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
加強版
104年最新重點加強版
1
量化寬鬆(QE)
1. 定義 QE(Quantitative Easing,QE)即所謂「量化寬鬆」政策。量化寬鬆是一貨 幣政策,由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提高貨幣供給,可視為「無中生有」創 造貨幣,或被形容為間接增印鈔票。其操作是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入債券 等,使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資金增加,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動性。 2. 背景 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風暴→金融市場陷入資金流動停滯→消 費力道大幅衰退→引發大幅經濟衰退→為強化金融市場資金的流動性→決議實 施量化寬鬆政策。 3. QE1、QE2與QE3 (1) QE1: I. 時間:2009年3月~2010年3月; II. 規模:1.75兆美元; III. 購買標的:1.25兆購買抵押貸款債券、3000億美元購買美元美國國債、 1750億美元購買機構證券。 (2) QE2: I. 時間:2010年8月~2012年6月; II. 規模:6000億美元; III. 購買標的:美國財政部發行之長期公債(每月購買750億美元)。 (3) QE3: I. 時間:2012年9月~2014年10月; II. 規模與購買標的:與第一次、第二次量化寬鬆(以下簡稱QE1與QE2) 不同,QE3聯準會採取「無限量」做法,並專注鎖定以購買住宅抵押貸 款擔保證券「MBS」(每月購買400億美元)。 4. 量化寬鬆影響 (1) 正面:強化金融市場流動性,促進經濟復甦,股市上漲。 (2) 負面:通貨膨脹失控導致資產泡沫化,「熱錢」流竄全球,美元過度貶值導 致匯率市場失序。
2
元 單
第4章╱利率
0 8 利率基本概念與利率的決定
永續債券的現金流量
1年
借得95萬元
付2.5萬
2年
3年 第
現在
4
付2.5萬
章
付2.5萬
利率
3. 永續債券價格之公式 P=D ÷ i 【P:永續債券價格、D:每年收益、i:到期收益率】
11 債券發行價格
價格
定義(債券價格與 面額關係)
票面利率、當期收益率、到期收 益率三者關係
平價
債券價格=債券面額
票面利率=當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
溢價
債券價格>債券面額
票面利率>當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
折價
債券價格<債券面額
票面利率<當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
④
12 影響債券價格 波動的主要因 素
因素
影響
到期期間
到期期間愈「長」,債券價格波動愈「大」。
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愈「低」,債券價格波動愈「大」。
殖利率
殖利率愈「高」,債券價格波動愈「大」。
發行機構評等
債券評等愈「低」,債券價格波動愈「大」。
稅務成本
稅務成本愈「高」,債券價格波動愈「大」。
提前贖回機制
有提前贖回機制之債券價格波動幅度較「小」 (可以視為到期期間較短)。
109
重要
7
項目 命題精華
◆一、利率風險結構的意義
1
利率風險結構 的意義
1. 金融市場中,即使債券期限相同,利率仍會不同。造成此情 況的原因統稱為「利率的風險結構」(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2. 例如 甲乙兩公司發行之公司債期限相同,但由於甲公司經營績 效優於乙公司,故甲公司發行之公司債利率會比乙公司 「低」。
◆二、影響利率風險結構的主要因素①
2
違約風險
1. 意義 違約風險是指原先投資於某一金融工具的資金,因發行者無 力償付,致發生利息支付遲延,或本金無法全部或部份取回 之風險,又稱為「倒帳風險」或「信用風險」。 2. 與利率關係 違約風險與利率呈「正比」。 利率
利率
3. 違約風險對於利率的影響 DG0 DG1
{
倒帳風險 貼水
i0 i1
DC1 DC0
i2 i0
G
S 政府公債
130
C
S 公司債
3
存款貨幣創造 的定義
1. 「存款貨幣創造」又稱「貨幣信用創造」,是指銀行增加在 外流通貨幣供給量的過程→也就是銀行透過放款或投資產生 的「存款貨幣」。 2. 概念 →銀行接受存款後依據「準備金制度」提存法定準備金,並 將剩下的貨幣以「放款」或「投資」之方式釋出 →釋出之貨幣經借款人運用後又回存銀行 →上述放款與存款過程不斷重複,產生「存款貨幣」 →「貨幣供給」隨之增加(存款貨幣為貨幣供給組成份子之 一)。 3. 就存款貨幣創造能力而言:引申存款之存款貨幣創造能力 「大於」原始存款。
4
存款貨幣創造 過程圖解
存款貨幣創造過程圖解
存款 100萬元
存款貨幣80萬 保留10萬(準備金), 其餘70萬貸放
存款貨幣100萬 保留10萬(準備金), 其餘90萬貸放
甲客戶 用來支付存款戶提 領現金及營運所需
c銀行
丙客戶將80萬 全數存入C銀行
銀行
存款
準備金
貸放金額
A銀行
1000萬
10萬
90萬
B銀行 C銀行
90萬 80萬 270萬
10萬 10萬
80萬 70萬
30萬
140萬
總計
流通的貨幣 總量 丙客戶
A銀行 A銀行將90萬 貸放給乙客戶
透過銀行不斷放款增 加貨幣供給量
存款貨幣90萬 保留10萬(準備金), 其餘80萬貸放
乙客戶
乙客戶將90萬 全數存入B銀行 B銀行將80萬 貸放給丙客戶 B銀行
246
2. 準備金制度對於存款貨幣創造有「制衡」的力量(法定準備 金提高→可供放款金額減少→存款貨幣創造能力降低)。
8
準備貨幣的 定義
1. 別稱 準備貨幣(reserve money)又稱為「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基礎貨幣(base money)」、「強力貨幣 (high powered money)」。 2. 準備貨幣即「中央銀行注入經濟體系的貨幣」→準備貨幣經 過「存款貨幣創造」後產生的「存款貨幣總數量」才稱為 「貨幣供給量」。
9
準備貨幣的 組成
1. 在台灣,準備貨幣為以下三者之合計數: (1) 通貨淨額:即金融機構以外部門(社會大眾)持有之現金; (2) 央行存款:金融機構存放中央銀行之「存款準備金」; (3) 金融機構「庫存現金」。 2. 準備貨幣=通貨淨額①+存款準備金+庫存現金 =通貨淨額+法定準備+超額準備 =通貨淨額+實際準備 準備貨幣之定義與特色
準備貨幣 (貨幣基礎、貨幣基數、強力貨幣) 中央銀行注入經濟體系的貨幣(也就是整個經濟體系流動的貨幣數量加總)。準備貨 幣經「存款貨幣創造」後產生的「存款貨幣總數量」才稱為「貨幣供給量」。
準備貨幣等於 金融機構在 央行的存款
+
金融機構的 庫存現金
金融機構準備金
②
248
+
金融機構外 各部門的庫 存現金
社會大眾持 有的現金
+
通貨發行額
央行發行的新台 幣鈔票及硬幣
4. 存款貨幣創造乘數公式 存款貨幣來源
引申存款
原始存款
公式說明
變數&公式
變數
D:存款貨幣 m: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L:放款 H:準備貨幣 rr:法定準備率 er:超額準備率 c:現金外流率(又稱通貨比率)
③
250
存款貨幣創造 公式(一) (簡單模型: 無現金外流與 超額準備)
D=1/(rr)xH 【m=1/(rr) 稱為簡單存款 貨幣創造乘數 ④】
D=(1-rr)/(rr) xH 【m=(1-rr)/ (rr)為簡單存款 貨幣創造乘數 ④】
存款貨幣創造 公式(二) (完整模型: 有現金外流與 超額準備)
D=1/(c+rr+ er)x H 【m=1/(c+rr +er) 稱為完整存款 貨 幣 創 造 乘 數】
D=(1-rr)/(c +rr +er) x H 【m=(1-rr)/ (c+rr+er)稱 為完整存款貨 幣創造乘數】
1. 存款來自引申存款時: ■ 第一階段放款金額: △L=H ■ 第二階段放款金額: △L=(1-rr) x H ■ 第三階段放款金額: △L=(1-rr)2 x H 故得出簡單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公式為: D=1/rr x H 2. 存款來自原始存款時: ■ 第一階段放款金額 △L=(1-rr) x H ■ 第二階段放款金額: △L=(1-rr)2 x H ■ 第三階段放款金額: △L=(1-rr)3 x H …故得出簡單存款貨幣創造乘 數公式為: D=(1-rr)/(rr) x H 【特別說明:造成兩個公式分子 不同的原因為:當存款是來自於 引申存款(銀行資金)時,第一次放 款「不需提存法定準備金」。但當 存款是來自於原始存款(客戶)時, 則第一次放款「就需提存法定準備 金」。兩個存款乘數公式的差異原 因就在此。(完整存款乘數也是這 個概念)】
元 單
第6章╱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1 5 貨幣需求理論
40
『出題頻率』TOP4 出題 頻率
TOP
1 凱因斯學派(一)-「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理論
貨幣數量變動(貨幣政策)經「利率」「間接」影響經濟活動、影響持有貨幣三大動機 之變數、持有貨幣三大動機之定義、活動&休閒餘額的內涵、凱因斯學派與古典學派對於 「貨幣中立性」以及「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性」之歧見。
出題 頻率
TOP
2 古典學派(-)-交易型與所得型貨幣需求理論
貨幣「僅是一層面紗」以及「貨幣中立性」之內涵(貨幣流通速度與產出短期內不變→貨 幣數量增加比率=物價上漲率『通貨膨脹率』)、「交易方程式」計算貨幣流通速度、影 響貨幣需求最主要因素「所得」、「利率」非影響貨幣需求顯著因素、實證下貨幣流通速 度→順景氣循環。
出題 頻率
TOP
3 貨幣學派-傅利德曼「資產組合理論」
利率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微不足道」、「恆常所得」和「預期物價上漲率」為影響貨幣需 求最重要變數、「貨幣數量十分重要(money is matter)」之主張內涵、貨幣供給量與利率之 三階段效果、吉普生矛盾。
出題 頻率
TOP
4 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預期通貨膨脹率」與貨幣需求的關係、「利率」與貨幣需求的關係、「所得」及「物 269 價」與貨幣需求的關係、貨幣需求曲線(負斜率)。
6
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合計題數
6
章
傅利德曼 「資產組合 理論」
第
7 貨幣學派-
(1) 代表人物 (2) 理論核心-「資 產組合理論」貨 幣需求函數 (3) 重要主張 (4) 貨幣學派對於貨 幣供給量與利 率、匯率之主張
(1) 傅利德曼認為利率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微不足道」 (2) 貨幣學派區分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之 三階段效果X2 (3) 傅利德曼貨幣需求函數-「債券預期 報酬率」與貨幣需求成呈反比 (4) 傅利德曼貨幣需求函數-「預期物價 上漲率」與貨幣需求成呈反比 (5) 傅利德曼主張貨幣流動速度「相當穩 定」且「可預測」。而貨幣數量「十 分重要」
21
重要
項目 命題精華
◆一、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1
名目貨幣需求 與實質貨幣需 求
定義
名目貨幣需求
實質貨幣需求
以貨幣為計算單位的貨幣需 求。
以商品為計價單位的貨幣需 求→將名目貨幣需求除以物 價水準即為實質貨幣需求。
Md=L(Y,i,πe,t)*P
Md/P=L(Y,i,πe,t)
方程式
影響貨 幣需求 因素
因素
與貨幣需求 關係
實質所得(Y)
正相關
物價水準(P)
正相關
名目利率(i) 預期通貨膨 脹率(πe) 將其他資產 轉換為貨幣 的交易成本 (t)
2
貨幣需求曲線
因素
與貨幣需求 關係
實質所得(Y)
正相關
負相關
名目利率(i)
負相關
負相關
預期通貨膨 脹率(πe)
負相關
正相關
將其他資產 轉換為貨幣 的交易成本 (t)
正相關
1. 意義 表示名目利率與貨幣需求量間關係的一條曲線→由於名目利 率與貨幣需求呈「負相關」,故貨幣需求曲線是一條負斜率 的曲線。 2. 圖型 利率(i)
Md
270
0
貨幣數量(M)
元 單
第6章╱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1 5 貨幣需求理論
◆二、貨幣需求理論的演進
3
貨幣需求理論 的演進
貨幣需求理論的演進 第
貨幣學派
凱因斯學派
劍橋 現金餘額方程式
凱因斯 流動性偏好理論
包莫-杜賓 交易性貨幣需求理論
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費雪 交易方程式
6
章
古典學派
傅利得曼 資產組合理論
◆三、古典學派貨幣需求理論(-)-交易型與所得型貨幣需求理論
4
交易型與所得 型貨幣需求理 論之代表人物
交易型與所得型貨幣需求理論又稱「古典貨幣數量學說」、「舊
5
理論核心- 交易方程式 (equation of exchange)
1. 定義
貨幣數量學說」。其代表人物為費雪(I. Fisher)。
交易方程式是用以表明某一時期「商品和勞務交易的貨幣總 值」等於流通中的「貨幣流通總值」。 2. 型態 (1)「交易型」交易方程式:
貨幣數量*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總值
物價水準*商品勞務交易量 =商品勞務交易總價值
M*VT=P*T 【M:名目貨幣數量、V T: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P:物 價水準、T:商品與勞務之交易量】 (2)「所得型」交易方程式①: M*VY=P*Y 【M:名目貨幣數量、V Y:貨幣的所得流通速度(每一單 位貨幣被用來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的次數)、P:物價水 準、Y:實質所得】
271
元 單
第6章╱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1 6 貨幣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目標
操作目標 6
貨幣乘數 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 ●貼現窗口融通制度 (重貼現政策)
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政策工具
章
準備貨幣
第
中央銀行直接透過貨幣政策工具操控操作目標,並藉以影響中間目標
●準備率政策
中間目標 與最終目標關係密切,但央行無法直接控制中間目標,必須藉由操作目標來影響。 增加
貨幣供給量
減少
寬鬆性貨幣政策
緊縮性貨幣政策
市場貨幣供給增加 →利率下降 →民眾減少儲蓄增加消費/投資 →企業投資增加 →本國貨幣貶值使出口增加 →經濟成長加速,但物價上揚。
市場貨幣供給減少 →利率上升 →民眾增加儲蓄減少消費/投資 →企業投資減少 →本國貨幣升值使出口減少 →經濟成長減緩,但物價下降。
最終目標 1.物價穩定 2.充分就業
3.經濟成長 4.國際收支平衡
295
4. 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 一般而言,經濟增長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在某些情 況下兩者也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以內涵型擴大再生產(改 善生產要素的品質-如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生產規模)所實 現的高經濟增長,就無法實現高就業。再如,片面強調高就 業,硬性分配勞動力到企業單位就業,造成人浮於事,效益 下降,產出減少,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等。
◆五、貨幣政策「時間落後」問題
12 貨幣政策「時 間落後」的定 義與分類
1. 定義 貨幣政策的「時間落後」係指經濟問題發生,到發現問題並 採取行動,以至產生效果的時間。 2. 分類:時間落後又可分為「內部落後」、「中期落後」與 「外部落後」: 貨幣政策時間落後架構圖 總落後
內部落後
認知落後
問題發生
中期落後
行政落後
發現問題
外部落後
決策落後
採取行動
產生效果 1 (金融界)
生產落後 時間 產生效果 2 (實質部門)
(1) 內部落後:指經濟現象發生,需要採取對策因應,以至中 央銀行實際上採取對策的時間過程,又可分為兩部分: i. 「認知落後」:指經濟問題發生到發現問題的時間。 當經濟問題發生時,因訊息不完全或對資訊認知的誤 判,導致央行可能在經濟問題已出現一段時間後,才 開始研擬因應方法,即為認知落後。 ii. 「行政落後」:指發現問題到採取行動的時間。央行
300
研究對策,以及研究出對策到付諸實行之前所需的時 間即為行政落後。
元 單
第6章╱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1 6 貨幣政策目標
(2) 中期落後:央行將研擬好的對策實際施行,進而對「金融 界」產生影響的這段時間,稱為中期落後。 (3) 外部落後:又稱為「影響落後」,指政策實施後從金融界 第
對央行政策發生反應,而對「實際部門」之經濟活動發生 影響力的這段時間,稱為外在落後。又可分為「決策落
章
6
後」和「生產落後」兩種。
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六、貨幣政策運用策略
13 權衡性貨幣政 策與法則性貨
學派
權衡性貨幣政策 (discretionary policy)
法則性貨幣政策 (monetary rule)
主張
央行得依經濟情勢的變 化,來調整貨幣政策的 方向與程度。
央行依據事先決定的原則來執 行貨幣政策,不論經濟情勢如 何,中央銀行都必須遵守該法 則。
代表學派
(新興)凱因斯學派: 1. 名 目 工 資 與 物 價 之 「向下僵固性」; 2. 需求管理政策。
貨幣學派: 1. 以法則代替權衡; 2. 固定貨幣成長法則④。
代表人物
凱因斯、希克斯
弗利德曼
權衡論者對法則論者的 反駁: 1. 權衡型貨幣政策對於 發生重大經濟衝擊、 金融危機及預料外狀 況時有較大操作空 間; 2. 只 要 明 訂 「 物 價 穩 定」為唯一或首要目 標,並強化央行獨立 性,即不致發生犧牲 「物價穩定」來換取 經濟成長之問題。
法則論者對權衡論者的批判: 1. 權衡會加強經濟紛擾:貨 幣政策效果之「時間落 後」期太長又不穩定; 2. 政策目標衝突:央行採行 貨幣政策容易顧此失彼 (例如:犧牲物價穩定來 換取經濟成長); 3. 權衡增加政府干擾經濟的 機會:在央行獨立性不足 的國家,執政黨可能會介 入貨幣政策的運作,造成 「政治景氣循環」。
幣政策
比較
爭議點
301
元 單
第6章╱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1 6 貨幣政策目標
3. 意義 泰勒法則彰顯了利率應如何針對當前經濟狀態作出調整,認 為央行應關心的主要是產出成長與物價穩定,主張利用利率 第
工具促使產出成長與物價回到長期穩定水準,因此泰勒法則 亦被稱為「聯邦銀行的利率法則」⑥。
章
6
6
要點
貨幣供需與貨幣政策
要點×
重要補足事項
說明
①二階段與三階 二階段式與三階段式貨幣政策架構的差別在於「中間目標」的有無。 段式貨幣政策 差別 ②通膨目標化 (Inflation Targeting)
「通膨目標化」是在1990年初由「紐西蘭」準備銀行所帶領的二階段式 貨幣政策架構。
③穩定物價,控 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均將「穩定物價,控制通貨膨脹」列為貨幣政策 制通貨膨脹 的主要目標。 ④固定貨幣成長 固定貨幣成長法則又稱為「僵固型貨幣法則(passive monetary 法則 rule)」→是指中央銀行將貨幣供給額的成長率固定在某一數值上,亦 即這是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政策法則。 所謂「時間不一致性問題」的邏輯概念為: ⑤「時間不一 致性問題(time →政府推出一項經濟政策 inconsistency →一般個人和企業對該政策產生預期 problem)」
→預期轉化為實際行動 →這些因預期而產生的行動使政策效果打折扣 →結果:政策制定者認為最好的政策往往得不到執行,得到的通常只會 是「次佳的結果」。
⑥泰勒法則
泰勒法則是屬於「利率型式」的貨幣法則。
303
17. 當一個國家陷入經濟衰退而準備利用貨幣政策來改善經濟。請寫下該解決衰退的貨幣 政策執行策略步驟:包括中央銀行如何操作政策工具(monetary policy tools),如何影 響操作目標(operating targets)、中間目標(intermediate targets)到達成何種最終目標 (final goals)。(操作方向和影響方向皆須清楚表示出來) 1. 中央銀行「三階段」貨幣政策執行之進程如下: (1) 先藉由「貨幣政策工具(例如: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政策、重貼現率政策 等)」來改變「操作目標(例如:準備貨幣數量、貨幣乘數)」。 (2) 控制「中間目標」:如調節貨幣供給量。 (3) 達成「最終目標」:如維持物價穩定,經濟溫和成長。 2. 題幹該國如欲解決經濟衰退,應採取的是「擴張性貨幣政策」。茲整理其央行之貨 幣政策工具操作與影響如下表: 貨幣政策
政策工具
操作目標
中間目標
公開市場買進操作
最終目標
準備貨幣增加 貨幣供給量增加 擴張性貨幣 產出增加, 調降法定存款準備率 貨幣乘數提高 (透過「乘數效 政策 經濟成長 調降重貼現率 準備貨幣增加 果」) 3. 最後以總和供需曲線表示擴張性貨幣政策之政策效果如下圖: →擴張性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 →LM曲線向右移動(LM1→LM2) →產出Y增加(Y1→Y2),利率i下跌(i1→i2),均衡點由E1移至E2 →新的均衡點E2對照總合需求曲線:總合需求增加(AD1→AD2)
308
元 單
第8章╱國際貨幣制度與金融理論 2 4 國際金融制度與政策
i
貨幣供給增加 LM0
曲線的影響 (假設:資本 低度移動)
國際貨幣制度與金融理論
C
本國貨幣貶值使出口增加
B IS0
12 經濟政策對 IS、LM與BP
8
BP1
A
i1
0
本國貨幣貶值
章
i0 i2
第
LM1 BP0
Y0
IS1 Y
Y1 Y2
1. 條件(一):資本低度移動,固定匯率: (1) 擴張性財政政策: I. IS向右移動(IS0→IS1),均衡點由A移到B; II. B點在BP線的下方→代表有國際收支赤字→本國貨幣 有貶值壓力→固定匯率下央行賣出外匯收回本國貨幣 阻止升值→LM曲線向左移動(LM 0→LM 1)→LM 1與 IS1相交於BP曲線上C點。 III. 結論:比較C點與A、B點可知,資本低度移動,固定 匯率下,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產出與利率均增加(但 政策效果會減弱)。 BP
i
央行賣出外匯 LM1
i1 i2 i0
LM0
C B
政府支出增加
A IS0
0
Y 0 Y2
Y1
IS1 Y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