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醫護理學

Page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 張曼玲、陳麗麗 …… 1 中醫護理的起源與演進 …………………… 3 一、中醫護理的起源

……………………… 3

二、中醫護理的形成與演進 三、中醫護理之發展近況 第二節

……………… 3 ………………… 7

台灣地區中醫護理相關法規與公共政策 … 11 一、中醫護理行政法規體系

……………… 11

二、中醫醫療及護理之相關行為法規

…… 13

三、台灣地區「中醫護理」公共政策之 進展與現況 第三節

…………………………… 16

中醫護理理論哲理 ………………………… 19 一、中醫護理思想淵源

…………………… 19

二、中醫護理相關的主要概念

第二章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節

…………… 王純娟

…………… 21 …………

23

陰陽五行學說 ……………………………… 25 一、陰陽學說 ……………………………… 25 二、五行學說 ……………………………… 27

第二節

第三節

臟腑學說 …………………………………… 30 一、五臟的生理功能

……………………… 31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

……………………… 36

三、臟腑之間的關係

……………………… 37

氣血津液學說 ……………………………… 38


一、氣

……………………………………… 39

二、血

……………………………………… 41

三、津液

…………………………………… 42

四、氣、血、津液的相互關係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 42

經絡學說 …………………………………… 43 一、經絡系統的組成

……………………… 44

二、經絡的生理功能

……………………… 45

三、經絡學說的應用

……………………… 45

體質學說 …………………………………… 46 一、體質學說的內容

……………………… 46

二、體質學說的應用

……………………… 49

病因與病機 ………………………………… 50 一、病因

…………………………………… 50

二、病機

…………………………………… 53

治療原則 …………………………………… 54 一、治病求本 ……………………………… 55 二、標本緩急 ……………………………… 55 三、扶正袪邪 ……………………………… 55 四、正治與反治

…………………………… 56

五、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六、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第三章

中醫診斷學 第一節

……………… 57 ………………… 58

………………… 王純娟

…………… 59

四診──望、聞、問、切 ………………… 61 一、望診

…………………………………… 61

二、聞診

…………………………………… 67


第二節

三、問診

…………………………………… 68

四、切診

…………………………………… 73

辨證

………………………………………… 77

一、八綱辨證 ……………………………… 78 二、氣血辨證 ……………………………… 82 三、臟腑辨證 ……………………………… 84 四、六經辨證 ……………………………… 90 五、衛氣營血辨證

………………………… 91

六、病因辨證 ……………………………… 93

第四章

中藥學與方劑學 第一節

………… 王純娟、林君黛 …… 95

中藥的藥性 ………………………………… 97 一、四氣

…………………………………… 97

二、五味

…………………………………… 98

三、升降浮沉 …………………………… 100

第二節

四、歸經

………………………………… 102

五、毒性

………………………………… 102

藥物的應用 ……………………………… 103 一、中醫用藥方法

……………………… 103

二、配伍

………………………………… 105

三、方劑

………………………………… 107

四、中藥常見的劑型與用法 五、湯劑的煎煮法 六、用藥之禁忌

…………… 108

………………………

111

………………………… 113

七、中藥不良反應及常見的解毒中草藥

114


第五章

中醫食膳學

………………… 王純娟、陳麗麗 … 117

第一節

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性 …………………… 119

第二節

中醫食膳療護的特點 …………………… 120 一、預防勝於治療

……………………… 120

二、辨證配膳 …………………………… 120 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膳食 四、辨解食膳性味,貴在調和 第三節

………… 121

飲食宜忌 ………………………………… 123 一、依體質、季節、地域之飲食宜忌 二、依病證之飲食宜忌

第五節

… 123

………………… 124

三、服用藥物的飲食宜忌 第四節

…… 121

……………… 126

常用食物性味、功能及主冶 …………… 127 一、穀豆類

……………………………… 127

二、蔬菜類

……………………………… 128

三、水果類

……………………………… 130

四、畜禽類

……………………………… 131

五、水產類

……………………………… 132

食膳療方及使用注意事項 ……………… 133 一、解表類藥膳

………………………… 133

二、清熱類藥膳

………………………… 134

三、瀉下類藥膳

………………………… 135

四、溫裏類藥膳

………………………… 137

五、袪風溼類藥膳

……………………… 138

六、利水除溼類藥膳

…………………… 139

七、化痰止咳類藥膳

…………………… 140

八 、消食類藥膳 ………………………… 142


九 、理氣類藥膳 ………………………… 143 十 、活血化瘀類藥膳

…………………… 144

十一、止血類藥膳劑

…………………… 146

十二、安神類藥膳

……………………… 147

十三、平肝潛陽類藥膳

第六章

十四、固澀類藥膳

……………………… 149

十五、補益類藥膳

……………………… 151

中醫護理特色及其應用 第一節

………………… 148

……… 陳麗麗…

155

中醫護理特色 …………………………… 157 一、整體性護理

………………………… 157

二、辨證施護 …………………………… 158 三、預防保健護理 第二節

……………………… 160

中醫護理特色之應用 …………………… 164 一、應用於護理過程

…………………… 164

二、以痛經為例說明辨證施護過程 三、常見辨證分型的護理原則

第七章

中醫常規護理 第一節

………… 171

……………… 陳麗麗、林君黛 … 177

病情觀察 ………………………………… 179 一、護理觀察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 166

……………… 179

二、護理觀察方法

……………………… 180

三、護理觀察內容

……………………… 180

生活起居護理 …………………………… 181 一、環境衛生護理

……………………… 181

二、個人衛生護理

……………………… 182


三、生活作息護理 第三節

……………………… 183

服藥護理 ………………………………… 184 一、護理人員在中藥治療之角色 二、中藥的給藥途徑及其護理

……… 184 ………… 186

三、用藥八法及其護理

………………… 188

四、服藥時的飲食護理

………………… 191

五、中西藥聯合應用之護理 六、中藥不良反應的護理

…………… 192 ……………… 193

第四節

食膳護理 ………………………………… 194

第五節

情志護理 ………………………………… 197 一、影響情志變化的因素

……………… 198

二、情志與健康 ………………………… 200

第六節

三、情志護理的原則

…………………… 202

四、情志護理的方法

…………………… 203

醫學氣功護理 …………………………… 205 一、何謂醫學氣功 二、醫學氣功的作用

……………………… 205 …………………… 206

三、練習氣功之基本要領

……………… 206

四、練習氣功的基本方法

……………… 207

五、練習氣功的反應

…………………… 208

六、練習氣功異常反應之處理 七、練習氣功的護理事項 第七節

………… 208

……………… 208

中醫護理記錄 …………………………… 210 一、中醫護理記錄的重要性及用途

…… 210

二、中醫護理記錄原則及注意事項

…… 210

三、中醫護理記錄種類及內容

………… 211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陳麗麗、林君黛

221

第一節

資料收集技巧──四診評估法

………… 223

第二節

針刺法及其護理 ………………………… 231

第三節

電針法及其護理 ………………………… 248

第四節

耳穴埋豆法及其護理 …………………… 255

第五節

灸法及其護理 …………………………… 272

第六節

推拿法(含小兒推拿)及其護理

第七節

拔罐法及其護理 ………………………… 299

第八節

刮痧法及其護理 ………………………… 309

第九節

藥物外治法及其護理 …………………… 315

……… 285

一、敷藥法及其護理

…………………… 316

二、貼藥法及其護理

…………………… 324

三、藥熨法及其護理

…………………… 328

四、薰洗法及其護理

…………………… 334

…………………………………………………………… 341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常用中藥集

……………………………… 342

附錄二

常用藥方集

……………………………… 361

……………………………………………………………… 369


八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作者 ■ 陳麗麗、林君黛】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資料收集技巧──四診評估法 針刺法及其護理 電針法及其護理 耳穴埋豆法及其護理 灸法及其護理 推拿法(含小兒推拿)及其護理 拔罐法及其護理 刮痧法及其護理 藥物外治法及其護理 敷藥法及其護理 貼藥法及其護理 藥熨法及其護理 薰洗法及其護理


222

讀完本章後,讀者能夠: 知道四診資料收集的目的、技巧、步驟、注意事項與內容。 了解針刺法、電針治療法、耳穴治療法及灸法在治療疾病 及養生保健的功用、適用範圍與注意事項。 說出針刺法、電針治療法護理之目的、使用之各種針具及 電子儀器等用物、操作步驟及護理要點。 知道針刺異常情況之預防與護理。 認識耳穴分布、作用、耳穴定位方法及功能。 說出耳穴埋豆護理之目的、適用範圍、用物、注意事項、 步驟及護理要點。 說出施灸的材料、方法及作用、護理之目的、適用範圍、 用物、步驟、護理的要點與注意事項。 了解推拿法(小兒推拿)在治療疾病及養生保健方面的功用 、推拿之基本手法、適用範圍、用物、步驟、護理要點與 注意事項。 了解拔罐法及刮痧法在治療疾病及養生保健方面的作用機 轉及其適用範圍、用物、步驟、護理要點與注意事項。 了解外治法在治療疾病及養生保健方面的功用、常用之藥 物、劑型及適用範圍。 說出各種外治法護理需準備之用物、護理的步驟與要點, 並正確執行外治法之各項技術。


第八章

第一節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23

資料收集技巧──四診評估法

一 概述 四診評估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資料收集方法(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簡稱「四診(Four Diagnostic Method)」。 四診是中醫用來做疾病診斷的資料收集法。 由四診所獲取之資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 四診在護理上的運用亦可做為資料收集的方法及辨證施護的根據。

二 目的 藉由四診的運用可以收集資料做為診斷或護理處置的依據。

三 適用範圍 各科辨證論治或辨證施護之根據。

四 用物介紹 小枕頭(或毛巾):切診時墊於手腕下。


224

五 步驟及護理要點說明 步

洗手。 準備環境。

•應注意病人隱私。

確認病人。 協助病人採取適當姿勢。

圖 8-1

•坐姿或臥姿(圖 8-1)。

坐姿或臥姿

進行四診評估: 望診評估:即視診評估,包括整 體性望診及局部性望診。 a. 整體性望診: 望神氣。

•可觀察病人的精神是否充沛,目光 是否有神,反應是否敏捷,表情反 應等。

望色澤。

•以面部色澤為主,亦不可忽略身體 其他部位之膚色狀況,光澤是否明 亮或晦暗,皮膚所呈現的色澤是何 種顏色,出現的部位、顏色。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25

(續) 步

望形態。

•形體胖、瘦?是否結實有力?在形 體上有無特殊之處?有無畸形?腫 瘤?步態是否穩定?是否會無意識 地做出某些特殊姿態?

b. 局部性望診: 觀察身體各部位。

•宜注意各部位皮膚色澤,外觀是否 腫脹、痘瘡、斑疹、癰疽疔癤等。

觀察病人的舌頭,請病人將 •舌質評估包括舌色(淡白舌、紅 舌頭伸出,觀察舌質及舌苔 舌、絳舌、紫舌等);舌形(胖、 (圖 8-2)。 瘦、大、小、榮、枯、老、嫩 等);舌態(舌體的運動情況、是 否有震顫或其他特殊表現)。 •舌苔指舌體表面覆蓋的一層薄膜, 觀 察 舌 苔 的 顏 色(白、黃、灰 等 色)及舌苔的性質(厚、薄、燥、 腐、膩等)。

圖 8-2

望舌

若病人看診時有攜帶排泄物 •觀察排出物之性質、顏色、量。 亦應觀察其排出物(例如: 痰、嘔 吐 物、大 便、小 便 等)。 若為兒科病人尚要觀察其囟 •囟門是否凸出或凹陷?指紋主要觀 門及指紋。 察虎口至食指內側上所呈現的脈絡 顏色。


226

(續) 步

聞診評估:包括聽聲音、嗅氣味 兩大部分。 a. 聽聲音:聽病人發出的聲音及 •注意正常的聲音及病變的聲音。 叩診時之迴響聲,或肢體所發 •注意病人說話時發聲之大小,言語 生之特殊聲響(圖 8-3)。 是否清晰,呼吸時氣足或氣弱,咳 嗽聲響亮或低微,嘔吐、呃逆、噯 氣時聲音高低,量之多寡。 •叩診身體胸腹之迴響音;肢體活動 時是否發出特殊聲音。

圖 8-3 b. 嗅氣味: 病人身體的氣味。 病室氣味。

叩診 •注意病人呼吸、說話時口腔所散發 之味道及傷口分泌物、排泄物的氣 味,或體味。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27

(續) 步

問診評估:詢問(圖 8-4)。

圖 8-4

問診

a.基本資料。 b.生活習慣及精神狀況。 c.過去病史及家族史。 d.此次發病經過及就醫過程。

•收集與此次疾病有關之過去資料及 家庭資料。

e.現在症狀: 問寒熱。

•是否惡風、惡寒?是否有發熱或有 潮熱感?

問汗。

•汗出有無及汗出時間?汗出部位?

問頭身。

•詢問全身是否有疼痛、不適之情 況,包括疼痛的性質、部位、發作 時間、頻率等,是否頭暈、目眩或 麻木感等。

問二便。

•大小便之性質、量;是否便祕、腹 瀉等。小便是否疼痛、失禁、小便 不暢感或遺尿。

問飲食。

•應了解食慾、食量、飲水量、食後 反應,口味,口乾、口渴情況。

問胸腹。

•是否有胸悶、心悸、腹脹等。


228

(續) 步

問耳目。

•評估聽力如何?是否耳鳴?耳鳴聲 音大小,高低,發生時間,頻率, 視力如何?有無近視、老花、眼睛 乾澀或視力模糊?

問睡眠。

•睡眠品質?睡眠時間?是否不易入 睡?易醒?多夢?嗜睡?

問經帶。

•針對婦女注意其月經史,胎產史, 有無痛經,月經量及色、味,月經 週期的規律性;是否有白帶?黃 帶?其量及味?是否妊娠?

問小兒病。 切診評估:包括脈診及按診。

•小兒表達能力差,需同時詢問照顧 家屬。 •了解脈之變化。

a.脈診(圖 8-5): 讓病人坐於桌旁,手置桌面 •注意病人之舒適並協助去除手腕上 上,手腕下墊小枕頭或小毛 之手錶、飾物。若病人無法久坐則 巾,露出橈動脈之部位。

圖 8-5

脈診

宜臥床執行脈診。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29

(續) 步

護理人員先將中指置於橈骨 •左、右手寸、關、尺之脈象分別候 莖突相對位置之橈動脈處(關 的臟象為: 寸(食指)→左:心;右:肺。 部),並依序放置食指(寸 關(中指)→左:肝;右:脾。 部)、無名指(尺部)。 食、中、無 名 指 分 別 先 輕 尺(無 名 指)→ 左:腎;右: 按,再中取,而後重按,以 腎。 三種不同力量(即浮、中、 •三手指間距離的疏密依病人體型而 沉)來探查脈象變化。 定。 •若在寸、關、尺部的脈象中發現有 特殊變化,可單按此部再與其他兩 部做比較。 b. 按診:針對身體各部位之按 觸。 體表按診。

•體表皮膚溫度之變化,皮膚潤燥、 腫脹情況。

手足按診。

•溫度變化?有無水腫?

胸部按診。 腹部按診(圖 8-6)。

•心臟搏動強弱,是否有腫塊? •腹部溫度及柔軟度;喜按或拒按? 按之是否疼痛?其疼痛部位?是否 有腫塊?腫塊有無邊界?腫塊是否 有定位或可移動?有無腹水?

圖 8-6

按診

腧穴按診。

•按壓身上某些特定穴位,是否出現 結節或勃狀物?壓痛反應等。


230

六 注意事項 望診評估: 望診時,注意環境的光線、亮度需足夠。光源的種類會影響皮 膚及舌色色澤之評估,需了解所使用的光源種類。 舌診注意事項: a. 注意病人的舒適。 b. 注意環境的光線。 c. 注意病人伸舌頭時,不可過度用力,宜自然平伸,伸出後稍 放鬆舌頭,以便觀察,避免伸出過久。 d. 注意是否剛進食。 e. 注意是否有染苔。 聞診時,環境宜清爽舒適,通風;聽診及叩診時,需保持環境安 靜。 問診時運用同理心。 切診時環境保持安靜,去除手上飾物。注意病人是否剛活動結 束。切脈者需平心靜氣。 若需暴露體表時,需注意環境的隱密及病人的保暖。 評估後需記錄,記錄內容見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節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31

針刺法及其護理

一 概述 針刺法(Acupuncture Therapy)為非獨立性護理功能,需由醫師 執行,依 2001 年 3 月 12 日衛署字第 0900017656 號函:有關針灸 療法之取針與灸法……係屬醫療輔助行為……,得由護理人員在 醫師指示下行之。 針刺法是用金屬製成各種不同形狀、不同型號的針,刺入人體的 穴位,給予不同手法的刺激,進而激發身體的抗病能力,調整陰 陽、氣血的平衡,進而達到治病防病的功能。 作用機理:古人以經絡學說解釋針之作用,認為透過穴位的刺激 可以調整氣血、平衡陰陽,達到遠端治療、止痛、保健之功。今 人則有不同的理論解釋針刺的作用機理(如神經刺激、電性刺 激、毒性刺激、內源性腦啡或 5-羥色胺作用等)。但學說雖多, 至今尚無法完全解釋針刺的真正作用機理。

二 目的 協助醫生執行針刺治療。 針刺過程中,增進病人的舒適,並注意其安全及隱私。 正確執行「取針」技術。


232

三 適用範圍 針刺法自遠古時代發展至今,歷史悠久,適用範圍廣泛,凡是 人體可針刺的腧穴,都可用毫針進行針刺,其治療範圍廣泛,包括 內、外、婦、兒……等科,除部分傳染病外,對許多慢性疾病多有 療效,甚至有起死回生之功。

四 針刺法種類 毫針針刺法、皮膚針法、皮內針法。

五 用物介紹 針的種類: 毫針:針的演變由遠古的砭石發展而來,亦有用動物骨骼為針 者,然而自有製鐵技術以來,便以金屬針為主,金屬材質則包 括了金、銀等貴重金屬,隨著科技的發展,今人則多以不鏽鋼 針為主,並隨著治療水準的提升,現在臨床上則多使用拋棄式 不鏽鋼針,以維護病人安全。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針其長短從 5 分、1 寸、1.5 寸、2 寸、3 寸、4 寸、6 寸等,粗細為 26 ~ 32 號。針的構造上分為針尖、針身、針柄和針尾幾個部分(圖 8-7)。


第八章

圖 8-7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33

毫針

皮膚針:梅花針或「七星針」,是由 5 ~ 7 枚不鏽鋼針固定在 針杆頭端(圖 8-8),使用時,握住針柄之尾端振盪,藉針柄 本身的彈性使針杆頭上下振動,輕叩欲刺激部位。唯目前因皮 膚針之使用需考慮消毒及交叉感染的問題,故臨床上少用。

圖 8-8

梅花針

皮內針:其形狀類似圖釘,一種特製的針具,可用以刺入皮內 並固定留置一定的時間,給予長時間的弱刺激,達到治療目的 (圖 8-9)。

圖 8-9

皮內針


234

75 %酒精棉片或棉球(需有無菌鑷子):消毒皮膚用。 棄針筒:放置棄針。 棄物筒:放置廢棄包裝或髒棉球。 無菌乾棉球:取針後按壓穴位或用以擦拭出血點。 彎盆:放置感染廢棄物,並進行處理。 衣夾:用以固定病人衣物,方便針刺之進行,並避免衣物牽扯毫 針而使病人不適。 定時器:定時用,設定治療時 間長短,以提醒醫療人員。 計針器:計數病人身上之針數。 治療盤:放置以上用物。 烤燈或遠紅外線燈:治療過程 中給予病人暴露之部位適當保 暖,遠紅外線燈並可加強療效 (圖 8-10)。

圖 8-10

遠紅外線燈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35

六 步驟及護理要點說明 步

針刺前 核對病人,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治療 •確定病人。 的目的及過程。 •降低病人及家屬之焦慮。 洗手。

•避免交叉感染。

準備用物至單位(圖 8-11)。

圖 8-11 圍上布簾。

針刺法準備用物

•維護病人隱私。

協助病人採取適當臥位,露出治療 •注意保暖。避免非治療部位的暴 部位,並注意隱私及保暖。

露,必要時,使用衣夾固定衣物。 •病人臥位需注意支撐及固定,務使 病人姿勢可舒適持久(圖 8-12)。


236

(續) 步

圖 8-12

病人採舒適臥位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37

(續) 步

圖 8-12

病人採舒適臥位(續)

協助醫生消毒針刺部位之皮膚,並 •避免感染。 給予適當的針具(圖 8-13)。 •針具之長短、粗細宜考慮欲針刺穴 位之深淺及病人之耐受性。


238

(續) 步

圖 8-13

協助醫生針刺

針刺時 醫師執行針刺時,觀察病人反應,適 •注意病人反應可防止針刺意外,並 當轉移其注意力,並了解其針刺時的 及早處理。 感受(圖 8-14)。 •轉移注意力可減輕疼痛之感受。 •針刺入時,若病人感到痠、麻、脹 等感覺,即為「得氣」。

圖 8-14

針刺時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39

(續) 步

針刺後 以定時器設定所需治療之時間,並 •臨床上大多留針 10 ~ 20 分鐘,依 計數病人身上的針數,設定於計針 治療目的調整,對慢性病人者亦有 器上(圖 8-15)。 留針 1 小時以上者(圖 8-16)。 •計數病人身上之針數以確定取針 時,確實將病人身上之針均取出。

圖 8-15

定時器與計針器

圖 8-16

留針


240

(續) 步

留針期間應經常探視觀察病人反 •預防針刺意外,並可了解病人需 應,並注意有無暈針之情形。 求。 •教導病人留針期間不可大幅移動身 體針刺部位,避免產生折針或滯 針。 取針: 向病人解釋說明。

•使病人了解即將出針。

一手持無菌棉球固定穴位周圍皮 •出針時輕搖針柄,使穴位孔開大之 膚,另一手拇指及食指持住針柄 後分三階段退針(由筋骨、肌肉、 轉搖之後往上提,並分三個階段 緩緩退針,在針退至皮內時,稍

皮內三段),緩緩退至皮內時稍做 停留後才將針拔出(圖 8-18)。補

停後才將針拔出,並做補瀉手法 (圖 8-17)。

法在出針時,立即用棉球在穴位上 按住,使組織恢復,針孔閉合;瀉 法則在針拔出時不閉合穴孔。

圖 8-17

取針(補瀉手法)


第八章

中醫常用治療法及其護理 241

(續) 步

圖 8-18

三階段退針

出針後觀察穴位有無出血情形, •若有出血則予病人解釋此為正常現 並檢視確定病人身上的針全數取 象,並以無菌乾棉球輕拭血跡。 出。 •避免留針在病人身上未取出,造成 不適。 如有滯針情形(起針困難)應先 確定病人體位沒有移動,則輕拍 穴位周圍皮膚,使肌肉放鬆再行 出針。 協助病人整理用物並詢問其感受。 •了解病人針刺之感受及反應。 整理診療單位環境,用物歸位。 洗手。 記錄。

•病人針刺原因、部位、數量。 •病人針刺過程有無特殊反應。 •針刺後的反應。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