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第三期 Comitium, Volume 2 Issue 1

Page 1

眾 議

co m itiu m H o ng K o ng N ati o na l Pa rty 香港民族黨

Winter 2017


Copyright Š 2017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P u b lis h ed b y H on g K on g N ation a l Pa rty w w w. h kn ation a l p a rty. com Photographs of Hong Kong used in chapter headers are by Ralf Roletschek, licensed under CC BY 3.0. The titling font used in this publication is Cormor ant. The serif fonts are EB Gar amo n d and No to S e ri f C J K TC. The monospaced font is Lat i n M o de r n M o no. This publication is typeset using LuaLATEX. PDF edition, December 2017


目錄

I

黨論

1

掃除香港民族意識的障礙,須鞏固民族自信 啟琪 . . . . . . . . . . . . . . 7

2

The False Song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icole Wong . . . . . . . . . . . . . . . 13

3

「香港獨立」橫額成為最有力的反抗符號 張少寧 . . . . . . . . . . . . . 17

II 4

眾論

獨立後的國籍身份問題:入籍成為香港公民 愛倫德 . . . . . . . . . . . 21



I

黨論

1 1.1 1.2 1.3 1.4

掃除香港民族意識的障礙,須鞏固民族自信 啟琪 . . . . . . 7 何謂「民族自信」?

香港人的民族自信基礎

如何鞏固香港人的民族自信

結語:擺脫「中華民族」的陰影

2

The False Song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icole Wong . . . . . . . . 13

2.1

The ‘Chinese’: a national identity built on self-defeating ideas

2.2

‘Chinese nationalism’ fails to be nationalism at all

3

「香港獨立」橫額成為最有力的反抗符號 張少寧 . . . . . . 17



1. 掃除香港民族意識的障礙,須鞏固民族自信

作者:啟琪

香港人是一個擁有自身文明、矗立於東亞一隅的民族。在中國的的殖民壓迫下,

香港民族面對的是存亡危機,同時卻亦是香港民族運動蓬勃發展的契機。然而,香

港民族運動的發展,正面對一個問題:不少香港民族的成員仍未能以民族的角度看 待、認知香港人這個群體。

如果應用 quenthai 的說法,香港人之所以不以民族看待自身,很大程度上是中國

對香港進行「二重殖民」1 的結果:一方面借主權進行實質政治權力控制,另一方面 則以「中華民族」的概念宰制香港人的認知,令香港人誤以為中國和香港是同一個

民族,而非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殖民。在中國的二重殖民下,香港人過於理所 當然地不將自己視為一個民族。

然而,「中華民族」的概念宰制,其實並非香港所面對的獨有問題。我已在〈衝

破無理延伸的中國殖民霸權〉2 一文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一直以來都極力

延伸、操弄「中國性」 ,以將世界各地的華人都統攝於其「正統」權力之下。 「中華民

族」的概念宰制和「中國性」的無理延伸,造成很多華人對民族與族裔的混淆,理所

1見 quenthai (2015),〈中華民族主義對香港的二重殖民〉, https://quenthai.wordpress.com/2015/ 07/25/dual_colonisation/ 2啟琪 (2016), 〈衝破無理延伸的中國殖民霸權 — 史書美「華語語系」理論的啟示〉, 《眾議》 1 12–19


Chapter 1. 掃除香港民族意識的障礙,須鞏固民族自信 啟琪

8

當然地覺得自己不是「中華民族」以外的另一民族。不少香港人未能視自己為香港 民族的一員,可說是「中國性」的無理延伸於香港所造成的問題之一。

但姑勿如何詮釋問題的原因,民族成員未能將自己的民族以民族看待,是建立、

發展民族意識的一大障礙。反過來看,未能以民族認知自身,正是民族意識不足的 表徵。要推動香港民族的發展,讓香港民族運動滲透社會每一角落,解決香港人民

族意識不足的問題,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從學理的層面,解構中國殖民香港的手段, 及剖析其如何操弄「中國性」以將世界各國華人置於其「正統」之下,固然重要;但 反殖、反霸權的論述,需要如何反殖、如何反霸權的策略配合,方能解決問題。

本文嘗試拋磚引玉,從民族自信的角度出發,就香港人應如何看待香港的特質、

獨有現象和文化資產提出一些建議,從日常生活做起,嘗試不將自己視為少數或異 類,以逐步令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一個很正常地有其獨有特色的民族,一如普遍認知 下的其他民族一般。

1.1

何謂「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顧名思義,是民族的成員就這個身份所表現出的自信。當一個民族的成

員,在其自我認知上對自己身為該民族成員這個身份和其民族的特質予以正面肯定, 而與他者接觸時亦願意以這個身份示人,並展示其民族的特質,而不會對身為該民

族的成員而感到羞愧,便是民族自信的體現。民族的成員普遍願意展示其民族身份

和特質,甚至希望其他人以其民族身份認知自己,這個民族便是一個有自信的民族。

1.2

香港人的民族自信基礎

「香港人」這個身份,隨香港開埠後的歷史一同發展而來,有穩固的歷史、物質、文 化和文明基礎,絕非近年來才出現的新概念。七十年代後,香港的經濟強盛、法制完

善,成為亞洲地區的富裕文明國度,八、九十年代期間,更一度有文化產業的大量

對外輸出,在香港的強盛下,香港人過往是一個足以讓香港居民皆感到自豪的身份。 居住地的成功和強盛,對其居民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確立,有很大的助力;香港曾 經的輝煌,早已為香港人的民族身份和民族自信,奠下堅實的基礎。

而民族身份和民族自信的基礎一旦存在,就不會那麼輕易遭磨滅。主權移交以後,

在中國的全方位殖民下,香港的經濟、文化和文明都遭受前所未有的侵略,香港不 再如以前強盛,然而,我們卻未有因此而放棄的香港人的身份。恰恰相反,香港人面

對中國的劣質殖民侵略,更覺香港人身份的重要。眼見中國人的種種低劣、不文明

行徑,我們明白不能讓世界誤將香港人當作中國人,因而都會嘗試向不同國家的人


1.3 如何鞏固香港人的民族自信

9

解釋香港人和中國人的不同。在已擁有民族身份和民族自信的基礎下,中國的殖民 侵略反而令香港人的身份多了一份精神基礎,一種不欲被視為中國人的執著。

當然,對中國人的不齒和厭惡,並沒有令這份精神基礎變成單純的「崇優」 。偶爾

有外國人誤以為香港是日本的一部份,或將香港人誤認為日本人,我們也不會因日 本的文明和強盛而冒認日本人。我們固然認為香港人比中國人文明,但亦不會因出 現比香港人強盛的民族就輕易放棄香港人的身份。香港人願意與香港榮辱與共,是 香港人民族自信的重要精神基礎。

1.3

如何鞏固香港人的民族自信

1.3.1 了解香港和香港人的高度文明

雖然香港正在腐化,正在中國人的殖民侵略中腐化,但英屬年代建立的高度文明,其 實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因而仍得保存。早已被我們視為常識的香港人和中 國人的明顯公德差異,其實正是香港文明的具體表徵之一。香港的高度文明,由於 乃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反而經常遭忽略,加之以各種中國殖民侵略破壞,更

容易令我們感到英屬年代的一切已所餘無幾。然而,香港和香港人其實仍有足以讓 我們自豪的高度文明。

首先,香港人的的國際觀和國際視野其實一直都屬世界前列。最具體的例子是香

港在各方面所慣於作比較的對象,往往是另一個國家,而不單是另一城市。例如在研

究制度改革、法律修訂時,相關的參考對象和論據往往是另一國家的情況 3。香港從

轉運港、輕工業城市再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一直慣於與所處地域截然不同的各個 主權國家的人民和機構交流,與他國的互動早已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這在世界

各國──包括歐美國家──來說也算是不常見的特例。國際性、全球性根本就是香

港本土的一部份,這是香港難以被複製的獨有文明和世界觀,值得香港人引以自豪。 而香港的金融和法律制度,不但成熟,更具獨特性。作為香港經濟穩定的基石之

一的聯繫匯率,其實現時在世界各國中也不常見,香港已可說是聯繫匯率制度於世 上首屈一指的代表。而在法律方面,由於香港面積細小,大廈林立,在多層樓宇和大

廈公契方面的法律發展,早已超越英國和英聯邦各國案例的涵蓋範圍,發展出一套 香港獨有的大廈管理法律。因此,香港早有其獨有的文明制度開創,其奉行的制度 甚至足以成為世界的模範。

3例子可見平等機會委員會 2014 年的「歧視條例檢討」諮詢文件第二章段 2.61 至 2.68 http://www. eocdlr.org.hk/tc/document-02.html,及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的多份研究報告 http://www. 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research-report.htm。


Chapter 1. 掃除香港民族意識的障礙,須鞏固民族自信 啟琪

10

無疑,香港在中國的殖民下的確面對很多問題,香港和香港人也可以被羅列出不

少缺點,但我們也不應忽略,香港和香港人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文明成果, 香港人作為一個民族,可無愧地立足於世界。

1.3.2

摒棄視本土文化為旁支異類的心態

由於先後為英國和中國殖民地的關係,香港一直以來太慣於接受、跟從由他者加諸 的標準,欠缺一種以香港自己所制訂的標準為正統,讓他人跟從、學習的心態或思 考模式。以語言為例,粵語雖是大部份香港人的母語,我們卻慣於接受中國那套「標 準漢語」的說法,而將粵語視為非標準、次一等的華語。隨之而來的就是將粵語特有 的詞彙,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俗語。

要鞏固民族自信,我們應改變將自己的母語視為非正統的心態。粵語在香港的領

土內既為主流人口的母語,那麼粵語在香港的領土內就是最正統的語言。因此,外

來人士到香港,不論是旅遊、留學抑或工作,本身就應該學習粵語 (即使程度只到簡 單的單詞也好),並嘗試以粵語跟香港人溝通。以此為前提,我們應改變慣於不以粵

語與外來人士溝通的習慣。特別是對普通話使用者,香港人更沒有必要主動使用普 通話與之溝通,因為大部份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還是能明白簡單的粵語。

正如香港人到外地,也多會嘗試學習當地的語言;外地人到香港,亦應學習香港

的語言。香港是香港人的主場,外地人在香港的領土內要盡量學習和使用香港人的 語言,這是香港和香港人的權利。建立起即使面對外來人士和外地人,仍使用自己

母語的意識和習慣,能改變香港人在語言上慣於妄自菲薄的問題,對鞏固民族自信 非常重要。

與此相關的,是華語標音系統的問題。香港的姓名譯音系統和粵語的拼音系統,

皆與以普通話為準的所謂的「漢語拼音」截然不同。然而,中國正試圖將以其官方語

言為準的這套「漢語拼音」塑造成世界標準,成為全球華語標音準則。在這情況下, 我們應嘗試向世界推廣香港的華語標音系統,包括我們獨特的姓名譯音系統和粵語 的拼音系統,一方面釐清漢字和華語並無單一標音準則的事實,抗衡「漢語拼音」霸 權;另一方面亦告訴世界香港作為一個華語民族,有其獨有的華語標音系統。

另外,即使香港的一些本土文化乃受外地文化啟發或影響而來,我們亦不應視本

土文化為相關外地文化的變種。以飲食文化為例,港式奶茶和檸檬茶的出現乃受英

國人品嚐紅茶的方式影響,但這絕不意味著香港的奶茶和檸檬茶只能是英國紅茶的 變種。同樣道理,香港文學即使以華語為主,也不等於是所謂「中國文學」的一個類 別或旁支。本土文化的研究和論證在香港學術界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只是在「中 國性」霸權和所謂「解殖」 (只解英殖而不解中殖) 的影響下,欠缺以香港人作為民


1.4 結語:擺脫「中華民族」的陰影

11

族的角度去認知、梳理香港本土文化而已。

香港一直以來,都有各種能吸引外地人前來感受、學習的獨特文化,香港的文化

能立足於世界。香港人可以、亦應當以此為傲。只要能將香港的文化視為只屬於香

港的獨特文化,而不是其他地區或國家的文化變種或旁支,香港人作為一個民族的 自信便能更為穩固。

1.4

結語:擺脫「中華民族」的陰影

香港人不慣於以香港民族認知自身,很大程度由於華人受「中華民族」的概念誤導,

對民族與族裔有所混淆,並受「中國性」霸權的無理延伸影響,以致民族意識不足。 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去年 11 月於日本出席學術研討會時以「關於中國殖民的幾點觀

察」為題的發言,就此作了扼要的解釋:

「 『中華民族』之所以是惡毒的殖民概念工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性』 (Chinese-

ness)的含意模糊不清,令『中國』一詞可被殖民者刻意操弄,掩飾殖民的事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面借『中華民族』的概念殖民 — 被殖民地區的人民都被強行當 作『中華民族』的一員 — 一方面亦將被殖民地區的人民打為『中華民族』的旁支, 貶抑其語言、文化的地位,以此合理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漢族對該些地區進行人口 和語言清洗。 」4 事實是,香港已有其作為一個民族的特質。民族意識的不足,可說是一個認知層 面的問題,而解決方法是以既有的民族特質為基礎,鞏固香港人對自身的文化和文 明的自信,令更多香港人正面肯定自己的身份,並願意向外地人展示、推廣自己身 份、文化和文明。鞏固香港人的民族自信,能令更多人認同以民族的角度看待香港 人的身份和特質,正是加強民族意識的有效手段。 改變香港人對自身的心態和看法,須由每一位香港人自己做起,正面認識香港的 文化和文明,不妄自菲薄,是民族自信鞏固和發展的關鍵。

4陳浩天 (2016),〈關於中國殖民的幾點觀察〉, https://www.facebook.com/hknationalparty/posts/ 567874950078130。另見啟琪 (2016), 〈衝破無理延伸的中國殖民霸權〉, 註 2。



2. The False Song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uthor: Nicole Wong When Hong Kongers first realised that their fate currently lies in the hands of the foreigner, when the first call for Hong Kong Independence was voiced, and when th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was first convened, the resounding rebuttal was that of a familiar question: ‘Are you not a Chinese as well?’ All too familiar indeed is the question, for not only is its contents a cliché, but its accompanying features: the moralising and patronising tone, the aged and wrinkled face, and the underlying sincere belief from the accuser that all parties engaging in the heated debate are, beyond any doubt, Chinese. The PRC members are Chinese, the Hong Kongers are Chinese; the pro-Establishments are Chinese, the pro-Independents are Chinese; you are Chinese, I am Chinese, we are all Chinese. It is as if the fabled Golden Headband of Journey to the West’s Monkey King has come to life, and with the familiar words, the inescapable Chinese identity binds us all to our predestined obedience to our Chinese colonial masters, who are, as we are reminded by this very instant, our beloved brothers in the Sinic brotherhood. Thus smugly does the self-assured Sinic accuser disarm, without any self-awareness of Stockholm Syndrome, any threats to the imposed Chinese identity. Those politically engaged


14

Chapter 2. The False Song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icole Wong

amongst you might have noticed that this ‘call to linked arms’ is no novel rhetoric. Indeed, long since before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 was handed from the Brits to the Chinese in 1997, whenever the separate identity of Hong Kongers was ever raised, there came inevitably the self-assured, ‘patriotic’ rebuttal: ‘Are you not Chinese?’ And how effective it was in shutting down all discussions! In an age where both the pro-Beijing and the pan-democrats believe they are merely squabbling brothers born of the same beanstalk1, it is easy to see why the curse is so effective — to claim you are somehow a different 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ose with which you share the same nationality is a patently absurd idea. It is not until very recently when Hong Kongers realised that it is the premise of this curse that is the absurd detail: the age-old lie that Hong Kongers are ‘Chinese’, for the specific definition of ‘Chinese’ that this curse implies. The opposition stops here, though, and most ‘localists’ are contend with substituting it with a murky self-identification of ‘Hong Konger’, after which we observe a mess of competing bikeshedding: whether ‘Hong Konger’ is an ethnic-national identity, civic-national one, or both; when the ‘historical immigration cut-off’ line should be drawn for ‘Hong Kongers’ to be considered natives; and so on. None has recognised and attempted to lob off the chief supporting leg of the argument on the other side: the curse of ‘Are you not a Chinese?’ is allowed to flourish even to this day, because the Hong Kong public still implicitly believes in, in one way or another, the false song of Chinese nationalism.

2.1

The ‘Chinese’: a national identity built on self-defeating idea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ismantle the li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ne could observe how it is no more than a continuation of an imperial subject identity, given a modernist and fashionable name when the ROC and then the PRC adopted the idea from Europe. This particular thrust has been explored by past publications on Comitium by analysing the intentionally woolly definition of the word ‘Chinese’ written in the Chinese script. The very same word could mean, 1, the pseudo-biological ethnicity of Han Chinese; 2, the legal nationality of a PRC national; 3,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a Chinese transcending legal nationality; and 4, the romantic idea of a single cultural tradition, presumably unbroken for millennia, found in the East Asian territories that are within today’s PRC borders. The absurdly wide range of definitions contained within this single word has given rise to such claims from a certain Member of the People’s National Congress, Michael Tin Puk-sun’s mouth, ‘Just look at our skin [colour], if we weren’t Chinese 1Though it must be said the illusion runs far deeper for the latter.


2.1 The ‘Chinese’: a national identity built on self-defeating ideas

15

I don’t know what we are’ (definition by biology) to be follow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has its history spanning millennia. Now I don’t know if you’ve read any history,’ (definition by romantic tradition) ‘but this whole thing is as simple as stating “my mother is a woman”!’ (definition by popular consensus) ‘When you go travelling, you fill in the nationality field with “China” and not “Hong Kong” ’ (definition by legal nationality). At no point does the nebula of definitions attempt to be consistent with itself, with different facets thereof carted out when the situation calls for it — its principal aim is to remind the audience that they are Chinese. The Chinese nationalist-reminder thus selects its victims with utmost abandon, for anyone with the most tenuous claim to ‘Chinese’-ness, perhaps by some distant grand-grand-grand uncle who lived in a conquered province under the (Mongolian-ruled) Qing Dynasty, could still be lassoed in to become just as ‘Chinese’ as the bloodline heir to Old Confucius by the interwoven mess that is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once that association is mentione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reminder grows full-blown into the Chinese nationalist-curse, for it is within that narrative that any such identified ‘Chinese’ are duty-bound to follow the leadership of the current ‘Chinese’ regime, i.e. the PRC. That these wildly varying and at times self-conflicting definitions could be played out at will to form an un-assailable and messy whole is precisely how the call to Chinese nationalism is no more than a utilitarian chain whose purpose isn’t to define a nation, or a nation’s people, but to subjugate whatever audience it may lay claim to. Were this mess of what constitutes a Chinese to be taken seriously, the identity of a ‘Chinese’ would be most schizophrenic indeed. One could likewise observe how the idea of a Han Chinese identity would fall apart pretty quickly on both ethnic and civic/cultural grounds once you factor in the observable effects of geography on the centuries of interbreeding (and lack thereof), both in blood and language, so much so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Cantonese is mutually unintelligible with the tongue of the Fujianese, that the funereal customs of Sichuan would look alien to the most accepting Shanghaiese, and that the adage of ‘All Chinese look alike’ is indeed a racist generalisation, for no inhabitant of this East Asian land would be unable to differentiate the telling 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a Beijingese and a Hong Konger. All these, of course, could be wily dismissed by those who (mis-)follow the school of thought where nations are imagined, and thus as long as the ruling Beijing and the majority of her followers imagine Hong Kongers to be part of this ‘Chinese’ whole, it is democratically just to accept that, yes, Hong Kongers are ‘Chinese’, too. All the more lamentable is the reality, in fact, when it is not only the Beijingese, but also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Hong Kongers, who buy into this line of thought.


16

2.2

Chapter 2. The False Song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icole Wong

‘Chinese nationalism’ fails to be nationalism at all What, then, could the Hong Kong Nationalists offer as rebuttal? The answer is simple: Chinese nationalism fails as nationalism. That is to say, Chinese nationalism is not nationalism. To support this argument one might need to devote several lifetimes’ work into defining ‘what is nationalism’ academically, which is commendable as an intellectual pursuit on its own, but infinitely unhelpful to the situation that Hong Kongers are facing with our limited time, quickly running out. Thus sweeping away all academic considerations on the clinical definitions of nationalism and focus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t hand — the people of the nation — one arrives at a common thread that permeates through all definitions: that nationalism is a supreme uniting forc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 It is a noble call to arms, a sense of camaraderie with those with whom you know you share a common ground. It is a promise that someone you might not know personally has your back covered on matters important. And most importantly, it is an exclusive force, for it defines clearly its criteria for inclusion, and from it do the nationals derive their shared pride — whether in culture, in blood, or in myth. Let us ask, then,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question, ‘Are you not Chinese?’ upon the accused Hong Kongers. It is not a noble call, but a condescending subjugation of the Hong Konger identity. It is not a celebration of camaraderie, but a shaming order for compliance and obedience. It is not a recognition for common ground, but an admission of a lack thereof. It is not a promise of support, but a threat of public guilt. And most damningly, it does not evoke pride in the Hong Konger, but instead demands submission and self-deletion. The question is not so much as a reminder of Sinic brotherhood but a memo on Sinic domination. To tell a Hong Konger he or she is Chinese is anything but a nationalistic call — Chinese imperialism is alive and well, and no matter of rebranding can the leopard change its spots, oppressive blemishes and all.


3. 「香港獨立」橫額成為最有力的反抗符號

作者:張少寧 早前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於開學日出現寫有「香港獨立」之橫額及海報,中大學生

事務處就此事要求學生會將其拆除,並稱「相關言論已違反香港有關法律,亦有違

校方一貫絕對不贊成港獨的立場」 。及後中大學生會為防學校派人拆除橫額,誓言留 守。一幅橫額竟可與違反法律相提並論,中大校方的舉動一如香港政府慣常恫嚇,律 政司至今仍未能向公眾指出「香港獨立」的主張干犯香港法例何章何節;學生事務 處面對學生會質疑「違反法律」的理據,無法回應亦是理所當然。

大專院校學生自九七年香港淪陷起,校園內外積極關心社會現況,言論進步且百

花齊放,港共殖民政府及一眾親中人士亦未敢以觸犯刑事案行為由,阻撓大學內的 言論自由。今日一幅橫額淪落到以刑事罪行恫嚇一番,足證「主權問題」方為中國

殖民者最為忌憚之處。過往香港學生未有歸納出香港現今一切政治問題,源於中國

竊奪香港主權。只要學生們的抗爭活動不涉主權問題、不涉建立香港人的主體意識, 都不會動搖中國殖民者的統治基礎,故此「反對派」被容許存在「中國屬土」政治框 架內。今日一眾香港青年認清問題本質,中國無法容忍,而相對過往處於中國框架 下的所有政治訴求,香港獨立的言論及主張自然帶來招來更大打壓。

淪陷已滿二十年的今日,香港的政治議題終於重回現實正軌,反抗中國殖民、香


Chapter 3. 「香港獨立」橫額成為最有力的反抗符號 張少寧

18

港獨立等針對殖民者最痛處的主張不斷湧現。學界從來都是對抗極權的橋頭堡,既

然中國殖民者意圖撲滅所有獨立訴求,往後我們學生可積極考慮將反抗中國殖民的 象徵或符號(如雕塑、銅像、漆字、旗幟)長期放置校園。只要香港主權未有重回香 港人手中,這些象徵或符號則不予拆除,以示反抗之決心。這些象徵可能僅寫有「香 港獨立」等字眼,亦足以令港共殖民政府及一眾親中人士如坐針氈。

複雜的政治理念雖然可利用文字和語言作傳播媒介,但對社會的大多數人來說,

它們是模糊及難以具體化。這些理念若透過各種象徵物及符號具體呈現在公民面前, 相應號召力及影響將會是我們這一代可以見證。將意念具體化呈現於校園,無疑增 加莘莘學子對殖民現況及獨立訴求的接觸,製造「天然獨」的土壤,救港青年的數目 亦會與日俱增。

就六四事件,我們可以聯想到的校園象徵物是國殤之柱、民主女神像、太古橋上

二十白漆字;至於我們反抗中國殖民的象徵又會是何物? 如果它們仍未存在,香港 青年就由今日開始將反抗中國殖民的符號散播到每一所大專院校。


II

眾論

4

獨立後的國籍身份問題:入籍成為香港公民 愛倫德 . . . . 21



4. 獨立後的國籍身份問題:入籍成為香港公民

作者:愛倫德 在《眾議》創刊號中,我曾淺談香港獨立之後該如何劃分香港公民,當中有提及

到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後對國籍身份的處理。文章刊出後亦有收到不少支持的 聲音和引起了一些討論,因此我花了數月時間再次翻查了當時不同的報導和學術報 告,希望在新一期《眾議》中,更深入地向各位讀者解構波羅的海三國中,拉脫維亞 和愛沙尼亞兩國(下文簡稱兩國)在獨立成國後,在國籍區分上採取了甚麼政策方

向和她們所面對的困難,希望以此啟發眾讀者思維,可以再深入討論香港獨立成國 時能怎樣參考兩國應對國籍問題的做法。

首先,我想先與各位重溫波羅的海三國在 90 年代國籍問題的因由,好讓一些未有

閱讀上一篇文章的讀者亦能略知一二。三國的國籍問題源於在二戰期間,蘇聯借擊

退納粹德國為名,趁機攻佔波羅的海三國。戰後,三國續以蘇維埃共和國身份加盟蘇

聯,當時莫斯科政府大舉殖民,大量派駐俄羅斯人到當地定居工作,尤其以愛沙尼亞

及拉脫維亞所受的殖民禍害最深。莫斯科政府銳意沖淡兩國民族,操控其重要產業, 意圖將這兩個蘇維埃共和國的利益與俄國連成一線,為莫斯科政權帶來最大的得益。 當被蘇聯吞併時,拉脫維亞族裔佔該國總人口的百分之 82,愛沙尼亞族裔佔該國

總人口的百分之 92。直到蘇聯解體,兩國重新宣告獨立之時,拉脫維亞族裔已經跌


22

Chapter 4. 獨立後的國籍身份問題:入籍成為香港公民 愛倫德

至百分之 52,而愛沙尼亞情況則更加嚴重,愛沙尼亞族裔只佔不足百分之 62。更加

可悲的是,即使直至今天,兩國自身的族裔在國內不少大城市中,反而是少數族裔, 俄羅斯裔才是大多數。在波羅的海三國中,除了立陶宛所受的殖民政策較為輕微,因 而容許採取零篩選的人口政策外,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獨立時的人口結構已被俄羅 斯的殖民政策蹂躪得體無完膚。以當時俄裔所佔的比例之高,兩國已經完全無法保 障到自身民族的文化、利益和核心價值,因此決定必須採用比其他蘇維埃共和國獨 立後更為嚴格的人口政策。兩國均要求:只有能證明自己在 1940 年前已經是該國公

民,或是該等人士的後裔,方能自動取代公民身份。在 1940 年後遷入的人及其後代, 又未能持有其他國籍的人,就只能取得「非公民」 (non-citizens)身份。這個身份除 了擁有在該國的永久居留權外,在就業、社會福利、出入境自由、投票權等各方面均 有所限制,與正式公民分別處理。

而「非公民」若要成為正式公民,必需經過法定的入籍手續,包括須以流利的當

地語言通過口試和筆試、在當地已居住滿法定所需年期、對國家的憲法與歷史有一 定程度認識,最終進行宣誓及聲明效忠國家,才能成功入籍。兩國亦為保障國家自

身的利益,特別是以防俄羅斯勢力繼續操控國家,因此除了因戰後逃避蘇維埃政權 而移民到西方國家的公民能保留其外國國籍外,禁止國民擁有雙重或多重國籍。

兩國這種極為嚴謹的人口政策,自不然惹起了當地的最大外族-俄羅斯族群的不

滿。他們視「非公民」和其他國籍政策為對其種族的歧視,因為他們聲稱自己在蘇聯

統治期間,已根據蘇維埃法律以蘇聯公民身份移民到當地,在當地生兒育女。他們和 其後代在蘇聯解體後皆未能循俄羅斯國籍法取得俄羅斯國籍,因此他們認為兩國作 為繼承蘇聯加盟共和國政權的政體,在獨立後未能有如其他前蘇聯共和國採取寬鬆 的國籍政策,這種做法是將其與生俱來的公民權完全剝奪。然而,這個說法並不合

理。在戰後,俄羅斯人是在蘇聯政府安排下強制輸入,兩國政府當時亦由蘇維埃政權 控制,是一個沒有自主權和合法性的傀儡政權。政府不代表人民,人民既沒有反對 的權力,亦沒有能力反對。作為獨立後的繼承者,有責任必須糾正歷史錯誤,讓國家

重回正軌,不受外人干預。更何況兩國並非完全不接納俄羅斯人或其他族裔,所有

訂定的入籍程序十分合理,只要是真正融入當地的人,不論任何人都可以輕易通過。 雖然兩國已在法律上將本地人與外族的國籍分開處理,但這些俄羅斯族群數量之

龐大,加上他們活躍於社運上,對兩國政府的管治而言都是一大隱憂。由於在法理

上他們均屬於無國籍人士,基於國際法中對人權的保障,任何國家均不能將無國籍 人士遞解出境,因此必須被迫給予他們當地的永久居留權。加上在全球追求平權的 風氣下,現時兩國的「非公民」在經濟和社會福利方面已和正式公民看齊,享有同樣

的權利。 「非公民」卻無須履行一些正式公民的義務,例如成年男性無須服兵役(筆


23 者按:拉脫維亞於 2007 年廢除徵兵制) ,出現反過來歧視當地正式公民的現象。

其實獨立後兩國在入籍工作上並不積極,甚至不太希望「非公民」申請入籍。以

拉脫維亞為例,獨立初期時「非公民」入藉的費用需要 30 拉脫維亞拉特 (約 500 港 元),而當時的最低工資只是 60 拉脫維亞拉特 (約 1000 港元),費用之高確實令人卻

步。只是後來在國際社會的批評和施壓下,才將費用降至 20 拉脫維亞拉特 (約 300 港

元),但這個數目對不少在低下階層勞動的「非公民」來說仍然是十分沉重的費用。而

且兩國的「非公民」本身在意識上也十分抗拒入藉,特別是老一輩,堅持政府給予自

己正式的國民身份是應有之義,沒有理由要進行一連串「不公平、恥辱、冒犯」的程 序才能成為一名正式公民。然而,即使他們願意入籍,他們也長期生活於俄語社區 中,不諳當地語言,根本不可能達到入藉標準。

而兩國不想讓「非公民」入籍的原因,是為了避免俄羅斯借機插手國內政治。一

方面,由於現今大部分工會有蘇維埃社會主義的背景,這些工會依然由「非公民」的

俄羅斯人把持,經常在勞工政策上向兩國政府施壓,組織工人運動和威脅罷工,迫 使政府將經濟政策傾斜到「非公民」一方。另一方面,一些已入籍成為正式公民的俄

裔人士亦企圖重新將國家傾向俄羅斯勢力。現時,拉脫維亞議會 Saeima 的最大黨與

主要反對黨「社會民主黨『和諧』 」就是代表國內的俄羅斯族裔爭取權益,並主張親 俄政策,其主席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市長烏沙哥夫(Nils Ušakovs)更正正是通過入

籍的「非公民」 。

2012 年俄羅斯族裔更加企圖將俄語加入拉脫維亞憲法,要求將俄語訂為官方語言, 幸好最終經過公投被否決。但由此可見,俄羅斯勢力已經重新入侵波羅的海地區,帶 來極大隱憂。近年兩國政府指有證據證明,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非公民」在俄羅斯 的精心策劃下申請入籍成為正式公民,讓俄羅斯在兩國的政治勢力上有更大的話語 權,甚至影響國家內政,培育新一個傀儡政權,間接掌政。 「非公民」的出現,令兩國產生了極為兩難的局面。 「非公民」的存在令國家的大

量資源花費在國民以外的人身上,浪費納稅人的金錢。一個國家有兩種公民身份,亦 令政府必須將行政工作分開處理,工作重疊使資源不能用得其所,導致行政成本大

大增加,造成大量浪費。政府卻不能因此取消「非公民」身份或鼓勵「非公民」入 籍,因為這樣等同引狼入室,讓俄羅斯勢力入侵國家。現在俄羅斯充滿入侵鄰國的 狼子野心,稍有不慎,克里米亞事件恐怕重現眼前。

上文稍為講解了兩國在面對龐大的俄羅斯勢力下,採取了甚麼方式處理人口政策,

以及有過程當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那麼,香港到底應如何從以上的歷史經驗中汲取 教訓,和參考其可取之處?

猶記得在前一篇文章中我曾經建議,在香港獨立後可設立類似「非公民」的身份,


Chapter 4. 獨立後的國籍身份問題:入籍成為香港公民 愛倫德

24

給予一些既未能通過入籍或不合乎成為香港公民資格,又不願離開的人士有限制的

永久居留權。但當我仔細分析兩國的「非公民」為國家自身的發展造成的種種障礙, 甚至成為了左右國內政治的計時炸彈後,香港必須汲取這些歷史教訓。我重新審視 自己先前的想法,認為香港獨立後的國籍政策不能把條件訂得寬鬆,更絕對不能設 立「非公民」身份來為香港的將來埋下陷阱,必須對那些來自中國殖民者的外來人 口更為嚴格。

因此我對於獨立後的人口政策有以下的後續建議:

1. 以 1997 年 6 月 30 日作為時點,所有在該日或之前為香港永久居民及其後代,均 可自動成為香港公民;或

2. 於 1997 年 6 月 30 日後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之人士,將自動取得兩年居留 許可,在立國後的兩年內必須通過入籍手續(包括但不限於粵語或英語測試、 香港認知測試、香港憲法考試、面試官接見及宣誓)方能成為香港公民;或 3. 所有於 1997 年 6 月 30 日後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而沒有打算申請入籍、或 未能通過入籍手續之人士、及所有沒有居留權的香港居民身份證持有者,可因 應工作、家庭或其他合理原因,在立國後兩年內申請最多五年期的延續居留許 可,惟政府有權拒絕任何延續居留許可申請而不提供任何理由;及

4. 任何未能在兩年內未能通過入籍或取得延續居留許可之人士,將立即遞解出境 送回其所屬國籍之國家,五年內不得申請入籍或長期居留許可。

我認為必須為入籍手續設下年期限制,是因為香港不可能無限期等待他們選擇是

否入籍,甚至拖到他們的後代仍然擁有這項權利。否則就像波羅的海的兩國一樣, 「非 公民」這個身份延續千秋萬代,有如無止境存在的惡夢,造成一個充滿分裂、對抗和

畸形的社會結構,成為一個計時炸彈,阻礙社會的健康發展。我深信一個人若然深

深認同自己是一名香港人,真心想成為香港公民,入籍手續對他們來說不會是一個 難題,亦必然會急不及待盡快完成手續,正式加入成為香港民族的一份子,因此給 予兩年的緩衝期已經是十分足夠。

而且香港有着比兩國更加有利的地方,就是香港不會如蘇聯解體般,一夜之間突

然出現大量無國籍人士。原因是根據現行法例,香港並非一個獨立國籍,即使是香 港永久性居民,本身也會有其國籍。例如香港人最普遍的會是英籍或中國籍,由於

屬於居英權計劃的 BC 或取得 BNO 的英籍人士必然是 1997 年 6 月 30 日前出生。根據

上述條件,這些人已經自動取得香港公民身份,因此不會有將 BNO 人士遞解到英國


25 的荒謬情況發生。相反,1997 年 6 月 30 日後出生的雙非,或以單程證等方式來港的

香港永久性居民必然擁有中國籍,因此他們如果未能入籍或申請延續居留許可,香 港仍可根據情況將他們遞解到中國。至於一些以投資或專才等方式移民的人士,他

們也有其本身的國籍,如果未能入籍或取得延續居留許可,亦可勒令他們返回本國。 因此除了極少數的特別情況外,理論上出現未能遞解無國籍人士的機會十分微,即 使發生這種情況,相信到時香港亦有足夠能力進行適當處理。

我十分期望社會大眾,特別是深愛香港,以香港為家的人更積極思考和討論香港

獨立後的不同政策,培育出香港人的管治意志。當中尤其以人口政策問題最為急切, 因為在獨立之際,我們就必須立即界定誰是香港人,誰人屬於香港民族,否則「香港

民族」的概念繼續模糊不清,獨立後依然無法過濾出真正的香港人,大家現在經歷 的惡夢只會繼續存在,找不到終結的一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