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目
題版
遊行 P.4-6 七一大 裏的小聲音 P.8-11 大遊行土文化藝術與社會參與 w ——本 imum wage la n from the min ow cr e th ke P.12-15 Ta
校
園版
」看Personal P.16-19 「我
錄 教
Tutor
育版 育
良心的國民教
教育工作者 P.20-25 違背 恩榮博士
P.26-29
──專訪梁 你在何方? 特殊教育需要
生
活版
唐山大地震》
餘震》到《 人生──從《 暖 冷 1 3 0 P.3 偶然的機會 P.32-33 一次 消暑美食 P.34-35 夏日
學師 第二期 二零一一年六、七月合號 第十八屆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師編」出版
編
言
者
第二期「學師」終於出版了。 六、七月可謂一個富時事性的月 份,先有六四悼念燭光晚會,再 來便是七一大遊行,同時亦有近期 鬧得熱哄哄的國民教育,還有多不勝 數的大小時事。 作為一名記者,確實很想把不同的專題與讀者分享,因為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留意,以及反思的事情,但考慮到我們 所做的是學生報,實在不適宜加入太多具時效性的議題, 例如每年六四也很想寫點東西,但轉眼間,出版日期已距 離六四差不多兩個月,很多文章寫到一半,還是要滑鼠右 鍵刪除。 縱使因為時效性所限,有些議題要作罷。然而,有些卻是 責任所在,非落筆不可。我們是大學生,亦可能同時是一 名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對於近期的洗腦教育要如何面對? 未來特殊教育的路又要如何走?希望這本學生報可以能為 讀者帶來一點反思。
總編輯
劉卓傑
總編輯:劉卓傑
封面:馮樂煖
副總編輯:楊敬謙 余奕雯
排版/美術:馮樂煖 黃榮杰 劉卓傑
專題版主編:楊敬謙 校園版主編:黎慧君 教育版主編:劉卓傑 生活版主編:馬天笑
校對:劉卓傑 楊敬謙 余奕雯 高詠慧 馬天笑 羅世靜 馮樂煖 趙曉藍 鄧竺希 王森彥 黃美嬋 黎慧君 鍾杏潔 黃榮杰 Fredrick 郭藹文 李爍朗
編輯/作者:劉卓傑 楊敬謙 余奕雯 高詠慧 馬天笑 羅世靜 馮樂煖 趙曉藍 鄧竺希 王森彥 黃美嬋 黎慧君 鍾杏潔 黃榮杰 黎瑞昌 谷妞妞 Fredrick
督印人:楊敬謙 鳴謝:詳見內頁 印刷商:陳湘記圖書有限公司
採訪/攝影:劉卓傑 楊敬謙 羅世靜 黃榮杰 黎慧君 鍾杏潔
(本刊內轉載或刊登之圖片,版權屬原作者/機構所有)
專
題 版
採訪及攝影:劉卓傑、楊敬謙
七一
4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設計:劉卓傑
我為何要來
專
七一
遊行
姓名:黑傑 年齡:21 七一遊行的次數:2 次 為何要來遊行:響應藝術公民的行動,爭取表達藝術的自由,穿 上內地公安服,對禁止在公共空間中享受藝術的自由表達不滿。
題 版
?
姓名:飛龍 年齡:18 七一遊行的次數:3 次 為何要來遊行:反對遞補機制,模仿艾未未的裝扮譏諷政府「黨」 中央。
姓名:何民傑 七一遊行的次數:已忘記,因為次數太多 為何要來遊行:代表 107 動力而來,主題是反「政棍」,因政 府被民望低的政棍「騎劫」,很多政策使小市民苦不堪言。 姓名:鄧婆婆 年齡:75 七一遊行的次數:2 次 為何要來遊行:希望政府正視住屋問題,興建公屋及居屋。 姓名:寧叔 年齡:54 七一遊行的次數:已忘記,每年也會來 為何要來遊行:因為政府無能,爭取改善政制、教育、醫療問題, 要求曾蔭權下台。 姓名:阿貓 年齡:2X 七一遊行的次數:1 次 為何要來遊行:因為受不住政府的壓迫,所以要站出來,口號 是「反對廿三條」。
姓名:高佬 年齡:20 七一遊行的次數:2 次 為何要來遊行:不滿意香港特區政府,包括替補方案,剝削自 己的投票權,要求特區班子下台。 姓名:阿楊 年齡:20 七一遊行的次數:2 次 為何要來遊行:因為不滿意政府強推替補方案,特別是 姓曾的狗官不適合再做行政長官。 姓名:Ivan 年齡:21 七一遊行的次數:5 次 為何要來遊行:反對警方限制遊行人士演奏樂器。
姓名:阿傑 年齡:21 七一遊行的次數:3 次 為何要來遊行:反對政府推出「洗腦式」國民教育,徒增師 生壓力,禍害下一代。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5
專
題 版
來!
人民,站出
行、上街 團體舉辦遊 個 多 間 民 年 日,亦是每 區成立紀念 重大。 政 義 行 意 別 , 特 子 是 日 是香港 但人數仍然 表達訴求的 七月一日, 有所出入, 者 學 及 方 的數字與警 民陣所公佈 位 單 辦 的一次。 主 需要父母 數,雖然 年以來最多 人 七 行 遊 婆婆,亦有 的 公 公 今年 的 順 耳 人士有年過 ! 上街,遊行 反抗社會的不公義 走 民 市 的 是 萬 的 上 默嗎? 為 千 ? 是甚麼 總會有成 我們還要沉 的 , 道 為 行 難 , , 遊 子 利 一 每年的七 照顧的小孩 投票選舉權 ,剝奪市民 意 民 要沉默嗎? 曲 扭 難道我們還 行立法, , 強 心 詢 良 諮 育 眾 教 有進行公 要老師違背 補機制,沒 沉默嗎? 毒下一代, 荼 , 育 政府強推遞 道我們還要 教 難 民 , 國 金 」 租 腦 民 高樓價、高 頌德的「洗 亦體現了人 市民要承受 生接受歌功 , 學 間 迫 空 強 存 收回惡法, 府 生 府 政 戶 政 商 使 殺 終 扼 街示威,最 霸權惡化, 五十萬人上 ,任由地產 近 結 到 勾 令 商 果 官 ,結 不!不論 政府 「廿三條」 出來的力量。 就足夠?絕 推 飽 強 溫 , 己 意 自 站 有 同樣漠視民 ! 不關己,只 ,當時政府 而忍氣吞聲 的訴求就事 意 達 民 表 視 所 漠 在 2003 年 們 , 人 能 , 無 屋 政 籠 施 ,不會睡在 不能對政府 到政治議題 的一部分, 觸 - 會 接 社 會 是 不 都 資, 納粹懺悔文 己, 領取最低工 ller)的反 層,還是自 會 m 階 e 不 i 下 N 們 底 n 我 i 的 t 是否 是社會上 莫拉(Mar 家馬丁.尼 學 神 名 著 引用德國 共產主義者 當納粹追殺 話 我不說 共產主義者 我 因為 不是 義者 社會民主主 當他們追殺 說話 我不 主義者 是社會民主 不 我 因為 工會成員 當他們追殺 說 我不 話 工會成員 因為我不是 猶太人 當他們追殺 話 說 不 是 我還 猶太人 是 不 我 因為 殺我 當他們要追 我說話了 人站起來為 有 沒 也 再 但 利開始。 ,你同樣 從表達的權 望下年的七月一日 利 權 切 一 期 ……人的 和平抗爭。 而走出來作 的社會而發聲。 義 公 為 , 為我們 出來了 站出來吧! 民 會站出來, 今年,我走 公的壓迫, 上街的小市 不 到 受 當 個在七一走 , 一 民 人 的 不滿
6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誠招助理編輯 對學生報編輯工作感到興趣?想過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現 在編委會誠邀任何同學加入!不論是任何年齡、性別、學 歷,只要你對學生報製作有熱誠,歡迎你來應徵助理編輯。 報名方法:有意加入編委會的同學,可以把姓名及聯絡方法 電郵至sueb@ied.edu.hk,亦可以致電29481071( 有機會無人接聽),本會會盡快與你聯絡。 《迎 新 特刊 》 免費刊 登廣 告事 宜 本 會 擬 於 八 月 出 版 《 迎 新 特刊》。現歡迎學生會屬會 、 宿 生 會 、 系 會 及 其 他 學 生 組 織刊登免費廣告。詳情如下 : 廣 告 尺 寸 建 議 為A5 式 或A6 直 式 , 建 議 格 式 為gif, jpg, png, jpeg, ai, pdf 。 有 意 者 請 電 郵 至 sueb@ied.edu.hk , 註 明 「 申 請 刊 登 廣 告 」 , 並 附 上 以 下 資 料 : - 組織 名 稱: - 聯絡 方 法: 《 迎 新 特 刊 》 的 截 稿 日 期 暫訂為八月十五日(星期一 ) 。 篇 幅 及 頁 數 有 限 , 本 會 有 最終決定權。 如 有 查 詢 , 歡 迎 電 郵 至 sueb@ied.edu.hk 。
專
題 版
大遊行
裏的
小聲音
——本土文化藝術與社會參與 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除了是對「文化」二字看得 太高深,也可能是沒興趣或沒留意。或許藝術工 作者於主流觀點裏,只是個小圈子、小族群,只沉醉 在自己的世界,與世無爭。直至今年的七一遊行,打 著藝術工作者旗號的遊行人士或團體比以往顯著增加, 才令我們驚覺:原來身邊竟有不少藝術工作者! 忽然這麼多藝術工作者上街,是因為艾未未嗎?艾未 未事件雖引發內地藝術表達自由的討論,但總的來說 內地政府對於藝術的表達自由還是留有基本的尊重; 對於稍為隱晦的意見表達,仍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實際上,香港政府文藝政策下文化藝術環境的不堪, 才是令藝術工作者無法忍受,齊齊於七月一日走出來 的原因。在政府硬銷「創意產業」為六大產業之一的 時候,在前線的藝術工作者又是如何見證文化藝術環 境日漸絕望? 撰文:楊敬謙
8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設計:黃榮杰
專
活化工廈政策,扼殺藝術空間 回歸前後,工業生產北移,本地工廈乏人 問津。藝術工作者藉其租金低廉,進駐了 位於觀塘、新蒲崗等地區的工業用地。工 廈單位面積廣闊,能容納各類藝術品的創 作;而且,對聲浪沒有限制,更適合諸如 樂隊、樂團、劇團等藝術團體。雖然擅自 更改用地用途實屬違法行為,但對工廈業 主來說,有人租用總比空置著要好;對藝 術工作者來說,總算是在 「高地價政策」 的香港為自己覓得一個生產根據地。多少 年間,本地好些工業用地就這樣被由下而 上的活化了起來。 然而,當政府推出由上而下的「活化工廈 政策」後,雖有機會令藝術團體「名正言 順」使用原工業用地作文化藝術用途,但 這些支持工廈改建、重建的措施,令工廈 的潛在價值提高,吸引了一些投機炒賣
題 版
者,以及地產商加入戰場。工廈成交量大大增 長之餘,租金同時亦大幅上漲。業主寧願空置 大廈等待時機賣予地產商,都不願再與藝術團 體續簽租約,變相迫遷。所謂「活化政策」於 實行面中,只是將原來已被活化、轉化成藝術 空間的土地,交到大財團、地產商的手裏而已。 缺乏生產的地方,政府哪怕再提供更多如西九 般的展覽、表演場地,也對藝術的發展毫無用 處。最近香港獨立音樂界中某個頗有名氣的表 演場地遭到地政總署迫遷,使得藝術工作者紛 紛站起來為其抱不平,並同時要求政府正視政 策帶來的新問題。
修訂版權條例,限制衍生創作 政府於 5 月向立法會提交了《2011 年版權 ( 修 訂 ) 條例草案》,主要修訂內容針對互聯網日 益普及而產生的侵權問題。修訂草案稱要加強 保護版權持有人的權益,訂立刑事罰則懲罰侵 權人士。侵權罪刑事化,意味著即使版權持有 人放棄以民事追究侵權行為,執法機關也能把 侵權人士起訴。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9
專
題 版
可是,香港對於「何謂侵權罪行」缺乏各持 份者之間的討論,貿貿然為侵權刑事化,可 能同時扼殺了創作及表達空間。創作不一定 具有高度原創性;衍生創作或二次創作,也 許是較全新創作更常見的方式。二次創作, 大多以非牟利、公共分享形式於互聯網上傳 播。它們要表達的與原著不都相同:可以是 致敬,可以是惡搞,可以是引用,可以是重 構。政府藉著今次修訂,保留了追究侵權人 士的權利,卻同時威脅到二次創作的空間。 一旦條例落實,相信不少港式幽默的二次創 作如《頭條新聞》,都有機會觸犯法例,負 上刑責。也難怪有很多人稱這份修訂條例為 「網路二十三條」了。
荒謬限制,遊行奏樂屬犯罪 在近年的社會事件中,警察的權力過大一直 為人詬病。今年的七一遊行,警方不反對通 知書的附件條款上竟有禁止遊行人士奏玩樂 器一項。七一遊行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曾 就不反對通知書的條款,向公眾集會及遊行 上訴委員會提出上訴。及後,警方曾表示, 若樂器不產生滋擾則不會干預。至遊行當 天,民陣在維園舞台上仍提醒市民,奏玩樂 器可能觸犯法例。
10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雖然有關條款乃引用自《簡易程序治罪條例》 第 4 條第 15 項,但警方如今竟重新搬出如此 過時及與現實脫節的條例,著實令人費解。姑 且不論「樂器」的定義為何,也不論執行條例 上有多少灰色地帶了。連以樂器表達訴求的權 利都被剝奪,這政府究竟是要蔑視文化藝術到 怎麼樣的地步?藝術創作空間已經被壓得所餘 無幾,連表達渠道也要限制,實在不只是對文 化藝術的蔑視,也是對文明社會的羞辱。
上街發聲,捍衛權利 面對著如上述種種困境,讓藝術工作者重新反 思藝術的詮釋、要求及與社會的關係。藝術本 為表達的渠道,用以表達感覺、表達觀點;多 少創意,還在其次。政府從一個商業角度去看 待藝術,將其視為「創意產業」,為經濟發 展服務; 把藝術工作者稱為「文化創意經營 者」,為產業自負盈虧煩惱。這樣的產業只有 靠賣 gimmick 賺錢,創意可能是有了,卻未必 與表達沾得上邊;而藝術工作者的與世無爭, 是無心力跟隨所謂「市場規則」爭鬥。定義的 對立、解釋權的爭奪,從藝術工作者走出來一 刻開始,變得白熱化了。
曾經聽聞有人憂慮若參與遊行,自己的聲音會 被政府或媒體統一解讀。但是,自 2005 年以 來,出現多元訴求,並同在名為「七一遊行」 的大傘下百花齊放,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 況且,正如怕被別人誤會而不與人溝通一樣, 因為擔心被解讀而不發聲、不表達,實在是本 末倒置的行為。在遊行主辦單位喊著有關遞補 機制或地產霸權的口號時,藝術工作者們的一 些「附加」的、「另類」的意見,仍有如他們 的樂器聲一樣,響亮的表達了出來。雖然,表 達過後政府能聽到、聽懂、改變多少,我們實 在不得而知,但至少,他們正在實踐社會參與: 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表達自由及創作空間,選 擇了發聲、打破了沉默、拒絕了由上而下單向 的操縱。
您知道的,劇社是社,也是家。 是社,所以團結。 八月 • 註冊日,新鮮人與劇社,像線與線重 疊,牽住了。 九月 • 迎新夜,瘋狂的遊戲過後,線與線纏 得更緊、更團結。 十月 • 新人暨老鬼匯演,老鬼把薪火傳。 ACT-TENSION 工作坊,為年度匯演、大專戲 劇節準備。 然後,在年度匯演、大專戲劇節,觀眾會見證, 劇社的團結。 是家,有自家造的劇。不假外求,自家人,手 並手搭的佈景譜的曲子編的 燈光化的妝容、 自家人的姿態、語言、表情揉成的演譯,在咱 們的大 舞台上發熱發亮。這,就是自家劇。 是自家,所以是歸宿。哪怕歲月磋砣,保鮮期 過,一天您在教師路、人生路上走累了,要回 首、想玩戲劇了,劇社總在,所以有老鬼匯演、 老鬼劇團——童夢跟 OQM 開引號。這,就是 不離不棄的家。 一起來,感受劇社的溫度。 劇社是社,也是家。 是社,所以團結。 是家,有自家造的劇。 不假外求,自家人,手並手搭的佈景譜的曲子 編的燈光化的妝容、自家人的姿態、語言、表 情揉成的演譯,在咱們的大 舞台上發熱發亮。 這,就是自家 • 劇。
專
題 版
Take the crown from the MINIMUM WAGE LAW
THE
Statutory Minimum Wage Ordinance ( 法 定最低工資條例 ) was passed by Legislative Council, and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since 1 May 2011. The wage floor has been set up for nearly two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data released by the Labour Department last month, the number of people claimed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CSSA,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 綜援 ) because of unemployment dropped 0.03%. Also, the Labour Department received over 300 fresh job vacancies per day. It is believ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ce floor does not have an enormous crash on the labour market. Seemingly, the opposing voice has been proved incorrect. However, worries from economists are appearing, in a silent way. Is there anything wrong? The legislation of the ordinance aims to protect
12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Text by Fredrick Design by Cheuk Kit
g r a s s r o o t s employees. The objective can be reflected in three dimensions: a) To set up a reasonable income level of the employees so as to provide them a better living standard, b) To reduce the exploitation on the low-skilled workers by the businesses, and c) To reduce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high-income group and the low-income group. All these objectives hold a pre-assumption where the exploitations do exist in our society. The legislation could be viewed as a means to safeguard social justice through the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from the rich to the poor. But what we observe from our
專
Wage Level
labour market today is a totally contrasting picture. Workers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have been dismissed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human resource costs. Also, there is a bargain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about the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he salaries for lunch hours. Moreover, the disabilities protest about the voluntary assessment of productivity. In fact, the legislation does not bring the ‘promised’ change to the workers. The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does not appear in a way which the advocate expected. Let’s have a simple Economics lesson. Everyone who has studied Economics would know that there is a basic theorem – the law of demand. The content of the theorem is very simple. Once the price level increased, the quantity demanded for a good would decrease. The setting up of the wage floor can be presented with the following diagram.
Excess Supply (Qs > Qd)
題 版
S
WM
W1
Number of Labours LM
L1
In the diagram, we can observe a phenomenon. Once the minimum wage level (WM) is effective, it would be set higher than the equilibrium market price (W1). An excess supply of workers would then appear in the labour market. The real number of market transactions would decrease from L1 to LM.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e total number of workers being employed would decrease. That explains why economists usually claim that the minimum wage law would rais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Normally, the large-scale unemployment would not appear whe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at the peak. It is because the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increased in this period, and then the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13
專
題 版
demand for workers would increase. If we observ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these months, we can understand why the minimum wage does not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abour market. However, whe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becomes poor, worries from economists would appear. The most recent example is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8, due to the financial tsunami, many businesses went bankrupt. One culprit being criticized is the minimum wage law. People claimed that it raises the cost of production and also the rent dissipation of the companies. Who would be the most affected in this case? Not the ‘big business’ asserted by some leaders of the trade unions, but is the SME. The ‘big business’ owns a larger proportion of economic rent. Even though their cost of production rose, they could still earn revenue
14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to survive in the hard times. In contrast, the middle and small scale businesses do not own a large proportion of economic rent. Therefore, they may easily reach no revenue or even deficit. According to studies by scholars in Pennsylvania, the setup of minimum wage would lead to the bankruptcy of some local small businesses, like stores selling sandwiches and hamburgers. Ironically, the minimum wage helps big businesses to defeat their competitor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legislation cannot help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but enlarging it. Another worry is the fairness for the workers with lower competitiveness. This group of people, including students, the elderly and disabled, are comparatively weaker in the competition for a job. The minimum wage law would further decrease the incentive of the employers for hiring these workers. The same problem is found in France, another country executing the minimum wage law which was passed in 1950. The Law modified several times to ensure the statutory wage level would
專
meet the inflated price level. Bu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researches discovered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for black people and teenagers increased in relation to the minimum wage level. As this group of workers failed to share the fruits brought by the law, there were many protests carried out voicing their unsatisfaction. Similar cases in Hong Kong mainly happened in the group of old workers and disabled people. Many low-skilled and low-paid jobs are taken by the aged and disabled. Originally, taking a job with lower income is the advantage for them in the competition. And many companies would take this unique advantage as a consideration on
題 版
recruitment. With the execution of minimum wage law, this advantage will disappear. Some of these workers will not be hired because of their disadvantages. Some people doubt that the minimum wage law will protect grassroots employees – it is just a redistribution of the jobs from the weaker grassroots employees from the stronger grassroots employees. ‘It is the best of the time; it is the worst of the time.’ The famous line in Dickens’ The tale of two cities would be the best description of our labour market. On one hand the setting up of the wage floor does raise the wage level for most of the employees in Hong Kong. On the other hand, ironically, the group of workers, which is the mostly needed one, is being ‘exploited’ under the new policy.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15
校
園 版
看
「我」
學期初,不時就會聽到身邊的同 學 提 及 Personal Tutor。 原 來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個人導 師制)在不知不覺間,已在教院運行 了十個年頭。不知道各位對此制度有 什麼看法呢?對此制度的認識有多深 呢?一個學年又過去了,就讓我們去 想一想、看一看吧! 為 了 了 解 教 院 師 生 對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 意 見 及 觀 感, 我們邀請了 10 位來自不同學系的學 生 進 行 面 談 及 電 話 訪 問, 並 以 問 卷 形式訪問老師對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意見。
師 導 人 個 r o t u T l a n o s Per
採訪及撰文:黎慧君、鍾杏潔 設計:黃榮杰
16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校
園 版
見 Personal Tutor 前 VS 見 Personal Tutor 後 學生未見到 Personal Tutor 前,普遍對 Personal Tutor 存有正面的感覺。他們 認為 Personal Tutor 的角色是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的新生活、關心學生的需求和解 答學業問題。更有學生認為 Personal Tutor 應該是以爸爸媽媽的形式照顧學生, 主動關心新生,關心他們各方面的成長及發展。受訪同學還期望 Personal Tutor 會定期與小組成員相聚,跟進學生適應學校的進度,並深信兩者可以建立一種亦 師亦友關係。 一年過去了,有4位同學表示 Personal Tutor 從未聯絡自己,即使是 Personal Tutor 的名字也不知道。對於從未與 Personal Tutor 見面一事,同學對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感到疑惑,為什麼整整一學年都已過去了,一面也未見過呢?另 一方面,6位學生曾與 Personal Tutor 相見一次或以上,但對 Personal Tutor 的意見不一。其中2位同學給予 Personal Tutor 相當高的正面評價。他們表示 與 Personal Tutor 通常兩個月相聚一次,並每次有不同的組聚活動,包括體育 活動、飯聚等等。而且 Personal Tutor 會主動邀請學生相聚,讓同學充分感受 到 Personal Tutor 的熱心。對他們而言,Personal Tutor 與他們學期初的期望相 符。然而,有4位同學不約而同地表示即使一年已過去,他們只有一次的組聚, 所以對自己的 Personal Tutor 認識不深,而其中一位同學更唏噓地回憶一次與 Personal Tutor 在校相遇的經過,道出即使與 Personal Tutor 擦身而過都不會互 打招呼,可說是形同陌路人。
老師主動 VS 學生主動 根據受訪同學所言,Personal Tutor 通常都在學年的開始都會主動相約同學,藉以互 相認識。有5位同學表示,初次見面感覺良好,聚會氣氛輕鬆,大家也能彼此初步認 識。有學生更表示,Personal Tutor 主動邀請同學拍照留念,令他們感到 Personal Tutor 的熱心,所以同學也期望於不久 Personal Tutor 會再次主動相約。然而,5位 同學的期望,只有2位可以實現。問及同學有否嘗試主動相約 Personal Tutor,他們 也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 他們也表示與 Personal Tutor 只見過一次,認識不多,覺 得主動相約會很奇怪。他們更表示,即使有困難,他們只會找組爸媽、師姐師兄、同 屆同學幫忙,而不會主動找 Personal Tutor。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Personal Tutor,黃潔貞博士回應指出導師與學生雙方也應主 動,其認為只依靠一方努力是不可行的。她表示自己曾主動發出電郵再三邀請同學午 膳或下午茶,但都沒有同學回覆,叫人感到無奈。黃博士坦然表示心痛現今的師生關 係:老師很忙,學生更忙。要是“忙"影響師生成了一種純粹是交易和利益的關係, 那麼這就是一種有毛病的關係。這種關係影響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建立,也影響了整 個教學現場及教育生態。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沒有了這種緊密的師生交流與 溝通,教育就會變質。這種氣氛像溫水煮蛙,又像日本福島及一眾核電廠持續發放低 度輻射,會影響生物的基因變異,令動植物出現癌變、不育或畸胎……黃潔貞博士希 望師生也可重視此制度,重視與彼此的關係。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17
校
園 版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必要性??? 受訪老師黃潔貞博士表示導師制有存在的必要,並指出英國劍橋大學是 以導師制聞名的。她認為有了個人導師制度,緊密的師生關係仍可有 夢,若制度都沒有了,要建立緊密的師生關係更不容易。但是,有部 分受訪同學則指出,Personal Tutor 的角色是幫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 學業上的問題等等,而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可被其他相似計 劃代替,如學長計劃(Mentorship Programme),因此認為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沒有存在的必要。同學進一步指出若自己遇上適應學 校的問題,可以找 Mentor 傾談,因為 Mentor 多是社會上知名度較高 的人士,除了可以解答學業上的問題外,也可以解答他們畢業後工作 的問題,因此他們認為 Mentorship 有更實質用途。至於學業方面,同 學表示若他們有任何學業問題,他們可於課後向相關科目老師查詢, 不一定要向 Personal Tutor 尋求協助。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改善之處 有 受 訪 同 學 認 為 學 生 和 老 師 沒 有 強 制 參 加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必要,若雙方也是不情願的參加,大家的關係只是有名 無實,為做而做,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功效也不能完全 發揮。即使只有一方不是主動願意參與,效果也只會事倍功半。學 生相信若老師可選擇自願參加計劃,而不是強制,他們會更出自 真心關心學生,更願意了解學生的需要,而不是為履行 Personal Tutor 的責任而相約去關心學生。這樣,效果或會更好。 同學也質疑為何新生一定要參加此計劃。因為新生可以透過不同的 渠道解決問題和適應校園生活。例如參加迎新營時會認識不同的師 姐、師兄,如果有問題可以向他們請教。而且,當學生遇上困難, 他們也應學習獨立面對問題,而不是等別人的幫助。
18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校
園 版
知多一點點
總結及建議 總括受訪老師及學生的意見,我們不難發覺大 部份同學與老師在學期初對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都有相當高的期望,但學期過後,只有 少數同學表明 Personal Tutor 能符合他們心中 的期望。當中最主要原因是同學與老師都不願意 踏出第一步,主動組織小組活動以建立良好的導 師與學生關係。另外,部分同學認為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作用不大,以致不願投入此 計劃。因此建議導師可嘗試踏出第一步,主動與 學生聯絡相聚。而且,建議導師與學生在一次聚 會時明確指出已制定的來年導師制目標、預計活 動以及探討小組成員對計劃的期望,而不是單純 以茶聚形式相聚,閒話家常。在第一次聚會後, 師生雙方也應多採取主動定期聯絡對方。 為了推動更改善導師制,校方也有責任定期進行 關於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研究,例如於 每年學期終要求同學和 Personal Tutor 填寫檢討 表,以得知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運行的成 效。而且,校方亦有責任於學期初清晰表明導師 制的意義,以推動更多學生積極投入該計劃。當 然,作為學生,我們應多作主動聯絡導師,並多 參考校方資訊了解該計劃。最後,老師和學生都 應多就計劃提出意見,以改善計劃。
1. 教院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學生事務處於 2001-2002 年度首次推出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試驗計劃,計劃原意為支援學生 有關一般事項的問題。試驗對象為就讀教育榮 譽學士(四年全日制)的學生。事後,Professor Phillip Moore 曾就試驗計劃以問卷進行研究,並 發現接近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支持該計劃繼續運 行。然而,事隔十年,學校再沒有再進行任何有 關 Personal Tutorial System 的研究。
2. 英國劍橋大學的導師制 導師制是劍橋一直保持的一大特色。本科生導師 稱“Tutor”,研究生導師稱“Supervisor”。 一 般來說,校方會安排一位學系導師予 3 至 4 個學 生。開學期間,學生必須每周與導師相聚一次, 時間約 3 至 4 小時。導師是學生所選科目的學 者,負責指導學生的品行,並協助安排學生的學 習計劃。這種談話稱為“Tutorial”( 個人輔導 )。 導師負責指定學生閱讀的書目,要求其寫出心得 報告。學生按時去見導師時,要把心得報告讀給 導師聽,導師作一些評論,兩人進行討論。導師 不僅在學業上給學生以指導,而且在品行、心理 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因 此,許多學生在畢業後還與導師和同學保持著十 分密切的聯繫。
3. 學長計劃(Mentorship Programme) 計劃旨在透過學員與學長之間的雙向交往,了解 學長的專業及人生經驗,從而讓學員能在學業、 交際、擇業及個人成長方面均有所改進,為日 後投身社會各行各業,作好最佳的準備。學長多 為社會上知名度較高的人士。於二零一一年的活 動中,學長包括文志森博士(綠色力量行政總幹 事),邵家臻先生(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 師)等。
References: • http://www2.ied.edu.hk/cric/institutional_ research/Res_IRonTutor.htm • http://www.ied.edu.hk/fas/events/mentorship/ • http://www.hudong.com/wiki/%E5%89%91%E6% A1%A5%E5%A4%A7%E5%AD%A6#15 • http://webserver.pme.nthu.edu.tw/news/news. php?Sn=66 • http://forum.naea.edu.cn/chinese/view.asp?typei d=40&bigclassid=85&smallclassid=160&news id=563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19
教
育 版
違背教育工作者良心的國民教育 ──專訪梁恩榮博士 採訪及設計:劉卓傑
Dr LEUNG Yan Wing 梁恩榮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 兼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
20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教育局在本年五月推出「德育及 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文件,並實行 為期只有四個月的諮詢期,事件引來 極大的回響,各界狠批所推出的國民 教育為學生「洗腦」,在不同場合引 起了激烈的討論。國民教育一事,與 身為準教師的我們有著極大關係,到 底政府所推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為何會受到強烈批評?作為未來的教 育工作者,又如面對這件事?今次有 幸邀請到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 領 導 學 系 副 教 授, 以 及 管 治 與 公 民 研究中心副總監的梁恩榮博士接受訪 問,為我們解構國民教育。
教
育 版
梁恩榮博士在 97 前曾參與公民教育指引設計, 現在亦為公民教育聯席召集人
公民教育不可能被取代 在未有國民教育前,香港本身已推行著公民教 育,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文件顯示, 教育局打算以國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那麼教育局 為何要取代公民教育? 梁博士認為這件事不只限於教育局的政策決 定,如果有留意會發現提出要用「國民教育」取代 「公民教育」的是曾特首,因為去年曾特首在施政 報告中有一段文字提及「德育與公民教育」應改為 「德育與國民教育」。當施政報告發表後,教育局 才開始「行動」。在曾特首之上,是否有更高層次 的施壓及提醒,如中央政府等?顯而易見,中央政 府在很多場合均提及要加強國民教育,所以加強國 民教育是為了回應中央亦是一個很合理的猜測。
不合時宜的「國民教育」 從字眼上看, 「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只 是相差了一個字,那麼用國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會 產生甚麼問題? 梁博士認為「國民教育」本身沒甚麼大問題, 但要視乎是哪一種國民教育。他指出國民教育也有 很多種可能性,有些比較開放,有些排外等。 然而,他認為把國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一定有不妥, 不論用哪一種國民教育,即使是比較開放的,因為 問題在於「取代」上。其一,在學理上來說,大部 分相關的文獻、學理及專業上的討論均用「公民教 育」一詞。在國際的討論上,公民會理解成多元公 民(Multiple Citizen) ,所謂多元公民者指一個 人能在不同層次的政治群體成為一個成員。舉例說, 我們作為香港公民同時是中國公民,而亞洲公民屬 洲際公民;除此以外我們亦是世界公民。所以公民 教育中的「公民」其實是一個比較闊的概念,包含 了所謂的國家公民,國家公民之上就有洲際公民, 再高一個層次就是所謂的世界公民。他指出若比較 「公民」及「國民」,後者容易讓人覺得不能包含 世界或洲際公民。世界公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特別是面對全球化的影響下。他認為「國民教育」 一詞給人一種包容性不足的感覺,遺漏了世界公民 的重要元素。
有趣的是,張國華博士(編按: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 長(課程發展))多次提及政府文件明確指出 國民 教育包括個人、社群、地區、國家及世界層面,給人 感覺像是很有包容性。但梁博士批評「國民」是一個 很怪的用詞,「包括得世界的時候又怎會是國民呢? 所以邏輯上根本不成立,在學理上又不通。」 其二,「國民教育」這詞在國際上不通行。不通行會 帶來甚麼問題?梁博士解釋道,如果取代了「公民」, 不停用「國民」這個詞,在應用了一段長時間後我們 便開始不能和國際社會作溝通。資料指出國民教育 (National Education) 可以理解成國家的教育政策, 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個有清晰定義的名詞。但香港作 為國際化的城市,一定要用國際的語言。甚至內地以 前喜歡用「道德與政治教育」、「道德意識形態教育」 等,現在也漸趨用公民教育, 因為中國亦留意到多 元身份的問題。 他指出用「國民」來取代「公民」 是學術上不通,又會與國際斷軌,與中國的發展亦相 違背,沒有甚麼好的論據要取代。但他強調不應取代 並不代表不應重視中間落墨的做法可以是「德育、國 民及公民教育」,只是不應取代了「公民」一詞。
完全不合格的諮詢文件 除了本身概念有錯外,能聽到比較多的迴響是關於其 諮詢文件,但諮詢文件長達數百頁,未必每個人有足 夠時間看完,因此,梁博士就為我們解釋這份諮詢文 件的「死穴」。 梁博士指出其文件「死穴」相當多,回到最初所提及 的概念問題,在公民教育底下加強國民教育是應該 的。但問題在於是甚麼的國民教育?進一步來說,是 我們希望培育怎樣的國民,即我們希望將來的社會、 國家會變成怎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假設完全跟 隨這諮詢文件去做而又成功通過,可以大膽說文件本 身有一定的傾向會培育到一些順民:不懂批判思考、 只會聽從政府。他不覺得現時按照中國發展需要一批 如此質素的公民,所以嚴格來說,按照這份文件所培 養出來的國民,實質上是對國家發展不利的。 文件的「偷換概念」 同時,有人提到這文件有強烈的灌輸傾向,所以亦帶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21
教
育 版
來了一個很怪的現象。那些文件的委員經常在不同 場合發話,不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的委員,都經常 說國民教育是開放、會培養獨立思考,容許討論很 多不同的議題包括艾未未等,是不會造成灌輸。但 梁博士理解的是,這一些委員所說的他稱之為「應 然」的國民教育。意思是,他們所說的國民教育「應 該是這樣的」,但當我們再看實質上文件,卻是完 全相反。文件所描述的國民教育和那一些委員所說 的國民教育完全互相矛盾。當然張國華博士在公開 場合時對此表示否認,但他卻解釋不到我們指出的 問題。這是文件為人所垢病的第一點,委員聲稱國 民教育是多麼的開放,為何寫了一份這樣的國民教 育出來?「究竟起草過程發生了甚麼事?這不是純 粹文本的問題,連起草過程也令人很懷疑,那一班 委員到底在幹甚麼?是否教人做「橡皮圖章」?在 一份文件上蓋了個印,出來時又說了另外一番話 呢?」梁博士質疑道。 文件有很多特點令人擔心會造成「灌輸」,梁博士 說在很多場合中包括孫明揚局長也提過不會造成灌 輸,他的理由是香港作為一個多元社會有很多資訊, 所以不能造成灌輸。梁博士認為政府官員慣常地偷 換概念,這次將「應然」的國民教育來偷換「實然」 的國民教育,而 「實然」的國民教育就是這份諮詢 文件。
難以掩飾的灌輸傾向 第二個偷換是想用「被灌輸」來偷換「灌輸」。梁 博士認為香港社會不容易被灌輸是事實,香港社會 始終是一個資訊發達的社會,就算有人或學校想灌 輸學生,學生走出課室便已經見到不同的事物,打 開網絡世界使可以找到不同的觀點;另外香港的公 民社會亦相當活躍。換句話說,只要有其他的論述 存在,一個比較霸權式的論述是很難造成灌輸。 但他指出仍然有兩個問題存在,難被灌輸不等於無 人被灌輸。「被灌輸」,意指在不需要提出理據下 就去相信某些觀點。當別人問你為何相信?只懂答 「不知道」,在學理上就會稱這情況為被灌輸。不 久以前有一輯新聞透視(編按:2011 年 6 月 4 日「新 聞透視--國情教育」)訪問了某一間親中學校的 學生,大家有留意那一輯新聞透視就會清楚知道, 當然那片段有可能經過剪接,但片段中那兩位同學 被問及中國政府處理艾未未事情是否違法的時候, 他們就是答「不知道」,問他們為甚麼時,他們就 說政府有自己的原因,反映出這兩位同學在不理會 證據底下去接納某些觀點。他們說不出理據,只會 說政府有自己的理由,這是訴諸於權威的思維模式, 可以說這是「被灌輸」。 當孫明揚又好,其他人也好,皆提到不會被灌輸, 但就有證據擺在眼前。梁博士認為暫時被灌輸的現 象不會太多,因為有其他聲音存在。即使假設沒甚 麼人會被灌輸,但他質疑因為多元社會、多元聲音 而令出現灌輸的情況較少,但為何政府要造一份文
22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件出來那 麼大可能 會造成灌 輸?然後 就 走 出 來 於六月四日晚播出的「新聞透視--國情教育」 說:「 不 要緊,雖然這份文件好大可能會造成灌輸,但人們 不會被灌輸。」(記:讓我想起某學者提出,即使 你提抵抗力很強,但無可能故意讓自己接觸細菌)。
諮詢文件的六大缺陷 長達數百頁的文件中,梁博士指出有幾個缺陷會使 出現灌輸的機會大增。 國民教育像其他公民教育一樣都是具爭議性的。所 謂爭議性是其牽涉很多價值和意見的問題,不是描 述事實那麼簡單,如化學、分子結構等不能爭論的 事實。而公民教育及國民教育有很多都牽涉意見的 問題,譬如說,當很多人覺得辦奧運很好,同時亦 帶來很多需要討論的問題。所以由最基本的概念來 寫這一份文件的時候,就應該從一個爭議性的角度 來看這一份文件,這差不多是國際上的一個共識, 不論國民教育或公民教育也好,姑且當國民教育為 公民教育的一部分。關於爭議性的教育,在國際的 文獻上或公民教育的理論上,已經有一些共識的教 育取向,但這一份文件就把這一些共識取向完全不 顧。
正面取向,不處理負面 第一,這份文件只是道出中國的光榮面,黑暗面不 是沒說就是少說。只談光榮面如中國的成就、經濟、 科技,負面的東西就避而不談, 而且大多用一些字 眼例如「機遇」、「挑戰」來形容中國的不足之處 。這正正是不符合爭議性教育的一點,亦同時是造 成灌輸的一點,只說正面的時候,就有歌功頌德的 傾向。
重情,輕理性及批判思考 第二,這文件不單是談正面的東西,還要培育正面 的「情」,文件就是整天提到「自豪」等。「情」 這一個元素在教育上相當難拿捏,無錯在公民教育 是需要動情,但當情去到不能控制的地步時就會很 危險。所以情的教育一定要伴隨著批判思考,這亦 是國際文獻已不斷提及的一點。然而,這份諮詢文 件在不斷訴諸正面的情的時候,卻又極少提及批判 思考。梁博士在那二百多頁的文件做了一個搜尋, 發現「批判」一詞極少出現在國家範疇裡,絕大部 分出現在個人、家庭、社群及世界範疇。而第一次 在國家範疇裡出現就是在教案裡頭,是一個關於升 旗的教案(135 頁),指關於升旗的教案來培育批 判思考,而其他就無批判一詞。
教
排外性強但拒包容性強的人權民主 第三,文件帶著可能的排外性。在整份文件中,國 民身份認同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任何的身份認 同都是雙刃劍,有好的地方亦有危險的地方。身份 認同的好處是,以宗教作例子,例如回教徒自然與 有回教背景的朋友有較強的內聚力,所以願意為那 個群體做很多事。所以從正面去看,任何的身份認 同都有加強內聚力的作用,從而成為一種動力去服 務社群。但問題亦是顯然而見,當我們說是這一個 x教的群體,就自然會有一個非x教的群體,當x 教的群體的內聚力愈強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對非x 教群體的排斥力愈來愈強。所以國家也是一樣,有 中國人就有非中國人,平時可能沒甚麼大問題,但 當回顧那麼多次的民族仇殺,都是因為身份認同去 到一個不能控制的地步就會去殺非我族類的人,這 是不容否定的歷史事實,而這就是身份認同太強而 出現的結果。
育 版
只談人們應該如何,例如世運會應該要開心等。問 題是一個強調責任而不平衡地處理權利的教育,是 很容易會造成一群聽話的順民。梁博士澄清不是只 談權利而忽略責任,但現在是完全偏重了一邊。
絕口不提共產黨 第五點,這是一份非政治化的文件。甚麼叫非政治 化?梁博士亦搜尋了「共產黨」這個詞,在這份文 件並沒有出現。那何謂國民教育?甚麼叫國家?國 家一定有政體,有甚麼可能不討論政體、共產黨? 文件有提到「人大」,但並無提過共產黨,為何要 避談共產黨?是否擔心香港人一提共產黨就會有很 多批評?不想同學批評共產黨、政府?他指出這種 做法令人難以理解,。即使是美國人教歷史或公民 教育,也一定會提到他們的政府,「那為何我們的 國民教育不提我們的政府共產黨?是否怕批評?」
教育流於師生造假 那在教育上如何處理這把雙刃劍?在學術上,就要 引入人權、民主、公義、自由、博愛等普世價值, 來平衡可能狹隘的國家身份認同。所以國民教育就 同時要加強人權、民主等方面的教育。而反觀這一 份文件,將人權、民主等的價值全部放在世界的範 疇上,在國家的範疇是無人權、民主這些價值,當 然張國華在公開論壇上又不同意,但當我們問既然 你也認為人權民主在每一個範疇都適用,那為何只 寫在世界上亦不寫在國家,他又答不出來,只是說 應該會滲漏在國家上,但事實上文件又不是這樣寫。 那會令人猜測民主、人權這些東西只適用於世界。 不單是這樣,在世界的範疇上有這些價值,他解釋 時有一句說話是,看這些世界問題的時候,要從國 家的角度去看。即是世界性的民主都要通過中國的 特殊情況來看,即是人權民主要打了折扣才能看。 更恐怖的是,某一位官員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這 些人權民主等的普世價值是西方用來打壓中國的。 梁博士認為這個官員說這些普世價值是西方價值反 映了他根本「不合格」,未能充分認識這個議題, (梁博士拿出了一本書作出證明─《人權不是舶來 品》),說「人權民主是西方價值」這一個觀點根 本已經十分落伍。說到國家的範疇時,因為國家認 同強烈的排外性,但同時又拒絕人權民主這些包容 性的普世價值,在這情況下很大機會出現一種極端 的民族情緒。
強調責任,忽略權利 第四點,這文件強調責任而不 談權利。即是作為一個中國國 民應該這樣那樣,誰人說你 應該?暗示著是政府。,但 權利的教育不是這樣,權 利的教育是我們作為一個 公民,我有權監察政府, 包括當政府做得不好時 批評政府。但這文件中
第六點,造假的教育。在文件評核的部分很有趣, 文件一方面說我們不是要考核學生對不對,但同時 又要學生自我檢討等,所以會有很多量表,要學生 及老師檢討自己有否進步,同學又要互評等。問題 是,當一個人被要求檢討有無進步,固然是要會向 著文件的目標進發;而文件的目標是要正面自豪, 即是說學生要不停問自己,其他人又要量度學生有 否自豪,對國家是否比以前引以為傲。若果不是比 以前自豪,在要進步的原則底下,即是代表做不到。 但問題是為何一定要對國家自豪?若果我真的是對 國家不自豪又如何?又會說我不進步。梁博士分享 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他有一次去師資培訓,休息時 有一位小學老師走來跟他說覺得好辛苦,因為學校 指派了那小學老師去負責升旗。大家知道負責升旗 時要很嚴肅等,那小學老師就說:「梁恩榮,我每 次見到那面五星旗,就會想起六四,就想起坦克車, 每次見到這面五星旗就會很傷心,但我又要扮作很 自豪,來主持升旗禮。」這還不是造假的教育?我 們是否希望學生這樣?所以評核那部分,很容易帶 來造假的教育。唯有大家造戲,你要我自豪,我就 扮給你看。很多學校需要面對外評或自評等,那些 國民教育的量表又會不會計算在外評內?當教育局 官員發現該校學生在國民教育上得分較低,當然會 要求學校改善,屆時學校就會又加強國民教育方面, 給予學生壓力。 當以上這些元素加起來,很容易會造成灌輸,令學 生像新聞透視那些情況一樣。所以,梁博士質疑為 何造了一份有那麼多漏洞的文件?另外,一個較為 理想的國民教育、一個開放、包容、批判的國民教 育應該如何做、如何防止剛才的漏洞出現,即使在 香港回歸前,亦已有很多文章提過,為何仍然要出 一份這樣的文件?,可以說這份文件是完全不合格, 合不合格也是次要,梁博士認為這樣的文件培養出 來的國民,可能就是像新聞透視那些被灌輸的人, 一個不懂批判思考的人,這樣對中國來說是不是好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23
教
育 版
事?我們國家是不是需要這樣的 人?對此他抱有極大的存疑。 「為何我們要做一個國民教育,是充滿著 問題並可能帶來灌輸?如果國民教育是可以 有其他辦法做得更加開放,為何我們不是向那個方 向發展?開放並批判的國民教育,根本在學理上、 在香港國民教育的論述裡,已經講了幾乎廿年,為 何他們仍然要做一個那麼差的國民教育?他們無辦 法說服任何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他說道。 文件指出歐美等國家也有國民教育,其實與這份文 件有甚麼不同? 梁博士認為任何政府出的文件都傾向維護自己,當 然,那些國家不會用國民教育,是用公民教育,但 一樣有傾向去歌功頌德,想人民聽話。任何政府都 會想這樣,因為好管好教。但分別在哪裡?第一, 在這些民主社會裡,因為政府本身要受民選議員的 監察,換句話說,他們的教育文件是要受到很多人 監察,而整個公民社會是很活躍。即使政府有歌功 頌德的傾向,亦會受到很多阻撓,所以不會太嚴重。 然而,香港的情況有別,如果政府執意要通過 這 份國民教育文件是很容易,連在立法會通過也不需 要,只有牽涉到財政、法律等才會上到立法會。所 以當這份文件與其他國家作比較做時,他指出其他 國家是民主國家,縱然政府有要人民做順民的想法, 但因為種種的制度緣故而不可以去得太盡。還有一 個問題是,不能夠抱著「任何政府都是那樣做,因 此這樣做便是對」的邏輯。例如美國批評中國的人 權狀況,中國就會回應指美國也是雙重標準。難道 美國人能錯,我們就不能錯?梁博士表示不能接受 這邏輯。「作為一名學者,我不理會是哪個政府, 如果在教育上有問題我覺得都要改進。是就說是, 不是就說不是,我不理會是那個國家,縱然那些國 家的情況沒那麼嚴重。」他指出最明顯的例子是在 911 事件之後,美國的愛國教育是十分強,當時就 有很多人示威,證明其公民社會是強。所以,美國 等那些國家同樣有錯的地方,但又如何?從教育角 度看,那些國家也應批評,他不會因此而說這份文 件是正確。 我們作為未來的教師,應視教育下一代為己任,那 我們應該培育一群怎樣的公民才正確? 梁博士一直提倡的是「批判性愛國者」。所謂批判 性愛國者即是嘗試容納著兩個矛盾的概念,愛國者 是一個情操如果人民不愛國,無一份情,是不會承 擔,所以放在公民教育底下的國民教育是重要。但 同時間,批判性愛國者亦是一個獨立批判的思考者, 會對國家特別是政府做得不好的地方作出批判甚至 指罵,他的責任可能甚至是罵政府。,當然政府不 等於國家,現今中國有很多情況我們需要指出,特 別是有關人權的問題。溫家寶在外國提出中國要更 加文明和開放,但轉個頭就發生艾未未事件。一個 批判愛國者應具備是其是、非其非,當國家有苦難
24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時亦願意為國家承擔,當然國家有成就他 會開心,但會指出問題何在。 那如何培育這一類人出來?梁博士說就是把 上述所指出的缺陷修改過來。舉例說,剛才提到過 第一點不妥的是正面取向,那就修改成平衡取向, 會道出國家的光榮面,但同時會探討其中的問題。 又例如說情,說正面的情時亦要有批判思考。然而, 有一點要留意的是,縱然是一名批評性愛國者,也 是一個多元公民,換句話說,這個批判性愛國者同 時亦是一個世界公民,所以會尊重普世價值包括人 權、公義及民主等。如果國家的價值與人類的價值 相矛盾時,那批判者就要認真分析一下,可能要為 了人類的福祉而放低國家的價值。但這點需要用不 同的具體事情來分析,因為有時所謂的世界利益可 能根本是一種霸權,所以就要仔細在每一件事上分 析。但梁博士補充說作為批評性愛國者本身要有一 個胸懷,就是以人類福祉為最大依歸。這一類人我 們很多時會稱為普世性的愛國者,即是說他愛人類 整體,為了人類整體的福祉而作出關懷;但由於自 己作為某一國家的國民,會有一些較特殊的愛好, 但其心懷也是整體人類。當這個特殊性(某一國家) 的愛和更闊的普世性有衝突的時候,有很多時候 也是普世性的整體人類利益較高。轉到教育去看, 1996 年公民教育指引(《96 指引》)說得很清楚, 公民教育包括民主教育、人權教育、法治教育、國 民教育以及世界公民教育,然後把這五點以批判性 思考全部貫穿起來。如此組成的公民教育,好處是 能平衡到國家的需要、人類整體的需要,以及一些 國家的特殊價值和普世價值之間都能比較上呈現到 出來,同時保持著批判思考。他指出有時所謂普世 價值有可能是西方霸權也不為奇,我們看歷史能發 現這現象。所以一個比較完整的公民教育,會是這 樣的一個混合體,而這個混合體就是香港 1996 年的 公民教育指引嘗試去做。所以換句話說,這一份國 民教育的諮詢文件可以說是一個大倒退。反觀 96 年 的公民教育指引相當具包容及開放性,當然這文件 也是有缺陷的,推出時亦引來過不少批評,但比較 起來這份諮詢文件是完全不合格。 萬一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推行勢在必行,會對前線老 師造成甚麼壓力? 梁博士認為推行任何東西也會造成壓力,特別是這 個國民教育,不夠訓練、支援不足這些實務上的問 題在坊間已有不少討論。他反而擔心如果依照這份 文件去做,老師的良心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老師該 不該依照這份文件去做?如果完全依照足,就會出 現他剛才分析的情況。他看成是一個專業道德的議 題,假設有個校長走過來:「老師,你就依照這文 件去做。」,那老師該怎麼辦?同時亦有技術上的 問題,如用多少時間、多少堂,是否用獨立科等。
獨立成科與否 梁博士表示比較少分析實際做起來的層次,雖不用
教
在意獨立成課與否,但需要一個獨立時間。即是在 一個時間表上,要放一個固定的時間專門處理這些 問題。他解釋道很多時老師會覺得滲透在各科就足 夠,但這已經被研究證明是無效的。其一,滲透在 數學科、經濟科等,那些科目有自己的教學目的, 滲透的話有時間才會做相關教育,但老師還是要教 自己主要教的東西(經濟、數學理論、知識),所 以是根本不足夠。其二,很多老師以為這純粹是一 些價值教育,但事實並非如此,國民教育有很多知 識蘊含在裡頭,不能只單純談價值或情意教育。例 如國旗及國徽裡那五顆黃星代表著甚麼意思之類, 當我們判斷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如何的時候,我 們都要思考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會涉及有很多相 關的知識。 又例如討論艾未未事件,可以想像到當 中有多少的知識含量存在,那該如何滲透?,而這 些知識是需要時間來教,沒有那知識的含量,又如 何培育其情意?情意及價值亦有其教學法,但他強 調所謂教亦要留意,不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而是一 種討論形式的教。有很多的教學方法可以用,例如 道德兩難,公民教育又有爭議性課題的教學法,有 很多方法去處理而不是作灌輸,所以要投入一定的 時間,老師亦應要學生坐下來討論如所以他認為這 需要有一個獨立的時間,因此他讚成用回公民教育 就是這原因,可以將國民教育、德育或其他民主教 育全部放到那一時間去處理。而如何將 96 指引的那 幾點混合來處理?他表示需要很仔細的策劃,例如 一個星期有兩個時段,每個時段四十五分鐘。有老 師提到,這些通過課外活動就可以,即現在很重視 的體驗式學習。他認為體驗式學習是重要的,因為 體驗式學習令學生可以有一個經歷,例如帶他們回 內地、去博覽會或是去窮鄉僻壤。但問題是那些經 歷是較易動情,要回到學校騰出一定時間與學生分 析、反思,來整理那段經歷,是需要時間專心去討 論。所以,他認為獨立成科與否不重要,但一定要 有獨立時間去做整合。當然亦要資源的支持,因為 老師兼顧這些會很吃力,又人權又法治,老師是不 夠功力。梁博士最近有個研究指出,即使是通識科 老師的人權法治意識也不足夠,所以政府是需要聆 聽老師的擔憂,從而作出支援,而不是只扔出這麼 一份文件出來,是一個完全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 政府在資源上能很好地支援老師,然後把這份文件 重寫,成為剛才提及的批判性愛國者而同時又關注 普世價值,這樣他相信教育界對於做這個工作的可 能性及接納性會很大。否則,理念上又不妥,執行 上又不妥,只會為教育界帶來一個很大的破壞性, 到時老師唯有做假,做場戲給政府看,這是否我們 想看到的事? 歸納一下以的觀點,梁博士認為政府最應該做的是, 收回這份諮詢文件重寫,然後再對公眾作出諮詢? 梁博士認同此說法,認為甚至那個委員會也需要重 組。事實上那個委員會的委員有德育、哲學的專家, 但沒有公民教育的專家。他建議政府可以吸收多方 意見作出修改,而不要急著推行。至於名字上,他 認為最理想當然是「德育與公民教育」,但如果「國
育 版
民教育」這字眼一定要出現,那應是「德育、國民 及公民教育」。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事件簿 2011-06-11 教協舉辦「國民教育公開論壇」,超過 120 位 老師出席,討論熱烈。 2011-06-16 何俊仁於立法會提出動議,要求確保新科目不 會被利用作灌輸政治思想的工具。何秀蘭、余 若薇及張文光分別提出修訂,認為應以德育及 公民教育為基礎,增強國史教育。議案在建制 派議員反對下遭否決。 2011-06-05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在一個中學畢業禮 上演講,指如果擔心國民教育科「洗腦」是對 香港、對自己沒信心;又暗示「六四」、艾未 未等事件是「歷史長河的沙沙石石」。 2011-05-19 教育局張永雄在一個課程諮詢會上,回應老師 提問時稱,「普世價值等於西方價值,這些西 方價值只是向中國施壓的方法,而價值觀很難 prove,很難討論或溝通。」又反問教師﹕「為 何硬要用負面的角度講國情?」 2011-05-08 中聯辦郝鐵川在微博中,稱國民教育是「必要 的『洗腦』」,且是「國際慣例」,並稱:「有 人說德育及國民教育不要聽中央政府的,但那 還叫國民教育嗎?」 2011-05-5 教育局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文 件。教協會聲明指出,科目的設立是長官意志 干預教育專業,不利學生培育。 2010-10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設立獨立的「德 育及國民教育科」。 2008-12 教育局推出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 構。 2007-10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 會不遺餘力推行國民教育,尤其要重視對青少 年進行國民教育。」 2007-07-01 胡錦濤在回歸十周年講話,指出要重視對青少 年進行國民教育。 (轉自教協)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25
教
育 版
採訪及撰文:羅世靜 設計:黃榮杰
特殊教育的由來
特殊教教育育需要
根據教育局對於特殊教育的概論:「特殊教育的主要 政策目標,是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全面發展個人 潛能。我們鼓勵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盡量在普通學 校接受教育,或因應他們的特別需要,安排入讀特殊 學校。」(2011)特殊教育,既包括特殊教育需要, 當中涉及一些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也涵蓋了資優教 育。近幾年來,由於融合教育的普及,以前可能在特 殊學校裡讀書的學生都有機會能夠進入主流學校中學 習。而這批學生可能有不同程度上的特殊學習困難, 或有言語殘障、肢體殘障,或有讀寫障礙或自閉症等 等一些問題。這批學生即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英 文 即 SEN(student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在老師、學校的支援下他們大都能夠順利 完成中學,甚至升上大學。
? 方 何 在 你
而我們教育學院,一直以教 育為本,在對於特殊教育需 要的學生方面,學校到底做 了多少呢?
26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教
育 版
學生事務委員會的召開,掀起了對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的關注,互聯網也開始議論紛紛。筆者從互聯 網上整理了以下一些學生及學者的看法: 葉同學觀點:學院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支援並不足夠。 就其而言,他只知道 JCSQ103 有專用單位供肢體具特殊需要的學生使用;四年大學,竟然到了大三之時 才知悉竟有專責小組負責這批學生;找遍學校網站,僅從學生事務處網站得知若需幫助可打 29486245 (輔導及就業發展)。這不禁令其質疑:「以 SEN 為例,為何中小學辦得如此如火如荼,教院內竟一 無所有。」
難道偌大的一間教育培訓院校,竟然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不 聞不問? 莫慕貞教授的回應:學生事務委員會
極其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更邀請了霍艾蓮教授提交
關於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的建議。討論層面廣泛,既包括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還包括了身體方 面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張炳良校長的回應:學校
一向十分重視照顧這一類學生。而主責這方面工作的部門是學生事務
處及教務處。校長相信這兩個部門會向同學做更多宣傳。
主動與學生接觸,「瞭解他們在學習、校園生活、情緒管理、
學生事務長曾葉發教授:負責的職員會
財政等方面的需要並協調所需的服務」。 「校內一直設有一套機制,協助新生及在學的學生得到適切的支援」。 2010 年學生事務委員會特別成立了一個由霍艾蓮教授統領的跨部門委員會,吸取專家意見。 這個跨部門方案,已經通過多個方案,包括主動向同學及教職員宣傳學院為有特殊需要同學提供的支 援服務、增設學生代表一席及加強各部門間資訊流通及支援工作的協調。
學校真的做了這麼多嗎? 這些足夠嗎? 同學,你知道嗎?
為了消除這些疑問,筆者對本校特殊教育及輔 導學系教授,亦即是跨部門委員會成員霍艾蓮 博士進行了一個短暫的訪問。霍教授對於有特 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十分有心,亦提出了許多建 議,但由於意見書已提交學生事務處,教授建 議筆者向學生事務處查閱該意見書。筆者嘗試 聯絡學生事務處借閱該份建議書,但學生事務 處聯絡人告知由於方案未定,暫時無法向學生 公開。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27
教
育 版
而筆者最 而筆者最後訪問了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系的另一位資深副教授冼權鋒博士, 而筆 筆者 者最 最後 後訪 訪 在對於學校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現時的政策以及長遠的發展進行了一 在對 在對於學 對於 於學 學校對 校對 些深入討論。 些深入討 些深 深入討 入討論。 入討論。 論。 教授指出能夠有能力升上大學的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通常智力上 教授 教 授指出能夠 指出能 指出 能夠 夠 並沒有問題,但可能有肢體殘障或器官殘障等問題。對於這些正常智力, 並 並沒 沒有問 有問題 有問題 而有其他感官殘疾的學生,有過往例子是大多學校都願意錄取。早幾年, 而 而有 有其他 有其他 其他感官 他感官 感官 香港大學收了一個盲生就讀教育學士課程,他的面試需比別人長時間, 香港 港大學 學收 最後都能夠順利完成四年大學成為一名普通中學的老師。而在教院早期 最 最後都能 最後 後都 都能 能夠 也有一個例子,錄取一個肌肉萎縮症的學生李曉曦,成功修讀教院副學 也 也有 有一個 一個例 一個例 士之後更完成小學教育榮譽學士,主修視覺藝術,現也是一位老師。 士 士之 之後更 後更完 完 而學生是否有特殊教育需要,這要靠申請者本身在入學之前填表聲明, 而學 而 學生是否 生是 是否 只有收到 只有 有收到 收到案 只有收到案例,學院才會相應地作出相關的協助。例如學院曾經收過一 位聾校的老師來培訓,無法聽取教授的講解,當時學院根據學生的困難 而聘請了一位兼職手語翻譯員當場翻譯給這位在職老師。
交談中,筆者感受到教授考慮更多的是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軟件上的支援, 例如: A. 入學條件上是否有特別考量,能否豁免某些學分,或者另排一條隊? B. 入學後的支援,不是硬體上的設施,而是學習過程中的不同支援,即學業上的調適。 正如考試加時,課業是否有多元化,或者學院有特別的器材幫助呢?或者學院裡面是 否有專責小組負責幫助這類學生呢?對於這方面,學院又是否在科目的選擇及評定上 有彈性安排呢? 國外的大學,通常是先制定一套機制,一旦有類似的學生需要幫助就能夠啟動此機 制進行。而可能是資源上的原因,在香港通常是有案例了,才上交委員會商討議論, 根據案例而提出一系列的措施。而就其所知,教授並不知曉學院內有一個專責小組 來專門負責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而學生事務委員會管理下的跨部門委員 會僅僅是在提政策而已,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系亦沒有責任去支援這一類的學生。
試問,將來學院若收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他們到底 可以向誰求助呢?
28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教
育 版
教授表示,現時仍未未收到學校有關照顧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政策上的任何安排 或者詳細指引。那麼,學生事務長曾教授的那句「校內一直設有一套機制,協 助新生及在學的學生得到適切的支援」,又從何而說起呢? 筆者曾採訪若干個一年級及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均表示入了學院這麼久,對於 學院在有支援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資訊完全不知。筆者不禁質疑,學生事務 處是否有足夠的訊息提供給每位元新生關於特殊教育需要的政策呢?甚至於學 院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支援資訊呢?互聯網上的葉同學也表示,若非其 參加學生會組織,根本不知道有專責部門來制定政策,也看不到有任何關於支 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政策,試問,曾教授回應中的「主動向同學及教職員宣 傳學院為有特殊需要同學提供的支援服務、增設學生代表一席」到底什麼時候 才能兌現呢?霍艾蓮教授已遞交了一系列的意見書,為何到現在學院對於支援 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政策依舊是無聲無息呢?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何時才能等到政策的出爐呢?主責部門尚是如此,更如 何可談培養一個共融文化呢?教授表示在學院部門之間,並未有任何足夠的指 引可以讓教授們有共識或者指示去幫助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原因可能 是至今尚未錄取類似的學生。
外國的例子值得我們去深思,去借鑒。不要等到有 這樣的學生出現,學院才開始商討應變之策。作為 一所教育類的大專院校,我們的確有必要建立一個 完善的制度,有了一套政策措施,有專責小組人員, 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來到,我們都能夠啟動機制來 及時幫助他們。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29
生
活 版
冷暖人生 ――從《餘震》到《唐山大地震》
第一次閱讀小說《餘震》,我就被作品所表現的 第一 一次閱 次閱讀小說《餘震》,我就被作 那種無所不在的疼痛感、壓抑感所震撼,心靈的創 那種 種無 無所 所 不在的疼痛感、壓抑感所震撼 傷、親情的背棄,形成了人物心中巨大的心理陰影。 傷、 傷 、親 親情 情的背棄,形成了人物心中巨大 而第一次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我則被影片中 而第 第 一次 次 觀看 觀 電影《唐山大地震》 不斷展現的,震後艱辛生活中的一點一點的溫暖而 不斷 不 斷展 展現 現的, 的 震後艱辛 辛生活 生活中的 的一 感動的落淚。從張翎的小說《餘震》到馮小剛導演 感動 動 的落 的 落 淚。 從張翎的小說 的落淚 小說《餘 的電影《唐山大地震》,讓我真正領悟了小說和電 的電 電 影《 影《 唐山 唐 大地震》,讓 ,讓我 影藝術的不同魅力。 影藝 影 藝術的 術的不同魅力。 記得張翎在接受 記得張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講述了她創作 《餘震》 《餘震》的緣起:06 震 的緣起:06 年 7 月 29 日張翎在北京機場 遇雨飛機 遇雨飛機晚點,到機場書店看書,於無意中看到了 飛機 飛 機 晚點,到 《唐山大 《唐山大地震親歷記》,張翎看著這本書,回想著 山 地震親 當年的那 當年 當年的那場災難。「疼」成了張翎閱讀這本書的最 的 那 場災 主要感受 主要 主要感受,但在這種巨大的疼痛中張翎卻沒有找到 感受,但 關於眼淚 關於 關於眼淚、哭泣的描述。張翎以一位女性作家敏銳 眼淚 細膩 細膩的藝術感受,很快在腦海中產生了這樣一個疑 膩的藝 問:當 問:當年那些沒有流淚的人,他們心中的淚去了哪 里? 里?他們心理的創傷都不治而癒了嗎?正是因為張 翎 翎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才有了小說《餘震》的 產生。 雖然小說《餘震》是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小 說,但因為小說與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視覺呈現的藝 術形式:一個訴諸文字,一個依賴畫面。所以作家 和導演各自在自己的作品中滲透了自己的理解,使 得該小說與電影在大致相像的故事背景下,呈現出 不同的風格。 首先就是兩者基調的不同:張翎小說的《餘震》 的基調是「疼」,小說冷峻的甚至可以說是殘酷的 揭示傷疤,使人們最終能面對應該面對的,汲取應 該汲取的。在疼的基調之下,王小燈的疼痛是一個 不斷被加劇的過程:地震中被親生母親放棄,後來 養母因病去世沒有兌現一直陪著她的許諾,隨後又 30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差點受到養父的非禮,直到定居國外後,與丈夫及女 兒的一系列激烈衝突。幾乎已達到了一個人所能承受 的最大限度。 而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基調則是一個「暖」字, 基於暖這一基調王小燈的疼痛是一個不斷被減弱消解 的過程。除了地震中受到的創傷及大學時被男友拋 棄,她的其他生活可以說是幸福的:養父母對她的關 愛,丈夫對她的體貼照顧,甚至親生母親對她的懷念 與愧疚。這一切都像陽光一點一點溫暖著小燈的心, 使她擺脫童年的陰影,最終打開心窗。小說的核心是 要人們能直面疼痛,因為直面疼痛就是療傷本身。而 電影則把核心放置在親情溫暖的重建上。 其次,兩者的敘事線索不同。小說為了集中深刻 的揭示疼痛,只設置了一個敘事線索人物——王小 燈。小說以她的人生遭遇為主線,而李元妮、方達、 王德清等只是作為次要人物而出現,小說對他們的描 寫大多是為了配合對小燈的敘述。所以他們的性格遭 遇都沒有得到完全展開。因而這些人物就不如王小燈 這個人物立體豐富。 而在電影中,則採用了多條線索並進,並將多條 線索進行穿插交織的敘述策略。電影中以王小燈、李 元妮的生活為主線,並穿插了大量的對方達和王德清 的描寫,在王小燈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地震中母親的抉 擇對她造成的創傷,對母親的怨恨、對親情背棄的絕 望。而在李元妮這條線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心裏同 樣被地震傷得滿目瘡痍,正如方達所說:「母親心中 的城塌了,從此她只能守著廢墟過日子。」對丈夫的 愛及感激,對女兒的愧疚,對自己的責備及懲罰:放 棄再婚組建新家庭的機會,放棄搬入兒子為她買的新 房子。因為她覺得自己對不起女兒,如果自己生活的 很滋潤就更對不起女兒了。對女兒的愧疚成了她對自 己終生的懲罰。
生
活 版
撰文:谷妞妞 設計:劉卓傑
(網絡圖片)
出手,多年後又原諒帶著外孫女回來的女兒。總之 是一個很完美的父親形象。 再次,兩者在敘述視點上也是有差異的,這一點 又與上面提到的敘述線索的差異是相呼應的。在小說 中敘述視點只有一個,它側重於深入和集中。正如張 翎所說:「我鑽入小燈的眼睛。」因而能深切的感知 她的疼痛:那一夜夜無法醒來的噩夢,那一扇扇緊緊 關閉無法推開的心窗。對於小燈來說這種疼痛是遮天 蔽日的,被親情背棄使她不再信任任何人,但同時她 又對親情充滿了渴望:才會有了多麼渴望得到就會多 麼害怕失去的心情,所以她緊緊的抓住丈夫和女兒不 放。而其他人物都是透過小燈的眼睛來看的。 而在電影中則側重廣度,形成了導演視角:能看 到所有人,痛苦也分給了所有人。導演能看到王小燈 的被親情背棄心懷怨恨的痛苦,能看到李元妮守著心 靈的廢墟,懷著對女兒的愧疚進行自我懲罰的痛苦, 能看到王德清在女兒退學失去聯繫的日子裏為女兒擔 心著獨自等待的那份痛苦。也能看到每個人為救贖所 作的努力,王小燈和方達參加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災活 動,李元妮每年為女兒買課本,每次祭奠親人時對回 家的路的反覆描述,王德清夫婦那一次次關於親人終 究是親人的話語。正是這種視角讓人看到了疼痛的普 遍存在以及救贖的意義。 最後小說和電影在個別人物塑造上也存在著較大 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改編就是小燈的養父——王德 清這一形象。在小說中他是一個普通的工廠財會人 員,並在妻子去世後試圖非禮小燈。對此張翎提到自 己並沒對他進行簡單的定位,他實際是一個複雜的人 物猶如洋蔥是有很多層的,並不能簡單的把他說成是 壞人,他的存在體現了人性的複雜。而在電影中陳道 明飾演的王德清則是一個慈愛的軍人父親,對養女關 懷備至:無論是小時候的起名字還是後來上大學,他 都很尊重小燈的意見。對辜負小燈的初戀男友的大打
而另一個有較大差異的人物就是李元妮。在小 說中第一句話就給了她一個定位「李元妮在這條街 上是招人恨的」,因為張翎塑造的李元妮是有一點 俏的,有一點時尚感的。甚至在地震之後她雖然失 去了丈夫、女兒,兒子也殘疾了。但她仍是招人恨 的,因為她再站起來時,人們沒能如願看到她被打 敗的可憐神情。正如張翎所說李元妮是一個完美主 義者,她越追求完美她的破碎就越震撼人心。而在 電影中徐帆飾演的李元妮沒有了俏多了一份質樸: 面臨抉擇時的痛苦猶豫,進行自我懲罰,對自己殘 缺人生的坦然接受。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母親形象。 雖然在小說中,小燈的疼痛被不斷加劇,有著刻 意加重苦難敘述的可能。而且僅以小燈返鄉看到母 親給孫兒們起名以紀念自己來使小燈打開心窗,未 免牽強。當然這可以看做是小燈正視疼痛面對過去 的開始。在電影中小燈的救贖是被周圍人的愛一點 點溫暖起來的。她的疼痛是逐漸減弱的過程。尤其 是她在汶川地震中看到的那對母女,成為她自我救 贖放下心結的重要動因。 當然從總體上說,張翎的《餘震》確實很成功的 完成了她的創作意願:找到了當年的那些眼淚,看 到了他們內心的疼痛,並指出了淚流的方向——正 視並寬恕。馮導的《唐山大地震》也很成功的實現 了他的親情溫暖重建的主題,李元妮與小燈的相認, 兩人彼此打開心結,放下怨恨學會寬容與諒解。總 之優秀小說與電影的相遇擦出了震撼人心的火花, 冷暖人生共同見證了親情的永恆。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31
生
活 版
一次偶然的機會 2011 年 4 月 14 日 天氣晴朗 暑氣漸近 最近數星期健康狀況一直欠佳,面對 " 若有還無 " 的 assignments,面 對愈來愈憔悴的中學老師,甚至那不怎樣令人放心的社經情況 ─ 這是 一段不怎麼讓人痛快的日子。 昨 晚才讓老媽勸告快做運動以保持身形,我還忙說要做功課,要不然 乾脆讓我享受多一次無憂暑假算了 (Part-time job VS Full-time athlete XD) 但真正讓我猶豫的是一直渴睡的身驅。 今日下午我還是到大尾篤跑步 ─ 反正一直都待在教院的話我說不定會 屈到折壽。 果然,一到了消防站旁的一個巴士站,正要拉筋之際,一吸氣,再呼: 便一 連串 " 烏氣 " 吐出來。 此應是長期運動不足及生活不舒爽所致。( 如有冒犯,請見諒 ) 一副只有 3 成動力的驅體雖 然以破紀錄的長時間才到達 75K 巴士總站, 本應 " 拒絕再玩 ",但我仍有意到久違的船灣淡水湖一看。 今日大尾篤一帶天氣晴朗,涼風處處,而且遊人不多,讓大家都有足 夠空間享受這難得輕鬆、適意的環境。我也是其中一位不願離去的過 客 ─ 事實上,我更希望可以借一輛單車過過癮 ~ 站在主壩脊道一端上,迎著風,沒想甚麼就起步了。 一跑步,甚麼都忘掉了。 有藍天,有海風,有夕陽,有昆蟲來迎接,有家庭的笑聲,有情侶的 打情罵俏,有運動員的默默努力,還 有那不知何時完結的跑程。 我知道人生所包含的不止這些, 但能夠看到,感覺到這些,即使只是一時,即使只是一名旁觀者,都 已夠讓我含笑閉眼。 回程上,看到一對年齡跟我相仿的年輕男女在散步。 在海風和陽光的擁抱下,他們很快樂,很享受這段時光。那些眼神, 那些笑意;一份溫馨,一份滿 足,在我看來,是人生必不可錯過的。 請試試自己找找看,最美的溫馨不在銀幕上,就在你身邊。
32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生
活 版
撰文:黎瑞昌 設計:黃榮杰
也 許你不是主角。 也許你已經不止一次遇上這份溫馨,卻因為不同原因,忘了體會,忘了細 看,忘了對它作出回應。 也許日子久了,你 漸漸發覺自己總是把握不住它,或者總是跟它擦身而過, 或者它已經沒有再來找你。 但我想,你首先要懂得,去體會,去細味,去欣賞。 我主觀認為喜歡到大尾篤一帶享受時光應該都是簡單或希望簡單的人。 可是誰都知道,不是人人都喜歡到郊外,受陽光照射,受不知來歷的狗凝 視,以 及殺之不盡的蚊蟲的騷擾。 那你喜歡怎樣跟愛人過日子呢? 讓我先假定你喜歡現在的生活。 那麼你 是為什麼喜歡現在的生活? 它是否完全符合你的喜好與夢想? 你有想過要改變嗎?為什麼? 因為稀 少性,完美的生活是難以達成的。 也許你已經在過最理想的生活,不論當中是否有缺陷; 也許你一直在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且為 此自豪; 也許你對現狀相當滿意,只求它可一直保持下去 ... 我是一個簡單的人,卻有把事情想得複雜的傾 向。 那一對男女的笑容展現了其中一種人最簡單的情感。 雖然這些笑容也許需要相當努力, 但我想,最重要的除了如 何爭取,如何平衡,如何溝通等等之外, 還有的是如何在努力的時候不忘原來的初衷。 那位年輕貌美的女士不是我 見過最動人的, 卻剛好跟男朋友在船灣淡水湖渡過簡單愉快的一天, 又碰巧讓我看見了每位男士最期待的笑容。 雖然 她只是一個陌生人,但我還是為她的笑容感到相當愉快。 偶然間,我在主壩脊道上,被那畫面醉倒了。 偶 然間,在跑道上,我彷彿看見了那張讓我措手不及的臉孔。 偶然間,原本乾涸的眼,給海水沾濕了。 妳, 在哪裡? 原來你就住在我的身體 守護我的回憶
Recommended music: 陳潔儀 - 心動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33
生
活 版
消暑美食 日 夏 炎炎夏日,隨著氣溫不斷的上升,人們的食欲卻是不斷的下降,就是不願意吃飯。但是夏天的飲食是不容 忽視的,營養與衛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吃不好了,容易有腹痛腹瀉上火等症狀。這吃什麼就成了問題,消 暑美味的食品自然是首選,但消暑食品不等於冰飲料,冰激淩,這些東西雖然能給人們帶來暫時的涼爽感 覺,但是吃多了很容易傷胃,並不屬於健康的消暑食品。先讓我們看看消暑食品的三個標準 一、補充營養素、維生素或礦物質(特別是補充維生素 B 和 C)。 二、促進胃腸功能,幫助消化。 三、增加水攝入,改善代謝,調整食欲。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樣非常簡單易做的消暑食品。
綠豆湯 說到消暑,這頭一樣要介紹的就是綠豆湯,它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在 南方被做成糖水。 製作的方法很簡單: 將綠豆洗乾淨,把水空乾將綠豆倒入鍋中。再加入開水,開水 的沒過綠豆 2 公分為宜,開火將水煮開後改用中火,當水分快煮乾時,在第二次加 入大量的開水,蓋上鍋蓋,繼續煮 20 分鐘,綠豆已酥爛,湯色碧綠,加一點桂花, 味道更加香甜。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還要注意幾點,綠豆與水的比例是 1: 10 的時候是清熱效果最好的時候。尤其是綠豆剛剛開花 的時候,它的涼性也最強。另外,有的人喜歡把綠豆皮撈 出來,其實撈不撈豆皮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因為「綠豆 皮消暑,綠豆肉解毒,兩者功效不同。」體質虛弱的人 不宜吃太多寒涼的食物,所以應該撈出豆皮。而一般人 就不用撈皮了,這樣消暑的功效才更強。這一晚小小的 綠豆湯,喝湯能消暑,吃綠豆能解毒,功效可不小。 夏天的綠豆水煮到水開後的 5~6 分鐘時,還可以起到養 肝的作用,不用煮時間太長,否則綠豆中所含的各種 酶會損失,從而降低消暑效果。另外綠豆還可以和一 些其他的食材搭配,例如與薏仁搭配有美容減肥的作 用,與百合搭配能夠潤肺止咳,清心安神。100 克的綠豆與 10 克金 銀花搭配熬煮可以防中暑等等。 綠豆湯雖然好,但也並非什麼人都適合喝的,有以下三種情況下不宜喝。 1. 體質虛寒的人不宜喝,這類人經常有四肢冰涼乏力、腰腿冷痛感覺,不宜多喝綠 豆湯,如果喝太多會導致消化系統免疫力降低。 2. 老人和兒童等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喝,綠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但是腸胃功能不 好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的綠豆蛋白,所以容易導致消化不良以及腹瀉。 3. 正在服用藥物的人,綠豆有解毒的功效,但是當這些解毒的成分與藥物結合時常 常會減低藥效,綠豆湯應該與藥物間隔 1 小時以上再飲用。
34 |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撰文:馬天笑 設計:劉卓傑
生
活 版
江米涼糕 江米涼糕是老北京的夏季小吃,皮白餡紅,甜而不膩,入口香滑,非常好 吃。說起來還是有記載的宮廷吃了,它在承德流傳了將近 300 年,早在《駕 幸熱河哨鹿節次照拿膳底檔》(乾隆年間)中就有記載,說乾隆經常食用 江米涼糕。宮內御廚退休出宮後,很多在承德街收徒設店,使得這道江 米涼糕傳入民間,漸漸的成了民間的傳統小吃。別看這江米涼糕來頭不 小,做起來並不複雜。 要用到的材料有:江米 500 克,(沒有江米用糯米代替也可以)豆沙泥, 糖水(用 250 克糖和 500 克水熬而成)。
做法: 1. 把米淘洗乾淨,然後加入 500 克水,米和水比例是 1:1。用大火上鍋蒸三十分鐘。 2. 在蒸江米的同時,就可以熬製糖水了,糖和水的比例是 1:2 我們用 250 克糖和 500 克水 3. 用豆沙泥做餡兒,把豆沙泥放在保鮮膜上擀成薄片兒,可以在豆沙上抹點油防止 粘連。 4. 把江米製成餅狀,當江米蒸好時,用擀豆沙餡兒的方法,用乾淨的白布把江米也 擀成薄片兒,這時候就用到剛才準備的糖水了,在擀的過程中將糖水慢慢加入江米 中。這樣可以使得江米涼糕口感香甜,同時也能增加涼糕表面的亮度和色澤。 5. 用同樣的方法擀出另一片江米餅,把豆沙餡兒夾在中間,然後切成菱形塊兒後擺 盤在冰箱裏冷卻後就可以吃了。 夏季沒食欲不願意吃主食,自己做上這樣的一道涼甜可口的夏季小吃,既好吃又有 營養。經過釀制的江米,其營養成分很容易被人體吸收。還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 化、溫寒補虛,腸胃不好的人可以放心的食用。另外它還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 促進血液循環、潤膚等功效,也適合身體虛弱的人食用。
鹽水蠶豆 最後我們來介紹一個夏季小零食:鹽水蠶豆。 做法也非常的簡單,只要有食材和微波爐就可以做了。 要用到的材料有:蠶豆 300 克,油兩勺,紅糖兩勺,鹽一茶勺, 水半杯。 做法: 1. 將蠶豆和油拌勻,放入微波爐容器中,蓋上蓋子,用高火力煮 4 分鐘。 2. 再將其餘的材料加入攪拌均勻,蓋上蓋子,用高火力煮 3 分鐘。 3. 拿出來晾涼以後就可以在平時看書,玩電腦的時候當作零食吃 了。
希望 些小 以上推 炎 炎 吃, 能 薦 的 這 帶來 夏 日 中 夠 在 這 一絲 為 清爽 大 家 。
蠶豆口感甘甜,性平益胃、可以利濕消腫、止血解毒。它的營養 價值是很高的,其中含有鈣、鋅、錳、磷脂和豐富的膽石堿等成分。 有健腦增強記憶力的功效,非常適合腦力工作者,下次寫論文或 者準備考試時不妨試一試,做上這樣一道小吃,邊 吃邊學習。另外有人還認為蠶豆是抗癌食品之一, 可以預防腸癌,看來蠶豆的好處還不少。 不過什麼東西都沒有全好的,尤其是這吃的東西, 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吃適合的食物才行。蠶豆 不能和田螺一同食用,這一點事要注意的。另外 脾胃虛寒、消化不良、有慢性結腸炎的人不宜食 用,對蠶豆過敏的人一定是不能吃的。還有患有 遺傳性血紅細胞缺陷症者,痔瘡出血以及尿毒癥 的病人不宜進食蠶豆。
學師‧第二期 六、七月合號 | 35
আԝмهݾਃ؆ஓ؆ࣿѫׂष㒖֝⼛ًЈ澨䈒Фَ澩
ᴕ䄒 ៕ऽ喛 lovemainland@gmail.com
ᘣ႖◩Ꭿ͌䄍ᏄЈᬕ፨⩏≫喠 ᘣζ㼓̰̻仉⍟⮴᪷ࡆΐԇ喠 ᘣ䃔䃶ᰤ๊⩏䪯⮴ᱜౠ᰻ࣻ喠 䄊䖰Ґࣲߐ⍟ͻᇋͮߎ⮴
፞Р; Bੲ<2:0:03122)Ι* Cੲ;330:03122)Ѳ* ਢ;!8;11.9;41qn Ӵᘈ;ॷ෫ఀىᏰ !!!!!F৴ᇆᗐࡉܖӻҢഊࡉ ᏰາȈོȁষȈIL%4:1<! !!!!!!ߨོষȈIL%611ȇ !!!!!!ΣོາȈ%31
ϛᇆᗐဎώᜌਪ፞แ )Ιԑ*ڙ
ΞТཱི፞แ౪ғܣҡ
ࢥၚЅᖒᛮП;ݲ Ⴋ;debwtAt/jfe/fev/il ᆩ֭;!iuuq;00debwt/ofugjsnt/dpn0! Ⴋၗ;!:9814471)߁ںቈ* !!!!!!:89758::)ଽछᗸ*
፞แϱৠ .!ዥ٘ၼଢ଼!!! .!ᙏܾஅҏђଋጛ!!! .!࠷ಢӫᏰಬ!! .!ଢ଼ཐᇌѠᇆ)૩নΰޟਇ* ׇԙѲএϯЅᄂಬ፞Ȃ ငՃਯӫਿЅюৰϚЍܻ91&Ȃ ։џᕕႵีມਪȄ
༈Ж༈ဎȂ࣏௰ଢ଼ӓᒊՄᇆȊ!ีӎีዥȂ࣏ଚླྀ ॷՄଢ଼ Ȋ
6.《義工服務在新學制中的運用》研討會 7.《社會共融齊起舞2011》義工舞蹈比賽 8.《社會共融齊起舞2011》綜合藝術中國舞蹈匯演
「社會共融齊起舞2011」藝術義工服務計劃: 1.藝術義工培訓 2.健康中國舞蹈導師培訓班 3.外展舞蹈工作坊演出/講座/親善探訪 4.健身中國舞蹈日 5.「社會共融一家親」綜合藝術中國舞蹈匯演
第十五屆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基督徒團契屬下「港漂之島」
想了解更多或者報名,可電郵聯絡資料至lovemainland@gmail.com
誠意邀請你成為廣東話班Helper!
如果你是基督徒,也像我們有著同樣的感動,
教院基督徒團契屬下「港漂之島」一班弟兄姊妹希望效法主耶穌的愛, 成為內地同學的好朋友、好鄰舍,和他們一起走過成長的日子。 從9月到11月,我們會舉辦廣東話班,讓本地同學和內地同學多一些互相認識交流的機會。
每年,有接近50名內地同學來到教院,和本地同學一樣,讀書生活,追求理想。 跨境留學不容易,迎來的挑戰不止是學業上,還有起居、飲食、交友等方方面面。 同學的勇氣值得欣賞,同學的需要不容忽視。如果熟悉香港環境的本地同學能夠 伸出友誼之手,與內地同學結伴同行,相信雙方彼此都能互相學習。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希伯來書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