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當尼采哭泣》 談偶然與必然

Page 1

看《當尼采哭泣》­­談偶然與必然 尼采在《權力意志》中說:「所有的存在者皆由詮釋構成」,而精神分析卻是佛洛依德對 無意識的詮釋,這兩段思想,在歷史的軸線上是有段時間的差異,觀點的交集除了詮釋是主要 使用的工具外,在當時而言這兩個歷史人物思想,還是兩條平行線。亞隆將尼采的「存在」, 和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的「精神分析」,以小說的方式,虛擬在1882年尼采與佛洛依德老師布雷 爾的相遇,讓前後時代接續而未相遇,甚至不同範疇領域的觀點­­­哲學與心理學,在二十世紀 的尾端交錯而相遇,虛構說出「當尼采哭泣」的故事。 從歷史紀錄上,我們都確認尼采與布雷爾沒有相遇,從現實的理性觀點上,這哲學與心理 學觀點,當時代也沒有交錯。然而,在亞隆生花妙筆下,他們的思想觀點,與這兩個未曾謀面 歷史人物,卻踏實的交錯與相遇,並且激發出火花,像是鮮活真實的史實,而書中也確實援引 真實的史實,讓讀者有種幻真幻虛,虛實不定的感覺,存進我們腦海的歷史紀錄裡面,這似乎 是亞隆想說出,已成為歷史「必然」性的事實中仍就隱藏許多未被揭露的「偶然」性可能的觀 點,未被我們察覺呢?而卻由亞隆說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動機,也許是單純一種因素,也或許是好幾種成因,而這 動機之間還有強弱交相影響,當就如齊默爾(Georg Simmel)所說:「社會存在的地方是一些個 人開始於交互的作用」,每一個人所帶的動機或許相同,或許部分差異,也或許是完全大相逕 庭,可是當被帶到這社會中交互作用,不論與你原來的動機是什麼,結果都會驚異發現,在相 互作用中激盪出料想不到的結果,產生一些結晶,我們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亞隆寫這「當尼采哭泣」的故事裡,以作者的角度,都是他認為要講出來必然的故事內容 ,這是他寫書的目的動機,可是在他布局故事人物之間的互動,若讀者自己也活進在這故事之 中,好像將內容拉到讀者現實生活的場景,讀者會感受到,書中的人物互動關係都像是一種偶 然發生的事情,有種陰錯陽差,本來不該如此,結果卻是如此的荒謬感。路.莎樂美找布雷爾 醫生目的是要治療尼采的絕望,然而,布雷爾醫生會同意,這其中是隱藏他個人對路.莎樂美 情慾的愛慕,但布雷爾醫生對尼采初期的接觸後,感覺出尼采有種可以去挑戰的工作目標的對 象,然而到最後,卻是布雷爾醫生被尼采話語所敲醒,找回自己的存在,這一連串的曲折,就 故事角色當下者而言都是一些「偶然」性的發生,這些結果與他們所當初設定的目的大相逕 庭。同樣,尼采所面對境況也是一樣,他起初是為治療偏頭痛,原本要停止治療,但一次嚴重 的發病,讓原本要離開布雷爾醫生的尼采留下來,最後接受布雷爾醫生治療,當然條件是,雙 方交換針對他們的病症去治療,雖然說布雷爾醫生是隱瞞內情狀況下讓尼采所作的決定,這其 實就是「偶然」的荒謬。最後布雷爾醫生向尼采將整個過程做了真情的告白,雖然尼采有被背 叛的感受,可是他接受了,他接受了這「偶然」之中的不可抗力的「必然」結果。 故事最後,當尼采最後留下眼淚,那眼淚中釋放出多年沒有的自由與解放。到這裡又讓人 覺得,這過程好像又是一種自我追尋存在的「必然」性。尼采他恐懼,怕甚麼呢?他怕沒「位 置」、怕「孤獨」、怕「時間的流逝」與「永劫回歸」,這些「怕」讓他消融在人群之中,是 對自己實存屈就於一種毫無形狀的普通人狀況,因而開始追問,我是活在這世界上嗎?他要去 找「自己的存有」。而作者亞隆又寫出,尼采與布雷爾醫生之間不斷精采的對話,這些對話的 「言說」,讓他們找到「有意義」的東西,感覺出真象。這是讓他們脫離了海德格所謂的「沉


淪」,他們因為原先的「偶然」的「沉淪」,反而是變成一種進取先決條件,最後被激發出 「此在」透過其存於世的非本真狀態去探尋本真的狀態。這種非本真的狀態在海德格認為卻是 一種「必然」性:這種非本真狀態去探尋本真的狀態的連繫,將會是一種神祕感的「煩心」, 那是一種感覺到,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感受,就是這種感受,讓自己意識到恢復自我,在這 種神祕感重壓下,「此在」最終意識到,它必須超越「沉淪」,所以這煩心的過程,卻又是超 越的工具。所以才說「偶然」之中的不可抗力的「必然」結果。 學者傅偉勳先生曾說,美國憲法上對人生而平等這看法未必正確,但是對死亡這件事,對 人來說卻是不分軒輊的一律平等。換句話說,死亡對人而言就是一種必然性,人是向死而活, 問題是,如何死?何時死?仍就充滿者偶然性,經常看到許多空難的死亡航班,總會有一些人 應上飛機,而沒上飛機逃過一劫,對上飛機而墜機身亡者或未上飛機劫後餘生的生還者而言, 這就是一種偶然性。這種「偶然」性我們如何看待呢?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將死亡這件事, 卻看成一種「偶然」性,但這卻是一種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的可能性,因此,若是劫後餘生者, 你會反身自問,為什麼是別人死,而不是我死,面對這樣的可能性時,我生命有何意義呢?這 就成為我們面對與死亡的實際關係的真象時的「必然」結果。 人之所以會存在,時間性就成為必然的要素,普通人不能將自己時間化,所以畏懼死亡, 當海德格所說到,人進入本真時,他所意識到的死亡,是力圖有限生命的本體論把握,而不是 在一般常態下論斷死亡,或去尋找理由庇護死亡。因此、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能夠去 聞道體悟,會比生命時間的長短更為重要。尼采真實的生命,可說是就為聞到而苦,這種煎熬 的過程,都是人自己所要必然得面對,超越出後讓他有震撼的思想結晶。亞隆在本書中就詮釋 許多角色的欲望,十足代表尼采那種將道德從敵視欲望中拯救出來的想法,在理性時代中的非 理性思想,這讓人感受到,從必然性的生活,去找偶然性的可能。所以尼采說出:「上帝已 死」的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體驗中,遇到忘年之交的知音,契合姻緣的伴侶,講不出什麼道理,我們將 它說是「機緣」。病人使用藥物產生副作用時,醫生都以科學家的口吻說出產生副作用的「機 率」是多少分知多少,而正巧你遇到了。遇到親友突然的亡故,弔唁者都會對喪家說人生「無 常」,安撫失落的心情。投資理財時,來襲的金融風暴,財產突然的暴跌損失,幫你理財的專 員會說,在諸多因素交相制約錯綜復雜影響下所發生的「蝴蝶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你遇上 了。不論前面提到的這些事情不論是好是壞,對遇到的當事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都要去承受 ,而在旁觀者卻像一種「偶然」的事件。這就是一種「命運」,正如書中最後所說,選擇你的 命運,熱愛你的命運,因為我們都會活在命運之中,因為命運是嵌入歷史(時間)環節中。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