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需求理論
老師說 本單元最容易考的地方是,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以及影響需求彈性 大小的因素。只要掌握這兩個部分,就等於讀完需求理論的重點。
需求量變動,需求變動,季芬財,需求價格彈性
01 需求 即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者對某一特定財貨,在各種可能不同價格下,所願意且 能夠購買的數量。
02 需求量 即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者對某一特定財貨,在某一特定價格下,所願意且能夠 購買之數量。
03 需求與需求量之變動 1. 需求量變動 (A→B)
2. 需求變動 (D→D')
P
P
A
P0
P0
A
A’
B P1
D’
D 0
002
Q0
Q1
D
Q
0
Q0
Q 0’
Q
CHAPTER
1
需求,供給與價格
3. 點彈性與總支出的關係 TR:表總收入 TE:表總支出 假設TR恆等於TE 由 當Ed>1⇒
<0 (P與TR或TE成反向變動)
4. 影響需求彈性大小之因素: (1) 替代品之多寡:愈多,彈性愈大。 (2) 消費支出占所得之比例:比例愈大,彈性愈大。 (3) 時間長短:愈長,彈性愈大。 (4) 商品性質:必需品彈性較小,奢侈品彈性較大。
1. 穀賤傷農: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Ed<1),使得穀物價格下降,導致農民 收益下降。 2. 薄利多銷:把價格壓低(降價)在需求彈性較大時(Ed>1),確實可以讓 收益提高。
最新試題觀摩 問題
(1) 假設金門高粱酒之需求價格彈性為0.2,為維護大眾健康,政府必須調高價格多 少百分比,才能達到高粱酒消費量減少20%之政策效果? (A)100% (B)50% (C)40% (D)30%
(101華南)
(2) 下列何者會使得商品的需求彈性愈小?
004
(A)替代品愈多的商品
(B)生活中必需程度愈大的商品
(C)支出占所得比重愈大的商品
(D)消費者有較多的時間作調整時 (101華南)
03
需求與其他財貨價格之關係
老師說
本單元的重點是運用需求交叉彈性來判斷兩種財貨是替代品、互補 品、獨立品。只要了解原理應該可以應付自如。
需求,供給與 價格
1
需求交叉彈性,替代品,互補品,獨立品
01 需求交叉彈性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偏彈性〉 指在一定期間內,某種財貨y價格變動百分之一時,另一種財貨x需求量變動的百 分比。 Exy=
∂ℓnx ∆x/x ∆x P = = ‧ y ∂ℓnPy ∆Py/Py ∆Py x ∆x >0,表示Py上升(即y↓)且x上升, ∆Py
故x與y互為替代品。則Exy>0 式中
Py >0, x
∆x <0,表示Py上升(即y↓)且x下降, ∆Py
故x與y互為互補品。則Exy<0
∆x =0,表示Py上升(即y↓)且x不變, ∆Py
故x與y互為獨立品。則Exy=0
交叉彈性是衡量X物品的價格PX變動時,影響Y的需求量反應之指標。 當交叉彈性為正時,表示X為Y的替代品,為負時則為互補品。
009
07
消費者剩餘(C.S)與生產者剩餘 (P.S)
老師說 如何計算消費者剩餘和生產剩餘,以及探討政府的管制價格對消費者 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影響,幾乎是每年的必考題,所以這部份研讀時 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生產者剩餘,消費者剩餘
01 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心中所願支付最高金額減去實際支付之金 額 。 例 如 : 當 Q = Q 0時 , 願 支 付 的 金 額 為
P A
0ABQ0,實際支付的金額為0P0BQ0,消費者剩餘 為ABP0。
B
P0
C.S=0ABQ0-0P0 BQ0=ABP0 0
Q0
C
Q
02 生產者剩餘 (Producer's surplus) 生產者的收入減去所要求的最低報酬。例如:當 Q=Q 0時,生產者的收入為0P 0BQ 0,生產者所要
P
求的最低報酬為0ABQ0,生產者剩餘為AP0B。 P.S=0P0BQ0-0ABQ0=AP0B
S B
P0
A
0
026
Q0
Q
03
所得消費曲線&恩格爾曲線
老師說 如何利用所得消費曲線(ICC)來判斷財貨的性質,其實透過圖形來 了解應該不困難,再搭配恩格爾曲線的形狀、正斜率、垂直或負斜 率,來研判該財貨是正常財、中立財或劣等財,這部份的重點是最 容易被命題。
所得消費曲線,恩格爾曲線
01 所得消費曲線(ICC:Income-Consumption Curve) 指財貨價格不變,由於所得作連續變動時,各均衡點移動的軌跡。 M2>M1>M0 Y M2 Py0 M1 Py0 M0 Py0
0
ICC C
A
B
M0 Px0
M1 Px0
M2 Px0
X
02 由I.C.C判斷財貨性質 1. ICC1為負斜率:x為劣性財,y為正常財。
y
2. ICC2為垂直線:x為中性財,y為正常財。
ICC1 ICC 2 ICC3
3. ICC3為正斜率:x為正常財,y為正常財。
4. ICC4為水平線:x為正常財,y為中性財。
5. ICC 5為負斜率:x為正常財,y為劣等 財。
040
y0
U0 0
x0
ICC5
ICC4 x
CHAPTER
2
消費者理論
季芬財必然是劣等財,但劣等財不必然是季芬財。因為劣等財的定義是所得增 加而需求量反而減少,而季芬財的所得效果是小於零即符合劣等財的定義,而 且價格效果是大於零(違反需求法則)。
最新試題觀摩 問題
(1) 當某一季芬財的價格下跌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價格效果為同方向
(B)沒有價格效果
(C)所得效果為同方向
(D)沒有所得效果
(101 華南)
(2) 有關季芬財(Giffen Goods)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當價格下降,即實質所得(或購買力)增加,則對季芬財的消費量反而增加 (B)季芬財因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 (C)季芬財之需求曲線斜率為正 (D)季芬財必為劣等財,但劣等財未必是季芬財
(100 華南)
(3) 倘便利商店現煮咖啡是正常性財貨,當現煮咖啡價格上漲,下列敘述何者錯 誤? (A)現煮咖啡的需求曲線斜率是負的 (B)價格效果是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之和 (C)現煮咖啡的恩格爾曲線斜率是正的 (D)價格效果是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之差
(100 台灣金控)
提示
(1) 當某一季芬財的價格下跌時,所得效果是消費量減少,即價格效果和所得效果 為同方向。 (2) (A)當價格下降,替代效果便得增加,小於所得效果使得消費量減少,總效果是 消費量減少。 (B)季芬財是因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替代效果小於所得效果。 (C)季芬財之需求曲線斜率為正,如下頁圖:
050
01
生產函數
老師說
本單元要注意的地方是經濟學所定義的短期、長期的意義,這個概念 與會計學所講的短期、長期是不同的,考試很容易考。
生產函數,短期,長期
01 生產函數之定義 即在一定技術水準下,表示產量與生產因素之投入量間的函數關係稱之。以方程 式表示為:
Q=F(土地,勞動,資本,企業組織,技術…) 產量
生產因素
問題
生產函數是指任何A,B,C投入的組合所能生產出來的: (A)最大產出 (B)所有產出的組合 (C)某一定額產出 (D)平均產出
(82普考)
答:(A)
02 期間的概念 1. 極短期:即生產因素及產量皆固定不變的期間。 2. 短期:即無法變動所有生產因素以配合所擬生產之產量的期間稱之。(即該 期間至少有一生產因素不變。) 3. 長期:即能夠變動所有的生產因素,以配合所擬生產之產量的期間稱之。 4. 極長期:不但所有的生產因素都可改變,甚至連技術水準也可以改變的期間
058
謂之。
生產函數
01
假設有兩種生產因素,分別為L(勞動)和K(資本),長期生產函數可以表 示成Q=f(L,K),短期是至少有一生產因素是無法調整的,假設是K,那麼 短期生產函數可表示成Q=f(L, K)或寫成Q=f (L)。
最新試題觀摩 問題
(1) 生產上「短期」意指: (A)一年以下
(B)生產技術固定不變
(C)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變動
(D)至少有一生產要素固定不變
(99初等)
生產理論
3
(2) 有關廠商在生產上的短期與長期,下列何者正確? (A)在短期,廠商可以調整所有生產要素的數量 (B)在短期,廠商生產時會有邊際報酬遞減的現象 (C)長期是指一年以上的時間 (D)在長期,廠商的長期平均成本不會高於短期平均成本
(102五等)
提示
(1) 經濟學上的短期並非以時間的長短來做區分,而是投入的生產要素中,只要有 一項生產要素是無法變動時,就稱為短期;而長期則是指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可 以改變。 (2)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為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
成本 SAC(K1)
線的包絡曲線(如圖),由圖可看出長期
SAC(K2)
LAC
平均成本可能低於或等於平均成本,但絕 對不會高於短期平均成本。 0
產量
(1)→D﹐(2)→D
059
CHAPTER
3
生產理論
(4) 增加生產因素投入到一定數量後,邊際實物生產量發生遞減的現象,稱之為 何? (A)絕對報酬遞減律
(B)邊際報酬遞減律
(C)平均報酬遞減律
(D)規模報酬遞減律
(100 華南) 0.5
0.5
(5) 假設廠商使用勞動(L)與資本(K)來生產Q;其生產函數為Q=K L ,請回答下列 問題: (一) 設K=100,L=25;則平均勞動產量(APL)及平均資本產量(APK)為何? 【6分】 (二) 設K=20,L=5;則邊際勞動產量(MPL)及邊際資本產量(MPK)為何? 【6分】 0.5
0.5
(三) 當生產函數為Q= K L ;則可判定其為哪一種型態之規模報酬?並說明原 因。
【8分】(102 農田水利)
(6) 某經濟體系的生產函數為:Y=AK 0.3L 0.7。若產出成長率為6%,資本成長率為 15%,勞動成長率為0.5%,則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為: (A)0.0115% (B)0.115% (C)1.15% (D)11.5%
(101 華南)
提示
(1) 隨著勞動量的增加,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謂之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2) 如圖:當生產因素(如勞動量)到達某一定數量(L=L 0 ),隨著生產因素再投 入,則勞動的邊際產量呈現下降的現象,如AB階段。 MPP L A
0
(5) (一) APL= APK=
062
B L0
L
Q K0.5 L0.5 K = =� �0.5,將K=100,L=25代入得APL=2 L L L Q K0.5 L0.5 L 1 = =� �0.5將K=100,L=25代入得APK= K K K 2
03 老師說
生產三階段
本單元的勞動邊際產出(MPPL)與勞動的平均產出(APPL)之關 係圖形 , 是必定被列入考題內的重點要項 , 只要把圖形畫出來 , 所有的答案都在圖形上了 , 絕對不要去死記 。 畫圖技巧如下 , 先 畫APPL, 再畫MPP L通過APP L的最高點 , 並且MPP L的高度畫得比 APPL高,這樣就可以了。
生產三階段,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法則
01 生產三階段 第I階段:MPPL > 0,MPPK < 0 第III階段:MPPL < 0,MPPK > 0 第I、III的MPP有一項小於0,表示要素投入,產量減少,故切為生產不合理階 段。 第II階段:MPPK > 0,MPPL > 0,故為生產合理階段。該階段由APPL最高點至 MPPL = 0之MPPL線段。 Ⅰ APP L MPP L
Ⅱ
Ⅲ
MPP L>0 MPP L>0 MPP L<0 MPP L APP L
0
L0 MPP K<0
~ (L)K
064
L1
L2
MPP K>0 MPP K>0
APP K MPP L
K2
K1
K0
~ (L)K MPP K APP K
0
最適要素雇用量
均衡點
擴張線
⑤
EP5
L為正常要素,K為劣等要素
④
EP4
L為正常要素,K為中性要素
③
EP3
L為正常要素,K為正常要素
②
EP2
L為中性要素,K為正常要素
①
EP1
L為劣等要素,K為正常要素
05
要素分類
04 規模報酬 1. 規模報酬固定:當所有投入要素增加λ倍,則產出亦同時增加λ倍。 ⇒∂Q=f(λL,λK),∂=λ 2. 規模報酬遞增:當所有投入要素增加λ倍,則產出增加會大於λ倍。 ⇒∂Q=f(λL,λK),∂ >λ
3
生產理論
3. 規模報酬遞減:當所有投入要素增加λ倍,則產出增加少於λ倍。 ⇒∂Q=f(λL,λK),∂ <λ
生產的擴張線,如同消費的所得消費曲線,只不過生產是用來判斷所投入的要 素為正常、劣等或中性,而消費則是用來判斷所消費的財貨是正常、劣等或中 性。
最新試題觀摩 問題
(1) 假設生產函數為Q=10K0.5 L0.6,則此生產函數為: (A)規模報酬遞增
(B)規模報酬遞減
(C)規模報酬不變
(D)規模不經濟
(101 華南)
071
CHAPTER
4
成本理論
02 規模不經濟 分類
圖形
說明
LAC LAC
規
內部規模
由於廠商內部不利因素發生,使
不經濟
Q↑→LAC↑
模
0
不
Q*
Q
LAC
經
LAC’
濟 外部規模
LAC
由於廠商外部不利因素發生,使整條LAC 上升。
不經濟 0
Q*
Q
1.「規模經濟」的成因,包括下列幾項: (1)企業的專業與分工。 (2)設備的不可分割性。 (3)大規模採購與副產品之利用。 2.「規模不經濟」的成因,包括下列幾項: (1)企業因規模擴大,資訊傳遞困難。 (2)產量增加,需要使用大量生產因素,導致要素價格提高。 (3)大規模生產,所需之防止污染的成本提高。
最新試題觀摩 問題
(1) 經長期成本隨著產品增加而呈現遞增現象,稱為: (A)規模報酬遞增 (B)規模報酬遞減 (C)規模報酬不變 (D)規模經濟 (101 華南)
084
05
廠商之短期供給曲線
老師說 本單元是介紹完全競爭個別廠商的短期供給線,請考生注意其所述 之供給線是指邊際成本曲線哪一部份,它的條件是什麼,一定要記 住,此部分被命題的可能性很高。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P≥AVC
01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AVC以上之MC曲線。
1. A點,P0<AVC,廠商不會生產。 2. B、C、D點,MR=MC,且P≥AVC,所以AVC以上之MC曲線即為完全競爭 個別廠商短期之供給曲線。 MC
P
P2
C
P1 P0 0
B A
AVC P 3 =AR=MR P 2 =AR=MR P 1 =AR=MR P 0 =AR=MR
5
廠商理論 完-全 競爭
D
P3
q
平均變動成本線最低點以上的邊際成本,即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線。
097
CHAPTER
7
廠商理論-寡占市場
(2) 若MC線在CD之範圍內變動,則均衡的價格(P*)與產量(Q*)均維持不變。 (3) 拗折需求模型說明了寡占市場中價格具有僵固性。
02 賽局理論 1. 何謂賽局理論: 賽局理論是針對社會科學而非自然科學設計的數學工具,探討賽局內有二位 或以上的個體做決策而他們之間有相互依賴性存在,因為每個人的報酬由他 本人的決策以及所有其他人的決策所決定。
2. 賽局的構成:
參賽者 (players)
規則 (rules)
策略 (strategies)
報酬 (payoffs)
3. 賽局的形式: (1) 策略型式的賽局(Strategy from game):以矩陣的型式表示的賽局。 (2) 擴展型式的賽局(Extensive form game):以樹狀圖的型式表示的賽局。
4. 進行的方式: (1) 同步賽局(simultaneous games)。 (2) 逐步賽局(sequential games)。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