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材料
4. “区域治霾全国增碳”的背后 内蒙古送煤制气入北京 案例分析1 2014 年 7 月
当前,煤制气在国内煤价下跌、气价格上涨的市场环境,以及雾霾治理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 引导下,成为投资热点。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治霾效果预期背后,煤制气存在巨大的资源环境负 面影响和高碳风险,需谨慎对待。 本材料基于《中国低碳发展报告 2014》一书,以内蒙古送煤制气入京的案例为例,为读者解读“煤 制气治霾”背后的环境问题。
一地治霾,治出更多污染 从消费端来讲,煤制气与常规天然气无异,一般意义上认为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 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煤炭。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氮氧化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而热电 联产煤改气这一技术路径并不能显著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同时,从全生命周期 来看,煤制气替代煤炭将造成更多的煤炭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控集团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府签订的协议,每年内蒙古将输送 40 亿立方米 煤制气入京。假定北京使用煤制气全部替代煤炭发电,北京市、内蒙古及北京-内蒙古两地因 40 亿方煤 制气的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煤炭消费、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下:
从煤炭消费看,北京可减少约 894 万吨的煤炭消费,而内蒙古会增加约 1203 万吨,从而北京-内 蒙古两地的煤炭消费每年会净增约 309 万吨。
从温室气体排放看,北京可减少约 738 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煤制气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 在生产环节。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计算,北京-内蒙古两地总计会净增约 377 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从资源消耗看,内蒙古每年会增加水耗约 2400 万吨,占 2012 年该地生活用水总量的 2.3%。而内 蒙古在 2011 年水资源总缺口已达 10 亿立方米,煤制气的大规模上马会加剧这一趋势。
1
本文为基于齐晔主编的图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4)》中《雾霾治理措施的高碳风险——以煤制天然气替代煤制气为例》一 文的概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