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隨著各地老照片徵集與數位典藏計畫成果的陸續公開,讀者在 網路上取得老照片已非難事,許多文史部落客更是大方的在線上分 享、譯注自己收藏老照片圖像。近年在國內推動文化觀光的發展趨 勢下,以手機定位結合老照片的行動導覽服務也開始上線,歷史圖 像的文創加值也成為數位內容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 然而,數位化的便利,也衍生了許多老照片使用亂象,以訛傳 訛的錯誤解讀、未經原作者同意的加工改製、不尊重版權的商業性 複製等數位倫理問題,都是同學們在數位加值這些老照片前需要學 習的功課。 本論壇邀集了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資深文史部落格與田野工 作者,藉由論壇的方式,與同學們分享老照片的收藏、使用、解讀 的經驗。除了討論老照片數位化的使用倫理,也將從他們的專業眼 光,討論在網路通訊科技發展下對於這些老照片加值應用的時空想 像。
郭俊麟 2012.07.17
目錄 一、 老照片與文史導覽 二、 老照片與地圖使用經驗談 三、 老照片的蒐集與故事探索 四、 部落格也能充滿文史深度 五、 綜合座談及意見交流 六、 老照片的時空想像-聽講心得
一、老照片與文史導覽 課堂講授/ 楊
燁 老師
文字整理/ 莊喜如、陳紜芳
楊燁老師
介紹
1970 年出生於台北市大稻埕,具有 20 多年插畫及文史工作經驗,臺灣 各縣市委製累計 26 幅鳥瞰圖作品,是國內導覽地圖繪製專家,並專長於文獻 及史料的收集與整理。2005 年起就在網路上分享文史方面的研究,由於累積 資料豐富且點閱率極高,在網路上被封為第一位臺灣文史部落客。部落格: 北投虹燁工作室。
1
鳥瞰圖與導覽地圖的繪製 文史工作是我的興趣,我最主要的工作是畫 圖,主要繪製鳥瞰圖及導覽地圖。鳥瞰圖即是鳥 在空中飛時,往下俯瞰地面的情景,通常不是標 準地圖而是示意圖。其與實際距離有落差,但能 清楚呈現其相對位置。如右圖呈現的日治時期花 蓮太魯閣的鳥瞰漫圖,即是以比較漫畫的形式繪 製而成。
故鄉北投 文史工作主要專精在故鄉北投,在我的部落格及臉書上每天都會分享一 些──大多關於北投的──但整個台灣也都有涉獵。
北投公園與銅像 北投以溫泉聞名,1913 年時台北廳長就規劃了「北投公共浴場」為東亞 地區最大的公共浴場,另外興建北投公園, 2013 年這兩項重要建設即滿百年。當時台 北廳長井村大吉的建設使北投成為適合休 憩的觀光勝地,因而為北投帶來繁榮。他過 世後居民感念他於 1934 年募資建造井村廳 長紀念銅像(右圖),佇立於公園內。1945 年台灣光復以後的老照片已看不到井村大 吉的銅像,取而代之的是光復紀念碑。1965 年後因孫文百歲紀念,陽明山管理局新設孫 文銅像於公園內,較井村大吉的銅像及光復 紀念碑,孫文銅像在位最久。
2
左圖是北投公園中的銅像 的四個時期的樣貌。 關於井村大吉廳長的銅像 消失之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 光復後國民政府拆除,二是由於 二戰末期日本政府因缺乏金屬 原料而將其徵收。我是詢問了許 多耆老才得知有各種說法。 進行文史工作時,需要的是 口述資料與文本資料的證據。口 述並不能當完整的歷史資料,而 僅為重要的參考,因為人的記憶 隨著時間是會改變的,如果口述 資料沒有足夠的證據的話那僅 能成為口傳的故事及神話。看這 些老照片能與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做連結『有圖有真像』 ,並由老照片中能看到 一地方不同時期的面貌與變化。
草庵創建之蹟紀念碑 該地為現在北投聞名的不動明王石窟的所在地。在未有石窟之前,這裡 就有僧人來此建草庵修行,因而充滿靈氣。不動明王石窟建立後,草庵便逐 漸被荒廢,後由新北投星乃湯溫泉旅舘的佐野家族於 1941 年時在此建立「草 庵創建之蹟」的紀念碑。在發現這張老照片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草庵創 建」四個字,透過老照片的對照後後來才知道堆高的路面底下尚有「之蹟」 二字,由此充分顯示老照面的功能。
3
跳躍的花蓮港 1935 年(昭和十年)《跳躍的花蓮港》這本書, 為當時花蓮廳長題字的。花蓮地區的部分,主要呈 現日治時期及光復後的對照,如日治時期花蓮電力 株式會社花蓮地區負責人原脩次郎的紀念銅像、表 忠碑、花蓮舊火車站、大地震後的老照片、牛頭公 車、花蓮港神社。
軍人的鋼盔 一位曾任議員的耆老留下 許多在花蓮當兵時的照片。許多軍事的老照片抗日 戰爭時國軍戴的裝備「德式鋼盔」很有名,但來台 後幾乎都沒有了,但在這張照片中戴的就是。
鐵路老照片 一個地方的發展其交通占十分重要的因素,因 此將鐵路公路等交通建設的照片置於前。
神社與石燈籠 日本神道教深信萬物有靈,神社中是沒有神像 供奉的。石燈籠排列有其規則,分金木水火土五行 順序堆疊排列,如北投國中內的石燈籠遺址在整頓 後未照原本順序排列顯得很怪異。
4
結語 花蓮地區尚保留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較其他地區完整度還高,但由於 疏於整頓及保養許多似乎呈現荒廢的狀態。透過老照片能了解當時人們的服 裝及生活情景。過去拍生活照的攝影師並非專業攝影師,因此大多以人物為 主,並未能完整收錄當時的背景,但由於背景範圍小,也因此能觀察到建築 內細節的部分,這是我個人認為生活照十分有參考價值的地方。 老照片除了能當佐證外,也能提供文化產業重建與修復的重要對照及參 考資料。
5
二、老照片與地圖使用經驗談 課堂講授/ 潘繼道 老師 文字整理/ 黃家榮、邱宏凱
潘繼道老師
介紹
花蓮最具代表性的文史學者之一,專長為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 究,也是擅長花蓮田野調查工作的歷史學者,目前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臺灣 文化系。潘繼道老師有著八分之一西拉雅血統,基於回饋鄉土的信念,從唸 大學、研究所一直到博士班,都把花蓮族群的研究當作主題。近期著作為: " 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 1874~1945”。
6
照片從那裡來? 本次演講所使用的照片來源,包括毛利之俊在 1933 年所寫的《東臺灣展 望》 ,由東臺灣曉聲會所出版;張家菁的《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 與發展》 ,這本書原是她的碩士論文,後來由花蓮縣立文化中心出版;另外是 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翻譯的《七腳川事件寫真帖》 。
老照片使用經驗分享 藉由現場實地踏查,耙梳昔日的文獻、市街圖、地方志、研究專書、論 文,或透過當時曾生活在該地耆老的回憶、手繪地圖及老照片等,有助於瞭 解現有空間的前世今生,一方面解開古蹟產生的謎題,增加鄉土教材對話的 材料,並瞭解、體會現存古蹟保存者的用心。2012 年的春節期間,我弟弟在 玉里稅捐處的長官要他問我: 「玉里神社為什麼要保存?為何不拆掉?」我聽 了之後,心裡很大的疑問!不是把它拆掉之後,就代表日本的統治就此消失! 它依舊會存在的,只不過你少了一個東西可以做對話。另一方面也讓日本殖 民時期的歷史、記憶能夠接續發展,不致發生斷裂。 在寫研究論文或報告時,使用老照片與地圖時,一定要記得註明資料來 源,一方面為自己的研究負責,是有參考資料、是有所本!要為你的研究負 責。讓讀者可以藉由你所提供的資訊,去檢視這些老照片與地圖;一方面也 表達對原作者的尊重其資料、圖檔,所擁有的智慧財產權。如果使用網路照 片,務必註明出處、下載日期,必要時更須徵得同意才予以運用,以免造成 糾紛,甚至觸法。
7
花蓮地區日治時期慰靈碑遺跡初探 《花蓮地區日治 時期慰靈碑遺跡初探》 是我寫的一篇文章, 文中所提到的弔魂碑 現今已消失了!若有 機會到新城神社(今 新城天主堂),其位置 大約在禮拜堂附近。 而在橋本白水所寫的 《東宮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花蓮港廳》一書中可以看到這座弔魂碑的照片, 另外在天主堂提供的興建中之天主堂老照片中,亦可看見現在天主堂涼亭位 置的前身是新城神社手水舍,另外在照片底部,有個長方型的物體,那是神 社手水缽的位置;另外在現在禮拜堂的位置就是慰靈碑的位置。所以可以透 過老照片來瞭解以前這裡有什麼東西,但現在已經不見了!
日治時期奇萊平原的庄社圖 我們可透過下頁圖中看到以前花蓮港的位置,不是在現在的花蓮市,而 是在吉安鄉花蓮溪及木瓜溪匯集處附近一處的出海口(今吉安鄉海邊)。南勢 各社的位置及米崙山的位置也清楚的在圖上呈現,另外在大漢技術學院附近 有個七結舊兵營,七結為加禮宛人在清代所建立的部落裡其中一個社。木瓜 山靠近壽豐一帶,所以這可見到木瓜蕃各社;而東華大學位置之東側有吳全 城,從學校正門即可到達。
8
1912、1931、1934、1938 年花蓮港街 左圖的來源主要是出自張 家菁《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 市街的形成與發展》 ,從地圖中 可以看到當時火車站的位置, 另外在現在鐵道園區附近有個 徒步區(原鐵軌路徑),經過慈 善寺附近,再往明義國小的後 方切過去,我們可以了解其相 對位置的過去與現今之變化; 另外在陸軍官舍(今將軍府) 這邊以前有個衛戍分院;在美 崙溪旁的憲兵隊的位置也有個 第三大隊;現今溝仔尾的地方, 9
以前這條溪被稱作紅毛溪,後來日本人將它整治,現在有很多人會以為這是 一條大排水溝,實際上其並非大排水溝,在日本人整治後,水質相當的清澈, 而不是一條臭水溝,從此可知花蓮市是有溪流通過的。在 1931 年的花蓮港街 圖中,最近完工不久的圓環,其實那個位置早在 1930 年代就已經規劃了,這 張日治時期的街道圖,虛線代表正在計畫中、實線則是已經完成的,因此可 以從相關的圖資裡面看到公共建設的相關位置。
再來是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翁純敏小姐提供給我的〈1934 年花蓮港街〉 地圖,我們可以看到舊花蓮車站-花蓮港驛;而現在花蓮市的中山路與公園路 交岔路口的曾記麻糬,就是之前的花蓮港的廳舍。戰後的市場為日治時期的 武德殿;現在的市場則是在公正街北段,以前的市場則是在公正街的南段, 就是現今的公正街包子店的位置。 我們可以從這些圖像來瞭解日治時期的花蓮港醫院是現在的署立花蓮醫 院、法院是現在的東洋停車場、臺灣人讀的花蓮港公學校是明禮國小;日本 10
人唸的花蓮港小學校亦可透過圖像可以看得出其相對位置;農業補習學校是 現在的明義國小。以前的西本願寺則是現今的慈善寺;現在的自由街大排水 溝溝仔尾處,現在還可以看見第二福住橋有日文草寫的文字。 圖中的陸軍官舍,就是現在將軍府的位置,將軍府的對面則是現在的憲 兵隊,旁邊還有美崙斜坡。另外在美崙山麓還有花蓮港神社,而以前的市公 所在什麼地方呢?街役場就在現在東洋廣場旁世紀曼波大飯店的位置。再往 花蓮市南邊走,可看到現在的圓環、和平路,這裡有個福住稻荷社,就是在 現在的信義教會;另外就是慈天宮,從圓環的地方彎進忠孝街一帶,那是以 前日蓮宗的布教所,因此我們可以從舊的地圖跟現在做對照,在信義教會內 有座屬於福住稻荷社所有的石燈籠,上面有寫「山田組奉獻」 ,而山田組的辦 公室則在今新港街上;現在的中華路以前叫高砂通,再過去是稻住通。不同 地方透過地圖可以瞭解它以前叫什麼名字。 花蓮港街在 1940 年升格為花蓮港市。1937 年時,當時候有許多新的名 字逐漸出現,如佐倉位於花 蓮市西邊、十六股的地方 叫豐川,另外就是神社底 下,現在國聯里一帶以前 叫宮下,所以可以透過這 張圖能夠地名所含涵蓋的 範圍。
《七腳川事件寫真帖》 透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他們所翻譯與七腳川事件有關的《七腳川事件寫 真帖》 ,可從寫真帖中的照片瞭解日治時期明治年間花蓮地區的樣子。另外亦 可從中瞭解當時花蓮地區南勢阿美族族人的服裝、七腳川蕃社情況、討伐隊 與被徵調的人伕穿著之樣式,以及日本軍警討伐七腳川原住民的過程及戰後 的情況。 11
《東臺灣展望》 毛利之俊所寫之《東臺灣展望》中,除了記錄昭和初年花蓮港廳地區的 重要建築及機關寫真外,同時也記錄臺東廳內的各式重要建築。 透過此書中所攝之花蓮港廳重要機構及建築,彷彿帶領大家回到 1933 年 的昭和年代,花蓮港廳、花蓮港廳消防組合、黑金通、花蓮支廳、花蓮郡官 廳、黑金通市場、花蓮港醫院、花蓮港憲兵分遣隊、米崙水道淨水場等地舊 照,再透過今昔對照,可窺出今昔的變化;臺灣銀行、花蓮港女子高等學校、 花崗山表忠碑、吉野神社、郵便所、豐田神社、林田神社、豐田警察官吏派 出所、林田警察官吏派出所的今昔比對,以及花蓮港廳各警察駐在所、小學 校與公學校的比對,也可見當時臺灣總督府對花蓮港廳的建築及同化政策。
八扛轎 瑞穗青蓮寺及玉里協天宮的八扛轎儀式,沿續日本時代神社神輿儀式, 至今仍持續這樣的儀式,就連神轎外型也仿造日本神社的神輿型式。
12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1933《東臺灣展望》 ,臺東:東臺灣曉聲會。 張家菁,1996《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 ,花蓮:花蓮縣立 文化中心。 陳聰明等編輯 ,2005, 《七腳川事件寫真帖》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 鈴木生,〈臺東線從業員殉職者並に死歿者記念碑除幕式〉 ,《臺灣鐵道》 ,昭 和十六年四月號(345 號,1941) 。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編,1985《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 ,臺北:成文出版 社。 橋本白水, 《東宮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花蓮港廳》 ,花蓮:花蓮港廳,1923。 《花蓮港街》影印地圖,1934 ,臺北:東京興信交通社發行,花蓮縣青少年 公益組織翁純敏提供。
13
三、老照片的蒐集與故事探索 課堂講授/ 葉柏強 老師 文字整理/ 滕百齡、陳紜芳
葉柏強老師
介紹
花蓮玉里人,1971 年出生於玉里,因家中長輩拍攝並保留下不少故鄉美 景的歷史照片,也因為如此,展開了一段老照片說故事的使命,除了將家中 收藏的老照片加以註解並於網路部落格發表外,還在網路拍賣中尋找花蓮當 地的老照片,目前也是相當活耀於花蓮地區的文史工作者之一。部落格:璞 石閣。
14
仁壽醫院照片
原本我以為是張七郎先生創辦的仁壽醫院,照片(上圖右)後面有『花 朝,郭山藻,慶祥,楊允中,異香,葉漢卿,昭和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仁壽 醫院前寫』 ,裡面葉漢卿是著名的畫家,其他人我則上網去查,上網查是一個 很不錯的方法,有時知道的人會很熱心地指點我們。 而在《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有個網友告知這是新營的仁壽醫院,院長 是楊慶祥,他父親是楊允中,楊花朝是三弟,後來跟許文龍創業成立奇美, 郭山藻是有名的士紳。有趣的是上網搜尋照片後,長相確實一模一樣。照片 有一個特別之處,簽名方式跟現在不同,他們將名字簽在本人的後面,所以 名字是顛倒的。 我手邊剛好有另張照片(左 圖),那張照片裡面警察局劉局 長夫妻之間的老人很像楊允中, 經過比對,更能確定是同一個人。 這兩張照片剛好是楊允中先生在 戰前戰後的照片。
15
八通關越道路起點標的追尋 這座起點標在玉里是一個很 重要的文史象徵,在戰後不知何 時消失了,我們能找到的照片, 幾乎都源自“東台灣展望“這本 書,可惜書中只有照柱子,卻不 知所在位置。八通關越道路起點 標是玉里發展的象徵,最近得知 大約是在 1950-60 年代間被鏟掉, 主因為日寇遺物。山口政治“東 台灣展望”一書中,除八通關越道路起點標外還有個新高登山東口標,這個 東口標從未見於戰後文獻,所以我對它的存在懷疑。直到我發現一張戰爭時 期玉里鎮的照片,照片中,正在舉行軍事演習,很可能是在陸軍節,從照片 上我們完整看到起點標的位置,可以清楚看到當時的原樣,也釐清之前耆老 口述歷史的模糊之處。我們做比較之後,發現兩根柱子的位置可能配合石燈 做些許移動。家鄉耆老對於起點標都有些許印象,而東口標卻完全無印象, 可能是起點標保存到戰後,東口標則在戰爭結束不久就消失。
一張太魯閣前合影老照片的背景推斷 照片內的“國立公園後補地大太魯閣 “木柱是在 1935-37 年,由於照片內軍官階級 很高,所以就去翻花蓮縣史,記載在這段時間 內參訪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台灣軍司令畑俊 六,後來發現後面潦草寫著『畑軍司令官』 , 但是其他幾位都還在討論。另外一張錐麓古道 照片,我們可以發現除通電隘勇線之外,地貌 幾乎沒有改變。 16
花蓮港分屯大隊將校集會所的發現 花蓮港分屯大隊隸屬於步兵第二聯隊,我們可以從當時士兵的相本中去 看到以前部隊的番號長官以及設施,右圖照片中,分屯大隊營區內有棟很龐 大的建築物,約在大正三年之後興建,保存至 1970 年代後拆除。 而將校集會所在營區後方的山坡上,透過 Google 去鳥覽,發現在大約位 置上有一棟疑似的建物,因為兩者都是長方形屋頂,後來請教民生社區里長, 他曾進憲兵隊參觀過,經確認應該還存在。2010 年在文化局協助之下,我們 進到營區,發現房舍還存在,基本格局跟早期幾乎一模一樣。這座建築由於 景色優美,唯一缺點是下方營區一覽無遺,或許可以由文化局出面,與軍方 協商,於特定日開放的方式去參觀。
玉里車站擴建的發現 透過老照片的比對,我們可以看不同的改變,一開始是璞石停車場,而 第一代玉里驛,大正六年興建, 是當時花東地區最豪華的車站。 昭和九年進行擴建,站房長度 增長一倍。台北大學蔡教授提 供的鐵道部年報內,有提到玉 里驛的改建,與我們從老照片 上比對結果符合。昭和十一年 長官巡視的照片,可以看到嶄 新的車站。車站門口有一朵花 的裝飾,到了戰後 1950 年代被 改成寶塔的樣子。1960 年代從 手寫站牌改成立體字體。
17
四、部落格也能充滿文史深度 課堂講授/ 黃家榮 助教 文字整理/ 黃家榮、陳紜芳
黃家榮助教
介紹
花蓮瑞穗人,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紀錄花蓮在地人文及歷史古蹟文化的 興趣,長期在網路上發表花蓮人文、歷史及旅遊、美食等在地文化等文章。 2010 年獲臺灣部落格大賽旅遊情報組第二名。目前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臺灣 文化研究所,並擔任東台灣歷史圖像與行動數位導覽課程助教。部落格:阿 榮的花蓮旅遊資訊部落格。
18
2007 年因幫助朋友編寫旅遊部落格的機會,開始了這一段文史、拍攝的 不解之緣,過去到景點大多是走馬看花式的旅遊方式,一次旅遊過後,日後 再回想,似乎也對幾年前或幾個月前的旅行也忘的差不多!若透過拍照紀錄 的方式,回到家之後,透過編寫部落格的方式,收集相關情報並分享景點, 讓更多旅客及鄉親能夠更深入的瞭解家鄉及各景點的歷史及美景。 舊版部落格於 1997 年開版至 2011 年因故關版止,點閱率共達 34 萬人次; 而新版的部落格於 2011 年開版至今已達 26 萬人次的點閱率,新版部落格更 獲「2010 年臺灣部落格大賽旅遊情報組第二名」的殊榮。目前部落格的分類 以花蓮美食、花蓮尋古、花蓮美景、自己故事-瑞穗景點、臺灣景景介紹、花 蓮地區及臺灣地區神社殘跡、花蓮老照片、不一樣的花蓮旅遊行程參考等主 題來編寫。
19
如何找資料? (1)日治時期的報紙 透過學校圖書館的系統,可在校園內或家中登入學校圖書館「電子 資源整合整合查尋系統」查尋相當報紙資料,如《日日新報》。 (2)日治時期的地圖 可參考中央研究院或是其他書籍所提供的地圖資料來找資料,如登 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學 院臺灣百年地圖」搜尋您欲尋找的地區、景點及主題。 (3)耆老訪談 帶著老照片透過耆老訪問的機會,或許可藉由同樣走過那一段歷史 的前輩來尋找老照片或是古蹟景點中的線索。 (4)網路資源搜尋 在網路發達的年代,網路部落格或是論壇也有許多同好成立部落格 及文史論壇與同好分享資訊,所以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分享老照片、 分享文史資料,讓部落格的介紹可以更完全、更正確。 (5)上圖書館 圖書館藏書林瑯滿目,各式絕版書及文獻林立,撥空走趟圖書館, 也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您要的資料,也可以讓部落格增添不少許多珍 貴的史料。 (6)工具書 臺灣文獻會出版的《臺灣地名辭書》、《花蓮縣鄉土史料》、各縣市 縣市志及鄉志等也是在編寫部落格時相當不錯的參考工具書。 (7)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珍貴影片 透過該系統搜尋相關資料紀錄片,也可透過影像帶領讀者回到昔 日的場景,當然也可以配合影片進行耆老訪談,也可讓訪談者勾起許 多當年的回憶。
20
老照片中的故事 2011 年的一場老照片展,展出 這張老照片,原以為這群女學生為 當時花蓮港女高校的學生,結果一 位花蓮知名耆老張政勝老師一眼即 認出其中有幾位是他的同學及曾共 識過的同事,於是在張老師的解說 下才對這張老照片有了重新的認 識。 這張照片中的拍攝日期為臺灣 光復那一年,即民國 34 年(1945), 而照群女學生則為花蓮港家政女學校 的學生,從《臺灣地名辭書》、《花蓮縣鄉土史料》相關文獻中記載:花蓮港 家政女學校於昭和 16 年(1941)4 月成立,戰後改為商業實踐女學校,後併 入花蓮縣立成功中學;民國 36 年(1947)裁撤成功中學,同年 10 月成立花 蓮師範學校。 另外透過昭和 11 年(1936)1 月 31 日《日日新報》的記載,這匹神馬 於今回,應指昭和 11 年(1936)1 月 31 日,由東臺灣無盡株式會社(今中 小企銀)所奉納,肚上烙有花蓮港神社內五角型外菊紋之社徽。
21
照片中的寶 原本一張有如名片般大小的照 片,透過專業掃瞄器將照片重新掃瞄 後,即可將照片放大再放大,於是照 片主題身後原本不被重視的背景就 成了相當的重要!原本照片主題是 一對到此遊玩的情侶於公路局天祥 車站前的合影,但在建築後方的山麓 出現了一座鳥居,那是日治時期的佐 久間神社所有的鳥居,後於民國 50 年代東西橫貫公路開通時,政府在此 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時將鳥居給拆除,所以也可透過相關記載推算照片所拍 攝的大概年代。
老照片背後的文字敘述 (1)花農林學校學生合影 若單單看照片正面,很難去 看出這張照片於那?為什麼拍照? 但過去或許因為想拍張照片很困 難的關係,於是幾乎大家都會在 照片背面註記拍照時間、拍照原 因等資料,而這些資料也成為今 編寫老照片介紹時最重要的資料, 再透過這些資料再去求証或找尋 更多相關的資料。 這張照片背面寫有「大里寫 真館 昭和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寫 22
真館前 花農林二年級…」 ,大里為今富里鄉東里村,花農林學校則為 今花蓮高農的前身,根據國立花蓮高農沿革記載:花蓮高農創立於大 正 10 年(1921) ,當時稱「花蓮港街立簡易農業學校」 ,最早原附設於 花蓮港公學校內,後來在昭和 3 年(1928)遷至花蓮舊新港街;昭和 8 年(1933)再遷往吉野薄薄,昭和 17 年(1942)再遷至現址,並更名 為「花蓮港廳立農林學校」 ,所以這張照片為更名後所拍攝的照片。 (2)師範大學學生參觀省立花蓮女中 照片背面寫有: 「這是花蓮女中科學館上的平台,參觀後照一張留 念吧! 一九六五、四、 二十三」 。除了可明確的 知道拍攝日期後,並透 過人物身後的景色一窺 當時花女校園及海岸山 脈的美景。
老照片使用同意書參考 透過 2000 年花蓮縣文化局舉辦之「花蓮縣南區老照片徵選活動 版權同 意書」的範本來探討老照片使用需注意之事項,透過透明化的白紙黑字合約 式的同意書企約,也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及糾紛。
23
五、綜合座談與意見交流 陳彥伯同學
問:
像今天的演講是有錄影的,如果要公開在網路上或老師要做其他教學使 用,如果沒有本人同意,是否就不能這麼做?假設有一天楊老師出了一本老 照片的精選輯,可是照片可能是 100 年前或是 60、70 年前的照片了,理論上 原先的拍攝者可能已經不再世上了,也許沒有版權問題,可是楊燁老師出版 的老照片集,如果我將其照片掃描出來做其他用途,會不會觸法?
郭俊麟老師
答:
只要是老照片的出版品,出版社就有再製權。這在數位典藏界,他們針 對法律問題有一個分項計畫在談這個問題。一般來說,老照片的所有權,每 個國家所訂定的法律不一樣,創作權大概是 50 年,但是日本統治時代的照片, 理論上都已經超過時間了,若你有辦法向演講者/作者一樣透過網路競標,買 到這些原版的照片,這樣你就會有照片的所有權。若你經過再製、出版或是 其他的應用,就有再製權的問題。所以我們在使用這些資料時,特別是我們 對著作財產權的意識越來越慎重,要特別小心。
24
陳彥伯同學
問:
目前台灣對於非正式的出版品的著作權,法律上似乎規定尚未非常完善, 因此他人發布在部落格或網路上的照片,我們可以任意下載、再製嗎?另外想 請教老師們如何避免發布在網路上的照片被隨意下載?
郭俊麟老師
答:
這是有一些的模糊地帶,理論上,若產生法律上的糾紛,部落格的版主 是比較占優勢的。一般來說,會把照片放在部落格,基本上,版主應該都會 希望大眾去多了解這些老照片、分享這些照片。曾經,有同學就把葉柏強老 師的照片拿去合成,把老師家裡長輩的頭像換成同學的照片,放在網路上公 開,基本上就是不尊重原本所有者,若是葉老師要告的話,那是非常嚴重的 問題,這不只是侵權的問題,也是倫理上尊重的問題。
楊
燁老師
答:
我的經驗是,我一開始放在網路上面,其實一開始檔案會放蠻大的,那 就遇到一些問題,就是有一陣子很流行懷舊餐廳,那懷舊餐廳會自己在網路 上蒐尋,看到他們想要的照片,他們自己把它下載下來,然後做餐廳的布置 或輸出成大海報,遇到這樣子的問題後,我就是把放在網路上面,在網路上 面看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是你沒辦法下載,下載以後會變成鋸齒狀或馬賽克, 就是很不清楚,防止人家沒有來知會我,然後就使用。
25
滕百齡同學
問:
老師您好,我手邊有一份資料顯示民國七十年代左右,花東三總隊有個 直屬中隊隊部是在玉里鎮上,不知您是否知道實際位置?
葉柏強老師
答:
關於軍營的位置,這方面我不太清楚耶,因為自從國民政府來台之後, 戒嚴使得很多資訊都被封鎖,我是知道在玉里榮民醫院那邊有軍營,還有玉 里大橋的橋頭也有你所說的那種營舍。
莊喜如同學
問:
請問楊老師如何將老照片中的場景簡化繪製成漫畫,又能夠不失其真實 的面貌?
楊
燁老師
答:
無論是漫畫家還是文史工作者都需要不斷作功課,經過長期的沉浸在過 去時空研究中才能對過去的景像有深刻、完整的連想。但畢竟我們並非生活 在過去的人,無法了解當時人真實的生活情景,我們所接觸的資料也有可能 並非正確,常常在新的資訊出來後才恍然大悟,因此不斷更新自己的資料庫 也十分重要。但不要 因為資料蒐集不全就 不動筆,有想法的時 候就盡量畫出來,作 品必須不斷累積、修 正,才能增進作品的 質量。
26
滕百齡同學
問:
我知道玉里大橋頭有營舍,之前跟我朋友去的時候,發現營舍已經拆除 了,老師您說的玉里榮民醫院旁營區應該是玉里南營區,我有個花蓮土生土 長的朋友說,玉里有南北營區之分,不過現在都被剷平了,在被剷之前有去 一趟,感覺玉里南營舍比較就有機會是中隊部。
葉柏強老師
答:
國軍部分的資料不是很多,所以我不能給你答案,不過我建議你去民 生社區找那位之前在分屯大隊營區任職的長官。你有問題,就去將軍府的 民生社區發展協會,請他們代轉達您的問題,或許那位長官會知道這部分 的歷史也說不定。我也也會回玉里幫你去問一下耆老,應該就會有初步的 輪廓了。
27
六、老照片的時空想像-聽講心得
地理景象重建、歷史記憶的回想
文/鄭東格
老照片的保存與整理,對於地理景象重建、歷史記憶的回想是非常有用 的,我們可以透過老照片內的影像來窺探以前人的生活方式、建築樣貌、自 然環境、人文風俗等等,來研究與分析以前的種種現象與議題,因此老照片 可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史物品,維護與保存老照片是人人都必須要注意的事 情。 不管是花蓮、臺北、還是臺灣本島,甚至是外國的老照片都是非常彌足 珍貴的,像以前大二上相關課程的時候,老師也有介紹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下時期的老照片,還有日治時期臺灣都市在總督府下治理的狀況,這些照 片對於現在的都市發展與規劃可說是有不小的幫助。而老照片也可以結合觀 光旅遊,讓這些史前記憶不只是可以在博物館看到,不再那麼的嚴肅,老照 片也可以很貼近民眾的生活,能讓外面的遊客更貼近當地、了解當地觀光, 讓大家對鄉土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關懷。 28
一張照片的學問
文/呂佳璇
預設立場縱然常在接觸原先以為實則不然的事物產生新鮮感,然思索的 狹隘,亦容易於適當時機失去其他可能。從前觀看老照片展,認為只和在地 文化、產業相關,未知一張照片其中學問繁多,甚至牽涉時代背景與政治氛 圍。地方,確實由每一個在地場景,在地故事構成,認同、記憶、想像,與 日常相關,創造和崩解,時間形塑地景。 本次論壇講者,皆由故鄉出發,探尋在地。更深刻者為鄉土情懷、地方感, 讀著北投、玉里,甚至花蓮的圖像,我難以有所感動;我以為只知時代,未 明其中人事流轉,無從體認一張照片,回歸現場的今昔對比亦流於技術性的 工作。照片故事許多,然而如何定位?須參照史料和考察,知其時空意涵, 再求解釋圖像。 老照片易朽且意義隨時空失卻,更須以加值保存,數位化、後設資料的建 置,方能再現地景和時代。而個人能力有限,佐以田野,有興趣者亦於網路 空間切磋,使圖像應用更臻完善。 我已離開臺東。還有多少時間和能力,紀錄故鄉種種?如今回首,已經 飛出去了,那時亟欲掙脫的晴朗得近乎虛擬的天空,留下還未成熟便離散的 身影,放棄萬物來歷始於近側。我終究不在臺東了,恍惚懂得,照片中濱線 遼遠,臺東的海湛藍之故。
29
難得的寶物─老照片
文/黃文宣
聽了這次的老照片經驗分享,我更深刻的體會到,老照片所能帶給我們 的不只是緬懷過去的記憶,它還有著所謂的歷史脈絡。透過張張老照片,除 了能得知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情勢發展,也能和當今做個對照。時間一直 在流逝,很多地方會改變、消失,或許我們現在走過的某條道路,它曾經是 間房子、一個具有以前代表性特徵的場所……。 台灣的歷史軌跡也能從中顯現出,石碑上的文字、擺飾品,在歷經不同 的統治者有不同的結果,它可能遭受竄改、搬遷、甚至是摧毀等,唯獨照片 是不會騙人的,就像是靜止的歲月般,它停留在最繁華最精采的時刻。 老照片在某些人的眼中,或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這東西承載著過 多記憶,而記憶有美好有痛苦,但在致力於尋找歷史脈絡的人而言,它是一 個難得的寶物,很少有什麼東西像它一樣,不管過了多久,都具有永恆性, 我們可從中得知裡頭的訊息以及背後的故事,使它和現在的社會現象共存 著。
與朋友分享、為彼此解惑
文/陳筱軒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葉柏強老師所分享他如何蒐集老照片,除了來源外, 拿到老照片後如何去分辨照片中的地點、人物、時間......等,是讓我非常 佩服的!平常在看到老照片時,通常只會淺淺看過,但是在聽過葉柏強老師 如何去分辨老照片背後的故事後,往後在看見老照片時,都會想去思考其中 所代表的意涵與人物。並且在網路上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們一起在分享彼 此的老照片或者提出問題,也為彼此解惑,這使我感到驚訝,原來有這麼多 人在這方面如此的積極。藉由老照片的認識,讓我們能夠更了解以往的年代 故事與人物。
30
老照片的重視及解讀
文/陳彥安
這次的演講讓我對老照片的重視以及對老照片的解讀,是很有幫助的教 導與正確使用老照片的心態。 楊燁老師來介紹老照片的觀賞,還有對日治時期的地圖進行解說,比較 特別的是,楊燁老師提供另個看照片的思維,去省思老照片所要表達的訊息, 可以幫助我們在觀看老照片時,不會太流於形式上的解讀,而忘記了照片中 所要表達的意涵。 潘繼道老師放了非常多的照片,好像在觀看一部介紹花蓮日治時的族群 解說影片,讓我目不暇給,也對花蓮也這麼豐富的文史資料感到興奮,原來 所接觸的僅是片面而已,其實就像潘老師說得很多歷史的產物都常出現在我 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中,只是有沒有去細心的去觀察,真的好精采好值得。 葉柏強老師對歷史的文物特別是老照片很有熱情,並且致力去保存他所 看到的老照片,以至於讓我們這些在花蓮念書的學生,可以透過他的分享, 更多認識花蓮在地,而我也明白這樣的信念也是需要更多人去傳遞的。 家榮助教在部落格上有精彩和豐富的收集,真的大開眼界,真實的把自 己所看到的生活的人事物描述下來,也可以成為許多人的指引,也在當中學 習如何去看地方的軌道。。
透過老照片認識地方
文/林郁倫
聽了講師們的老照片經驗分享,我更深刻的體會到,老照片所能帶給我 們的不只是緬懷過去的記憶,它還有著所謂的歷史脈絡。透過張張老照片, 除了能得知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情勢發展,也能和當今做個對照。老照片 的呈現,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發展;透過老照片,更可以了解到以前 的人生活的習慣以及活動的範圍,老照片可以重現出從前的大環境,更能夠 代表著一個區域的發展脈絡,並且能夠了解到一個區域的變化及差異。
31
在地情懷很重要!
文/朱志明
楊燁老師的北投古地圖讓我感到很興奮,以前的景象能完好的保留起來, 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以了解當時的人們在做些甚麼玩些甚麼,那個時代是 長甚麼樣子的,和現在又有甚麼不同,很多東西是書本學不到的,需要由很 多的文史學者或是對於這些老照片有作搜集的人才能更加了解,到底所謂的" 歷史"是甚麼! 潘繼道老師地圖的變化很完整,可以利用地圖做有效的分析以及研究, 時間點有很多,可以充分比較,加上之前潘老師的筆記,更可以對地圖做出 更好的詮釋註解,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資料也很有趣,雖然台灣曾被日本殖民, 但也是吸取了日本方面的文化,對於他國的文化可以和現今來做對照,也是 相當有趣。 葉柏強老師的破解老照片我覺得很好玩,從照片內的內容可以得到裡面 的資訊,再從中去找尋網路,可以發現到更多的資料,相當有用,或許也可 用來破解其他老照片! 黃家榮助教的 BLOG,寫出每一個地方的特色,實際上雖然不是很明顯, 但是就得看你有沒有用心去找尋。一個小村落、一個小巷子,或許就有所謂 的回憶、特色,之前總是不知道該怎麼去和別人說我家附近有啥好玩好吃的, 或許原因就是自己根本沒去 FOLLOW 過!所以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對這片土地有 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內心的衝擊
文/林欣怡
很開心,也很榮幸聽到四位人文歷史老師的演講,其中有三位以往只能 透過部落格來瞭解他們、想像他們。聽完了演講,讓我有一種衝動,想要去 收集我家鄉—屏東的老照片。
32
親身經驗與回憶
文/連峰彬
這次的主要演講內容是以老照片為主,在之前大一、大二的時候,就已 經有接觸過這一方面的課題,當初得我曾在課堂上的報告中,以介紹花蓮古 今照片的對照為主題,我跑了花蓮火車站、花崗國中、中華與中山路交界口 的曾記麻糬。在做拍照比對的時候,那種興奮的感覺我依然記得,看著手中 的老照片圖檔,再看著現今的街景,比對之後,在那裡就可以想像當初這裡 的情形是如何的,這是我在聽這一場演講的過程當中,所回想起的過去。 而在這次演講中,我也得到了許多找回老照片地點的實用方法,我當初 在做那份報告的時候,其實是挑一些跟現在其實相差無幾的場所去拍攝,像 是花蓮火車站的古今對照,因為我在課堂上有學到說以前舊車站的所在位置 在哪,所以我可以較為輕鬆的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直到現在,在演講過程中所出現過的老照片,還是有許多尚未被證實他 的實際地點究竟是在何方,除了透過老一輩的人,或是照片中的事物去發現 之外,不知道是否會有其他方法可以去查證,但我想腳踏實地的去探索,或 許在過程中反而會發現其他有趣的事情,這也使我覺得實地考察,我有時候 可能沒有 找到我想 要的結果, 但我卻 得到了 其他的 東西。
33
老照片的「聲音」
文/陳柏亨
我個人對老照片的收集並沒有特別興趣,這次演講讓我了解到每個人有 著不同的目標及對事物上的熱情,我單只認為老照片是反映當代時代的一個 工具,原來比對後的演變,以及呼應收集者們的熱情和懷念,才是老照片收 集到的"加值應用"。 聽到不同演講者的經驗與心得,也聽到對老照片不同的詮釋與情感,也 聽到與老照片相呼應的"聲音",照片是種時代的重現,收集者則是種時代的 翻譯及詮釋,讓老照片不單只是個影像,讓老照片多了時代的變動,也讓老 照片裡的空間,重現了時代中的活力與熱情。
老照片不只承載了地方記憶,更記錄著地方變遷
文/陳彥伯
其實,在看那麼多老照片的同時,也曾經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為 何要收集老照片 ? 收集老照片的真正目的與用處為何呢 ? 我想,老照片不 只是承載了一個地方的記憶,同時也記錄著一地之變遷,甚至是一個地區發 展的興衰記錄,古人曾言 : 弗史者,可以知興替。就算是有文字作為史料, 但老照片更是可以為這些史料作見證。不過,在收集老照片上可能會有一些 難度,畢竟現在古物收藏越來越熱門,而這些只會將照片作為收藏品,如此 一來可能就鎖在盒子裡永無見天日了,我在想,網路社群越來越發達,或許 這些網路社群作為一個收集老照片的交流平台,可能是一個不錯而且很有效 率的方式,將老照片以電子檔案的方式存在電腦之中也可以預防接下來的毀 損,科技越來越發達,對於文物保存也不斷的在進步著!
34
老照片也可重現出昔日的大環境
文/范姜尹廷
老照片的呈現,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發展,透過老照片,更可以 了解到以前的人生活的習慣以及活動的範圍,老照片可以重現出從前的大環 境,更能夠代表著一個區域的發展脈絡,並且能夠了解到一個區域的變化及 差異。 而這次演講我最有印象的是黃家榮學長的部落格,這個部落格對於生活 上來說用處最大,想要在花蓮旅遊,便可以參考他的部落格,而他的部落格 並不單純只有介紹老照片,更有一些關於旅遊的文章,所以對我來說這個部 落格的實用度相較於其他演講者更為方便!
照相機、老照片、故事
文/陳逸欣
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不過能看到的只是一些跡象,不一定能了解 事實,但是在現今不一樣了,有個偉大的發明,不僅能捕抓住跡象,還能抓 住景象,那就是照相機。不管拍出來的相片是黑白還是彩色,只是不要模糊 到看不清楚,還是可以觀看。 今天聽的演講,主題講的就跟照片有關,不過主要是講老照片,這些照 片有它豐厚的背景跟故事,當天聽完每個演講者說完,發覺他們真不是蓋的, 可以花費那麼多的時間跟金錢收集那麼多的老照片,還可以看著每一張老照 片,就可以講出它的歷史背景,當然他們有一部分是因為那跟他們的生活息 息相關,他們除了是當地人之外,照片裡的人物有一部分的人都是自己的親 人或熟識的人。不過收集這麼多的老照片,除了是因為興趣收藏之外,還有 其它原因嗎?
老照片搭配老故事
文/林家丞
看到許多老師、文史部落客拿出極為珍貴的老照片,老照片搭配老故事, 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在網路發達的當下,智慧財產權越來越受到極大的重視, 未經原作者同意的加工改製,製造了許多法律問題,聽了這堂演講我有更上 一層的收穫。 35
老照片中的記憶、歷史、風情與人心
文/黃喆信
老照片可以回味美好記憶,可以訴說過往歷史,可以留存風情,可以牽 動人心;這場講座透過不同領域的老照片收藏家,看見他們對於老照片的解" 獨"。 楊燁老師透過藝術家的眼光看待老照片裡的樂趣,其中一張照片震撼我 的視線,原本在山崖邊的碑石任時光的變遷逐漸沉沒,有老照片的對照圖更 顯現歷史的變化;潘繼道老師則是以學術的角度分享老照片的使用經驗,也 特別提醒我們必要註明照片來源;葉柏強老師的老照片讓大家認識台灣這片 土地的歷史與鄉土文化,他也擅長觀察老照片所透露的細微資訊;黃家榮助 教也以身為花蓮人的愛鄉情懷踏入了蒐集老照片的行列,還分享了老照片買 賣的行家撇步。 記得小時候翻起爺爺的相本,看到現在家族古厝原本的面貌是有個圍牆 的三合院,庭院中央一位年邁的婦人蹲在地上洗菜葉,充滿生活味的情景歷 歷在目,好奇心使然,我拿著照片去對照現在的建築,圍牆消失了,剩下二 合院的還看得出原本的三合院雛形,當時的內心油然升起一片憐惜,老照片 真的有股魅力能讓人掉進歷史的漩渦裡,這麼多人對於老照片的熱愛和收藏 追逐也不難想像,因為其來有自!
對花蓮歷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文/易亞力
聽完這場演講,透過老照片和講解讓我對花蓮的歷史能更加深入的了解, 還有在使用網路照片上智慧權的尊重及取得方式有更多的常識。因為透過這 一個機會,也讓我見識到了潘老師不同的教學方式,配合圖文並茂的講解; 再來是阿榮學長的講解,詳細程度和專業度;最後楊老師及葉老師在他們的 領域裡,講解的也相當精彩,葉老師這次也拿出了很多珍藏的花蓮老照片讓 我們開了眼界;而楊老師所擅長的插畫也讓我們嘆為觀止。這次能一次請到 這四位,可以說是一場聽到賺到的演講,又讓我對這個領域了解更多了。
36
看圖說故事
文/簡鈺錡
這次的演講內容非常豐富,每位演講者的分享內容都很不相同,有關於 台灣老照片的各種收集、 有潘繼道老師的精闢解說、有系上學長的親身體驗 與照片分享。 在老照片分享其中的,石碑的演變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不外乎就是 有種親身體驗歷史演化的參與感,也經由那些精彩的照片,讓我們回溯到那 些無法體驗的生活中,看圖說故事的生動感遠大於看著一行行 密密麻麻的書 本來的多,對於我的吸引力也比純文字來的大。繼道老師的演講內容很清楚 明瞭,很喜歡玉里神廟那段,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經過一些想像、古今對 照,那些照片裡的時代、人們似乎在腦袋裡活了起來。還有系上學長的演講 也讓我很驚訝,台風穩健、有條理的口才,有不輸其他專家的氣勢!對花蓮的 了解相當深入, 甚至還有家族的舊照。也喚起了自己對家鄉的鄉懷意識! 並 且融會了台灣文化學系的所學和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演講看到了每位專家的寶物!對於老照片的收藏更是琳瑯滿目,能用 短短的幾個小時,獲取到最多精華真的很值得!
考證每一張老照片,挖掘出其中之美妙
文/范暐鵬
當我們在研究一地方過去地理及歷史和利用的時候,老照片原本的呈現 了當時人們的服裝、民俗以及土地利用情形,在與現今的地圖或照片做比對, 就可以推敲出地景的變換情形,或許還可以發現一些動人的小篇章,而且老 照片不僅僅可以對地理方面做出貢獻,在人文方面也有大用處,比如可以用 照片的對照找出當時的人,在與其子孫或本人交流挖掘出更出故事,但老照 片並不會每次都盡如人意,所以使用老照片雖然有效但考證的功夫是不可少 的,嚴謹的去考證每一張老照片並挖掘出其中的美妙之處正是使用老照片的 魅力所在。
37
令人意猶未盡的老照片論壇
文/張銀成
這次的論壇十分的精彩,一次可以聽到四位講師分享他們的經驗,感覺 也不像以往注重理論的演講,吸收了講師的故事、經驗,是這次演講帶給我 最大的收穫之處。 楊燁老師在論壇中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經驗,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在於他 如何去辨別老照片當中傳達出的訊息,從楊燁老師的角度看到很多我沒有去 注意到的細節,以光復紀念碑為例,假使個別觀看這些照片,我絕對無法發 覺這些照片都是在同一的地方拍攝,然而,楊老師對於老照片有很敏銳的觀 察能力,如語言有語感,楊老師對老照片也有額外的感覺,加上自己對於歷 史背景的知識,才能述說出如此完整的歷史故事來。 我在潘老師和葉老師的部分聽到了很多有關花蓮的故事,尤其是潘老師 帶來很多很有趣、很好玩的故事,藉由歷史照片,透露出許多精彩的故事。 葉老師帶來的故事也很多,可惜很多故事有與潘老師重複,但是我很喜歡葉 老師收集照片、看老照片的方式,聽他敘述如何收集老照片的部分時,多了 一種偵探在破解任務的感覺,從現有的資源找出答案,很值得我去學習。 最後很可惜這次的論壇時間有限,所以收集老照片到解讀老照片的這個 過程聽到的不多,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38
老照片的價值在於記錄過去的人事物
文/李明澄
此次演講的主題為老照片的加值應用,其中包含了很多層面,除了著重 在老照片本身的資訊及如何應用外,各位老師也特別著重了版權應用的問題; 在這個資訊太發達的時代,雖然資訊及圖像的取得方便,我們卻常常忽略版 權問題,在網路常理及道德上,這點是近年來常被關注的焦點。在經過老師 們的點醒後,我們都應該更注意、也需要更小心在資訊取得上的版權。回到 老照片加值應用,老師們首先提及了關於老照片的定位,我覺得這是一個很 困難的部分,要從老照片中找出資訊,在僅有的線索中找出這張照片是在什 麼地方拍的、什麼時候拍的...不像一般的照片,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認出這些 地方在哪裡,因為地景還沒改變,或者是我們都還記得那個地景,所以很輕 易就可以認出照片中的一些人事物;但在老照片中,有些地景已經不復存在, 只能靠一些山景或不意改變的地景去判斷這些老照片的地點。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榮老師所提到的一張照片,僅僅用照片上的一 個小小的關鍵,就定位出照片上的地方,真的很令我驚豔。除此之外,也有 一些有趣的地方可以從老照片中去發現;例如由不同時代的老照片中看出政 治的變遷,也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現象。這次的演講讓我學到很多關於老照 片的應用,老照片的價值在於記錄過去的人事物,一張老照片就是述說著一 個故事,假如我們能夠將這些老照片加以整理、定位並了解其其中內涵,才 不至於使老照片的價值消失。
39
原來老照片也可以很有趣
文/莊明憲
這次演講的心得,我覺得只能用四個字形容"大開眼界",幾位專家紛紛 秀出自己的壓箱寶,很多老照片,平常潘老師也不會跟我們說這麼多他收藏 的東西,我們的助教也讓我驚豔,他們懂得真的很多,而且沒想到老照片判 讀是這麼的好玩,從一張很舊的照片,可以跟現在結合,重回舊地看看現在 的改變,還有透過數位放大,可以到背景裡還有秘密,這真的好好玩歐,原 來老照片也可以很有趣。
老照片就像藏寶圖
文/黃雯婕
藉由幾位講者帶來的許多老照片,讓我發現原來老照片不僅是回憶過去 的照片而已,更像是藏寶圖一樣有很多小細節和值得去探索的地方,也能讓 人發現其地方的發展變化。 楊燁老師就是對生長的北投地區有濃厚的地方認同感,所以專研北投地 區的老照片,從照片中發現北投地區的變化以及為北投地區帶來些今昔的對 照和注入新生命,讓我也想對家鄉盡一步找尋舊照片,了解土生土長的地區 且對家鄉有更多認同感。潘繼道老師教我們如何使用老照片的來源以及注意 事項,這是對我們以後要研究老照片有相當大的幫助。而葉柏強老師讓我印 象深刻的事老師因為照片一個小角落的建築物,進一步發現那棟建築物的歷 史重要性,由此可見學者銳利的洞察力,這是我們值的去學習的。阿榮助教 更是令人佩服,原先是由一般寫遊記的方式,到專注於照片的探索,就連我 們本科系的學生也許都沒有他如此熱忱投入於老照片的研究。在本次的論壇 裡學習到了不少對老照片的應用以及新的知識收益良多。
40
老照片運用的知識
文/傅冠文
這次的言講,讓我獲益良多,尤其是在老照片的運用的知識上面,更是 讓我很有收穫,讓我了解了老照片的收集及運用方法,以及有關著作權方面 的各種知識,真的是獲益良多。其中潘老師的演講,真的是非常的精彩,他 巧妙的運用老照片,來解說花 蓮地區的歷史,讓歷史的課程變的生動有趣, 不再像以往用文字呈現的枯燥乏味,我想這就是老照片的厲害之處。另外比 較吸引我的還有黃家榮助教的部落格,他巧妙的運用部落格的方式,去呈現 出老照片的價值,在加上有趣的文字敘述,使得部落格也可以是非常專業的 數位典藏工具,令人眼界大開,讓我也有想當一個專業部落客的衝動。
老照片應用使部落格更有趣
文/徐榕成
我覺得聽完這次的演講,真的讓我收穫良多。原來,用老照片也可以應 用在講解歷史上面,而且因為有照片的輔助,使得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更 生動也更有實證性,不會像上歷史課一樣,一下子就會想睡覺了。且老照片 應用在搜尋資訊上,雖然不像一般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一樣有效率,但在實 證的效果上非常有看頭。且在發現原來老照片跟某些歷史或是時有關係時, 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老照片應用在部落格上也是非常棒,一般部落格若只有 文字敘述,會讓讀者覺得乏味。若加上老照片的輔助,可使內容更有趣,更 有可看性也讓讀者津津有味。
41
為家中的舊照片做紀錄、了解家族的歷史故事
文/郭映婕
許多收藏家喜歡收集老照片,有的人是收集自己家鄉的照片,有的是喜 歡收集某時期的照片,還有的是收集軍事相關的……,每個收藏家開始收藏 照片的原因都不太一樣,而這次演講的來賓他們的共通點就是,願意將收集 來的照片分享,並且研究、說明照片背後的故事。 楊燁老師除了其所介紹的家鄉北投之外,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蒐集 照片時的歷程,像是去資源回收場買或者是到跳蚤市場尋寶,都是我從來沒 有想過用來蒐集照片的方法。潘繼道老師的照片,雖然有些曾經在上課見過, 但是在潘老師的重新編排與說明,讓我更加了解到每張照片背後的故事。葉 柏強老師在分享一套日治時期關於太魯閣的照片時,讓我感受到一位收藏家 對照片蒐藏的狂熱,雖然他不了解照片中的人、事、物,但是他運用了網友 的熱心,幫助自己找出並推估照片的背後故事,彷彿一張照片就是一個謎題, 等著他來破解。而最讓我佩服的就是黃家榮助教,年紀才大我們一點而已, 卻有如此豐富的蒐集成果,並且圖文並茂的將收藏分享與大眾知道,讓其他 的人更加了解花蓮、了解他的家鄉瑞穗。 這次的演講不禁讓我想了解家裡每張舊照片的故事,或許我也可以試著 為這些舊照片做一些紀錄與說明,至少能更了解自己的家族歷史。有機會再 找一些別人的老照片,玩玩解謎遊戲。
42
東台灣老照片加值應用論壇文史部落客與田野工作者的時空想像 策
劃:郭俊麟
作
者:楊
燁等著
執行編輯:葉益亨、邱宏凱、莊喜如 版面編排:邱宏凱 封面設計:Zoe Lin 印製單位:樺舍印前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 出版單位: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 地
址: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電
話:(03)8635214
出版年月:2012 年 7 月 初版一刷
非賣品(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補助印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