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c E-paper vol.114

Page 1

02 月號 2014


02 好書推薦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想過為什麼進學校嗎? 學校教了學生什麼,又限制了什麼? Vol.114 2014 年 02 月號 「人社營電子報」自 2003 年 十月開始,每月底發行電子 報寄發給每年曾經參與人文 營的歷屆學員及其他訂閱者

05 大學議事 行南之窗/高雄文化,誰說了算? 甚麼才是重要的文化?

約 2000 人。每月發行之電子 報主要分為三個專欄:好書 介紹、生活花絮、學員迴響

18 生活花絮

或大學議事。好書介紹單元 乃邀請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

本期刊登 2013 年經典閱讀營社會學小論文精選

學營隊輔導員執筆,以期供

許銘心同學論<韋伯,常識顛覆者。>

學員在營隊結束後平時能取 得再進修材料。生活花絮專 欄,以刊載高中生人文及社 會科學營和進階經典閱讀營 學員撰寫之小論文,和所有 電子報讀者分享營隊成果。 學員迴響之專欄主要學員來 稿文章。主要分享在生活中 所思之心得、科系介紹或自 己求經驗,期望能鼓勵電子 報主要訂戶─歷屆學員在生 活中能將人文社會科的知識 用出來,讓知識不再只停留

22 營隊最新消息 第十四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將於 2014 年 7 月 2 日至 7 月 15 日舉辦. 感謝第五屆與第八屆的學員們,協助配合訪員進行 問卷訪查. 進階營隊「經典閱讀營」將於 2014 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1 號、8 月 4 日至 8 月 8 日舉辦.

於紙上談兵,而能在生活中 實踐。 HSC E-Paper

01


好書推薦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名: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 ──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者:許佩賢

出 版 社:東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年 11 月

撰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陳慧先

想像一下學校是怎麼上課的吧,各位腦中是否浮現以下的畫面?―― 教室裡的課桌椅整齊地面向黑板排列,老師站在教室前方的講臺上講課, 同學們則坐在底下的座位聽講……。不過,這種大家習以為常的上課模 式,在臺灣至今(2013)其實只有不到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本書的作 者許佩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 究所副教授,專長為臺灣史與教育史。她以嚴謹的態度、輕鬆的筆調, 清晰地勾勒出臺灣新式教育誕生的過程。 書中的內容共有四大部分,包括: 「施魔法的人」 、「魔法的學校」 、 「學校的魔法」以及「被魔法吸引的人」 。臺灣的新式教育的起源始於 日本統治時代,而書中所謂的「魔法」 (即近代新文明) ,便是透過新式 HSC E-Paper

02


教育向社會大眾傳遞。作者在前言當中開宗明義地點明新式教育與近代 民族國家的關係。透過學校教育體系傳達國家所認可的意識形態,是存 在十九世紀近代民族國家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臺灣施行殖民統治的 日本也不例外。當時許多科目的成立原理與教學內容都與國家密切有關, 例如:國語科教授國家指定的語言、歷史科教授現在國家的歷史,甚至 連體操課與唱歌課都蘊含著國家對國民身體一致性的要求。 「施魔法的人」指的是統治者與教育官僚,作者在這一章說明他們 在臺灣建立新式教育時是怎麼想的,最後又制定了哪些教育政策?「魔 法的學校」一章,則是說明新式的學校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與臺灣過 去傳統的「學校」又有何不同?當中提到日本當局相當重視「國語」 (日 語)的普及,但內部對於如何在臺灣實施教育則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包 括是否採取同化手段、是否推行義務教育等,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方 針。 但總的來說,當時的日本政府由於擔心臺灣人受教育而覺醒,將對 殖民統治造成困擾,因此僅在臺灣普及初等教育,而後逐漸開放中等與 高等教育,則是因應時局之下的產物。不過,面對殖民者帶來的新式教 育,臺灣民眾也不只是單方面的接受。由於日本統治時代的新式學校, 某程度上可以說是代理了當時世界的「新文明」,許多臺灣人被新式教 育的文明魔法吸引、被新式教育畢業生的高薪吸引,隱約察覺新式教育 通往新時代的通行證而主動要求接受新式教育。

圖片出處:東村出版社 FB 專頁

HSC E-Paper

03


在「學校的魔法」一章,作者藉由分析教科書的內容與生活規範, 說明當時的統治者是怎麼透過學校,把人民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我 們看一個國家的教科書寫什麼,就可以想像出那個國家的小孩會變什麼 樣」1,戰前臺灣的教科書由國家統一編纂,只有單一的版本,影響更 是深遠。當時教科書的內容有以下幾個重點:希望學生從「好兒童變成 好日本人」 、希望女性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鼓吹「愛國心」 ,但也 提供了不少鄉土教材與實用的知識。但若與同時期同在日本帝國圈內的 日本學童教科書相比,可以發現其間微妙的差異,在日本當局設計給臺 灣學童用的教科書當中,更強調「安分守己」 ,而不鼓勵「努力向上、 出人頭地」。 最後一章「被魔法吸引的人」 ,是透過回憶錄呈現在日本統治時期, 不同年紀、不同性別、不同生長背景的人們,如何被他們所受的學校教 育所影響。當中有些人成為醫生、有些人成為政治家、教育家,有留日 的女醫生、女畫家,也有接受「賢妻良母」教育而走入家庭者。從中可 以看到當時的臺灣青年,如何在時代的限制中,摸索出自己的位置與出 路。書末作者以一段發人深省的話語作結: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用怎麼樣的制度,在怎麼樣的空間,用怎 麼樣的方式,交些什麼給下一代?我們是不是還在學校培養規律、 服從的殖民地子民,我們是不是還希望透過學校教育培養愛國的 「少國民」呢?也許新的時代、新的社會,我們需要新的魔法;也 2 或許我們已經不需要魔法,或是我們自己就是魔法師。 想過為什麼進學校嗎?學校教了學生什麼,又限制了什麼?在應付 繁重的考試之餘,是否曾進一步地思考教科書背後隱藏的深意?透過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一書,或許將有 助於大家思索這些與人們切身相關的教育問題。

1

許佩賢,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臺北:東村出版社,2012) , 頁 97。

2

許佩賢,《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頁 178。

HSC E-Paper

04


大學議事:行南之窗 高雄文化,誰說了算? 以哈瑪星廣三議題為例看高雄 市整體的文化發展 ( Takao's Culture, who's having the say? Kaohsiung's Hsin-Bin Street Preservation in debate. An interview report between local history experts and municipal officials) 撰文/陳貞蓉 採訪/陳貞蓉、莊程洋、李明容 審稿/李明容 攝影/潘信榮、Kun 受訪名單/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姚銘偉 高雄市文資處主任-林尚瑛 哈瑪星新濱老街居民-佐佐木商店的郭小姐、住戶駱太太、中南海豆漿店老闆、 文化局專門委員-張家興(未受訪)(引自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上圖為哈瑪星日治時期地圖(本文所述之廣三廣場為紅色框框的範圍)

HSC E-Paper

05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行南編者序: 高雄的文化發展,近幾年往年輕的流行 文化方向邁進。政府因為預算 的限制,在文化發展的選擇上被質疑有忽略文化資產保存的傾向。日治 時期曾經存在過的燦爛的打狗文化除了少數耆老仍記得,已快被 世人 遺忘。多數身在國民政府來台的青壯年人,甚至不知道高雄曾有浪漫美 麗的繁華時期。在地文史工作者跳出來搶救文化資產,他們指出:高雄 的歷史故事逐年跟 著一棟棟古老建築物的拆除而漸漸消失殆盡;並呼 籲:不能一昧追求新穎與現代化,而忘記歷史根基。政府與人民應該要 有保存歷史文化的意識,讓活著的人有機會 了解歷史留給我們的複雜 而多元的深度文化資產。人民要有機會瞭解我們帶給我們現在的「過去」, 這樣,台灣文化才得以縱深,有傳承、有涵養,從而真正自信。 「2012 年 3 月中旬,哈瑪星臨海二路與鼓元街一帶的日治時期老 街廓出現了一紙三個月後將要拆除的公告,要求住民屆期遷移。看著公 文,住了 60 年的老人家 哭著問:『要搬去哪?無處可去啊!』更讓人 難過的是,這些日治時期的優美建築躲過了二戰時美軍的轟炸,如今卻 逃不過政府的怪手!」* 讓人不禁想問,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做些什麼 事?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張家興專門委員指出,民國 92 年成立的高雄 市文化局主要沿著三大脈絡演進:一開始是為了「保存歷史文化」而設 立,但同時也注重文化展 演、藝文活動的創辦;後來「設置文化中心 等藝文空間」讓市民與文化可以產生互動;近兩年,配合中央政府的腳 步開始了「活化」文化這條路,希望可以結合整個 城市市民的文化特 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脈絡推進中,由 於資源有限,高雄的文化保存相對顯得不被重視,政府逐漸偏向新興文 化並 且忽略文化保存的舉動,引起了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不滿,並開始 一連串的文化保存運動。位於鹽埕區哈瑪星的廣三保存用地之爭議,是 這股累積已久的能量爆發。

HSC E-Paper

06


聽過「廣三用地」、「新濱老街」嗎? 考察鹽埕區哈瑪星的廣三保存用地,可以發現「新濱老街」自日治 時代就存在。當時的城市規劃還以哈瑪星為市中心火車站的所在位置, 該區因此在日人規劃下成為廣場用地。 老街廓裡的這批築物,可說始於日本的統治,經歷二戰美軍的轟炸 而倖存。當日本人撤退,國民政府來台時,一批台灣居民與來自大陸的 外省人,從日人手中花錢買 下這些房子,開始在這裡經營他們的故事。 由於國民政府繼承日本人的國土規劃,土地類屬為廣場第三類用地,不 屬居民所有。但建築正因不為居民所有,有地上物 不得任意更改的法 規,而得以完善保存。 從文史專家的眼中來看:這個街廓擁有綜合西式與中日風格的歷史 建築,經歷過高雄最完整的朝代替換,並保有當地居民的生活樣貌,呈 現出高雄最原始的歷史風 貌。當地居民與文史社團請過法國建築師來 全部考察過,鑑定當地的建築具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動盪時代的 藝術特色--當代的多元建築風格參雜交融(傳統 日式與歐洲不同國 度的混雜風格),且所有建築的主結構都還保存完善,全部可以簡單復 原修復。因此,廣三從現今的眼光來看,是難得一見的歷史群落。 不只是居住正義,更是文化資產 在這塊廣三用地上的「新濱老街」,目前情形又如何呢? 居民不擁有土地,只擁有地上產權,因此政府似乎有權力徵收。但 事實上,居民雖不擁有土地,但長年以來按時對政府繳租繳稅、仍是合 法居住。2012 年初政府 在沒有與在地住民提前溝通的狀況之下,以一 張公告限定居民要在三個月內搬遷,目的是因為李喬如議員希望可以將 該地鏟平興建停車場。不僅突如其來,此等拆遷 理由更遭受質疑。居 民(包括非廣三用地的其它哈瑪星居民)認為廣三歷史建築群附近已經 HSC E-Paper

07


有新建的廣大停車空間,為何還要拆屋改停車場?唯一可能,是為了更 多 前往旗津與西子灣的陸客遊覽車停靠。但陸客大團進、大團出,這 幾年的經驗是並不會在哈瑪星消費,對當地沒有太多實質益處,反而帶 來壅塞的人潮與交通。有人 因此擔心,政府其實只是想拆老屋把居民 趕走,再讓財團進駐經營、從中獲利。而讓財團獲利並不符合憲法規定 的必要、合法拆遷理由,因此拆遷政策似乎已損及居 民權益。不過文 史工作者認為更嚴重的是,這次拆遷造成對高雄歷史文化的嚴重破壞。 因此事件爆發後,一群關心高雄文化的文史工作者便組織「打狗文史再 興會社」決定要替這些無辜年邁的居民、為這條充滿歷史記憶的老街廓 與政府抗衡。

挺身捍衛「哈瑪星廣三老屋」行動。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高雄/打狗文化,誰說了算?行南訪文史工作者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文化保存之議,官方與民間以及利益團體之間的衝突案例並不少見。 作為仲裁的政府,對於在地文史工作者與民眾的聲音聽到了多少?又有 什麼樣的回應?行南這次 採訪,提出五項問題,訪問文史工作者並將 其說法陳報給市政府,希望瞭解市政府的回應。下面的訪談實錄將呈現 兩者對高雄市整體文化與文化保存爭議的觀點:

HSC E-Paper

08


1、 甚麼才是重要的文化? 歷史文化 vs.新穎有活力的文化 行南採訪團隊(以下簡稱行南):高雄市文化發展的方向為何?目前政 府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想要帶來怎樣的城市意象? 在地文化工作者─姚銘偉(以下簡稱姚):「高雄市文化局沒有具體且 有深度的文化政策。高雄市潛在的文化資產很多,但政府沒有進行總清 點,瀕臨毀壞,文化更 沒有保存,以為譁眾取寵的娛樂方式就是文化。 多以經濟為主要考量,再處理文化這一部份,忽略文化的本質與文資保 存的重要性。」 高雄市政府文資處主任─林尚瑛(以下簡稱林):「城市性格的形塑很 多面向,文化也有很多現象,應是兼容並蓄的,流行大眾文化也是一種 文化,不應該侷限在某 一種型式。文化也不是政府說了算,是人民生 活共同陳述出來的,像是目前高雄市文化局在文化推廣上最被看見的是 駁二藝術特區,是屬於年輕人的文化。政府也很 樂見年輕人的參與, 所以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只能側重一方。而文資保存一直持續在進行, 只是沒那麼全面,這需要很多人共同參與,目前在文資保存這部分,資 金都運用在修復上,成果很難被發現,需要長時間。當然我們也有檢討 成果,希望將來文資保存可以結合民間力量,轉為更符合市民需求的文 化保存型態。」 我們可以看出,以文史工作者的觀點來看,認為高雄市政府忽略文 資保存的重要性,並指出流行文化並不能呈現出高雄市整體的文化風貌, 呼籲政府正視文資 保存的問題,並擬定完整的計畫加以改進,找回高 雄的歷史文化;而以政府的立場說明,一個城市文化是由人民生活互動 而出的,歷史文化與流行文化都是代表高雄 的一部分,高雄其實正在 轉型,希望能往更新穎、活化的文化發展前進。

HSC E-Paper

09


2、 文化保存意義為何? 歷史塑造民族認同 vs 經濟效益 行南:文化保存除了可以帶動觀光、保存歷史記憶,它真正的意義到底 是什麼? 姚:「文化資產的保存並非只為了觀光,是為了向後代子孫負責,是民 族記憶的傳承。塑造民族性要從古蹟保存中培養,現在年輕人對國家沒 有認同,對公共事務不關心是沒有好的歷史教育,對歷史不了解,缺少 看過去的鏡子,而古蹟就是最好的教材。政府應致力於培養人民擁有史 觀,把台灣世世代代的民族性定下來,找出 (台灣文化的)主體性。 然而目前的高雄文化不管是有發展、沒發展,甚至有採取保存動作的文 史都是以『觀光效益』做為評斷依據,並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與角度去 對 待。」 林:「政府從(民國)70 幾年就開始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不只高雄, 全台灣對文化資產都很關心,這是個永續的工作,跟(辦)活動不一樣。 在台灣對於文資的保 存定義、方法、產權等會有很多不同聲音,而公 部門是個表率,文資法也給予(市政府)武器,政府單位也希望強力介 入文資中進行保存的動作。(但)我們並不否 認會以經濟考量作為文 化發展其中的一個評估。以政府的角度來看,花的錢都是大家的,成果 需要被檢視的,需要提出效益報告。『觀光效益』它是一種被看見的形 式。」 可以發現,文史工作者著眼在人們的歷史認同與文化認同,認為文化保 存目的,是讓後代子孫能夠經由這些保存親眼了解甚至親身體驗這些歷 史,進而保有民族性。搶救古建築物是最底線的呼籲,希望政府可以去 釐清文化保存的地位,了解它真正的意義與內涵。相對的,文資處對於 文化保存的意義所提不多,只申明他們有持續在修復文化資產,甚至希 望公部門本身也能成為表率,並注重帶動文資保存的經濟效益,讓人民 都可以認同文資保存並共同實施。 HSC E-Paper

10


3、 保存樣貌? 常民於其中的活古蹟 vs.依法政府徵收接管 行南:高雄市文化資產保存現況為何? 姚:「我認為高雄市政府目前沒有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只有觀光經濟政 策。換句話說,政府並沒有深入去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真正的意義,只用 觀光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這一部分。舉例來說,台灣有很多『假』古蹟、 『假』老街,很多老街都是把原始的東西全部拆除再重新建造,這些都 是死物。因為在文化的保存上『人』才是最重 要的靈魂,沒了人的房 子,就是一個死掉的東西,是沒有靈魂的軀殼。以廣三來說,希望可以 留下居民,是為了保存更完整的哈瑪星風貌,讓建築歷史更有靈魂。如 此富含歷史文化的地區,一棵樹也含有很多故事,保存的主要目的,若 緊扣住不是觀光而是留下原始面貌的原則,自然不會硬要把人趕走,然 後進駐財團重新包裝。 只留房子不留居民並不算真正的文化保存。」 林:「目前高雄的文資保存還在著重修復的階段,以古蹟保存的先後排 序來說,會以擁有『共同記憶』公共建築為先,在這方面文史團體因焦 點放在常民生活的部 分,跟目前政府的目標就會有所差異。政府在文 資保存方面最大的挑戰即如何再利用,因每個文化資產都有不同的面向 要考量,必須全面多方評估再進行資源挹注, 無法公式化。在廣三議 題上,公部門要先考慮『法』。它本是公有土地,文化局認同廣三可被 保存,但它畢竟是公共設施,會採取徵收機制並作補償。政府也有認知 到人才是整個文資保存的核心,但考慮到整體公平性,需要有一個準則 立標。希望可以透過這次的議題設計一個機制,以後也可被沿用,目前 也正在著手這一部 分。」 這裡,文史工作者繼續強調文化保存並非只是保有建築,其原意也非為 了觀光,如果用經濟的眼光去看待文化保存便會偏了方向,無法達到成 效。而廣三的議 題也是如此,希望不只是把建築物留下,而是盡可能 留住這棟建築物的靈魂。最成功的文化保存是將原始的風貌保存下來, 包括建築物裡面的人與生活記憶。 HSC E-Paper

11


而文資處則重申考量多方民意,做為仲裁者,最優先仍是依法行事。廣 三依法是公共用地,理應徵收補償,再來思考如何保存。另外,政府也 比較偏重保存不 具爭議的「共同記憶」公共建築,而非文史團體會重 視的常民文化。但政府認同文史團體強調的「人」在文資保存中的重要 性,市府某種程度也期許藉由這次的廣三 新濱老街事件立下一個新的 保存機制的典範。

哈瑪星新濱老街,廣三廣場(紫色區塊)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挺身捍衛「哈瑪星廣三老屋」行動。新濱老街居民。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4、 保存手段? 重視歷史價值強制介入 vs.民主法治中「人的凝視」 行南:文化資產可能是公共產物也可能是私人財產,政府在這一方面採 取怎樣不同的保存方案? HSC E-Paper

12


姚:「很多文化資產是民宅,無法獲得保存是因為公權力沒有立法可以 介入,而居民也沒有文化保存意識,這是因為政府帶來錯誤的政策與教 育。舉例高雄阿蓮的吳氏古厝,當時在地居民跟政府撨不攏古厝維修費 用,因為政府只看到價格並沒看到其價值。」 林:「目前是有法律可以介入的,而且是強制法--文資法。但在私有 財部分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件事,私有權人怕權益被侷限(不能自由處 理還要自己花錢修繕)就會趕快拆,如果要讓大家理解為何要保存及保 存的重要性,法應該是最後的武器。例如高雄的李氏祖厝所有權人很多, 但卻沒有共識。政府不願意用文資法去處理,就是認知到『人』的凝視, 如果連李家的人都不認同李 氏祖厝,市民該如何去認同?因此,目前 在文資保存這一方面,政府選擇做適當的介入,有很多時候不敢公布列 為古蹟的民宅,怕一告知就引起強拆風潮,除非該文 化資產是在非常 有急迫的條件下,才會用文資法去箝制並且協助(非補助)私有權人。」 文史工作者認為政府目前沒有適當的法律可以介入私人產物的保存,所 以無法達到整體文化保存的成效;文資處則表示,目前有文資法可以強 制人民對被評估 具保存價值的建築物進行修復,並且要依一定的規格 進行修繕。但文資處認為強制的法不僅可能帶來更快速的破壞,且仍忽 略不同所有權人利益的人性觀點;希望可 以柔性勸說,且取得所有權 人的認同,教育人民文資保存的重要性,讓文化資產保存具有尊重所有 權人的民主法治基礎,而非強制執行。 5、 共識取得:民間、政府、文史團體開會溝通 vs.政府發包公信學術 單位評估 行南:希望身為裁策者的政府可以有什麼改善? 姚:「希望政府可以跟文史團體保持暢通溝通管道。譬如,每年制訂新 年度的文化政策時,文化局、都發局跟文史團體可以一同開會溝通,讓 文史團體可以參與政策 的制定,才不會又發生像廣三這樣都發局、文 HSC E-Paper

13


化局互踢皮球的狀態,使保存問題曖昧不明。畢竟在地文化者才最清楚 該文化所需為何。」 林:「由於政府強調程序、法治面,委託作計劃或欲作為參考資料時, 對象必須具有公信力,偏好學術單位是因為學校體制會幫忙管束,但相 對地,民間團體可被掌控度就較低。以廣三的現況來說,政府目前有委 託高雄大學的陳啟仁老師協助做建築部分的研究及調查,且考量到哈瑪 星的價值在於內涵,也有要求做歷史發展的研究,考慮誰是真的需要被 留下的,有幫助的,這部分就會參考在地文史團體的意見,期限設立為 一年,之後再做後續討論。」 最後,如何取得最終決議是否保存的共識,文史工作者與政府也有 很不同的看法。前者希望與政府建立一個具法律效力的定期溝通管道, 並在做文資保存決策 時可以納入在地文史工作團體的意見,除了可以 表達人民的聲音,也可以成為都發局與文化局之間平衡的橋梁,發展出 更貼近該文化保存議題的政策;但政府卻認為 以目前廣三的議題來說, 並不適合讓類似「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等公信力低、「不易掌控」的民 間團體成為決策的要角。雖然政府聲稱他們會虛心傾聽民間意見,但 政 府仍認為應依賴政府外包的、有公信力的學術單位來進行考察與評估, 提供建議與做法。 各說各話?共識可能在哪? 由上述五個問題整理可以發現,在很多對文化發展與文資保存認知上, 在地 文史工作者與政府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溝通不夠暢通,常民跟 政府之間仍存在著鴻溝。在處理方法、優先順序與價值上無法達成共識。 唯一的共識是,雙方都同意 文化保存不應該只是將歷史建築變成一座 「死」的博物館,而是以更活化的態度,讓人與文化資產共存,保留住 最原始的歷史記憶,讓建築變成一座歷史活教材,並 且維持居民原有 的生活方式與居住權。 HSC E-Paper

14


多數人應能同意,文化是全民一同塑造的,文化保存是為了活著的人 而存在。政府重視活化的新興文化並不需一味非議,但作為人,正確認 識與接納歷史所給予活著 的人的價值感與意義,更讓人與人之間有更 深厚的連帶。當經費有限時,政府應適度調整政策,積極以身作則,提 供正確的保存意識,從公共資產開始,致力於活化 文化保存的模式。 而思考保存的可能性時,政府如果一味死守過去法律條文,不為新的可 能性與創意適當立法,民間活力與智慧很難進入政府體制。政府確實應 該給 予更暢通、公開、公平且民主參與的溝通管道。 目前,政府因考量到自身的公平角色問題,無法立即改變長期以來 對文資保存的政策,但透過這次的廣三議題,相信政府已清楚聽到在地 人民的訴求,並也同意對文 化保存的看法。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政 府、文史團體、在地人民能三方齊力,更貼近居住權益與民心,重新思 考文化的內涵是否應該重視古老文化,以及保存的可 能性。我們希望 保有政府柔性民主法治的「人的凝視」,但也有市民及文史專家參與的 空間。高雄歷史認同的文化保存將如何發展邁進?讓我們共同關注與期 待。 行南傳真: 居民的新聲?新濱老街,溫暖的老住民 現在新濱老街廓裡還有十幾戶居民,多從日治後期的日人手中買下 現在的住屋,在此生活超過半個世紀。面臨房子隨時會被拆的風險以及 改建管制,居民一直不敢重建屋瓦,也因此難得的保存了日治時期日式 木建築,與當時融合各種建築風格的石建築的原始風貌。 踩踏在小巷弄中,記者們還沒決定敲門詢問哪間古色古香的房子, 就已經引來住戶阿姨們的輕聲關心:「你們需要幫忙嗎?」

HSC E-Paper

15


住在街廓裡原為日本時代鉅商的佐佐木商店的郭小姐,因老街拆遷與 文化保存議題而投入新濱老街口述歷史。她表示,透過口述歷史的整理, 鄰居之間的情感更緊密 了。口述歷史的過程使居民找回塵封已久的歷 史記憶。誰家的某某以前跟誰是同班同學、誰家的媳婦因為難相處,婆 婆得到鄰居的安慰、誰家的大臉盆曾經被誰拿走……。歷史的重新傳頌 與保存紀錄,開始讓這些居民有了「根」的歸屬感。

訪問新濱老街居民─郭小姐。於她家(原為佐佐木商店)。

另一位我們隨機敲門詢問的新濱老街居民也表示:「希望在保存之 後,可以讓我們繼續在這裡住,實在是住久了,搬走很不慣。」他說他 很願意讓經過的客人可以繼續欣賞在地的原始風貌,樂意分享他們在哈 瑪星新濱老街的各種故事。 公寓咖啡小簡介 座落高雄市中心最熱鬧的中央公園地帶,卻隱身在人煙稀少的巷弄之間, 公寓咖啡陪仁義街的居民度過十一年的歲月。開業者原為一名室內設計 師,為了夢想而開, 後由當時的常客 Dennis 接手。公寓咖啡堅持每個 月整理菜單,為客人增添新飲品或料理。店裡販賣的義大利麵也堅持使 HSC E-Paper

16


用原料製作,不賣方便的調理包,這樣 的用心就是希望帶給客人最真 誠的服務。

公寓咖啡店內

本文轉載自《行南》季刊 原文網址:http://praxisinsouth.blogspot.tw/2012/07/blog-post_6192.html

HSC E-Paper

17


生活花絮:韋伯,常識顛覆者。 撰文

/

2013 年經典閱讀營社會學

許銘心同學

資本主義「精神」從何而來?什麼樣的因素曾經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在歷史長流中型塑當今影響我們至深的資本主義?當我在閱讀前試著思 考這個問題時,腦袋中閃過若干個可能因素和因果關係鏈,卻沒有一個 和宗教沾上邊。在我眼中宗教似乎就代表對欲望的節制、人性品德的要 求,就算和資本主義不是對立的關係,也該是社會中互不相識的兩位陌 路人才對。而韋伯這本著作,打從標題就開始顛覆我的想法,讓我暫時 放下對龐大註釋的恐懼,對這本書論證的過程產生好奇心。 剛開始看這本書時,理解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韋伯的 ideal type 和方法論的個體主義研究方法。Ideal type 是從各種複雜的事物中,篩 選研究需要的訊息和事例,藉此呈現一條推論完整的邏輯脈絡;方法論 的個體主義則是將社會的現象看做個體的人類行為和互動,重視個人的 呈現大於集體,藉此解讀、研究社會現象和變革。面對 ideal type 和方 法論的個體主義,我一開始不太能理解,認為應該要將所有的可能因素 一一列出,分析統計每個因素在資本主義精神生成過程中,所佔的比例 跟機率(方法論的集體主義)。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慢慢的理解問題的設定,基本上一定程度 的決定了研究的方法傾向個體主義或是集體主義。方法論的集體主義有 時看起來或許較為明確,在這種大範圍又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卻難以做 通盤性透徹的研究;相反的,ideal type 和方法論的個體主義雖然只篩 選論證時必要的資訊、將其他可能影響因素略之不提,卻可以在本書的 議題設定下做出更完整的論證。更重要的體會是,在面對社會科學的研 究時,必須先了解社會科學的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有時只能看 挖得多深,而不能像自然科學研究一樣追求絕對是非對錯或數據證明。 HSC E-Paper

18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因為以上的研究方法招制了 不少批評,但對我來說,雖然書中的研究方法有點陌生、甚至是第一次 接觸到,卻有其過人之處。韋伯援引許多事例來論證或反駁他人的質疑 聲浪,其中許多例子不只舉得非常漂亮、也大大顛覆我自己的思維模式, 讓我更加相信整個論證過程的合理性。這些漂亮的事例也成為我閱讀過 程中最享受、喜愛的一部分,特別是關於宗教信仰與社會階層,以及解 釋資本主義精神這兩個部分的事例。

宗教信仰與社會階層一章中,韋伯致力於說明宗教選擇和經濟現象 之間的因果關係,說明的過程中出現許多質疑的聲浪,韋伯因此舉出許 多有力的論證(當然,加上冗長的註釋)來加以反駁,而這些反駁便成為 閱讀這章時的亮點。 韋伯以實例破題,從數據說明近代經濟裡,基督新教徒於資本擁有 與領導地位上佔了較重的分量。然而,此種現象決不是來自於財產繼承, 從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選擇的教育種類和職業、以及兩者在其中所佔的百 分比來看,此種因果關係無疑是來自於教育的精神特性。特別是經由故 鄉與家庭環境宗教氣氛所制約的教育方向,決定了不同宗教的職業選 擇。 另外,一般認為處在支配/被支配階層、和多數者/少數者的差異, 會造成弱勢者被排除於政治上的有力地位,特別強力的被驅往營利的生 活軌道上(例如:猶太人)。然而在德國天主教徒身上,不管所處時代、地 點,都和基督新教徒相反,並沒有顯現出什麼特別的經濟發展。從這個 反駁例子來看,不管是做為支配階層與否、也不論是否為多數少數族群, 基督新教都是處在走向經濟理性的傾向,而天主教徒無論時空環境都看 不到此種傾向。因此,這種不同的生活精神,必須從宗教內在的本質來 探索,而不是只關注於特定時空外在的歷史、政治情況。 HSC E-Paper

19


緊接在後,韋伯試著探討宗教信仰何以導致前述兩種不同的態度傾 向。普遍性常識認為,天主教的禁慾特色,必然導致教徒對於現世財貨 的缺乏興趣。然而,針對天主教禁慾特色的說法,韋伯以英國與美國等 地的清教徒、法國的喀爾文教徒,同樣具有超塵出世的禁慾特色,做了 漂亮的反擊。並提出超塵出世、禁慾與宗教虔信,和資本主義營利生活 的參與,兩者的對立反而有種內在的親和性。短短幾段敘述,三次打破 我對於禁慾特色和資本主義的常識性概念,並提出讓人信服的新的論證 與概念。

在資本主義的"精神"此章一開頭,韋伯便表明「終極的概念掌握 並不在於研究的開端,而必定是在研究的結尾」,因此,韋伯在探討此 精神的過程中舉了許多例子,試圖從中捕捉資本主義的精神。其中最讓 我為之驚嘆的分別是:Benjamin Franklin 的座右銘、論件計酬、以及 田園牧歌。 韋伯一開始切入的例子為 Benjamin Franklin 的座右銘,這些座右 銘包含資本主義精神的重要內涵,同時具有和宗教無直接關係的好處。 「時間就是金錢」、「信用就是金錢」、「金錢具有孳生繁延性」….. 等座右銘在無預設前提的情形下,引出了目的理性、個人義務、和帶有 倫理色彩的生活準則。更重要的是,印證了資本主義中,精神先於形式 的概念。 韋伯藉由論件計酬的例子,帶出資本主義精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當其他因素不變、價格上升時,會連帶引發供給 量的上升;但在論件計酬的例子裡卻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在傳統主義 的想法中,金錢足夠就好,面對單件報酬的提升,會以追求總報酬不變 做為前提,降低原先的工作量;相反的,在資本主義精神存在時,才可 以達到提高單件報酬以增加工作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見,當心態不變、 亦即資本主義精神尚未出現前,外在的手段對於資本主義的形成是沒有HSC E-Paper

20


用的。只有經過長年累月教育、把勞動當作絕對的目的本身──天職, 才可以破除「多付到薪資上的,必使利潤受相應減損」、「低薪資是有 績效的」等迷思。 另外,從19世紀中葉,貨裝批發商的生活變化來看,也可以一窺 資本主義精神的面貌。當時田園牧歌的生活場景,有資本主義組織形式 (例如:貨裝批發商、農民、資本運轉、簿記……等),卻屬於傳統主 義的經濟(競爭者彼此間關係相對融洽、收入還可以甚至有時尚可累積 小財富、在小酒館裡痛飲、閒適舒緩的生活步調……等)。直到有集中 經營、機械織造等強化監督控制的改變措施出現時,近代資本主義的精 神才真正灌注了進來,解釋了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原動力為何的問題。 如果資本主義是來自於貪財,那不會突然蓬勃發展於17-19世 紀的西方社會中,必定是來自於某種"精神狀態"。透過以上擷取的三 個例子,韋伯完整捕捉了此種"精神狀態",用漂亮的事例論證,讓我 深切體會:凡是資本主義覺醒並且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它便會自行籌措 所需貨幣額來做為運作的手段,但反之,資金卻不能創造資本主義精神。 看完了韋伯的經典之作,姑且不論對於資本主義的看法有沒有改觀, 閱讀的過程中,我確實在關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上獲得了不少收穫, 並打破許多閱讀前所陷入的 common sense 常識性錯誤。以初次閱讀 這本經典之作的角度而言,算是不虛此行了。

HSC E-Paper

21


營隊最新消息 第十四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即將公告口試名單囉! 第十四屆高中生人社營將於 2014 年 7 月 2 日至 7 月 15 日舉辦. 營隊時程表: 1 月 20 日~2 月 14 日

1/20 開放報名至 2/14 截止(郵戳為憑)

3 月 17 日

公布口試名單並寄發通知

3 月 29 日

口試甄選(口試地點: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4 月 14 日

公布錄取名單並寄發通知

5 月 5 日~5 月 23 日 6 月 3 日 7 月 2 日~7 月 15 日

5/5 開放報名課程旁聽至 5/23 截止 公布分組名單及營隊注意事項 營隊活動

第十四屆人社營隊最新資訊請見網址:http://sociology.ntu.edu.tw/~hsc/

感謝歷屆的學員們配合追蹤問卷訪查, 今年懇請第五屆與第八屆學員們協助配合訪員進行問卷訪查.

HSC E-Paper

22


電子報每月最後一日截稿,隔月 15 日出刊;字數 500 字以上為原則,符號全形,並附上 相關照片或圖片至少一張。投稿及任何格式、內容問題請洽:hscclub2005@gmail.com。 聯絡方式 國科會「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經 典閱讀) 」計畫辦公室 Tel:02-3366-1265 Fax:02-2363-9987 E-mail:hscclub2005@gmail.com Add: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與社工館 420 室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