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宏
/
上升的欄杆
屋頂上下的家
重塑尺度上的落差
地上地與地下地
光的滲透
自我介紹: 我是陳冠宏,2020 年畢業於成大建築系。 我對於建築的比例以及人文歷史相關的領域很感興趣。實務方面,大四上學期 期間,我於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四個月,期間負責製作公共案、私人案以及藝 術案的模型,從旁學習建築師對於不同案別的比例和細節處理;大四下學期則選擇 接觸了台南府城歷史場所的設計,而開始研究府城相關的發展脈絡,也於該年暑假 到台南古都基金會實習,協助技術性服務的專案進行,進一步學習保存再利用的相 關業務內容。 爾後我於五年級開始關注本土民居的議題,五年級上學期參與批判性鄉村建築 學,主要研究後壁地區的建築現象;五年級下學期則選擇基隆山居地形作為畢業設 計的主題,企圖改善基礎設施與民居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不論是理論還是實務方面皆必須經過大量的細節檢討,才得以扎實。設 計助理一職,其中規劃設計、法規檢討、施工圖說繪製及施工過程中各個工作面向 的所需條件,和我的專業能力及理念相符,盼以此職培養獨立完善的專案執行能力。
/
24 歲 / 台北人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
學習經歷:
軟體能力:
2020
成大建築系畢業
2020
成大建築傑出畢業設計獎 - 《重塑尺度上的落差》
2019
第三屆成大建築系垂直競圖首獎 - 《MiMi》
2018
第二屆成大建築系垂直競圖首獎 - 《末代奧運 Nolympics》
2018
成大建築系學會活動長
2017
成大滑板社社長
1997
台北出生
實習經歷: 2019 年
興趣: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暑期實習生〕
樂團表演
台南浸信會保存再利用研究技術服務 - 協助專案進行
滑板極限運動
信義街老屋「信之」翻修設計 - 設計助理
2018 年
文學小說
福安坑溪環境整備基礎調查及先期規劃委託可行性研究技術服務 - 協助專案進行
沈庭增建築製作〔半年實習生〕 2018 實構築 New Weaving 新織理展出作品「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培育館」 - 模型製作 2018 實構築 New Weaving 新織理戶外構築創作展覽「凹」 - 模型製作 台北機場文物庫房設計案 - 模型製作
游泳及跳水
/
上升的欄杆
Site Plan (scale: 1/300)
Keywords : 疊置、校園邊界、高差介面
「兩種構築邏輯搭建在相同的位置上, 因為相異的工法,使得另一方的構築產生剖面邊界上的推移。」 在展開概念時,我決定朝校園中的邊界出發,基地選在連接校園內外的一支樓梯,其中隱藏 的基地訊息為高程差造成的介面。 我嘗試推進觀察對象物發現的剖面上的疊置,進行平面上的疊置,也就是在相同的樓梯位置 上,我的疊置對象應該是樓梯上的扶手。於是我選擇類似扶手的構成,但是沒有扶手功用的 構成,去功能化來強調基地的訊息。 設計上,裝置在平面與原先扶手位置產生推移,也在剖面上跳脫原先扶手和樓梯平行的規則, 以扶手的構成去疊置、揣摩樓梯上升的狀態。人在其中穿梭在疊置之間與之外。 我發現:介面開始變成雙重的、在空間上產生了除了連結作用的變化,因為是複層的連結, 所以可以自由地選擇。同時,我也發現相似的形、不同的構築會產生某種辨識上的趣味。
Construction Drawing
Construction Drawing
Entrance of Campus (Eastside View)
Entrance of Campus (Northside View)
Plan (scale: 1/150)
Section (scale: 1/150)
Entrance of Campus (Northside View)
疊置 Superposition
Narrative
疊置,是我與它之間構成整體的依存關係。 我與它,在框架上共用著相似的位置, 雙重結構的框定之下,於是產生了邊界上的推移。 我與它,在構築上使用著不同的工法, 差異構造的表現之下,於是產生了材料上的對比。
材料
尺寸 / 長度
8mm 黑鐵管
700mm
光圓鐵底座
85mm*15mm
12mm 白鐵管 厚度 0.5mm
數量 3根 20 片
3尺
2根
2尺
11 根
1尺
3根
4087mm
我與它,在關係上構成了一個整體, 無主從性的疊置之下, 於是產生了兩者之間相互彰顯的來回解讀。
四角鐵管 20*40mm
127mm
9020mm
3375mm 1484mm
/Title : Superposition /Unit Course :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Unit Term: Part II. Manifestation, becoming manifest and showing intentions /Structure : Iron Plate, Stainless Steel /Co-Constructor : 耀南焊接 /Building Types : Installation /Site : Tainan ,Taiwan /Year : 2019 (Year 5) 耀南焊接
Sketch
Info
/
屋頂上下的家
Site Plan (scale: 1/600)
Keywords : 疊置、校園邊界、高差介面
「走進深厚紮實的大牆之內,原來還有個淺而細密的屋頂,在其中緩緩觸地。 在家的內部,感覺多了一種輕細感。 私密的生活片段被輕巧地上抬了。 在清晰組構的屋頂之上,原來還有個厚實一體的大牆,在其上綿延展開。 在家的外部,也發現多了一種包覆感。 進入家的狀態,由寬闊逐漸貼近身體的每個動作, 在深重與輕細的包覆之間,爬、坐、臥、躺, 而有了在家的感覺。」 本案發想為台南市後壁區非人居構造物之觀察、概念演譯而生的住宅設計。鄉村中不乏因時序 不同、功能不同,進而工法不同卻疊置在相同基地上的構造物,形成多種以上的構造彼此間重 新界定了邊界和尺度感受,以此形成有趣的空間質感。 「疊置」為實存的鄉村場景,在以此為題的住宅設計上,企圖以相同造型、卻相異工法的「輕 鋼構」和「混凝土」兩種構造系統,定義出起居兼辦公的公私領域;以及利用不同構造的「輕」 與「重」,來形塑生活中的不同場景。
△ Conceptual Diagram
Site Plan (scale: 1/300)
Perspective View of Site
Living Floor Plan (scale: 1/100)
Sleeping Loft Plan (scale: 1/100)
Seciton (scale: 1/100)
Long Section (scale: 1/100)
Isometric of Sturcture
Isometric of Building
Perspective View of Sleeping Loft
Perspective View of Sleeping Loft
Perspective View of Foyer
/Title : Superposition /Unit Course : Critical Rural Architecture /Unit Term: Part III. Embodiment, the exposed architectural statement /Structure : RC, Light Steel System Perspective View of Atelier
/Building Types : Housing /Site : Tainan ,Taiwan /Year : 2020 (Year 5) Info
/
重塑尺度上的落差
Keelung Port Map
Keywords : 超尺度與人體尺度的落差、人與自然、擋土基礎設施、山坡住宅建築、共構性棲所
針對工業理性的擋土基礎設施與山居住宅建築之間的再設計 Create the co-existance habitat between Retaining walls and Housings 我以身體性的裝置作為重新描繪物體邊界的工具,去延伸身體的知覺,並試問: 「當物體邊界超越人體尺度可感知的範圍時,要如何與之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基隆外港的太白莊,一個不同尺度狀態並存的基地:港埠充斥著無法與人體產生連結的基礎設施, 但同時在山居的聚落中,又存在著人居尺度的痕跡。其中擋土牆提供棲居的平台,但同時造成了高 差急遽的斷面,切斷了原先的人文以及自然紋理,造成許多不連續性的狀態。 對於這些斷面落差,我想像:若能與當地的網絡重新連結:再次導引被切割凌亂的風巷、孕育原先 阻絕於外的生態系統、以及重塑居所與擋土牆間狹隘緊鄰的狀態,作為人與自然之間新的調解者, 提供一種共構性的棲所,或許我們便能對山居環境建立出更深刻的意義連結。
Harbor Mapping
Type I
Type L
Type 「」
Type II
Type 二
Type ㄈ
Type I
Type L
僅建物後側緊鄰擋土牆之型態
建物旁、後側緊鄰擋土牆之型態
Type II
Type 二
建物前後兩側緊鄰擋土牆之型態
建物左右側緊鄰擋土牆之型態
Type 「」
Type ㄈ
建物兩側緊鄰高處、另兩側緊鄰低處的擋土牆之型態
建物三側緊鄰擋土牆之型態
在研究中發現,地形到領域的建立,中間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的置入 將決定了對地形利用的態度。基地內的基礎設施,如碼頭、砲台、擋土牆、 發電廠等,皆造成斷面上產生極大的落差。而我想著墨於擋土牆和建物關 係上的重建:順著道路紋理而配置的山居民宅,因為階狀的山坡開發方式, 導致住宅和擋土設施之間緊密相連,因而形成獨特的「狹縫」空間。 這種空間是由生活尺度和非人尺度的基礎設施共同形塑而成,在當地形成 強烈的尺度對比,在此議題之下,嘗試分類出風向、道路、民宅與設施之間, 各項基地系統交會點的狹縫空間是為如何。
Typology Diagram
度量衡 Measurement
這次的畢業設計源自我在本組 Design Research Lab的三道提問:
Extract -建築是異質化世界的工具
[1] -序言 Prologue
Problematic -「問題是甚麼?」 畢業設計 design re se arch lab 的核心, 上學期是以提出「㇐道問題」作為目標, 藉由提問的過程中,透過實驗建立㇐種
[2] -提問性的裝置 Prologue Device
有價值的觀點;並在下學期提出重新組 織問題(reorganize)的觀點和設計。 針對序言的提問,我嘗試在 prologue device 中,透過桿件延展身體的知覺,向上拓樸,重
[3] -意義標定化的地圖 Manifestation Mapping
繪地面的邊界(edge of Figure)。行走中, 我與 裝置共同重新拓樸地面的邊 界,透過譜 記方 式,發現到其形成㇐種介於 人體尺度與 超尺度之間的 In-Between Spaces,發現這 樣曖 昧於兩種尺度之間的空間後 ,開始讓我 思考 這樣交互的狀態該如何繼續 研究下去。 在為期㇐周的組內工作營中,透過 3.6m x 3.6m的 manifestation mapping,我 從定義出兩者的邊界出發,試圖回應由裝 置研究所提出的兩者邊界的交互狀態,發 現加入次系統後,產生重新標定兩者邊界 的可能性,它屬於兩種尺度落差之間的 ㇐種中介,形成新的 Boundar y,既切割 且連結,也同時帶有兩者之間的特性, 是網絡之間的交會點(Intersection)。 針對 邊界尋找基地,在基隆外港 中,坐落㇐ 座太 白莊,超尺度與人居環境在 其中相互拉 扯,影響著山居… Manifestation Mapping: About "Subsystem"
Prologue Device: About Boundary
Mountain Network Mapping (Retaining Wall System Only)
Mountain Network Mapping (Including Site A, B, C) 在基地,因為周圍龐大的工業設施切割了山與海的關係,在落差極大的山居 民宅之間,擋土基礎設施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第㇐道建築行為,影響了人接 近自然的方式,我發現當地山居生活環境的不可延展性,在確立基礎設施的 設計態度時,便開始諭示之後的狹縫空間出現。 擋土牆雖然提供了棲居所需的平台,但同時也造成了階梯式的落差斷面,在 當地,我發現棲居的行為在居所與擋土牆之間的縫隙中開始延展,可惜因為 工程尺度的落差,擋土設施終究無法與生活起居的樣貌產生連結,兩者的邊 界相攏,也只是徒增陰暗的角落、不適的走道以及凌亂而強勁的風巷系統。 我發現當地山體的問題點,是在於那些被基礎設施切割的網絡,無法和棲居 的環境整合。 於是我想像:能不能讓風在路衝處時被引導向上,而上層的風則被重新引導 向下,兩者匯聚於建築之間,建築開始依附在擋土設施與自然網絡兩種性 格之間,產生退縮的⾧牆、有風口的厚牆、厚實的坡與牆重新引導風至高程 的中央點,新的系統開始作為轉換公私密領域之間的中介空間、居所的地面 層、主樓層、屋面層開始和擋土設施之間、聚落網絡之間、植被系統之間產 生新的交互關係…
The "Gap" between Housing and Retaining Wall System
1/50 Model of Site A (Left: Housing ; Right: Temple) A基地位於福德宮下方凹地,東向低窪處以前為水道,現 為水泥箱涵。為改善水氣及風向的對流,透過擋土牆系 統的延伸,創造銜接西向高地的開放綠地和東向的住宅 Site Plan of Site A
廊道系統;南北向新式住宅之間,將擋土牆系統以中空 的導風管形式引導對流至開放綠地。
Ground Plan of Site A
Section of Site A
Mezzanine Plan of Site A
Section of Site A
Long Section of Site A
1/50 Model of Site C (Retaining Wall System Only)
Stie Plan of Site C C基地的北向緊鄰擋土和道路系統,住宅現況的北向陰暗狹小且緊貼 擋土系統,導致居住環境潮濕不通透,且平面配置也受限於南向採光。 本設計重新運用原先沿路而來的東北風對流,來改善居住品質:透過 延伸南北向的擋土系統,形成東西向的導風採光管,以此銜接擋土系 統與住宅;新式房屋的中心透過導風管的開口,形成對內的室內採光, 住宅平面得以更加自由,以改善原先只有南向採光的處境。
1/50 Model of Site C (With Housing)
Ground Floor Plan of Site C
Seond Floor Plan of Site C
Long Section of Site C
Section of Site C
1/50 Model of Site B (Left to Right: Housing A, B, C) B基地位於徒步道路與車行道路系統的交會點。原先因 Site Plan of Site B (Left to Right: Housing A, B, C)
為擋土系統的分割,導致基地內無法產生 有效地對 流 風,社區涼亭為了通風選擇緊鄰道路邊緣設立,反而實 則上無法兼顧舒適及安全性。而基地內的三棟住宅則是 因原先擋土牆系統的切割而無法有效地運用彼此住宅的 上下關係。
Plans of Housing A of Site B
Section of Housing A of Site B
Plans of Housing B of Site B
Section of Housing B of Site B
Plans of Housing C of Site B
Section of Housing C of Site B
1/500 Model of Site 1/50 Model of Site B (Backside of Housing B) 本設計企圖重作原址的三棟住宅,以及其上下層的對外關係: 上層的腹地,透過擋土牆延伸的樹穴系統,形成新的㇐片開放 綠地。下層則透過擋土系統延伸成雨遮和停車空間。 基地的風向則透過東向的擋土系統匯集至中,經由中心的導風 管重新將風導入原先悶熱無風的西向徒步系統。
1/1500 Model of Site
Section of Housing A of Site B
/Title : Infrastructure As a Facilitator /Unit Course : Design Research Lab Section of Housing B of Site B
-About "Measurement" /Unit Term : Part I.
Prologue Device
Part II. Manifestation Mapping Part III. Architectural Statement /Structure : RC, Retaining Wall System /Team : 陳映澄、周展言、張偉平、 吳昀軒、 吳昱成、徐榕聲、董聖慈
/Building Types : Housing, Infrastructure /Site : Keelung , Taiwan Section of Housing C of Site B
/Year : 2020 (Year 5) Info
/
地上地與地下地
Site Plan (scale:1/600)
Keywords : 歷史場域、歷史與過去、線性、府城城牆、台南公園
「當過往城牆遺構荒存於地下,該以怎樣的姿態,重新處於當代的地上之事?」 在四年級下學期的 Studio 中,我開始思考歷史場域的本質意義:在其定義中,含括了有形的 文化資產以及無形的集體記憶,在這兩者來回思考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了 : 所謂的歷史,其實 是一種論述過去的方式,其中歷史本身並不等於過去,我們無從回溯過往的完整樣貌,這也便 是我們在當代必須知道的基本核心概念。而本設計是以既有城牆與烏有界線:以大北門及鄰近 城垣為設計對象。 府城城牆之事,既使在當代無法回溯完整的樣貌,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史料研究,理解城牆曾經 的樣貌,思考在當代這道過往的防禦牆體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認識它? 整個府城脈絡在當代的狀況中,日治以來的「格狀街廓」影響我們認識清代府城最大的框架限 制是:它改變我們對「城牆城市」的整體印象,筆直的道路分割出不同的街廓,形塑了我們對「街 區」這個詞的基本印象,而過往連續一體的城牆,則一一的被拆除或是分散於不同「區域」, 開始失去原先線性的空間性質。 於是我希望在當代,能夠以原先城牆線性一體的空間體驗,來重新認識過去存在的府城輪廓。 以沿線重構歷史場域的手法,作為當代關照遺構的方式。在這個觀點下的地上地是我們能觀察 到的地圖資料、現場紋理,而地下地則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分割意義。新的線性介入開始以秩序 的閱讀表現出舊有的城內與城外紋理,在行走的過程中則逐漸釐清舊有城牆曾經的分割意義。
Conceptual Programming
Isometric Perspective Diagram
Programming Diagram
Conceptual Diagram
Master Plan
B1 Floor Plan (Undergroud Museum)
A-A' Section
Second Floor Plan (the Pavilion and Flyover)
B-B' Section
C-C' Long Section
Part I. Systematic Approach Diagram
Axis Approach Diagram
1/800 Model
/ 在地上地與地下地之間:關於歷史場所的理解與詮釋 第一階段:閱讀空間、歷史與時間的相關文獻資料,以及臺南的城市 紋理與地圖等訊息,重新建立對既有與烏有時間以及地上地與地下地 的空間觀點。 第二階段:藉由檢視「臺南市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競圖幾件成果, 瞭解這些方案中對待歷史場所的態度與方式。
/Title : Above ground and underground /Unit Course : History and Past -About "Systematic Approach" /Unit Term : Part I.
Systematic Approach
Part II. Reading Competiotions Part III. Refurbishment Approach /Structure : RC, Historical Remains /Building Types : Museum, City Park
第三階段:本階段延續前兩階段的理解,以大北門及鄰近城垣為設計
/Site : Tainan Park , Taiwan
對象, 提出對主題的既有與烏有時、地上地與地下地的空間詮釋。
/Year : 2019 (Year 4) Info
/
光的滲透
Site Plan (scale:1/600)
Keywords : 滲透、活動疏密、光線暗示、建築系城市學院
「改變某一種狀態,即是滲透的開始。透過研究光線路徑的組合關係,使得空間在時間上能有 不同的狀態,產生細微的空間變化。」 此設計背景為成大建築系館搬遷至校園之外,新建系館將作為城市機構,提出新的運作模式及 空間體驗。 滲透是我初步切入設計概念的關鍵字,是透過對於建築系館活動疏密分布的觀察,提出初步構 想:建築物涵蓋的活動有疏密之分,高張與低張環境的活動密度不同,間接暗示使用者流動的 方向,這種擴散流動的關係是動態且連續的,反映在空間與空間之間,可以以一種暗示性的形 式呈現滲透的感覺。 我在想 : 人流和空間就好像滲透做用中的水分子和半透膜,彼此之間呈現不同擴散現象。而整 棟建築物是以這種滲透 / 穿越的
連續元素
串聯在一起,平衡之間不同的活動發生。一個空
間到另一個空間之中,可能是透過光線暗示動線,或是視覺上能看到的活動節點,來暗示下一 個空間的狀態。
Perspective 3D Rendering
Perspective of Atrium
Perspective of Presentation Room
Ground Floor Plan (scale: 1/400)
Second Floor Plan (scale: 1/400)
Third Floor Plan (scale: 1/400)
Forth Floor Plan (scale: 1/400)
Fifth Floor Plan (scale: 1/400)
1/200 Model
B1 Floor Plan (scale: 1/600)
1/200 Model
1/200 Model
Roof Floor Plan (scale: 1/600)
Long Section (scale: 1/400)
Section (scale: 1/400)
Diagram of Private and Public Space
Diagram of Programming
Diagram of Light Hole System
Eastside Elevation (scale: 1/400)
Northside Elevation (scale: 1/400)
1/200 Final Model and Study Model
/Title : Penetration of Light /Unit Course :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nit Term : Part I.
Concept Development
Part II. Study Model Control Part III. Architectural Statement /Structure : RC Light Hole Test Models
/Building Types : School Facilities /Site : Tainan , Taiwan /Year : 2018 (Year 3) Info
/
/Award : First Prize of 2020 NCKU Design Competition
Mi-Mi
/Team : 陳映澄、周展言、張偉平 /Building Types : Installation
Keywords : 移動劇場、光與霧
/Year : 2020 (Year 4)
The New Form of Stage between Performer and Audience - Mi-Mi
Detail Design of Mi-Mi
Description of Mi-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