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一篇˙臺灣通史
第二篇˙中國通史
第三篇˙世界通史
第四篇˙文化史
第三章-清領時期
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
★★☆☆☆
清領時期臺灣因移民社會的特質,以及清廷消極的統治,使得人民有衝突時常以械鬥 方式私了,造成頻繁的械鬥與民變。 民變發生的主要原因可歸類為:徵收苛稅、吏治不清、軍政不良,在加上遊民多、會 黨勢力大,形成「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頻繁民變。 漢人發生械鬥的原因,可區分為爭奪資源的經濟因素;籍貫、語言、生活習性不同的 社會因素;政府控制力不足,發生糾紛後,多採私了的政治因素。
焦點:開港以前的社會文化的發展 ●民變 事件 朱 一 貴 事 件 林 爽 文 事 件 戴 潮 春 事 件
時間
性質
原因
經過
影響
1721年 (康熙60年)
在高雄羅漢門鴨母王朱一貴 台灣知府王 假冒明王室後裔為號召,自 後因閩客內鬨,清 珍之子貪 稱中興王『舉事』。 兵來台鎮壓,增設 污,引發民 獲得北路賴地、南路客籍 彰化縣及淡水廳。 怨。 杜君英等人的響應。
1786~1788年 (乾隆51~53年)
彰化地區發 攻陷彰化縣城,建 生大規模的 年號『順天』。 天地會領袖林爽文號召黨 漳泉械鬥, 諸羅改名『嘉義 徒於茄荖山起義。 官員積極查 縣』。 清軍福安康率軍平定。 辦會黨(天 清代最大規模的民 地會) 變。
1862~1864年 (同治元~3年)
官 逼 民 反
被清兵、新竹林占 梅所率領的台勇與 八卦會擁立戴潮春舉事, 道台孔昭慈 霧峰林文察軍隊平 攻打以泉州人為主的鹿 剿八卦會 定。 港。 戴潮春自殺。 歷時最久的民變。 清乾隆皇帝於其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象徵其「十 全武功」,其中一項即為平定「林爽文事件」。
20
●械鬥原因 經濟因素
移民社會生存競爭激烈,爭奪如土地、水源、工作等各項資源。
社會因素
移民社會因籍貫、語言、生活習性不同常引禍爭。 遊民人數多造成所謂的『羅漢腳』社會。
政治因素
行政區域遼闊,官府控制力不足、造成吏治敗壞,民間易以私鬥了斷。
●分類械鬥的類別 形式
例證
Ⅰ 速成焦點
不同組籍之爭 閩客之爭、漳泉械鬥。 不同姓氏之爭 竹塹蘇、黃械鬥、阿罩霧林氏械鬥。 多為同行間的利益衝突。 職業團體之爭 1830年噶瑪蘭『和興』與『福興』械鬥。 1865年噶瑪蘭『西皮』及『福祿』械鬥。 商業利益之爭
1853年頂下郊拼即艋舺商業地盤爭奪。下郊的泉州同安人聯合漳州人 攻擊屬於頂郊的三邑人(惠安、南安、晉江)三縣),後下郊敗逃大稻埕。
即學即測 1
關於清領時期臺灣的分類械鬥,以下說法何者正確? (A)鄭氏據臺時期圈佔大量農地作為軍屯,已種下與當地原有地主衝突的因子 (B)早期移民強佔原住民耕地,積怨既久,遂時常發生武裝衝突 (C)來臺移民將原鄉宿怨延伸到移民地,所以械鬥多半是原鄉利益糾葛的延續 (D)一方面移民社會好鬥逞勇,易滋衝突,一方面反映政府吏治怠惰,無力干涉
2
清代萬華的學海書院學生多泉州人,板橋大觀義學多漳州人,大龍峒的樹人書院 多同安人。造成如此地域性集結的原因為何? (A)同時來台 (B)械鬥區隔 (C)官方規定 (D)生活習性
快速理解!!
1 臺灣的分類械鬥與官方控制力量有限,民間習慣私下處理有關,其主要為漢 人與漢人間的衝突。
正解 D
2 臺灣的族群分布除了來台順序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因為生活競爭而產生的械 鬥問題。以萬華、大龍峒的狀況,與1853年的「頂下郊拼」有關。
正解 B
21
7
第一篇˙臺灣通史
第二篇˙中國通史
第三篇˙世界通史
第四篇˙文化史
第二章-秦漢到隋唐
隋唐政局的演變
★★★☆☆
中國歷經漫長的南北分裂,最後由楊堅所建立的隋朝統一,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力昌 盛,一度稱為「開皇之治」。但好景不常,文帝駕崩後,其子煬帝繼位,生性奢侈浮 華、虛耗民力的結果,帝國再次陷入混亂,於618年由李淵憑藉著西魏、北周以來所 形成的「關隴集團」脫穎而出,建立唐朝。 「唐朝」維持相當漫長的國祚,期間開啟大唐盛世,如太宗的貞觀之治、玄宗的開元 之治,後因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外有藩鎮割據、外族侵擾,內有宦官掌權、世 族與科舉進士間的鬥爭所引發的牛李黨爭,874年黃巢之亂嚴重打擊晚唐經濟命脈- 東南地區,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唐朝走向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焦點:從分裂到再統一 ●隋唐帝國的興衰演變
80
隋朝
唐朝
1.實施三省六部制、推行科舉 取士、統一貨幣、行均田 制。 2.開 鑿 運 河 、 修 長 城 、 征 高 麗。 3.隋煬帝過度役使民力,使得 民間困苦。重用江南士人, 捨棄關中本位政策,導致關 隴集團不滿群起反擊。
1.李淵得到「關隴集團」支持,建國號唐 2.「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害兄弟,順利奪位,是 為「太宗」,在位期間後世稱為「貞觀之治」。 3.武則天於唐高宗晚年掌權,創國號「周」。武周期 間,透過遷都洛陽、推行科舉、拔擢人才對抗、打 壓關隴集團。 4.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國勢達到鼎盛,稱為「開元 之治」。晚年迷戀楊貴妃、寵信宦官、府兵制崩 壞,任用胡化武人為邊帥,導致天寶年間的安史之 亂→國勢由盛轉衰,藩鎮割據。 5.宦官干政:肅宗即位得力於宦官相助,後由宦官監 軍、執掌禁兵,使得唐後期宦官干預政事、廢立皇 帝。 6.牛李黨爭:為世族(李德裕)與科舉進士(牛僧 孺)間的政爭,導致朝政敗壞。 7.黃巢之亂:唐僖宗時由私鹽商人黃巢為首的動亂, 嚴重破壞唐後期重要經濟命脈東南地區。
即學即測 1
史家提出「武周之代唐,不僅是政治的變遷,實亦社會之革命。」請問此處所言 之社會革命,所指為何? (A)士族集團失去在政治上的影響力(B)部曲佃客得以獲得解放,成為政府 戶籍下的良民(C)拔擢出新一批士人集團,使舊士族集團不再獨大(D)使婦 女可以應試為官 魏晉以來士族把持政權,社會重視門第,直到唐朝中葉以後才漸趨沒落,其重要 原因為何? (A)戰亂的破壞,造成士族沒落(B)皇帝倚靠宦官,動搖士族權勢(C)胡漢
Ⅰ 速成焦點
2
融合,文弱的士族不再受到重視(D)科舉考試的實施,傳統門第無法壟斷仕途
3
武則天的父親是木材商人,出身並非屬於世族,故唐朝宗室或者功臣集團雖然表面恭 敬,心裡卻未必尊重她。武則天為了反制這種排斥,在制度上做了哪種重要調整? (A)進士科加考雜文,特意拔擢寒士(B)改行募兵取代府兵制 (C)削減相權,將政、軍、財三權分立(D)重用外戚,實施封建
4
學者分析某一朝代衰亡的因素,指出: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不斷爭戰,使運河的 修濬與維護大不如前,甚至阻斷運河的交通。最後,運河水道被破壞、都城供應 被切斷、政府財政破產,終至無法挽回國勢而滅亡。請問:上述朝代應是以下何 者?(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快速理解!!
1 武則天得勢後,最重要的就是打擊反對他的關隴集團,培養自己的新臣子。 正解 C
2 魏晉以來的世家大族,南方世族在經過侯景之亂的破壞被衰落,而關隴集團
在武則天推行科舉拔擢人才的打壓後,受到較大削弱,安史之亂後更進一步 衰落。
正解 AD
3 武則天透過推行科舉考試拔擢寒士,對抗世族為主的關隴功臣集團。
正解 A
4 唐朝末期江南地區爆發以私販鹽商為首的黃巢之亂,嚴重破壞江南經濟及運 河運輸,使得遠在首都長安經濟供應不足,唐朝因此滅亡。
正解 B 81
Ans 13
命題範圍:中國史_先秦時代 正 解
提 示
C
商鞅變法
頻出度
解 析 破題 題目敘述顯示漢人針對商鞅變法的分家制度提出批評,商鞅為充分利用國內勞動力, 特別規定一戶有兩個兒子的,成年後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加倍繳納賦稅,因此 賈誼才批評「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選項分析 (A) 錯誤,選項未提及分家有關事務,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大 小授予爵位,使得秦國民風呈現「尚武」風氣。 (B) 錯誤,與分家亦無直接關係。商鞅變法編制戶口、採「什伍連坐」,導致秦國多 「重法」。 (C) 正解。對於不分家課重稅,促進人力解放與流動。從題目「秦人家富子壯則出 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可看出。 (D) 錯誤,亦與「分家」無直接關連。商鞅透過「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等方式,達 到「富國」之目的。
SCORE
本題結論 商鞅變法透過賦稅壓力促使各戶分家,強化各戶對勞動力的運用,藉此提高生產,增 加賦稅,達到「富國」之目的。答案選(C)。
作者叮嚀 本題判斷關鍵在於「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可知此政策與古制、禮儀牴觸。而當時 商鞅推動的小家庭制顯然與古代中國大家庭的傳統相違背。(A)(B)(D)都不符合此條 件。 商鞅變法 變法目的 使秦國經濟發達,達到「富國強兵」之目的。 1. 開阡陌、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制。 2. 廢除「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予爵位。 變法內容 3. 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編戶齊民,推行「連坐法」。 4.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5. 頒布標準度量衡。
74
變法影響 奠定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以法家思想的官僚政治取代傳統貴族政治。
Ans 20
命題範圍:中國史_秦漢至隋唐 正 解
提 示
C
唐代科舉制度與社會流動
頻出度
解 析 破題 武則天有治國長才、知人善任,創科舉的「殿試」制度。她致力於打擊以關隴集團為 首的門閥世族,企圖將其趕出政治舞台,結束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 治,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選項分析 (A) 錯誤,雖士族集團遭受武則天打壓及排擠,但因其勢力根深蒂固,因此只是影響 (B) 錯誤,部曲佃客在唐代被正式賤民化。《唐律》詳細規定部曲人身自由受到的限 制。此時的部曲基本上從事生產工作。在法律上他們是介於良人與奴婢賤人之
Ⅱ 歷屆試題
力大幅衰弱,並未完全失去。
間。一直要到五代十國北宋之際,由於貨幣經濟的形成和兩稅法的實行後,這種 部曲制度逐漸崩壞,取而代之的是佃戶制,佃戶與部曲最大之不同,是其與地主 為訂契約的方式,有較多的人身及遷居自由,而佃戶的義務為交租而非服勞役, 且在法律上佃戶不再是賤民而是良民。在武則天時代,部曲佃客仍是賤民。 (C) 正解。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制科。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級官吏的子 孫,而是看有無政治長才。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 身的高級官吏越來越多,逐漸培養一批新興士人團體,藉以削弱世家大族的政治 力量,但也種下唐代中後期「牛李黨爭」的遠因,即是科舉士人與世家大族的政 爭。 (D) 錯誤,婦女不可參加科舉為官。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婦女可應試為官的時期只有太 平天國時期,但太平天國並未被視為傳統中國王朝。
SCORE
本題結論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 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些人都是關隴集團的一分子,武則天得勢後,最重要的 就是打擊反對他的關隴集團,培養自己的新臣子,故本題選(C)。
作者叮嚀 本題勿選(D)。武周時,出了許多有名的女官,比如上官婉兒。可能造成同學以為婦 女可以參加考試為官的錯誤印象。所謂「女官」是由宮女中擢升,由於是職務官,選 拔時多重視才德甚於色貌。女官有的品高位顯,不僅在宮中受尊重,甚至得到外朝官 的逢迎,但實際上並沒有參與朝政的權利,她們實際上仍然是後宮的僕役。
187
34
期
警專乙組試題-歷史
(一)三十題,題號自第1題至第30題,每題二分,計六十分。 壹、單選題:(二)未作答者不給分,答錯者倒扣該題分數四分之一。 (三)請將正確答案以2B鉛筆劃記於答案卡內。
1
關於中國史上「世族門閥」的敘述,何者正確? (A)魏晉重視門第教育,發展出累世經學,並造就累世公卿的世族 (B)魏文帝以「九品官人法」選才,結果使世族的地位得到合法的保障 (C)南北朝時的六鎮之亂,暴露南方世族無經世應變的能力,此後一蹶不振 (D)李唐出身「關隴集團」,太宗時修《氏族志》是為了改朝換代後,續保皇族的 聲望與地位。
2
上課時,同學們發表「匈奴對中外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大禮:「北匈奴遁走,造成歐洲日耳曼民族連鎖遷移,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仲廉:「南匈奴內徙中原本土,永久定居,從此與漢人融合,不再滋事擾亂。」 昆義:「漢武帝伐匈奴,戰無不克,難怪諡號『武帝』。」 依歷史知識判斷,老師的評論應為何? (A)大禮、昆義正確 (B)只有大禮答對 (C)仲廉、昆義正確 (D)三位同學的觀念都正確
3
史家華勒斯坦著作《現代世界體系》,其中「絕對君主制與國家主義」。請判斷 該單元所描述之時代會有哪一種特徵? (A)重商主義興起 (B)教會權力高漲 (C)封建制度相當穩固 (D)君主積極拉攏貴族
4
漢代知識分子的「清議」與魏晉時代知識分子的「清談」有何共通之處? (A)對中國儒道心性之學都有卓著的貢獻 (B)均為面對混濁時局下的思想行動 (C)都站在與主政者對立的立場,對時局政務予以嚴厲的批判 (D)均造成社會禮法規範的破壞,甚至不惜以身殉道
□
5
十八世紀末,在埃及發現一份古代官方公告,公告文字以古埃及象形文字、草書 字體、希臘文三種文字寫成,目的是讓各族人都能看懂。試問上述文件完成的時 代約當下列何者? (A)埃及新王國時期 (B)古希臘波斯戰爭時 (C)羅馬帝國時代 (D)羅馬共和後期
□
6
下列對於史上能源使用的敘述,何者正確? (A)工業革命初期,煤是最重要的能源 (B)十九世紀晚期,電力已遍及亞、非各地 (C)第一次以阿戰爭引發全球石油危機 (D)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核能發電已普及
□
□
□
□
212
Ans 14
命題範圍:台灣史_清代統治 正 解
提 示
D
台灣分類械鬥特色
頻出度
解 析 破題 從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的台灣,時常發生分類械鬥。在分類械鬥的類型中,以福、客 械鬥與漳、泉械鬥最為常見,時常爭奪土地和資源。所以即使題目說「該鎮是以泉州 移民為主」也不代表,該地自始至終都只有泉州移民居住。
選項分析 (A) 錯誤,清代早期台灣屬於移墾社會,漢人移民多以原鄉信仰或是守護神信仰為 主,因此信仰呈現壁壘分明的現象,故不會輕易融合其他信仰。 (B) 錯誤,許多人認為漢人移民台灣後,就是泉州人分佈在沿海地區,漳州人居於平 原內側,客家人分佈於丘陵台地,但其實漢人來台在開發初期泉、漳、客和原住 民呈現雜居狀態,經過長期械鬥後,各語群發生大遷徙,同語群聚居一處,才出 現比較明顯各分畛域的現象。因此客民若是棄地而去,可能是因為械鬥或是競爭 失利。 (C) 錯誤,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的臺灣,時常發生分類械鬥。閩粵械鬥最初多發生在 南部的屏東地區,屏東的客家人結合成強有力的武裝團練組織,在福客械鬥中屢 占上風,福佬人不分漳泉,團結一致才能對抗客家人。此外在嘉慶二年宜蘭地區 曾發生泉客械鬥,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彰化地區曾發生漳客械鬥,亦可視為 福客械鬥的一種類型,顯示泉州、漳州與客家人並非和睦相處。 (D) 正解。此地區最早的漢人移民應為客家人,後與泉州人之間的競爭失利而遷移。 泉州人雖然在此地發展,並紀錄於文獻中,但在漳泉械鬥中輸給漳州人而撤出, 最後由漳州人占據此地區。
SCORE
本題結論 雖然該鎮以泉州人為主,但不代表先前沒有其他族群曾居住過此地。從「三山國王」 的字樣可判斷可能是客家人先居住於此,後棄地而走。故選(D)。
作者叮嚀 客家族群基本上不會因好冒險,就輕易棄地離開,畢竟當時爭奪資源十分競爭,客家 族群會離開土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械鬥或是競爭失利,故不能選(B)。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