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生活素養架構 ▏學習方法與態度 Learning to Learn
譯者導言 周中天 教授
幾乎所有老師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的動機不足。每個人(包括現在已 經為人師表的)也都可能回想起這樣的情景:「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 喳寫個不停」,但是不論老師再怎麼口沫橫飛地講解,甚至恩威並用,發獎品,罰抄 寫,學生聽不懂還是聽不懂,不想聽還是不想聽,一心只是「等待著下課,等待著 放學」。 用現在老師們熟悉的概念來說,問題關鍵在於:教學是以老師為中心 (teachercentered),還是以學生為中心 (student-centered)。 老師很容易出現的心態,就是求好心切,將自己所知的,以自己所了解的思維程 序鉅細靡遺地告訴學生,巴不得讓學生心領神會、立刻得到真傳。這樣的作法,忽略 了學生的年齡和認知層次,與老師其實相差極遠;而學生之間的各別差異,也是形形 色色。老師現在的知識、想法、經驗,都是多年探索累積的結果,其間也必然經過多 次的錯誤與挫折,怎麼可能在一席話之間,就以一套標準的程序完全傳遞給仍在起步 階段摸索的學生?我們雖然理解老師求好心切的熱忱,卻不得不擔心,如果不從學生 的角度思考,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樣作法充其量只能事倍功半。 要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老師真的須要發揮同理心,讓自己回到學生的年 紀,想像一下學生有限的學習資源和承受的壓力困難,也要觀察每個學生的不同反 應。簡單地說,就是想像,自己就是坐在台下的那個學生,面對陌生又奧妙的新知, 卻又懵懂不知如何著手,這時需要的,是什麼方式的引導與活動,才能發生興趣,而 且有信心地逐步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