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家宅—家屋私歷史初探

Page 1

沈孟穎|鄭弘裕|方苡絜|李欣郿|林崇恩 許博鈞|黃煜書|林律汝|林耀華|鄭雯心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109學年(下)建築史專題課程學期成果 Feb. 2021 – Jun. 2021


序言

博士論文開題前,曾讀黃世孟先生 所撰從〈居住履歷探討住宅類型之演變及 規劃設計之課題〉一文,當下就曾揣想人 的一生究竟會經歷多少住宅形式,以及好 奇各住宅形式是否會影響個體家庭生活與 鄰里關係。儘管好奇,但也未認真的思考 過這些課題。這是個奇怪的事情,一個學 習了9年室內設計後又轉向建築史9年的 空間專業者,竟然從未回顧自身的居住經 驗,以及對住宅空間進行檢視,無論如何 都是有些羞愧的事。沒有這樣自覺意識或 許和台灣建築史教育習慣性地「崇外」有 關,我唸過很多大師設計的房子,也念過 很多傳統民居案例,唯獨沒有被導引思考 這些住宅形式早於我出生之前、乃至於學 習室內設計專業之前的住宅類型,究竟這 些住宅形式是如何產生與流行的?又是如 何過時與消失?以及如何影響我的家庭生 活與社會關係。這些問題的答案除了我們 自己,別人無法替代。 這學期建築史專題課,我想改變過 去文史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讀史之外, 更重要是讓同學體會每個人都能著史的潛 力。學中做、做中學永遠是實作學習的不 二法門,我決定以「描繪自己的居住履歷 」為題,讓同學們實際操作著史的過程, 從自己最為熟知的家、社區出發,練習為 自己的家居生活著史。正如黃世孟先生所 文「居住履歷」涉及幾個假設:一是履歷 的完整性與年齡無關,年長者與年少者均 擁有獨自的居住履歷。二是居住履歷並不 完全等同於住宅履歷,住宅若指一般有形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的建築物時,居住的意涵則為更為廣闊的 居家生活相關的周邊都市設施、同居親屬 、意識形態、就業型態等範疇。三是居住 履歷的歷史分期,理論上可依家庭生命週 期的重要時刻,例如:結婚、生子、長子 出生、配偶死亡等時間點劃分。又如職業 改變與居住遷移皆有所影響。然而,居住 履歷究竟該指居住過多久以上的住宅或地 點,才值得列入履歷呢?黃世孟先生認為 關係事件的重要性與時間長短無關,並與 感受到的豐富的居住體驗相關。以及一個 完整的居住履歷調查研究,應以結婚作為 第一次住宅,以後住宅依序填列。以此為 界,大抵是假設結婚後之男女主人對於住 宅的安排,有較大掌控權所致。

本次修課同學堅持到最後,完成所 有要求者約佔總修課人數60%,居住區域 遍佈全台,有都會區、二級工業城市與農 村,大抵來說含括了台灣主流住宅形式( 三合院、透天厝、步登公寓、電梯大厦與 別墅社區),自同學們的描述(與祖父母 同住、雙薪家庭的居住安排、住店混合的 生活節奏)讀者應可讀出似曾相似的居住 故事,甚而也能感受濃厚的時代感,那是 一代人共享的在地記憶。幾位同學的寫作 更是情深意切、真誠分享,讀來令人感動 ,為意外的驚喜。另有3位同學來自香港 ,他們的居住經驗為我們展現全然不同的 超級都會居住形式視野,格外難得。為表 身先士卒,我也嘗試著做了自己的居住履 歷,重新回顧自己44年生命裡自宅對我 的意義。乃至於自萬千世界滄海一栗,放 大來看一個成長於台灣六零年代(1970s )中產階級家庭的女生,不同生命階段居 家生活對於自我認同的形塑與影響,以及 戰後經濟起飛時代住宅環境與家居生活的 縮影。而同學們的住居故事,則展現了千 禧年(2000 s)以後出生的Z世代及他 們的父母(約莫和我同年紀的五六年級生 )的居住經驗,將我的文章與同學們文章 對比來看,大致也可看出台灣住居環境的 世代變化。

筆者以為儘管所能掌控之住宅安排 有限,但童少年的居住經驗影響個體對空 間敏感度甚鉅,往往會影響成年後對於住 家的理解與喜好,似不應設限。就此,我 略略調整黃世孟先生居住履歷定義,請學 生回溯自己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的住家, 只要是自己有記憶、印象深刻的住居,無 論居住長短皆可列入。其次,從較大的住 家所在都市空間尺度出發,先辨認住家周 邊社區特徵與居民特性,再切入自己的住 家內部的佈置與生活方式介紹。最後,再 請同學針對自己特別有感 — 無論是恐懼 的、幸福的乃至於安全的家宅空間,撰寫 與該空間有關的記憶故事,以及反省或是 從旁觀角度分析自己為何有這樣的感受, 對於形塑自我認同的影響是什麼。

02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0

序言|沈孟穎 01

1

居住的拼貼再整合|鄭弘裕 05

2

室內設計師的家宅|方苡絜 33

3

不起眼但格外溫馨七口之家|李欣郿 37

4

伴我成長的家屋記憶|林崇恩 43

5

都會之家|許博鈞 65

6

充滿故事的大家族|黃煜書 69

7

方便麵似的居所|林律汝 79

8

離巢之家|林耀華 89

9

Girl’s House|鄭雯心 97

10

候鳥之家: 台灣六零年代中產階級家庭女生的宅記|沈孟穎 113

11

謝誌|沈孟穎 133

04


居住的拼貼再組合|鄭弘裕

一、家庭成員介紹: 稱謂 外公 外婆 媽媽 爸爸 我 弟弟 二弟 妹妹 舅舅 奶奶

姓名 楊居順 楊許美珍 楊玉華 鄭全斌 鄭弘裕 鄭漢光 鄭熙儒 鄭詠蓁 楊欽賢 鄭方雪

職業 大樓保全 家庭主婦 汽車保養廠 會計 汽車保養廠 技師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四年級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學系 一年級 高雄市立中正高工機械科 二年級 高雄市立中正高中 二年級 待業中 無

現居地 外婆家 主臥房 外婆家 主臥房 汽車保養廠 二樓 汽車保養廠 二樓 台北市中山區大直里 出租雅房 屏東縣內埔鄉 屏科大實齋 外婆家 中間房 外婆家 主臥房 外婆家 舅舅房間 奶奶家 二樓

二、區域環境概述: 大寮區為新興工業城鎮,於南端有大發 工業區、和發產業園區,連結林園工業區與高 雄港區,因此吸引大量勞工與中小企業進駐。 此外,地理位置上介於鳳山區(高雄市 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與屏東縣之間,以台1線 (鳳屏一、二路)銜接兩側,中庄里與後庄里 呈現一北一南包夾著鳳屏路,所以有大量交通 流量高速奔馳而過。因為交通方便,且地價不 高,吸引許多市區工作人口,造成村落內人口 密度偏高,不時有新建案拔地而起,與舊有紋 理互相衝突與協商,在這幾年間有許多變化。 但是,也因為流動率高且為衛星城市型 態,居民的凝聚意識不強烈,較不關心公共事 務,介於大都會的冷漠與農村的緊密之間,是 一個不上不且下,較無地域特色而容易被取代 的地方。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高雄市行政區域圖

大寮區行政區域圖

大發工業區

大發工業區

中庄朝中宮

台鐵後庄車站

06


大寮區歷史軸:

新石器時代:拷潭遺址、陳厝巷遺址、福德爺廟遺址 1661

明鄭時期:赤崁福德爺廟建廟(義仁里)

1839

曹公舊圳完工

1841

拷潭保福廟建廟(拷潭里)

1844

曹公新圳完工 中庄戴維清中武舉人(後庄里)

1893

大寮改隸鳳山縣小竹里

1899

張簡店、張簡獻綁架事件

1902

日本政府頒布「糖業獎勵規則」

1903

陳中和合股投資成立新興製糖合資會社

1909

大寮第一所新式小學:鳳山公學校翁公園分校

1916

縱貫鐵路設後庄站

1920

張簡蔓設立大寮第一間瓦窯廠:義成煉瓦工廠 設立高雄周鳳山郡大寮庄(張簡忠任首任庄長)

1926

鳳山農民組合簡吉等人在大寮演講,引發違警衝突事件

1933

曹公圳大寮支圳完工

1935

大寮庄協議會選舉,簡氏多人入選

1947

永芳國小改名成立

1968

婦嬰護理專科學校遷到大寮設校(今輔英科技大學)

1978

跨大寮村與潮寮村設立「大寮工業區」(今大發工業區)

1986

大發工業區燃燒廢五金,引發環保抗爭事件

1992

大寮鄉人口突破十萬人

1995

蔡安泰成立大寮文史工作室

2005

大寮鄉推出「紅豆文化節」推廣行銷有機紅豆

2008

高雄捷運通車,東西向橘線東端在大寮設站

2010

大寮鄉改隸高雄市大寮區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中庄里歷史軸:

1763

中庄朝中宮設立

1844

中庄戴維清中武舉人

1920

設立大寮公學校中庄分校場(今中庄國小)

1937

改制為中庄公學校

1941

改制為中庄國民學校

1991

設立中庄國中 和春工商專科學校設立大寮中庄校區(今和春技術學院)

2010

改隸大寮區中庄里

2013

設立高雄市大寮區老人活動中心

2017

設立高雄市立圖書館中庄分館

08


三、居住地(一)外公與外婆家: 建築類型:透天厝(連棟街屋) 樓層:三樓(三樓為頂樓加蓋) 坪數:七十五坪 固定成員:外公、外婆、舅舅、弟妹 流動成員:我、弟弟 搬離成員:媽媽、爸爸、阿姨、阿祖 外公(1948年出生)為台南縣柳 營鄉小腳腿人;外婆(1952年出生)則 為台南縣佳里鄉佳里興人。兩人在1973 年於小腳腿結婚並定居於此,在當年也生 下我媽。隔年(1974年),我的阿姨接著出 生。再隔年(1975年),則是我的舅舅出生 。在小腳腿住居的時候,奠定了一個兩大 三小的家庭構成。外公於腳踏車師傅旁邊 學習數年之後,便自己成立腳踏車店,一 面維修,一面販售。於1976年舉家搬遷 高雄尋求發展,搬遷至高雄的初期經歷多 次搬遷,過程中曾於前鎮區仁愛市場、三 民區灣子內鼎山街、林園鄉與大寮鄉中庄 村等多處開店與生活,過程中不是線性而 是多次的複數往返。曾經聽聞媽媽描述國 小時期的搬家歷程,在大寮與林園間反覆 的搬遷,有著不斷變動的國小生活,直到 國中才穩定下來。 直到1984年,在高雄縣市游離八 年之後,正式定居於高雄縣大寮鄉中庄村 的忠孝路。當時這條路為村內最為熱鬧的 商店街,這對我而言是十分驚訝的,因為 在我有記憶以來這裡便是寧靜的住宅區,

與曾經有夜市攤販密布的景象非常不同。 也因為村內商店街的移轉,到更北邊的巷 弄,使得外公的生意大不如前,而開始在 修理腳踏車之餘,到木工家具工廠幫忙組 裝木製桌椅,目前客廳所擺置的沙發型木 構椅也是阿公所組裝的。但隨著年紀增長 ,體力已無法負荷,所以在介紹之下,開 始於三民區覺民路的大樓擔任保全。起初 的上班時段有日班(8:00-16:00)與夜班交 錯(16:00-8:00),使得阿公在家的多數時 間都在睡覺以調整時差。直至去年才調整 工時,只做日班。外公的工作生涯也因為 必須負擔一些孫子(我與弟妹)的日常開 銷而遲遲無法退休,在外婆的說服之下持 續著保全的工作身分。 而外婆在台南生長過程,因為是長 女的身分,所以被要求背負起照料弟弟與 妹妹的角色。外婆與外公一樣,讀完國小 後便沒有繼續就學,開始到附近的紡織家 工廠擔任女工,開始持續一輩子的勞動生 活。隨著外公搬遷到高雄之後,不僅要幫 忙打理家務與腳踏車店事務,也在高爾夫 球工廠擔任女工。這也使得家中小孩(媽 媽、阿姨與舅舅)如同鑰匙孩童般,必須 早早學會打點家中事務。外婆的工作也必 須隨著國外訂單的突然增加而加長工時, 這樣的生活方式持續到我出生後不久,在 2000年初工廠因為成本考量而搬遷中國 大陸才結束外婆在外工作的辛苦日子。但 是外婆的並未因此而開始有清閒的生活, 反而開始負起照料我們四個小孩的任務, 接續起下一段照顧孫子們的生活。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居住地圖:

全一汽車保養廠

高雄市大寮區後庄里民族路422號

227

m

奶奶家

高雄市大寮區中庄里 鳳屏一路718巷12號 40 5m

21 0m

外婆家

高雄市大寮區中庄里忠孝路112號

10


外公與外婆家周圍環境概述: 外婆家前面是一條三米寬的平面道 路,為50–60年代所規劃的二樓透天連棟 街屋建築群,外牆為棕色與咖啡色的長形 小馬賽克磚,但因為年代久遠住戶已大幅 改建,外婆家也已經於80年代請土水師 傅改造,並於增建斜屋頂的神明廳、將防 火巷外推成為廚房與衛浴、地面層樓地板 墊高以防止淹水。 在我有記憶以來,這是一條稱不上 車水馬龍,卻是諸多村內居民的必經之路 。這裡的街道感,並不會有小孩奔跑遊玩 ,也不會有老人在家門外乘涼聊天,大多 呈現們拉下的各自封閉樣貌,因此我與周 邊的小孩沒有任何遊玩經驗。 外婆大概有兩位較密切見面的鄰居 ,一位是在夜市擺皮件的阿婆,他們夫婦 倆原先住在隔壁,因為對面有一棟已翻修 完成的透天厝而搬家,其丈夫常常幫我們 修理各種家電,他在我大三時因為癌症離 世。另一位為丈夫因溺水身亡的單親阿婆 ,他與兒子居住於鄰房,她以前常常陪外 婆回佳里照顧果園與家畜。我與鄰居的關 係較不密切,可能因為個性較害羞的緣故 ,所以常常躲避他們的眼光與慰問。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回顧自己居住在外婆家的時間,大 致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段:(1)0歲至3 歲:3歲時與爸媽搬到新家(奶奶家); 青山 (2)4歲至12歲:上幼稚園後,爸爸的 工廠從奶奶家搬到附近的鐵皮廠房,生活 的重心回到外婆家;(3)17歲至現在: 因為與父親爭執而回到外婆家住。

在梳理外婆家的空間與其背後所蘊 含的人事物以後,有七個空間與事件交錯 的故事,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是重要的: (1) 樓梯間: 國小時,在每天晚上媽媽與我一起 在圓形餐桌上檢查完回家作業之後,在晚 上十點時外婆便會帶著我上去二樓主臥的 地舖睡覺,因為幼時的我較害怕黑暗,所 以外婆總是會躺在旁邊陪著我直到我熟睡 ,時常都是樓下的衣物或其他家務尚未完 成卻先陪我上來睡覺。有一日在外婆確定 我已熟睡便下樓之後不久,我被樓下的聲 音吵醒,便打開門打算下樓。在二樓陰暗 的走廊朝著樓梯間望下一樓的餐廳,發現 原來是阿姨與叔叔回來與外婆聊天,但年 幼的我怕被阿姨與叔叔嘲笑怎麼沒有睡覺 而一直徘徊在樓梯間思索著是否要下樓。 那個介於黑暗與光明之間的樓梯間,嵌入 著對於他人對於評論的害怕,也怕外婆因 為我下樓而不開心。當下的我總是想著一 邊的黑暗裡有著我所無法捉摸的恐怖魂魄 ,而另一面是家人可能因此不開心的反應 臆測,這兩個令我害怕的畫面在樓梯間同 時呈現,在一黑一白間被夾殺著,默默啜 泣又不敢使樓下大人們聽聞到。這樣的經 歷也使後來的自己意識到自身內在的矛盾 與特質,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節點。

外婆家之於我是最可稱為家的存在 ,如同外婆某個程度擔任媽媽的角色。外 婆打理的不僅是家中的清潔,還有從小大 到大家中所有人的三餐。在家庭成員分工 之下,使得外婆所負擔的壓力隨著孩子的 增壓與成長而日增。之前曾在櫃子當中翻 出外婆在一兩歲時抱著我的照片,當時的 她仍擁有茂密的長黑髮,但隨著弟弟與雙 胞胎兄妹(二弟與妹妹)的報到,壓力使 得外婆的頭毛越漸稀疏。而我在今日離開 家生活後回想,或許外婆一輩子都沒有為 了自己而活過,從小到大都在照顧著別人 ,像是在原生家庭中就算曾經是如此努力 付出,卻在阿祖們(外婆的父母)去世時 無法分得任何財產。更在扶養兒女長大之 後,還要負起兒女的兒女(我與弟妹)的 扶養工作,在偶時的一兩句牢騷與怨言之 後,卻無比勤快地繼續打掃每一間房間的 灰塵與料理每一餐的飯菜湯。所以外婆家 曾經是我成長中最親密的背景,也成載著 與家人相處間各種複雜情緒,更看到家人 相處間的矛盾與合作,這都是成長中無法 被遺忘的一部分。

(2) 中間房: 高中二年級時,因為與父親的觀念

12


出現頗大落差,使得自己無法繼續居住在 工廠,與父母、弟妹們一起睡覺。在外公 與外婆的同意之下,將書籍、文具與衣物 搬至二樓中間房。 這個房間起出是阿姨(媽媽的妹妹 )的房間,於1999年阿姨結婚嫁至不遠 的鳥松鄉仁美地區之後,這間房間便成為 外公的休憩房與儲藏室使用。因為外公的 保全工作與大家睡覺的時段不同,時常需 要於白天有個安靜的地方休息。還有,主 臥的冷氣時常出現問題,使得在炎熱的夏 天我們必須到中間房打地鋪睡覺,而這裡 僅有主臥的二分之一面積,猶如睡在峽谷 般的情境歷歷在目。這房間曾經是屬於阿 姨的,因此有許多她的物件,像是書籍、 相片、雜物與衣物等等,這一切自從阿姨 搬離後的十五年間並無太多變動,就連氣 味也是瀰漫著一股陳年的樟腦味,直到我 搬進來以後味道才消逝。我的進入不僅影 響阿公的休息空間需要移回主臥,還有自 己新添入的物品擠壓原有物品的空間,呈 現整理、丟棄與保留的選擇狀態。 此外,這房間對我而言,是擁有自 己房間的初步實現。可以不再需要與他人 共用空間,而可以保有某種隱私性與獨立 性,這對高中時期的我是充分重要的。雖 然當初外公與外婆對於我住進來的這件事 情是毫無反對的,但是在父母那邊就不是 如此贊同,這對他們而言彷如我要逃離他 們的管轄範圍。記得偕同我搬入房間的母 親在將物件放置妥善而要下樓前,她眼眸

當中是含著淚的。這是複雜的眼淚,參雜 著諸多情緒,也讓我意識到這算不算拋棄 母親。僅是稍為的空間移動卻有著如此巨 大的情感效應,也更使我思考這件事時有 著更多的思考角度。而回歸到自身在此居 住的過程,確實嗅聞到一股前所未有的自 由氣息,那也深深引影響著人生抉擇。 自從上大學而搬遷台北之後,接續著 的是弟弟、二弟與妹妹的進入,彷彿我們 共享著這股自由的氣息,不再需要於擁擠 且悶熱的工廠閣樓生活。過程中也因為空 間有限而時常處於櫃子裡的東西要清理給 下一個人使用的狀態,那關於一個人的氣 味與物件的擺置便開始處於變動狀態,一 個接著一個被取代的流動時代來臨。也因 為這個空間是多重使用者的狀態,空間中 開始留有複雜的痕跡,是一個不斷「再組 裝」的空間形貌。 (3) 外婆的廚房: 這個廚房有幾個特殊物件:擁有千 百條痕跡的厚實木砧板、儲山泉水的水桶 、很常鈍掉的刀們、永遠滿載的冰箱、大 小分類且折疊整齊的塑膠袋。這些反應外 婆生活習慣,也是我對外婆的印象集合。 (4) 乾淨的廁所: 到台北生活後才發現清潔廁所是一 件不容易的事情,回想高雄家中的廁所是 如此整潔,小小不到一坪的廁所需要容納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七個人以上的使用量,每日的便溺、洗淨 與搓衣都在此發生。外婆打掃得仔細程度 連潑灑在塑膠門扇上的水漬都要每日擦淨 ,更不用說其他空間,是在變動中始終整 潔的所在。而且為了省水馬桶已無沖水功 能,必須拿外婆收集而來的雨水、洗菜水 來沖水,因此廁所與廚房都有多桶等待再 利用的水擺置著。

服,手上握拿法器,跨坐在一匹駿馬之上 ,呈現一個風貌非凡的姿態。這是一個我 今世沒有機會遇見的人,而位長輩留下來 的圖像是如此奇幻。 (8) 媽媽的房間(現為儲藏室): 有記憶以來這裡都是儲藏空間,位 處在神明廳後方的某種風水上的禁忌位置 。後來發現裡面深埋一個媽媽的書櫃,才 意識到這是媽媽以前的房間。透由爸媽的 新婚照片更發現,這裡也曾是他們的新婚 房。如今已沒有當年的樣貌,多的是成長 過程中不再需要用到的許多物件,而這些

(5) 主臥的地舖: 當我們四個小孩仍是嬰兒時,都是 躺在一旁這裡的外婆日夜照顧。在此的軟 墊、棉被與枕頭間腦中製造著諸多小小幻 夢。這裡是我與弟妹們共享的成長記憶的 地方。 (6) 舅舅的房間: 舅舅是一個不太常有工作的人,這 間靠路邊的房間便像是他的堡壘,守護著 他可以任意而自由地與外界脫離。之於我 這是不可碰觸之地,曾經跟著外婆進入打 掃,裡面有屬於舅舅的味道,有記憶以來 未曾變動。也感知著他與外公外婆間既矛 盾又共存的微妙關係,這些年來在爭執、 合作與姑息間反覆進行著,也提供我一種 社會觀察的材料。 (7) 阿祖的遺照: 在神明桌一旁有一張黑白照片,是 一個女性畫像。她穿著著ㄧ身唐三藏的衣

14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Autodesk 由 由由由由 由由 由由由由由 由 由 Autodesk

書桌

流理臺 流理臺流理臺

電子鍋 電子鍋電子鍋

書桌 書桌

水塔 衛浴

衛浴 衛浴

衛浴

水塔

水塔

衛浴 衛浴

雨水 (沖馬桶用) 雨水 (沖馬桶用) 雨水 (沖馬桶用) 水桶 (煮飯用) 水桶 (煮飯用) 水桶 (煮飯用)

冰箱

椅 雜物櫃 雜物櫃雜物櫃

飯桌

二弟與妹妹 二弟與妹妹 二弟與妹妹 的地舖 的地舖的地舖

微波爐 微波爐微波爐

冰箱 冰箱

飯桌 飯桌 椅

碗筷盒 碗筷盒碗筷盒 椅

儲物間儲物間 儲物間

雜物櫃雜物櫃 雜物櫃

阿公阿嬤的床 阿公阿嬤的床 阿公阿嬤的床

電視高櫃 電視高櫃 電視高櫃

小烤箱 小烤箱小烤箱

媽媽塵封多年的書櫃 媽媽塵封多年的書櫃 媽媽塵封多年的書櫃

衣櫃

衣櫃 衣櫃

神桌 神桌

神桌

曾祖母遺照 曾祖母遺照 曾祖母遺照

雜物櫃 雜物櫃雜物櫃 我與大弟的床 我與大弟的床 我與大弟的床

雜物櫃雜物櫃 雜物櫃 客廳

客廳 客廳

書桌

書桌 書桌

曬衣桿曬衣桿 曬衣桿

入口拉門 入口拉門 入口拉門 冷氣室外機 冷氣室外機 冷氣室外機

鞋櫃 雜物櫃 雜物櫃雜物櫃

車庫

鞋櫃 鞋櫃

車庫 車庫

洗衣機 洗衣機洗衣機

書桌

書桌 書桌

前陽台前陽台 前陽台

舅舅的床 舅舅的床 舅舅的床

曬衣桿曬衣桿 曬衣桿

外婆家 外婆家 外婆家 一樓配置圖 一樓配置圖 一樓配置圖 一樓平面圖

外婆家 外婆家 外婆家 二樓配置圖 二樓配置圖 二樓配置圖

外婆家 外婆家 外婆家 三樓配置圖 三樓配置圖 三樓配置圖

二樓平面圖

由 Autodesk 由由 由 由 由 Autodesk 由 Autodesk 由由 由由 由由 由由由由 由

鐵捲門 鐵捲門鐵捲門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三樓平面圖


外婆的廚房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外婆家的外立面

神明廳

中間房

16


四、居住地(二)全一汽車保養廠: 建築類型:鐵皮工廠 樓層:二樓(二樓類似閣樓) 坪數:一百一十坪 固定成員:媽媽、爸爸、貓、狗、鸚鵡 搬離成員:我、弟弟、二弟、妹妹 爸爸(1970年出生)為高雄市鼓 山區哈瑪星人;媽媽(1973年出生)則 為高雄縣大寮鄉中庄村人。 爸爸在哈瑪星靠哨船頭漁港的一間 鐵皮工廠長大,爺爺是一位高雄港的拆船 工人,奶奶則與爺爺離婚移居他地。在爸 爸成長過程中,時常被吩咐要幫忙搬運重 物,因為爺爺同時在做資源回收,所以爸 爸從小的體能就被特別訓練過。對他而言 家庭中的父母是缺席的,所以他在高雄市 區與朋友到處跑,對當時街頭巷尾的諸多 東西大感興趣。雖然爸爸有許多兄弟姊妹 ,但因為長輩的不團結,使得彼此的感情 也不融洽,呈現各自為政的狀態,也因此 他在家中希望我與弟妹的感情能夠完好且 互相扶持,或許這是對於某一種缺憾與失 落的試圖彌補。 爸爸與媽媽是在就讀旗山農工的時 候認識的,爸爸是就讀汽車科,媽媽則是 讀食品加工科。高中畢業之後,爸爸到屏 東讀永達技術學院,媽媽則每日騎機車到 旗津就讀高雄海洋技術學院。直到1998 年,在他們學業大致完成以後,便決定結

婚。起初爸爸是在鳳山的太古福斯澄清廠 擔任原廠維修技師,媽媽則在鳥松的皮革 工廠擔任秘書角色。在我剛出生的幾年間 ,爸爸、媽媽、阿公與阿嬤都各自有工作 ,所以白天常被帶到鳳山的舅公家給嬸婆 照顧。 隨著爸爸脫離原廠工廠而決定創業 後,他們貸款購買一棟距離外婆家幾個巷 子之外的三樓透天厝,並將一樓當作汽車 保養場的根據地。媽媽也因為孩子的增加 與保養廠事務日漸龐雜而決定辭職,開始 與爸爸一同合作保養廠事務,工作內容有 訂料、盤點、庫存、記帳等事務。更因為 保養廠的日益擴大且透天厝所處的住宅區 不適合工作,決定將工作區域搬遷至隔著 一條鳳屏路的後庄里,租賃一間鐵皮廠房 ,並聘用兩名維修技師,專門維修德國福 斯系列的車種。原先購買的透天厝,本來 是我們家庭的居住地,卻因為爸爸扛下責 任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奶奶,爸爸決定將 她帶進來一同居住而使得媽媽不愉快。在 經過一番爭執後,那裡成為奶奶一人的居 住空間,我們搬離到保養廠二樓。 往後幾年至今日,維持著爸爸與媽 媽居住在保養廠二樓的狀態。是一個工作 、休閒、睡眠空間彼此交錯的地方,並沒 有特別強調的機能分區。在這樣的大雜燴 當中也隱含著父母相處間諸多複雜、矛盾 、衝突與妥協的痕跡。也因為保養廠不具 煮食與洗衣的空間,且睡眠空間亦不足, 使得生活過程中必須強烈倚賴外婆家。所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以父母與外公外婆之間的關係也在這些年 來呈現微妙的互相依存,不僅是在空間的 互補,也在情感上的互相依聯。就算爸媽 在性格與處世之道上已出現極大觀念落差 ,卻也因為不想使孩子受傷害,而持續維 持著互相疏離又靠近的微妙關係。

全一汽車保養廠周圍環境概述: 工廠前面的道路為橫貫後庄里的重 要道路,大約三米寬乘載了往返其間的居 民,平行於鳳屏路,也是鳳屏路的背面。 此區域為住宅區中的工業用地,於 90年代由一位老房東規劃十間各自為100 坪的鐵皮廠房,有四間面向鳳屏路、四間 面向中間的私人道路、兩間面向村內道路 。這裡於不同時期進駐不同的使用類型, 有地中海水族館、床墊與被單工廠、汽車 美容廠、包子店、遊戲機台與夾娃娃機工 廠、幫派宗教團體、鐵件加工廠,還有我 爸的汽車保養廠與旁邊由客人租下來放置 汽車零件的儲藏室。有的是純工作區域, 有的呈現住商混和的居住狀態。 因為流動率高,與周遭工廠的關係 不密切,反而與對面的五層樓透天連棟街 屋居民較有互動。雖然工廠對面是住宅群 ,但也因為面臨村內主要道路而在一樓有 許多商業行為,像是有兩間美容美髮、一 間早餐店、一間麵攤與一間飲料店。此外 ,這裡有許多小型祭壇,有點像是幫派組 織的聚集地。此區域呈現多元混雜的樣貌 ,真實地反映周遭居民的需求,也巧妙地 融合工業與居住,並不互相衝突。

18


回顧自己居住在外婆家的時間,可 以分為兩個時段:(1)4歲至12歲:在 外婆家與工廠兩地來回居住;(2)12歲 至17歲:至從上國中後,便定居於工廠 ,並在此擁有一個書桌以方便讀書。 工廠對我而言,是最密集與爸爸、 媽媽與弟妹相處的地方。這裡的空間大多 數被機具與材料佔滿,使得真正可居的地 方狹窄(大約十五坪)。二樓的空間不大 ,有五分之一為材料儲藏室,另外五分之 一為媽媽的工作桌兼客廳,而剩下的五分 之三便需要滿足讀書、玩耍、吃飯、睡覺 與儲物等機能。白天時可以在上面的書桌 讀書、地板遊玩,晚上在清理完地面之後 便開始鋪設軟墊、棉被、枕頭與蚊帳,如 同露營一般,將原本空白的地面布置成可 供兩大四小一同躺平休息的空間,而隔天 早上起床便需要再次將寢具收拾到旁邊的 櫃子,也唯有這樣日復一日的露營般的生 活才能使這樣狹小的空間具備我們所需要 的使用機能。在這樣類似「游牧」的過程 中成長,使得心中對於家有一種渴望,而 那便是擁有客廳、廚房、餐廳、獨立臥房 、陽台等機能分區的居住場域,不必再如 此混亂地生活。雖然一定程度地想批判這 樣的居住空間,但隨著抽離到台北生活之 後,才發現這樣的場域對於我的重要性, 還有其獨特之處。 這裡曾經是我與弟妹毫無保留地遊 戲與分享的場域,在這裡有過鬼抓人、家 家酒、玩樂高等遊戲,是兒時重要的娛樂

空間,是一個與大家你儂我儂的快樂時光 。但隨著年紀增長,這裡開始成為一個無 所遁形的無自我之地,彷如全場式監獄的 樣態,沒有獨立的空間以整理與形塑自我 ,造成青少年時感受到十足的壓抑。並參 雜著成長過程中,父母兼持續不歇而毫無 進展的口角與爭執,父母間的冷暴力與熱 暴力毫無掩蓋與區隔地直接傳遞到我們心 中,進而產生畏縮、害怕與不信賴。這樣 小小的空間卻承載著乘載著超量爆炸的訊 息量,不管任何情緒與事件都是影響著我 而成就今日的我。如今我也可以站在更理 性而中立的角度,來看待那些曾經的生活 足跡。 在爬梳居住在工廠的經驗與當中所 附帶的因果關係之後,有兩個地方與其背 後的事件對我來說是印象深刻的: (1) 我的書桌: 這是一張木製而貼附白色與藍色塑 膠皮層的書桌,曾經是爸爸在奶奶家一樓 的工作桌。書桌上有個媽媽撿來的書架與 筆筒,下方有一個常抽屜與三個短抽屜, 每一個抽屜都被我劃分出所要擺放的東西 種類。這裡是我的第一個完全屬於我的地 方,在這裡我可以拜放自己想讀的書籍、 喜歡的文具與擺飾。雖然還是位處開放空 間,我卻可以在此沉浸於一個人的世界, 可能是戴上耳機或看一本書。但也因為在 這樣的空間,晚上十點時便需要跟隨著父 母的生活步伐,將關閉與椅子推進桌面下 ,以開始進行鋪床作業。但隨著我搬到外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婆家,這裡便成為我妹妹的書桌,我的物 品與妹妹的物品呈現互相混合的情況,也 是一個替代與疊加的使用模式。而這裡對 於我的重要性也隨著搬遷轉移到外婆家的 中間房、台北租屋處等地。

熟悉的地方敞開對話,進行想法的分享與 思辯。這個工作桌雖然並非我所使用,卻 是家人們相處時重要事件的發生地,因此 在我的心中留有重要地位。 (3) 奶奶的神主牌:

(2) 爸爸的工作桌:

奶奶去世後這面牆多了一個奶奶的 家,漆紅色的木製小木盒,裡頭擺放著小 香爐、酒杯與神主牌。對年幼的我來說, 這即是奶奶存在的延伸,彷彿肉身成灰燼 但靈魂卻進貼著我們生活四周,所以以前 都不太敢注視。

爸爸位於一樓的工作桌是爸爸核心 所在,不僅是進行維修、擺放工具的工作 室,也是與朋友、家人交談的會客室,更 是爸爸平日休閒滑手機看Youtube的客廳 。這裡彷彿有著無形的簾幕,區隔於廣大 的開放空間。這裡也是爸媽吵架爭執的地 方,我小時候他們常吵著要離婚,在這個 地方有著僵持、互罵與摔東西等事件,使 得位於二樓的我,在木板隔間的隔音不佳 的狀態下,非常清晰地知道爭執內容。我 當下是在一個害怕失去的惶恐當中。並偷 偷從二樓窗口望下一樓挑高空間中的工作 桌,是黑暗中的一點明亮,卻存在著瀰漫 交膠著與冰冷的兩個大人,是一個無法言 喻的恐怖氛圍。

(4) 媽媽的花園: 媽媽總是在一些角落與殘餘空間創 造自己的天地,像是貓窩與這個小花園。 在鐵皮工廠前簷的水泥地右側,媽媽擺置 著一個又一個大小形狀不一的盆栽,上同 種植著由告地收集而來或撿來的植物品種 ,她總是在周末可以花一個下午在這個狹 窄的原地修剪綑綁著。這裡更是她餵食外 面流浪貓的基地,於盆栽上有許多飼料碗 盤,總有固定的幾隻流浪貓把這裡當作家 ,與媽媽一起在這裡享受午後時光。

從高中二年級後與父親開始處於冷 戰,直到大學才有機會緩解。與他破冰長 談的契機也發生在這個地方,開始彼此互 相理解的過程。當時,他坐在從汽車上拆 解下來的座椅,是他獨特的沙發,而我坐 在黑色圓凳上。 那數個小時間中,由一 長條LED燈照亮整個工作桌,使我與他好 好相談。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或許我們 都達到可以互相溝通的階段,我們在他最

(5) 媽媽的工作桌: 這裡堆積著媽媽多年來工作上的文 件資料,因為空間狹小僅能一個疊著一個 。是各種報表、訂貨單與帳單,在混亂的 桌子上仍有許他喜愛的小飾品與物件,還

20


有一台筆記型電腦,是媽媽處理事物的核 心所在。這裡同樣累積好多年來的回憶, 彷彿是媽媽的肉身延伸。 (6) 鋼構樓梯: 階深與階高都好像少了那麼一點的 容易滑倒。這除了行走之外,爸媽也在上 面堆積許多物品,像是待洗衣物、飼料等 ,某程度也是工作桌的延伸,像是媽媽會 在上面調配寵物飼料。也因此樓梯行走的 難度更高,有時需要跨過中間某階才能往 上,因為中間放了東西。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雜物櫃

衣櫃 貓窩

狗窩

電視櫃

書櫃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廁所 浴室

晚上打地鋪 睡覺的地方

材料間

妹妹與二弟 的書桌

材料間

棉被櫃

雜物櫃 雜物櫃

媽媽的辦公桌

我的書桌

大弟的書桌

爸爸的汽車保養廠 二樓配置圖

車庫

雜物櫃

衣櫃

貓窩

狗窩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電視櫃

材料間

材料間 工作桌

工作桌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廁所 浴室

書櫃 晚上打地鋪 睡覺的地方

椅 妹妹與二弟 的書桌

棉被櫃

雜物櫃 雜物櫃

媽媽的辦公桌

爸爸的汽車保養廠 二樓配置圖

汽車千斤頂

我的書桌

大弟的書桌

二樓平面圖

清潔平台 鐵捲門

爸爸的汽車保養廠 一樓配置圖

車庫

一樓平面圖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工作桌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工廠的外立面

生活事件的堆疊

爸爸的工作桌

22


爸爸的工作桌

鋼構樓梯

媽媽的工作桌

媽媽的花園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五、居住地(三)奶奶家:

。記憶中,我跟著媽媽來到這裡幾乎不是 為了見奶奶,而是要清貓屎、餵飼料,這 是媽媽得到喘息的方式。貓咪的籠子未在 一樓最後方的廚房,是個狹長空間,一側 有不太通暢的廁所。養貓咪使得這裡充斥 陳年騷味,也因為媽媽會將牠們放出來到 整個房間中奔跑,而多出許多在材料中無 法清理的穢物。二樓是奶奶使用的衛浴與 小房間,她的房間是無對外窗的陰暗之地 ,衛浴則是有著彩色花磚的潮濕空間。每 當我在晚上跟著媽媽到此餵貓時,我都不 敢往二樓看,那是一個陰暗而無明亮的所 在,令幼時的我害怕。雖然更小的時候有 短暫住在這裡二樓的經驗,卻在人事物改 變之後,我與這個地方的連結已硬生生斷 裂。

建築類型:透天厝 樓層:三樓 坪數:八十坪 現況:(奶奶去世後)已售出 固定成員:奶奶 搬離成員:媽媽、爸爸、我 我不會稱呼她為奶奶、阿嬤,因為 在我的認知當中,真正的阿嬤是外婆而不 是她,她是一個在我成長過程中缺席的他 者。也因為她患有精神疾病的關係,使我 幾乎不曾與她有往來與相處。相處過程中 她也不太主動接觸我們,所以雖然我一直 知道她是我的奶奶,卻一直感受不到她的 溫度,而關係從來沒有進展過。至從爺爺 在我四歲時去世之後,因為叔叔、姑姑的 無能為力與複雜金錢糾紛,使得奶奶的照 護責任便轉移到我爸身上。但在我媽的眼 中她也是個疏遠而不親切的存在,相處上 有著酸言酸語,生活上也有著諸多不良習 慣。也因此拉開與我們之間遙遙的距離。

最令我們家震驚的是,奶奶因為在 颱風天為了到頂樓關門而不小心於樓梯間 滑到,而撞到腦部致死。甚至是在陳屍三 樓數天之後,由平時幫忙媽媽照料貓咪的 舅舅發現的。這更使小時候的我覺得詭譎 ,也意識到這整個家庭的問題,是對於她 的輕忽與不願溝通而造成的結果,但反過 來反省自己,我也是那個不願與她相處的 人。這個事件在成長的時間軸上種種被劃 下,也再三地問著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情。也因為奶奶的去世,爸媽便決定出售 這已不可能回去居住的房子,在最後搬運 清掃的過程中,幫忙她清掃每個樓層,彷 彿再一次回顧那裡所發生的種種,甚至連 不存在的魂魄也在心中喚起。如今,在轉 手他人以後,偶爾經過已不見當年樣貌,

在我們搬至鐵皮工廠後,這裡的功 能轉為三個:一是爸爸的汽車材料儲藏室 ,多是從中古汽車零件廠所蒐集而來的物 件。二是奶奶的居住地,她的房間是二樓 中間房。三是媽媽所養的數十隻流浪貓的 居住地。這幢透天厝是位於一整排街屋的 中間,兩側沒有光源,前面是三米的狹窄 單行道,後面則是緊鄰房屋的排水溝,這 樣的地點使得內部空間長期處於昏暗氛圍

24


汽車千斤頂

清潔平台 鐵捲門

是由新主人從新拉皮與整修內裝的樣貌, 但是那條街上與那幢房子所發生過的人事 物,皆在我的腦海中反覆操演著。 爸爸的汽車保養廠 一樓配置圖

奶奶家中有五個印象深刻的地點:

(1) 貓咪的家: 由 Autodesk 由 由 由 由 由

媽媽從大學畢業起就會將流浪貓帶 回來養,出自他的於心不忍,也在飼養過 程中得到快樂。但是媽媽的照料並非完善 ,僅是提供充足食物以飽腹與空間以活動 ,屬於不精緻的照料方式。在此有數十隻 貓集居,每隻都是與媽媽有著不同故事。 多年過後的現在,牠們都已經不在了,已 由另一輪的貓咪替代,那氣味與身影僅留 在腦中回顧。

(4) 爸媽與我的房間: 在我上幼稚園之前曾有一段時間與 爸媽同居於此,或許那是爸媽最為甜蜜而 愉快的時光。朦朧記得與他們在此的一個 陽光灑入的早晨,那是輕盈的氛圍。當時 的爸爸還在一旁的半室外陽台製作一個大 型木製的貓籠給媽媽,是個精美的禮物。 但不知何時他們之間的關係僵化而成為現 在的形同陌路。 (5) 汽車零件儲藏室: 保養廠遷移之後爸爸將許多零件堆 積在二三樓的房間裡面,之後要出售這間 房子時,費了好一番功夫才清理完畢。

(2) 樓梯井: 這裡總是昏暗,而壟罩於一個不明 的低壓與陰森貌。所以除非有必要,我是 不會上樓的。 (3) 奶奶的房間: 記憶中僅有一次走進裡頭探望,那 是一個四面封閉而昏暗的空間狀態,並留 有一股奶奶的衣物氣味。狹小的房間是奶 奶的生活的全部,她鮮少出門,會在裡面 吃飯、看電視,滿足她需要的生活。而這 也是非常片段而零碎的印象,對於我她的 存在彷彿是未知的禁忌一般。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一樓平面圖

二樓平面圖

26

三樓平面圖


六、居住地(四)台北大直出租雅房: 建築類型:步登公寓 樓層:五樓(六樓為頂樓加蓋) 房型:頂樓加蓋的雅房 坪數:二點五坪 設備:衛浴、冰箱、飲水機、洗衣機 住居成員:我、三位房客 這是一棟位於大直街上的五樓步登 公寓,周遭的公寓也都是於70-80年代興 建,形成密集的建築聚落。前方有一條五 米寬的道路,兩旁為狹窄的人行道,上面 種有發育不良的行道樹與許多變電箱。道 路於上下學期間有大量車流湧入而壅塞, 大多是道明外僑學校的家長或司機接送車 ,多為名貴車種,宛如汽車伸展台。與此 同時,路上也會有許多說著各式外國語言 的中學生,在台式街景之下有著一股異國 氛圍。還有,在上學的路途時常見到王金 平於斜前方的公寓一樓與來訪賓客揮手道 別,或是他身穿運動衣在散步,是一位在 周遭生活的鄰居阿伯。 我跟鄰居的關係,限定於房東、房 東媽媽與房東的孩子,其餘都沒有接觸。 雖然住戶共享著樓梯,卻巧妙地錯開彼此 而不常在此會面,甚至我在此居住三年之 後才發現樓梯另一側的頂樓加蓋有人居住 。這裡的鄰居彷彿幽靈而摸不著,有著強 烈的距離感,除了在房東媽媽偶爾與他棟 婆婆聊天時,才可以窺見鄰居的存在。

來到台北念書,某個程度有著自己 逼著自己覺醒與啟蒙的意味。原本在高雄 家中生活是被打裡妥善的狀態,不太常幫 忙家事,在台北卻十足反差地連居住的地 方都要自己尋找。因緣際會下入住這間位 於學校僅三分鐘距離的雅房,周邊的生活 機能完善,只是需要每天接受爬六樓的訓 練。房東的媽媽住在四樓,房東住在五樓 ,而他們常常將六樓當作曬棉被的場所, 像是我們共享著類同的生活場域。在六樓 的空間共有四間房間,其中三個有對外窗 朝向後陽台,一個最大的房間則是窗戶朝 向室內走廊。此外,平面上還有一套衛浴 、前後陽台、冰箱與飲水機,是一個只租 給男生的雅房集合體。我們四個人共用中 間的服務性空間,但當中不明地有許多儲 藏物品,佔據許多空間。這樣的類宿舍的 共居模式,使我的生活界在私密與公共的 模糊界線之間,像是在後陽台曬衣服的人 是可以窺看房間內的動靜,使得對外窗時 常需要用窗簾遮住。還有隔音效果並不太 好,所以聲音必須控制以免與他人共享。 在這裡生活的自己,是脫離原生家 庭而擁有的完全獨立空間,不再有家人會 不敲門便開門進入。於此也開拓起以往自 己所沒想過的面向,思索著自己為何與未 來方向。更因此展開收集書本的行為,並 購置了兩個書櫃來累積所購買的書本,生 活在此三年間已購入上百本書,呈現不同 階段自我思索的面貌,也顯現出各個階段 所關注的不同議題,如同自我的光譜一般 。這裡對於我的重要性在於實現對於自身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的啟蒙,可以無顧忌地成為自己,可以任 意地馳騁在諸多可能性當中,試圖開拓出 不同於固有認知中的路線。而在過程中, 累積許多具有過程義意義的物件,像是模 型、圖紙與文章等物品,是一個可以呈現 思索現場的工作室與生活場域。在物件種 類與擺置方式的背後是自我存在狀態的直 接現實反應,也是生活習性的驗證。所以 這是個充斥內在推疊的空間,且持續進行 中的事件發生地。

雅房有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點: (1) 後陽台: 這裡是我們租客與房東一家共同使 用的地方,我會在者裡曬衣物,他們則是 會曬棉被與棉被套。常常是房東的媽媽在 清晨時便上來,因為隔音不好,我可以從 房內感知陽台有人在活動,那是一個既私 密又公共的感受。而且後窗緊貼著的是後 巷與另一邊巷子步登公寓的後面,可以看 到同樣是頂樓加蓋房間的窗戶內部的動態 ,彷彿是個劇場般,可以窺看他者,但同 時也被窺看著,一體兩面地住在這裡。 (2) 服務性空間: 頂樓加蓋住著三個大學生與一個叔 叔,我們共用間的服務性中介空間。也因 為需要多人使用,所以必須抓準時機使用 ,像是若有人使用就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會造成不便。雖然幾乎不跟他們有往來, 作息時間也不同,但總是在進退之間比較 誰先開啟門,就表示誰可以先使用廁所或 飲水機。當中有其不方便的地方,卻也是 有趣的事情。

28


居住地圖:

租屋處

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 119 號 6 樓

書桌

房間

房間 雜物櫃 書櫃

衛浴

房間

大直街雅房

六樓平面圖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樓梯間

房東的雜物

前陽台

我的房間

堆滿雜物的通廊

堆滿雜物的通廊

由陽台望向大直街

30


亂中有序的物件堆積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七、總結——居住特性分析:

的人喜歡購買各種最新的汽車維修工具、 有的人寧願在房間用塑膠空罐當尿壺也不 願意下樓排尿……住在由這些人物所構築 而成的家中,使我時常可以進行有趣的社 會觀察,如同角色扮演般地每日上演著一 幕幕現地製作的舞台劇。

小時候,我常夢想著有一個稱為家 的地方,那是一個擁有客廳而非外婆家客 廳、擁有媽媽的廚房而非外婆的廚房、擁 有各自房間而非打地鋪的地方,是容納爸 媽與四個小孩的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房子。 因為跟大多數同學的家庭居住型態不同, 而害怕讓同學之小我家位置。在外婆家、 奶奶家與工廠流動間成長,有著不確定性 與漂泊感,類似一種游牧狀態,需要什麼 的時候變遷徙至某地。像是國中時,放學 先到離學校很近的外婆家洗澡、吃晚飯, 接著便送到工廠閣樓讀書,到了晚上與爸 媽一同打地鋪,隔日早晨再被媽媽送至學 校,如此地在兩地往返。而移動的程序並 非固定,會依照當時的變化而做調整,如 今回高雄的我,大多窩在外婆家而鮮少到 工廠。

對於家的看法,從小時候的自卑到 現在可以用多重的角度欣賞,在了解人的 複雜性之後漸漸拋下單一而乏味的甜美幻 想,進而了解看似混亂的家庭中所蘊含的 內在豐富性。從人物、物品、事件、空間 等角度抽絲剝繭,試圖找出屬於我們家的 獨特性。這個獨特性不是外在所希冀的符 號,而是長久以來被我視為反義的禁忌、 幽暗、落後、停滯、不可見人的種種人地 事物。

這樣的居住特性從大範圍來看,是 受到整體工業城鎮的經濟條件影響,形成 工商業與住宅混合為一體的複雜 program 系統。在層層疊疊的混亂之間,仍然亂中 有序;若從小範圍來看,居住環境中,有 著因為血緣與婚姻關係而聚集的人們,他 們彼此的性格有對立與衝突、契合與互補 ,在動態的爭執中整合成靜態的安定整體 ,依賴於大方向上的目標一致,其目標便 是讓小孩安心長大。也在物件的安排與選 購之間,看到家人各自的個性,有的人很 節儉地一件棉被蓋了三十年、有的人貌似 收集癖地喜歡在路邊撿各式廢棄家具、有

32


室內設計師的家宅|方苡絜

一、家庭成員介紹:

二、搬遷歷史:

爺爺:方振東(退休警察) 奶奶:劉曼娟 (退休美軍聯聯勤勤總部辦事員) 爸爸:方略(室內設計師) 媽媽:蘇昭蓉(家庭主婦) 我:方苡絜(學生)

我出生的時候還住在石牌老家,小 公寓一樓都開些麵攤、皮鞋店或鎖行什麼 的,附近也有市場、商城、醫院或捷運站 ,但建物或系統大多老舊,我以為的石牌 算是比較老舊的住宅區。 家裡只有爸媽和我三個人,偶爾爺 爺奶奶才會從新竹上來我們家小住,好方 便去榮總做復健。每次回新竹爸爸都會帶 我們把他記憶裡的小吃攤溜一遍,肉圓、 蚵嗲、臭豆腐......,是有固定行程的,萬 一哪家當天沒開都會特別失望,我印象中 的新竹是一個充滿氣味的城市,風很大, 絕對擁有觀光區的人潮。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搬家來到現 在天母的房子。整個在天母的生活經驗幾 乎是可以用忠誠路二段這條街來概括的, 它很緩慢、很舒服,街道寬度是真的適合 散步的街道,有些店的小桌座椅就擺在街 口;其他大點的百貨公司、電影院、醫院 、圖書館......這些生活機能都在這裡或是 可以從這裡延伸的。後來爺爺奶奶歲數大 了不方便再兩地跑動,就久住我們家直到 現在。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搬遷歷史年表:

石牌舊家地圖

天母舊家地圖

石牌致遠二路舊家街景

天母忠誠路一段住家街景

34


三、居住空間平面面配置: 舊家是步豋公寓,用紅色塑膠套做 把手的那種樓梯,大約三十多坪,總共五 樓我們家在第四層。入口從一個黃色暖燈 的玄關開始,玄關很小,往左是飯廳,往 右是客廳。飯廳和廚房隔著一個廚具櫃, 櫥櫃中空,吃飯的時候,媽媽可以從廚房 直接把菜傳到飯桌。 在客廳身側有個微架高的和室是我 出生前用陽台改造的,它有格狀的紙窗拉 門,外延則是流線型的外廊,符合爺爺奶 奶房間的牆型。因為以前的電視非常笨重 ,我家的有快六十公分那麼深,所以爺爺 奶奶臥房的牆面是做成流線形狀的。偶爾 親戚來一家人坐在客廳,都會把我房間的 拉門敞開,我跟兩個表姊坐在廊道一起吃 水果零食看電視。我的房間裡只有一張床 、一個書桌,所有的衣服都放在床側牆上 釘著的收納櫃。印象裡玄關前面不遠是公 共廁所,左右兩側分別是爸媽和爺爺奶奶 的臥房。

家待在客廳或飯廳的時間明顯少了很多, 家人大多時候都在自己房間,但彼此偶爾 會去別人房間串門,某方面算是把以前公 共空間發生的事搬進了私人空間裡。客廳 現在大多都是奶奶待在按摩椅上看電視, 然後我的房間又剛好卡在爺爺奶奶和客廳 之間,所以每天從下午到半夜凌晨都能聽 見奶奶超大的電視聲。 我現在的房間比以前要稍微大一點 ,多了落地的衣櫃跟兩個書架,大學的時 候因為床墊舊了還有收納空間不足,爸爸 重新給我做了一張木制的床,長寬都比以 前加大,順便給牆刷了深灰色的新漆,床 底有三個收納的抽屜,每個抽屜外延都有 剛好夠擺一排書的托,床尾還有一個與床 相連的矮木書櫃。以我房間的情況而言, 深灰色的空間從牆面到天花板都是的時候 ,牆的存在感反而沒有以前淺色漆那麼明 顯,被包裹的感覺也相對少很多,房間裡 擺放的家具或物件比起靠牆,更像是從空 間裡被凸顯出來,再配上床跟木地板的木 色,感覺是很舒服安定的。

小二搬到現在的家,是集合住宅四 十多坪,大概20年前的建築。因為趕著 住進來,當時沒有做什麼太大的裝修就入 住了,所以空間都是延續原來四房二廳的 格局,所有臥房都開在客廳後走道的兩側 ,在飯廳旁也有一間和室,但已經被雜物 堆佔滿。 這樣的空間配置和以前比起來,大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36


不起眼但格外溫馨七口之家|李欣郿

一、家庭介紹: 阿公:不常回家,在我記憶裡幾乎是空白 阿嬤:80歲,行動不便,身體不好, 長時間待在家中 爸爸:傳統鐵工業 媽媽:餐廳服務業 大姐:新娘秘書,長待台南 二姐:服務業,與三個小孩暫時居住桃園 三哥:廚師,沒有住在家裡 表哥:服務業,負責照顧阿嬤

我出生於民國87年,在家排行老 么,有大我五歲的三哥六歲的二姐及八歲 的大姐,我們家的第一間房子位於花蓮市 中華路的鐵道旁,聽說以前後門打開是一 整片田野,但在我有記憶以來,後面就是 一整排被設計過的街屋,沒什麼特別的。 家庭成員有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大 姐二姐三哥表哥,但其實阿公可以不算, 因為我對他的記憶幾乎是零,他並不常回 家。阿嬤當時六十出頭,因糖尿病有一條 腿截肢,行動相當不便,早晨會到市場賣 東西,是負責家裡伙食的大廚,最常待的 地方就是廚房還有房間了。 而父親從事傳統鐵工業者,相當辛 苦之外還非常孝順及愛家,即使家裡堆放 非常多工作機具,整理家裡的家務事都還 是由他一手包辦! 母親從事服務業,對 於家庭最大的貢獻就是孩子的教育了。 我們四個孩子,就在這不起眼但格 外溫馨的家裡度過了大半童年。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二、各時期家庭居住之成員及搬遷歷史: (1)〔花蓮舊家〕幼兒園至國三: 阿公(其實可以不算) 、阿嬤、 爸爸、媽媽、大姐、二姐、三哥、 表哥(特別提及:很多流浪貓貓狗 狗、小型寵物) (2)〔花蓮新家〕國三至今: 阿嬤、表哥、(前期有二姊、前姐 夫及兩個外甥女) (3)〔實踐宿舍〕大一: 與五個設計系室友同住,為六人房 的宿舍。 (4)〔租屋〕大二、大三: 文德租屋:個人 士林租屋:個人 士林租屋:與一個室友同住 (5)〔現居大直,男友家〕大四至今: 男朋友的爸爸、媽媽、表哥,及男 朋友本人

38


三、居家空間配置 — 花蓮舊家 舊家是用租的,外牆上是用磨石子 製成的,內部的格局是用木頭隔間隔出來 的,房間內像是日本和室一樣,都是鋪上 床墊睡覺的,並沒有所謂的床架。 因為房間都在二樓的緣故,所以我 們最常待的地方是一樓客廳,家人們相處 時間較久。 從平面圖上來看,其實有很多雜物 安置的地方,也不難看出一家經濟支柱是 爸爸,因為家裡到處都堆滿了他的謀生器 具

對於舊家的居住記憶: (1) 家中排行最小的我,從小個性就很 黏家人 (2) 阿公不常回家,所以我就用玩具們 佔據了阿公的房間 (3) 家裡成員很多,回想起來是很壅擠 的,但在當下卻是相當幸福的 (4) 因為房間都在樓上,所以休憩時家 人都聚在客廳 (5) 印象超深刻!八人同住卻只有一間 衛浴空間XD每次都要排隊排很久 (6) 小時候都不敢去後面鐵皮加蓋區, 因為隨地都可能踩到貓貓狗狗的屎 (7) 大門是木門、用拉的那種,小時候 出門都很花時間 (8) 房間全都類似塌榻米,底下是儲物 空間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花蓮舊家平面圖

40


四、居家空間配置 — 花蓮新家 父母親在我小六時離婚了,當時哥 哥姊姊也都到外縣市讀書去了。 家庭成 員瞬間銳減至四人,我、阿嬤、爸爸及表 哥。 到了國三時,父親買了新房子讓我 們三個搬過去住,自己卻堅守在舊家。新 家看似很特別,但住起來其實相當厭煩! 因為到哪的連接都是樓梯,對於行動相當 不便的阿嬤來說是很吃力的。

對於新家的居住記憶: (1) 整層都是樓中樓,到哪都由樓梯銜 接 (2) 因為馬達問題,所以家人都會到我 的房間洗澡 (3) 每間房間都是套房,有些有陽台, 有些沒有 (4) 後門在廚房那,通常要載阿嬤或是 卸貨都從後門 (5) 車庫不常使用,所以都囤積了許多 回收

空間上的差異也與以往有很大的轉 變, 比如說空間上會被樓梯切割成好幾 份, 使得家庭聚會時是相當擁擠的狀態 。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UP

雜物 UP

後門 雜物

車子

車庫 B1

0.5F 廚房

花蓮新家B1與0.5F平面圖

正門

UP

花圃

公媽 凸窗

客廳 1F

1.5F 阿嬤的房間

花蓮新家1F與1.5F平面圖

UP 陽台

我的房間 2F

2.5F 二姐與兩個姪女的房間

花蓮新家2F與2.5F平面圖

UP

陽台

客房 3F

3.5F 表哥的房間

花蓮新家3F與3.5F平面圖

42


伴我成長的家屋記憶|林崇恩

一、家庭成員介紹: 家庭成員

職業

現居住地

爺爺

無,以前務農

后里

奶奶

家庭主婦

后里

父親

經理人

內湖租屋

母親

台中北屯

弟弟

學生

雲林租屋

學生

大直租屋

二、我的居住史:

2000 弟弟於 台中市出生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三、家屋(一)后豐連棟透天厝 我的第一個家,位於當時的台中縣 后里鄉,一棟位在巷弄內的三層樓透天厝 ,室內空間約60坪。是阿公賣掉附近一 塊土地後買的,購入時間約民國70年, 一開始租給一間水電行,後來爸爸結婚後 入住,水電行也買下了我們隔壁的房子, 我們之間關係很好。在我出生前曾有一段 時間把二樓讓給姑姑一家三口住,因為當 時他們在后里開店,作為尚未找到新房子 時的過渡期,約為期一年。我在1998年 出生,弟弟在2000年出生於台中市,總 共一家四口。這裡是我們從出生到幼稚園 到小學低年級生活的地方。可以說是最早 的童年記憶的地方,最後在我三四年級時 因爺爺奶奶那邊蓋了新家,而搬離此地與 他們同住,之後租給了外籍婚戀相關的協 會做為辦公室使用。

44


三、家屋(一)后豐連棟透天厝 三、一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車庫騎樓: (1)這裡不存在騎樓應有的通暢連接空 間,與地面存在一公尺左右落差,有一個 混凝土坡面連接好讓車子開入。這裡的記 憶不是出遊前的迫不及待,就是被罰站時 的痛苦難堪。

(5)廚房: (1)半露天厝後 這裡印象中主要只做為 洗衣空間,但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特別有 意思的空間。厝後的空間很大,與其他鄰 居只有一道小牆之隔,上方共同用大片浪 板遮蓋著,浪板似乎是發黃關係,透進來 的陽光也成了暖黃色的,與左鄰右舍形成 很微妙的關係。

(2)客廳: (1)客廳裡最有印象的不是客廳本身, 而是一旁的小書桌,那是我和弟弟共用的 書桌,書桌承載許多考試前的百思不解, 開學前的悲歡離合。與之相對的一側是離 我遙遠的電腦桌,與之相處的時間總是不 像書桌那樣可以無限上綱,多半是爸媽使 用。 (3)餐廳: (1)很簡單的小餐桌,沒什麼特別的記 憶,也反映了小時候很難乖乖坐在餐桌上 吃飯的特性。

N

N

半露天厝後

廚房 餐廳

書桌

(4)廚房: (1)混凝土的櫥櫃及琉璃台,每天都見 的到卻又很少進入的空間,既熟悉又陌生 。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客廳

車庫騎樓

電腦桌


開玩笑說如果不乖就要被丟進這個房間自 己睡。會規畫這間房間是因為準備入住時 ,原本計畫在三合院的阿公阿嬤也一起過 來住,然後當時還有我一位最小的姑姑還 沒結婚,這間就是原本預計給他住的房間 ,床跟家具都已經準備好了,但最終就成 一間被閒置的小房間。我猜可能就是這樣 看似有人卻又無人的空間狀態,讓當時不 清楚事實的我格外的覺得神祕。

三、家屋(一)后豐連棟透天厝 二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和室: (1)和室就是小時候除了吃飯睡覺外的 主要生活空間,和室是木構的,地板上鋪 滿巧拼,所有的娛樂都在這裡進行,記得 和室前方櫃子上擺了個音響,我常和弟弟 亂撥音樂調整音量,隨著音樂手舞足蹈。 (2)起居室: 有黑色的沙發玻璃的矮桌。對當時 的我來說是和室延伸的遊樂空間。有時爸 爸會站在走道上丟球讓我們打,當然還是 會作為起居室使用,像是家庭慶生的時候 。現在回顧發覺這應該是我所有的家裡面 最有溫度的起居室空間。

N

臥室(一)

(3)臥室(一): 爸媽本來臥室是在三樓,但我和弟 弟出生後為了照顧我們,這裡就成了我們 一家四口的房間 。從一開始的搖籃,到 雙人床墊上,在因為弟弟出生後變到床下 睡的這樣一個流程,最後我睡在靠櫃子的 一側,爸爸則睡在靠門口一側,媽媽和弟 弟則睡在雙人床墊上。

臥室(二) 音響

和室

(4)臥室(二): 小時候覺得既神秘又害怕的空間。 在睡覺都還要爸媽哄的年紀,當時看到這 樣一張單人床,在一個沒有對外窗的陰暗 空間裡,那是一種未知的恐懼感。沒有印 象曾經踏進這個空間,當時爸媽還會藉此

起居室

46


三、家屋(一)后豐連棟透天厝 三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臥室(三)與浴室: (3)這是爸媽生我前的臥室。這裡對我 最有感覺的其實是浴室,因為那是我們全 家洗澡的唯一地方。小時候爸爸媽媽都要 幫我們洗澡吹頭髮,全部打理完才送我們 回房睡覺,所以這裡可以說是洗澡後的短 暫娛樂空間,當然是比較靜態一點的娛樂 ,像是夏天洗好澡就可以賴在這裡吹冷氣 ,是種小確幸的記憶。。 N

(2)琴室兼儲藏室: 印象中除了鋼琴外,其餘的都是一 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鋼琴是媽媽小時候留 下來的,大概比我們大了二十歲,外面的 陽台是曬衣場,小時候喜歡站在圍牆邊往 下看,對當時來說那是一種高度上的快感 ,會很希望能夠住在更高的地方。陽台上 好像有些許盆栽,但仍難掩頂樓的酷熱, 沒有空調,很難想像那時在夏天練琴是怎 麼熬過來的。

浴室

臥室(三)

琴室兼儲藏室

陽台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四、家屋(二)老三合院

材,牆體為傳統編竹夾泥牆,採用日式的 井字編織方式建造,竹子來自後院所種植 ,填充的土和稻草都取自農地,最後覆上 一層水泥所需的砂石來自附近的大甲溪。 部分主要的承重樑為木材,為買現成木料 回來自行切割,由於當時木頭貴,家裡經 濟不好,所以樑是用一根木一根竹子的方 式撐起屋頂。左護龍為叔公嬸婆的空間, 阿公家為右護龍之右。

我一歲左右時曾有約半年時間給爺 爺奶奶帶,原因是媽媽當時要生弟弟的關 係沒時間照顧我,因此短暫住過三合院。 三合院室內約40坪,也位在后里,距離 當時的家並不遠,儘管媽媽做完月子後就 把我接回家了,但周末或放假仍然也經常 回來玩,當時我和弟弟喜歡的不是三合院 ,而是三合院以外的空間: 我們最喜歡在 戶外活動,在田裡的各種屬於我們的遊戲 ,也會跑出門到附近的田野玩耍。 在三合院之前,是竹子搭建的茅草 屋,是阿公阿嬤與叔公嬸婆還有兩個阿祖 一家六口原先住的地方,由於屋頂茅草三 到五年需要翻草,也常有漏水等許多問題 ,當時阿公二十歲,在幫人家做水泥瓦, 蓋房子等工地現場看多了,於是便興起重 建家園的主意。約莫1955年開始動工, 首先是設計圖,設計圖完成後,花了兩年 借用工廠的機具預先生產所需的水泥瓦及 水泥柱,第三年開始將材料帶至現地施工 ,施工期間,阿公全家暫時住在拓寬的牛 廄裡。由於當時技術不發達,家裡經濟也 不好,就這樣以人力方式花了半年先把舊 房打掉,再花將近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新 的三合院。期間幾乎是徒手搭建,沒有請 工人或換工,日以繼夜的方式最終於 1960年完工。而從設計圖到製作施工, 技術層面幾乎都出自於阿公一人完成。 三合院主要建造的材料都是就地取

48


四、家屋(二)老三合院 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餐廳: (1)一個沒有轉盤的大圓桌,圍著大家 的心。通常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所有姑姑 回家齊聚一堂才會坐滿。進門右手邊有一 個藍色的小電視,是用餐時打發時間的好 幫手,儘管電視裡只有三個頻道,但對只 看新聞的阿公來說似乎沒有甚麼不足的地 方。 (2)客廳: (1)客廳不大,比較有印象的是木頭的 椅子和上方牆壁上掛著的世界地圖那幅世 界地圖大概是這空間唯一吸引我的東西。 這裡最有印象的還是過年時的熱鬧場面, 有時候晚餐時我會和弟弟跑來在這邊吃飯 ,因為這裡的電視比餐廳的大。 (3)臥室(一): (1)以前阿公阿嬤的寢室,在爸爸和姑 姑結婚離家後,阿公阿嬤也分開至其他房 間住,這裡也隨之成為客房,過年時就成 了我們一家四口住的地方。

(6)廁所: 只有一個小便斗,沖水需要拉上方 的連桿。小時候大號時不會把門完全關上 ,因為這樣才能喊爸媽或阿公阿嬤幫我擦 屁股。廁所旁有一個熱水爐,阿公會去車 庫旁拿木柴來燒熱水,小時候總被告知那 裏溫度很高不要靠近,堂哥曾經被燙傷過 花了很長時間才痊癒,所以那裏一直是我 認知裡的危險的角落。 (7)廚房: (1)廚房大概是小時候跌倒受傷急著找 媽媽時才會踏入的地方。廚房的櫥櫃是混 凝土做的,連同地面皆覆滿磁磚,廚房旁 邊有一個舊爐灶,至少在我有記憶以來就 不曾使用過了。 (8)神明廳: (1)過年過節祭祖拜神的地方,平時則 是被媽媽罰跪的記憶。

(4)臥室(二): (1)爸爸的房間。在爸爸結婚離開家後 變成了阿公的房間。 (5)臥室(三): (1)小姑姑的房間,在她結婚離開家後 變成了阿嬤的房間。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N

浴室

混凝土櫥櫃 舊爐灶

廚房

餐櫥

電視櫃

臥室(三)

廁所

音響

梳妝台

餐廳

客廳

熱水爐

臥室(二)

後庭 神桌

神明廳 藤椅 老梳妝台

通鋪

臥室(一)

道路拓寬線 別人的田

後巷 竹林 厝後

閒置草皮

道路

水圳

車庫

前庭

後庭

菜園

菜園

50


五、家屋(三)后里獨棟新房: 由於阿公那邊分家分土地,原本的 三合院區域分給了我伯公,阿公則分到最 南邊的土地。新建的是一棟3.5層樓的獨 棟住宅,鋼筋混凝土結構,室內空間約 100坪。除了我們一家四口外還有阿公阿 嬤一共為一家六口,生活空間寬敞,還有 庭院等室外活動區域。原本是爸爸設計的 一棟兩層樓住屋,後來因為風水等因素沒 有和長輩們達成共識於是最後就採用和叔 叔他們家一樣的設計,僅差在於部分室內 格局與裝潢不同。原本做為農務的土地最 後只留下西南邊的一塊空地作為菜園,南 邊及東邊是庭院的區域,目前幾乎是阿公 在整理,阿公也八十五左右了,來仍然經 常看到他架梯子爬到一層樓以上的高度修 剪樹木,想幫忙還會被嫌幫倒忙哈哈,真 的很敬佩阿公對於生活的態度和一些小執 著。後來在我小學畢業時,為了求更好的 教育我們一家四口搬離至台中市區,只剩 爺爺奶奶住在這裡。大約再過了三年後, 其中一個姑姑帶著女兒搬過來住,目前共 四個人穩定居住於此,現在周末或假日我 們還是常回來找阿公阿嬤,見見面,拿一 些自家種的菜回家煮。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五、家屋(三)后里獨棟新房 全區配置圖:

N

52


五、家屋(三)后里獨棟新房 一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廚房: (1)從後門進入的第二個空間,在我住 在這裡時,廚房主要是媽媽的空間,之後 搬到市區後,廚房變成阿嬤的空間,後來 姑姑邊進來住,現在住要變成他們兩人的 空間。 (2)孝親房: (1)阿公阿嬤的房間,深色木地板。

N

'

5*.'

洗衣間

6 2

廚房 孝親房

/

餐廳

9

(4)玄關: (1)玄關是一個空閒的空間,與餐廳間 有格柵做區隔,理論上應為進入室內的過 渡區,但由於我們多半從後門進出入,玄 關變成了個空地,小時候常常和弟弟在玄 關到餐廳之間的直線通道上打棒球,是那 種給幼稚園小孩玩的棉球和塑膠球棒,這 幾年在我幾個堂哥的小孩出生後,並成了 他們返鄉時小孩於室內的活動空間。

(6)戶外露臺: (1)大門上階梯後的緩衝平台,木製的 欄杆,西側面向草坪,媽媽說以後如果有 機會搬回去要把它弄成咖啡區,目前是阿 公堆放一些農具雜物的地方。

U1

(3)餐廳: (1)餐桌為一張石面的圓形轉盤桌,平 時阿公會在這裡看報紙。在我們一家四口 搬出去後餐桌空間便顯得有許多多餘處, 不過當過年姑姑們都回家時,還必須在一 旁近樓梯處擺上一臨時桌才坐的下。餐桌 一旁有個窗台,窗台上放一些雜物,雖然 望出去是庭院草地,但因為加裝鐵窗實際 上也大大削減了與室外的連結感。

(5)客廳: (1)寬敞的沙發,深褐色的電視櫃,大 螢幕電視,隱藏式空調,整個裝潢風格似 豪宅的形式,然而在阿公阿嬤的管理下, 還是不掩其台式的味道,有時候窗台上會 出現阿公很愛的蘭花。

客廳

玄關

戶外露臺

后里獨棟新房一樓平面圖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五、家屋(三)后里獨棟新房 二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的空間,最特別的就是面對著床那連著天 花板的整面書櫃,儘管印象中才使用了二 分之一左右。左側的更衣間其實就是寢室 的一部分,主要為書桌及衣櫃區域,在最 角落的區域曾放著我們家第一台筆電,那 時候電腦對我來說非常新奇,寒暑假時會 在爸媽上班時間偷偷地和弟弟輪流玩電腦 遊戲,還會提早在他們回家前關機,墊高 散熱處甚至拿冰塊敷變壓器,製造一種不 在場證明。

(1)書房: (1)我和弟弟讀書的空間,是第一次我 們有屬於自己的書房,雖然享用同一空間 ,但只少有獨立的書桌。我是位於靠左側 的位置,一側有一道推射窗,可以看見夕 陽,也可以看見遠遠的山坡上麗寶樂園的 斷軌列車俯衝而下。 (2)臥房(一): (1)我和弟弟的共同寢室,實際上為各 自的單人床,中央有一小床頭櫃隔開,爸 爸當時把我們的房間布置成一種溫馨的兒 童房風格,整個裝潢風格非常為我們著想 ,窗簾與壁紙也都特別挑選,很喜歡這個 空間可惜僅僅住了四年時間。

(5)客廳: (1)寬敞的沙發,深褐色的電視櫃,大 螢幕電視,隱藏式空調,整個裝潢風格似 豪宅的形式,然而在阿公阿嬤的管理下, 還是不掩其台式的味道,有時候窗台上會 出現阿公很愛的蘭花。 (6)戶外露臺: (1)大門上階梯後的緩衝平台,木製的 欄杆,西側面向草坪,媽媽說以後如果有 機會搬回去要把它弄成咖啡區,目前是阿 公堆放一些農具雜物的地方。

(3)起居室: (1)一上二樓看到的第一個空間,二樓 是全木地板的樓層,二樓也同時是我們一 家四口的空間,相對的一樓就較屬於阿公 阿嬤的空間,不過也並沒有區分的那麼清 楚,就像這間起居室其實並不常使用,因 為全家人聚在一起的空間還是以一樓的客 廳為主。目前的起居室的沙發及電視都是 後來在台中市內搬家時電梯公寓那帶回來 的,另外還有那台古董的媽媽時代鋼琴, 目前放置在起居室的西南側角落。 (4)臥房(二): (1)爸媽的寢室,是唯一用白色木地板

54


N

'

5*.'

五、家屋(三)后里獨棟新房 三、四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6 2

書房 臥房(一)

(1)臥房(三) : (1)這裡曾是一個閒置空間,有挑高的 斜屋頂與木地板,非常寬敞的空間,中年 級還會在這裡玩玩具,後來比較大後,就 開始和弟弟在這邊打棒球,非常過癮的空 間,當時想打到天花板還不是件容易的事 ,後來姑姑搬來後就成了她和女兒的房間 ,我們的棒球場也於是移駕到了一樓玄關 與餐廳間。

起居室 /

D1 9 /

U1 7 '

5*.'

臥房(二) 6 2

更衣間 陽台

后里獨棟新房二樓平面圖

(2)儲藏室: 剛搬進來時有一段時間這裡是我的 火車模型室, 三不五時就會拿火車出來 擺,躺在地板上看著它跑,那時我還很愛 向東邊的小窗望出去,因為四樓對於當時 的我,是很高的居住體驗。

臥房(三)

神廳

/

D1 7

神明廳 /

U1 7

陽台 露 台

后里獨棟新房三樓平面圖

/

D1 7

儲藏室

后里獨棟新房四樓平面圖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六、家屋(四)文心電梯公寓: 由於后里的國中僅僅兩所可選擇, 父母為求我們有更好的教育,在我小學畢 業後,我們一家四口搬至台中市北屯區的 公寓居住,是社區型的電梯公寓,我們位 居九樓,室內空間約30坪。國中離住家 不遠,主要都以步行和單車通勤,高中也 很幸運地考到同樣位於附近的學校,搭公 車約10分鐘,交通非常方便。然而一開 始真的不適應這樣的居住型態,一層樓的 空間,又幾乎沒有室外活動空間,當時沒 事就到樓下跟管理員要飼料餵魚,但還是 不夠,周末勢必要回后里家放風透透氣, 不過後來因為課業繁重、興趣改變,終究 還是順應了都市生活,我們搬離後租給了 一對母女。

56


六、家屋(四)文心電梯公寓: (1)陽台: (1)陽台是入門的第一個空間,是半室 外的小庭院,爸媽種的植栽,為無趣的公 寓空間,添了一分綠意與生氣。

(5)臥室(三): (1)爸媽的房間,窗戶面相社區中庭, 和我房間的開窗是在同一軸線上,只要我 們有一方關門或關窗,另一間房間就會缺 乏對流顯得悶熱。

(2)客廳: (1)客廳是我們練琴的地方,儘管搬來 沒多久後就停學了,但仍然是我主要的休 閒娛樂,國中時候看電視依舊是我的休閒 愛好,懷念當時都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 代。搬家時客廳電視那排的家具也一起搬 到新家。 (3)臥室(一): (1)弟弟的房間,木地板,我覺得最特 別的是那個面對餐廳的小窗戶,類似日式 的材料使用,但形式又屬於較西式風格的 ,可惜只是個裝飾用的窗,沒有實質上的 作用。 (4)臥室(二): (1)我的房間,當時應我的喜好漆成水 藍色的牆壁,空間比弟弟的房間大,採光 也比較好,書桌前的窗戶望出去是都市的 鐵皮景觀,讀書熬夜時,可以看見城市慢 慢寧靜,午夜時分,望著寧靜的都市,惆 悵感油然而生。

N

臥室(一)

廚房

臥室(二)

餐廳 電腦桌

客廳

陽台

們有一方關門或關窗,另一間房間就會缺 乏對流顯得悶熱。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臥室(三)


七、家屋(五)北屯社區別墅: 由於原本的公寓也算是老公寓了, 為了更好居住空間品質,在我上大學的那 個暑假,我們一家四口搬到也同樣位於北 屯區的連棟別墅社區。含地下室車庫共五 層樓,面積約60坪,室內空間雖然不大 ,但社區環境很舒適寬敞,可以在社區裡 慢跑,也有游泳池及閱覽室,社區有雇用 園丁,社區內算是綠意盎然的環境,而我 們家其實不需要園丁,爸媽就是最好的園 丁,一排望過去,幾乎沒有比我們家更綠 的住戶了。室內空間相比於先前單層樓的 公寓型態,有更獨立不受干擾的生活空間 。這是目前居住的家,這裡像是從以往的 戶外空間為主的鄉下生活到搬進市區後的 小單元公寓兩者型態間的一個折衷生居住 型態,很喜歡目前的家。然而搬入一個月 後我就上了大學搬到台北自己居住,一年 後弟弟也一樣上了大學住在外頭,後來爸 爸也因工作關係也調到北部工作,目前僅 剩媽媽一人居住於此,爸爸和弟弟周末偶 爾會回家。從小時候一直以來的一家四口 ,在此成了似一家一口的生活,有時候想 想,會懷念起以前的生活,但或許這就是 一種成長吧,也可能只是個過程,至少目 前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目標,之間也沒 有爭吵或不愉快,依舊是一個家,只是型 態轉變而已。

58


七、家屋(五)北屯社區別墅 社區全區配置圖:

我的家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七、家屋(五)北屯社區別墅 三、一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廚房: (1)小而俱全的空間。有個面對走道顯 眼的大洗手台,不過卻不宜經常在此洗手 ,不是被媽媽嫌礙事趕去廁所就是被唸水 開太大。南邊有個小窗,窗台上有幾盆媽 媽種的小盆栽。

N

鞋櫃

(2)餐廳: (1)餐廳的桌椅是木製的,原本靠牆區 域堆了一些雜物,以至於右上角的位子其 實不太使用,四個人吃飯時媽媽也常常比 我們晚吃,所以不常同時同桌用餐。後來 我和弟弟都上大學後,餐桌反而變整齊了 ,因為家裡幾乎剩媽媽一人,餐廳成了她 下班回家休息吃飯的空間,換句話說,餐 廳變成媽媽的廚房領地的延伸。

客廳

餐廳 上

(3)客廳: (1)電視已經成為裝飾,客廳已經轉變 為純休息的空間,尤其在飯後,是我們家 最自然的家庭相處時間,輕鬆地聊天或午 覺。角落有一張小圓桌,在周末下午時它 會被擺在靠窗的兩個沙發中間,那是爸媽 的午後下午茶時光,媽媽會沖咖啡和爸爸 一起坐在窗邊,望著窗外是他們種的各種 小盆栽植物,此時是他們一週最愜意的時 刻,客廳則成了他們專屬的小小咖啡廳。

櫥櫃

廚房 洗衣間

60


七、家屋(五)北屯社區別墅 三、二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臥室(一): (1)爸媽的房間,二樓可以說是爸媽的 樓層。有自己的衛浴設備,最裡面有個小 書桌與書架,是爸爸睡前看書的小空間, 旁邊的陽台種滿爸媽的植栽,欄杆上還有 些攀藤植物,是個綠意盎然的小空間,有 時候他們可以花整個周末上午或下午在那 小陽台上,處理或種新植栽。

N

陽台 書桌

(2)客房: (1)多於的房間,平時作為電腦室使用 ,雖然說是客房,但由於空間較小,如果 外公外婆來訪時,這裡會變成我的房間。

臥室(一)

客房 機房 電腦桌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七、家屋(五)北屯社區別墅 三、三樓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1)陽台: (1)也是屬於爸媽植栽的領地,每當我 假日回家,澆水就成了我的責任,雖然目 前沒有真的屬於我的東西,但我其實很喜 歡這個小閣樓空間,閣樓做的有點類似城 堡尖塔的形象,上有屋頂覆蓋,這裡像是 室內的延伸,植栽增添了一些隱蔽感,悄 悄聯繫著周遭環境,窺探著外界動靜。

N

陽台

書桌

(2)臥室(三): (1)弟弟的房間,屬於暗色系,雖然空 間小了我一點,但坐北朝南的優勢,氣候 方面的舒適感真的壓倒性勝利。

臥室(二)

滾滾長江東逝水 下

(3)臥室(二): (1)我的房間,整體屬於溫暖的淡黃色 系,這裡是前屋主小孩的遊戲室,所以也 維持原本的亮面木地板。房間的寬敞度讓 我很滿意,書桌牆面上有一些留下來的展 示平台,正好很適合我這種模型愛好者使 用,唯一的小缺點就是面北的開窗,上方 又沒有樓層遮蔽(對上去的頂樓空間為陽 台),因此是個冬冷夏熱的空間。這間算 是半套房形式,雖然不是獨立衛浴但卻有 獨立的廁所通道,非常特殊。三樓基本上 屬於我和弟弟的樓層。

臥室(三)

書桌

62


八、家屋(六)大直租屋: 目前在大直就學租房的空間,是一 棟五層樓的老公寓,我位於四樓。房東是 一對退休近七十歲左右老夫妻,這是他們 原本住的地方,但年紀大了天天步行四層 樓的階梯對他們來說是個負擔,後來便搬 到大直捷運站附近的公寓大樓,這裡於是 分房做為出租。我們這戶共隔成四間房間 ,三間雅房及一間套房,我的房間是和式 空間,面積大約3.5坪,也是所有之中面 積最小的(但房租沒比較便宜)。其他房間 目前租給三個男生,一位就業中、一位待 業中及一位學生,彼此並不認識,除了各 自房間外另有客廳、廚房及後陽台作為公 共空間使用。但除了後陽台晾衣服使用外 ,我幾乎不會使用其他空間,大家也因為 作息及生活模式有所差異,鮮少有交流互 動。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八、家屋(六)大直租屋 三、平面圖及空間介紹:

(3)陽台 : (1)後陽台是我們的曬衣空間,我們也 算是有默契的分出各自的曬衣區域。這是 我房間唯一開窗正對著的地方,因此陽光 僅能從衣物的縫隙中微微透進我的房間。

(1)雅房(二): (1)這是我居住的空間,面積大約三坪 ,和式拉門木作的地板,大部分的家具在 我搬進來前就有了,有些是房東的有些則 是先前房客留下來的。我的房間很簡單, 其實最主要的是那張床,因為絕大部分的

(3)客廳: (1)一張沙發及玻璃桌,客廳是我們每 天必經空間,但卻不在客廳停留,唯有在

時間是在學校工作室做事,所有的工作物 品放置於學校居多,所以這裡像是僅作為 提供我睡覺的一個空間(疫情之前)。床墊 和書桌皆為房東提供的,房間雖小但至少 書桌是我滿意的尺寸,書桌類似辦公室桌 ,金屬材質,我想可能託書桌寬裕空間所 賜,讓我在後疫情時期,不致於抑鬱在這 空間裡。對了,還有那台靠牆的電鋼琴, 由於鋼琴從小學開始學,雖然大概學到國 中就中斷了,然而依舊是我的興趣亦是我 的舒壓好幫手,這裡是第一個沒有鋼琴的 生活空間,非常不適應於是大一下便跟爸 爸請求來的。鋼琴裡的時間大概是正常世 界的三倍速度。

房東來與我們討論事情時才會使用。

N

廚房 客廳 陽台

書桌

雅房(一) 雅房(二)

雅房(三)

(2)廚房: (1)白色磁磚牆與系統櫃。我覺得廚房 應該是這裡最美觀的空間,目前只有一位 房客偶爾煮飯會使用,而在他住進來之前 ,廚房並沒有人使用,就像是個化外之地 ,非常凌亂且髒亂。

64

套房


都會之家|許博鈞

一、家庭成員介紹:

我的爺爺出生在1930年代的台北 ,是一個木雕師傅,早期生活較困苦的時 我:許博鈞(學生) 候也有在幫人做室內裝修,做板模與鋪地 中正區牯嶺街大樓1F 磚,早期他們是住在濱江街一帶,據父親 父:許健順(警察) 的描述,是一般的三合院平房,但位處低 中正區牯嶺街大樓1F 窪經常淹水,我的奶奶是標準的家庭主婦 母:趙碧珠(公家機關行政) ,負責帶小孩,也會做一些小的家庭代工 中正區牯嶺街大樓1F ,後來父親與他的兄弟姐妹成年後, 爺:許廣張(亡 ) 1983年他們搬到南港公寓,一直到爺爺 (雕刻、室內裝修師傅) 年紀大行動不太方便,搬到了大直的電梯 奶:許黃玉葉(家庭主婦) 大樓。 大直明水路大樓5F 傭人:Lisa(幫傭)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戰後(1949)和 大直明水路大樓5F 國軍從福建來的,早期是住在杭州南路上 外公:趙不金 的眷村平房,1988年才搬到南昌路上的 傭人:(軍人 、退休市場老闆) 華厦,外公軍人退伍後,開始在南門市場 傭人:中正區同安街大樓3F 做生意,賣一些南北乾貨,我的外婆則是 外婆:趙劉依妹(家庭主婦) 家庭主婦。 傭人:中正區同安街大樓3F 我的父親是警察,畢業後一直在台 北市政府警察局任職,雖然是警察,但並 不像刻板印象中的對我管教嚴厲,而是給 我最大的自由。我的母親,也是公務人員 ,在南海路上的勞保局服務。他們剛結婚 時,是先搬到父親南港的住處生活,我剛 出生時,因為他們皆要上班,所以將我託 付給奶奶照顧,一直到我三歲,要上幼稚 園時,才在新北市永和買了公寓帶著我搬 過去一起生活。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搬遷歷史年表:

66


二、搬遷歷史(一): 在3歲前都與爺爺奶奶住在南港的 公寓3F,空間較小,約略25坪左右,主 要是我的爺爺奶奶和叔叔住在那,空間內 容是三房兩廳一衛。 後來父母親到永和買了公寓,就將 我接過去住,永和的生活機能,是我所居 住過的地方最好的,公寓總共5層,我們 是住在3F,空間主要有三房兩廳兩衛, 前後陽台都蠻大的,前陽台,我父親有種 植許多盆栽,印象深刻的是,好像是在六 歲時,家裡前陽台曾經出現過一個大蜂窩 ,還特別請消防來摘除。因為父母皆要上 班,寒暑假時也會常住在外公外婆家,位 在中正區的大樓。

南港成福路3F公寓 大約25坪 居住時間(1997-1999)

永和竹林路3F公寓 34.5坪 居住時間(1999-2009)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三、搬遷歷史(二): 一直到我10歲,父母賣掉永和的 公寓,買了位在中正區牯嶺街一樓的大樓 ,就一直住到現在,算是目前居住過較大 的空間,前後都有較大的花園空間可使用 ,四房兩廳兩衛,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空 間中有一個和室空間,原本父親是希望那 個空間可以安排成泡茶沖咖啡的空間,但 後來因為比較少使用,現在就變成比較像 是儲藏空間。 大二(2018)那年,有短暫搬到 大直外租的套房一年,套房位在公寓的六 樓頂樓加蓋,空間簡單,沒有太多的配置 。

中正區牯嶺街1F大樓 55.3坪(含公設) 居住時間(2009–現在)

近期,父母剛在大直買了新房,但 還沒有要搬過去住,屬於小坪數,等我要 搬離家庭時,他們可能就會搬過去住,因 為新房的空間比較沒有現在據住的地方大 ,或是會在選擇比較適合養老的居住處, 相較於大直可能會選擇到鄉村一點的地方 ,較沒有城市忙碌的感覺。

中山區大直街6F公寓套房 大約9坪 居住時間(2018-2019)

68


充滿故事的大家族|黃煜書

一、家庭成員介紹: 我:黃煜書 爸爸:廟幹事 媽媽:幼兒園老師

我家裡只有父親、母親和我共三名 成員。我父親擔任廟幹事,我的母親做的 工作是私人幼兒園的幼兒園老師。我的家 位在新莊,屬於一個社區中的一戶,我父 親的老家住在我家社區的對面,屬於老舊 的公寓。過去是曾祖父在這裡發跡,生四 個女兒,其中大女兒是我祖母,其他三位 是我的姑婆,之後姑婆紛紛嫁出去著到別 的地方,現在那裡有四姑婆、祖父、姑姑 和叔叔(四姑婆的兒女)住著,過去祖母 生前也住在這裡。 祖母一共生下三個兒子,我爸爸排 行老二,我大伯未婚,叔叔已婚,有一個 兒子和一個女兒,大伯和叔叔都跟我們住 在同一個社區中同一個大樓,分別住在我 們家樓下和更下一層。我的祖父是客家人 ,從苗栗入贅到祖母家,我祖父姓「黃」 ,曾祖父姓「蘇」,因為祖父入贅的關係 ,約定祖父和祖母孕育的第二位孩子跟著 祖父的姓氏,算是補償我祖父那邊的家族 ,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是非常重男輕女的, 但我祖父的觀念好像沒有那麼根生蒂固, 可能是因為客家人的關係吧?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二、居住地(一)曾祖父的老家:

「厝杯兜啦」曾祖父說道,隨著車 子在沒有鋪柏油的道路前進,顛顛簸簸, 遠處看見一個棚子,棚子裡面養一隻豬, 是專門賽豬公的,在曾祖父的家裡有擺置 賽豬公得到的獎狀。再轉個彎便看見曾祖 父的老家,祖父的老家是三合院,是紅磚 堆砌的,屋頂的顏色是灰黑或暗褐色,屋 脊是灰白色。三合院正中央的一間裡面供 奉神佛及祖先牌位,擺放的形式在印象中

我的家族發展要從我曾祖父開始說 起,我的曾祖父是三峽人,三峽的哪裡我 並不清楚,就連我的父親也不太了解。不 過在我還在上國小的某個假日,因為某個 原因,曾祖父要回一趟老家,於是我爸便 開車載他,我和媽媽也順便跟著,我阿公 也另外開車一起前往。

是前方設有神桌,桌面上左擺神龕,右擺 祖先牌位,左右各配置花瓶。神桌前擺方 形大桌,下排有幾張方型太師椅,太師椅 的中間夾著花瓶架。門內上方有一橫樑掛 彩燈及天公爐。正中間的右邊是當時曾祖 父的哥哥住的地方,左邊的空間是廚房和 飯廳;三合院的左右兩側是給其他親戚住 的地方,也有一些房間是閒置,堆放雜物 的房間。在兩側的中間是類似大廳的空間 ,給親戚活動的室內空間。

那天假日我們大概中午時分出發, 但到了那邊已經快下午三點,天空接近黃 昏,一片橘色。我們從新莊出發後走國道 三號,下三峽交流道花了一個鐘頭,但下 交流道後,在前往曾祖父老家竟然花了快 兩個小時!三峽屬於多丘陵的地形,在山 上有許多蜿蜒又狹窄的產業道路以及鄉道 ,才會花比較多的時間。我依稀記得當時 開車時,行經產業道路兩旁的樣貌:殘缺 不全的柏油路,坑坑疤疤的,有些地方由 滿坑洞,有些地方柏油被剷平留下痕跡, 有些地方甚至沒有鋪柏油, 產業道路中的這些路段使得行車顛 簸,搖來晃去,視線晃動,四周的景色也 跟著搖動。道路兩旁除了本來就存在的樹 林,四周種滿私人種植的檳榔樹,當時檳 榔花開的季節將近,只有零星幾株掛在檳 榔樹上。產業道路的兩旁一邊是檳榔樹, 一邊是樹林,隨著山路蜿蜒不斷交錯,偶 爾行經果園。是黃土鋪設的路。

70


曾祖父從小就一直生活在那邊,直 到成年,在民國40年代,曾祖父從三峽 搬移到新莊發跡,買下約2公頃的土地務 農,並蓋起2層樓的透天厝,過了很多年 後,2層樓的透天厝被改建成4樓的公寓 ,在更之後增加為5層樓。曾祖父的透天 厝是一排2戶2層樓,都是屬於曾祖父的 ,之後因為曾祖父的農地開始慢慢變賣轉 手,又或是被政府徵收,農地漸漸縮小, 那些被賣掉的土地上陸陸續續增建,四周 的房屋跟著落成,不認識的人也開始進駐 到附近鄰里,原本曾祖父總共有4戶的屋 子,其中一樓右側的屋子賣給別人,剩下 3戶。 到了20年前,曾祖父最後賣掉的 土地並在父親、叔叔、大伯以及其他合夥 人投資下開始蓋起社區,建造13層的兩 棟大樓,我家便住在這邊的最頂樓,而這 兩棟房子也一度是這附近最高的大樓。 在曾祖父過世以前,他住在一樓左 側的地方,鄰近旁邊及後巷的防火巷,在 馬路及內屋之間留有疑塊空地,用來停機 車或是家族在戶外辦事急辦活動的空間。 內屋的大廳大樑分外與內,外部放置木櫃 、木椅、桌子,木櫃及桌子保存曾祖父一 些過去的文件及獎狀,同時放了一些照片 與雜物,內部主要是神壇的空間,同時放 置木桌及木櫃,一般來說大廳是非常空曠 ,不會拿來使用的,只有在祭祀雨吃年夜 飯的時候才會用到。

我們家族在祭祀的時候會先在神桌 擺放供品、金紙等物品,祭拜神或是祖上 牌位,之後會到內屋外鐵捲門邊,其上方 焊接可以放線香的小桶子,祭拜上天用的 ,結束前述的儀式,等上一段時間,等待 神明或祖先享用完畢後,開始擲筊問神明 或祖先是否可以,祂們接受後才能到屋外 開始燒金紙,我們家族的金爐是放置在公 寓一樓樓梯間下方的夾角空間,一共有兩 個,分為祭拜神明及祖先用的。 穿過一樓大廳,正前方有一個空地 ,放置一些儲藏物或雜物,左手邊通往曾 祖父的房間,左前方則通到廁所,再更往 前是廚房。以前一樓的廚房比較不常使用 ,在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多使用的是 以二樓的廚房為主,自從曾祖父行動越來 越不方便,請了外勞協助後,從過去都在 二樓吃飯的習慣改為在一樓。開始請外勞 來後,曾祖父房間外的空地新增隔板,作 為外勞的房間。到了曾祖父過世後,曾祖 的房間。再過了幾年,曾祖母也過世了, 房間內的東西大多被搬走,變成閒置的儲 藏室,新建的隔板被保留下來,也是作為 儲藏室使用。 曾祖母也因為身體越來越不好,行 動不便,從住在二樓的房間改至一樓原本 屬於曾祖父的房間。再過了幾年,曾祖母 也過世了,房間內的東西大多被搬走,變 成閒置的儲藏室,新建的隔板被保留下來 ,也是作為儲藏室使用。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基地空拍圖

二樓平面圖

一樓平面圖

72


後門

後門

廚房

廚房

廁所

廁所 外勞房間

曾祖父的房間

曾祖母的房間

神 桌

神 桌

大廳

大廳

入口

入口

一樓平面圖(曾祖父過世前)

一樓平面圖(曾祖父過世後,曾祖母從二樓改到一樓住)

後門

廚房

廚房

廁所

廁所

儲藏室

外勞房間

儲藏室

曾祖父的房間

神 桌

神 桌

大廳

大廳

入口

入口

一樓平面圖(曾祖父行動不便,請外勞幫忙)

一樓平面圖(曾祖母過世後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走上公寓的樓梯到了二樓的鐵門外 ,那邊有兩個鐵門分別在左右邊,一般來 說代表的是有兩戶,但在這裡兩個鐵門都 是曾祖父的屋子,方別通往二樓客廳及曾 祖母的房間,現在是四姑婆的房間,不過 基本上通往房間的鐵門是不會使用的,過 去在親戚家開始大掃除的時候有見過那邊 的鐵門打開。

以前曾祖母仍住在二樓的房間的時候,房 間內整體裝飾的風格以豹紋為主,夾雜許 多絨毛樣式的毯子、棉被等布料佈置在地 上、衣櫃上和椅子上,整個房間呈現華麗 又毛茸茸的樣貌。自從曾祖母搬到一樓後 ,房間內的毯子、棉被都被四姑婆換成她 自己使用的被子,並將她以前住的房間內 的物品全部搬到現在住的地方。

進入通往客廳的鐵門是脫鞋子的空 間,跨過門檻才進入客廳,客廳放置一些 傢俱,像是木椅、桌子、沐桂、電視機、 電動等等,在這個客廳裡面有許多雜七雜 八的東西,因為在這裡活動的人非常多, 大多都是我那些堂弟妹們,以及我叔叔與 姑姑,偶爾我四姑婆也會待在那裡看電視 、滑手機。在客廳右前方的角落有一個不 再使用,堆放雜物的水族箱,水族箱的長 寬高大約是1.8M*0.6M*0.8M,被架高 約0.8M的高度。很多年前水族箱裡面有 很多很大的紅魚,不過我並不知道那是什 麼魚,除了紅色的魚以外,裡面還有一隻 垃圾魚,小時候我很喜歡逗弄那些魚,每 次嚇唬的時候,那些魚就會瞬間散開躲到 角落,不過那隻垃圾魚總是吸附在玻璃上 不動。 客廳的左邊通往兩個房間,通道的 左手邊是四姑婆的房間,通道的右手邊則 是姑姑的房間。在過去四姑婆現在住的房 間是屬於曾祖母的,自從曾祖父過世、曾 祖母的行動不便,無法再進行上下樓梯, 便改到一樓住,住在原本曾祖父的房間。

74


客廳的前方是飯廳,在客廳與飯廳 中間有一個圓拱形狀的門圈,門圈上掛滿 流蘇,小時候在親戚家時很喜歡將流蘇拍 來拍去,像鐘擺一樣晃動。飯廳是小時候 曾祖父行動仍方便,能夠上下樓梯時,每 到除夕大家一起吃年夜飯的地方。飯廳的 左邊通往一個房間,過去是四姑婆的房間 ,現在則是叔叔的房間。飯廳的前方是廚 房,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那裡在我的記 憶裡都是在吃年夜飯時都是做菜或是處理 外帶的菜的地方。 在親戚家的隔壁是祖父的家,祖父 家的大小和一樓的大小差不多,從大門進 去後的空間是客廳,在我小時候祖父會和 他的朋友一起打麻將,我有時候會在旁邊 看,但是我一直看不懂麻將怎麼打,每到 他們離開後直到祖父回來的時間,我就會 把麻將當成積木在玩。在客廳前方有兩間 房間和一間廁所,靠近客廳的房間是祖父 的房間,以前祖母未過世前他們是住在一 起的。另外一間是儲藏室,祖母住到一樓 前,我們家族一起吃年夜飯的桌子就放在 這裡,每到除夕,我和叔叔便將桌子從儲 藏室經過客廳、外面的樓梯搬到一樓,再 繞過別人家搬進一樓大廳。

過那個人被他帶到傳統市場譖頭的便當店 吃飯,結果大概6點的時候,父親和母親 氣沖沖的過來找我,警告我不要和陌生人 吃飯,但明明是鄰居,偶爾有些交談,卻 被當作陌生人。

廁所 廚房

廁所

儲藏室

四姑婆 的房間 飯廳 叔叔和姑姑的房間

祖父的房間

曾祖母 的房間

客廳

客廳

二樓平面圖(曾祖父過世前) 廁所

廁所

儲藏室

叔叔 的房間 飯廳 姑姑的房間

祖父的房間

四姑婆 的房間

客廳

客廳

二樓平面圖(曾祖父過世後,曾祖母從二樓改到一樓住)

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駕馭 父親和母親要辦事情,把我留在親戚家一 樓和其他親戚一起,在大約5點的時候親 戚們問我要不要去吃飯,當時候我拒絕了 ,突然隔壁鄰居問說要不要一起去吃飯, 他是做賣花草的,在傳統市場賣,我凹不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三、居住地(二)大樓社區:

是與我同睡一間房,到了國中以後母親便 過去和父親一起睡。主臥室是套房,從小 到大我家所有人都是在主臥室洗澡,通道 盡頭的廁所當作清潔用具放置、洗條物品 以及上廁所的地方。我家有兩個陽台,一 個大一個小,小陽台位在主臥室的外頭, 臨近主臥室的廁所,洗衣機、熱水器、衣 物洗調劑都放在那裡,每個月末的時候, 我要從小陽台查看瓦斯表,再到家門外的 電梯內寫表格。大陽台連接廚房、我的房 間、衣櫥間和客廳,主要的功能是晾衣服 的空間。

大約在23年前,親戚家前面的土 地被改建成兩棟大樓式的社區,在兩棟大 樓之間夾著中庭,我家面向中庭,但因為 我家的樓層位在13樓,只能看見對面的 大樓和隔壁社區的大樓,看不見樓底下的 中庭。我家的社區屬於綜合型社區,有我 家的大樓中有銀行、洗腎中心、補習班、 住戶等,我家社區雖然有兩台電梯在運作 ,但租戶們的領域廣泛,在一天各個時間 點,人流有所不同,而且大家都會爭著搭 電梯,尤其是當坐輪椅的人、一堆拿行李 的人、推載滿東西的板車的人等等,將電 梯狹小的空間佔據,而且電梯上下運作的 時間週期很長,因此將兩台電梯設定不同 樓層,一台是1至6樓,另一台是7至13樓 ,減少各個不同領域的人交錯的時間。

陽台

廁所

廁所 廚房

我的房間

進入我家大門是玄關,通過玄關是 客廳,我家的客廳寬廣,放置的傢俱相對 客廳擁有的空間來說沒有很多,我家的傢 俱基本上都是靠牆為主,盡可能將空間讓 出來,作為運動、工作的地方使用。客廳 被通往其他房間的通道分為主空間及次空 間,在主空間放置3個沙發,分別為一人 坐、二人座和三人座。次空間放置小時候 的玩具和烘乾機,在角落邊有吧台,放置 家裡的一些雜物。

主臥房 (父母)

陽台 衣櫥間

客廳

玄關

平面圖

通道通往衣櫥與雜物間、我的房間 、主臥室、廁所和廚房,主臥室是我母親 和我父親睡的房間,在我國中以前我母親

76


通道通往衣櫥與雜物間、我的房間 、主臥室、廁所和廚房,主臥室是我母親 和我父親睡的房間,在我國中以前我母親 是與我同睡一間房,到了國中以後母親便 過去和父親一起睡。主臥室是套房,從小 到大我家所有人都是在主臥室洗澡,通道 盡頭的廁所當作清潔用具放置、洗條物品 以及上廁所的地方。我家有兩個陽台,一 個大一個小,小陽台位在主臥室的外頭, 臨近主臥室的廁所,洗衣機、熱水器、衣 物洗調劑都放在那裡,每個月末的時候, 我要從小陽台查看瓦斯表,再到家門外的 電梯內寫表格。大陽台連接廚房、我的房 間、衣櫥間和客廳,主要的功能是晾衣服 的空間。

三、總結: 就黃煜書這個住在算是小康的家庭 ,沒有經過搬家,一直住在他出生的地方 ,同時與父親那一方親戚間保持互動,住 家的所在與其他親戚間不超過1KM以上 的距離,母親方住在土城板橋另計。與親 戚交流互動頻繁,為黃煜書創造算較為豐 富的童年,雖然黃煜書自家是獨生子,父 母不會與小孩遊玩,但經常全家出遊,一 日遊、兩日遊、三日遊不等,在全台各地 趴趴走,不過出國的機會極少。 因沒有搬遷的經歷,黃煜書對於一 個家的了解停留在新北市新莊區的印象, 看似寬廣卻又稠密的市區,但黃煜書在曾 祖輩、祖輩、父母輩的家庭中看見各個時 代的變化,從曾祖父的三合院、祖父的透 天厝、祖母的公寓,到黃煜書住的社區大 樓。這些建築的構造出現不同建造的材料 ,看到早期混凝土再台灣仍稀有,保留下 來的建築,再到民國五、六十年代開始流 行磁磚,而後出現透天厝的特有水泥溝縫 ,再到八、九十年代,甚至到21世紀出 現越來越高聳的大樓,鋼構混凝土建造的 大樓,在住宅區中單一的建築,漸漸轉變 為多棟大樓集合成的社區,這些社區因當 地區域周遭的計畫與環境,出現純住宅和 住商結合型態。黃煜書的家本身是屬於住 商混合,而黃煜書的爺爺和奶奶住的便是 純住宅的社區。 純住宅與住商混合的社區難以分辨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出住戶的空間結構,但在黃煜書的生活經 驗中,能夠看出二十年前與十年前的社區 大樓的空間結構的差異。在二十年前,除 了台北市以外的市區高層大樓並不普遍, 當時較多的是公寓,公寓本身要看是否是 集合住宅或像是透天厝的獨立設計,我曾 祖父與祖父的家便是屬於集合住宅的形式 ,但因爲二十年前新莊的工作結構是工農 ,商業鮮少,加上人口數並不像現今那麼 多,除非像是在福營一帶的下新莊地區開 發已久的區域,其他地區像是新莊路一帶 、頭前、屬於過於老舊而都更、興欣區域 等,當時新建立的大樓的空間是少量但寬 廣的。不過到了十年前,人口數暴漲,社 區的型態越來越多棟,樓層數越來越高, 住戶的空間越來越小,黃煜書的爺爺和奶 奶在十年前從土城搬到板橋的社區,那裡 的社區一共有十棟大樓,14層樓,但空 間卻較為狹小。

。各個地區的文化與傳統,造就出軟性的 空間使用方式,即便我始終住在同一個地 方,我仍擁有個地區的居住記憶。

我並沒有豐富的搬遷過程,雖然去 過不少地方的幾天停留,但這些並不是我 的家,不會產生深刻的印象,但是,我的 長輩們居住的空間因各地區、各個時代的 影響,創造出不同的環境及室內空間結構 ,農村、眷村、山區、市郊、市區,這些 地方不是我的家,不過我與其親戚間的良 好關係,使得我對於這些地方的記憶深刻 ,在這些地方我擁有與長輩、同輩之間的 交流與互動,不僅僅在住家的室內空間, 更在周遭的環境產生關係,像是小學、停 車場、馬路、商店前的空地等等,也許只 是一天中的小事件,但留給我極深的印象

78


方便麵似的居所|林律汝

一、家庭成員介紹:

二、居住地(一)招商名仕花園:

我:林律汝 爸爸:工程相關行業 弟弟:高二 傭人姐姐

建築年代1997 區域:南山 板塊:後海 物業公司:深圳市招商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建築年代:2001-7 容積率:3.8 綠化率:30% 停車位:480個 總戶數:535 建築面積:15000 平方米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三、居住地(二)荃灣(2002–2017): 面積:0.5平方公里 清初,大清軍打南明打到荃灣,城 門谷有南明李萬榮掛住永曆年號,據針山 石城抗清。明末清初,這裏已經叫做荃灣 約。後尾有人改寫做全灣約。荃灣有過另 一個名,叫賊灣,現在的藍巴勒海峽以前 叫三百錢,因為以前有海賊,要收三百錢 先可以過海。

80


荃灣居住地圖: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三、居住地(二)荃灣(2002–2017):

經結業了。

荃灣,引用一段電視劇的對白「比 起房租漲價,更讓人害怕的,是不停不停 的搬家,是你永遠都沒法在這個城市,扎 下根來。」(電視劇《三十而已》)

第一家是香車街街市的早餐店,販 售港式早餐:炒麵,米粉,腸粉。準點七 點半出門一下樓拐右就看到幾個人在排隊 貿米粉,就算排隊的代價可能是要跑着回 學校,也沒辦法舍棄吃米粉的機會,一包 米粉只需要八塊,加上一茶匙四百卡路里 的辣椒油。冲沖付完錢後就拐回左邊,一

我現在22歲,搬過十次居住的地 方。由於不停的搬家,我對居住印象被動 的變得非常速食,平均算下來兩年搬一次 家的經驗讓我理解到,對空間產生情感需 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 我就開始放學後自己走回家,在城市街道 上漫遊,似空白非空白,比去描述那一間 間方便麵似的居所,我居住的城市更像一 部履歷,我在街道長大的個人史,這是一 部以社區為單位的居住履歷。

邊走向地鐵站,一邊吃米粉驅散睡醒的偏 頭痛。到地鐵站束起吃到一半的粉米膠袋 ,也束起散漫的神經,踏進人來人住的地 鐵站。 那家店在某次回去時己經被替換了 ,換成了一間中式飽點。店內放置包點的 櫥窗像一格格棺材屋,一個個糕點,在被 這後來者佔須前,我從來不知道糕點也能 這樣擺賣,骨灰牌位那樣沒有一絲生氣。 一兩週的裝修過後,輕輕的就把二十多年 的時間抹去了。

我在荃灣住了16年,住過三次唐 樓,有兩次住在頂層,走上屋頂,身邊包 圍住我的是更多的屋頂,遠方的背景聲, 不動的事物,在城市吸收的堆積了多少的 污糟,就走到天台上暫時的釋放了,我知 道與我一樣的人都會對屋頂有特殊的感情 。生活是在床上睡,在廁所方便,在客廳 吃飯,屋頂像是精神世界的物質化,難得 在鬧市之中一片安靜的角落,腳底踩着的 正方形是沒有人的。屋頂的沒有功能,是 我的無用之用。

再來是漫畫店,那是一間很小的店 子,漫畫堆積如山,厚重發黄的書卷味。 多幾個人一起入去的話,轉個身都會有困 難,所以應該是不能長待的地方,但我隨 着我去的日子越來越多,店長阿姨知道我 就算回家也是一個人待着,漸漸也容許我 在小店待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坐在書架的 位置安靜的看漫畫,一本接著一本,和阿 姨兩人一起擠在店裹,各自又活在自己的 世界。

香港的商舖更迭很快,要有常去的 小店不容易,有三家陪伴我很長時間的店 舖,是記憶中非常重要的存在,有兩家己

82


還有米線店。第四至六次搬家,搬 的都在同一條街上,那條街有一間米線店 ,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很常呆的地方。跟我 稍為親近的朋友,都會被我拉去用餐,坐 無虛席的小小的店,所有的位置,都被我 與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時間坐遍了。當 只有自己的時候也會經常光顧,我的口味 不見得怎麼會轉。來台灣之後掛念的除了 朋友之外就是這家米線店了。回去和朋友 逛街的晚飯吃什麼時間她們都不用問我, 因為我肯定會回答:「我家樓下的米線舖 。」直到我搬離開荃灣,還是經常坐車到 荃灣吃米線。

荃灣曹公坊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84


三、居住地(二)荃灣(2002–2017) 二、荃威花園: 是香港新界荃灣區首個大型私人屋 苑,位於荃灣西約柴灣角荃景圍195號。 由合和實業發展,胡應湘建築工程師設計 ,共有16座住宅樓宇,並分四期發展, 分別於1978年至1981年間落成並入伙, 合共提供超過3,400個單位,為合和實業 當年最大型的獨資住宅發展項目。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四、居住地(三)東涌(2017至今): 1989年正式決定新機場將在赤鱲 角興建,東涌新市鎮的發展亦得到確定。 1992年則為整個東涌新市鎮的規劃及發 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 26萬人。

86


四、居住地(三)東涌(2017至今): 上大學之後就搬到了東涌的公屋, 也由於留學台灣的原故,半年才回一次香 港,每次回去都能感覺到城市面貌的變化 。 搬入東涌之後,一切的尺度感放得 很大很大,變得很特別。只有大型基建和 大型屋邨和巴士的城市,街上不會有人, 沒有學校,嬉戲的學生,聲音,安靜得像 在拍一部人類消失的電影。

發現店舖總會過期。我把目光轉移到城市 中的大型基建設施,起碼連接東涌與赤鱲 角那短短百米的海上吊橋,壽命比我更長 。晚上的吊橋彷佛置身海中央,能看到遠 處海上的另一座橋,是為地鐵軌道興建的 大橋,隔幾分鐘一班次,只有一條發光的 窗戶駛過,才能看到那座不存在的橋墩。 深夜碼頭還是會有垂釣使用者,和一台自 動販賣機。

從東涌地鐵站走到家有兩公里,可 選的路線有三條,一是接送巴士;二是扡 鐵上蓋從商場延伸的天橋,天橋連接着兩 個大型私人集合住宅,終點離我家一條馬 路,但一條馬路的距離,事實上卻要再走 500米左右才能回到家。 三是走出地鐵上蓋的商場的人行路 ,人行路的左邊是車道,右邊是山,盛夏 的那條道路彿彷沒有終點,怎麼走都不到 盡頭,在路上中暑的機率還比較大。但每 到晚上,卻有一種幽曲小徑的浪漫。香港 的街燈燈柱很高,大概有二三層樓,比樹 還要高,橘黃色的街頭把樹叢投影在地上 ,事實上,我總是走着走着,被樹影帶到 更遠的地方,比如碼頭,比如高速公路上 ,比如隱藏的每一條血管。 晚上海旁的碼頭和大橋成為我的新 寵,當與店舖發生情感,而在他們倒閉後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東涌公屋的單位平面圖

客廳一角


樓下的街道

東涌碼頭

晚上常去的橋

88


離巢之家|林耀華

一、家庭成員介紹:

二、區域環境概述:

我家於1999年前居住九龍城, 而 1999年後搬遷到九龍灣的淘大花園, 其 後並於2003年沙士爆發於九龍灣以低價 全額付清九龍灣單位 , 於2005年購買貝 沙灣單位, 但 因父母工作地點不便,並 沒有長期居住於貝沙灣單位,而於近十年 才正式搬遷到貝沙灣。

九龍灣(Kowloon Bay):原指香 港九龍半島東面的海灣,泛指紅磡至觀塘 之間一帶海域,屬維多利亞港的一部份。 經大幅填海工程興建啟德機場後,原有海 灣面積大幅縮小,現時「九龍灣」之名通 常是 指原海灣東面一帶,位置為牛池灣 以南,牛頭角以西,東面接壤觀塘道。自 政府填海造 地起,建成的陸地命名為「 九龍灣」,現在主要為工商業用地,也有 少量住宅。 貝沙灣(Residence Bel-Air):是 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薄扶林鋼綫灣數碼港 沿岸的一個大型豪華住宅屋苑,由盈科大 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發展。 由香港島中 西區及南區巴士及小巴可達的貝沙灣入口 在薄扶林數碼港道,內有大型住客會所、 泳池等。 貝沙灣共分六期,第一期及第二期 各共有8座樓宇,其中第二期命名為南岸 (South Towers),第三期(Bel-Air Rise )由18間獨立屋組成, 第四期則共有8 座樓宇,命名為南灣(Bel-Air on the Peak)。 間格只有2房2廳以上的大單位, 建築面積在825平方呎以上,樓底有10呎 6吋(3.2米)以上,有9呎7吋的露台, 第五期由29間獨立屋組成(Villa Bel-Air ),第六期是8幢呈波浪型的住宅。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九龍灣(英語:Kowloon Bay) 原指香港九龍半島東面的海灣,泛指紅磡至觀塘之間一帶海域,屬維多利亞港的一部份。 經大幅填海工程興建啟德機場後,原有海灣面積大幅縮小,現時「九龍灣」之名通常是 指原海灣東面一帶,位置為牛池灣以南,牛頭角以西,東面接壤觀塘道。自政府填海造 地起,建成的陸地命名為「九龍灣」,現在主要為工商業用地,也有少量住宅。 貝沙灣(英語:Residence Bel-Air) 是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薄扶林鋼綫灣數碼港沿岸的一個大型豪華住宅屋苑,由盈科大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發展。 由香港島中西區及南區巴士及小巴可達的貝沙灣入口在薄扶林數碼港道,內有大型住客會所、泳池等。 貝沙灣共分六期,第一期及第二期各共有8座樓宇,其中第二期命名為南岸(South Towers),第三期(Bel-Air Rise)由18間獨立屋組成, 第四期則共有8座樓宇,命名為南灣(Bel-Air on the Peak)。 間格只有2房2廳以上的大單位,建築面積在825平方呎以上,樓底有10呎6吋(3.2米)以上,有9呎7吋的露台, 第五期由29間獨立屋組成(Villa Bel-Air),第六期是8幢呈波浪型的住宅(Bel-Air No.8)。

歷史年表:

2007年大型購物中心 MegaBox 開幕後 ,改變了九龍灣作為工廠、物流倉庫 的印象。MegaBox 商場樓高18層, 佔地達110萬平方呎,是觀塘區 最大型的購物商場,當中的大型商戶有宜家傢俬 、AEON、IMAX 影院等。區內的寫字樓 自2006年起不斷增建,包括企業廣場三期 、國際交易中心、Manhattan Place、傲騰廣場 及億京中心等,成為東九龍新商業中心。

1950年代港府在日佔時期擴建啟德機場的基礎下, 決定把啟德擴建為現代化機場,在九龍灣海面填出 一條超過三公里長的現代化機場跑道。直到1970年 代,觀塘衛星城市和牛頭角填海工程陸續完成,餘 下九龍灣部份就同步從牛頭角及啟德近九龍城的停 機坪兩端迎頭進行填海,工程於1973至1974年度完 成,部分土地曾被劃作若干個臨時房屋區,其中以1975年 設立的九龍灣臨時房屋區幅員最廣。

宋朝年間,政府在九龍灣沿岸經營鹽田, 名為「官富場」,鹽場一路延伸至尖沙咀 及茶果嶺。直到清朝因康熙立遷界令,居 民須逼遷而一帶鹽場遭廢棄。

2017父親回港工作 2003 沙士於香港九龍灣淘大花園爆發

1997香港回歸同年H5N1爆發

1989父母結婚

2012 香港首座零碳建築零碳天地落成, 為香港政府宣佈《起動九龍東》計劃後, 成為九龍東首批標誌性項目之一。 並國民教育推行失敗並引起2014 雨傘運動真 至2016所有風波平息並社會開始產生分裂現象

2019 二姐結婚 並於年中社會再因意見不一 而引發社會運動 公民抗命

1991大姐出生 1994二姐出生

1910年代何啟爵士 隨着工業轉型及商業發展, 和區德在九龍灣北 填海地段於1981年起用作 岸現時太子道一帶 啟德機場停機坪和貨運區、 進行填海工程, 九龍灣工業區、九龍灣貨物 擬發展花園城市住 起卸區和牛頭角工業區等用 宅區,其後卻因罷 途,北面亦成麗晶花園及啟 工浪潮和經濟衰退 業邨一帶的住宅區,而由 致工程未能完成。 地鐵九龍灣車廠上蓋德福花園 英軍其後輾轉租用 則成為區內重心。至於原有的 該地作臨時機場, 臨時房屋區則於1991至1999年間 同時在附近開辦航 被政府收回作土地拍賣,並發展 空學校,最後香港 為多幢商貿樓宇,以及各式政府 政府決定收購土地 、機構或社區用地。 並完成填海,再正 式發展成空軍機場, 其後更發展為啟德機場。

1990年代政府為未來因機場搬遷 而空置的啟德用地作出多項規劃 研究,曾建議填平九龍灣及跑道 之間的水域以提供更多土地發展。 至2000年代受到中環及灣仔填海 計劃的司法覆核影響,規劃署檢 討《啟德發展計劃》,以「不填海」 原則規劃啟德和九龍東的未來發展。

1995三姐出生 1999我的出生 同年因居港權問題, 首次對香港作出人大釋法 2005 H5N1再度於香港爆發

2009 H1N1爆發

2020年武漢肺炎散播全球 而因國安法 國歌法及限聚令 引致社會運動開始平息 2016因家庭問題三位姐搬離貝沙灣住所

購買貝沙灣單位 2018 大姐訂婚並於同年港珠澳大橋通用 1992父親到日本工作

90


三、居住地(一)九龍灣淘大花園: 淘大花園(Amoy Garden)是香港 一個大型私人住宅項目,位於九龍觀塘區 佐敦谷,位置也是牛頭角市中心,是牛頭 角區最大型的私人屋苑,而淘大商場也是 區內重要商場之一。 屋苑前身是淘化大同食品(Amoy Food)的醬油食品工場(Amoy)則是廈 門的郵政式拼音名稱。屋苑建於1980年 至1987年,1981年開始入伙,發展商兼 大業主為恒隆地產。在過去三十多年內, 經多次商業併購出售,除了中文和英文名 稱獲得保留之外,今日的淘大花園和淘大 商場,不再與淘大食品存有任何關係,只 是恒隆地產旗下的地產項目。

這個家是我有回憶的第一個家,在 我剛出生到幼稚園一年級我家都居住在九 龍城。而九龍灣淘大花園是於2003年因 (沙士)病毒於淘大花園的大樓爆發而以 低家購入。從小我家都是父母外出工作, 因此都佣人去照顧我們日常生活。而這個 家的裝潢都是以木製家具和雪白的牆形成 ,是一個令人感受到溫暖的環境。 剛才提及父母外出工作由佣人照顧 ,於香港算是普通的情況,而我的家庭更 為特殊,因為我父親是於日本工作,兒時 對他的記憶可以用零碎去形容。 這個家庭並沒什麼父母和子女溝通 的機會,因此從小家人之間的關係十分陌 生,如同有血緣關係的室友,每一位都各 自回房間連對話的對象都不會是彼此而是 佣人。 因為沒人約束,我們長大的品行也 可以沒有好好的建立,所以隨著我們長大 ,父母見面的議題都從相愛變成責怪對方 沒有管教,最後更是把這些問題延伸到家 中的每一位,最後在各方面的問題下三位 姐姐都以國外讀書為理由而離開家庭不再 居住在此,而我同樣離開了這個用溫暖和 諧裝潢而包裹的(家庭)。這個家每次的 爭吵基本上都是在飯廳開始,而我們家有 奇怪的習慣,如果那天於晚餐吵架,當天 的菜式,基本上而會再出現在我家的餐桌 上。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1)坪數:30 (2)位於電梯大樓7樓 (3)材料:RC (4)傢俱大部分以木為主

淘大花園平面圖

區域環境

92


四、居住地(二)貝沙灣六期:

四、居住地(二)貝沙灣六期:

貝沙灣(Residence Bel-Air),是 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薄扶林鋼綫灣數碼港 沿岸的一個大型豪華住宅屋苑,由盈科大 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發展。

這個新家算是我們家庭中沒有什麼 人有回憶的家。父母因工作地點都就住在 這邊,而姐姐們因已結或工作不會住在新 家,當我們都離巢後,家庭的問題有所改 善,但同時父母都不再責怪對方而是希望 可以彌補過去那只有零碎回憶的家庭。購 入新家,把每個房間都裝潢得毫不馬虎。 亦不介意我叫上朋友到家作客。這個家用 石材為主,冰冷的裝潢沒有家庭生活的痕 跡,但有我獨自在那與朋友作伴的回憶。 我在高中的假期就會與父母申請我獨自去 新家住,想在那自己玩,父母可能是出於 因過去的事情而答應我的要求吧。我並不 知道,但因為我於新家有和朋友一起玩耍 的經歷而同時我看到父母的改變,我對童 年所謂的冰冷生活並不在意。我更感激有 過這樣的生活,更影響我對每段關係的珍 惜。

由香港島中西區及南區巴士及小巴 可達的貝沙灣入口在薄扶林數碼港道,內 有大型住客會所、泳池等。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1)坪數:132 (2)位於電梯大樓20樓 (3)材料:RC (4)傢俱大部分以石為主

貝沙灣六期平面圖

區域環境

94


五、居住地(三)大直通北街住宅: 我高中雖然而和父母相處沒有問題 ,但我還是想離開香港生活,而我來到台 灣第一年我住在學校在北安路的校外宿舍 ,那時的學長和同輩都關係很好,是為我 之後在大學生活能好好感受家庭生活的基 礎。 到大學二年級學校的北安宿舍沒有 營運了而學長們也離開了,而我和同屆的 朋友亦決定再租一個家庭住家繼續我們的 宿舍生活。而這個家的家具同樣為木,但 這次算是真正的溫馨了,每一位都離鄉背 井所以我們都很照顧對方,雖然生活品質 算不上很好但卻十分滿意,而明年應該就 是充滿傷感的一年了,因為這班家人也是 畢業了,留下的只有我。 這個家的飯廳同樣是家庭的核心, 我們每個人都會幫對方慶祝生日,而亦有 在這決定過很多人生大事,例如一位朋友 在這告訴我們他要和台灣認識的女朋友結 婚,也有學長告訴我們他要當父親的事。 各種開心難過的回憶,我們都會在飯廳討 論和陪伴對方。而今年是那種生活面臨結 束的一年了,不會再有令人振奮的消息亦 不會再有生活的點滴發生。這個疫情使我 們更常面對到對方,算是在畢業前最後的 相處。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1)坪數:40 (2)位於電梯大樓1樓 (3)材料:RC (4)傢俱大部分以木為主(是房東提供) (5)我房內傢俱都是個人購買 (6)前身為軍宅 (7)是我在台灣的外租房 (8)室友是香港和澳門人

貝沙灣六期平面圖

區域環境

96


Girl’s House|鄭雯心

一、家庭成員介紹: 父親:鄭慧德(去世,前壓克力工廠老闆) 母親:林瓊月(半退休,前繪畫黏土老師) 大姊:鄭郁潔 在職(護士) 二姊:鄭郁璇 在職(建築工程) 本人:鄭雯心 在校(建築系學生)

鄭雯心,1999年出生於香港新界 荃灣的一所醫院裡。家庭成員有爸爸、媽 媽、兩個姐姐、一個幫傭阿姨、四隻小狗 狗(QQ、Bo仔、斑斑、KoKo)。但爸 爸因為工作關係,從小就不是一起住的, 長大後爸爸也因為身體的關係回到台灣休 養到最後。所以在我的記憶的家裡總是一 屋子的女生。 我自小居住在香港,家族成員有爸 爸媽媽兩個姐姐四隻狗狗還有傭人姐姐。 從以前開始爸爸就在大陸經商他自己住, 所以我們一屋子都是女生。 因為我們都忙於上班上課,需要有 人幫忙打理家裡,照顧狗狗,還有我們的 飲食於是我家裡長期都聘請傭人姐姐,傭 人姐姐的房間在我們家裡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個空間。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二、搬遷歷史年表:

98


三、家宅一號 —— 愉景新城: 自有記憶以來的第一個住家就是在 愉景新城。愉景新城是一個在香港新界荃 灣的中型私人住宅,而愉景新城也是香港 比較典型的商住結合的那種私人住宅。下 面的四到五層是大型購物商場,上面是擁 有私人會所的高層數集合住宅。我在這個 房子住到國小三年級左右吧,所以在這個 地方有滿滿的兒時記憶,像是每天晚上都 要上香換茶的客廳裡的神桌,還有常常因 為吃飯吃太慢被罰著要坐在餐桌上看著大 家看電視的自己,還有因為喜歡搗蛋差點 把餐布燒起來等等等……。

點奇怪,我問姐姐他怎麼了是不是不舒服 ,姐姐說他也不清楚的瞬間,我們同時看 狗狗轉圈圈是什麼意思,他想上廁所了( 大的)。當我們都在不知所措的時候,大 姐他一邊驚呼一邊把雙手往自己的枕頭一 伸,他接住了,是的,他接住了。後來我 們都很驚訝為什麼他會做出如此舉動,姐 姐就說了一句:「雖然很噁心,但洗手比 洗枕頭快。」

我有個青梅竹馬是住在同一棟12 座的42樓,小時候他們每天每天都會打 電話去對方家裡商量著要去哪裡玩耍,還 是要去對方的家裡度過一整個下午。 在這個家還有一個最喜歡待的地方 就是我姐姐房間的床。姐姐房間的格局是 有個雙人的上鋪床,下面是衣櫃與書桌。 小時候常常趴到姐姐的床上跟姐姐玩或是 在床上往下看看著姐姐用電腦,也喜歡一 躍而下從上鋪跳到地板,雖然有好幾次的 跌倒了,但這地方算是我最喜歡的區域之 一。 有個印象很深刻的上鋪床小故事, 小時候我們剛養第一隻狗的時候我們都很 喜歡他,一刻都不想分開,於是連上床玩 都想帶著他,一次我們帶著狗狗(QQ) 到床上玩,過沒多久看他的動作神情都有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客廳的空間

香港地圖

廚房與餐廳的空間

姐姐房間的上鋪床


景愉新城照片

景愉新城全區配置圖

景愉新城平面圖

100


三、家宅二號 —— 萬景峰:

了共用的結果。

這是我人生中參與的第一次搬家, 地點也是在香港新界的荃灣西,這個新家 是我從看房子開始就參與到的,到最後裝 修好煥然一新的過程我都還歷歷在目。因 為距離比較近,我們在搬家的期間都很常 利用下課或是週末的時間用小推把一些比 較小的物品從舊家搬到新家。舊家到新家 中間我們會經過一個天橋再經過菜市場經 過球場,一個禮拜這樣來來回回讓我這個 路癡還沒住進新家前也把路給記熟了。

我猜在這個房子裡我們最喜歡的都 應該就是那一面海景吧,在我們每一個人 的房間裡都有個大片玻璃面對的外面的海 景,在房間裡不論是早上還是晚上看著都 確實有療癒的感覺,也是我搬家後最不捨 的畫面之一。

萬景峰也是跟愉景新城一樣是私人 住宅,只是他是比較新建的,而且因為附 近也開始有越來越多新的私人住宅和商場 慢慢蓋起來,荃灣的休閒娛樂也很多都往 荃灣西發展。

題外:從萬景峰開始傭人阿姨就開 始擁有自己的房間了,說實話在香港房子 本來就很小,要撥一個空間給阿姨其實十 分不容易,但我覺得是因為傭人阿姨對我 們來說也是一個很親近的存在我們也不想 虧待他太多,雖然不是多好的房間但至少 是一個擁有自己小空間的地方。

在萬景峰我也是住了好長一段時間 ,大概也有個七八年左右。搬進這個家之 後我感覺跟住在愉景新城的時候有很大的 不同,或許是因為請了設計師設計家裡, 家裡的每一個地方都很舒適,每個人的房 間也很舒適,以至於我們都很常待在自己 房間裡做事情,反而比較少在客廳裡相聚 。不過因為我們家的佈局是我跟兩個姐姐 是住在同一邊,從客廳到我們房間會經過 一扇門,於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很常把連 結客廳的門關起來,把自己的門都打開, 開著我房間的冷氣共用。當初會共用冷氣 是因為我很怕熱,而我的姐姐又覺得開自 己房間的冷氣對他們來說太冷,於是導致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三、家宅二號 —— 萬景峰 三、荃灣行人天橋網絡: 位於新界荃灣市中心﹐是香港最長 的有蓋無縫連接行人天橋大型網絡系統, 由多組政府及發展商興建及管理的行人天 橋,及商場、住宅及公共建築的架空通道 組成。網絡以荃灣站及荃灣西站為中心, 荃灣站網絡東、西面終點分別為悅來坊及 愉景新城;2013年大河道行人天橋建成 ,將兩組行人天橋網絡接通;2020年, 東南面擴展,荃灣西站網絡東面終點延伸 至樂悠居。(取自維基百科) 經歷的第一次搬家是在我小學三年 級的時候,從看房子到搬家都全程參與到 的我很是雀躍,在搬家的時候有件趣事, 因為我們的新家跟舊家很近所以有很多小 物品我們是推著推車沿著天橋,慢慢把東 西搬到新家。

搬遷地圖

102


萬景峯照片

萬景峯全區配置圖

萬景峯平面圖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飯廳空間

客廳陽台看出去的風景

104


四、家宅三號 —— 元朗租屋 家宅三號位於新界元朗區,雖然元 朗跟荃灣西其實在西鐵之差了兩站但其實 距離是個了一座山,以至於交通費都整整 貴了一倍。話說回來這第三個房子是租的 ,主要是需要來填補搬到米埔新村新家的 過渡期。但其實從租屋的過程就讓我有種 這的地方跟以往住的地方很不一樣的感覺 。 租屋的故事:我們其實陸陸續續看 了很多房子元朗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總是找 不到真的滿意的房子元朗直到最後經紀人 說附近剛好有的房子可以看一下元朗就臨 時起意的去看了一下元朗一到達那裡就覺 得那裡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元朗因為他是兩 棟對稱的房子建在一個圍牆裡元朗房東住 在左邊的那一棟元朗出租的是右邊的那一 棟。而這兩棟房子是坐落在一個露天停車 場的裡面元朗一進去停車場就會聽到沙沙 的碎石子聲元朗感覺很能防盜?言歸正傳 元朗我們去看房子的時候一切都還不錯元 朗雖然規格不是非常完美但很乾淨整齊元 朗也很大元朗我跟媽媽對視彼此都覺得感 覺這間房子對了。後來房東阿嬤請我們到 他家喝茶聊聊簽約的事情元朗結果在聊天 的過程發現阿嬤好像是閩南人元朗之前在 大陸營商現在老了在就近的香港養老。而 阿嬤一知道我們是有台灣籍的又會講閩南 語就開心的不得了元朗說什麼便宜點也要 租給我們元朗於是合約就這樣愉快的簽下 去了。

住進去這個房子之後我感覺體驗了 前所未有的生活。以前住在市區要到哪裡 都很快很方便,到地鐵站或搭公車都很方 便,但跟鄰居的關係是一言難盡,不是說 關係不好只是彼此都很少機會遇見大家, 就算在搭電梯時遇見,也頂多是點點頭, 不會過問太多彼此的生活近況。但搬到元 朗後,雖然交通沒有那麼的方便,晚回家 自己走空蕩蕩的大路也會有點害怕,但是 跟鄰居房東阿嬤的關係真的很有趣,就像 是回到鄉村一樣,有時候鄰居阿嬤家多買 了一些水果或是零食他就會敲敲我們之間 的玻璃門,說要請我們吃。一次我們家裡 的電箱壞掉,房東阿嬤很擔心我們夏天晚 上會太熱一直叫我們去他家過一夜,雖然 我們最後沒有去阿嬤家睡,但我們也是把 家裡的遊戲機搬去阿嬤家玩了一下蹭了電 跟冷氣。說實話這些經驗是我沒想過的, 去鄰居家玩什麼的在之前的居住經驗基本 上是不可能會出現的,雖然電箱壞掉也幾 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在這裡生活了差不多 兩年多,生活上沒有什麼特別不便,該享 受到的近郊房屋該有的體驗都有體驗到( 像是在家裡BBQ,在天台看星星,放個充 氣泳池跟狗狗玩什麼的都是來到這裡才可 以體會到的)算是非常幸福吧,而且我真 的以前就很嚮往住這種透天的房子,對於 一個香港城市裡的小孩來說家裡很大就已 經很奢侈了,而家裡有樓梯,簡直就是夢 想,或許只是我自己的夢想。 題外:我在這個房子裡是住在一個 很大的卻滿是落地玻璃的房間,說實話西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曬的時候真的很熱,但因為我是一個很喜 歡光亮空間的人,所以對我來說也是個很 不錯的生活體驗,有時候我會趁著太陽很 大的時候靠著窗戶躺在冰冰涼涼的地板上

元朗與荃灣

搬遷地圖

106


左邊是房東阿嬤與他的幫傭一起住 ,另一邊則是我們一家人住,我們住的那 一棟本來是老阿嬤蓋給他家人住的但因為 他的兒子家人都在大陸工作於是就閒置了 ,我們看房子時老阿嬤得知我們也會講閩 南語阿嬤就高興壞了,說什麼都想要租給 我們。在上攸田村的生活很有趣,因為在 一個圍牆裡彼此的空間感很近,我們可以 從玻璃看到彼此的生活,也有了那種多買 了一些東西想和鄰居分享的行為。上攸田 村的這個房子是租的,因為還在等待米埔 新村的房子給政府驗樓裝修等等,我們住 的屋村通常是有發展商蓋好出售,然後給 政府驗樓最後再給業主收樓。我們米埔新 村的房子整個歷程從看房到收房大概經歷 了三年多左右的時間。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元朗租屋平面圖

108


五、家宅四號 —— 米埔新村 搬進米埔新村已經是我在台灣讀大 三的事情,種種原因到現在為止,幾乎沒 有在這個家生活過太久的時間,最長也好 像不到一禮拜吧。這間房子也是我和媽媽 一起看的,我們一進到這個家一下子就被 客廳上方的挑高空間吸引著,很快就決定 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房子。比上攸田更接近 自然環境,附近甚至有米埔濕地公園,每 天都有很多鳥經過我們家,村子裡也有村 狗守護著,村狗一共有三隻,他們都是從 一開始在蓋房子的時候就存在了,也不知 道是從哪裡來的,但真的很神奇的是他們 真的會記得這裡的每一個住戶,而住在這 裡的人也很愛護他們,大家都會喂他們吃 東西也有人會幫他們洗澡。記得有次我出 門帶了些零食想喂他們吃,結果他們根本 不吃,然後住在我們斜對面的走到陽台對 著下面的我說他們不吃零食,說實話,這 種鄰里關係也是我不曾想像過的,有點像 國外一樣,路過會跟鄰居聊一下,也試過 在彼此的陽台跟對方講閒聊兩句,我們家 也特地裝了一盞感應燈對著共有的路,因 為晚上附近路燈太少,媽媽說也要為鄰居 多著想,多一些燈對夜歸的小孩也有安全 感,這可能也就是鄰里關係的更進一步吧 。

下去走道會變得很窄,但因為媽媽是媽媽 ,以他活了那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不會擠 ,我也只好閉上我的嘴巴靜觀其變,結果 ,讀建築系還是有點用的,果然變得太過 的窄,在空間感上變得非常奇,這大概是 我對這個最不滿意的地方吧,不過因為媽 媽的審美還是很好的,他的想法還是很好 的吧房子其他地方佈置的很好。(媽媽的 作品遍佈整個家) 題外:在元朗的這種房子我們都叫 做村屋,好像是政府有規定一層的坪數必 定是700呎,通常一棟透天是2100呎( 不包含天台、花園面積)。而這些地方都 會有村長,負責村里的大小事,在上攸田 村住的時候,我就有見過村長, 村長雖 然已經五十幾歲但仍然帶著墨鏡身材健朗 ,好像說是前消防員,看到他就感覺住在 這裡的莫名安心。(聽說在元朗的村長都 有些背後勢力,不知道是真的好是假的)

話說雖然裝修燈具、櫥櫃什麼的都 是我跟媽媽兩個決定,但當初我跟媽媽有 個地方一直有爭執,就是餐桌的位置,我 當初跟媽媽說櫃子要做淺一點因為餐桌放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第三次搬家應該是最後一次的搬家 ?在我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左右正式入伙, 跟上攸田村的家一樣是個透天的房子每個 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但因為本來發展商的 設計裡幫傭阿姨的房間太小了,我們就決 定靠著房子蓋了個空間給阿姨住也有他自 己的衛浴。這個家有個我當初看到第一眼 就很喜歡的地方 — 小小的天井,滿足了 我對透天的幻想。但由於到現在為止我都 還沒真正的住在這個房子裡生活過,我對 這個房子的印象很淺。 在交通上米埔新村是最不方便的, 從家裡要到元朗市中心要先搭10至15分 鐘的小巴。之前的上攸田村到元朗市中心 只需要走路十分鐘左右。荃灣跟元朗其實 在香港的西鐵綫之差兩站但其實距離蠻遠 的,中間隔了一座山。方便的話當然會是 荃灣更方便更密集機能更多,但元朗更為 寬廣多靠近自然的空間,我現在的米埔新 村的家附近就是米埔濕地公園非常的舒適 宜人,為了調節交通的不方便,我家也買 了一台車子。其實在香港買車不會非常的 必要,而且香港養車非常貴,在私人住宅 一個停車位就已經可能要兩三百萬港幣。 搬到村屋的好處就是家裡有停車位,養車 也不會有太大的負擔了。

110


米埔新村平面圖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飯廳空間

天井

廚房外收納

客廳空間

媽媽的作品

112


候鳥之家: 台灣六零年代中產階級家庭女生的宅記|沈孟穎 一、前言與背景: 在疫情艱難宅在家的時刻,我想自 黃世孟先生所設定之居住履歷架構與研究 方法,試著研究自己。重新回顧自己四十 四年生命裡自宅對我的意義,乃至於作為 萬千世界一栗 —— 自身生命經歷,放大 來看一個成長於台灣六零年代(1970s) 中產階級家庭的女生,不同生命階段居家 生活對於自我認同的形塑與影響,以及戰 後經濟起飛時代住宅環境的縮影。就此, 本文將以自身五段居住履歷為例,綜述台 灣1960年代至今住宅發展及居住環境演 進。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二、家宅1號: 二、苗栗葉屋夥房 1960年代~ 走過百年住宅並非指本人年紀超過 百年,而是筆者第一個有印象的家是一個 超過百年以上的葉姓聚落。這個聚落是我 媽媽家族世居所在,也是我的外婆家。爸 媽結婚後仍維持雙薪狀況,再加上還準備 進修取得專科學位,因此將我寄養在外婆 家。葉氏家族是中國廣東省梅縣客家移民 ,定居苗栗公館鄉超過百年,這個地方甚 至被命名為葉屋,所居住者皆為葉氏宗親 ,上葉屋為長、下葉屋為幼,各自具有公 廳(堂下)行祭祀。聚落(夥房)入口有 一葉屋橋,以河為界區分聚落內外,過橋 後右側緊鄰一伯公廟(土地公廟),這是 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祇,不管是婚喪喜事、 播種、割稻或是節慶,親族們都會來此祭 拜,尋求伯公的保佑。伯公廟後方有一壟 起花胎與圍牆,並由一片竹林所圍繞,是 小孩子最早的遊戲場與秘密基地。

圖:位於公館後龍溪畔的葉屋聚落

圖:聚落入口公車站牌

圖:上葉屋景觀

114


走過長長的一小段路後,來到岔口 ,往上為「上葉屋」下方則為「下葉屋」 ,是以前的交通部長葉菊蘭家族的住居。 上葉屋又分為二房,我外公這支為長房派 下子孫,按照中國漢人的房系倫理觀念 —— 長房為尊,理論上應居住在公廳( 大堂下)左側護龍(橫屋)。但因當時的 族長(也就是我媽媽的太祖父)認為應響 應新時代的公平觀念,而決定改採抽籤方 式分配住居,由此我們這一房便抽到左側 第二條護龍的空間。此一護龍包括幾個室 與廚房、豬圈等空間。外公這一房有三個 兄弟,外公最幼取名「日新」,兩位兄長 為「炎斐」、「焰秋」,都是優雅的古名 ,從外公的名字略可嗅到曾祖父(阿太) 對於新時代的期待。 葉家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呢?聚落中 央的公廳(大堂下)門楣上掛著「文魁」 匾,上面寫著福建鄉試中式舉人一百名。 十九世紀的中舉之家基本上書香門第,自 外婆的口述裡媽媽的祖父在日本殖民時期 就是漢學私塾的老師,這個家族看重讀書 的力量,也喜歡子弟好讀書。媽媽的兄弟 姐妹們皆是喜好讀書者,代代相傳。家族 裡盛傳我媽媽因為酷愛看小說而把飯煮焦 的故事。外公的職業是鐵路局員工,在日 本時代這樣的職業很令人欽羨,除所分配 的田地外,另外有份固定薪水,也使得我 們家的物質條件,比起其他親族來得優渥 。我出生不久,家裡就迎來聚落裡第一台 彩色電視,媽媽說以前棒球賽時其他親族 也都要擠在我們家一起看電視。由於我們

分配到的橫屋鄰近公廳(大堂下),又有 個小天井,天氣炎熱時會有穿堂風,聚落 裡的伯公叔婆皆喜歡來我們的小天井小坐 ,童年裡的印象我們家才是整個葉屋的客 廳,從這裡可以聽到聚落裡每天發生的大 小事。 我自出生不久就抱回葉屋,直至五 歲要上幼稚園才回家與父母同住。印象最 深刻的是自由進出別人家的記憶,這樣的 客家聚落嚴格上不存在鎖大門這樣的事, 能鎖上的僅僅只有房門而已。堂皇入室是 我每天必做的行程,一回去三叔婆家看他 煮飯(順便蹭點零食)、一回去看伯婆挑 菜、甚至看阿太編塑膠籃(和他一起唱歌 )、去田間看叔公放水(順便玩玩水)… 一刻不得閒。每當太陽西下時,外婆只須 在門口大喊「小穎~吃飯!」,就會看見 一個小小個人兒,邁著肥肥小短腿,不知 從哪個橫屋角落匆忙的飛奔回家。(小時 候總覺得外婆丹田發聲的功力真的不容小 覷),因為若沒聽到,只稍一回兒外婆就 會拿著「竹休誒」尋至就遭殃了。(簡直 比GPS還準)是的沒錯!我就是整個葉屋 聚落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小穎!( 奇怪的是沒人叫我客家名,大家都用國語 發音叫我)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上葉屋公廳(大堂下)與文魁匾

圖:上葉屋夥房

圖:上葉屋夥房一景

圖:外婆家的小天井與伯婆 圖:上葉屋夥房一景

116


中央的公廳(大堂下)是唯一禁區 ,不能在裡面大聲喧嘩,但我常跑進去裡 面看祖先的像,小小的孩子怎麼不怕那些 由相片上色的陰沈祖先呢?大概是因為和 隔壁的叔伯婆長的相似的關係吧!除了廣 闊的戶外天地外,家戶內的生活又如何呢 ?記憶中我和奶奶睡在一通舖,有時也去 和姨舅們睡,我喜歡廝混在床上感受從窗 邊吹進的涼風,比冷氣還好的清涼,沒風 時奶奶(我從不稱外婆只喊奶奶)會用芭 蕉葉做的扇子幫我扇扇風,扇著扇著就睡 著了。我最喜歡的還有家裡各種竹藤傢俱 ,年紀較長識字後,炎炎夏日坐在中庭竹 椅上翹著二郎腿,看著小說真是一大樂事 。然而令我最恐懼的空間是屋後的「便所 」,它獨立於橫屋之後紅磚牆內倉庫旁, 形式是典型的茅坑,只要稍不注意腳步就 有可能掉入糞坑內,裡面的味道非常複雜 ,夾雜著倉庫內養的雞鴨的屎味,其實也 分不清楚難不難聞,況且水肥是有益種菜 的資源,與每日臥房內便桶裡的屎尿也沒 有太大差別,若嫌棄也有點矯情。(完全 的潔淨絕對是很現代性的觀念)令人恐怖 的其實是從屋前到屋後那段漆黑與未知的 小巷,每每都要大人陪伴才敢前往,即使 年紀較長還是無法忘懷、甚至經常成為惡 夢的場景。

圖:位於公館後龍溪畔的葉屋聚落

圖:上葉屋公廳(大堂下)入口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奶奶有一台縫紉機,經常幫我做些 簡單的改良版的和式浴衣或是衣褲,不管 四季冷軟腳上總是穿著夾腳拖(嚴格上來 說是洗完澡才穿,冬天就著襪子穿),從 小就養成傳夾腳拖跑步的本事。又因為爸 媽是雙薪大概是內疚把我放在外婆家,總 是給我買許多美麗的小洋裝,奶奶說整個 庄頭沒有人像我一樣天天換穿新服,連我 生日時都有超大的蛋糕慶祝,因為要請全 庄頭的小朋友一起吃啊!我就是這樣幸福 的生活在眾人愛護的世界裡,有次舅媽說 她嫁過來時,心裡還曾想從沒見過像我這 樣醜的小孩!但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勁,因為我是整個葉屋無敵人見人愛的小 霸王。而這份愛並不是只有家裡人而已, 而是整個庄頭裡眾人的愛。

118


除了我們這房橫屋從未改建外,其 他房的叔伯家經過四十年已多增改建,有 的是在橫屋後方加建二樓層透天厝,或是 直接拆除橫屋改建為透天厝,聚落原貌已 多有改變,曾經昭示著進入聚落的大片防 風竹林,也在有次嚴重水災後,全數闢除 ,改建為水泥路障。曾經步行回家的徐徐 樹蔭已不在,甚為可惜。至今我仍無法理 解已存在百年的竹林,為何會成為排水的 障礙。 直至今日曾經的鄉居生活給我什麼 樣的影響呢?一是與自然的緊密連結,聚 落裡的私人空間其實是不存在的,在我父 母的年代兄弟姐妹眾多、難有專屬的房間 ,起居、讀書、勞動都是共同協作,很多 人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房間,多是兄姐外出 求學或工作時刻,對於隱私的需求與現代 人有別。甚至是個別家戶的邊界也不容易 辨認,以外婆家來說很難一言說盡我們家 的邊界,所謂的物質的住宅範圍不過是 1.5橫屋而已,然後更多的事倉庫、菜園 、田等散落在聚落的空間,若不經族內熟 人指認很少外地人能辨明。聚落裡各種非 正式空間—屋壁牆墩、田邊埂石、廢棄電 線竿局部都可以是臨時的座椅,成為鄰人 偶遇、乘涼,小聊兩句的所在。更不用提 隨處長出的野花香草都是鄉居生活裡的驚 喜。(我們家的牆角只要連日微雨便會長 出九層塔這樣植物)聚落裡阡陌縱橫的水 圳,不僅維繫農耕所需,更是洗衣、澆菜 不可缺少的水來源。自然地養成什麼位置 可以洗衣、什麼位置可以洗菜的聚落智慧

,這些都是我極小的時候就知道的地方知 識。 二是社會公共性培養,村莊裡維持 水圳的順暢更是基本常識,外公無論晝夜 、一天幾回的看水,目的是確保自己和族 人的田都能獲得足夠的水量灌溉,若有人 忘了定時把水切換流向,則有人的田就有 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水量,這是村莊裡的 大事,也是每個人的責任。社小時我常不 明白,外面大雨淋灕爺奶為何還要不辭辛 苦、穿上雨衣帶著手電筒奔入黑夜中看水 ,長大才明白,會生活的公共性,也就是 在這樣每日的操演裡灌輸到後輩的腦海裡 ,而這是現代人很難體會的生命共同體經 驗。 三是人與人互動連結,成長自村莊 的孩子大概都知道是不能再村子裡做壞事 的,因為這些鄰人不只是你的鄰居更是你 的親族,從小看你長大,光看背影就知道 你是哪家孩子,做了什麼不適當的事,人 人都可以念你兩句。有時候你會為這些三 姑六婆的碎嘴而生氣,但也同時表現了社 會共同教養的好處,沒有人需要擔心小孩 獨自在家遭遇危險,小孩也可隨時可去別 人家或是田野間消磨一個下午,因為聚落 裡的每雙眼睛都幫你看著孩子。我的爸媽 姨舅都是這樣長大的。直至今日隔壁的叔 婆們即使目不明、耳不聰,見著了我、瞇 著眼仍可喊出「小穎回來了啊!」這樣的 話。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圖:外婆家客廳

圖:外婆、我與弟弟於穿堂

圖:外婆家穿廊慶生

圖:外婆家位置

120


三、家宅2號: 三、平鎮彩虹連棟透天厝 1980 年代~ 根據我媽的說法,中壢新屋交流道 名叫彩虹新村的連棟排屋是她婚後第二棟 房,第一棟房是與二姑姑合買、鄰近新勢 國小的連棟透天厝,因為二姑姑一家要從 老家搬出來而決定把一半產權全購入,而 請爸媽另外購屋。問及為何會購屋至此, 是因為臨近交流道、上班便利的原因嗎? 媽媽說不記得了,但交流道不算是每日上 班行進的路線,較有可能的原因是彩虹社 區鄰近大姑姑家,有地緣上的親近性。當 時是花了五十四萬元購入的(薪水大概四 五千元),貸款二十萬,利息超過15%以 上,不算便宜。當時看時還未完工,看了 就決定購入了,也沒有什麼思考太多(感 覺交通方便)。彩虹社區全是兩層樓的連 棟透天厝,一樓有騎樓,產權上歸屬個人 ,但當時對於騎樓的認知就是要留通道給 行人過路,而不能阻隔起來私用。父母親 當時一同在龍潭方裕農場上班(一位是廠 長、一位是會計),買了生命中第一部汽 車(我媽強調是淺綠色福特全壘打),每 日上班將車開出淨空騎樓,晚上下班後就 充當停車空間。一樓入口由六扇落地木門 (外掛兩扇紗門)構成,上鎖時必須由內 一扇鎖一扇,最後再由最側邊門出來,由 外上鎖。由於上鎖程序繁複,一般人家都 不上鎖,平日就自室內扣上紗門內栓即可 。

圖:臨近平鎮新屋交流道的彩虹新村社區

圖:彩虹新村舊家現況

圖:彩虹新村舊家現況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剛落成時室內格局大致區分為三區 塊,一樓前段區塊為客廳,中段為樓梯與 廚房與衛浴,最後段為小花園。二樓位於 騎樓上的房間為父母親的房間、前段為第 二房間是我的房間,中段為樓梯與廁所、 以及一個通鋪的小房間。房屋的外觀由褐 色與棕色馬賽克鋪設而成,地板為墨綠色 的磨石子,白色牆面顯得清爽。樓上兩間 房中間為木隔間,上段還有類似日式建築 欄間的通氣窗,雖不利隔音卻有利通風與 中間無窗房間的採光。頂樓有個小小的屋 突,下豪雨時一時不察雨水便會順著樓梯 向下流成河。屋後的小花園由碎石子鋪設 ,並沒有刻意種植什麼樣的植物,就是把 吃完的木瓜種子丟在地上,就自然地長出 木瓜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陣子流行一種 觀賞雞(長不大的),爸爸不知從哪拿了 幾隻回家,養在後院讓我玩,遺憾的是雖 然爸爸是獸醫,但我和弟弟卻是從小害怕 毛茸茸的小動物,從來不親近這些寵物。 (自己也疑惑從小在鄉村長大的我,這麼 會這麼害怕動物呢?)第一次擁有個人房 間的我非常興奮,小小書桌旁的書架上擺 放著我喜愛的小百科與洋娃娃,也經常變 化著小房間裡的擺設,這是我的小宇宙、 我的領地。

常拿把小椅子坐在門外看車、看鄰居小朋 友玩。二姑姑家是透天厝但不像我們家另 有騎樓,小孩只能在街道上嬉戲、玩球。 和周邊鄰居小孩稍微熟稔後,才有機會被 邀請至鄰人家玩。小學三年級後,忘了為 什麼後來轉學到離家稍近的新明國小,但 我已學會如何走路回家,下課後漫步回家 、穿過天橋看看橋邊賣小玩意的文具店( 記得當時流行一種刺繡材料包),行進漫 畫店就進去轉轉、若有閒錢就租本小書( 長大點就租錄影帶)回家,想想那時可真 自由自在,也沒有人會覺得念小學的孩子 不行獨自在家。 騎樓是容納多樣日常生活的地方, 下課後各家的小朋友除可在木門和騎樓柱 上綁著橡皮筋玩跳高外,也可以在地方畫 格子玩跳房子,非常安全。更可搬出上面 印有楚河漢界的象棋矮桌,和小夥伴們一 起在騎樓下作作業。當然也可以玩象棋( 家家戶戶似乎就沒人家裡沒有這個基本配 備),甚至還可以接單代工。1980年代 的桃園中壢是典型的工業城市,周邊有很 多的工業區需要大量委外人力,最初是家 庭主婦媽媽的副業、外快,小孩長大了便 可以加入代工的陣容。媽媽也大概是這個 時候回歸家庭主婦,和鄰居媽媽一起加入 生產大軍的行列。我和鄰居的小朋友靠著 小象棋桌裝配了芭比娃娃的衣服、配件袋 (記得每戶還配有壓合塑膠袋的熱融機器 ),上萬個不知名電子零件,這個活特別 適合小朋友,需要用手拿起只有0.5mm的 小鐵棒挖一定灰漿(太少或太多都會被剔

爸媽每日送我去新勢國小上課後, 一直要等到下班才能來接我,我只好走路 到學校後面的二姑姑家,他們家有老奶奶 在家,但她不怎麼和我說話也不喜歡在家 裡開燈,吃完午飯後她會在客廳的小房間 睡午覺,我則因為害怕黑漆漆的室內,經

122


除),插入看起來像絕緣作用的圓柱內。 工廠會定時派遣人員到府收件,並檢查是 否合格。一字排開的童工生產線,不僅比 正確率也比速度,社區裡的媽媽和小朋友 因為這樣的代工機會,消磨了時間也賺取 了一些外快,在追求進步與向上的社會情 境裡,婦孩不僅非常具有生產性,還為社 會經濟作出貢獻。對當時還是孩童的我來 說,能幫忙做些勞動甚至賺取些零用錢, 是非常開心的事。 由於大門上鎖程序繁瑣,各家幾乎 都是晚上睡覺時才會上鎖,小朋友自由出 入鄰居家情況與鄉村生活無異,不小心撞 見鄰居爸爸穿著四角內褲看電視的囧境是 日常,雖有點不自在但不妨礙鄰人間交往 。每當季節物產盛產(或是鄉下寄來了大 量蔬果)時,總有較為活躍的鄰居媽媽會 招呼大家一起做醃漬物,像是醃桃李、作 筍包、煮客家湯圓等活動,做完之後不僅 飽餐一頓,每家都能分得一定量。又因為 各家都有年齡相近的小孩,現在看來很潮 的共煮活動,在當時是非常自然的常態。 不僅消磨了小孩的精力也交流大人的情誼 。儘管後來我們搬家至台南,中壢的老鄰 居仍保持著良好的情誼,甚至我們回中壢 訪親時,待最久的地方不是伯父們的家, 而是老鄰居家。

人的語言便利,希望邀請具有專業技術能 力的人員,前往當地協助農場管理。當然 薪水與福利也非常豐厚(是當時同職位薪 資的十倍以上,每年附贈兩趟來回機票) ,縱使家庭須分隔兩地,父母仍認為這是 非常難得機會,一來是多掙薪資、二是增 加國際工作的眼界,對未來發展是有利無 害。原來打算工作個幾年,父親就回台另 覓職,沒想到一去就是一輩子,幾年後即 使離開了泰國、輾轉去了印尼、越南、中 國,父親再也不習慣台灣的生活方式,最 後還是回到泰國定居。這個候鳥家庭,就 在每年附贈兩趟來回機票的福利下開展起 來,每年暑假我和媽媽到泰國住兩個月, 寒假則是爸爸回台灣過年假。弟弟出生後 ,媽媽就不再往返兩地,我則寄居附近的 大姑姑家(國三後就住宿在學校),週末 放假時返回外婆家。

小學四年級時父親接受同是獸醫的 同學邀約至泰國雞場工作,泰國的養雞場 規模比台灣大很多,動輒超過幾萬隻雞的 國際農場,老闆是當地華僑世家,因著華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圖:其他類似彩虹新村(附騎樓)透天厝之建築形式

圖:1970年代彩虹新村自宅

124


仰賴著父親豐厚的薪資,彩虹住家 也動工大整修,把一樓後段的花園剷除向 外延展,廚房與衛浴延後到原花園位置, 爭取多一間和式房,平時作為我的琴房( 那時候的小女生似乎都必須學個鋼琴才算 用心栽培),有時作為鄉下祖父母、遠方 親戚來訪短居時之用。二樓也加蓋了一房 間,擴充原來的小通舖房間成為一大主臥 。前段騎樓上方房間作為剛結婚的四阿姨 、姨丈房間,中間則是我的房間。寄居的 四阿姨、姨丈在媽媽住在泰國時充當我的 監護人,照顧著我的日常起居。後來表弟 、弟弟出生,這個不過40坪大(地坪20坪) 的小住宅,常有小孩的溫軟稚語與啼哭吵 鬧、非常熱鬧。親戚的借住於當時頗為普 遍(此屋交屋時爸媽還未回中壢,由二伯 父與小姑姑兩家人短期居住,爸媽返回後 他們便各自買房了),大量的城鄉移民, 至新興工業城市求職,若公司沒有配給宿 舍即必須寄居年長兄姐家,解決居住問題 ,待嫁娶後、自己買房搬出兄姊宅。一棟 住宅往往也涉及幾戶親屬之間交叉居住履 歷。在地租年年飆升的經濟發展時期,親 戚之家作為家庭發展的緩衝與中繼,舒緩 了初成家小家庭的居住問題。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四、家宅3號: 四、永康新愛迪生大廈 1990年代~

區的一切都由住戶輪流擔綱主委理事。我 們搬進時社區周邊還有大片農田,幾年後 隨著永康的人口移入,周邊蓋起許多透天 厝與別墅。買房前據建設公司說社區前方 有塊農地為公園預定地,但因為永康市政 府一直沒有錢徵收,經過二十年仍未實現 ,這種情況在永康這類市郊邊緣崛起的新 市鎮非常普遍。

那時每位15歲小孩都要面臨上高 中還是上專科的抉擇,因為爸媽和弟弟仍 住泰國,多方考量後家族會議決議,如果 未來仍想考大學、則回苗栗外婆家就近讀 苗栗高中,但如果選擇個人的興趣念室內 設計,則南下台南就讀唯一具有室內設計 科的台南家專,且父母專科最好的朋友也 住在家專附近,也有個照應。基本上我的 分數分發苗中和台南家專都有機會,兩條 路徑也各有優缺點,於是就決定交給上天 抉擇,如願分發上了台南家專室內設計科 。專一時我住在學校的宿舍裡,過著定時 點名的門禁生活,休假時仍然是返回苗栗 外婆家。專二後我不願意再住在沒有自由 的宿舍,吵著要搬出校外居住。此時,弟 弟也已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決定還是回 來台灣就學學好中文,而不在泰國念外國 學校。

我們家位在臨路面六樓B座,共用 電梯的鄰居有四戶,典型的三房兩廳格局 ,坪數約為20坪上下,客廳與餐廳、廚 房皆為開放式,兩套衛浴滿足一家人需求 。我和弟弟分住一個房間,我的房間緊臨 陽台,有落地窗可自由出入陽台。由於周 邊仍有大片農田,其他透天厝也不及本棟 公寓高度,視野非常好。我也是第一次領 略有陽台的好處,我們家的陽台並沒有外 推也沒有安裝鐵窗,心情鬱悶時只要在陽 台遠眺、以上帝的視角俯視周邊社區活動 ,哪家媽媽騎著摩托車載小孩回家了、哪 家小孩沿路嬉鬧著走在路邊,就能得到療 癒。我也時常拿著小板凳與畫板,坐在陽 台畫著對面叔叔的全永康最有設計感的別 墅,完成我的素描作業。

然而,一家人分三地居住實在沒有 必要,於是託了爸媽的好朋友在他家附近 找了一個公寓社區,母子三人暫時居住尚 足夠,計畫等我完成學業便搬回中壢。沒 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氣候宜人又溫暖的 台南成為我們的新家鄉。位於永康的新愛 迪生是個七層樓(約七十戶數)電梯社區 ,公設比不高、唯一有的公共設施是摩托 車停車棚和汽車車位,連個想樣的警衛室 都沒有。也因為沒有太多公共設施需維護 ,也不怎需要聘請專職人管打理社區,社

126


圖:永康新愛迪生大廈周邊環境

圖:永康新愛迪生大廈社區入口

圖:永康新愛迪生大廈六樓B棟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由於房間很窄小,我和弟弟的房間 是沒有床架的(後來祖母每六個月輪值來 居住時才加設了床架),而是鋪設木地板 。親戚們來台南玩時(或是住宿的分組同 學來趕作業),打個地鋪就可度一眠。我 的房間裡最醒目的傢俱是製圖桌與吊櫃書 櫥,幾乎佔了1/4的空間,扣除3尺衣櫥

他感到放鬆、擁有許多友誼的居留地(他 有永久居留權可隨時進出泰國)。退休後 他也如願的回到泰國,直至他在泰國去世 。 念了一些性別空間理論後,我意識 到我的家庭和女性主義所說:「女人缺乏

,就只剩下僅能容身的床地舖。每當要作 設計作業時,就得把床鋪打起來才能製作 模型。弟弟的房間甚至連衣櫃都沒有,只 有一個五斗櫃置放衣物,一側全是書架擺 放著家裡的藏書。小我十歲的弟弟,喜歡 收藏各類小人偶模型,青少年的姊姊和兒 童的弟弟經常玩不在一塊,弟弟只好自言 自語擺弄著自己的各種人偶玩具、創作故 事娛樂自己。我這壞心的姊姊也總是故意 走過去,大腳一揮把他細心安排、置放在 地上的角色、環境佈局打亂,口裡還說著 :妖怪來了啊!快逃啊!或是和他一人一 書,躺在涼爽的木地板上啃讀各自的小說 與漫畫,真是暢意的人生啊!

空間的權力」情況有很大落差。我們家的 空間都是女人的空間,爸爸所擁有的不是 房間、不是書房,而僅是幾個抽屜(或者 還有掌握電視遙控器權力)而已。候鳥家 庭裡男人在外孤單勞動(工作政治、績效 表現……),女人獨自支撐家庭的各種壓 力(老小的臨時生病、叛逆不聽話……) ,讓夫妻的感情越走越遠、也越來不需要 彼此。儘管爸爸沒有掌握佈置空間的權力 ,但每次返台時所有生活作息的慣性,仍 要讓位給賺錢養家的人,努力地承受著雙 方的不適應。而這小小的蝸居之所,漸漸 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

全職家庭主婦的媽媽有時擔任弟弟 學校的導護媽媽,有時擔任圖書館的義工 ,積極參與各種農會媽媽教室與社團活動 。這些多元的社區生活像是元極舞、土風 舞、烹飪課、家政班講座,都讓媽媽的社 會生活多采多姿,家裡也時常有其他阿姨 到家裡來下午茶談天說地。爸爸則是維持 一年兩次返台的候鳥狀態,不過我們不再 跟著他到其他國家渡暑假了,排外和社會 主義氛圍的越南、中國東北,對他來說都 只是工作的地點,他還是喜歡泰國那個令

128


五、家宅4號: 五、永大向日葵透天社區 2018年至今~

而是輪流種植不同季節蔬果,保持了我們 家前方的視覺景觀與南方的涼風。

2017年在師長建議下北漂青年返 南攻讀博士,開啟每週兩三天往返的台北 -台南兩地居模式。同時兼具上課與教課 雙重身份。恰逢永康周邊開始大興土木、 房價隱隱浮動,以及不耐缺乏強制力公寓 管委會,造成社區諸多事務窒礙難行情事 ,毅然決定購買新屋,擺脫公寓式集體生 活無奈。

向日葵社區並不是邊界分明的門禁 社區,臨路面戶退縮設車庫空間,非臨路 者內設私有道路、相對為戶。由於沒有明 確邊界,使得向日葵更像是建案名稱而不 是社區名字,居民很難理解社區的意識。 透天厝社區所強調的本也不是集體生活, 而是各戶私有產權範疇,堪稱上公共二字 的不過是展現在共同壁的結構形式而已。 若將此時的透天厝與過去具騎樓的透天厝 相較,可發現住戶彼此間交流其實沒有比 公寓大厦來得多,人們將汽車開入自宅車 庫後,仍是將自己安全的包裹在鐵卷門之 內。再者,這批住戶本也是天南地北、四 面八方而來,並沒有某種族群文化或是地 緣關係,作為互動基礎,實質上的交流非 常有限。每日唯一的會面也只有晚上八點 半的倒垃圾時間,個性較為主動的鄰居則 有可能會在等垃圾車時閒聊兩句,其餘者 平時都是緊閉門戶的。我們家因為有過去 鄰人互動良好的經驗,而成為整排住戶中 唯一會打開鐵捲門的人家,顯得不尋常。

向日葵社區所在鄰近永康火車站與 永大路橋,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綠油油的 農地,原來算是永康市較為僻靜的角落, 隨著永康市移入人口的增加,以及周邊工 業區外勞引入,使得永康車站成為重要通 勤車站,每天都有不少人往來台南-善化 ,成為新興熱鬧區域。周邊農地也雨後春 筍般矗立起方整的透天社區,這些社區的 新住民多為遠在幾公里的南科園區新貴, 在他們眼中千萬可購得的透天別墅,比起 北部動輒兩三千萬元的公寓,廉價不少、 也沒有什麼負擔。每日透過永大路的高架 橋,可直接串連至高速公路,花費二三十 分鐘車程即可抵達公司,距離也適中。此 區的房價便在此脈絡下逐年增加,我所購 入的房子至今已漲幅近一倍,然而自住的 房子沒有什麼漲價的確幸,因為若賣掉、 同等價位又要坪數接近的房子,勢必得遷 居至更為偏遠的地帶。值得慶幸的是我們 家前方三塊地的地主,他不缺錢、缺的是 退休的種植生活,他沒有將土地賣出,反

我們家也是經常會有朋友來探訪的 人家,甚而因此被隔壁對聲音較為敏感的 鄰居,抱怨朋友來訪時過於吵鬧、影響生 活,這些都是以前(甚至是隔間不好的公 寓時期)也不曾遭遇的情況。經過測試後 ,我們終於發現原因:原來當自己家中極 為寂靜時,隔壁鄰人的一舉一動透過車庫 上方連通的空間,如同風管般將聲音傳遞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至各戶人家。但是當家中有其他人對話或 專注於看電視等動作時,其實是不會注意 到這些聲音的。體認到這點後,我想這位 鄰人想必是很寂寞的,老公去園區上班就 只剩下他(也沒有孩子須操煩)孤零一人 ,隔壁鄰居傳來肆意歡樂的談笑聲,想必 是非常逆耳的。此後,每當有客人來訪時 ,家中所有門窗必定緊閉,確保聲音不會 外傳、徒增困擾。美好鄰人的時代已遠去 。

圖:永大向日葵社區周邊環境

圖:永大向日葵社區周邊新興建案

圖:永大向日葵社區外觀

130


圖:永大向日葵社區空間配置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一般透天厝的基本格局是以樓梯位 置為中心的,房屋完工時的標配為四房兩 廳、廚具與各樓層的衛浴設備,並有一間 以上套房(含衛浴),頂樓通常會預留露 台,以備後續加蓋多出一間房間。我們家 也不免俗,原始空間五間房,四口之家加 上一佛堂本也夠用,但又要分出一間書房 (我們家擁有非常多藏書),以及父母分 房,勢必必須六間房才夠用。因此加蓋了 佛堂後方露台,成為弟弟的房間,但因是 鐵皮屋頂加蓋,南方的烈陽確實讓這個房 間悶熱無比。父親過世後,弟弟就移到三 樓後方的房間,頂樓就成為名符其實的儲 藏室。我和媽媽則分別居住在二、三樓臨 路面帶有小陽台的房間。書房則是在二樓 的後間房,方便正在撰寫博士論文經常日 夜顛倒的我使用,同時也避免干擾其他家 人的作息。

來,我們的家勢必需要再次的無障礙改裝 ,或是移居到兩層樓帶有庭園的農宅,才 能讓母親的養老生活更為自在、輕鬆,而 這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博士畢業後,我隨著先生搬至台北 ,開啟了新的電梯公寓生活,但仍隔週返 回台南探望兩老。高樓層的電梯公寓縱然 滿足遠眺的都市視野,但還是喜歡“腳踏 實地”透天宅親切的空間尺度。且現在的 住居缺乏可種植植物的陽台,總覺得少了 些與「自然」接近的介面,而這是身為( 為也是動物的)「人」很重要的面向。 家居之歌仍然持續在唱著,希望未 來能有更適合老媽媽居住的低層無障礙宅 、更貼近自然的開放庭園、容納更多藏書 的圖書室…… 或許終有一天能達成吧! 關係融洽的鄰人生活,不太容易再回歸了 ,找好朋友一起營造住宅的合作社區概念 與新家人倡議,或許會成為遠親不如近鄰 的新可能。時代總是不會停歇下來,相信 面對新的氣候挑戰、疫情嚴峻,定能演化 出適應新社會關係的新型態住宅,讓我們 拭目以待。

我非常喜愛二樓層的配置,與房間 連接的小陽台是缺乏靈感與撞牆期的療癒 之地,只要澆澆花、拔拔草都能重新領略 生命的美好,增加勇氣。可惜得是,家裡 因為加蓋了頂樓,導致洗衣須分散至一樓 後防火間隔後巷,曬衣則須機動放在二樓 陽台,使得美麗的景觀陽台得不定時被醜 醜的曬衣景觀干擾,至為遺憾。此外,這 個透天厝也內藏隱憂,本來母親每日爬三 層樓回自己房間、到四樓的佛堂本還算俐 落,隨著母親年紀越來越大,日行性動作 便日益艱難。還要時不時提著沈重的洗衣 籃爬樓梯到二樓曬衣,有時還得中途休息 個兩次才能抵達,實在費力。可預見的未

132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謝誌

無論路走的多遠, 我們終究要面對腳下的自己。 謝謝同學們的堅持, 也許過程並不完美, 許多內容也不盡人意, 也還有許多可調整的空間。 我們仍然一起完成了開學時許下的壯志。 以此成果獻給用心投入的你。

134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Feb. 2021 – Jun. 2021


編輯、視覺設計 —— 鄭弘裕 居住的拼貼再整合 室內設計師的家宅 不起眼但格外溫馨七口之家 伴我成長的家屋記憶 都會之家 充滿故事的大家族 方便麵似的居所 離巢之家 Girl’s House 候鳥之家:台灣六零年代中產階級家庭女生的宅記

—— —— —— —— —— —— —— —— —— ——

鄭弘裕 方苡絜 李欣郿 林崇恩 許博鈞 黃煜書 林律汝 林耀華 鄭雯心 沈孟穎

《 記.憶家宅 —— 家屋私歷史初探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109學年(下)建築史專題課程學期成果 Feb. 2021 – Jun. 2021

13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