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数十年中将持续生产高碳能源,将中国的能源路径锁定在 高碳发展上,即使这些项目全部破产,中国也难以重新回 到低碳发展之路。 示范项目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美国在政府信息公 开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效仿的地方。信息公开不但有利于 学术研究,客观正确分析历史经验与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也可以为政策决策提供实践数据支持。信息的不透明会误 导其他投资者盲目投资,存在大规模破产的风险。到时政 府将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最终全社会都承担损失。 长期能源价格难以预测,富煤少气格局并非不可改变。 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跟技术发展、政治经济体制及社 会偏好息息相关。美国上世纪 80 年代初解除天然气价格管 制,使得天然气在美国的能源格局中地位逐渐上升。中国 天然气价改及相关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常规、非常规天 然气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俄长期天然气进口协议也才 刚刚签署。在这个时候大规模投资煤制气,无疑是一个高 风险低回报的豪赌。全世界长期的能源价格预测一向极不 可靠,美国 80 年代初对天然气价格走势的误判、中国 21 世纪初因煤价长期看涨造成的过度投资及煤价下跌,就是 明显的例子。中国的天然气价改是否会重蹈覆辙,就要看 中国政府和投资者是否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必须用长远眼光规划能源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规 划必须把眼光放远,兼顾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国家政策方 向及科技发展趋势。低碳已成全球共识,中国国内的环保 标准也呈越来越严之势,新科技的发展也可能带来更多资 源的开发。像煤制气这样的投资,至少要放眼未来四十年。 目前一窝蜂地投入煤制气,将给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来极高 风险。政府和投资者对这样攸关国家社会未来大方向的豪 赌,必须要三思而后行,切莫跟风盲从。
美国煤制天然气发展 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杨启仁
近年来,煤制气产业作为中国东部治霾的对策被提上议程。 2013 年,国家能源局对煤制气项目审批开闸放水。据绿色和 平统计,截至 2014 年 6 月,全国处于不同阶段的煤制气项目 共计 50 个,若全部建成,总产能将达 2250 亿立方米 / 年。 煤制气的飞速发展引来各方讨论。 作为知名的能源与环境政策专家,美国杜克大学的杨启仁 博士 [1] 在 201 3 年 10 月出版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 发表了名为《中国合成天然气革命》的文章 [2],表达了自己对 中国煤制气突飞猛进式发展的忧虑,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同时,杨博士也通过媒体提醒中国业界,“中国现在就是在重 复美国 1980 年代所犯的相同错误。不同的是,美国当时只建 了一所煤制气工厂,减排压力不大,一个煤制气企业破产并非 大事,但对当下的中国就不一样了。”[3] 本报告为杨启仁博士受绿色和平之邀而撰写,旨在为中国 煤制气产业的各利益相关方详细解读美国大平原煤制气项目的 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以期给中国煤制气的发展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