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紀元 港人聖誕特刊

Page 1


英國大紀元港人特刊是雙月刊, 可在大紀元週報發行點免費獲取, 還可在英倫生活網閱讀電子版

特刊投稿: uk@epochtimes.com

特刊廣告: uk@epochtimes.com

索取特刊: uk@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週報每週四發行, 可在各地中國超市免費獲取

週報網上訂閱: subscribe.dajiyuan.co.uk

週報訂閱/廣告: Emily@epochtimes.com

【紀元英國】

https://bit.ly/2ExpNxK @epochnewsuk https://t.me/EpochNewsUK @EpochNewsUK https://bit.ly/3CZiJph

贊助大紀元: donation.dajiyuan.co.uk

英倫生活網: uk.epochtimes.com

大紀元總網: epochtimes.com

英文大紀元: TheEpochtimes.com

英國大紀元報社地址:

Epoch Media UK 83 Victoria Street London SW1H 0HW

電話:0203 485 4150

電郵:uk@epochtimes.com

6

獲獎香港攝影師 攀風景攝影巔峰 袁斯樂荒野為家

10 黃偉國:中共與第三次世界大戰 ( )

12 不屈命運 跑出奇蹟 香港馬拉松教練黃家保

14 這世界幸好有一個大英博物館(下)

16 兩次死亡顛覆人生 哲學教授張燦輝的生命轉向

18 楊穎宇:康橋護老院、康橋、徐志摩

20 香港命理大師 鐵板神算之謎

22 記牛池灣鄉清拆遷前 寮屋茶樓飲茶記

26 【談股論金】特朗普捲土重來 震懾中共

28 正在消失的高街 疫情+網購的完美風暴

30 毛衣材質有何特性?挑選與護理小秘笈

32 倫敦Eurostar帶你輕鬆暢游 備受推崇的歐洲星級城市

34 告別精神內耗 專家分享5秘訣

35 柔軟精無效?如何讓硬毛巾變軟

38 花園有不速之客?專家教你 「謝絕到訪」

39 園藝秘笈:輕護理花卉 懶人首選

40 從季超群案 看中共國安如何招募留學生

41 中國器官移植黑幕與 哈爾濱女孩術後死亡事件

42 【特稿】進化假說敗壞道德倫理

44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Exposes CCP’s Infiltration of Canada Through Hong Kong Tycoons and Gangs

46 The Political Fear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K

夢想家園輕鬆達置

抵消印花稅上調壓力,立刻訂購 Marleigh 物業,節省數千英鎊。 Marleigh 提供各式

精選別墅和公寓,獲獎物業 ,即買即住,

勿失良機!

一、二臥室公寓以及 二、三、四、五臥室別墅

起價 £339,950

精選套房 即買即住

擁有57英畝 的綠地,相當於 44個足球場

擁有健身中心R3FORM pilates、Co-op超市和意大 利餐廳Signorelli’s Deli

騎自行車12分鐘^ 可達劍橋市中心

配套Marleigh Primary Academy小學和Monkey Puzzle Nursery幼兒園

受訪者提供

文 |

圖 |

在零下 40 度的環境中進 行拍攝,相機 也變成了「水 晶相機」。

克服高山症,忍受零下 40 度的嚴 寒,暴雪後掉入石隙,為拍攝 一張相片走一百公里的路,沙 漠中經受風沙洗禮,可能長達兩周無法 洗澡⋯⋯這都是 27 歲香港風景攝影師袁 斯樂(Kelvin)走過的路,他形容自己 「以荒野為家」。

Kelvin 不久前得到喜訊。第十五屆 Epson International Pano Awards 比賽, 他從來自 95 個國家及地區的逾 4,500 名 攝影師中脫穎而出,獲得國際全景攝影 大賽總冠軍、年度攝影師,加上 2020 年 「年度國際風景攝影師」的獎項,他是首 位同時獲得兩項殊榮的華人攝影師。面 對得獎,Kelvin 謙虛地說,他並沒有刻 意為了比賽而拍攝,而是將追求頂級的 風景攝影為目標,今次獲獎是對他日常 作品的認可。

u Kelvin作品《Power of Nature》,獲 得自然組冠軍及最佳航拍影像獎。

「幸運」美景背後的巨大付出

「這幾年,以荒野為家,睡在營幕的日子 比在床上還要多,吃脫水食物也吃到怕。回想 十年前剛拿起相機時的自己,我從沒想過當 真正成為一位專業風景攝影師時,過程是如 此刻苦;早年的經歷,原來只是小菜一碟。」

Kelvin 如此形容自己這些年的付出。 2015 年, 19 歲的他初出茅廬,憑著飛鵝山《野孩子追夢 的世界》獲得國家地理攝影大賽青年組冠軍。 這是他開啟夢想的地方。

仍記得筆者在 5 年前第一次採訪 Kelvin 的時候,他剛剛結束通宵的拍攝,又馬不停蹄 來到大帽山跟我們做訪問。(訪問詳見:《隨 心走上攝影路 做個快樂攝影師》)當時為了拍 攝西貢海蝕洞內的星空,他凌晨一點搭乘小巴 到西貢,通宵達旦捕捉夢幻時刻。這位年輕人 拿起相機時就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悅,從他的談 吐中可以感受到攝影是他生命的一部份。從那 時起,他已開始默默為自己的理想努力——成 為頂尖風景攝影師。在他身上,並非只有「三 分鐘熱度」。這幾年有幸追蹤訪問他的「追

夢」過程,聆聽他的分享,更能感受到「天賜」 美景的背後,亦有攝影師願意捱苦的精神。 2020 年,Kelvin 獲得 ILPOTY 年度國 際風景攝影師大賽總冠軍後,(訪問詳見: 《24 歲港青獲年度國際攝影殊榮 細述絕美風 景拍攝背後故事》)2021 年他的個人作品集 《KELVINISM》問世,在尖沙咀 1881 Heritage 展覽時,他在開幕禮中說:「這只是一切的開 始!」他沒有食言,隨後的幾年間他足跡踏 遍世界各地的無人區,在杳無人煙的荒野中 餐風飲露,為了拍攝一張心目中的美景在高 原地帶行百公里的路,無論是狂風暴雨還是 千里冰封,對他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拍攝機 會。(過往訪問:《港 25 歲攝影師 無人山區 露營 100 日歐洲加拿大 冒險拍攝世界絕美風 景》《童話開始的地方 新天鵝堡雪景冒險之 旅》)

今年 Kelvin 榮獲 EPSON 國際全景攝影 大賽總冠軍,每一張得獎作品的背後都有他 的巨大付出,但並非是他刻意追求得來,不 少作品都是「意外」的產物。Kelvin 日前接受 本報專訪,娓娓道來相片背後的故事。

p

2020年起, Kelvin展開 「Wilderness Expedition」 項目,探索世 界各地的絕地 美景。

t 拍攝絕美 的風景背後, Kelvin 所捱的 苦非一般人所 能承受。

Kelvin用無人 機拍攝的阿根 廷雪山作品。

p 香港風景攝影師Kelvin Yuen。

p 在拍攝《Wilderness》時,為了到達拍攝 地點,Kelvin歷盡艱難,多次掉入冰窟。

無人機拍攝震撼風景 實際非易事

在國際獎項的官網展示中,首張相片就是 Kelvin 拍攝的《Power of Nature》,展示了中國桂 林群山上空的閃電,獲得自然組冠軍及最佳航拍 影像獎。談及拍攝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他認為 這是一次意外又冒險的嘗試。「拍閃電本來就很 難,用無人機拍閃電就更加難,因為無人機不可 以太長時間曝光,你要試很多張才有一兩張可以 做到,有機會震動。所以對我來說是更加特別 的,是一個新的嘗試。」

他講述:「那天原本是打算拍日出,誰知道 雷暴就取消了,那個雷暴非常誇張,我們是在山 上拍攝,找到一個有瓦遮頭的位置,猶豫了很久 飛不飛無人機。因為在這麼大雨的環境,飛無人 機很容易壞機或者吹走的,後來看到閃電實在太 厲害,就決定去拼一拼,飛出了一點距離。如果 你站在外面控制相機,很容易被電到。所以這張 我就決定用無人機去處理這張作品。」他認為得 到這張照片非常幸運,無人機執行完拍攝任務也 能成功飛回,這讓他感到非常驚喜。

說起用無人機拍攝,也並不是想像中隨便 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放飛機」就可以拍到醉人美 景,Kelvin 分享了一段無人機拍攝的驚險歷程。

去年冬天,他和搭檔飛往阿根廷拍攝,要拍 到山峰的全景,取景地十分講究「天時地利」, 「困難之處是這些高山非常高,我們基本上是不 能在地面飛無人機過去的,首先是要等一個沒有 風的環境,為此我們等了一個月才等到天氣好的

那天。要爬上山頂,因為在山底有其他的山峰擋 住信號,不能飛無人機。本來這個地方要四天才 能到達,考慮到第二天可能就會有風暴來襲,我 們決定即日來回,用了十多個小時爬山。」接近 山頂時,他的搭檔的冰爪遇到問題,當時剩下最 後一個山峰,於是 Kelvin 決定獨自攻頂,趕在風 暴來臨前用航拍機拍下了今次入圍自然組前五十 名的風景照片。

唯美風景的冰天雪地考驗

Kelvin 介紹其中一張入圍作品,雪山頂上一 抹金光伴著星空,令人沉醉。他描述,照片中 雪山頂峰金光閃閃,那並不是日光,而是月光: 「這是月落的時候拍的,月光照到山體時會變成 金紅色。這個過程閃現只有三五分鐘的時間。」 來到尼泊爾喜瑪拉雅山脈,在逾 4,500 米海拔的 高山上拍攝,面對冰天雪地的野外環境,當中的 困難重重。

他分享:「冬季是比較少人去的季節,冬天 一去就零下二十度,在那些地方睡覺、拍照都是 一個很大的挑戰。有時候我們會踩著鞋子去水裡 拍照,不久之後鞋子就結冰了,可能要準備冰爪 等等去面對這些環境。」他亦感恩過程中遇到的 協助:「在一個高海拔的地方拍攝都很困難,而 且去這些地方我會形容是站在一些巨人的肩膀上 拍照,因為你沒有一些尼泊爾人、雪巴人去幫 你,基本上是不可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到這裡。所 以這些地方背後對我來說有另一種深層的意義。」

Kelvin 展示了一些在冰雪環境中拍攝過 程的花絮照片,零下 40 度變成「雪人」、相 機結冰、在冰雪中攀登、掉入冰窟、被積雪 覆蓋的帳篷⋯⋯這一切都是拍攝唯美風景歷 練的過程,當中吃的苦,並非一般人能夠承 受的。而大自然回饋他的,往往與他想像中 的風景不同。

他舉例,總冠軍系列作品 《Wilderness》,就是在冰雪天氣中的意外收 穫。最初來到阿根廷 Patagonia 的 Monte Fitz Roy,目標是拍攝日出時的光線,他等待著大 雪降臨,同時要面對的拍攝環境也是嚴酷的: 「暴雪過後,整個山頭佈滿積雪,令到整個環 境變得非常糟糕,特別是在石河路段上爬期 間,我因不知到積雪下方的情況,過程中跌 進了石隙好幾次。」

他用了近 10 小時到達拍攝地,很艱難才 找到一塊適合露營休息的大石,等待拍攝時 機。「因為我前一天掉進了雪洞,鞋子不小 心進了雪。我晚上露營時脫了鞋子睡覺,沒 想到鞋子結冰,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我 發現我穿不進去鞋子。」就在他抱著鞋子等 待冰融化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營外的銀河異 常絢爛,於是設置腳架一邊等冰融化,一邊 拍攝銀河。最終拍的 44 張照片合成了今次得 獎的全景作品《Wilderness》。他感慨,每一 場拍攝都有不經意的驚喜,也許過程中並不 知道會有怎樣的相遇,但只要堅持,為目標 而努力,不降低標準,總會有收穫。

獨具慧眼 發現不經意的美麗

有一段時間他到訪西藏、青海等高海拔 地區拍攝,在取景方面,他不時留意藏民無

意間拍攝的照片,有的只是藏民放牧過程 中無意留影,也許只是不經意的一座山 峰、一塊石頭,但是在風景攝影師眼中就 是寶藏。

的:「我近年關注的作品,全部都是實 景,我找一些世界上偏遠很荒蕪的山峰, 地球上最自然的景色,出來是最震撼、最 有力量,和很有畫意的風景相。」

q Kelvin作品 《Wilderness》為 公開組總冠軍系 列作品,並獲得 自然組第三名。

Kelvin 今年四、五月在青海拍攝的風 景,就是聯絡的當地的藏民帶他去禁區內 拍攝的:「那個位置是沒路去的,我們進 去走了一百公里才拍了這張照片出來。」 為了拍攝一張照片,他不辭辛勞走一百公 里路。問及當下的人用 AI 做圖也能做出 很多美景,是否對他的工作造成衝擊, Kelvin 自信親身拍攝是 AI 作品不可替代

談及未來展望「我覺得我現在用了十 年時間去做一個專業,穩定了自己的範 疇,在行業裡面令自己變得最強最強。日 後的日子,我會在藝術上做一些突破,我 自己會希望是這樣。因為已經慢慢建立了 自己的個人風格,我希望在未來日子會去 更多野外的地方做出一些出色的作品。」 ◇

中共與第三次世界大戰

文|黃偉國

中共對全球的 野心,包括透過 經濟依賴、投資移 民、留學生,已經 對西方國家構成不 同程度的影響;加上這些由中國移民到西方 國家的人,心態上不是過去二三十年般對西 方文化及制度欣賞及尊重。反之,由於由改 革開放以來,中國因為經濟發展做成的軟實 力,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心態——由以往的 「崇洋」到現在的國家強大起來,要以經濟 利益引誘外國人接受及肯定由習近平治下的 中國價值觀。

中共對全球的滲透,早於 2000 年代於 非洲,以發展基建為名,實際上在非洲進行 經濟殖民,過程中中共的勢力與當地的政權 建立政商關係,旨在於鞏固自身在當地的影 響力;當然更在中國輸出「貪污腐化」的軟 實力,有效籠絡非洲各國。因此但凡在聯合

國決議中對中國不利的議案,這些被中共收 買的非洲國家成為他的強大後盾。

同時,由 2010 年開始的一帶一路,亞 洲投資銀行等經濟概念,實際上是模仿西方 國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歐洲及民主國家 的經濟合作概念,實際上是利用中國內部 大量生產的鋼鐵、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 板,先以國家補貼的方式進行大量化生產, 然後以廉價傾銷到國外。同時,因為全球化 而打破的貿易壁壘,西方國家內部的工業 發展,早已因為生產成本而移離本國到中 國;加上西方國家內部因應這種經濟變化, 以為依賴外國,特別是中國廉價原材料及產 品的輸入,便可以一邊用廉價產品壓抑通貨 膨脹,另一方面在中國投資發大財有收入。 但結果卻是中國在過程中成功偷取西方國 家的先進生產技術,然後在中國進行生產。

在「西方技術,中國價錢」的情況下,最後 中國成功奪取西方國家的消費市場;相反, 這些西方國家的大企業,一方面被中共的短 視經濟誘惑所迷住,但對本國的經濟絕無利 益之餘,無形中破壞本國的經濟和生產的基 礎,當地的工人相繼失業,當地的工廠或生 產線也被廢棄。

國際形勢上,明顯中共成功與俄羅斯、 朝鮮(北韓)、伊朗四國形成 21 世紀「邪 惡軸心」。俄羅斯於 2022 年入侵烏克蘭, 當地軍民奮勇抵抗,但以烏克蘭的領土和 國力,要擊退俄羅斯軍隊似乎是「越級挑 戰」。過程中中共透過金融、物資、情報、 外交及國際輿論上「同情」俄羅斯的處境 及指責西方利用支援烏克蘭打「代理人戰 爭」,無可否認對和平主義者來說是得到支 持。同時,朝鮮一直以來是東北亞地緣政治 不穩定的因素:其一是金正恩繼續用製造緊 張局勢來威脅韓國(南韓),並以此作為與 中共及俄羅斯打交道的本錢;中共因素與 北韓的「兄弟」關係,更能夠迫使韓國要與 中共建立「有用」的關係。其二是朝鮮政權 相信以中共及俄羅斯的政治考慮,需要一 個「邪惡勢力」在東北亞製造不安來牽制日 本、美國;同樣道理,中共和俄羅斯歡迎這

朝鮮政權相信以中共 及俄羅斯的政治考 慮,需要一個「邪惡 勢力」在東北亞製造 不安來牽制日本、美 國;同樣道理,中共 和俄羅斯歡迎這一個 「邪惡勢力」來壯大 自身的勢力之餘,更 可以作為與西方國家 及日本交往時的重要 籌碼。

一個「邪惡勢力」來壯大自身的勢力之餘,更可以 作為與西方國家及日本交往時的重要籌碼——若果 中俄能夠「 實」朝鮮,日韓兩國理應維持與中俄 之間的合作關係。當然,在局外人的眼中,更接近 現實狀況的是中俄朝三個國家「扯貓尾」,好讓美 日韓三方疲於奔命。

前事不忘,2020 年初開始由武漢肺炎(又稱 新冠病毒)引發全球大瘟疫,維持三年之久,由於 中共以不透明、不合作及放任的不負責任態度處理 武漢肺炎對全球的散播,甚至毀滅證據,加上習近 平利用疫情期間大量生產防疫設備,並輸出國外, 強調中共在武漢肺炎的抗疫大戰中的巨大貢獻,旨 在於增強中共利用防疫對全球的影響力。當然,事 件的發展並不如中共的如意算盤——「動態清零」 的失敗;以中國為核心的供應鏈因封城受到破壞, 生產商被迫將生產線遷出中國到東南亞及印度;及 全球各國比起中國、香港及澳門更早走出武炎的陰 霾,並透過政府推動的復甦措施重振經濟。因而, 當中共於 2022 年尾因為「白紙革命」而將動態清 零取消之後,發現除了自身經濟因疫情受到打擊之 外,連外貿、外國在華生產的部分出現動搖。隨着

東南亞國家搶去中國的生產線,此舉更使中國的不 安。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不見得和諧,反之, 因為「領土」糾紛,包括與越南及菲律賓因為中國 宣稱「九段線」的主權,在相關的海域或外交上爭 持不下。與日本的關係因為中方利用福島釋放「污 水」事件不輸入日本海產作為迫使日方屈服的手 段,但最終失敗告終,日籍男童在深圳被殺事件, 更令日本國內對華不滿的情緒提升。這些與鄰國之 間的緊張關係及衝突,正是突顯中共軍事力量的關 鍵積效指標。

中國國內的經濟崩潰,政府救市措施效用不 大;更多國內民眾選擇躺平回應政權,政權進一步 加強以愛國主義及仇恨教育煽動民眾,藉此團結國 民。中國唯一能夠團結國民的是兩岸統一,以封 鎖、導彈、網絡攻擊、大外宣、假消息、利用島內 國民黨、民眾黨及成功滲透到島內的移民製造動 亂,旨在吞併台灣。中共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似 乎近在咫尺⋯⋯。(未完待續)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香港馬拉松教練黃家保

不屈 命運

2022年 黃家保參 加柏林馬 拉松。

文|曾蓮 圖|受訪者提供

q2018年黃 家保參加東 京馬拉松。

在「漂流傳奇」《港爸變身紐約客 新移 民「血淚史」》中,邀請了移民紐約的黃家 保分享他的移民故事,其實他在香港時,是 一名馬拉松教練。原本從事多媒體設計工 作,後來轉為全職運動教練,受他幫助的 學生超過 2,000 人,IG 粉絲人數超過 5 萬。

黃家保曾經因足球訓練受傷,被醫生 診斷為不能長跑,但他並沒有因為醫生的 診斷而放棄長跑,他不斷尋覓康復的辦 法,並靠自己的毅力,最終成為馬拉松教 練,甚至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究竟 在他的跑步生涯中發生了哪些奇蹟?

頂級盛事波士頓馬拉松 10 年後夢想成真

始於 1897 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可謂 是長跑界最頂級的盛事,它是全世界最 古老的馬拉松比賽,至今已有 128 年的 歷史,也是世界上最難入圍的馬拉松盛 事,以其嚴苛的參賽資格和充滿挑戰性 的賽道,成為長跑運動員的一大目標。 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成績門檻被稱為 BQ (Boston Qualification),從 1970 年開始 就開始這一標準。例如在 2024 年的報名 中,跑者需要比 BQ 標準快 5 分 29 秒才 能被選中,在 2025 年的「波馬」門檻時 間提升至 6 分 51 秒,有超過 12,000 名報 名者被拒絕,比如,18 歲至 34 歲組別男 選手的報名標準是 3 小時整,但錄取線 是 2 小時 53 分 9 秒。

黃家保介紹:「這個馬拉松的報名 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你跑得夠快,慢的 話就報不到名,一定要夠快,它每一個 年齡組,都會有一個參賽資格時間,你 必須要達到那個時間,你才有資格去報 名,如果報名人數多過那個名額的話, 跑得越快的人,才可以報名。我當時聽 到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比賽距離,簡直 是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我沒可能會接觸

得到,我沒有想過要報名。」

在 10 年前,家保根本沒有想過自己 有一天會步入波士頓馬拉松的賽道,那 時候對他來說,他只是馬拉松的入門人 士,當了解到波馬的參賽資格後,他覺 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入圍。沒想到 10 年後 的 2024 年 4 月,他身穿醒目的紅色「戰 衣」,以香港人身份跑入賽事。要合資格 報名參賽,他不但要達到 3 小時 25 分鐘 跑完「全馬」的門檻,還達到近 6 分鐘的 「Cut-Off time」,源於他在首爾的馬拉松 賽事中,達到 3 小時 18 分 59 秒,這樣的 好成績讓他能夠入圍。

他分享:「正如在一些初學跑全馬來 說,波士頓馬拉松是一個不能夠達到的 水平,但我想跟大家說,只要你肯付出努 力,肯規劃自己的生活,又向著正確的方 向去做的話,去到某一天,你累積足夠的 話,波士頓馬拉松你都可以跑得到!」 前十字韌帶斷裂 醫生指不宜長跑

家保能夠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賽 事,其實是一個奇蹟,在他成為馬拉松 教練前,30 歲那年曾經在足球訓練中 受傷,前十字韌帶斷裂,雙膝都做過手 術,醫生建議他不要長跑。

那時候,他剛開始愛上長跑,得知醫 生的診斷時,他陷入了深思:「我放棄了 我最喜歡的足球去跑步,但現在我不可以 跑步,我覺得很不開心,但我年紀大了, 亦遇過不同的打擊,那一刻我就想,是不 是反過來想呢?正正因為我放棄了我這麼 喜歡的東西,所以我不應該這麼容易就放 棄,我要相信醫生的建議,但我想再試多 一次,我再努力多一次,我再試多一次, 跑多一次,如果我真的不行的時候,我才 聽醫生的建議放棄,我覺得不太遲。」

「有這個想法之後,我就決定重新想 想,我應該怎樣去跑步,然後我就做了一 連串的改變,我就讀了兩個不同的跑步教 練課程,我就去讀了一個健身課程,然後 我就去了臺灣和美國,找了兩個很專業的 教練,一對一去學習,然後我就採用了全 新的訓練計劃去練習跑步,經過這一連串 的改變之後,我覺得我又跑到步了,又沒 有受傷。」

不屈服命運 尋求保健方法

家保並沒有因為醫生的話而氣餒,而 是積極尋求保健方法,跟從不同的教練學 習,獲得了多項專業證書,包括長跑、健 身、伸展、營養保健及痛症治療,對於預 防受傷、傷患處理、復康方法及運動營養 都有獨到心得。也許是他有受過傷,所以 更能理解受傷者的感受。這對他成為馬拉 松教練有很大的幫助。

在 2018 年,他榮獲「香港為食跑」 10km 組別的冠軍,又獲得「香港三項鐵 人總會」陸上兩項聯賽男子公開組的總亞 軍,這一切的成就,都與他不斷挑戰自 我,不屈命運的心態息息相關。

對於跑馬拉松,他亦有自己的一套方 法。家保講述:「我首先定一個目標給自 己,就是我想好過上一個比賽,譬如我第 一次跑全馬,就跑香港渣打馬拉松,我跑 了 4 小時 15 分,然後我就跟自己說,我 不需要下一次很厲害,我只需要比上一次 厲害,我下一次就是跑東京馬拉松,我就 跑 3 小時 59 分 44 秒,好過上一次,我就 已經覺得很滿足了,然後我就再練習。在 同一個年,2019 年的年尾,我就跑大阪馬

拉松,我的目標也很簡單,就是東京馬拉 松快,那一年的大阪馬拉松,我就跑到 3 小時 24 分 18 秒,快了半個小時。」

在他看來,只需要平常心對待,讓自 己一點點進步,就會慢慢達到目標:「就 是這樣,一次次,我只想比上一次快,就 可以了。一點點進步,我不會逼自己說, 我一定要如何,這樣的話會容易一點,會 令自己不會有太大壓力,我覺得有要求是 重要的,但始終運動的初衷都是想開心。」

跑出快樂 締造生命奇蹟

家保成為 Run to Happiness 馬拉 松訓練系統創辦人,說起來,Run to Happiness 其實是他的生命中經歷的一段 低谷,重新站起來的體會。他分享,這個 名字的意思是跑步令人快樂,因為他自己 就經歷過這樣的立場,他曾經在 30 歲的 時候因足球訓練受傷,那時候他一度陷入 低谷,有三年沒有做過運動,體重飆升到 190 磅。

他曾經有瘋狂的「購物慾」,最誇張 時期有 46 雙鞋,超過 365 件白色 T 恤, 暴飲暴食,體重飆升,此時此刻的他並沒 有得到真正的開心。他講述:「在那三年 內,我發覺這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 我回想起來,無論我吃得多飽,喝得多 醉,或者和朋友玩得多開心,這些所得來 的快樂很快就會消失。」

「我後來覺得自己人生不應該這樣飲 飲食食,190 磅,我覺得身體很差,人很 不開心,好像裡面什麼都沒有,我重新再 做運動。我開始發覺,就算我有多累,我 跑步跑到喘不過氣,當我完成了一個很高 質量的練習,那種開心可以維持很久,可 以持續整個星期,甚至整個月!」

家保認為,跑步對他的生活帶來很大 的轉變,最重要的是心態上的轉變,他也 希望將跑步帶來的快樂分享給其他人。

「我覺得跑步對我來說,可能對其他 朋友是一些運動,可能是游泳,羽毛球, 什麼都好。對我來說,跑步就是快樂,所 以我都很希望將這個想法帶給其他朋友, 其他學生。」

「對我來說,我人生的工作,每一天

p 黃家保於 2023 年參加紐約馬拉松 賽事。

q 2024 年 4 月,黃家 保參加波士頓馬拉 松比賽。

都要很開心地做,這是對我自己的工作,也 是對我身邊家人的工作,因為我不開心的時 候,我身邊的人也不開心,所以我就會用這 個想法去跑步,反而我覺得進度會好一些。」 他分享。

2022 年,家保來到美國後,仍然沒有放 棄自己的跑步教練工作,透過線上教學的模 式繼續與他的學生互動,因為也有一部份學 生移民世界各地,他的跑步教學也不再限於 香港,與學生的會面也來到了世界各地的馬 拉松賽場上。

他更在來美國的兩年內實現了自己「六 大馬」的夢想,除了 2018 年的東京馬拉松 及 2019 年的芝加哥馬拉松外,在 2022 年至 2024 年間,他先後完成了柏林馬拉松、倫敦 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及波士頓馬拉松,這個 過程亦是對他個人長跑生涯的一個肯定。他 亦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鼓勵身邊的朋友,皇 天不負苦心人,不要輕易放棄希望,跑出奇 蹟不是夢。◇

這世界幸好

有一個大英博物館(下)

文|鍾劍華

( 接上期 )

現時大英博物 館收藏了超過 800 萬件來自世界各地 的文物,館方的資 料說有 23,000 件是來自中國的。有中國 網紅就說,如果包括那些不恰當地被劃為 其他亞洲國家,包括印支半島、日本、朝 鮮、東亞、南亞等地,原本應該屬於中國 的文物,應該起碼有 30,000 件藏品是殖民 主義及帝國主義者從中國掠奪過來的,都 是「賊贓」;又有說中國現在已經強大了, 不再是東亞病夫了,應該向大英博物館索 回這些原本就屬於中國人的東西。

要評議那些館藏的中國文物是否都是 賊贓,首先就要小心審視大英殖民地帝國

有時不得不慨嘆,只 有在零收費的大英博 物館,中國人才可以 近距離看到大量早應 在文革年代被消失了 的中國文物,而且都 是真品!

如何打開中國的門戶,從而取得那些東西。

如何看待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北 京,及八國聯軍這些列強侵華的歷史,當 然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晚清那段歷史當然 包含了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的元素,西 方列強都抵賴不得,英國當然也抵賴不 了。但另一方面,晚清的腐敗、昧於國際 形勢、拒絕文明的潮流、不承認國際市場 之間有公平交易這回事,不也是其中一些 關鍵因素嗎?總不能只講自己被欺凌的一 面,而忽略自己民族曾經有過的狂傲及自 我中心吧?

這說法當然可能會得罪很多一片丹心 的小粉紅,正因為那種曾經有過的狂傲及 自我中心,正是與構成當前那遍及全國上 下的盲目民族主義情緒一脈相承的。這種 盲目足以湮沒理性,甚至會不時扭曲歷史。

PHOTO BY TIM P. WHITBY/GETTY

我們都應該不時 提醒自己,歷史

事件的發生與轉 變,往往總有更 深遠的社會及歷

史根源,不會如 南京大屠殺紀念 館那些展覽,或

者香港那國家安 全展覽所作的政 治宣傳一樣,總

是那麼片面和絕 對的。

以鴉片戰爭為例,大部份中國大陸人的認 知,就是因為英國輸入鴉片,因為林則徐銷煙。 但鴉片當年是合法商品,銷煙就是侵犯了英國商 人的產權;引起戰爭的更關鍵因素,其實是當年 的大清皇朝沒有公平貿易的觀念。所以,中國人 只稱那場戰爭為「鴉片戰爭」,着眼點是「鴉片 的輸入」及「對國人健康造成的損害」;英國這邊 有很多歷史論著就稱那場戰爭為「貿易戰爭」, 着眼點是「公平交易」,是「產權的保障」。

同樣道理,「八國聯軍入北京」肇原是因為 義和拳得到皇族大臣的默許甚至鼓勵,濫殺教 民,殺害傳教士及外國人、摧毀外國人的民房建 築,甚至殺害外國使節。那位與當今領導一樣盤 踞最高位的慈禧太后,還要利用拳民的氣焰來向 列強宣戰。這些都是有根據的歷史事實,但對於 很多愛國小粉紅或者只圖擦流量的網紅來說,前 提當然不需要講,事實可以不理,他們甚至可能 根本不知道,總之相信官方歷史所說,八國聯軍 就是野蠻的侵略!

我們都應該不時提醒自己,歷史事件的發生 與轉變,往往總有更深遠的社會及歷史根源,不 會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那些展覽,或者香港那國 家安全展覽所作的政治宣傳一樣,總是那麼片面 和絕對的。

大英博物館那 2 萬多件來自中國的文物真的 都是「賊贓」嗎?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自己沒 有能力做詳細的考證,我只能信現在已知的事 實。有人評估過,大英博物館內現存的中國文 物,大概有 5 6% 是可以考證到,相信是在幾 場涉及英國的對華戰爭中由軍旅取得而帶過來英 國的,這些嚴格講就可能可以算是賊贓了。博物 館中也有部份中國展品,是過去百多年來由中國 的皇族成員、各級官員及各省市送給英國不同組 織、政府及政治人物的禮品。其他超過 90%, 如果有來源可考的,絕大部份其實都是在晚清門 戶被打開之後,收藏家或探索者透過不同渠道購 買,然後運送過來英國的。

至於向他們售賣的那些人,究竟如何獲得 那些今天被視為文物的東西,這個就很難說清 楚了。但大家都知道,中國農民長期都有盜 墓的行為。晚清期間,宮廷太監、地方軍閥、 八旗子弟、各級官員都不同程度參與了盜取國 寶,然後變賣圖利的勾當。得來的財富,就變 成了他們的私產。慈禧太后是把最多國寶變成 個人收藏及財富的人,比之今天中國大陸那些 貪官污吏或者國家領導人,慈禧太后可以說是 明目張膽了。末代皇帝溥儀也是一樣,他一方 面把盜取宮中國寶的太監驅逐出宮,但他自己 被驅逐出紫禁城之後,還不是透過大量販賣從 宮中帶出來的國寶文物字畫以維持他在天津去 到東北之前那一段極度奢華的生活?指定要把 大量國寶送入其陵墓陪葬的慈禧太后,其墓室 最終被一個軍閥搗破。陵墓中陪葬的那些國 寶,部份成了高官貴人(包括宋美齡)的個人 收藏,大部份都成為了在公開及黑市市場可以 真金白銀買賣的奇貨。

有理由相信,現在收藏於大英博物館有很多 來自中國的物品,其實都是多年來經過這些買賣 渠道由收藏家或基金會取得的,也有部份是透過

正式的拍賣行購入,也有不少是私人基金會及收 藏家捐獻給大英博物館的。如果他們都是從銷售 渠道買入,而不是強搶,不是盜取,那還可以算 是賊贓嗎?

大家去到北京的故宮博物館參觀時,有沒有 想過要把歷朝邊陲藩屬國向中原華夏皇朝奉獻的 貢品歸還給東南亞諸國或朝鮮?他們有理由把這 些東西視作賊贓嗎?當年鬥地主時從地主處取得 的土地及財富,有幾多已經物歸原主?在文革抄 家時掠奪的大量個人財產及收藏品,又有幾多已 經完璧歸趙?至於大量到難以估計的國寶文物在 歷次中共領導下的政治運動中被拆除摧毀,造成 的損失究竟又可以如何索回?

來了英國生活,我每次有機會去到倫敦,如 果有兩、三個小時可以騰出來,我就總會去大英 博物館轉一轉,每次深入的看一點點,慢慢消 化,可能是作為遊客時無法承受的奢侈,現在我 倒很能享受這種奢侈。

有時不得不慨嘆,只有在零收費的大英博物 館,中國人才可以近距離看到大量早應在文革年 代被消失了的中國文物,而且都是真品!因此, 我每次步出大英博物館時都心存感激。

我感激大英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機構,作為 一個文化地標,作為一個向歷史及文明負責任的 保育者,為那些包括來自中國的各國歷史文物作 了十分專業的保護及管理。能夠公開展示,讓更 多現代人及後世人可以看到,讓來自全世界的所 有人都有機會欣賞學習,這確實是文明之福。

這種幸福不是必然的,如果那些文物能言, 他們最有資格說這一句!大家可知道有幾多歷史 文物在社會的動盪中、在野心家的煽動下、在民 眾情緒盲目時,被無知及野蠻大量摧毀? 作為一個香港人,我也感恩那些來自中原的 文物可以保留下來。對於其中有部份不是透過正 常手段取得的文物,不能否認那確實是一個歷史 上的錯誤,但那些錯誤造成的後果,是讓這些文 物得以倖存,讓作為歷史沉澱及文明器具的各種 文物可以於百年後完整地歸還給全人類,又何嘗 不是一個幸運?那又何須計較是否應該歸還他們 來自的那個地方? 更何況,我清楚知道,只要上面提到的那種 國民性格中「曾經有過的狂傲及自我中心」繼續 陰魂不散,繼續是國民情緒中的重要組成元素, 也只要強化及造成這種盲目、狂傲和自我中心的 制度繼續存在,誰能保證對那些文物作出過的破 壞及摧殘不會再一次出現。

大英博物館現存的那些文物走過歷史波濤來 到這裏,有幸成為人類的共同財產,不至於被摧 毀,不是被私藏,需要一點運氣,說到尾更需要 有一個合理的制度。無論怎樣看那一段段歷史, 這些文物今天能夠得以留存下來,可以說是歷史 的偶然,也可能是弔詭地從歷史的錯誤中有幸逃 過了一場又一場反人類文明的災劫才得以倖存下 來,這不才是值得慶幸的事嗎?那些文物既然是 屬於全人類的,能夠存在於一個合理的社會,能 夠存放於一個管理完善、制度健全的博物館中, 還得到保育,得以展示,這才是歷史文物應該得 到的歸宿。◇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張燦輝出生在

1949 年,是 「戰後嬰兒潮」的年代,那 個年代的香港重光,從日 軍的戰火中解脫出來,在英國統治 下日漸恢復生機。他的媽媽在 14 年 間生了 10 個孩子,可惜有兩個孩子 夭折,他排行第三。年紀輕輕他就 見證著自己的親人離世,「他們叫 我三哥,二姐很早就去世了。」當 時的他想不到,自己未來的工作的 方向會跟生命教育息息相關,大半 生都投身於中西方生死哲學的課題。

百廢待興時代 苦難與機遇交替

回憶童年,張燦輝自詡是「街 童」一名,油麻地官涌街市就是他 的成長空間。他憶述,當時他住在 與六個家庭合住的公寓裏,沒有獨 立的浴室和洗手間,要到街市附近 的公眾浴室沐浴,基本的生活需求 都要到公共場所解決。「我們個個 都是窮的,不覺得有很大的問題, 我們沒有特別的禮物,沒有特別的 玩具,玩具是自己去創造的,自己 去找回來的,都沒有人管我們的。 到時間吃飯了,就回家吃飯,大部 分時間都不在家裡,因為家裏的空 間太小了。」

當時張燦輝的父親一個人挑起 養家餬口的重任,是家中唯一的經 濟支柱,「爸爸那時候在市區的一 間茶居做事,他有份做股東,媽媽 就是家庭主婦,每天在家做家務, 照顧家庭。」父親對工作是百分之 百的投入,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 忙到夜晚十一點才回家,十分辛勞。

「窮家人一磚腐乳就可以一餐 飯,我們那時候去廖孖記買腐乳和 豆腐花,甜的也可以,鹹的也行, 是我們那個年代的記憶。」張燦輝 描述,當時他住在街市樓上,街市 旁有間紙紮舖,他打的第一份工就 是在紙紮舖幫忙裝訂通勝,給自己 賺一些零花錢。沒想到這個技能在 多年後還能用得著,他到德國讀書 時,需要影印很多資料,將這些材 料裝訂成冊,靠的還是年少時期裝 訂通勝學到的經驗。

在兄弟姊妹中,張燦輝是最擅 長讀書的一個,他就讀伊利沙伯中 學,後來考上港大,他並不認為自 己有很高的天賦,與別人不同的就 是他很勤力,而且與當時香港的社 會環境有關:「當時的香港是自由、 公開、開放的社會,尤其是在離開 了大陸和臺灣的所有政治的紛爭之 下,容許我們這樣自由發展,也造 就了我們這一代最多的機會,不用 靠家裏,不用靠背景,靠自己的努 力是可以成功的。」他對比現在的

可以說我一生中有兩 個最重要的變化,都 是跟死亡有關係的。

一個是1969年爸爸 的死亡,讓我重新思 考生命的意義,從建 築系改到哲學系。另

一個就是2019年, 香港的死亡,突然間 逼我這個快到晚年,

70歲退休的老翁離 開香港,變成一個自 我流亡的知識人,這 是我完全想像不到的 ⋯⋯

——張燦輝教授

年輕人,不由感到傷感:「其實現在 他們就算讀完書,社會上有太多大 學生、博士,就業機會和我們相比 少了很多,面對的問題比我們當年 多,我們當年是百廢待興的時代, 很多東西可以做,只要你肯做、肯 讀,就行了。」

「窮人孩子早當家」,隨後的日 子裏,張燦輝很早就挑起重任,他 半工半讀,在夜校當老師,並給學 生補習,一個星期補兩三堂課,為 自己賺取學費。他是家中唯一的一 位大學生。談及六十年代從小就靠 自己雙手賺錢的日子,張燦輝並不 覺得非常辛苦,反而十分懷念當年 只要勤力就能生存的時光:「在六、 七十年代,只要肯去做兼職,在生 活上都不是甚麼難事,那時候讀大 學的人也不像現在那麼多。我覺得 那時候香港有很多的機會,尤其是 六十年代是充滿了發展的機會,慢 慢就成為了一個特別的奇蹟,香港 的奇蹟就是在香港人奮鬥之下,建 立起來的成就。」

追問生命的不確定 投身哲學行列 1969 年,張燦輝經歷了青年時 期最大的一次創傷,若說童年時還 不太懂得死亡是甚麼,這一次是切 身體會到死亡是那麼近。那時他剛 剛考上香港大學建築系,家中就傳 來父親被小巴撞死的噩耗,竟然是 在一條不准駛入的路被撞倒,拋下 妻兒撒手人寰。

哲學教授張燦輝的生命轉向

這一切來得太突然,父親是 家中的頂樑柱,還有好幾個正在 讀書的兄弟姊妹,母親又是全職 的家庭主婦,命運到底在開甚麼 玩笑,讓父親就這樣毫無交代地 離開。青年時代的張燦輝,內心 充滿了對人生的疑問,追問著生 命的意義和存在的不確定性,渴 望對生命有所解讀,哲學就成了 他當時最嚮往的議題。於是他毅 然決然選擇轉系,來到了香港中 文大學讀哲學。這一投入,就是 人生四分之三的日子,從學生到 教授,他的生命都浸濡其中。 中大哲學系的創辦初期,有 多位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作為奠基 人,都是從大陸逃至香港的文 人,錢穆、唐君毅、牟宗三,這 批真正熱愛中華文化、有骨氣的 文化人,反對中共馬列唯物主 義,在香港這片自由的土壤中傳 播儒家思想,新亞書院由此起 步,成為大陸流亡學者重新反省 亞洲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唯一地 方。隨後勞思光加入崇基書院, 成為張燦輝生命中的恩師。這些 赫赫有名的哲學家,保留著中國 傳統文化人的禮儀和風範,啟發 了他的世界觀。

他回憶:「那時候我們和老師 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我差不多 到過所有老師家吃飯,老師跟我 們的關係非常好,同時給我們絕 對的自由度去發展自己,與老師 不同意見時我們可以發表評論,

死亡顛覆人生

哲學教授張燦輝的生命轉向

也都接受我們的意見。那時候, 真是我一生中開心的、最浪漫 的、最好的時代!」他又一針見 血指出,只有當年的師生關係才 有那麼親密,如今的師生是互相 防備,老師說的話會被舉報,學 生有自由思想也可能遭遇危險, 人與人之間已不是正常的關係 了。他感恩,自己所在的年代遇 到的老師並非只是一個傳授知識 的工具,他們從人性化、充滿人 文關懷的的角度來影響學生,也 造就了一批帶有自由思想、不畏 強權的真香港人。

一提到中大,就觸及到張燦 輝的敏感神經:「可以說,我從 1970 年入讀中文大學,除了中間 有幾年到德國讀書,有幾年去了 浸會之外,我一輩子都在中文大 學,叫我怎麼不懷念!那時候, 崇基學院的山上只有甚麼呢?兩 個水塔,在過去幾十年中,我看 到中文大學一步一步的改變,建 築一棟棟起來,這裏是我人生中 我生活的地方,怎麼可以不懷念 呢?」

見證「香港之死」

70 歲流亡海外

張燦輝原以為自己可以在充 滿理想的中大終老,在退休日將 近時,沒想到中大變色,香港變 色,此時此刻,張燦輝描述自己 見證著「香港死亡」,這是他研 究死亡議題一輩子,在古稀之年

p 《山城滄桑——回不去的中文 大學》書影。(受訪者提供)

q原屹立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新 民主女神銅像, 2021 年 12 月 24 日清晨遭祕密移除。此圖攝於 2021年6月7日。(余鋼/大紀元)

q 2017 年 5 月 25 日,香港中文 大學勞思光教授銅像揭幕典 禮。(香港中文大學網站)

要面對人生又一個痛心的選擇。

2019 年「反送中」運動期間,中 大變成了戰場,按照張教授的話說就 是「山城變色」,中共的黑手伸入校 園,動搖了學校最可貴的精神,由反 共文人一手一腳建立起的民主根基和 自由學術思想。甚至在 2021 年,當 自由民主女神像被人半夜三更搬走的 時候,也沒有老師發聲。

「回不去的中文大學」和「回不 去的香港」,是張燦輝這幾年來常 常掛在嘴邊的話,並著書《山城滄 桑——回不去的中文大學》表達自己 心中的悲憤。他形容自己是「自我流 亡的知識人」,2020 年在不得已的 情況下離開香港,到英國「避秦」。 他認為香港山河已變色,無論是留在 香港還是離開,其實都處於一種「流 亡」的狀態。

在 2022 年出版《我城存歿》時, 張燦輝提到,「香港」(Hong Kong)

成為歷史名詞,如今應該稱香港的 普通話發音「Xianggang」,失去了 自由民主的香港將淪為大陸的一個 沿海城市。他在再版的前言中寫道: 「Xianggang 現在是:謊言即真理/ 強權即民主/服從即自由/人治即法 治/馬照跑,舞照跳,吃喝玩樂即太 平盛世。」

去年和今年,他應台灣清華大學 和多個大學、機構的邀請,擔任客座 教授。「在台灣的生活我非常開心, 台灣也有我的學術圈,還有我的朋 友,這裏還是一個自由之地,我可以 說話,除了學術課題外,我也想講一 下在我的生命裏面,怎樣理解當前世 界的文化和我們面臨的情況。」

今年適逢「雨傘運動」十周年紀 念,張燦輝亦出版最新作品《傘後拾 年:夏慤村的未圓夢》,收錄了 79 張他在 2014 年「雨傘運動」佔領區 現場拍攝的黑白相片,以夏慤村的 「烏托邦」為主軸,著重表達這 79 天 「愛與和平的世界」,還在 9 月 14 日 至 30 日與台北舉行攝影展,並透過 講座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可以讓 海外更多的朋友認識到香港發生的 事,以及理解他「出走」的因由。

如今已 75 歲高齡的張燦輝,仍 然退而不休,忙碌籌備著講座和展 覽。在中秋節前夕,當他得知屹立香 港 23 年的《大紀元時報》將在當地暫 停印刷業務,於 8 月 17 日出版最後 一期實體報紙,轉為網站運作時, 他感到悲憤交加。他寫下感言:「在 2024 年的香港,還有什麼實體報紙 可買可看?《國安法》的降臨使新聞 和言論自由沒有了,白色恐怖籠罩着 整個社會。香港《大紀元時報》在這 艱難時刻仍然維持到今天,已算是奇 蹟。但最後都要結業,見證香港最後 一點新聞自由也被取消,能不悲哀 憤怒嗎?」他又鼓勵大家不要放棄: 「不過,離開專制獨裁的共產黨地 方,回到自由開放的世界,繼續發揮 獨立傳媒的任務,也是值得大家肯定 和支持的!不要放棄,捍衛自由!」 ◇

康橋護老院、康橋、徐志摩

文|楊穎宇

一直以來,我 都不太明白,香港 的護老院為何千揀 萬揀揀了「劍橋」 或「康橋」而非「牛 津」或「倫敦」命名。於我而言,劍橋大學 雖然是全球其中一間最古老的大學,已有 一千多年歷史,但它卻萬古常青,原因至 少有二。

首先,牛津、劍橋是全球首批大學在 中學教育中引入公開考試,牛津在 1858 年 夏季進行第一次 local examination(即是 考生不赴遠赴大學赴試,大學會派專人到 考生所在的城市舉行考試),劍橋則於半 年後首次舉行。時至今日,兩所大學都有 經營本地以及國際公開考試,例如牛津有 AQA,劍橋有國際高級程度考試 IAL,我 對劍橋的認識比較多,因為香港考評局每 年都會將試卷送到劍橋大學進行外評。換 言之,劍橋大學對全球莘莘學子都是一個 很省鏡的招牌,無論中學抑或大學都能吸 引無數年輕人報讀。

此外,對中國人而言,「劍橋大學」與 代表朝氣的「新詩」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所講的當然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於 1928 年 所寫的《再別康橋》。這首中學中文科必讀 的新詩,讓康橋 / 劍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 國人熟悉的名字,更有不少人矢志到英國 看看這個城、這條橋是什麼樣子。

因是之故,校方於 2018 年豎立起徐 志摩詩碑,位置是連接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石橋對岸落橋處,石碑刻上《再 別康橋》第一節以及最後一節「不帶走一片 雲彩」;詩碑所在的花園,從徐志摩家鄉 浙江海寧引進大量當地花木,配以原本的 英國原生花木,喻意中英交流和共融。大 學更於 2014 年成立「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 節」,每年舉辦一次,風雨不改。有趣的 是,中國報章會予以大幅報導,例如剛於 今年 10 月 15 日舉辦的第十屆活動,《人民 日報》便以接近七百字進行報導,說活動 「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藝術家與音 樂家參與。現已成為英國最具規模和影響 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之一。」

徐志摩於 1931 年辭世。他萬萬想不 到,自己辭世後八十年,會成為母校推銷 中國市場、中國政府說好中國故事的一部 分。

要深入感受《再別康橋》的美景,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乘坐平底船(punt), 沿康河進行大約一小時的遊覽。船夫兼 導遊會介紹所經各橋、各學院的歷史 和軼事,例如 Wren Library 收藏了牛頓 經典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初 版,以及聖三一學院數學系畢業生 A.A. Milne 的經世名著《小熊維尼》原始手稿 (維尼旨民湧到維尼大學進修,算不算 「回歸祖國」?)。

不單這些經典歷史悠久,連平底船 出租公司亦已經年。我光顧的那間, 1910 年已開業,至今已 114 年歷史。雖 然能夠感受到「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 青處漫溯」,但最少有兩點體會與徐志

摩的不同。第一,遊人眾多,不少人租 用平底船 DIY 撐行,但由於技術未精, 除了會與其他船碰撞外,還會橫躺河 道,大大阻塞交流,讓康河變成舊香港 銅鑼灣崇光燈位前的行人般水泄不通。

第二,康河夏冬兩季的遊玩經歷 應該很不一樣。徐志摩詩描述的是「夏 蟲也為我沉默」的景緻,那種天氣可 以「做一條水草」,更可「滿載一船星 輝」。而我呢,是剛剛 10 月尾去的, 夏令時間已過,下午三時半上船,一 小時的船程,手腳越坐越冰凍。這種天 氣,徐志摩如果要寫《三別康橋》,末 句會否變成「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半 片雪霜」?◇

HENRY NICHOLLS/AFP VIA GETTY IMAGES

郭君: 紀念已持續20年的歷史時刻

《九評》發表20周年 郭君在大紀元新唐人研討會上發言

2004 年的 11 月,大紀元發表了 《九評共產黨》系列文章,由 這個時間開始,一個由中國的 普通老百姓主導,而不是精英 知識分子主導的擺脫共產黨的 精神運動,正式拉開序幕。

《九評共產黨》是中共建政後,中國社 會出現的全面剖析和揭露中共邪惡本性的 優秀著作,《九評共產黨》的發表和在中國 社會的廣泛流傳,對當代中國社會和國際局 勢影響深遠。

《九評共產黨》文章中的觀點,絕大多 數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過去近百年時間 中,很多中國的知識分子對共產主義,以及 共產黨在中國的實踐,進行了大量分析,也 做出了非常深刻的批判。包括在坐的我非 常尊重的胡平先生。但是《九評》的文章,卻 是第一次用普通老百姓簡單的常識性的語 言模式,對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做出了深入 的總結。

所不同的,是《九評》文章基本上是站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上,來對中共進 行剖解。天人合一,禮義廉恥。對中國人來 說,這是流在血液中的印記。

像:中共不等於中國、黨不等於政府、 共產黨邪靈、還有納稅人的概念等等。

《九評》還明確提出一個概念,就是中 共不創造財富,它是以附體的形式控制了 這個國家,並吸取這個國家的財富來養自 己,中共的體制模式,是完全徹底壟斷的社 會權力,絕不可能有半點出讓給老百姓,在 權力問題上,中共絕不可能做出任何妥協。

中國人接受了這些原本是常識的概 念,而這是因為《九評》,使得這些常識在 中國大陸變得更加廣為人知。因此,現在 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 「這些特徵」。

《九評》如此的有效,以致中共隨後被 迫開始了一場所謂的「保持先進性」的運動。

「保先」運動當然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反而,隨著《九評》文章的傳播,中國開 始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三退」運動。

數以億計的「中國民眾」聲明 退出中國共產黨、中國共青團和 中國的少先隊組織。

這是一場中國人的「精神 覺醒運動」,也是中國的一場民 族靈魂崛起運動。影響之大,對後來 中國社會的整個走向,都產生了巨大衝擊。

共產政權在瀕臨崩潰的時候,都會出 現人心思變,政權內部「分崩離析」的狀態。

蘇東劇變之前,這些共產國家內部都 出現過退黨大潮。到 1991 年 7 月份,蘇共

共產主義以愛 的名義進行仇 恨。在中國大 陸,愛是用恨 來表達的。愛 國的主要內 容,不是愛中 國的土地、不 是愛中國的文 化和人民,而 是仇恨其它的 國家。

解體前一個月,蘇聯有 420 萬人退出了蘇 共,占蘇共黨員總數的 22%。

漆黑的牢籠中,只需要一點小小的燭 光,就足以讓人看清楚方向。《九評共產 黨》,就是黑暗中的這個燭光。

20 年前,中共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三 年,中國仍在經歷經濟的高速成長,但《九 評》文章洞悉了中共體制的脆弱,也預言隨 後中國人所面臨的危機。事實上,當年《九 評》的預言,現在正在中國大陸一一實現。

我們今天紀念《九評》發表 20 周年,並 不是在紀念一篇文章,而是在紀念一個已 經持續了二十年的歷史時刻。因為,歷史將 會證明,這是中國人覺醒的時刻,也是中 國人「努力嘗試」著要站起來的時刻。

在美國電影《星球大戰》中,邪惡的西 斯大帝,一直想要收服年輕的絕地武士路 克,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迫使他使用「黑暗 力量」。只要開始使用這個「黑暗力量」, 「黑暗力量」就會開始滲透進入人的內心深 處,從而成為「黑暗」的奴隸。

「黑暗力量」到底是什麼呢?星球大戰 中,西斯大帝只透露了一點,就是仇恨和憤 怒。《九評共產黨》中,其實有類似的論述。

共產黨藉助謊言和暴力,來達到「維 持」對權力「絕對控制和絕對壟斷」。但 是,無論是「謊言還是暴力」,都以仇恨為 基礎。

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不同族群和階 層,存在不同的人群和社區」,因此一定 會有各種矛盾存在。如何處理和解決這些 矛盾,是人類組建政府甚至成立國家的原 因。基本上來說,解決糾紛和矛盾,有兩種 方式,一個是協議和妥協,另一種就是藉 助仇恨來實施暴力。

人類的文明發展,其實就是不同種群 的妥協體制的發展。不管是法律、條例和其 它的道德規範,都是規定和維護社會妥協 模式的方法。這需要包容、需要寬容、需要 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需要一個大家都接 受而且相對透明和公開的社會制度。所以,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以愛為基礎的。

共產黨的體制,正好相反。

共產主義以愛的名義進 行仇恨。在中國大陸,愛是用 恨來表達的。愛國的主要內 容,不是愛中國的土地、不是 愛中國的文化和人民,而是仇 恨其它的國家。

我們非常熟悉共產黨的這種運 作。所以,有人稱中共的愛國主義,實際上 是一種「恨國主義」。

中國人恨地主、富農、恨右派分子、恨 黨內走資派、恨外國勢力、恨日本和美國、 恨新疆人和西藏人、恨法輪功,到現在已經 發展到,恨一切自己不懂和不理解的事務。

中共是鼓動仇恨的高手。

按照中共自己的說法,就是「利用矛 盾、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製造仇恨, 首先是製造分歧和分裂,然後利用分歧激 化矛盾、再鼓動仇視和仇恨。他們手段高 明,方法多樣,而且屢屢得手。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共把所有的 宗教和信仰,都視為最大的敵人。因為所 有的正信,都以愛為基礎。

這對中共制度維護自己的權力,是一 種極大的威脅。

因此,中共必然會以各種方式,用各 種藉口,去消滅所有的正信的宗教和信 仰,絕不能容忍「愛」的存在。

我想,很多在美國的華人,面對美國 的現狀憂心忡忡,正是因為我們最近幾 年,在美國發現有人正在刻意製造「仇 恨」,試圖消滅人們心中的愛。

所以我堅決地認為,要重建一個新的 中國,必須首先培養我們的寬容和包容,讓 「愛」在心中滋長繁盛。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排除心中的 仇恨,就像是排除黑暗一樣。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小心維護心中 小小的燭光,不讓它熄滅。這需要我們能 快速而且清醒地意識到心中的仇恨萌芽, 不使其最後變成蒙蔽我們心智的黑暗森林。 《九評》文章,雖然發出震耳欲聾的怒 吼,但卻沒有仇恨。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我們紀念《九評》,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當然,《九評》主要針對的是中國共產 黨,但同時也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做了很 多分析。目前,《九評》已被翻譯為 27 種語 言。過去 20 年,全世界對中共的認識也越 來越清晰。

20 年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認為中 共是世界上的一個所謂「健康」力量,但是 現在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目前西方國 家正在形成一個對抗中共的陣營,國際形 勢的這種大變化,《九評》也起到很大作用。 今天是 11 月 10 日,35 年前的今天,有 一個國家的老百姓正在經歷狂歡節一樣的 時刻。成千上萬的民眾,歡天喜地聚集在 一起,徒手拆毀一座樹立了幾十年的圍牆。 這座牆,就是柏林牆。

從那天起,被共產黨統治了四十多年 的東德,開始擺脫共產專制體制。事實上, 不僅是東德,整個東歐的共產黨統治集 團,甚至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政權—— 蘇聯,都由此開始了崩潰解體的路程。

20 年前,《九評》文章發表,中國人也 開始拆毀自己的牆。只不過這一次,中國 人要拆掉的,是我們心中的黑暗之牆、仇 恨之牆。只有真正突破了心中的這堵牆, 我們中國人才可能見到光明,找到真正的 安寧和自由。◇

鐵板神算之謎 香港命理大師

倪匡曾算命 過去事情十分準確

倪匡報了自己的生辰八字後,但說不 出自己是哪一分鐘。於是董先生就說,鐵 板神數算命必須精確到分鐘,「所以我要做 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你出生在哪一分 鐘。」

於是董慕節拿起鐵算盤,從倪匡說的 大概時間 1 點鐘開始倒推,珠算後得出了一 個數字 10527。他就叫倪匡翻第十本書,看 第 527 行寫的是什麼。

一位48歲的中年男士走進了一位 老先生的書房,老先生讓男士報 自己的生辰八字,這位男士就是 被稱之為「香江四大才子」之 一的作家倪匡。老先生名叫董 慕節,他的絕活是用一種叫「鐵 板神數」的方法為人批命,傳聞 中該方法在世的傳人不會超過5 個。一手算盤,一本批注,人的 命運吉凶便瞭然於心。

這集漂流傳奇,要講述香港玄學 界名人董慕節的故事。

於是倪匡按照董先生的指示一翻,只 見書上寫著父亡母在,但倪匡父母都健 在,倪匡搖頭否認。於是董慕節珠算後又 給出了一個號碼,倪匡拿書一翻,上面寫 著斷左臂,倪匡再次搖頭。

董慕節珠算後又找到一個號碼,這次 倪匡翻書後高呼「這回是說對了」。董慕節 點頭說:「你的準確出生時刻找到了,是 12

點 37 分。」到了這一步,算命才剛剛開始。 鐵板數首先要「考刻」,即推算六親 資料,包括有幾個兄弟姊妹、父母是否健 在、親人每人的生肖等,人人都說這部分 100% 準確。

然後董先生敲打著鐵算盤,在 12 本 書裡精準地取出了一行行批註,把倪匡的 一生,從過去到未來,親朋好友、兄弟姐 妹,父母、妻兒,全都包括在內。

倪匡發現,自己的結婚時間,妻子比 自己小 3 歲,這些信息全都命中。朋友的 名字當中,包括一位姓查的朋友,也被找 到,這位朋友的全名叫查良鏞,就是另一 位「香江四大才子」金庸。

這個故事後來被倪匡自己記錄了下 來,並把命書在網上公布了出來。倪匡和 旅居台灣的香港時評人蕭若元都認為,「鐵 板神數」講過去之事情十分之準確詳細,而 未來就很含糊。

香港「黃金時代」下的董慕節

今年 4 月 20 日,董慕節的外孫公布外 公離世的消息,他去世時已經 101 歲。董慕 節在香港有「鐵板神算」、「董半仙」之稱, 活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有人估計 他一年賺的錢超過二千萬港元。香港很多名 人曾找他批命,不過,近幾十年他已經淡出 大眾視野。

一種傳說是董慕節 1922 年出生在浙江 紹興,16 歲時就跟隨一位高人學習鐵板神 數。 24 歲開始做命理行走江湖,是學藝 9 年以後才出師的。

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民國著名命理大 師韋千里曾經在 1986 年出版的《命和運》月 刊,介紹過董慕節的前半生。

民國時期的上海,很流行「鐵板神 數」,名流政要和知識分子都有批過,連錢 鍾書和楊絳也都有各自的「命書」。

董慕節年幼時母親去世,因為和父親的 繼室不和,於是離鄉背井獨自出門闖蕩。

1948 年,25 歲的董慕節在上海經營生意失 敗,舉目無親,身體又不好,那年的冬天他 就找大師韋千里,給自己的命運指點迷津。

看來人在失意時,往往比得意時,更容 易想到命運,董慕節也不例外。韋千里發現 他人還比較聰明,就收留了他,讓他在自己 開設的證券行工作。

1949 年,中共竊取大陸政權,證券市 場全面停頓,董慕節賠了很多錢,又丟了工 作。董慕節便向韋千里討教命理的學問。韋 千里建議董慕節學鐵板數,並將他介紹給專 門研究鐵板數的老先生汪懷節。

相傳鐵板神數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 家邵雍(邵康節)所發明,他本人也是一 位道士。鐵板神數分為南方派、洛陽派、江 南派,創始人皆為邵雍,他將這三派分別傳 給女兒、兒子、女婿。後兩派已經失傳,如 今只留下傳給女兒的南方派。

那年董慕節只有 26 歲,記性很好,又 熟悉珠算,不到三個月已經學會,能夠出來 跑江湖。韋千里又介紹他到上海人流暢旺的 大觀園掛牌做生意,生意越來越好。

1952 年,畫家劉海粟偶然在他這裡算 運勢,準確度令人他十分驚訝,於是推薦同 為畫家的好友吳湖帆也去嘗試。吳湖帆當 時處在一個困難的處境,因為他的長子在前

不久因為在家「聽敵台」而 被檢舉揭發,以反革命罪被 槍決。那時一些中國人在有意 無意的情況下,收聽大陸以外 的廣播,被中共定性為「偷聽敵 台」。

董慕節說了一句:「長男死於非 命。」吳湖帆沒想到長子的命運,居 然被鐵板神數算了出來,其他細枝末節 也都符合。從此,董慕節名聲越來越大。

1959 年,董慕節移居到香港,此前韋 千里已經先他一步移居香港。董慕節在九龍 做起算命生意,最開始是為舞女算命,後來 生意做得越來越好,批命價錢亦往上升;等 候時間也變長,要等三個月。韋千里形容為 「算得風雲際會」。

董慕節為什麼移居香港?韋千里的文章 沒有講,但是可以推測,1949 年中共竊取 政權後,算命術在大陸逐漸被取締。其實不 只是算命術,凡是這些能把人類道德保持 在一定水平的中華傳統文化,如佛、道、 神,因果報應、天國地獄、信天敬神等等, 都被中共的「無神論」多方抹黑,貶成「封 建」、「迷信」,惡毒咒罵,一概罵倒。

相信韋千里和董慕節,也是先後「潤 (run)」到了香港,在中共統治的亂世中, 求得安身立命。

梅艷芳張國榮也登門求教

董慕節曾為不少香港名人批命,包括作 家倪匡,以及已故填詞人黃霑等,黃霑曾經 評價,董慕節的命書是「字字準確」。

看過香港武俠漫畫《風雲》的都知道,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是其 中的經典台詞。有媒體報導說,早年董慕節 曾為香港著名漫畫家馬榮成批命,有傳說其 中的批句就是這句話,令馬榮成決定脫離當 時所在的機構,自己發展,最終創作出經典 作品《風雲》。

還有報導說,董慕節曾為熱戀中的明 星張智霖和袁詠儀批命,說他們二人若 30 歲前不結婚就會分手。結果,二人果真在 2001 年 2 月,30 歲之前註冊結婚。

已故明星張國榮也曾找董慕節算命。董 給張國榮的批語是,待人以誠,人反相侮, 就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反過來對你壞。

董慕節也為香港商人邢李 㷧 算過命, 董先生告訴他「你娶妻一定是天仙美女下凡 塵」。邢李 㷧 的第一任妻子,是演員兼設 計師張天愛,第二任妻子就是著名影星林青 霞,確實配得上「天仙美女」這四字批語。

已故明星梅艷芳曾表示,董慕節給她的 批註當中有一句話「姻緣注定嫁夷人」。然 而,梅艷芳確實曾有一位男友是日本人,但 是兩人最終沒有結婚,梅艷芳終身未嫁人。

除了文化娛樂界,在商界和政界,也有 不少名人找董慕節算命。

香港投資銀行家袁天凡曾獲董慕節提醒 「四十歲前勿創業」。當年李嘉誠投資私人 銀行百富勤時,袁天凡只有 36 歲,只好放 棄這個做老闆的機會,1998 年亞洲金融風 暴,百富勤倒閉,他避過一劫。

台灣政要連戰與宋楚瑜參選總統時,二 位的夫人也親自來香港請董先生算一算,結 果拿回「有命無運」的批示。宋楚瑜曾經五 度參與總統選舉,其中四次競選總統、一次 競選副總統,都沒有選上。

香港成就董慕節

「鐵板神數」的確曾是香港八十年代 「黃金時代」一個社會現象,而董慕節正是 這個現象的代表人物。如果他沒有前往香 港,在中共統治下,不僅算命術被中共的 「無神論」貶成「封建」、「迷信」,董先生 很可能比較難繼續這門事業,甚至能不能普 通地活著也是一個很大問題。

董慕節對各種名人命運的預測,大多 數都有應驗到,也許正是那句「一切冥冥有 安排」,歌手許冠傑的歌詞「命裏有時終須 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其實是非常有道理 的。◇

新龍城茶樓,位於牛池灣鄉,是 在市區裡的一間寮屋搭成的茶樓。

小弟 8 時多到來,對茶樓伙計來說 已經很晚了。點心師傅每朝一時許已經 開始回來,準備當天的早茶美點。他們 的點心是全部茶樓的六位師傅精心炮 製,每樣點心由零開始,都是自家製 造,不會假手於人,可說是他們對傳統 製造點心的堅持吧。

小弟到的時侯,茶樓仍客似雲 來。我們找位置也找了一些時間。後來 阿姐叫我:「去房仔坐吧!」我也懵然 不知,邊走邊找,中間又經過一間商店 和一間門面很懷舊的理髮店,他的招牌 是滿滿的歷史痕跡。我們仍然找不到, 直至阿姐走來引路才知蹺。茶樓在寮屋 區內,非常有彈性,只要那處適合,客 人坐得舒服,就能變成「貴賓廳」。

安頓後,就馬上去點心師兄那邊 找點心吃,他們都是跟香港鄉村茶樓 一樣,全部自助,去到櫃位,看到想要 就開口,然後自己拿着盤子載着已選好 的點心拿回枱上享用。小弟有個習慣, 食點心首選蝦餃、燒賣、腸粉,如這些 皮薄而煙韌不易爛開,餡夠,已經上等 質素,結果正是。最後必選叉燒包,一 食下去就是感覺到昔日小時候如雙喜樓 等,那些老牌茶樓的質素,包型適中, 深色的叉燒餡夠味,叉燒、包和餡的比 例恰到好處,很久沒有食過那麼好味的 叉燒包。幾年前在香港仔大道有一間點 心小店也是有同樣功架,可惜老闆年事 已高退休了,小店也結束了營業。

新龍城在牛池灣鄉唯一的寮屋茶 樓,跟牛池灣鄉一樣,將於 2025 年清 拆。看他們以前一個訪問報導,當茶樓 結束後,他們也選擇退休。他們笑着 說,願望就是不要太多生意,他們一年 才放農曆年初一這一天假期,長年工 作,實在辛苦,真的要抖下。師傅們也 口頭約定:「唔好咁快死啊,之後要一 齊去旅行!」◇

新龍城茶樓內十分熱鬧,客似雲來。

自助式取用點心。

新龍城茶樓內一景。

茶樓內懸掛的雀籠,有著滿滿懷舊氣息。

一早起來,老 遠都來這間茶 樓,飲個靚茶,

一盅兩件。

五千文明再現

隨著一聲鑼響,大幕拉開,

天國聖界的勝景、故國神州的美景將呈現在您的眼前。

飛天仙女從雲海中升起;蒙古少年在草原上奔馳。那些蕩氣回腸的 英雄事蹟,那些感人肺腑的美麗傳奇,被再度賦予生命。

您將看到,一場演出,五千文明,如星漢般璀璨奪目。

最完美的禮物

來自紐約,被譽為「世界第一秀」的神韻演出, 在全球已累積超過1,000萬人觀看,所到之處場 場爆滿,贏得無數觀眾的交口稱讚。一起見證 這場深刻影響西方社會的東方傳統文化復興! 體驗美好與感動,智慧與幽默,勇氣與希望…… 讓你一生難忘的演出!

整場演出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Shirley Ballas,英國知名舞蹈節目評審

演出中具有包容世界的巨大力量, 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

真的是天堂在人間的顯現。

—丹尼爾 · 赫爾曼,前捷克文化部長 神韻正在引領人類的藝術和精神的新 風尚,給人類帶來希望。她展現的中 華神傳文化的內涵令人感動,尤其是 對神的敬仰,這是最為重要的。

—克里絲汀‧瓦列芙斯卡(Christine Walevska) 世界頂級大提琴家

交響樂團 現場伴奏

特朗普

捲土重來

震懾中共

文|財子

美國大選「平平安安」結束,回顧近半年真是驚濤駭浪,如 今已 Confirmed

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市場料其經濟政 策將延續他第一任期的主要方向,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有更 深化、更直接解決問題的措施與行動,尤其是對華方面。

其實,這四年拜登政府於抗衡中 共也不曾手軟,其幕僚猛將如布林肯 與雷蒙多等均處處「企硬」,於人權 和貿易上絕不含糊與退讓。期內,白 宮在俄烏戰爭(中共背後撐俄)、台 海、南海、中東(中共背後撐伊朗 與塔利班等)與 TikTok 擾美等國際 大事上,均已多次與中共產生大大小 小矛盾。美國總是站在守護台灣與菲 律賓等安全一方,立場鮮明。明年 1 月,特朗普將重新入主白宮,美中不 可避免的再次進行博弈。

加大關稅背後邏輯

當年,特朗普與中共在開打貿易 戰時,一心只想為美國討回個公道,, 認為長年與華貿易,好處全傾向中 方,美國被「搵笨」,必須 Rebalance。

兩方交惡始於 2019 年反送中, 從電視畫面可見香港是如何被強權摧 毀,當時特朗普在見到眾多香港年青 人手握美國國旗上街後,曾直言:「香 港人比美國人更愛美國。」

在各國開始譴責中共破壞一國兩 制、不尊重人權後不久,世界突然進 入了新冠病毒的黑暗年代,特朗普最 憤怒的正是中共當時欺騙了他,導致 美國低估了這種病毒的傷害嚴重性, 驅使爆發初期情景完全失控。還不只 這事,隨後在美國 2020 年大選期間, 中共不斷透過 TikTok 抹黑特朗普,無 疑是直接干涉、左右美國大選選情。

此外,中共控制的 TikTok 不斷抹 黑特朗普形象,並潛移默化輸入同性 戀與變性等左派觀念。

然而,於歷盡滄海桑田、遭暗殺 而大難不死後,特朗普之強悍程度應 已升級。市場分析認為,特朗普「美 國優先」的貿易政策,在新任期內將 變得更為強硬,或對更多進口商品徵 收高額關稅,尤其是針對來自大陸貨 物。目前,中國從美國身上每個月平 均獲得 300 至 350 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本年首九個月,金額累計達 2,579 億美 元。因此,在美國大加 60% 關稅、取 消陸最惠國待遇之際,中共如欲進行 貿易報復也不容易,根本無法著力, 因為「家陣是你賺緊人哋錢」。

市場上不少人誤以為加大 60% 關 稅,不就是美國人最終埋單嗎,並將 推高通脹等?不排除短期內會有這可 能,但特朗普的用意是,一旦陸貨在 美國市場價格上升,美企根據市場學 自然會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它國 家,或回流美國生產,只要再加上政 策助力便可改變局勢。

中共本土經濟千瘡百孔,如內 房、內需、基建、債務等統統高危, 唯剩貿易一環支撐著,若失這最後一 條大水喉,便將完蛋。換句話說,現 在大陸是靠美國消費者撐到今天,這 對中、美雙方來說,不是均屬十分荒 謬的事嗎?美國人買大陸貨,中共買 俄羅斯石油,然後俄羅斯去攻打烏克 蘭。其實,出現戰爭後,任何國家根 本就不應與侵略者或其同黨進行商務 交易,或最起碼需要加以限制,否則 如何制止生靈塗炭?

p上圖: 香港餐廳在播 放美國大選新 聞。

下圖: 美國對中國大 陸的貿易逆差 長年處於數以 千億美元計水 平 (數據來源: Library of Congress / 大紀元製圖)

除了貿易外,特朗普還有可能 對華採取科技戰略,包括晶片技術 管制(擴大對大陸的晶片技術出 口管制範圍,從尖端晶片擴展到 成熟工藝晶片);「小院高牆」戰略 (可能會在更多技術領域實施嚴格 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國獲取關鍵技 術);5G 網絡(可能會繼續施壓 盟友排除華為等中資企業參與 5G 網絡建設);人工智能(加強對 AI 技術的出口管制,以維持美國在這 一領域的領先地位)。

特朗普對華戰略或同時對香港 產生影響,如貿易中轉站角色受挑 戰(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香港 作為中美貿易中轉站的角色可能會 受到影響,貿易量可能下降);金 融中心地位(美國可能會加強對香 港金融機構的審查,特別是涉及中

資背景的機構,這可能影響香港的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科技產業發 展(美國對大陸科技限制可能會間 接影響香港科技產業的發展,特別 是在 AI 和晶片等領域);投資環境 (美中關係緊張可能會影響國際投 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可能導致外資 流出或減少)。

分析指特朗普在挑選內閣方面 將極為重視忠誠,而根據目前報 導,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表現出色 的蓬佩奧,將很有機會再度被重 用,而其對中共所持的強硬立場, 正與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相符。他們 均不只一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不 代表中國人民。」因此,中國人不 用擔心會被針對,白宮只 Pinpoint 中共。◇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MLADEN ANTONOV / AFP

文|Tim

您在所在城市的高街( High Street)購物時,可能會不時聽 到當地英國人抱怨說:「英國 的高街正在消失。」若您來英 國已有一段時間,或許也有類 似的感想:看著一個個本地商 店清場促銷,或高街變得越來 越冷清,心裡或許不是滋味。

據 Local Data Company(LDC)的數 據顯示,2018 年至 2022 年的五年間,英 國各地零售店淨減少 37,700 家。羅兵咸 永道 (PwC) 另表示,2023 年共有 14,081 家連鎖店退出英國高街、購物中心和零 售購物區,相當於平均每天關閉 39 家店 面。LDC 預測,到 2025 年底零售店數量 將再減少 8,000 至 15,000 個。

疫情期間,許多英國著名的商家倒 閉或因為資金問題被收購或大幅關閉一 些店舖,例如 Ted Baker、Debenhams、 Topshop 、 Toys R US 、 The Body Shop 、 Argos。

其中最大的倒閉企業就是擁有 240 多 年歷史的百貨商場 Debenhams,其在 2021 年關閉了所有 124 家門店,正式歇業。據

BBC 報導,這可能造成了 12,000 多個崗 位面臨失業。當然 Debenhams 的問題主 要和其管理和品牌策略有關,但疫情的影 響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同樣受疫情

正在消失的 疫情+網購的 完美風暴

英國2012-2022年網上零售業銷售額(億英鎊) 數據來源:STATISTA

影響較大的是英國時尚品牌 Topshop。其在 倒閉之前最多在全球有 510 家門店,在倫 敦最有名的牛津街有自己的旗艦店,每天 吸引近 3 萬名顧客,但最終無法避免倒閉 的命運。

網購還是去高街購物?

首先,網上購物給人們提供了很大的 便利以及價格優勢,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 方式。消費者行為的這種轉變導致傳統零 售店的實體訪問量減少,從而導致人流和 銷售下降。電子商務的興起導致許多傳統 零售店關閉。由於網上購物的便利、低成 本和多選擇等優點,一些零售商在競爭中 已變得難以生存。

網購的出現加劇了競爭,給傳統零售 商店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使得它們需要提 供更加高質量和多樣化的服務才能與網上 商店的競爭中不被擊敗。據報導,一些零 售商店在當前的網購衝擊下也不得不開通 自己的網點,並利用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 進行推廣,以適應這種趨勢的變化。 年輕一代,尤其是千禧世代和 Z 世 代,往往熱衷於網上購物,而中老年人通 常更喜歡傳統的購物方式。

其實傳統的零售店並非毫無優勢,其 最大的優點使得高街仍是英國人節假日購 物和休閒的主要去處。首先。高街商店能 使消費者親身體驗產品的質量,這種觸覺 和感覺的體驗往往是不可取代的。尤其是 衣服合身度、香水的香味等都需要親身體

驗為好。其次,商店購物可以有機會和店員聊 天,獲取專業的購物建議,幫助更好的購買所 需物品。和店員聊天也是一種社交方式。您可 能會驚訝,但對許多年齡大的顧客來說,也許 櫃檯聊天是他們每天唯一的社交互動。

最後,你是否發現英國人總喜歡去獨立咖 啡廳或者本地蔬果小販那裡買東西,而旁邊的 超市或連鎖店則生意不太多?很多英國家庭喜 歡在當地的集市、獨立商店購買食品、手工藝 品等,以支持當地社區和經濟發展。

疫情加速高街消失

疫情對零售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封鎖措 施使得很多人轉向了網購,而當形成習慣後, 許多人便很少選擇在高街商店購物。據英國統 計局公佈,2020 年 4 月英國疫情封鎖最嚴重 時,零售額與疫情前相比下降了四分之一,受 打擊最嚴重的服飾店銷售額下降了五分之四。

儘管整體銷售額現已在當年末基本恢復,但實 體店銷售額仍下降了近 10%。然而線上銷售 額較年 2020 年初疫情前增長了近一半。直到 2022 年底,我們仍然能看到網購比例呈上升趨 勢。可以說疫情加快了網購替代實體店的速度。

疫情對零售業的打擊在各城市也有很大不 同。一些被疫情打擊最嚴重的城市在封鎖結束 後也未能完全恢復。根據 Beauclair 的數據顯 示,截至 2022 年 3 月,倫敦和愛丁堡的零售業 銷售與疫情前比下降了約等於 50 個星期的銷售 額,而曼城和牛津則下降約 40 個星期的銷售 額,而這一數字的全國平均值為 34 個星期的銷 售額。

另據 centreforcities 的數據顯示,一些 城鎮的高街從疫情打擊中恢復則較快,例如 Plymouth、Blackpool、Southend 等。這些城鎮

的地理位置和大小各異,恢復較快的具體原因 未知,或許和當地政府的高街重建政策有關。

政府注資高街重建計劃

英國政府在疫情後推出了 4000 億英鎊基 金,旨在幫助小企業恢復經營。此後又陸續推 出了一系列重建政策,以幫助高街轉型,重獲 吸引力。舉例而言,一個名為城鎮基金(Towns Fund)的項目將向英格蘭 15 個城鎮投資 3.35 億英鎊,旨在振興這些城鎮中心的高街。

例如,Makerfield 鎮位於曼城西北部幾英 里,市中心交通經常擁堵。鎮中心的高街主要 是連鎖店、獨立商店很少,缺乏特色和認同 感。原本的一個集市目前被用作停車場。所有 這些問題導致高街商店的客流量下降。 2022 年,英國政府的一個工作小組前往 Makerfield 鎮訪問後成立了一個 25 人的理事會,任命當 地主流人士為社區代表,計劃重新給鎮中心的 經濟注入活力。這一重建項目將投入 660 萬英 鎊,計劃新建城市步行區和自行車道,建造新 的集市廣場,改善高街商店的店面,引入定期 舉辦的社區活動,比如美食廣場、音樂節、花

表1:

高街在疫情後

恢復最快和最慢的十大城市

數據來源:centreforcities

卉市場等。雖然最終改造的結果還不得而 知,但可見英國政府對高街經濟的重視。 總體而言,網購代替高街似乎是一個很 難逆轉的趨勢,但可以肯定許多中老年人群 仍喜歡在高街商店購物。帶著「本土」和「親 民」的 Label,高街商店似乎有其獨特的親 和力,深受不少傳統英國人喜愛。疫情雖然 短暫推高了網購的熱情,並成功將一些傳統 商店擠出市場,但畢竟會有新的綫下獨立商 店加入,未來也許會做得更大,「搶回」被 擠占的零售市場。預計未來高街店會繼續變 少,然後穩定在一定比例上,取決於英國人 在多大程度上想保留這種傳統生活方式。◇

表2:

城鎮基金支持的英格蘭 城鎮高街和資金數額

數據來源:gov.uk 排 名

q 2021 年 3 月 31

日,英格蘭西南部 溫徹斯特高街上, Debenhams 商店即 將關門,櫥窗上的標 誌顯示打折促銷。

咩...?

毛衣材質有何特性?

挑選與護理小秘笈

文|Lynne

你是否曾經注意到不同的毛衣洗衣標籤上的材質百分比?或者,近 距離觀察過衣櫃裡毛衣的布料?很多人可能都發出過這樣的疑問 ──才穿了一年的毛衣起毛球、磨損很嚴重,甚至變形了?這可能 是由於毛衣的品質的問題,也可能跟護理不當有關。

材質是決定毛衣品質優劣的重要因素 之一。現如今,市面上各式各樣的毛衣讓 人眼花繚亂,材質五花八門,不同品牌價 位差異也不小。其實,當你知道毛衣常見 材質特色之後,要挑選一件令你滿意的毛 衣並不難。而掌握了毛衣的護理技巧之 後,毛衣壽命也能被一定程度延長。

毛衣的材質可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合 成纖維。用於毛衣的常見天然纖維包括以 下主要幾種,它們都具有優良的透氣性、 保暖性和柔軟性等。

● 綿羊毛 / Wool、

● 山羊絨 / Cashmere、

● 棉 / Cotton、

● 羊駝毛 / Alpaca

● 「馬海毛」Mohair等。

但是,使用 100% 含量的天然纖維製 作毛衣成本也較高昂,洗滌方式也比較講 究。在現今的後疫情時代,服飾業也受到 許多影響,許多服飾公司為了壓低成本,

選擇大量使用合成纖維製作毛衣產品,最 常見的用於毛衣的化學合成纖維包括:

● 聚酯纖維 / Polyester、

● 壓克力纖維 / Acrylic、

● 尼龍 / Nylon

● 氨綸 / Elastane/Spandex 等。

這些合成纖維來自化石燃料。一些環 保材質,如 recycled cotton( 回收棉),近 年來也被廣泛運用於針織領域,包括許多 知名品牌(如 The White Company)。其透 過回收服裝邊角料和二手衣物從而達到環 保的目的,但是它會使面料強度和品質變 差,也不能再次被回收。現在市面上很多 毛衣都使用了混紡材質(material blends)。 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混紡結合了各種纖維 的優勢。許多高端品牌的毛衣裡也含有一 定比例的合成纖維,如聚酯纖維、尼龍。 這樣的結合彌補了天然纖維的一些劣勢, 例如,合成纖維的添加增強了織物的抗皺 性、耐用性和回彈性等,也更易於護理。

保暖性與透氣性

針對秋冬季節,許多朋友的首要考量 便是毛衣的保暖性。因為天然纖維呈波浪 形,具有良好的隔熱性,能將溫暖的空氣 包裹住,所以羊毛、羊絨或棉材質的保暖 性遠優於合成纖維。而羊毛是所有紡織品 中保暖性最好的布料,其中比普通羊毛更 厚的冰島羊毛最為溫暖。不過,整體是否 感到溫暖還取決於具體布料的厚度和穿著 衣服的件數。

如果想要買到一件價格不貴又保 暖的毛衣,也不是難事。羊毛 - 壓克力 (Acrylic)混紡毛衣也是非常保暖的,其 組合保暖性優於純棉毛衣。一定比例的羊 毛再加上壓克力纖維,經濟又保暖,在市 面上也很容易買到。壓克力材質自身保暖 性比棉 - 壓克力混紡材質強,手感接近羊 毛材質,耐熱性好且易於護理。但要注意 的是,壓克力的透氣性不好,耐磨性也是 合成纖維裡較差的。

輕薄、柔軟

比起較厚重的普通羊毛、棉質或合成 纖維來說,直徑超細的山羊絨材質又薄又 輕。越細的羊絨品級越好。羊絨摸起來 也十分柔軟,貼身穿著也無刺癢感。在 Uniqlo、Boden 和 Marks & Spencer 就可 以買到 150 鎊以下的純羊絨毛衣。Merino wool 比一般羊毛細許多,以輕薄柔軟著 稱。同時,它也具有良好的導熱性、透氣 性、抗靜電性,不容易變形,異味少,也 不會產生刺癢感。若對於柔軟度舒適度十 分在意的朋友,盡量選擇羊絨或 Merino wool 含量較高的毛衣。除此之外,有「仿 羊毛」之稱的壓克力材質毛衣也很輕薄柔 軟,也有類似羊毛的蓬鬆度。

減少起毛球、磨損和變形

毛衣起毛球在生活中非常常見。起毛 球是指毛衣布料表面形成的一個小球,在 布料之間相互摩擦的地方容易出現,如毛 衣的腋下、袖口和衣服下擺等處。這主要 是因為摩擦產生靜電後纖維容易斷裂,纖 維長度過短就會起毛球、磨損。天然纖維 會起毛球,但不會太嚴重。因為它會吸收 空氣中的水分,並且具有一定的吸濕性, 從而減少靜電的產生。合成纖維、混紡纖 維要比天然纖維更容易起毛球,因為其耐 磨性和強度較高,起毛球後不容易脫落。 如果你十分在意毛衣起毛球的問題,那麼 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建議選擇優質的山羊 絨(Cashmere)和美麗諾(Merino wool) 羊毛材質的毛衣。

不過,將尼龍與羊毛混紡可以增強毛 衣的回彈性和耐磨性。將羊毛與聚酯纖維

混紡可以使毛衣保持結構穩定並且抗皺性 好,因此毛衣就不容易磨損變形。如果想 要兼具透氣性,那麼加入棉材質之後的羊 毛 - 棉 - 聚酯纖維混紡毛衣可以做到。

清洗和護理方法

雖然一件天然纖維含量較高的毛衣價 格很高昂,但如果平時注重保養的話持續 穿著數十年也沒問題。天然纖維如羊毛和 羊絨材質容易縮水,所以盡量多穿幾次之 後再清洗,一般情況下都建議冷水手洗。

手洗前先檢查衣服的洗衣標籤,因為 洗滌方式會因為具體材質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手洗的洗滌劑一般選用專業羊毛洗滌 劑或嬰兒洗髮精。如果毛衣上有剛染上的 污漬,你需要在洗滌之前先將去污劑塗抹 在污漬的地方,然後用手指輕輕在布料上 摩擦。在洗滌過程中,浸泡時間不宜過 長,五分鐘即可,然後,沖洗過後用手把 水分擠壓出來,不要擰乾;把毛衣放在一 塊乾淨的毛巾上,然後捲起來吸收多餘的 水分;最後,將毛衣平鋪在晾衣架上風乾 從而避免毛衣變形。如果機洗的話,一定 將洗衣機調到羊毛清洗程序並將羊毛 / 羊 絨毛衣放入洗衣袋裡。切勿將羊絨或羊毛 毛衣放入烘乾機中,否則拿出來之後衣服 會縮小得像童裝一樣且難以恢復。

將風乾後的羊毛或羊絨毛衣仔細折疊 後平放在一個乾燥陰冷的環境中,最好套 上棉質的衣物防塵袋再放入。將毛衣掛起 來儲存可能會導致毛衣變形。如果穿著之 前需要熨燙,請盡量使用直立式蒸汽熨 斗,因為熨斗的高溫很容易燙壞羊毛或羊 絨毛衣。

合成纖維的護理和洗滌方法就簡易許

JEREMY MOELLER/GETTY IMAGES FOR COPENHAGEN STUDIOS p

多。例如常見的壓克力材質毛衣,既可以 使用溫水機洗,又能夠低溫烘乾及熨燙。 但是,和天然纖維材質一樣,要減少毛衣 機洗和烘乾的頻率,折疊平放入衣櫃。這 樣能夠盡可能地延長毛衣使用壽命。

為減少毛衣起毛球,平時盡量手洗毛 衣,或者根據洗衣標籤使用羊毛清洗程序 機洗。起毛球之後,使用刮毛球刀或織物 刮鬍刀輕輕刮除即可。

毛衣可能會有被蟲蛀的現象,這可能 是因為毛衣有污漬沒洗淨就放進衣櫃保存 了。毛衣的污漬要儘早處理,最好能夠套 上衣物袋密封保存。

冬天到了,快去挑選適合自己的毛衣 吧。看完以上常見毛衣材質特性和護理方 式的介紹,相信大家以後在毛衣的挑選和 清洗護理上都能夠游刃有餘。◇

對於英國這種室 內暖氣充足,室 外也冷不到哪去 的氣候,透氣又 保暖,柔軟又輕 薄的羊毛衣物就 成了秋冬必備。

不會懵查查拉吧...

備受推崇的歐洲星級城市

Bruges(布魯日)被評為最佳火車旅行歐 洲目的地。Bruges 距離倫敦僅需三個半小時的 車程,其城市評分為 85%,高居榜首。

遊客們喜歡步行探索這座城市的歷史水道 和中世紀鵝卵石街道,並稱讚其「神奇」和「迷 人」的氛圍。

Bruges 是比利時最美麗的城市地之一,而 且非常適合做短期旅行的目的地。這座城市擁 有蜿蜒的鵝卵石小巷、如畫的運河和多彩的歷 史,彷彿從童話故事中走出來。老城區的古老 市中心自中世紀以來幾乎沒有變化,因此整個 市中心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當地最值得一看的許多景點建於 1,400 年前 後,是這座城市的黃金時代,當時運河帶來了 巨大的貿易財富。這裡曾經是歐洲最富庶的城 市之一,擁有古老的鐘樓、教堂,甚至還有文 藝復興時期大師米開朗基羅的雕塑。

Which? 的評價是:「憑藉誘人的巧克力店 和古雅的咖啡館,這座城市在食品和飲料方面 獲得了四顆星,並在文化景點和吸引力、住 宿、性價比和出行便利性方面也獲得了四顆 星,多個受訪者表示,這座城市的佈局緊湊且 易於步行。」

波爾多 Bordeaux:最佳美食城市 法國的 Bordeaux(波爾多)是 Which? 的 調查中僅有的兩座在餐飲方面獲得滿分五顆星 的城市之一。另一城市是法國的里昂(Lyon)。 在 Bordeaux,遊客可以在周邊的地區參加 葡萄園品酒之旅,品嚐其醇厚的葡萄酒,或參 觀展示當地兩千年釀酒歷史的葡萄酒城博物館 (Cité du Vin)。

這座城市的美食包括很受一些華人喜愛的 生蠔,度假者們稱讚這裡的「絕佳餐廳」,能夠 「滿足各種口味和預算」。

這座城市在出行便利性方面獲得了五顆 星,Which? 表示,遊客們認為這座城市步行或 乘坐公共交通都很方便,這得益於其「高效的電 車網絡」。

Bordeaux 位於法國西南部,距離倫敦乘火 車需六小時。

Bruges
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 / © CEPHOTO, UWE ARANAS
PHOTO BY EVERT ELZINGA/ANP/AFP VIA GETTY IMAGES
MLEFTER/WIKIMEDIA
MARIETTE/WIKIMEDIA

備受推崇的歐洲星級城市

《夜巡》和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僕》等。

81% 的得分排名第四。

p

從倫敦乘坐歐洲之星

當日即可抵達的旅遊 景點不在少數,提早 一些訂票還能享受不 小的優惠。

信息來源:歐洲之星官網

Which? 的評價是:「Amsterdam 以其 獨特的運河房屋和錯綜複雜的水道而聞 名,從倫敦出發僅需四小時。⋯⋯該市 在出行便利性方面獲得了四顆星,在性 價比、飲食和住宿方面獲得了三顆星。」

阿維尼翁 Avignon: 教皇王宮所在地 Avignon(阿維尼翁)位於法國普羅 旺斯的心臟地帶,同樣受到遊客的歡迎。

它在文化景點方面獲得了五顆星。 這裡是著名的教皇王宮(Popes’Palace) 的所在地。這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 遺產被受訪者描述為「必遊之地」。

這座輝煌的宮殿是歐洲最大也是最 重要的中世紀哥特式建築遺址。它讓人 了解歐洲歷史上一段特殊的時期,1309 年至 1379 年間,這裡曾經是教皇的官邸。

Which? 的調查顯示,Avignon 在 性價比和出行便利性方面也獲得了四顆 星,在住宿和人流量方面獲得了三顆星。 從倫敦到 Avignon 需六小時。

Which? 表示,一位受訪者將其描 述為「被低估的戰後瑰寶」。

對 Rotterdam 的評價是:「原始 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轟炸而損 失慘重。但它被重建為一座現代城 市,擁有包括著名的德鹿特丹(De Rotterdam),由三座相連的塔樓組 成,標誌性的鹿特丹市場(Markthal Rotterdam)和博伊曼斯 範 博 寧根博物館(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等建築景觀。」

巴黎:擁擠且昂貴

法國首都巴黎和斯特拉斯 堡以 79% 的得分並列第六。

巴黎是一個快速便捷的選 擇,從倫敦出發的直達火車僅 需兩小時 16 分鐘。然而,它 給遊客的印象是擁擠,治 安較差,因此雖然它擁 有眾多膾炙人口的景

(得兩星)而失分。

科隆和里昂並列第七,得分 為 71%。布魯塞爾與里爾並列第 八(70%)。瑞士的巴塞爾排名第九 (68%)。法蘭克福以 64% 的得分勉 強進入前十,而馬賽的總體得分為 63%,位列第 11。

瑞士的日內瓦只得到了 60% 的分數,排在第 12 位,居榜尾。

Which? 的評價是:「儘管在 出行便利性方面獲得了四星,在 食品和飲料及人流量方面獲得了 三星,但在性價比方面僅獲得一 星,是表中唯一如此的城市。」

多位受訪者表示該城市 物價昂貴。Which? 評論稱, 儘管它被描述為「美麗」和 「乾淨」,但一些遊客認為 與其它一些城市相比,它 顯得安靜且「乏味」。

從倫敦乘火車到達 該城市大約需要六 個半小時。◇

BY MLEFTER - OWN WORK, CC BY-SA 3.0

告別精神內耗 專家分享5秘訣

文/楊景端(紐約北方醫學中心行政總裁)、王佳宜

你是否經常糾結於決定,反覆思考過去,或擔憂未來?大腦陷入持續的 內部鬥爭狀態,這就是精神內耗。這種精神內耗會對身體消化、心血 管、免疫系統等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將跟大家分 析精神內耗的成因,並分享有效的應對策略,幫助你恢復身心平衡。

精神內耗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 都經歷過精神內耗。精神內耗是形容 當我們面對壓力、過度思考、內心衝 突時,精神上不斷消耗的一種狀態。

精神內耗的表現有各種形式,比 較常見的包括以下情況:

1. 持續的過度思考和擔心:你也 許不斷糾結某一個決定,反覆的權衡 利弊,無法停止思考,最終還是不能 作出決定,甚至懷疑自己作出的每一 個決定都有問題。或者反覆回想過去 發生的錯誤,或者擔心未來出現的不 可預測的現象。你困在一個思維循環 裏面,消耗著你的精神能量,同時又 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2. 自我懷疑:你也許經常質疑自 己的能力或者生存的價值,覺得自己 做的不夠好。

3. 注意力很難集中:大腦被繁雜 的思維噪音所佔據,讓你不能集中精 力處理日常的事情。

4. 焦慮疲憊:即使沒有進行大量 的體力活動,長期的內心衝突,也讓 你感到身體極度疲憊。

5. 睡眠問題:精神內耗很容易導 致失眠,或者睡醒了以後仍然感覺沒 有休息好。

精神內耗的原因 1.生理因素

神經遞質失去平衡。如果大腦中 的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這 些神經遞質失去平衡時,也會影響我 們對情緒的調節,讓人的思維陷於負 面的模式,很容易導致精神內耗。甲 基化不足的病人就屬於這種情況。

壓力荷爾蒙過高。長期處於壓力 下,我們身體的皮質醇水平會升高, 對大腦功能和情緒調控造成負面影響。

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也會影 響大腦的修復能力,讓精神內耗變得 很嚴重。

2.心理問題

有完美主義傾向。完美主義者往 往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很高,害怕 失敗和犯錯,過度糾結於細節,結果 造成長期的精神消耗。

過度反思和自我批評。經常回顧 過去的經歷並質疑自己,過度思考問 題,容易導致內心的衝突,增加精神 的疲憊感。

3.社會原因

現在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常常集 中在物質成就上,例如買車、買房、 買珠寶等,讓人不斷地比較,很容易 陷入內耗和焦慮。

此外,人和人相處的時候,不同 的看法、不同的矛盾、不同的性格 等,也會導致情緒和精神的內耗。

4.靈性因素

人的靈魂,在精神內耗方面也起 著作用,比如當一個人對生活的意義 感到迷茫,無法與內在的信仰、價值 觀保持一致時,深層的精神焦慮就會 加劇這樣的內耗。

精神內耗危害身體

精神內耗不只是影響心理健康, 對我們身體的不同器官,也會產生非 常負面的影響。

1.心血管疾病

持續的精神內耗和壓力,會導致 高血壓、心臟病,甚至增加心臟病發 作的風險。 2023 年,約翰霍普金斯大 學一項對近 60 萬人的研究結果表明, 抑鬱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與年輕人 心血管健康不佳及罹患早發性心血管 疾病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儘管這種 關聯可能是雙向的,但優先關注心理 健康,可能有助於降低年輕人患心血

管疾病的風險,以及改善心血管健康。

2.消化系統

很多人在精神內耗期間,會經歷 胃腸相關的疾病。研究顯示,壓力和 抑鬱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腸易激 綜合症的誘發因素。

3.免疫系統

壓力會抑制免疫功能,導致免疫 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引發慢性 的炎症。有研究發現,社會心理壓力 會加速免疫老化,而免疫老化與器官 系統老化、癌症等慢性疾病有關。

4.神經系統

長期的精神內耗,影響記憶力、 認知功能,甚至導致焦慮或者抑鬱。

5.內分泌系統

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長期過高, 會導致體重增加、疲勞和甲狀腺功能 紊亂。一項納入 2,892 名參與者的薈 萃分析表明,壓力是導致格雷夫斯病 (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的誘因之一。 格雷夫斯病是一種免疫系統障礙,會 導致甲狀腺激素過度產生,容易引發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6.肌肉緊張

持續的壓力會導致肌肉緊張,特 別是在頸部、肩部和背部引發慢性的 疼痛,以及引發頭痛。

危險人群

精神內耗可能是一些精神疾病的 先兆,或者是伴隨的症狀。

焦慮症和驚恐障礙的患者、抑鬱 症患者、強迫症患者,都會表現出精 神內耗。

人格障礙患者,尤其是自戀型或 者邊緣型的人格障礙患者,常常因 為自我評價的波動及各種關係中的衝 突,經歷比較嚴重的內耗。

創傷後遺症患者,在回憶創傷事 件時,精神內耗也會加劇。

如何克服精神內耗

下面是一些比較有效的應對精神 內耗的策略:

1. 正念冥想:正念練習可以幫助 你專注於當下,減少過度思考和內心 的衝突。每天花上 10 至 30 分鐘做簡 單的打坐練習,可以有效地緩解精神 內耗。有薈萃分析表明,基於正念的 介入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抑鬱症,顯 著減輕抑鬱症患者反芻性思考的程 度,減少抑鬱症患者的焦慮。

2. 設定現實的目標:設定一些可 以實現的小目標,不要追求完美,有 足夠好就行。將任務分解成更小的步 驟,這樣可以減少焦慮感,也比較容 易達成,從而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和掌控感。

3. 使用決策框架:當面對一些複 雜的決策時,把優缺點列成表格或者 結構化,找出一個決策的程序,避免 陷入無休止的思考循環。

4. 休息:定期讓自己休息一下, 給大腦和身體一個放鬆的機會。比如 簡單的活動、散步、深呼吸、短暫的 睡眠等,都能有效地降低壓力、恢復 精力。

5. 專業的幫助:當自己嘗試了各 種辦法,都無法獨立應對精神內耗 的話,可以諮詢心理治療師,也是一 個很好的選擇。必要時可以做一些血 液、尿液的檢測,查看是否存在營養 素不足、甲基化不足、吡咯尿症等。

此外,有些認知行為療法和正念 療法,在緩解精神疲勞方面都有很好 的效果。配合以上這些方法,可能會 得到更好的結果。

現在社會中很多人都為精神內耗 所苦,但是通過加強對它的認識, 我們可以逐漸感受到和掌握內心的焦 慮,然後能夠控制它、平衡它,照顧 好我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大紀元

文|陳俊村

柔軟精無效? 如何讓硬毛巾變軟

毛巾用久了會變硬,不僅 讓人摸起來不舒服,吸水 力也會大大減弱。許多人 選擇使用衣物柔軟精來改 善這種情況,然而,柔軟 精對毛巾的效果往往不如 預期,甚至可能因為其成 分覆蓋在纖維表面,進一 步降低毛巾的吸水性。那 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僵 硬的毛巾「起死回生」, 恢復柔軟和吸水力呢?

英國網紅辛奇利夫(Sophie Hinchcliffe)以辛奇女士(Mrs Hinch)的稱號開設臉書社團「辛 奇女士的清潔祕訣」(Mrs Hinch Cleaning Tips),供人們討論各種 與居家生活有關的清潔問題。

毛巾的硬化現象,主要是由 於水中的礦物質積累在纖維上, 或者是殘留的洗衣劑和柔軟劑覆 蓋在毛巾表面,影響了毛巾的質 感和吸水性。雖然有些人推薦白 醋作為天然清潔劑,對消除異味 和柔化衣物有不錯效果,但針對 毛巾的硬化問題,有人反映白醋 效果有限,使用後毛巾仍然會顯 得僵硬。

布瑞(Sarah Bray)就曾發 帖詢問如何讓毛巾變得柔軟好 用。她提到,儘管試用了白醋, 但她的毛巾依然像紙板一樣硬。

許多網友建議她停用衣物柔軟 精,因為這正是導致毛巾失去吸 水力的元凶,並推薦了一種簡單 的替代方案——使用蘇打。

蘇打是一種鹼性清潔劑,比 常用的小蘇打(碳酸氫鈉)鹼性 更強,常被用於去除衣物和毛巾 上的殘留物質。多位用戶表示, 他們在改用蘇打後,毛巾的柔軟 度和吸水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赫德(Leonie Hurd)說: 「不要使用衣物柔軟精,這會讓 毛巾變得不吸水。」羅賓森(Mary Robinson)則回應說:「我也有 同樣的經驗,改用蘇打之後, 毛巾確實柔軟了不少。」此外, 加德納(Carmel Gardiner)也提 到,停用柔軟精後,她的毛巾變 得更加蓬鬆,吸水性顯著提高。

布徹爾(Margaret Butcher)

分享了具體的蘇打使用方法:將 毛巾浸泡在加了蘇打的溫水中, 靜置至少 30 分鐘,然後放入洗 衣機清洗。這樣可以幫助溶解纖 維中的殘留物,讓毛巾恢復柔 軟。

在英國,蘇打可以在各大超 市的洗滌用品區或清潔用品區找 到,通常標示為「Soda Crystals」 或「 Washing Soda Crystals 」。 如果不方便去實體店,也可以在 Amazon 等網購平台上找到。

此外,當毛巾洗完後,應該 將其充分抖動,以幫助纖維恢復 蓬鬆。如果天氣溫暖或多風的 話,你可以在室外的新鮮空氣中 晾乾毛巾。如果天氣潮濕,可以 考慮使用烘乾機的低溫設置,但 要注意避免過熱,以防止毛巾纖 維受損。◇

更多曝光.首選大紀元時報廣告

廣告轉化商機立即投放!一個月低至£

45 起

查詢電郵:emily@epochtimes.com

英國發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中文週報

由深水埗到Birmingham 捌哥·捌哥 英國

咖央多士 咖哩喇沙 暖身肉骨茶 仲有港式小炒及小食的馬來 西亞餐廳由香港深水埗到 Birmingham都一樣咁好食!

Bagus Bagus UK

Authentic Malaysian restaurant now also providing Hong Kong style Chinese cuisine, tasty food as always.

請聯繫:07570 653122

地址:59 High St., King's Heath, Birmingham B14 7BH

全仁中醫診所

六位香港註冊中醫師

遙距診症 服務全國 翌日送達 一星期六天日夜開診 專業服務 香港價錢

另有50多款自家湯包藥材

預約及商店: http://www.whcmed.com

青木堂中醫診所

香港註冊中醫師 曼城註冊針灸師

多名香港醫師駐診,專治內外婦 兒,皮膚炎症,骨傷痛症,奇難 雜症,養生調理

聯繫方式:07534566996 eastwooduk2019@gmail.com

泰潮 - 泰菜館

ThaiChill Restaurant

專營泰國美食:冬陰功湯/泰湯河粉

及泰式雞飯等,堂食外賣皆宜。

外賣電話:0777 888 1880

地址:42 Green Ln, Ashton upon Mersey, Sale M33 5pp

西北近湖區 唐餐外賣出售

西北近湖區,位於市中心,六房 三廳、二浴廁。另有職工廁所 及洗衣房。營業四十多年,因退 休,需將餐館出售。

請聯繫 07770442723

近地鐵站 餐館只售10K

西高街旺鋪,老字號餐館正對地

鐵站,不愁客路,停車方便,可

做粵菜/川菜/奶茶/燒臘等,80 座位,只賣10千。謝絕中介。

張先生 07766002031

雙人間出租

便宜出租一雙人間,私人花

園,位置優越。距離New Cross Station僅3分鐘,DLR、巴士站 4分鐘。離Lewisham college 10

分鐘,每周130鎊,僅限女生。

聯係電話0797 422 4441

中華★餐牌印刷★

5,000 A3 : £525

2,500 A3 : £445

送巨型A0 塑膠大海報,包送貨。

服務全英國30年,口碑好、

品質佳!

微信快速聯絡: ukmenu24

電話:0208 550 8386

(廣東話或普通話) 12pm - 5pm

大紀元 讀者推薦

白玫瑰車行

White Rose Motors

MOT•服務中心

修理•事故修理

輪胎 • 保險索賠

當地老牌車行 值得信賴!

持此廣告在本車行做 Full service 可免費做 MOT

020 8445 1050 WhiteRoseMotors.com Unit A Coppetts Centre, North Circular Rd., London, N12 0SH

入單軟件只需 £200 專業輕觸系統 -£650

环球电脑 07769-662499

聯繫 電話

最好的醫生在體內 獨特的

扁康清肺療法

文|徐孝錫 圖|扁康韓醫院提供

◎癌症之戰美國何以敗北 ?

1971 年 12 月 23 日, 美國總 統尼克松向癌症宣戰, 他宣佈要 5 年之內,在 1976 年美國獨立 200 週年之際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

據此,美國國立保健院(NIH)和 國立癌症中心(NCI)得到了天文 數字的財政支持, 比 NASA 多 2 倍的預算。 但是至今半個世紀過 去了, 多數專家認為美國在與癌 症的戰爭中失敗了。

45 年過去了, 別說大快人心 的解決方法, 就連有關癌症成因 的可靠假說都沒有提出來。 為什 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其原因大體有兩個。 一個 是,對癌症根本的切入點是從「 還 原主義 」的思考方式出發。即西方 醫學將人體視為一個個機械零部 件的組合體, 就像對出現在各個 身體各個器官的疾病獨立研究一 樣, 他們研究癌症時, 將肝癌、 肺癌、 乳腺癌和胃癌等各種癌症 分別對待, 各自去找解決方法。

這從傳統韓醫學的觀點看是大錯 特錯的, 因為人體所有組織和器 官是互相聯繫的一個有機體。

第二個原因是, 比起找到癌 症的原因,西醫更注重解決表面症 狀。西醫更像用一發子彈擊斃目標 的狙擊手一樣,熱衷於尋找一種具 有魔力的子彈,命中已經發生癌變 的細胞。 當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能像巡航導彈一樣準確地找出並 清除部分惡性細胞。但是癌細胞卻 變得更頑強了,它移動地點到處遊 走, 或是屏息等待, 忽然出現, 或 是利用分身術將複製品四處堆放, 從而把那個具有魔力的子彈變成了 無用之物。 手術、 放射線、 化療這 3 大癌症治療方法, 在殺死癌細胞 的同時也引發了擴散和副作用。 因 此只能算作部分成功,而不能稱之 為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那麼對人類來說, 癌症就是 難以逾越的鴻溝嗎? 筆者的想法

卻不是這樣。

◎免疫系統的祕密

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不是一個特 定的器官、細胞或生物學物質。 它的存在不局限在身體的特定 部位,它是淋巴器官和細胞的複 雜結合體。免疫系統可以抵抗病 菌、病毒、寄生蟲等各種污染物 質和所有入侵者,甚至能清理我 們身體裡的死細胞,24 小時守護 著我們身體的健康,他們就像是 守護健康的軍隊一般。 ――徐孝錫

眾所周知, 我們人體的血液 由紅血球和白血球組成, 其中白 血球由 5% 的吞噬細胞、60% 的顆 粒細胞和 35% 的淋巴細胞組成。

吞噬細胞是異物入侵時立 即將其吃掉消滅的細胞。 它吞噬 的對象不僅有細菌和病毒, 還有 灰塵、 紅血球、 白血球和血小板 的屍體, 以及血液凝固物質等。 顆粒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將進入身 體而又比較大的異物質處理掉,

即包圍細菌和異物, 然後將它們 處理掉。 淋巴細胞處理相對較小 的異物質和化學物質, 它是由 70-75% 的 T 細胞,10-20% 的 B 細 胞,以及 10-15% 的 NK 細胞組成。

T 細胞由粘附並破壞病毒或癌細胞 的細胞毒性 T 細胞、使 B 細胞產生 抗體從而提高免疫力的輔助 T 細 胞和抑制免疫反應的調節 T 細胞 3 種細胞組成。

其中特別是細胞毒性 T 細胞, 它是將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或癌變 的細胞選出並滅殺的免疫細胞。 這種敵我識別能力在胸腺得到訓 練,因此被叫做 T 細胞。T 細胞減 少或在胸腺訓練未成熟的細胞, 不能識別癌細胞和自我細胞, 從 而攻擊我方軍隊, 這也是自我免 疫疾病的病因所在。

B 細胞在製造抗體的時候, 針對細菌和病毒製造出最適合的 抗體, 作為武器來使用。 人體可

以製造 10 億以上的這種武 器,最重要的是哪一個也不 會產生副作用。 但是人工 製造的抗體無論哪種都會 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最後說說 NK 細胞, 雖 然它未在胸腺接受識別敵我細胞 的訓練, 但也能自然存在於血液 的細胞毒性 T 細胞中。 血液中存 在著約 50 億個 NK 細胞,NK 細胞 攻擊失去 HLA 抗原的細胞, 它還 能監視有無癌細胞。

◎癌細胞到底是什麼 ?

由此造成無數的民眾死傷, 殘餘 抵抗勢力到處逃竄, 引發更多動 亂, 和平變得更加遙遙無期。 那 麼解決方法是什麼呢?

到現在為止, 我在臨床病例 中得到的結論用一句話概括就 是, 癌可以看做是淋巴腺的叛亂。 叛亂原本就是有實力才可以發動 的, 我們身體裡的淋巴細胞具備 了這樣的實力。這種實力原本用於 攻擊或抑制病毒, 守護健康。 但 是癌症就是把槍頭掉轉過來指向 自己的軍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 情況呢?一般社會上的叛亂也是在 中央政府的統治能力弱的時候才 會出現。 中央政府的統治能力弱 時, 政府機構就不能發揮各自的 作用, 不止不能正常進行軍隊的敵 我識別訓練,反而會引發叛亂。 我們身體免疫系統的控制中 心是扁桃體。 在作為免疫之王的 扁桃體變弱之際, 正是免疫系統 容易發生叛亂的時候。 但是用於 鎮壓這種免疫細胞叛亂的識別能 力變弱, 不能充分執行討伐的作 用, 反而被騙, 被放置到一邊, 同時把病養大。 這個過程悄無聲 息地在我們體內進行, 因此患者 自身在初期完全感覺不到。 但當 癌變腫塊長到 1 厘米左右的時候, 就出現外部症狀了。

那麼為了治療癌症, 而摘掉 癌變腫塊、 使用化學療法或照射 放射線都不能成為根本的解決方 法。 這個通過今天因叛軍而變得 混亂不堪的社會就很好理解了。 使用再多的精良武器, 對特定區 域進行打擊, 但那又能怎樣呢?

◎治療癌症的鑰匙 清肺獲得免疫力 想要平定叛亂, 實現真正的 和平就需要在鎮壓叛軍的同時重 整紀律。 那麼就得恢復中央統治 能力, 即國王恢復健康, 確保了 指揮統治權。 大部分的叛軍事實 上僅僅聽到國王恢復健康, 重獲 統治能力的消息就會丟掉武器投 降。 王者歸位讓淋巴球具備完美 的功能和良好的秩序, 從而徹底 將癌細胞包圍殲滅, 又怎能不恢 復和平呢?

筆者認為癌症能預防是最好 的, 同時也認為只有健康的淋巴 才可以預防癌症。 同時, 癌症後 的治療也需要健康的淋巴系統。 健康的扁桃體也會給晚期癌症患 者送去「 扁康安( 平和健康的死 亡 )」的禮物。

人類對癌症最可靠的對策就 是清肺, 清肺直接關係到淋巴系 統的健康。 根據筆者的經驗, 清 肺 2 個月, 扁桃體就會恢復健康, 健康的扁桃體抑制癌細胞又需要 2 個月。 4 個月後癌塊不再長大, 這樣就可視為戰勝癌症。 大小約 5cm 以下的癌有可能治癒。 5cm 以下的癌經過 4 個月不再長大, 又 過 6 個月後拍片, 大小毫無變化, 保持原狀, 這使治癒成為可能。 但是, 這僅限於未接受抗癌和放 射線治療的患者, 對於已接受了 完整療程的抗癌和放射線的患者 來說, 治癒率會降至極低。 通過 清肺強化免疫力是治療良方。 ◇

不速之客? 專家教你 「謝絕到訪」

文|陳俊村

松鼠是人們很熟悉的一種動物。儘管松鼠看起來很可 愛,但牠們如果闖入你家花園,尤其是已經日趨泛濫 的灰松鼠,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損失,例如牠們會推 倒花盆,拔出你種的植物,咬壞根莖。然而,在英 國,殺死、傷害松鼠都是違法的。那麼,在不傷害牠 們的情況下,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將牠們驅離呢?

灰松鼠泛濫

在倫敦的居民經常能看到灰松鼠, 牠們常出現在樹上,發出的吱吱聲,讓 人誤以為是鳥叫。這些來自北美的松鼠 們不僅活躍在城市的公園和居民區,還 會經常橫穿馬路,給人帶來些許困擾。

大概兩百年前從北美傳入英國這些灰松 鼠,體型更大、繁殖能力更強,迅速適 應了英國的環境,成為了這裡的「新居 民」。

由於英國氣候溫和、樹木繁茂,再 加上英國人對小動物的熱愛。灰松鼠以 驚人的速度繁殖,其存在對本土的紅松 鼠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紅松鼠的生存範 圍已經從全英國縮小到僅剩的英格蘭北 部森林,並面臨滅絕的危機。灰松鼠還 攜帶一種皰疹病毒,雖然自己不受影 響,但對紅松鼠卻是致命的。感染後的 紅松鼠通常會在兩周內死亡。專家稱, 未來二十年內,紅松鼠可能會滅絕。

就像其它齧齒類動物一樣,松鼠有 四顆(上下各兩顆)門牙會持續生長, 所以必經由啃咬來不斷地磨短這兩對門 牙。松鼠會啃咬各種材料,包括木材、 塑膠和電線等。這些松鼠常常會進入房 屋的屋頂或天花板空間,破壞房屋結

構,甚至咬斷電線。它們也會啃食花園 裡你辛苦種植的水果、堅果和其他農作 物,甚至啃咬屋外的裝飾物和家具。

驅趕松鼠的方法

據英國《每日快報》報導,英國庭 院建築公司 Garden Buildings Direct 的 花園專家班伯勒(Laura Bamborough) 表示,松鼠是天性好奇的動物,可能會 對你的花園甚至小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 損害。

她說:「所幸有一些方法可以阻止 牠們,協助將損害降到最低。」以下是 她列舉的三個方法:

● 設置障礙

你可以在花園中設置不同的屏障, 以保護花園免受松鼠的侵害。這包括環 繞樹幹周圍的金屬或塑膠護板,或保護 脆弱植物和球莖的細絲網。

班伯勒說:「你也可以用密封膠保 護你的小屋,確保沒有孔洞或縫隙。鋼 絲絨或金屬絲網是遮蓋任何小開口的最 佳工具。如果你想防止暖氣和水外漏, 你應該完全修補看得到的任何小洞。」

● 使用松鼠厭惡的物品

班伯勒提到,讓松鼠遠離的「最簡 單、最無害」方法之一其實是善用廚房 裡的一些物品。

她補充說:「松鼠的鼻子很靈敏, 牠們對辣椒、辣椒粉和胡椒片等東西會 感到不適。而咖啡渣、薄荷和蘋果醋具 有刺激性氣味,也是松鼠非常不喜歡的 物品。這些物品可以撒在花園四周,不 會對任何植物或草坪造成損害。」

除了這些天然物品之外,你也可以 購買商業噴劑來驅趕松鼠。

●減少松鼠的食物來源 班伯勒說,讓松鼠遠離花園的最佳 方法之一是減少食物來源。「松鼠喜歡 各式各樣的食物,因此移除堅果、水 果、蔬菜和蘑菇將可大大地防止牠們進 入你的花園。」

這位專家還說,你也可以使用防松 鼠的餵鳥器,而不要放散裝食物來餵 鳥。此外,你也應該盡量修剪所有樹 枝,不要讓它們延伸到你的房子或小 屋,以防止松鼠利用它們作為入侵的途 徑。◇

雖然松鼠看似 可愛,但牠們 可能會對花園 帶來一些損 失。圖為一隻 松鼠正在人們 準備的餵鳥器 中大快朵頤。

園藝秘笈 輕護理花卉懶人首選

文|陳俊村

在花園種植花草可以美化環 境和怡情養性,但照顧植物 需要耐心和時間。對於不愛 勞動的人來說,如果有不 用照顧就可以活得好好的植 物,那肯定值得種植。有專 家說,某些種類的植物無須 細心照顧,就可以輕易地活 50年。

如果你種植多年生植物,它們通常 會年復一年地生長,而不像一年生植物 那樣,天氣變冷就死掉,所以需要在來 年春天重新種植。這會為你省下很多時 間和精力。

但並非所有的多年生植物都一模一 樣。有些會開花幾個季節,然後逐漸凋 零,除非有人照顧;而有些則有旺盛的 生命力,不用什麼照顧就能活幾十年。

據美國《真實簡單》(Real Simple) 雜誌報導,如果你想在花園裡做長期投 資,種植多年生植物肯定比一年生植物 好。以下是種植多年生植物的幾個主要 優點:

種植成本較低

美國景觀設計公司 Tilly 的執行長、共同創 辦人暨景觀設計師約斯特(Blythe Yost)表示, 雖然有些多年生植物一開始的種植成本可能比 較貴,但就長期而言,它們會比較便宜。

她說:「如果不受干擾的話,像牡丹和鳶尾 這樣的植物很容易存活 50 年。而金雞菊和荊芥 的壽命較短,可以經由定期分株來延長壽命。」 低維護成本

因為多年生植物會年復一年地生長,所以 它們有點像在花園裡種了就可以忘記的植物。 它們會在每個春天長得更大、更美麗。如果你 不是那種喜歡整個春天和夏天都在花園裡幹活 的人,那麼多年生植物就是完美的選擇。

但美國園藝公司 Monrovia 的栽種經理克雷 (Georgia Clay)說,即使你不會每年都重新種 植新的植物,你仍然需要給予多年生植物一點 點照顧,它們在得到良好修剪的情況下會生長 得最好。

約斯特提到,多年生植物的開花週期通常 比一年生植物短。像金雞菊和荊芥等長期開花 的多年生植物也有開花週期和不開花的休眠期。

她建議人們在秋天的時候替多年生植物修 剪。這個簡單的維護工作可以確保它們來年生 長得比較旺盛。

對環境有益

如果你想吸引蝴蝶、蜜蜂、蜂鳥和其他野 生動物,種植多年生植物比較有可能讓你如 願。克雷說,種植薰衣草、金盞花和鼠尾草等 多年生植物可以吸引會授粉的昆蟲,這是很大 的好處。

此外,就長期而言,多年生植物也能幫你 改善花園。它們的持續生長和根部系統有助於 強化土壤結構,預防土壤受到侵蝕,即便在氣 候改變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澆水需求較少

多年生植物通常對溫度和濕度變化有比較 強的抵抗力,因此日常的澆水需求較少。這就 是為什麼它們能夠年復一年地生長。它們在原 生環境中成長茁壯,使你可以輕鬆規劃和維護 你的花園。多年生植物在外觀上也能保持一 致,這意味著你在季節變化時不用花太多時間 在維護工作上。

有關分株的問題

據「生活駭客」(Lifehacker)網站報導, 如果你想替多年生植物進行分株的話,你可以 參考一個基本的經驗法則——切勿在植物仍在 開花時將其分開,但開花後的植物已經成熟, 就可以分株了。

分株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某棵植 物的生長已經超出了特定的空間;第二,它今 年的外觀或開花表現不佳,需要改善;第三, 你想增加植株的數量,所以將其拆分,這樣你 就可以將拆分開的植株移植到其它地方。

有些灌木和花卉不適合移植,也不適合分 株,其中包括罌粟、薰衣草等木本灌木,以及 羽扇豆、蝴蝶草、火炬花和屈曲花等花卉。對 於像薰衣草這樣的木本灌木,在某些情況下, 你會發現一些較低的樹枝會自行生根,你可以 將這些分枝分開並移植到其它地方。◇

從季超群案 看中共國安如何 招募留學生

【大紀元記者蔡溶專題報導】

中國留學生季超群的案子揭示 了中共對海外留學生進行招募 的隱秘手段。法庭文件顯示,季 在抵達美國前便被中共國安鎖 定,經過一年的時間被招募成 為「沉底魚」,潛伏在美國社會 中,其後開始執行情報收集任 務。這不僅斷送了他的前途,也 最終導致美軍「參軍換公民」的 MAVNI徵兵計劃全面叫停,封堵 了許多中國留學生借此獲得身 分的途徑。

兩千多頁的法庭文件揭示了事件的隱 秘細節。

從招聘會開始的陰謀

2013 年 7 月,21 歲的季超群(Chaoqun Ji,音譯)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隨 後持 F1 學生簽證飛抵美國,前往芝加哥 的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IT)攻讀電機工 程碩士學位。表面上,他是一名普通留學 生,然而,他的背後卻隱藏著與中共國安 部的聯繫。

故事要從 2013 年 1 月的一場職業招 聘會說起。在北航校園內舉辦的招聘會 上,北航電子信息工程系學生季超群首 次結識了「查老師」查榮(Zha Rong,音 譯)。查榮並未標榜自己來自國家安全

部,他對工作崗位幾乎沒做任何宣傳,僅 低調地詢問季是否有興趣加入「一個機密 單位」,且未透露具體職責。

季超群沒有多問,當即表示了興趣。

個頭高挑的他出生於山東省東營市,父母 分別是稅務會計和數學教師,他是家中的 獨子。季在上海讀完高中,據他的高中同 學稱,季在高中時期就對情報世界產生興 趣,夢想有一天能從事這樣的工作。

除了查榮之外,北京的耿正軍(音譯) 和南京的徐延軍也陸續加入了對季的聯 絡,這三名國安官員通過短信往來、約見 等方式,逐步將季網羅入國安的圈子。這 場招募始於 2013 年 1 月,經過了夏天和秋 天,最終在當年 12 月正式達成。

中共國安部一向行事隱秘,整個招 募過程都在暗中進行,對季的女朋友也保 持了極高的保密性。雖然招募過程遮遮 掩掩,但流程卻是有講究的。檢察官的證 人,情報專家奧爾森(James Olson)對這 些互動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深層含 義。

第一步是「尋找與發掘」。 2013 年 1 月,查榮以「查老師」的身分進入北航校 園尋找可用之人,當時即將畢業的季超群 因其專業背景和出國計劃引起了查的注 意。根據本報《中美大飛機諜戰》專題報 導,查榮實際上是江蘇省國安部六局副處 長徐延軍的上司,而徐延軍是專門竊取美 國主要航空航太公司機密的中共間諜。

檢方證人及 FBI 特工赫爾(Bradley Hull)指出,中共國安經常從大學招人。例 如,證據顯示,2014 年,徐延軍曾向南航 的張教授發送了江蘇國安的招聘啟事,要 求「通知學生時不要提及安全機構背景, 只說是江蘇省科學促進會。」後來,徐要

中共國安部在校園 積極招募中國人, 通常利用商人、記 者、學生等非官方 身分的人士,來獲 取北京感興趣的資 訊。這些人在美國 非常活躍,但沒有 外交豁免權(後果 要自負)。奧爾森 指出,國安人員自 己若無外交豁免 權,通常會避免 進入美國。

情報專家奧爾森

求校方通知合格學生並將簡歷發給他,等 他通知符合條件的學生(如黨員)參加面 試。赫爾認為,由於中國的國家安全法,這 些大學只能配合國安的要求。

招募過程的第二步是「評估」。在評 估季超群時,雙方短信聯繫不多。到 4 月 24 日,季告訴查:「查老師,耿正軍今天聯 繫了我。你來北京一定要找我。」查回覆: 「好的,再見。」

在查榮將季介紹給耿正軍後,雙方的 關係進入了下一步「發展階段」。此時,耿 正軍的目標是將季發展成間諜,他表現得 像一位強勢(控制型)的朋友,對季展現了 極大的關注,經常詢問:「你在忙什麼?你 現在在哪裡?你下車了嗎?」同時,耿正軍 為季建立了檔案,在一對一的互動中更深 入地了解和評估他,密切關注季的行動與 心理狀態。

季終於明白:他們無法出 國,想培訓我做事

在這個階段,季超群是否已經確切了 解對方的真正意圖?當時的季似乎並未深 入追問,而國安官員也未直言相告,但跡 象顯示,季已經意識到了一些事情。

根據檢控官出示的 2013 年 7 月 8 日季 與女友之間的微信聊天,季提到了一份工作 機會,並考慮是否應該接受,還提到了第八 局(反間諜調查局)。

他說:「雖然我不是很滿意,但部門主 任並沒有多說什麼,給了我三年的時間考 慮。」女友回應:「再考慮一下吧。」

季說:「這工作不適合家庭的未來,我正 考慮加入一家二級機構,類似你父親的單位。 如果不行就算了,我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檢方如何確定季超群同意成為中共 國安的下線呢?因為他收了錢。 2014 年 1 月 10 日,他與徐延軍會面並拿到了表格, 同時收到了錢。當天,他在微信上與一位 他稱之為「爸爸」的人有一段對話。

他說:「我收到 6,000。」爸爸回覆: 「很好。注意安全。遇事一定要問為什麼。 與人交往時要揣摩別人的心思。學會感 恩。」季超群說:「是美元,不是人民幣。」

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用手機拍了現金 的照片:一疊 100 美元鈔票放在床單上, 可以看到有人在數錢;另一張照片是一些 100 美元鈔票排成扇形的特寫。爸爸回覆: 「有機會時要感謝、回報他們。節日來臨 時記住他們。即使不能送禮物,也要表現 出禮儀。有機會就給他們帶剃鬚刀。」

與國安的關係確立後,季在 1 月 12 日返回北京前,直接要求徐「請幫我買火 車票」。

檢方表示,這份外派人員登記表是一 份關鍵文件,辯方無法辯稱季不知道自己 在與誰打交道。到 2014 年 1 月,季超群已 經知情並自願了加入這場陰謀。

季拉朋友當下線 許諾分佣金

五天後,季回到芝加哥,迅速聯繫 了他的高中摯友余文志(音),試圖拉老 友充當自己的情報來源。因為國安要求他 「出去交朋友」。余文志是季在上海讀書 時的高中同學,此時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 華盛頓大學攻讀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後 來獲得碩士學位。

這是 2014 年 1 月 20 日兩人的對話:

季: 你能收到彩信嗎? 余: 收到。你還敢拍這個。

季: 偷拍的。我給你看最後一頁,看完記 得刪除。(圖片顯示國安部外派登記 表)

余: 明白了。

季: 白癡。(季隨後發送了另一張美金鈔 票的照片,並註明:運作基金。)

余: 這麼多錢。應該嘗嘗美國的按摩。

季: 按摩只需100美元好嗎?我這一次就 拿到了兩萬美元現金。

余: 就這樣拿錢沒問題?放在背包裡?

季: 嗯,現金。這就是他們給我的現金。

余: 混蛋。

季: 什麼?

余: 沒什麼。從今往後,我有了靠山。我 大哥現在可是個有強大後台的人了。

季: XXX(粗口),到你們學校打聽打 聽。有發動機專業或飛機設計專業的 人嗎?飛機發動機。

余: 我就是學這個專業的。我下學期的選 修課是飛機設計,推進器算嗎?

季: 算。幫我多認識一些這方面的人。我 給你提供資金。你幫我打聽一下。我 把佣金分給你。

取自法庭文件

接下來似乎沒有發生什麼事,沒有證 據顯示余文志介紹任何人給季超群。此 後,季又兩次短暫回國,一次是在 2014 年 5 月 19 日,另一次是在 2014 年 12 月。期 間,他於 6 月 11 日在北京的一家茶館與徐 延軍再次見面。同年 11 月,徐問季:「年 底回來嗎?」隨後,季於年底返回中國,並 於 2015 年 2 月回到芝加哥。

根據法庭文件,季與徐從 2013 年 12 月至 2015 年 7 月期間共交換了三十多條 短信。

執行任務

為中共國安收集情報

時間快進到 2015 年 8 月 24 日,徐延 軍給季超群發了一條短信:「你在嗎?我 有件事想請你幫忙。」隨後,他發來一份 名單和三個人物查詢網站的連結,要求季 在這三個網站分別查詢名單上這些人的 信息,並為每個人生成一份背景報告。他 說,此類查詢需要支付費用,並必須使用 外國的 Visa 卡。

名單上包含八名華裔美國科學家及其 所屬機構,如波音公司和國防承包商洛克 希德 馬丁等。這八人在美國航空航天和 科技等戰略關鍵行業工作,涉及衛星、激 光武器的開發,半導體技術的研究,或運 用人工智慧提升機器(包括航空母艦與航 空引擎)的智能化能力。看來,徐延軍已 經盯上了他們。

「你比較適合提供這種幫助。結束 後向我報銷,我會把錢寄給你。」徐延軍 說。季問:「應該把文件發到耿的郵箱還 是 QQ 帳號?」徐回答:「壓縮文件,加密 後發到我的 QQ 帳號。」接著徐補充道: 耿已經調到其他部門了。

徐對這些科學家已有一些信息,但 他希望獲取更多資訊以進行評估。他 還告訴季,他們想要測試這些網站的效 率,比如 Spokeo 和 Intelius。

檢方認為,徐聲稱「必須使用外國 的卡」,顯示他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與這 些背景報告有任何聯繫。他想獲取這些 報告,但同時又避免留下能追溯到自己 的痕跡。

中情局前特工奧爾森(James Olson) 作證說,這些背景報告雖然花錢就能買 到,但仍然能提供重要線索。比如某人 的房子值多少,這可以幫助徐判斷其財 務狀況是否穩定。如果財務狀況不佳, 那麼他們就存在脆弱性。他們結婚了 嗎?他們的鄰居是誰?這些都是徐用來 決定如何從這些人身上獲取有用信息的 途徑。

他解釋,這是一個初步的識別過 程,目的是找出可能幫助中共獲取先進 技術的科學家。中共特工有不同的類 型,有些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間諜,而其 他人,比如季超群,則不是專業間諜。 他們是那些協助專業間諜完成目標的 人,幫助國安達成目標。

p

季超群發給 父親的照 片:一疊 100 美元鈔票放 在床單上, 可以看到有 人在數錢。

季按照任務要求購買了報告。 8 月 30 日,他將報告發送至徐的 QQ 郵箱, 主題為「期中考試論文」,共有八個壓 縮包,總價 407 美元。徐說:「我會給你 1000 美元。給我你的中國帳號,最好是 美元帳戶。這張卡最好在你的名下,如 果沒有,就用你家人的卡。」

9 月 18 日,應徐的要求,季再次以「9 月報告」為題,發送了第九份背景報告到 徐的 QQ 郵箱。

為留美國 將空殼公司列為雇主

在 2015 年 2 月,當季仍在 IIT 學校 就讀,尚未畢業時,他告訴耿正軍:「這 裡很冷。我會嘗試在暑假期間找到一個 實習職位,以便能繼續留在這裡。如果 找不到職位,我會繼續我的博士學業, 想辦法留在這裡。」

2 月 18 日,耿給季短信:「堅持下 去。按你的能力,應該沒有問題,我對 你有信心。我的電話號碼不變,有空給 我打電話。」季:「保持聯繫。」

2015 年 12 月,季即將畢業,他知道 根據美國移民局(USCIS)的規定,持 F-1 學生簽證的學生在畢業後必須在 60 天內離開美國。然而,他不想離開,因 此他要找辦法。

其中一個方法是參加「選擇性實習 訓練」(OPT),這是一項臨時工作計 劃,允許畢業生在美國工作一年,應用 所學專業知識。這被視為轉換為 H-1B 工作簽證的跳板,前提是必須在與學業 相關的領域工作。自 2016 年起,科學、 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畢業 生可以將實習時間延長至兩年。

Hong Kong & the Worl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Exposes CCP’s Infiltration of Canada Through Hong Kong Tycoons and Gangs

Recently, Canadia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Sam Cooper spoke to The Epoch Times in an interview about the latest edition of his bestseller, Wilful Blindness, set to be released on Oct 22.

Initially published in 2021, Wilful Blindness explores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has used Hong Kong tycoons and triad leaders to infiltrate Canada, particularly affecting Vancouver’s real estate market through underground banking. Triads are organized crime syndicates that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have a long history of involvement in illegal activities such as drug trafficking, extortion, and money laundering.

Cooper’s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is network of illicit funds, originating from China and Hong Kong,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driving up Vancouver’s housing prices, fueling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Vancouver Model” of money laundering.

In the updated edition of the book, Cooper delves deeper into foreign interference in Canada, especially in Canadian elections, adding fresh insights into how

Canadian journalist Samuel Cooper.

CCP-aligned criminal networks are manipulating local economies and politics. In his recent conversation with the Epoch Times, Cooper highlighted how malicious actors from political, criminal, and financial sectors are working in concert with Beijing to gain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

He said, “If these activities continue for decades, half a century, China will silently control other jurisdictions, just like it did with Hong Kong.”

The Vancouver Model of Money Laundering

During his years as a journalist covering city hall, Cooper uncovered how major real estate developers had heavily influenced Vancouver’s city government. The underground banking system, with funds flowing from China and Hong Kong, fueled local economic activity, mainly through money laundering in government-regulated casinos. This practice, dubbed the “Vancouver Model,” has since

spread globally, serving as a tool for the CCP to take control of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CCP views the world as a playground for its infiltration tactic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pies and organized crime to advance its agenda,” Cooper told The Epoch Times. Through 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the CCP has formed alliances with Hong Kong’s triad leaders and business elites to dismantle pro-democracy movements covertly. This “hybrid war model,” Cooper said, allows territories to be captured without firing a single shot, as was the case with Hong Kong.

CCP’s Reach Extends to Canadian Politics

According to Cooper, these infiltration tactics are not limited to Hong Kong. The sam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in Canada.

“The CCP was at the heart of politics in a lot of countries by using those illegal networks,” Cooper said. In Canada, this “elite capture” extends to politicians, election candidates, and those who ignore money laundering activities all bearing responsibility for allowing the CCP to gain a foothold in the country, he said. Cooper believes Canada could soon face the threat of not only “elite capture” but also “state capture.”

Project Sidewinder: Uncovering CCP’s Influence in the 1990s

Cooper also discussed ob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Project Sidewinder. This investigation, launched by the 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RCMP) and the 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Service (CSIS) in the 1990s, looked into the CCP’s infiltration of Canada through wealthy Hong Kong

Quoting form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Mike Pompeo, “The enemy is inside our gates,” Cooper urged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eriousness of the threat and take action.

Cooper said : “That’s what’s continuing to drive my work at the Bureau, my new platform, which builds on my work from Willful Blindness,”

businessmen and Chinese organized crime.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ed a shocking level of influence from individuals tied to CCP intelligence and triads making inroads in Canada.

Michel Juneau-Katsuya, the former head of CSIS’s Asia-Pacific division, has said that Hong Kong tycoons invested vast sums of money in Canada during this period to “buy businesses and buy influence.” Investigators uncovered connections between CCP intelligence services, wealthy elites, and triads, which Juneau-Katsuya called the “unholy trinit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certain powerful companies and the Chinese intelligence agents embedded in our government were able to influence high-level decision-making.”

Despite their findings, the investigation was halted in 1997. Former Canadian diplomat Brian McAdam, who was stationed in Hong Kong for a time, said that key evidence was suppressed, and investigators were either fired or stonewalled. The classified report was eventually leaked to the media in 1999.

The Ongoing Threat of CCP Influence

During the interview, Cooper said that the threat posed by the CCP is ongoing and expanding. He drew parallels between CCPrun police stations in countries like Canada, which have been expos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activities he uncovered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1990s. In both cases, the CCP has used organized crime groups to engage in surveillance, harassment, intimidation, and even forced repatriation of individuals back to China. Since revealing these CCP

operations, Cooper has faced ongoing legal and personal threats, particularly from CCP-controlled groups in Canada that accuse him of “anti-Asian racism.” Despite this, Cooper remains resolute. “I’m a person of faith. I have a lot of support,” he said.

Cooper noted that some Canadian politicians, such as Conservative MP Kenny Chiu, have faced similar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Canada’s ongoing Foreign Interference Commission, Chiu was targeted by a CCP misinformation campaign in 2021 after he proposed the Foreign Influence Registry Act. This bill sought to expose foreign agents acting on behalf of foreign governments. He ultimately lost his re-election bid.

What Can Be Done?

When asked what steps could be taken to counter these infiltration tactics, Cooper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a united democratic front.

As the situation continues to worsen, the world must pay attention, Cooper said. Quoting form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Mike Pompeo, “The enemy is inside our gates,” Cooper urged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eriousness of the threat and take action.

“That’s what’s continuing to drive my work at the Bureau, my new platform, which builds on my work from Willful Blindness,” he said.

Cheryl Ng is a senior editor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of The Epoch Times and the host of an online news program, with over two decades of experience.

Cheryl enjoys studying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r spare time. She studied macrobiotic Chinese food therapy at the (now-closed) Kushi Institute in Massachusetts, USA.

The Political Fear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K

Anyone with a clear mind knows that “political fear” stems from a totalitarian system that lacks freedom of speech. However, few realize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UK still hasn’t attained “freedom from fear” despite the UK’s commendable record on human rights.

So will the Chinese voters cast untrustworthy ballots in the UK’s democratic system?

The answer is that voters cannot make free choices if they are not free.

We also understand that various fears, originating from religion, family rules, and traditions, are part of human society. But political fear arises from man-made political systems. In a democratic nation, people can strive for “freedom from fear” by improving the system through elec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However, in a totalitarian state, political fear is a tool of governance—an unchangeable reality.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the UK find themselves caught between these two systems. To be precise, though they live in a democratic nation, they rema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authoritarian system, where free speech is suppressed. This migrant community has spread across many countries with their own Chinatowns, and their numbers are no less than those of refugees fleeing war. There are more than 500,000 Chinese in the UK alone, and the number is growing.

For nearly a century,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have lived under imperial rule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making political fear a deep-seated mark on their psych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Particularly under the nearly 80 years of communist rule, the Chinese have been molded into “cogs in the state machine” and obedient tools that “foll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o Zedong established this fear-driven system. China’s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allowed many Chinese to settle in the UK, but the mental shackles of their indoctrination remain. They are still cogs in the Chinese machine. Their pride stems from China’s strength.

To stay close to China, Chinese people in the UK have formed various hometown associations, expressing to the Chinese regime that they are not British but overseas Chinese who long to return to their homeland. Their life goal is to gradually “Sinicize” the UK, even bringing elements like red envelopes and dumplings from the Chinese New Year into 10 Downing Street. The Britons have fail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st culture, which are often intertwined.

In China, people cannot form groups, hold activities, or openly celebrate British holidays. Even a parchment copy of the Magna Carta, which was scheduled to be displayed at Renmin University in China in October 2015, was locked away at the British Embassy for fear that students might read and understand it.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Xi Jinping was riding in a royal carriage, staying at Buckingham Palace. There has never been a tru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UK and China—only one-sided political influence.

Chinese people in the UK Parliament dare not read independent British newspapers or bring politically sensitive books back to Beijing. If discovered, they risk losing business connections or disappearing altogether. As a result, they cling even more tightly to their inner fears to avoid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freedom. Even after obtaining British citizenship, most Chinese still live under the CCP’s political cultu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ollective self-decep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has been supported by bo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Political fear is the sword hanging over the heads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 UK. The British government must remove this fear and help these tens of thousands of British passport holders become free citizens. Otherwise, it will be complicit with China’s authoritarian rulers.

Chinese regime. Unfortunately, the UK’s democratic freedom is being weakened by totalitarian politics. When Hong Kong need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the UK had already lost its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was reduced to a “department of economic trade” under Chinese control.

Many countries have abandoned efforts to push China to respect human rights, instead justifying their pursuit of stable trade relations. We have also seen how the Chinese Embassy, through lobbying by the Chinese in the UK, has rendered the British government powerless to influence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Jimmy Lai, the founder of Apple Daily and a British citizen, holds a spirit of freedom but is imprisoned in a place where freedom is absent.

I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of democratic nations, although some privately resent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re are still others who, influenced by the CCP’s propaganda against democratic systems, do not have much appreciation for democracy. This confirms that economic power can reshape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With control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the CCP can strangle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any n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positioned overseas Chinese as consultants and friendly envoys, reconnecting their umbilical cord with China and influencing European countries.

So will democratic nations fall into an era of CCP authoritarianism, a political issue more alarming than the Russia–Ukraine war? We can already see it: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and infiltration of democratic systems have altered party decision-making, as seen in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iland.

The world is now facing various conflicts and wars, and everyone could become a refugee. Migrants carry with them their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cultures, especially the Chinese. It’s more accurate to say that many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London are still residing in Chinatowns, where democracy isn’t needed and freedom is barely understood. They take pride in China’s strength, feel anger when the UK criticizes China, and strive to align with Beijing’s stance. They also lobby politicians, promoting the idea that China’s authoritarian system and hot pot culture will bring wealth.

However, the Chinese diaspora knows that simply posting a human rights message in democratic

Britain—such as mentioning shrinking freedoms in Hong Kong, genocide in Xinjiang,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or calling for the release of artist Gao Yisheng—could lead to being tracked by the Chinese regime. Most Chinese-speaking individuals live in fear. No one dares to write, even in a WeChat group, “We want freedom from fear,” a phrase already inscribed in the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Most Chinese immigrants develop a dependency on the system to avoid political fear, a survival rule in Chinese communities. Hence, many join various associations to collectively repor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na from the UK, ensuring their and their family’s safety and financial security.

The political fear brought by the CCP’s censorship does not connect with the freedoms of British society. This unique survival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in democratic nations will create more intense political conflicts. The Chinese regime will speed up its infiltration of British governmental and social exchanges, flooding Chinese communities with state-sponsored propaganda.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gradually become bases resisting free speech. Last month, China’s ambassador went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serve the motherland, fueling the fear of those who have developed a sense of freedom. Students who support British democracy are branded as traitors to China, and their families’ businesses could be shut down. If the CCP punished even a billionaire like Jack Ma for his words, how can small business owners afford to speak up?

The political fear of China’s red authoritarianism makes it difficult for young Chinese to think independently. Chinese state media’s propaganda in the UK further stifles students’ passion for free expression. Professors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lso fear for their safety if they spread democratic values. The CCP’s fear of freedom, which it believes could topple its regime, has built a sophisticated internet censorship system, surpassing the political allegories of Orwell’s imagination.

It’s clear that the fear brought by the CCP, like a trainer’s whip for a wild beast, won’t vanish simply because the Chinese community has moved to a democratic society. This invisible fear remains. The Chinese first become silent about the “freedom from

fear” and then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fear itself. Many of them, having built businesses under China’s system, are simultaneously British passport holders and living hostages of authoritarian violence. Political fear, like a Trojan horse, penetrates Chinese micro-communities, which will, in turn, affect British society at large, making it even harder for Chinese immigrants to muster the courage to seek freedom. As China’s economic and trade power in the UK grows, these immigrants will be even more hesitant to demand freedom from fear.

Democratic countries like the UK face increasing political temptations from “Xi Jinping’s followers”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are visiting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listening to Xi’s speeches on establishing a new world order and returning to the UK to act as intermediaries, influencing policies in industries ranging from factories to real estate to Parliament.

To protect British democratic traditions, we must be wary of media outlets which promote CCP propaganda.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urge the Chinese regime to stop its internet surveillance and censo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UK. Any economic benefits Britain seeks from China will come at a political cost.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won’t give out free economic gifts unless Xi himself falls into a political depression.

Political fear is the sword hanging over the heads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 UK. The British government must remove this fear and help these tens of thousands of British passport holders become free citizens. Otherwise, it will be complicit with China’s authoritarian rulers.

Ma Jian is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exiled in the UK. His novels include “The Noodle Maker,” “Nine Forked Roads,” “Thinking,” and “Red Dust,” which describes wandering in China and won the 2002 Thomas Cook International Travel Literature Award in the UK. In 2005, he was named one of the fifty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by French literary magazine Lire. Most of Ma Jian's novel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nearly 30 languages and distributed around the world, and he was nominated as a candidate for the Swedish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3 and 2014.

A man sits inside a restaurant in Chinatown, London, on February 13, 202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