社媒平台以及某 寶、某東等購物平台,也都必須將所有數 據上傳給政府。沒有中共頂層大佬的庇 護,這些企業敢偷偷拿「公家」的數據做 買賣嗎?顯然,利用大數據來騙人,必然 得發生在中共的眼皮子底下。

然而,中共的勾當並不是到此就為止 了。把人騙出去只是攫取利潤的開始, 真正的暴利還得產生於如何將人「物盡其 用」。如泰國警方所說,王星案並不是甚 麼詐騙案,而是已涉嫌「人口販運」,也就 是拐賣人口了。而這對於中共國的人販子 來說,早已是輕車熟路的買賣了。他們能 在國內拐賣婦女、兒童,就不能把國內的 青壯年男子誘騙、拐賣到由中共的國企、 央企傾力打造了眾多「園區」的緬北、緬 東?

網上早有公開資料顯示,由中國重工

集團打造的緬東妙瓦底 kk 園區,就是「一 個電訊詐騙犯罪產業園,規模龐大,涉及 多種犯罪活動」。一些公安在牆內接受官 媒採訪時也「曝光了緬北電詐更多犯罪細 節」:首先,被蠱惑、誘騙到緬北的中國公 民會被當作「豬仔」,在各個電詐園區之 間進行買賣;隨後,他們被迫從事電詐工 作,如果「業績不好或稍有不從」,那麼 其下場不是被「殘忍毆打」,就是被「極端 虐待甚至殘害致死」。除了「拔指甲、剁 手指、泡水牢、吊起來毆打等暴力手段和 酷刑」,「由電詐犯罪衍生的非法拘禁、綁 架、強姦、敲詐勒索、故意傷害、故意殺 人等一系列犯罪活動」也都「在園區裡普 遍存在」。

另外,還有一篇在牆內被瘋轉的文章 也寫道,妙瓦底「那些所謂園區,其實就 是一個現代化的、公開的、大規模的人口 販賣營,以及器官販賣中心和殺人工廠」; 「在那些地方,大量中國人被明碼標價為 商品,人的商業價值取決於能夠從事的勞 動項目、身上器官的價值」,「每一個『產 業』都是巨額利潤:詐騙、器官買賣、黃 賭毒⋯⋯」難怪被騙到這裡的大陸男性青壯 年除個別逃出生天的,就再也沒看到有誰 能活著回去了。顯然,這些中國人在「流 水線」上被「全部榨取完畢,失去利用價

p

中國演員王星被 綁架到緬甸電詐 園後很快被釋放 回國,讓眾多遭 綁架者的家屬看 到了希望,他們 紛紛在社交媒體 上轉發相關影 片,並呼籲解救 他們被騙到緬甸 生死未卜的親 人。有多名中國 旅遊博主拍攝影 片,曝光緬甸電 詐園區外圍環境 以及內部鮮為人 知的情況。(影片 截圖)

值之後,就只有死亡在等待著他們」。

一個成功逃出緬北魔窟的中國商 人在向媒體揭露其黑幕時說,「所有的 園區老闆都是中國人,所有的電子公 司老闆是中國人」,「緬甸人,人家就 只是提供地盤而已」。他在逃出園區 後落到了當地武裝手裡,人家只「要 了 30 萬泰株的一個感謝費」,就把他 放了。如果換成園區的中國老闆,「給 他 80 萬泰株,都不一定放過你」, 因為「他不是要你的錢,他是要你的 人」。

了解中共的人都知道,想法設法 從人身上榨取血汗、獲取暴利,一直 都是這個掌控著權力的利益集團最擅 長的。就拿詐騙、器官買賣、黃賭 毒⋯⋯這樣的「產業」來說,又有哪 一項不是在中共的授意、指揮、庇護 下形成了完美的、閉環式的鏈條? 為盜取一個被成功配型的十幾歲 高中男生的鮮活器官,大陸一個省, 上至公檢法,下至學校、醫院竟然都 能聯手做局、將人殺害。中共國的年 輕男子在自己的學校、家門口、甚至 公共場所、大馬路上都會被綁走、擄 走、騙走,更何況是被精準設計、賣 到一個危險、混亂的邊境之地! 在大數據的監控下,每個中國人 都只能活在中共「老大哥」的魔掌裡, 被其強行榨取著血汗、掠奪著私產、 割取著器官、犧牲著性命。對中共來 說,中國人早就不再是有尊嚴、有權 利、受憲法保護、擁有自由意志的人 了,而只是韭菜、「人礦」而已。不割 完最後一茬,不取出最後一根屍骨, 中共是決不會善罷甘休的。這意味 著,只要中共存在一天,深陷緬北、 緬東等電詐園區的「星星」們就很難 會有活著回家的希望。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 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A Glimpse Into the Daily Life and Work of Falun Gong’s Founder

For many years, Mr. Hongzhi Li, the founder of Falun Gong, has remained very low-key in the public eye. However, recently,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biased and misleading reports about a series of companies founded by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such as Shen Yun Performing Arts and The Epoch Times, once again placing him in the spotlight.

Yet the picture they paint of Mr. Li is very fragmented, and what specific glimpses they do offer bear no resemblance to the spiritual leader I know and have worked with for almost 20 years. And I’m not alone, so I embarked on an effort to talk to others who, like me, have spent years working alongside Mr. Li so that we may offer some of our observations.

A Grand Vision Takes Shape in New York In 1999,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launched a nationwide campaign of mass detention, violence, and vilification of Falun Gong—a persecution that has now lasted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century. Countless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in China have lost their jobs, property, freedom, or even their lives, with some subjected to forced organ harvesting. Many children have been left orphaned.

In 2001, to provide a safe place for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who fled China, especially orphans,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in North America built Dragon Springs in a remote mountain area more than 80 miles northwest of Manhattan. The grounds were developed largely by voluntee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Dragon Springs has been registered as a religious temple. In the subsequent years, Fei Tian Academy of the Arts, Fei Tian College, and Shen Yun Performing Arts were established at Dragon Springs to revive China’s authentic culture that was almost destroyed by the CCP, to teach this cultur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o share its treasures with the world. These institutions are all religious in nature and provide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with a means to express and live by their faith. Furthermore, Shen Yun plays a key role in exposing the persecution of Falun Gong in China and pays tribute to the resilience of people there who peacefully stand up to tyranny. As a result, Dragon

Mr. Li is a four-time Nobel Peace Prize nominee and was nominated by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for the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 He is also the recipient of Freedom House’s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Award.

Mr. Li is the author of the book “Zhuan Falun,”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40 languages and is available for free at FalunDafa.org.

Springs became a place where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lived, worked, studied, and practiced their faith.

A Simple Life of Spiritual Guidance

As the founder of Falun Gong and the artistic director of Shen Yun Performing Arts, Mr. Li guides the spiritual practice of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worldwide (mostly through written teachings, published online) and provides the artistic vision for Shen Yun. However, Mr. Li holds no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in any of the organizations or projects established by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nor does he run their daily operations.

And here is what’s most notable: Mr. Li has never received any compensation from these organizations. Even with Shen Yun, to which he has provided significant artistic guidance, Mr. Li has contributed

entirely on a voluntary basis.

When I first read the allegations in The New York Times about Mr. Li’s alleged lifestyle, I sought out George Xu, the president of Dragon Springs, who has worked alongside Mr. Li for many years.

Mr. Xu said that one need only look at how Mr. Li lives to know the truth. “Mr. Li lives in ... basically a dormitory. He has no property or car, and his daily life is very simple,” Mr. Xu explained. “Aside from a bookshelf, his living space is completely bare. It’s pretty basic.”

When I asked Mr. Xu about Mr. Li’s source of income, he smiled and shook his head. “He has never received a single penny from any Falun Gong project or organization. In fact, his only source of income is royalties from Falun Gong books or 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he said. “And keep in mind, all these books, videos, and things are also available for free on the internet, so ... Mr. Li is clearly not concerned with maximizing his income.”

When I asked Mr. Xu about some of Mr. Li’s daily habits, he started talking about the dining area on campus. “He has very simple food preferences, and originally, he would eat in the dining hall with everyone else,” Mr. Xu said. “However,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rived, he began to just eat in his room to avoid disturbing others.”

“And honestly,” Mr. Xu added, “it’s not uncommon for him to skip some meals altogether because he’s just so busy.”

S Mr. Li, founder of the spiritual discipline Falun Gong, speaks at a conference in Los Angeles, in this file photo.

Always Working

Mr. Kaijin Liang, who has been working at Dragon Springs for almost 20 years and serves as one of its engineers, said it’s common to see Mr. Li doing manual labor around campus.

“The construction of Dragon Springs has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On many days, Mr. Li worked alongside us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Mr. Liang said. “For over 20 years, even when Shen Yun was just getting started and needed Mr. Li’s guidance in artistic areas, whenever he had a little time, he would come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help. Even now, at over 70 years old, he still helps with manual labor whenever he has time. Sometimes when I walk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rea at night, I see him picking up screws, cleaning work areas, [and so on].”

Mr. Liang smiled and added: “Frequently,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will come to the construction area to ask him questions seeking spiritual guidance, and he’s like all covered in sawdust, his shirt sleeves rolled up, and sweating from the work. Yet he patiently stops and takes these questions.”

Reflecting on some of the assertion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 about luxury items, Mr. Xu laughed. “I’ve never once seen him care about brand names. As long as the clothes fit, that’s all that seems to matter to him,” Mr. Xu said. “At first, he wore khaki pants. Later, he designed his own pants, and some practitioners helped make them, so they would fit better. In fact, he often wears the same uniforms and jackets given to all Shen Yun performers, so ... it’s kind of hard to spot him in a crowd on campus.”

Ms. Ying Li (no relation to Mr. Li), who manages logistics at Dragon Springs and has been volunteering at the site for many years, felt there was a lot of misunderstanding surrounding the respect offered Mr. Li on campus. “Falun Gong has brought many benefits to practitioners, and everyone is grateful to Mr. Li for introducing this practice and making it free to learn, worldwide,” Ms. Li said. “We deeply respect him and make that clear in

our interactions, but it seems some of these media reports try to distort that into zealous, blind reverence.”

“This is ridiculous,” Ms. Li added. “We are not blind, and if I may say so myself, we are quite grounded. The fact is, we have experienced firsthand the wonders Falun Gong has done for our health, our energy levels, 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nd of course, our spiritual well-being, so of course, we have great respect for the one who made all this possible, and that’s Mr. Li.”

Falun Gong has brought many benefits to practitioners, and everyone is grateful to Mr. Li for introducing this practice and making it free to learn, worldwide.

Ms. Ying Li, manager of logistics, Dragon Springs

However, Ms. Li does acknowledge that some people get a little too excited. “I mean, when something has changed your life to the extent that Falun Gong has done for so many, you invariably get a few folks who want to give Mr. Li gifts to express their gratitude, but here’s the thing: He has never accepted anything expensive,” she said. “Sometimes, when practitioners offer non-valuable items like tea or food, he will accept them to honor their intentions, but he usually gives them away to other practitioners or students soon afterward.”

A Balanced Environment

One thing that has struck me over the years is that, while Mr. Li maintains a rather austere lifestyl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s, staff, and volunteers at Dragon Springs is well-balanced, and intentionally so.

Mr. Xu offered a few examples of this. “As

more Western people were coming to study or work at Dragon Springs, the management team hired a baker to provide Western-style food for them,” he said.

“In addition, the school has set up a gym, ping-pong tables, billiards, chess, and other facilitie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xercise and engage in traditional forms of entertainment, rather than wasting endless hours on the internet.

“It’s all quite refreshing.”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Mr. William Shi, who has led the campus security team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s frustrated by the allegations in the media.

“Mr. Li focuses on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 I mean, that’s his whole life,” Mr. Shi said. “All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operations is left for the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to handle, and honestly ... what most people miss is that their success or failure in doing these things is part of their spiritual path. It’s their decision to make, their path to walk. Therefore, Mr. Li does not involve himself in the daily operations of [companies started by practitioners] like The Epoch Times, Ganjing World, or others. People who think otherwise either don’t understand the role of spiritual leaders in Eastern traditions or they are just misinformed.

“Take The Epoch Times, for example. Even though The Epoch Times has been around for over 20 years, Mr. Li has only visited a few times, and when he speaks, it is always to guide practitioners in their spiritual journey or in resisting the persecution.”

My final stop was at the office of Shen Yun’s management team to speak with Mr. Yu Zhou to get his thoughts.

Mr. Zhou thought for a while, staring out the window.

“When the CCP first began persecuting Falun Gong, they spread rumors that Mr. Li lived in luxury with mansions and cars. Now, some Western media repeat the same false narratives,” Mr. Zhou said. “As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working alongside Mr. Li all these years, we have personally witnessed and felt the hardships he has endured and the selfless sacrifices he has made for all and for everyone who practices Falun Gong over the decades.

“Naturally, we wish for Mr. Li to live a better life. But in reality, he doesn’t care much about these things. In our eyes, he is indifferent to material desires and has remained so. He is nothing like the figure some media have made him out to be. What a shame they do this.”

Connie Wu is a videographer and documentarian who has worked at Shen Yun’s headquarters since 2006.

Mr. Li accepts proclamations issued in his honor by the Illinois governor, the Illinois state treasurer, and the mayor of Chicago, in 1999.
Mr. Li meets with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in New York City, in this file photo.
Mr. Li teaches people the practice’s five meditative exercises in Chicago, in this file photo.
MINGHUI.ORG
MINGHUI.ORG
MINGHUI.ORG

Rights Group Alarmed by UBC’s Hosting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Recruitment Exam on Anti-Democratic Law

A human rights group is protesting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s decision to host a recruitment exam fo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which included a test on a controversial law used by Beijing to tighten control and suppress freedoms in the city.

On Dec. 7, staff of The Epoch Times Chinese edition found that a room at UBC’s Robson Square campus in downtown Vancouver had been rented to the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for the government recruitment exam, a portion of which was on Hong Kong’s national security law.

In a letter sent to UBC on Dec. 22, the Chinese Canadian Concern Group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voiced “serious objections” to the university’s decision, noting th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is a “draconian tool of repression that has devastated human rights” in the city and “threatens global democracy.”

“Allowing such activities on Canadian soil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Canada’s national security and values,” the organization said in the letter reviewed by The Epoch Times.

Hong Kong’s national security law criminalizes “secession, subversion, terrorism, and collusion with foreign force.”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has described the law’s “broad definitions” of crimes as means to “undermine rights and freedoms.” After the law’s passage in June 2020, Ottawa responded by offering immigration pathways for Hongkongers.

Kurt Heinrich, executive director of media relations for UBC, said the university’s decision to rent space to the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is in line with its space rental policy, which requires compliance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He noted that, to the university’s knowledge, the event held on Dec. 7 did not violate any laws, regulations, or UBC policies, adding that those concerned about the event

A notice for a government recruitment exam and a test on Hong Kong’s Basic Law and national security law is seen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s Robson Square campus in downtown Vancouver on Dec. 7, 2024. A human rights group has criticized the university for renting space to the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for the test, as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has been used by Beijing to erode freedoms in Hong Kong.

should contact the Hong Kong office.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UBC does not endorse the activities, views, or positions of external groups renting its spaces. The university’s role in such situations is limit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space rentals and ensuring compliance with established policies,” he said in a Dec. 27 statement emailed to The Epoch Times.

The Chinese Canadian Concern Group had been invited to provide testimony to the Foreign Interference Commission, which is investigating Beijing’s meddling in Canada’s 2019 and 2021 federal elections. In a Nov. 4 submission to the commission, the group warned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closely monitors and attempts to exercise control over diaspora communities” by infiltrating local community groups, private business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Suppression of Freedom

The passage of the Hong Kong national security law followed months of pro-democracy protests against Beijing’s growing control over the city. Hong Kong, a former British colony, was promised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nd civil liberties for 50 years when it was handed back to China in 1997.

Hong Kong authorities have used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to shut down several pro-democracy news outlets. This includes the June 2021 closure of Apple

Daily and the December 2021 shutdown of Stand News, both critical of Beijing. Many activists, journalists, and political figures have been arrested and charged under the law’s broad provisions regarding subversion, secession, terrorism, and collusion with foreign forces.

The law has also been used by Hong Kong authorities to issue arrest warrants and bounties for pro-democracy activists who have fled abroad, including to Canada.

On Dec. 24, Hong Kong authorities issued arrest warrants for six activists and offered a reward of HK$1 million (roughly C$185,000) for any information that could lead to their capture. Among them were two Canadians: Victor Ho, a veteran journalist, and Joseph Tay, founder of the advocacy platform HongKonger Station and current Conservative Party candidate for the Ontario riding of Markham-Unionville.

In July 2023, Hong Kong police issued arrest warrants and bounties und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for eight other democracy activists who had fled Hong Kong. Among them was Dennis Kwok, a former Hong Kong politician born in Canada. In their latest move on Dec. 24, Hong Kong authorities ordered the cancellation of passports for seven “absconders,” including Kwok.

Foreign Affairs Minister Mélanie Joly said in a Dec. 24 statement that Canada “deplores” the decision by Hong Kong authorities to issue international bounties and revoke the passports of democracy activists and former Hong Kong lawmakers.

“This attempt by Hong Kong authorities to conduct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abroad, including by issuing threats, intimidation or coercion against Canadians or those in Canada, will not be tolerated,” she said.

Andrew Chen is a news reporter with the Canadian edition of The Epoch Times.

British Group Calls for Sanctions as Hong Kong Adds 6

Pro-Democracy Activists

Britis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Hong Kong Watch, which has been closely following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in Hong Kong, has called on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Canada, and Australia to implement targeted sanctions as a strong response to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expanding transnational suppression.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s National Security Department—established in 2020 in accordance with communist China’s Hong Kong National Security Law (NSL) despite millions of Hong Kongers taking to the streets in protest— announced on Dec. 24 that it is offering a reward of HK$1 million ($130,000) for each arrest of six Hong Kong pro-democracy activists who left the city for overseas amid political persecution by Beijing. The department also revoked the passport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certain financial rights of seven “absconders for crimes endangering national security.”

The activists are the six Hong Kong nationals Chung Kim-wah, Tony Chung Han-lam, Carmen Lau Ka-man, Victor Ho Leung-mau, Joe Tay King-kei, and Chloe Cheung Hei-ching. The seven absconders include Hong Kong nationals Ted Hui Chi-fung, Anna Kwok Fung-yee, Elmer Yuan Gong-yi, Dennis Kwok Wing-hang, Kevin Yam Kin-fung, Frances Hui Wing-ting, and Joey Siu Lam.

The six join 13 other Hong Kongers overseas who were named on the authority’s wanted list last year.

Call for Sanctions

“Hong Kong Watch” issued a statement o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actions on Dec. 25.

Chris Patten, its sponsor and a former Hong Kong governor, said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brutal suppression of pro-democracy activists who are overseas is a blatant act of overreach and disregard f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e said that the NSL and the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Ordinance, commonly known as Article 23, have no legal authority outside Hong Kong and should never be recognized by democratic countries that are regarded as safe havens.

Patten also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Australia must take decisive and concerted action to protect these social activists fro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CP’s)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ensure their safety, and strongly resist Beijing’s attempts to undermine the cherished democratic values of the free world.

Megan Khoo, policy director at “Hong Kong Watch,” said she strongly condemns the Hong

to Wanted List

Kong government’s actions of issuing bounties and canceling passports of political dissidents. She believes that these actions are clearly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aimed at extending the scope of the CCP’s totalitarian control from Hong Kong to overseas.

Khoo also called on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Canada, and Australia to firmly respond by imposing targeted sanctions on relevant Hong Kong officials, strengthen measures to combat the CCP’s transnational suppression, and take collective action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Hongkongers in exile.

‘A Trivial Trick of Tyranny’

Ted Hui Chi-fung, a former member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participated in the primary election of Hong Kong’s pan-democratic party in August 2020. He later jumped bail, went into exile, and was granted political asylum in Australia where he has become a practicing lawyer. He said on Facebook on Dec. 24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action was fully expected.

Hui criticized that “this trivial trick of tyranny” has not affected his life in a free country. He said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move is “stupid” because it will provide democratic countries with more reasons to grant political asylum or refugee status to Hongkongers in need.

Kevin Yam Kin-fung, who left Hong Kong in 2020 and holds dual Hong Kong residency and Australian citizenship, responded on Facebook that because he has never applied for a Hong Kong SAR passport, he does not know how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an revoke or suspend it.

“What’s the logic?” he wrote.

He also said his Hong Kong Solicitor’s Practicing Certificate has not been renewed for quite some time.

Tony Chung Han-lam, who was sentenced by the Hong Kong authorities in 2021 after being accused of secession and money laundering, went to the United Kingdom to seek asylum

after his release from prison in 2023. He said on his social media platform that as a “staunch Hong Kong nationalist,” being added to the government’s wanted list is “undoubtedly an affirmation.”

He said he would continue in the future to promote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Hong Kong’s residents.

Abuses Undermine Credibility of Judicial System

The Hong Kong-based Hong Kong Centre for Human Rights (HKCHR) condemned the authorities for treat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peaceful political advocacy as crimes, saying they were using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excuse to suppress pro-democracy dissidents, violating human rights guaranteed by the UN’s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t noted that peace initiatives and political opinions are protected under the UN Covenant. Even if the opinions are not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hey do not constitute a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 the group said.

The HKCHR is also concerned that the authorities have revoked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of lawyers Dennis Kwok Wing-hang and Kevin Yam Kin-fung. It said this action undermines the professional autonomy of lawyers and their independent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threatens the rule of law. The wa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uses national security laws not only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egal system but shows that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the professional autonomy of lawyers are under political threat, the group said.

It also pointed out that Article 47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and Section 115 of Article 23 give the city’s chief executive the power to intervene in judicial proceedings, including issuing binding certificates and appointing select judges to hear national security cases. These measures, together with practices such as eliminating juries and trials behind closed doors, further weaken judicial independence, allowing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to influence judicial decisions, putt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jeopardy, it said.

The HKCHR reiterated that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multiple human rights convention committees, and multiple human rights special rapporteurs have repeatedly said the CCP’s national security law violates human rights, demanding its withdrawal and the suspension of related prosecutions. They have called o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accept those recommendations and take immediate remedial action.

Britis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Hong Kong Watch released a report on Hong Kong's press freedom in the United Kingdom Parliament in a file photo.
WEN DONGQING/THE EPOCH TIME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