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is

Page 1



Mobile Body and Space Production. 移動的身體如何影響建築 ?



Contents 0. Introduction

10

1. 身體與空間

24 1-1. 身體產生空間

26

A. 移動的身體與電影分鏡

28

B. active architecture

46

1-2. illusion of plan

60

A.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64

B. 空間事件考古

68

2. 基地觀察

80 2-1. 捷運

84

2-2. 火車

88

2-3. 公車

92

2-4. 步行

102

2-5. 高架橋

106

3. 結論

116

參考資料

121



中華商場原址介於捷運西門站與台鐵高鐵 箱涵之間,當時市長為了打造台北的香榭 大道而將地面上的連結全部剷平成 80 米的 空白,儘管人的移動速度隨著時代越來越 快,步行範圍與空間認知卻日漸縮小。

拆完中華商場的空地被移到兩側過大的人 行道,捷運站北側的地下街原本是要容納 部分中華商場商家,但因地下街只往東側 開口,導致無人使用,目前只剩下使用率 不高的智慧型圖書館與荒廢的店面,整個 站體只有 2 個出口往西側開,若中華商場 原址可以跟捷運與鐵路箱涵一起規劃,將 有機會讓整個公共空間更積極地被使用。




10

0.INTRODUCTION


0.INTRODUCTION

0 Introduction

我的題目關於移動的身體與空間,目的在 研究移動的身體與空間感知衍伸出一套方 法,藉以重新定義身體與空間,把那套方 法套用到中華商場剛拆除原址,在中華路 重新規劃路面的設計,在維持原車道數量 的前提下,而不是將所有的地都變成現存 兩旁過大的人行道 ( 更新中華路的重建 - 黃 大洲 ),重新跟地下街一起規劃出更好的方 案。 中華路這樣一個充滿各種速度與事件性的 場所,很適合用動態的元素作為主要工具 操作並發展出一個設計,當基地結合了未 完成的故事和現存與曾經的移動軌跡,這 在動態操作與建築中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關 係,歷史地理與複雜的涵構揭露了多重經 驗的可能性。

11


0.INTRODUCTION

0

第 1 部分 - 空間與身體,要檢視日常被忽略的動態需 要一套跨越傳統原則以感知為主的方法,這方法的基 礎是建立在電影分鏡學,用這種不一樣的切入點將會 出現預期之外的發現,來重新定義設計的過程,透過 質疑身體的空間位置與畫面框外的世界更進一步檢視 移動的身體所創造的空間。 第 2 部分 - 基地觀察,套用第一章研究的方法觀察基 地,探討移動的身體與創造出的空間在建築上的可能 性,透過使用和處理各類運動,把特定的運動模式情 境投射與建立到基地上的方法,人們可以挑戰創造同 質化和無聊的建築設計。

FIG.0.1

FIG.0.2 12


0.INTRODUCTION

0

第 3 部分的焦點在於用我的畢業設計測試我先前建立 的觀察方法,透過混合敘事的視覺場景和研究分析, 探索現存的和曾經的多種形態的移動模式如何用更有 趣的方式互動。 結論是希望這個案子的操作方法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能呈現多重視角和多重感官。鼓勵建築為了更好的公 共空間重新評估移動的身體的潛力。

FIG.0.3

FIG.0.4 13


0

清朝台北呈現三街市發展 --艋舺、大稻埕、台北城。 西門町當時還是地圖上空白 的部分。

日治時期廣設公園,將現代都 市計劃在台北實驗,許多筆直 的道路與軸線使地方的空間被 可視化,並把中華路變為現代 化的綠軸與交通要道。 西門町成為娛樂中心,人們可 一路從新公園經過西門町在嬉 遊到河岸。

14

國民黨撤退來台,爆增的人口填滿 了日治時期規畫的公園,都市發展 也完全沿用日本的規劃向外擴張。 此時中華路的林蔭大道被佔領成為 違建群。


0

為了整頓違章建築,中華商場 的興建使舊有的城牆彷彿被建 回來了,綠帶也消失了。

接著鐵路地下化,捷運興建,中華 商場被拆除,再圖底圖上留下巨大 的空白。

15

配合之後中央車站公園計畫, 從台北車站到河岸將發展成 綠帶,中華路路型也會改變, 趁此機會將中華路面重新規 劃,讓人行範圍再次擴大, 將綠帶再次延伸。


清朝時期,作為城牆,因為風水而向正北東旋 13 度,對準七星山,在地表留下一道人造的痕 跡。

16


日治時期,將城牆整個拆除僅剩下城門 ,為了 車輛通行與鐵路通行,中華路成為鐵路與三線 道,並在中央設置有植樹的分隔島,並在台北多 處設置公園。

17


國民黨撤退來台,多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 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 屋,低價 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

之後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毫無限 制的持續擴建下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不但生活 環境惡劣,也衍生出不少衛生與治安問題,被批 評為 「都市之瘤」。

18


為了解決都市之瘤政府用新商場整頓,1644 租 戶,八棟特色各不相同,日治時代 以來的休閒 娛樂街區 -- 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設置行 人天橋,不但藉此得以安全跨越鐵路平交道,連 絡中華路東、西兩側,還可以直通商場二樓配合 周圍方便的交通(多條公車路線行經),共同形 成當時大台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

19


全盛時期,設置天橋與誇張的大型廣告看版,夜 晚時有如一座會發光的城牆被建回來了。

20


市中心東移,漸漸沒落,鐵路地下化,原址成為 公車專用道。

21


因捷運工程而拆除,為打造台北香榭大道,原址 轉移成兩旁 15 米寬的人行道,大部分人們就依 靠六號出口連結西門町,而不知道自己其實跨越 了鐵路箱涵,人們認知的西門町也越來越小。

22



24

1.BODY AND SPACE


1.BODY AND SPACE

1 身體與空間

身體是理解環境的中心也是意識和空間的 中介。 因此建築作為一門建構空間的學科是以人 為中心來操作的,然而在這種關係下,身 體時常被視為靜止、同質的使用者,而不 是運動主動的操作者。 因此強調身體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移 動的身體如何感知空間 ? 如何改變空間 ? 如 何賦予空間意義 ? 我們可以藉此重新定義空間與身體,並思 考移動的身體是如何影響建築,建築如何 主動地回應而非被動的存在在這個移動模 式越來越多樣化的年代。

25


1.BODY AND SPACE

1 1.1 身體生產空間

一開始重要的是捕捉身體和空間的關係的複雜機制, Henri Lefebvre 的 Production of Space 理論對於理解多種 形態的空間和之後身體相應的多樣的關係是一個有效 的分類。 空間的生產是由身體生產開始的,他認為身體結合了 物質世界跟抽象的世界並擁有兩者,此外,身體更是 創造力的來源,因為每一次的重複都會出現差異。 他強調身體是獨特的,同時是空間的製造者也是空間 “each living body is space and has its space: it produces itself in space and also produces space”, 感 官 受 器 接 收 的資訊的即時性讓我們可以對環境做出回應並定位自 身。 身體的的即時性讓我們永遠身在”此處”,動態的身 體經驗到的是片段的總和,我們用連續的”此處”去 感知變化的世界。

26


Lefebvre’s spatial triad 人對空間的感知、掌握、占用,

1. spatial practice 空間實踐 是屬於感知 (perceive) 層面,藉由人用 自己的身體感知空間。 2.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空間表徵是屬於構想 (conceive) 層面,而且支配 性最強,因此空間表徵為加強支配性而偏向語言 符號系統,用原有的知識去理解自身與環境的關 係。 3. representational space 表徵空間是屬於 (lived) 生活經歷的空間,使用者 對於處在被支配的空間而欲試圖改變或佔用,比 較偏向非語言象徵的符號系統,是透過與身體周 遭的影像及象徵而直接經歷的空間,也就是移動 的身體主動的經歷前兩種概念所產生的。

27

1.BODY AND SPACE

1


1.BODY AND SPACE

1 1.1.A. 移動的身體與電影分鏡

照 Lefebvre 的想法,身體不是一個被動的 使用者而是在社會中主動的主體。 在表徵空間的領域中移動的身體根本的敘 述了空間並使之活化,透過位移,空間被 異化、去同質化、衍伸出意義。 因此中性同質的抽象性空間可以被賦予意 義透過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光光只是位 移就賦予空間起點與終點的意義。 更複雜與有意義的空間被潛意識、實質、 心智上的建構發展出來,這樣一來空間意 義的創造其實和電影經驗類似—電影的理 解也是透過一系列的事件建構在運動與運 動之間。

28


1 FIG.1.1

電影分鏡概論 (FIG.1.1) 對觀察者清楚的解 釋了動作軸線與鏡頭的關係。 我們察覺了環境與行動中有節奏的收縮與 擴張,有時看著小東西放大自己神遊到很 遠的地方,有時在原地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原來一直不知道自己已經用很奇怪的方法 觀看,電影經驗能呈現這種狀態。 這幫助我們描述事件,也利用事件與走位 的轉場來建構故事,同時揭露因為移動而 改變的空間幾何與動作軸線的關係。 (FIG.1.2~1.5) 光是以鏡頭的模糊方式也可以推斷出運動 模式與環境與運具的多重關係 (FIG.1.6),我 們更可以主動的調整畫面所捕捉的表面紋 理來操弄人對速度的感知,當速度扭曲了 幾何空間,心理空間將會呈現一種失真的 幻象 (FIG.1.7) 鏡頭的運動也暗示了空間的限制,我們能 不能反利用空間的限制,編排自由意識流 動,透過影響身體來影響思緒 ?

29


30

1.BODY AND SPACE


FIG.1.2 箭頭代表動作軸線平行或垂直鏡頭方向 我們的意識在環境中縮放 限制的資訊與參照物說明了 我們的移動扭曲了框外的空間 用事件與走位轉場 意義建構於運動與運動之間 有移動就會產生模糊

Véronique 在廣場旁的廊柱間穿梭, 廣場上正在遊行,一片混亂中, 在一輛軍車駛過的瞬間, 她看到了一個長得跟她一模一樣的人 在遠處的公車旁,對方沒發現, 她愣住了, 公車往反方向離開, 另一個分身往車廂後面走,她始終盯著她, 在運動中背景模糊只看得見她的身影, 三個動作在巧妙的走位安排下, 敘述了心情。

事件轉場 電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Kieslowski

31


32

1.BODY AND SPACE


FIG.1.2 箭頭代表動作軸線平行或垂直鏡頭方向 我們的意識在環境中縮放 限制的資訊與參照物說明了 我們的移動扭曲了框外的空間 用事件與走位轉場 意義建構於運動與運動之間 有移動就會產生模糊

Véronique 在廣場旁的廊柱間穿梭, 廣場上正在遊行,一片混亂中, 在一輛軍車駛過的瞬間, 她看到了一個長得跟她一模一樣的人 在遠處的公車旁,對方沒發現, 她愣住了, 公車往反方向離開, 另一個分身往車廂後面走,她始終盯著她, 在運動中背景模糊只看得見她的身影, 三個動作在巧妙的走位安排下, 敘述了心情。

事件轉場 電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Kieslowski

33


1.BODY AND SPACE

FIG.1.3 TRACK + ZOOM 邊移動邊放大 動作劃接法 當鏡頭被某個背景佈滿時 利用那一瞬間剪接 踩到水的那一刻剪接 參照物貫穿整個動作 34


Véronique 往鏡頭奔跑凸顯了鄉間小徑的距離感, 經過山壁,畫面完全被遮住, 突然一個小階梯映入眼前, 透過欄杆奔跑中的 Véronique 即將消失在眼前, 我們只能看到她輕快的腳步在橫移的欄杆中, 不知不覺我們的意識 Zoom in 到她踩到積水的瞬間, 濺起的水花順暢的接到刺眼的陽光下她的剪影, 我們被她拋在腦後, 動作往鏡頭方向遠離, 再次強調了距離感。

動作劃接 電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Kieslowski

35


1.BODY AND SPACE

FIG.1.3 TRACK + ZOOM 邊移動邊放大 動作劃接法 當鏡頭被某個背景佈滿時 利用那一瞬間剪接 踩到水的那一刻剪接 參照物貫穿整個動作 36


Véronique 往鏡頭奔跑凸顯了鄉間小徑的距離感, 經過山壁,畫面完全被遮住, 突然一個小階梯映入眼前, 透過欄杆奔跑中的 Véronique 即將消失在眼前, 我們只能看到她輕快的腳步在橫移的欄杆中, 不知不覺我們的意識 Zoom in 到她踩到積水的瞬間, 濺起的水花順暢的接到刺眼的陽光下她的剪影, 我們被她拋在腦後, 動作往鏡頭方向遠離, 再次強調了距離感。

動作劃接 電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Kieslowski

37


1.BODY AND SPACE

FIG.1.4 身在運具內 視覺之島 其他部分是盲目的 外部參照物與內部參照物 理解與感知的落差 被限制的移動 38


Véronique 在輕軌內看著欄杆發呆, 突然發現有人騎車跟著她, 注意力從車廂移到外面, 空間產生兩種變形。

視覺之島 電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Kieslowski

39


1.BODY AND SPACE

FIG.1.5 開門與關門 運具內運具外的轉換 其他部分是盲目的 外部參照物與內部參照物 理解與感知的落差 被限制的移動 40


車廂漸漸停止, 鏡頭搖攝, 車門開, 陽光滲入, Véronique 走出車廂, 車門關, 空間回歸昏暗, 整個運動過程車門顯現扭曲的破口。

視覺之島 電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Kieslowski

41


FIG.1.6 模糊狀態 對鏡頭來說,動的是環境 有移動就有模糊 在運具內的自己究竟是動或靜 理解與感知的落差 鏡頭的運動透漏空間的限制 有的運動能透漏視覺的起點,有的不能 有的視人體尺度的視角,有的是鬼魂般自由的漂移

42


43


MOVING

STOP

MOVING

STOP

FIG.1.7 用片段資訊,回推空間 利用表面紋理操弄速度感 移動與紋理平行,看似靜止 與紋理垂直則強調速度變化 理解與感知的落差 用鏡頭理解的世界,超越實際空間的限制

44


45


1.BODY AND SPACE

1 1.1.B. active architecture

前述的各種技法都是一種移動身體對事件 的觀察,空間沒有必然性。然而有沒有一 些空間是必須被移動的身體激活是為了某 個動態而被設計的,一但沒有移動就沒有 意義,不再是靜止被動的被觀察,而是不 斷透過移動身體的視覺經驗來重塑 ?

46


1 例如 Michael Maltzan 創造了動態的空間以 人的感知為中心。這設計常被視為運動片 段的組合,建築物的使用者在內部運動, 和外在形式到城市景觀的關係是一樣重要 的,所以建築外部被碎化與內部的完整性 形成了無可避免的雙重性。

FIG.1.9

他的方法批判這個運具增加被人造物和媒 體影響的都市化年代 ---- 當同質的動態成 為日常真實的洛杉磯。Moma 案為了某火車 沿線上的路途中的一景設計了一個專由那 裏感知的建築,也順道讓城市與美術館做 了連結,藉由利用既存的屋頂地景和水塔。 (FIG.1.8~1.9) 透過與 roofscapes 和高架鐵路 網絡的積極利用,Maltzan 指出了城市的一 個被忽視的階層的可能性。事實上 Maltzan

FIG.1.8

將博物館視為“運動的基礎設施”在巨大 異質性涵構下創造一個“一系列複雜的視 覺關係。 透過運動經驗美術館的序列本身被延伸到 建築室內,建築的實質邊界變成被移動經 驗所定義與佔有的膨脹的空間。

47


1 Maltzan 認為建築與建築間的空間並不是空

FIG.1.10

的,那個接近方式與動態也是感知涵蓋的 一部分。 事實上建築的經驗在移動的觀點下主要是 傾斜的。尤其是有關洛杉磯這個先從高速 公路上感知到的城市,建築是被一個高速 駛過瞥見的樣貌。 The Skid Row Residence (FIG.1.10~1.11), 主 動的介入浮現在高速公路旁。雖然建築是 呈現堡壘狀隔絕噪音與隱私問題,對經過 的車子卻是很主動的態度。當車子經過, 立面也微微地向同個方向開窗,這樣的做 法讓接近的每一瞬間都有一個"正面"面 對,將每一刻積分起來成為整體。

FIG.1.11

Maltzan 的建築不是凍結在某個在時間點或 空間,他是不斷透過移動身體的視覺經驗 來重塑。

48


1 1-1.A 的方法可以用來觀察各種不特定的環

FIG.1.12

境,但這裡思考的是有沒有可能這些空間 是為了某種動態而設計的,不在是被動的 被觀看,而是主動因運動而不斷形塑的。

如果一個空間能回應出環境中的運動,並 讓運動的人賦予它意義,甚至能達到電影 中剪接的效果 (FIG.1.14~1.18),或者切換於 前景中景全景 (FIG.1.19~1.22),不同運動之 間的關係將會產生許多有趣的互動,那樣 的互動可以做為闡述基地的敘事工具。

49


FIG.1.14 剪接 消失

50


FIG.1.15 剪接 消失

51


FIG.1.16 剪接 出現

52


FIG.1.17 剪接 消失

53


FIG.1.18 剪接 消失

54


FIG.1.19 近景遠景切換 將兩種無關的運動關係賦予意義

55


FIG.1.20 近景遠景切換 將兩種無關的運動關係賦予意義

56


FIG.1.21 越線鏡頭 運動方向將會顛倒

57


58


建築作為一門建構空間的學科是以人為中 心來操作的,然而在這種關係下,身體時 常被視為靜止、同質的使用者,而不是運 動主動的操作者。

建築不應該是被動的被移動的身體觀看, 而應該主動介入處理,多個介面反映出對 不同速度的態度。

FIG.1.22 多重介面 主動介入而非被動被觀看

59


1.BODY AND SPACE

1 1.2. illusion of plan

因為移動速度不同會改變空間幾何,造成 平面的幻象,藉由多種移動的身體主動的 產生不同移動速度,我們會得到多組扭曲 的空間,提供了在狹小空間指認更大尺度 事件的機會,而中華路從地表到地上從以 前到現在,並列著公車、汽車、火車、捷運、 高鐵,垂直向疊加了不同事件發生的地圖, 我希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理解事件和 運動之間的關係的複雜性。

60


1.BODY AND SPACE

1

景觀可以視為信息的表面,如果用力的看 風景,它會洩露歷史事件的痕跡。 透過對日常事件的不同速度重新連結展現 出移動身體的力量和重新將現存物解釋成 為另一個空間,我們可以用標示出多條敘 事路線,用空間的轉接頭巧妙的將兩個點 連接或者重新定位不同感知地圖的關係 (FIG.1.23~1.24),也可以對各種事件的發生 進行考古。 讓我們意識到平常無法形成連結的風景, 讓我們用奇怪的方式看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是如何被串接在一起而不自知。

61


FIG.1.23 空間轉接頭 距離與位置的錯亂

兩個房間照理來說應該要在同個位置,但經過了螺旋梯, 在我們心裡樓上的房間完全與下面無關,它可以是自由的 幻想,脫離有限的空間。

62


FIG.1.24 空間轉接頭 距離與位置的錯亂

在重複性的運動下,人的精神容易放空會失去參照點,失去度 量空間能力,儘管是用自己的身體,建築暴力的剝奪感官能力, 兩個房間的距離可能是近在呎尺也可能是無限遠。

63


1.BODY AND SPACE

1 1.2.A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關於空間的敘事柯比意的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提供 了很多想法。 ”Le Corbusier believed that the primary means to influence thought was by influencing the body at subconscious level.” 無庸置疑的他也認為藉由影響身體能觸動我們思考, 他常會利用非常個人風格的節奏、顏色、光線、質感 來 營 造 一 個 漫 遊 序 列 narrative path(FIG.1.25), 加 上 perspective ,frame ,axis ,form 他可以強化一些效果與幻 象,例如書中提到 ”Axes are absolutely central to the Corbusian distribution of space, the cause of the axis to that of the intention.” The axis did not have to exist in true space, illusion could be used to create false impressions either to extend the axis in intriguing ways or to place emphasis on the main axis by suppressing the impact of less important things.” (FIG.1.26~FIG.1.27)

64


FIG.1.25

The route through the Pavillon des Temps

FIG.1.27 Sliver of mirror beneath the ramp of the gallery of Maison La Roche

FIG.1.26 Drawing of the Ville Contemporaine from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FIG.1.28

65

Maison La Roche


1 ”By means of various fundamental elements which will be clearly shown in diagram, I can demonstrate the illusion of plans, the illusion which kills architecture, ensnares the mind and creates architectural trickery…” ”For Corbusier the creation of frame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accentuate and celebrate his very particular view of space” 在他之後的展覽與住宅中都可以發現 narrative path 的五個段落 a. introduction(threshold) b. disorientation c. questioning d. reorientation e. culmination 其中樓梯與坡道常被作為 reorientation 的工具 (FIG.1.29) ,對於理解的空 間與實際的空間的落差可以被強化,讓想像力突破實質空間的框架。平 面的幻象在步行速度就能創造,若再加上中華路上因速度而變形的空間 幾何將會是我能進一步操作的。

FIG.1.31

Plan of Villa Savoye

66


1.BODY AND SPACE

FIG.1.29

Ozenfant studio 1924

FIG.1.30

Plan of the Venice Hospital

FIG.1.32

67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1.BODY AND SPACE

1 1.2.B 空間事件考古

透過對日常事件的不同速度重新連結展現 出移動身體的力量和重新將現存物解釋成 為另一個空間。 而廣州的南越王公遺址可以說明這種事件 性的疊加,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 內,總面積達 15 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 址、南越國宮殿遺址、南漢國宮殿遺址以 及各朝官署遺址等等。御花園遺址於 1995 年被發現,在遺址中發掘出方池、彎月池、 曲渠、平橋及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蹟;宮 殿遺址於 2000 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被發 現,目前只清理完成其中一座大型宮殿的 「散水」部分。遺址包括三大重點:南越 王宮苑遺址,南漢國宮殿遺址,及於 2000 年起不間斷在城市中心出土的遺物。

68


FIG.1.33 雖然僅開挖小部分,卻可以指認大範圍的皇宮


1 最主要的遺址區是曲流石渠 (FIG.1.34) 在南越國宮署遺址除了發掘有南越國和五 代南漢國的宮殿和宮苑遺跡外,遺址上下 還疊壓有秦、漢、晉、南朝、隋、唐、宋、 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FIG.1.36

在已發掘的 15000 平方米範圍內,共計清 理房屋基址 420 多座、牆基 300 多條、道 路 60 多條、溝渠 360 多條、水井 500 多口、 滲水沙井近 600 口、灰坑約 3000 個。出土 各類可複原器物約 4 萬多件,磚、瓦、石 等建築材料和生活用陶瓷片多達數百萬片。

FIG.1.37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西漢南越國和五代南漢 國的都城王宮所在地,也是歷代郡、縣、 州、府的治所所在地,是廣州兩千多年來 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 史 見 證。 如 同 一 本 無 字 史 書 記 載 著 廣 州 2000 多年城市發展歷史。 FIG.1.34

FIG.1.35

70


1.BODY AND SPACE

1 一個土層剖面 (FIG.1.38) 顯示了多種用途的 疊加,從王宮水渠到民宅水井基礎互相重 疊在一起,我們可以閱讀出先後事件的發 生,在小範圍的線索中推斷大範圍的整體 樣貌,只要閱讀限制的空間中的部分線索 就能將自己放置在更大尺度的歷史脈絡與 平面的幻象中。

FIG.1.38

FIG.1.39

71


1.BODY AND SPACE

1 SUMMARY TO PART ONE

由於我們身體的的即時性讓我們永遠身在 ” 此處 ”,我 們就像是掃描機的光束一樣,累加片段為 IMAGE。 動態的身體經驗到的是片段的總和,我們片段中唯一 的聯繫是參照物,我們用連續的”此處”去感知變化 的世界,所以當所有片段被積分後一次呈現就會與現 實產生落差 (FIG.1.40)。參照物的選定也決定了我們這 台掃描機的運作,導致多種結果。 利用那個落差我們可以在被壓縮的空間中得到大尺度 的線索,然而那個落差也暗示了此運動模式與他者的 運動模式的差異。 在大眾交通工具越來越方便的年代,不同速度的運具 產生不同角色各自有各自的規律在被約束的路線上感 知空間,彼此的動態會影響到整個空間的狀態,身體 卻無法自由的在被約束的路線間穿越,只有運動所帶 來的物質或能量 ( 光或聲音 ) 可以自由的穿梭在各個管 制區,身體也只能透過交會處的空間轉接點 ( 車站 ) 來 轉換位置。

72


FIG.1.40 將左邊走廊看到的每一瞬間都積分起來 就會得到右邊的形狀

73


74


只是因為移動模式不同,就產生了對同一 件事不同的理解。

75


FIG.1.41 將動線視為剖線 剖面就是經過地方的積分

SECTION

ELEVATION

76


77


FIG.1.39 正常剖線都是直線,當剖線不在是直線 它代表的就是某個時空某個動作產生空間,只存在當時

SECTION

ELEVATION

78


79


80

2. XIMEN CASE STUDY


2. XIMEN CASE STUDY

2 基 地 觀察

第一章說明完身體如何製造空間對移動所 產生的空間進行譜記,本章將進行西門町 中華路一帶實地觀察。 現代都市狀況是由快速移動的個體感官所 體驗到不斷增值的視點與畫面、物件與事 件所組成的。 因為工業與科技的進步,建築的物件性漸 漸削弱取而代之的是 image 與複合的感知 方式。 面對當代都市現存多樣的移動是很重要的, 西門町中華路就是一個例子。

81


2. XIMEN CASE STUDY

如前述,為了創造主動建築,設計過程必 須加入多重經驗的可能性。用第一章的方 法來觀察基地。這個方法直觀的連結了移 動關係中的身體與空間,既然動態是有生 產力與有創造力的。那些情境必須反映多 種運動交錯和他們以時間與速度為尺度的 扭曲的地圖。跟基地有關的基本的幾種移 動狀態可分為 :1 習慣路線 2 經過 3 觀光 4 徘徊。

82


2-1. 搭捷運到西門町 2-2. 火車 2-3. 搭公車經過 2-4. 步行於迷宮 2-5. 高架橋上看

83

2. XIMEN CASE STUDY

在動態變得可計算與量化的年代,可以建 構出新的地圖,雖然人可能無法精確感受 到變形的倍數,但每種運動人的處境都不 同,人會在某些特定狀況對空間失去度量 的能力,或者因為失去某種能力而增強了 其他感知,這也是可以操作的,可以建構 出更細膩複雜的地景。


2. XIMEN CASE STUDY

2 2.1. 捷運

下午四點,我進了捷運站,被一連串規定好的動線與 電扶梯運送到月台,捷運駛入,在捷運上我們從限制 的框從地面到地下,我們在暗暗的車廂內感知片段的 城市,呼嘯而過的街景漸漸從畫面上方離開,取而代 之的是一些隧道內的廣告照明,車廂內的空間顯得明 亮,突然一個力量把我推向右側,原來在地底下的我 們轉了一個大彎,出站後在地下街走了好長,末端有 一個出口,樓梯的橫線布滿了出口的畫面,往上走究 竟會有什麼呢 ? 一出來,往馬路的對面看,我被連續好多台公車經過 擋住視線,在公車都散開時,就像電影轉場一般,我 看到了街景的末端—環河快速道路,被扁平化成布景 一般在空中讓車輛通過,不知不覺等我意識到時天就 暗了,在天橋上看到車輛來往,還有巨型廣告刊版在 移動,看著看著自己好像被吸進螢幕中的世界,等我 意識到時又有好幾台車經過了,騎 ubike 經過斑馬線時 才意識到斑馬線掠過我身體的頻率顯示著我的速度, 當尺度縮小至低頭滑手機也是同樣的道理,許多資訊 以不同的速度沿著軌道掠過我們的視覺之島,這些有 規律的運動是有周期的,給了一個可預期的事件序列。

84


FIG.1.42

有規律的運具某種程度可預測的行程一系列走位與 事件構成轉場,資訊在螢幕不斷掠過,從手機到窗 戶。

85




2. XIMEN CASE STUDY

2 2.2. 鐵路

鐵路對中華路曾經算是一種最特別的運具, 當火車經過中華商場時,人們便知台北到 了,然而這種體驗隨著地下化已消失,我 們只能從電影中記錄到的部分重現當時事 件發生的位置。 不像其他運具,火車完全依靠自己的機制 運作與自然隔絕。所有的旅程都是中可計 算的,能建構出一套新的地理關係。城市 和郊區的的界線被模糊,旅程中的空間也 被抹除。在所有鐵路經過的地方,速度成 為公共生活的新準則。 軌道作為框取和限制的裝置,控制了乘客 的空間體驗,不像具機動性的汽車單車, 他在既存環境裡創造了廊狀的體驗,透過 電影的紀錄作為基地調查可以衍伸出一套 有用的設計方法。

88


2. XIMEN CASE STUDY

2

視覺遠景在此凌駕於其他感官,人們在暗 暗的空間透過小框略過的模糊資訊,眼睛 看的清的只有遠方移動較緩的物件,視覺 捕捉的僅是輪廓而非細節與內容,伴隨著 前景過快的干擾。 僅靠一片玻璃隔開危險快速與安全舒適的 環境 (UNTOUGHABLE SPACE) 火車持續的動 態使習慣的同質的地景動了起來也產生了 建築的動態組合。 影片也作為設計選景的參考。設計致力於 填補無趣與不被參與的空白地帶。

89


FIG.1.43


2. XIMEN CASE STUDY

台北西門町 凌晨六點四十分, 周潤發站在中華商場天橋上, 一輛自強號駛過重重天橋圍出的框內, 鏡頭轉到特寫, 曾經存在的火車, 第二車廂在四個畫面中不同位置, 若以火車為觀點, 又將發生不一樣的空間, 空間不斷倒退。

框內移動 電影 英雄本色

91


2. XIMEN CASE STUDY

2 2.3. 公車

在西本願市一小段公車路線經過,在車窗 與車窗間明暗交疊的縫隙中看到片段的資 訊,投射出去與真實空間交疊的節奏感。 把特定的運動模式情境投射與建立到基地 上的方法,這張圖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感知 經驗在真實空間是如何被動態切碎,如何 因為運具的限制而讓視覺成為一束錐形的 體積。

92


2. XIMEN CASE STUDY

一段影片, 經過西本願寺, 視覺經驗被許多車窗切成碎片, 忽遠忽近, 忽明忽暗, 踏進車廂的瞬間, 空間只剩下自己, 和狹小的視覺範圍。

動態經驗 中華路公車內

93


94


我望著窗外, 一輛公車慢慢超越我, 透過另台車窗戶可以看到其他通勤的人, 再用力看可以引隱約看到西本願寺廣場, 不過被一直被干擾。

動態經驗 中華路公車內

95


96


動態經驗 中華路公車內

97


98


99


100

2. XIMEN CASE STUDY


101 2. XIMEN CASE STUDY


2. XIMEN CASE STUDY

2 2.4. 步行

步行返回了原始,連結了身體與興心靈, 走路的節奏影響著思緒的節奏,連結了路 過的地景與心理的起伏,比起快速移動的 運具,步行有著較連續性的感知。 對步行者來說重要的是創造 Navigation tool 導引物,特別是具有材質特性的,因為步 行提供了很親密的空間體驗,步行者的感 官不像只限於視覺的汽車與火車,他涵蓋 了所有感官,聽覺甚至與視覺同等重要, 這使的都市的音景更加重要。 例如對步行者來說,Navigation tool 就是片 段的大樓,像北極星一樣指引自己大方向 在西門町這座立體迷宮。

102


103 2. XIMEN CASE STUDY


2. XIMEN CASE STUDY

VIEW.01-07

西門町的遊逛經驗與東區不同的是它不是 線性的空間,每個人依著自己的心像圖在 內部遊逛,對每個人來說都可以畫出一個 不同的地圖,像迷宮一般,雖然在格子 狀 的街區,但數個小型商場與電影院造成許 多異質空間出現在這裡。 有太多重複性的場景讓 Navigation tool 開始 混淆,這裡縫隙中的剪影是由高架橋組成 作為導引,但在西門町這座迷宮內有太多 地點有相同的遭遇,造成有限空間中無限 大的感受。

104


5 6 2. XIMEN CASE STUDY

7

4

3 2

1

105


2. XIMEN CASE STUDY

2 2.5. 高架橋

抬高的視點強調了城市天際線的概念。個特殊的位置 提供了全景,成為最具象徵性的景,一種城市意象。 天際線的力量在於扁平化的視覺經驗 ( 剪影 ),基地呈 現水平無限寬闊的經驗,他標示我們視覺的界線也同 時誘導我們前進探索,在快速移動下能然緩慢的變動, 將我們的注意力昇華到無限遠的空間。 對步行者來說高架橋的景色也同時成為縫隙中的剪 影。 剪影將都市簡化為信息,將人轉換成讀者。都市的複 雜變得清晰,建築成為圖像,整個都市變成巨大模型, 所有有機無序的都顯得被控制狀、計畫的、可預測的, 距離和高度將複雜的都市固化成明信片。都市成為一 覽無遺的文本等著被閱讀。距離感和全景立面經驗允 許主體定位自身於基地和組成第一視覺印象和想像更 大的整體。這個印象對外地人很有用,他幫助建構形 象。

106


2. XIMEN CASE STUDY

225m

88m 地下街末端出口能一路 看到高架橋。 40m

10m

508m

107


108

2. XIMEN CASE STUDY


SUMMARY TO PART TWO

從日治時期到現在人的移動範圍雖然隨著 時代而變大但認知範圍卻不斷縮小。 以步行為基準,空間是均等的速度,但在 中華路上並行著各種不同速度的運具,每 種運具體驗到的空間壓縮量都不同,也會 使之產生不同以時間為度量的地圖,基地 線索也因為不同速度扭曲成好幾層空間, 造成許多 ILLUSION OF PLAN。 建築可以作為速度的緩衝,也可以利用空 間的壓縮在狹小的區域呈現大尺度的基地 事件與各種感官錯接的機會。

109

2. XIMEN CASE STUDY

2


110


111


112


113 2. XIMEN CASE STUDY


114

2. XIMEN CASE STUDY


115 2. XIMEN CASE STUDY


116

3. CONCLUSION


3. CONCLUSION

3 論

身體的感知與實踐是建築的基本是不可否認的。然 而,社會變遷造成的運動性很明顯往往不在設計者和 建築的討論範圍內。這個研究強調出將運動速度的概 念置入設計過程。透過重新思考身體和空間的可能 性,很清楚可以的知道使用者不能再被視為同質與靜 止的。Lefebvre 的文章也說明了身體是主動並具有空 間生產力的,而且身體與空間的關係是具體而不抽象 的。事實上移動性是身體必經的日常現象,所以必須 以感知為方法或明確的技巧去呈現。 一旦身體與空間的關係被重新評估,怎麼面對我們一 直在用多種模式與運動理解當代都市環境是很重要 的,因此去觀察現存或曾經或未來的移動模式和他們 產出的空間經驗之間的差異對設計者來說是很有趣 的。首先,把移動性視為一種主動的、建構的、生產 的過程對於設計非常有幫助。這個方法套用在基地上 是一個實驗,實驗了如何仔細思考和探討各個特定移 動視角和既存的與有潛力的基地線索。這個方法展示 了各種運動在身體與空間形成了獨特的關係。

117


118

3. CONCLUSION


3. CONCLUSION

在這個觀點下,這個理論只是一個探索複雜議題的出 發點一小部分。透過這個設計過程,建築需要被概念 化為一種與都市的動態和感知交互連結的建築型態。 重要的是我們不斷被私有化的環境中,空間實踐 ( 我 們還是得生活,還是得從自己的觀點感知世界 ) 並沒 有被專政的規則,規定和條例約束。透過強調身體和 肉體感知的生產性,可以擴大建築的邊界,各種有趣 的冒險玩樂經驗可以進入日常生活。 要達成那目的必須透過將建築視為可以暗示或創造獨 特機會的彈性框架。透過電影的動態方式,這個設計 可以被發展成一系列的情境。這樣一來因為身體的介 入設計好的 " 空間 " 將變為 " 地方 "。必須對建築用 一個包含肉體創造力去對抗同質性的動作一個真正的 active architecture 才能被創造。

119


120


IMAGES FIG.0.1-0.4 FIG.0.5-0.13 FIG.1.2-1.7 FIG.1.9-1.8 FIG.1.9-1.8 FIG.1.12 FIG.1.14-1.22 FIG.1.23-1.24 FIG.1.25-1.29 FIG.1.31-1.36 FIG.1.37-1.42

http://www.wikiwand.com/zh-tw/ Author's own Author's own http://www.mmaltzan.com/projects/moma-qns/ http://www.mmaltzan.com/projects/new-carver-apartments/ 電影分鏡概論 -Steven D. Katz Author's own Author's own Le Corbusier and the Architectural Promenade--Flora Samuel http://qq.mafengwo.cn/travels/info.php?id=3235442 Author's own

BIBLIOGRAPHY BOOKS 台北市中華商場商業活動之研究 中華路的重建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北 不可見的城市 電影分鏡概論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Le Corbusier and the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Delirious New York Flesh Scanning

WEBSITES http://unit-21.com/ http://www.mmaltzan.com

- 呂芳斌 - 黃大洲 - 蘇碩斌 - 陳懿欣  - Steven D. Katz - Henri Lefebvre   - Flora Samuel - Rem Koolhaas - Diller + Scofidio - Diller + Scofidio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