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南》第六期

Page 1

社會專題

NO.6

│題字│ 陳令洋

看不見的香港:從樓上書店談起 從毀滅到重生 「金煙囪」的影像行動

知易行難,改革社會需要謙卑一 步一腳印;主打「行動」目標和 「南方」觀點。

行南之窗

公民不服從 看見議題,做出行動 以藝術之名?-從反併校到校內改革,南藝大學生盼校方展現誠意 是喔!南方首間性別友善廁所,在中山大學社科院三樓


行南隨筆 Preface

社會專題

NO.6

│題字│ 陳令洋

看不見的香港:從樓上書店談起 從毀滅到重生 「金煙囪」的影像行動

知易行難,改革社會需要謙卑一 步一腳印;主打「行動」目標和 「南方」觀點。

2012 年末,行南發行第五期至今,期刊之間短短三個月的時間, 在台灣聽見好多聲音。 校園之間串連起一股力量,不分南北,社會議題便是其中穿針引線 的動力。青年的能量不斷壯大,每個人都在經歷一場自我觀念的顛覆, 試圖擺脫從小到大被強制灌輸的「對錯」、「禮貌」與「責任」,期望 撕開身上那層「主流價值」的糖衣,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社會參與,渴望 找出屬於台灣土地上真實的聲音。

行南之窗

公民不服從 看見議題,做出行動 以藝術之名?-從反併校到校內改革,南藝大學生盼校方展現誠意 是喔!南方首間性別友善廁所,在中山大學社科院三樓

No.6 民國 102 年 3 月 15 號

而台灣,從去年十一月「反媒體壟斷」的運動開始,一連串的議題、 訴求接繼傾瀉而出,「反媒體壟斷」像是替流水鑿了個出口,讓那些被 遺忘或甚至不曾被看見的不公不義,得以有望被轉型。而隨著「反媒體 壟斷」的聲浪,潮汐之中也帶出了「中國因素」一詞,讓我們不只看到 台灣的草根公民權益,也將觀點擴展到了海外,其中便以同受「中國因 素」影響的香港最為惺惺相惜。但何謂「中國」?「中國因素」又是什麼? 究竟以哪些型式影響著台灣?在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生活的人眼中看來, 又是呈現怎樣的百態?暨「南北議題」、「總統我有話要說」的徵稿活動, 第六期行南希望讓您來談談您眼中的「中國」。

「行南」是由南方青年與學 生共編的一份雙月刊。希望 透過具體報地方事務,促進 一個更友善、多元、關懷的 南台灣社會。我們報導校園 學生事務與青年議題、逐漸 在改變的傳統農村和工業 城,並分析評論全國與全球

在本期的刊物中,除了關心校園、性別等新聞議題,也將領域擴展 至電影影像對社區的影響,專題「從毀滅到重生 『金煙囪』的影像行 動」便以儼然被工業區淹沒的高雄大林蒲社區為例,呈現出影像與社區 之間的微妙連結;另一篇專題「看不見的香港:從樓上書店談起」也是 行南首次將議題視野拉出台灣,帶您看到香港除了觀光、購物以外的樣 貌。

現象。目的是關懷、交流, 並讓「更好的社會」成為可 能。自詡成為南台灣的大聲 公,讓久被遺忘的南台灣主 體性與活力出現。

文字的力量是我們一直想要鞏固的理想,讓流通在不同階級間的文 化得以被看見、聽見並予以了解。行南感謝您的關心,也感謝許多關心 公共事務的熱心夥伴共襄盛舉,讓我們透過閱讀、書寫、採訪、對談共 同打造一個心目中理想的公民社會。

總編輯│黃奕涵 催稿│陳貞蓉

實習總編輯兼副總編輯│陳貞蓉 插圖│郭雨婷、黃惠菁

資訊與網路組│吳泰融、周孟涵

文字副總編輯│林宜靜

公關│江昱欣、陳以箴、施懿倫

秘書│李明容

美術編輯│郭雨婷

訪調統籌│黃昱傑

總務│蘇江翰

顧問│李明容、莊程洋、蔡雅如

記者&寫手│何思瑩、吳泰融、周孟涵、柯乾庸、施懿倫、莊程洋、許浚騰、陳品君、陳以箴、陳貞蓉、黃馨慧、

劉貞麟、潘信榮、鄭敏

2


行南之窗 NEWS

公民不服從 看見議題,做出行動 Civil Disobedience Seeing issues and taking action 撰文/柯乾庸 觀察,看見議題;行動,造成改變。

身相關的議題著手並取得成果。

「外語學習要自主,反對門檻 耍霸權」、「二桃殺三士,一島毀 三國」、「中正任我行,安全要升級」 這是一群學生在國立中正大學活動 中心前高喊的口號。也是 101 學年 度上學期通識課程「公民不服從」 的行動開端──聯合肥皂箱演講。

「中正任我行,安全要升級」 小組的訴求是用路安全,要求延長 中正大學周遭道路的行人穿越時間、 修剪路樹、改善路面不平整等,以 蒐集連署並拜訪鄉長來表達訴求。 在實際行動後,該小組得到鄉公所 主任秘書的部分承諾,且主秘表示 願意將鄉公所管轄權以外的訴求呈

爭的過程中確實地累積與當權者談 判的籌碼,而不是把改變的熱情在 一兩次行動中就消耗掉了。」 最後,陳尚志說,課程雖然已 告一段落,但不表示議題不能繼續。 他認為,重點不是這學期做了哪些 事,而是從這些實作的經驗中,知 道如何組織群眾、明白什麼是好的 議題,以及為什麼有些問題不能成

「公民不服從」是由中正大學 政治系助理教授陳尚志所開設的一 門通識課,希望學生可以試著觀察 周遭、發現議題、做出行動。藉行 動來認識人性與民主的運作,學會 獨立思考、分析、創造,達成自我 提昇。陳尚志更強調,一個人是沒 有力量的,要有組織去行動,才能 改變現況。而作為課程核心概念的 「公民不服從」,是源自美國文學 家 亨 利. 梭 羅 在 1848 年 的 演 講。 其內涵在於以非暴力的方式,促成 當權者的改變。 在課程初期,老師要求每個人 思考並觀察,檢視大學生活中不合 理或者想改善的事。再針對各個問 題的可行性、正當性、共鳴程度來 做公開討論。經過課堂分析與計劃 書撰寫後,產生了六個議題為行動 目標,如「增開途經中正大學的公 車班次」、「要求改善中正大學周 遭用路安全」、「修改畢業門檻辦 法」、「棄釣擁和平」等。 在上學期課程中,修課同學所 研擬的議題有「要求語言中心修改 請假辦法」、「一人一照,反對美 麗灣」等校內外議題,前者使語言 中心對於請假辦法做出了合理的修 正,而後者則是將照片集合成旗幟, 送到台東的部落給予支持。這學期 的議題也分別針對受教權、交通問 題以及獎勵制度的公平性等,從切

為使該小組的拜訪行動順利,老師利用課堂模擬,提醒學生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左下為授課老師陳 尚志 ( 攝影/柯乾庸 )

交縣政府處理,並將往來的公文寄 給小組負責人,是直接且確實透過 行動達成部分目標的小組。 「修改畢業門檻辦法」小組的 施宇翔說:「經過這學期的課程, 我了解到公民不服從不只是書上的 概念,更是實際的行動。人民唯有 團結,才有對抗壓迫的能力。」該 小組的張仁瑋也表示:「我學到關 於抗爭中的組織運作。能夠將論述、 行動的能力與行政事務搭配,在抗

為議題。一堂好的課,不只要讓學 生了解知識內涵,且要進一步讓學 生建構出自身對於這項知識的見解。 修課只是開始,親身的觀察以及行 動,一定會對自己也對他人造成改 變。 延伸閱讀: Si Kahn,《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 Gene Sharp,《從獨裁到民主》 (審稿人/黃馨慧)

3


以藝術之名?-從反併校到校內改革, 南藝大學生盼校方展現誠意 In the name of art? Students of TNNUA demanding concrete answers on reformation of the univerty and the merge with NCKU. 撰稿/陳以箴

「也許在社會主流價值中,我們永遠『不合時宜』, 但那將是我們最後生存的氣力。」 -南藝大《強暴藝術,我不舒服》行動聲明稿 南藝大與成功大學的併校爭議已謠傳多時,近來, 成大校長黃煌煇數度表達對併校的期待,指出為提升國 際競爭力、強化科技整合與學門互補,於既有基礎上加 深合作是大勢所趨。成功大學為南台灣最受教育部眷顧 的綜合性大學,以發 展理工醫為主軸,強 調量化績效評鑑;南 藝大則地處台南郊 區,校齡短、學生少, 以師徒制、工作室精 神為運作基調。在不 論規模、辦校宗旨、 教學方式都大相逕庭 的情勢下,南藝大校 長李肇修回應併校爭 議的態度始終並不讓 南藝大的師生滿意。 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所長顧世勇表示,教育部曾 於 2012 年 11 月 29 日來函南藝大徵求併校意願,校長 卻未充分告知校內師生相關進度、甚至擅作回函,引發 校內反彈。面對質疑此舉形同「賣校」的憤怒師生,李 肇修校長則於 2013 年 1 月 10 日的校務發展說明會中激 動喊話,表示南藝大體質欠佳、資源不足、且教育部掌 握併校大權:「我們只能延續友善,但保持創造性模糊」, 並強調他個人雖不支持合併,但身為校長「一定會為南 藝大爭取最大利益」。 由視覺藝術學院為主的反對學生組成「筍殼魚公 社」,以烏山頭水庫中肉質鮮美的筍殼魚、必須抵禦「魚 虎」此一具高攻擊性的魚類以保全性命,來比喻南藝大 處境。其官方網頁中聲明:「臺南藝術大學是南部唯 一一所獨立的藝術大學,提供專業藝術教育的學習資源, 不應被窄化成一般綜合大學學院與僵化的教學模式;教 育不是企業,不應以追求最低成本為目的。」

4

筍殼魚公社隨後發起一連串校內倡議行動,包括於 校內各處掛上「反合-藝術大學,必須獨立存在」旗幟、 舉行連署、開辦小型說明會、更舉辦「藝術終結虛弱 (Art-weak-end)」論壇,探討台灣的高等藝術教育危 機、以及如何產生更多可能性。筍殼魚公社已然成為校 內學生集結最為顯著的跨系所獨立組織。 10 日校務發展說明會中,師生逐漸從原先聽聞併校 的 憤 怒, 轉 而 尋 求校內改革以扭 轉 劣 勢, 面 對 要 求整頓長期習弊 的 呼 聲, 筍 殼 魚 公社總召陳俊憲 坦 承:「 學 校 內 部的確有相當多 行 政 上 的 問 題, 筍殼魚公社也準 備調整腳步來應 對校內改革的期 待。」 副 召 許 怡 慈說明:「我們其實從未失焦,重點是藉由策略性地匯 聚,由反併校所產生的能量來強化改革動力。」 除此之外,也有不同於筍殼魚公社的一群動畫藝術 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學生,於 1 月 14 日清晨六點,在音 像藝術學院建築外掛上「強暴藝術,我不舒服」大型布 條,並發出聲明稿,呼籲從國家文化政策、到藝術教育、 校園師長及院內腐敗壞像,都應進行全面檢討。行動者 之一的陳婉尹解釋:「我們音像院的結構性問題可能是 校內所有院中最嚴重的,如果校長可以從這裏的問題核 心開始進行改變的話,或許校內改革的契機跟氛圍就會 被打開。」 「就是自省啦!」,另一位行動者沈裕融進一步指 出,過去音像院內曾因高教評鑑未通過而遭強制合併, 比如原本不相干的動畫所與影美所被迫共享資源,儼然 今日的併校爭議翻版。「我覺得最嚴重的是,在這一波 併校的問題裡頭,大家把敵人放到外面,可是校內本來


行南之窗 NEWS

右 頁 圖:「 強 暴 藝 術, 我 不舒服」布條懸掛事件 (提供/行動者) 左 頁 圖: 筍 殼 魚 公 社 所 製 作之旗幟 (提供/筍殼魚公社)

應該被檢討的人事問題、行政問題,在這個時機點反而包裹著藝術的外衣,不被正 視。」陳琬尹補充說明:「我不完全覺得綜合大學和藝術大學沒有合作的可能,國外 在面對這種科技教育跟藝術教育的相容時,有很多有創意的、共同創作的方式,那不 是我們不能努力的。然而在更多可能浮現之前,我們都需要讓內部有個健康的體質。」 目前,由於 1 月 3 日教育部所舉行的國立大學併校審議委員會並未給出具體名單, 在屆臨寒假、官方作為不明朗之時,南藝大的學生未來如何持續捍衛藝術主體性、推 動變革契機,仍然值得所有人關注。 (審稿人/許浚騰)

5


是喔!南方首間性別友善廁所,在中山大學社科院三樓 Do you know? The very first southern-Taiwan Gender-neutral Toilet i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撰文/劉貞麟

「性別友善廁所是重要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非二元男女性別的人,他們也需要一個友善的如廁環境,這樣 一個基本的人權。」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表示:「你知道玫瑰少年葉永誌嗎?他就是因為性別氣質比較陰柔, 常常在廁所被男生嘲笑欺負,所以都利用上課時間舉手跟老師說要去廁所。也就是因為這樣,當他在空無一人的 廁所身體不適的時候,才會沒有人發現,一條寶貴的生命就這樣消失……。」 成功爭取到性別友善廁所空間的社會系主任王宏仁老師表示,在春季性別課程中,有兩組學生報告到一些多 元性別,像是跨性/跨性別者,在捷運站如廁時,會被打掃人員辱罵,並被民眾檢舉,要求站務人員驅趕,甚至 要求站務人員用暴力對待這些多元性別的人。王老師突然意識到,校園裡也很需要這樣的空間,不僅僅是為了這 些原本就有需求的人,更重要的是藉此教育同學多元性別的存在,以及應該得到的尊重與人權。因此於 101 年 10 月 23 日社會科學院主管及空間聯席會提出,將原來政經系與社會系中間男廁,和院辦公室 4001-1 研究室中 間男廁,改為性別友善廁所。 那麼,性別友善廁所效果如何呢?實際訪問同學,同學們表示都聽過這間廁所,但都是在中山大學社會系的 社群網站上、和王宏仁老師的臉書上得到消息,因此普遍認為校方應該要多加宣導。王老師表示,校方僅只有向 行政單位發放性別友善廁所設立的公文,並無其他宣傳。 「學校應該要多加宣傳,不然好像都社會系自己在玩的一樣。」社會系二年級楊家華說。「我自己在內五六 個同學都會使用那間廁所,男生女生都有,可是外系的就不清楚了。」同樣是二年級的劉蕓瑄同學表示會想使用。 「終於有性別友善廁所,很好,我會想使用。但那間真的很偏僻,平常根本就不會注意到,學校真的要宣傳一下。」 羅馨安更表示:「感覺只有社會系的人知道。同學們平常也很少聊這件事情。」

在會議中王老師更提及:「台北很多大學都有了,為什麼中山不能有。」才終於爭取到 政經系與社會系中間男廁,來成立性別友善廁所。目前性別友善廁所還是原來廁所的規 模,一共四個立式小便斗,一間蹲式廁所,一間坐式馬桶廁所(攝影者 / 羅健宏)

6


行南之窗 NEWS

性別友善廁所原只是現有男廁直接 「坐地合法」。幾經爭取,工人又進 來裝上標語,並在隔間的蹲式廁所加 上隔版,似乎是校方表示,這樣女生 不敢進來上廁所。(攝影者/羅健宏)

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社會系同學們的態度都很正面,二年級的張智鈞同學說: 「就不去分男生女生,跟家裡一樣,除了性別友善,也可以解決女生必須要大排長 龍上廁所的問題。」楊家華同學說;「這是要給多元性別還有全院教職員一個友善 的環境。」但筆者自己曾經聽到外系的同學大聲的說:「什麼性別友善廁所,那女 生在裡面上廁所的時候,男生可以在外面打手槍嗎?」 性別友善廁所的立意原本為善,在於維護多元性別的任何人,都能夠有安心上 廁所這個基本的人權,然而校方縱然有此美意,卻因為沒有用心經營,只有在行政 單位施行相關的宣傳,導致這個美意徒具形式,沒有達到教育的意義,實在可惜。 ﹝審稿人/周孟涵﹞

7


看不見的香港 - 關於樓上書店 Invisible HongKong : Upstairs Bookshops 撰文/潘信榮 一般提到香港,想到的不外乎 是購物與美食。80 年代即為東亞重 要金融貿易結點的香港,在 2000 年 推銷城市品牌形象時,仍以「亞洲 的國際都會」為號召,在其網站強 調:「香港不僅為中國的主要城市 之一,更是亞洲國際都會,享有如 北美洲的紐約與歐洲的倫敦一樣的 國際地位」。然而,對於香港的發 展,往往多著墨在資本主義的全球 化,忽略了其背後中國的政治性力 量。對於「看不見的香港」,所指 出的是在這地租極高的城市中,眼 前所見的一切幾乎都為大資本的連 鎖企業所壟斷,為此,一些獨立經 營的小店鋪被迫「步步高升」,隱 匿在水泥叢林之間。藉由對於樓上 鋪的觀察,希望讓讀者認識香港在 高度都市發展下所形成的空間特色 。 正在舉辦讀書會的序言書室(攝影 / 潘信榮)

實現會社的店內部分空間(攝影/潘信榮)

8


社會專題 ISSUE

什麼是樓上書店?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的李子 立表示這種獨立書店(可能包 含藝文展演、書店、咖啡、讀 書會)世界各地都有,但香港 卻甚少是臨街的店面,而常以 「樓上舖」的形式存在舊樓宇 中。除了以隱匿的形式拉低租 金,內容也無所不用其極。像 專賣內地禁書的「人民公社」, 不但附設人民幣兌換,還賣奶 粉和首飾,再以部分的空間做 為咖啡廳。而相較台灣獨立書 店多集中在某些特定文教區, 香港許多則選擇開設在交通及 人潮匯流處,像旺角就有十來 二十家書店。旺角地區的老舊 街區多,樓層也較低,事實上 租金已經比較便宜。序言書室 的店員透露,位在七樓的序言 租金一個月約港幣一萬元(約 15 坪),而在一樓的臨街店鋪 其月租金甚至需要 4 萬港幣。 但也因著樓層高低所形成的租 金差價,也使得小店鋪在市中 心還有一絲生存的機會。此外, 二樓書店作為社會進步的實驗 者,如當年大量引進台灣書籍, 以及近年簡體書的引進,都為 香港累積了不少文化資本。 序言書室的李達寧認為, 香港的賣書市場特別小,閱讀 人口比例非常低,光靠社區的 人根本養不起一家書店。旺角 的特點是它是全香港交通最方 便的地方,因此一些個別社區 養不起的小眾玩意都集中落戶 旺角,書業就是其中之一。小 本經營書店的「爬升」以田園 書店、樂文書店、青文書店為

最早,後與榆林書店共同建構出一個 二樓書店的人文共榮圈,藉著長期的 折扣活動、辦講座、自辦刊物《清文 評論》、獨立出版、辦活動等複合式 的營運,來彌補書業銷售的不足。

獨立書店的反身性 開設在上環的實現會社則表示: 「中上環一直都有很多二手書店和藝 廊。當初是想打進這個文化藝術群體。 可是,本店還是對這現存的群體之保 守性持批判的態度。」也就是說,上 環的藝廊所形成的藝文社區,多是作 為貴婦們閒暇娛樂,單純是上流人士

交流品味的空間。獨立之所以「獨 立」,正是其反身性,帶給保守的 主流社會新的可能。也因此,像是 實現會社這樣的地方便成了組織各 種公民運動的基地,目前就正忙於 香港新界東北開發的議題。對於前 陣子港台發生的抗爭遊行,李達寧 說:「中共之可怕正在於它用盡各 種方法去打壓異己,以新的形式對 香港、台灣,以至其他地區進行殖 民。」新的形式,可以是媒體、經 濟利益、自由行等。不論何者,台 灣與香港都越受其影響。李達寧也 直言香港比台灣惡劣的是不民主的 政治,全為了讓資本家和殖民者 ( 前

9


為英國,今為中共 ) 串通,用國家機 器去打壓公民社會。「所以台灣的 反旺中與我們的反國教才以不同形 式出現。我們是走到政府總部,你 們是走到企業門前。」李達寧如此 說。

多元的樓上空間 近年專注於香港都市研究的藍 逸之也分享了他所觀察到的樓上鋪。 他表示除了樓上書店之外,樓上鋪 以各式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 旺角的信和中心、萬兆中心等,就 像是台北光華商場翻版,除了 3C 產 品之外,早期亦充斥著盜版片、色 情片。位於尖沙嘴的重慶大廈及其 附近的複合式大樓,更是埃及、中 東、印度人事經營廉價旅館的集中 地,以及別具異國特色的服飾店。 大廈外招牌縱橫,內則是賓館、食 肆、商鋪、住宅林立 ,在王家衛的 鏡頭下,則是毒品、黑幫、酒精以 及性的混合體。李子立則談到了原 本太原街的玩具店,小本經營的玩 具店,隨著店鋪租金飆升,不少玩 具店已搬到樓上作為樓上鋪。所幸 賣玩具的都是由熟客捧場居多,唯 獨是外國人到來便容易錯過樓上鋪。 其實不只是香港,其他許多都市也 面臨同樣的問題。像是八零年代的 日本,也因租金的攀升而出現整棟 都是茶店、咖啡店的大樓。而走在 太原街上,很容易想起附近俗稱「喜 帖街」的利東街。昔日立東街是印 刷品門市的集中地,更是因著印喜 帖、製作賀卡而形成的特殊社區。 然而這些獨具特色的社區除了利東 街外,還有茶葉街、海味街等,都 因著政府的重建計劃而消失,現在 甚至連波鞋街都要面對重劃的挑戰。

10

除了資本對於香港空間的影響,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系的 Tommy 更 指出對於香港而言,資本主義邏輯 背後的中國因素。如二○○三年香 港與中國簽定 CEPA 後,中國資金 為尋找安心的避風港,相當快速移 入香港,到處投資房地產,造成香 港房價大幅飆漲。因此,當時兩岸 要簽 ECFA,港資認為相同模式會在 台灣上演。中國對於房地產增值的 利潤若同有相當期待,便會將資金 轉進台灣投資房地產。Tommy 認為 中國以廣大市場當作經濟誘因,不 斷告訴資本家,若是到中國投資將 給予許多好處;另在社會宣傳方面, 更塑造中國強大、了不起等形象, 這跟目前對台灣的模式簡直如法炮 製。

小結 如果街道曾經是市民生活事件 的發生場景,現在的行人更近於過 路人(passer-by),街道只是出發 點與目的地之間的過場。也就是說 行人可行的路徑,愈來愈被規範化 了。規範成兩大角色,一是運輸意 義上的交通物,另一則是消費主義 下的購物狂人。與此相關的空間形 式,前者以行人天橋、有遮蔽的人 行道、地下隧道等形式存在,後者 則以大型商場、徒步區呈現。簡言 之,街道的意義愈趨狹隘,街道喪 失了公共性,以及各種感嘆如:「我 享受找尋那些躲藏在街頭巷尾、埋 伏在壯麗大樓陰影下的細小地方。 很可惜在過去幾年,我注意到這些 地方正逐漸消失。」與香港淵源甚 深的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如此形容。 藉著對於香港樓上鋪的理解,

或許我們可以說樓上鋪,是跳脫 均質化街道景象的解藥。而樓上 書店與其他樓上鋪的差異在於, 直接、明白的指出當代都市空間 的問題。若以傅柯的「異質空間」 作為理解樓上書店的結論,樓上 書店便是在逐漸單一的都市景象 中,讓都市人們還有個角落,看 見城市裡更多的可能性。 (審稿/陳貞蓉、莊程洋)


社會專題 ISSUE

從毀滅到重生 「金煙囪」的影像行動 From Destruction to Rebirth:Video production as social movement in the case of the Golden Chimney 撰文/何思瑩

縱橫交錯的電塔和煙囪,是相伴大林蒲的鄰居。(攝影/陳品君)

2012 年 12 月 21 日,傳聞是馬雅曆法預言的世界 末日。這日記者驅車南下,要探訪一個叫做「大林蒲」 的村莊。這裡,戴奧辛的排放量是台北市的 26 倍,每 天有超過 8000 輛的拖板車呼嘯而過,數百間工廠是她 的鄰居,離民宅最近的煙囪僅距離 150 公尺……。 童話裡,美麗的城堡總在雲霧飄飄、綿綿巒山間遺 世獨立,但被工業區包圍的大林蒲全然相反,縱橫交錯 的煙囪冒出團團黑煙,偶爾,還傳出爆炸。當全台灣都 浸淫在經濟發展的美夢,無人發現、也無人在意這些崩 世地景──大林蒲,早已走向毀滅……。

經濟奇蹟背後 無力抵抗的黑影 大林蒲,隸屬高雄市小港區,原名義為「大樹林」, 是一個沿海農漁聚落,也是過去旗津往南至林園、船隻 往返的驛站,「大林蒲以前可是很風光的!我們有一座 大戲院、四間酒家、五家茶藝館、六間旅社……。」世居 於大林蒲、現任鳳興里里長的洪富賢驕傲地說,他一邊 翻開大林蒲舊時的地圖,一邊用手指在上比劃。「這一 片片全是甘蔗田、稻田,晚上滿滿的都是螢火蟲。院子 曬著金黃色的稻穀粒,我們小孩子最喜歡控土窯,吃甜 甜的地瓜。」人稱「許桑」的許順良,因為叔伯是漁民,

11


所以對蔚藍的大海特別有印象,「小時候會跟著大人到 海邊牽罟、捕魚苗,抓野生的鱔魚,又肥又大,那種熱 鬧景象,如今只能在夢境裡去尋找了。」許桑說。 1950、60 年代,政府推動一系列的國家基礎建設, 包括重工業和能源項目的工程,徵收大林蒲的土地,興 建高雄沿海工業區,當台灣人開始享受經濟奇蹟所帶來 的富庶時,卻是大林蒲居民噩夢的開始。一根根巨大煙 囪和電塔遮蔽層層翠綠的山峰,濛濛的黑煙汙染了純淨 的空氣和水源;祖先留下的田地被鋪上水泥,成為「閒 人勿進」的工廠,而美麗的海岸線被廢棄物和爐渣所填 滿,居民往返市區更因這座「工業叢林」被迫繞道而行。 「以前上課提到十大建設時,我還會很興奮的跟同 學說,大煉鋼廠、造船廠、煉油廠都在我家。但漸漸才 知道他們對家鄉環境的傷害是那麼大。」現就讀高雄餐 旅大學、大林蒲居民 Ben 說。洪富賢也提到,過去曾有 電視節目來鳳林宮出外景,在進入大林蒲的車程中,面 對窗外的工業密林、刺鼻氣味,主持人不可置信地說: 「這裡竟然還有住人喔!」讓他難過得眼淚都快掉下來。 過去依靠傳統農漁業即可自給自足的大林蒲,自然的生 產環境卻因為工業區的進駐而被剝奪,於是大批居民進 入工廠工作,經濟生活越來越依賴工廠。面對頻繁的工 安意外或環境污染,為了保全工作,居民總是選擇噤聲 或遷出,因此大林蒲逐漸衰落,像是一灘沒有希望的死 水。不同於高雄後勁或雲林麥寮面對的是單一企業,包 圍在大林蒲四周,是數以百計的私人工廠和國營企業, 每每發生問題時,居民時常不知該向哪個單位究責。「每 次出了事情各單位總是互推皮球。」洪富賢舉例,每天

被國營企業和各種重工業包圍的大林蒲,就像是一座孤島。 (攝影/陳品君)

12

有上百輛的大貨車轟隆隆的進出,造成嚴重噪音和交通 困擾,但大林蒲的管理方是臨海工業區而非市政府,當 地要求設貨櫃車超速照相機和隔音牆,市府卻撤手不管, 「孤兒還有孤兒院收養,我們是沒有人理、沒有人要的 棄嬰!」 目前大林蒲村莊的三面,分別與中油、中鋼和台電 廠區比鄰,而臨海的那一面原先一直是工廠卸放汙泥、 爐渣和工業廢棄物的地方,如今又被劃為「南星計畫」 區。這裡,市政府規劃推動成「遊艇產業製造專區」、 港務局則預定開發「非鐵金屬倉儲」和「綠能產業工 廠」。大林蒲居民多次陳情,擔心遊艇製造過程的玻璃 纖維會影響空氣品質,築起的水泥圍牆也將人與海永遠 隔離,「這裡是我們唯一一個可以透氣、呼吸乾淨海風 的地方,難道也要被剝奪了嗎?」許桑無奈的說。至於 自 2011 年起便有遷村的傳聞,洪富賢認為那是政商要 讓居民覺得「開發沒關係,反正之後會遷村」的手段。

社區攝影班到老照片攝影展 找回認同與記憶 大林蒲的北邊是紅毛港聚落,2007 年高雄港務局為 了闢建第六號貨櫃碼頭,兩年內急迫而暴力地強制居民 遷村,300 多年歷史的漁村文化、緊密的人際網絡全被 抹滅。自北部回到大林蒲工作的黃耀雄,擔憂故鄉也將 落得同樣處境,決定站出來。「以前我會生氣自己為什 麼生在這麼衰弱、貧窮的地方,但她再怎麼糟都是我的 家,只有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大林蒲,撫慰她、改變她。」 黃耀雄緩緩地說。 2011 年 4 月,黃耀雄提議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 從事影像紀錄工作的海馬小組(現已改為「台灣影音展 演藝術產業工會」),在大林蒲的鳳林國中開設每周一 次的「大林蒲影像班」。課程的安排分為兩部分,靜態 攝影技術的培訓,以及大林蒲在地文史的挖掘與討論。 「宣傳的時候我們都說課程是教拍寵物、男女朋友,避 免談社區會讓大家有政治聯想。」他說「但我們也請了 高雄的文史專家來分享大林蒲過去的故事,學員反應都 非常熱烈。」攝影班開課後第二周,遇上國光石化撤案, 傳言將以大林蒲、鳳鼻頭做為設廠備案,黃耀雄調整課 程,將原先的人物外拍課程改成拍攝在地景物,讓大家 能夠開始思考開發政策和社區的關係。 自台電退休的「許桑」──許順良,一直有玩相機的 嗜好,但主要是拍攝孫子和日常生活照,為了增加攝影


社會專題 ISSUE

一個半月的攝影展。「超商是 24 小時營業,居民在任 何時間進去買瓶飲料,有意無意地就會看到照片。」黃 耀雄笑著回憶當時的情景,「在照片上看到小時候的自 己或以前的同學,就會打電話互相通知、成群結伴來看 很多次,有些人還不甘示弱的再翻出家裡的照片拿來自 己貼。」因為工業發展而衰落、不被國家重視,大林蒲 居民長期缺乏信心,然而透過舊照片的展示,居民有機 會重新凝視村莊的過去,勾起點滴回憶,「我們曾經是 很繁榮、很美麗的!希望讓居民慢慢找回對家鄉的認同, 建立社區的新價值。」他說。

金煙囪電影工作坊 自拍在地故事 一直以高雄橋頭為基地、強調「現地拍攝、現地放 映」的金甘蔗影展,在黃耀雄、影像班學員和海馬小組 的邀請下,決定在 2012 年移師到大林蒲舉辦第七屆的 影展。

黃耀雄成立「大林蒲影像館」部落格,並舉辦攝影班、攝影展等活動, 希望藉由影像為家鄉做點事。(攝影/陳品君)

方面的知識而報名影像班。66 歲的他,看著大林蒲一路 從美麗質樸的村莊,轉變為幽閉、沒有生氣的孤島,從 影像班的在地文史的課程和討論,讓他意識到保存文化 的重要,大林蒲的一景一物如古井、空軍靶場站牌都成 為他拍照的主題。許桑也考察在地文史資料,寫了一首 〈大林蒲之歌〉,並由獨立創作者艸執法譜曲,娓娓道 出大林蒲從古至今的轉變,字字句句載滿了他對故鄉的 愛戀與心疼。 攝影班結束後,黃耀雄、許桑和海馬小組的成員們 更籌畫了「情牽大林蒲、徵求老照片」活動,向鳳林國 中的學生家長們募集舊時照片,在鳳林宮旁的超商舉辦

影展之前,一直和黃耀雄合作的海馬小組成員,現 為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理事長的蕭立峻,希望培 養一支在地團隊參賽,因此在 2011 年 10 月推動了「金 煙囪電影工作坊」,指導居民拿起攝影機,學習拍攝電 影,成員從 15 歲到 66 歲都有。為期兩個月的培訓,沒 有高級的設備,大多只用手機、照相機,但他們都發揮 創意,拍攝了許多與大林蒲環境緊密連結的短片。譬如, 張文如打開窗戶用手機拍下中油不斷爆炸的畫面;陳明 偉提議大家模仿 Visa 卡廣告,在大林蒲的主要地景如煙 囪下、鳳林宮前、工廠門口齊跳舞;楊志平和梁月亮以 脆迪酥比擬一根根無法移除的煙囪、調製 Tiffany Blue 的酒品諷刺被污染的海域……。這些影片雖不講究美學, 卻散發自娛娛人的 Kuso 風格與質樸親切的在地情懷。 「工作坊的每一個成員對大林蒲的了解都不一樣, 可以聽到不同的故事。」工作坊成員楊志平認為,透過 工作坊讓他對大林蒲有更多的認識,「以前騎摩托車 「咻」一聲就過去了,根本不會仔細的去觀察,開始拍 片後才發現原來大林蒲還滿漂亮的,但也會覺得很難過, 為什麼家園被這樣蹂躪?很擔心有一天大林蒲會消失。」 擔任講師的蕭立峻則說,自己在工作坊很多時候不是在 教技術,而是創造一個場域讓大家能聊社區,「因為拍 片是要大家合作的,要一起做就必須一起討論,而構思 一部影片該如何呈現、該包含哪些內容的同時,自然就 會討論到大家對社區想像。」他表示。

13


的國中生舉辦了環境營隊,結訓後三天就碰上中油煉油 廠火警,異常燃燒、排放黑煙。其實這類事件在工業區 層出不窮,以往都被廠方壓下來或受到對方敷衍,地方 媒體也不太報導。但現在不一樣了,具備攝影基礎的學 員們右手拿相機、手機拍下畫面,左手寫陳情案送到環 保局。 環境生命線 0800-066-666、市政府市民萬事通專 線 1999,其實這些都是官方免費陳情窗口,黃耀雄說: 「以前我們打電話去,對方都會敷衍,現在我們會錄影、 會拍照,還會透過網路傳送,這就是很好的證據,也形 成壓力,讓他們不敢推卸責任。」各種投訴管道,包括 如何投書、陳情、舉證等在臉書、部落格和社團內流通。 2011 年沿海南星計畫區內的遊艇產業專區因使用中鋼廢 爐渣填海造陸,造成海水呈現特殊的藍色。因為有居民 檢舉,使得整起事件登上蘋果日報頭版,也讓相關單位 迅速處理。 日後,環保團體形容這起事件為「美麗的錯誤」, 也讓愈來愈多的大林蒲居民理解到,生活在無汙染的環 境是基本權益,只要小蝦米願意發聲、據理力爭,仍能 對抗大鯨魚的勢力。「成立『大林蒲影像館』之後,提 供一個在地居民的交流平台,近來隨身手機與影像器材 不僅廉價且取得容易,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抬頭,附近的 工廠如臨大敵,反映次數多、環保局稽查更賣力,廠商 必須思考,如何做一個不破壞生存環境的好鄰居。」黃 耀雄說。

成立金煙囪文化協進會 自我觀照、對外串聯 人稱「許桑」的許順良是金煙囪協進會成員,世居大林蒲,出門時常攜帶小型攝 影機。(攝影/陳品君)

影像和網路的流通,也讓大林蒲漸漸萌生新的動能。 開設影像班之後,黃耀雄將自己的部落格名稱改為「大 林蒲影像館」,並陸續上傳課程內容、學員的攝影作品 以及張貼社區的故事和新聞,吸引不少瀏覽人次。就在 攝影班進入尾聲時,黃耀雄發現 Facebook 上有人成立 了一個叫做「大林蒲廣場」的社團,同樣也張貼了許多 大林蒲的照片和文章,「有點像是互別苗頭,但我們其 實看了很高興,有人模仿很好。後來我們還跟社團的管 理者約出來見面,就像網友一樣。」他說。

「大林蒲廣場」的社團裡,每天都有居民分享在大 林蒲的生態、環境和社區活動,洪里長和許桑也常常會 將自己拍攝的開發案說明會影片傳上網並引發討論,「大 林蒲廣場」逐漸成為居民的虛擬交流平台。黃耀雄和海 馬小組、電影工作坊的學員、地方藝術家也在 2012 年 年底,成立「金煙囪文化協進會」。「有些居民以為我 們是政府派來協助遷村的,或是有拿回扣,大家都不相 信有人會沒事站出來為地方做事,看到我們拿相機也會 怕。」他表示,因為 1992 年大林蒲居民群起抗爭遭警 力壓制,多達 40 人被判刑的經驗,居民們從此對各類 組織懷抱戒心,一路走來其實壓力很大,「成立協會是 希望能有一個集體的力量來推動,並成為內外意見交流 的窗口,我們登記為在地社團,只限當地人加入。」

2010 年的夏天,黃耀雄和海馬小組也為大林蒲在地

2012 年 9 月,金煙囪文化協進會舉辦了第一屆「大

監督、擾動、集結 影像做為介入的武器

14


社會專題 ISSUE

林蒲國際公害攝影大賞」,邀請大家透過攝影,重新關 照自己居住的環境,收到全國共 115 件作品,最遠來自 馬祖,並將得獎作品集結出版「2013 公害月曆」,讓更 多如大林蒲一樣受害的城鄉能被看見、被閱讀。 金煙囪文化協進會創作的《城市之島》紀錄短片, 入選公視〈我們的島〉的環境短片,而後又入圍 2012 年高雄電影節的國際短片競賽,之後還要參加日本的影 展。黃耀雄也參加台視編劇班的培訓,剛寫出一部大林 蒲的愛情故事,「最大的期待和挑戰是要拍出那種讓從 來不在意環境、也不願意了解的人看得懂的東西。」。 未來,金煙囪文化協進會規畫一年「一支短片、一 齣劇本」,也會再籌辦影像班。曾參與「金煙囪電影工 作坊」的會員楊志平說,「希望可以透過影像創作,讓 外界知道大林蒲這個地方,還有我們被蹂躪的樣子。」 黃耀雄認為,大林蒲的議題很龐雜,面對公害,社區內 沒有法律、環保的專家,大家都還在摸索和嘗試,他擔 心現在就搞起「社會運動」大家會疲憊、退卻。「因為 運動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對內我們創作『影像作品』, 讓居民建立成就感,有興趣參與;對外則提高能見度。」

影像為嘗試 走向重生的契機 採訪告一段落,里長、許桑帶著採訪團隊來看南星 計畫區內的最後一處魚塭(此文撰寫時已被強制拆除)。 夕陽像是一顆巨大渾圓的火球,為綴滿朵朵浮雲的天空、 為粼粼的水面,撒上緋紅的光。煙囪仍舊冒著煙,紅色 的、橘色的、紫色的 ......。在電塔下,小小的屋舍、大大 的廠區也都慢慢亮起了燈,許桑一邊拿起他的小 DV, 一邊對記者說:「你的相機是單眼的,拍起來應該會很 漂亮。」是的,世界末日沒有來,一切靜好,但大林蒲 的明天呢? 許桑說,他一直很想要替大林蒲找到一個「圖騰」, 未必是一個實體,但希望是一個足以代表大林蒲的精神, 能夠將大家團結起來。目前居民的訴求並不是十分明確, 也許是因為這個村莊才剛走出死寂和恐懼,彼此的觀點、 意見還需要更多討論與辯證。金煙囪成雖然這兩年才成 軍,但成員們毅然以影像為嘗試,逐步使地方居民建立 認同、監督工廠、對外發聲,或許這也正是凝聚力量、 走向重生的契機。 (審稿人/陳品君)

金煙囪在大林蒲社區的影像嘗試

時間 2011 年 4 月 -6 月 2011 年 7 月 -9 月 2011 年 8 月 2011 年 10 月 -12 月 2012 年 1 月 2012 年 10 月 2012 年 9 月 -11 月

金煙囪團隊舉辦之活動 大林蒲社區影像班 情牽大林蒲,老照片攝影展 南星計畫青年營 金甘蔗影像人才訓練班 第七屆金甘蔗影展 金煙囪文化協進會成立 2012 大林蒲國際公害攝影大賞比賽 (製表/何思瑩)

15


行南快報

台南 【裝置藝術】土溝農村美術館

【展覽】記憶與想像 - 人與土地紋理間的連結

主題:南藝大社區營造裝置藝術展 時間:2012 年 12 月 16 日至 2013 年 3 月 31 日 地點:台南市後壁區土溝農村美術館 連絡電話:(06)6874505

時間:2013 年 1 月 12 日 ( 六 )-3 月 17 日 ( 日 ) 地點:屏東美術館 201 展區 +202 展區(屏東市 中正路 74 號 08-738-0728)

【畢業公演】《迷局破》

【屏東春漫音樂節系列活動】說書人音樂劇場 - 【大唐盛世 ‧ 李謩傳奇】

主題: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102 級 畢業公演 ( 共四場 ) 時間: 2013 年 3 月 29 日 ( 五 )19:30 2013 年 3 月 30 日 ( 六 )14:30、19:30 2013 年 3 月 31 日 ( 日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票價:350 元 (兩廳院之友 315 元;學生 300 元;早鳥 2013/1/15 前 290 元;四人同行每人 280 元) 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 NUTNdrama102.Maze

高雄 【展覽】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二月最新活動─ 哈瑪 星新濱老街廓【常民美學攝影展】 主題:由新濱街廓居民領先主演,展出家族相簿 的寶貴記憶,為您呈現那個再也回不去的高雄。 時 間:2013 年 02 月 02 日( 六 ) 至 2013 年 04 月 28 日(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8:00(開放參觀) 地點:新濱老街廓每個角落

16

屏東

時間:2013 年 3 月 17 日 ( 日 ) 下午 2 時 30 分 地點: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術館演藝廳(屏東縣 屏東市和平路 427 號 08-765-5852) 票價:250 元(藝術館/兩廳院售票) 【講座】屏東春漫音樂節系列活動》春漫音樂講 座:音樂夢想家 時間:2013 年 3 月 24 日 ( 日 ) 14:30 地點: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術館演藝廳(屏東縣 屏東市和平路 427 號 08-765-5852) 講者:馬世芳、Mary See the Future、屏東人聲 樂團 Sure Singers 索票: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術館 【講座】屏東春漫音樂節系列活動》春漫音樂講 座:玩具鋼琴與音樂創作 時間:2013 年 3 月 31 日 ( 日 ) 下午 2 時 30 分 地點: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術館演藝廳(屏東縣 屏東市和平路 427 號 08-765-5852) 講者:維若妮卡(原名顏慈瑩) 索票: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術館


OUR CHOICES 台東 【展覽】力力溪畔 . 哪吒佑民 - 朝林宮暨屏東布袋 戲流派與藝術特展 時間:2013 年 1 月 8 日 ( 二 )-3 月 31 日 ( 日 ) 早 上 9 時 - 下午 5 時 地點:屏東戲曲故事館(屏東縣潮州鎮建基路 58 號 08-789-3596) 策展人:石光生老師 活動說明:本次展示的主題,即包含朝林宮的三 太子信仰與戲曲中的《哪吒鬧東海》。以三太子 信仰事蹟,結合屏東現有傳統戲曲布袋戲三大流 派發展的特色,於戲曲故事展示的最佳戲劇,即 是民眾耳熟能的《封神榜》故事裏的「哪吒鬧東 海」。 【展覽】在地與他方的力量 時間:2013 年 1 月 12 日 ( 六 )-3 月 31 日 ( 日 ) 地點:屏東美術館 101 展區 +102 展區(屏東市 中正路 74 號 08-738-0728) 展覽簡介:作為屏東美術館的開館展,「在地與 他方的力量」這檔展覽並不將自己的目標單純定 址在屏東地區的人文地理再現,或僅僅著眼於特 定視覺藝術脈絡的清整梳理,而是大膽地邀集臺 灣當代藝術各方優異的創作者們匯流在南方,藉 由彼此作品的相互對話與激盪,一同思索如何在 不同領域的視野交織下,催生真正具有思想推進 性的藝術想像。

【演出】小青蛙劇團 主題:小青蛙劇團童話探險故事系列 ~ 三隻小豬 時間:2013 年 4 月 13 日 ( 六 )19:30 地點: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中心演藝廳 ( 臺東 市南京路 25 號 ) 備 註: 購 票 資 訊 請 洽 兩 廳 院 購 票 系 統 http:// 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 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 D=oK4bYlG1GfzKqCcs2Pvpb 【市集】直接向農夫買─農夫市集 1. 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時間:每月第三個週六 15:00~18:00 地點:固定於鐵花村慢市集擺攤 2.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 時間 ::每週日 08:00~12:00 地點:台東大學校本部外圍牆人行道上 【特別活動】台東史前館特別活動 主題 ::2013《史前探險 life 秀》活動 時間:2013 年 4 月 25 日至 2013 年 4 月 26 日 地點:卑南文化公園 ( 台東市文化公園路 200 號 ) 備註:詳情請見台東史前館網站 h t t p : / / w w w. n m p . g o v. t w / n m p n e w s . php?nt=&newsdetail=1095

【公益活動】「畫癌為愛.讀出希望─捐書分享暨 抗癌小畫家榮獲圓夢助學金系列公益活動」 主辦單位: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主辦 (02-2917-8775) 時間:2013 年 4 月 2 日 ( 二 ) 上午 10 時 ~11 時 地點:屏東縣立鶴聲國中大禮堂(08-752-0591)

17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中國 ( 国 ) Unfolding Disguised China 撰文/施懿倫 中國是什麼?中共是什麼?大陸是什麼?內地又是什麼? 我們往往有著一貫的名字來稱呼其他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西班 牙、美國等等,而面對這僅隔著台灣海峽的的國家卻有著各種各樣,甚至可說 是完全相異的稱呼方式,原因為何?而這些稱號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台灣面對中國,這個看似崛起的大國,光是如何稱呼其名就產生極大的差 異,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來自彼岸的學生、新移民女性,又或是各種政治、經貿、 學術、文化這些彼此日益頻繁的互動交流 ? 我們又該如何更深入了解中國的內 部,那些受盡冤屈而申訴未果的上訴者、還未適應開放後的快速變化就身處艱 難勞動條件的農民工、因為文化存續遭受嚴重威脅而自焚的圖博(西藏)人們, 又或是因為經濟成長而身處高汙染環境的人們,每一個受壓迫卻被忽略在鏡頭 外的每一張臉孔都怵目驚心。 也許我們對於眼前的大國,或是認識太少、抑或是認識不同,近日反媒體 壟斷運動再提出「中國因素」後所引發的熱烈迴響,居然遠不如討論「媒體壟 斷」來的熱烈,或許這正解釋了隔海如隔千里遠,也提醒了我們:是時候了, 讓我們談談中國吧。 本期行南徵稿,我們不如敞開心房來聊聊,你 / 妳所知道的中國。 投稿注意事項: 1. 來稿可附標題,1000 字為上限。 2. 截稿日期:2013 年 3 月 22 日 3. 請投稿者註明:姓名(筆名)、單位(若不方便可不用)、聯絡方式(Email)、 電話、住址 4. 請將稿件寄:praxis.in.south@gmail.com,請勿一稿多投,本刊對來稿有 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由於經費有限,來稿恕不奉酬,經採用者將聯絡 通知並見於紙本及刊物網站、收錄於《行南》資料庫。

讀者投書 行南期待以一個更多元的媒體呈現給所有閱讀者,也希望大家能擁有一塊分享 自身觀察的窗口。一直以來行南想與更多讀者互動,並且提供一平台共同關懷 與記錄留在台灣島嶼人們的所思所想。今後,若你 / 妳也想藉著自己的文字作 為行動的可能,歡迎你們的投書到行南類型如下: 一、新聞 500 至 1000 字,報導你所在之地一切臺灣新的可能。 二、專題 1000 至 3000 字,分享對於社會的觀察與再思考。 我們將在下一期編審會議上共同審理稿件,並由編輯與你 / 妳協談稿件修改事 宜,誠摯邀請大家,分享彼此生命經驗和想法,也歡迎願意與行南有更進一步 互動的你們加入我們!

18

『繼續運動』

行南徵稿

香港社會運動者 以自我研究方式 撰 寫 之 書 籍, 介 紹香港過去一年 部份社會運動與 當 中 討 論。 內 容 貼 近 當 下 時 事, 包括自主生活運 動、 土 地 正 義 運 動、 佔 領 中 環 以 至國民教育爭議 等。 本 書 特 別 之 處在於它不是客 觀第三身的社會 科 學 研 究, 而 是 過來人現身說法。 本書的前一本 可在網上閱讀 http://tinyurl. com/by8f2d9 欲購買者可聯絡: la6307@gmail. com 潘 信 榮, 以及台北唐山書 店、 小 小 書 房。


WANTED:青春的鮮血與腦! 你是關心公共事務的熱血青年嗎?你喜歡觀察與書寫社會動態嗎? 我們徵求青年與稿件!!!我們需要聚焦於南方事物之文章,不論校園、環 境、社會、青年就業等均為撰寫範圍,但也十分歡迎全國與全球議題。可以 把你的碩士或大學報告改寫成短篇新聞稿投稿喔! 人才方面,期待有關懷社會的青年加入我們的行列,具特殊專長如管理、行 銷、公共關係、國際關係、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設計、文學、漫畫、 攝影、資訊……或其他只要有心的青年都歡迎加入! 如不便長期配合,亦可據每期報導作回應,或依本報求稿方針投稿。

親愛的朋友: 我們目前在屏東、高雄、台南、嘉義、雲林、新竹、台北等地的大學以及 書店、咖啡廳發放我們的報紙。,支付我們的印刷以及交通、內部培訓以 及論壇用的開支等。每一期若有餘額,我們會當成下一期的內部基金。 我們提供紙本與電子報的廣告欄位。

捐款方式

捐款徵信

(008) 700-20-050583-2 華南商業銀行 戶名:莊程洋 親愛的捐款人您好: 此帳戶為《行南》暫時帳戶,待《行南文化協會》 成立後,再提供與您《行南文化協會》帳戶。 匯款時,請您註明「指定捐給行南季刊」 匯款後,請寫信到 secretariat.tscpa@gmail.com 讓我們知道您的大名與住址,好寄上刊物,順便讓 行南的伙伴認識您! 如果您想匿名捐款也請註明。謝謝!

2012 11.9 捐款 高淑媛 2000 11.9 捐款 王通煥 1000 11.9 捐款 匿名 500 11.9 捐款 王昭文 1000 11.21 捐款 張鐵志 2000 11.21 1000 12.16 楊志彬 500 12.16 陳惠民 500

2013 1.14 捐款 謝清志 5000 1.31 捐款 蘇世銘 500

19


2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