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生命故事里的主角
花莲的人与情
文/赵少杰
文/许志明
在2010年11月,我们6位吉华独中的师生,与一群 来自马来西亚各地的志工们,出发到泰北山上服务, 除了关怀和爱,我们能给与的资源其实不多,但是山 上的小孩和老师们却对我们说:“谢谢你们来探望我 们。”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趁着假期,学校的董家教成员组团到台湾参访 慈济各志业体,希望经由实地考察体验,可以从中 学习慈济的人文精神和奉献的态度。 我们先从花莲开始,这是整个慈济世界的起点。 证严法师在此开始实践他的佛法,于1966年成立了慈 济功德会。以入世态度和慈悲喜舍精神,一步一脚 印踏踏实实地做。45年过去了,慈济功德会从一间 小木屋的规模,发展至现在跨国跨种族的庞大慈善 团体。如今我们所见的一砖一瓦,都包含了无数慈 济人的心血和慈悲。 课程非常紧凑,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之后才 能回到旅馆。经过一连4天密集无休的学习之后, 大家都收获满满。在参观了许多慈济志业体,听了 许多讲座和分享会后,团员们发现了慈济人在教 育、医疗、环保和人文相关领域的努力和成就。慈 济人的慈悲喜舍精神和献身态度,对很多团员来 说,都是莫大的文化震撼。
最后一天的分享会上,很多团员分享了自己内 心满满的感动。行动来自于心动,心灵的触动像火 花,落在干枯草原上,结果可能是沛然莫之能御的 燎原大火。 可是感动归感动,若是内心无信念,行为终究 难以持久。感动一时容易,观念的改变却不是易 事。有多少人经过一周半月的尝试之后,或是耐不 住诱惑,或是因为怕麻烦,很快就打回原形。 台湾的冬天和我们一样,都有善变的习性。下 午还是太阳高照,热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回到了马来 西亚。到了下午天色一暗,马上气温骤降,夏日变 成了冬天。 寒风吹来,我们终于从花莲回到了台北。从民 风淳朴的花莲到繁华的台北,我的心也跟着天气转 了一回。但是耳里眼里,依然记得那一方土地,有 着一群人无视现实的无力冷漠,默默地做着简单的 小事,最终撼动了世界。
回来以后,我们跟没一起同行的校长,分享我们 在山上既坎坷又有趣的旅途见闻,校长总是羡慕又惊 喜地聆听着,因此也衍生了一个小专辑在〈北吉光3 〉与大家分享。我们建议校长,不如在2012的〈北吉 光〉专题设定为“从泰北到台北”,当时只是玩笑话, 后来校长对我们说,这个“台北”可能成行。 在出发前,我们将主题定为“人文”,然而人文 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们都不是太了解,凭着一股学 习的热诚,我们来到了台湾慈济,希望从中可以找到 一些在教育、生活、环保,甚至是个人心灵上的答 案,至于收获会是如何?惟有打开心房才能体会未知 的经验和感受。 我们从台北乘搭火车‘自强号’到花莲。沿途陌生的 风景和温度,疲累的身躯在渐往目的地的车上得到休 息,第一个迎接我们到来的是花莲慈济附属中学。庞 大整齐的校园让我们感受一股不一样的氛围,庄严中 带有一种特殊的人文之美,不单单只是建筑物,接待 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的谈吐举止,更是让我觉得来自 于内在的美的散发。
职业与志业区别 慈济老师们的分享,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老师” 的工作;这只是一份职业?还是志业?透过慈济老师 们的生命故事和体验分享,加深了我对这份工作的选 择,对我而言这是类似天职(Vocation)的使命。从曾 裕真老师的分享中,她提及老师在学生的生命中应扮 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实都是老师的个人选择。曾老师 说她要成为影响孩子们至深的主角,然而角色的分量 是必须积极争取的。很多时候在个人脆弱或懒惰的驱 使下,老师对学生失去了耐性和爱心,慢慢地在他们 的生命故事里退出,或是扮演着偶尔出现的小配角。 我们每一天都在天还未亮就出发赶往目的地,在 天黑以后才拖着疲累的身躯回到饭店,这一趟人文之 旅行程满满的,内心的充实感也是满满的。 除了教书,慈济的退休老师们也积极地投入义工 的工作和服务,他们热心为我们解说、带动和分享。 在参观各处时,团辅老师们都紧紧陪伴着我们,也照 顾得我们无微不至。在临别前,慈济老师们对我们 说:“记得有空常来看看我们!”内心又再次涌起了 熟悉的温暖。
结 语 文/陈强华
不断寻找不断发现 是的,快乐旅程总会结束 于是我们又回到吉华独中 我们又回到稻香四溢的吉打 我们又回到四季如夏的马来西亚 旅行是不断寻找与发现 我们寻找异域人文风景 我们发现各种风土人情 走走停停,寒风冷雨皆有情 收拾疲惫心情与沉重行旅时 发现我们的收获是丰硕 我们为教育热诚充值 我们为全校士气加油 感动是抽象的 感动一时容易 如果没有坚强信念 如果没有行动支持 一切又会回到最初 如果在冬夜,一羣旅人 他们又回到其熟悉的地方 他们交换沿途风景与心得 他们开始拥有集体的记忆 寻找更美丽的风景 发现更遥远的海岸线 一段旅程结束了 另一旅程即将开始
改 变 篇
1
2
7
8 10
3
4
5
6
9 11
校长
庄琇凤
教务主任
许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