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壞軌 Format daily

Page 1




解構「日常」?

「日常」是在生活的運行中,以標準與制式的規則,在現實之中產生

讀取「壞軌」!

大眾熟悉的符號或現象,這些「日常」的事物,會帶給人們一種「熟悉」

論日常符號的熟悉與陌生

的感知。往往這些熟悉被破壞時,這種超常現象,將會使得日常轉變 成魔幻的�間。「壞軌」是一種脫離機械化運作的某種剎那,逃脫制

文 / 羅禾淋 獨立策展人、藝術家

式的常規,如硬碟壞軌般,無法解讀合理的訊息,這種破壞是非物理 的損毀方式,用一種看似訊息加密後,以不同的解密法重新提取訊息, 也是一種現象的解構與重組,但是多了機械化的重複性,並對比著日 常的「熟悉」。

「日常壞軌」則是如上面所敘述的,希望用多重解構與重組的概念, 破壞日常的熟悉事物,讓日常無法被平時的編碼方式讀取,並且以此 產生出魔幻的「非日常」。這也如同後現代哲學家羅蘭 ˙ 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980)在其著作《明室》( La Chambre Claire)中, 把影像的吸引力分為「知面」( Studium )與「刺點」( Punctum ), 在日常之中,知面即是日常的每一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事物,而當 破壞日常而使其壞軌時,將會產生出魔幻與超現實般的知覺,即是刺 點。如此就像雖遠猶近一般,我們熟悉的事物,卻又產生我們不熟悉 的矛盾感。

展覽「日常壞軌」即是集結以日常為創作關聯的創作者,刻意依據繪 畫、雕塑、錄像、新媒體等多元與不同媒材,並用破壞日常的方式,

4


Essay

帶給觀者日常知覺的解構,產生出違合感的幻覺震撼。日常如機器般重複,日 常之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事物、符號、習慣等等,當這些日常無法用正常的方 式解讀時,將會產生某種「超常」。此展覽中,試圖把日常中的超常分成,日 常中的媒體、日常中的身體、日常中的物件、日常中的風景四�人們最常體驗

左 周代焌 | 依舊如此美好 2010 壓克力、畫布 90×150cm 右 孫懿柔 | 卍眼睛-繞行 2013 數位攝影繪圖輸出、鋁板 裱褙 80×53cm

的日常感知。

日常中的媒體,即是指生活中大眾傳播媒體的機制,當這機制被反轉時,會產 生出某種超媒體的超常感知,如周代焌的繪畫作品,運用點描與平塗的技法, 把電傳時代的影像「像素」( pixel )用繪畫的方式詮釋與紀錄,使習慣影像 媒體的人們重新解構像素,並反轉電傳影像的主客關係。孫懿柔的錄像作品 「 Swastika Eyes 卍眼睛」,使用兩台監視攝影機模擬人眼的對焦,紀錄著日 常的一角,卻也因機器雙眼的失焦,讓日常的街景產生超常的視覺深度,讓日 常中我們已經很熟悉的「監視器」產生出去功能性的「看不清」,顛覆電傳時 代的熟悉。

日常中的身體,希望探討日常中最常有的行為或習慣,當這些日常行為被破壞

5


時,會產生出不協調的體感。曾偉豪的新媒體作品,用導電油墨創作出一幅幅的 繪畫作品,但又跳脫日常觀看作品的形式,讓觀者用觸碰的方式,用身體與聽覺 來體驗作品的畫面,當作品在藝術領域展出時,形成一種觀者與藝術品之間的制 約,又破壞了觀者與藝術品之間的常規。曾鈺�的新媒體作品,以大眾習慣運用 搜尋引擎( google ),搜尋他者的姓名,並且產生的去隱私權的這種行為,當 作創作作品的方式,並且用「菜市場名」為搜尋的關鍵字,再把其影像合而為一, 產生出一種去隱私卻又有隱私的矛盾感,顛覆人們平時上網的習慣。

左 曾偉豪 | 語林 2012 聲音裝置、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變化

日常中的物件,則是以日常中的現成物為創作的素材,當這些現成物轉化成作

中 曾鈺涓涓 David & Amy 20130501-0507 2013 電腦衍生影像、壓克力、燈箱 36×36cm×14pcs

品,以日常的曬衣夾、洗衣粉、洗碗鋼刷為創作的媒材,創作出打破物質本身

右 張雅萍 | 隱

2007 鋼刷 尺寸依場地變化

6

品與雕塑時,去功能的現成物反而產生出超常的視覺符號。張雅萍的裝置作

的雕塑與裝置,去功能性下,讓日常可見的物件,以不同的面貌被雕塑成熟悉 又陌生的視覺作品。戴翰泓的雕塑裝置作品,運用木頭,製作出沒有功能化的 椅子,讓椅子與雕塑中的關係反轉,也讓日常中的符號,與藝術品中的準則矛 盾與衝突。


Essay

蔡士弘 | 局裡的外人 2009 壓克力、碳筆、畫布 97×130cm

陳依純 | 曲水流豬 2013 有聲彩色錄像 8min

日常中的風景,用日常熟悉的人事物,用符號的方式運用在作品畫面之中,雖 然看似魔幻,卻又有更深的意義,這些意義往往破壞著日常與觀看日常的方 式。蔡士弘的繪畫作品,用手繪出大量的符號與複製性的物件,把世界中的 日常物件超常化,畫面精緻與超現實,但作者想論述某種數位時代的快速與消 耗。陳依純的錄像作品,用手繪、攝影的方式,把日常中的影像透過錄像的手 法解構,創造出打破空間概念的影像作品,作品用音樂盒與魔幻的概念,強調 超寫實與甜美的感知,但卻又講述一件殘酷與嚴肅的社會事件與議題。

日常壞軌希望用不同的觀點,解構日常事物,讓平時我們熟悉的感官,形成某 種「驚奇」的刺點,並且也因為讀取與解構日常,使我們更能理解日常。除了 破壞日常,也希望重新讓觀者思考何為日常,在熟悉中重組熟悉,此時產生的 矛盾感,使觀者得到雖遠猶近的震撼,也使觀者體驗魔幻的時刻。

戴翰泓 | 坐在圓凳子裡面 2011 木、腰果漆 42×42×54cm

7


About Curator

策 展 人 Curator

羅 禾 淋 LUO He-Lin

1983 年出生於桃園,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 究所碩士,創作以新媒體的科技藝術為主,專長程式設計 ( C 、 JAVA 、 DirectX 、 OPCV... )、機械裝置製作、動力 製作、電子單晶片等等。除個人創作經常獲得國內外數位 藝術獎項,亦為獨立藝術策展人,並跨界動漫及表演藝術, 藉由共同創作跨域的方式,讓科技藝術的動力、互動、感 應器、投影,和舞蹈與劇團結合。

羅禾淋的創作手法與策展概念,經常表達現今社會無機化 的一種孤寂。詮釋一種網際網路虛擬世界的「資訊落差」, 這種落差如同網路流言與匿名性的延伸,讓真實的本文經 過多次不同的載體,產生非真實的真實。

8


Curriculum Vitae

學歷

個展

2013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博士班就讀中

2011

「無機城市」,鳳甲美術館,臺北

201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2010

「光之化境」,誠品藝廊,臺北

2007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動畫與遊戲軟體設計學系 獲獎

2013

2012

FILE 巴西電子藝術節,不分獎獲選 ACM Multimedia Art Exhibition,入選 ASYAAF 亞洲國際青年當代藝術節,入選

2011

臺北數位藝術獎,互動裝置組,入選

2013

策展 「日常壞軌」,尊彩藝術中心,臺北 「逃離仙貝教」,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 2012

「廢墟 × 都市 × 怪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 「文化記憶.典藏創新—與記憶共感互動典藏展」,

2010

「與時空的一場對話」,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

FILE 巴西電子藝術節,不分獎獲選 SIGGRAPH ST,互動裝置組,入選 2009 FILE 巴西電子藝術節,不分獎獲選

「如果阿宅讀了吉爾.德勒茲」,桃園展演中心,桃園 2011

羅德島新媒體藝術節,不分獎獲選

華山 1914 創意文化園區,臺北

「微共鳴—後居所的未定」,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 「超時空要塞」,關渡美術館,臺北

2010

2009

「Smooth 去銳利的再製造」,金車文藝中心,臺北

臺北數位藝術獎,互動裝置組,入選

大墩美展,數位藝術�,入選 2008

臺北數位藝術獎,互動裝置組,入選

「藏」,K's Art 當代藝術空間,臺南

國際版畫雙年展,入選

「上上下下左右左右 BA」,東吳大學游藝廣場,臺北

朱銘美術館藝術長廊,入選

「字摸互動藝術展」,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 「超秒�」,東吳大學游藝廣場,臺北

2008

「秒�」,南海藝廊,臺北

9


周 代 焌 CHOU Tai-Chun

Artist Statement

學歷 201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繪畫組

我一直十分關注各式的「界面」。 2011 年日本 311 大

200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地震發生後,我從網路上一張災區路面毀壞的新聞照片 得到靈感,開始以《�球寂靜》為題探討「螢幕界面」。

個展 2010

「大後方」,VT 非常廟藝文空間,臺北

2008

「故事序:白球入袋」,南北畫廊,臺北

我們每天透過「螢幕」這個界面了解世界,其中媒體報 導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在這個虛擬空間裡,真實世界

獲獎 2013

被壓縮其中,因此訊息的真實性值得我們仔細思考。當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入選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入選 201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100-2 期創作補助 2012

息,而無法親臨現場。這個現象造成一種反差—相對於

世安美學獎—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入選

災難現場的寂靜,網路空間則顯得過份喧鬧。在這系列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入選

創作裡,我關注的並非災難後的毀滅重建,而是以真實

2010

國立臺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典藏計畫,入選

2009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8-2 期創作補助 關渡美術館,美術創作卓越獎,入選

的景點為背景,在每一張畫作裡重建一個我從未到達的 景況,這個正被建構中的世界才是我所探討的主題。

2008

世安美學獎—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入選 第六屆桃源創作獎,首獎

藉由繪畫來描繪我們所處的當下,對我來說是很迷人

2007

A4 北藝大 21 屆系展,繪畫�第一名,不分�評審團獎 第二屆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 96 學年度藝術創作獎,

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繪畫圖像重新回到影像世界,

入選 臺中港區藝術中心,臺灣美術新貌展,平面創作系 列,入選

10

事件在世界各地發生時,我們通常只能透過網路傳遞訊

釐清「繪畫即媒體」的概念並創造出新的溝通平面。


全球寂靜 029—企圖扭轉的未來 2012 壓克力、畫布 140×280cm


孫 懿 柔 SUN Yi-Jou

學歷 2013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就讀中

可自我控制、迅速或緩慢變換的「飄移視線」,彷彿是

201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我的「第三隻眼睛」,讓我開始反思現實生活中:是否 如同牆面、電線杆上的監視器一般,我們也經常被「非

個展 2011

「孫懿柔:美術館是平的—裝置影像文件展」,臺北 當代藝術中心,臺北

一般的視線位置與視角」所觀看?作品的拍攝場域為繁 榮的信義商圈,我以監視器的視點,作為非一般視線位 置的取景角度。在地景畫面構成的刻意安排下,時尚精

獲獎 201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第 25 屆系展,首獎

品建築和荒蕪工地形成左右對應,除了在視覺上產生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第 25 屆系展,複合媒體

比反差,也暗示了城市的興廢翻轉。在錯置的空間裡,

�,首獎

能產生關連的已不�然是雙眼所見事物,作品裡所開啟 的另種視角,讓不同空間中的事物在同一時刻產生對話

12

Artist Statement

關係。此作品並非為了彰顯城市奇觀的感官經驗,而是

「卍眼睛」,意為萬眼睛、永恆不變的眼睛、信仰的眼睛。

的另種位置」之可能與想像。

作品構思源於自身的特殊視覺經驗。因左右眼球能分別

所謂的「眼見為憑」,應是感官先於詮釋,然而就一

進入「自主控制的飄移狀態(外斜視)」,可從一般視

般的現實狀況來說,卻是意識先行駕馭感官,憑著「什

線迅速轉換為另一種視線位置。兩眼合力定焦、左右相

麼」去「看見」。作品名稱中的「卍眼睛」,是信仰的

互制衡的凝視為「一般視線」,當其中一邊的眼球「飄

眼睛,「看見」本身就是信仰,不論用甚麼樣的方式去

移」,視線中之物件群間也產生多重角度變化。

感知「看見」。

從攝影機具的「再身體化」詮釋角度,勾勒「被觀看物


卍眼睛 2012 單頻道錄像、彩色、無聲 3 min 09 sec 作品含另外兩組件:《卍眼睛—繞行》、《卍眼睛—震顫》


張 雅 萍

Artist Statement

CHANG Ya-Ping

學歷 2013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

在社會「標準化思考」的引導下,人們被塑造成相似的

2004

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面貌,每日固守在所謂的正常軌道上,卻忘卻了彼此的 差異與自身的特殊性。「標準化思考」制約生命,每個

個展 2013

「靜止的�間」,聖約翰科技大學數位藝術中心,臺北

2012

「日光蹤跡」,口袋咖啡,臺北

2011

「離散的溫度」,有為工作室,臺中

此刻,我希望重新定義那些大眾所熟悉的語彙,試圖創

「當下」,華夏技術學院,臺北

造「生命的其他可能性」以掙脫結構制約。藉由日常生

「在最醒目的光景隱匿」,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 「那是一些我的故事」,五七工作室,臺南

活物件殘骸的大量複製、堆疊與延伸,構築出時間與空

2009

「腐敗正艷麗創作個展」,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

間的語彙,進而展開自身與空間、機制與限制的對話。

2007

「那裡,我們在」,臺中市文化中心動力空間,臺中

試圖在各種空間裡,讓被量化、群聚之後的自我型態蔓

2006

「記憶地圖」,20 號倉庫 23B 實驗展場,臺中 「那裡」,Nell's Home 藝文空間,臺中

延在空間裡,藉以述說自身對體制的抗拒,並描繪出消

2005

「杳渺流光」,Nell's Home 藝文空間,臺中

逝的、若有似無的自我存在,成為一種辯證式的呼應。

《隱》利用「鋼」本身堅硬、卻又柔軟綿密的特性,編

獲獎

14

人都活在自己或社會所建構的制約之中。

2009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入選

織成華麗的羽絨,隱匿著不外顯的�傷力。視覺與觸覺

2006

桃園縣文化局,第 4 屆桃源創作獎,入選

2004

桃園縣文化局,第 2 屆桃源創作獎,入選

的相牴觸,看似宣洩狂奔的流動,卻又似靜止、凝結。

2003

朱銘美術館觀雨季,立體造形�,佳作

2002

朱銘美術館觀雨季,立體造形�,佳作

視覺上的狂放與心理上的抑制,使這互相衝突的狀態真 實而美麗,轉化一種正在衍生的作品形式。


天光 2013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變化


陳 依 純

Artist Statement

CHEN I-Chun

學歷 201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事件的碎裂藉由僅存的文件補足,而其中尚且存有許多

201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數字藝術組碩士

2005

裂縫,藉由口述和各自記憶去補�所謂不可見之部分。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油畫組學士

人們身邊有時會歷經一些超脫的詭譎經驗,臨場的當下 是激烈的猛烈侵襲。而主體失控和消失的身體性,只得

個展 2012

「泡沫遊戲-官成瓦斯爆炸案」,Chi-Wen Gallery,臺北

全盤接受現下和所獲得的,亦或吞忍,在這弔詭的社會

2011

「重工業雕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

失序中。

「再見小工廠系列-工廠肖像」,Chi-Wen Gallery,臺北 「再見小工廠系列-表皮工廠」,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 「無機城市」,鳳甲美術館,臺北 2010 2004

「測量個人與他方間的距離」,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

漸拓展清晰那個曾經的謎團,即使手中握有的訊息多是

「光之行氣」,誠品畫廊,臺北

官方的信息,但也藉由田野和拜訪去理解部分。

「筒鳥影子的告別」文賢油漆工程行,臺南 「影子的告別」,臺北藝術大學八又二分之一,臺北

2002

試圖從許多事件當中的細碎線索,追尋出一個片面,漸

「解剖本體分析論」,臺北藝術大學南北畫廊,臺北

曲水流觴是古代文人閒情野逸之趣,而至近代,水中岸 邊不再有此溫潤情趣。工業汙水或是病死的生物屍首,

獲獎

優雅的在水中漂流,而透過大量的化工消毒再安然的進

2013

臺北市文化局第 102-1 期美術展覽補助

2012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美術�展覽補助 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展媒體藝術�,入選

2011

若魔術的美味各式屍首,分售至�國各地的餐廚,進而

臺北市文化局第 100-2 期美術展覽補助

每當大量豬隻傷亡時,在幾秒的新聞播報中,我們才會

美國 Pixilerations 新媒體藝術展,獲選

想起當下口中的臘肉,其美味的來源是否過於魔幻。

德國科隆第七屆國際錄影藝術節,獲選

16

入我們體內�養我們的肺腑。違法私宰場的生產鏈,宛


曲水流豬 2013 有聲彩色錄像 8min


曾 偉 豪

Artist Statement

TSENG Wei-Hao

學歷 2004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我希望在創作裡探討「聲音、空間與身體」的交互作

1999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雕塑系

用。經由身體作為介質所產生的互動雜訊,透過指尖與 導電油墨的接觸,創造一種視覺、觸覺與聽覺同時結合

個展 2011

「�間」,真善美畫廊,臺北

2008

「身音雜記」,新苑藝術,臺北

2007

的想像。

「擬在」,臺灣新藝當代藝術空間,臺南

我想傳達給觀眾一種置身於聲音風景的意像。在環境

「聲集」,新竹教育大學藝術空間,新竹

中,每個對話、每個聲音都有其獨特的頻率,人在與他

「樂 TOUCH」,臺南藝術大學南畫廊,臺南 2006

「電.跡.繫」,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

2000

「強力吸引」,文賢油漆行,臺南

人對話、或與環境互動的同時,也被這些獨特的頻率穿 透。我想創造一種可以讓身體接收穿越的視聽感受。我 從一些對話錄音裡擷取出頻率圖,再轉化為圖中的黑色

獲獎

區塊,當這些圖樣被垂直翻轉後,視覺上看來和樹非常

2007

世安美學獎—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入選

2006

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

2005

臺北美術獎,首獎

2003

臺北美術獎,優選

相似,我透過這樣的聯結想像人們的對話為一座森林, 雖看不見這座森林,我們卻身處其中。

我希望藉由這樣的視覺形式,以及彼此身體接觸的互動 聲音,讓觀眾體驗被聲音穿透的感覺,在對話溝通時, 人們就像進入一個由話語聲音所構成的隱形森林。

18


語林 2012 聲音裝置、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變化


曾 鈺 涓 涓

Artist Statement

TSENG Yu-Chuan

學歷 2010 1994 1988

「我們是否真實存在?訊息存在的方式,是否可以代表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 紐約大學藝術學院 Studio Arts 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真實的自己?」 二十一世紀,每一個網路、電話訊息端「點」,都是人 們藉以證實自身存在的證明。透過「點」,送出訊息,

個展 2012 2010 2007

2005 2003 2002 獲獎 2010 2009 2007 2006

2005

20

回應他人。在互動過程中,讓數位編碼重新編譯自己的 「此在之在—曾鈺�數位藝術展」,北航藝術館,北京,中國 「你在那裡?—網路互動藝術展」,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 「以訊息存在的方式—行動數位藝術展」,花蓮文化 創意園區,花蓮 「他者—互動藝術展」,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 「Immersing ME—互動影像展」,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 「Let's Make ART—網路互動藝術裝置展」,臺北 市立美術館,臺北 「Click—網路藝術裝置展」,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

聲音、影像、文字等訊息,儲存於遠端網路的資料庫。 網路資料庫成為個人記憶的備份組織,甚至代之成為 網路中的主體。網路瀏覽軌跡,成為生命活動的軌跡。 遊走於虛擬時空間,與他人共同建構虛擬行進動線。各 個端「點」間相互連接成「線」狀的網絡,以網格形成 「面」的空間,建構了眾人存在與互動的社群,也建構 出新的生命價值與思考感知的模式。 作品旨在思考「存在」狀態,討論由科技構築的系統、 集合眾人生活、生命與生存的所在。在此創作脈絡下,

第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獎,入選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98 年—獎勵跨領域之藝術創作 與研究,入選 Java 博物館線上展覽國際徵件,入選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科技藝術專案補助計畫,獲獎 「 Mobicapping : Mobile Image Capture in The New Century」線上展覽國際徵件,入選 ACM Multimedia 2005 Interactive Art Program: 「Presence / Absence」國際徵件,入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網路藝術展國際徵件,入選

以數位互動做為創作媒介,邀請觀者成為參與者,以身 體動作為介面,提供影像、記憶、文字與訊號,建立共 同的集體意識資料庫。當觀者提供的自身訊息成為資料 庫的內容、並成為作品系統的重要元件之後,便開始脫 離參與者的意識,與其原有的訊息意義,而獨立存在於 訊息之中,再也無法辨識其原有的個別身分意義,在這 個過程裡,「人」的身分認知被消蝕與淹沒,卻在「程 式編碼與邏輯」、「隨機、自動化與衍生」與「邏輯、 程序與系統」的重組與再現中,重新建立了意義,成為 獨立存在的個體,也建構了作品的整體意義與主體性。


David & Amy 20130501-0507 2013 電腦衍生影像、壓克力、燈箱 36×36cm×14 幅


蔡 士 弘

Artist Statement

TSAI Shih-Hung

學歷 2006 1999 個展 2013 2009 2008 獲獎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2

數偽神話故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 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學士

在作品當中,我創造一個沒有宣佈獨立的神話帝國;其脫離現實 的故事,既神聖又荒謬,莊嚴宏偉卻可能�間化為虛無,充滿浪

「第四第國-小撤退」,café showroom,臺北 「亮晶晶不革命軍」,新濱碼頭,高雄 「趴梯廢人區」,枕石畫坊,新竹

漫幻想卻演變成一種黑色幽默。觀看的同時像一位叛徒、旁觀者, 穿梭於陌生的現實和想像之間,積極佈署撤退的路線,遊牧於自 己的帝國…。拆裝引信或安置許多的零件,皆是一種掩護,悄悄 地入侵真實世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新藝獎,獲選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獎,獲選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首獎 臺中港區藝術中心藝術新貌獎,獲選 桃園縣文化局,9th 桃源創作獎,獲選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新人獎,獲選 臺北藝術大學張心龍藝術創作獎,優選 桃園縣文化局,7th 桃源創作獎,獲選 新濱碼頭新秀藝術徵件比賽,第二名 桃園縣文化局,6th 桃源創作獎,獲選 臺北藝術大學龍顏藝術創作獎,龍傳獎 臺中港區藝術中心藝術新貌獎,獲選 60th �省美展,獲選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屏東縣美展,獲選 國軍文藝金像獎,銅牌 �國油畫展,銅牌

隨著時間流逝,神話帝國崩塌成為遺跡,不帶有情感的遺跡,留 下的是震撼,與你我發出來的狀聲詞。 複製與分身 數 位 科 技 的 不 斷 創 新, 鍵 盤 上 按 著 Ctrl+C 即 可 複 製, 再 按

Ctrl+V 即 可 完 整 地 貼 上。 數 位 化 讓 生 產 的 過 程, 變 得 簡 易 而 冰冷。我試著把畫布看成一個數位螢幕,把勞動中的虛擬人物

Ctrl+V 貼在畫面上,但仔細看手工數位的結果,每個人物造型只 是「幾乎」一樣,「偽」數位的製程產生許多落差:衣紋的折度 不同、色彩的濃度明暗不同等,代表在現實當中「偽」數位其實 是無效的。也反映現代人身處於虛擬和真實空間當中,不停地切 換、轉換身分所帶來的焦慮和矛盾感。


夜襲 2012 壓克力、碳筆、畫布 80×160cm


戴 翰 泓

Artist Statement

TAI Han-Hong

學歷 2004

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構造美學組

近幾年作品圍繞在「界線」這個概念上,從空間裝置或雕塑的媒材

2000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來表現。

個展 2009

「維間轉換」,柳營,臺南

很多人談到界線,是嘗試想「消除」或「模糊」多者之間的界線, 柔焦眼前的景象,但其實界線比比皆是,我反而試圖把界線放大。

獲獎 2012

當我們說出一個名詞時,就代表了異於它者的獨特性,這差異就是

2012 臺北美術獎,入選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 區,入選

2011 臺北美術獎,入圍 2010 2010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入選 2011 2009

鳳邑美展,複合媒材�,入選

2007

2007 澎湖國際地景藝術節創作徵件,入選

界線,如金、銀、銅、鐵,各元素都有其確切、獨立的本質,這界 線在某種程度上是絕對的,但由人衡量其「價值」的這條界線卻是 相對的,我想做的就是在這兩種不同的界線上提出我的觀念與想 像。

我以「木工」多於「木雕」的手法切入木材這個材質,在家具和建 築與人息息相關之元素,加以轉化,在創作對象本質與自身經驗、 大與小、內與外、物與空間等界線中來回探討,試圖摸索出一種新 的創作思維與型態。

作品中常出現一些再利用或自然的材質,引人聯想到環保的議題, 但其實並不盡然,藝術和環保對人�的意義是不相同的,選用這些 材料是以「價值」跟「選擇」來探討人的價值觀中界線的相對性。

24


我那椅子上的房子 #1 2013 木、腰果漆 50×65×270c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