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劉書帆
目錄 01 Bauhaus 研究對象 - Ludwig Mies van der Rohn 02 農業陳列館與 Mies van der Rohn 展覽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1908-1911 年在 Peter Behrens 事務所工作 1930-1933 年為 Bauhaus 學校最後一任校長 •辛克爾主義時期 (1911-1915) - 新古典浪漫主義 •造型小組階段 (1919-1925) - 先鋒派、表現主義、新塑型主義 ( 自由平面 ) 、至上主義 - 磚砌結構 (1925-1927)、玻璃和鋼 (1927-) - 1922 The Brick Country House •歐洲式超驗階段 (1925-1938) - 1928 Barcelona Pavilian、 - 1928 Tugendhat House - 1930 House at the Berlin Building Exposition - 1934 Hubbe House - 1934 Ulrich Lange House •伊諾理工學院 (1938-1950) - 1945 Farnsworth House •技術主義 (1950-1969)
The Brick Country House (1922-1924)
Barcelona Pavilian (1928-1929)
Tugendhat House (1928-1930)
House at the Berlin Building Exposition (1930-1931)
Hubbe House (1934-1935)
Ulrich Lange House (1934-1935)
Farnsworth House (1945-1951)
進入 Mies van der Rohn 的平面構成裡,柱子與網格的定位關係,牆與牆之間的錯位 關係,牆彷彿輕輕的被放置在棋盤格裡,而人行走其中,身體隨著視線看到遠處的那 面牆,看到另一面的牆,走到另一個空間,連續的空間,曖昧的內外關係,虛實交錯。
過程草模 A
柱的對位和牆的錯位配置,試著讓空間有流動的感覺。 B
柱的對位和牆的錯位配置,試著讓空間有連續的感覺。
C
直牆轉換曲形的牆面,曲形相對於直牆指向性更高,空間流動更自由。 D
直牆和曲牆的結合,沒有柱子,空間變得奔放,在這裡牆之間的關係有點薄弱。
E
直牆和曲牆的結合,產生另一種面跟面的關係,相對比較安定。 F
加入了斜牆,打破原本直牆的正交關係,創造另一個方向,使空間有另一種流動性。 這裡放入太多動作,變得複雜。
空間的比例關係,型態的關係,影響空間的感受。想要創造一個曖昧、流動的空間。
台大農業陳列館 建造時間 : 1963 年 建造地點 : 台灣大學 建築師 : 張肇康 張肇康求學赴美伊利諾理工學院深造。曾服務於葛羅培茲創設的建築事務所。1954 年與貝聿銘返台參與東海大學建校 工作,1967 年遷美定居。在台 1954 至 1967 年間,參與了幾件 1950 與 1960 年代台灣後現代建築重要的建築設計工作, 包含東海大學、台大農業陳列館、嘉新大樓等。
基地 (2006 年 兩側洞洞館未拆 )
基地現況
農陳館校外側的公車站
校門口斜向車道
農陳館校外側的高樓建物
迴廊和台基
過程草模 A
想像迴廊和台基的延伸,左側高度較高,因左側為高樓。
B
斜牆創造農陳館不同角度的關係,而也與遠處斜向車道有關係。
C
農陳館柱位的延伸,與斜牆產生方向的連續關係,
D
增加幾面牆的配置,與周遭產生關係,以及農陳館梁柱的延伸。
E
增加牆跟板的交錯配置,創造虛實感受。
F
迴廊和柱位的延伸,形成一個方形的圍牆,以及樓板的延伸。 G
柱位的延伸,二樓樓板的延伸,以及一些牆的配置撐著延伸的樓板。 H
迴廊、柱位的延伸,包含牆的配置,模糊了內外關係。
設計圖說
基地
拿掉一樓牆,配置新的牆
方形圍牆抬升,台基延伸
柱的延伸
圍牆裡的圍廊,延伸到農陳館
由
基地配置圖
N
0
20
40 公尺
一層平面圖 0
5.5
N
11 公尺
二層平面圖 0
5.5
N
11 公尺
西向立面圖 0
4
8 公尺
詳鋼梯局部圖
南北向剖面圖 0
4
8 公尺
詳圍廊局部圖
東西向剖面圖 0
4
8 公尺
鋼梯平面圖
圍廊透視圖
鋼梯局部圖 0
圍廊局部圖 0
110
220 公分
110
220 公分
等角圖