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營養學

Page 1


Chapter 1 緒 論 ◎胡淼琳 / 1 第一節 食物、營養與健康/4 第二節 國內外膳食發展趨勢/4 營養標準──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5 每日飲食指南/ 8 飲食目標──國民飲食指標/ 8 第三節 國內外的營養問題/ 9 營養不良/ 10 邊緣性營養素缺乏/ 12 老人營養/ 13 第四節 營養學研究的方向與目標/ 15 膳食與疾病/ 15 健康食品與保健、疾病預防/ 15 營養與老化/ 16 膳食、營養與神經系統/ 16 營養素與基因表現的關係/ 17 食品安全/ 18 營養標示/ 22 公共營養與政策/ 24

Chapter 2 營養生理 ◎楊素卿、陳俊榮 / 29 第一節 身體的構造/ 32 身體的組成/ 32 細胞/ 33 組織、器官及系統/ 34 第二節 食物的攝取及利用/ 36 食物的重要性/ 36 食物的利用過程/ 36 酵素/ 37 第三節 消化作用/ 39 意義/ 39 消化道構造/ 40 消化器官之消化作用/ 43 消化機轉/ 50


第四節 吸收作用/ 52 意義/ 52 小腸的吸收構造/ 52 吸收機轉/ 52 第五節 代謝作用/ 56 意義/ 56 途徑/ 56 第六節 身體的恆定/ 56

Chapter 3 醣 類 ◎謝明哲、楊素卿 / 61 第一節 醣類的構造與分類/ 64 構造/ 64 分類/ 66 第二節 醣類的消化吸收與代謝/ 75 消化/ 75 吸收/ 77 升糖作用/ 77 代謝/ 79 第三節 醣類的功能與食物來源/ 87 生理功能/ 87 食物來源/ 88 需要量/ 89 第四節 醣類對健康之影響/ 89 第五節 酒精/ 91 消化吸收與排泄/ 91 代謝/ 91 酒精與營養/ 93

Chapter 4 脂 質 ◎謝明哲、楊素卿 / 97 第一節 脂質的分類與特性/ 101 定義/ 101 分類/ 101 特性/ 110


第二節 脂質的消化吸收與代謝/ 115 消化/ 115 吸收/ 117 轉運/ 117 代謝/ 117 第三節 脂質的功能與食物來源/ 121 功能/ 121 食物來源/ 123 需要量/ 124 其他脂質/ 125 第四節 脂質對健康之影響/ 127

Chapter 5 蛋白質 ◎謝明哲、楊素卿/ 131 第一節 蛋白質的組成與分類/ 134 組成/ 134 分類/ 138 第二節 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141 蛋白質品質的評定/ 141 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144 第三節 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 144 消化/ 144 蛋白質之消化率/ 146 吸收/ 146 第四節 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147 動態平衡/ 147 蛋白質的合成/ 148 非必需胺基酸的合成/ 149 蛋白質的分解/ 151 第五節 蛋白質的功能與食物來源/ 152 蛋白質的功能/ 152 氮平衡/ 155 食物來源/ 156 需要量/ 156 第六節 蛋白質對健康之影響/ 158


蛋白質缺乏/ 158 蛋白質過剩/ 160

Chapter 6 礦物質 ◎胡淼琳/ 165 第一節 礦物質概論/ 168 分類/ 168 功能/ 169 吸收與互相影響/ 169 第二節 巨量元素/ 170 鈣/ 170 磷/ 173 鈉/ 174 鉀/ 176 氯/ 177 鎂/ 178 第三節 微量元素/ 181 鋅/ 181 鐵/ 182 碘/ 183 硒/ 184 銅/ 186 錳/ 187 鉻/ 187 鉬/ 188 氟/ 189

Chapter 7 維生素 ◎胡淼琳/ 195 第一節 維生素的定義及分類/ 198 定義/ 198 分類/ 199 第二節 脂溶性維生素/ 200 維生素 A / 200 維生素 D / 204 維生素 E / 206


維生素 K / 209 第三節 水溶性維生素/ 212 維生素 B1 / 212 維生素 B2 / 214 菸鹼素/ 217 泛酸/ 218 維生素 B6 / 219 維生素 B12 / 221 葉酸/ 223 生物素/ 226 維生素 C / 227 第四節 類維生素── 膽素/ 230

Chapter 8 水分與電解質 ◎徐成金/ 235 第一節 水分/ 238 體內水分的分布及其功能/ 238 體內水分的平衡/ 239 水分的來源/ 241 水中毒/ 242 第二節 電解質/ 242 定義/ 242 體液中電解質的組成/ 243 體內主要的電解質/ 244 第三節 水分排泄量的調節/ 247 腎臟機能與尿量生成/ 247 尿量的調節/ 249 第四節 體液量的調節及內分泌功能/ 250 水分的調節系統/ 250 鹽分的調節系統/ 251

Chapter 9 能量代謝 ◎陳明汝/ 257 第一節 能量的轉換/ 261 能量的形式/ 261 能量代謝的重要/ 261


醣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 261 飲食過度時能量代謝的變化/ 262 長期飢餓時能量代謝的變化/ 262 第二節 食物中的熱量/ 264 食物熱量的測量/ 264 生理燃燒因素/ 265 食物代換表/ 266 第三節 人體熱量代謝之測量/ 267 直接能量測量法/ 267 間接能量測量法/ 268 基礎代謝率的測量/ 268 基本能量消耗的測量/ 269 第四節 人體熱量的消耗/ 273 基礎代謝率/ 273 生理肌肉的活動量/ 275 攝食生熱效應/ 277 特殊生理狀態/ 277 第五節 熱量的攝取量及建議量/ 278 每日熱量攝取量/ 278 每日熱量建議量/ 281 第六節 體重的維持/ 282 理想體重/ 282 體重過重及肥胖/ 284 體重過輕或不足/ 292

Chapter 10 均衡飲食 ◎陳明汝/ 295 第一節 均衡飲食的意義/ 300 何謂均衡飲食/ 300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300 每日飲食指南/ 301 國民飲食指標/ 304 素食飲食指標/ 305 第二節 各類食物之營養價值/ 307 全穀根莖類/ 307


低脂乳品類/ 309 豆魚肉蛋類/ 310 蔬菜類/ 313 水果類/ 314 油脂及堅果種子類/ 315 第三節 膳食計畫/ 316 食物代換表/ 316 膳食計畫之計算方法/ 318 膳食設計之注意事項/ 323

Chapter 11 生命期營養 ◎ 徐成金/ 329 第一節 生命期營養的目的及對象/ 332 臺閩地區人口的組成/ 333 生命期營養的目的/ 334 第二節 母體營養/ 335 懷孕前/ 335 懷孕期/ 335 產褥期/ 348 哺乳期/ 350 第三節 嬰幼兒期/ 352 嬰幼兒的發育/ 352 新生兒與早產兒的營養需求/ 357 嬰兒期營養/ 358 母乳及人工哺育/ 361 離乳/ 365 幼兒期營養/ 368 嬰幼兒的營養異常現象/ 371 第四節 學齡期及青春期/ 374 學齡期及青春期的發育/ 374 學齡期及青春期的營養需求/ 375 學齡期及青春期的營養問題/ 378 第五節 成年期/ 382 成年期的發育/ 382 成年期的營養需求/ 383


成年期的營養問題/ 386 第六節 中老年期/ 387 年齡增長與老化/ 387 老化生理學/ 388 中老年期的營養與需要量/ 390 中老年期的營養問題/ 393

Chapter 12 營養評估 ◎陳明汝/ 399 第一節 人體測量/ 402 身體組成的測定/ 402 人體測量/ 403 第二節 生化檢驗/ 409 血液分析/ 410 尿液分析/ 416 糞便檢驗/ 418 免疫反應系統評估/ 418 第三節 臨床檢查/ 421 第四節 飲食攝取量的評估/ 421 第五節 個人資料的收集/ 428 第六節 社區營養評估/ 430 影響因素/ 430 評估項目/ 432 評估方法/ 433

附錄 437 附錄一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438 附錄二 食物之膽固醇含量表 441 附錄三 臺灣地區成年人健康體重對照表 442 附錄四 酒類食品酒精含量及熱量一覽表 444 附錄五 食物代換表 445 附錄六 臺灣地區 0 ~ 5 歲孩童身高生長曲線圖 455 附錄七 臺灣地區 0 ~ 5 歲孩童頭圍、體重發展曲線圖 457 附錄八 臺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分析 459



11

生命期營養 1. 了解人體生命的起源及營養素的

徐成金 編著

關係。 2. 了解各生命期不同的代謝狀況、 生活習慣、環境影響生理的情 形。 3. 認識各種時期與營養素之間的相 互關係。 4. 探討發育期至老化期間的營養與 文明病發生的預防。


生命期營養的 目的及對象

生 命 期 營 養

臺閩地區人口的組成 生命期營養的目的 懷孕前

母體營養

懷孕期 產褥期 哺乳期 嬰幼兒的發育 新生兒與早產兒的營養需求 嬰兒期營養

嬰幼兒期

母乳及人工哺育 離乳 幼兒期營養 嬰幼兒的營養異常現象 學齡期及青春期的發育

學齡期及青春期

學齡期及青春期的營養需求 學齡期及青春期的營養問題 成年期的發育

成年期

成年期的營養需求 成年期的營養問題 年齡增長與老化 老化生理學

中老年期

中老年期的營養與需要量 中老年期的營養問題


Chapter 11 生命期營養

1. 妊娠期婦女的營養需求量高,體重增加宜控制在 10 ~ 14 公斤內,脂肪攝取量 僅需占總熱量的 25 ~ 30 %即可,宜增加鈣質、鐵質、B 群維生素、維生素 C 與 D 的攝取。若出現懷孕末期的妊娠中毒症,飲食方面採低熱量飲食,充分供 給良性蛋白質與維生素,限制食鹽攝取。 2. 產褥期的營養,需特別注意的是增加鐵離子的攝取,因生產時出血、產後出血 均會造成鐵離子的損失情形。哺乳期的母親如不是以母乳而是以嬰兒配方哺餵 時,應先由運動或調節飲食生活來消耗懷孕期蓄積在體內多餘的營養素。 3. 新生兒的營養來源以母乳為主,產後 1 ~ 2 日分泌出的乳汁稱為初乳,脂肪含 量多,可促進胎便排出,且含有較多的免疫體成分,有助於防禦嬰兒的腸內感 染。早產兒不易消化吸收脂肪,可用蛋白質含量較多、脂肪含量較少的早產兒 專用奶粉。 4. 嬰兒期的哺育時間一般均呈不規則的攝取,視嬰兒需要隨時哺育為最佳方式, 一次哺乳時間約為 15 ~ 20 分。如需使用牛乳時,應以牛乳:水= 2 ~ 4:1 比 例稀釋。 5. 牛乳的白蛋白及球蛋白含量較少,飽和脂肪酸、維生素 B1 較多。母乳則是維生 素 A 與 C、菸鹼素、免疫成分含量較高,利用母乳哺育可增進親子關係,且可 消耗懷孕時所貯備的多餘熱量。 6. 離乳實施初期主要是讓幼兒習慣更換攝取的食物,經約一個月後供給軟性食物 為主,離乳食物開始 3 個月後,供給可磨碎的食物,視情況在其他時間供給 2 ~ 3 次乳汁,避免食用脂肪成分含量高的食品。離乳後的飲食以較軟及淡口味 的食物為主,一天供給 3 次,點心的份量占一天總攝取熱量的 1/10 即可,同時 避免給予高糖食物。 7. 幼兒期最需注意的營養素為蛋白質、鈣離子、維生素 A 等,此期是養成正確飲 食習慣的最佳時機,避免在此期造成偏食的習慣。 8. 學齡期及青春期是成長最快速的時期,需增加必要的熱量、蛋白質、鐵、鈣及 各種維生素。蛋白質應攝取營養價較高的良性蛋白質,脂肪以必需脂肪酸含量 較多的植物性脂肪為佳,同時脂溶性維生素也多含於脂肪類食物內,其攝取是 必要的。 9. 成年期的發育已達穩定,各營養素的攝取應以「均衡」為原則。熱量需依基礎 代謝率、體重及工作量調整,以免攝取過多的熱量;脂肪應限制飽和脂肪酸的


攝取,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供應,多吃魚肉。維生素 D、鈣質的攝取要增 加,多晒太陽、多運動可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減少鈉的攝取,以預防罹患高 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中老年人對脂肪的消化能力減退,易導致消化障礙,其脂肪攝取量占總熱量的 30 %以下,以不飽和脂肪酸為宜,避免過量以免造成肥胖。因蛋白質代謝衰 退,蛋白質需要量比成人期少。中老年人應多攝取膳食纖維,可刺激胃腸蠕動、 整腸、防止便祕及防止血中膽固醇升高的作用。礦物質方面應多攝取鈣質與鐵 質,各項維生素則要均衡攝取與補充。

在 整個生命過程中,為了維持生命及健康,營養素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 色。而各時期的生長特性、生理發展及營養需求都有不同,如何提供適當、 足夠的營養素才能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更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本章將就各 生命期的生理變化、營養需要量以及常見的營養問題,依序分別作介紹。

第一節

生命期營養的目的及對象

營養學是針對飲食生活與健康等關係上的研究,又可分類為一般營養學 (營養學總論)及生命期營養學、疾病營養學等營養學上的特論。一般營養 學是探討人類共通的營養需求問題,而生命期營養則是針對特定的年齡層或 特殊生理狀況來探討個體在營養上的特殊需求。換句話說,生命期營養學是 依各種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條件為考量點,探討與研究何種飲食生活及習慣可 以維持身心健康及享受幸福生活的科學。前述所指的生活條件項目可分為下 列幾項來探討: 母體營養:懷孕期、產褥期。 發育期營養:哺乳期、嬰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 老化期營養:成年期、中老年期。 勞動營養:勞動、運動。 環境型態營養:生活型態上的壓力(stress)、溫度、壓力的異常、異物


Chapter 11 生命期營養

的入侵(解毒物及免疫作用)、不正常的生活作息、非經口 服攝取的營養等而有所不同。 生命期營養除了利用上述的各種條件來了解個體營養狀態 的影響之外,同時也可延伸為針對某一團體營養狀態的研究探 討,稱為公共衛生營養學或社區營養。 一

臺閩地區人口的組成

人口及分布密度:臺閩地區依戶籍登記至 2011 年 12 月底 止,總共有 23,224,912 人,其中男性 11,645,674 人,女性 11,579,238 人,總人口數較 2010 年同月增加了 62,789 人(即 增加 0.88 %)。人口分布密度於 2012 年 5 月底每平方公里 達 642 人,每戶平均人口數為 2.87 人(1986 年為 4.34 人); 其中以臺北市最為稠密,每平方公里 9,790 人;臺灣省則為 每平方公里 642 人(因臺東縣及花蓮縣密度較低,每平方公 里為 64 及 72 人)(內政部戶政司,2012a)。 人口年齡結構:2011 年 12 月底之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15 歲以 下者占總人口數之 15.08 %,65 歲以上者占 10.89 %,15 ~ 64 歲生產年齡者占 74.04 %,人口年齡結構如圖 11-1(內政 部戶政司,2012b)。

平均壽命及死亡率:由於近年來醫藥衛生的提升、生活環境 與國民營養改善等的良性互動影響下,已使國民平均壽命有 逐年延長的趨勢。1951 年時,男性為 53.38 歲,女性為 56.33 歲;到了 2011 年的統計顯示出男性為 76.0 歲,女性為 82.7 歲;由統計數據可見明顯的增加情形(行政院衛生署,2012)。 由於近年來社會經濟結構、生活型態及衛生保健上的改 善,導致臺灣地區的主要死亡原因有極大的改變;由早期 1952 年的急性傳染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腸炎、腸炎及大腸炎、肺 炎、結核病等主要死亡原因,轉變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等 慢性疾病及事故傷害為死亡主因;而之前的消化系統疾病及急 性傳染病已不在十大死亡原因之列。

各生命期營養所需 之營養重點 依循 2011 年公布之 「國民飲食指標」與 「每日飲食指南」, 修訂各生命期營養所 需之營養攝取及生活 重點如下(食品藥物管 理局,2012a): 1. 學童期營養(1 ~ 2 年級學童):每 天均衡三餐一定 要,增加植物性食 品攝取量。 2. 學童期營養(3 ~ 6 年級學童):應 均衡飲食、規律運 動,減 少 含 糖 飲 料、高 油 零 食 攝 取。 3. 青春期營養:應養 成正確飲食觀念與 運動習慣,以期能 活出自我、擁有健 康身心。 4. 仕女營養:應該從 飲食做起來珍惜自 己。 5. 孕產期營養:媽媽 的營養關係著寶寶 健康,母乳哺育締 造健康雙贏。 6. 老年期營養:能吃 最幸福,要活就要 動。


圖 11-1

人口年齡結構

生命期營養的目的 人類的營養需要量,依性別、年齡來分類其維持健康、體能、營運一天

的生活及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素量,同時也依實際實驗所得到個人最少需要量 的資料等,加入安全率後換算出來需要量。安全率是指相同體位的個體之 間,其必要量也會有所變動,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因生活的環境、條件變 動,而使需要量有所改變。安全率主要在防止營養素缺乏的情形,及經由評 估各個營養素適當攝取量的上限值,以防止諸如鈉、磷、脂肪的過剩攝取。 附錄一是目前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公布之國人營養需要量的建議數據。本章將 針對各生命分期營養需求分別介紹。


Chapter 11 生命期營養

第二節

母體營養

懷孕前以及懷孕時的母體營養狀況,均會影響到母體以及即將誕生之小 孩的健康狀態,因此,對於懷孕時期的營養管理不只在開發中國家受到重 視,連在已開發國家也被視為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

懷孕前 臺灣目前已走上了少子化趨勢的進行式時代,而少子化之現象也往往會

有早產及足月產嬰兒體重過輕之特徵出現。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報告指出人 類於受精時期、胚胎時期、胎兒時期、嬰兒期,如有營養素不足或過剩狀態 時極易形成往後「代謝性症候群」的因子,尤其於出生後不當的飲食習慣與 環境因素之相互作用下更容易發生,因此「代謝性症候群」是於胎兒時期就 已經種下之發症的因子,目前這種新成立的病症發症概念也開始漸漸被生物 及醫學界重視與探討。這些因素本來就存在於基因體制發生的同時,經過子 宮 內 環 境 與 基 因 體 之 相 互 作 用 而 產 生,甚 至 於 影 響 了 母 體 內 成 長 (epigenome)的變化,亦可說是人類在於形成的早期,若受到任何 epigenome 之偏頗會影響到其日後的生涯發展,營養素亦是屬環境因子之一,也是引起 epigenome 變化的重要因素,此點更可突顯出適切的營養觀念於懷孕前到懷 孕中期是一個必須特別加以注意的課題。 近年來女性為了保持身材的窈窕及追求消瘦體型是普遍的趨勢與現象, 雖懷孕前呈消瘦體型,懷孕期也未刻意增加任何飲食而渡過懷孕期順利生產 之案例亦有不少,但卻不可忽略體重過輕及早產兒的增加原因,除了基因 體、環境化學物質及生活壓力等多種原因之外,懷孕前後之營養攝取仍是最 大的影響因素,因懷孕前的減重節食與懷孕有極密切之關係存在,為了確保 下一代的健康,懷孕前的適切營養指導是此世代必須重視與探討的。 二

懷孕期 由卵巢排出的卵子經受精後於子宮內著床、發育、成熟的過程稱為懷孕

期。懷孕期間可由最後月經期的第一天開始計算,約 280 天,受精卵可發育


成成熟胎兒。

懷孕生理學 胎兒生理 卵子受精後開始反覆地進行細胞分裂,同時緩緩地下降,大約在 3 ~ 4 日後到達子宮。受精卵在子宮腔停留 2 ~ 5 天才著床於子宮內膜,胚胎著床 後附著於子宮內膜上,並進入內膜層開始吸取子宮內膜細胞的營養作為成長 發育的來源;此提供胚胎營養的方式,一直持續至第 8 週。之後,胎兒的養 分需求增加,提供胎兒養分的工作則由胎盤來擔任。胎盤提供了胎兒營養 素、氧氣、水分補給等,同時也將胎兒的排泄物擴散至母體排出。另外,胎 盤亦分泌多種荷爾蒙,影響母體代謝的變化。

荷爾蒙 懷孕初期,由於卵巢內所生成的黃體仍然存在,會繼續分泌出黃體素 (progesterone)與雌性素(estrogen),然而在懷孕 4 個月後胎盤亦會大量 分泌此二種激素,對於促進母體子宮肌肉的增殖與胎兒的發育均有很大的幫 助效果。同時胎盤亦分泌人類絨毛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防止黃體退化,避免子宮壁的脫落而使月經停止。這三種激素,是 維持懷孕的基本要素。

體溫 母體的基礎體溫(basal body temperature; BBT)是指早上起床時口腔內 所測得的體溫,一般在月經後是呈低溫期。由於排卵時黃體的形成平均會上 升約 0.33℃,此種體溫上升亦可視為由黃體產生而來的現象,懷孕時會呈連 續性的高溫狀態。如體溫維持連續 3 週以上時即可推定為已懷孕,但一般在 懷孕 5 個月後基礎體溫會慢慢下降至低溫期體溫。

體重 懷孕期間,在外觀上最明顯的變化是體型的改變及體重的增加。在懷孕 末期時體重總共增加約 11 公斤左右(一般國人是 10 ~ 14 公斤左右),其 中胎兒的體重約為 3 公斤、胎盤為 0.5 公斤、羊水 0.3 公斤,再加上其他的


Chapter 11 生命期營養

附屬物質,合計大約為 4 ~ 5 公斤 左右(圖 11-2)。而母體除了子宮 體積增大之外,乳房也會同時增大; 另外,血液量增加、脂肪與蛋白質 蓄積、水分的貯存增加,這些均是 母體體重增加的原因。

皮膚 懷孕使得子宮體積擴張,故腹 部明顯增大,同時皮下及腹腔內因 脂肪沉積導致腹壁快速伸展而呈現 銀白色條紋,稱之為妊娠紋。乳頭、 腹腔正中線、外陰部等部位也會呈 現色素沉積。

血液與循環系統 懷孕至 4 個月後母體的循環血 液量會增加,使血液內的水分含量 明顯地上升,造成單位體積內紅血

圖 11-2

懷孕期間體重增加的情形

球及血紅素量減少,而有貧血的傾 向。但事實上此時紅血球的絕對比值是呈增加的狀態,可以不必過於在意。 同時因循環血液量增加會使心臟的負擔加重,但也會因胎盤所分泌的荷爾蒙 作用使血管擴張,導致血壓有下降的趨勢。

呼吸系統 擴大的子宮會使橫膈膜往上提升,導致懷孕末期時呼吸由腹式呼吸變為 胸式呼吸;呼吸也會呈深呼吸和次數增加的現象,以應身體需要的氧氣供應 量。

消化系統 隨著懷孕的日數增加,會出現胃腸受壓迫的現象(圖 11-3);另外,荷 爾蒙作用使胃腸管道的運動性降低,食物較長時間滯留於腸內,消化吸收隨


之升高,常伴有便祕的情形。

肝臟 由於營養攝取的增加、蛋白質合成或 體內廢物的解毒代謝等處理量的增加,會 促使肝臟的活動量旺盛,同時亦可貯存胎兒 發育所必要的營養素。

腎臟 因代謝量增加,使得母體內廢物量亦隨著 增加,促進腎臟的處理作用。水分的排出量 於懷孕中期會增加,但到了懷孕末期反而排 出減少而貯留於母體內,導致懷孕末期的 中毒症狀,如高血壓、蛋白尿、浮腫等, 意味著腎臟機能呈衰退的情況。

營養需求變化與需要量

圖 11-3 懷孕後胃的位置

營養需求之變化 妊娠期婦女的營養需求較未懷孕時高的原因如下: 供給胎兒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素。 供給胎兒的周邊附屬器官,如胎盤、卵膜、臍帶、羊水等生成所必需的營 養素。 子宮、乳腺等器官的增大和血液量的增加等,亦需提供較多的營養素。 貯存脂肪等營養素,以供哺乳期使用。 懷孕期,若母體所攝取的營養素無法滿足胎兒的需求時,會以母體本身 組織內的營養來供給胎兒,因而引起母體營養失調的情形。同時,為了減少 早產、難產及其他併發症之發生,適當的熱量及均衡的營養素攝取是極為重 要且不可忽略的事實。


Chapter 11 生命期營養

熱量代謝 由於懷孕會伴隨著促進母體物質代謝和胎兒發育等誘因,導致基礎代謝 率從懷孕中期開始上升,單位體重內的基礎代謝基準值也隨之升高。但其活 動代謝熱量卻沒有提高的現象,此乃因為懷孕時孕婦的動作較為緩慢,勞動 量因而減少之故。生活活動指數於懷孕初期和非懷孕期則無多大差異性,但 隨著懷孕期數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趨勢,至懷孕末期達到最低值。 若懷孕期間增加 11 公斤的體重時,其母體內所蓄積的脂肪量約為 3 公 斤,所貯存的脂肪可作為蓄積熱量源,以供給於哺乳期間所需要的熱量來 源;且哺乳時需依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之建議,每日增加 500 大卡的熱量(如附錄一),以調整熱量的攝取。

蛋白質代謝 懷孕中的蛋白質蓄積量,如胎兒、胎盤的形成約占母體體重 1 公斤左 右,而其餘的蛋白質蓄積則是準備提供於懷孕末期胎兒的快速發育期所必需 蛋白質量。如懷孕前之營養狀況良好,在懷孕初期不需特別增加蛋白質攝取 量,因懷孕期間不可避免的氮素損失量,如以基礎代謝 1 大卡來換算時,與 非懷孕期並無多大差別;當進入懷孕第二、三期時,因胎兒發育速度增快及 周邊附屬組織之增加,此時可視為蛋白質的利用效率開始上升時期,基於上 述所必需的蛋白質的蓄積量,反映出懷孕中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是必須的。

鈣質代謝 隨著胎兒的發育其骨質形成需要有鈣質的貯積,雖一般是在懷孕 5 個月 之後開始蓄積,但也因需要量的增加會促使鈣的吸收利用率比平常高。從懷 孕初期開始,鈣的攝取量增多時會有一部分蓄積於母體的骨骼內,至懷孕末 期時所蓄積的鈣即可供給胎兒發育利用。但如在懷孕前期母體的鈣質蓄積量 不足以供應後期胎兒所需要的量時,則會從母體的骨骼吸取鈣質,因此嚴重 時會導致母體鈣缺乏的症狀出現。

鐵質代謝 懷孕時期由於胎兒生長、胎盤的形成以及母體內循環血液的增加,均會 促使鐵的需要量大增,如鐵離子的攝取無法達到此一需要量時,則會導致母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