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平權的主張 又是一年國際安寧日到來!2015安寧日以「隱形病患─不能忽視的生命」為題,提醒世人:在世界各地 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角落,仍有為數眾多的末期病患如同被隱藏般,他們對安寧療護的需求和期待並未獲得 正視,致使人生最後一程走得孤單而落寞。 安寧不等於醫療,但它和醫療一樣,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所以,今年「Hidden Lives, Hidden Patient.」 所揭櫫的正是「安寧平權」的主張與宣誓;強調在重視生死有時的安寧精神下,每個生命都應等值,都應同 樣受到重視與保障。記者出身的台灣關愛基金會執行長周富美,藉兩位愛滋爺爺經歷,說出一個平凡卻遠大 的夢想:讓「病」有所終,以呼應安寧日的平權主張;希望普天下不再有弱勢的末期病患,因恐懼、被忽視 和被歧視而無所依、無所恃。 最早引進國際安寧日活動的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今年則以舉辦喪親輔導相關研討會,與天下發展安 寧的國家、地區、團體「天涯共此時」,希望尋求對需求評估指標的共識,為國內悲傷輔導發展踏出重要一 步,也將安寧療護大傘伸得更遠,庇護及喪親家屬。馬偕方俊凱主任認為,悲傷並非只是個人情緒,強調華 人社會應發展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治療;台大醫師吳佳璇則以自身藉書寫療癒母親癌逝傷慟的經驗分享,見 証故事治療如何幫助喪親者走出生命幽谷。 這期會訊最急於和大家分享的還有:由中國國際商銀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基金會費時一年貼身紀錄的 《愛你這麼多-居家安寧的選擇》紀錄片,終於要登場了!導演吳靜怡寫下了拍攝過程的艱辛和體悟,片中 幾位末期病患和家屬則現身說法,說明居家安寧為他們帶來怎樣的人生最後風景,何以這是無悔的選擇。 為了讓更多人藉《愛你這麼多》這支紀錄片,了解居家安寧服務,未來可自主做出臨終最明智的安排, 本基金會所籌設的「銀閃閃電影院」,即將巡迴熱映,也歡迎親朋好友、隔壁鄰居、樓上樓下,快快相招做 伙來看戲! 多年來致力推廣安寧療護的社工師李開敏,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弟弟李開復,不久前罹患淋巴癌,病中多 有體悟,並即出版了《我修的死亡學分》暢銷書。這一期「安寧圖書館」請來開敏老師導讀並剖析:同根生 卻相去千萬里的胞弟,其死亡學分的考卷答題。開敏手足情深,仍不脫社工專業,認為這場癌症是上天的祝 福,在拿到人生畢業証書前,惟有不斷進行靈性探索,才能展開真愛的下半場。 「生命電影院」這一期有了首度執筆的知名影評人藍祖蔚助陣。他從《百日告別》的男女主角分別遭逢 喪親驟變,說明人生有太多來不及告別的遺憾,也惟有面對它、藉最深情的凝視來悼念,方可找到再出發的 力量,這才是真正告別的藝術。 死亡,無所不在,它常忽焉而至,卻又行蹤飄渺,更時而糾纏不休;安寧療護既是協助解決生命末期人 身的病苦,也在協助我們面對生命自然的節奏,接納死亡是人生必然的過程;我們除了希望有個身心舒適的 臨終時刻,更在追求和家人、周遭、環境和解的無憾,以達到靈性的滿足與成長。國內安寧重要推手之一、 馬偕醫學院教授賴允亮說得好:「安寧,它不是硬體、不是有形的病房,而是軟體、是一種「內建」的功 能」。偉哉,斯言!從悲傷輔導、居家安寧到死亡學分,其實,說的不都是同一件事?安寧,是一種信念、 是一種對生命個體的尊重,是一種協助和成就他人的力量;在國際安寧日前夕的此刻,我們堅信:惟有藉安 寧平權的主張,才能落實對安寧療護的期待。
總編輯 李淑娟
2
編輯台 安寧平權的主張
目
錄
【編 輯 台】 安寧平權的主張 文|李淑娟 ..............................................................
2
【目
3
錄】 .........................................................................................................
【世界安寧日】 隱形病患 — 不能忽視的生命 文|李淑娟 .....................................................
5
我有一個夢:「病」有所終 文|周富美 .......................................................
7
【封面故事】 喪親輔導 讓傷不再慟… 文|林怡吟 .............................................................. 10 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治療 文|方俊凱 .......................................................... 12 「喪親者的需求評估指標」研討會 文|葉瓊蓺 .............................................. 14 故事治療:吟唱生命長河的記憶之歌 文|吳佳璇 .......................................... 16 打造區域性哀傷輔導支援網路 文|林維君 ................................................... 19 【安寧圖書館】 死亡是良師 學分修不完 文|李開敏 ............................................................ 22 【生命電影院】 《百日告別》─ 告別遺憾的藝術 文|藍祖蔚 ................................................ 26 【專題企劃】《愛你這麼多》紀錄片 「銀閃閃電影院」上映中 文|何怡萍 .......................................................... 29 分享鏡頭下的真實人生 文|吳靜怡 ............................................................. 30 這是無憾的選擇! 採訪、報導|徐菁穗 ....................................................... 32 安寧緩和療護是軟體,不是硬體 採訪、報導|徐菁穗 .................................... 34 【國際事務】 2015.10~2016.2 安寧國際研討會訊息 .......................................................... 37 從EAPC豐富之旅 找到再出發的力量 文|黃銘源 ......................................... 38
目錄
3
目
錄
【安寧行列】 如何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靈性關懷? 文|邱仲峯 .........................................
41
看不見的寧靜力量 文|陳鳳英 ................................................................... 44 回家,不再路漫漫 文|李冬梅 ................................................................... 46 發展社區安寧的靈性關懷 ─ 大悲學苑的經驗與願景 文|宗惇法師 .................... 48 【安寧新聞選粹】 國內新聞 .................................................................................................... 50 寰宇新聞 .................................................................................................... 53 【工作報告】104年04月01日~104年08月31日 ...................................................... 56 【捐款芳名錄】104年04月01日~104年08月31日 ................................................... 58 【您可以這樣支持安寧】 ......................................................................................
89
期
發
行
人
楊育正
總
編
輯
李淑娟
副總編輯
林怡吟
執行編輯
何怡萍
美術編輯
曾莤芳
行政編輯
葉瓊蓺、曾瓊儀、吳蕙君、林淑鈴
印
刷
友旺彩印股份有限公司
所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地
址
25160新北市淡水區民生路45號
電
話
(02)2808-1130
傳
真
(02)2808-1137
發
行
網址出刊
http://www.hospice.org.tw/hospice/
出刊日期
2015年10月6日
版權所有,經本會同意,歡迎轉載。
4
目錄
60
2015 世界安寧日
「隱形病患—不能忽視的生命」 Hidden Lives, Hidden Patients 文|李淑娟
如果將安寧療護視為當然人權之一,還有那些人至今仍未能得到安寧 大傘的庇護?誰在醫療平權的旗幟前,卻被視若不見,成了隱形的病患? 在看不見的角落裡,究竟還有多少生命在人生列車即將抵達終站之際, 需要我們加以關切、照護和伸援?
仲秋十月,今年第二星期六雙十節,也正是
世界安寧日自2005年由英國 Help the Hos-
世界安寧日;世界安寧療護聯盟 (The Worldwide
pice組織發起,此後每年全球有超過七十個國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WHPCA)
家地區在十月第二個星期六這一天,「天涯共此
訂今年安寧日主題為:「隱形病患—不能忽視的
時」,藉舉辦音樂會、健行、募款、演講、學術
生命」,提醒在世界各角落,即便是在安寧療護
研討等活動,喚起所有人對安寧療護的需求、
發展已臻健全的國家,仍有許多如兒童、感染
理解與共識,爭取立法、制度、政策、預算,
愛滋的受刑人、軍人、乃至「蕾絲邊」女同性戀
或社會運動的各項實際行動,支持、推展安寧
者、偏鄉的病患,他們生命末期接受安寧療護的
療護觀念和服務,落實為基本人權的保障。為
權益,可能因資源分配、社會價值和文化觀的歧
此,WHPCA每年審度當前安寧發展的課題或
異,仍未受到應有的保障和重視。
瓶頸,訂定不同主題作為彼此激勵、提醒的發展 目標。 今年主題「隱形病患—不能忽視的生命」, WHPCA揭櫫的願景是:不分年齡、種族、疾 病、性別、性傾向、國籍或居住地,所有末期病 患都應獲得安寧療護和臨終關懷。這是WHPCA 繼去年公布世界安寧發展分布地圖之後,另一 「安寧平權」的具體主張;其強調兩個重點:
WHO估計,全球至少有21萬兒童需要安寧 療護。(圖 / WHPCA網站)
「隱形病患—不能忽視的生命」 Hidden Lives,Hidden Patients
5
一、兒童安寧照顧:
求」。WHO以2011年死亡資料推估,全球在生
據世界生組織(WHO)統計,在所有需要緩和
命末期需要接受安寧療護的約有2040萬人,但全
醫療的病患中,約有6%是兒童;全球至少有21萬
球有42%地區完全未提供安寧療護,有32%地區
兒童需要安寧照顧,其中以非洲最多,約佔全球
提供的安寧療護限於少數的對象,另234個國家
一半;這些地區醫療資源尚且嚴重不足,安寧發
中,僅20國將安寧納入醫療服務體系;換言之,
展多未起步,需要大家投注更多資源協助。
全世界仍有高達80%人口沒有機會獲得安寧療護 及所需的藥物。
即便是已開發國家,兒童的安寧需求亦常 被忽視和隱形,或未發展為成熟、健全的照護模
儘管各地安寧療護的發展呈現如此大的落
式。以台灣來說,發展安寧療護廿餘年來,迄今
差,但是,WHPCA既將安寧照護視為人權之
僅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兒童安寧緩和照護團隊。
一,如何呼籲各地政府整合資源、發展安寧療
由於大人的安寧多在生命末期才展開,對小朋友
護,使之成為與醫療體系等量齊觀的健康照顧服
來說卻常來不及,尤其兒童安寧推廣最大困難往
務系統,從政府到民間都須再加一把勁。
往來自家長無法接受兒童即將死亡的事實,兒童 安寧團隊必需趁孩子還有體力時即介入,才能顧
(作者為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
及孩子身心靈、社會發展及家庭狀況,提供完整 的照護。 以兒童為指標的安寧療護發展,顯然不同國 家、地區,面對的課題與挑戰也不同,而這方面 努力空間仍大,則是不爭的事實。
二、人人一樣重要 據WHO定義,需要安寧療護的不僅是末期 病患,也包括各種慢性病,因此,提供安寧療護 與否,非依據其診斷或預後決定,而是基於「需
6
「隱形病患—不能忽視的生命」 Hidden Lives,Hidden Patients
安寧療護應視為醫療平權之一。(圖 / WHPCA 網站)
2015 世界安寧日
我有一個夢:「病」有所終 文|周富美
2015年3月24日 高榮志工探訪柏勛,在病榻前合影。
「本區東正里郝君已於104年3月29日病逝
路倒愛滋患 不敢奢望安寧照顧
於高雄榮民總院,目前無家屬處理喪葬事宜,倘
柏勛是罹患癌症已屆末期的街友,因昏迷路
公告屆滿無人認領,本所將依規定辦理,家屬不
倒而送醫,由於他也是愛滋感染者,因而被轉介
得異議,特此公告。」
到屏東關愛之家休養。今年初,基於職責前往探 訪,首度面晤發現,柏勛個性溫和、談吐不俗,
這是臺南市東山區公所的死亡公告,主角
也愈發對他的故事好奇。他提及自幼父母雙亡,
是我從媒體記者轉入社福團體工作第一年的舊
就這樣隻身過了49年漂泊歲月;當時癌細胞已轉
識 ﹔ 4 月 初 , 懷著極複雜的心情,為這位來不及
移全身,終日疼痛難當,他自知來日無多,不敢
接受安寧療護的末期愛滋病人送別。
奢望最後一程有人送終、或享有安寧照顧,只祈 求能平靜告別人間。
我有一個夢:「病」有所終
7
安寧療護目的原是為了提供重症末期病人舒
奇異恩典 讓他受洗後安息主懷
適、緩和的醫療,不求無謂地延長生命,積極地
在安寧病房住了兩天後,柏勛3月29日清晨
為病人解除身、心、靈的痛苦,並提升患者生活
安息主懷,後事由高雄榮總基督教室負責。追思
品質。如此平和、尊嚴的臨終關懷,相信是面對
禮拜當天,十多名志工與教友出席,唱著他最喜
人生最後一程時,每個人的一致期望,但是,對
愛的詩歌「奇異恩典」,一路相送他長眠於屏東
於沒有家人、朋友支持的癌末愛滋病友,即使只
基督教墓園。
需要一床安養或病床棲身,尚不可得,如何奢談 安寧照顧﹖多少愛滋病友上門求醫,醫護人員看
這是多麼奇妙的際遇!在主流社會裡,柏勛
到的只是「愛滋病」三個字,即避之唯恐不及,
是個流浪漢,內在生命中,他是個迷途者;從失
病人的醫療和心願只有略而不談了。
去家人、自我放逐、毒海翻騰、感染愛滋到罹癌 病倒,人生的路看似已到盡頭,來到關愛之家,
高榮未以法定傳染病為由拒收 何其有幸?孑然一身的柏勛在住院期間,
卻讓他彷彿與上帝相遇,最終以基督徒身分回歸 天家。高雄榮總志工們不止給了他一份跨越血緣 的愛,也暖了一顆冰封許久的心。
院方安寧病房不但沒有像其他醫院般,向以「愛 滋病是法定傳染病」為由拒收;高雄榮總基督教 志工團隊室的楊秀真等一接獲通知,即主動前往 探訪,讓柏勛喜出望外,也感受到真誠的愛與關 懷,而於3月受洗為基督徒,與許多沒有血緣關係
愛滋爺爺遺願:老有所終 那日從台北驅車南下送別,突然想起另一已 辭世多年的82歲愛滋病患趙爺爺。
的志工成了最親近的弟兄姊妹。 「上星期看他腹水很多,全身都在痛,還買 了一碗麵線給他,他也吃不下;但是,一看到我 來探望,他就很開心。」楊秀真是超級志工,她 是退休醫師,也是高雄靈糧堂派駐醫院服務的宣 教士,既有醫療專業,又十足的媽媽味,很快便 和柏勛熟稔起來。看她攙扶柏勛起身、為他按摩 背部,那分輕柔,我的心都快融化了;就算是親 生父母或手足,很多人不一定做得到,何況素昧 平生的兩個人?
柏勛的安息禮拜。
8
我有一個夢:「病」有所終
「愛滋爺爺的遺願:老有所終」這篇刊載於
型或C型肝炎患者一般照護;實際上,像柏勛和
95年7月18日自由時報A8報導,是當年跑新聞時
趙爺爺最終能得到安寧療護的案例畢竟有限。
偶然得知:一位79歲老榮民因罹患愛滋病,因而
臨床所見,愛滋病友因其他疾病或併發症面臨
被「請」出榮民之家﹔病重時,他無法入住醫院
死亡,仍多因「愛滋病是法定傳染病」為由,被
安寧病房,最後是在專門收治愛滋病人的關愛之
醫院拒收。
家嚥下最後一口氣,由幾位同病相憐者送他走完 最後一程。
每年的世界安寧日都會訂定主題,做為發 展安寧療護的各國家地區共同努力的目標;今年
「人生列車一站過一站,總有下車的時候。
的安寧日主題是「Hidden Lives ,Hidden Pa-
」這是柏勛生前的話。九年前,趙爺爺曾說出他
tients」是指安寧療護的資源和照護對象,應擴及
的遺願:希望年邁如他的愛滋感染者,也能老有
那些看不見的角落所隱藏的病人。愛滋病人正是
所終。如今,許多當年正值壯年的愛滋感染者已
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備受忽略的醫療邊緣人。
逐步邁入老年,行將就木之際,能否也得到安寧 療護的庇護?
希望再也沒有被隱藏的愛滋患 走筆至此,想起柏勛、想起九年前愛滋趙爺
愛滋照護 與B、C肝並無不同
爺,想到今年需要投注更多在愛滋照顧的安寧療
由法規面看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
護資源,多麼希望:不久的將來,在安寧療護的
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簡稱愛滋防治條
庇護下,沒有被隱藏的愛滋病患;這一切將不再
例),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法律位階相等,
是夢。
根據愛滋防治條例第四條規定,愛滋感染者具 有安養與就醫權利,醫療院所應視愛滋病如同B
(作者為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執行長)
眾人在柏勛的安息禮拜上,為他唱詩歌祝福。
我有一個夢:「病」有所終
9
喪親輔導 讓傷不再慟…
文|林怡吟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現象,人的一生中,都
而當死亡時刻來臨,安寧團隊多半會鼓勵
不可避免地要經歷自己和親人的死亡;死亡所帶
喪親者與逝者共處一段時間,其目的在協助喪親
來的衝擊,包括生活的失序、情感的失落、經濟
者心裡調適,體認親人已逝的事實。死亡帶來的
失去依靠等,都可能讓喪親者陷入憂傷中﹔如果
情緒往往非常複雜,除了傷痛,還有難以言喻的
悲傷的反應已超出人情之常,甚至造成生活適應
失落、茫然、憤怒和罪惡感,輔導人員多半會鼓
的困難,就可能需要專業協助和支持,幫助他們
勵喪親者盡情表達出來,而且這些情緒都是正
平順度過悲傷期。
常的,無須隱藏;如果悲傷程度太過或複雜,則 須轉介心理師輔導,或請精神科協助開列處方藥
過去的悲傷輔導僅限於精神醫療系統,亦即
物,協助他們脫離負面情緒。值得一提的是,必
針對有精神症狀、嚴重適應不良的喪親者,才由
須特別留意喪親兒童,特別引導他們表達出悲傷
專業人員提供藥物與心理治療;後來因戰爭、天
或內心的情緒,萬不可在忙碌中忽略了他們的存
災、時疫加上人文關懷的風氣,悲傷輔導才逐漸
在。
發展,而國內也是在安寧療護發展後,悲傷輔導
10
逐漸受到重視。它對喪親者的輔導不限於死亡當
一旦病人過世,家屬離開了病房,或終結居
時與其後,而是在死亡前即鼓勵家人和病人良性
家安寧的照顧,安寧團隊仍可以卡片、信件或電
溝通,將內心的情感、遺憾和不滿等情緒都說出
話追蹤家屬近況並慰問;如發現有案例需要或求
來,尋求化解、認同和感謝,讓彼此的關係有一
助,便可展開專業的個別輔導、團體輔導或家庭
圓滿的句點。
輔導。
喪親輔導 讓傷不再慟…
台 灣 一 般 悲傷輔導的方式,可分三種主要 形式,試分述如下:
一、個別輔導:
三、家族治療: 以家族為單位,將成員召集在一起,表達 喪親的感受和哀傷,以及個人與家庭互動的模 式,透過深度溝通和討論,可以促進家庭成員彼
在 與 喪 親 者一對一會談中,可針對其對死
此了解,並提出未來的期待和策略;透過輔導,
亡事件的描述、喪禮過程和儀式進行討論,並關
可望於死亡事件後重新建構成員的關係與互動模
注其過往的失落經驗,闡明哀悼的正常過程和死
式。台灣的喪親輔導,亦常見由醫療院所的精神
亡事件所帶來關係的改變,並依其個人信念,加
醫療人員提供家族治療。
以整合;並依輔導工作者的專業與技巧,協助喪 親者適度表達對逝者的哀傷,並發展對未來的想
安寧療護相關研究發現,喪親者多認為,
法和計畫,使其感覺獲得心裡與實質支持,慢慢
悲傷輔導能發揮效益,讓他們找到重新站起來的
可自失落與希望間找到平衡點;這是個別輔導最
力量。當他們從中發現,有人願意傾聽,因而讓
終目的。
他們感覺被尊重和了解,便減輕孤單感。因此,
二、團體輔導: 團 體 輔 導 與一對一的個別輔導目的相同,
輔導工作者是否以溫暖、接納的態度,和喪親者 建立良好關係,是幫助他們從傷慟中產生面對挑 戰力量成敗的關鍵。
但,團體輔導運用成員間分享彼此失落的故事和 情緒,肯定個體心裡的受傷和內在需求,有助於
(本文參考李閏華所著《安寧療護社會工作》洪
引導其在悲傷歷程中,態度轉為積極、主動,
葉文化 2013 出版。作者為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並發展出信任感。團體輔導最常見目標為情緒支
執行長)
持,隨著自然發展,會逐漸轉為教育或社交目 標。有些喪親自助團體在成員相同經驗下,自由 表達情緒彼此觀摩和支持,即便未有專業輔導人 員介入,成員亦可從中學習不同壓力的因應模 式,甚至將喪親之痛昇華為共同的理想和目標。 例如由喪偶人士組成的「一葉蘭」協會,最後發 展為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親職教育和幫助喪偶者 重建的非營利組織。
喪親輔導 讓傷不再慟…
11
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治療
文|方俊凱
悲傷,不止是個人情緒, 它亦有集體性的一面,而最常表現的集體性悲傷即是家庭, 在講究家庭的華人世界,更應發展出從家庭出發的悲傷治療。
悲傷一向被認為是非常個人而隱私的議題,
悲傷外,其實有著更多「為什麼而死?」、「為
特別是在華人世界裡,除了在文學作品可以看到
什麼而活?」「此生到底意義何在?」這類存在意
悲傷的具體描述和坦然流露,傳統而言,悲傷情
義與人生價值的迷思;若心中已有肯定答案,多
緒常常被壓抑或潛藏在表面情緒下;換言之,
半可藉靈性的安適,紓解悲傷的情緒;但是,對
悲傷常需要被包裝。然而,歷經人類歷史的演
找不到答案的病人而言,無法面對自己,更無法
化、來自家庭經驗的體悟,學者們越來越相信:
以完整的自己來面對家人,這時悲傷像是即溶咖
悲傷,往往不止是個人情緒問題,它亦有集體性
啡般,一遇熱水即渲染開來,沒有糖、也不加奶
的一面,而且最常以家庭為單位表現出集體性悲
精,苦澀的滋味只能往肚裡吞。怎樣才能化解如
傷。
此令人懷憂喪志的悲傷呢?最熟悉的家人難道不
是最有利的資源嗎?因此,以病人為中心,我們
安寧療護精神之一在於全人、全程、全家、
更需要重視並發展出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治療。
全隊的「四全照顧」,近年來隨著社區安寧的提 倡並蔚為風氣,加上了全社區的概念,因而以「
學者重視悲傷治療或輔導,可溯自二次世
五全照顧」為安寧療護的指標;然而,若未重
界大戰之後,安寧療護在此一時期興起了「任務
視悲傷輔導議題,將喪親者也納入安寧療護的大
論」、「雙軌論」、「擺盪論」、「階段論」各
傘之下,要談「全人」、「全程」、「全家」服
種悲傷理論;不論其假說或主張為何,都是從病
務,顯然並不到位,也代表「全隊」的服務不夠
人過世後展開對親友的悲傷治療。到20世紀末,
完整,遑論「全社區」了。
澳洲墨爾本大學聖文森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主任─ 大衛‧紀善 (David W. Kissane) 醫師,以他精
沒有悲傷治療 安寧療護難五全 就「全人」概念而言,正面對自己生命終
治療,並在2002年出版《家庭焦點悲傷治療》
點的末期病人來說,其心理變化和壓力並非僅僅
專書,正式向世界宣告:悲傷治療應以家庭為單
來自所謂「死亡焦慮」,與其說是死亡焦慮,還
位,而且要趁病人還在世時,就由其本人參與。
不如說是面對自己與家人永別的焦慮,除了內在
12
神科醫師的敏銳觀察,提出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
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治療
藉悲傷輔導達善終目的
客觀條件成熟 需從技術著手
人 人 都 會 經歷悲傷,如果所經歷的是一場
根據筆者觀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
「善終」,能做到「生死兩相安」的境界,那麼
並未引進完整的評估家庭功能工具,也未發展出
縱然有再多不捨,喪親者所經歷的是一種正常的
適應本土需要的工具,而且當年健保給付點數過
悲傷歷程,不至於陷入複雜性悲傷或創傷性悲傷
低, 誘因不足以鼓勵臨床團隊發展出更細緻的社
中,無法自抑。台灣安寧團隊對於如何協助病人
會心理、靈性層面的服務內涵。
及其家屬達到善終目的,早已提出道謝、道愛、 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香港善寧團隊亦提
如今,安寧團隊發展已漸趨完整和成熟,
出善生、善終、善別的「三善」主張;這兩者實
健保給付也已大幅提升,客觀條件已然形成,悲
為異曲同工,都在強調以華人所重視的家庭概念
傷治療實有需要提升至以家庭為焦點的服務,並
為出發點;所以,不論是學術角度或推動安寧療
以充實技術面來達到讓病人與家屬「生死兩相
護教育而言,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處遇,應視為
安」的願望。
安寧療護不可或缺的一環。 死亡不只是個人的事,也是全家的事;面 對 於 以 家 庭為焦點的悲傷治療,相信很容
對病人生命終點,唯有協助家人妥善處理喪親的
易得到大家共識和共鳴,問題是,臨床工作者該
哀傷,才能走出來,儘速在新的生活起點就位。
如何落實悲傷治療或輔導,讓喪親者很快自正常
兩者交接之際,專業的臨床工作者需要有能力貫
悲傷中抽身,找到再出發力量? 各家看法仍莫衷
穿整個生死轉換的歷程,將安寧療護提升到更高
一是,特別是最常面對有悲傷治療需求的社會
的境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安寧療護的社
工作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
會心理專家、社會工作者都能將家庭為焦點的悲
等,迄今仍未得到一致的共識。為此,台灣安寧
傷治療推展得更廣、更遠。
照顧基金會早在 2008 年即邀請大衛‧紀善來台 舉辦一場「悲傷輔導-以家庭為取向之處遇」學
(作者為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台北馬偕紀
術研討會,當時超過二百多名安寧緩和醫療臨床
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安寧
工作者踴躍報名這場為期二天的研討會,然而後
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繼無力,這些當初的種籽後來能以「家庭焦點悲 傷治療」 ( Family focused grief therapy,簡 稱 FFGT) 來處遇安寧療護悲傷治療的臨床工作 者,十分有限。
以家庭為焦點的悲傷治療
13
喪親者的需求評估指標研討會 文|葉瓊蓺
「有生,必有死」,本是人生的必然經歷;如何輔導喪親者在正常 悲痛過後,坦然接受親人過世的事實,並以坦然、開放的態度面對,減 少死亡、喪親帶來的衝擊,有時不能只憑當事人自行痊癒;專業力量適 時介入、加以輔導,並引導對方認識、瞭解死亡帶來的心理反應,往往 有助於當事人安然度過哀傷時刻,縮短哀傷期,並適應新的生活。
近年來,國內逐漸意識到悲傷輔導的重
安寧照顧發展政策重點之一,並將此視為安寧療
要性和需求,開始重視對喪親家屬的追蹤與輔
護品質重要一環。不過,考量喪親者的哀傷歷
導,不但相關安寧服務規範將此納入安寧照顧
程及狀況因人而異,台灣醫療與社區心理衛生體
的範疇,相關研究、著述和推廣活動也漸漸多
系現有資源並不足,現階段仍難以提供長期性
了起來。因應此一趨勢,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支持;因此,本次研討會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安寧
與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10月3日(星期六)假
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方俊凱主任介紹各國高風險哀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行為期一天的
傷量表的使用範圍與統計方式,讓與會者學習不
「喪親者的需求評估指標」學術研討會,作為今
同的哀傷量表使用方式,未來可實際運用於臨床
年世界安寧日對國人的獻禮。該研討著重介紹國
上。由於目前各院評估作法不盡相同,也期盼藉
內各醫院當前對喪親者需求評估的做法,希望透
由本次會議中各院的分享與交流,更能實際回饋
過導引、討論、交流,建立未來臨床上執行喪親
給病人與家屬。
者需求評估的共識,將安寧療護延伸至對喪親者 的哀傷輔導。
在介紹同理與工具之後,並安排各合約醫 院實作經驗分享,從醫院評鑑相關規定出發,分
衛生福利部在102年新公佈的「安寧療護試
享實務執行經驗,包括:喪親者需求評估指標之
評鑑基準」中明確指出,「相關醫療照護團隊
重要性、評估項目(時機、對象、工具)、轉
人員應接受哀傷輔導的教育訓練,並能依家屬需
介流程、主要評估專責人員,以及運作過程的困
要,提供探視的環境、哀傷輔導及關懷服務」。
境和解決方式,並促成各醫療團隊經驗交流,以
由此可知,政府已將喪親者哀傷評估和輔導列為
瞭解現階段各醫院做法,安排分享的醫院則涵蓋
14 喪親者的需求評估指標研討會
北部(三軍總醫院、馬偕紀念醫院),中部(童
經過三年來的深耕,如今已稍見成果,所
綜合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南部(柳營奇美
培訓的臨床工作人員,經用心學習並和臨床經驗
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東部(花蓮門
結合,已具哀傷輔導概念和技巧,加上專業敏銳
諾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八家。會議另一重點
度,在回到工作崗位後,便有如種籽般,將哀傷
是,由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莊永毓醫師為大家解
輔導推進到各醫院、社區,希望透過這項課程的
說如何區辨哀傷和憂鬱,兩者在臨床症狀上有極
持續推廣,落實區域性、在地性的哀傷長期照
高的相似性,如何正確評估,據以擬訂治療與輔
護,並以醫療為界面,從臨床及早發現需要哀傷
導策略,才能提供適時、必要的協助。
輔導的病人、家屬高危險群,適時伸援,以預防 憾事發生。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自從102年起,連 續承辦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專業人員培訓或品質
安寧療護強調的是全人、全家、全程及全
提升輔導計畫,內容在培訓「以家庭為導向的安
隊的「四全照顧」,而全程照顧不僅陪伴病人至
寧延續性照護模式」,即是以安寧家屬及喪親者
生命終止,甚至在病人過世後,仍將照顧的羽翼
哀傷評估、處理為主軸,引導醫療人員在工作中
延伸到對家屬喪親後的哀傷輔導與適應。本次
自我覺察,處理臨床工作中的反移情。在已完成
持續辦理的課程回應衛生福利部所要求的-提供
的十一場入門課程中,計有426名學員參與;目
家屬個別性或團體性哀傷輔導,同時,本會也積
前仍持續進行四場進階課程,預計有140名學員
極推動各面向安寧議題討論及跨領域合作平台,
完成培訓。學員的背景涵蓋醫、護、社工、心理
希望促進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之認識,並提供臨
師及關懷師,不僅來自醫療院所各科別,也有許
床醫療工作者實務的參考。
多社福和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積極參與。 (作者為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秘書)
喪親者的需求評估指標術研討會
15
故事治療 吟唱生命長河的記憶之歌 圖、文|吳佳璇 前三個月,陪伴母親經歷密集檢查及手術治 療,確定最初發現腸胃不適與不明黃膽,正是第 二期胰臟癌作祟;這時心頭隱約想寫點什麼的意 念越來越明晰。徵求母親同意,以女兒觀點為她 寫生病日誌,並透過網路逐篇發表;人緣超好的 母親即口答應,她說,「這樣好!可省下向親友 一一說明的力氣。」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邀請我為《安寧照顧會
當時動筆構想是,採類似民族誌(Ethnog-
訊》執筆談故事治療,下筆前,我仍在猶豫:談
r a p h y ) 的 病 人 誌 , 而 非 澳 洲 社 工 米 高 懷 特 ( M i-
故事或稱敘事療法如何幫助喪親者,究竟應從精
chael White) 始創,透過重新述說、描寫自已的
神科醫師的專業角度切入?亦或分享母親癌逝前
經驗及故事,為自己的事件經驗找出新的意義與
後的書寫經驗,如何幫助我療癒喪親的傷慟?幾
詮釋方向的敘事治療。但,寫著寫著便發現,身
輕思考,我選擇了後者,決定從曾為母親寫故事
為眾人眼中很能為別人處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如
的女兒角度出發,談談我認識的敘事治療(Nar-
果沒有部落格及時整理記錄、梳理情緒,那陪伴
rative Therapy)。
母親生命最後一年十個月以及之後的哀傷歷程, 必是截然不同的旅程。
或許個性使然,也或許是專業訓練有
16
素,2008年4月在確認母親罹患了治療成效不
網路文字經兩階段整理成書出版,也一路伴
佳的胰臟癌時,我直接跳過否認(denial)、憤怒
我走完悲傷、哀悼四大任務;第一階段是確認母
(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並壓抑內心的
親癌症復發,當時想及時向她道謝,並暗自準備
沮喪(depression),直叩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
道別,料想拿到贈書的親友亦有同感。我也私心
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倡議的
企盼:這本由母親命名的書出版後,能引起一些
五階段歷程最後門檻 - 接受(acceptance),立即
曾經或正遭遇類似經驗的讀者共鳴,畢竟疾病面
借重現代醫療,和疾病正面對決。
前,人人平等,就算他人眼中握有康復鑰匙的醫
故事治療-吟唱生命長河的記憶之歌
師,一旦成了病人家屬,一路仍不免腳步踉蹌。
我都通過了,再也沒什麼好害怕。沒想到我的路 才剛剛開始呢!隨後接踵而至的,不是事件,
根據華爾頓 ( J. William Worden) 提出的
而是來自根性裡的、各種紛亂的心念和感覺,我
哀悼四大任務,接受失落事實後,還需經驗悲傷
得一層一層把它剔除…」。以《躁鬱之心》一書
的情緒痛苦、重新適應逝者不在的新環境,才能
聞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凱‧傑米森 (Kay Redfield
將情緒、活力投注到其他關係。第二階段出版
Jamison),在悼念亡夫的《一切都已不再》
始於母親逝世後九個月,由於前一本書籍意外獲
書中也寫道,哀傷就像迂迴、蜿蜒的山谷,每轉
獎,這才敢跟出版社開口:能不能讓病情節節
一次彎,就可能展開迥然的風景。同時經歷躁鬱
敗退、不討喜的「下半場」,也集結出版?而這
症的她更指出,哀傷雖出乎意料,不斷變換樣
回,不只是病榻故事,為了更完整呈現母親的生
貌,不斷來襲的痛苦終會漸失力道,哀傷將痛苦
命歷程,我揉入八段從她工作、生活四十多年的
消耗殆盡,它和鬱症發作不同,目的是讓生命延
景美仙跡岩發想的生活隨筆,烘托她那曾打過美
續,而鬱症則是惡意、盲目地摧毀一切。兩者有
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路後蕭颯的黃昏。
其相似處,卻是遠親。
若 說 《 罹 癌母親給的七堂課》與《戰鬥終
服膺「預防勝於治療」的我進而思索:如
了已黃昏》兩書上架,象徵哀傷過程功德圓滿,
何運用專業完成這悲傷的功課?母親去世半年
絕對是虛妄的。經歷丈夫空難驟逝的資深編輯
後,承鄭安理教授同意,我又回到曾經學習、工
鄧美玲將《遠離悲傷》專欄集結成書,直指哀
作十七年的台大醫院,以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
傷過後往往須面對更大的混亂:「在旭昇走後幾
師身分,開設「身心健康門診」,義務提供癌症
年,風浪稍稍安定,我便以為人生最嚴苛的考驗
病人心理照護;因為我相信,一生樂於助人的母
傾聽喪親者述說生命故事,也是陪伴他走出傷慟的治療方式之一。
故事治療-吟唱生命長河的記憶之歌
17
親,一定滿意我用「還願門診」方式,替她表達
如果你沒有好好走過悲傷,你便會喪失治療靈
感謝。
魂、心理與情感的寶貴機會。
五年來,我持續聆聽癌症患者與家人的生
走筆至此,您或許想起某位失去親友,甚
命故事,並提供專業建議,卻深感日新月異的醫
至動心起念、想說說他的故事,卻擔心準備不充
療雖延長、甚至挽回許多患者生命,「癌症倖存
分,猶如掀開潘朵拉盒子後的反應;或許,您想
者」 (cancer survivors) ,或是和我一樣失去親
鼓勵身邊眉頭緊鎖或假裝若無其事的親友,聽他
人的家屬卻越來越浮躁,他們不是問我:
訴說失去所愛的人的故事,卻怕自己不是好的傾
「醫生說檢查結果很好、沒有癌細胞,為什麼還
聽者。為解決這類懸念,您不妨翻翻前文提到的
不能走出來?」,要不就說:「都百日了,怎麼
書,並找出蘇絢慧心理師所著《於是,我可以說
還是常常想到他,一個人的時候猛掉眼淚,這樣
再見》細讀。正如丹尼蓀 (Isak Dinesen) 所說,
對嗎?正常嗎?」有時,陪伴的家屬還會補上一
「如果我們可以把悲傷轉變成一個個的故事,那
句:「會不會是憂鬱症?」
麼,所有的悲傷就可以承受了」。
「兩年還差不多!」我引用學理,好生安慰 他們,並強調遇上猝死或自殺等特殊狀況,「哀
(作者現任遠東聯合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大 醫院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傷期七年也不算長」,但心裡卻心疼又生氣,現 代人為何如此苛待自己?想想古代規定丁憂服喪 三年,確有其道理。 不過,並非人人都能在親人一離開、甚至離 去前,就開始處理傷慟,知名哀傷療癒作家蘇絢 慧便是一例。十四歲喪父,卻到十二年後她才覺 得自己有一點點力量去面對、處理父喪的傷慟。 兼具社工及諮商心理專業的她,透過一次次述 說,打開「裝箱」的記憶,透過「re-membering」(生命會員重組)技術重新體認:自己和父 親的感情連結一點兒也不單薄,十四年父女情所 留下的愛是這麼充足,支撐她將日漸豐厚、深化 的生命故事化成一本本好書,以及源源不斷的助 人能量。正如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所言,人 生很多問題,都因為悲傷沒有獲得解決或治療。
18
故事治療-吟唱生命長河的記憶之歌
吳佳璇醫師曾支援臺東監獄、榮家、校園與社 區精神醫療,足跡遍及山地部落與離島。
打造區域性哀傷輔導支援網絡 從喪親者需求評估與建立在地性人力資源及師資庫做起 文|林維君
安 寧 療 護 除了提供末期病人療護外,更重
屬長期性支持;雖然衛生福利部102年新公佈的
要的是,改善其與家庭的生活品質。在重視家族
「安寧療護試評鑑基準」已針對此建立規範,要
主義的華人文化中,從罹病、治療到臨終期間,
求安寧病房、居家、共照服務中,均需擬有高危
多由家人、親屬,乃至家庭、社區,偕同醫療體
險哀傷家屬篩選及哀傷服務轉介標準流程,並提
系負起照顧與陪伴的責任,不讓病人孤軍奮戰;
供家屬個別性或團體性的哀傷輔導。但,多數醫
這些陪伴者生活重心放在病人身上,心情常隨著
療院所並未具備質量俱足的人力資源,來因應遺
病人狀況時有起伏,甚至在病人過世後,一方面
族哀傷輔導之需求、篩選、轉介、長期治療等服
要忍受喪親之慟,一方面還要調整頓失重心的
務,加上目前台灣在哀傷評估與協助的專業訓練
生活,努力適應生命從此缺了一角的現實,往往
尚未普遍,實務上仍存在許多執行困難。
備極辛苦;因此,安寧療護並不限於提供末期病 人照顧,它的精神更在於延續關懷至病人過世之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自102年起,承辦國
後,陪伴家屬在哀傷中重新找到生命平衡點,這
民健康署癌症防治專業人員培訓計畫,一開始,
樣才是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終極關懷。
「以家庭為導向的癌症醫療照護模式」為主,開 設四場「家系圖與家庭動力評估」、「預立醫療
然 而 , 依 台灣現有的醫療系統與社區心理
自主計畫」、「家庭會議」、「複雜性哀傷的篩
衛生體系,並沒有足夠的資源提供末期病人及家
檢與介入」全天工作坊,學員回饋熱烈;在103 年本工作將訓練期間延長為兩天課程,針對較資 深醫療人員及常接觸哀傷議題的社工師、心理師 等,運用新開發的「覺察導向的互動溝通訓練模 式」,做為案例演練的基本架構,深入探討專業 人員在處理哀傷議題時可能面臨的情緒阻礙與認 知阻礙,同時傳授哀傷輔導專業知能及家庭動力 評估。
哀傷照護菁英種子班,強化助教帶領小組討 論,更深入引導學員自我覺察與討論能力。
今年這培訓課程已邁入第三年,迄今完成 十場入門課程、四場助教訓練,今年則再新增四
打造區域性哀傷輔導支援網絡
19
場進階課程,以強化學員哀傷評估與輔導的實際
些課程?我要介紹同事來上課…」,還有許多已
運用能力。每場課程在授課與學員回饋過程中,
是單位主管的學員向基金會表示,想將互動教學
總有滿滿的感動,尤其每天下午分組進行的「覺
模式帶回所屬醫院推廣;甚至,有好幾家承辦過
察導向的互動溝通案例演練」,往往帶出深藏在
此課程的醫院希望爭取下一年承辦的機會。這些
醫護人員心中的慈悲與自我疼惜,有笑有淚,小
熱烈的回饋都讓我與此課程的師資與助教群十分
組每一伙伴在兩天相處中,也成了心理治療所謂
振奮。
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亦即生活中並未交集, 內心卻極為貼近。每場課後的評值都反映出:學
透過系統性教育訓練與推廣,我們已在各
員們以求知若渴的心,迫不及待地吸收課堂上專
地培育出有能力篩檢及提供哀傷照護的專業人
業知識的講解,而互動演練則讓學員對於心理更
員,助教的持續培訓,也拓展了哀傷專業師資的
能覺察,同時提升自我照料能力,減少疲倦的發
普及;雖然目前完訓的學員多為教學醫院醫護人
生,對於日後如何運用專業能力助人,也更有信
員,仍有為數不少的專業人員來自地區診所、
心。
長照機構,與關懷癌症臨終議題的非營利組織, 另一方面,三年來擔任這個課程的師資與助
這些均是未來可發展合作的地區與據點。期待透
教群,也在不斷自我充實下,透過每年助教共識
過安寧基金會的連繫、整合,下一步以建置各地
營(今年更名為「菁英班」)及自我進修,不僅
區哀傷治療與諮商的專業人力及師資資料庫為目
提升哀傷照護的理論與實務能力,覺察導向的互
標,提供各合約醫院轉介需長期接受哀傷心理專
動溝通訓練模式,操作也更加純熟,未來在後續
業協助的遺族家屬;而執行輔導業務的人員有了
的哀傷照護專業課程中,將是新生代師資的生力
專業師資為督導後援,將可以在地性、社區性服
軍,其貢獻也將可期。
務方式,形成區域性哀傷支援網絡,落實安寧延 續性家庭照護的理想。 (作者為奇美醫療財團法人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 瘤科臨床心理師)
講師帶領入門班課程時,運用案例演練以增加 互動,讓學員積極投入課堂學習。
近年來出席各式研討會或安寧宣導場合, 總會有學員主動跟我說:「我上過基金會『家庭 導向』的課,受益匪淺,什麼時候還會再開這
20
打造區域性哀傷輔導支援網絡
今年新開展的進階班,由完成入門班的學員參與, 課程內容著重探討團隊動力的正向促發及如何維護 工作者身心健康,並增加演練與討論時間。
死亡是良師 學分修不完 安 寧 圖 書 館
圖、文¥|李開敏
為了寫這篇文章,前幾天把開復的書帶在身邊細 讀;捷運上,身旁一位年紀和我相仿的太太看了,告訴 我她也讀過這本書,我問她覺得如何?她第一句就說: 「他覺得這一生過得太驕傲了!他擠進了百大名人,可 說老天對他不薄,不過,生病以後,重新和家人關係拉 近,他有了更正向的收穫!」下車時我們互道「幸會! 」我始終未表明身份,但心想:她直指本書核心,真是 可愛的台北愛書人。 天下文化提供。
猶記得八、九年前一個午後,開復和我在媽媽家的 客廳裡,他為了秀電腦科技,要我對著電腦說話,我隨 口說:「李開復是嘟嘟臉!」他回了一句:「我的姐姐 是個 good witch (好女巫)!」 這次簡短的對話,一直深深嵌在我心中。這位可愛 的嘟嘟臉,是近二、三十年享譽國際的電腦科技天才, 頭頂光環、叱吒風雲;而我這一生想用妙法助人、尋求 療癒的「好女巫」姐姐,今天便試著從姊弟近距離觀察 和安寧社工角度,來導讀這本新書。
1982年開敏的長女雋音在美國紐澤西出 生,開復從紐約哥大飛來探望老姐。
本是同根生 相去千萬里 開復和我在個性上從小就天差地別,他五歲時就 懂得要求媽媽讓他提前唸小學,因為幼稚園太無聊了;
22
死亡是良師 學分修不完
我唸幼稚園時,老師很疼我,一次老師問:「李
這一切 在他生病後改觀了
開敏,妳和吳○○都很乖,誰該拿第一呢?」我
開復近作《我修的死亡學分》,七月由
想都沒想便回答:「老師,我應該拿第二,因為
遠見天下文化發行。這本書和他以往著作大異其
我常遲到。」
趣,2000年以他為主的《追隨智慧-中國人在
安 寧 圖 書 館
微軟》出版,2006年他出了暢銷書《做最好的 開復是務實派,精準目標導向,也是標準的
自己》、2009年《世界因你不同》,當年他抵
go getter,絕對快、狠、準的角色;我則隨性、
達中國即說:「我們是為人類科技進步而來」,
迷糊,一生散漫、無規劃,一切交由天主、如來
當時他躋身全球科技巨擘,暢談成功學、領導
帶領。從小爸爸對我們的管教也不一,總是教他
學、做二十一世紀人才,成為與年輕人對話的熱
不要驕傲,要我把時間管理好。
門導師。不過,一場大病卻成就了這本探討人生 大哉問的書;真的,死亡現前,脫去了虛名與成
開復國小畢業就到美國念書,我則留在台
就,人生還剩下什麼?
灣念大學,後來我也出國,再相聚時,他已進了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那時我剛結婚、就業,定居
死亡是良師-加州舊金山大學死亡臨床研
在紐澤西;媽媽一到暑假就飛過來,住我們家、
究心理學家及教育家Garfield博士,以他長期
陪寶貝兒子;還記得那時他迷戀橋牌,四處參
臨床研究所見,提出當死亡逼近時,病人多數願
賽。74年他在台舉行婚禮,我帶著才一歲的老大
意卸甲,真誠、清澈地面對自己和身邊的關係,
雋音和先生仁輝專程返台,不意,竟因而接受北
那種深刻的內觀、靈修、反省,是一般人無暇顧
榮院長鄒濟勳將軍之邀,一年內遷回台灣,加入
及的。
當時醫院更新計劃,擴大社工編制即為其一。就 這樣幾十年過去,我因開復結婚的因緣返鄉,他 仍繼續浪跡天涯,彼此間交集越來越小;我談心
這場癌症 惠賜了死亡學分
理學,他翻白眼說不懂,他談科技投資,我就打
開復亦不例外。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所
呵欠;有時試著表達意見,他立刻說:「我們是
有的苦自己嘗、自己熬,無人能替代。開復乍聞
很不一樣!」「妳太不了解我了!」「我們別再
噩耗,彷如晴天霹靂,此後歷經化療種種艱辛,
說了!」
在治療過程中備感徬徨、無助,但是,這也讓過 去從不知苦的他,終於了悟:有苦的「人身」與 「人生」。 開復在書中揭露獲知罹重病後的脆弱,他在 這時反省過去拚命透支而偏斜的人生,從中悟到 「謙卑」;因此,書中「放下驕傲」、「學會感 恩」、「病中覺悟」幾章都提到,要把驕傲一點
高中時期的開敏(右一)和小學生的開復與父母合 影,地點已不可考,巨石上寫的是「天涯何處報 親恩」。
點拔除,就是要學會感恩;唯有感恩,才能把盤 踞在心中的自我重要感鬆開,跟大家融成一體。
死亡是良師 學分修不完
23
安 寧 圖 書 館
從小一路風光的開復,總是將別人的付出視
個癌症治療中心的抽樣調查215名癌患發現,47
為理所當然,然而,癌症卻教會他要懂得感激、
%診斷為癌症的病人,其心裡困擾已相當於精神
珍惜,看到家人無私的愛,重新看待過去習以為
病程度,其中約三分之二診斷為「適應不良」,
常的人事物,珍惜每天,視為此生最特殊的一
最常看見焦慮、憂鬱兩者結合。
天,珍惜稍縱即逝的美好,慢活在當下,為自己 的健康做出承諾。
開復病後仍秉持著他一貫的成功特質:自 信、勇氣、執行力、努力學習,呈現他堅韌的調
原來科學家、企業家、教育者盛名的枷鎖,
整能力,成功地做個好病人。他沒有花時間困在
只有讓自己深陷在所有的外相名相中無可自拔,
疾病陰影中,自怨自哀或自閉退縮;相反的,積
一旦勇敢承認自己有所求,愛面子好名的「中國
極、不服輸的他遍尋良方,希望讓自己快速止跌
情結」,就有破繭而出的希望。「過去的我已經
回穩,重新站好腳步。記得當年他和微軟對簿公
死去,今後的我每一天都是重生,人生之妙就在
堂時,一組頂尖的美國律師在 Google 幫他打官
於不斷的在犯錯中修正、再修正,所謂『如切如
司,幾次討論下來,他們都很喜歡開復,說他是
磋,如琢如磨』」(88頁),「如今在意的是能不
念法律的料。我相信,這一次他的醫師也可能
能成為一個給人溫暖、善意、沒有分別心的人。
會想:這傢伙意見特多,應該是念醫的料。這是
不再用量化的思維,算計每件事的價值和意義,
開復天賦異稟,做什麼他都是拼命三郎,全力以
回歸真誠的自己,真誠的分享!繁華落盡,樂做
赴。他的腦容量特別大,所以能夠快速整合信
凡人,樂助有緣人。」(138頁)
息,並自己研判、因應戰局。當然,他也一本好 為人師的習性,無私地願把病中各種學習和有緣 人分享,這樣的分享,要剝下面具光環,格外須
正向人格特質 因應危機能力派上場
要勇氣。
小女兒彭博說:「小舅舅面對癌症,和別人 很不同耶!!」開復面對淋巴癌第四期的噩耗, 他的憤怒、委屈期很短,他快速以向來擅長的資 訊掌握,「自己研究病情」(39頁),要為生命 的失控扳回些主控權。他上網搜尋各種疾病相關 訊息、和醫師透徹討論、選擇治療方向,他以無 比驚人的意志力,加上與生俱來的快捷、幽默, 迎向生命中最嚴酷的挑戰。這一生他所廣結的善 緣,也在這時發揮效力,各方的關懷、各種資源 的湧入,讓他在復原歷程中,比一般人多了許多 心理及實質支持。 Garfield 博士指出,病人的心理調適和他病 前面對問題及危機處理的能力有關;美國針對三
24
死亡是良師 學分修不完
2013年作者與治療中的開復到台北植物園散心, 脖子上仍可看到埋有靜脈注射針。
安 寧 圖 書 館
2014年新春,四姐自美返台,姐妹們與開復么弟攝於擎天崗。
待續探索 面對存在與靈性的需求
22年前父親病重,開復回來探望要離開的
死亡之前,往往是人生最後成長的機會;安
那天早上,在病榻旁,我慫恿他:「親爸爸一個
寧照顧談全人、全家、全程、全隊,一起坦然面
吧!」高大的他彎下身軀,用臉靠著病床上瘦弱
對,把握親密時刻,生死兩安。
的老父親,那個畫面令我記憶深刻。記得那天,
開復回顧並重新檢視來時路,承認生命中
我堅持送他到機場,即便全程不發一語,沉默
的偏差與不圓滿,把握機會和自己及重要他人和
中,姐弟間仍分享著一種悲傷難言的默契、了解
解,從個人的生命中摘取重要價值,肯定生命留
與疼惜。
下的痕跡和意義。最後開復說,年過五十,歷 經這場劫難,深感是上天的祝福,會帶著警覺的 心開展第二人生,更踏實、自在地活出自己,平 等、博愛,做年輕人的良師益友。
祝福你踏上智慧、真愛的下半場 走筆至此,回頭看我們超過半世紀的手足 情誼,最珍貴的是:個性迥異的姐弟,一路對彼
或許死亡學分是永遠修不完的,拿到人生畢
此差異的尊重,我們努力實踐「有容乃大」,爸
業證書之前,人會持續面對生命不斷拋給我們的
爸也會因而含笑九泉。而我更高興地在此見證:
提問:我到底是誰?人生到底所為何來?我到底
開復已放下我執、我慢、認假為真的人生,祝福
會去哪裡?背負勞苦重擔的靈性,只有流浪的輪
您!從此踏上清淨、安定、慈悲、智慧、真愛的
迴宿命?或有解脫踏上歸鄉之日?如何以靈性角
人生下半場!
度續寫墓誌銘?相信不只是開復,也是我們每人 此生必須進行的探索。
(作者為社工師、諮商心理師、台大社會工作系 及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死亡是良師 學分修不完
25
》 別 告 日 百 《
術
憾的藝 ─ 告別遺
生 命 電 影 院
文|藍祖蔚 圖|原子映像提供 遭逢劇變,誰不是千瘡百孔?石頭因此手臂 上了厚甸甸的石膏,額頭淌血的林嘉欣則分不清 自己有如刀割的心,流的是淚還是血?生還者如 何面對傷痛?如何接受生命的最愛剎那成泡影? 因為愛過,所以不捨;因為不捨,所以糾纏。《 百日告別》的深情論述,因為反映了人生早晚會 遇見的課題,因此,能吸聚更多人、更多的共 鳴。 不過,《百日告別》最動人的筆觸則在於既 然變生肘腋,來不及告別,我有沒有其他替代管 道來療傷?林書宇的選擇是:找回你所熟悉的那 一味。 第一味是蕭邦練習曲。柯佳嬿飾演石頭的妻 子,她是鋼琴教師,琴韻迴盪在生活空間中,琴 響,人在,原本是石頭最幸福的時光,但,唯有 人生來不及說再見,就有憾、有痛;來得及 說再見,難免還是痛、憾,卻可以不那麼傷感; 畢竟,花開花落終有期。 只不過,來得及說再見的終究是少數,多數 意外來得匆匆,留下太多的錯愕與憾痛,從迷惘 到追尋,從回憶到療傷,都訴說著凡夫俗子渴望 救贖的祈願。台灣導演林書宇新作《百日告別》 ,就有如一闕人生驟逢暴雨後,得見陽光的安魂 曲。 故事要從兩場車禍談起。《百日告別》兩 位主角石頭和林嘉欣都遇上車禍,都因此失去了 摯愛伴侶;更痛的是,他們都來不及與愛人說再 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生命流逝成空。
26
《百日告別》─ 告別遺憾的藝術
失去了,他也才懂得了音樂的重量。 人落單了,寂寞就成了噬心怪獸,憤怒, 也像火山一般蠢蠢欲動;他先把妻子的鋼琴藏起 來,一來,睹琴思人,太苦;二來,不許陌生的
手、粗糙的手,隨意觸碰妻子遺物,命運之神已 經奪走了妻子生命,僅存的靈魂記憶不鎖起來, 更苦。看著左臂綁著石膏的石頭,奮力用單臂完 成意志,他的相思已無需任何言語。
生 命 電 影 院
接下來,他想找回妻子的音樂。妻子驟逝, 所有的音樂課程都不能繼續了,石頭得抽空一一 去返還學費;就在行經學生住家的巷弄時,練琴 聲聲聲入耳,尤其是聽見妻子生前最常彈奏的樂 章時,他癡了、迷了,聞樂思人,音樂的記憶功 能,就這樣悄悄穿心入腦而來。 再度聽見他曾經日夜聆聽的音樂,甜美往 事歷歷入目,這時石頭才發覺自己竟然叫不出 樂曲名字,妻子曾經繫情的音樂,他竟然毫無 概念,不知其名,不知其美,「人在福中不知 福」的感歎與愧疚,讓他急著想找到答案,尋 尋覓覓之後,終於從學生口中問到了答案:蕭邦 的練習曲。 每一天的路線與美食都鐫刻著他的愛,唯有親身 讓這首熟悉卻陌生到叫不出名字的曲子,
走過一回,才不致辜負他的用心。
恢復了原本名字。音樂回來了,讓石頭頓時明白 自己的盲與淺,就算人兒回來不了,思念卻可以
兩個人同行,必定驚喜連連;一個人獨行,
踏著音符,得著人生力度,重新陪伴你。音樂曾
少了語言的喧譁,卻更多了內心的咀嚼與牽動。
註記著生命最美好的時光,走過百日,傷情至極
點滴在心頭,不與俗人知。人生風雨,確實只有
的石頭會不會再把鋼琴推出來?會不會自己開始
「愛」相伴,才能安順度過。
彈起蕭邦的練習曲?成為《百日告別》最動人、 也讓人期待的餘韻。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生命遭逢劇變,內心自必糾結塊壘,無人能訴,
第二味則是走上一個人的旅程。林嘉欣在
亦無人能享。靜,往往是傷心人最好的醫方,因
車禍前已經規畫了婚禮,也安排好了沖繩蜜月
為,傷心的痛往往只能放在心頭,獨自咀嚼、神
之旅,貼心的未婚夫甚至做了一本蜜月手記的手
傷,《百日告別》卻不忘提醒世間癡人:既然痛
札,貼滿了她們一定要去享用的美食;落單後,
難免,憾難少,與其暗夜療傷,與其悔恨嗟歎,
你還有勇氣打開這本手札嗎?
不如走回到來不及告別的那個時間點上,用自己 最私密的方式,重新憶拾最美好的那一刻(不
有的,思念,是人生最神奇的動能。打開手 札,就如同打開愛人的笑容,重溫他留下的熱情
管是音樂或手札);只要得能重品餘味,就有餘 溫,那就是落花時節最美麗的凝視了。
溫度;一個人走上蜜月之旅,難免有憾,然而就 算是幫他圓夢,就想著身畔依舊有個他,畢竟,
(作者為知名影評人)
《百日告別》─ 告別遺憾的藝術
27
映中 銀閃閃電影院 上 《愛你這麼多》紀錄片全台播映 歡迎預約 文|何怡萍 哼著歌、滑著平板電腦,深情地注視愛孫的 笑靨,影片由江幸慧女士對孫子們的疼愛揭開序
閒話家常,消除大眾對居家安寧和在宅往生的恐 懼,提供民眾末期醫療規劃的新選擇。
幕﹔談起活潑可愛的孫女,她立刻笑開了,像個 知足的奶奶,有說不出的幸福。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居家安寧療護,台灣安寧 照顧基金會成立了「銀閃閃電影院」,今起將在
其實,癌細胞這時已四處侵蝕她的各器官,
北、中、南、東巡迴播映五場,邀請社區民眾、
她依然決定──回家;她希望人生最後的時光,
爺爺奶奶做夥來看電影,同時也安排安寧專業人
能有家人圍繞,還能聽到孫女的嬉笑聲。
員輕鬆地在現場說明安寧療護居家服務項目,並 為民眾即時解惑。歡迎大家相招來看戲!
多少癌症或末期病患,希望像江幸慧這樣, 能在急性症狀緩解、疼痛與不適獲得控制後, 回到思念的家人身旁,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天
銀閃閃電影院
播映場次表
倫。尤其是,華人文化「落葉歸根」的傳統觀 念,讓許多人將「在宅往生」視為善終、是一種 福報,因而在強調尊重病人意願、讓病患保有尊
10月02日(五) 下午5:30 花蓮門諾醫院|花蓮市民權路44號
嚴的醫療主流趨勢下,安寧居家照顧服務也應運 而生。病患在症狀獲得控制後,可以申請居家安 寧照顧,並由家屬或照顧者經訓練,負起照顧任 務﹔醫院安寧團隊則定期到家裡探視,並進行診 療、換藥或舒適照護,成為病人回家後強大的後 盾,讓末期病人在家相對安全、舒適,家人也可 放心。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在中國國際商銀文教基 金會贊助下,耗時一年貼身紀錄安寧團隊進入病 患家中,提供整合式居家安寧照顧服務的過程,
11月02日(一) 晚間7:00 松山社區大學|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段 101號 - 中崙高中內 11月5日(四)下午3:00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孝愛仁愛之家|屏 東縣潮州鎮四維路189巷13號 11月12日(四) 上午9:3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台北市中 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11號
完成《愛你這麼多~居家安寧的選擇》紀錄片。 在25分鐘長的影片中,導演透過鏡頭,呈現病 人與家屬從恐懼、擔憂,到逐步與居家安寧團隊 建立互信;每週到府診療除了提供專業醫療照顧
11月14日(六) 下午2:00 台中榮民總醫院|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 道四段1650號
和諮詢外,更像是定期上門探視的老朋友,醫病
閃閃電影院 上映中
29
~愛你這麼多~
人生 實 真 的 下 頭 鏡 享 分
文|吳靜怡
接受居家安寧照顧期間,兩夫妻常常在飯後相偕出門走走。
「你必須先了解這個事實:十個末期病患和
不過,再矛盾,不曾為此打過退堂鼓。拍
家屬,也不見得會有一個同意你拍攝。」當時還
攝這部短片目的,原就在讓更多人知道:當自
是台大金山分院院長的黃勝堅、「堅叔」丟下這
己或家人面對生命末期時,除了在加護病房接
句話,對才剛接拍這支紀錄片、完成台灣安寧照
受侵入性急救、治療,以延續痛苦的生命之外,
顧基金會提案報告的我,猶如當頭棒喝。
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居家安寧照顧便是 其一。如果能因此改變人們觀念、行動,讓更
不可否認,對正處於生命末期的病患來說,
多病家選擇居家安寧,而得到生命最後一程的
要同意拍攝這樣的片子,的確是不必要的打擾;
平安,也讓更多醫護人員願意投入居家安寧照顧
我也曾捫心自問:如果是我或家人面對生命末
的行列,那麼,不管這支片子拍攝難度多高,自
期,我會同意讓人家拍攝嗎?
然有其代價。
「不,我不要!我不要被人拍下我憔悴的
說服自己:再怎麼辛苦,也要努力以赴,面
面容,我只想安安靜靜地離開。」我想,這是包
對個案拒絕,更應抱持同理心,諒解對方所做的
括我自己在內多數人的聲音,但是,現在我卻成
決定;只是,紀錄片一定要有真實個案,哪來的
了手握鏡頭和指揮鏡頭的人;在這樣的矛盾心
末期病患願意配合,讓團隊全程拍攝呢?或許,
情裡,開始自我糾結起來,甚至非常討厭自己:
找人來演一演,容易多了!
為什麼要接拍這支紀錄片?
30 分享鏡頭下的真實人生
上帝的安排真是奇妙!拍攝初期,隨著台大
成一股使命感;既然她們都願意盡最後心力來促
金山分院醫療團隊前往幾位個案家中提供居家安
成影片拍攝,惟有好好完成,才不會辜負她們這
寧服務時,很順利地,得到了羅倪市和李玉蘭女
片心意。
士同意拍攝。兩位純樸、敦厚的阿嬤,對醫療人 員居然願意到家中探視他們、為他們換藥、關切
值得一提的是,拍攝過程中,讓我最深刻感
病情進展,並解答照顧的提問,他們心中充滿感
動的是,劇中主角江幸慧女士與先生姚長春的深
謝。也因著這分對醫療團隊的信任,且認同拍攝
情。每次居家安寧團隊出訪,他總是熱誠敞開家
影片或可鼓勵更多醫護人員投入居家安寧服務行
門,毫無保留地讓我拍攝,紀錄他們生活;江女
列,他們都覺得配合拍攝工作很有意義。兩位阿
士在選擇居家安寧後,便坦然面對生命的現實,
嬤同意後,讓我如同吃了定心丸,漸漸融入拍攝
從容地一一交代清楚財務及各方事務,甚至連
過程中和個案的真實人生故事,也從中慢慢體會
自己的後事如何辦理,她也一併安排妥當。守候
死亡和醫療自主等觀念。
一旁的姚先生,眼看心愛的妻子一天天消瘦,除 了陪伴之外,那份無奈和不捨,也在片中充分流
「中國人一向忌諱談論死亡議題,以至於面
露。我想,紀錄片最珍貴的,大概就是這份真實
對死亡來臨那一刻,常常不知所措。其實,對末
的情感吧?他們不是演員,透過鏡頭,觀眾都可
期病人來說,死亡既然不可免,過多的侵入性治
深刻感受到他們的真實與勇敢。
療只是在延長死亡的過程,並帶給末期病人極大 的痛苦。」當我進入加護病房拍攝全身插滿管子
也是因這次拍攝任務,才了解安寧療護的
的病患時,我終於明白:堅叔談論這些安寧理念
意義。對於習慣醫院裡醫護人員忙碌不堪的情
的背景。
景的我來說,安寧團隊能踏出醫院大門、深入社 區,走進病人家中陪伴並照顧病患,這也大出我
透過賴允亮醫師推薦,台灣安寧照顧基金
意料之外。他們的體貼出動,除了可以讓末期病
會執行長林怡吟帶我進入淡水馬偕安寧病房。這
患和家屬免於奔波之苦,也成了病患和家屬最大
一次,我們認識了片中女主角江幸慧女士,她親
的支持力量,對於第一線醫護人員這樣的付出,
切的笑容,緩和了我緊張不安的心情;江女士是
我打從心裡深深敬佩,並有滿滿的感動。真心盼
前台北市家暴暨性侵防治中心主任,或許是大半
望:居家安寧如此人性化而貼心的服務,能早日
生投入社會關懷工作,對人生已有一定領悟,因
推廣,讓更多病患和家庭受益。如果《愛你這麼
此,當賴允亮醫師推薦她當拍攝的模範個案時,
多》這支紀錄片,能對這樣的目標有貢獻,這實
她沒有一絲猶豫,充滿使命感地說:「如果自己
在是這項拍攝任務最大的榮耀。
生命的殘餘時光還可以為他人做點什麼,那是上 帝的美好旨意。」一直以來,我沈溺在拍攝將打
(作者為《愛你這麼多》紀錄片導演)
擾病患「安寧」的憂慮,因著她這番話,立刻轉
分享鏡頭下的真實人生
31
~愛你這麼多~
! 擇 選 的 憾 無 是 這 採訪、報導|徐菁穗
《愛你這麼多》紀錄片中,因罹患卵巢癌末
直到五年多前,江幸慧經診斷罹癌,她才暫
期選擇居家安寧照護的江幸慧女士,拍攝工作結
停腳步,接受治療;遺憾的是,兩次大手術和為
束後,她亦已於一月安然告別人世。她在片中的
時兩年的化療,並沒有達到預期療效,醫師宣告
現身說法,不僅為居家安寧做了最有力的代言,
她無法治癒後,江幸慧決定放棄化療,到淡水馬
她勇敢的身影,也將因幫助更多末期病患及家庭
偕醫院尋求安寧療護,平和地畫下人生句點。
做出不一樣選擇,而讓人懷念。
家人尊重她的安寧選擇 與江幸慧結褵三十年的先生姚長春至今提
姚長春說,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看著心愛
起她,不捨和思念之情仍溢於言表。在他眼中,
的家人即將離世,而束手無策,即便只有一絲希
江幸慧向來理性而豁達,服務公部門長達二十八
望,他也願不計一切、全力爭取。但是,妻子卻
年的她,是前台北市家暴暨性侵防治中心主任,
冷靜地告訴他:「我這一生都在為別人的幸福而
一生致力婦女、兒童、少年保護工作,她曾幫助
努力,就讓我任性這一次吧!」經過整個家族討
無數被害人克服恐懼與焦慮,陪伴他們度過暗黑
論,大家一致決定尊重江幸慧的選擇,陪她一起
的長夜﹔即便在她退休後,依然以志工身分投入
走過人生最後這一段旅程。
社福工作,在第一線救災現場,常可看到她的身 影;不論她在何處,總是盡力以陽光和熱情為身 邊人帶來溫暖與希望。
選擇了安寧療護,姚長春陪伴妻子到淡水馬 偕醫院,和安寧療護示範中心的醫師深談;他們 希望了解:接下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問題及解決 之道。 馬偕醫院安寧療護示範中心資深醫師賴允亮 說,他每天面對的都是罹癌或末期病患,不分貧 富貴賤,多數人在死亡威脅面前,不是茫然、手 足無措,就是不甘和怨懟﹔江幸慧表現出來的豁 達,讓他印象十分深刻,也深深為之歎服。
病榻上的江幸慧依然勇敢、樂觀。
姚長春說,這是因為妻子一向理性,大半 生已看盡家暴、性侵和災害等人生的殘酷面,
32 這是無憾的選擇
對一切處之泰然,就連死亡當前,她也可以淡
會定期前來訪視外,家人也必須學習照護技巧;
定以對。在與安寧團隊充分討論後,江幸慧最後
不過,畢竟不是專業看護,像卵巢癌的後期,
選擇了居家安寧照顧。她認為,在家仍可獲得安
腹部洞口會不斷滲出汁液,他看到妻子身上這些
寧團隊的探視與協助,有效地控制疼痛;想外出
傷口,還是會受不了,造成體力和精神上一大負
透透氣?也可上美容院洗個頭、和家人上館子、
擔。他認為,看護應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擔任,
開心聚餐,或由先生陪同出門走走,曬曬太陽﹔
因此聘請了專業24小時看護協助;他們能熟練地
就算什麼也不做,坐在家中沙發上,抱著孫子唱
清創、護理傷口,為病人翻身也有技巧,才能讓
歌、講故事,和親愛的家人互動,像平常般,度
患者感覺舒適。問題是,有多少居家安寧照顧的
過最後的時光,江幸慧認為,這是最美好的安
患者家庭,請得起專業看護﹖他慶幸自己還有能
排。
力支應,但廣大民眾則需要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或 訂定辦法協助解決。 生命末期的妥善安排,讓形容自己是陽 光、正面思考的江幸慧,除了平淡看待生死,也 處處感恩﹔她在病榻上同意拍攝居家安寧紀錄 片,紀錄並分享自己這段心路歷程,最後,她甚 至決定受洗成為基督徒。她說,「知道未來要去 的地方會更美好,我早已準備好,隨時可以跟耶 江幸慧上美容院修整門面,姚長春在一旁耐心 陪伴。
穌走了!」
此生精采 請別為我哭泣 「如果還有明天,你要怎樣妝扮你的臉?
兼顧生活品質與家人相處
如果還有明天,你要怎樣說再見?」江幸慧生
姚長春回想起最後這些點點滴滴,非常肯定
前以她一貫溫柔的嗓音,清唱了她最喜歡的《守
當時妻子所做的居家安寧決定,不僅妻子症狀得
著陽光守著你》、《天天天藍》,獻給前來參
到有效控制,也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全家人更
加她安息禮拜的好友。她錄製了這一段話:「我
格外珍惜相處、互動的最後的時光。姚長春說,
此生精采、了無遺憾,記得喔!不要為我哭泣!
居家安寧於他們來說,確實是「沒有遺憾的選
『飯糰奶奶』在這裡,要祝福大家平安、喜樂、
擇」。
健康、愉快。BYE BYE囉!」
當然,居家照顧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姚長
江幸慧用這樣的方式,向世界說再見。
春說,在馬偕醫院醫師、教育管理師、社工師、 營養師及安寧居家護理師等整個安寧團隊,除了
這是無憾的選擇
33
~愛你這麼多~
不是硬 , 體 軟 是 護 療 和 安寧緩
體 採訪、報導|徐菁穗
安寧照顧不是硬體、它更像一種「內建」功能;完美的安寧照 護模式,不需要安寧病房、安寧醫師,它應融入到每一專科、每一 個末期病患的醫療照顧裡。 忙碌了一整天,當工作結束時,多數人第
體,安寧是一種「軟體」,是一種對生命的態
一個念頭是:回家洗個澡、賴在沙發上、身心放
度、是提供末期病患照顧的模式;當重症病患預
鬆地看電視,或是什麼也不做,躺在床上好好休
期生命可能不到六個月時,安寧療護目的不在治
息;如果,我們把人忙碌的一生比做一天的作
癒疾病,也不在加速或延緩病患死亡;而是為患
息,那麼,在打拚一輩子之後,您最想得到怎樣
者及其家屬提供症狀緩解、情緒支持、靈性照
的休息﹖在熟悉的家裡,由家人環繞,好好地和
顧,以改善其生活品質,協助與支持他們直到
每個人依依不地告別?或交由機器來延續生命?
生命自然結束。因此,安寧的精神更像一種「內 建」功能,完美的安寧照護模式,不需要安寧病
家 是最好的安寧終站 調查指出,有八成末期病患希望能在家中安
房和安寧醫師,它應融入到每一專科、每一個末 期病患的醫療照顧裡。
詳往生,家,不僅是每個人最熟悉的環境,也是 避風港,在家裡不僅可享有較高的自主性與隱私
安寧重點在無痛與生活品質
權,病人也會覺得較有生命尊嚴。近年來國內積
安寧療護的發展,從最早的病房照顧到發展
極推動居家安寧療護,除了可透過醫院、社區安
為居家安寧,而後擴大到整個醫院共同照護,再
寧團隊的訪視,讓末期病人在家裡仍得以控制症
到社區安寧計畫,安寧都是一種「軟體」;不論
狀之外,也省卻了家人奔波看護和探視的辛苦,
病人在醫院那一病房、或家裡、或安養院,包括
而病患在家中做最後告別,更可避免不必要、痛
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營養師及安寧療護從疼
苦的無效醫療處置,達到「善終」目的。
痛控制至各項症狀處理,都能讓末期病患在生命 終了前,維持「無痛」的生命品質和安寧境界。
台北馬偕醫院醫師賴允亮說,很多人以為, 住進安寧病房,才是接受安寧療護,其實不然;
賴允亮指出,台灣安寧發展最初確實以醫
安寧並不是指有形的病房設施、配備或其他硬
院為發展基地,民國79年2月馬偕醫院設立首一
34 安寧緩和療護是軟體,不是硬體
安寧病房,也讓台灣成為全球第十八個發展安
民國93年衛福部與安寧照顧協會合作試辦
寧療護的國家,當時安寧強調的是尊重病患、提
「安寧共同照護服務」,並於94年起擴大補助,
供良好的症狀評估與緩和治療、協助病患減輕
癌症末期病患不一定要住進安寧病房,才可得到
病痛,以提昇生活品質。
安寧照顧,在一般病房的癌末病人、甚至非癌病 人一旦需要安寧照顧,都可透過安寧團隊成員和
打造融合本土的安寧模式
原來診療醫護共同合作,提供病患完整的末期照
在此同時,馬偕醫院也成立「安寧療護教
護。也在此一政策推廣下,原來照護人數在民國
育示範中心」,希望在提供末期病人照顧同時,
100年增加到40%,民國101年增加到51%。目前
也著手訓練醫、護、社工、宗教師、甚至志工等
安寧照護發展已多元化,從病房、居家擴展到共
安寧團隊成員,提升臨床照護務知識、技巧與品
同照護,甚至社區,即便在安養院,也可透過和
質,打造融合台灣本土文化的安寧模式。
醫院特約,由醫院安寧團隊定期前往探視和做醫 療處置;都會區也可就近由診所、衛生所或地區
衛生署於民國85年7月起,試辦居家安寧療
醫院醫師,前往提供安寧照護。
護計畫。賴允亮解釋,新生命多在家庭迎接下報 到,因此,當人告別這個世界時,家,自然也應
賴允亮強調,安寧療護可以因地制宜,變
是最安心的所在。基於此,醫界著手推動居家安
化出各種安寧模式,「只要能讓末期病人安心,
寧照顧。原以為居家安寧應符合多數家庭期待,
那就是病人安寧最理想的所在;而不是非得送到
然而,當年試辦時卻發現,在都市化的台灣,常
那裡,才叫做安寧」。
見家庭成員忙於工作,沒有多餘人手照料病人, 結果,居家僅剩病人,仍談不上安寧;再加上台
《禮運大同篇》裡,描述大同世界終極目標
灣從日據時代以來的醫療文化認為,生病應留在
之一是:「老有所終」,賴允亮說,人生列車要
醫院,康復才回家,所以當年民眾對居家安寧接
到站了,每個人所選擇的「終站」可能不同;安
受度有限。
寧療護模式只是其一;賴允亮期待,在強調醫療 自主權時代,未來應立法讓末期病人有充分選擇
從民國89年統計,每一百名癌症死亡病人 中,只有7.5人是在安寧病房或家裡過世,民國
權,這樣生命末期的臨床照護工作才能更順利地 推廣。
91年增加到14人,足見當年推展安寧的成效有 限。所幸,隨著媒體報導安寧為末期病人圓夢的 感人故事越來越多,衛教宣傳也加強,不僅醫護 加入安寧行列的人越來越多,末期病患主動詢問 和要求安寧療護的頻度也越來越高。
安寧緩和療護是軟體,不是硬體
35
2015.10~2016.2 安寧國際研討會訊息
國 際 事 務
Oct. 13~17, 2015 CTC 2015 General Conference Information
美國安寧療護組織第16屆臨床團隊及小兒重症國際會議,將提供預期1000名與會者由淺入深的相關 主題內容。 地點:美國德州
Oct. 29~Nov. 1, 2015 2015 Canadian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Conference
加拿大安寧護理會議本屆主打:「新挑戰─新視野:向前行」。每年吸引加拿大國內600至800名安 寧界專業醫師、護理人員、宗教師及社工等共同參與,並貢獻優良學術成果。 地點:加拿大渥太華
Nov. 9~11, 2015 2015 Annual Conference
加州安寧療護協會California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本次年會邀請Dr. Ira Byock (現任蒙大拿州Missoula市緩和療護中心主任及蒙大拿大學哲學系研究教授),會議內容安排新知 與娛樂。 地點:美國加州長灘
Mar. 9~12, 2016 AAHPM & HPNA Annual Assembly
美國安寧緩和醫藥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AAHPM)及安 寧護理協會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es Association(HPNA)共同年會邀請同為安寧奉獻的醫 護社心共同在這為期三天的會議中,分享彼此專業及獲得新知。 地點:美國芝加哥
APHN理事改選 今年亞太會議期間,亞太安寧療護網 (APHN, 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Network) 同時進行理事改選,以多年從事安寧療護社工的馬偕紀念醫院社工課課長 李閏華當選新任理事,首次將台灣社工經驗帶入亞太國際安寧事務核心。另安寧照顧基金 會董事丶淡水馬偕醫院安寧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方俊凱也當選本屆理事;並由本次當選的理 事提名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賴允亮擔任指定理事。台灣代表在本屆 APHN 二十席理事中, 獲選三席,席次為亞太各國最多。
安寧國際研討會訊息
37
從 EAPC 豐富之旅 找到再出發的力量!
國 際 事 務
文、圖|黃銘源
五月,台灣已可聽到夏天悄然而至的腳步 聲,高緯度的丹麥卻仍停留在攝氏十度的低溫; 為了出席今年在丹麥舉行的歐洲緩和安寧療護 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alliative Care,
EAPC),忍受十幾個小時、飛行超過一
萬公里來到哥本哈根,一下機即感受到氣候、環 境、人文迥然不同,心裡格外期待此行能讓自己 一開眼界,看看世界各國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現 況。 其實,出發前不久才參加了台灣所舉辦的亞
一抵達機場,即看到啤酒商廣告看板上自豪地 寫著:「Welcome to the world’s happiest nation!」不難想像:丹麥人的自信與從容。
太安寧療護會議(APHC),這次台灣安寧照顧 基金會能號召NGO、NPO一起用心舉辦,不禁
適,因信心不足、不便,常感到恐慌。會議期
對「民力」有不同的體認,可謂收穫滿滿。初踏
間,每當針對此向外國醫師提問時,歐美先進
入EAPC會場,更讓人驚呼連連,三天會議中,
國家醫療人員都表達感同身受,他們也走過同樣
光是海報論文(poster presentation)就達近千
的路,或多或少今日仍會面臨這樣挑戰。印象深
篇,其中所呈現的研究思維,讓人目不暇給,提
刻的是,來自澳洲的醫師向我解釋,他們的照護
供了多元的臨床服務新構想,讓許多與會者在海
模式,可讓病人在家也能獲得很好的醫療品質,
報前流連再三。
因此,出院回家,病人但不害怕,還是絕大多數 病人與家屬共同的期待。對於這樣強有力的醫療
對於首次參與這個盛會的我來說,午餐時間
後援,除了深深替病人慶幸外,也由衷期待有一
是拓展見識的最好機會;大會未訂桌次,採自由
天:在宅終老、安寧,不是限於某一族群病人的
入席或「立食」,與會人員可隨機交流,席間,
幸運待遇,而能全面普及。
遇到幾位也是來自臺灣的前輩及醫師同儕,大家 異鄉相逢格外親切,彼此分享各醫院安寧療護發
大會也安排了一系列豐富課程,各領域專家
展近況與問題,也紛紛談起在台投身這塊領域的
或年輕研究者把他們研究成果、經驗透過大堂課
甘與苦。
程(Plenary
Session)及不同主題的Parallel
Session分享與會人員。如果能趕早,還有機會 當然,參與國際會議最重要的還是與國外
參與「與大師相遇」(Meet the expert)會談。
友人交流,討論不同國家、文化、制度面臨的
綜觀這些課程內容涵蓋非常廣泛,除了病人身、
挑戰,我最想藉機了解別國醫師對病人出院準備
心、靈照顧議題,家屬的支持,學術研究方式、
的看法與想法。依我的臨床經驗,家屬對出院返
品質監控和政策制定等,都可從中學習別人經
家後,病人病情變化或照顧人力支應、生活上調
驗,特別是兒童與非癌症病人的安寧療護,歐洲
38 從
EAPC 豐富之旅 找到再出發的力量
國 際 事 務
大會安排的演講場場精采,每每能吸引爆滿的聽眾。
舒適的用餐空間,提供來自全球安寧從業人員 輕鬆的互動、交流場地。
著墨特別深,個人覺得特別值得學習。臨床上,
安徒生,《美人魚》家鄉也在這裡,這部1836年
需要安寧療護的非癌病人越來越多,但非癌病人
發表的作品,後來被改編成迪士尼長片動畫「小
的照護比起癌症病人往往多了幾分不確定性,因
美人魚」,聞名已久,這次總算目睹本尊了。
而做決定時,也增加了幾分掙扎,從大會論文和 報告所提出的具科學根據的研究結果,確實獲益 很大,相信有助於未來行醫決策的篤定。
安寧療護的先驅與目前的領先者都來自於歐 洲;2010年新加坡連氏基金會所做的調查也顯 示,目前歐亞地區臨終照護品質還是有一段不小
每天會議都在晚上六點結束,這時的丹麥天
的落差;「學,然後知不足」藉這次歐洲行,看
色未暗,趁會議結束,便安排到哥本哈根周圍觀
到、聽到、也感受到未來能做的事還很多;期待
光。相較於歐洲其他城市,哥本哈根顯得迷你多
將來為國人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安寧照顧。
了,卻也相對地讓人感覺她生活步調的悠閒與愜 意。猶記得一抵達機場即看到啤酒商自豪的廣告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安
看板:「Welcome to the world’s happiest
寧病房主任)
nation!」不難想像:丹麥人的自信與從容。雖 然哥本哈根較少見到華麗建築或壯闊景點,但街 道景致精致、簡約、乾淨,看來非常清爽。最值 一提的是,哥本哈根市區內有一建於1843年的提 佛利遊樂園(Tivoli),位在火車站對面,占地不 大,但五臟俱全,據說美國迪士尼和巨星麥克傑 克森都曾動念要買下它,還引起這個在許多兒時 記憶佔一席之地的丹麥人抗議呢。 新港也是哥本哈根遊客必訪景點之一。色彩 繽紛的建築,排排站於水道兩側,互相輝映,成 了具體的交響曲;天氣好時,還可以此為起點, 搭船穿梭在哥本哈根城市中。世界知名童話作家
筆者與發表於EAPC的海報論文合影。
從 EAPC 豐富之旅 找到再出發的力量
39
40
安寧行列
如何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靈性關懷 ─ 簡述五面向、三階段的思考模式與步驟 文、圖|邱仲峯 畢生從事臨終照顧和研究的 John Miller 醫
「五面向、三階段」,提供靈性關懷淺顯、紮實
師對「善終」的定義是:死而無憾、靈性平安。
的理論基礎,希望臨床工作者以此為共通的語言
這位醫師所照顧的臨終病人不計其數,他的結
和論述,據以分析、討論,尤其在靈性關懷過程
論卻直指靈性,因而特別發人深省。台灣醫療技
出現僵局時,也能有效地依此判斷,而找到圓滿
術、設備各方面已臻水準,但是,有多少人能得
解決的途徑。
到善終?我認為,關鍵便在於靈性的平安與否。
面向一: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的靈性有各種面向,每一面向都需要滿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才能
足,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不同,靈性的滿足
明白這一生所為何來;許多人艱難地過了一生,
點也會不一樣;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形成
卻因未找到生命意義,仍留下許多憾恨;也有許
「靈性困擾」,因此,靈性需要不斷被肯定與
多在社會眼光看來很有成就的人,因找不到生命
加強,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而幫助他人解決靈性
價值支撐,仍會掉落在虛浮、茫然的情境中,鬱
需求與困擾,並從中找到平衡點,使靈性得到滿
鬱不得志。我們以下面實例來說明臨床人員如
足,這就是「靈性關懷」。
何透過引導,協助末期病人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 值,讓他得到一生圓滿的註釋。
北醫附設醫院腫瘤病房團隊,歸納十七年 來關懷末期病患與家屬的經驗,釐出靈性關懷的
兒時大腸麵線的滋味 67歲汪伯伯肝癌末期,他覺得人生無可留 戀,反覆地詢問醫護人員:「能不能幫我想些辦 法,讓我在沒有痛苦下早點走?」 一天,我問他:「有沒有什麼你想做、覺得 死前做了會覺得很開心的事?」 「有!如果能再吃到一次小時家附近那個賣 大腸麵線的路邊攤,不知會有多開心?我很懷念 諮商心理師教導團隊同理心技巧。
那個味道。」
如何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靈性關懷
41
有同仁知道後,立刻組織了一支任務特遣 隊,到汪伯伯的家附近去找;當然,路邊攤早已 搬離,所幸,同仁仍鍥而不捨地尋找,終於打聽
這時,同仁們紛紛加入:「這個爸爸真是太感人 了!」 接下來幾天,他都過得很快樂,因為他發現
出路邊攤早已發展為店面;特遣隊追蹤到店家老
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而重要的事:他這一生
闆,告訴他這件事;老闆聽了超開心,「真的?
已致力扭轉原生家庭的赤貧,而有了迥然不同的
實在太感人了,你們要幾碗,我全部招待!」
家境與發展;他找到的是他這一生生存的價值。
結果,當天搬回二十碗麵線,大家跟著阿伯 一起吃麵線、回憶兒時時光,也引發了背後的故 事。在邊吃邊聊當中,我問他:「為什麼你這麼
我們試著依此實例分析,來了解靈性關懷的 實施步驟:
喜歡吃這麵線?」 「小時候家窮,只要能吃到這碗麵線,就非
第一階段是發現問題,找出生命價值上的
常滿足了;這個回憶讓我覺得:大腸麵線味道特
靈性困擾。關懷師需要運用心思,體會病人的心
別好。」他娓娓道來,「由於家裡窮,不能好好
境;這個過程有如「辦案」一般,需要經過抽絲
受教育,很小就得出外工作賺錢。娶妻生子後,
剝繭的過程,幫忙找出問題所在。第二階段則
我更加努力工作,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受教育,希
是承認和接受,必須讓當事者真實感受到:這的
望孩子們不要過跟我一樣的童年,長大後,可以
確是他的問題,如果關懷者找出的問題不為他承
做不一樣的事。」
認,就失去意義了。第三階段是在確認問題後,
「那麼,您的兒子、女兒現在情況如何? 您 還滿意嗎?」 「我覺得很滿意了!雖然人總有不足,我
必須協助他面對問題,並加以解決,此亦等於宣 告和確認他的生命價值。三個階段完成,這面向 就完成了。
也盼望他們能更好,但是,至少他們都已大學畢 業、成家立業,不像當年我們那般窮困,可以穩 穩當當地生活...」 講到這裡,我對他說:「您這一生處處為下 一代設想,很不容易呀!」 「這樣真的很不容易嗎?」他似乎希望得到 進一步肯定。 「真的很不容易!由於您的努力,把原來家
面向二:希望 靈性第二大環節是希望,病人的希望不外 乎:病情減輕、能好好活著、還有些事情要完 成...。常聽人說,久病厭世自殺,這都是因為自 感沒有希望;如果對未來不抱持任何希望,還要 拖著病體折磨,在如此抑鬱、喪志下,常促使人 走上絕路。因此,人的靈性需要有所期待、有所
庭狀況整個扭轉了,不僅脫離貧窮,也給了兒女
盼望,一個小小的希望,猶如內心裡的火炬,能
很好的機會,下一代不但都成家立業,有好的生
牽動整個人,照亮未來的路,使身體受苦緩解到
活條件,未來也會更有成就。」我說。
最小。靈性的渴求,常是與自我、與他人、與神
「你真的這樣覺得?」可以明顯感覺出:他 的語調已有不同,情緒充滿興奮。 「真的,不然,你問問其他人的看法。」
42 如何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靈性關懷
的和諧,不管靈魂活著或靈魂轉世,希望來生是 各宗教所揭櫫的天堂或天家,至少是與每個文化 有某種程度連結。
以,我們需要幫助臨終的朋友發掘出他隱藏在內 心對別人的愛,也幫助他感受並面對別人對他的 愛與關懷。
面向五:靈性與至高者的關係 每個人未必到臨命終時才會想到:人死了以 後會怎樣?靈魂到底去哪裡?有些人自小就一再 安寧團隊盡全力滿足末期病人的靈性需求。
追問這個問題,也有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個問 題的答案,也有人是在死亡逼近前,對此不斷發 出問號。
面向三:寬恕與被寬恕 每個人都有被誤解或做錯事的時候,終其一
當病友問到:「未來到底會如何?」時,關
生,也必然曾經歷寬恕與被寬恕的情境。歐美觀
懷師要支持病人及家屬從宗教出發,引導他們探
念較開放,許多人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往往會
討和闡述信仰;但是,謹記:絕不能讓被關懷者
主動寫道歉函,對自己過往諸多悔恨或遺憾,一
感受到宗教的壓力。
一向當事人致意或道歉,希望今生今了,不要把 遺憾留到來生。國人則對情感的表達則較保守,
結語
縱然心裡有意,卻很難主動表態先致歉,總是等
了解並運用以上簡述的靈性五個面向,在
待對方先開口,最終不是把怒氣帶進棺材,就是
進行安寧關懷時,可藉隨意聊天來了解對方對這
無法如願。
些主題的看法,幫助他們發問,並了解提問的 原因,協助他進行分析,然後共同討論應怎麼解
事實証明,我們若無法接納別人,也無法為
決,這就是靈性關懷的任務。
人所接納,因而接納是被寬恕的第一步;沒有寬 恕,心裡有怒意或愧疚,終究無法平衡,靈性就
五面向三階段、共有十五個步驟,必須循序
很難提升。如果臨床照顧觀察到病人有這方面的
漸進、一一完成,不要貪多、貪快,否則,可能
意願、說不出口,或是有這方面情緒困擾,往往
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更多疑惑。探訪病
是最容易切入的關懷點,可以協助他先面對、處
友時可同時進行評核:問題是那一項?現在要解
理情緒,再付諸行動。
決那一項?現在進行到那一階段?當又完成一項 時,回家很開心,因為我們又幫助一個人的靈性
面向四:愛與被愛
獲得平安。
愛有很多種,包括家人、親人的愛、朋友的 愛、事業伙伴的愛、教友的愛...;當自己感受到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放射腫
被愛的時候,也會感受到自己對別人真實的愛;
瘤科主任、本基金會新任董事)
這樣的愛可以讓人的靈性得到很大的滿足,所
如何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靈性關懷
43
安寧行列
看不見的寧靜力量 ─ 2015年亞太地區安寧療護會議志工的服務筆記 文|陳鳳英 圖|本會資料照片 在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邀請及清秀姊鼓勵 下,有幸參與了今年亞太地區這場最具代表性的 會議;參與的安寧志工,除了馬偕醫院,還有台 「Hospice Volunteers in Taiwan」字樣 環繞著一支彩色的羽毛,簡潔、卻令人難忘的設 計。這是今年4月30日至5月3日在台北召開的亞 太安寧療護國際會議(APHC)中,代表台灣安 寧志工精神的圖像(logo),象徵安寧團隊中一 股寧靜的力量。
大、耕莘、台中榮總、蓮花基金會、康泰基金會 等各團隊,大家到了這裡,不分彼此,一心要告 訴與會的各國安寧伙伴:台灣安寧志工二十多年 來的服務成果,並與國外志工團隊深度交流、交 換心得。四天下來,每個人都是收穫滿滿,也更 加肯定自己獻身服務志業的意義。
平日在馬偕醫院安寧病房服務的志工夥伴 清秀姊,對此提供了完美的詮釋:「妳看,羽毛 的形狀看來不就是台灣?這根羽毛象徵著台灣安 寧療護團隊,羽根及環繞的羽片是醫護人員,而 填補羽毛空隙的正是安寧志工。安寧志工看似微 小,卻恰好補足了醫療人力的不足,讓安寧療護 團隊陣容更形完整、堅強。也如平日志工們在各 自崗位努力,看來雖一根根輕如鴻毛,然而,只 要同心聚集,一起為末期病人努力,卻可成就無
志工們製作的蝴蝶氣球,象徵台灣蝴蝶王國美譽, 現場可免費索取,讓大家喜出望外。
人能輕視的重力。此外,許多羽毛聚合,更可幻 化成天使的翅膀。這次會議就是希望眾人感受羽 毛聚集的力量和志工投入服務的天使心。」 原來,簡單的圖樣竟蘊藏如此豐富的意涵, 不僅將安寧志工的精隨完整呈現,也說明安寧志 工參與這次APHC所扮演的角色。
44 看不見的寧靜力量
印象最深刻的是,初次踏入會場,目光即被 大廳正中央比人高的一對醫師、護理師氣球人偶 所吸引;這也才注意到:不止逗趣人偶,會場還 佈置了許多心型、蝴蝶型氣球,讓原以為嚴肅的 醫學會場,頓時充滿童趣,氣氛也活潑了起來。
日病人隨著故事內容起伏、哈哈大笑、放鬆心情 的功力。 末期病人常飽受疼痛、水腫、腹脹等症狀折 磨,志工們藉淋巴水腫按摩,加上精心調配的精 油,來緩解他們的不適。舒緩的香氣加上輕柔、 嫻熟的手勢,不僅可紓緩疲累,也能幫助他們睡 得特別香甜;尤其是,透過肌膚觸碰的溫暖,更 志工用熱情和活力,在會場展示並實作平日在病房 提供的各項服務。
能帶給病人心靈上撫慰的效果。我們把這套絕活 兒也搬到會場,現場特別準備了幾部輪椅,讓與
這些巧手慧心作品,原來是同在安寧病房服務的 林足姊及同工群費時費力做出來的,讓國外賓客 一來到會場,先感受到台灣安寧志工滿滿的熱情 與能量。
會嘉賓實地體驗手、腳、甚至腹部按摩的舒適。 看到志工伙伴彎著腰、專注而溫柔地為嘉賓按 摩,如同聖經中所說,「做在最小的人身上」, 更加彰顯了志工夥伴們全心投入、不求回報的信 念。
支援大會的志工團隊分成服務引導組、精 油按摩組、彩色沙畫「許願瓶」組、說演繪本故 事組、造型氣球活動組以及書籍銷售組;每組任 務正如隊名所示,每個人各司其職,在會場各角 落提供周到、貼心的服務。我們除了希望大家看 到志工助人的赤忱,更希望大家感受到志工的專 業,因此,除了親切的笑容,志工夥伴們紛紛拿 出在病房服務病人的絕活兒,服務每一造訪志工 攤位的與會者,希望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準備了各種彩色鹽巴,邀請大家動手 裝一瓶「許願砂」,志工夥伴再為他繫上絲帶 裝飾;每人離開攤位時,手握著願望,裝滿了祝 福,臉上也充滿了笑意。 故事繪本是平日我們病房服務時,取悅病 人的利器,志工夥伴們早已練就一身說學逗唱 的本領,生動、活潑的講述、抑揚頓挫的聲音, 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讓與會者充分感受到平
摺紙藝術是病人傳遞情感的媒介,在APHC攤位 也提供與會者體驗。
雖然我們所知所學有限,服務心意卻無止 盡;安寧志工是無聲付出的一群,默默地護送一 位又一位病人及家屬一程。這次參與APHC經 驗,與國內、外志工交換心得並學習後,更堅 定了大家繼續臨床服務的心意,希望協助更多病 家,圓滿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這是我對自己的 期許,也與夥伴們共勉。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安寧志工)
看不見的寧靜力量
45
安寧行列
回家,不再路漫漫 文、圖|李冬梅 回家,聽來稀鬆平常的事,對於某些病人而 言,卻成了一種奢求。
繪了回鄉路上可能出現的美好情境,病人一邊 聽著、一邊淺淺地笑著,團隊每個人跟著開心起 來,抱著無限盼望上路。
在照顧的個案中,有些因為行動受限、生 活不能自理;有些是家中無人專職擔任主要照顧
病人在團隊陪伴下,順利地回到台東老家,
者,或是沒有足夠經濟能力聘請看護,以致於個
事前聯絡好的老家親友,早已在老房子前等候;
案無法在家生活;更有些住在長照機構的癌症病
病人一見到久別的親友,包括小時候的同學、老
友,還有其他病症纏身,增加了照護難度,回家
師,開心地敘舊、暢聊兒時趣事;最後,他在這
的路因而重重阻隔。
間自己出生的老房子裡,向所有在場親友道謝、 道別。他說:「現在,我可以安心先走一步了!
我服務的病友一直期盼返回幼年出生地重 溫兒時回憶,這個願望卻久久無法實現;安寧團
」這個畫面感動了在場所有人,每個人百感交 集、熱淚盈眶。
隊在與病人建立互信過程中,讓病人逐步打開心 房,並向主治醫師透露了她的心願;主治醫師有
能幫助這名個案圓夢,要感謝許多人鼎力協
一天在團隊會議中提起這件事,大家決心要為他
助:謝謝安寧團隊的每個成員、謝謝聯安救護車
圓夢。
公司全程協助,最重要的是,感謝每一個心中充 滿愛的人。因為愛,讓我們有了將層層阻難化成
經過團隊反覆討論與計畫,五月某日上午, 安寧團隊的醫師、居家護理師帶領病人與家屬,
行動的能量,也讓我們完成安寧照顧中的「全人 照顧」,圓滿了病人與家屬最後的盼望。
搭乘社工師備妥的救護車,一同踏上返鄉旅程。 臨行前,關懷師特地為病人禱告,祝禱文中還描
居家安寧護理師與醫師、關懷師等,護送個案和 家人踏上返鄉圓夢之路。(照片由病家提供)
46 回家,不再路漫漫
(作者為花蓮門諾醫院社工師)
行前,病人、家屬與團隊成員一起禱告,祝禱此 行順利。
安寧行列
發展社區安寧的靈性關懷 ─ 大悲學苑的經驗與願景 文、圖|宗惇法師
「家屬對親人生病了,想好好協助他,卻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末期疾病引發的各種痛楚,如何因應?」 「身體變化的速度,不由自主,病人不想徒留遺憾,想好好安排,卻總是 開不了口⋯」 「生命的下一站,何去何從?」 當你遇上這些生命中驟然發生的痛苦與煩 惱,該向誰求救?如果住家的社區或附近有這樣 的駐點,可以提供末期病人與家屬、甚至普羅大 眾末期病患照顧難題、靈性關懷的諮詢與輔導, 不只可解決病人與家屬的無助,更可促成兩者間 良性的互動,在臨終前預做身後事安排,也可得 到陪伴和導引;這是「大悲學苑」發展社區安寧 靈性關懷的願景。 從事安寧療護工作近廿年來,長期關注末期 病人與家屬身、心、社會、靈性層面的需求,了
致力推動社區安寧療護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 院長黃勝堅(中間著黑衣者),以「從終而始、從 心出發」為題,在大悲學苑開講,吸引滿座聽 眾。他並豪氣發願:當大悲學苑終身講師,讓 學苑同仁同感振奮。
解末期病人常因餘願未了、心事重重,卻不知如 何開口求助﹔而家屬呢﹖也常因不知如何協助病 人,而感到無助、挫折。
《西藏生死書》也明確告訴我們:「沒有哪 一種布施,大過好好幫助一個人死亡」。病人讓 我們看到臨終前迫切的靈性需求,為了因應台灣
《西藏生死書》說得好:「如果我們(病
安寧療護社區化趨勢,讓回到家中、社區的臨終
人與家屬)對臨終那一刻即將發生的事沒有準
病人與家屬,能由過來人支持與陪伴,這是我們
備,臨終過程將會是極端痛苦的經驗;相對的,
成立大悲學苑的初衷。
如果我們瞭解死亡的意義、死亡過程可能經歷什 麼,並且投注一定程度的準備,死亡那一刻地
大悲學苑不只是一座正信的佛教道場,她由
光明出現的時候,我們會看見無盡的希望。」
一群長期從事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的臨床專家、
發展社區安寧的靈性關懷
47
大悲學苑由一群長期從事安寧療護的臨床專家、法師、佛弟子共同 成立,提供大台北地區末期病人與家屬電話 、面談諮詢及居家訪視 等服務。
法師、佛弟子共同發心、啟建,提供社區安寧靈
此外,大悲學苑也設立「大悲家園」關懷
性關懷服務,期許創立優質的社區靈性關懷志工
據點,每兩個月為一梯次,每週一到週五分上下
團隊。104年度起,大悲學苑接受新北市衛生局委
午兩個時段,開設養生、健身、藝術、休閒十種
託,提供社區安寧療護的教育訓練與服務。
課程,提供病友或家屬喘息、靜心的溫馨小天 地,只要由醫院、機構或居家團隊轉介的個案,
教育訓練包括辦理社區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繼
皆可參加。
續教育課程。今年在臨床認証80小時安寧療護教 育訓練課程的要求下,大悲學苑辦理了:「末期
大悲學苑近三年來走出醫院、走入社區,
病人溝通技巧」與「末期病人靈性需求評估與照
結合各專業人員力量,致力於安寧與生命教育,
顧」課程,及「個案討論」,強調從事安寧療護
希望透過關懷陪伴連結了照顧者與病友,協助病
的經驗分享與交流。
友、家屬走過最艱難的時刻。「因眾生苦,所以 大悲;因為大悲,所以大願」,大悲學苑希望成
此外,大悲學苑亦辦理了社區安寧靈性關
為台灣發展社區安寧靈性關懷的重要起點,未來
懷志工培訓及在職教育訓練:前者分基礎課程、
可以看到社區安寧靈性關懷種籽遍地開花,志工
進階課程、見習、實習四階段,迄今已有近二百
團隊深入每一社區,讓所有有需求的病患和家屬
位學員參加培訓,在職教育訓練課程則每個月舉
都能得到身心安適、靈性成長的安寧照顧。
辦一次。 (作者為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台灣科 在社區安寧服務部分,工作內容則包括:提
技大學兼任講師)
供新北市社區安寧照顧計畫合作機構的醫護人員 電話諮詢、大台北地區末期病人及家屬電話諮詢
大悲學苑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110號
與面談諮詢、一般民眾電話諮詢及大台北地區及
(捷運忠孝新生站二號出口)
新北市衛生局轉介的社區末期病人居家(含住機構)
電話:(02)23222525。
個案訪視。
臉書粉絲團:如果明天,就要說再見
48 發展社區安寧的靈性關懷
49
安寧選粹 新 聞 選 粹
台灣新聞
家庭諮詢會議 協助解決末期醫療難題 當生命末期病人或家屬對醫療選擇徬徨無助時,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病家:可請醫護團隊安排「 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會議」,由醫護團隊與家屬坐下來溝通,解答病家疑慮,並協助病家選擇最合宜的 末期醫療計畫。
會議後,可安排病人接受安寧緩和療護,協助完成病人心願、減少末期承受的痛苦,讓病人尊嚴 善終。這項家庭諮詢會議由健保每次支付 1,500 元,但每位病人在同醫院只能申請一次,健保規定會 議應至少討論一小時,並協助簽署相關意願書(如
DNR),做成完整會議紀錄(病家如有需要,可
申請影印)。家屬應儘量通知相關人出席會議,並事先整理好病人意願、親友疑慮或意見,配合會議 流程討論。家屬間如有不同意見,可請醫師幫忙協調分析。
居家安寧雲端化 在家也能監控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推出視訊式安寧療護遠距服務, 醫護團隊藉由雲端科技監控病人居家照護情形,並以即 時視訊問診、和病人互動,減少患者就醫時間,也讓臨 終病人安心在家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安寧病房一床難求,每日費用高達六千元,花蓮 慈濟的居家安寧透過遠距數位系統,讓末期病人安心 回家,不僅可日省約四千元醫療費,且在熟悉的家裡安 養,醫護人員也能同時自遠端查詢病患居家療護狀況。
花蓮慈院心蓮病房護理師江青純透過雲端系 統,監控病患居家療護狀況,給予及時問診幫 助。(圖 / 江青純提供)
「看一下傷口好嗎?」醫師在醫院請看護將鏡頭轉 向病人傷口,方便他研判病人復原情形。護理師江青純說,遠距視訊醫療服務加上用「看」的,突破 過去只憑口述的誤差,醫病雙方都更安心,還可透過網路跟醫師互動。
江青純表示,慈院推動安寧居家療護雲端化近三年,每年約五百至七百人透過遠距視訊問診、照
50
安寧新聞選粹 台灣新聞
護;在經濟部支持下,病患可免費借用雲端科技醫療器材,若缺乏電腦、網路等通訊設備,慈院經評 估後可提供,以圓滿末期病人在家善終心願。
新 聞 選 粹
日本專家訪台 分享在宅醫療與安寧經驗 來自日本四國松山市永井康德、岐阜市市橋亮及福井縣紅谷浩一等醫師一行八人,七月初來台訪 問,除了考察台東偏鄉醫療外,並與醫界分享居家安寧經驗。
紅谷醫師強調,社區醫療最重要的價值是彼此支持,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角色並非一成不變,隨時 可調整。他當初為了解決一身心障礙兒童照顧問題,成立一家日照機構,僅收此一個案,結果引起廣 大迴響。紅谷介紹他的老師中村伸一醫師所照顧的福井縣名田庄,在宅死亡率超過40%,因之節省的 醫療和長照費用可觀,被視為日本偏鄉社區醫療典範。紅谷說,名田庄經驗的價值不在於依賴高科技 或經費,而是人與人的連結,彼此互相照顧和支持,這樣的環境才能造就出願獻身社區營造的醫師。
血液腫瘤科醫師市橋喜歡與人互動,對心理學和諮商有專研,現自行成立總合在宅醫療診所。他 自述除了服務熱忱,善用資訊科技、攜帶式超音波、胃鏡和筆記型電腦,每次往診即當場書寫病歷並 列印,放入病患家的「在宅醫療管理資料夾」,若有其它專業照顧者家訪,也在同資料夾記錄;開的 處方箋除了列印給家屬,也即時傳輸到社區藥局,由其專人送藥到宅。病患住院時,則帶著這本手冊 就診。
市橋醫師團隊還出版專書,指導 年輕醫師(R40計畫)投入在宅開業 。他自許為「在宅醫療界的果醬爺爺 (Jam ochisan)」,希望製造更多的在 宅「醫療麵包超人」(Anpanman)。
日本醫師一行訪台東聖母醫院後合影。(圖 / 台東聖母醫院主祕劉 富貴提供)
安寧新聞選粹 台灣新聞
51
台灣將成立首家安寧專科醫院 新 聞 選 粹
座落於台中市南屯區,號稱亞洲首座、也是台灣首家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院的「醫療財團法人 正德癌症醫療基金會佛教正德醫院」,7月獲衛生福利部建院許可,預定兩年完工,將成為地上十一 層、地下三層,共90張床的安寧專科醫院。
正德醫院位於台中烏日,以收治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末期病人為對象,同時也將深入社區,提供 居家或安養機構安寧照顧,協助更多病人完成善終心願。
屏基安寧病房 助患者圓夢 一位住進屏基安寧病房的罹癌馬姓婦人燒得一手好菜,她 要求有生之年親手烹調一頓美味佳餚,以此向醫護人員表達自己 深沈的感謝。她向院方請假後,親自開菜單,並由家人陪同外 出購買食材,醫護人員則協助借場地和廚具﹔十多名安寧志工洗 洗切切備料,家屬當二廚,最終完成泡菜牛肉捲、炸蝦球、蔬果 沙拉等一道道暖心菜餚,讓醫護人員難忘這頓美味,也圓了她 的心願。
屏東基督教醫院最近開設「安寧特約門診」,醫師可到府 提供居家安寧照護,團隊並盡力為患者圓夢,希望留給病人與家 屬一段美好回憶。
屏基安寧病房的馬女士親自開菜單、並 與安寧志工一起完成向醫護致敬的美味 饗宴。(圖 / 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 榮退 在成大醫學院春風化雨近20年,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的趙可式教授,5月正式退休;成 大為她舉辦一場學術告別演講,結果醫護、學術、宗教界及病人及家屬、學生、粉絲紛紛湧來參加, 讓成大禮堂座無虛席,打破了歷來教授榮退紀錄。
趙可式早年服務於榮總重症病房,看病人因受不了病痛折磨而自殺,醫護人員努力急救,卻使病 人臨終前痛苦萬分,讓她十分挫折,決定赴美接受完整的安寧緩和療護訓練。獲博士學位後,她再前 往英國學習,並於1993年返台推展安寧照顧。她的付出與用心,曾獲得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特殊
52
安寧新聞選粹 台灣新聞
貢獻獎」榮譽,並著有「醫生與生死」、「安寧伴行」等書。她雖退休,但所有同事友人都擔心:熱 情、講公義、疼病人的「趙姐」,腳步不會停,恐將更忙碌,造成健康負擔。
新 聞 選 粹
嘉市推廣居家安寧 在家善終超強版 嘉義市衛生局積極推動臨終關懷,結合轄區內基 層醫院、社區診所、居家護理所、長照中心及臨床心 理師公會,以提供臨終者身心靈居家安寧照護。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王鳳玉科長表示,面對死亡 是需要準備的,愛要及時、活在當下,在家善終,留 愛、不留遺憾。8月26日嘉義市衛生局召開記者會, 由周姓患者獻身說法。罹肺癌的他是鐵路局退休員 工 , 日 常 生活 可 自 理 , 一 活 動 就 喘 , 曾 入 住安寧病
周先生接受嘉義安寧團隊的居家安寧照顧服務。 (圖 /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房 , 病 況 穩定 後 選 擇 回 家 。 目 前 嘉 基 安 寧 居家團隊 每 週 至 家 中訪 視 , 進 行 止 痛 、 止 喘 等 基 本 治療。周
先生說,有了嘉基安寧團隊支持,即使返家後充滿未知數,他有勇氣與信心自理生活,「安寧醫療是 善終的起點,病人深深受惠。」
安寧選粹
寰宇新聞
英下議院否決「協助死亡法案」 英國國會下議院9月11日以330票反對、118票贊成,否決了「協助死亡法案」 (Assisted Dying Bill);表決時,支持和反對雙方都在場外集會示威。該法案由工黨提出,主張凡罹絕症、存活期不超 過半年的成人,只要經兩位醫師和一高等法院法官審核,即可申請致命處方;前提是:病患必須不假 他手,自行服下該處方藥物。但,法案不允許非致命殘障患者或失智長者在他人協助下結束生命,並 規定醫療人員有權拒絕求死者的協助要求。英國宗教領袖坎特伯里大主教韋爾比,亦反對通過此一無 異支持自殺的法案;但前任大主教凱雷則表明支持立場。
安寧新聞選粹 寰宇新聞
53
英國將安寧療護納入醫保 新 聞 選 粹
英國是現代安寧療護起始國,其相關發展一向居 於全球指標,但直到今年英國政府才將安寧療護納入 其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公費醫保項目(NHS)。除了 NHS體系下全英1600家醫院和安養中心、護理之家及 與政府有合作關係的養老院、救濟院、專業診所外, 患者也可透過慈善機構或當地社區安排,就地獲得安 寧療護服務。
目前全球有136國發展安寧療護,但僅20個國家地區將其納入健保。據調查,英國有73%癌症及 重症患者在末期時寧可放棄治療,而選擇在家中離世,但44%信託機構不願支付病患居家安寧費用, 事實上,只有27%病患在生命末期得到自由選擇權利。據統計,政府必須為末期病患平均每日支付 222英鎊,是安寧療護費用的近十倍。安寧療護是目前成本低但收益較佳的臨終護理方式之一。
十年無聲無光 紐西蘭罕病婦女求安樂死 四十多歲的吉娜(Gina)十年前經診斷罹患遺傳性罕見疾病,只要接觸到光、光源或聲音,身 體就會感到莫名疼痛,且疾病也逐步侵襲眼睛、耳朵、關節和咽喉等器官,並逐步失去說話能力;她 每天只能躲在黑暗房間裡,透過觸碰英文字母和外界溝通。由於安樂死在紐西蘭並不合法,吉娜和當 地導演合作,把痛苦經歷拍成紀錄片,藉此呼籲政府讓安樂死合法化。她的故事已掀起紐西蘭舉國熱 議,在網上也引起無數民眾關切和討論。
關懷醫療犬 溫暖臨終孤單病人 美國護理師 Tracy Calhoun 拍下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醫 療工作犬JJ,陪伴一位婦人度過臨終歲月的影片,並上傳 FB。在影片中,Calhoun以JJ為第一人稱,說出牠的想法: 很少有人來拜訪這位女士,她可能再也不會醒來了,但我知道 她喜歡觸摸我柔軟的毛,也喜歡我的陪伴,我感受到她有了我 的陪伴,心裡非常平靜。這部影片被分享超過十萬次,獲得極 大回響,而老婦人在JJ陪伴下,一天後與世長辭。
54
安寧新聞選粹 寰宇新聞
夜間健走慈善募款 沿途追思離世親友 新 聞 選 粹
英國由 Overgate Hospice 所舉辦的夜間健走慈善募 款活動,今年9月12日三百人以上參與健走。這項活動的路 線每年不同,且事前不公開,直到活動揭幕時才揭曉,並分 為十及二十公里兩等級挑戰。
參與挑戰的健行者可事前提供自己追思的已故親友照片,主辦單位會將照片張貼在沿途設置的 「記憶之星」海報,供參與者追悼。去年該活動共募集了超過五萬歐元安寧基金,作為Overgate Hospice 臨終關懷用途。
香港善寧會籌辦賽馬會善寧之家 由香港善寧會等設的「賽馬會善寧之家」,係由香港特區政府提供土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 金撥款資助興建,希望籌建為香港首一以家居環境為本,協助家庭參與照顧,以提供臨終患者及其家 人身、心、靈服務的寧養中心,預計今年底峻工。
「善寧之家」建有三十個獨立家庭住宿空間,臨終病患在這個遠離喧囂的環境裡,可與親人共度 有限的生命時光;家人則在專業照顧團隊支持下,學習照顧病人,並傳達關愛,且學習如何處理即將 失去摯親的情緒。
採擷世界各地及國內發展安寧相關報導,了解天下安寧大小事;也希望藉 此建立「天下安寧一家」共識;更希望您只要是安寧一員,不論出國考察、開 會、閱讀相關報導或您服務的安寧機構、NGO,正倡導相關活動與理念,都歡 迎您提供訊息給我們,我們將在匯整後刊載。
來稿請寄本刊編輯部
e-mail: hospice@hospice.org.tw
安寧新聞選粹 寰宇新聞
55
工作報告
▎APHC記者會 將台灣安寧成就推向國際
▎11th APHC 首創華人安寧高峰論壇
本基金會四月底主辦第十一屆亞太安寧療護
4 月 30 日至 5 月 3 日由本基金會主辦的
會議(APHC),為再次提醒國人對安寧療護的
第十一屆亞太安寧療護會議,特別針對兩岸三
重視,並且傳遞大會相關資訊,4月28日由楊育
地華人地區的安寧發展舉辦高峰會,首次在
正董事長、陳建仁、賴允亮董事邀媒體茶敘,分
APHC
享台灣安寧療護這二十年來的蛻變過程,希望透
式議程討論。本次會議吸引來自 24 國、 1315
過這次主辦APHC,將台灣安寧療護成就推上國
位專家、學者與安寧從業人員齊聚,與會人數
際舞台。
也創下歷史新高。
楊育正董事長、陳建仁董事、賴允亮董 事,在APHC前舉行媒體茶敘,報告大會 籌備情形。
▎本基金會董事會改選 楊育正續任董事長
將大陸地區的安寧發展與需求,列入正
11th APHC 共有 1315 人參與,盛況空前。
▎林佩親畫展義賣所得 捐贈本會
本基金會第八屆董事任期至 104 年 7 月 26
本基金會楊育正董事長夫人林佩親女士,
日屆滿,業已於 104 年 7 月 24 日進行董事會改
7月1日至7月31日於台北馬偕醫院九樓藝術走廊
選,由方俊凱、王念慈、李美意、李淑娟、林逸
舉辦「按時候結果子」公益畫展,展出一系列風
民、邱仲峯、施壽全、胡清龍、許景河、郭張麗
景、靜物、人物畫作及人體速寫,透過畫筆勾勒
鳳、楊育正、劉伯恩、劉景萍、蔡芳文、賴允亮
對家人細膩的愛。
(依姓名筆劃排列)獲選第九屆董事,任期自104
本次畫展扣除成本後,
年 7 月 27 日至 107 年 7 月 26 日止;且經104
義賣所得全數捐贈馬偕醫學
年 7 月 27 日第九屆第一次董事會選舉通過,由楊
院及本基金會。
育正董事續任第九屆董事長。 林佩親女士畫作 『男孩與 Ukukeke』。
56
工作報告
104年04月01日至104年08月31日
▎今年將辦 90 場生命教育宣導講座
▎影子醫師體驗營 暑假續辦四梯次
本基金會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間團
本基金會在今年暑假期間,結合國科會「百
體辦理安寧療護宣導與推廣計畫』補助,辦理「
人拓荒計畫」,分別於 7/6 - 7/9、7/13 - 7/17
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生命教育學習講座,
、8/3 - 8/8、8/24 - 8/28 辦理四梯「影子醫師
由安寧療護臨床人員透過影片及個案故事,引導
體驗營」,共有來自馬偕醫學院、陽明大學、中
學員思考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寫下自己想法,並
國醫藥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成大醫學院五校醫
與家人充分溝通,今年度預計辦理 90場,宣導人
學生參與。
次達三千人次以上。
今年度合計已辦理六梯次影子醫師營,計有 七十七名一、二年級醫學生參加,在體驗營中近 距離觀察醫病互動及安寧療護的全人、全家、全 隊、全程的「四全」照顧。
與切膚之愛基金會合辦宣導講座,由彰基黃 馨葆醫師擔任講師。
體驗營學員在結業式後,與講師合影。
▎招募並培訓靈性關懷師 安寧療護著重全人關懷,除了身體疼痛及症 狀的控制外,更希望協助病人及家屬獲得心理的 平安。在安寧團隊中,靈性關懷師的角色即在陪 伴、聆聽、引導病人在生命末期思考人生價值和 意義,得到靈性的平安。今年起本基金會與財團 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合辦一系列靈性關懷師 招募培訓課程,希望培育更多專才,讓靈性關懷 更務實、完整而多元,並推廣到每一角落。
工作報告
57
捐款徵信芳名錄 親愛的安寧之友們: 感謝您們一直以來,以實際行動贊助、支持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的事工。 我們深知:來自大眾的奉獻,涓滴都是愛、都是期許; 在這裡,向每位捐贈者致上感謝,於我們,分毫都是責任,將持續鞭策著我們前進。
捐款金額 1,200,000
姓名 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000 (張茂福、張連月鳳)、麗明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120,000
台灣萌蒂藥品有限公司
100,000
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社團法人新北市醫師公會、黃莊芳容、羅晶安、羅瓊
95,000
善心人士
90,000
美吾華股份有限公司
80,000
長虹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67,300
黃人傑
56,729
無名氏
50,000
李麗敏、林江娟娟、原流國際有限公司、許景河、彭蘇進
49,995
蔡正容
45,000
社團法人台中市中腎社福協會
44,440
方中禮
36,990
無名氏
31,000
邱珍蘭
30,556
HOSPIS MALAYSIA
30,000
台灣明尼蘇達礦業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金寶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凌玲、張優理、許錦城、 陳霈絲、善心人士、微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慎昌鐘錶股份有限公司、錫安國際旅行社股份 有限公司
27,000
江芃蓁
25,000
久昌企業有限公司、中化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作琛
20,000
天義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白美香、合記書局有限公司、吳健強、吳蕙君、宋岱陽、林銀參、 翁阿佳、莊淑芬、陳衛華、黃家三兄妹、顏君玲、顏陳利智
17,500
林志忠
15,207
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
15,000
江奕蓁、李麗莊、周秋逸、東豪冷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林燕妹、董宏儀、遲永年、(魏海 寧、王圻、王璿)
14,000
58
捐款徵信芳名錄
陳文賢
104年04月01日至104年08月31日
捐款金額
姓名
12,000
阮文光、林玉仁
11,700
張寶方
10,000
王麗環、呂友熾、李名超、卓美杏、周彰賢、林吳該得、泓道工業公司、洪進正、胡奉茗、 奚傑、高林運動用品有限公司、張正昌、張朝森、張經偉、陳佳男、陳淑蘭、善心人士、富 騏國際有限公司、黃筱瑜、黑金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葉仲姮、(葉陳麗卿、葉正丞)、潘美 嘉、蔣乃敏、鄭偉吉、戴琬慧、蘇琬真
9,900
蘇玲淑
9,000
高家林
8,125
許皓涵
8,000
(林燕促、黃尚彬)、曾美文
7,500
周朱瓊霞、陳式宏、雷湘安
6,000
李孟學、林函柔、林金珠、林富貴、侯徐麗華、唐瑞玉、孫茂峰、高美雲、(陳平、黃冏、 黃翔)、陳端、陳麗榮、湯秀晴、黃啟逢、劉如櫻、蘇木祥
5,600
林銥敏
5,500
吳杏莉
5,000
方真祥、王妙彥、王金治、王建國、(王建國、林秀群)、王相君、王美瑛、王淑貞、王凱 莉、伍怡君、成瑞璠、朱宏庭、江文儀、余冠華、吳志燦、吳佩蓉、呂映瑩、呂羅秀雲、 (李光霖、蕭少華)、李淑貞、李惠玲、李斯緯、杜翠虹、(周胡春紅、周泳祥)、(林函 蓁、馬運芳)、林秉勳、林金蘭、(林美慧、林添生)、林倚安、林素娥、林曾寶猜、林黃 會、林嘉助、林綺俐、林曉玲、邱富美、邱麗玉胡政隆、范碧秋、徐家文、翁俊文、高心華 高彩雯、張人堂、張立昇、張河川、張茹慧、(張麗芬、姚明慎、姚芃如、姚蒨如)、梁碧 霞、(許雅涵、許雅婷)、郭淑菁、陳王神、陳王碧蓮、陳明志、陳亮彰、陳奎儒、陳柏俊 陳祐銘、陳國良、(陳清輝、梁芳瑜)、陳惠姿、陳劉秀玉、陳憲聰、陸玉霖、游任勇、 (程碧霞、蔡丞哲)、黃鶴旻、楊志縈、楊秀珍、楊鴻鈞、楊麗琴、溫素嬌、詹佳倫、廖瓊 玲、旗林有限公司、劉占吉、劉昭成、劉庸英、潘文慶、蔡賢嶔、蔡麗煌、鄭淑美、鄭環、 黎玲如、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盧燕慧、蕭玉萍、錢叔南、戴淑媛、謝佩如、謝淑珍、謝鳳鳳 韓錦治、魏珮宇、羅玉珍
4,685
鐘文鈴
4,500
陳世文、劉麗華
4,300
邱嬿方
4,000
(江睿豐、林之詠)、林明貴、徐榮發、徐銘璘、梁賽芳、陳美秋、楊雯雯、蔡登貴、鄭琳 縈、賴雅惠、蘇庭立、
3,500
林雅卿、張尤鳳、(陳志成、陳賴素琴、陳芃誼、陳姿吟、陳岳廷)、陳鴻文
3,370
無名氏
※版面有限,本期僅刊出3,370元以上捐款人姓名,完整明細請上基金會官網查詢。www.hospice.org.tw 捐款徵信芳名錄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