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blank
評「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之處世態度 活在世上,在芸芸眾生中,發現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方向和定位,是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的重要 人生問題。 在香港這充斥競爭的大都市裡,製造了一大群「勝利者」,但也同時間製造了更多「失敗者」。 近年來,「贏在起跑線」已成為不少育有幼年兒女之本地父母培育下一代過程中的座右銘和心 聲,追根究底,豈不是恐懼下一代落入「失敗者」的行列中,成為「N無」人士,成為要輪候公 屋、領取綜援的一族?對於中產背景的父母而言,這種心態尤其普遍。 然而,若果說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被標籤為「失敗者」,那麼,難道「勝利者」真的非做不可 麼? 假若一位五歲的小孩子有一天走到一直付出最大心力對他寄予厚望的父母跟前說:「如果我不做 最後,但也不做第一,可以麼?」也許這位小孩子會迅速被父母批判為「不長進」、「無大 志」,心想即使他不會做最後的,難道就可以接受日後他排尾二麼,那不是對他和對自己來說一 件很丟臉的事情麼? 現實的情況是,在一百個人之中,只有兩個人擁有第一或最後的位置,其餘的九十八上都不是第 一,也不是最後,如果你做第一,你往往會成為某些心胸淺窄的人針對、排擠和嫉妒的對象,但 如果你做最後的一個,你可能會認為再沒有人會關注你的存在,因為你在別人眼中可能被視為一 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既然這樣,接受一種「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的處世態度、如果可以活得輕鬆快樂一點,又有 何問題呢?事實上,假若社會上人人都沒有一顆「爭第一」的心態,人人都順其自然,安於本 份,也許會能體驗「知足常樂」的情操。 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嘗試從《新約聖經》耶穌基督的教導中思想這個問題。耶穌曾說過以下的 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 13:12) 「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馬太福音》19:30;「在前 的」原文即「第一的」;「在後」原文即「最後的」) 第一番話也許會令關注社會現況的人立時聯想到「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種不公義社會中財富 分布兩極化的弊端,有財有勢的人透過種種手段,令貧窮人被剝削,以至最終「連他所有的,也 要奪去」,耶穌會否是借用當時羅馬政權下社會普遍不公的現象加以發揮,以表達出一種做人的 真理呢?「凡有的」和「凡沒有的」是就著正確人生態度而說,如有態度正確,人們會不斷在人 生中有所得著,但若果態度不正確,最終會失落一切,人生徹底失敗。 古語有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做人處世上:做人如逆行 舟,不進則退。堅持一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成長心態,叫人不至在人生的道路中走下 坡,因為今天的第一,不代表永遠的第一;另一方面,即使你在人群相對地是第一,不代表你的 人生沒有任何隱藏的問題。耶穌以上的第二番話正說明這個道理 - 「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 今天你仍然在前面,他朝你可能會成為最尾的一個。 偉大的新約聖經作者使徒保羅也這樣表達他的人生觀:「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 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比立書》3:13-14上) 「忘記背後」的人 生觀,就是即使你現在是第一,仍然不自高,仍然努力追求成長,這種人生觀不是以「做第一」 為目標,而是以「做得最好」,用英文的話來表達,就是「做出自己的最好」(to do one's best)。做出自己的最好不等於會做第一,但肯定能對自己的人生無愧無悔。
第 1 頁,共 2 頁
10/4/2014 13:40
about:blank
雖然「做第一」不代表一切,但不見得「不做第一」是一種值得推崇的人生態度。假若承擔感需 要以站出來作一群人帶領者的行動顯示出來,堅持「不做第一」不是謙卑的表現,而是一種懦弱 沒有承擔的表現;假若自己的能力和才華的確與眾不同,「不做第一」就是對自己獨特性的一種 否定,寧願自己表現像醜小鴨而不願接受自己是天鵝,是寶貴人生的一種浪費。 這樣的話,與其得過且過地接受這種「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的處世態度,不如採納一種「不 介意成功,不害怕失敗」的生活格言,這樣的人生是更為積極和精彩的。
第 2 頁,共 2 頁
10/4/2014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