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性別教育 的推動與發展 楊幸真 著
24
性別教育
從故事看問題 彭婉如,是一位致力推動臺灣婦女權益與性別平等的婦運工 作者。1996 年 11 月 30 日,她南下高雄開會為民進黨將要進行表 決的「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徹夜奔走,卻在深夜搭乘計 程車的過程中遇害,至今命案尚未偵破。這一樁不幸的性侵害案 件,突顯了政府消極、薄弱的婦女政策與對於婦女人身安全長期 以來的漠視,案件發生當時除了引起媒體大幅度報導與社會高度 關注,同時也引發強大的社會輿論。例如:時任婦女新知副董事 長蘇芊玲教授說:「婦女人身安全被剝奪到如此地步,誰能想像 彭婉如這樣獨立、有膽識的女性會遭受這樣的傷害?因為她是婦 運的戰友、是民進黨的幹部,因此受到各界的關注,但那些沒名 沒姓、在暴力威脅下受害的女性又有誰為她們申冤?」婦女團體 發表聲明指出,彭婉如是因為生存在「對女人具有強烈敵意的環 境裡而遇害」,彭婉如的各種身分不能保護她,「只因為她是女 的」,肉身無法抵擋社會中對女人的暴戾之氣。當時,不僅社會 輿論強烈要求政府積極保障婦女人身安全,相關婦女運動團體更 是強烈要求政府正視婦女免於暴力恐懼與壓迫之需求,並發動 「1221 女權火照夜路大遊行」,向政府施壓必須確保女性基本人 權與行動權。因而,原本躺在立法院多年的《性侵害犯罪防治 法》在彭婉如事件後迅速獲得通過,其除了保障婦女安全外,也 強制要求中小學每學年至少應實施四個小時以上的性侵害防治課 程。爾後,教育部開始規劃與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並 於 1999 年開始研擬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2004 年正式公布實施 《性別平等教育法》。
第
2章
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25
從上述的故事中,大家可以思考: 性暴力案件的發生,背後的性別結構與文化因素有哪些? 政策的制定與推動,需要觀念的改變。而觀念的改變,則需要透 過教育來提升。想想看,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哪些事是跟性別平等 議題有關?這些事件如何透過性別平等教育來改善或提升?我們 需要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教育政策來推動一個公平正義與生活品質 良好的社會?
前言 一個政策的形成與推動,必然有它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脈絡,包 括重大社會議題與社會事件的發生, 以及有關團體人士的努力。性別平等 教育在臺灣的發展,除了跟 90 年代以 來臺灣「十年教改」的教育改革脈絡 息息相關之外,還跟以下三個面向有 關:
民間婦女團體力量的集結;
歷史偶然事件的發生;
進入教育體
制 的 努 力 (潘 慧 玲、王 淑 芬、李 明 穎, 2006)。上述故事中的彭婉如事件,即
是影響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發展的 偶發卻關鍵性的歷史事件。1996 年的 彭婉如事件,以及在那之前 1992 年清 大小紅帽事件(校園性騷擾事件)、 1994 年臺灣師大強暴案件與之後的
《大學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防治手冊》 一書封面
26
性別教育
2004 年屏東高樹國中葉永鋕事件,都突顯了我們社會與教育機構 對於女性人身安全權益與多元性別認知的欠缺,相關政策未經完善 規劃與具體落實,也讓政府認知到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並開 始展現其推動決心與具體措施。因此本章將帶領大家認識性別平等 教育在臺灣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別是進入教育體制後的發展,並 了解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與落實對於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性。
教學活動 2-1 請同學分組作業,透過資料收集、實地參觀或訪問,了解在推 動性別平等教育上,哪些團體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關鍵性的歷史 偶發事件?
概念與觀點 一. 從「兩性」到「性別」 「男女天生就不一樣,怎麼平等?」或許是我們許多人心中常 有的疑問。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句話背後反應出的性別觀念 是什麼?這樣簡單但卻常聽見的一句話,事實上涉及二個重要但有 待我們進一步認識或加以釐清的概念。 首先,它的性別概念只著重在「男女」,那是過去我們對於性 別的認知,以男生女生的生理特徵作為認識性別的基礎,認為性別 只有「兩性」。但性別的概念其實很多元,包括了生理上的男性和 女性、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等等。「兩性」的說法,不僅 無法完全包括這些豐富的意涵,更容易讓人忽略性別差異、性別少
第
2章
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數(例如:同志、跨性別者),甚至產生歧視或偏見。因而,過去 許多使用「兩性」來命名的事物或法條名稱,都因為我們對於性別 觀念的提升及認識的增加,尤其是 2004 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 通 過,而 改 成「性 別」,如:教 育 部 發 行 的「兩 性 平 等 教 育 季 刊」,就從 2004 年第 27 期開始改為「性別平等教育季刊」。蘇芊 玲(2002)指出,性別不僅包括由生理的性所衍生的差異,更重要 的是,包括社會制度與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觀念。 舉例來說,位於大陸雲南麗江地區的摩梭族,是中國唯一的母 系社會,摩梭人重女不輕男,人們終生與母親同住,男不婚、女不 嫁,過著「走婚」的生活,沒有漢人社會的婚姻與家庭。摩梭族人 挑選當家的原則是依據個人能力,如誰最會料理家務、處理人際關 係,而非依據性別、輩份或年齡(周華山,2001)。在北美印地安社 會中,並不將男女視為絕對的組合,也不自動將性別認同和性角色 與生物的性徵等同,她們的女性較扮演傳統男性的角色並且如男人 般生活。例如,在育空地區(Yukon)的女性,拒絕婚姻和生育子 女,她們常作男性裝扮並參與狩獵行動。蘇族(Sioux)的女性也 是如此,她們成為戰士並且和女人結婚(Baird, 2001/2003)。 在臺灣,南排灣族採取的是長嗣繼承制度,這個制度來自農作 收獲需保留下期耕作種子的「種子」概念,故不論性別,以家族中 第一個子女為繼承者,負有傳遞這一家族歷史、血緣與物質財產的 義務與任務。因此長女便不外嫁,而採招贅之制(周芬姿,2000)。 阿美族社會中的女孩,則具有對異性主動表達愛慕之情的習俗。在 豐年祭中,女孩可以主動對自己心儀的男孩獻上檳榔,若男孩收下 就表示接受了這個女孩(陳秀惠,2000)。上述這些例子都顯示出, 生理上的男女區分,只是了解性別的一小部分,每個社會如何藉由
27
28
性別教育
男女生理性別上的差異來建構它的社會制度與文化,並進而影響我 們對於性別的認知,才是我們了解何謂性別的關鍵。換句話說,生 理上的兩性特徵差異,和男女在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分工或性 別認同並不一定直接相關,很多時候是受到社會制度與文化的影 響。
教學活動 2-2 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 分組遊戲: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推派一人大聲讀出下 列句子。如果句子是關於社會性別,其他小組成員便站起來,如果 是關於生理性別,便坐下。當意見不同時,請學生解釋自己的看 法。也可加入符合目前臺灣社會情況的句子。 女人會生小孩,男人不會。 小女孩溫和害羞;小男孩堅強、喜歡探險。 在許多國家,女人收入只有男人的 70 %。 女人可以用乳房哺育嬰孩;男人用奶瓶。 女人負責扶養孩子。 男人是決策者。 古埃及的男人待在家裡織布,女人則掌管家族事業。繼承財產的 是女人而非男人。 男孩在青春期會變聲;女孩不會。 根據聯合國統計,女人承擔全世界 67 %的工作量,但是她們的 薪資僅占全世界收入總額的 10 %。 女人較關心子女的教育水準。 資料來源:Mertus, J., Flowers, N., & Dutt, M.(2004)• (台大婦女研究室編譯)•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 1999)
第
2章
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二. 從「相同待遇」到「積極性差別待遇」 雖然憲法第 7 條明文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 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然而,臺灣長久以 來受到傳統父權意識型態的影響及民主發展仍有待提升,性別平等 的議題一直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臺灣婦女的人權,無論在法律、 工作、參政、教育、婚姻家庭、人身安全、生命尊嚴等各方面,至 今都還是存在著男女不平等的差別待遇或性別歧視現象,使得女性 的許多基本權益受到忽視或剝奪,而男女之間也因資源分配的不當 與性別刻板印象的框限,呈現出不平衡的關係,並衍生出公私領域 中諸多嚴重的問題(蘇芊玲,2002)。前述故事中的彭婉如事件,即 是一例。
教學活動 2-3 回憶性別歧視 將學生分組,請學生敘述自己曾因生理性別、性別特質、性傾 向或性別認同,而遭受歧視、被剝奪某項權利或蒙受不公平的經 驗。以下這些問題,可以用來引導學生思考或引導回憶: 就你記憶所及,第一次歧視經驗發生在何時?最近一次又是在何 時? 歧視你的人是誰?發生經過如何? 你生活周遭的人,不論男女,是否皆贊同這樣的歧視並加以實踐? 是否有人試著為你辯護或安慰你? 你是否質疑或抗議這樣的待遇? 是否有人試著向你解釋這樣的情形? 資料來源:Mertus, J., Flowers, N., & Dutt, M.(2004)• (台大婦女研究室編譯)•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 1999)
29
30
性別教育
「平等」並不是「一樣」(關於「平等」的概念解釋,請參見 第 1 章),並不是說男生有的、能做的,女生也有、也能做,就是 平等,那是對於「平等」的錯誤理解。舉例來說,「以男女平等作 為提供健康照顧的準則」,這句話並不是指提供男性與女性完全相 同的健康措施,而是我們應該認知男女對於健康的需求有何差異, 並且針對這些不同需求提供健康照顧。提供女性產前健康服務對男 性並不構成歧視,因為男性並無此需求。同樣地,為男性提供前列 腺癌篩檢也不是忽視或歧視女性。適當的健康服務,應是顧及男女 特殊的身心健康條件與狀態(Mertus, Flowers, & Dutt, 1999/2004)。 再以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廁所來說,許多女生或許曾經有過 在學校或公共場所(如大賣場、百貨公司、車站、高速公路休息 站、加油站等等)如廁時面臨大排長龍的經驗;男生或許也會看見 女生要排很長、很久的隊伍上廁所,但卻不用經歷如此情形。這是 因為我們過去在蓋廁所時,忽略了男女生理構造上的差異(女生排 尿時間需時較長)、服裝穿著的文化規範(如女生若是穿絲襪、裙 子內又加穿安全褲)與如廁需求的不同(女生生理期時如廁,也會 需要較長的時間)等等,這些來自生理差異與需求,以及文化規範 女性特質下的服裝裝扮,都使得女性如廁的時間較男生長,因此如 果把廁所的空間規劃的一樣大或廁所間數蓋得一樣多,就會產生女 生如廁要大排長龍的情形出現,這就是缺乏從女性經驗與觀點來建 設公共建設的盲點,也是造成我們社會中許多性別不平等現象的原 因之一。 男女或不同性別者之間的確會存有差異,但是這些差異並沒有 高低或優劣之分,也不能根據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來進行性別分工或 社會制度的安排,並視其為理所當然或正應如此。相反地,我們需
第
2章
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要採取珍視差異的態度,針對不同性別者因為生理性別差異所受到 的不公平對待,提供積極的處遇,使得不同性別者都能有實質平等 的機會與地位。因此,平等,並非只是給予相同的機會或平均地分 配資源,更是著重在立足點上的平等。進步的平等概念,不僅重視 「相同待遇」,更重視「積極性的差別待遇」,意指看見不同性別 者、性傾向者或性別特質者,如何因為一些既有的生理差異或社會 文化建制下的機會不均或差異對待而加以扭轉改變,提供使其平等 的機會或積極改善的措施。 教育是改變人們思維、觀念的最有效方式,一些關心我們社會 性別不平等現象的人士,包括學術界學者們、婦運團體與教改團體 人士,皆希望透過教育的管道,來消除性別歧視、進行結構性與制 度性的改革,達成性別平等的目標。在這些人士的積極鼓吹與推 動,及前述彭婉如事件的促發之下,1997 年 3 月教育部成立「兩 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其後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正 式將性別平等議題納入全國教育政策之中,這是臺灣推動性別平等 教育的一個里程碑。 性別平等,並不是要把男生女生變得一樣。性別平等教育的目 的,乃是希望透過教育的方式,教導大家適切的性別認知,破除社 會文化長期以來因為男女生理差異所建構出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以及因此衍生出的性別偏見與歧視,培養學生健康的自我觀念與了 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進而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性別關 係。2004 年公布的《性別平等教育法》更將我國的性別平等教育 推動往前更邁進一大步,在觀念與做法上,從「兩性」進步到「性 別」,從著重男女的「相同待遇」的平等,進步到明確指出不同性 別者間的「積極性差別待遇」。
31
32
性別教育
概念小辭典 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即希望透過教育的 歷程和方法,促使不同性別或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 展潛能,除了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建立公平與良性的 社會對待,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 制;更期望經由性別平等教育,促進不同性別者在社會性別之實質 平等,亦期能與國家社會之整體發展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性別平等 之多元社會(教育部,無日期)。
議題現況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從 1988 年民間婦女團體起步至 今,已約有三十年。因為彭婉如事件的影響,促成《性侵害犯罪 防治法》的通過,及在該法規定中小學每學年必須實施至少 4 小 時之相關教育,內含「性別平等教育」。但以《性侵害犯罪防治 法》做為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法源基礎,不僅略顯薄弱,也造成 一般人以為性別平等教育要做的只是性騷擾或性侵害的防治,窄 化了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認知,也限制了性別平等教育其它議題 的推廣與落實。 教育部成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後,舉凡辦理基層教師研 習、課程教材研發、性別平等教育資源學校的成立、性別平等教育 季刊的推出、相關課程的開設、國中小教科書的檢視,都是委員會 積極推動的事。雖然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能見度與落實情況因此大 幅提升,但仍因相關法規之不足,以至對於性別不平等措施之修正
第
2章
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缺乏強制力,並對性別平等政策與措施的發展和推動缺乏制度性的 保障。因此,「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的委員們提案立法,歷經 4 年的擬訂、研修、公聽與遊說等過程,終於 2004 年 6 月 4 日經立 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謝臥龍,2000;蘇芊玲,2004)。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提供
《性別平等教育法》三讀通過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