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yearbook_HSU TING KAI

Page 1

2

0

1

5

實 習 / 工 作 營 / 其 他 / 學 習 計 畫

H s u

Tin g

Ka i

/ / /



在高中時,曾經有位老師這麼說過:「你們一定能更深入 理解社會 ,我們學校身處繁雜的夜市內,一中街上的街友, 攤商的人生百態,都成為你們未來的養分。」


帶著這句話,我進入了淡江建築。

原以為是一個單純的學科,沒想到學了 越 多 ,了 解 越 多 ,發 覺 建 築 不 僅 僅 是 建 築 。 除 了 美 學、 機 能、 結 構, 更 牽 涉 了 社 會、 心 理、 權 力 和 政 治, 而 這 個 部 分 卻 鮮 少 在 學 校 中 被 重 視, 設 計 課 的 操 作 過 程 也 從 來 沒 有 一 個 實 際 的 使 用 者 ,一 切 都 只 是 假 設 , 也 不 曾 被 驗 證, 我 們 有 100% 的 理 想 性、 100% 的 美 學 顛 覆、100% 的 空 間 想 像, 卻只有不到 1% 的現實考慮,設計的生成也 大部分淪為建築師內心的黑箱作業。

直到了大四,對於設計方法的熟稔後, 漸 漸 有 餘 裕 將 對 於 社 會 的 關 心 融 入 設 計, 倒 不 是 什 麼 多 偉 大 的 想 法, 設 計 本 應 就 是 和 社 會 密 切 相 關 的 藝 術, 是 一 門 在 理 想 與 現實間碰撞和溝通的專業。




中 國 實 習

2 0 1 4

/ 日 本 工 作 營 / 兩 岸 工 作 營 / 大 橋 頭 社 區 規 劃 / 港 墘 社 區 營 造 / 溪 州 部 落 設 計

2 0 1 5


中國 暑

四 川 省 , 成 都 市 常 民 建 築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謝 英 俊 建 築 師 事 務 所


2 0 1 4 . 6 . 2 9 / 2 0 1 4 . 8 . 1 9



2014 年的暑假,透過系上的安排我來到謝英俊建築師在四川的建築實 踐場域。在這裡,我們不只在電腦上畫圖更進出工地和工廠,實際的了解 建築的製造和誕生,也參與了居民真實的生活和自力造屋的過程。


2008 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六年過去了,重建的腳步依然緩慢,深山與 農村總是被遺忘的一邊,農民們期盼的新房還在官員們的觥籌之間談著。



仍然遺留著使用木材和泥土、瓦片建造的古厝,雖說材料和工法依舊還 在,但農民們多半不願意再修,一來是對於磚房等於進步的想像,二來政 府只針對新建房屋進行補助。中國傳統建築的美感與技藝傳承至此斷裂。




謝 英 俊 建 築 師, 對 於 建 築 與 居 住 者 的 斷 裂 情 形, 在 當 年 台 灣 921 震後重建中提出了他的想法,也獲得了驗證。當我們能透過自 身的雙手建造自己的家時,建築彷彿從此不再是純然的構造物,情 感的投射使得家更為緊密。 輕鋼構造建材重量輕,容易搬運、組裝簡易,農民們只需要一 只扳手就能蓋起一棟房子,更能透過換工凝聚社區意識。



輕鋼架住宅的型態在來回的驗證中不斷演進,在工廠中,我們測試關於建 築 性 能 的 實 驗 ,因 地 制 宜 的 牆 體 材 料 、房 屋 形 式 和 更 經 濟 快 速 的 構 築 工 法 。





牆體隔熱實驗



當材料旅行到不同的地域時,他們便會以迥異的 面貌呈現。輕鋼架搭建成的樓房對於中國農民們普 遍還是一種太過「前衛」的形式,於是他們用木頭 來包裹結構,鄉愁式的使用瓦片作為屋頂,而不是 更為經濟的金屬浪板,建築的樣貌究竟是現代式的 純然理性又或者是後現代的感性修正 ?





建築的身分與腳色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幾乎可 以在每個層次中被討論,但當安全居住的需求尚未被滿足 時,我們是否需要去追求那些關於建築的哲學性思考呢, 在 中 國 的 大 西 部, 大 多 數 的 地 方 仍 舊 處 在 相 對 落 後 的 狀 態,雖說有少數樣板城市華麗的建設,我們仍然不可忘記 那些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當代中國觀察與旅行





談到當代中國就不免談到文化大革 命, 文 化 作 為 形 成 一 個 人 的 重 要 元 素 之 一 時, 相 當 程 度 的 告 訴 這 個 人 應 該 如 何 生 活、 如 何 應 對、 如 何 談 吐、 如 何 偽 裝。 當 我 們 革 了 文 化 的 命 時, 不 僅 是 抽 掉 了 腦 中 的 思 想, 更 撕 裂 了 社 會, 也 不 是「 路 線 」 的 選 擇 這 麼 簡 單 的 問 題 而 已。 大 量 文 物 遭 到 破 壞 而 無 法 保 存, 許 多 被 推 倒 的 建 築 後 來 也 只 能 所 費 不 貲 的 重 建。 在 中 國 崛 起 的 現 在, 許 多 人 莫 不 是 急 忙 著 尋 找 著 所 謂 的 文 化, 殊 不 知 文 化 並 不 是 已 經 編 纂 好 的 教 條, 是 一 場 共 同 的 論 述 過 程。 在實習的閒暇時間我走訪了四川各地、 上 海、 蘇 州、 香 港, 試 著 用 我 的 身 體 去理解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國度。



知美術館 隈研吾 四川省 成都市 新津鎮




蘇州火車站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江蘇省 蘇州市


餐廳 ( 垃圾集中站改建 ) 同濟大學設計院 江蘇省 蘇州市 平江路步行街



四川省 成都市 街景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劉家琨 四川省 成都市



中國,一個充滿斷裂之地,在建築方面,可以看到許多的建築師都汲汲 營營的表現出自身對於中國文化的詮釋與理解,其中包含著表象的、內在 的、模仿的、哲學的、材料的各種不同的積極嘗試,在直覺的美學上幾乎 可以輕易的分出孰優孰劣,但一如前文所說,文化是一種共同的論述,建 築自然也是,中國既有千年古城,亦有如上海的新興城市,城市的成形是 一種多重疊加 (palimpsest) 的過程,記憶與文化油然而生,斷裂與融合 僅只是中國的一體兩面。




日本 國

東 京 都 , 池 袋 日 本 女 子 大 學 武 庫 川 女 子 大 學 淡 江 大 學 逢 甲 大 學 天 津 大 學 西 安 建 築 科 技 大 學


2 0 1 4 . 8 . 2 4 / 2 0 1 4 . 9 . 0 4



為期兩個禮拜的國際交流活動,此次的討論主 題針對日本當代的居住問題,探討都市中的密集 住宅和東京衛星城鎮的居住型態與高齡化議題。

日本與歐洲有著巨大的不同,日本老年人口許 多仍在工作,且自動化設施遍布,加上穩定的社 會保障,老年人也可以簡單的獨自生活。然而會 因為寂寞而造成自殺率居高不下,同時年輕人的 薪資下降或沒有工作,因為老的不退新的補不上 來。因此也只是把問題給延後,也無法解決面臨 慢性種族滅絕的問題,另外,日本也因此面臨中 老人比年輕人有活力的問題。



基地位於千葉縣的住宅區,作為東京的衛星城鎮和農產品生產地,白天時 猶如死城,一塵不染的街道和保守的住宅都彷彿被抽離靈魂,馬路上沒有 車、沒有行人,迥異於我們生活經驗。





作為一個高齡集合住宅,高齡者的住房也不再是以年齡層與性別區分, 我們注重關於族群的互動和融合,當一群高齡者群聚時,活力想必不如年 輕人,然而,我們將此一集合住宅融合社區開放空間的概念,將公共空間 與社區共享,引入外界的活動。


以簇群的概念將活動的共享空間再細碎化,擁有相似興趣的住戶便可以 群居,也透過公共空間的層級劃分,提高簇群之間的互動,使得高齡住宅 中充滿活力。













台灣 國

新 北 市 , 淡 水 淡 江 大 學 成 功 大 學 中 原 大 學 逢 甲 大 學 文 化 大 學 聯 合 大 學 銘 傳 大 學 台 灣 科 技 大 學 華 中 科 技 大 學 昆 明 理 工 大 學 浙 江 大 學 合 肥 工 業 大 學 武 漢 大 學 華 南 理 工 大 學 華 僑 大 學 濟 南 大 學


2 0 1 4 . 1 1 . 2 9 / 2 0 1 4 . 1 2 . 0 6












台北

社 區 規 劃 與 營 造 大 同 區 , 大 橋 頭 淡 江 建 築 大 四 設 計 指 導 老 師

劉 欣 蓉


2 0 1 4 . 9 . 1 5 / 2 0 1 5 . 2 . 1 3


大橋頭

淡水河流域早期的精華地,在流域的東岸是所謂台北 「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從清代、日治以來, 這三個聚落的發展,先後有序,而且各有其成長背景, 也各有獨特的街市性格。

台北大橋的起端,在大橋町,俗稱「大橋頭」,是大 龍峒與大稻埕的分界點。大橋頭之北的大龍峒和之南的 大稻埕在日治時代的「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形成台 灣人的商圈後,大橋頭的北面,發展停滯,而大橋頭的 南面,進步迅速,形成了「島都」台北市的商業重鎮。

台北大橋兩岸更形成了「台灣南北」的對比;大橋的 西岸三重埔原是台北市的「後菜園」,而且在日治時代 被視為「洩洪區」,每年颱風季節,淡水河上游急速沖 刷的洪水和海水倒灌,為台北市分擔水量,所以無堤防 之設;五○年代,台灣經濟逐漸轉型,輕工業興起,從 事「加工」人口日增,農業生產乃呈疲態,大量「中南 部移民」湧向台北、尋找工作、覓尋機會,這些來自台 灣「中南部和東部外勞」的心聲最好寫照,




在城市的發展迅速的發展下,台北市重心東移,老舊的西區就此成了翻 不了身的地區,尤其是作為勞工居住集中地的大橋頭地區,既沒有如南端 迪化街的乾貨交易商業活動支撐,殘存的老屋多半不如迪化街上大戶人家 的店舖般的高檔用料、華麗裝飾,經過了歲月的摧殘多半不堪使用,再加 上此地屬於一個島內移民的勞力住宅區,屋主來來去去,有能力搬遷的人 不 是 搬 往 台 北 市 的 新 建 住 宅 大 樓 ,就 是 衣 錦 還 鄉 ,人 去 樓 空 的 大 橋 頭 地 區 , 另 外 一 個 充 滿 破 舊 房 子 的 主 要 原 因 即 是 產 權 複 雜 ,透 過 不 斷 的 繼 承 、分 割 , 一塊土地的共同持有人可能高達 50 人以上,區域內的計畫道路也因產權 複雜而並未開闢完全,也造成都市更新的困難。



也因為計畫道路開設的不完全,以至於大橋頭有許多歷史紋理得以保 留,許多路徑甚至可以在台灣堡圖中指認出來,在彎曲的細小路徑中,也 存在著很多有趣的都市空間。



在少子化的浪潮之下,這裡既缺乏工作機會,相對具有勞動力的市民就 不會選擇居住在這個區域,沒有一般家庭代表著兒童比例偏低,鄰近的國 小也面臨著併校的危機。


依著延平北路上分布的延三夜市,從早期在台北大橋下的市場搬遷過 來,作為提供勞工三餐的攤販如今變成老台北的味道,保留許多米食的料 理,也是大橋頭區域較為熱絡的經濟活動。




當大橋頭成為相對較為「破敗」的地區後,相對的生活成本較低,也就 聚集了許多獨居高齡者,他們有些是早期的島內移民,有些是後來因為居 住成本較低而來,普遍獨居高齡者們都居住在品質相當差的隔間套房。



為了積極的打入社區,我們選定了一個閒置的老屋作為接下來都市 再生的基地,做為後續課程重要的工作地點,另外也在社區內舉辦了 許多相關活動。









與社區耆老訪談





與淡江大傳系畢業製作的合作,我們透過影像的紀錄,採訪更多關於在 地的城市故事和生活樣貌。也讓社區居民覺得氣氛更為活絡。



活動一 社區繪畫課





透過簡單的繪畫過程,鼓勵社區內 的 長 者 走 出 家 門, 並 藉 此 增 加 長 者 的 自信心,建立社區的情感。





活動二 弟子來攝影

紀錄片導演王耿瑜在深入了解北大同區之後,也愛上了這 個社區獨特的生活型態和懷舊風格,於是她舉辦了「攝影接 龍」的活動,讓社區小學—大橋頭國小的小朋友們藉由弟子 規來當做劇本,自己導齣戲並且學習如何拍片。透過這個活 動,小朋友們不但可以了解到拍攝影片的流程,也能感受到 一部完美作品的背後需要付出許多的努力。





活動三 彩繪黃椅子

老人家們群聚在街角聊天是大橋頭獨特的風景,隨手 拿把椅子三三兩兩便在巷子旁話家常,於是我們發想了這 個「 畫 椅 子 」的 活 動 ,藉 由 社 區 小 朋 友 們 的 手 來 彩 繪 椅 子 , 再把彩繪好的椅子放在閒置空間中,讓阿公阿媽可以坐在 椅子上閒聊,形成一個友善的戶外開放空間。






活動四 美味不設限

國順里內有不少新移民的媽媽,所以邀請她們製作好吃的家鄉 菜,讓大家可以邊品嘗美食邊認識不同文化,並找來了附近的鄉 親父老一同共襄盛舉,前來品嘗異國風味的各種料理。



活動五 天空工作坊

邀 請 社 區 的 居 民 參 加 ,藉 由 模 型 透 過 對 於 家 的 指 認 , 讓居民們敘述附近房子的狀況,例如是自住 / 出租,或 是有無被建商收購等等,對接下來要進行的都市再生計 畫更有安排的依據。








活動六 圖釘我的家

這次的活動是邀請社區居民們在手繪的地圖上標示出自己喜 歡及不喜歡地區,並且在小旗子上寫上名字來標示出自己的家在 哪裡,透過這個活動也讓我們對於居民的想法更加理解,並進一 步思考如何站在居民的立場去改善社區內的各個空間。



活動七 巷左巷右做燈籠

我們邀請大橋國小的小朋友們一同來製作手工 彩 繪 燈 籠, 在 元 宵 節 的 時 候 燈 籠 將 掛 滿 迪 化 街, 也配合之後「廟前搬戲」的活動布置屬於大橋頭 獨特的「廟前廣場」。





活動八 廟前搬戲

「大橋町之春─社區再生成果交流會」播映了「我家門前微電影 展」的首獎及二獎作品,壓軸是趙自強導演所拍攝的《小島大象》, 是一部以北大同區為主要場景的電影,吸引了許多居民一同前來觀 賞,在這個冷冷的冬夜裡,這個平時總是安靜的巷口今天在燈籠透著 紅光的照應之下,充滿了溫馨的氛圍。








屏東 社

新 園 鄉 , 港 墘 村 大 專 生 洄 游 農 村 計 畫


2 0 1 5 . 7 . 1 2 / 2 0 1 5 . 7 . 1 8




屏東縣新園鄉港墘村,一個 位於屏東平原上平凡無奇的小 農 村, 一 如 台 灣 農 村「 該 有 」 的 問 題 他 通 通 都 有, 少 子 化、 年 輕 人 外 流 、廢 耕 、水 汙 染 . . . , 但正因為它的平凡才更顯得台 灣農村問題的嚴重以及普遍。 港墘村曾在民國 70 年獲得 全 國 最 佳 社 區, 全 國 各 建 築 規 劃科系也曾組隊至港墘村田野 調 查。 時 至 今 日, 港 墘 的 風 貌 改 變 不 大, 完 整 的 三 合 院 雖 然 都 還 安 好, 百 年 老 宅 更 不 在 少 數, 但 多 為 廢 棄 狀 態, 在 人 力 外 流 嚴 重 的 情 況 之 下, 我 們 希 望能透過暑期駐村的期間帶動 鄉 內 社 區 營 造 的 氣 氛, 發 掘 屬 於 農 村 的 美 好, 透 過 系 列 的 活 動為港墘社區推銷、紀錄。









荒廢將近十多年的社區圖書館,我們帶著村內的國中生們一同整理,掃 除地板厚厚的一層灰塵、一本本的擦拭書籍,改造圖書館的空間,希望在 未來能成為港墘社區活動中心以及社區教室。









帶著村內的小朋友們認識自己 的 家 鄉, 並 根 據 大 家 的 討 論 一 起來完成屬於社區的地圖彩繪。

駐村活動紀錄影片




檳 榔, 新 園 鄉 的 高 經 濟 價 值 作 物, 在 夏 天 這 個 屬 於檳榔採收季節我們也充當了一天的剪檳榔女工。





採訪社區耆老,紀錄關於港墘的農村記憶。




新北

部 落 重 建 設 計 新 店 區 , 溪 州 部 落 淡 江 建 築 社 區 營 造 服 務 課 指 導 老 師 淡 江 建 築

劉 欣 蓉

臺 大 城 鄉

吳 金 鏞


2 0 1 5 . 8 . 0 3 / 2 0 1 5 . 8 . 2 5



拖了六年,在都市裡的溪州部落終於要搬遷,建「合法」的新房了。


早在約四十年前新店溪旁尚是荒地時,他們便從東部地區 來這邊落腳,依靠著原鄉的人際網絡慢慢的建立了新部落,他 們不僅建立了新的家園,也蓋遍了臺北地區多數的房子 -- 作為 一個建築工人。當年依照著祖先的智慧選定的住房基地,從溪 邊變成了都市計畫圖上的堤外,因此自力搭建的家被政府認定 是違法建物。









從蘇迪勒颱風前便開始設計工作,直到前天才完成,昨天 到部落也是居民第一次看到自家的建築模型,興奮的感覺溢於 言表。颱風時較低窪的幾戶幾乎滅頂,但很快的溪水退去,居 民們熟練的清理淤泥,洪水像是每年都來拜訪的傢伙,偶爾帶 走一些桌椅,偶爾拆了幾片門牆,或許我們原住民習慣了這樣 的無常,也或許是現代都市使人類忘記了對於建築環境的原始 本能。總之每次的颱風都加強部落對新家的渴望。





憑藉著四年的粗淺經 驗,我們想像著部落的未 來生活,每戶每家透過訪 談都做出了屬於自己的 獨特設計,三十四戶即是 三十四種生活樣貌,與鄰 居間的交織更是錯綜複 雜,我期望著與人生的第 一個業主聊聊設計,聊聊 樓上與樓下的關係和趣 味,而他們卻想了解房間 能不能再大,室內空間可 不可以更多。平常愛開玩 笑的阿姨叔叔們難得認 真仔細的聽我說,而平常 身為建築工人與木工師 傅的他們更是有一套自 己的獨到見解,偶爾澆澆 我們冷水。







8/22 這晚,在部落廣場上,部落成員們各自捧著自己未來 的家,詳細地告訴我們該怎麼調整。這一刻,我由衷而深刻 地感受到,建築設計是可以如此貼近它所服務的人們,

這不才是我們這個專業該追求的天職嗎?








學習計畫



自古以來建築設計便為權力服 務,建築之所以迥異於營造,或是說 建造,便是那迷人的設計溝通過程。


時 至 今 日, 高 等 教 育 的 知 識 片 斷 化 (fragmentation)與專業技能工具化使 得不同專業之間的對話困難,建築師淪為建 築開發商權力之下的畫圖匠,我們做為一個 空間專業者竟然只能隔著玻璃看著那實際使 用者,卻無能為力。在分工專業化、土地私 有化、建築商品化的現代社會,看似我們的 權利被保護、對於住宅的選擇權更多,實際 上我們卻被綁架了,建築師無法直接與使用 者對話,使用者甚至失去了話語權,我們被 動的接受,迫於無奈的妥協。如此,我們更 需要懷抱著理想不懼強權去衝撞。



「社會實踐」 「參與式設計」 「社區營造」 三個關於城鄉所的關鍵字。


從台灣空間專業界的改變來看:城鄉所做了一 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把「參與式設計」的概 念帶到台灣的空間專業界,城鄉所是台灣最早開 始 推「 參 與 式 設 計 」, 推「 社 區 營 造 」 的 空 間 專 業系所。這是基於對空間生產者與使用者間關係 的反省而重新去檢視所提出的實踐方法。



在大學期間粗淺的接觸關於空間權力的議題, 大 一 時 的 士 林 文 林 苑 事 件 、大 二 時 的 苗 栗 大 埔 案 、 大三時的太陽花運動,無一不是以激烈的方式與 體制對抗,在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總 是提醒著自己要站在雞蛋的一邊。在劉欣蓉老師 的引導之下參與了大同區的都市規劃議題、溪州 部落的重建設計,在這兩個過程之中,我們直接 的面對居民,將自己擺進居民的腳色與位置,實 際的去理解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在理想與現 實之間來來回回,雖說結果並不會一如參與其他 設計案般的快速呈現,但我相信這是必須透過長 期奮鬥來的,當我們高舉著理想的旗幟走入社會 時總會有人站在對立面,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 看清現實,繼續堅持、繼續批判。


在未來進入城鄉所後,我希望能研讀更多社會相關 的理論,充實大學時期摸著石頭過河的情形,熟悉關於 設計與社會的系統架構,以及研究和分析方法,另外我 對環境心理學也特別感興趣,希望能修習所內的相關課 程,甚至是社會系的專業課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