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
九十七年公務人員初等考試試題 科別:社會行政 科目:社會工作大意
1.( ) 下列關於團體工作的敘述,何者正確?(A)團體工作就是團體康樂活動(B) 團體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最先發展出來的方法(C)團體的組成至少要有15個人 (D)隨著電腦使用的普遍性,電腦網路團體工作也應運而生 2.( ) 下列何項敘述比較符合「社會計畫模式」的社區工作方法?(A)強調以問題解 決的技術去解決具體實質的社區問題(B)著重民主的工作程序以及培養在地人 才(C)社區工作者的角色是「使能者」(D)比較關心社區的受壓者與受剝削 者 3.( ) 在帶領團體時,下列何者不是採協同領導的原因?(A)示範協同工作(B)減 輕工作負擔(C)互補的需要(D)機構監督團體領導者是否盡責 4.( ) 社區發展係在改善新興國家農業地區生活的情形,最早是由那一個國家開始實驗 的?(A)埃及(B)印度(C)孟加拉(D)巴基斯坦 5.( ) 強調社區居民自助、自決、自主,以期待產生人民生活實質條件、設備、服務的 進步,這是什麼模式?(A)社區規劃(B)社會行動(C)社會計畫(D)地方 發展 6.( ) 關於商業部門行銷與社會福利組織行銷的差異,下列敘述何者較正確?(A)社 會福利組織的行銷不需要做市場定位(B)商業組織的行銷比較需要有責信要求 (C)社會福利組織的行銷是以非營利取向(D)社會福利組織的行銷比較不需 管制成本問題 7.( ) 社會工作中同儕督導的特質為何?(A)一個領導者與幾位被督導者,以小組討 論方式進行督導(B)指有相同技術層次的個人或群體,以個別互惠或團體討論 方式進行督導(C)參與督導小組進行的成員,應由同一個機構同一個部門工作 人員所組成(D)督導僅扮演聆聽與支持角色,而不分享經驗與看法 8.( ) 陳經理欲運用馬斯洛(Maslow)的個人需求層次理論來發展組織的激勵策略, 個人需求層次中不包括下列何者?(A)自我實現需求(B)安全與保護的需求 (C)公平公正對待的需求(D)尊重認同的需求 9.( ) 對於沒有任何親友家人同住的65歲以上的人,稱之為:(A)榮民(B)遊民 (C)路倒病人(D)獨居老人 10.( ) 依據史基德摩爾(Skidmore R.A.)的說法,社會福利機構管理與企業管理的不 同之處在於:(A)視管理為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B)視管理是一個互相關連 或互動的體系(C)視管理在建立協助社區內所確認的需求,以重建其社會功能 (D)視管理在做替代性的選擇時,涉及到價值判斷的使用
社會工作大意
3
97年 經請假、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達7天以上(C)國小及國中學生未經請假、不明原 因未到校上課達3天以上,或轉學生未向轉入學校報到者(D)國小及國中學生未 經請假、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達7天以上,或轉學生未向轉入學校報到者 13.( ) 可以運用在醫療領域的社會工作方法包括下列那些?(1)社會個案工作(2)社 會團體工作(3)社區組織(A)1(B)2、3(C)1、2(D)1、2、3 14.( ) 提供家庭親職教育是一種什麼服務?(A)支持性的服務(B)補充性的服務 (C)替代性的服務(D)保護性的服務 15.( ) 下列何者屬於多重障礙的類型?(A)重聽(B)口吃(C)腦性麻痺(D)小兒 麻痺 16.( ) 美國在西元1935年通過社會安全法案,使美國建立了永久性的社會安全制度與 立法,試問下列何者不屬於當時的主要三個方案之一?(A)退伍軍人撫卹方案 (B)社會保險方案(C)公共分類救助方案(D)衛生及福利服務方案 17.( ) 下列有關老人的敘述,何者較正確?(A)百歲人瑞多少都會出現失智(B)老 年人都很固執(C)老年人有能力自我照顧(D)老年人都是無助的 18.( ) 專為預防和處置兒童與少年發生性交易及之虞的情事,而制定的法規是:(A)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B)性侵害防治條例(C)少年事件處理法(D)兒童及少年 性交易防制條例 19.( ) 下列何者不是提升團體凝聚力的積極方法?(A)避免衝突(B)維持高度信任 (C)提升正向的團體規範(D)訂定易於達成的團體目標 20.( ) 社會工作者經常面對多重需求的案主,常須連結機構中不同部門或機構外其他組 織的資源,其須扮演何種角色以避免服務的重複、不連續和片斷?(A)團體催 化者(B)調解者(C)協調者(D)教育者 21.( ) 依社會工作師法規定,下列關於「社會工作師」的敘述,何者正確?(A)社會 工作師即是志願工作者(B)任何人皆可自稱為社會工作師(C)社會工作師不 能索取服務費用(D)社會工作師得經營社會工作事務所 22.( ) 社區工作模式中的「地方發展」是:(A)較適用於協助衰敗、紊亂和傳統的靜 態社區(B)任務目標重於過程目標(C)較適用於當社區居民遭受不公平對待 時(D)由專家來對社區提供服務 23.( ) 社會工作界將兒童與少年服務、家庭服務、身心障礙者服務、心理衛生服務等不 同的服務範圍,以下列那一個名詞稱之?(A)工作使命(B)服務目標(C)實 施領域(D)工作方法 24.( ) 下列那一項不是福利服務的發展趨勢?(A)福利私有化(B)福利多元化(C) 福利社區化(D)福利集中化 25.( ) 政府將服務委託民間辦理或將機構公設民營等服務供給型式,稱之為:(A)民 營化(B)社區化(C)本土化(D)去政府化
社會工作大意
21
能力(C)要以案主的需求為重,機構的服務功能不需考慮(D)考量案主是否 有能力完成,適時修訂目標 38.( ) 下列那一種方法為社會工作中實地調查蒐集個案資料方法?(A)統計法(B) 評估研究法(C)訪問法(D)實驗設計法 39.( ) 美國於1935年通過的社會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內容未包括下列那一 個項目?(A)老年保險(B)殘障保險(C)長期照顧保險(D)遺屬保險 40.( ) 社會工作者對於案主資料具有保密責任,下列何者是保密原則的例外?(A)學 校老師要求調閱該校學生資料(B)監護人要求調閱子女資料(C)通報主管機 關家庭暴力案件(D)個案問題成為社會新聞議題 41.( ) 當社會工作者接受電視訪問,說明某兒童虐待案件的處理過程時,其所扮演的角 色是下列何者?(A)充權者(B)公眾發言人(C)教育者(D)團體催化員 42.( ) 下列臺灣現行及曾實施過的社會福利措施中,何者屬殘補式(residual model)的 社會福利模式?(A)全民健康保險(B)敬老福利生活津貼(C)勞工保險中的 老年給付(D)特殊境遇婦女的生活扶助 43.( ) 關於福利國家的核心概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福利國家是基於資本主義 市場經濟脈絡(B)福利國家的給付在盡量滿足案主所有的需求(C)以直接滿 足人民需求為主,較不是間接滿足(D)服務需求滿足範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 44.( ) 下列何者不是「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保障身心障礙者經濟安全之方式? (A)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補助(B)照顧者津貼(C)失業津貼(D)年金保 險 45.( ) 近年來由祖父母與孫子女同住的隔代家庭有增加的趨勢。下列何者不是隔代家庭 的主要需求?(A)祖父母的安養照顧需求(B)孫子女的教育需求(C)親子關 係的互動需求(D)新成員加入後結構重組的需求 46.( ) 下列何者不屬於志願服務的精神?(A)出於民眾自由意志的服務行為(B)善 盡憲法所賦予國民的義務(C)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D)係屬公益的行為 47.( ) 下列何項並非社會救助可能產生的問題?(A)產生福利依賴(B)影響工作誘 因(C)促進經濟成長(D)產生社會烙印 48.( ) 家庭成員與其他成員產生緊密的情感性聯結,稱為:(A)家庭規範(B)家庭 調適力(C)家庭分化程度(D)家庭凝聚力 49.( ) 臺北市政府曾實施「家庭發展帳戶」的脫貧方案,其做法是鼓勵臺北市政府列冊 的低收入戶自願參與此方案,參與者每月自存2000元至4000元,臺北市政府自專 案基金中提撥1:1的相對存款,以鼓勵低收入戶儲蓄,實施期間為二年;二年期 滿後參與者僅能將存款用於教育、創業與首度購屋等用途。請問這是基於下列那 個理念所形成的脫貧方案?(A)資產形成(asset building approach)(B)工作 福利(work-fare approach)(C)增強權能(empowerment approach)(D)風險 排除(risk-free approach)
6
公職考試
2. 轉介服務:轉介服務與轉銜服務兩者均是服務或資源提供之過程,而「轉介」強調的 是專業分工,尋求資源整合或為適當之專業轉介。
19. (D) 1. 微視理論V.S. 巨視理論 (1) 微視理論,以系統觀點做為分類基礎,從微觀角度所建立的理論,其關心的為個 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影響的過程,以個人狀態為理論核心。 (2) 巨視理論,也是以系統觀點做為分類基礎,是從宏觀角度所建立的理論,其關心 的整體社會,瞭解社會制度(家庭、教育、宗教、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和改 變,以整體社會為核心。 2. 社會工作方法按服務方式分類可分為: (1) 直接服務或初級服務(direct service of primary service);亦稱為微視社會工作 (micro social work ):包含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選項(D)屬於微 視社會工作 (2) 間接服務或次級服務(indirect service of secondary service);亦稱為巨視社會 工作(macro social work):包含社會福利行政/社會工作管理、社會工作研究、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社會運動。→選項(B)(C)兩者均為巨視理論所關心的 「社會層面問題」。 20. (C) 1. 會談是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一種具體程序,透過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面對面的「語 言」和「非語言」之溝通,表現其專業服務活動,而「會談」亦是一種特殊的溝通形 式(或談話方式),工作者與案主透過談話過程,有效的交換兩人的意見與觀念。 2. 選項中(C)錯誤:停頓在談話的過程是會發生的,不必打斷。若停頓時間太久,則可 以下列方式應對: (1) 重覆個案的最後一個字或幾個字(要和個案一樣的語調)。 (2) 重覆個案所陳述的,可能是一個直述句或問句。 (3) 問一個與討論主題有關的問題,以刺激連結。(如:你對自己所做的這件事情是 否還有其他任何的想法?) 21. (A) 1. 團體依其組成的性質可以分為「自然團體」與「組成團體」: (1) 自然團體是指基於自然發生的事件、人際間吸引或成員相互察覺到的需求而聚集 在一起,未經正式發起或贊助。例如:同儕團體。自然團體的組成沒有來自外在 的壓力,團體之組織、規範體系和目標都是自然形成的,但團體成員間無法明確 指出是誰促成團體的產生。 (2) 組成團體:為了某一特殊目的,透過外在影響或介入而聚在一起的團體。例如: 921地震重建委員會。成員可選擇加入或不加入,如委員會。通常以問題為中 心,故有積極心,但不免會有抗拒排斥心的傾向。
16
公職考試
101年 合乎低所得標準(貧窮 線)
強制納保
行政層次
地方主導
中央統籌
中央統籌
生活保障
社會最低標準
所得替代
基本生活保障
私生活介入
有
無
無
合格要件
普及性涵蓋特定社會人口 群
財源
一般稅收
保險費或政府稅收
一般稅收
國民支持度
負向質疑
廣泛被支持
廣泛被支持
政治合法性
慈善仁政
社會公民權(賺得的權 社會公民權(普及的權 利) 利)
【資料來源:林萬億,2006】
2. 依據上表對照選項即可知選項(A)社會救助的財源是政府租稅,社會保險是保險費與 政府租稅為本題正確答案。
3 . (D) 1. 評鑑社會工作的指標通常由社會工作的「績效」做為評鑑標準,而「績效」又包括效 率和效能(或稱效果)兩個層次的意義: (1) 效率(efficiency)係指投入(input)與產出(output)兩者之間的比率,以最少 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則是有效率的組織。 (2) 效能(effectiveness)乃系統發揮應有功能和達成預定目標的程度。因此,效能 並非絕對全有或全無的問題,而是多寡良窳的問題。 2. 效能和效率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效率」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所以,有效率的組織 不一定是有效能的組織,有效能的組織也不完全是有效率的組織。所以一個社會工作 團體要有能得到好的評鑑,必須同時具備「高效率」與「效能佳」。 3. 依據上述社會工作評鑑標準看選項:選項(B)效率與(C)效果(效能)均正確;而 選項(A)努力則屬於效率中投入(input)的變數,因此也正確;只有選項(D)打擊 非評鑑標準之一。 4. (D) 1. 社會工作服務方案的過程依序有以下階段: (1) 資源投入(inputs):例如:經費、人力、時間、設備等投入; (2) 方案活動(activites):例如:電話諮詢、個別會談、家族治療等行動; (3) 方案產出(outputs):例如:一年來的服務人次、提供心理治療時數、接受電話 諮詢人次; (4) 方案成效(outcomes):態度價值改變、行為的改變等。 2. 依據以上各階段之敘述對照選項所列四個項目,可知正確的順序應該為④投入→③行 動→②產出→①影響,答案為(D)。
社會工作大意
9
101年 21. (C) 1. 先看題幹四個選項的定義: (A)社區發展:「社區發展」是透過社區內民眾踴躍參與公共事務並決定社區目標與 行動方案,藉由引導所有個人、團體參與,製造機會使成員們討論社區問題、社 區需求,提出解決之方案,充分地發揮社區力量,創造社區整體進步與整合。 (B) 社 會計畫:假設在一複雜的社會環境下,需要專門的計畫者透過技術能力的運 作,才能夠引導複雜的變遷過程,並設計各種計畫與政策,以有效的方式執行 之,將各種服務輸送給有需要的人群。 (C) 社區行動: ■ 定義:是指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居民透過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學習與自我成 長,創造機會去改變社區的現有狀況,使社區在硬體與軟體方面都能更符合居 民的生活需求。上述的這些活動,都是社區為了達到發展的目標而進行的,稱 為「社區行動」。社區行動是介入社區發展,造成社區改革的一種工作模式, 也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行動過程。社區工作者與社區居民為了表達 對現狀的不滿,或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而共同採取的一連串行動、活動方 案或計畫,除了可消極的解決社區問題之外,並可積極的進行發展(卓詩緣, 2002)。 ■ 型態:社區行動依其對性質之不同分為「發展性」與「抗爭性」的社區行動 (卓詩緣,2002)。發展性的社區行動通常採取較平和的手段來解決社區問 題,使社區朝居民理想的方向發展,如宜蘭有些社區印製「社區日曆」的活 動,極有助於提升居民的社區意識﹔而抗爭性的社區活動一般採取較為激烈的 方式對政府、企業團體或其他組織進行抗爭,如嘉義大林地區反焚化爐事件、 湖本社區反對開採陸砂事件等(賴爾柔,2002)。 (D)社區教育:社區教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經常反應社會的需求。以社區為推 展範圍,依據社區的主要問題及社區發展的目的,運用社區內的資源,教育社區 居民。其目的,在於提升社區居民的知識視野,改善社區生活水準。能夠吸引社 區民眾,共同參與社區學院的經營與學習活動,才算是達成社區教育的理想目 標。(林振春 民87/王秋絨 民86) 2. 由題幹所提示之「抗議焚化爐設置」比對上述四選項之定義可知:此應為選項(C)社 區行動的模式。 22. (C) 依據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之相關規定: (A) 正確:倫理守則第1章4.6:社會工作師應誠實、負責、自信、廉潔、守法自許,並 不斷充實自我,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 (B) 正確:倫理守則第4章4.2:社會工作師應包容多元文化、尊重多元社會現象,防止 因種族、宗教、性別、國籍、年齡、婚姻狀態及身心障礙、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 歧視,所造成社會不平等現象。 (C)錯誤:倫理守則第4章4.3:社會工作師嚴禁參與違法之活動,並注意自我言行對案 主、服務機構、社會大眾所生影響。 社會工作大意
15
10.( ) 下列何者並非社會工作者對機構的倫理責任?(A)持續教育成長(B)提供機 構員工督導與諮詢(C)為機構的成本效益負責(D)對機構雇主的承諾 11.( ) 下列何者不是專業關係的原則?(A)情感轉移(B)接納(C)保密(D)案主 自決 12.( ) 「社會工作者必須熟練地使用同理心、真誠、尊重與支持等技巧來協助受服務 者」。請問這是具備何種能力的展現?(A)計劃改變的能力(B)文化敏感度 的能力(C)關係建立的能力(D)自我覺察的能力 13.( ) 社會工作者將個案的問題透露給個案的雇主,以致個案面臨沒有工作及生計出現 問題的窘境時,該社會工作者之服務主要出現什麼問題? (A)不當服務(B)服務方案執行不力(C)績效不佳(D)沒有足夠的同理 14.( ) 下列何者不是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中明訂的倫理原則?(A)關懷(B)真誠 (C)堅毅(D)專業 15.( ) 任務性團體在評估團體功能時,經常以下列何種方式要求成員進行自我評估? (A)自然觀察(B)角色扮演(C)工作日誌(D)標準化量表 16.( ) 下列那一項敘述是家庭訪視會談必須掌握和注意的正確重要事項? (A)不要在家人面前評價案主 (B)為求資料完整性,必須於訪視現場時積極挖掘案家的秘密 (C)在家庭訪視時為避免會談內容的遺忘,必須當場低頭記錄 (D)為了蒐集個案資料之需,訪視會談時間再長也無所謂 17.( ) 那類社會個案工作派別,在資料蒐集的內容特別注意社會功能的評估? (A)問題解決學派個案工作 (B)心理暨社會學派個案工作 (C)功能學派個案工作
(D)行為修正學派個案工作
18.( ) 下列有關社會工作服務方法中的任務中心模式,那一項敘述錯誤? (A)任務中心模式以問題解決模式為基礎 (B)任務中心模式主要特色之一在於強調「簡要」 (C)任務中心的主要策略必須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共同解決問題 (D)任務中心模式強調長期介入和處遇 19.( ) 下列那一項是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真誠回應的正確作法? (A)關係越淺,分享越強 (B)不必太在乎案主的反應和感受 (C)要將影響案主行為的來龍去脈,整理清楚 (D)避免以中性或描述性語詞來描繪情境或標的行為 20.( ) 下列那個理論學派,強調每個個體可以透過觀察的過程達到學習的目標? (A)功能學派(B)心理分析學派(C)行為學派(D)心理暨社會學派
4
公職考試
18. (D) 1. 任務中心模式處理的是較寬廣的問題,強調對標的問題任務、時程清楚地界定,本質 上,任務中心模式是系統的與結構的有計畫的短期治療。 2. 任務中心模式的社會工作是將問題切割成一連串的任務,再加以逐次解決,每次解決 一個或多個會期任務(session tasks),直到問題解決為止。這種簡易形式的治療,被 批評最多的是對嚴重的社會問題做了最小的回應。不過,任務中心社會工作還是受到 社會工作界廣泛的歡迎,就因為它是短期、證據為基礎的實務,符合資源不足、社會 問題叢生及業積壓力下的社會工作環境。 3. 任務中心社會工作所關切的問題是: (1) 案主承認或接受的。 (2) 經由採取與社會工作者簽訂合約的行動所能解決的。 (3) 能被清楚界定的。 (4) 來自案主想改變其生活的事物。 (5) 來自案主「未被滿足的欲求」而較不是來自外人的界定。 據上述,故答案(D)錯誤。 參考資料:林萬億(2009)。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19. (C) 真誠回應的基本原則: 1. 多用「我」來表達個人經驗:用「我」作為開頭來表達對他人訊息的回應,使個人對 自己的感受負責,並將陳述個人化。 2. 關係越深分享越強:分享不能停留在特定的層次上,應隨著助人關係的發展而深化, 當分享越深越容易帶動案主深層的經驗表達。 3. 以中性或描述性語詞來描繪情境或標的行為:送出訊息時,儘量避免帶有懲罰性字 眼,或過早價值判斷的形容詞,以免將自我揭露堵塞住或蒙上陰影,例如:「妳怎麼 隨便就跟男生上床。」 4. 認定行為或問題情境對他人的特定影響:案主通常很難界定他人的行為對自己產生什 麼影響,也不容易覺察到自己的情境與行為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甚至,案主的行為 也造成對自己的影響而不自知。如此一來,行為的因果關係模糊,行為改變的可能性 降低。社會工作者應將行為的影響來龍去脈理清楚,才是真誠的表現。 據上述,故答案為(C)。 參考資料:林萬億(2009)。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20. (C) 社會學習學派:為行為學派的基本派別之一,由班杜拉所提出,認為行為是根據觀察學習 與模仿而得來,這過程稱為模塑過程。社會學習的發生是觀察的結果,如以下程序:刺 激→有機體→預期→反應→後果。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替身觀察學習( vicarious observational learning ),提供個人與環境間的關係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過程的概念化基 礎。通常人們主動地參與在其自我學習的過程裡。 據上述,故答案為(C)。 16
公職考試
43.( ) 「建構友善托育環境-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支持父母兼顧就 業和育兒,針對就業者提供部分托育費用,以協助家長解決托兒問題,使能投入 就業市場,減輕家庭照顧及經濟負擔。請問上述計畫屬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中 的那一種類別? (A)支持性服務(B)補充性服務(C)替代性服務(D)保護性服務 44.( ) 下列何項並非社會救助可能產生的問題? (A)產生烙印的影響
(B)導致依賴的結果
(C)成為社會控制的工具
(D)增加社區的民主決策
45.( ) 下列何者不是醫務社會工作之主要功能? (A)解決或緩解病患之社會心理問題,以及病患權益倡導 (B)聯結社會資源 (C)促進醫療治療、保健及預防 (D)提供就業服務 46.( ) 精神醫療政策主要發展階段的時間順序為何?①去機構化運動時期 ②機構化處 遇時期 ③福利社區化與混合福利經濟的趨勢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47.( ) 具有工作能力者由於缺乏自信心,認為在就業市場找工作不易而未進入就業市場 覓職者,稱之: (A)怯志工作者( Discouraged Workers) (B)潛在勞動力( Potential Labor Force) (C)邊際勞動力( Marginal Labor Force) (D)非經濟活動人口(Economically Inactive Population) 48.( ) 下列何者與臺灣目前的家庭變遷趨勢不合? (A)家庭組成人口增加
(B)家庭結構多元化
(C)家庭功能逐漸縮小
(D)家庭支持網絡變薄弱
49.( ) 1788年德國漢堡制的內涵為何? (A)鼓勵社區居民協助沿門乞食者 (B)由亨利索里(Henry Solly)牧師所起草 (C)取締無業遊民不使貧民依賴成習 (D)施行於德國統一後 50.( ) 關於家庭維繫( family preservation)的處置模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8
(A)取代家庭照顧兒童的功能
(B)將兒童安置於寄養家庭
(C)提升家庭照顧兒童的功能
(D)目標是讓兒童返家重聚
公職考試
27. (B) 女性主義個案工作之起源得先從19世紀女性主義一詞出現時說起。女性主義是指主要以 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 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目的在於了解 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而社會工作是 在80年代開始陸續將女性主義觀點融入實務工作。其原則有以下幾點:去除錯誤的性別 二分法、重新界定權力、認為工作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重新界定社會問題、重新建立女 性生活經驗的價值觀。 後現代社會個案工作之基礎為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 別,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排斥「整體」的觀念,強調異質性、特殊性 和唯一性。後現代社會個案工作之理論結合了傅科(Michel Foucault)的知識與權力的論 述及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結構方法來探討社會脈絡。其反對二元對立論,強調所 有個體均是獨特的、有差異的,且因每個個體所經歷的生活經驗均不同,因此無法用單一 的普同原則來概括推斷。其重點理論有去中心化、充權、差異性、不確定性、反普同主義 等,且以社區為干預焦點。 以下針對各選項名詞進行解析: (A) 中心化:即為領導者中心模式。一般所看到的團體,依據其團體目的以及任務的性 質不同,大約可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領導者中心」的模式,另一種則是「去中 心」的模式。領導者中心模式環繞著領導者而形成。領導者掌握大多的控制權和主 導性,且對團體有清楚的方向構思。在這樣的模式下,團體的目的很容易便能有效 率地達成,每一個成員和領導者之間的聯繫很頻繁,但是成員彼此之間的橫向聯繫 不多。 (B) 充權(empowerment):意指個人具有合作、合力、學習與接受挑戰的能力,且 能負責其生活,達成自我實現與社會能力提升,目的是要協助一些受社會歧視的社 群,對抗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並減低其自身的無能與無奈感。由於充權重視服務對 象的意識改變,主張從性別、種族、階級關係的歷史演變去了解案主的過去和現 在,因此於女性主義社會個案工作與後現代社會個案工作中均有出現此概念。 (C) 普同主義:意指普世具有相同價值的論點,不考慮內部差異。 (D) 二元對立論:又稱二分法,它是用語言把事物或概念分成兩個對立面,然後用這兩 個對立面進行思考。 綜上所述可知,女性主義社會個案工作與後現代社會個案工作之基本理念為去中心化、充 權、反普同主義與反二元對立論,因此本題應選(B)。 參考資料: (1)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世界。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 蔣興儀(2011)。兩種團體動力模式:「領導者中心」模式與「去中心化」模式。國立清華大學住 宿學院網站。http://rcollege.nthu.edu.tw/files/15-1090-29010,c5276-1.php (3)游素玲(2011)。跨國女性研究導讀。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
公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