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目錄 Part
1 1 2 3
Part
2 4 5 6
Part
3 7 8
Part
Part
Part
Part
Part
Part
序曲 BEGINNINGS 人類發展學緒論 An Introduction to Lifespan Development 生命的開端:胎兒期的發展 The Start of Life: Prenatal Development 新生兒的誕生 Birth and the Newborn Infant
1 39 75
嬰幼兒期:形成一生的基礎 INFANCY: FORMING THE FOUNDATIONS OF LIFE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Physical Development in Infancy 嬰幼兒期的認知發展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Infancy 嬰幼兒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Infancy
95 127 157
學齡前期 THE PRESCHOOL YEARS 學齡前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Physic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學齡前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4
兒童中期
9 10
兒童中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Physic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Middle Childhood 兒童中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Middle Childhood
5
青少年期
11 12
青少年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Physic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青少年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6
成年早期
13 14
成年早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Physic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Early Adulthood 成年早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Early Adulthood
7
成年中期
15 16
成年中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Physic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Middle Adulthood 成年中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Middle Adulthood
8
成年晚期
17 18
成年晚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Physic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Late Adulthood 成年晚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Late Adulthood
9
終曲
19
臨終與死亡 Death and Dying
183 215
THE MIDDLE CHILDHOOD YEARS
249 283
ADOLESCENCE
317 347
EARLY ADULTHOOD
377 403
MIDDLE ADULTHOOD
435 465
LATE ADULTHOOD
493 525
ENDINGS
557
細目錄 Part 1 Chapter 1
Chapter
2
序曲 人類發展學緒論
1 •人類發展概論 3 定義生命週期 3 人類發展學的領域範疇 4 對發展的影響 6 重要議題與問題:先天本質與後天培育對發展的影響 6 •人類發展學的理論觀點 10 心理動力學觀點:著重於人的內在 11 行為學觀點:著重可觀察的行為 14 認知學觀點:探討理解力的根源 16 人本觀點:著重人類的獨有特性 18 脈絡觀點:廣闊的發展取向 19 進化觀點:確認人類祖先對行為的貢獻 22 為什麼「究竟哪一種觀點是對的?」是個錯誤的問題 22 •研究方法 24 理論與假說:提出發展相關的問題 25 選擇研究策略:回答問題 25 相關性研究 26 實驗:決定因果關係 29 理論與應用研究:補強性的方法 31 測量發展上的變化 32 倫理與研究 34
生命的開端:胎兒期的發展
39
•最早的發展 41 基因與染色體:生命密碼 41 多胞胎生殖:雙胞胎或多胞胎 42 基因的基礎:特質的混合與配對 42 基因訊息傳遞的範例 43 人類基因圖譜與行為基因:破解基因密碼 46 遺傳與基因疾病:當發展過程出差錯 47 遺傳諮詢:由現存的基因推論未來的發展 48 •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52 環境在決定基因表現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基因型到表現型 52 發展的研究:有多少是先天本質?有多少是後天培育? 54 基因和環境:共存的 56 精神疾病:基因與環境所扮演的角色 60 基因能夠影響環境嗎? 61
•孕期的成長與改變 62 受精:受孕的剎那 62 孕期的階段:發展的開端 63 孕期的環境:發展過程的威脅 66 Chapter
3
新生兒的誕生
75
•出生 76 出生:由胎兒成為新生兒 77 生產方法:醫療與感受權衡後的選擇 79 •生產的合併症 80 早產兒:太快、太小 80 過熟兒:太慢、太大 82 死產和死亡率:過早死亡的悲劇 83 產後憂鬱症:從高度的喜悅到絕望的深淵 84 •天賦異稟的新生兒 85 生理能力:適應新環境的改變 85 知覺能力:體驗世界 87 早期的學習能力 89 社會能力:對他人的反應 90
Part 2 Chapter 4
嬰幼兒期:形成一生的基礎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95
•生長與穩定性 96 生理生長:嬰幼兒期的快速增長 97 神經系統及腦部:發展的基礎 98 整合身體系統:嬰幼兒期的生命週期 102 嬰兒猝死症候群:無法預期的殺手 105 •動作的發展 107 反射:天生的生理技能 107 嬰幼兒期的動作發展:生理發展的里程碑 109 嬰幼兒期的營養:動作發展的能量材料 113 母乳或配方奶? 116 開始吃固體食物:何時及吃什麼? 118 •感官的發展 118 視覺感知:看這個世界 118 聽覺感知:聲音的世界 121 嗅覺與味覺 123 痛覺與觸覺的敏感度 123 多重型態感知:結合各種的感官輸入 125
Chapter
5
嬰幼兒期的認知發展
127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取向 128 皮亞傑理論的關鍵元素 129 感覺運動期:最早的認知發展 130 •認知發展之訊息處理取向 135 編碼、儲存和提取 136 嬰幼兒期的記憶:他們應該記得的…… 138 智力上的個別差異:這個寶寶比別人聰明嗎? 141 •語言的根源 146 語言的基本法則:從聲音到符號 146 語言發展的起源 151 跟孩子說話:對嬰幼兒說的語言 153 Chapter
6
嬰幼兒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157
•養成社交能力的基礎 158 嬰幼兒的情緒:嬰幼兒是否經歷情緒的高低起伏? 158 社會參照:體會他人的感受 163 自我的發展:嬰幼兒知道自己是誰嗎? 164 心智理論:嬰幼兒對他人及自己心智生活的看法 165 •關係的建立 166 依附關係:形成社會性連結 167 產生依附關係:母親與父親的角色 170 嬰幼兒與同儕的交際活動:嬰幼兒間的互動 173 •嬰幼兒的個別差異 175 人格發展:每個嬰幼兒之所以獨特 175 氣質:嬰幼兒行為的穩定度 176 性別:男孩穿藍色,女孩穿粉紅色 178
Part 3 Chapter 7
學齡前期 學齡前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183
•生理成長 185 成長中的身體 185 成長中的大腦 189 動作發展 191 •智力發展 195 皮亞傑運思前期階段 195 認知發展的訊息處理取向 201 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觀點:將文化納入考量 203 •語言與學習的成長 206
語言發展 206 從媒體中學習:電視與網路 209 早期兒童教育:別把學齡前教育只視為預備學習 Chapter
8
學齡前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215
•形成自我意識 216 社會心理發展︰解決衝突 216 學齡前期的自我概念︰思考「自我」 217 種族、族群和性別意識 218 •朋友與家人︰學齡前兒童的社交生活 224 友誼的發展 224 在規則下遊戲︰遊戲活動 225 學齡前兒童的心智理論︰理解他人的思考 228 學齡前兒童的家庭生活 230 有效的教養︰教導想要的行為 230 兒童虐待和心理虐待︰家庭生活的殘酷面 233 韌性︰克服困境 236 •道德發展和攻擊行為 238 發展道德觀念︰跟隨社會中的對與錯 238 學齡前兒童的攻擊與暴力行為:來源與後果 242
Part 4 Chapter 9
兒童中期 兒童中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249
•身體發展 250 不斷成長的身體 251 動作發展 253 兒童中期的身心健康 255 具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257 •智力發展 262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263 兒童中期的訊息處理 264 維果斯基對認知發展和課室教學的研究 266 語言發展:文字的意義 266 •學校教育:兒童中期的基本教育 268 閱讀:學習了解文字代表的意義 268 智力:決定一個人的力量 270 智力基準:區分聰明與不聰明 271 智力比常人低或高:智能不足和資優 276
211
Chapter
10 兒童中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283
•自我的發展 285 兒童中期的社會心理發展 285 了解自己:對於「我是誰?」的新回應 286 自尊:發展出正向或負向的自我觀點 288 道德發展 290 •人際關係:在兒童中期建立友誼 295 友誼的階段:對朋友觀點的改變 295 友誼的個別差異:受歡迎的因素有哪些? 297 校園和網路上的霸凌 300 性別和友誼:兒童中期的性別區隔 301 •家庭和學校:在兒童中期塑造兒童的行為 303 家庭:家庭環境的改變 304 學校:學術的環境 311
Part 5 青少年期 Chapter 11 青少年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317
•身體成熟度 318 青少年期之成長:身體和性方面之快速成熟 319 營養、食物和飲食障礙症:青少年成長的能量來源 324 腦部發展和思考:為認知成長作準備 327 •認知發展與學校教育 329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運用形式運思 329 訊息處理取向:能力上的逐漸轉變 332 自我中心思考:青少年的自我專注 333 學業成就 334 網路世界 336 •青少年的健康威脅 337 非法藥物 338 酒精:使用和濫用 338 菸草:吸菸的危險性 340 性傳染病 342 Chapter
12 青少年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347
•認同:想要問「我是誰?」 349 自我概念與自尊 349 認同的形成:是轉變還是危機? 351 馬西亞之認同發展取向:更新艾瑞克森的觀點 353 宗教與靈性 354
憂鬱與自殺:青少年期的心理困擾 355 •人際關係:家人與朋友 359 家人關係:改變相處的模式 360 同儕關係:歸屬感的重要性 365 受歡迎與一致性 367 想和別人一樣:青少年期的同儕壓力 367 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期的犯罪行為 369 •約會、性行為和青少年懷孕 370 約會:21 世紀的親密關係 370 性行為 371 性向: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 372 青少年懷孕 374
Part 6 成年早期 Chapter 13 成年早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377
•生理發展 379 生理發展、體適能與健康 379 飲食、營養及肥胖:體重控制 381 失能:因應身體的挑戰 382 壓力與因應:面對生活的挑戰 383 •認知發展 388 成年早期的智力發展 389 後形式思維的觀點 389 智力:成年早期有何重要性? 392 •大學:追求高等教育 396 高等教育的人口結構特質 397 大學的適應:回應大學生活的需求 398 性別與大學課業表現 399 Chapter
14 成年早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403
•締造關係:成年早期的親密、喜好及愛情 405 快樂的成分:滿足心理的需求 405 成年期的社會時間 406 親密關係、友誼 407 定義無法定義的:什麼是愛 409 選擇伴侶:真命天子/天女 412 依附型態和激情關係:嬰幼兒期的依附關係是否反映於成年期的兩性關係 型態? 416 •關係的演進 417 同居、婚姻及其他種關係的選擇:成年早期的抉擇 417
為人父母:決定養育孩子 421 單身生活:我想要獨自一個人 424 •工作:選擇和從事一個職業 425 成年早期的認同:工作的角色 425 職業的挑選:選擇一輩子的工作 426 性別與職業選擇:女性的工作 428 為什麼要工作?不只為了賺錢 430
Part 7 成年中期 Chapter 15 成年中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435
•生理發展 437 生理的轉變:生理能力逐漸改變 437 感官:中年的視覺和聽覺 438 反應時間:會變慢卻也沒這麼慢 439 成年中期的性:持續中年的性生活 441 •健康 445 健康和疾病:中年期的起起伏伏 445 A、B 型行為與冠狀動脈心臟病:健康與人格特質的關聯 450 癌症的威脅 452 •認知發展 456 成年期的智力會下降嗎? 456 專業才能的發展:從生手到專家 460 記憶:你應該記住這個 461 Chapter
16 成年中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465
•人格發展 467 成人人格發展的兩個面向:常態危機 vs. 生活事件 467 艾瑞克森的生產 vs. 停滯階段 468 人格上的穩定 vs. 變化 471 •人際關係:中年人的家庭 472 結婚和離婚 473 家庭發展:從住滿人到空巢 477 我當爺爺奶奶了? 480 家庭暴力:被隱藏起來的流行現象 481 •工作與休閒 484 工作與職業:中年期的工作 484 工作的挑戰:對工作的不滿 486 失業:夢想的破滅 486 轉戰及再出發──中年期的職涯 487 休閒時間:除了工作以外的生活 488
Part 8 成年晚期 Chapter 17 成年晚期的生理及認知發展
493 •成年晚期的身體發展 495 老化:迷思與事實 495 老年人的身體轉變 499 反應時間遲緩 501 感官:視覺、聽覺、味覺與嗅覺 503 •成年晚期的健康 505 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生理與心理障礙 505 成年晚期的健康狀況:老化與疾病的關係 509 老年人的性生活:用進廢退 510 解釋老化的理論:為何死亡是無法避免的? 512 延遲老化:科學家是否可找到青春之泉? 514 •成年晚期的認知發展 516 老年人的智力 517 記憶:記得過去之事與現在之事 519 永不嫌遲 522
Chapter
18 成年晚期的社會及人格發展
525 •人格發展與成功老化 527 成年晚期人格之持續或改變 527 成年晚期之年齡階層理論 530 年齡增長會帶來智慧? 532 成功的老化:祕密何在? 533 •成年晚期的日常生活 538 居住安排:成年晚期的住所與空間 538 財務:成年晚期的經濟狀況 541 成年晚期的工作與退休 542 •人際關係:新關係與舊關係 545 成年晚期的婚姻:生病或健康 545 配偶的死亡:變成鰥夫寡婦 548 成年晚期的社交網 549 家人關係:緊密的聯繫 551 老人虐待:出問題的關係 553
Part 9 終曲 Chapter 19 臨終與死亡
557 •人生中的臨終與死亡 559 死亡的定義:決定生命何時終止 559 人生過程所面臨的死亡:死因與反應 560 對死亡的文化差異反應 564 死亡教育能增進對死亡的準備度嗎? 565 •面臨死亡 567 了解死亡的過程:邁向死亡是否有跡可循? 567 選擇如何死亡:「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可行之道嗎? 570 末期病人的照護:死亡的地點 574 •哀傷與悲慟 575 哀悼與喪禮:終禮 575 悲慟與哀傷:至愛者死亡後的調適 577
附錄 附錄一 0 ~ 7 歲生長曲線圖 A-1 附錄二 安寧緩和醫療相關同意書及意願書 附錄三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A-8
名詞索引
I-1
圖表出處
C-1
參考文獻 (請見華杏官網之本書資料頁面)
A-3
廖珍娟
編譯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Physical Development in Infancy
生長與穩定性 •生理生長:嬰幼兒期的快速增長 •神經系統及腦部:發展的基礎 •整合身體系統:嬰幼兒期的生命週期 •嬰兒猝死症候群:無法預期的殺手
動作的發展 •反射:天生的生理技能 •嬰幼兒期的動作發展:生理發展的里程碑 •嬰幼兒期的營養:動作發展的能量材料 •母乳或配方奶? •開始吃固體食物:何時及吃什麼?
感官的發展 •視覺感知:看這個世界 •聽覺感知:聲音的世界 •嗅覺與味覺 •痛覺與觸覺的敏感度 •多重型態感知:結合各種的感官輸入
嬰幼兒期:形成一生的基礎
116
實用人類發展學
母乳或配方奶? Breast or Formula ? 50 年前,若一位母親問小兒科醫師,餵母乳跟配方奶哪一個比較好?她會聽到一個簡 單而且明確的答案:配方奶比較好。約從 1940 年代開始,兒童照顧專家普遍認為餵母奶 是陳舊過時的方法,會讓孩子處於不必要的危險當中。 瓶餵配方奶可以方便父母記錄嬰兒攝取的奶量,確定嬰兒攝取足夠的營養成分。另一 方面,親餵母乳的母親從來無法確定嬰兒喝了多少奶;而使用瓶餵也讓母親能依循專家的 建議,每 4 小時餵一瓶奶的嚴格時間表。 如今,母親們問同樣問題將得到一個非常不同的答案。兒童照顧權威現在認為:對嬰 兒最初 12 個月的生命而言,母乳是最好的食物。母乳不只包含所有成長必須的營養成分, 似乎也提供兒童時期對抗疾病的免疫力,如呼吸道疾病、耳朵感染、腹瀉,以及過敏。與 喝配方奶的嬰兒相比,喝母乳少於 4 個月的嬰兒,感染率降低約 45 %;喝母乳少於 6 個月 的嬰兒,感染率降低約 65 %。母乳比牛奶或配方奶還容易消化,而且方便母親哺餵。甚 至有些證據顯示,母乳可以增進認知成長,使孩子到成人期後有較高智商(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5; Duijts et al., 2010; Julvez et al., 2014) 。
哺餵母乳對母親及孩子的情緒發展也能提供一些好處,大部分有經驗的母親也表示餵 母奶使她們有健康幸福的感覺,同時讓她們與嬰兒建立親密感;這也許是因為母親的腦部 分泌腦內啡(endorphins)所致。喝母奶的嬰兒對母親在哺餵時的觸摸及注視也比較有反 應,嬰兒有這樣的經驗後情緒較為平穩,也易被安撫,這個對彼此的反應可以促成健康的 社會發展 (Gerrish & Mennella, 2000; Zanardo et al., 2001) 。 哺餵母乳也對母親的健康有益。例如研究顯示,哺餵母乳的婦女在停經之前罹患卵巢 癌及乳癌的機率較低。此外,在餵母乳時的荷爾蒙分泌有助於產後子宮的收縮,使身體較 快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這些荷爾蒙也可以抑制排卵,減少(但非排除)懷孕的機會,因
「我忘了提到,我是喝母奶長大的。」
Chapter
4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此有助於與下一個孩子的出生時間保持間隔(Kim et al., 2007; Pearson, Lightman, & Evans, 2011: Kornides & Kitsantas, 2013) 。
哺餵母乳並不是嬰幼兒營養與健康的萬靈丹,數以百萬用配方奶養大的寶寶也不該被 想成是已遭受不可恢復的傷害(最近的研究顯示,餵食含豐富營養成分的配方奶嬰兒比餵 傳統配方奶有較好的認知發展)。但一直以來確定的是,提倡哺餵母乳的團體持續宣傳 「母乳最好(breast is best)」的標語是對的目標,參見下方專欄「從研究到實務」(Auestad et al., 2003; Rabin, 2006; Ludlow et al., 2012) 。
從研究到實務
母乳的科學
鑑於母乳為嬰兒營養主要來源的重要性,您可能認為科學持續仔細檢查母乳的成分以及嬰兒 如何消化和利用母乳。然而一直以來事實並非如此。只有近期研究人員仔細研究母乳,他們發現 母乳的複雜度令人驚奇。 對科學家而言,母乳顯然不僅是食物,若還不夠清楚,自從以前觀察發現,喝母奶的嬰兒比 起喝配方奶的嬰兒有較低的死亡率,母乳在免疫的角色已獲得充分認可。母乳含有稱為寡糖(oligosaccharides)的複合碳水化合物。人類難以消化寡糖,但細菌可以,母乳的角色在於提供人體 腸道中細菌生長的營養,並提供重要的保護功能。結果證明,這些寡糖極具特異性,只有一種細 菌,稱為 B. longum bv. infantis。嬰兒具有消化它們所需的所有酶,使得這種細菌能夠遠超過其他 細菌而居住在嬰兒腸道中。 什麼使得這種細菌如此特別呢?一方面,它吞噬其他細菌,包括潛在的有害病原體,因為它 們不能消化低聚醣,所以很難被抓住;它還 會產生一些物質,選擇性地鼓勵其他益菌生 長 (Ward et al., 2007; Gura, 2014) 。 更近期的研究發現,嬰兒的胃部酸性較 低,酶的含量低於以前所認為的。取而代之 的是,嬰兒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僅限於幾種特 定類型的菌種,而這些都是母乳中發現的菌 種。事實上,配方奶本身提供無活性形式的 一些酶,嬰兒需要消化它,然後使之在胃部 環境中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母乳確保自身 的易消化性。關於「母乳最好」的說法,尚 待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有更多發現。
母乳還是配方奶?雖然嬰兒可從母乳或配方奶中獲得足夠 的營養,但大多數仍認為「母乳最好」。
•早產兒的主要健康風險之一是有害細菌感染,然而 B. longum bv. infantis 的作用卻似乎無法有效 抵禦。對於這樣的情況,你認為是為什麼呢?
117
嬰幼兒期:形成一生的基礎
118
實用人類發展學
開始吃固體食物:何時及吃什麼? Introducing Solid Foods: When and What? 雖然小兒科醫師同意母乳是理想的嬰兒食物,但某些時候嬰兒需要比純母乳更多的營 養。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及美國家庭醫師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建 議,嬰兒可以在 6 個月左右開始進食固體食物,雖然嬰兒到 9 ~ 12 個月大才需要這些食物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3) 。
固體食物是漸進給予,一次一種,方能了解嬰兒的偏好及過敏情形。雖然每個嬰兒的 給予順序有明顯不同,但大部分都是先給麥片, 接著才給果泥;蔬菜及其他食物通常在那之後 才給。 斷奶(weaning)的時間,也就是停止餵母 奶或配方奶的時間,其範圍很大。在發展中的 國家像美國,經常是在嬰兒 3 或 4 個月左右斷 奶;而有些母親可能到孩子 2、3 歲仍持續餵母 乳。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母乳應餵到 12 個月 嬰兒一般在約 4 ~ 6 個月大時開始吃固體食物,並 漸漸嘗試各式各樣的食物。
大左右(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7; Sloan et al., 2008) 。
發想 •若你的朋友很擔心她的小孩到 14 個月還不會走路,而且她所認識的其他寶寶都在 1 歲時開始走路,你會給她什麼建議呢?
感官的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ses
心理學之父其一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嬰兒的世界是不斷成長、吵雜混亂 的(a blooming, buzzing confusion) (James, 1890/1950),他的看法對嗎? 在這個狀況中,詹姆斯的聰明反而讓他錯了。新生兒確實沒辦法如成人般清楚又穩定 的看世界,但隨著其感官及對環境感覺能力的發展,嬰兒逐漸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事實 上,一個充滿愉快知覺的環境能促進嬰兒的成長茁壯。
視覺感知:看這個世界 Visual Perception: Seeing the World 嬰兒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之過程就是感覺及感知。感覺是感官的物理刺激,而感知則是 整頓、解釋、分析,以及整合從感官到腦部的刺激之心智過程。 嬰兒感覺及感知能力的相關研究,挑戰研究者的設計才華。如我們所見,研究者發展
感覺(sensation):感官的物理刺激。 感知(perception):整頓、解釋、分析,以及整合從感官到腦部的刺激之心智過程。
Chapter
4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許多的研究過程,來了解感覺與感知的各種範疇。 例如:從李俊出生開始,每個見到他的人都覺得 他專注看著他們,他的視線似乎能與訪客的眼睛 對上,深情的看著對方的臉。 事實上,李俊的視力有多好呢?他對他的周 遭能確實理解些什麼呢?還滿多的,至少非常接 近真實環境。根據部分估計,新生兒的視覺距離 範圍為 20/200 ~ 20/600,這個意思是嬰兒只能正確 看到離自己 20 呎 (編按:約 6.1 公尺) 的物體,而成 人正常能正確看到離自己 200 ~ 600 呎(編按:約 61 ~ 183 公尺) 的物體 (Haith, 1991) 。
這些數字表示嬰兒的視力範圍是平均成人視 力的 1/10 ~ 1/3。這不算太差,實際上,新生兒視 力的距離敏銳度和許多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的成人 未矯正視力差不多(假如你戴眼鏡或隱形眼鏡, 把眼鏡拿掉時,可感覺嬰兒看見的這個世界)。 此外,嬰兒的視覺距離敏銳力漸漸增加,6 個月大 時,平均嬰兒的視力已是 20/20──換句話說,已
雖然嬰兒的視力不如一般成年人,但新生兒視力 與許多戴眼鏡或隱形眼鏡成年人的未矯正視力有 相當的距離敏感度。
與成人的視力相當 (Cavallini, Fazzi & Viviani, 2002; Corrow et al., 2012) 。 其他的視覺能力迅速增長。例如,結合兩眼視力以得知物體深度及動作的能力,即 「雙眼視覺(binocular vision)」,大約 14 週左右才能做到,在這個時間之前,嬰兒無法 整合雙眼訊息。
深度知覺 深度知覺是相當有用的能力,幫助嬰兒辨識深度以避免跌倒。發展學家吉布森(Eleanor Gibson)及沃克(Richard Walk)(1960)的一個古典研究:把嬰幼兒放在一個厚玻璃平臺 上,一半的玻璃平臺下面是棋盤樣的圖型,使嬰兒看似處在穩定的地板上;然而到玻璃平 臺的中間時,底下的棋盤圖型突然降低幾呎,形成一個明顯的「視覺懸崖(visual cliff)」。 吉布森及沃克探討的問題是:當媽媽呼喚寶寶時,寶寶是否願意爬過這個懸崖(圖 4-9)。 結果很清楚,研究中大部分 6 ~ 14 個月大的嬰幼兒無法被哄誘而越過這個可見的懸 崖。很顯然大部分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發展出對深度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這個實驗並無 法正確地指出深度感知出現的時間點,因為只有已學會爬行的嬰幼兒才能受測。但在其他 實驗中,使 2 ~ 3 個月的嬰兒俯臥在地板上、視覺懸崖上兩種位置,亦有心跳速率上的明 顯差異 (Campos, Langer, & Krowitz, 1970; Kretch & Adolph, 2013; Adolph, Kretch, & LoBue, 2014) 。然而, 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些發現無法使人確定嬰幼兒的反應是針對深度本身,或只是因為視覺 刺激,即從沒有深度移動到有深度時所產生的反應。
119
嬰幼兒期:形成一生的基礎
120
實用人類發展學
圖 4-9
視覺懸崖
「視覺懸崖」實驗在測試嬰幼兒對深度的感知。大部分 6 ~ 14 個月大的寶寶無法被哄誘而越過這個明顯 下降好幾呎的懸崖。
視覺偏好 嬰幼兒也表現出清楚的視覺偏好,且從出生後就可 看出。若讓嬰兒選擇,嬰兒比較喜歡觀看有圖形的刺激, 而比較不喜歡看簡單的刺激(圖 4-10)。我們如何得知 呢?發展心理學家范茲(Robert Fantz)(1963)創造一個 古典測試:建立一個房間讓嬰兒仰臥在床上,眼睛注視 著上方成對的圖案刺激。范茲藉由觀察嬰兒眼睛裡反射 的影像,進而確定嬰兒在注視哪一個圖案刺激。 范茲的成果成為許多嬰兒偏好研究的動力,這些研 究大部分提出的重要結論是:嬰兒之天生遺傳就已被事 先設計比較喜歡某種特別的刺激。例如,出生後嬰兒就 能表現出對某些顏色、形狀及輪廓的不同偏好,嬰兒比 較喜歡彎曲線,不喜歡直線;比較喜歡看三度空間,而 不喜歡看二度空間;比較喜歡看人的臉孔,而不喜歡看 非人類的臉孔。這些能力反映其腦部高度分化細胞的存 在,而 能 夠 對 特 定 圖 案、方 向、形 狀 及 動 向 產 生 反 應 (Hubel & Wiesel, 2004; Kellman & Arterberry, 2006; Gliga et al., 2009) 。
圖 4-10
視覺偏好複雜性
在一古典實驗中,研究者范茲發現 2、 3 個月大左右的嬰兒比較喜歡看複雜的 刺激,而不喜歡看簡單的刺激。
資料來源:修改自 Fantz, 1961.
Chapter
4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遺傳並非嬰兒視覺偏好的唯一決定因素。出生後幾小時的嬰兒就已經比較偏好母親的 臉,而不是其他人的臉孔。同樣地,在 6 ~ 9 個月,嬰兒對辨識臉孔就又熟練得多,而對 非人類的臉孔辨識能力則較弱(圖 4-11)。這些研究發現亦提供遺傳和環境的經驗如何交 織在一起,以決定嬰兒能力的證據 (Ramsey-Rennels & Langlois, 2006; Valenti, 2006; Quinn et al., 2008; Otsuka et al., 2012) 。
圖 4-11
辨識臉孔
研究使用的臉孔範例,發現 6 個月大的嬰兒對人類和猴子 的臉孔之辨識能力差不多,而 9 個月大的嬰兒則較能辨識 人臉,較不能辨識猴子的臉。
資料來源:Pascalis, de Haan, & Nelson, 2002, p. 1322.
聽覺感知:聲音的世界 Auditory Perception: The World of Sound 為什麼母親唱的催眠曲有助於安撫哭泣、躁動的嬰兒?當我們探討嬰幼兒在聽覺方面 的能力時,可以發現某些線索。 嬰兒從出生就會聽──甚至更早之前。如第 2 章所提,聽的能力在產前就已開始,甚 至在子宮裡,胎兒對母親身體外面的聲音也會產生反應。此外,嬰兒天生就對特定聲音的 組合有偏好 (Trehub, 2003; Pundir et al., 2012) 。 因為寶寶在出生之前就曾有某些練習,所以出生後已具備很適當的聽覺能力並不奇 怪。而且嬰幼兒對某些極高及極低頻率的聲音比成人還敏感──這種敏感度在 2 歲前似乎 會漸漸增加。另一方面,嬰幼兒對中度範圍頻率的聲音比成人還不敏感,然而最終他們對 中頻率聲音的聽覺能力會改善 (Fernald, 2001; Lee & Kisilevsky, 2014) 。雖然可能與神經系統的成 熟有關,但究竟為何嬰兒期對中頻率聲音敏感度會進步,並不完全清楚。更令人迷惑的 是,為何孩童聽極高及極低頻率聲音的能力在嬰兒期之後會漸漸降低呢?其一的解釋可能 是:外在噪音增大,降低對極端範圍的聽覺能力 (Trehub et al., 1989; Stewart & Lehman, 2003) 。
聲源判別 除了偵測聲音的能力之外,嬰幼兒為了有效的聽聲音,仍需要幾種其他的能力。例 如,「聲源判別(sound localization)」的能力讓我們得以正確指出聲音來源的方向。與成 人相較,嬰幼兒執行這項任務有輕微的障礙,因為有效尋找聲音的位置需要分辨出聲音傳 達到兩隻耳朵之時間的微小差異:若是我們的右耳第一次聽到聲音,則告訴我們聲音的來 源是在右邊。因為嬰幼兒的頭比成人還小,所以聲音抵達兩個耳朵的時間差異會小於成人 的差異,因此他們很難判斷聲音來源的方向。
121
嬰幼兒期:形成一生的基礎
122
實用人類發展學
儘管嬰幼兒頭部較小可能限制聲源判別的能力,但寶寶尋找聲音位置的能力實際上出 生時就已發展得相當好,在 1 歲大時就達到成人的程度。有趣的是,他們的進步並不穩 定:雖然不知道原因,但研究顯示尋找聲音位置的精準度在出生後 2 個月內漸漸降低,然 後再開始增加 (Clifton, 1992; Litovsky & Ashmead, 1997; Fenwick & Morrongiello, 1998) 。
聲音辨別 嬰兒能辨別不同聲音的型態及特性。例如,6 個月大的嬰兒能聽出 6 個音階內的曲調。 他們也會對發聲的鍵盤有反應。總之,聽爸爸媽媽所唱的催眠曲時,他們的耳朵已經很靈 敏 (Phillips-Silver & Trainor, 2005; Masataka, 2006; Trehub & Hannon, 2009) 。 對寶寶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小嬰兒已經會精細分辨聲音,這對他們往後的語言理解能 力很重要 (Bijeljac-Babic, Bertoncini, & Mehler, 1993; Gervain et al., 2008) 。例如,一個研究中,一群 1 ~ 4 個月大嬰兒,在他們每次吸吮乳頭時播放聲音「巴(ba)」 (Eimas et al., 1971) 。一開 始,這個聲音讓他們很感興趣,並會吸吮更用力。很快地,他們適應這個聲音後(經由稱 為「熟習」的過程,見第 3 章討論),吸吮就不再特別用力。當實驗者改變播放聲音為 「帕(pa)」,嬰兒立刻表現出新的興趣,再次用力吸吮。結論是:1 個月大的嬰兒能夠 分辨兩種類似的聲音 (Miller & Eimas, 1995) 。
語言與說話者的區別 更有趣的是,小嬰兒能夠區別不同語言的分別。到了 4 個半月大時,嬰兒能在類似的 發音中,聽出自己的名字。到 5 個月大時,即使兩種語言在韻律、音節相似,他們也能識 別出英語與西班牙語的差別。某些證據顯示,甚至 2 天大的嬰兒就會表現出對他們周圍講 的語言有所認識 (Rivera-Gaziola, Silva-Pereyra, & Kuhl, 2005; Kuhl, 2006; Palmer et al., 2012; Chonchaiya et al., 2013) 。
因為嬰兒已有能力識別語言的差異,所以嬰兒能夠依據聲音識別不同的人並不令人驚 奇。嬰兒早期對某些聲音會表現出明顯的偏好,例如在嬰兒吸吮乳頭的同時,播放一個人 講故事的聲音,研究發現,當播放母親講故事的聲音時,嬰兒的吸吮時間顯著長於播放其 他陌生人講故事的聲音 (DeCasper & Fifer, 1980; Fifer, 1987) 。 這個偏好是如何產生的呢?有一種假設認為產前暴露於母親的聲音是主要的關鍵,有 研究者支持此推論觀點,指出與其他男性的聲音比較時,新生兒對父親的聲音並沒有表現 出偏好。此外,新生兒喜歡聽媽媽唱的曲子,而這些曲子在出生之前並沒有唱給他聽過─ ─雖然胎兒在子宮裡聽到的聲音透過羊水而變得低沉,但產前暴露於母親的聲音中,仍有 助於塑造嬰兒的聽覺偏好 (DeCasper & Prescott, 1984; Vouloumanos & Werker, 2007; Kisilevsky et al., 2009; Jardri et al., 2012) 。
Chapter
4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嗅覺與味覺 Smell and Taste 嗅覺 當嬰兒聞到腐敗的蛋時反應是什麼呢?很像大人的 反應──皺鼻子,一般看起來不太高興。然而,聞香蕉 及奶油的味道則會讓嬰兒產生愉快的反應 (Steiner, 1979; Pomares, Schirrer, & Abadie, 2002) 。
嗅覺的感官發展得非常好,即便是非常小的嬰兒, 某些 12 ~ 18 天大的嬰兒就能只依嗅覺聞出媽媽的味道。 例如:讓嬰兒嗅聞前一晚戴在成人手臂下的紗布墊味 道,結果餵母奶的嬰兒能夠識別出媽媽的味道。然而, 不是所有嬰兒都有此識別的能力,瓶餵的嬰兒就辨別不 出來。此外,餵母奶及瓶餵的嬰兒都無法單憑味道辨認 出 他們的 父親 (Mizuno & Ueda, 2004; Allam, Marlier, & Schaal, 2006; Lipsitt & Rovee-Collier, 2012) 。
嬰兒對嗅覺的靈敏度很高,可以光靠嗅 覺就辨認出母親。
味覺 嬰兒似乎天生就喜好甜味(甚至在他們長牙之前!),而且嚐某些苦的東西時會表現 出厭惡的表情。把甜的液體放在很小的嬰兒的舌頭上時,嬰兒會露出微笑;假如奶瓶內有 甜的東西,嬰兒會更努力的吸吮。因為母奶有甜味,所以可能這個偏好是我們保留的遺傳 進化部分:比起不喜歡甜味的嬰兒,喜好甜味的嬰兒較能攝取足夠的營養並且較能生存 (Steiner, 1979; Rosenstein & Oster, 1988; Porges, Lipsitt, & Lewis, 1993) 。
當嬰兒還在子宮內時,嬰兒會根據母親攝取的食物味道來發展味覺偏好。例如:研究 發現懷孕時喝紅蘿蔔汁的孕婦,生出的寶寶在嬰兒期時也比較偏愛紅蘿蔔的味道 (Mennella, Jagnow,& Beauchamp, 2001) 。
痛覺與觸覺的敏感度 Sensitivity to Pain and Touch 伊萊 8 天大時,他接受傳統猶太例行儀式的割包皮手術。當他依偎在父親的臂彎,他陰 莖上的包皮已經被割掉。雖然伊萊的尖叫在焦慮的父母看來似乎很疼痛,但他很快安定下來 並且睡著了。其他觀看儀式的人向伊萊的父母保證,這個年齡的嬰兒不會感受到疼痛,至少 感受到的方式跟成人不同。 伊萊的親戚說:「小嬰兒不會痛」是正確的嗎?過去許多醫療執業者可能同意這個看 法。因為他們假定嬰兒並未真正覺得疼痛,許多醫師例行的醫療處置步驟,甚至是一些手 術,並沒有使用止痛或麻醉劑。他們都認為使用麻醉劑的危險性大過小嬰兒可能經歷的疼 痛。
123
嬰幼兒期:形成一生的基礎
124
實用人類發展學
嬰兒痛覺的現代觀點 如今,大家普遍認為嬰兒一生下來就能感受到疼痛。顯然沒有人能確信孩童的疼痛經 驗與成人是否相似,就像我們也不可能了解同樣是成人的朋友說頭痛時,他是否與我們自 己頭痛時一樣的痛。就我們所知,疼痛會造成嬰兒不適。當嬰兒受傷疼痛時,他們心跳加 速、流汗,會有不舒服的臉部表情,並且改變哭泣的音調及強度 (Kohut & Riddell, 2009; Rodkey & Riddell, 2013; Pölkki et al., 2014) 。
對於疼痛的反應似乎也隨年齡有不同的發展,例如:被扎足跟血檢驗血液的嬰兒會有 痛苦的反應,但要花幾秒鐘才會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在幾個月之後,同樣的扎足跟血步 驟則產生許多即時的反應。嬰兒延緩產生疼痛的反應可能是因為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末完 全發展,而使訊息的傳達較為緩慢 (Anand & Hickey, 1992; Axia, Bonichini, & Benini, 1995; Puchalski & Hummel, 2002) 。
以老鼠為對象的研究顯示:嬰兒期暴露於疼痛中,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的重新連 結,因而到成人期時對疼痛會較為敏感。研究發現指出經歷過疼痛的醫療處置及檢查的嬰 兒,長大後對疼痛可能會特別敏感 (Ruda et al., 2000; Taddio et al., 2002; Ozawa et al., 2011) 。 因應支持嬰兒經歷的疼痛可能帶來長遠的影響,現今醫療專家贊同,即使是小嬰兒接 受手術,也需使用麻醉劑及止痛劑。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陳述,止痛藥適合大部分型 態的手術──包括包皮環切術 (Sato et al., 2007; Urso, 2007; Yamada et al., 2008; Lago, Allegro, & Heun, 2014) 。
對觸摸的反應 要引起嬰兒的注意,當然不需要拿針刺痛他。即使是最小的嬰兒,也對輕柔的觸摸有 反應,像是舒適的愛撫能夠讓哭泣、躁動的嬰兒安靜下來(Hertenstein & Campos, 2001; Hertenstein, 2002; Gitto et al., 2012) 。
觸覺是新生兒最高度發展的感官系統,也是第一個發展的感官。研究證據顯示,受孕 後 32 週,胎兒全身已具有敏感的觸覺。此外,嬰兒出生時已出現一些基本的反射,像尋 乳反射需要對觸覺具敏感度才能產 生:嬰兒為了主動尋找乳頭吸吮, 一定要能感受到嘴巴附近有觸覺刺 激 (Haith, 1986; Field, 2014) 。 嬰兒在觸覺方面的能力特別有 助於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某些理論 學家提出孩子是藉由觸摸來取得這 個世界的訊息。6 個月大的嬰兒幾乎 會把任何物體放到嘴巴,顯然是從 口中對物體的感覺來取得物體形態 的資料 (Ruff, 1989) 。
觸覺是新生兒最高度發展的感官之一。
Chapter
4
嬰幼兒期的生理發展
此外,正如第 3 章的討論,觸摸在一個有機體未來的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觸 摸能引發複雜的化學反應來協助嬰兒的生存。例如,輕柔的按摩會刺激嬰兒腦部產生某些 化學物質,以刺激嬰兒成長。觸覺與社會發展也有關聯性。事實上,緩慢、溫柔的觸摸似 乎會使腦部激起正向的反應 (Diego et al., 2007; Gordon, 2013; Ludwig & Field, 2014) 。
多重型態感知:結合各種的感官輸入 Multimodal Perception: Combining Individual Sensory Inputs 當艾瑞克 7 個月大時,他的祖父母送給他一個會發出吱嘎聲的橡皮娃娃,他一看到這個 娃娃就伸手要拿它,他的手抓住這個娃娃,當它發出吱嘎聲時,他仔細地在聽,似乎很高興 得到這個禮物。 思考艾瑞克對這個娃娃的反應方法之一,就是把焦點放在個別的感官上:對艾瑞克而 言,這個娃娃看起來如何?抓在手中時的感覺如何?聽起來如何?這些便引領出嬰兒期的 感覺與感知研究。 讓我們考慮其他的方法:我們可以檢查這些不 同的感官反應是如何彼此整合在一起。我們考量的 是這些反應如何共同運作且結合起來,最後產生艾 瑞克的反應,而不去看個別的感官。這樣的多重型 態感知取向為考量各個不同的感官系統所收集的訊
提問
人若生下來就沒有使用某一項 感官,則其他感官往往會發展出不 尋常的能力。健康照護人員能做什 麼來幫助缺乏某一感官能力的嬰兒 呢?
息,是如何整合及協調(Farzin, Charles, & Rivera, 2009)。 雖然多重型態感知取向在研究嬰兒如何透過感官了解世界方面有所新意,但這個方法 對感覺與感知的發展提出一些基本的問題。例如,某些研究者認為嬰兒的感覺剛開始就彼 此整合,而也有研究者主張嬰兒的感官系統原本是分開的,是腦部發展導致整合的增加 (Lickliter & Bahrick, 2000; Lewkowicz, 2002; Flom & Bahrick, 2007) 。
我們還不知道哪一個觀點正確。無論如何,嬰兒在早期確實能藉由一項感官所獲得的 有關資訊,與另一個感官的資訊連結在一起。例如,1 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藉由視覺來辨識 他們先前拿進嘴中的物體 (Steri & Spelke, 1988) 。很顯然地,在出生 1 個月時,某些感官間 已經具備交流的管道。 嬰兒多重型態感知能力展現其在感知能力上的複雜性,而且整個嬰兒期此複雜性都將 持續增長。這些感知的成長會經由嬰兒的「示能」而增長,取決於外在情況或刺激給予的 可能性。例如:嬰兒學到當走下傾斜的路面時,可能會有跌倒的危險──即傾斜的路面足 以「示能」跌倒的可能性,這對嬰兒從爬行轉變到走路時是很重要的知識。相似的情況, 嬰兒知道物體有不同的形狀:假如沒有正確抓握住,會從手上滑掉。例如:艾瑞克正在學 習他的玩具所「示能」的有哪些:他可以抓住玩具並用力擠它、聽它發出吱嘎聲,甚至如 果長牙的話,他能舒服的咀嚼它 (Wilcox et al., 2007; Huang, 2012; Rocha et al., 2013) 。 多重型態感知取向(multimodal approach to perception):考量由各個不同的感官系統所收集的訊息,如何被整 合及協調之取向。 示能(affordance):外在情況或刺激所提供(示能)的可能行動,又稱環境賦使、直觀功能。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