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rngshuxun401

Page 1

1


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这本《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几经磨勘,终于上架。此书由作者七次研讨 课的记录合成,有意思的是,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研究古典学、逐字逐句地解 经典,应该多是一些保守主义学者做的事,在近年来的汉语学界,甚至成为别有 用心者的借题发挥。但此书作者卡斯托里亚蒂斯却是个 激进的革命者,被称为“全世界左翼的批判良心”。于 是,自然地,卡氏解经典也会与通常的解法有诸多不同, 如汉语学界近几年熟知的列奥.施特劳斯,他在解柏拉 图时“紧紧追随文本,以至于仿效文本”,总是试图在 “隐微处”解出古人的“微言大义”,但本书作者卡斯 托里亚蒂斯却是大开大合,与老柏拉图在哲学广场上对 赌,按作者的说法,这赌注则是“民主制”。

老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制是没有好感的,在他看来,雅典民主的崩溃并不需要任 何历史主义的解释,因为它在根子上就是败坏的政体。这个政体是由无数无知的 民众来统治的,而不是由智慧之人所统治,因此,雅典民主的衰落不是一场历史 的悲剧,而是一场内在的哲学事件。这个“内在的哲学事件”的意思就是,雅典 民主的失败,只是被遮蔽的真理终于显现的结果,无需求助其他诸如经济、地理、 人口或者人性的解释。

卡斯托里亚蒂斯当然不会同意这些,尤其当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批判现代政治 中的官僚制度、想象的代议制,以及几乎一切现代政治建制时。于是,卡斯托里 亚蒂斯在雅典的民主中看到的就是生机勃勃的直接政治,人民的自我管理、没有 2


 编后小记

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机器)、没有意识形态,没有体制上的幻象、社会建制 也没有超出社会之上的基础,等等。卡氏在雅典民主中看到了巨大的可能性:一 种可以被培育的创造性,而这些就是人类成就伟大事业的能力!

这真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本解读,在卡氏将《政治家篇》读到最后的时候,他 竟然从柏拉图的文本本身推出与柏拉图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是社会的持续不 断的、民主的自行建制”。无论你是否同意卡氏的意见,但这无疑是“活的思想 在工作”,这句话是作者评价他的伟大对手的,却也非常适合于作者本身。这本 小册子的阅读,是令人愉悦的。

卡氏曾经是个共产主义信徒,加入过托派,但后来又与之决裂。他批判斯大林 主义、批判列宁的政党理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工人自治和社会的自我管 理。在他解柏拉图《政治家篇》时,就曾将柏拉图与马克思相联系。他虽然同意 规则和建制的必要性,然而他认为,重要的却是“还存在着与规则的距离”,人 类社会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使得社会向它固有的问题、向有 关正义的问题敞开。”

卡斯托里亚蒂斯是位从雅典来到巴黎的外乡人,如同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外乡人 来到雅典,要在雅典成为“真理的教师”,与现代的“导师”们不同的是,卡氏 主张的这种真理不是要窒息自由,而是要促进自由。

2015.5.28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3


 目录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自由的文化 : 古希腊与欧洲的起源》 《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 《犹太史研究新维度》 《何为良好生活 :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左翼十年:中国左翼文学文献史料辑》 《朝鲜战场亲历记 : 志愿军老兵口述实 录》 《“合肥系”与近代中国 : 从李鸿章到 段祺瑞》 《抗战家书 : 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牢记 : 一个家族的抗战史》 第二部分 《西医的故事》 《支付战争 : 互联网金融创世纪》 《从 0 到无穷,数学如何改变了世界》 《暴君垮台之后 : 赫德逊自传》 《遭遇这些事的人是我 : 茨威格自传》 《追寻内心的旅程 : 罗曼·罗兰自传》 《廖平评传》 《我羡慕动物的狂喜》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季风活动预告 我们一起读《大象巴巴》新书签售&文化 讲座 古典占星学与西方文化 《好运书屋》剧本朗读会

声音 最纯正的共产主义者波尔布特 清华外籍教授:我在中国教授西方价值观 从未受到过政治干预

评论 伯林眼中的阿伦特、阿赫玛托娃、帕斯捷 尔纳克、列奥·施特劳斯 抗日雷剧:戏谑国耻,是激进民族主义的 “复仇狂欢”

三辉链接 哲学家的危险人生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

园读书俱乐部

季风本周排行

4


 季风本周推荐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自由的文化 : 古希腊与欧洲的起源》 《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 《犹太史研究新维度》 《何为良好生活 :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左翼十年 : 中国左翼文学文献史料辑》 《朝鲜战场亲历记 : 志愿军老兵口述实录》 《“合肥系”与近代中国 : 从李鸿章到段祺瑞》 《抗战家书 : 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牢记 : 一个家族的抗战史》

5


 季风本周推荐

《自由的文化 : 古希腊与欧洲的起源》 [德]克里斯蒂安·迈耶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2015-6 / 56.00

简介:当我们思考欧洲的起源时,为何要将古希腊视为 其现代文明的基础?古希腊人是怎样的一群人?是什么经 历或挑战使他们如此特殊?还有最重要的,这种自由的文化 为何孕育在古希腊,而不是其他地方? 《自由的文化:古希腊与欧洲的起源》中,当代欧洲涉 足古典世界最卓越的权威之一,克里斯蒂安·迈耶通过对古 希腊文明及其对手的广泛考量,由艺术到哲学,由政治到战 争,展开了一次追寻答案的迷人之旅。 克里斯蒂安·迈耶,慕尼黑大学古代史荣誉退休教授,前德 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前德国语言与文学学院院长,著有《凯 撒》、《从雅典到奥斯维辛》、《被遗忘的命令与不可缺少的 记忆》等作品。 节选 欧洲究竟发源于何地,到底存在过什么?任何存在都有自 己的开端和开创者,以及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但没有所谓的 “零时”。当研究者对显而易见的开端进行初步研究时,会发 现更深层次的原因,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迷雾被层层拨开。 不可否认,有些现象确实有非常明确的起始日期,如宪法、 联盟、像欧洲共同体这样的实体,或是在特定时间成立的机构。 然而,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它们出现的历史时刻恰 好处于序幕和故事开始的分界点。 然而,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我们会发现最初关注的事情 似乎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那要怎样判断观点、习俗、局势或 行动的开始时间呢,在面对欧洲错综复杂的情况时,我们并不 能肯定地说它是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体。如果认为欧洲是一个分 散的实体,那它必定联合了许多的不同部分,而各部分之间又 经历了各种背离和联合。思考欧洲存在的时间越长,就越会发 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迅速增长才会推动它的持续发展,而这种 增长非常奇特,充满了变化。通常来说,异质的推动力可以相 互引发并增效,而欧洲人的情况就是如此,甚至更重要的因素 可能会反复消失。总之,这种状态下的欧洲虽然内部分分合合, 但显然会经历一种持续的变化。 欧洲的某些特质究竟是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还是经历了 某种变化呢?或者说欧洲确实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还是根 本变革最终成就了欧洲呢?许多难以估计和理解的现象相互交 织融合,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有些被人们普遍遗忘的历史现

象,又突然在某种情况下再次 出现,并显示出了强大的威 力。这种历史进程既是一种必 然,又是可以推测的,它们往 往是在经历了发展、交汇和融 合之后,又以不同的速度分 离。这些历史进程中的道路经 常被证实只是一些小胡同而 已,后来的评论者必须要解决 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 目录 地图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关于起源的问题 序言 1 极不寻常的情况 I:古代对 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影响 2 自由的挑战 3 极不寻常的情况 II:中世 纪和近代文化形成的早期条 件 4 欧洲大陆的构成 5 希腊人和波斯人 I:自由和 统治——阿托莎的梦…… 6


 季风本周推荐

《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 [法] 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 / 商务印书馆 / 2015-4 / 49.00

简介:20 世纪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 经历传奇、身份复杂:出生于君士坦丁堡,成长于雅典,又流 亡于法国;是当代欧洲一流的思想家、原创性哲学家、政治理 论家、经济学家、精神分析师;也是重要的社会批判家、著名 政治团体“社会主义或野蛮”核心人物、苏联问题研究专家、 激进分子、革命家以及“全世界左翼的批判良心”;更被一些 研究者奉为位列于德勒兹、加塔利、利奥塔、拉克劳、莫菲、 德里达等之前的“首位”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1980 年之后,卡斯托里亚蒂斯在巴黎开设了一系列研讨课, 探讨希腊思想、哲学史“四伟人”以及人的心灵等哲学史上的 重大议题。在 1986 年的研讨课上,晚年的卡斯托里亚蒂斯面对 晚年的柏拉图。卡斯托里亚蒂斯认为,柏拉图是迄今为止“曾 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论柏拉图的 政治家篇》中,他致力于讨论柏拉图最为困 难的对话——《政治家篇》。正如帕斯卡尔·维尔奈所言,这场 与柏拉图对话所形成的文本,是“哲学‘广场’上的一个惊人 的演出片断,在这里,柏拉图与卡斯托里亚蒂斯彼此对峙,各 自施展绝顶的智谋,他们的赌注则是:民主制”。 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Cornelius Castoriadis 1922 —1997),法国左翼思想界著名人物,《社会主义或野蛮》杂 志创办人之一。著作颇丰,涉及哲学、精神分析、政治、文学、 经济、自然科学、数学等学科,代表作有《社会的想象建制》 《迷宫的交叉路口》《零碎的世界》《政治与社会写作》《现 代资本主义与革命》等。 节选 研究柏拉图的方式有很多。按照《斐德罗篇》讲到的一个 意象来说,卡斯托里亚蒂斯就像一个好的屠夫那样行事:他证 明了他所说的《政治家篇》的“奇形怪状的结构”,这个结构 有三个离题枝节,八个附带插入,两个定义,其中任何一个定 义都不是最合适的。我们可以把卡斯托里亚蒂斯的研究与另一 位注释者的研究进行对照,这位注释者付出了大量的工作来研 究柏拉图:他就是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像卡斯托里 亚蒂斯那样,施特劳斯紧紧跟随文本,以至于效仿文本,然而 结果却是持续地辩护极其微小的论证细节。相反,卡斯托里亚 蒂斯致力于造成文本的变化,致力于表明在表面上次要的东西 实际上是本质性的,——例如,在讲到克罗诺斯神话的时候就 是这样,——而且他还表明,对于智者派的指责恰恰充分地接

受了智者派的手法。他还无懈 可击地表明了,《政治家篇》 如何借助于维拉莫维奇 (Wilamowitz)谈论的“顺 从”,将我们带进晚期柏拉图 的典型标志之物的核心:混 合,对于混合物甚至中间体 (metaxu)的接受。民主制是 法律统治的政体之中最坏的 政体,是没有法律的政体之中 最不坏的政体。 目录 序言: “卡斯托里亚蒂斯与《政 治家篇》”(皮埃尔?维达尔 -纳盖) 导言: “活的思想在工作” (帕 斯卡尔?维尔奈) 1986 年 2 月 19 日的研讨课 柏拉图的《政治家篇》…… 7


 季风本周推荐

《犹太史研究新维度》 张倩红 / 人民出版社 / 2015-4 / 80.00

简介:国家形态、历史观念与集体记忆是犹太史研究领域 内的重要课题,学者虽偶尔有所论及,但研究多局限于个别问 题,未能形成系统研究。本书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 深入的研究,涉及希伯来王国“有限君主制”、流散时期犹太 人的国家权威观、犹太启蒙运动与犹太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现 代以色列民族国家建构、巴以冲突与后犹太复国主义等关键性 问题。这些方面是犹太史研究领域中的疑难课题。例如,由于 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史料记载的不足,学界对于古代希伯来社会 基本问题的研究,始终未能深入。本书从国家形态、历史观念 与集体记忆这些新维度进行研究,试图为推进犹太史研究走向 深入搭建一个初步的平台。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一,有助 于发展和深化我国世界史学科的犹太史研究,尤其是犹太史前 沿领域的研究。其二,研究历史观念的兴起,关注集体记忆的 影响,这些都是当前西方史学的重要趋势,而且也是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需要。其三,可以为认识和理解西方 现代文明的形成提供独特的视角。西方世界之所以较快地跨进 现代社会,有其独特的精神传统。而这种独特的精神传统,很 大程度上可以从作为其文化基因的希伯来传统中寻找。

张倩红,河南省灵宝市人,历史学博士。 曾在南京大学、以色列巴一伊兰大学和希伯来 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著有《犹太人·犹太精神》 , 《犹太人》等学术著作 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 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主持国家科研项目 3 项。 节选 尽管早期马斯基尔特别是门德尔松对待 历史的立场在本质上是一种传统主义,试图从 传统中寻找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观念,最终将 现代思潮融入传统的解释框架之中。但是,哈 斯卡拉领导层的传统主义倾向在相当程度上 抑制了犹太教在基督教文化压力下走向同化 的冲动。事实表明,非但不能将门德尔松之后 德国社会出现的改宗浪潮归罪于门德尔松领 导的早期马斯基尔,相反应该注意到,门德尔 松是犹太历史和宗教传统的守护人。

目录 绪论 一、希伯来政治传统及其对西方文明的贡献 二、历史主义与现代犹太历史意识的重塑 三、当代以色列国对民族记忆的政治化运用 四、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上编古代希伯来国家形态与政治传统 第一章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形态 一、前国家社会形态 二、选择君主制 三、神权历史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四、古以色列人的君主观 第二章希伯来王国的“有限君主制 一、指称希伯来王权的术语辨析 二、基于文本的王国权力体制考察 三、神权与王权二元对峙的萌芽 四、“有限君主制”的成因、局限及其实践 第三章塔木德时期散居犹太人的国家权威观 …… 8


 季风本周推荐

《何为良好生活 :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陈嘉映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15-5 / 39.00

简介:“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 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 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 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 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 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 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 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 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 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的努力。我把这个 “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 透是 phronesis 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 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 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陈嘉映,1952 年生,被认为是“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 呼的人”。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其学术贯通欧陆现象学与 英美分析哲学,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从感觉开始》《无 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说理》《价值的理由》《简 明语言哲学》等;译有 20 世纪最重要的两部哲学著作:《存在 与时间》与《哲学研究》。 节选 昆德拉的小说《身份》里,主人公马克是个理想主义者, 中学毕业的时候,他把所有职业想了一遍,发现当医生最为利 他,他就报考了医学院。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确挺高尚的, 我们常把医生这个职业说成“崇高的职业”。上世纪初,不少 仁人志士都是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跟中国的前途连在一起,有因 此学医的,有因此学农的,有因此投身文学的;鲁迅一开始学 医,后来他发现治疗人的身体不如治疗人的灵魂更重要,改事 文学了。想想现在,你可能纯粹出于一己的兴趣选择了写小说, 可能是因为医生挣钱多选择了学医,好生惭愧。 行医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说是治病救人吧。要是有个医生 说他的目的是挣钱,你会不会觉得他有点儿鄙俗,甚至恶劣? 然而,一个壮工挖土方,为了挣点儿钱,他鄙俗或恶劣吗?也 许恰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格外崇高,为挣钱去学医就鄙俗甚至恶

劣? 医生这个职业为什么格 外崇高呢?治病救人的确是 件很重要的事儿,但种粮食、 做衣服、盖房子不重要吗?的 确,每一个行当都需要特有才 能和品德,种庄稼有种庄稼的 技能,还得勤劳任苦,但行医 不止于此。行医的技能一层一 层,没有止境,神医妙手回春, 简直有再造生命的神奇。而 且,行医还需要某些特殊的品 德。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伦理与伦理学 §1 伦理学这个名称 §2 伦理与道德 §3 伦理学与语言 §4 人该怎样生活:我该怎样 生活与人该怎样生活…… 9


季风本周推荐

《左翼十年 : 中国左翼文学文献史料辑》 魏建 / 人民出版社 / 2015-5 / 59.00

简介:本书从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献三个层面 梳理和编选有关左翼十年间文学的重要历史资料,较为全面 系统和立体地展现了 1927 年至 1937 年间(即通常所说的红 色的三十年代间文学运动、思潮、创作以及影响的历史发生 和发展脉络。本卷历史资料的择取,本着重要性、影响性和 全面性原则,力图为左翼文学研究提供重要学术参考。 重 要文献部分提供了 20 世纪 30 年代重要作家如郭沫若等关于 文学论争的文章以及当时重要刊物的发刊词等,有很珍贵的 文学史料价值。 贾振勇,男,1970 年生于山东滨州,文学博士。山东师 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中囡现 代文学学会理事。已出版学术著作《述史理想与经典释义》、 《郭沫若的最后 29 年》、 《重叠的镜像:文学史理论与实践》 、 《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合著)。 节选 第一章 现代性平台上的理性与革命 费希特有名言日:“无物常存,无论是在 我之外,还是在我之内,所有的只是永不停息 的变化。……世间唯有想象:它们是唯一的存 在,它们以想象的方式认识自己。”现代中国 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视为是创造主体 和研究主体的“想象”的产物,即以“想象” 的话语生产方式,以“想象”作为动力和激情, 以现代性为认同基础,进行着关于自身现代性 命题的文学系统的建构,推动着仍处于现在进 行时态的文学现代性梦想及价值的实现。 一、现代性:文学史视野与方法 关于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德曼在《文学史 与文学现代性》一文的开篇就提出质疑:“如 果提笔对现代性作一回顾就会发豌,这一用语 到底有没有用处还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它是否 适用于文学的时候。”④适用与否暂且不论,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性”与“文学”作为最 基本的理论概念,并非是澄明而可靠的存在。 同时作为原始的、不证自明的话语表达体系, 又往往被运用于协会者的阐释行为和评判活 动中。在现代性一语的使用日益频繁、语义日

益驳杂的当下语境,尤其是被人们戏言现代性 争论最为激烈的当代中国,它不仅成为一种泛 理论形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强势 话语,而且作为一种话语权力,H 益成为重新 规划和构造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 学创作实践的某种先验的思维框架和理念图 式。 目录 引言 历史的激情与惆怅 一、革命摧毁旧的幻象,又创造新的幻象 二、岂有豪情似旧时,敢遣春温上笔端 上篇 理性与革命:左翼文学运动的精神指向 第一章 现代性平台上的理性与革命 一、现代性:文学史视野与方法 二、理性:革命文学的价值平台 三、革命与文学:时代精神的现实演绎 第二章 政治文化语境与左翼文学创生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旅行 二、政治遇挫与激情反弹 三、创生:全球性想象与本土目标在文学领域 汇流…… 10


 季风本周推荐

《朝鲜战场亲历记 : 志愿军老兵口述实录》 罗尘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5-5 / 45.00

简介:《朝鲜战场亲历记:志愿军老兵口述实录》是抗 美援朝战争志愿军老兵的口述史。作者走访了几十位健在的 志愿军老兵,听他们讲述朝鲜战场上的日日夜夜:这些老兵 各自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志愿军为什么能够打赢“武装到牙 齿”的美军,揭露出战争灭绝人性的本质,字里行间充满了 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

罗尘,1979 年出生,湖南人,作家、导演。著有《北京桂 花陈》、《我的长生天》、《两天》、《最后的情书》、《浮 嚣,城上》等长篇小说,散文随笔《当我养狗时,我还养了一 只猫》。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国内一流纪录片栏目制 作大量节目。

节选 多年来,我一直过着我想过的生活,夜晚写小说,白天拍 片子,有如一个恒定的分裂者。以前我曾热衷于在体制内拍摄 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但平台的萎缩与现实的疯狂,令我顿感迷 茫。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退一步再看世界,可能会清晰许多。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个世界又如何轮转,如何隐现?从历史 中翻拣答案,从过往中洞悉今天,将不那么要命的东西塞给某 些媒体,换得粮食和绸缎,将要命的东西锁进抽屉,期待有一 日重见天光。如此一来,我便有了在人群中直立并行走下去的 理由。我相信我并不唯独活在眼前,我左手拥有过去,右手牵 着未来。我属于这里,我又不属于这里。在文学与历史的双重 滋养下,一个苍老而又年轻的成年人与时代并行的姿态——我 喜欢。 最近的一系列采访关于六十年前的朝鲜战争。我们所走访 的近四十位老兵一共产生了数十、上百万字的场记,他们各自 的身份、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纤毫毕现的士兵的人生。 我们从他们身上所提取的并不是战争的形势与全盘的历练,我 们关心的是他们如何走上战场,通过怎样的方式,又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最后,影响了什么。 政治思想工作——毫无疑问在当时是重中之重。除了分得 田地的贫苦农民出于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参军之外,还有一部 分来自接管的国民党军校学生,以及被敲锣打鼓不断去往家中 动员而不得不参军的年轻人。在当时没人敢说“不”。“拒绝” 是不可想象的,如同后来的各种运动,你无法表态,只能跟随。

有一位老兵曾感慨地说:“我 父亲天天在家哭,不想让我 去,那是去打仗啊。”但最终 仍然是“不可能不去的,不可 能,不可能的”。 目录 序 程龙义—“我是豁出命去的!” 王月松—“停战了,大家都高 兴了。” 伍淦生—“人愤怒起来就不会 怕死。” 陈益中—“新衣服不穿以后就 穿不着了。” 胡明合—“我不能当逃兵。” 赵杰—“有个同志死得冤。” 蔡丽英—“我那个时候才 14 岁!” 戴绍嫘—“打不上战我们当然 不高兴。” 孙凤康—“迫击炮都是女的 背。”……

11


 季风本周推荐

《“合肥系”与近代中国 : 从李鸿章到段祺瑞》 偶正涛 / 东方出版社 / 2015-3 / 68.00

简介:清末民初,安徽合肥孕育出一个引导、推动、影 响中国变革的英雄群体,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到段祺 瑞为首的“皖系”,他们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庞大、 延续时间最长的政治军事团体。 在晚清,合肥人统领的军队是事实上的国防主力:敉平 内乱,抵御外侮。同时兴洋务、办外交,练新兵、兴学堂, 均开历史之先河;进而逼清帝逊位,结束封建时代。当然, 他们也曾为邀功争赏而滥杀无辜,为争权夺利而发动军阀混 战,导演一幕幕屠杀民众的悲剧。

偶正涛,新华社高级记者。安徽省肥西县人,1990 年毕业 于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国内新闻专业。历任新华社陕西分社 记者、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新华社安徽分社政文部主任、编 委、网络新闻中心主任、新华网安徽频道总监;新华社数字阅 读事业部主任等,2004 年被新华社推举为“新华社名记者”。 著有《暗访淮河》一书。 节选 在合肥组建自己的军队:“淮军”出世 湘军的招募是通过血缘、同乡、师生、同学等关系,由统 帅选拔统领,再由统领选拔营官,营官选哨官,哨官去选队长, 队长再找士兵。李鸿章在湘军大营中,虽然参办营务,充其量 是助理或秘书长角色,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部队。曾国藩上奏中 说他统率 5000 水师,说的是李鸿章挂了淮扬水师统带的虚名, 这是向朝廷要官的借口。现在真正率师援沪,首先要募集队伍。 长江中下游地区,清军与太平军征战十年,能用的兵源基本上 都被双方使用了。凭空而起,招募一支完整的、能够迅速投入 战场的部队,在当时情况下,难度非常之大。 李鸿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湖南人曾国藩组建的是湖南 人为主的“湘军”,李鸿章要建立自己的武装,首先想到的会 是家乡合肥人。李家父子都在合肥地区办理过“团练”,其中 李鸿章在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中部地区经营了 5 年之久,不仅 了解情况,在地方武装中有一些人脉关系可资利用。李鸿章把 到合肥募集自己的队伍这一想法报告给曾国藩,曾国藩认为江 淮地区的人,风气刚劲,足以训练成一支劲旅,成为战场上的 新生力量。他支持李鸿章到合肥组建“淮军”。 1861 年 12 月,曾国藩正式下令李鸿章回乡“募勇”。 合肥是久战之地,在官兵、太平天国中的将士都为数不少。

在湘军中,现已有约三营“淮 勇”。“勇营”是曾国藩创立 的湘军的一种组织机构。按湘 军的体制,每营共约 650 人。 其中战斗人员编制为 500 人, 余下为后勤、军工人员,如挑 夫、挖工事人员等。把非战斗 人员纳入到体制中,是曾国藩 的一项创举。 目录 写在前面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合肥系” 第 1 章 合肥出了个李鸿章 第 2 章 平发摷捻,“李合肥” 缔造“合肥系” 第 3 章 “合肥系”托起“全 能宰相” 第 4 章 “合肥系”与中国近 代化实践 第 5 章 缔造中国现代海军 第 6 章 甲午铸耻:动摇大清, 重创“合肥” 第 7 章 沉沦中的辉煌:“李 合肥”开创中国外交史 …… 12


 季风本周推荐

《抗战家书 : 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5-5 / 29.80

简介:《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收录了左权、 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 100 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 人民长达 14 年的抗战心灵史。 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 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 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 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取 得胜利。 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 以令人动容。

节选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 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当翻开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合作编撰的 《抗战家书》的书稿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从那 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 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 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 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 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 从该书选编的家书来看,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 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涵盖 14 年中国抗战的全过程。内容 上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 的叮咛;既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 深情……特别是那些毅然走上战场的抗战勇士,他们以朴实的 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国爱家的赤子之 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壮 志豪情。 “我政府早具决心,抗战到底,不问境遇如何,决不作城 下之盟。在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只好本政府之策略,继 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 “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 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 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 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 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 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 甚!罪甚!” 目录 上篇 兄弟携手赴国难 吉鸿昌:光明正大 从容赴死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 存在 谢晋元:为国而死 重于泰山 刻在灯柜上的抗战“遗书” 留得重逢相对流 叔侄同荣效国命抗战是我们 伟大的母亲 刘中新:你在哪里? 愿献头颅保中华 望妻进步共抗战 …… 13


 季风本周推荐

《牢记 : 一个家族的抗战史》 沈宁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5-4 / 32.00

简介:《牢记:一个家族的抗战史》作者沈宁,系蒋介石 “文胆”陶希圣外孙,“七君子”首领沈钧儒堂侄,著名翻译 家沈苏儒之子。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日子,他拿起 笔,记录下沈氏家族在抗战时期一个又一个令人心跳,令人流 泪的抗日故事。 在《牢记:一个家族的抗战史》回忆录中,作者记述了嘉 兴沈氏一族在抗战时期与日寇殊死抗争的历史;深情回忆了祖 父陶希圣,堂伯沈钧儒、父亲沈苏儒等人在抗战洪流中无数不 为人所知的抗日事迹;忠实还原并再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所 表现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以此作为对抗战英烈的最崇高 的致敬与献礼。 我们世代的生命之所以依然繁茂,我们神州的国土之所以 继续存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仍旧昌隆,就是因为那些前 辈英雄们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我们欠着他们成千上万的性 命,欠着他们无限的再生恩情。我们时刻不能淡忘,我们必须 永远牢记。

沈宁,家谱名沈詝,浙江嘉兴沈氏言字辈人。美籍华裔, 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外孙,“七君子”首领沈钧儒堂侄,著 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南京出生,上海长大,北京读书,陕北 插队。业余写作,现任世界华文作协美国科罗拉多州分会会长。 节选 外祖父:冒死逃离日汪集团 一九三九年秋天,汪精卫带领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等 几人,自重庆出走,经过河内,到达上海,试图与日方举行和 平谈判,尽快结束中日战争。我的外祖父跟随汪精卫离开重庆, 但是滞留香港多时,犹豫不决,可最后终于经不住汪精卫多次 要求,也到了上海,参加中日谈判。 外祖父自港抵沪之后,最初住在虹口,两三日后与汪精卫、 周佛海、梅思平等一起,从虹口搬到沪西愚园路。当时上海沪 西,是公共租界区域,日军占领之后,派宪兵戒备,公共租界 的巡捕不能来这里执行警务,成了日本的地盘。愚园路一一三 六弄楼房不多,但都很讲究,其中之一为前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王伯群的私邸。巷内左侧是汪公馆,右侧是陈公博公馆。弄底 三栋楼房,分住周佛海、梅思平,和外祖父。弄堂口是日本宪 兵队办公室,一方面保护汪方谈判要员,一方面也软禁这几人。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晚,人们还在热烈庆贺耶稣圣

诞之中。汪精卫召集汪方全体 人员,听取谈判报告,审查全 部文件,然后宣布谈判结束, 全部接受日方条件,定在十二 月三十日签字。外祖父立刻明 白了,如果他不签字,只有死 在上海。但如果他在日汪密约 上签字,就做了卖国的汉奸, 比死更可怕。 目录 001 前言 001 嘉兴沈家的日本渊源 009 十一公公:甲午进士难忘 甲午 021 外祖父:“九一八”事变 时的北大教授 030 外祖舅父舅母: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內幕 ……

14


 季风本周推荐

第二部分

《西医的故事》 《支付战争 : 互联网金融创世纪》 《从 0 到无穷,数学如何改变了世界》 《暴君垮台之后 : 赫德逊自传》 《遭遇这些事的人是我 : 茨威格自传》 《追寻内心的旅程 : 罗曼・罗兰自传》 《廖平评传》 《我羡慕动物的狂喜》

15


 季风本周推荐

《西医的故事》 [法] 阿克塞尔·凯恩 等 / 商务印书馆 / 2015-4 / 68.00

简介:《西医的故事》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西方医学史读 本。45 幅人物浮雕点缀着著名的巴黎五大医学院的墙壁,他 们是 45 位西方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标志着西方医学 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这 就是《西医的故事》研究介绍的出发点。《西医的故事》通 过对 4 大主题(人类的身体,无形的生命世界,微观世界, 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向我们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 方医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医学大师们的艰苦摸索和西方医学 领域一点一滴的进步。当代法国医学界三位泰斗共同参与了 这一雄伟的研究计划:他们是 Patrick Berche, Jean-Claude Ameisen 和 Axel Kahn。他们查考了所有可以 找到的医学文献,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联合医学图书馆到 私人图书收藏家,加上法国著名史学家 Yvan Brohard 的参 与,引领读者共同探究和思索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

Patrick Berche,法国著名细菌学专家,巴黎五大医学院 院长,曾任巴黎著名 Necker 儿科医学院院长,同时也是巴黎 Necker 儿科医院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科主任。 Jean Claude Ameisen,法国著名免疫学专家,巴黎七大 免疫学教授,Bichat 大学医疗中心教授,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 研究院研究项目主任,”程序性细胞死亡“ 研究专家,著有 《当艺术邂逅科学》一书。

节选 根据某些市政的规定,患病的人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且要 在家门外悬挂特别的标志。从 1377 年开始,人们便在克洛地 亚小小的拉古萨共和国(杜布罗夫尼克)建立隔离检疫系统。 这座城市的一名医生,帕多瓦的雅各布(Jacob de Padoue) 1423 年在靠近威尼斯的一座小岛上设立了第一座“检疫站”, 马赛港和比萨港,以及整个欧洲很快便都采取了这种模式。港 口当局颁布法律,规定来自鼠疫流行地的船只或者通过陆路来 的人员,必须在远离港口的一个地方隔离三十天(后改成四十 天)。就这样,虽然人们并不确切地知道传染的概念,但对有 可能染病的人采取的临时排斥措施、卫生屏障、检疫规定慢慢 普及开来。其后,在发生瘟疫的时候,不仅病人会被隔离,就 连被怀疑携带疾病,或者与病人有过接触的人也须隔离。 吉洛拉奠·弗腊卡斯多尔与“可溶的活菌” 文艺复兴时期,新知识和现代化思想使人们依稀明白传染

动因的真正性质。经过多少个 世纪的反复摸索和努力表达, 古代传统受到非议,人们又回 归观察和实验。16 世纪初,梅 毒侵入欧洲,致使欧洲人口大 大减少。意大利诗人吉洛拉莫。 弗腊卡斯多尔(Girolamo Fracastor)描写了这种疾病。 弗腊卡斯多尔曾是教皇保罗三 世的医生,在维罗纳当过教授。 在一首题为“西菲力士,高卢 病”的诗中,在细菌还不为人 所知的时代,他第一个提出“传 染”这一概念。 目录 本书的缘起 序:医学,从神话到科学 发现人的身体 古代 中世纪 文艺复兴 发现看不见的生命世界 …… 16


 季风本周推荐

《支付战争 : 互联网金融创世纪》 埃里克•杰克逊 / 中信出版社 / 2015-5 / 49.00

简介: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创业计划,在线支付鼻祖 PayPal 试图创造一个“统治世界”的金融操作系统,并在全球 成功推广一款颠覆式的互联网产品。 《支付战争》的作者是“PayPal 黑帮”成员之一,他真实 还原了这个伟大产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后来的发展壮大之 路上,如何应对融资紧张、突破增长瓶颈,在竞争者凶猛围剿 与平台商霸王条款的夹击下,逆境求生,改变业务模式,最终 完成 IPO,并成功出售给竞争对手 eBay 的全过程。 PayPal 充满韧性的年轻创业家们,在后来的商业之路上开 创了硅谷投资界的新格局,打造了多家新创公司,其中有 7 家 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如领英(LinkedIn)、特斯拉(Tesla)、 YouTube 等。《支付战争》带领我们回到“PayPal 黑帮”最初 的战场:山寨产品不断涌现,赤字危机节节逼近,公司几经易 主,重组后文化冲突尖锐,网络诈骗汹涌来袭,客服危机迫在 眉睫,媒体质疑层出不穷,罢免埃隆·马斯克掀起血雨腥风…… 当全世界与它为敌,看 PayPal 如何接受残酷洗礼,浴火重生。

埃里克·杰克逊 (Eric M. Jackson),PayPal 成立初期的 高管之一,曾担任 PayPal 产品营销总监。CapLinked 公司的联 合创始人兼 CEO。CapLinked 是一家专为投资人、创业者等提 供简单高效投资协作平台的创业公司。

节选 我的令人不安的入职经验,以及第一天上班的无序状态, 说明康菲尼迪完全不是一家组织化的公司。作为一家年轻的公 司,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人力资源和 IT 部门,无法给新员 工提供规划好的入职教育,这是情有可原的。尽管如此,这种 明显的混乱状态还是有点让人不安。虽然我不愿有这种想法, 但在第一天的中午,我发现自己还是禁不住地想,我对彼得的 盲目信任,以及自己急功近利想快点挣钱的想法,是不是导致 我犯下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我扫视四周,觉得这是一个说得通的结论。办公室内部的 布置一点儿都不像安达信。在安达信,咨询顾问们的小隔间都 面对着经理的玻璃墙办公室。而且,这里甚至与典型的 “dot-com”工作环境(像电视广告显示的那样,有着拱形天 花板和后现代家具的办公场所)相去甚远。这里更像一间宿舍, 有好多种棋盘游戏可玩,棋子散落在地板上。工程师们会把吃 过的达美乐比萨饼的盒子堆在他们的办公桌上。员工们都穿着

短裤和 T 恤上班,由于走廊里 偶尔会爆发水枪战,这种装束 倒是很得体。在马克斯·列夫琴 的办公室入口旁有一个坐垫已 经下陷的破烂沙发,他与其他 两个程序员共用那间办公室。 在这种环境里,除了产生混乱, 还能产生什么呢? 目录 序一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序二 打过硬仗的人更易有作 为 引言 第一章 招募新人:组建 “PayPal 黑帮” 第二章 突破:开拓拍卖市场 第三章 超级合并:埃隆·马斯 克登场 第四章 成长的烦恼:内忧外患 …… 17


 季风本周推荐

《从 0 到无穷,数学如何改变了世界》 克里斯•韦林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32.00

简介:《从 0 到无穷,数学如何改变了世界》讲述了史前 时期到我们所在的电子时代的数学历史。不同于枯燥的数字、 符号和公式,这是一本关于人与文化,信念与目标,希望和梦 想的关系的探索历程,从毕达哥拉斯定理到大型强子对撞机, 26 个世纪以来的数学领域涌现了许许多多关键人物、 著名理论 和优美逻辑,本书向你展示这些历史上的数学大发现与大发展 如何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法。本书涉及了以下有趣的数学问 题,当然这只是其中的几个问题:古人怎样数绵羊:早期的牧 羊人,用一块卵石代表一只绵羊,每数一只绵羊,拿走一块卵 石,最后袋子里剩下的几块卵石,就代表有几只绵羊走失了。 克里斯·韦林(ChrisWaring),英国中学数学老师,曾出 版《我应该知道的数学知识》(IUusedtoKnowThat:Maths)。 他的作品生动简洁,由浅入深,深受读者喜爱。本书是他的又 一部广受欢迎的作品,揭示了数学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节选 有内存的机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图灵是剑桥的一名数学研究员。 他从事于判定问题的研究。判定问题是大卫?希尔伯特(见书 217 页)所提出的一个挑战,说的是能否把一个数学问题转变 成一个算法,该算法可以产生一个“为真”或者“为假”的答 案,而答案是无需证明的。通过引入理想化计算机图灵机的概 念,图灵表明那是不可能的。 图灵机是一台拥有无限内存可以填塞无限多数据的计算 机。机器可以根据一个简单的数学规则对数据进行修改。图灵 指出,对于判定问题,究竟图灵机可以求出一个答案还是只会 永恒地运作下去,都是不可知的。 还处在理论层面的图灵机对建立计算机科学意义重大。图 灵在计算方面的研究让他得以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 造,在那里他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图灵利用布尔逻辑(见书 167 页)制造了其中一部最早期的电子计算机,这是面向现代 计算机的重要进展。 破解密码 图灵是密码学校中的一员。密码学校成立于二战期间,位 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布莱切利公园,图灵在那里着手于恩尼 格玛密码机的破译工作。图灵设计出一台称为邦贝的机电机, 用这台机器枚举恩尼格玛密码设定的速度比密码专家用人工 的方法去做要快很多。邦贝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恩尼格玛不

会把一个字母加密成它本身— —如果你把字母“q”输进恩尼 格玛,机器不会输出“q”。邦 贝会穷举所有的设定,当输出 的字母与输入的字母相同时, 这种设定就要被排除,进而模 拟下一种设定。第二个窍门就 是作试探:凭经验猜测,比如, 猜想被截信息的第一个单词可 能是什么。 目录 前言 史前的数学 早期文明的数学 古希腊的数学 罗马的数学 东方的数学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 文艺复兴之后 数字时代 现代数学 …… 18


 季风本周推荐

《暴君垮台之后 : 赫德逊自传》 赫德逊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5-5 / 36.00

简介:《暴君垮台之后:赫德逊自传》是威廉·亨利·赫德 逊的自传,在自传文学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被《朗曼英国 文学指南》称为现代自传文学中“罕有伦比”的作品。书中, 作者回忆了他在阿根廷的时光,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地的自然 环境,重构了阿根廷当时的历史文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威廉·亨利·赫德逊 W. H. Hudson(1841—1922),英国作 家和博物学家。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在潘帕斯 草原一直居住到 1874 年,随后移居伦敦。童年时期,他观鸟玩 蛇,徜徉于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青年时期,他跃马奔驰于巴 西、乌拉圭及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旷野,采集鸟类标本,撰写有 关鸟类习性的文章,赢得了当时英美著名鸟类及博物学家的敬 佩,南美有两种鸟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节选

目录

我记得许许多多这种不速之客,我要特别讲述其中一位— —那位客人和我们与他共度的那个傍晚。因为这事儿一直栩栩 如生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这事儿也是母亲最珍视的一段 回忆。 那时我九岁或十岁,我们的客人是个西班牙青年绅士,容 貌英俊非凡,表情和风度都极讨人喜欢。他从布宜诺斯艾利斯 来,到本省南方约六、七十里格的一个地方去,他请求留他在 我家借宿一夜,然后解释说他只有一匹马,因为他喜欢这样旅 行,而不愿像土著人那样在前面赶着一群吗,从早到晚以疯狂 的速度奔驰不停,每跑三、四里格就更换一匹马。由于只有一 匹马,他在路上便不得不从容不迫地前进,一路上还要多次休 息,他喜欢每天去拜访好些人家,目的只是为了和人们说说话。 晚餐时,他的谈话和那一口纯粹的标准西班牙语着实令我 们陶醉着迷,因为他说起话来简直就像音乐一样。吃完晚餐, 我们就在餐厅生起炉火,大家围成一圈坐着,让他坐在中间。 由于他说他曾登台表演过吉他,所以我们都像坐在既能看见又 能听见的地方。他漫不经心地调了调琴弦,常停下来继续跟我 父母交谈,后来终于发现我们怀着多么迫切的心情要听他演奏, 这才开始弹起来。他弹的曲调和演奏风格对我们都很新奇,因 为他没有那种急速的调子加上异想天开的发展和装饰音,那是 本地吉他手们经常爱来的一套。这是非常优美而又严肃的音乐。

第一章 古早记忆 前言——我出生的屋子—— 奇特的翁树——无名之树— —平原——被杀奴隶的鬼魂 ——我们的玩伴,那条年迈的 牧羊犬——第一堂骑马课— —牛群:一场夜景——我的母 亲——司考特船长——隐士 和他艰辛的赎罪修行 第二章 我的新家 我们离开了老宅——冬日旅 行——乡野风光——我们的 新家——仓库里的犯人—— 种植园——鼠之天堂——一 场夜景——屋里的人们—— 马背上的乞讨者——崔格先 生,我们的校长——他的双重 人格——冒充老太太——阅 读狄更斯——崔格先生的人 格堕落——又一个大平原上 无家可归的流浪人 ……

19


 季风本周推荐

《遭遇这些事的人是我 : 茨威格自传》 茨威格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5-5 / 38.00

简介:《遭遇这些事的人是我:茨威格自传》写成于 1939 年至 1941 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 威格离世以后,1942 年,该书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在这 部作品里,茨威格叙述了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并 通过文字刻画了时代的氛围和大众的心态。作者以饱满真挚的 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 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 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 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 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人、 犹太人、小说家、传记作家、和平主义者、世界主义者。他在 青年时期就显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以诗歌成名。青年时代在 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 曼·曼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 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4 年遭 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 年在身处异乡的孤寂与 理想幻灭的痛苦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由于受到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茨威格的小说都是以探讨 人的內心世界为主题,观照人的情感世界的幽邃纠结,情欲之 海的波涛起伏,道德彷徨下的迷失,等等。他是温和的叙事者, 深深懂得弱者的灵魂中潜藏的力量,只叹息而不审判;他是敏 锐的心灵捕手,任何疯狂的行为与激情都在他这里得到公正合 理的对待。他一生为巨人作传无数,最后只为自己留下一个弥 漫着沉重乡愁的昨日世界。 节选 我从未如此重视过自己,以致非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 听不可。在我鼓起勇气写一部以自己为主角或中心点的书之前, 世界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这些事件、灾难和艰难困苦比任何 一个时代能够承受的苦难要多之又多。我之所以将自己置于这 么显著的位置,无非是想以解说员的身份做出阐释。时间提供 了图片,我只是伴着它们讲解而已。实际上我讲述的故事是我 们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的遭遇,与我个人的命运并无太多关联。 我们那代人承载的命运重负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无法相提并论 的。我们之中的每个人,即便是那些最弱小、最微不足道的人, 都无一例外地被欧洲大陆上持续不断的火山喷发彻底地震撼 了。但是我清楚在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具备我这样的优越条

件: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 人、作家、人文主义者、和平 主义者,我总是身处最猛烈的 震区。在那儿发生的三次地震 摧毁了我的家园和我的生活, 将我与我的过去完全分割断 绝了。我被狂暴的力量抛到一 片真空中,落入我再清楚不过 的“不知何去何从”的境地。 但是我并无遗憾,因为正是无 家可归的人才能获得全新意 义上的自由,正是失去一切联 系的人才会无所顾忌。由此, 我希望自己至少具备能够真 实描绘某个时代的首要条件: 诚实且不持偏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太平盛世 第二章 上个世纪的学校 第三章 青春萌动 第四章 大学生活 第五章 巴黎——青春永驻的 城市……

20


 季风本周推荐

《追寻内心的旅程 : 罗曼·罗兰自传》 罗曼·罗兰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5-5 / 32.00

简介:《追寻内心的旅程:罗曼·罗兰自传》是罗曼·罗 兰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回顾,逝者的灵魂、流逝的岁月以及 午夜梦回时亲人的魂魄激发了作者的写作灵感。成长过程中 的内心世界,作用于内心世界的周围环境,家庭、伙伴、人 民和整个时代,一一在作者笔下再现,表现了作者理解生命 的努力。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思想家, 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 不屈的斗争,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米 开朗琪罗传》《弥莱传》 《托尔斯泰传》 《甘地传》等作品。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等。1915 年,为了表彰“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 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瑞典文学院授予罗 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 节选 对漫长生命旅程的反思犹如一次伟大的探险。它有时是一 个家族乃至一个种族的最奇特经历,有时是古老岁月的谜题答 案,有时是生命逐步发展的揭示,其失败与成功,美德与恶行 一并展露无遗。 我想展示我的生命奥秘,向大家也向我自己揭示其意义。 现今,我没有那么多的冲动欲望,希望也已全部幻灭。所以, 我能清晰而又轻松地回顾整个生命旅程。我所意识到的并不是 所获成果的价值,这本身实在微不足道,而是我那神秘天性所 做出的卓绝努力。历经无数的路途,或狭隘,或艰难,或负重, 或蜿蜒,我那神秘生涯犹如一根常青藤,在藤卷的牵引下,盲 目而又顽固地向上探索攀升。 此《旅程邀游》写就于那些开心但是尤其孤独的岁月,在 那些一成不变的日子里,我梦见自己在日内瓦湖畔维纳耶夫的 房间里养病,房间正对着一颗挺拔的核桃树,它是我倾诉的对 象。激发我写作灵感的有逝者的灵魂、流逝的岁月以及午夜梦 回时亲人的魂魄。我写着写着,不知这灵感要将我引向何处, 也不知它何时停歇下来。事实上,写到一半时,它就中断了。 生命回顾给那些惊醒的梦中人以情感激荡。他没有高调宣扬自 述的梦而是中途戛然止步,然后将叙述任务转交给那些理智之 士或是历史学家。 这和我的《回忆录》的写作完全不同,二十岁以来我就零

星地记着日记,《回忆录》正 是在此基础上编撰的,《内心 旅程》的写作则是另外一回 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内心 旅程》是《回忆录》的序言, 犹如交响曲的前奏。梦想的灵 魂之乐,就像那吸收了千百年 林莽之气的世纪灵魂(Ka) , 它自我放逐开来,独自陈述着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挥作用 的力量,这些力量在生命过程 中要么作用于我所试着去了 解和描述的内心世界,要么作 用于内心世界的周围环境,也 就是我的家庭、伙伴、人民和 整个时代。 目录 旅程邀游 第一章 困境 第二章 三种启示 第三章 族谱…… 21


 季风本周推荐

《廖平评传》 黄开国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2015-3 / 30.00

简介: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 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 与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 《国学大师丛书: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 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 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 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 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 的基本结论。 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吉籍 所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儒藏”学术委员,四川省中国哲学史 学会副会长。出版有《廖平评传》、《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 《经学管窥》等 18 部著作;从事中国哲学文化研究,主要研 究方向是秦汉哲学、两汉经学及近代经学。 节选 廖平的家世明代初年(洪武二年),居住在湖北省麻城县 孝感乡七里村李子坝的廖万仕一家,从湖北迁徙四川,卜居于 井研县境东的观音堂坝。后来,又移至廖家嘴,继改居青阳乡 的盐井湾。清咸丰二年(1852 年)二月初九,一代经学大师廖 平就诞生在这里。 从明代初年到廖平这一辈,廖氏家族在井研已延续了十九 代。近五百年间,廖氏家族都以农为业,吃苦耐劳,虽无官宦 文人产生,却人丁兴旺,以至在青阳乡有“廖半乡”之号,为 井研县世族之一。 井研是四川省南部的一个偏僻小县。盐井湾是位于县东北 方三十里的一个山乡,旧名苦茨溪。据光绪年问所修县志记载, 光绪时这个乡场上总计才七十余户人家,只有短短一条小街。 一出街口,就是茅草丛生的荒地。乡场四周环山,山上草木稀 疏,加上严重缺水,给人_派荒凉之感。这是一个闭塞、贫穷、 落后的地方。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僻陋的角落,能诞生一位 在中国近代学术上有极大影响的经学大师。 廖平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第四。父亲名叫廖复槐,早年 家境特别贫困,曾一度为人放牛、做短工。 但廖复槐很能吃苦,人又通达,是当地最有经济头脑的人。 因而,在廖平出生前几年,他开设了一个磨房和糖果店,不久 又增设了一个茶店,从单纯的务农,变为以小工商为主,从很

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的经济 状况。廖氏家庭的这一转变, 对产生出廖平这样一位经学 大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 这一转变,廖平就会像绝大多 数农家子弟一样,被终身束缚 在土地上,永无成材之日。有 了这一转变,才为廖平读书学 习提供了起码的经济保证,也 才使家庭对廖平的读书学习 能有一个通达的观念。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英文提要 第 1 章 廖平的青少年时代 1.1 廖平早年的家乡生活 1.2 廖平早期的两次思想转 变 1.3 廖平早年思想变化对经 学六变的意义…… 22


 季风本周推荐

《我羡慕动物的狂喜》 兰波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15-4 / 36.00

简介:《我羡慕动物的狂喜》是法兰西“通灵诗人”兰波 的作品集,其中包括兰波一生最重要的诗歌、散文诗和部分书 信、日记。天才诗人兰波,有“御风者”之称,他一生的诗歌 创作,全部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此后便放弃了文学,投身于苦 涩的流浪漂泊,死亡降临时,他年仅 37 岁。然而,凭着通灵慧 眼,他“看见了幻觉本身”,发明了“新的花、新的星、新的 肉和新的语言”,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者;凭着通灵 之心,他洞穿了世纪的苍茫与黑暗。 阿蒂尔·兰波,19 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创作时期仅在 14-19 岁,之后便停笔不作。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超现实主义诗 歌的鼻祖。他是无法归类的天才诗人,他是第一个喊出“生活在 别处”的那个人,他是横空出世的流星,瞬息寂灭,永恒照亮夜 空! 节选

丛书

闪光 人类的劳动,这爆炸时时将我的深渊点亮! “没有什么是虚空的。向着科学,前进!”现代《传道书》 这样号召,每个人也都这么呐喊,但仍有恶人和懒汉的死尸倒 在人们的心上……啊,快,快,快点!那里,越过黑夜……未 来的奖赏,永恒的报偿……难道我们要弃之不顾? 我能做些什么?我懂劳作,这太简单了,但是天气太热。 而祈祷疾驰,光在怒吼,科学太慢。我清楚地知道,你们并不 需要我。我有我的责任,我将像其他人总在做的那样,自豪地 把责任弃置一旁。 我的生命已经耗尽。好了,让我们装傻,什么也不做。哦, 可怜啊!我们还要生存下去,那就拿自己取乐消遣:幻想荒谬 的爱情和奇异的宇宙,对世界的种种现象怨天尤人、争论不休。 江湖术士、乞丐、艺术家、土匪、教士!……我躺在医院的病 床上,焚香的香气强烈地袭来……神前看管香火的人,忏悔的 告白者,殉道士…… 在那里,我重新认识了我童年所受的肮脏教育。然后 呢?……变成二十岁,我将度过我的二十岁,既然别人也是这 样。 不!不!现在我要起来,反抗死亡!劳动对于我的自负来 说太过轻松,把我出卖给世界只会是极为轻巧的惩罚。在最后 的时刻,我将反击,向右,向左…… 噢,可怜的亲爱的灵魂,这样我们就不会把永恒丧失!

世界大师散文坊 这套丛书还有安东·契诃夫 《善良在左,邪恶在右》,普希 金《皇村回忆》。

23


 季风本周排行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上海译文

[日]村上春树

35

2

灵感·禅意

华夏

刘梦星

35

3

米其林大厨:舌尖上的法兰西

中央编译

彭怡平

68

4

床畔

长江文艺

严歌苓

35

5

礼拜二午睡时刻

南海

加西亚·马尔克斯

29.5

6

(增订本)杂忆与杂写

北京三联

杨绛

33

7

金刚经.佛学经典 经文抄写系列

上海人美

陈宝麟 书写

18

8

料理小说俱乐部

重庆大学

殳俏

32

9

音乐六讲

人民大学

李欧梵

38

10

甜牙

上海译文

[英]伊恩·麦克尤恩

46

24


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阿伦·瓦兹

29.8

2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东方

马立诚

39

3

像 TED 一样演讲

中信

[美]卡迈恩·加洛

39

4

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 北京三联

[加]理查德·贝得沃/丹尼斯·金

格拉斯

32

5

日本,解释的一个尝试~草月译谭

吉林出版

[日]小泉八云

35

6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修订版)

中央编译

[法]古斯塔夫·勒庞

35

7

(译注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北京三联

[德]尼采

46

8

民主:中国如何选择

浙江人民

郑永年

42

9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上海世图

薛凤旋

39.8

10

一个普通法的故事:英格兰政体的奥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泮伟江

28

25


 季风活动预告

季风活动预告 5 月 30 日:我们一起读《大象巴巴》新书签售&文化讲座 6 月 6 日:古典占星学与西方文化 6 月 13 日:《好运书屋》剧本朗读会

我们一起读《大象巴巴》新书签售&文化讲座

这是一本属于全家人的图画书 1930年的一个夜晚, 母亲西西·德·布吕诺夫给生病的儿子 即兴讲述了一只小象的冒险经历, 儿子们又把故事讲给了父亲让·德·布吕诺夫。全家人都非常喜欢这只小象。 让·德·布吕诺夫丰富了情节,并配了插图, 创作出了法国国宝童书 26


 季风活动预告 “大象巴巴”系列。

【活动主题】:我们一起读《大象巴巴》 【活动时间】:2015年5月30日 14:00 【活动地点】:上海图书馆一楼上图书店

【活动嘉宾】:周克希、刘明辉

【活动流程】: 一、

嘉宾介绍(周、刘);

二、

嘉宾谈对童书的看法(周、刘);

三、

朗诵《大象巴巴》段落(中:刘、法:周)【根据实际情况可更换《小王子》段落】;

四、

互动环节:读者提问;

五、

嘉宾签售。

27


 季风活动预告

古典占星学与西方文化

【活动主题】古典占星学与西方文化

随着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西方古代的占星学再次复苏,进入了公众视野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人 们的意识形态。这股热潮背后是一段数千年的发展史:不同文明和世代的交替间,占星学经历着 各种兴衰变迁,诸如政治、宗教、哲学等西方文明的最基本方面都与之相关。要真正理解如今的 占星学是什么,就需要懂得它的历史,以及影响它一路走来的各种偶然与必然的要素。本次讲座 将以最简明扼要的方式来叙述这段故事。

【主讲嘉宾】钱立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科学哲学及科 学史,近年来发表论文十余篇及译著一部,博士论文《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的构造性科学体系— —论胡塞尔的<观念>》荣获中国现象学会颁发的2013年熊伟青年学术奖,并被评为2015年上海市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活动时间】06月06日 周六 18:30-20:30 【活动地点】淮海中路1555号(近高安路),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站厅内

【主办方】季风书园

28


 季风活动预告

《好运书屋》剧本朗读会

【活动主题】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心灵栖息地,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不竭源泉,如今,书店也是许多读者精神生活 的后花园。这些文人、读者情之所钟的书店往往蕴含着经营者独特的文化苦心和梦想,但却在网 络时代的冲击下经历着沉浮。 希望《好运书屋》这个剧本,能够让大家唤起曾经与书之间的关联,找到内心一处让书栖息之处, 并进一步引发思考,如何为实体书店或纸质书找寻到新的价值,守住最后的心灵家园。

【活动介绍】 由上海大学生创新计划支持,上海戏剧学院出品,大高剧本工作室制作。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研 究生吴彦青毕业作品《好运书屋》剧本朗读会,希望与读者听众共同探讨文学文本与表现形式之 间的关系。

【大致流程】 6月13日 1.剧本朗读 2点10分—3点40分 2.主创介绍 3点40分—4点

29


 季风活动预告 3.剧本交流 4点—5点 【编剧介绍】 吴彦青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在读。 现工作于浙江省文化馆,著有作品集《时间的小步舞曲》。

【导演介绍】 金世昌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 曾执导《女神》《兔子》《愚比王》《暴风雨》《审查者》等多部话剧作品。

【剧本介绍】 好运街71号半二楼有一家好运书店,那一天,好运书店来了几个人,落魄的小说家偷偷摸摸把自 己写的书放在了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中间,怀孕的女孩正在把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偷偷塞 进自己的书包,女店主穿着粉色的毛衣想要制止,小说家匆匆忙忙跑出去撞倒了目睹这一切的审 查者,楼下家具店的老板日夜觊觎着吞并书店……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人们,却因为书店,命运 被串联了起来。 《好运书店》像是一幅有趣的拼贴画,将时间与空间揉碎,以崭新的方式有趣地重新组合拼贴, 产生了新的时空维度,每一个人的命运随着书店的命运起起伏伏。剧中10个角色共由5个演员表 演,边叙边演,演员的表演超脱了性格、身份、性别、年龄,他们的故事或许就是你与书店的故 事,他们的故事可以是任何人的故事,好运书店或许倒闭了,但你我的故事每天依旧在上演。 【活动时间】06月13日 周六 14:00-16:00 【活动地点】淮海中路1555号(近高安路),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站厅内

【主办方】季风书园

30


 声音

声音 最纯正的共产主义者波尔布特 清华外籍教授:我在中国教授西方价值观从未受到过政治干预

最纯正的共产主义者波尔布特 徐焰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5-05-23)

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自 1998 年波尔布特死后已彻底消亡,不过近年来还一直被国外舆论界 提及。对这个已成过眼烟云的组织乃至波尔布特个人,一些西方人仍想追究什么法律责任,自然 是别有用心。中国当年曾支持过民柬,主要是出于维护其民族独立,至于波尔布特欣赏并仿效极 “左”的一套,那只是他自己的责任而不能归咎他国。不过对于国内的过来人,重提这一往事也 难免会引发种种感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回顾一下波尔布特等人的作为,尽管是别国的 内部事务,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照见自己过去的某些影子,并能使今人更深刻地认识我国当年拨 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何等重大! 历史没有垃圾箱 人们对讨厌的物品可以抛进培圾箱,对过去的历史不论是辉煌还是灾难却都不能弃之如敝 31


 声音 履,这是因为其正负面影响仍会制约着现在的社会生活。回避而不总结历史灾难,往往会重新引 发类似的灾祸。 在“左”的思想泛滥的七十年代,波尔布特的名字在中国人中间并不陌生,一度还成为宣传 媒介中的明星。据当年负责在万寿路新十八所招待中联部外宾的老人回忆,波尔布特从丛林根据 地秘密到北京来时,见到服务员都握手拥抱,在住所还同种树养花的工人一同干活,与其他外宾 完全不同。这种体现“劳动人民本色”的表象,给许多领导人留下极好的印象。中国革命依靠劳 苦大众进行斗争的经历,使人们容易对国外的贫苦人也有一种天然的同情。 认为越贫苦的人就会越革命,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革命的准确含义,是以代表新生产 力的制度来代替旧的生产力。饥寒交迫者对旧有制度的确容易产生不满,易于参加革命,然而他 们却不一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代表。可惜的是,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 国内对这一点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临终前的波尔布特 从各种材料看,波尔布特出身一个农村的家庭,在当地家境却算中上等。据说他有一个在王 宫里服务的亲戚,因此能与普遍失学的穷家孩子不同,读完寺庙小学又到金边上中学,接着考上 电工技校,1949 年又以官费留学法国。在那里他接触到马列主义,并于 1951 年加入法共,1953 年回国后进入革命组织,几年后就担任了最高领导。应该说,在法国波尔布特曾接触过现代文明, 并与本国的落后面貌对比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他后来极为激进的变革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由此引 发。不过从波尔布特回国后几十年的种种作为来看,更多地还是受到生长环境中落后性的影响, 并带着寺院神学教育的某些神秘、虚幻特色的烙印。 应该说,波尔布特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想考究清楚恐怕要专家们写一本大部头著作。 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概括而言,便是此等人虽然学到某些革命词句,却绝非先进生产力、先进思想 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若是把仅有美好称号却建筑在落后社会基础上的畸形思想付诸拿权后的施 政,其结果往往就不能冠以“左派幼稚病”,称为政治妄想狂才恰如其份。 32


 声音 神秘政党的惊世之举 国际上注意到波尔布特领导的组织,是在七十年代的印度支那抗美战争期间。不过令人困惑 的是,这一组织的名称长期不公开,西方只好自己加了一个俗称——“红色高棉”。 按照现代政党的基本法则,公开自己的旗帜和纲领是存在发展的前提要求。即使是当年中国 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时,组织虽然秘密,却仍利用一切机会以出传单、街头宣传等方式阐明自己 党的名称和斗争目标。否则,群众不了解自己,又怎能让他们拥护自己?波尔布特在这方面却是 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奇迹,不但进行夺权斗争时隐藏自己的旗帜,执政两年多也不宣布党名。直 至 1976 年末祝贺越共四大时公开发出一封电报,落款也用的是“柬埔寨革命组织”。至于其国 内的广大百姓,长期只知道自己被一个神秘“组织”管理。

柬埔寨的难民 若是波尔布特始终不公开党名,倒也免得在世界范围败坏了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的名声。然 而他本人于 1977 年 9 月访问北京时,又突然向外界公开了自己已成立十七年的党名为柬埔寨共 产党(过去曾称高棉劳动党),并自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这个党虽有工人阶级先锋队之名,内部的组织和活动形式却难以看到近代民主色彩,而充满 了古老的秘密会党特点。波尔布特虽有书记的职务,在党内却呼为“一号兄弟”,他的副手农谢 称为“二兄弟”,颇有帮会老大的气味。党内也没有代表大会选举和研究通过党纲党章之类活动, 各级干部都由指派产生。虽说最高领导层有几人是留学法国的知识分子,基层干部的却大多是不 识字的贫苦农民(当时柬国内民众百分之九十是文盲),党内也不组织政治理论著作的学习,而 只听“书记大叔”从神密渠道发布的指令。 在地下工作时这样做,或许还有情可原。夺取全国政权后,波尔布特等人仍病态似地疑神疑 鬼,强调“秘密工作是一切的关键”。这种以“不让敌人弄清我们的真实情况”为借口,所实行 的举世无双的神秘措施,同样也塞住了人民的耳目。没有了公开化,实际上也就没有了民主化。 待到公开党名后,马上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实行个崇拜。波尔布特突然在世界舆论和柬国内百 姓面前出现,其巨幅画像便迅速悬挂在全国所有公共场合,并被称为“书记大叔”、“党心”, 或直接被呼为“组织”(真乃“朕即国家”的翻版“我即党”!)。 33


 声音 波尔布特于六十年代中期进入农村时,身边不过十几人、四支枪,能很快在全国掌权主要靠 是民族战争中一跃居于领导地位。1970 年美国策动朗诺集团以政变推翻了王国政府,西哈努克 流亡北京并号召人民起来抗战,为波尔布特领导的党提供了大发展机会。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 下,柬共与西哈努克等人联合,又得到中国、越南支援,武装人员曾发展到 20 万,党员也发展 到 4 万,于 1975 年 4 月 17 日终于攻占金边掌握了政权。 从农村根据地起家占领城市后,这个神秘组织立即采取了一项“打扫干净”的惊人之举。当 时金边有 200 万居民,占当时柬埔寨人口的四分之一,大部分是战时涌入首都的难民。红色高棉 以美国飞机将要轰炸为名,将全部居民驱赶出城,只许随身带着细软。结果金边变成一座死城, 三年后去看,多数房子还是人去楼不空,收音机之类还留在屋内积满灰尘。 居民们徒步出城后,大都被分配到边远的农村,沿途风餐露宿,患病者甚多又无医无药,路 边遗尸枕藉。到达指定地点后,又解散家庭,按照成分、年龄、性别编组劳动,成分不好者被强 迫自己动手建房以实行改造,成分好者还可得到一些驻军和当地农民的帮助。那些“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且不懂农村生活的城里人,包括大批过去经营商业的华侨,简直如同一下被抛到地狱。 红色高棉当时也驱赶了金边的全部外国记者,对 86 个承认民柬政权的外国中只许 12 国派来 外交官,而且平时不得走出大使馆(对中国、朝鲜两国使馆还算有特例),不得用电讯联络。如 此封锁信息,使柬埔寨一时被西方新闻界称为“国际政治空间中的黑洞”。不过这种驱赶所有城 市居民的做法还是传扬出去,很快引起世界上的震惊。 周恩来的善意劝告 波尔布特等人把全体城市居民驱赶下乡时,正值中国大力开展“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高潮, 有些欣赏极“左”思想且又不了解真相的人还援引柬埔寨的例子,不过真正掌握情况的领导人还 是感到红色高棉此举实在过头,曾于 1975 年 6 月间善意地表示过规劝:“你们把金边 300 万人 搬到农村,国际上很多人就不理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要利用他们。……考虑经济建设就必 须考虑财政、金融、商业政策,否则血脉不通就很困难。全国解放后,总得办教育,搞科学研究……” 此时的周恩来虽然已经在医院中卧病不起,对柬埔寨的做法仍表示出担心。1975 年 10 月, 柬共代表乔森潘、英萨利来华邀请西哈努克回国。临行前,他们曾向重病中的毛泽东辞别,此时 还充满晚年理想主义的伟大领袖大概也预感到西哈努克一家会有不祥遭遇,因此专门嘱托英萨利 告诉国内的领导人,不要虐待莫尼克公主和她的两个儿子,不要强迫他们去干重体力劳动。据西 哈努克后来一直充满感谢地回忆,这一嘱托在自称是毛泽东学生的波尔布特那里还是发挥了作 用,才挽救了他夫人和两个幼子的生命。而没有能在保护范围之内的其他家族成员,大都因无法 适应农村艰苦环境而病饿丧生。

34


 声音

战火中的金边街头 当乔森藩、英萨利到医院中向周恩来辞行时,重病中的总理语重心长地说过这样的话:“我 们想对你们提点建议:不要企图通过一个大跃进就想达到共产主义的最后阶段。你们一定要小心 谨慎,在共产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你们的目标并不是要立即实现共产主义,而是逐渐向社会主 义迈进。如果你们抛开谨慎和明智的作法,那肯定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此时的周恩来对国内极“左”政策的恶果已是痛楚在心,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又不可能真正 进行总结,不过他还是语意深长地对客人说: “如果有人想通过短短的一跳就完全实现共产主义, 而不顾人民的思想状况及民族的现实,那肯定把人民和国家拖进灾难的危险。我们中国犯过这样 的错误,我提醒你们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 周恩来这段话表达的思想,在中国三年多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终于得到肯定,而在柬埔 寨则未被理睬。其原因,从这时柬共下发的文件中就不难看出。波尔布特等人已向党内骄傲地宣 称:全世界的革命者都可以从柬埔寨学到很多经验,“从金边撤出所有人口这样的创举,是任何 国家的革命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对那些缺乏我 们这样成就的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此时,尽管民柬将中国视为唯一外援,不过可看出波尔布特已想后来居上,在施政上要超过 苏俄在“军事共产制”及中国的“大跃进”及“文革”。这种心态,决定了在极“左”方面肯定 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要像周恩来警告的那样“重蹈覆辙”,而且会为祸更烈。 令世人愕然的”革命化“ 占领金边后,波尔布特马上宣布要建设一个“没有富人和穷人,没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的理想社会。其实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基础上,想拉平贫富差距就只能让大家都受穷。此前的战争 期间,红色高棉就于 1972 年在解放区废除货币,只允许人民实行原始的物物交换,并实行平均

35


 声音 分配的原则。由于反帝民族战争中大敌当前,加上处于没有多少商品的贫困农村,大家还能勉强 忍受。红色高棉执政后立即在全国废除货币、商品,便造成了破坏一切正常的经济规律的大灾难。 波尔布特等人打扫城市时,只留下进驻的党政军部门和极少几座工厂(还主要服务于政府机 构需要)。接着又在全国建立农村合作社,农民和下乡的“新生者”除了保留睡觉的铺盖外,其 他私有财物全部充公。每个村成立一社,三十至四十家编为一个大组,每组成立一个公共食堂, 每十人一桌吃大锅饭。外国参观者看到的景象是,合作社天天吹哨出工和下工,田间地头插着红 旗,一片片黑衣人围着汗巾在挖工挑担。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有无积极性,中国的过来人肯定 心知肚明,红色高棉执政时连年出现的饥馑也做出了答案。 红色高棉否认商品和货币的作用后,国内生产便不讲核算只讲需要,对国外没有贸易只要求 无偿援助。保留下来的工厂也要求“亦工亦农”,达到粮食自给。工人上班之余种的粮不够吃, 大锅饭供应不上只好终日喝大锅粥。合作社社员对粮食之外的生活必需品如盐、油和衣服之类因 无法自给自足,只有由国家统一配给。民柬就此向全国老百姓和军人只发统一样式的黑色“革命 服”(其实从军事角度看此颜色也不利于伪装),每年一人两套内外衣裤和围脖的水布一条,禁 绝其他服装,姑娘穿花衣服更被定为“资产阶级思想”。那时在国外报道中,就此把整个民柬社 会称为“乌鸦队”。

波尔布特率领柬共干部“上山下乡” 在终日劳作而无业余生活调剂的合作社里,老百姓对自己剩余的少量物件又只能在本生产组 内与别人以物易物。这种经济形态,简直倒退到纯粹自然经济甚至像原始公社时代。为了刺激人 心,民柬在 1977 年提出了实行“超大跃进”的口号,在毫无矿石资源的条件下竟提出要钢铁自 给,并准备建厂大炼。生活上提出奋斗目标是——“今年每人每星期要吃两个水果!明年达到每 两天吃一个水果!后年达到每天一个水果!”这种可怜的理想图景,最后也只变为画饼。 令后人感到尤其荒唐的是,民柬借口防止反动势力串联,还取消了邮电和公共交通,老百姓 不能通信,非担任公差外不得离开自己的工厂和合作社外出。国内的汽车、火车只供政府机关和 军队使用,乘坐者必须有单位的公出证明(因废除货币已无法买票)。在此空前的封闭隔绝状况 36


 声音 下,除了秘密外逃者,普通民众全被禁锢在固定的土地上,被拆散了家庭的成百万人不仅三年多 时间里无法相聚,而且大都不知亲人的下落,只有拜托偶尔有因公外出者代为打听或捎带口信, 真比古代的“鱼雁传书”更难。 波尔布特为了实现“思想革命化”,还割断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提出要破除一切旧思想。 原有的学校都被取消。后来因机关和保留下的少量工厂毕竟需要用电、开车,才恢复了几所中等 技校和电工学校,入校者首先要从阶级成份来挑选,在校多数时间也用于学政治而非学技术。民 柬在金边虽建有一座民柬广播电台,却因民间已无收音机,只有在军队、工厂、机关和合作社集 体组织收听。国内又取消了报纸和出版社,唯一的刊物是每周由中央编印下发一期的《民主柬埔 寨》,供领导干部阅看和群众集会时宣读。对国内过去所出的书籍因一律看作旧社会余毒,或烧 或扔,民柬自己又不出版新书,即使对他们宣称信奉的马列毛著作也未能翻译印发,结果一般民 众终年不读书、不看报(非不想看乃看不到)。 柬国内当时出现文化荒漠,一方面是过去参加红色高棉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被当成阶级异已 分子,或被打成叛徒、特务加以肃清;一方面对旧有的读过中学以上者均视为“受敌人思想影响 很深的人”,全部赶下乡后分配作重体力劳动,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改造其思想。民柬的基层干部 和士兵一般都是青少年文盲,军中也无文化教育。这些人出于原始农民对现代文化的仇视心理和 少年的冲动,执行起极“左”政策一时倒有近乎狂热的积极性。 为了“彻底改造资产阶级思想”,民柬当局又规定知识分子不许相互通婚,如男学生必须找 农妇,且由领导指定。人们到了举行集体婚礼对号入座,方知“组织安排”的配偶是何模样。已 婚的青年男女又大都被分开编组,一两星期才许团聚一次。孩子七岁以上也必须离开父母,集中 参加放鸭、编织一类劳动。波尔布特还不无得意地夸耀这种“创举”,称其能彻底消灭家庭私有 观念。实际上中国的太平天国实行男营、女营制,就已经做过这种农业社会主义的可悲尝试,民 柬境内只不过是以革命的旗号重蹈这种实际反映了落后农民空想社会的覆辙。 新错掩旧错,越陷越深 波尔布特此类较“四人帮”尤甚多少倍的恶政,自然激起人民的强烈反对,也造成了民柬内 部的分裂。如第四师师长韩桑林就率部投奔越南,现任的首相洪森便是当时该师的第二十一团的 团长。对大批部下和民众的反抗和出走,波尔布特等人不反省自己的政策错误,反而一味归罪于 “敌特破坏”(直至他 1998 年死前对美国记者谈话时还如此认为),于是加紧株连和追杀,又 造成更多的反抗和出逃,形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当时红色高棉在民间建立了严密的监视网,宣称“革命组织有千百双眼睛,如同菠萝一样”, 谁发泄不满言论马上会大祸临头。在金边执政三年间,民柬在党政军内部又搞了四次大肃反。据 宣布破获了所谓四大特务系统,即美国中央情报局、苏联克格勃、越南和台湾的情报部门的特务 组织。一人被打成“特务”,部下、亲属都遭牵连,在严刑拷打下又攀咬他人,如此依据“逼供 信”而来的口供自然越追越广。结果是参加红色高棉的华侨差不多都被打成台湾特务,1954 年 日内瓦协定后撤到越南北方的千余名原印支共柬籍人员在七十年代初回国参战,此时也被一古脑 定为越特。 更可怕的是,红色高棉不制定法律,只有内部的秘密保卫组织而没有司法机构,对惩处者无 判徒刑一说,认定有罪的所谓特务、破坏者以及异国战俘只有一种对待——处决。对民间犯有过 37


 声音 失者,则采取警告,三次警告以上也是处决。当年国际上盛传波尔布特杀了 300 万人,这一数字 接近其全国人口的一半,显然夸大过甚。不过其滥杀极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党政军部门清洗处 决的比例更大。如民柬革命军总参谋部中除了总参谋长宋成一人外,所有人员都被捕杀。据金边 陷落时被缴获的肃反机构“S-21”的口供记录,连宋成也列入了黑名单,只因他在前线指挥而得 免。

柬埔寨近年发现的万人坑 至 1978 年遇到外国进攻时,潜在的危机终于总爆发。波尔布特在这一年内始终自吹有胜利 把握,不过此刻他只有 10 余万正规部队可用于作战,对民众不仅不敢组织武装还要封锁战事消 息以免骚乱。同年底中国驻柬大使馆先是接通知而转移到西部的马德望,随后又被告知前线已稳 定而迁回金边。沿途所见的基层干部和百姓仍在闭目塞听地正常劳作,根本不知一个星期后便会 有政权覆亡的突变。 越军经过在边境的长期试探性作战,于 1978 年 12 月下旬以 11 个师展开全面总攻。因不久 前民柬曾有过依靠民众进行五年抗美游击战的经历,此次又是抗御外敌入侵,国际上许多人都估 计能抵挡得住。殊不知越军一旦大胆深入后,便轻易地以每天 50 公里的速度长驱如入无人之境, 民柬大多数军队几天内便失去掌握,各省区的党政机构和合作社也一朝瓦解,干部弃职而逃后, 茫然的民众先是蜂拥至粮仓抢食,接着便是寻找原来家园和亲人的全国大流动。波尔布特在金边 陷落的前一天才明白大势已去,乘一架直升机仓促出逃,政府职员于 1979 年 1 月 7 日正常上班 时发现已无领导,只好各自东西。民柬的各种档案乃至审问记录都未来得及销毁,成为后来的主 要“罪证”和国外研究红色高棉史的资料。

波尔布特 1977 年最后一次访问中国 38


 声音 据越方公布的“西南战役”战果,推翻红色高棉一役仅用两星期,作战中不过“歼敌 1.6 万” , 波尔布特却只剩下 2 万余人逃至柬泰边境人烟稀少的山区,这一数字说明民柬的军队大部分也是 自行溃散。其人心丧尽一至于此,真可谓“人必自侮而后他人侮之”。 民柬逃到梅莱山区后,实际上已亡了国。不过因国际上反对一国出兵推翻另一国政权这种行 径,联合国通过的决议承认民柬为合法政府,许多国家给予支持,泰国又提供边境的庇护所,使 波尔布特在那里以游击战重新站住了脚。从民族大义出发,西哈努克等人也抛弃旧怨,重新与之 联合,民柬军队还保持有 2 万多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波尔布特于 1981 年正式宣布解散柬 共,自己退到幕后,从此又亡了党。此后他对属下的一批人明确说:“我们生存的基础是农村, 而不是共产主义”。这个过去就以神秘著称的组织,再度回到秘密状态之中,而且还没有了明确 政治信仰,成为只讲狭隘民族口号的农村武装集团。 从某种意义上讲,波尔布特此举此话,倒是对红色高棉这一组织恰如其份的定位。 不回归社会终归灭亡 1989 年越南撤军后,柬国内几派于 1991 年合组联合政府。波尔布特因害怕民众重提旧账不 敢重返金边,仍割据山区,从而自绝于国内政治生活又失去外援,处境空前孤立。 在盛产宝石和木材的梅莱山区活动的十几年间,波尔布特不得不放宽政策,允许官兵们经商 并保留个人财产,这使一些下属已安心在那里成家扎根,并出力打仗以保卫家园。到了 1996 年 6 月,他故态复萌,突然要求全体官兵把私人财产全部上缴,违者严惩。此时波尔布特已经没有 了革命理想和口号,下这道“充公”的命令恐怕是怕囊中丰满的官兵弃他而逃。然而这一命令马 上使下属联想到过去那段可怕的执政时期,内部积怨如同火山般地爆发,终于宣告了红色高棉的 末日来临。

柬埔寨大屠杀的遇难者相片墙 首先是梅莱山区发生了一连串兵变,接着是原民柬二号人物英萨利宣布“人们有权拥有自己 挣来的财产”,并带领两个师于 8 月间正式脱离红色高棉,归顺王国政府。波尔布特一下子丧失 39


 声音 了 80%的兵力和大部分地盘,只剩下几千人龟缩在安隆汶附近。部下的不断叛离,使他更疑神疑 鬼,认为跟随自己几十年的总参谋长也是“叛徒”,于 1997 年 6 月派卫兵杀死了宋成夫妻和九 个子女。这一残酷举动使身边的领导人和官兵群情沸腾,纷纷把枪口指向了“波尔大叔”,而保 卫他的仅有 200 名警卫部队,经短暂战斗后投降。7 月 25 日红色高棉举行公判大会,以谋杀、 虐待和腐败罪宣布对波尔布特实行终生监禁。翌年 4 月 15 日,在外界盛传要把波尔布特交付国 际审判的时候,这位监禁中的 69 岁的老人突然死亡,究竟是因病还是被谋害至今仍有不同说法。 他死后,红色高棉的残余人员也最终散伙,这一组织在历史上终于打上了句号。 波尔布特死前不久,曾在被监禁的木屋里会见过美国记者,自称一生“良心是清白的”。据 说此人长年生活朴素,在艰苦的丛林中能以此感召部下,掌权时也不为家庭谋私利,在乡下劳动 的哥哥都照样下田而得不到关照。与世界一些掌权时搜刮亿万民脂民膏,下台后跑到海外住豪华 别墅的人相比,其个人品质还不可同日而语。 问题在于,评价一个政治家首先要看其对社会的作用,即实践检验的标准。过去人们常说的 一句话是“以革命的名义”,虽有其道理,不过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最看重的不是名义而是实质。 不管口号喊得如何“革命”,如果所行的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倒行逆施,结果只会玷污人们心 中圣洁的名义,从长远看反而要延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进程。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要追求的真 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由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政党来领导。如果只学到几 句共产主义的口号,而在极其落后、神秘的基础上靠空想随意胡为,只会出现波尔布特这样的怪 胎。 波尔布特一类人视民命如草芥,进行自认为是“最革命”的试验时,曾有一个论据,便是出 于良好的动机,便可以以集中意志来剥夺所有个人的自由。如果回到科学共产主义的鼻祖那里, 也可以看出这种论点之荒谬。真正的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什么呢?还是早在 1848 年就问世的《共 产党宣言》中阐述得好——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273 页)■

40


 声音

清华外籍教授:我在中国教授西方价值观从未受到过 政治干预 贝淡宁 观察者网(2015-04-21)

没人会对中国政府限制“西方式”的公民和政治自由感到惊讶。但政府最近要求大学加强马 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并下令禁止“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对一些人来说可 能就是新闻了。从表面上看,这种规定实属荒谬。它意味着不仅要禁止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和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思想,还要禁止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及弗里德里 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等思想家的思想。 排斥西方价值观影响的声明,有悖于中国高等教育真实发生的情况。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反对外国干涉的运动反复出现,但有一种趋势始终没变:与西方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在选拔和提升教授时,更加重视才能,政治意识形态考量减少;在文科教育中尝试运用不同的模 式。 当然,政府可以扭转这些趋势,但中国领导人清楚地知道,现代教育制度需要尽可能多地向 外国学习。 以我为例,我在中国的顶尖高校之一清华大学教授政治学理论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教室里的 自由度依然会让我感到惊喜。 41


 声音 我会经常性地讨论政治上敏感的话题。如果严格执行官方的警告,我教的很多东西都属于“违 禁”类别。这学期,我们在读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一开始就是他 1989 年 的那篇名作。那篇文章宣称,有关政治意识形态的讨论,已经以自由民主的胜利而告终。学生们 像在西方任何一所大学里一样,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我会尽可能以最正面的阐述,来讲解伟大政治理论家的思想,并让学生互相讨论其优缺点。 如果课堂上讲的是密尔的《论自由》(On Liberty),我会尽可能为言论自由做出最好的辩护。如果 课上介绍的是孔子的《论语》,我也会为和谐的价值观做出同样的努力。我会邀请中国和西方的 知名思想家发表客座演讲,不论他们持何种政治主张。好消息是,我的课堂几乎从未受到过政治 干预。 唯一的一次例外发生在我 2004 年到北京后不久。当时,我想教授一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课 程,但却被告知这个想法不可取,因为我的解读可能与官方意识形态不同。人权和民主都可以, 但马克思主义不行。后来,我学会了绕开限制的办法,就是在教授相关内容时,不要在课程名字 中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字眼。 研究工作受到的挑战则更大。我可以不受任何干涉地用英语发表著作和文章。但当作品被翻 译成中文后,审查机构就会履行它们的职责。 较早前一本有关政治儒学崛起的书,原定于 2008 年出版,但我被告知由于北京将要举行奥 运会,这本书不能出版:全世界都在注视中国的时候,任何对中国当代政治稍加批评的内容都无 法发表。2009 年是现代中国成立 60 周年,因此这一年成为又一个“敏感”年。在 2010 年初, 即将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又为延期出版提供了借口。令我惊讶的是,这本书的确在 2010 年秋天, 政治上“不那么敏感”的短暂时期内得以出版。 近来,审查力度加强了。这次主要是因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展的反腐行动,该行动树立 了真正的敌人,他们很想削弱当前领导层的权威。因此,目前对政治出版物的限制比平时更严苛, 无论是多么学术的内容。 我通过亚马逊(Amazon)订购的书籍在边境遭到没收。长期以来,我一直要通过虚拟专用网络 (VPN)才能打开《纽约时报》及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网站,但审查机构一直干扰 VPN 的使用。 我那些精通科技的学生帮我绕过限制,但这是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且猫变得越来越聪明。我 的情绪几乎直接随着网络状况的好坏而变化,最近我经常感到非常低落。 我为了查找资料撰写新书,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讽刺的是,这本书基本上对中国政治体 制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正面的描述。我不得不离开中国几个月,搜集阐明观点所需的网络资料和被 禁的中英文书籍。 有人会问我,为什么继续留在这个受到诸多限制的学术环境中工作,这是一个好问题。我的 家人有一半是中国人,我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此外,我在中国有很多非常棒的学生和同事。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文,确切地指出了另一个关键原因:无人争论政治理想的世界可能是和 平的,但却是乏味的。中国并不乏味。 中国式的民主贤能政治,是自由民主体制之外,唯一可行的替代制度。我能亲身体验中国的 42


 声音 试验,对一个政治理论家来说,夫复何求?

贝淡宁与家人 即便如此,我还是支持大学保障言论自由。中国学术界普遍同意我的观点:无论在公开场合 说些什么,我没有遇到一个在私底下也赞成审查学术作品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社会主义 者、自由主义者,还是儒家学者。审查制度只会疏远知识分子。 我自己的学生常说,政治改革应该在现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但他们越被禁止讨论这些 观点,越是会不再抱幻想,从长期来看,这会带来问题。我认为,开放只会让中国的政治体制受 益。 我有信心,限制最终会放松。然而我要承认,十年前的我甚至更有信心。■

43


 评论

评论 伯林眼中的阿伦特、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列奥·施特劳斯 抗日雷剧:戏谑国耻,是激进民族主义的“复仇狂欢”

伯林眼中的阿伦特、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列奥·施 特劳斯 贾汉贝格鲁 伯林

《伯林谈话录》(2015-05-21)

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 贾汉贝格鲁(以下简称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您在英国驻华盛顿和驻莫斯科的外交机 构工作。从牛津的学院生活到身处世界战争的恐怖氛围之中,这一转变您感到很困难吗? 伯林(以下简称伯):在华盛顿没有什么恐怖的。那种舒适和安逸令我感到羞愧。我是英国 庞大的官方机构的成员之一,当我们的同胞和欧洲及其他地方的人在遭受可怕灾难的时候,我和 我的一些同事确实为我们的安逸而感到羞愧。

44


 评论 贾:在莫斯科情况怎么样? 伯:当然,这次变动比较突然。1941 年我作为英国一个宣传人员开始在纽约工作,随后到华 盛顿的英国驻美使馆当报导美国舆论的通讯员。这样的工作跟我以前所干的完全不同。它不太严 格。据我的体验,在大使馆一周的工作还比不上在牛津大学一天的教学那么紧张,也很少趣味, 更谈不上耗费精力。我宁愿搞哲学而不愿在大使馆工作。1945 年,波茨坦协定以后,我从华盛 顿去了莫斯科。9 月中旬到莫斯科,1946 年 1 月离开。在苏联期间,我被告知只能接触头颅不出 任何消息的苏联官员,此外不能会见任何我感兴趣的当地人。但是,实际上我会见了作家,特别 是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两位都是天才的诗人,还见了不少其他的作家。我每周拜访帕斯 捷尔纳克一次——那是些独特而美好的经历。我只见过阿赫玛托娃两次,但这给我留下了也许是 终生最难忘的印象之一。我在出版的随笔集《个人印象》中尽可能详细描述过会见他们两人的情 况,所以我现在不准备继续谈他们了。有些俄国作家表现得很英勇,在道德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尽管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令人难以容忍且极其糟糕。没有在斯大林时代生活过的俄国人,是无 法形象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状况的。

贾:您跟斯大林的秘密警察有没有麻烦? 伯:当然有麻烦。我对熟人的访问不会给他们带去任何好运。我想,阿赫玛托娃所受的迫害 没有因我的拜访而减轻。她告诉我,斯大林听说我会见了她而大发雷霆,说:“我知道,我们的 修女接见了外国间谍。”所有外国使馆人员在斯大林及其左右的眼中当然都是间谍。事实上,1917 年以后阿赫玛托娃就不能正式会见任何外国人——除了一个波兰人,那不算数。在我拜访她之前, 来自西方的客人一个也没有。当然我的拜访感动了她。她很少知道外面世界的事情,而我能跟她 谈很多东西,回答她提出的很多问题。在斯大林统治的年代,她的作品不允许大量发表。她说一 位伟大的诗人,即使只作为一个人,她也是充满创造力的。认识她是我一种特殊的荣幸,也是我 一生中最动人的经历。 贾:1946 年 1 月以后您还回过苏联吗?

45


 评论 伯:回过。1956 年我回去,作为两个大使的客人,在那边呆了一段时间。我又见了帕斯捷尔 纳克。但那时苏联人跟外国人谈话已经不安全了。实际上在 1945 年这种不安全就已存在,只是 当时他们中有些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已。 贾:那时候帕斯捷尔纳克非常孤立,是不是? 伯:你可以去见帕斯捷尔纳克,因为那是在他蒙受耻辱之前,即《日瓦戈医生》出版和获得 诺贝尔奖之前。这次会见,她把《日瓦戈医生》打字稿的第二个复印本送给了我。第一个复印本 已经交给意大利的出版商弗尔特利内利。我花了一个晚上把它读完,写得妙极了。后来,我复印 了一本送给住在牛津的帕斯捷尔纳克的两个妹妹。

贾:您觉得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 伯:他当然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么说吧,诗人可以有两种类型。第一种诗人,写诗时是诗 人,而写散文时是作家,像普希金。第二种诗人,写诗时是诗人,而写散文时也是诗人。帕斯捷 尔纳克就属于第二种类型的诗人。他的散文总是诗化的散文,我看他本质上不是一个散文作家。 他是晚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小说是伟大的诗化小说。尽管他置身于那个虚浮造作的时 代的中心,却能诚实地描写爱——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极少有作家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 他的诗使他赢得俄国人和阅读俄文作品的外国人的广泛钦佩。实际上,只有布罗茨基的成就可与 他媲美。阿赫玛托娃和曼德尔施塔姆都差得远。依我看,帕斯捷尔纳克在各方面都堪称是活着的 最优秀的俄国诗人。但是,并非所有天才都表里如一,帕斯捷尔纳克也同样如此。他谈起话来稀 奇古怪,经常让听者捉摸不透,但总让你感到才气逼人。再也没有比听他谈话更迷人的事了。据 我的体会,只有弗吉尼亚⋅ 伍尔夫谈到某些东西时像他那样迷人。当然弗吉尼亚⋅ 伍尔夫有点狂 妄。 46


 评论 贾:什么东西这么迷人? 伯:形象、笑容、对事物的描述、惊人的创造性、令人难忘的充满活力的语言。帕斯捷尔纳 克和伍尔夫女士两人的这些特点,要求你在听他们的谈话时,必须保持头脑敏捷、反应迅速,否 则你就跟不上。阿赫玛托娃的魅力同他们有点不同,但同样有巨大影响力。 列奥⋅ 施特劳斯 贾:对列奥⋅ 施特劳斯及其政治哲学您有什么看法? 伯:我认识列奥⋅ 施特劳斯,跟他见过面。我尊重他,他说一个博学的人,一个真正的古典 学者和犹太教法典学者。他认为,政治哲学被“坏导师”马基雅维利深深地引入歧途,并且从此 一蹶不振。在他看来,自从中世纪寻找到政治哲学的正确道路之外,就没有政治思想家了。柏克 接近于政治思想家,而霍布斯和他的追随者又走上了邪路并深深地误导了其他人。功利主义、经 验主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些都是十足的谬论,败坏了现代思想,严重地损害了个人和社 会。客观的善与恶,客观的对与错,统统被废黜了。列奥⋅ 施特劳斯是一个细心的、真诚的、深 心眷注的思想家。他好像叫到过他的学生,要读懂古典哲学家的言外之音。他又一种看法,认为 古典思想家的字里行间隐藏着深意,只有借助暗示、隐喻或者其他征兆才能发现;导致这一状况 的原因或是因为这些思想家害怕高压机关的审查,或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使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的。他这种看法对别出心裁是极大的刺激,但我认为他诋毁文艺复兴以后的世界被实证主义和经 验主义无可救药地败坏了,在我看来,这是近乎荒谬的。

贾:该怎么看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呢? 伯:我不赞同他的批判。我在芝加哥当访问学者时曾多次和他交谈,他都力图说服我。但他 无法使我相信有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绝对价值,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诸如上帝赋予的自然 法之类。我得到一片即将发表的他生前写就的文章——搁了多年没人看过的一片遗作——其中我 受到他的严厉攻击。就随它去吧,我也不能答复他,我也没兴趣和他的一批门生打交道。我觉得, 47


 评论 他和他的门生都相信,善与恶、对与错都直接得自某种先天的启示,某种“形而上学之眼”,也 就是靠使用柏拉图式的那种我无缘分享的理性官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经》、犹太教法 典、迈蒙尼德,也许还有阿奎那和中世纪的其他经验哲学家,都通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 他们的门生现在也执着于此,而我却没有这种荣幸。 贾:所以您认为您自己属于纯粹的现代人? 伯:我不懂你说的现代人是什么意思。指有经验主义思想的人?是的,我属于这样的现代人。 我不能用几个词总括我的全部信念,但我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无外乎就是人、物和人脑中的 观念——目标、情感、希望、畏惧、选择、想象的情景和所有其他形式的人类经验。这就是我所 认识的全部东西。我无法做到无所不知。也许有一个永恒真理和永恒价值的世界,有一种思想家 才能具有的魔眼,而这只属于恐怕我永远无法进入的极少数精英的领地。列奥施特劳斯知道我原 则上不同意他的学说,确实如此。我觉得他最好的书是在英国谢的论述霍布斯的那本《霍布斯的 政治哲学》。而他跟我说过,他写得最不好的书就是论述霍布斯的这一本。可见我与他之间存在 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贾:您如何把自己的哲学置于政治哲学的传统之中? 伯:您说的传统指什么? 贾:我是指从柏拉图到当今世界这个传统。 伯:我认为传统并不是唯一的。柏拉图代表一个传统,亚里士多德代表另一个传统。斯宾诺 莎跟前两人差别都很大,康德跟这三人又不同。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的基督教, 都设想石阶上一切东西都由上帝或大自然赐予了一个目的,一切生物和无生物都力求达到这个目 的,当然它们也就是为这个目的被创造或从这个目的产生的。斯宾诺莎否认这种设想,休谟也否 认这种设想。法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英国的洛克一样,却都相信这种设想。康德不相信这种设 想,虽然他也希望人在坟墓之外还有一种完满。边沁也不相信。那么你说的这个传统在哪里呢? 汉娜⋅ 阿伦特 贾:汉娜⋅ 阿伦特说过,“被许多人尊为现代史学之父的维柯,如果在现代条件下可能不会 专攻史学。他会转向技术,因为现代技术所起的作用正式维柯所设想的人们的行动在历史上所起 的作用。”对此您有同感吗? 伯:她这种说法太荒谬了!当然,如果维柯生活在今天,他会重视技术,因为技术是现代文 明进化的主要因素。今天凡是关心人类文明的人必定会考虑技术的发展。马克思揭示的一个千真 万确的事实,就是技术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思想、行动,总之对人们的全部文化有重大影响。当 然这个意思在此之前圣西门已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者略过了这一点。马克思注意圣西门,正如他 注意维柯一样。毫无疑问,如果维柯生活在现代,维柯对技术发展给现代的文化带来的影响是有 兴趣的。但是,说他对技术的兴趣会替代他对历史,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历史运动的复杂 的网络的兴趣,这只表明这位不同凡响的汉娜⋅ 阿伦特对他太不了解。我承认我对这位女士的观 点太不尊重了。很多接触的人士曾经欣赏她的工作,我不欣赏。

48


 评论 贾:为什么? 伯:因为我认为她没有进行论证,没有迹象显示她有严肃的哲学思考和史学思考。她写的东 西全是乱七八糟的形而上学大杂烩,甚至句与句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也没有合乎理性的或可 以想象的联系。 贾:您读过她的书吧? 伯:读过,因为有朋友向我称赞她,我读了她几本书。第一本是《极权主义的起源》。我认 为她关于纳粹的论述对是对,但并不新颖。关于俄国人的论述大部分是错的。后来我读她的《人 的境况》,其论述看来以两个观点为基础,而两者在历史上都是虚假的。第一个观点是,古希腊 人不尊重劳动而犹太人尊重劳动。是的,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古希腊的体力劳动者确实是不能 创造真正的政治,因为他们没有受教育,没有闲暇时间,没有大人物们的广播见识,没有一点主 动的精神,他们的生活和眼界都太狭窄了。看来柏拉图也不太喜欢无产者的思想,不太喜欢他们 的生活方式。不光他们两人,就我所知,整个古希腊都没有哪位学者论述过劳动。在希腊神话中 只有一个年幼的波那丝是劳动神,而她把创造性的好的工作跟反复进行的确实不值得尊重的机械 性劳动区分开来。虽然如此,但是,半人半神的赫拉克勒斯则不躲避从事最低贱的劳动——清扫 牲口棚,勒死九头蛇。我好像记得她在什么地方说过,雅典的低级工人没有选举权。可是,苏格 拉底得到的是葬礼上的纪念碑,而善于蛊惑人们的大政客克里昂却是个鞣皮工匠。这就够说明问 题的了。至于犹太人,他们并不真的尊重劳动,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该诅咒的事。《圣经》说, 因为亚当堕落,人们才必须“从眉毛的汗水中”谋生。犹太教法典《塔木德》教导说,你是一个 体力工人,但有朝一日你也可能当上大教士,因此你要尊敬那些老师傅,他们是皮匠或木匠,干 这样的工作不会有什么出息,但尊重他们是必要的。在古代社会,如果你不必工作,那就是你的 运气好。没有什么理由反对富人。希伯来人的语言贾不谴责财富,只谴责富裕而有势力者所干的 坏事。你必须劳动这种观念是基督教的一种教义。费希特和席勒赞颂劳动神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劳动者是将其人格注入原材料的艺术家。这与荷马、索福克勒斯、以赛亚、拉比阿基瓦又有什么 干系? 贾:汉娜⋅ 阿伦特实际上深受德国思想家的影响。 伯:她好像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影响。据说她受海德格尔和亚斯贝尔斯不少影响。但我看不出 她写的东西明显地刺激了思想或启发了什么人:奥登、洛威尔、玛丽⋅ 麦卡锡钦佩她,但他们从 她那里学到什么东西呢?就此我问奥登,他沉默了一阵便岔开了话题。玛丽⋅ 麦卡锡编辑她死后 出版的讲义,但从未说过自己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真是太奇怪了。 贾:您读过她写的《作为贱民的犹太人》这本书吗?在对赫尔德的评价上,她跟您的观点颇 相近。 伯:没读过。你说她跟我有相近的观点,真令我大吃一惊。 贾:您讨厌她是因为她不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吧? 伯:不。我第一次见她时她说一位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49


 评论 贾:您什么时候见过她?

伯:1914 年,在纽约,在座的有我的朋友,德国犹太复国运动一位领导人——赫特⋅ 布鲁门 菲尔德。阿伦特当时为一个设法把犹太儿童从德国运送到巴勒斯坦的组织在奔走。我觉得她那时 百分之百是个犹太复国主义者。大约在十年以后我第二次见到她,这时她已在抨击以色列了。她 完全有权改变自己的立场,我没啥可反对的。但她的意识形态的著作令我讨厌。伟大的犹太学者 格肖姆⋅ 肖勒姆很了解她。他跟她有过激烈的论战。 贾:是阿伦特那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书吧? 伯:我无法接受她的平庸之恶的观点了,我认为这书是荒谬的。纳粹并非庸常之人。艾希曼 相信他一生中做过的主要事情是对的。我问过肖勒姆为什么人们钦佩阿伦特女士。他告诉我,任 何严肃的思想家都不会这样做。那些钦佩她的人只不过是会摆弄字母的“文人”,他们不用脑子 思考。在一些美国人看来,阿伦特反映了欧洲大陆的思想。但是,肖勒姆声明,任何一个真正有 教养的人和严肃认真的思想家都不会与她为伍。这正是肖勒姆的看法,他在 20 年代早期就已了 解她了。■

50


 评论

抗日雷剧:戏谑国耻,是激进民族主义的“复仇狂欢” 盖琪

澎湃新闻(2015-05-24)

《抗日奇侠》剧照 战争往往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创伤记忆中的核心部分。即使是已经脱离了战争阴霾的民 族,也还是会不断地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反复书写战争所留下的巨大的群体性创痛,这是一种 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有利于民族信念的反观和民族精神的重建,具有对集体认 同的正向作用,因而值得报以理解和尊重。 但是,就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场域而言,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并深思的现象是:有关抗日战争 的影视作品数量浩如烟海,且近年来拍摄和播出密度都在持续上升;相比之下,曾经在中国大地 上发生过的其他重要战争、灾难却越来越流于轻描淡写,甚至乏人问津——在对最近一次“外侮” 铺天盖地的影像狂欢中,更多惨烈程度不亚于抗日战争的民族创伤记忆所遭遇到的,却是一种结 构性的漠视甚至遗忘。而更令人忧心的,则是从这种选择性的记忆框架下所渗透出来的,我们社 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中消极、狭隘甚至危险的因子。 抗日剧数量为何畸高?政策安全+迎合受众趣味 历史地看,“抗日战争”一直是中国影视艺术场域中的核心题材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约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有关“抗战”的影像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宣传行为,其所 承担的,是向大众证明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任务。

51


 评论 但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这一任务的目标和侧重点都在发生变化。首先,随着两岸关系的 良性进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地主导意识形态话语姿态的调整,“国民党对抗战的历史贡献”也 逐渐走出口径“禁区”,获得了在内地主流媒体上进行传播的资格,影视艺术场域中也由此涌现 了不少表现“国军抗日”的作品,这实际上较大地削弱了抗战题材曾被长期加诸的“党派政治” 的意涵。 而另一方面,近十年来,由于中国内地的影视生产至少已经在形式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所 以抗战题材的“火爆”更多时候不再单纯地源于明确的“顶层设计”,而是在政治、经济与社会 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综合气候”下,各类影视创作主体和各级播出平台的一种自发选择。 就后一方面而言,有媒体调查显示,政策安全是造成资本追逐抗战题材的首要因素,这一点 在近年的电视剧行业中最为典型。进入新世纪以来,继涉案剧、古装戏、谍战剧等热播题材接连 遭受播出限制、无法正常登陆电视台黄金时段之后,电视剧行业的投资人和制作人们历经多方咨 询和小心摸索,终于一致得出了“抗日题材最安全”的无奈共识。对此,身兼制片人与编剧双职 的九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坦陈:“整个行业创作者把握不住风向的脉,现在只能往抗战剧里 躲。”

《亮剑》海报 与此同时,利润逻辑下对受众趣味的过分迎合也是导致抗战剧数量畸高的重要原因。由于抗 战剧的收视率最有保证,所以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各家地方台购剧的首选题材目标。据媒体统计, 2012 年,在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所播出的 200 多部电视剧中,抗战剧及谍战剧就超过 70 部;以 江苏卫视为例,其全年黄金档所播出的 22 部电视剧中抗战剧占了 9 部;而出品于 2005 年的抗战 剧《亮剑》则更是已经被各地方台重播了 3000 次以上。与这些畸高的播出数字息息相关的,是 生产者所获得的高额商业回报——2012 年,《抗日奇侠》和《永不磨灭的番号》等最热播的抗 52


 评论 日剧利润率均高达 200%—300%。 手撕鬼子:一场试图以娱乐方式完成的、激进民族主义的“复仇狂欢” 除数量的畸高之外,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实在于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价值层面:在抗日战争 结束将近七十年后,我们的影视创作主要还停留在反复渲染“刻骨仇恨”的层面上。绝大多数文 本除了展现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野蛮行径,进而沉迷于中国抗日志士手刃仇敌的感官愉悦之 外,极少对战争本质、对人性本质的反思。这与国际上对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达到的审视高度落差 何止千万。 对此,很多媒体多用“抗日剧的娱乐化”来进行批判,将之归结为一种商业伦理驱动下的“游 戏”。但是,笔者觉得,这一症候所折射出的最严重的问题,还不在于“国难娱乐化、国耻戏谑 化”所导致的历史苦难的消解,而更在于掩盖在貌似轻松的娱乐表征之下的、一再被放纵甚至被 鼓励的集体性的审美嗜血;换言之,是一种试图以娱乐方式完成的、激进民族主义的想象性复仇。

《抗日奇侠》剧照 仔细对比即不难发现,如果说前些年,抗日剧中的血腥场面多是关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 的凌虐,那么近年来,一种近乎意淫的复仇场景却越来越成为主流。例如在电视剧《抗日奇侠》 中,身怀绝技的主人公或是一下子就将鬼子活生生撕成两半,或是一掌就劈得鬼子脑浆崩裂;而 在电视剧《节振国传奇》中,开篇不久主人公就单手扔出菜刀,清清楚楚地劈中鬼子的天灵盖。 其他诸如一拳击穿鬼子身体、一刀割裂鬼子咽喉的血腥镜头比比皆是,且大多不惜以特写来刺激 受众感官。公允地说,这正是所谓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逻辑的视觉化呈现——如果可能的 话,甚至希望通过施虐者曾经的方式。 必须指出,这种影像上的“复仇狂欢”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首先, 53


 评论 它导致中国内地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几乎已经成为银幕和荧屏上暴力场面最多且血腥程度最高 的一种叙事类型,完全不顾中国影视传播至今没有分级制的现实。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观看此类 “爱国主义”文本,既可能造成巨大的心灵阴影,又可能形成危险的暴力教唆性,但它们却屡屡 登陆主流媒体的黄金时段,在传播上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影像上的“复仇狂欢”,建立起的将是一种具有严重非理性倾向的社 会记忆结构。这种记忆结构会导致我们的社会在面对重大国际国内问题时,极易陷入一种简单粗 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中:易冲动、非此即彼、信奉丛林法则,却缺乏基本的人道关怀和现 代公民意识。群体中潜藏的非理性因素一直是现代社会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命题。对此,法国社 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有过系统而透彻的分析。相比勒庞所处年代 的广场政治,由当代大众媒体推助的“仇恨传播”其实更有能力将群体的非理性迅速放大,从而 导致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进一步“乌合化”。 例如前面提到的电视剧《抗日奇侠》,虽然血光四溅,且在网络上遭遇无数吐槽,但仍然在 山西、江苏、广东、北京荣登收视冠军宝座。若循此回溯 2012 年秋季发生在全国多地的“暴力 爱国”事件,则不难看出其间某种深具相关性的群体心理基础和行为逻辑。我们的抗日题材影视 创作长期致力于“仇恨传播”,似乎我们这个民族对日本侵华历史的记忆建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 能够等量地消灭对手的肉身,也似乎唯有这样才算真正达到了“复仇雪耻”的目的——这种潜在 逻辑对社会的腐蚀性不容小觑。 抗日影视创作视角:传播民族仇恨 VS 反思普世人性 所以,对于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而言,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我们记取民族的创伤,究竟 是为了让子孙世世代代都仅仅记住对敌人的仇恨,活在沉重的怨憎和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之中, 还是为了让更多的后来者(包括本民族的也包括异族的)能够记住人类可能滑向的深渊之深,从 而永远不再犯同样的过错——无论哪一方。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犹太民族对二战大屠杀记忆的建构理念和书写方式。正如罗马尼亚宗教哲 学学者塞都·弗朗兹在评价犹太见证作家普里莫·莱维的作品《如果这是一个人》(If This Is A Man)时曾指出的,犹太思维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就是对纳粹时期欧洲犹太人的极端生活经 历的反思。这种反思认为:不要把对大屠杀的反思“降格”为专属犹太人的生存、道德或宗教问 题,要涉及对整个现代性工程本身的反思,从而把避免欧洲犹太人遭受的悲剧再次发生当成我们 必须承担的普遍责任。相比之下,我国抗日题材影视创作在整体上所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足以 超越民族经验、而与人类的普遍体验相融会的视角。 应该对此负责的,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创作者个体,而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立法者”的 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对此习以为常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电视剧《永不磨 灭的番号》的导演徐纪周曾经坦陈:自己在创作抗日剧的过程中曾有过还原真实历史的尝试,比 如适当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以及当时中国国民性的懦弱等,但相关情节在审查过程中却均遭否 定,理由是“可以强调日军的残酷凶狠,不能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而电视剧《枪神》的导演 颢然也有过表现“日军士兵萌生反战情绪”的细节被删除的经历。 不得不说,建国六十余年来,中国内地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价值水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成长, 类似的影视审查口径是重要原因。口径之下,创作者们只能是一再重复脸谱化、符号化的鬼子形 54


 评论 象,观众们也只能是在远离普世价值的复仇幻境中愈陷愈深。因此,无论是出于政治建构还是社 会建构的目的,相关审查标准都应率先吐故纳新。、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总之,当前大众文化领域通过影视作品所进行的肤浅的仇恨传播,无论是不是伤害了对手, 都首先伤害了我们自己。仇恨意味着拒绝了解——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将会溢出 引发仇恨的历史记忆本身,成为一种顽固板结的世界观,进而严重影响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视角, 以及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所以绝非危言耸听的是,如果我们成为一个生活在无休止的简单仇恨 中的、被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所裹挟的民族,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和世界人民站在一起,最终 只能自食恶果。这一点已经到了必须引起我们警醒的时候了。 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战争叙事? 从国际潮流来看,最近三十年来,影视场域的战争叙事其实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传统民族主义 视角下的“英雄叙事”转为反思现代性视角下“创伤叙事”。前者更着重于表达战胜方在道义上 的伟岸和在战斗中的壮美;而后者却更倾向于关注战争中作为个体的人的悲剧命运,以及现代性 究竟为何会导致一种系统性的残暴——在与后者相关的记忆图式中,战争永远没有真正的胜利 者。 所以,对民族创伤记忆的不断建构绝不再是自闭的、充满怨憎的书写,而应该成为悲悯的、 与全人类对话并担当共同命运的尝试。从享誉世界的战争类型影视《全金属外壳》、《野战排》、 《生于七月四日》、《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钢琴师》、《漫 长的婚约》、《圣诞快乐》、《拆弹部队》、《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国土安全》等作 品中,我们都能发现这样的逻辑与胸襟(至少是在大众文化的能指象征层面上)。 55


 评论

《国土安全》海报 而我国的战争叙事——尤其是抗日题材影视创作的差距也正在于此。以 2012 年上映的电影 《甲午大海战》为例来看:作为一部严肃之作,该片所体现出的价值局限很大程度源于创作者对 历史观的选择。应该说,文本虽在叙事结构与节奏上有所缺欠,但在价值上并没有简单地渲染仇 恨,而是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日本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所付出的坚实努力,并将之与清政府的 昏庸腐化进行对比,这种冷静公允的视角还是有较大积极意义的。 但是遗憾也恰恰在于,文本的整体价值探索止步于此,即仍旧停留于对完熟现代性的肯定和 向往,以及对国家主义的全力讴歌。如果说在 1980 或 1990 年代一部文艺作品立意于此——即审 视近代中国为何没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良机完成现代化进程,以至于最终社会溃败、落后挨打, 还称得上生逢其时的话;那么放在今天来看,在当代中国已经因为过分追求国家现代性命题下的 经济发展而导致了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民族灵魂问题的 2010 年代,同样题材的作品就理 应站得更高,理应对历史进化论、发展论做出更加清醒全面的审思。 换言之,今天,一部战争电影如果在对现代性的光明面进行肯定的同时,没有能够对其潜在 的巨大黑暗面做出标识,而仍旧停留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价值维度,就已经不足以迈入 伟大文艺作品的行列——即使我们的确能够从中感受到创作者的爱国主义诚意。而相比之下, 2011 年末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则连基本的价值真诚都奉之阙如。文本停留于浪子回头的 “西方英雄”拯救白璧无瑕的“东方少女”这样过分典型的后殖民叙事层面,其叙事过程在不经 意间所体现出的,是一次“伪国际化”的建构创伤记忆的努力。 当然,应该看到,新世纪以来,相对于主导话语倾向,也有一些华语战争影视作品做出了富 有开拓性的尝试。比如电影《鬼子来了》、《南京!南京!》、《斗牛》、《赛德克•巴莱》(台 湾公映版)中所表现出的历史悲悯、民族性和人性反思等意识,都非常值得肯定。

56


 评论

《斗牛》海报 其中,最出人意表的是《斗牛》这部甚至似乎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类型电影的片子— —它聚焦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在惨遭日军屠戮后,唯一幸存的一个无赖青年和一头奶牛的故 事。但是它的开创性也恰恰在于:在文本中的极端境遇下,人与牛之间相濡以沫的“活”超越了 种族、民族、国家、集体、文明等等一切宏大命题,回归到一种最本真的、甚至是有点动物性的 生存状态。这种状态的累积慢慢让人看出了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敬意。从这一点上来看,《斗牛》 其实具有一种“反战争类型片”的意味,它的贡献在于使得华语电影在对“战争与人的关系”的 表述上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突破。■

57


 三辉链接

三辉链接 哲学家的危险人生

英国哲学家西蒙·克里切利和他的著作《哲学家死亡录》 哲学家死亡录

英国哲学家西蒙·克里切利在《哲学家死亡录》一书中记录了 190 余位哲学家的死法。像休谟、 保罗·利科死得很平静,但许多哲学家死得很悲惨,死因也很偶然:415 年,女哲学家希帕提亚被 一群愤怒的基督徒暴民用花盆碎片砸死,人们还用牡蛎壳剥下了她的皮;1768 年,德国艺术史家 温克尔曼在意大利一个旅馆房间里被一名粗野的男同性恋刺死;1936 年,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石 里克被一个精神错乱的学生杀害;法国哲学家加缪和罗兰·巴特都是死于车祸。法国后现代派哲学 家鲍德里亚论述过偶然的死:被诊断患上癌症后,鲍德里亚表示他从未想象过死亡。他认为这是 面对死亡最好的态度,这意味着死亡仍然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一件偶然的事情,充满魔力,是

58


 三辉链接 在同生活决斗中的一个陌生对手。

还有一些哲学家死得很悲壮:托马斯·莫尔由于涉嫌忤逆教皇的权威而被判死刑。柏格森之死 充满了真正哲学式的英雄气概。1941 年,法国维希政权要求犹太人列队向当局登记注册,尽管柏 格森因声望很高而被准许无须尽此义务,他仍与其他犹太人一起排队,因此而感染了风寒去世。 1943 年,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韦伊在伦敦为了被占领的法国的团结绝食而死。

哲学家屡屡横死或者殉道,这确实是他们的职业特点。哲学家要不停地批判、反省、追问, 就会得罪人、得罪全社会。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副教授科斯提卡·布拉达坦在《哲学家的危险生 活》一书中说:“哲学家跟走钢丝的没有什么不同。哲学家的生活总是在做平衡:稍微走错一步, 往这边或那边偏一点,就会送命。如果他违背自己的哲学去适应世界的要求,他就输了;如果他 遵从自己良心的要求,不计个人的安危,他也输了。这正是苏格拉底、托马斯·莫尔、布鲁诺等人 所处的局势。到了人生的某个时刻,这些哲学家必须做出抉择,要么忠实于他们的哲学并死掉, 要么放弃自己的哲学而活着。”

塞涅卡活着的时候没有忠实于他的哲学,他的死亡“更多的是悲喜剧式的而非英雄式的。在 接到尼禄让他自杀的命令后,他平静地告知了朋友们。由于年老和饮食节俭造成的体质虚弱,割 开手臂放血无法让他死去。于是塞涅卡要来了苏格拉底服用的那种毒药,喝下毒药后仍不见效, 最终仆人们把他放进一缸热水,用蒸汽憋死了他”。

早期的基督徒很尊敬塞涅卡,甚至伪造了他跟圣保罗的通信。新教改革时期,加尔文从他的 著作中寻找灵感。蒙田写过一篇文章为他辩护,狄德罗也写过一篇论他的一生的随笔。但浪漫主 义者认为他是一个低劣的哲学家和很差的剧作家。近年来学者们又开始为他辩解。

塞涅卡的虚伪

玛丽·比尔德在《纽约书评》上说:“在 19 世纪以前,人们喜欢的塞涅卡的形象是一个瘦削、 憔悴、忧心忡忡的肖像雕塑,它符合人们对这位哲学家相貌的预想。但在 1813 年,在罗马出土 了一个双侧肖像,两个人背靠背,一个被标明是苏格拉底,另一个被标明是塞涅卡。这个塞涅卡

59


 三辉链接 跟以前的完全不同:圆脸、秃顶,略显平淡,更像是资产阶级商人而不是一个苦恼的哲学家。这 两种形象的对比揭示了塞涅卡变动不定、通常自相矛盾的身份。”

塞涅卡留下了许多哲学和科学论著(他是地震方面的专家)、通信,还写过悲剧。艾略特说, 塞涅卡的斯多葛主义对莎士比亚的世界观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在他一生中,以及面对死亡的时 候,塞涅卡转向斯多葛派哲学寻找力量和慰藉。罗马的贵族都会被传授一些斯多葛派哲学,但是 塞涅卡好像对它特别热衷,用它来应对他的疾病和政治上遭受的挫折。塞涅卡从没建立哲学学派 ——他是被按照政治家培养的,他想去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地方。

塞涅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有权势的伊比利亚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开始为他从 政做准备。但是他发现罗马贵族的生活非常不稳定。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受到哮喘和令 他想自杀的抑郁的折磨。在卡里古拉和尼禄那样疯狂的独裁者手下,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非常 危险的。他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激起了皇帝卡里古拉的妒意,导致他被流放出罗马。因为他病 重,卡里古拉以为他将不久于人世,才免他一死。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塞涅卡回到罗马,成为 十二三岁的尼禄的老师。尼禄当上皇帝后塞涅卡一直做他的顾问。当塞涅卡发现尼禄很残暴后曾 提出要退休,但被尼禄拒绝了。公元 65 年,塞涅卡被控密谋反对尼禄,被迫自杀。

塞涅卡赴死的方式践行了他信奉的斯多葛派哲学:哲学是为死亡做准备,要坦然接受一切外 在遭遇。他在《论生命的短暂》一文中说:对于已经流逝的岁月,哲学家通过回忆抓住了它;对 于当下的岁月,他利用了它;对于尚未到来的岁月,他期盼它。这些时间结合起来,便能赋予他 漫长的生命。我们生活在命运女神的地盘上,她的统治残酷又势不可挡,她心血来潮的时候,我 们会遭受应得的和不应得的不幸。她会用猛烈、残忍、侮辱人的手段摧残我们的身体:有的她会 用火烧掉,有的她会用铁链绑起来,有的会光溜溜地被她扔到流动的海水里。她会摧毁城市,吸 干大海,扭转河道……实际上,她会摧毁整个地球和星系,把它们吸入黑洞,然后又吐出来,直 到最后,整个宇宙毁于一场大火,然后重生。处于这一混乱中间的是人。人是什么?一种虚弱、 脆弱的身体,光溜溜的,天生毫无防备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暴露于命运女神的羞辱之下,一 旦其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就成了野兽的美味。但人不会对命运女神屈服,也没理由畏惧她,因 为他不仅把他的奴隶、房产、官位,而且把他的身体、他的眼睛、双手、他的一切都看作不确定 的财产,这些东西好像都是借来的,一旦有人要讨回去他就准备高兴地奉还。

60


 三辉链接 塞涅卡在赴死时刻意模仿历史上第一位殉道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法。剑桥大学古典学家玛 丽·比尔德说,他这样做显得有些傲慢,学习苏格拉底的死法还使得塞涅卡不能亲身体验死亡。对 死亡的学术研究导致他的身体干枯,已经到了无血可流的地步。而且他活着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 禁欲苦行。在《论内心的安宁》一文中,塞涅卡讲了哲学家在面对财富时保持内心平静的故事。 基提翁的芝诺在一场沉船事故中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他说:“命运使我成为一个拖累更少的哲学 家。”在《论快乐的生活》一文中,他写道:“为什么要饮用比你更老的酒?为什么你的妻子耳 朵上戴的东西跟有钱人的房子一样贵?”但另一方面他又靠放债积聚了一大笔财富,过着奢侈的 生活。塞涅卡为什么要长期助纣为虐呢?他为什么没有践行斯多葛派关于贫穷的观点?在古罗马 历史学家塔西佗看来,这是因为罗马的专制统治败坏了人们的言行。在宫廷,所有人都言不由衷, 要想活下去就要掩饰自己真实的感情,要演戏。■

61


 制作者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jfbooksclub@vip.163.com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 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 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

6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