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生活素養架構-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譯者導言】

Page 1

劍橋生活素養架構 ▏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譯者導言 周中天 教授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時時要與他人互動,不但是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是為了整個 社會的發展進步。從小開始,我們開始在家庭及學校中生活成長,同時也學著認識社 區、鄉土,進而成為國家社會成員、世界公民。在各種有形無形的團體中,我們都在 享受著權利,也學著善盡責任,有所貢獻。 在經常具體接觸的團體中,如:家庭、學校、社團、工作場所,都會有各種成文 或不成文的行為規範。身處其中,只要用心觀察,就能有所體悟,知道如何遵守規 範,行為自律,不但完成個人在團體中應負的責任,還能尊重其他成員,體諒包容, 進而提供協助,維持團體的和諧發展。這也是中國傳統中,「君臣、父子、夫婦、兄 弟、朋友」等五倫關係的表現。 五倫只限於人與自己認識的親人、同學、同事、朋友的關係。1963 年,一位來 華的美國留學生狄仁華 (Don Baron) 在報上發表了〈人情味與公德心〉一文,指出中 國人對自己認識的人關切付出,在所不惜,對社會公益卻相當冷漠,文章發表後,引 起相當大的迴響與檢討。臺灣重要財經專家李國鼎先生 (1981),也認為五倫關係的說 法仍嫌狹隘,因而提出「第六倫」的概念,就是「群己關係」,主張要將尊重關懷的 對象,擴充到陌生人以及自然環境。這呼籲大大提升了國民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層次。 進入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以來,我們的生活已經突破了國界,不知不覺成了世 界公民;不可迴避的責任,是要具備寬宏的國際觀以及文化溝通的能力。 良好的外語能力,有助於擴展視野,認識世界,但是國際觀的培養,不只是外語 能力而已;真正的核心,是要以開闊的心胸,認識世界,迎向世界。無可諱言,臺灣 數十年來在國際政治上橫遭打壓,經濟情況也在激烈競爭中屈居下風。這種情況下, 要發奮圖強、力爭上游,不能閉關自守,粉飾太平,唯有靠更正確觀察國際環境,認 清真相,開拓出路。然而從現在的媒體內容來看,似乎大部分人關心的只是生活小 事,影視八卦,要不就是政治惡鬥,豪門恩怨。國際上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例如: 氣候變遷、瘟疫橫行、種族衝突、難民流離等,都覺得遠在天邊,事不關己。其實,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