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青年商會《菁薈》第二期(二零一四年八月)

Page 1


目錄

菁薈

人物專訪 4 專訪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蕭偉強太平紳士 6 專訪明愛康復服務

出版

太平山青年商會

地址

上環干諾道西21-24號海景商業大廈21字樓

網址 www.jcitps.org.hk 專題研究 8 讓愛與望飛翔:攜手推動殘疾人士就業 12 講普講粵,正統誰屬? 17 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文化隨筆 文化品味 19 身體卻很誠實 20 社交禮儀:男士衣著篇 24 締造無膠袋城市 青商世界 22 與台灣新竹姊妹會結盟三十五週年慶特輯 26 新會員心聲 27 活動回顧

派發點

主編

出版事務幹事鍾愛明

督導

會長郭浩景

義務司庫何淑筠

出版事務及資訊科技董事區浩華

封面設計 Christy Chan Janice Chow

排版

封面相片 Hung Leung 香港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蕭偉強太平紳士、 明愛康復服務總主任林伊利女士、明愛樂務綜合 職業訓練中心經理陳永祥先生、梁文兆先生、 1992年會長蕭翠兒參議員、義務秘書高松傑、 公共關係幹事區浩德、商務發展幹事陳廣榮

鳴謝

免費訂閱 如各團體有興趣訂閱,請電郵至 publication@jcitps.org.hk 查詢。

香港公開大學 WXY-Shop 康年餐廳 音樂堂 Ease Cafe 美樂坊 coffeepedia 借閱點

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

太平山青年商會乃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轄下十九分會之 一,成立於一九七八年,是一個致力發掘青年人領潛能的非 牟利組織。宗旨是為年青人提供發展機會以進他們創造積極 的改變。現時,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擁有超過1,500名會 員,來自十九個分會。

青商信條 我們深信 篤信真理可使人類的生命具有意義和目的; 人類的親愛精神沒有彊域的限制; 經濟上的公平應由自由的人通過自由企業的途徑獲得之; 健全的組織應建立在法治的精神上; 人格是世界上最大的寶藏; 服務人群是人生最祟高的工作。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會長的話

一生總要瘋一次 清晰記得當我剛加入青商大家庭的時候,腦海真的從未閃過一絲成為董事局成員的衝 動。儘管在5-Star Training中我認識到青商能提供卓越的平台予有心的年青人鍛鍊自己,但 當時我僅希望朝著Trainer這個方向發展。然而,在2012年的下旬,我遇上青商生涯的首個 轉捩點 ─ 擔任5-Star Training Camp的籌委會主席。透過與一班會長級的Trainer合作,讓 我深徹地感受到會長經驗能有效地擴闊個人思想的深度、廣度及高度!在課程尾聲的時候, 我見證到超過二十名學員於閉目時舉手表示願意向會長之路邁進,此情此景時至今日仍瀝瀝 在目,我當時心裡有著無比的感動!而這種難以言喻的悸動竟令我在深思熟慮後也立志要一 嚐當會長的滋味! 太平山青年商會會長郭浩景

其實在成功當選為會長後,我亦曾陷入人生低潮,思想負面得連跟自己深愛的太太在整 整三日裡也沒有說過半句話。但當我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後,我選擇利用在中午飯的時間獨個 兒去跑步,在沿途中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洗滌心靈,終成功衝破黑暗和迷妄。 「不求與人相比、只求突破自己」我會形容擔當會長就好像從前的自己跟現在的自己的 一場競技賽。能創造多少價值和奇蹟,與我投放多少決心去擺脫以往不敢面對的問題和願意 付出多少精神為分會服務有著必然的正比關係。 這短短幾個月中,我淺嚐到甜、酸、苦、辣,我不敢自誇現在實現到何等驕人的成績, 但我確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太平山每天都在進步。又膽敢讓我作一個比喻,會長一職就如一塊 照妖鏡般,每時每分每秒每刻都清晰地反映著自己的表現,提示我時刻都不容鬆懈。感恩一 路走不來有著一班齊心與我並肩作戰的董事局成員,使得本人的會長生涯更為得心應手。擔 任會長雖要投放大量的時間、心思、體力及金錢,卻沒有任何實質的回報,彷彿跟現今資本 主義的思維邏輯背道而馳。但換來的體驗實在得畢生受用! 最後,我想用一個太太跟我分享的新聞作結: 著名填詞人黃偉文在其有「時尚教母」之稱的好友黎堅惠病逝後發佈:「我有個朋友, 大學時崇拜Madonna,常常給偶像寫信,同學都笑她素來前衛烈女一個,為何竟有如此老 套的執迷?直到一天,大概是好多封信後,他們不敢再笑了,因為麥當娜真的給她親筆回了 信。『奇洛李維斯回信』其實是她的故事。前天,這位朋友走了,卻留給世界無數美好的啓 發。謝謝W。」 太太說,或許人真的須要心持一個夢,我們就不仿徹底地發個看似艱難又不可能實現的 夢,然後拼命地追尋,或許真的會為生命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一生總要瘋一次」─ 若然說擔任會長是一個瘋癲的夢,就讓我瘋狂得徹徹底底、轟轟 烈烈,拼盡去享受這三百六十五天吧!


人物專訪

從殘疾人 到傷健共 專訪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 蕭偉強太平紳士

許多殘疾人士希望爭取在社會的權利,而非福利,全面投入社會,得到平等的機會,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在殘疾人士就業的政 策、公眾教育等項目上,政府的勞工及福利局一直不遺餘力,我們很榮幸邀請了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蕭偉強太平紳士與我們談香 港殘疾人士就業的政策和配套。

全民參與 推廣共融 香港政府於去年九月在扶貧高峰會上正式啟動《有能 者.聘之約章》及共融機構嘉許計劃。本港以往已有推廣 聘用殘疾人士就業的措施,這次政府推出《約章》的背後 有三個重要理念:一個有延續性、能讓社會各界參與、能 誘導僱主嘗試參與的計劃。 《約章》羅列一系列可持續的建議措施,例如購買聘 用殘疾人士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提供地方予殘疾人士經 營生意。為鼓勵參與《約章》之機構,只要機構實行一項 或以上的措施均獲頒共融機構標誌,這計劃目的是鼓勵各 行各業僱主為殘疾人士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現時大約有二百六十多間機構已參加《約章》,勞 福局擬於下月開始邀請參與機構來分享他們在促進殘疾人 士就業上所實行之措施及其成效,讓大家可以互相借鏡參 考,同時帶起互相鼓勵作用,亦會於九月六日舉行大型綜 藝晚會,屆時部份積極參與落實《約章》內容的機構更會 獲頒嘉許奬項。

加強支援 鼓勵僱主 要鼓勵僱主聘用殘疾人士,當然亦需要一些實際的支援措施, 僱主在聘用後可獲八個月津貼,另外添置配合設施亦獲額外資助。經 濟支援外,經過就業配對成功後,勞工處會在配對後三個月持續跟進 以協助僱主及僱員。 要讓殘疾員工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同事的角色亦不容忽視,與 同事間關係會影響殘疾員工能否適應新環境,所以員工主動指導殘疾 員工,亦可獲奬勵以表示對其努力之認同及鼓勵。殘疾員工普遍所需 之適應期較長,若健全員工能幫助協助殘疾員工適應工作環境,這能 協助解除僱主之疑慮。

公眾教育 從小入手 雖說社會對殘疾人士的包融普遍已有改善,但要推廣他們就業 仍有困難,歸根到底還是公眾教育不足。談及公眾教育,蕭專員認為 最重要是由年輕人著手,因為年輕人思想比較開放,對殘疾人士通常 不會抱太大成見,而且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針對年輕人的教育,勞 工及福利局與「黑暗中對話」合作推出「傷健共融,各展所長」青少


5

士就業 融

年計劃。在過去幾年,透明體驗工作坊和學校教育,讓青少年反思殘 疾意義和共融理念,而當中的「青少年大使」更肩負起將聯合國《殘 疾人權利公約》推廣出學校或社區的使命。 蕭專員又認為青年人「轉數快」、「多諗頭」,有創意,社會 需要年輕人的創新思維來帶動社會創新。蕭專員毫不諱言大部份於社 會福利機構工作的都是社工出身,欠缺商業知識及經驗,例於市場觸 角、營運經驗、營銷策略等,因此要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和推廣 社會企業上都需要青年人的參與。

何淑筠# 從事廢塑料回收行業,愛享受消遙休 閒無拘無束的簡約生活,因為對生命 的感恩和熱誠,產生出對生活的珍惜 和環保的堅持。

加強支援 鼓勵僱主 過去幾年間,香港也有不少聲音要求推行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度,但此舉是否真的有效幫助到殘疾人士就業呢?蕭專員表示, 國際勞工組織和歐洲議會結論都認為強制配額制度表面上是有效,但當中有幾點是與《公約》的精神有所違背。首先,強制性制度 即強迫僱主聘用殘疾人士,即暗示殘疾人士是較低等所以需要政府干預強制聘用。其次,配額制將焦點放在其殘疾而非其能力,即 使他們獲得聘用,有機會讓健全人士認為待遇不公,或會增加工作間的矛盾和衝突,讓他們難以融入社會。外國的配額制都附帶有 賞罰制度,從外國經驗所見,許多僱主寧願選擇罰款而不會僱用殘疾人士,所以成效參次。 在推動殘疾人士就業中,蕭專員認為最重要是反歧視法例,包括禁止在僱用或晉升機會的歧視。然後,在反歧視法例之上,再 推出鼓勵措施以推動僱主試用殘疾人士。 推廣傷健共融是近年政府政策的重點之一,投放於康復服務的資源不斷增加。當然,無論政府投放再多的資源,也需要社會各 界的參與和支持。於言談間,蕭專員十分重示對青少年的公眾教育,亦鼓勵我們這些青年團體和年輕人主動參與推廣共融的活動。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究竟你和我又希望這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又可以為推廣共融的社會去做些甚麼呢?


人物專訪

從職業復康到 全人發展

專訪明愛康復服務總主任林伊利及 明愛樂務綜合職業訓練中心經理陳永祥

在協助殘疾人士就業上,社會福利界是站在最前線。過往三年,本會很高興能與明愛康復服務合作,令工作計劃「愛與望飛 翔」非常成功。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明愛康復服務總主任林伊利女士和明愛樂務綜合訓練中心經理陳永祥接受訪問,一起討論殘疾 人士就業問題、職業復康之議題。

>有你有我

實踐共融

林伊利女士認為相比於許多歐美和東南亞國家, 香港職業復康發展算是不錯而且不斷有進步,但她認為 社會福利界、政府、商界和其他慈善團體仍需繼續努 力,例如加強政策的推動和資源的投放。職業復康所涉 及的範圍很廣,以往針對殘疾人士的康復政策只是重視 治療,但某程度上殘疾人士在生理或心理上是有一定的 缺陷而難以如健全人士一樣,我們不應該去注視他們的 殘障(Disabilities),換個角度看,他們只是有特別 需要,透過服務和支援讓他們克服這些特殊需要,殘疾 人士與健全人士無異。復康工作最終目標是讓殘疾人士 獲得平等機會及社會參與,工作是社會參與之一,鼓勵 殘疾人士投身社會,成為社會的資本,減少對政府、家 人、社會的依賴,讓他們獨立生活,從而建立自信與尊 嚴。

>缺乏資源 名額不足 職業復康資源投放一直有增張,但始終供求有差距。林女士認為最困難是找合適地方成立職業復康單位,因一般市民對殘疾人 士的接納仍是很低,例如以前有唐氏綜合症協會在東頭邨成立家長資源中心遭到附近居民反對、麗港城居民反對區內興建精神病康 復者日間康樂中心,因此許多復康單位難以獲得地方而未能成立。現時要獲得地方成立復康設施,需要等待政府撥出以往的男女童 院改建而成,或在居民未遷入之新發展區域中預先計劃興建,但成立計劃可能需時達五至十年,以致設施提供一直滯後,復康服務 名額供應長期不能追上需求。 培訓導師亦是重要資源,首先導師本身需要有現時職場的知識,再者訓練殘疾人士並不容易,因為殘疾類別有許多種,而每種 類別需要不同技巧,所以復康機構需要政府足夠資源以提供更多培訓予導師。在工作技能以上,價值觀才是最重要。透過職業訓練 去建立工作意識、責任感和動力,令殘疾人士明白到自己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所以他們強調多元化訓練和全人發展,而這才是最 大的挑戰。 陳永祥先生表示,自實施最低工資後,非技術性工作職位空缺較以往多,有利於殘疾人士從事非技術性工作,但同時衍生出政 府撥款不足問題。現時政府仍採用十多年前的整筆撥款資助制度來釐定撥款,隨著時代轉變,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殘疾人士比以往 多,職業訓練及職業跟進的服務需求因而上升,與此同時,對從業員的知識及技能要求亦比以往高。對於他們這些社福機構同時需 要增聘人手和僱用更高能力員工,陳先生認為政府現時的政策有所矛盾。


7

>學歷越高 就業越難 前文提及殘疾人士從事非技術性工作比以往多,但不容忽略的 是高學歷和高技性的殘疾人士。林女士認為因為近年融合教育的成 功,越來越多殘疾人士是大學畢業,但高學歷的殘疾人士相對之下 更難獲得就業機會。以視障人士為例,以前盲人可以當按摩師或接 線生,但接線生行業已經式微,而大學畢業的視障人士多數不會選 擇當按摩師。

>社會創新 創造價值 「支持殘疾人士不一定是要僱主聘用,會否可以有些政策鼓勵 殘疾人士建立自己的事業」,林伊利女士表示現時越來越多聲音希 望政府制定一些政策或技援協助殘疾人士創業,例如成立種子基金 讓他們創業、商界精英給予指導。政府現時的《創業展才能》計劃 已累積達三億多元,用來資助非政府機構成立社會企業,基金暫時 並不開放予個體戶申請來創業。當然基於公平和監察原因,政府暫 時未開放予私人申請亦屬合理,但林女士認為成立基金鼓勵殘疾人 士創業是有需要的。 以往庇護工場可以接下附近工廠訂單做一些簡單的加工工作, 例如穿珠仔、包裝工作,但隨著經濟轉型,工廠北移,庇護工場缺 之訂單,唯有自求改變,例如轉為製作有市場競爭力的自家創作產 品,其中特別成功的例子可以數新生精神康復會的紅白藍330產品, 林伊利女士認為透過利用創意來增加產品的價值和提升產品的質素 而為殘疾人士自己帶來收入是現時他們所走的方向。 對於非政府機構來經營社企,林女士認為困難的地方在於社工 缺乏經營知識,她建議商界可以為復康機構提供業務發展顧問、培 訓顧問,令培訓到位、產品有競爭力,令他們能有效推銷其產品的 社會價值。

>建立人生目標 社會福利署每年用殘疾人士就業人數來量度成效,以往復康 團體營營役役為殘疾人士推動就業、為庇護工場爭取訂單。時至今 日,林伊利女士認為更重要的是為殘疾人士建立其人生目標和願 景,因此於訓練時會加入這元素,令殘疾人士體會到做人有價值。 除了知識的培訓,為殘疾人士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定立個 人目標、不斷求進步、自我肯定,推動全人發展一點也不容易,但 要讓殘疾人士融入社會,這是才最重要的工作。 何淑筠# 從事廢塑料回收行業,愛享受消遙休閒無拘無束的簡 約生活,因為對生命的感恩和熱誠,產生出對生活的 珍惜和環保的堅持。


專題研究

讓愛與望飛翔:

攜手推動殘疾

本港的殘疾人士失業率高企,加上社會對殘疾人士的支援 及津貼不足,在收入低、開支高的情況下,不少殘疾人士都生 活艱難,為了可有效及持續地解決這問題,政府及社福界一直 致力改善殘疾人士就業問題。

.殘疾定義.

各國殘疾人士就業率(節錄自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殘疾報告)

根據聯合國文獻《殘疾人權利公 約》 i,「殘疾人包括肢體、精神、智力 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這些損傷與各 種障礙相互作用,可能阻礙殘疾人在與 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 會。」 在香港,不同的政策、法例和措施 亦按其目的來對殘疾訂定不同的定義和 涵蓋範圍,以殘疾歧視條例和殘疾人士 登記證為例,兩者對殘疾之定義已大相 逕庭。 《殘疾歧視條例》 ii是為了避免殘疾 人士受到歧視,所以盡量包括各種現存 的、曾經存在的、以至將來可能存在的 殘疾,對殘疾的定義甚為廣泛,在條列 中包括那些在身體內存在可引致疾病的 有機體,例如乙型肝炎帶菌者或近視人 士,以至曾經有殘疾而已康復人士等。

至於由勞工及福利局康復服務中央檔案室為殘疾人士簽發的殘疾人士登記證是讓殘疾人士,目的是為證明其身份以得到適切的 協助。凡經認可醫務人員診斷患有以下其中一項情況均可申請此證(聽覺受損、視覺受損、肢體傷殘、言語障礙、智障、精神病、 自閉症、器官殘障/長期病患、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特殊學習困難)。


9

人士就業 .就業困難 失業率高 . 根據政府統計處二零零八年公佈的「第四十八號專題報告書」,政府於二 零零六年十一月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期間進行一項有關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 全港性統計調查iii,除智障人士,本港估計有361,300名殘疾人士,而在347,900 名十五歲以上殘疾人士中,只有約13%有從事經濟活動,遠低於全港整體有超過 60%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的比率,殘疾人士的失業率比當時整體人口失業率高二 點五倍。 自專題報告書發表後,儘管政府提出不少措施來推廣殘疾人士就業,但殘 疾人士的就業率仍少於一半。工聯會於去年七至八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三十 二間殘疾人士機構,發現有十一間機構的殘疾人士成功就業率均低於五成,而兩 間分別為服務精神病康復者及視覺受損的殘疾人士機構更低至只有一成iv。香港 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與關注傷津聯席於去年訪問一千多名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 者,調查顯示處於工作年齡人口的受訪者失業率為51.5%,遠比當時本港一般人 口的失業率3.5%的十四倍之多v。 就業上的因難,令到大部份殘疾人士處於失業或低收入狀態,加上面對高醫 療開支,估計有一半的殘疾人士家庭是處於貧窮線以下vi,生活極之艱難。即使 能獲得就業機會,殘疾人士在工作上仍遇上不少困難,例如工資或晉升機會上的 不平等、與同事的相處及與上司的關係等vii 。


10

.全球問題 各施各法 . 殘疾人士就業問題並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全球各地也面對著同樣的 問題。根據世界健康報告所調查的五十一個國家,殘疾人士男性的就業率 為52.8%,而女士為19.6%,相對於健全人士男性就業率為64.9%和女士的 29.9%,當然這數字難以反映實際情況,因為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士就業率亦有 所分別。許多已發展國家早已正視殘疾人士問題及開始了不同的政策措施以 改善殘疾人士就業問題,一來提高殘疾人士的勞動參與能提高國家的人力資 源;二來隨著全球的人口老化,殘疾人士的人口比例亦相對上升,社會需要 解決此問題以減少社會的負擔;最後而且最重要的是基於人的權利和尊嚴, 殘疾人士應該得到社會參與(包括就業)的機會,從而選擇他們希望過的生 活。 以亞洲鄰近地區來比較,日本和中國都實施了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度, 強制僱主聘用殘疾人士,最近五月日本就公佈錄得有史以來最高的殘疾人士 就業人數,主要原因是企業義務僱用殘疾人士的比例於四月份提升。使用配 額制度無疑殘疾人士被僱用的比率提高,但同時令到殘疾人士被標籤,是否 真的可以讓殘疾人士融入社會又是一個疑問。以世界衛生組織之報告來參 考,日本的殘疾人士就業率屬偏低,相反殘疾人士就業率最高的瑞士並沒有 實施強制的配額制度,反而是利用鼓勵性措施來誘使企業聘用殘障人士。新 加坡同樣以鼓勵措施作招徠,於二零零三年成立殘疾人基金,凡聘用殘疾人 士的本地公司均可獲得資助,用來改善工作間之設備、提供培訓或津貼殘疾 僱員的薪金,申請殘疾人士基金的公司在過去五年來增加四倍,意味越來越 多公司願意聘請殘疾人士。

.有你有我 實踐共融 . 本會一向關注殘疾人士就業問題,為改善殘疾人士就業困難,與明愛康復服務合辦之 「愛與望飛翔:殘疾人士就業推廣計劃」已踏入第三年,我們致力推廣傷健共融,鼓勵更多 愛心僱主支持聘用殘疾人士。要推廣殘疾人士就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作為社會一分 子,我們有責任提供一個平等的機會予任何人士去投身社會、融入社會。雖然第三屆的「愛 與望飛翔」嘉許禮已順利完成,但這並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始,我們期望更多人與我 們一樣,同心協力,共同推廣共融社會,為殘疾人士帶來愛心與希望。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第1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例第487章 《殘疾歧視條例》第2條 iii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08,12月)「從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搜集所得的社會資料」第四十八號專題報告書 iv 香港電台(2013年8月29日)調查指殘疾人士就業率低於5成 v 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2013,8月)研倡點滴通訊第三期 vi 東方日報(2013年9月22日)貧窮殘疾人士 盼獲就業機會 vii 平等機會委員會,香港殘疾人士就業情況的基線調查 i

ii

何淑筠#

從事廢塑料回收行業,愛享受消遙休閒無拘無束的簡 約生活,因為對生命的感恩和熱誠,產生出對生活的 珍惜和環保的堅持。


REAL Education delivers interactive learning solutions in Asia. We aggregates information and enables its school to transfer 21st Learning Century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We serves primarily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chool, and mobile services provider in Asia. Please visit our websites or facebook for more detail.


專題研究

普粵

講普講粵, 常聽人說,唐朝人是講廣東話的,因為唐詩要用廣東話讀才能押韻;接下 來,往往就是將普通話說是「胡兒語」,因元、清兩代中國北方胡化中文的結 果。反過來,當國內人談起廣東話,往往也是不客氣一句「鳥語」,甚至有人會 說,明明就是越南語,說甚麼正統!孰是孰非,觀其細節,自然明瞭。 其實,無論是普通話還是廣東話,都是中文自然發展而 成的產物。只是南北隔著千山萬水,發展方式不同而已。最 初,大家將周朝王族說的「雅言」,看成標準;不過,由於 中國太大,漢族又不斷與其他少數民族同化融通,漸漸地, 大家的口頭語音都產生變化。廣東話,其實就是漢族人和南 越人語言融和的產物;反過來,以北京話的基礎的普通話, 才是雅言的直系後裔。

中文

雅言是甚麼樣子的,今天已經不可考。不過至少 我們知道,直至唐宋以前,北京(當時叫幽州)和廣 州(當時就叫廣州了)的人說的話是很接近的。在那 個時代,由於科舉考試要考寫詩,所以也有人編訂了 「韻書」,其實就是古代的發音字典。從韻書我們知 道,當時的中文,聲母有清音(voiceless)和濁音 (voiced)兩種,聲調有四個:平、上、去、入。可 是,在現代,無論是北京話還是廣東話,聲母和聲調 都不能完全對應古代的,也就是說,唐朝人不說普通 話,也不說廣東話。北京話和廣東話,都一直在變, 只是從不同的方向去變,才會變得溝通不了。


13

正統誰屬 講 中文語音的變化,在唐宋以後基本上就是濁音變 成清音這一大方向。在變化的過程中,字的發音種類 減少,同音字增多,因此不同地方的人就用不同的方 法去減少誤會。在廣東,濁音聲母消失時,傳統的四 個聲調就變成了八個: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 上、陽去、陰入、陽入;本來濁音聲母的字,就歸入 陽聲的四個聲調裡,這樣的話,即使同音字增多,只 要將他們變成異調便可以了。後來這八種聲調又發展 成九個,最後形成廣東話的九種聲調。

口音

北京話,或者說廣大的北方人卻沒有將聲調增加太多。在濁音 聲母消失的時候,他們只將平聲字分了陰陽,其他三個卻沒有動。這 是因為他們想到了另一個方法:將兩個近義字組成新的詞語,就不怕 誤會了。後來在北方,四個傳統聲調中的入聲消失,又令語音產生大 變。結果,北方話念古詩,因為入聲的缺失,反倒是不押韻了。


14

用詞

為甚麼普通話才是直系後裔呢?到了這裡,我們就要 看看大家口頭語了。廣東話在聲調增加後詞語不用新造, 而且入聲也沒有消失,語音和用字是比較接近古代,可是 我們又知道,廣東話的口語裡存在大量非漢語的虛詞。舉 如「呢」(這)、「嗰」(那)、「嘅」(的)、「啲」 (的、那些)等,都不是漢語的詞彙,在其他不同的方言 裡都找不到。其實這些都是古代南越少數民族的語言。廣 東話就是唐宋中文與南越人混合而成的。另一方面,雖 然廣東話的聲母、入聲這些子音(constants)保存了唐 代的風味,但其母音(vowel)與唐代的母音很難一一對 應。這也是過千年發展中的語音變化,因此,其實有好一 部分唐詩,用廣東話唸是不押韻的。

相比之下,普通話的詞彙就「純」得多了。普通話的虛詞基本上都是從古代的實 詞發展出來的:「了」本來是了結的意思,後來變成虛詞表達動作完成;「他」本來 講的是其他,後來用於指第三人稱。另外,古代的母音也保存得比較完整。普通話看 起來並不古代,是因為在發展的過程中用詞發生變化,字音的減少令古詞語被棄用, 改為新詞。但是,毋可否認的是,普通話裡也真的有一些蒙古語和滿語的詞語,而且 很容易就成為普通話的詞語。例如北京話的衚衕來自蒙古語的「浩特hot」,意思是 城區的意思,北京用來稱呼城裡的小街巷。

所以說,到了最後,無論是普通話還是廣東話, 都分別繼承了唐代中文的一部分,同時又混入了一些 其他語言的東西。普粵之間爭論正統,並不會有一個 學理的結果,因為根本雙方都不「正統」。反倒是雙 方都應該尊重對方的語言,正確運用自己的語言:在 家裡、在家鄉說自己的方言;在正式場合,與其他省 籍的華人說話,就好好說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一向 都應該是推廣一種共同語,令大家好溝通;說方言也 不應該是歧視外地人的舉動。語言存在,是為了大家 能夠溝通,而不是用來爭論正統。最後,送上一首廣 東話不完全押韻但普通話全押韻的唐詩,期望理清爭 議之際,也是爭議平息之時:(下頁)

正統

全 唐 詩


全 唐 詩

15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普:hán、粵:hon4) 獨宿江城蠟炬殘(普:cán、粵:tsan4)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庭月色好誰看(普:kān、粵:hon1)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普:nán、粵:nan4)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普:ān、粵:on1)

鍾愛明 # 博雅擅文 巧琢珠璣 襟懷灑落 應理傳情



17

專題研究 金文學:

《 東亞三國志: 中日韓文化隨筆 》 難得有這麼一位作者:身為韓國人,卻出生在中國,長大後到日本留學、工作。如果要 寫中日韓的文化比較,自然是非他莫屬了。金文學不但兼通三國語言,更加理解三國文化: 他出生在韓國家庭,卻在瀋陽與中國人一起長大。其後到日本留學,現時仍在日本工作,對 日本人的文化面貌也十分熟悉。因此,他深得於三國文化底蘊。他的著作主要都是以文化比 較為主,而《東亞三國志》,正是其中一本相當有趣而生活化的一本。

韓國整容街

東亞三國,在外人看來,幾乎是一樣的。 我們去歐美旅行,新認識的朋友常常會將中國 人誤當日本人、日本人誤當韓國人、韓國人看 成中國人。而不說中華文化對日韓的影響;一 直以來,日本的流行文化對中、韓影響也一直 存在;不少著名的流行曲,本來都是日本的流 行曲調。甚至有香港、台灣的歌手,專程到日 本發展。其後,日本又出現中國熱,不少年輕 人都會去學廣東話、上海話。漢語方言忽然成 為日本人的第二外語。到最近,突然有韓國流 行曲的興起,韓流席捲日本及兩岸三地。東亞 三國,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然而,在金文學 這位熟知中日韓文化的作者,卻從中看見不同 之處。

日本刪削中國的茶道

金文學用三個字來各自形容中日韓三國的文化內涵:「忍」、「劈」、「恨」。中國人 的「忍」,是以忍耐的態度處世。他解釋,中國人的忍耐力是建基於長年的戰亂、窮困裡。中 國歷史是一部戰爭史,治亂相續,自然令中國人學會了忍耐。日本人的「劈」,說的是日本人 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將外來的大事物,「劈」成適合自己的小事物。用自己的角度去斧正外來 文化,從而收為己用。韓國人的「恨」,則是一種夢想不能達成的「恨」,也是來源於歷史。 韓國歷史上,長年都被大國圍伺,不得已要屈膝求存。對未來、對夢想,常常只可以有憧憬, 苦無實現的方法,因而產生了這種特殊的恨意。 看通了中日韓的文化內涵,自然能看清中日韓國人的行為和思考 方法。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因為要達成夢想,韓國人不惜改造自己 的身體;因為劈的態度,日本人將不同的外來技術都能收為己用,甚至 再創高峰;因為耐性,香港人可以為了一碗拉麵排幾個小時的隊。金文 學的《東亞三國志》,一方面可以看到外人,同時也是自身文化的鏡 子。對不同地方文化有興趣的人,不妨一看!

中國人的忍

書籍資訊: 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文化隨筆 作者:金文學

鍾愛明 # 博雅擅文 巧琢珠璣 襟懷灑落 應理傳情

出版:中華書局



19

品味文化

身體卻很誠實 踏出戲院,健遊說挽著他手臂的怡,一起去報名學習泰拳,怡就明白,那不過是一時衝動,被《激戰》中的搏擊畫面和男人 的熱血沖昏頭腦,片刻便會冷卻下來。只是這時的怡如同與健幼時玩泥膠場面,習慣依著他的旨意,千依百順,即使對這高消耗的 玩意不感興趣,也勉為其難地應允了他。 學拳的第一天,怡帶著狐疑出門。見到健在練習堂裡,經歷了密集而劇烈的訓練,如扭轉毛巾般,把體內的氣力全數壓榨, 換成顆顆渾圓飽滿的汗珠散落地面。隔天受累的軀殼本能地對他作出了強烈的控訴和報復,繃緊酸痛縈繞他的筋肌不散。健向怡提 出要花更多的時間在閱讀和寫作上,實踐自己成為作家的夢想,不再學打拳了。難以置信比預期更差,健的熱忱僅足夠支付首次踏 足拳館的汗水,隔天便蒸發得無影無蹤。 反而怡一課接著一課,津津有味的學習起來,吸收不同的招式,接受各種體位的訓練。和首次上課的情況相同,怡總是把 渾身的氣力耗盡,花光所有汗水,拖著輕飄飄的身軀下課。在第一課結束後,怡便發覺身體某處正在翻新。儘管右腕關節會痛,又 因上氣不接下氣而輕微暈眩,更不願意撐起雙腳------卻隱隱約約地感到自己的心肺,骨骼,肌肉正在配合著自己,為下次能應付更 劇烈的對抗,交出更多的體力,而作出相應的改變。看著莫名無求的興趣慢慢塑造著自己的容器,掌握那些日常生活以外的肢體擺 動,重覆從前未被告知但原來可行的動作,怡竟滋生剥解秘密和自我完滿的感覺。 某次怡跟一位正預備比賽的女拳手聊天。女拳手若無其事地說每天需要強迫自己完成二百次的拳上壓。重點是「強迫」啊, 即使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仍然要不斷的狠狠說服自己,真不容易,因為監管的只有自己。身體是很誠實的東西,腦袋卻非常狡 猾,總是努力地想盡懶惰的藉口,浮出今天勞累,明天再努力,減少十次沒什麼差別等等此類念頭,一旦讓它們呈露一次,往後便 難以堅持下去。而軀殼只會如實反映,拳擊時會痛,隔一段時間會餓,蚊子叮會疼癢,也會如實地把自身的每一次拳上壓,拉筋, 踢腳都積儲下來,不會被盗走或添加,減少十次便是欠了十次。身體的記憶系統是很誠實的東西啊。 此後,怡就如坐上泰拳的滑梯,順暢而快速地滑到這項運動更深的位置。從一星期上一課改為每逢週一、三、五繫起護手 帶,戴上拳套,提起後腳的腳跟,轉動腰肢,發出運勁迸裂的叫喊聲,向沙包或練習對象打出不同的攻擊組合,沉穩地向屬於她的 首次比賽準備邁進。回家洗澡後,她裸著身子站立鏡前,細究一番,手臂還是手臂,腰仍是腰,乳房也是乳房,只是各部分的贅肉 都消失了,渾圓結實的肌膚,身體上好像蓋上了一層隱約的光彩,比以前更真實地出現於眼前,那是因為自己改變了身體的記憶嗎? 她感到滿足,夢寐以求的玲瓏剔透胴體,自己正是擁有這胴體的主人。 健躺在床上想念怡,發覺她近來不像從前般依賴自己,也沒再鬧著要跟他約會,好像有誰打開了她體內的開關,讓她漸漸變 得明亮而陌生,又想到自己在這三个月裡沒有讀過一本書,沒有寫過一篇文章,竟有點惘然若失。

梁文兆 # 「我總是對自己講,啊,學習不要難 過,你看一棵樹就從來不哭。」西西《 象是笨蛋》


20

社交禮儀:

\\男士衣著篇//

社交禮儀是與別人相處的一種藝術。只要能夠明白箇中道理,並將這套守 則融入於生活當中,你就能夠擁有更吸引別人的儀容,及增加自信,同時亦可 以輕易地在別人心中留下有風度及優雅的印象。 過往我曾經舉辦過多次有關「國際禮儀」的工作坊。大部分的參加者特別 是剛剛投入社會工作的年青男女,都向我反映對於穿着和配襯適當的衣飾,感 到吃力,儘管花上昂貴的金錢,但效果往往並不理想。甚至在某些場合中穿着 不適當的裝束,令自己大出洋相,十分尷尬。 我感到榮幸可以藉着這個機會同各位分享一下基本的衣着配搭方法,希望 大家以後無論出席大小場面都能應付裕如。

衣著規定 DRESS CODE Casual

便服

可穿淺色西裝,可以不穿整套西裝,但仍須穿上衣 ( jacket);美式 – 不需要整套西裝,甚至不需打呔, 及可穿牛仔褲 。

Informal (Lounge suit)

較隆重的裝束

整套的深色西裝

Formal 或 Black tie

隆重的禮服

黑禮服 (dinner jacket) (在熱帶可以穿白色禮服)

White tie

極隆重的禮服

燕尾服,官服,勳章

顏色板: 方便配襯衣飾時作參考


21

品味文化 男生的衣著 • • • • • • • •

西裝顏色以黑、灰、深藍色為主。 恤衫主要為淨色、白色、藍色間條等,可配襯䄂口鈕。 皮鞋一般為黑色或啡色。白鞋可配搭白色西裝。 襪子顏色為深色或黑色,不可穿着白色的襪子。 領呔是男士服飾的一部分,你的選擇可以突顯你的個性,但 在正式場合或面試時大多數會用淨色的領呔。 領呔夾需㚒在第三與第四粒恤衫鈕之間。 皮革腰帶、皮革手錶帶及皮鞋要襯色。 金屬眼鏡框、金屬手錶鋼帶、皮帶金屬扣及皮鞋扣要襯色。

意大利男士喜愛用領呔(Tie),而佩戴蝶型領 結(bow tie) 多數是英、美男士。 穿着一套質料好及裁剪稱身的西裝,能夠盡 顯你的瀟灑及獨特個性。

• • •

禮服

(Tuxedo)

極隆重的禮服

(White Tie)

禮服襟為絲緞。 褲子外側縫邊處有緞帶。 必須佩戴禮服蝶型領結(Bow tie),但禮服背心及腰封 則可有可無。 可配襯黑色漆皮皮鞋,款式要簡潔大方

極隆重的禮服 (White Tie) •

男士要穿着燕尾服,官服及勳章等等。

參加葬禮的服飾 •

男生要穿着全套深色西裝, 配搭素色或黑色領呔和白恤衫。

蕭翠兒參議員 # 太平山青年商會1992年會長,多年醉心研究社交 禮儀,曾於僱員再培訓局、本會、不同中學及機 構教授社交禮儀。


青商世界


23

與台灣新竹國際青年商會 結盟三十五週年慶 國際青年商會(JCI)其中最令人吸引的一個範疇是國際事務,透過青商這國際網絡認識來自海外不同國家的青商會友,除了了 解到其他國家的文化和擴闊視野,更有可能發掘到商業合作的契機。締結姊妹盟(JCI Twinning)是兩個不同國家的青商分會在雙方自 願下所訂立的,除了加深兩會間的互相認識外,更可以協作共同籌辦有意義的工作計劃,增加對全球社會的影響力。 本會有兩個姊妹會,分別是台灣新竹國際青年商會及日本富山青年会議所,本會與兩個姊妹會每年都會定期互相探訪,加深認 識及互相交流。於一九七九年與台灣新竹國際青年商會締結成為姊妹會,今年適逢是本會與新竹姊妹結盟三十五週年慶,本會將於 十月組團前赴台灣作探訪及舉行結盟三十五週年慶祝活動,現階段已有十多位會友報名參加了,屆時我們除了出席與姊妹會結盟慶 祝活動外,還會一同暢遊台北和新竹。 台北可能許多香港人都去過,新竹可能對大家來說比較陌生。新竹是位於台灣西北部的一個縣,在台北桃園和台中之間,新 竹的交通網絡發達,有台灣高鐵新竹站,往來台北或高雄都非常方便。通常到台灣觀光,最重要都一定是美食,小籠包、四川菜、 養生鍋、夜市小吃等等,而要數新竹最有名的食品必定是新竹米粉、貢丸和竹塹餅,稱為「新竹三寶」。米粉和貢丸應該不用多介 紹,因為相信讀者都大概會知道是甚麼的食品。至於竹塹餅,特色是皮鬆脆,線柔軟,甜度恰當,香味濃溢,不會有油膩的感覺, 各位有計劃十月一同拜訪新竹姊妹會的朋友絕對不要錯過。 筆者第一次接觸新竹姊妹會已經要數到是五年前,那時候的我還是剛剛入會,最讓我印象深刻是他們的友善和熱情。當年是 結盟三十五週年慶,新竹會友十多人來港,陣容強大,雖然部份會友包括我在內可能只是第一次見面,但他們都會帶來許多禮品贈 予我會每位會友。探訪並不只是吃、喝、玩、樂的,去年筆者有幸參與了兩會的聯合會議,會議上雙方都介紹了大家的一些工作計 劃,還商討今年的結盟三十五週年慶祝活動,確實也獲益良多。 若果未有參加過青商的國際會議或探訪姊妹會,我相信會是一個青商會員的損失。若大家有興趣於十月的探訪之旅或將來其他 國際事務活動,歡迎與本會國際事務組聯絡。

台灣新竹國際青年商會探訪團行程 出發日期:10月1日 早上出發 0950 到 1130 回程日期:10月5日 晚上離開 1810 坻港 1955 10月1日

到達,觀光,入住台北華華飯店(Flower Hotel)位於

台北市中心站,離機場35分鐘,3分鐘到台北火車站及高鐵站

10月2日

觀光,入住台北華華飯店(Flower Hotel)

10月3日

新竹高鐵站集合出席結盟儀式,入住新竹會友飯店

10月4日

聯誼,入住新竹會友飯店

10月5日

觀光,8時前上機回港

何淑筠# 從事廢塑料回收行業,愛享受消遙休閒無拘無束的簡 約生活,因為對生命的感恩和熱誠,產生出對生活的 珍惜和環保的堅持。


品味文化

締造 無 無膠袋

城市

香港政府的全面擴大塑膠購物袋環保徵 費計劃將於二零一五年全面推行

大家偶爾在海灘或維多利亞港上看到膠袋或許不以為然,可是塑膠 污染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對海洋的污染轉而影響生態環境,已成為世界 性議題。濫用膠袋並非香港獨有的問題,全球每年的塑膠袋使用量約五 千億至一萬億左右,這些膠袋起碼要花上數百年才能夠被分解。被循環 利用的機會較少,大部份的膠袋都會被送到填海填地,所以全球各地區 國家都採取各種減少使用膠袋的措施。

塑膠與生活 塑膠購物袋,被時代雜誌和英國衛報都冠以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明 之一,七十年代膠袋開始普及於百貨公司及超級市場,當時因為成本便 宜、輕便、耐用,以致一度獲得好評。雖然我們人類因為減少了製造紙 袋而少了砍伐樹木,卻付出另一個代價,就是「白色污染」。 在膠袋沒有普及以前,人們到街市買菜是用報紙包裹或用水草包 紮的,部份人更會自備菜籃。現在,濕街市漸漸被連鎖超級市場取代, 在超市內水果蔬菜都是分類預先用膠袋包好,部份包裝裡更會附上塑膠 盤。自沙士、禽流感等病源潮流衝擊後,許多香港人對病毒的恐慌演變 成「包膠潔癖」,電梯按鈕要貼膠紙,食物要獨立包裝,香港人養成了 濫用塑膠製品的生活習慣。


25

膠袋VS不織布袋 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在二零零九年開始實施,市民自備購物袋的 習慣有明顯的改善,雖然塑膠購物袋使用量減少,但卻造就了不織布袋 使用量倍增,衍生了另一環保陷阱。不織布袋使用已達氾濫情況,在各 類展覽會都出現濫發不織布袋的現象,然而被包裝為「環保袋」的不織 布袋其實一點並不環保,政府於去年已發出內部指引要求各部門暫停派 發不織布袋。 一般塑膠購物袋 (如手挽袋或背心袋)的原料聚乙稀(PE),回 收後可以還原為再造膠粒,再造成其他產品。不織布袋用聚丙稀製造, 用膠量其實比背心膠袋大三十倍,而且通常附有縫線、油墨等非塑膠物 料, 所以難以回收再造。有環境學家指出,塑膠購物袋的回收再造率是5 %,但不織布袋的回收率卻只有0%。政府已注視到不織布袋的濫用問 題,考慮把不織布袋納入擴大膠袋收費範圍。

一個膠袋很輕,但對環境影響的代價很重

全球對抗膠袋 正當此刻香港政府還在討論擴展徵收塑膠袋稅之時,其實世界各 地都早已意識到塑膠袋對環境的禍害,聯合國早於二零零九年開始已 倡議禁止使用購物膠袋,越來越多城市(例如三藩市、夏威夷、墨西 哥城)已開始了強制性規定商店只可以使用可循環再造紙袋或可生物 化解膠袋。

筆者在歐洲的廢物處理場所見到被棄置之膠袋被焚化

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他們也意識到塑膠袋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盧 旺達,一個我們以為落後的中非小國,或許你和我只會聯想到貧窮、 戰亂、種族屠殺,但這小國在二零零五年已禁止了塑料袋。作為全球 禁止使用膠袋的首位非洲國家,在盧旺達使用膠袋可能已經要坐牢。 這個無塑膠袋的非洲國家能夠如此堅決地推出「限塑令」,全是因為 政府與其人民深信塑膠袋會造成永久的環境問題,從而影響整個國家 社會以及經濟之發展。

綠色香港識多一點點 以前,我們只是以為吃畢所有食物減低廚餘就是環保, 原來我們對食物的選擇亦與環保有關係的。瑞典國家食品管 理局與環境保護署聯手針對健康與環保草擬一份飲食選擇指 南,當中表示牛肉、羊肉、豬肉、雞肉等肉類是對環境影響 最大的食物。吃肉是高碳排放的行為,因為建牧場、飼養、 急凍、運輸等過程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而飼養過程中亦 會對空氣和水帶來污染。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如瑞典和德國 的環保部門都呼籲消費者少吃肉,香港亦越來越多組織提倡 素食來救地球,這是「舌尖上的環保」吧!

綜觀各國的措施中,無論是徵稅還是禁止使用膠袋等,都 各有好壞。最終能否成功減少塑料袋使用量,關鍵是在於社會 各界以及市民會否自覺願意為環保共同作出承擔。

何淑筠# 從事廢塑料回收行業,愛享受消遙休閒無拘無束的簡 約生活,因為對生命的感恩和熱誠,產生出對生活的 珍惜和環保的堅持。


<

新會員心聲(3)

<

青商世界

我非常幸運地加入太平山青年商會,認識到一班對社會有熱誠、積極、志同道合的朋 友。加入太平山青年商會不但能回饋社會,更能增值自己,在競爭激烈的香港社會做好 準備!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青年商會正是一個很好的平台為年輕人培養正面、積極和 有見地的心態,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劉鎮海 轉眼過去一年,在太平山的項目工作日子雖短,在各方會友的幫忙和支持下,讓我認識 到自己的前程還可以走得更遠。 回想起會長的一句話: “做過主席才算是真正的會員”

梁浩賢

這一刻我很認同這個講法,在其中的過程和挑戰,以及獲得的寶貴經驗非常難得,於此 我推薦各位多去參加太平山的活動和嘗試挑戰一下自己。

太平山青年商會會員非常親切,吸引我加入成為一分子,透過青年商會籌辦不同活動認 識到一群希望貢獻社會,懷抱共同理念的朋友。 加入了太平山青年商會可以訓練自己, 學習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本著充滿活力和創意思維的你們,在青 年商會可以發揮一己之長,為社會注入新力量!

張嘉雯

+

Voice


27

活動回顧

太平山青年商會 特約: 我最喜愛的活動優秀選第一回 不知不覺已經來到六月!過去的五個月裹,太平山青年商會都舉辦不同形式,大大小小,官方或非官方的活動,其中包括各月 份的專題月會、對地球環境作出一分力的愛樹木 LOVE Tree 植樹日等等。為了表揚一些優秀以及具有特色的活動,本人特此以非官 方(沒錯!是非官方,因為所有獲獎都是沒有名銜的獎品,敬請注意!) 舉行第一屆我最喜愛的活動優秀選第一回。言歸正傳,現在馬 上公佈得獎的活動!

五月份專題月會

獲選原因: 1. 2. 3.

會長當晚正日生日,你說呢… 上屆會長五月生日,你說呢… 除了兩位壽星公外,當晚有幸邀請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太平紳士擔任五月份專題月 會的主講嘉賓,在月會上,許副局長分享了她對香港公共文化發展的挑戰及策略的寶貴 經驗,更與眾來賓交流了文化工作者面對的問題以及文化界與商界互動的策略。透過是 次月會,參與者對香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反思,更加留意在身邊的藝術品和文化 資源,不會再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欣賞和支持香港的文化工作者為香港添加的生活 色彩。

愛 樹木 Love Tree 2014

獲選原因: 1. 2. 3.

受到其中一位副會長的無形壓力…一定要上榜 其中一位副會長在當日展視了一段強勁、粗獷的手臂,令我很想放上來和大家分享。 樹木是地球不可或缺的資源,除了可以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更能美化我們居住的 社區。故此太平山青年商會舉辦植樹活動,鼓勵各位身體力行,親身體驗栽種植物 的樂趣,更希望透過植樹活動,改善郊野公園環境,並讓樹木透過光學作用吸收空 氣中的二氧化碳,減輕全球暖化現狀,以盡公民的義務和社會責任,更希望把愛護 樹木的’種子’植入各參加者的心中。

60分鐘讓你成為宣傳達人

獲選原因: 1. 2. 3.

與沙田青年商會合作的工作計劃,一定要給沙田青年商會一點面子… 第一次做籌委會主席,本人100% 支持… 當晚有幸邀請總會內地事務董事黃可風青商作為主講嘉賓,與大家分享有效而實用 的宣傳技巧以及設計經驗。活動反應激烈,有多達六十人參加工作坊。黃可風青商 利用不同小組小遊戲帶出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活動就有好的宣傳推廣策略,能 夠惹人注目地提高宣傳效果,以達成最終的目標,令不少參加者學有所成。

以上優秀選並不代表太平山青年商會立場,只是本人的心意。沒有提上榜的活動,請別灰心,不是因為你們活動沒有趣味,只 是本人沒有時間惡搞你們活動。如果前會長、會長、各活動籌委會主席、各活動籌委會成員、太平山兄弟姊妹和大眾對以上優秀選 有任何不安、不滿或者憤怒,本人只好引用港鐵的例行回應—『對此深表遺憾』。 區浩華#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