Ⴈᝯʳᗟ࠳ᓳए ୶ʏɶ༙ ୕܇࠳DB-009
̍ᘹ າ NEW FUN IN CRAFTS
ΘႨᝯʳᗟߧԥചࣉˀ˻ ചм ˀൡͺɶ〇ʅ϶ʏʅ̇
02
主任序 Director's Preface
主任序
工藝是源自於土地、氣候、人文和生活而演繹的文化表現,在臺灣,海島文化的特 殊性建構了獨具特色的工藝發展。 我們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大家都具有共同的記憶與情感。工藝家真切的觀察 日常生活,靈活的運用傳統工藝技術與媒材,製作了符合時代需求的生活用品,期間每 一步手做的過程,都隨著時間的淬煉,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生活周遭,並且演繹出具有時 代特質與豐厚的人文情感。 近年來,「設計」領域大放異彩,充盈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 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透過設計,讓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驚奇。工藝與設計,幫我們尋找 出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並且實現了各種可能性,將實用性與美學真切的建構在日常生 活之中。工藝與設計、傳統與時尚間不斷交融、發酵的結果,造就了當代另一股生活美 學的風格—傳統、創新,卻又得以被辨識的常民文化。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97年開始辦理「工藝新趣-新工藝人才入籍活動徵選 計畫」,透過互動、對話及溝通的學習模式,提供一個具學習性、跨領域及實驗性的媒 合,開發跨界工藝設計能量,讓學生體驗臺灣工藝文化的核心價值,除有助於工藝技藝 的保存與傳承,並兼具開發更新、更具現代風格之工藝設計作品。透過工藝教育的紮根 工程,工藝中心期待再造臺灣工藝文化的新精神,並更加珍惜、肯定自身文化的意義與 價值。 101年度計畫成果作品不僅受到臺灣「新一代設計競賽」工藝設計類青睞,也獲得 2013年IF設計競賽concept design award,同時也參與了2013年米蘭國際家具展—米 蘭衛星展的展出,讓工藝設計類產品逐漸在設計領域嶄露光芒。 工藝的技術與經驗,就如同前人的智慧,是必須被傳承、保存下來,並且應該是與 時俱進的。透過工藝中心「工藝」與「設計」加乘計畫,來培育新一代創新工藝設計人 才,我們看見年輕一代豐沛的創意能量,讓臺灣傳統文化的創新再度受到世界矚目!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主任
03
Director's Preface Handicrafts are an expression of culture intimately tied to the land, the climate, the humanities, and the lives of their creators. The island culture of Taiwan has a unique handicrafts culture. Those of us residing on the island of Taiwan share many a collective memory and emotion. Crafters are keen observers of life, and apply their techniques to raw materials most eloquently in the creation of pieces that are consonant with modern life. The creative process itself reflects at every step life and the crucible of time, resulting in pieces that fully reflect their times. A wealth of design talent has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entering boldly into the daily lives of people and creating a new lifestyle and attitude toward life. Design sprinkles surprise throughout our lives. Handicrafts and design help us find solutions to life’s problems. They are the realization of possibilities, they are a marriage of practicality and aesthetic beauty. As handicrafts, design, traditions, and fashion are kneaded together, out of the dough rises all manner of things that shape the aesthetic sense and style of a generation—creating an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culture of the people at once steeped in tradition and brimming with innovation. Since 2008, the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NTCRDI) has held the project, “The New Fun in Crafts- New Craft Talent Selection and Incubation” and, employing an interactive, tutorial style, has created an experiment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didactic experience. This is helping to develop handicraft design across genres, giving students exposure to the core values driving handicraft creation. This, in turn, is benefic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assing on of crafting techniques, while encouraging new creations reflective of the zeitgeist. By laying foundations through educating people in crafting skills, the NTCRDI is hoping to imbue Taiwan’s handicrafts with new inspiration while supporting the treasuring and affirming of the nation’s culture. Pieces created under the 2012 project been honored with Taiwan’s Young Designer’s Award as well as the iF Concept Design Award, and were entered into the Salone Satellite Exhibition of the 2013 Milan Furniture Fair. These accomplishments have brought Taiwan’s design products into the worldwide annals of design. Crafting techniques and experience, like the wisdom of our forebears, are things which must be passed on and preserved. They must, however, also be able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The NTCRDI’s various projects for crafting and design are molding a new generation of innovative crafters and designers, and this rising generation has in turn shown the deep wells of creativity from which it is drawing and with which it is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a worldwide audience to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Hsu Keng-hsiu Director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04
編輯摘要 Abstract
編輯摘要
人類因日常生活需求而發展出工藝,隨著時間與文化的遞嬗,其中亦結合了工藝家 獨特的工藝技藝及創作語彙。工藝家遵循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等原則,繼承了在地 文化的特性,順應當代生活潮流與文化,製作出精緻且具實用性質的器物,並呈現出其 深刻內涵及文化厚度,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不可或缺之重要元素。 文化創意是近年來當紅的一項議題,透過文化與創意的手段,以精湛的工藝技術與 頂真的工藝精神,來承接歷史文化的脈絡,並實現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是當前臺灣工 藝得以走向國際,跨越不同文化而得到認同的主要因素。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2008年開始執行工藝新趣計畫,希望藉由臺灣工藝 之家藝師或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精湛的工藝技術及豐富的創作經驗,鼓勵國內藝術設計 相關科系學生積極投入工藝產業領域,提供一個傳統與創新接軌的介面。2012年計畫 自7月1日執行至2013年3月31日止,共計補助14組團隊並開發出56組創新工藝作品,讓 國內9所大專院校共計10個藝術與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對於傳統工藝有了實際接觸的機 會。經由親身體驗工藝製作的工序與步驟,運用不同媒材與自身所具備的設計概念,將 新生代的創意思維完整地呈現在作品上。 2012年協同計畫的臺灣工藝之家中,邱錦緞老師嘗試結合當代設計勇於創新;林 國隆老師突破傳統窠臼創新求變;呂雪芬老師充滿靈性手法細膩呈現金工技藝;謝嘉亨 老師堅持信念跨越材質極限;史嘉祥老師跳脫傳統呈現當代漆藝豐富面貌;葉佐燁老師 以陶土創造生命的躍動;林芳仕老師以繽紛瑰麗的色彩豐富生活美學;彭春林老師打破 原住民傳統禁忌遞嬗部落文化;郭常喜老師用火熱生命鍛造出鋼鐵人生;陳啟村老師觀 察生活刻劃出寫實生命,都傳達出工藝家們對於自身的期許與勇於突破創新的精神,他 們也協助這批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年輕學子,為傳統工藝開創出另一項嶄新的契機。 今年,我們的成果獲得臺灣「新一代設計競賽」工藝設計類金獎及銅獎的肯定,也 獲得來自德國2013 IF設計競賽concept design award的殊榮,同時更參與了2013年 米蘭國際家具展—米蘭衛星展的展出,讓工藝新趣計畫獲得了更多的鼓勵與喝采,也為 工藝中心在工藝創新人才的培育計畫中注入了一股強心劑,更讓這些正在摸索、成長中 的創意新芽,藉由工藝新趣計畫的傳承,累積充沛的養分與能量,為將來臺灣工藝文化 創造出更豐碩的果實。
05
Abstract Handicrafts were born of human need. As the hands of the clock have rolled forward, and as culture has progressed, crafters have created their own techniques and vernaculars. Throughout time, Taiwan’s crafters have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s enshrined in the Kaogongji, or Artificers’ Record, of “right time, right environment, good materials, and solid techniques” and have passed on their unique local culture, adapting it to the times, and creating serviceable pieces that are imbued with a sense of elegance, reflect a well-rooted culture, and ar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mankind’s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creativity have come into their own in recent years. Consummate crafting techniques and a pure crafting spirit have allowed our crafters to add to the cultural fabric woven by our forebears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crafts in new and exciting ways. These have also been the main factors allowing our crafts to gain recognition on the global stage. The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began holding The New Fun in Crafts project in 2008 as a place for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crafting to effect a meeting of the minds, where Taiwan Crafters and National Crafts Achievement Awards winners could share their experience with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ir consummate techniques with students in the art and design fields seeking to make their way in the world of handicrafts. Between July 1, 2012 and March 31, 2013, funding was provided for 14 teams who produced 56 innovative crafts. Meanwhile, 10 art and design students from nine universities were enabled to gain real-world experience making traditional crafts. This 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the process needed to make handicrafts out of a variety of materials and using their own design concepts means that the creative ideals of this new generation of crafters is already being given real-world expression. Among Taiwan Crafters involved in this year’s project, Chiu Chin-tuan is known for boldness of style in marrying modern designs, Lin Kuo-long has broken through the strictures of tradition in a quest for innovation and change; Lu Xue-fen is a detailed metalworker; Hsieh Chia-heng taps into a wealth of ideas and uses a variety of materials in his work; Shih Chia-hsiang shows an effervescent side to modern lacquerware; Yeh Tso-yeh is a prolific ceramist, Lin Fang-shih’s kaleidoscopic glassworks have enriched life aesthetics; Peng Chun-lin has changed indigenous culture by overcoming taboos; swordsmith Kuo Chang-hsi has imbued his works of steel with life; while carver Chen Chi-tsun writes his observations of life in his pieces. All of these crafters embody a spirit of breakthrough and boldness, and they have enriched the lives and creative powers of countless students, and 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This year, pieces created as part of our project been honored with gold and bronze medals at the Taiwan’s Young Designer’s Awards as well as the iF Concept Design Award, and were entered into the Salone Satellite Exhibition of the 2013 Milan Furniture Fair. These accolades have been a great encouragement for those involved in The New Fun in Crafts project, and have acted as a stimulant for NTCRDI’s efforts to train up new crafters, helping these seekers grow their creativity in new ways.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ject, these young minds have been nurtured and enabled, which will show in the many contributions they are sure to make for Taiwan’s craft culture for years to come.
陶瓷
遠竹
12
駐竹
14
WHEEL
16
Bench 1
18
竹蝶
20
Pún Chandelier
22
綿祥椅
24
BreedIN 竹孕
25
Ebb 竹吉他
26
逐光.竹光
29
四季狂想曲
Ceramic Work
木工
11
Wood Work
Contents
滿竹
32
桌上風景
34
脫胎換骨
36
城市叢林
38
桌間游
40
垠光
42
觸動
44
孕育
45
迴流
46
隱現
Bamboo Work
竹藝
目錄
10
飄散
53
靜止
54
旋繞
55
隨風玩心
56
轉憶
57
覓童趣
58
萬花齊放
59
筷.嫁
60
珍視 — 手機殼
62
波光 — 水波紋拆信刀
Lacquer Work
65
Circle Life
66
Flicker
67
Defend
Glass Work
70
春曲
72
夏意
74
秋聲
76
雪韻
Appendix
52
附錄
豐沛
Fiber Work
51
纖維
新生
Metal Work
金工
50
80
Fun.獅 — 戲獅
82
Fun.獅 — 祥獅
84
Fun.獅 — 舞獅
88
參與計畫 臺灣工藝之家介紹
100
研習營記事
102
新工藝人才入籍活動 徵選計畫補助名單
漆藝 鑲嵌玻璃
08
竹藝 Bamboo Work
竹藝 Bamboo Work
09
10
滿竹
11
遠竹
12
駐竹
14
WHEEL
16
Bench 1
18
竹蝶
20
Pún Chandelier
22
綿祥椅
24
BreedIN 竹孕
25
Ebb 竹吉他
26
逐光.竹光
10
竹藝 Bamboo Work
滿竹
歐陽宏柏、彭湘雲、古珮伶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洪嘉聯、邱錦緞
給寵物一個時尚的飼料碗,來改變寵物氣質,也享有五星級般的視覺享受。 食碗 — 內碗以圓形為造型,寵物食用時不會有吃不到的地方。傾斜的設計,減少小型 犬食用時左右移動,使食物掉出或是打翻,也減少死角處寵物吃不到而用腳去撥弄的情 況,此傾斜角度更能輔合狗的人體工學,在吃東西時不用整個低著頭吃。 水碗 — 以不同食碗的斜度來保持碗的穩定性,不同的造型,用以分辨吃東西跟喝水的差 別,但保留著本系列一貫的風格。
尺寸:食碗:21×19×18 cm、水碗:20×19×15 cm 材質:保青竹、藤皮、金屬、ABS 塑膠
11
遠竹
歐陽宏柏、彭湘雲、古珮伶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洪嘉聯、邱錦緞
「好想與寵物一起遠足!」是許多飼主的夢想。增進寵物與主人的互動,如同對待孩子 般的疼愛是我們設計的核心。跳脫市面上一般寵物籃的設計。外形取自簡單、溫潤的鵝 蛋圓,並結合竹編的工藝之美,設計出一款富有手工溫度與安全感的共遊外出籃。使用 竹為主材質,運用竹編的張力及層次作為此產品的特色,在保有隱密感的同時又兼具透 氣性,使夏天出遊沁涼不悶熱,冬天也不會冰冷。藺草內裡方便替換及清洗,以輪口編 法作為窗口更滿足了寵物喜愛觀察的天性,也讓空氣對流更加順暢。 帶上竹的清新、自然,與寵物一起來趟放鬆身心的遠足吧!
尺寸:45×30×27 cm 材質:保青竹、不鏽鋼、藤心、藤皮、藤片、 藺草
12
竹藝 Bamboo Work
駐竹
歐陽宏柏、彭湘雲、古珮伶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洪嘉聯、邱錦緞
以「人與寵物互動」為主軸,讓寵物用品不單只有寵物能使用,同時具有和主人共乘、 共玩、共用的功能。寵物床同時也是椅子的設計,成為人與寵物互動關係的媒介,旁邊 的洞口可讓寵物自由出入,另一側以竹編技法雙輪口做搭配,一方面增加內部空氣的對 流,二來增添了整體的美感。本體上面可以與主人一起坐,也可在上面休憩,床高低落 差的設計,讓寵物能平視著主人,增加寵物的信任感。圓潤的造型,讓寵物有如被呵護 在懷裡般的安全感及信任感。
尺寸:90×51×46 cm 材質:保青竹、藤皮、金屬、藺草
13
14
竹藝 Bamboo Work
WHEEL
林宏瑋 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董芳武、邱錦緞
將竹管等分成多段切割(不切斷),沒有切斷的部分烤彎成一個圓環,每道切口間是均 勻的空隙,光從竹管的空隙中流洩而出,將堅硬的竹管化剛為柔。 以吊燈的形式呈現,簡約的造型來構成氣氛燈,增添室內的優雅氣息。
尺寸:40×40×7 cm 材質:鋼絲、竹管、 LED 燈條
15
16
竹藝 Bamboo Work
Bench 1
閩浩翔 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董芳武、邱錦緞
「飛白」是書法、水墨中一項深具魅力的特色,改變傳統剖開竹管的方式,從中心的兩 側剖開,形成竹材具有的獨特效果,展現竹材原生之美。藉由這樣特殊切割的方式,從 中轉換方向,表現飛白從實的沉穩到虛的輕盈,使竹凳能從外部呈現竹子一節一節隨機 的美感。
尺寸:155×40×50 cm 材質:竹管、金屬
17
18
竹藝 Bamboo Work
竹蝶
黃凱蘭 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董芳武、邱錦緞
這是個能讓使用者自由組裝成形的竹屏風,以竹編童玩「竹青蛙」為靈感,在編織方法 上進行嘗試和突破,做出一個在垂直和水平方向都能夠交扣的竹蝶。竹蝶之間能夠簡易 地相扣,使用者能夠依照空間需求和喜好,運用一隻隻竹蝶構成屬於自己的雅致環境, 將空間作出區隔,穿透竹蝶的光線、竹編的質感和竹材特有的氣味,為空間帶來不同的 氛圍。
尺寸:單體 12×12 cm,可無限組裝 材質:竹篾、銅製五金
19
20
竹藝 Bamboo Work
新一代設計競賽工藝設計類銅獎 2013
Pún Chandelier
賴人豪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曉瑛、邱錦緞
發現臺灣特有地形及氣候所孕育出的竹子,是別處無法仿效複製的特殊素材,因此以竹 材之特性為出發點,思考如何能發揮此技藝的張力與魅力。選用西式吊燈作為原型,將 其定義為竹材使用上的中體西用,形態已不再是唯一的識別,作品利用竹材優異的彈性, 來取代西式吊燈需要依靠金屬(無生命素材)的延展性,竹子(有生命素材)的韌性, 讓身為臺灣人的我們,除了特有物品的造型之外,也可以從材質出發,發揚自身文化。
尺寸:100×100×100 cm 材質:黃銅管、銅條、孟宗竹管、層積竹片
21
22
竹藝 Bamboo Work
綿祥椅
何佳殷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曉瑛、邱錦緞
「羊」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的動物,中國造字屬善、義、美的字都是以羊為字首,吉祥 的祥字亦如是。羊是溫順又善良的動物,他們不會欺負弱小,很少發脾氣,偶爾打架, 中規中矩從不偷襲。綿羊蓬鬆的毛就像沙發一樣非常柔軟有彈性,綿羊溫順傻氣的外 型,讓人覺得可愛又親切。從竹子最大的特色—彈性作發想,結合綿羊蓬鬆的毛皮感受 以及截取形態上的特點,構想一張柔軟彈性的矮凳傢俱,用可愛有趣且跳脫傳統的視覺 感受來表現竹材的彈性。
尺寸:45×45×50 cm 材質:桂竹、黑鐵、木頭、工業用羊毛氈毯
23
24
竹藝 Bamboo Work
竹孕 BreedIN
范貞文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曉瑛、邱錦緞
在劈竹和竹編的過程中,總會想到日本民間故事「竹取公主」(從竹管中誕生女孩的故 事)。讓我覺得每根中空的竹管、竹編作品所構築的空間,彷彿都是一個充滿想像、獨 特的小世界。
尺寸:20×16×46 cm 材質:竹篾、口吹噴砂玻璃、保溫管、LED 燈
25
竹吉他 Ebb
張承恩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曉瑛、邱錦緞
利用傳統及工業的加工法來製琴,探討竹子取代傳統發音木材的可能性,也減少森林開 伐及木材的浪費。利用竹板當作吉他的面板,具有彈性又堅固,能創造出響亮的聲音, 也能承受吉他鋼弦的拉力。以精準的竹片算出每一條的位置及形狀,在立體的模具上烤 彎並膠合,創造出一個能讓聲音在裡面產生共鳴的胎體。
尺寸:96×32×11 cm 材質:竹片、竹板、楓木、紫檀、藤心
26
竹藝 Bamboo Work
逐光.竹光
蔡宇婷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曉瑛、邱錦緞
尋找竹和光的新可能性,讓光的軌跡留在彎曲竹片上,從2D烤彎層積竹的結構開始嘗 試,到2D竹片轉為3D的結構造型,將條狀光源鑲嵌在烤彎的竹片上。產品靈感來源是深 海中的水母與會發出螢光生物意象,幾何的冷光線條,神祕而優美,循環交織的結構讓 人在視覺上有延伸的錯覺。虛實的線條構成這件產品的主要意象,用光線勾勒出物體的 形象,結合竹子有彈性、可伸縮的特點,形成可產生形變的光源,將神秘的光影曲線帶 入空間裡。
尺寸:100×100×100 cm 材質:碳化孟宗竹片、LED 燈條
27
28
竹藝 Bamboo Work
木工 Wood Work
29
四季狂想曲
張碧芳、郭姿頡、邱子晏、蔡易珊、吳州曜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李佩玲、陳啟村
以畫框的概念作為聯想,融入四季的變化,將餐具結合木框與捲軸的意象,增加視覺的 感官,改變飲食的既定印象。 傳統木雕工藝加入新的思潮,可以作為裝飾品並具備實用性,讓使用者在使用時以和諧 的氣氛來增添生活的情趣。
尺寸:單件托盤:45×35×5cm,共四件、單件木筷子:23×2×1cm,共四件 單件木碗 1:11.5×11.5 ×6.5cm,共四件、單件木碗 2:10×10 ×6.5cm,共四件 單件木湯匙:19 ×4.5×1.5cm,共四件 材質:樟木、美國檜木、平板壓克力
30
竹藝 Bamboo Work
陶瓷 Ceramic Work
31
32
桌上風景
34
脫胎換骨
36
城市叢林
38
桌間游
40
垠光
42
觸動
44
孕育
45
迴流
46
隱現
32
陶瓷 Ceramic Work
桌上風景
周鼎洋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黃鼎億、林國隆
每每身在山中時,四周的山巒總是層層堆疊,望向四周,都是不同的排列與組合,每繞 過一個彎,又是不同的風景,常讓人摸不清方向。古人在畫山水時,也會強調出山巒交 錯堆疊的意象,遂有疊山的說法。希望把疊山的景色帶到日常生活中,讓生活在都市叢 林中的現代人,也能感受有趣奧妙之處。設計各種不同尺寸的小山丘,山丘的底部是方 形,各種不同尺寸的山丘皆能互相搭配,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排列組合,呈現出 屬於自己的風景。放置小山丘的木盒底座也能夠互相搭配,拼湊出千百種風景,讓觀者 感受疊山的趣味之處。 主要功能為植栽盆,可栽種小型花草類植物,木盒底座亦可當作收納盒,收納小型文具 (圖釘,迴紋針…),也可以放置鑰匙、零錢等小物。
尺寸:整體 40×40×8 cm 材質:木頭、瓷、壓克力
33
34
陶瓷 Ceramic Work
新一代設計競賽工藝設計類金獎 2013
脫胎換骨
林韋騰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黃鼎億、林國隆
東西方風格迥異,東方陶瓷秉持著人文思想的延續,儒釋道文化的傳承,將沉靜、內 斂、溫潤、和諧的性格融入陶瓷,圓潤的線條與飽滿的輪廓構成了東方陶瓷;西方則以 誇張、細緻、繁複勾勒,精緻奢華的藝術風格、外在張揚華美的表現,呈現在陶瓷上。 摒棄原有陶瓷器形的功能、色彩與紋理,純粹利用東西方陶瓷的型態,將東方的『藏』 與西方的『放』,做出『實』與『虛』的對比,溫潤內斂的東方瓷器被包覆在誇張繁複 的西方線條之中,外層未上釉的陶瓷與亮面不鏽鋼,呈現出強烈的反差。東西之間:藏 放與實虛之間。 作品具有裝飾擺設、插花等功能。
尺寸:瓶:28×28×45 cm、盤:33×33×14 cm 、杯:18.5×18.5×12 cm 材質:亮面不鏽鋼、白瓷土、矽膠片
35
36
陶瓷 Ceramic Work
城市叢林
姜涵之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黃鼎億、林國隆
隨著文明的進步,城市不斷擴張,掩埋了綠地和大自然,傳統純樸、恬靜的生活形態也 被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樓大廈和柏油馬路。大城市給人的印象往往在於冰冷又 沒溫度的水泥叢林,然而在城市生活長大的民眾,才能發現隱藏在都市水泥牆縫中真正 的小叢林。
尺寸:花瓶 1:單件 10×10×25cm,共兩件、花瓶 2:單件 10×10×20 cm 盆栽小:8×7.5×6 cm、盆栽大:27×27×8 cm 材質:土釉、瓷土
37
38
陶瓷 Ceramic Work
︵雙人輕食餐具組︶
桌間游
楊琇閔、吳姿葦、廖 賢 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 指導老師:江怡瑩、葉佐燁
「桌間游」取材自新竹龍鯉游穴之聯想,龍鯉及水波造型躍上餐桌藏於盤碗間,藉此呈 現龍鯉典故,希望使用者品嘗在地文化特色餐點之餘,亦能同時獲得這片吉地的祝福。 餐具造型力求簡單和諧,色彩上清晰與穩重的搭配,讓美食更突顯出風味與當地文化特 色,使生活中處處充滿優雅與驚奇,重新品味食材與欣賞食器之美。
尺寸:大盤 1:20×17.2×1.5 cm、大盤 2:20 ×17×1.5 cm 小盤 1:18.5×12.7×1 cm、小盤 2:18.5×13.5×1 cm 杯:9 ×10×6 cm、碗:12×12×6.5 cm 材質:雪白瓷土、色土、透明釉
39
40
陶瓷 Ceramic Work
垠光
陳佳蔆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陳加 、謝嘉亨
生命萬物的誕生由土所造,逝去後回歸於土。土的質感、土的味道、土的感情、土的觸 覺、土的聲音,對於我們都是那麼的熟悉、親切。藉此理念而發展出本件作品。土的營 養孕育生命造型,從生命組成的細胞來做造型發想,希望能夠表達出原生物細胞的意象。 利用土的質感讓光透過表面的細小孔洞透出光線,且因經過燈泡的熱度,更能讓香味散 發出來;在微微的光線和淡淡的香氣中,最能讓人感到舒暢,很適合放鬆身心,找到內 心的和平並貼近大自然。
尺寸:30 ×30×55 cm 材質:泡沫陶瓷、飛機木、透明壓克力
41
42
陶瓷 Ceramic Work
觸動
周映君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陳加 、謝嘉亨
依戀和歸屬感只存在於和土地的接觸,用觸覺親近土地最初的感動。運用瓷器本身來自 於土的特性,把土地和生命結合於茶具上,透過手的觸動,讓你感受到最真實的感動。
尺寸: 25×10×10 cm 材質:瓷、絨毛
43
44
陶瓷 Ceramic Work
孕育
陳姿穎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陳加 、謝嘉亨
生命起源來自於土地,將土地孕育生命的概念呈現於花器上,以卵子造形做為概念的發 想,在使用花器的同時,就如同精子(花)與卵子(花器)的結合,產生新的生命(作 品)。另一方面,由於花器本身是由陶土所製成,使用花器的同時,也會聯想到土地賜 予萬物生命,進而產生感謝之意。
尺寸:琉璃花器:19×18×17 cm、陶瓷花器:半徑 14.5 × 14.5 cm 材質:陶、玻璃
45
迴流
黃建曄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陳加 、謝嘉亨
大自然的資源,我們不該有任何一點的浪費。大地孕育萬物,水分滋養土壤,回歸生命 的存在,我們都經由土和水涵養,怎能不加以珍惜呢? 一點點的水滴,就可以滋養生命;結合桌上型小盆栽,將杯外流下的水回收,重新被賦 予成為有澆灌生命的功用。大自然的資源,一點點也不該浪費,惹人煩的積水,也可以 回收變成滋養生命的能量。
尺寸:盆栽:8×6.5 cm、杯子:8×10 cm 材質:新瓷土、松木
46
陶瓷 Ceramic Work
隱現
陳盈杉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黃鼎億、林國隆
陶瓷結合玻璃異材質,突破兩者在以往無法直接結合的技術,重新定義兩者共存的新方 式。讓隱藏在陶瓷壺杯內的內容物因結合不同玻璃透明區塊,隱現出不同內容物,為陶 瓷壺杯增添不同色彩與視覺、質感上的對比效果。 使用的技藝及素材為結合玻璃與陶瓷兩種材質,運用先後不同成型方式以及工業壓模、 切割與手工吹製的成型方式與對比,結合倆者不同的性質,體現出具實驗性的成果,也 呈現出精準陶瓷手法與手工玻璃吹製的精緻工藝,凸顯其價值,並與現代時尚家居環境 融合。
尺寸:杯:6.2×6.2×15 cm、壺:7×7×20 cm 材質:耐極冷熱精密陶瓷、高溫玻璃
47
48
竹藝 Bamboo Work
金工 Metal Work
49
50
新生
51
豐沛
52
飄散
53
靜止
54
旋繞
55
隨風玩心
56
轉憶
57
覓童趣
58
萬花齊放
59
筷.嫁
60
珍視 — 手機殼
62
波光 — 水波紋拆信刀
50
金工 Metal Work
新生
陳靖昇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力豪、呂雪芬
生命的新生就如同狀態的開始,擁有嶄新的希望與氣氛,透過養分的輸送,是初生的嫩 芽,新成形的花苞,剛結成的果實,是新生稚嫩,如此美好地呈現生命力。 本件作品功能為蜂蜜攪拌棒,將藝術品與實用器具做一結合。
尺寸:單件 17×3×1 cm,共三件 材質:紅銅、鍍白 k、環氧樹脂
51
豐沛
柯慶聆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力豪、呂雪芬
新生是如同嬰孩般的稚嫩,豐沛就像是油亮的葉子和綻放的花朵,攪拌棒以葉子為主 角,底坐飽滿且不斷往上延伸的葉片和花朵都代表著生命力。
尺寸:單件 2×2×18.5 cm,共三件 材質:銀、紅銅、環氧樹脂
52
金工 Metal Work
飄散
李玫儒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力豪、呂雪芬
世界是不斷的更替改變,當有新生來到亦有逝去,就如同生命一般,透過植物的葉片飄 落來代表一個狀態的流逝。 本件作品功能為攪拌棒,將藝術品與實用器具做一結合。
尺寸:單件 17×2.5×2 cm,共三件 材質:紅銅、鍍白 k、銀、黃銅、環氧樹脂
53
靜止
陳子彥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力豪、呂雪芬
當生命結束之後,一切將進入靜止的階段,寧靜且無意識,就如同被冰凍住,沒有任何 感知能力,一切都是不真實的。 本件作品功能為攪拌棒,將藝術品與實用器具做一結合。
尺寸:單件 17×2×1 cm,共三件 材質:純銀、環氧樹脂
54
金工 Metal Work
旋繞
康嘉文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力豪、呂雪芬
人在某一階段會有困惑,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就猶如被困在一個世界裡,不能自在的 活動。以銀片做出一個框架,框住葉片和花朵,用此來傳達涵義。 本件作品主要功能為攪拌棒,亦可當裝飾品。
尺寸:單件 1.2× 1.2×17.3 cm,共三件 材質:銀線、紅銅線、環氧樹脂
55
隨風玩心
黃子于、徐歆宜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國珍、呂雪芬
以柑仔店所販賣的童玩風車來構思,隨著微風吹拂而轉動的風車胸針,產生不同的光影 變化,配戴者將成為注目的焦點。如同置身於輕盈且無重力雲朵當中的童玩風車,結合 了時尚以及古玩的趣味性,讓配戴者與觀者童心未泯,玩心大起。 以金屬絲編織的輕盈質感呈現雲朵,風車的部份則以金屬彎折而成,多重的技法搭配展 現出金工的活用與趣味性。
尺寸:直徑 2×6.5×7 cm 材質:999 銀
56
金工 Metal Work
轉憶
翁振維、陳韋廷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國珍、呂雪芬
將玩陀螺的樂趣帶入飾品之中,轉動著不只是陀螺的顏色,旋轉的軌跡同時也是時間的 藝術,將此變化的美麗線條加以設計成為飾品,呈現一種動與不動的美麗。流動的線條 表現陀螺移動的軌跡,尾部鑲鑽成為移動的句點。陀螺以淡色調表現童年回憶,並以鉚 接的方式讓陀螺可以轉動。童年玩陀螺愉快美好的記憶流動於指尖與手腕上。利用琺 瑯、貼金、鍛敲、鉚接、爪鑲,將琺瑯以新穎的童趣淡色調並貼上金銀箔,結合鍛敲成 型的優美線條,呈現童年與現代共同的記憶。
尺寸:戒指:7×4×3 cm、手環:10×8×7 cm 材質:紅銅、鋯石、琺瑯
57
覓童趣
翁振維、陳韋廷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國珍、呂雪芬
大家一起來吃糖,這裡裝的不只是甜,還有和你分享的開心,剩下最後一顆糖就是想跟 你一起分著吃! 糖果,是小時候最珍貴的甜。糖果越吃越小,但甜的開心卻存在記憶裡。跟你一起分 享,這珍貴的一顆糖。以磁鐵的組合方式來創作戒指,增加飾品趣味性,內部填入鮮豔 的色彩,在打開時產生一種驚喜。
尺寸:直徑 2×3.5×3.5 cm 材質:琺瑯、999 銀、環氧樹脂、磁鐵
58
金工 Metal Work
萬花齊放
黃子于、徐歆宜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 指導老師:陳國珍、呂雪芬
在童年的柑仔店裡最令人懷念的萬花筒,樸素的外表下卻隱藏著萬般的繽紛色彩,每次 都能帶給小朋友們驚喜和歡笑。如今將夢想化為可收藏的祕玩項鍊,在舉手投足之間, 細膩的色彩變化,添增了生命力以及趣味性。 以金屬彎折出層層的花樣,互相交疊呼應其名—「萬花」筒,使用鉚接增加飾品的活動 性,配合彩色中心花蕊的轉動下,就可以展現出如萬花筒般精彩的花樣變化,讓配戴者 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尺寸:直徑 2×5×5 cm 材質:銅、環氧樹脂
59
筷.嫁
洪巧齡 明道大學時尚造型學系 / 指導老師:李宜修、呂雪芬
擷取《桃花源記》裡「枝」的元素,展現桃花林中的悠閒逸趣。 人們曾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詳恬靜生活,生命節奏與大自然渾為一體。但 現今「工業化」和「科技化」,使自然和寧靜的生活逐漸離我們遠去。藉由桃花源的主 題創作餐具,使現代人在用餐時可以享受游於藝的樂趣,讓庸碌的生活能有一些單純的 時光,享受工藝為生活帶來的樂趣。 以中國人在飲食中最常使用的筷子創作,以桃花枝、桃葉做為筷架,透過三者的結合, 成為餐桌之裝置藝術,除了美化餐桌,並建構舒適的用餐氛圍,符合現代人對於高品質 生活的要求。
尺寸:筷架:25×15 cm 、筷子:20×10×1 cm 材質:紅銅、999 純銀
60
金工 Metal Work
珍視
張嘉心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楊彩玲、郭常喜
︱ 手機殼
因應現代人對生活質感的追求以及與3C產品的密不可分關係,將積層鋼融入手機外殼設 計。時代的潮流,使人們不擇手段追求時尚;將動物的紋路特徵帶進金屬中,不需獵捕 也能擁有獨具特色的裝飾品。 黑熊(黑色)— 胸前的V字是最廣為人知的特徵,V也代表著勝利,正如同熊給人威武的 感覺。 孔雀(香檳色)— 被喻為百鳥之王,身上色彩繽紛;層層的羽毛為其代表性。 鱷魚(銀色)— 外表給人兇狠的印象,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將它可愛化,使其成為許多年 輕人喜愛的動物,其皮革簡單的格狀紋路卻呈現美麗的圖樣。
尺寸: 12.7×6.2×1.2 cm 材質:積層鋼、鋁合金、黑絨布
61
62
金工 Metal Work
波光
徐奕承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楊彩玲、郭常喜
︱ 水波紋拆信刀
積層鋼的特色在於黑白分明的疊層紋路,給人的感覺是柔軟且富有溫度的,希望可以藉 由圓滑的線條及簡單的切面,展現其溫潤的花紋,減少鋼鐵所帶來的冰冷感。不做過多 裝飾,用簡單流線的外型,凸顯材料美感。局部使用素面金屬平衡工藝及設計,減少繁 複之視覺效果。運用積層鋼本身之紋路,來隱含波光蕩漾。以塑料底座增加現代感,同 時因帶有透明度,使其如同凝固於桌面之水波。
尺寸:15×3×0.5 cm(不含底座) 材質:積層鋼、黃銅、玉石、環氧樹脂
63
64
金工 Metal Work
漆藝 Lacquer Work
65
Circle Life
66
Flicker
67
Defend
65
Circle Life
林逸儂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彩藝、史嘉祥
利用漆器變塗技法呈現眼睛的意象,表達出人複雜難懂的內心想法。以圓的外型傳達出 人性本善,就算眼睛裡的世界多麼複雜,內心深處都還是透澈的。
尺寸:5×5×2 cm 材質:黃銅、銀線、腰果漆、蛋殼
66
漆藝 Lacquer Work
Flicker
邱韋菱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彩藝、史嘉祥
遠離平時忙碌的生活,來到海邊,海浪陣陣的舞動,海風柔柔的輕撫,搖曳的裙襬、飄 逸的長髮,當手與海浪碰觸的那一刻,幻化為最美麗的浪花,將海美好多彩的回憶留在 手指上。
尺寸:11 × 6.7 ×2.3 cm 材質:925 銀、腰果漆、珍珠
67
Defend
方
馨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 / 指導老師:林彩藝、史嘉祥
生態破壞是人類對於大自然不合理的開發,隨著人類的任意砍伐,以致於自然資源耗 損,使原本美好的森林面貌日漸消失。因此,保衛森林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利用漆 器的多元色彩與亮度,來呈現茂密的森林,並希望大自然能夠越來越美好,回歸最單純 的森林面貌,讓後代也能一同體會到大自然的奧妙。
尺寸:13.5 × 11.2 × 5.6 cm 材質:925 銀、腰果漆
68
竹藝 Bamboo Work
鑲嵌玻璃 Glass Work
69
70
春曲
72
夏意
74
秋聲
76
雪韻
70
鑲嵌玻璃 Glass Work
春曲
鐘若琪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龍宣煌、林芳仕
春天的色調為底,以曲線代表冬雪融化後形成的小河。春天百花盛開的粉色系為主要顏 色。以立燈的方式呈現,功能為小夜燈與薰香燈兩者之結合。
尺寸:60×25×30 cm 材質:玻璃、不鏽鋼
71
72
鑲嵌玻璃 Glass Work
夏意
陳葳珆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龍宣煌、林芳仕
以宇宙中太陽、月亮、地球為設計構想,在夏日夜晚看著偌大的圓月時,就會想到宇宙 萬物與地球間不可思議的存在,與人世間不食人間煙火的感受。
尺寸:20×7×36 cm 材質:鐵、 玻璃
73
74
鑲嵌玻璃 Glass Work
秋聲
朱逸深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龍宣煌、林芳仕
以秋天的意象為發想,將秋天落葉的景象當作設計元素,把風吹落樹葉繽紛的情景用鑲 嵌玻璃的形式來呈現,並作為實用性的桌上型燈具。
尺寸:18×18×47 cm 材質:鐵 、玻璃 、焊錫
75
76
鑲嵌玻璃 Glass Work
雪韻
許寶芸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 / 指導老師:龍宣煌、林芳仕
以季節的變化結合音樂,用玻璃透明晶亮的質感來呈現雪的感覺。以吊燈的形式呈現, 搭配不同顏色的玻璃,表現出雪的韻律,呈現雪花飄舞,從天而降的感覺。
尺寸:單件直徑 20×20 cm,共二件 材質:玻璃、金屬、壓克力
77
78
竹藝 Bamboo Work
纖維 Fiber Work
79
80
Fun.獅 — 戲獅
82
Fun.獅 — 祥獅
84
Fun.獅 — 舞獅
80
纖維 Fiber Work
. 獅 ︱戲 獅 Fun
郭乃嘉 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 / 指導老師:張瑛玲、彭春林
以臺灣「醒獅」做為設計發想,結合傳統貼布繡、挖補繡技藝,開發具可拆解、重組的 外套服飾。傳統『南獅』的舞步動作多變,充分展現獅子喜、怒、樂、醉、猛、驚、 疑、動、靜、醒等唯妙唯肖的神態。除了華麗的頭部裝飾以外,身體的姿態也是重點之 一,讓觀看的人了解舞獅的心情變化。 此設計靈感主要以可多變化的服裝,讓使用者可以依照心情改變服裝的穿著方式,所有 原件組裝在一起是一件完整的服裝,也可將特定的部位拆解下來和其他的部位接合,組 成斗篷外套、洋裝裙或可愛的娃娃裝,達到一衣多穿、多搭、多變的效果。
尺寸:胸圍 84 cm 材質:毛料、烏岡紗、沙典布
81
82
纖維 Fiber Work
. 獅 ︱祥 獅 Fun
李宗翰 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 / 指導老師:張瑛玲、彭春林
以臺灣「醒獅」做為設計發想,結合傳統貼布繡、挖補繡技藝及自行設計的緹花醒獅布 料,開發具可拆解、重組的外套服飾。此設計靈感主要以臺灣醒獅為創作發想來源,以 外套為主體,打破以往消費者對於一件衣服只能單一穿搭的概念,讓服裝與服裝之間產 生另一種全新的關係。外套不再只是具備外套款式,而是可以透過不同的拆解成背心、 斗篷…等不同形式,利用平面結構挖出不同的袖圈,讓袖子可以隨意組裝,讓外套產生 隨性輕鬆的造型,如同醒獅可以擺出各種逗趣姿勢,讓整體設計增添一種趣味感。
尺寸:胸圍 84 cm 材質:毛料
83
84
纖維 Fiber Work
. 獅 ︱舞 獅 Fun
蘇育偉 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 / 指導老師:張瑛玲、彭春林
以臺灣「醒獅」做為設計發想,結合傳統貼布繡、挖補繡技藝及自行設計的緹花醒獅布 料,開發具可拆解、重組的外套服飾。此設計靈感主要以中國南方獅中的關羽獅為發 想,「關羽獅」又名「關公獅」,因普遍以紅面、黑眉、黑長鬚,代表智勇雙全,講義 氣,忠肝義膽,浩氣長存。表現醒獅較為男性化且動感的意象,並以具機能性的連身褲 裝款式表現。 將獅子底下兩人共同合作彼此牽連的概念,帶到衣服的形式上,衣服的剪裁設計搭配上 拉鍊及四合釦,把獅子在表演中多變且富感情的肢體表達出來。褲襠、袖圈和袖下線皆 有拉鍊及釦子設計,可拆開來變成一件背心、連身褲或長袖大衣。
尺寸:胸圍 90 cm 材質:毛布、麻、麂皮
85
86
竹藝 Bamboo Work
附錄 Appendix
87
88
參與計畫臺灣工藝之家介紹
100
2012 臺灣工藝之家及新工藝人才 Workshop 研習營記事
102
2012 工藝新趣—新工藝人才入籍活動徵選計畫補助名單
附錄
88
臺灣工藝之家介紹 參與計畫
89
01 史嘉祥
Shih, Chia-hsiang
跳脫傳統呈現當代漆藝豐富面貌
「豐原」從日據時期就是臺灣工藝發展的重鎮之一,尤以木工漆藝享譽全臺。居住 當地的工藝家史嘉祥老師,畢業於大甲高中美工科,本身就具備了豐富的藝術涵養,在 偶然的機緣下,開始接觸到漆藝這門傳統工藝。 史老師高中時就跟隨王明榮老師與謝棟樑老師學習陶藝與雕塑,這兩種媒材的創作 經驗,對老師往後的創作風格與形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97年史老師於傳藝中心的傳習計畫課程中,開始與賴高山及賴作明老師學習漆 藝,此後,便全心投入漆藝的世界裡了。傳統漆器一般使用木胎為底,史老師因為具備 了先前陶藝與雕塑的技術,加以陶土較木頭容易製成胎體,當時賴高山老師亦積極推廣 漆陶,史老師因為上述因素,開始不斷在陶胎上試驗,以不同技法讓漆完美附著於胎體 上。2000年參加日本金澤國際漆藝大賽作品獲得博物館永久典藏,無疑為老師的漆藝創 作生涯注入一股強心劑。 史嘉祥老師的作品不論在色彩、主題與形式上都與一般傳統漆藝有別,跳脫傳統框 架,現代感十足的作品特色,呈現了當代雕塑肌理與漆藝溫潤的質感。老師創作的多元 性來自於本身不拘泥作品表現素材與形式,透過各種形形色色的媒材來與漆產生連結。 其創作主題來自於人體、陰陽、有機與幾何線條的表現,讓作品處處充滿著旺盛的生命 力。 史老師不善言詞,但對人事 物的感受力卻非常強,對於色彩與 造型的掌握度也相當精準,其作品 也都經過縝密的思考與繁瑣的製作 工序方得以完成。對於故鄉技藝的 傳承,如何推廣豐原漆藝,透過辦 理技藝研習與傳承教育,一直都是 老師所願意承擔的責任。「未來臺 灣漆器將不止是工藝,也是一種美 學,更是一種藝術。」抱持著對陶 塑與漆藝的熱忱,史老師期望將這 項動人的技藝推廣到全世界。
問情 / 脫胎漆藝 / 20×18×52 cm
90
附錄
02 呂雪芬
Lu, Hsueh-fen
充滿靈性手法細膩呈現金工技藝
在冰冷的金屬片上,透過反覆加熱與鍛造的過程,淬煉出具人文特色與溫潤雅緻的 纖細作品,是呂雪芬老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 「植物語彙」是呂雪芬老師所經營的個人品牌,由談論愛情為始,透過全新的視野 來詮釋愛情中的可能,貼近並了解每個人感受的事有何不同,觸動個人內在深處。透過愛 情的意念連結了金工,如同與觀者有了互動,讓彼此得以分享觀點、發酵情緒,便成為呂 老師長期以來經營品牌與創作的核心價值。除了金屬之外,勇於嘗試新的創作媒材,將 創作領域延伸結合陶、天然漆、玉石、竹、染織等複合媒材,融入生活的創作。「植物語 彙」金工品牌裡,不只是金工裡的意象,而是語彙的魅力,油然成為由具象的形體,因為 語彙轉為抽象的概念,一個勇於表達觀感的個人品牌。 呂老師喜歡與同好聚集在人文氣息濃厚的場域一同創作與展覽,對於金工,她心中 總有著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創作是不需要有任何理由的,順著自己的感覺,感覺對了,心 自然就開了,創作過程重要的是應該讓自己享樂其中,隨之而來的快樂則讓老師作品處處 充滿了靈性。
香氣(墜子) / 銀 / 8×5×5 cm
91
03 林芳仕
Lin, Fang-shih
以繽紛瑰麗的色彩豐富生活美學
彩色玻璃與繪畫,原本 是兩種不同的創作領域,但 在林芳仕老師的創作下,將 兩者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 冰冷的玻璃透出溫暖且多層 次的色彩,成為臺灣藝術領 域中的一項創舉。 林芳仕老師畢業於竹山 高中美工科,畢業後因協助 家中事業而當了茶行業務, 卻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投入藝 術玻璃的製作。因為沉醉於 窯燒與鑲嵌玻璃多變光影與 豐富色彩的美感之中,便潛 心研究窯燒與鑲嵌玻璃的技 術。婚後,老師與鑽研油畫 的師母一同成立了「芳仕. 璐昂琉璃藝術館」,兩人齊心營造了這幢「與琉璃光影對話的玻璃屋」,將藝術、鑲 嵌、窯燒玻璃等工藝創作融入設計的琉璃藝術館,顯眼的外觀,已逐漸成為竹山小鎮的 新地標。 「不斷自我挑戰」是老師一貫秉持的創作態度與精神。為了追尋獨有的特色,並 且開創前所未有的技術,讓每一件創作處處充滿驚奇,林老師透過不斷實驗與創作,過 程中無數次的失敗,造就了現今每一件令人激賞的藝術玻璃作品。此外,老師十分重視 顧客自身的構想藍圖,不僅挑戰自己的創意極限,也挑戰如何完美結合「生活」與「藝 術」,在老師的各項創作中,常讓人驚嘆藝術玻璃和生活其實是那麼的貼近與契合。 鑲嵌玻璃迷人之處,在於其透過光線的折射,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以及不同的擺 設方式,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光影變化,並非以繪畫的方式即可達成,當中隱含著工藝家 的經驗累積與美感經驗。透過光線從玻璃所散發出的視覺饗宴,是林芳仕老師用八百度 高溫所焠煉出的藝術美感,也是他用生命所燒融出的獨有印記。
登峰 / 不鏽鋼琉璃 / 30×38×22 cm
92
附錄
04 林國隆
Lin, Kuo-lung
突破傳統窠臼創新求變
水里蛇窯是臺灣現存最古老、最具傳統代表性的柴燒窯,也是努力傳承與發展臺灣 最具代表性之南投燒技藝的窯場。因為父親的一句話,目前水里蛇窯的第三代窯主林國隆 老師,便毅然決然地接下這傳承當地陶藝文化的重擔。 林國隆老師在求學與陶瓷工廠實習期間,常思索著水里蛇窯生存的價值所在,發現 蛇窯除了具有生產傳統陶瓷的能力之外,最珍貴的價值莫過於「文化」與「歷史」。他 秉持著「文化是有價值的,並且值得被保護」的理念,開始執行歷經十年的老窯場改革計 劃。這場革命將水里蛇窯具文化價值的部份進行產業化的包裝,並且賦予教育性。此舉讓 水里蛇窯從生產陶瓷,轉型成為讓民眾學習歷史與傳統文化之文化創意產業。 繼承家業的林國隆老師意識到,只要被歷史記載的,就有其文化上的意義與價值, 水里蛇窯正記載著臺灣陶瓷產業發展的歷史脈絡,它的歷史價值更是無以衡量的。這樣的 價值被呈現在許多面向,如以傳統手擠坯方式打破金氏世界紀錄的「千禧雙口瓶」、獲准 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以及透過國際陶藝交流的方式來保留水里蛇窯過去的文化 並培育更多新一代優秀陶藝家的教育傳承。 林老師常以簡潔、具時代意義背景為創作題材,並以古老的柴燒方式,創造出更具 生命力且兼具質感的作品,並且是可以融入當代人的生活陶藝作品。秉持在地文化的精 神,林國隆老師希望水里蛇窯所生產出來的不是隨處可見的普通陶瓷產品,而是透過當地 的材料與技術,做出具有在地化特質與精神的陶藝作品,並結合當地觀光資源,成功邁向 國際舞台。
準的境界 / 陶瓷 / 70×11×27 cm
93
05 邱錦緞
Chiu, Chin-tuan
嘗試結合當代設計勇於創新
生長在滿是竹林 的鹿谷鄉溪頭地區, 兒時生活與記憶總是 與竹脫離不了關係, 也種下了邱錦緞老師 與竹藝的不解之緣。 邱老師竹山高中 畢業後重返母校參加 竹編傳習計畫,師承 薪傳獎得主,同時也 是國家工藝成就獎得 主的黃塗山老師,跟 隨在黃老師身邊磨練 了多年的劈竹與竹編技藝,奠定了邱老師紮實深厚的竹藝功力。 竹編細膩的技法與女性纖細靈敏的心思,都完全呈現在邱老師的竹藝作品之中。她發 揮了竹材獨特的美感與特色,並且搭配多種精湛的編織技法,巧妙的編織手法將竹子溫潤 的美感呈現出來。此外,老師除了熟悉竹編技藝之外,也曾向同樣是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 的王清霜老師學習漆藝,透過天然漆內斂溫厚的質感,讓竹藝作品呈現更加多元的樣貌。 多年來,老師除了竹編工作室的經營以外,也一直擔任竹山鎮公所竹編傳習的指導 教師。她表示,竹編雖然是她個人的興趣,但如果當初沒有堅持這條道路,她擔心這種 世代相傳的技藝將面臨失傳的局面。近幾年,逐漸開始有年輕一輩的學生向老師學習竹 編技藝,讓老師感到相當欣慰。 此外,老師近幾年也積極地參與了工藝中心「工藝時尚」的計畫,更強化了邱老師 創作的深度與厚度。跨領域的合作方式,讓老師創作出多件觀念與造型皆相當新穎的竹 編設計作品,不僅有別傳統竹藝作品,更符合當代生活趨勢與美感,同時也讓臺灣竹藝 躍上國際伸展台。 儘管豐富的教學生涯與創新的工藝作品讓邱老師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但老師 卻仍抱持謙虛與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未來,她仍想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做好竹藝的紮根工 程,並持續編織美麗的竹藝人生。
竹浪 / 桂竹、天然漆 /70×70×32 cm
94
附錄
06 郭常喜
Kuo, Chang-sih
用火熱生命鍛造出鋼鐵人生
「一日三煉、三日九煉、久煉成鋼!」這句廣告台詞,在真實的生活中,確切地反 映著郭常喜老師的生命歷程。 生長在一個三代打鐵的家庭,郭老師從小便跟隨著父親學習這門即將消逝的技藝。 老師形容當時的工作概況:「手拿鐵鎚打鐵支,打到汗水滲滲滴,不知何時出頭天」, 反映出打鐵人生的艱辛。但也因為生命中歷經這樣的磨練,造就了老師精湛的工藝技術 與豐厚的兵器常識。 因為紮實的訓練,郭老師在退伍時,已是臺灣少數能以傳統鍛造技術打造全套宋江 陣兵器的師傅。但老師卻未以此自豪,相反地,為了解決傳統刀具逐漸被工業化大量生 產刀具所取代的現象,他改變了經營的方式,為自己開創出嶄新的事業。此外,為了強 化自身專業知能,他甚至遠赴日本精研刀具的製作技術。 在日本學藝期間,郭老師領略到日本打鐵技藝的細膩與層級,回臺後便在師母的 支持下成立了「興達刀鋪」,以推廣刀劍工藝文化為目標。此外,老師更精研中國傳統 刀劍鑄造技術中「積層折疊花紋鋼」,利用反覆鍛打與折疊,讓金屬層層介面形成各種 不同的紋路肌理,使刀劍具有藝術價值,隨後更進一步發明了可控紋路的折疊鋼鍛打技 術,並因此取得專利。 郭老師雖然年事已高,卻仍相當堅持要親自為上門的客人打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刀 具。他認為即使科技再進步,任何工藝都離不開生活上的實用性,現代人家中總是需要 一把好用的刀具。能夠為顧客製作出一把好用的刀,是郭老師持續堅守在熔爐前奮鬥的 最大動力。 傳承,是目前老師最掛心的一件事,他希望保存傳統打鐵工藝之美,讓後代子孫都 能欣賞到老祖先的智慧,同時也能將這份傳統技藝永續傳承下去。
豐喜祥劍 / 積層摺疊花紋鋼 / 96×66×4.5 cm
95
07 陳啟村
Chen, Chi-tsun
觀察生活刻劃出寫實生命
「工藝」就是一種文化的 傳承,而其與單純的藝術創作 是不同的。 出身府城的陳啟村老師, 雖然年幼時課業並不突出,但 對於繪畫與美術卻有著極大的 興趣與天份。受到父親的鼓 勵,他曾經向藝術家曾培堯先 生學習素描,也跟著陳英傑先 生學習雕塑,除了東方的藝術 文化之外,陳啟村老師也對西 方美學有相當大的興趣。也因 此,將西方美學觀點與雕塑技 法,融合東方文化創造出屬於 自己的藝術作品,一直是陳啟 村老師所堅持的創作方式。 陳啟村老師自覺,傳統木 雕應該是一門可與藝術並駕齊驅且展現在眾人眼前的一項工藝創作,所以陳老師除了具 傳統木雕師傅精湛的技藝以外,也具備了西洋藝術在人體結構與比例的概念,利用兩種 不同文化的精妙之處,陳老師擺脫傳統窠臼,創造出當代木雕工藝作品。雖然過程頗為 曲折,但老師依舊堅持這樣的創作理念,打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木雕藝術。 老師的創作大約分類為傳統雕刻及創作雕刻二部分。前者以神像、佛像為主,運用 現代美學的雕刻方式,並且符合人體比例及體態;後者大多以家人為題材,並取材自現 實生活,將人物動態及形象用雕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觀者在看到之後能感同身受。 關於傳統與現代,陳老師認為傳統讓他奠基、成長,現代藝術則帶給他養分、詮釋 的力量,所以目前不管是在傳統雕刻或是藝術創作領域裡,老師都盡可能維持二者並行 不悖。老師也不斷強調,一個好的工藝家不應只會擅長某一主題,而是應該具有多面向 的表現形式,他也期許未來自己的作品表現更加多元、全面。
法相 / 臺灣牛樟、檜木 / 95×58×45 cm
96
附錄
08 彭春林
Kaludasan
打破原住民傳統禁忌遞嬗部落文化
魯凱族傳統男女分工嚴格, 他們相信,男孩如果碰觸編織與刺 繡,就會獵不到動物,所以在部落 裡男孩接觸女紅原本就是一項禁 忌。 從小生長在魯凱族部落的彭春 林老師,生活周遭處處是原住民熟 悉的圖騰:百合、蝴蝶與陶壺。加 上家中姐妹多,且奶奶是傳統的婦 女,所以對於傳統的織布都非常的 熟稔。在耳濡目染之下,彭老師從 小就將奶奶與姑姑精湛的刺繡技法 在腦中纏繞編織出屬於自己夢想。 曾經做過畜產、當過獸醫, 也在夜市擺攤,彭老師最後還是選 擇了自己最愛的織繡工藝。從奶奶 身邊,他學到了即將失傳的原住民 傳統織布精髓,再加入當代工藝技術與思維,終於展開了這條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創作之 路。 雖然彭老師的創作極富現代色彩,但他仍堅持傳承部落耆老的智慧,用他充滿靈性 的雙手與傳承的使命感,找回部落遺失已久的記憶。他運用原住民三種最具代表性的繡 法:十字繡、貼布繡與挖補繡等技法,並將魯凱族傳統圖紋稍加變化,創造出原住民織 繡藝術的新式樣。 彭春林老師透過圖案、色彩與技法的交織運用,設計出有別於傳統部落的文化商 品,但卻又蘊含著魯凱族原住民的根文化,並且藉由個人工作室與品牌的經營模式,帶 動了部落文化的蓬勃發展。他不僅培育年輕一輩的部落青年,也提供了部落婦女可以 工作的機會。他期望藉由這樣的傳承方式,讓這些原創種子可以擴散到部落的每一個角 落,並且開花結果,讓原住民文化與部落產業得以枝繁葉茂。 儘管傳統會逐漸凋零,但蘊含祖先智慧的傳統人文精神與價值卻可以世世代代被傳 承下來。彭老師堅持在地精神與一步一步編織夢想的踏實做法,將重拾原住民逐漸被遺 忘的記憶,再創部落永續發展。
心情 / 黃麻、棉線、鐵絲 / 191×79 cm
97
09 葉佐燁
Yeh, Tso-yeh
以陶土創造生命的躍動
葉佐燁老師畢 業於聯合工專陶瓷 玻璃工程科,並師 承資深陶藝家陳煥 堂老師,紮實的陶 藝技法與專業理論 訓練,讓葉老師可 以在陶瓷藝術的領 域裡恣意揮灑。 葉老師曾在新 竹地區陶瓷公司工 作,也歷經公司主 管職務,但老師卻 仍醉心於陶藝創作與教學,終於在1988年創立陶瓷工作室,以推廣陶藝與教學傳承作為 終身志業。 葉老師早年以實用性的生活陶作為主要創作範疇,期間曾一度轉向藝術創作領域發 展,如今將兩者合而為一,將藝術創作的理念與觀點,透過實用生活陶的表現與手法, 演繹而成現今藝術創作與生活陶藝結合的最佳範例。葉老師認為,生活中有需多元素都 可以透過陶藝自然而然的表現在周遭環境中,如此也會提升大家對於美的感受力,這是 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美感教育。 葉老師覺得,一件陶藝品首重於造型,其次才是釉色、土質。創作者將本身的創作 理念與技法巧妙地融入作品中,引發觀眾共鳴。窯燒過程中不可預知的變化,充滿了等 待的驚奇與挑戰,都是陶藝吸引葉老師投身創作幾十年的誘因。 老師作品風格充滿了歡樂與幽默感,豐富的色彩與詼諧輕鬆的造型,也代表了老師 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態度。他善用動態線條來表現作品造型,並搭配高溫釉燒技法,讓作 品呈現出生命的躍動。此外,「和為貴」是葉老師的座右銘,圓融祥和,表現出老師作 品的內涵,總是帶給人光明祥和的氛圍。 「竹塹古峰窯」的成立,代表著葉老師汲汲耕耘新竹地區陶藝的傳承與推廣,二十 幾年來,老師不但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陶藝創作人才,並讓新竹地區興起一股生活陶藝美 學之風。就如同老師工作室的標語,「用陶土創造生命,豐富每個人的生活」一樣,葉 老師不但用陶土創造出精彩的作品,同時也焠煉出豐富多彩的生命。
群芳舞月 / 陶瓷、霓虹燈管 / 38×12×48 cm
98
附錄
10 謝嘉亨
Hsieh, Chia-heng
堅持信念跨越材質極限
因為生命中充滿了對火車的記憶與迷戀,謝嘉亨老師成為臺灣用陶土來創作火車頭 的第一人。 小時候居住環境的關係,老師從小就與火車為鄰,也因為留學西班牙多年的緣故, 他從火車上找到了臺灣人共同的記憶與歷史脈絡。他認為,我們都是共同生活在臺灣這 塊土地上的人,不分種族、不論時間演變,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火車上找到對於這塊土地 的認同與自我生命的記憶。火車頭是先民渡海來臺最好的歷史與文化見證,可以展現並 傳承臺灣特有與多元的文化特色。從此,老師就以火車頭開始了陶藝創作之路。 在西班牙馬德里求學期間,老師偶然發現了西班牙國寶釉料—「閃光釉」。一個 在十三世紀阿拉伯人祭祀和進貢皇室時使用在陶瓷品上,而且只有國家級陶藝工匠才 得以燒製的技術。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會呈現出炫亮多彩的斑斕色澤,這種特 殊釉料,是無法在一般傳統的上釉方式上做到的。為此,老師積極投入閃光釉的燒製與 試驗,終於成功的燒製出連西班牙人也都讚嘆的釉色,並且將它應用在火車頭系列作品 中,一舉震撼了臺灣陶藝界。 謝老師對於陶藝的創作,是不斷地在材料及顏色上追求極限,並且跨越了陶瓷與金 屬兩種不同媒材的侷限,尋找出陶藝創作的最大可能性。他認為,透過釉色,最能將陶 土的型態給呈現出來,並且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也因為這樣的創作熱情,老師認為他 是用陶土來傳達對這片土地的情感,用陶土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別人,為自己尋找到 生命中的小確幸。 近年來,老師嘗試改變創作的樣貌,他覺得一位藝術家應該要有多變的風格,並且 讓人難以捉摸,不必自我設限。因為這樣的想法,相信謝老師未來將有更突破性的創作 呈現在世人眼前。
陶瓷蒸汽火車系列 /陶土 / 220×35×40 cm
99
參與計畫臺灣工藝之家介紹參考文章出處 . 臺灣工藝季刊第30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8 . 臺灣工藝季刊第33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9 . 臺灣工藝季刊第34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9 . 臺灣工藝季刊第37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0 . 臺灣工藝季刊第38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0 . 臺灣工藝季刊第41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1 . 臺灣工藝季刊第46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2 . 精工造藝,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8 . 北臺灣藝遊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9 . 中臺灣藝遊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8 . 南臺灣藝遊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09 . 豐原漆藝館網站 http://99.fy71.org.tw/?p=15 . 呂雪芬老師部落格 http://silverplants.blogspot.tw/ . 芳仕.璐昂琉璃藝術館網站 http://glass.smartweb.tw/ . 水里蛇窯網站 http://www.snakekiln.com.tw/travel_view_detial.php?news_id=1
100
附錄
研習營記事 Workshop
臺灣工藝之家及新工藝人才 2012
2012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辦理的臺灣工藝之家及新工藝人才Workshop研 習營,由木思設計總監廖柏晴老師規劃主持,聘請國內不同產業的專家,分別以設計、工 藝、市場規畫及品牌等不同角度,介紹現代工藝創造的全貌,加深學員對工藝的認知。並 邀請在Yii品牌及設計專業上具豐富經驗之設計師擔任指導,與參加團隊面對面深入探討 設計案之內容,以優化整個計畫最終執行成效。
研習營課程內容/ 一、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 木的藝生 魯班學堂創辦人及執行長 黃俊傑老師 黃俊傑老師致力於木藝創作與教學近40年。 對木的了解,從傳統木工技法到以現代化科 學研究木的特性,更進一步以木的設計與家 具品牌結合。黃老師以其寶貴的個人經驗, 魯班學堂創辦人及執行長黃俊傑老師專題講座
分享以木藝為主的工藝全貌。
專題講座:記憶的輪廓 拓思研創創意總監 吳東治老師 吳東治老師將他設計生涯中設計創作的經歷, 歸納出以經驗為出發點的設計方法—經驗式設 計,演說中以他實際操作過的案例搭配經驗式 設計的邏輯與學員分享他的設計。
吳東治老師分享個人在工藝設計的實際案例
專題講座:
從市場看見臺灣工藝設計進展 豐泰地產投資助理副總裁 劉心涵小姐 劉心涵副總裁多年深耕臺灣金字塔頂端住宅規 劃及與無數國際藝術家、設計師合作的經驗。 這次以市場規劃及業主的角色,讓我們了解在 商業考量上的設計與工藝現況。
劉心涵副總裁專題講座
101
專題講座:設計之外 木思設計總監 廖柏晴老師 新世代設計本身不只是追求形體、功能性的 創造,而是與藝術形成一條模糊界線,傳遞文化 價值、人文意念、當代思考等多面向之創意。設 計與工藝的關係也可藉由世界前衛設計趨勢之現 木思設計總監廖柏晴老師專題講座
象,發展出新工藝走向與應對策略。
二、設計企劃分享 透過不同團隊的設計企劃案例分享,讓十四組團隊了解不同工藝材質製作工序與當代 設計運用於工藝的可能性,也讓團隊彼此間進行互動與交流,提升各組在工藝設計領域的深 度與厚度。
1
2
3
4
5
6
1 實踐大學「Bamboo between Skin & Bone」團隊發表設計企劃� 4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桌間游」團隊發表設計企劃 2 實踐大學「兩者之間」團隊發表設計企劃
5 大葉大學「寵心出發」團隊發表設計企劃�
3 臺灣科技大學「LOUD:BAMBOO」團隊發表設計企劃�
6 華梵大學「原」團隊發表設計企劃 �
三、設計諮詢 透過專業設計師在產業界豐富的知能,深入探討個案 設計企劃,進行專業的評估與指導,並且分享在量產、材 質、造型與設計從業的各種實務經驗,實際提供參與學員 設計企劃諮詢與建議,以落實本計畫最終執行之效益。
7
7 廖柏晴老師與團隊討論設計企劃案 8 吳東治老師與團隊討論設計企劃案 9 周育潤老師與團隊討論設計企劃案
8
9
附錄
102
新工藝人才入籍活動徵選計畫補助名單
工藝新趣 2012
103
提案學校 實踐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系
實踐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系
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系
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系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工商業設計系
華梵大學 工業設計系
華梵大學 工業設計系
明道大學 時尚造型學系
新竹教育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
大葉大學 工業設計系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 商品設計系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 商品設計系
樹德科技大學 流行設計系
樹德科技大學 生活產品設計系
計畫主持人
合作臺灣工藝之家
團隊成員
林曉瑛
邱錦緞(竹編)
賴人豪、何佳殷、張承恩、范貞文、蔡宇婷
黃鼎億
林國隆(陶藝)
林韋騰、周鼎洋、李柏毅、姜涵之、陳盈杉
陳國珍
呂雪芬(金工)
陳韋廷、翁振維、黃子于、徐歆宜
陳力豪
呂雪芬(金工)
李玫儒、康嘉文、柯慶聆、陳子彥、陳靖昇
董芳武
邱錦緞(竹編)
范承宗、黃凱蘭、張雲帆、閩浩翔、林宏瑋
林彩藝
史嘉祥(漆藝、雕塑)
陳加
謝嘉亨(陶藝)
陳姿穎、黃建曄、陳佳蔆、周映君
李宜修
呂雪芬(金工)
陳逸丞、徐韶君、洪巧齡
江怡瑩
葉佐燁(陶藝)
廖 賢、吳姿葦、楊琇閔
洪嘉聯
邱錦緞(竹編)
彭湘雲、古珮伶、歐陽宏柏
龍宣煌
林芳仕(玻璃鑲嵌)
李佩玲
陳啟村(木雕)
郭姿頡、邱子晏、蔡易珊、張碧芳、吳州曜
張瑛玲
彭春林(纖維)
郭乃嘉、李宗翰、蘇育偉
楊彩玲
郭常喜(金工)
徐奕承、張祐品、張嘉心
邱韋菱、方馨、呂家榛、林逸儂
�
許寶芸、陳葳珆、鐘若琪、朱逸深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工藝新趣 : 年輕人才投入工藝研發設計專輯 2012 / 賀豫惠主編 -初版- 南投縣草屯鎮 : 臺灣工藝研發中心,民102.12 面 : 21×29.7公分 (臺灣工藝設計叢書) ISBN 978-986-03-8996-8(平裝) 1.工藝設計 2.工藝美術 3.作品集 960
102023701
臺灣工藝設計叢書 第十ㄧ號 產品設計DB-009 2012年輕人才投入工藝研發設計專輯
̍ᘹ າ NEW FUN IN CRAFTS 2012ѐᅅˠ̖Ըˢ̍ᘹࡁ൴నࢍᏭ 2012ѐᅅˠ̖Ըˢ̍ᘹࡁ൴నࢍᏭ 2012 2012 ’New ’New Blood’ Blood’ of of Craftsmen Craftsmen in in Collection of of Research Research & &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Collection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出版發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地址: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電話:049-2334141 傳真:049-2356613 網址:http://www.ntcri.gov.tw 發行人:許耿修 策劃:陳泰松 主編:賀豫惠 執行編輯:李俊延、李家珍、劉昱志 美術編輯:實心美術 攝影:凹凸廣告攝影有限公司 印刷:宏國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102年12月(初版) 工本費:新台幣150元 ISBN:9789860389968 GPN:10102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