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名篇-先秦
語譯 有一個叫做丁的廚師在幫梁惠王殺牛。他手掌接觸到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 踏的地方,以及膝蓋頂住的地方,都會有嘩嘩地聲響。等刀子一捅進去,又會繼續發出嘩 啦啦的聲音。這些聲音都能合乎音節:能配合商湯《桑林》舞曲的旋律,也能合乎堯帝《經 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哇,好極了!你的技術是怎麼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地步呢?」 廚師放下刀子回答說:「我喜愛殺牛的原理已經大過於殺牛的技術。我最剛開始殺牛的時 候,眼睛看到的是一隻牛完整的樣子。三年以後,我眼睛裡看到的不再是一隻完整的牛。 現在我用精神的感覺去跟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讓視覺停止作用,只讓精神活動去進 行。我依照牛自然的骨頭組織結構,把刀子劈進骨頭相連的大空隙,再順著滑到另一個骨 節間的大空隙,完全依照牛本來的身體結構運刀,就連筋骨和筋肉聚結的地方都沒有用刀 子去試過,何況是大的骨頭呢?好的廚師每年要換一把刀子,因為刀口會有殘缺;一般的 廚師每月要換一把刀子,因為刀子都砍斷了。我現在這把刀子已經用了十九年了,所殺的 牛也有幾千頭了,但刀子是還像剛磨好的一樣鋒利。牛的骨節總會有空隙的,而我的刀刃 卻薄得沒有厚度。拿沒有厚度的刀刃伸進那有縫隙的骨節中去,對於刀刃的活動運轉來說 已經綽綽有餘了。因為這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還像剛磨好的刀子一樣。雖然這樣, 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肌肉聚結的地方,我看到它不好對付,也會特別小心謹慎,視線因此 特別的集中專注,動作也會特別變得緩慢。這樣,下刀時非常輕,而牛體很自然的就嘩嘩 地解開了,就像泥土撒在地上一樣。於是,我提著刀子站起來,四下張望了一下;為了這 個勝利,非常的心滿意足;接著我把刀子擦乾淨,然後把刀收起來。」 梁惠王說:「真好啊!我從廚師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
解答
A42
(A) 指書籍繁多,堆滿屋子,充塞棟梁間。運送書籍的牛馬,累得出汗,形容書籍極多。 (B) 比喻對於事情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C) 比喻對事物瞭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D) 當某項技術已經達到巔峰之後,再進一步前進便接觸到了道,也就是天地間的規律。 Ans:A
A43
(A) 錯誤,庖丁的刀一直都有在使用,已經十來年了,但刀子是還像剛磨好的一樣鋒利。 (B) 錯誤,庖丁在分解牛隻時,遇到難題會特別小心謹慎,視線也特別集中專注,動作也會 變得緩慢。 (C) 錯誤,庖丁能夠輕易分解巨大牛隻,是因為用精神的感覺去跟牛接觸,在這其中用心體 會。 Ans:D
A44 (C) 錯誤,文中並沒有提及,而是在說凡事要用心去了解透徹,才能得心應手。 A45 A46
Ans:C
由於文章中一直提及,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探究其原理,然後從經驗累積自己的能力,也提 及即使再熟悉的問題,一旦遭遇都要以謹慎的態度去面對。 Ans:A 「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係指好的廚師每年要換一把刀子,因為刀口會有殘缺; 一般的廚師每月要換一把刀子,因為刀子都砍斷了。但是文中的庖丁並沒有一直更換刀子。 差別的原因就是做事情有無得到要領。 Ans:B
21
1 2 3 4 5
1
古典名篇-先秦
◇ 題組 24:Q64~Q65
1
原文
2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二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 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 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韓非子.內儲說上》)
3 4 5
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龐恭從邯鄲返回魏國後,深受失明之苦 Q64 (B) 龐恭最後仍為流言所陷,因此無法見到魏王 (C) 魏王接受了龐恭的進言,使龐恭能夠從邯鄲安全地返回魏國 (D) 龐恭說這故事用意在於希望魏王應該要嚴懲散布流言的人 Q65
上文引申出「三人成虎」的成語,與下列成語之意最為相近的是: (A) 眾議成林 (B) 羊質虎皮 (C) 一傅眾咻 (D) 揚湯止沸
語譯 龐恭和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今天有一個 人告訴大王,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不會相信。」龐恭 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不相信。」 龐恭繼續問道︰「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那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 「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龐恭接著說:「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我這次去趙國之後,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 不在之時,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不要被謠言所蒙 蔽啊!」魏王答應了龐恭。等到龐恭離開魏國之後,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恭的壞話, 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但時日一久,內心也不得不動搖。等到太子跟龐恭回國之後,魏 王就疏遠龐恭,不再重用他了。
解答 從文中可知,龐恭雖以「三人成虎」的故事向魏王說明流言毀謗的可怕,但當他離 A64 開魏國前往趙國作人質期間,受到他人流言攻擊,最後魏王相信了流言,不再接見、 重用龐恭。 Ans:B 三人成虎: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A) 眾議成林:眾人的議論可使平地成為樹林。形容輿論的力量很大。 (B) 羊質虎皮:羊披上虎皮,本性仍是怯弱。比喻空有壯麗的外表,而缺乏實力。 A65 (C) 一傅眾咻:一人教誨時,眾人在旁喧擾。比喻學習受到干擾,成效不佳,或環 境對人的影響很大。 (D) 揚湯止沸:將鍋中的沸水舀起,再倒回去,以止住沸騰。比喻暫時舒解危急的 困境。 Ans:A
29
郵政國文考猜:閱讀測驗大全
◇ 題組 40:Q105~Q109 原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雖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 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 謂乎!」《學記》
問題
Q105
Q106
Q107
Q108
Q109
46
本篇選文的主旨在強調了什麼道理? (A)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B) 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C)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D)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本篇選文中說明「教學相長」的主要原因為: (A)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B) 玉不琢,不成器 (C)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D)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本選文的第一段中,從「發慮憲」至「未足以化民」採用了何種筆法? (A) 開門見山 (B) 夾敘夾議 (C) 層層遞進 (D) 平鋪直敘 在修辭格中「互文法」的運用,可互相補充,使文義更完整,下列何者採用此一 修辭法? (A)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 (B)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C)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D) 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中的「典」字,下列何者解釋最為貼切? (A) 經典 (B) 典範 (C) 經常 (D) 學習
4
古典名篇-明清
◇ 題組 12:Q29~Q30
1
原文
2
五官莫明於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於鏡 而見焉。鏡之貴不如目,鏡不求於目,而目轉求助於鏡,然世未嘗以鏡之助目而咎目之 失明,鏡何負於目哉!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 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終 不悟,悲夫!(錢大昕〈鏡喻〉)
3 4 5
問題 「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久之,視世所稱 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己若。」下列各選項何者不適合說 Q29 明上文之意旨? (A)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B)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C) 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D) 自矜其能,自以為是 作者以鏡為喻,闡述的道理是: Q30 (A) 自不量力者必將遭人訕笑 (B) 應以謙卑的態度對待事物 (C) 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以自新 (D) 與人相處貴在真誠的態度 語譯 五官之中,沒有比眼睛更明察的了,然而臉上有黑痣,眼睛卻看不到,它的明察在哪裡呢? 眼睛能看到別的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臉,只有借助於鏡子才能見到。鏡子的寶貴不如眼 睛,但鏡子不需要借助於眼睛,而眼睛卻要借助於鏡子。可是世人不曾因為鏡子幫助了眼 睛,而怪罪眼睛不能夠明察。鏡子哪裡虧欠眼睛呢?有個相信眼睛而厭惡鏡子的人,他說: 「鏡子害得我好苦。我自己有眼睛,哪裡需要用鏡子呢?」時間長了,人們所稱讚的美人, 他很少有滿意的,卻不知道自己臉上有黑痣,泰然自若的說:「沒有比我美的。」周圍的 人都偷笑他,他始終不悟,可悲啊!
解答 (A) 以嚴格的態度來約束自己,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 (B) 局外人對事情的觀察,往往比當事人還要清楚。 A29 (C) 一般人往往有不自知的毛病,認為自己的想法、本事都比較高。 (D) 誇耀自己的才能,自認為自己的觀點與做法皆正確,不肯虛心的接受別人意見。 Ans:A 作者以有形的眼睛比喻無形的「自我」、「主觀意識」,用鏡子來比喻「反射」、 「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意見」,所以他說「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於鏡而見 焉」,其深層的意涵,在說明:「一個人的主觀意識雖然可以像眼睛一樣,用來判 A30 斷所遭遇的是非,但往往闇於自見,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因此,「別人的意見和 看法」就像鏡子一樣,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看自己的缺失,用來改善自己的不完美。 Ans:C 139
郵政國文考猜:閱讀測驗大全
◇ 題組 3:Q5~Q6 原文 藝術家和審美者的本領就在能不讓屋後的一園菜壓倒門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標準 去估定周鼎、漢瓶的價值,不把一條街當作到某酒店和某銀行去的指路標。他們能跳開利 害的圈套,祇聚精會神的觀賞事物本身的形相。他們知道在美的事物實際人生之中維持一 種適當的距離。我說「距離」時總不忘冠上「適當的」三個字,這是要注意的。「距離」 可以太過,可以不及。藝術一方面要能使人從實際生活牽絆中解放出來,一方面也要使人 能了解、能欣賞。「距離」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實用世界;「距離」太遠,又容易使人無 法了解、欣賞。
問題
Q5
Q6
本文認為無法在實際生活中享受美感,下列原因何者不符合? (A) 因熟悉而忽視事物的美 (B) 以功能與實用性看事物 (C) 將實際的人生隔絕在外 (D) 將利害得失看得太認真 本文主張在美的事物與實際人生間維持「適當」的距離,據此概念,下列何者為錯誤? (A) 適當的距離產生適當的美感 (B) 美感經驗須有實際人生為基礎 (C)「人閒桂花落」是距離太遠的結果 (D)「不識廬山真面目」是距離太近的關係
解答
A5
A6
148
題幹文句出自朱光潛〈談美〉,文中認為可以在實際生活中享受美感,是因為能跳 開利害的圈套,祇聚精會神的觀賞事物本身的形相,也知道在美的事物與實際人生 之中維持一種適當的距離,而且能使人從實際生活牽絆中解放出來,也要使人能了 解與欣賞。因此反面的論點認為無法在實際生活中享受美感,與將實際的人生隔絕 在外是無關的。 Ans:C (A) 正確,從「藝術一方面要能使人從實際生活牽絆中解放出來」到「又容易使人無 法了解、欣賞。」顯示作者對於藝術不可太過、不可太近,如此才能令人體會其 美感。 (B) 正確,可從「他們知道在美的事物實際人生之中維持一種適當的距離。」一句得 知,如果沒有適度的人生經驗,也無法掌握美感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C) 錯誤,人閒桂花落:語譯為「我閒坐在桂花束旁,聽到桂花輕輕飄落的聲音」, 因此並非距離太遠的結果,反倒是指距離很近。 (D) 正確,原文描述人在廬山中,難以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應用於此處則有距離太 近之意。 Ans:C
5
精選現代文學
◇ 題組 6:Q11~Q12
1
原文
2
赫洛維茲是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工程師。幾年前,他發現自動販賣機的數量愈來愈 多,從超級市場、加油站、醫院、學校到遊樂場,到處都有。它們的壓縮機一天二十四小 時、一星期七天,不停的在各地嗡嗡運作著。而這些販賣機的耗電量比家用冰箱的平均耗 電量高出十倍以上――因為販賣機不只要冷藏汽水,還要點亮招牌的燈,並運作自動找零 裝置。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從來沒有人想要改進販賣機的設計。赫洛維茲先找 飲料製造商,製造商不理會他。他又去找安置販賣機的商店老闆、學校董事會,說服他們: 「為什麼我們不一起努力呢?」製造商感受到壓力,開始找尋解決辦法,開發出來的新型 販賣機,耗電量只有舊型的一半,一年估計省下五十億度的電力。 (佛里曼《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3 4 5
問題 文中工程師赫洛維茲所做的事情,最適當的敘述是: (A) 他負責的職務是督導販賣機用電問題 Q11 (B) 他注意到販賣機耗電問題並積極尋求改善 (C) 他重新設計新型的自動販賣機,讓耗電量節省一半 (D) 他呼籲製造商重視環保責任,並說服商店及學校安裝省電的新型販賣機 工程師赫洛維茲勤於記錄各地販賣機,並尋找問題根源的工作態度,跟以下那則新 聞報導之人物最為接近? (A) 臺鐵花蓮站林姓洗車工拾獲三十萬元,立即原封不動交至辦公室 (B)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楊技正檢驗食品是否含西藥成分時,發現異常,分 Q12 析三十餘種原料,主動查到該食品含塑化劑 (C) 雲林縣警察局斗六分局兩名員警執行巡邏勤務時,發現一名老人迷失方向流落街 頭,帶回派出所查證身分後,通知家屬前來帶回 (D) 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研究所黃教授進行研究,統計發現臺灣每人每年平均用電 一萬度,高於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
解答 (A) 錯誤,赫洛維茲是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工程師,並非督導販賣機用電問題。 (C) 錯誤,赫洛維茲並未設計新型自動販賣機,只是聯合各方促使製造商開發新型販 A11 賣機。 (D) 錯誤,他呼籲製造商重視環保責任,但並非說服商店及學校安裝省電的新型販賣 機,而是促使製造商開發新型販賣機。 Ans:B 赫洛維茲的工作態度是忠於職守,保持工作道德與熱忱,奮鬥不懈。 (A) 錯誤,是拾金不昧,與題文不符。 A12 (B) 正確,基於工作道德與職守,奮力不懈,與題文相符。 (C) 錯誤,是忠於職守,與題文不完全相符。 (D) 錯誤,是研究發現的精神,與題文不完全相符。
Ans:B
151
5
精選現代文學
解答
1
文中的第二段有提及:今日踏上文理大道,呈現在眼前的不只是宛若天堂之路般的 A146 步道,行走其上,享受著綠蔭蔽日的清涼、「石板道路」上祥和而變化無窮的空間。 Ans:A
文中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有提及:回溯東海大學的創校理念:「教育不只是師生間的 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將生活與教育融合,就算只是行走,也能夠向大自然學習。」 A147 於是陳其寬先生鋪設文理大道時,特意空出了道路中間來植草,讓文理大道融入了 二分之一的自然綠意。 Ans:C 文中的第四段有提及:文理大道可以說是一條完全屬於「人」的道路,禁止各種機 A148 動車輛行駛,這種「人車分道」的概念,東海早在 1958 年就已經開始實行,…… 也因此,文理大道上的行人才能這麼悠閒愜意地漫步著。 Ans:C
(A) 正確,文理大道的價值與意義,超越了「交通」的功能:文中提及,在踏上文 理大道,呈現在眼前的不只是宛若天堂之路般的步道,行走其上,享受著綠蔭 蔽日的清涼、石板道路上祥和而變化無窮的空間、松鼠在林間跳躍的驚喜、延 伸不盡的綠意……,這許多令人讚嘆的元素集合一起,怎是一個「美」字足以 形容呢? (B) 錯誤,文理大道縮短了往來的時間,提供了便捷與安全:文中沒有特別強調交 A149 通的功能。 (C) 錯誤,文理大道彰顯的教育理念是人定勝天,不畏風雨:文理大道彰顯的教育 理念:「教育不只是師生間的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將生活與教育融合,就算 只是行走,也能夠向大自然學習。」 (D) 錯誤,文理大道由一石一木所累積而成,今人應該感恩:文中並有特別強調感 恩,而是對於文理大道的價值與意義多作說明。 Ans:A (A) 正確,建築不僅實用,也可以傳達教育理念:文中的第二、三、四段都有提及 包含建築的材質,以及創校的教育理念。 (B) 錯誤,細心選材與認真施工,品質才會良好:文中雖然有提及建築的材質,但 沒有提到認真施工的情況。 A150 (C) 錯誤,綠建築是當代趨勢,卻早有成功典範:綠建築在文中並沒有被特別強調 或刻意提及。 (D) 錯誤,人應該尊重自然,大自然才不會反撲:文中雖然有提到學習自然,這當 然與尊重自然相關,但並沒有直接提到會被大自然反撲的狀況。 Ans:A
215
2 3 4 5
郵政國文考猜:閱讀測驗大全
◇ 題組 69:Q151~Q155 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我踏入台大醫學院校園,腦中浮出這兩句詩。微 風早晨,六月將盡。 其實,在門外踱步一會兒,才下定決心似地進來的。剛才,從台大醫院捷運站出來,經過 巴洛克風的醫院舊館,熙攘人潮已撩起記憶的漣漪,我的腳步沉了;過馬路迎向新館,知 道再拐個彎就到醫學院,越發有一股風急葉落的感觸;急的是三十多年光陰何等無情,落 的是無辜的人於今安在?因而,忍不住要放任地嘆息,彷彿這一嘆能把那一片枯葉喚回 來,彷彿時光也肯協商,還給我一小段意猶未盡的青春。 首次帶我進醫學院校園的人懸壺濟世卻擋不住命運的折磨已提早離席。昔年圓拱門二號館 的楓樹紅葉落在水窪上的景象還存在腦海,年輕時即使面對秋凋,心仍是滾燙的,因為還 未認識歲月這名敵人。如今,眼前滿是初夏時節澎湃的綠意,卻有秋涼感慨,因為跟歲月 交過手、領受了傷。隔了三十多年,今天是第二次踏進楓城,若我當年預知第二次踏入時 將是沉甸甸的緬懷與喟嘆,年輕的我是捨還是不捨?(簡媜〈宛如白鷺鷥〉)
問題 對本文所用語詞的解釋,下列何者錯誤? Q151 (A) 熙攘: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熱鬧 (B) 漣漪:水面上細微的波紋 (C) 懸壺濟世:比喻以學問教化眾生 (D) 沉甸甸:沉重的樣子
文中說他有一股「風急葉落的感觸」,此「風急葉落」是指甚麼? Q152 (A) 時光匆匆,將人催老 (B) 世情冷暖,使人感嘆 (C) 榮華易散,讓人頓悟 (D) 政權更替,令人唏噓
本文第一段寫「六月將盡」,第三段卻說:「卻有秋涼感慨」,其原因何在? (A) 人為的環境破壞,造成氣候急遽變遷 Q153 (B) 懷念青春的愛情,感嘆人世充滿無常 (C) 白色恐怖之肅殺,炎夏亦如秋天悽愴 (D) 領略了歲月無情,油然而生淒涼之感 文中哪一句話運用了「擬人法」的修辭技巧? (A) 人潮已撩起記憶的漣漪 Q154 (B) 三十多年光陰何等無情 (C) 懸壺濟世卻擋不住命運的折磨 (D) 眼前滿是初夏時節澎湃的綠意 Q155
216
下列哪一成語,和文中所引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意義相近? (A) 別鶴離鸞 (B) 人去樓空 (C) 典型宿昔 (D) 空谷足音
5
精選現代文學
解答
1
「橡皮筋」和「彈性」所呈現的關係是直接相關的,橡皮筋本身即富有彈性。 (C) 銅板/價值所呈現的關係是直接相關的,銅板本身即富有價值。 A156 說明:(A) 金線/友情、(B) 鉛筆/願望、(D) 面紙/眼淚這三組配對,原則上都是 屬於功能較多的用品。 綜觀上述說明,故此題選 (C)。 Ans:C (A) 盼望:對應「鉛筆」,每日寫下自己的願望。 (C) 堅持:對應「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 (D) 寬恕:對應「橡皮擦」,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A157 題幹內文完全沒有一件提醒作業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或者是與勤學相關的字詞 句,只有滿是濃厚的人文氣息與溫暖情懷。 綜觀上述說明,故此題選 (B)。 Ans:B 題幹指出:牙籤可以挑出別人的長處。 (A)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語譯為「三人在一起走路,其 中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只要隨時隨地用心觀察他人的言行,以求進步, 那麼身邊的人,必定有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 (B) 友直、友諒、友多聞:出自《論語》〈季氏〉,語譯為「與言行正直的人為友, A158 與誠實安信的人為友,與博學多聞者為友。」 (C)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學而〉,語譯為「如果可以常常反復 溫習自已所求得的學問,不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嗎?」 (D)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語譯為「學習務必用 心思考,才不會徒然沒有心得;思維能使學習更加深入,如果只思維而放棄按 部就班的學習,就會產生疑惑而流於空想,白白耗費精神罷了。」 Ans:A 題幹文句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語譯為「身為人,誰能夠完全不犯錯誤呢? 只要在犯了錯誤以後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棒的事情了。」→橡皮擦。每個人都會 犯錯,沒關係的。 A159 (A)OK 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B) 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C) 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Ans:D (A) 正確,從「一個老師大費周章準備二十三個紙袋」到「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與 溫暖情懷」這一整段文句中,表現的是作者對於此位教師如此用心舉動的讚賞。 (B) 正確,從文章首句「沒有功課」,文中中段老師信件內容,以及文章尾段提到 「沒有一件提醒作業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也沒提醒安靜守秩序準時處罰」, 顯示此位教師追求的並非知識的灌輸,強調的是人格、品德的培養。 A160 (C) 錯誤,題幹內文並無提及要用期望以處罰教導品德往往適得其反,而是用正面 積極的想法及做法,告訴家長並提醒孩子應有的正確觀念。 (D) 正確,文章最後二句「卻提醒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 上的眼淚」,表現該位教師希望教導每一位學生對自己及對他人正確的價值觀 念。 Ans:C
219
2 3 4 5
郵政國文考猜:閱讀測驗大全
◇ 題組 77:Q176~Q180 原文 我的寂寞是一條蛇, 靜靜地沒有言語。 你萬一夢到它時, 千萬啊,不要悚懼! 它是我忠誠的侶伴, 心裏害著熱烈的鄉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頭上的,濃郁的烏絲。 它月影一般輕輕地, 從你那兒輕輕走過; 它把你的夢境銜了來, 像一只緋紅的花朵!(馮至〈蛇〉)
問題 本詩中使用各種譬喻意象,以下何者是將「抽象事物」喻為「具象事物」? ①「我的寂寞」喻為「蛇」 ②「你頭上烏絲」喻為「茂密草原」 Q176 ③「你的夢境」喻為「緋紅花朵」 ④「蛇行」喻為「月影」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以下各意象,何者為具體的視覺意象? Q177 ①烏絲 ②月影 ③忠誠侶伴 ④熱烈鄉思 ⑤緋紅花朵 ⑥靜靜地沒有言語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②③④ 這首詩的主題與風格是: Q178 (A) 愛情主題、奇幻風格 (B) 鄉愁主題、寫實風格 (C) 時間主題、浪漫風格 (D) 山水主題、沖淡風格
關於以下詩句的「言外之意」,何者的解讀不正確? (A)「我忠誠的侶伴」―寂寞常時伴著我 Q179 (B)「它把你的夢境銜了來」―穿越實境與虛境 (C)「害著熱烈的鄉思」―具有愛慾的誘惑 (D)「一只緋紅的花朵」―象徵悚懼的情感 「它把你的夢境銜了來」一句中「銜」與「夢境」的關係之修辭方式,與下列何者 相同? Q180 (A) 梧桐深院「鎖」「清秋」 (B) 我不能「做」「你的夢」 (C)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D) 隔江「泥」「銜」到你樑上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