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關於我
李苡帆
3
一年級
2D 轉 3D _ 未來城市想像
4
二年級
A4 紙切割翻摺設計操作 工作室 / 住宅
三年級
公園活動中心設計 _ 商辦大樓設計
14
四年級
都市設計 / 三腳渡以及士林夜市周邊規劃
24
五年級
社區閒置空間再生實驗計畫
30
畢業之後
下社 172_ 臺南築角 _ 走吧,咕沙郎!
37
8
美術館設計
1
李苡帆 1991 年 7 月 1 日的下午,在台北馬偕醫院誕生。 2003 年於三重國小畢業進入私立格致中學國中部念書,在 2005 年轉 學至光榮國中並且於此畢業。2006 年進入私立靜修女中英文資優班; 2009 年申請進入銘傳大學建築系,在 2014 年 6 月於銘傳大學建築系 順利畢業。 從小到大的求學環境讓我見到了家庭背景貧富差異甚大的同學,這些 人的狀態,影響了我的人生觀。而在建築學習的路上,對我來說不止 於是一門學科,比較像是一種腦袋以及肢體探索的過程,重新讓我檢 視自己對於人生活的態度以及對於環境的了解。 年度記事 2014 年 獲選 北健活力桃園社區徵案補助計畫 補助 - 大同心隅 臺南築角 - 社區空間創意大賽提案 初選通過 臺南築角 - 社區空間創意大賽獲選 最佳築角獎 辦理「走吧,咕沙郎!」活動 2013 年 擔任 褚瑞基老師的課堂助教 參與 與廈門理工學術交流 參與 桃園地景藝術節 - 社區改善 / 藝術計畫 / 文創商品構想 2012 年 擔任 梁銘剛老師的課堂助教 寶佳機構 麗晶建設外觀暨景觀設計 佳作 擔任 班級代表 參與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術交流 華業建築師師事務所 短期工讀 鶯歌陶瓷博物館 暑期工讀 2011 年 東洲綠塑 - 街道家具創意設計比賽 佳作 擔任 班級代表 擔任 系學會幹部 學術 2009 年 參與 汐止夢想社區嘉年華創意工作坊 參與 中華文化研習營 ( 北京 )
3
一
2D 轉 3D 未來城市想像
4
2D 轉 3D
5
2D 轉 3D
a.
d
g.
b
e.
h.
j.
f. 生命之塔 : 因為土地的匱 乏,無法生產作物,利用空 氣中的分子組成食物,給予 人類維持運轉。 g. 中央 : 巨大的鑽石象徵權 力以及金錢的集中,以表示 政治的透明。
c
這是一個假設未來的氣候異常以及因為人類的過度汙染, 地表將不在適合動植物生存,除了幾項公共建設, 幾乎所有剩下的人類都到了地表下生活,開啟了地下網絡的城市。 網絡道路是以蜘蛛網為概念, 以能通往四面八方為首要考慮, 三圈圍成一個單位,單元間彼此相連,以達成方便控管以及成為最快捷進。
f.
a. 藏匿 : 為了躲避氣候異常,轉而到地底下生活。 b. 天地 : 連接人們與上天的管道。
c. 歸宿 : 人開始聚集,慢慢開始永相似的生活方式進而有了歸屬感。 d. 自由 : 為了把世界的土地恢復成大自然應有的面貌,人類開始重新建設自然, 是人類唯一能夠唯一能夠接觸到植物的地方。 e. 堆積 : 經由大家的合力互助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生存力量。
i.
h. 殘餘 : 殘破嚴重的污染使 得地表無法讓人類生存,剩 下沒有能力在地下擁有居住 權的人們在地表苟延禪喘。 i. 動力 : 將風力轉換為電力, 一切的電力來源。 j. 泉源 : 知識是一切的泉源, 教育將會給予人類無限的希 望。 未來城市想像
7
二
A4 紙切割翻摺設計操作 工作室 住宅 美術館設計
8
A4 紙切割翻摺設計操作 - 工作室
9
A4 紙切割翻摺設計操作 - 工作室
2F PLAN
1F PLAN
3F PLAN
A4 紙切割翻摺設計操作 - 住宅 11
美術館設計
1F PLAN
2F PLAN
3F PLAN
4F PLAN
美術館設計 13
三
公園活動中心設計 商辦大樓設計
14
公園活動中心設計 15
公園活動中心設計
1F PLAN
BF PLAN
公園活動中心設計 17
3F PLAN
2F PLAN
公園活動中心設計
商辦大樓設計 19
N
商辦大樓設計
1F PLAN
商辦大樓設計
21
商辦大樓設計
2F PLAN
3F-8F PLAN
9F-16F PLAN
17F-20F PLAN
B1F PLAN
商辦大樓設計 23
四
都市設計 三腳渡以及士林夜市周邊規劃 此次設計為 3 人一組設計作業,以一個共同 概念發展各自的基地上的設計。
小組設計概念 : 基隆河的氾濫,人們建造河堤阻擋,但偌大的 河堤也阻擋人與水文親近的機會。因此我們希望能 夠讓人們可以在這高樓聳立的都市裡,感受到大自 然的存在。 以藝文廣場為起點,連接著華齡公園,衍生到 藝文塔及河岸週遭,再從藝文塔為另一個起迄點發 散至整個台北市。 總共分成三個部分 :1. 藝文廣場 2. 連水岸綠 廊道 3. 水岸新規劃,我負責藝文廣場的部分。 設計概念 : 希望能夠創造不同的地景皮層作為一個中介的 空間,提供休閒同時達到連結的功能。
24
1F PLAN
都市設計練習 : 三腳渡以及士林夜市周邊規劃 25
1
2 2 2 2 2 2 2 2
1.Square 2.Shop BF PLAN
2F PLAN
都市設計練習 : 三腳渡以及士林夜市周邊規劃
都市設計練習 : 三腳渡以及士林夜市周邊規劃 27
CC Section
都市設計練習 : 三腳渡以及士林夜市周邊規劃
South Elevation
West Elevation
North Elevation
AA Section
BB Section
都市設計練習 : 三腳渡以及士林夜市周邊規劃 29
五
社區閒置空間再生實驗計畫 - 以藝術行動連結大同村民以及銘傳大學學生 建築學習五年的最後一年,我選擇了能夠實踐 自我價值的方向去執行。希望能夠透過實際執行藝 術介入空間的方式,改善周遭凌亂空間,並且帶入 環境社會議題;試圖透過與民眾互動之下產生對於 土地的關懷以及生活環境的反思。 銘傳大學坐落在龜山鄉大同村啟用至今已有 二十年,以一個居住在當地五年的學生角度希望去 發現學校座落的村子中廢棄閒置空間的問題,並且 藉由藝術介入空間與社區營造,以學生的角色與社 區居民共同討論的方式規劃未來及其可能性。希望 藉此使公共空間活化,並且開放居民與學生交流使 用,期望在地居民與學生能共創在地場域價值。 案一:桃園地景藝術節子計畫 案二:北建有線電視台社區徵案補助-大同心隅 案三:明德路172號環境重整前導計畫- 「動物園」計畫 ( 執行中 )
30
新屋-藝術計畫
大同村 - 大同心隅
大同村 - 明德路 172 號 社區閒置空間再生實驗計畫 - 以藝術行動連結大同村民以及銘傳大學學生 31
桃園地景藝術節 - 新屋
執行時間:2013/07/15 - 2013/10/26
參與項目 : 社區改善計畫 / 文創商品構想 / 藝術計畫 / 社區改善計畫 / 媒合/討論/設計 | 媒合對象 : 黃媽媽水煎包 老闆
>>> 文創商品構想 / 桌曆 / 掛曆 / 印章 / 明信片 ( 延伸出寄信計畫 ) 藝術計畫 / 共生 - 葵之家
寄信計畫
桌曆
新屋展場
社區閒置空間再生實驗計畫 - 以藝術行動連結大同村民以及銘傳大學學生
如海葵與小丑魚 / 相互之間是獨立的個體 / 卻又緊密的彼此需要
龜鄉山大同村 - 大同心隅
執行時間:2013/10/27- 2014/03/23
大同村在民國七十一年由龜山村獨立出來,除了早期在此生活的龜崙族 ( 下社 ),以及因為兔坑村的煤礦發展,少許 的外來移民會定居在此。坐落在此的銘傳大學為大同村帶來新興產業,大量學生宿舍興起,學生湧入社區。未來希望學 校學生能夠與社區結合,社區提供一個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學習平台,同時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能夠為社區注入新的能量, 發展出共同成長的場域。
大同村村民 : 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學生=1: 2
試圖透過合作 共同創造在地價值
希望能因更多人看見大同村的改變 使得青年願意回到生長的土地創業 ( 就業 ), 也期待這裡的環境會因為這些人的回流 而延續大同村的生命力。
公佈欄原貌 / 提案 / 草稿模擬 / 實際樣貌
社區閒置空間再生實驗計畫 - 以藝術行動連結大同村民以及銘傳大學學生 33
實施過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行前說明會 2 使用磨輪機鋸斷輪胎鋼環 3 鋸完並且清洗完輪胎
社區閒置空間再生實驗計畫 - 以藝術行動連結大同村民以及銘傳大學學生
4 學生部份綵繪 5 整理公佈欄 6 8 現場組裝木平台
9 灌水泥使其木平台能夠達到水平 12 展示學生努力過程 7 10 與村民講解 13 14 學生與村民互動 11 鎖定輪胎在矮墩上 15 村民與學生共同完成後合照
龜鄉山大同村 - 明德路 172 號
執行時間:2013/03/24- 2014/05/10 預計完成時間 :2014/06/20
當土地不斷的開發,人們所想擁有的範圍無止境擴張時,原有自然生態遭受破壞,原生動物所生長的環境被人類所 占據,許多物種也隨之滅絕。故我們想藉由動物園計畫的執行,反諷社會上想要囊括所有事物在一處的風氣,就像動物 園把所有物種聚集在不屬於『牠』原本生長的地方,藉此反思人類的行為以及動物與土地的關係。
明德路 172 號周遭
明德路 172 號門口
與地主簽土地同意書
內部現況
設計構想 / 草圖
計畫項目及內容 : 1. 整理部份髒亂空間,將部分空間開放出來。 2. 放置學生創作公共藝術傢俱作品,使其空間有所變化進而引起討論。
社區閒置空間再生實驗計畫 - 以藝術行動連結大同村民以及銘傳大學學生 35
6 月初畢業之後, 首要事情是把【下社172】的整理做到一個段落。 接著, 7到8月和夥伴們組一個團隊在台南做【臺南築角】的競賽。 9月初之後, 回到北部邊處理後續的核銷也給自己一段沉澱的時間, 同時思考在12月要辦的【走吧,咕沙郎!】活動。 10月與夥伴參與【新屋藝家人:藝術行動計畫】活動。 12月初完成【走吧,咕沙郎!】活動,
畢業之後
延續/下社172 使畢業設計執行到一個段落 臺南築角 種子落地 & 美樂音樂文化藝術發展協會 走吧,咕沙郎! 新嘗試,直接和村民接觸
37
下社 172,
期望成為社區裡面一塊不一樣的空間, 兼具了社區客廳以及讓居民和學生能夠互相對話的地方。 後棟的水泥屋能夠作為學生的小型展覽的區塊或者村民開會上課的所在, 沒有遮蔽的戶外空間也能在好天氣有些活動, 或者成為民眾共同創作的基地! 可惜在這次的執行上時間以及資源不足, 只能先做一部分的整頓, 先把大門敞開漸漸讓大眾發現我們的存在。 期望能夠有進一步的對話以及討論, 讓社區中的閒置空間不再是一塊讓人害怕以及厭惡的地方。
這是一塊地上面有兩棟長久被閒置的房子,前房失去了屋頂,也長滿了各種雜草以及樹種。 請求了村長請人幫忙把這些雜草鋸斷了之後,才進到屋裡開始整理的工作。 過程中有些好奇我們在做些什麼的人們也會停下來和我們聊聊,只可惜沒有引發起他們一同參與的意念。 有天有個鄰長經過看到,只問了說需要幫忙嗎?並且在半小時之後穿好裝備,和我們在雜物堆中穿梭,有了他的幫忙,整理工作至少加速了三倍! 整理的尾端,村長號招了一些人一同來幫忙整理,包含了後面的水泥屋! 39
41
準備要期末的時後, 再一次的徵招了一些夥伴們, 花了一周多的時間, 徒手整理成堆的垃圾, 並且完成了簡單的幾個裝置。 期望閒置的空間(無論公家私人), 是能夠一個開放給大眾使用的狀態。 和屋主協調簽約之後, 整理了一個雜亂至少半百以上的封閉空間, 期望這裡後能夠成為社區公用的一部分, 直到這塊土地有下個功能之前。_ ( 待續 )
43
種子落地 隊員合照
5月初的初賽過了之後, 緊接著在7-8月要在台南長住2個月完成複賽的部分。 臺南築角是一個【希望藉由創作團隊駐村,實際接觸人群、田野調查、親手實作, 發覺在地性的思維。提供學校教育中無法給予的實際經驗】的競賽, 進入複賽的隊伍將會住在由社區提供出來的空間2個月, 實際和當地人一起生活,和社區提案並且和居民共同完成它。
45
47
49
7月到了台南之後, 看了評審的建議之後重新做了設計提案, 並且在9月底之前完成, 所有設計思考在這之中開始磨合。 「如何達到好能夠達到好的效果卻又不會太多錢?」 「人力資源跟其他社區相較之下缺乏又該如何解決?」 「這塊空地與週邊的關係是甚麼?」 「其材料介面應該呈現甚麼樣的質感?」 「如何讓空間本身能夠訴說一件事情而不用大量的說明牌以及彩繪?」 「裡面的空間會積水,是又該如何處理排水?」等 以上這些問題是在學校做設計時很少會仔細思考的, 因為會真實去做而更仔細思考許多實際面相的問題, 而不再是流於形式上的思考而已。 我們團隊人數比一般的團隊多, 而我擔任的角色是總務、紀錄、督促、意見統整以及計畫書製作的角色。 2個月大家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也都生活在一起, 7個不同個體;7種不同思考邏輯, 如何整合一個團隊,大概是是除了技術以外最難的課題。 2個月充實的學習平時在學校無法學到的技術、邏輯, 同時也到不同的社區去體驗鄉下的阿公阿嬤的熱情, 主辦單位讓我們有機會到其他社區交互觀摩學習, 藉以了解不同的環境之下的設計團隊以及社區是如何運作。 參加競賽之後沒有後悔, 只有感激有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以及環境, 同時也感謝評審們對於設計果的肯定, 讓我們拿到 最佳築角獎。
51
從 2014 年 3 月開始在村子裡面做空間改善之後,當中期望的是會有村民因為好奇周遭的 改變而開始關心為何會有一群人做這些事情進而能夠有些接觸。但事實上,在整理的動作結束 之後就也沒有人維護那個些地方,因此我和伙伴們開始反思我們在這些動作之中的角色以及我 們的做法。討論過後決定要辦一個活動,先讓周遭的村民以及學生認識我們,讓這個空間發生 些甚麼事情! 因此誕生了【走吧,咕沙郎!】活動,咕沙郎是龜山人的台語諧音,希望藉由我們的活動, 大眾可以走出家門,關心周遭發生的事物。同時希望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也能夠直接地和村民 接觸,而不再是透過村長的間接認識。 活動有「講座」、「展覽」、「音樂表演」、「公益市集」以及「民眾參與」,講座內容 是社區營造的經驗分享;展覽除了展出我和伙伴們在村子裡面做的空間改造,也邀請了在當地 設有藝廊的789養雞場以及回到龜山做友善農作的好楓戶,藉此讓來參與的人可以多多了解 有一群人在這個地方努力做些甚麼;音樂表演邀請了在地的學生表演團體以及業餘的村民還有 好朋友們;公益市集有桃園的一些手創者還有學校的學生以及二手物品販售,也邀請了龜山農 會來推廣他們的農產品,期望學生和在地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民眾參與期望結合環境議題也 讓學生有機會和村民更多互動!
53
活動選擇地點 : 憲光二村 期望在活動當中也能讓大家看見屬 於龜山當地的文化資產(空間部分), 有許多人在參與我們的活動之前都不知 道,原來在巷子裡面有個完整保存的眷 村呢!(桃園唯一的憲兵宿舍)
憲光二村門口
憲光二村 公佈欄/預定作為音樂表演地
憲光二村/預定作為活動展場
憲光二村 廣場
憲光二村/活動場地布置
大同路138巷
憲光二村/建築系志工(學弟)&社區營造協會理事場(紅衣)
55
音樂表演
左上左下 : 大學生團體 / 右上 : 高中生社團 / 右下 : 駐唱歌手
展覽
學弟妹和參觀民眾講解展覽內容,藉此加以了解在地
講座
講座後與現場民眾的交流
民眾參與
57
公益市集
活動第一天,忐忑不安的心情一直到下午才開始緩緩釋放。講座除了聽講者分享,現場也有問 答時間,我們和村民彼此都做了意見以及認知上的交流,也認識到了在地方對於藝文努力的長輩, 一個很不錯的開始。 活動第二天,或許前天的評價不錯,來的人更多了!彼此之間的互動更加純熟,大家自然會拿 椅子到旁邊聊聊天,邊聽著現場的音樂表演。下午的手作活動,吸引了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參加, 一直到活動要結束時,不管是攤販還是來逛的人們似乎都還不願意離開呢!
59
李苡帆 0960-775-160 onlyloveshe1991@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